自然结构范文

2024-05-21

自然结构范文(精选12篇)

自然结构 第1篇

自然辩证法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门类,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其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

1 结构设计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

结构设计作为一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必然要遵循自然辩证法。在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无处不体现出结构设计与自然辩证法之间密切的关系。即使要完成一项最简单的结构设计,也必须经历以下六个步骤,而每一个步骤又都与自然辩证法有着一定的联系。1)结构选型:这是结构设计的第一步,当建筑师对一幢建筑的整体进行了合理全面的设计以后,那么,结构师首先就需要仔细地考虑需要使用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来实现它更为合理,更为经济,这时就需要根据各种结构形式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科学地选取。2)荷载选取:所谓的荷载是施加在建筑物上的作用力,它的大小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根据实际的情况统计而得到的,这时就必须尊重大自然,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荷载设计要遵循自然规律,而不能强行施加自己想要的荷载,它主要包括恒荷载、活荷载、风荷载及地震荷载。3)结构构件的布置:当完成结构选型以后,相应梁、板和柱的布置也就简单得多了,主要是在满足承载和变形的条件下,符合人们的需求即可。4)用程序建立结构模型,进行计算。在计算中,虽然对于一般简单的结构形式,计算机只需要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可是这项工作在几十年前却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和大量的时间去反复的计算,这完全得益于计算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5)对计算结构进行分析调整。6)出图:将计算结果整理成用于施工的施工图纸。

由以上结构设计的六个过程不难发现,在结构设计中,无处不贯穿着自然辩证法的思想,无论是刚开始的结构选型,还是荷载的选取,我们都必须合理地组织一切,运用科学的思想,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2 自然辩证法对结构设计的指导意义

2.1 系统观在结构设计中的体现

现代系统观认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是一个总体过程,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地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把握住对象的内、外环境的关系,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对象。

在结构设计中,尤其要正确地处理好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一幢六层的框架结构的住宅建筑来说,最基本的,它必须具有梁、板和柱等基本的传力构件,这些构件在一起组成了单个一层,而每一层在一起又总体地组成了整幢建筑。如果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样构件,那么整幢楼就可能会倒塌。

由此可以看出,系统和要素是密不可分的,同时,系统与要素的规定又具有相对性,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正体现了系统中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其次,结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功能的要求,对于一个建筑来说,结构是功能的内在依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结构决定了功能,但同时,功能对结构又具有反作用,与系统的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相反,系统的功能则表现出多样的可能性,但是由于结构设计的特殊性,结构设计是根据已定的功能需要来合理的安排受力构件的布置,因此一般经过结构设计后的建筑,其功能已经确定。

2.2 科学技术观在结构设计中的体现

现代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指引我们又快又好地发展生产、实现共同富裕,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必须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在结构设计中,也充分地体现出科学技术的强大威力。在19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建筑都是砖混结构,而且多为6层以下的规则性建筑,很少出现6层以上或者是形式多样的建筑,那是因为当时的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计算机技术还不够成熟,任何一幢建筑的结构,完全是依靠人工手算。往往一幢简单的4层砖混结构,都需要很多的结构师辛勤地工作一个多月,才可以完成结构计算和施工图纸的绘制,而且所设计的房屋是非常得规整,就像现在的火柴盒一样。而这些工作放在现在,只需要一名结构工程师花两天的工夫就可以完成,而且可以设计出各种变化的立面,从而更能够体现建筑的美观。

2.3 创新观在结构设计中的体现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2)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3)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一个方面,与其他方面的科学精神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4)创新精神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并不是不倾听别人的意见、孤芳自赏、固执己见、狂妄自大,而是要团结合作、相互交流,这是当代创新活动不可少的方式。创新精神提倡胆大、不怕犯错误,并不是鼓励犯错误,只是犯错误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创新精神提倡不迷信书本、权威,并不是反对学习前人经验,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精神提倡大胆质疑,而质疑要有事实和思考的根据,并不是虚无主义地怀疑一切。总之,要用全面、辩证的观点看待创新精神。

在结构设计中,若是没有创新精神,那么,可能我们根本见不到如此之多的结构形式。由于计算机和材料的飞速发展,在20世纪末,各种各样的结构形式相继出现。在混凝土结构中,出现了框架结构,从而使人们住上了大开间的多层住宅;出现了剪力墙结构,从而使人们住上了十七八层的高层住宅;出现了框架剪力墙结构,从而带动了一二层大开间商场,以上是办公区的综合性建筑的出现;出现了筒体结构,从而出现了超高层建筑。在钢结构中,出现了轻型门式刚架,网架结构,网壳结构及索膜结构等,这些新型结构的出现,哪一点离得了创新。

3结语

作为一名建筑结构师,必须树立全面、科学的技术价值观,这对于我们向很高层次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心理保证,同时也为我们正确、有效地应用建筑技术,充分发挥技术的内在潜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也是建立科学的技术方法论的前提。在建筑结构的创作活动中,我们要从全面、科学的系统观、科学技术观和创新观出发,追求环境、技术、创新与建筑的完美结合。这样的建筑才能体现自然美,人类美,才能充分地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摘要:从自然辩证法中的系统观、科学技术观及创新观的哲学理论出发,联系现代社会建筑形式及结构形式的变化,阐述了科学技术及创新性在结构设计中的巨大作用,进而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

关键词:结构设计,科学技术,创新,自然辩证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黄志斌,刘志峰.当代生态哲学及绿色设计方法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3]巫勇,苏继会.重树全面、科学的建筑技术观[J].工程与建设,2007(1):9.

[4]汪莲.桥梁工程[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5]孙伟民.建筑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完海鹰.大跨空间结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自然结构 第2篇

作者简介:

严春友(1957~),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新论》、《大自然的智慧》、《宇宙全息统一论》(与王存臻合著)等。

文章介绍:

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作者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文章结构:

全文一共有11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段):指出人类宣称“征服自然”,实在是不自量力的狂想。

第二部分(2~5段):着重比较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第三部分(6~7段):进一部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第四部分(8~10段):作者从自然智慧进而论述宇宙生命。

第五部分(11段):得出人类理应敬畏自然的结论。

也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否定“人能征服自然”的`口号

第二部分(2~10段):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第三部分(11),人应当敬畏自然。

写作特色:

1、层层推进,水到渠成。

2、对比手法的运用使立论充分

3、很多的语句富含哲理

4、多处运用拟人、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词语积累:

深邃:深奥

殊不知:竟不知道

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

映照:照射

诚然:实在

蓬蒿:飞蓬和蒿子,借指原野

断言:很肯定地说

可人:可人意,使人满意

能力测试:

一、根据意思,写词。

1不过这样罢了。——————

2指无法想象,难于理解。——————

3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二、为什么说苍蝇蚊子乃至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能力测试答案:

一、1不过尔尔

2不可思议

3、狼藉斑斑

平原地区人口自然结构的演化特征 第3篇

关键词:平原地区;人口自然结构;性別结构;年龄结构

1、引言

平原地区的海拔一般在0到500米,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主要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鄱阳湖平原位于江西省北部,围绕着鄱阳湖,由鄱阳湖水系,包括赣江、修水、鄱江、抚河和信江等河流冲积而形成的平原,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组成部分。面积约两万多平方千米,包括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新余和抚州等地区。鄱阳湖平原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人口较为的密集的平原地区,其人口的自然结构特征的演化在我国多个平原地区中具有典型特征。

人口结构是按照人口的不同标志研究一定地区、一定时点的人口内部结构及其数量的比例关系。按照人口的性别特征,人口结构可分为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社会结构、人口地域结构三类。人口的自然结构根据人口的生物学特征即人口的自然属性,主要分为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自然结构作为最基本的人口结构,对于人口的其他特征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人口的自然结构既是人口再生产的必然结果,又是人口再生产的基础和起点,影响着人口的社会属性,从而对一定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基础性的影响。而社会经济也从各个方面制约人口自然结构的演化。平原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平原地区的人口自然结构烙上了平原的特征,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则在加速平原地区人口自然结构的演化。

2、人口自然结构的总体特征

对鄱阳湖平原地区的人口自然结构总体特征选取年平均人口、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五个指标进行分析。我们选取了从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

从年平均人口来看,鄱阳湖平原地区的人口保持着稳定的增长趋势。而人口的出生率却在不断下降,人口死亡率呈现出小幅的波动,尤其是近年来出现高低交替的现象。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人口密度却保持着稳定的上升,这与平原面积不变而人口稳定增长直接相关。

表1 鄱阳湖平原地区人口自然结构的总体特征

年份年平均人口(人)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20014167156215.446.069.38251

20024204097514.746.028.72253

20034238326414.075.988.09255

20044268896113.615.997.62257

20054297405313.795.967.83258

20064325186313.806.017.79260

20074353770613.865.997.87262

20084384258213.926.017.91264

20094416131013.875.987.89266

20104447203513.726.067.66267

数据来源:江西统计年鉴2011

3、性别结构演化特征

对于鄱阳湖平原地区的人口性别结构演化呈现出以下的特征。首先,男性的比例始终高于女性,差距不大。其次,男女性别比总体上呈现出先降后升的形态。从2000年较高的108.29%升至2001年的最高109.12%后,快速下降,至2003年创下103.58%的最低,然后又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

4、年龄结构演化特征

对于鄱阳湖平原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我们将年龄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0-14岁为少年,15-64岁为青壮年,65岁及以上为老年。

从历年的数据来看,少年人群的占比不断下降,这也意味着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这与表1中数据是一致的。青壮年人群的占比不断下降,这意味着该地区的劳动力的增量较高;老年人群的占比不断上升,人口的老龄化将成为该地区的一个显著特征,甚至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得不面临的严肃问题。

5、结语

本文分析了鄱阳湖平原的人口自然结构演化,其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该地区的人口呈现缓慢但稳定的增长;二是男女性别比例经历了从高到低再到高的变化;三是少年人群占比在不断下降,而青壮年占比在不断上升,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临近。

鄱阳湖平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业长期在该地区的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该地区的人口自然结构特征是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的,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然而,从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开始,该地区的经济加速发展,此外,2014年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国家规划正是提上议程,江西省在不断推进昌九一体化,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人口的自然结构演化也将呈现出新的趋势,而这一点从2010年的数据中似乎有所呈现。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铮.人口理论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 焦华富.试论煤炭城市人口自然结构的演化特征——以淮南、淮北市为例.经济地理,2011年7月.

[3] 盛广耀.我国三大城市密集区人口结构演化.城市问题,2006年5月.

[4] 江西省统计年鉴2011年

作者简介:赵西桐,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地理科学专业。

供热管道自然补偿器热结构耦合分析 第4篇

城镇供热管道敷设时,必须采用固定支座将供热管道划分成若干补偿管段,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补偿措施。供热管道运行压力较高,由于补偿器的设置而产生的内压不平衡力较大。如果固定支座两侧的内压不平衡力不能相互抵消,管道固定支座推力则可能很大,对于大管径高压力管道固定支座的推力更大。在复杂的敷设条件下,合理划分管系、布置补偿器可有效地使内压不平衡力互相抵消,进而减少固定支座的数量。

一般在供热管道中热补偿采用纵、横向刚度均很小的波形补偿器较合理[1,2],但由于施工技术的原因,波形补偿器常发生横向变形与失稳,所以采用自然补偿器(“U”形管段)进行补偿,大管径的波形补偿器造价很高,也采用自然补偿器。自然补偿器利用弯管自身的挠曲变形补偿热位移。当弯曲管段两侧直管段均较长时,弯曲管段采用自然补偿是经济合理的方案。本文结合实例对供热管道热补偿供热管道自然补偿器和支座反力进行了分析。为工程方案的规划与实施提供理论数值依据。

1 理论分析

管道在温度改变时,不能完全自由胀缩而产生应力即热应力,热应力的计算是以管材是弹性的、连续的、均匀的和各向同性的作为假设前提;忽略管道壁厚不均匀度和椭圆度。

管段在弹性变形范围内,轴向应力和应变用下式表示[3]。

式中σ—管道的轴向应力,MPa,

α—钢材的热膨胀系数,m/℃,

E—钢材的弹性模量,MPa,

t0、管道固定后的前、后温度,℃。管道轴向内力(热膨胀力)为:

2 实例

直径d=300 mm,厚度t=10 mm的管道[4],为了消除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温度应力,每27 m长度上设置一个自然补偿器。在轴线上的对称位置切开管道,取一半模型进行计算,轴线尺寸示意图如图1所示。材质为Q235,弹性模量E=207 GPa,泊松比μ=0.3,热膨胀系数α=6×10-6m/℃,基于ANSYS,分析在内压p=0.2 MPa作用下,温度升高80℃时,管道内的应力分布。并以此结果评价自然补偿器对轴向应力的影响。

2.1 无“U”管道理论解

内压p=1.5 MPa引起的周向应力值为:

当管道不可伸长时,温度升高80℃引起的轴向压应力值为:

此时引起管道端部的推力值为:

这样高的轴向推力会对两端的支座造成很大的作用力,所以在设计中需要尽可能地减小轴向应力和轴向推力,设置自然补偿器就是其中的比较经济措施之一,以此缓解轴向推力。

2.2 有“U”管道ANSYS分析

基于ANSYS的热结构耦合分析的流程一般由三个主要步骤组成[5,6,7]:(1)前处理,建模;(2)施加载荷,求解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写入*.rth文件中;(3)后处理,用彩色云图或等值线显示结构的应力分布。

2.2.1 前处理,建模

(1)首先定义管道轴线上的主要关键点,再利用拉伸操作生成管道模型如图2所示。

(2)为使网格比较规则和减少计算量,使用3D四节点壳单元SHELL63定义单元类型、实常数、材料参数和单元尺寸后,将管道划分为壳体单元,如图3所示。

2.2.2 施加载荷,求解计算

(1)分别使用定义线、关键点命令定义对称位置上的位移条件;

(2)使用定义表面载荷命令“SFA,ALL,1,PRESSS,0.2E6”对所有面定义大小为0.2 MPa的内压载荷;用节点均匀温度变化命令“TUNIF,80”设置温度升高80度,以形成温度应力;

(3)最后使用求解命令“SOLVE”求解。

2.2.3 后处理,用彩色云图显示结构的应力分布

(1)使用“PLDISP”命令显示管道变形图(图4所示);

(2)使用“PLNSOL,S,1”显示结点上的最大应力的分布(图5所示);

(3)使用“PLNSOL,S,Z”显示结点轴向应力分布(图6所示);

(4)使用“FSUM”统计汇总得到支座上的合力表1所示。

4 结果分析

图4中显示出膨胀弯管的最大变形量14.818 mm,图5中显示最大拉应力48.4 MPa出现在弯管的拐角两侧,图6中显示最大的轴向应力38.6 MPa也出现在弯管的拐角两侧,直线部分的轴向应力大大下降,只有4.37 MPa。

从表1所示的结果可以看出,右边支座上的轴向推力只有9.142 k N,只有直线管道的1/100。

5 结束语

(1)ANSYS计算的结果表明,较大应力集中分布于弯头部分;

(2)ANSYS结果与理论值符合度很高,误差只有0.036%。

参考文献

[1]陈洁.热力管道补偿器在采暖项目中的应用.科技信息,2010;(1):626,655

[2]刘小林.补偿器在热力管网中的应用.山西焦煤科技,2005;B06:25—26

[3]刘鸿文.材料力学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 34—2002),144

[5]周宁.ANSYS-APDL高级工程应用与二次开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6]尚晓江,邱峰,赵海峰,等.ANSYS结构有限元高级分析方法与范例应用.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自然结构 第5篇

通过物种多样性指数、林地承载力以及土壤水分等指标对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荒漠群落的结构和物种多样性以及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群落的优势层片为灌木层,其物种组成和结构比较稳定,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小,而草本层为不稳定层片;(2)荒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偏低,生态优势度较高,群落的生态功能主要由优势种群或建群种群实施,在无外界干扰情况下,优势种群或建群种群的稳定性可以揭示群落的稳定性;(3)土壤水分是影响群落结构的主导因子,而降水是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对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土壤异质性对群落结构同样具有显著影响,是第二主导因子,其物种多样性指数为黏性土壤>灰棕荒漠土>风沙土;(4)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其林地承载力无一定规律的相关性,灌木层片中,二者呈对数相关(y=64.787ln(x)+214.04,R2=0.829,P<0.01),能够比较科学地揭示物种多样性与林地承载力之间的关系,而草本层中二者呈幂指数相关(y=0.3198e6.1654x,R2=0.6999,P<0.01),反映了林地承载力受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

作 者:李昌龙 王继和 孙坤 李爱德 李得禄 LI Chang-long WANG Ji-he SUN Kun LI Ai-de LI De-lu 作者单位:李昌龙,王继和,李爱德,李得禄,LI Chang-long,WANG Ji-he,LI Ai-de,LI De-lu(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暨甘肃省荒漠化防治重点实验室,甘肃,武威,733000)

孙坤,SUN Kun(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兰州,730000)

自然结构 第6篇

关 键 词:书卷气 服务性 材质 结构

作为传统文化中历史悠久到难以忽略的象棋文化,以往的研究不是没有,也不是不够深入。但是如何将象棋文化用书籍设计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何把中国象棋更好地以书籍的形式包装推广出去,如何不失书味且又不单单是一本平面的书,这一切都成为等待我们解决的课题。

一、书籍的书卷气和服务性

书是一种商品,它必须要推向市场,让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而它作为特殊的精神商品却又不仅仅是等待交易的消耗品,可以说书之所以为书,是因为它必须具备“书卷气”这种特殊的文化内涵。这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感受,只能依靠悟性来认识。回到观点最初,书籍作为商品,如果缺乏其应当具备的“服务性”,又怎样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作为商品,它必须服务于书的主题本身,必须服务于存在潜在购买可能的受众群体。

(一)《顺棋自然》书籍设计的服务性

服务性,之所以先谈到它,是因为书籍设计是以服务读者为本,当然不同于纯艺术。因而在《顺棋自然》书籍设计中,我们所强调的服务性专注于两个方面:服务于中国象棋,服务于读者心理。

1、服务于中国象棋

中国象棋作为传统文化产品一直以来流行范围有限,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其走向国际,我们在做《顺棋自然》这本书的时候从来不认为我们只是单纯做一本书,我们的构思甚至可以简单一点说是为中国象棋做一套成功的“包装”设计。《顺棋自然》作为一本介绍中国象棋文化的书籍绝不仅仅是一本单纯做外包装的艺术品,它是构成书的包括开本、封面,扉页等等在内的书的整体,和与内容相关的主题产品,以及衍生产品的综合设计,是一本拥有复合生命体的象棋书。

2、服务于读者心理

在服务于读者这一层面,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是受众定位,我们清晰明了地将眼光锁定于18-30岁之间的青年,他们的年龄跨度不算小,对于吸引到的人我们又可细分为两类:一类对象棋略知皮毛似懂非懂的人,另一类便是年对中国象棋通晓一二的的消费群。因而综合上述,《顺棋自然》身兼的角色便有“推广设计” 、“礼品书”于一体的两重角色了。

我刻意强调“读者心理”,着眼点于“心理” ,在《顺棋自然》的设计中,我刻意突出设计满足的不只是消费,不只是充当物质性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它必须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试想,若不是读者于翻阅把玩之中被书本的材料触动,被开本结构的巧思打动,被图形文字的融合所吸引,书籍即使有花了多大的力气介绍象棋,它的服务性也根本谈不上。

(二)《顺棋自然》书籍设计的书卷气

书卷气,它是书籍作为精神商品所必须体现的文化内涵,也是其区别于其它商品的独有的特征,“顺棋自然”书籍作为东方主题的作品,与西方设计艺术追求外在的视觉冲击力不同,书卷气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感受,是具体形象所传递的信息之外的感知,是追求内在心灵的气韵,它只能靠悟性来认识,因而在设计中我们调动一切设计元素,让读者的视线随“气”游动,让读者的精神专注,在静观内守的“目游”中达到“书卷气”的传递。(日本,杉浦康平有云“一本书就是一个生命体,它是流动的”。)这种流动在我看来是书卷气的流动,是读者阅读之中的内心涌动。

中国象棋是我们所熟知的东方产品,它历经千年历史悠久。而其一贯给大家的印象感受已根深蒂固,我们可以对棋子进行解析设计,但我们基调定位不能为了变化而设计,我们追求的仍然是质朴、天然。我们的设计是在格子里跳舞,让没有过多关注中国象棋的青年一代来了解,让热爱中国象棋的人更为钟意。

材料、开本以及结构成为我在为使书卷气以及服务性得以体现中着力研究论证的地方。

二、通过材料结构体现“顺棋自然”书籍的书卷气和服务性

(一)书籍设计的材料之美

我们明白器物之美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材料之美,材料是基础,是不可或缺的物质支撑。而现代书籍装帧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材料化。因为不同特质的材料诠释不同的产品,材质本身就蕴含着拓展创意设计的巨大潜力。

1、材料及其质感的效应

拿起书籍的时候,我们会用手触摸,用眼阅读,上下左右,前后翻阅,书与读者之间产生的交流,不仅是因为书页上文字信息的传达,还因为它是构成书籍的材料及其质感的传递。书籍材料的质感可引起读者视觉和触觉的感受,平滑的、粗糙的、柔软的、坚硬的,这对于书籍设计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书籍作为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文化商品只有通过读者的视觉,触觉等感官效应,在阅读的过程中才成为书。

《顺棋自然》书籍在设计之初,制作以前我们就明确:利用质朴的麻布来作为材料。麻布是以亚麻,黄麻等各种麻类植物纤维制成的一种布料,在材质构成中,材料和质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可以说它的粗糙质感是我们选作印制材料的原因之一。因为粗糙所带来的质感美,使得材料不仅仅停留在质感表现上,它使作品增添了除文字信息传递之外新的精神内涵,使作品真正具备内在力量。布面质感(如图2-1,图2-2所示)。

而谈及它的粗糙质地我不得不提的便是触觉材质感和视觉材质感,它是产品设计中屡见不鲜的词汇,在《顺棋自然》书籍设计中我却从这两个词汇中获益匪浅。

因为质感属于触觉和视觉的范畴。触觉材质感是人们通过手和皮肤触及材料而感知的材料表面特征,是人们感知和体验材料的主要感觉。视觉材质感是靠视觉来感知的材料表面特征,是材料被视觉感受后经大脑综合处理产生的一种对材料表面特征的感觉和印象。我们的材质研究出发点本就是人的心理感受,在翻阅《顺棋自然》书籍时,读者通过触觉,视觉材质感所接收到的信息,对于加深他们同书本之间的交流对话也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

如吕敬人大师所说,书籍设计“五感”乃是完美的书籍形态所当具备,那么《顺棋自然》书籍中,麻布的运用变凸显了“触感” 、以及整个阅读过程中最为直接的“视感”的适宜运用。

2、工艺制作的附加价值

当然,材料必须依附于工艺才能完成功能的形态,书籍是一个相对静止的载体,但它又是一个动态的传媒,依赖读者的眼视、手触、心读,领受信息品味意蕴,才能成为打动心灵的生命体。

在工艺制作中我们借鉴了已有的装帧形式以及制作工艺。选用线装作为装帧形式,对于强度适中的质朴麻布,我们选用了丝网印刷工艺,它属于孔板印刷的范畴,孔板印刷是指印版的图文部分可透过胶漆油墨印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方式,印刷时胶漆或油墨在刮板的挤压下从版面通孔部分漏印在承印物上。

工艺是书籍外在美的形成条件,借助于各种工艺,美才得以实现。在以往的装帧同制作工艺中我们把三样形式“打包”到了一起:麻布,丝网印刷,线装。物不能独一而立。材料的品性、工艺的程序,技术的操作,劳动的组织结合方能凸显工艺的魅力。(如图2-3,图2-4所示)。

3、材料与工艺的结合构成了“浓浓的书卷气”

作为一本书,书卷气的具备本身就毋庸置疑,单在《顺棋自然》书籍设计之中我们把它始终作为一种标准来衡量跟检验设计,因为如今的“文化消费热”使得书籍出版作品参差不齐,很多书籍已经沦为纯消费品,愈来愈失去其该有的文化意蕴。在设计实践中,在《顺棋自然》书籍设计中,书籍装帧材质的质感、肌理、纹样以及三者之间组成的关系,使得这样一种书卷气流动蔓延开来,完成了材料、工艺的角色扮演。书籍印制完毕,装订最终效果(如图2-5,2-6所示)。

日本学者有称:20世纪是视觉时代,21世纪是触觉时代。21世纪的设计重视的是触觉、重量、温度、柔硬等感官作用。麻布的视觉、触觉,质感加上丝网印制的结合,以期获得最完美的结合和表现力,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二)书籍设计的结构之巧

1、中国象棋的书籍设计及其定位

《顺棋自然》书籍的设计从一开始我们就明确不是纯做一本“棋谱类”的图文排版,它必须由始至终体现其内涵,简言之就是我们书籍装帧一定要围绕中国象棋来做,我们的这套文化商品就是要为中国象棋做一套包装设计。

我们不同于传统书籍设计的便是首先要进行商品的定位和消费者的定位,中国象棋作为传统文化产品,它的古朴,文化感不能在设计之中脱离,它的使用价值体现在它的观赏把玩之中。它的消费人群我将其划为两类,一类是对中国象棋似懂非懂的年轻人;一类是懂得中国象棋,尝试发现古物新意的消费人群。

2、由开本及函套的设计一览书籍设计的结构

(1)开本设计

我们要做的工作首先在结构上展开:主体书的开本尺寸是200毫米×270毫米。

《顺棋自然》主体书是一本以插图为主、文字为辅的介绍中国象棋文化的书籍,因此,就象棋类别来看,它是以欣赏收藏为主的珍藏型书籍,开本设计上首先寻求同函套结合的古朴雅致。就这一点而言,在设计之中开本设计尺寸应当同函套的设计结合起来。

其二,就书籍内容来看,开本比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在书籍装帧中,合适的开本比例让人第一眼就能感受到特有的韵味。

第三,就书籍材料而言,材料的制约是影响开本设计的一大因素。

麻布的运用成为了一把双刃剑,它在印刷方式上确实制约了我们,然而换个角度去看,合理得开发利用劣势何尝不能成为一种优势?

(2)函套设计

整本书用古线装的方式装订而成,棋盒本身就是作为书籍的函套而设计。

函套的设计首先是为了容纳和保护书籍。然而,《顺棋自然》书籍的函套并不单纯是为了保护而设计,它充当的甚至是一个礼品包装盒的角色,230mm×290mm×80mm的函套,是可开式的盒子。左边是镂雕的“中国象棋”logo的运用,盒子右边有三个隔断。左边用来放置书籍,右边放置32个棋子,一个布面棋盘,以及两本“顺棋自然”纪念册,合上便是一整套可赠予他人的“中国象棋”礼品书了,作为函套的这个盒子设计在左侧面还凹刻的“顺棋自然”字样,作为书籍的书脊而设计(如图2-7,2-8所示)。

①、材料和工艺的结合

函套运用木制结构,发挥其古朴的风貌,配合以质朴的麻布。在工艺上,运用镂雕形式,将logo直接运用于木盒正面,清晰明了,质朴美观,且有意味(如图2-9所示)。

②、结构的巧妙

函套棋盒的巧妙我们可从一细节处略览一二,翻到盒子的左侧面,我们可看见凹刻的“顺棋自然”字样,读者即刻明白盒子的“函套“角色。然而打开,左面为书籍,右边各放置有棋子,棋盒,以及记事本。内容涵盖之丰富让人会心之余考虑要不要赠一套予人。

就单本《顺棋自然》而言,我们始终寻求一种区别于平面的魅力,显而易见,空间感同层次感是着力之处,除平面排版方式的别具一格,以及布料工艺的采用,我们对书籍进行了线装的装订方式,线装布书的装订着实煞费苦心,这种通过附加麻线进行线装的方式使“顺棋自然”书籍的气质流露更为适宜。

③、同主题内容的协调

函套之所以美或者巧,我认为并不是说造型足够庞大或是木料足够厚重,函套的设计我们始终从主题“中国象棋“本身出发。

中国象棋是历经千年的传统文化产品,为契合它的文化内涵,我们的盒子以长方体造型出场,厚重大气,盒子正面为镂雕“中国象棋”logo纹样,盒子内部搁置以求满足下棋者的需要,精简而不繁缛,棋盒函套以及书脊(如图2-10,2-11所示)。

然而如果棋盒仅仅是一个棋盒,它似乎少了我还为它叙文记事的意义,在设计盒子时,我们又必须从书籍本身的意义出发,它为保护书籍而生,它须充当一个函套的角色,而为了突出其扮演的另外一个角色,我们在棋盒左侧雕刻“顺棋自然”纹样,书脊顺势而生。

结束语

我不能认同我们仅仅做了一套概念设计。《顺棋自然》书籍的设计倒不如可认作是我们对中国象棋进行的一次包装设计,因为从一开始我们就明白将要完成的是一套文化商品,它既是商品又是艺术品,我们的设计要为中国象棋增添附加值。我们的初衷就是如何将中国象棋推广得更为具体,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让懂得中国象棋的人同设计者的交流更深入,让情感超越人文,设计触及内心。

参考文献

[1] 李宏 苏娜 周淼.现代材质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8

[2] 曹琳.书籍装帧与版面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3] [美] 凯瑟琳·费希尔.平面设计材料表现与特殊效果.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

[4] 吕敬人.书艺问道(中青新世纪高等院校设计教材).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10

[5] 杨梦桾.书装设计速查手册/创意小百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2

[6] 日本排版设计研究会.书籍杂志编排设计完全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6

[7] [英] 安德鲁·哈斯拉姆.书籍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8

[8] 钱钰.产品的材料质感研究.广东包装与设计杂志社,2008.6

[9] 吕敬人.书戏—当代中国书籍设计家40人.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5

自然结构 第7篇

1 在冬、夏季设计日条件下, 不同墙体材料对室内自然气温的影响。

对室内全年逐时自然室温的计算, 要用到全年气象参数, 气象台的实测数据可靠, 但清华大学江亿院士通过对气象参数的整理发现, 经过变换后, 气象参数具有很好的统计规律, 再利用反变换可生成计意义上与已有数据相同的数据, 用这一气象数据对该问题进行求解, 得到的标准房间计算工况墙体类型, 材料导热系数。[注:所用保温材料均为膨胀珍珠岩室温]

2 不同的通风换气次数对自然室温的影响为不同的通风换气次数时。

自然室温可看出通风次数的增加能有效的降低夏季白天室外高温时的室内温度。因此在设计围护结构时, 应尽量考虑利用自然通风。过渡季, 昼夜间室外气温变化较大, 但室内自然室温波动较小这说明在过渡季墙自然室温变化体材料对自然室温影响较小。在冬季, 除材料外, 室内自然室温的波动均比较小, 说明墙体材料对冬季的自然室温影响比较小。在夏季, 不同材料引起的室内自然气温的波动值比较接近, 而且比冬季大, 说明围护结构的材料对夏季的自然室温影响较大。

3 设计温度规律能较好的反应不同维护结在各季对自然室温的影响。

在冬季墙体造成的室内平均温轻型无保温和重型有保温计算结果:重型有保温度较低, 而且温度波动太大, 耗能较多, 不宜采用。而轻型墙体的温度波动虽然比重型材料剧烈, 但平均温度明显高于重型材料, 而且初投资较省.在冬季是不错的选择。在过渡季节, 室外气温化剧烈, 轻型材料形成的室内自然温度波动范围较大, 但室内平均温度相对变化幅度冬季小。夏季初期, 各种墙体材料形成的平均自然室温比较接近, 不同墙体材料对室温的影减小。

4 不同围护结构下民居的采暖能耗在新疆地区的气象条件下, 仅考虑冬季采暖 (10月15日~03月15日。民居不考虑空调负荷) , 轻型无保温和重型有保温的计算结果表明, 不同围护结构造成的室内自然气温是不一样的。在新疆地区气象条件下, 墙体材料对冬季的自然室温影响比较大。而对夏季的影响比较小;在夏季, 墙体材料对室温的影响不大, 且保温与否相差不大, 但通风次数的增加能有效的降低夏季白天室外高温时的室内温度, 因此围护结构的设计要注意对夏季通风的考虑。通过围护结构对自然室温的影响可以看出来维护结构选择是否合理。在冬季寒冷地区, 应注重通过围护结构的厚度和保温性能, 降低室内自然室温的波动;而对夏季炎热地区, 从节能的角度考虑。则应注重建筑结构的设计, 增强通风效果。来满足人们的舒适要求。

摘要:针对围护结构材料对室内自然室温影响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论述。

自然结构 第8篇

中国的亚热带气候区位于25°N~35°N,主要分布区有浙江、江西、福建、湖南等省。其中武夷山脉是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最具代表性的典范;是我国11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也是我国东南地区唯一的关键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所确立的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全球200个复合生态区”重要组成部分(Global 200 ecoregion compl exes:Southeast China-Hainan Moist Forests),也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优先区域。武夷山脉是我国大陆东南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是世界著名的物种新种的模式产地,是我国东南部重要的物种形成和分化中心;保存有大量完整无损、类型多样的森林群落,保存了大量古老、孑遗、珍稀的植物以及大量珍稀濒危动物,使之成为著名的“生物避难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早在1980年代,阳际峰就开展了植被连续观测固定样地的建设。但这些固定样地的面积均较小,通常为400~5 000 m2,不能充分揭示亚热带地区多物种共存关系以及物种的空间分布特征。

对比国内外已经建立的大尺度的森林动态监测大样地,其结果在不同空间尺度所获得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分布格局等特征参数相差很大[1,2,3,4]。因此,在阳际峰亚热带分布区域设置更大面积的长期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对于进一步探寻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共存机制、物种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长期动态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5]。

2015年项目组在江西阳际峰国家级保护区内建立了一块面积为25 hm2的常绿阔叶林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为了解该保护区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空间分布格局进行长期监测,为后续长期森林保育学、生态学的研究打下研究基础。本文将重点描述该大样地的群落结构特征,为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等提供相关基础资料。

1 研究区概况

1.1 地理位置

江西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西北麓,地处中武夷山脉与北武夷山脉转折地段的西侧。保护区以阳际峰—天华山为中心,区内沟谷溪流呈放射状密布,四周有沟谷河流环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山地地貌单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中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犹如一个山地型生态孤岛,有特殊的生态学意义[5]。保护区总面积10 946 hm2,行政区域隶属贵溪市,地理坐标为27°51′01″~27°59′03″N,117°14′33″~117°24′27″E。见大样地位置(图1)。

1.2 地质地貌

江西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处欧亚大陆东南部,属于武夷山脉的西坡,处于中武夷山脉与北武夷山脉的转折地段,表现为深切割的岩浆岩中低山地貌。最高峰阳际峰位于保护区的东南面,海拔1 540.9 m,最低谷为罗塘河谷,海拔126 m,相对高差达1 415 m,海拔1 358~1 540.9 m的山峰有6座。

1.3 气候概况

江西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山地气候,各月风向以湿润东风为主的气候特点。区内年平均降雨量1 870~2 191.3 mm,4~10月占年降雨量的72%~75%;年湿润指数1.43~2.32,最大湿润指数出现在海拔1 000 m处,与降雨量最大高度值相同;年平均气温11.4℃~18.5℃,≥10℃积温3 090℃~5 357℃,无霜期200~256 d;年日照时数1 351.5~1 893.7 h,其低值区出现在海拔700 m处;区内气象灾害少,光、温、水等气候资源时空分布较均匀,有利于动植物生长及繁衍。

1.4 植被

据阳际峰科考报告,江西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高等植物1 878种,隶属于240科830属,其中种子植物156科638属1 458种(裸子植物5科10属13种,被子植物151科628属1 445种);蕨类植物27科59属123种;苔藓植物57科133属297种。鉴定出大型真菌55科120属218种。

2 大样地建设与调查

以BCI样地的技术方案为蓝本,参照美国史密森热带研究所的热带森林研究中心(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CTFS)的调查技术规范[5]进行。本次大样地为25 hm2(500 m×500 m),其分成25个1 hm2小样地,每个1 hm2小样地再分成25个400m2小样地,每个400 m2小样地继续分成16个25 m2小样地,由此建立样地的网格体系(图2)。样方编号用样方在样地中的行号和列号组成,即用4位数表示,如0304表示第3行第4列的样方,1112表示第11行第12列的样方。

对大样地的植被调查,以20 m×20 m小样地为单元,每间隔5 a复查一次。每个需要测量的植株在1.3 m处涂上油漆并订牌。记录小样方内每株胸径DBH≥2 cm(1 cm≤DBH<2 cm的植被下次调查)的木本、枯立木和倒木的种类、胸径和树高,测量每个植株相对于小样方边线的坐标,每株树用1 mm粗的包胶皮铜线挂7位数字的标签(前4位表示样方号,后3位表示样方内的植株编号),以待复查。

3 结果分析

3.1 物种组成

物种组成及其数量决定着群落的性质、物种多样性、丰富度的重要指标,反映了群落的发育阶段、复杂性和稳定性。大样地内共记录到34 176个植株(DBH≥2 cm),其中2 568株为枯立木和倒木植株。这些植株分属于49科65属115种,另有18个植株未确定种名。对藤本植株未挂牌和记录。植物科属种名称沿用Flora of China(www.efloras.org)。单位面积的植株密度为1 367株/hm2;20 m×20 m小样方内的物种数为20~60株。

3.2 物种优势度

按物种重要值排序(表1),大样地内优势木本植物种(重要值大于2.0)的8个种为: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甜槠(Castanopsis eyrei)、木荷(Schima superba)、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虎皮楠(Daphniphyllum oldhami)、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山苍子(Litsea cubeba)。米槠的重要值最大达到3.34,主要是其相对胸高断面积达到7.45。米槠植株高大且胸径较大是其胸高断面积大的主要原因。而山杜英的重要值也超过2,达到2.26。山杜英主要是数量特别多,致使其相对密度达到3.56。在优势木本植物中重要值最小的杨梅重要值为1.06,其也是因为密度和频度共同作用下达到1。

3.3 区系构成

根据吴征镒等提出的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7]表明:江西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热带分布的科[含泛热带(热带广布)、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旧世界热带、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热带亚洲(即热带东南亚至印度—马来,太平洋诸岛)]达61.22%,占较明显的优势,北温带分布的科所占比例为20.41%,东亚与北美间断分布的科仅占2.04%(表2)。

3.4 多度分布

在阳际峰自然保护区大样地中,有27个物种植株数量不到100株,其中有6种的植株数量仅有1株,有6种的植株数量在10株以内(图3)。参照Hubbell和Foster(1986)的定义,大样地稀有种的比例(按≤1株/1 hm2)为13.9%;偶见种的比例(按1株/1 hm2<偶见种≤10株/1 hm2)21.8%;两者之和为35.7%。

3.5 径级分布

大样地内所有个体平均胸径为8.72 cm。植株径级分布同样呈明显的倒“J”形,小径级植株的比例最大,胸径≤10 cm的个体数达到25 413株,占总个体数的74.4%;胸径≤20 cm的个体数达到29 944株,占总个体数的87.6%;胸径≥20 cm的个体数仅有4 232株,占总个体数的12.4%;胸径≥60 cm的个体数仅有387株,占总个体数的1.1%(表3)。总胸高断面积最大的是米槠,它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树种,植株高大且冠幅大,其单株占地面积大。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次大样地内物种丰富,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植物区系特征。大样地内有共调查到有49科115种。与阳际峰科考报告相比,大样地内科的数量占到阳际峰总科数的31.4%。基本可以达到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的目的。从种的类别上可以明显看出阳际峰植物区系组成的过渡性特征。由于地处中亚热带,受热带区系影响还是十分明显的。尤其是在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中,受热带亚洲成分影响显著。大样地所处的位置为次生林,生物多样性相当丰富,树种数量上在25 hm2内共有34 176株胸径在2 cm以上的植株。从调查树木胸径与冠幅来看,林分不同的发育阶段均存在,尤其以成熟林分较多。由于有林窗的存在,很多顶级群落如壳斗科的幼苗从林窗中生长出来,逐步占到林分的主体。

4.2 讨论

乔木层优势树种为米槠、樟树、甜槠、木荷、山杜英、虎皮楠、浙江楠、山苍子。重要值都在2%以上,但各优势树种的重要值相差不大。没有占绝对优势的树种。因此在树种组成上大多是多优势种群落,单优势种群落较少。

从区系分布可以看出,江西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带有较明显的泛热带成分。在阳际峰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植物属的地理分布类型中,泛热带与热带成分占61.22%,最为显著;北温带分布的科所占比例为20.41%,说明该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的成分主要由热带成分从其中心向东北延伸至此,也有部分成分由温带向南扩散而来。不同地区(纬度)常绿阔叶林的比较(表4)表明:(下转第16页)植物地理成分中,泛热带与热带成分比例变化由南到北逐渐递减,而温带与泛温带成分比例则呈相反变化趋势。即由南至北逐渐递增[8]。

从稀有物种和偶见物种的比例来看,阳际峰自然保护区大样地稀有种的比例(按≤1株/1 hm2)为13.9%,偶见种的比例(按1株/1 hm2<偶见种≤10株/1 hm2)21.8%,稀有种比例低于BCI样地的36.8%(113种);也显著低于亚热带地区的鼎湖山20 hm2大样地(比例50.3%;曹洪麟等,2013)。这可能是在小生境未受干扰情况下,能维持一定的种群大小,持续繁衍。

自然结构 第9篇

1 国内外研究成果

1.1 国外研究成果

国际上尚未形成一份以国家或地区为主体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其研究多停留在对自然资源核算上, 该工作探索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挪威是作为最早进行的研究国家, 重点对境内森林、能源、矿产、水等资源进行了核算, 并发布了《挪威自然资源核算》。随后, 在1985年芬兰建立了自然资源核算框架体系;同年, 荷兰对土地、森林、能源等资源展开核算;法国发布《法国的自然资源核算》;1990年墨西哥对境内土地、水、土壤、森林等自然资源进行核算。进入二十一世纪后, 美国在2000年提出通过市场估价法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计量;英国在2011年提出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路线图, 并规划在2013~2020年完成对土地覆盖、碳、林地、农田、湿地、城市、水供应、土壤、半野生草原、沿海边缘、山脉、荒野等账户的评估工作。澳大利亚基于SEEA-2012, 对境内土地资源、水资源等方面展开核算。除此之外, 在日本、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印度、博茨瓦纳、菲律宾等国也对自然资源核算展开研究。

1.2 国内研究成果

国内对该项研究始于十八届三中全会, 广大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其编制工作进行探讨。封志明等从自然资源平衡表、国家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账户出发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路径进行探讨, 并提出“先实物、再价值”“现存量、再流量”“先分类、再综合”的技术原则;胡文龙等提出以DPSIR链理论模型、SEEA-2012和SNA2008为理论依据, 参照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核算方法, 构建以资产、负债、净资产三大基本要素组成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肖序等通过对编制范围及组成要素的科学界定, 提出自然资源产负债表由综合实物核算表、资产质量表、价值核算表、资产汇总核算表、负债表、资产负债表简表等六部分组成。在实践中, 2014年深圳市大鹏新区建立了《大鹏半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2015年7月, 浙江省完成由资产类、负债类和资产负债差额三部分组成的《湖州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2015年8月, 内蒙古自治区完成了对翁牛特旗桥头、亿合公和高家梁三个林场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2016年4月, 河北省承德市完成了由总表、分类表和扩展表以及辅助表等构成的《承德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2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探讨

2.1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构成要素分析

学者研究认为,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由资产、负债、净资产等三大要素组成, 并满足“资产—负债=净资产”的恒等式。而自然资源资产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给人类带来使用价值, 并能通过价值核算转化为资产的自然资源, 由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组成;自然资源负债指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使用, 引起环境污染、资源退化、生态破坏等, 为弥补这些损失所付出的现时义务, 如: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自然资源净资产指一国或地区拥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总额减去负债之后的净额, 即“资产—负债=净资产”, 是国家对自然资源所有权的体现。

2.2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

根据上述构成要素分析, 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 以土地、森林和水资源为例明确三要素的具体组成部分, 从而构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框架结构。

2.2.1 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构成要素分析。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情况, 土地资源可分为八大类, 而土地资源资产的经济价值由耕地、林地、园地等地类产生的产品价值构成;生态价值根据彭文甫等, 叶延琼等的研究, 由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涵养水源、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维护、土壤保护与形成等六个方面构成;社会价值由休闲旅游和就业价值构成。

土地资源负债从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带来的不利影响出发, 主要包括为保护土地资源对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水土保持、矿山污染等进行的治理及开展土地整治、复垦和开发的资金投入。

2.2.2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构成要素分析。

根据孟祥江、肖强等对森林资产的研究, 森林资源资产经济价值由立木生长、经济林产品和花卉产品价值构成;根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的要求, 森林生态价值由涵养水源、土壤保育、固碳释氧、净化环境、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景观休憩等七方面构成;社会价值由就业价值和科研价值构成。

森林资源负债从森林污染治理和生态补偿、维护及恢复工程的角度出发, 主要包括对森林资源重金属、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工程, 生态公益林补偿, 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古树名木的管理和维护, 森林造林和幼林抚育工程的资金投入。

2.2.3 水资源资产负债表构成要素分析。

根据单勇和欧阳志云等对水资源价值的研究, 水资源资产中经济价值由农业、工业及生态用水和生活供水、内陆航运、水力发电等方面构成;生态价值由气候调节、河流输沙、水资源蓄积与调节、水文调节、侵蚀控制、净化环境、旅游价值、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八个方面构成;社会价值由休闲娱乐和科研价值构成。

水资源负债从水污染治理和生态维护、保护及修复的角度出发, 主要包括河道、水库等开展清淤、固体废弃物和污水治理工程;水体保持、防汛抗洪工程;保护水源质量, 开展水源保护工程;加强水生生态环境修复等的资金投入。

根据对土地、森林、水资源资产负债表构成要素分析, 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样式进行设计 (见表1) 。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土地、森林、水资源为例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净资产出发分析其详细构成要素, 探索构建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框架结构。在探索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 结合文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三点建议: (1)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需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原则, 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 选择一种易开展实物量和价值量核算的资源着手; (2) 展开实物量和价值量核算之前, 应确定三要素的核算内容。 (3) 由于目前缺乏统一的核算标准, 特别是负债类核算, 将严重影响今后编制工作的展开, 因此, 应加快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统一的量化标准体系的建设。

摘要:总结国内外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成果, 以土地、森林、水资源为例从资产、负债、净资产角度出发, 分析其资产负债表详细构成因素。在此基础上, 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进行初步设计。

自然结构 第10篇

武钢建工集团钢结构分公司主厂房总建筑面积为40716m2,厂房由4跨组成,每跨分别长33m、33m、27m、24m,厂房总宽117m,总长348m,厂房檐口标高16.13m。厂房内设锅炉压力容器跨、重钢跨、结构跨、轻钢跨,厂房两端设准备跨及抛丸跨,主要生产工艺为焊接作业。

主厂房屋顶布置10条自然通风器,准备跨厂房屋顶布置6条自然通风器,抛丸跨厂房屋顶布置4条自然通风器,外墙下部设玻璃窗。

金属结构厂自投产以来,自然通风效果较差,尤其在中间跨、主要焊接区域存在烟气积聚问题,工作环境恶劣,严重影响职工身体健康。

2现状分析

2.1通风现状

(1)车间东西向进深达348m,南北向进深达117m,中间跨区域几乎无空气流动,此类区域布置为重钢跨、结构跨,烟气积聚严重,人体感觉憋闷和燥热;(2)5m以上的空气呈烟雾状,悬浮颗粒物积聚,流动缓慢;(3)靠近门窗开启区域,空气流动较快,大门入口空气流速实测约为4.5~9.6m/s,对流效果较好;(4)冬季门窗多数处于关闭状态,整个车间烟雾弥漫,能见度不足10m。

2.2建筑现状

(1)大门12扇,可开启面积357m2,常开启的为4~5扇,常开启面积约为150m2;(2)单层玻璃塑钢推拉组合窗49个共697.5m,可开启面积732m2;(3)屋面自然通风器1242m,喉口尺寸3m,可通风面积3726m2;(4)主要焊接区域23~36轴线、E~F1轴线建筑面积17361m2;F1轴线处厂房外墙皮布置了附垮建筑,无自然进风口。

2.3风量计算

此次主厂房的自然通风理论计算,在工艺、土建、窗孔位置和面积确定的条件下,计算能达到的最大自然通风量,校核工作区温度是否满足卫生标准的要求。

主厂房自然通风全面换气量G=Q/c.(tp-tj)kg/s[1]

式中,Q———车间的总余热量,k J/s;

tp——车间上部的排风温度,℃;

tj———车间的进风温度,tj=tw,℃;

c———空气比热,c=1.01k J/kg,℃。

自然通风量计算约为900000m3/h。

根据工程经验,此类焊接厂房通风所需换气次数约为3~5次/h,按此计算主要焊接区域所需最大风量为1400000m3/h,最小风量为840000。[2]

2.4现状分析

根据理论计算,此厂房自然通风量满足要求,但是实际运行时通风效果较差,分析原因如下:

(1)理论分析。

图中F1为进风窗孔面积,F2为排风窗孔面积,△P1为进风窗孔的内外压差,△P2为排风窗孔的内外压差,中和面以上为排气区,中和面以下为进气区。

根据(F1/F2)2=h2/h1[1],进排风窗孔面积之比是随中和面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中和面上移,排风窗孔面积增大,进风窗孔面积减小;中和面下移,则相反。

厂房自然通风设计的思路应该是尽量设法降低中和面的位置。中和面的位置低,意味着由室外进入厂房内的新鲜空气,部分或全部流经作业区范围,对降低作业区温度、提高作业区空气质量,即提高自然通风效果,将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和面的位置越低,则图中h2值就越大,排气压力△P2就越大。在排气量一定的前提下,增大排气压力△P2则可减小排气口天窗开口面积F2。在热车间都采用上部天窗进行排风,天窗的造价要比侧窗高,因此中和面位置不宜选得太高[1]。不言而喻,减小天窗开口面积,必然对减少厂房结构断面、降低厂房土建工程投资起到较大的作用。

由自然通风原理可知,当进、排气量为定值时,降低中和面位置的关键手段,就是合理协调进、排气口面积的比值。当进气口面积F1大于排气口面积F2时,则中和面的位置低,反之,当排气口面积F2大于进气口面积F1时,则中和面积位置高。

此厂房F1/F2=882/3726=1/4,中和面处在比较高的区域,甚至高过于天窗,导致天窗的一部分也成为了进风口。由于其h2值很小,甚至导致排气压力△P2为负值,此种情况下,尽管设置了的高大的天窗,很大的排气口面积F2,由于排气压力△P2较小,没有充分的发挥天窗的排气功能,没有取得应有的通风效果。

在厂房自然通风设计中,应合理协调进、排气口的面积,力求进气口面积不小于或大于排气口面积,对提高自然通风效果的尤为重要。

(2)出于车间防风霜雨雪和防盗安全等问题的考虑,实际使用中门窗的开启数量较少,使得室内外空气流通受阻;而门窗全部开启的可能性存在一定的困难,造成通风量不满足设计及使用要求。

(3)F1轴线处厂房外墙皮布置了附垮建筑,厂房23轴至36轴之间只有一侧可进风,此区域无有效进风,造成此区域乃至中间跨区域气流分布不均,通风效果较差,无法满足设计风量的要求。

3整改措施及建议

3.1增加进风面积

根据理论分析及计算,此厂房进排风面积比达1:4,进风面积偏小,应增加进风面积,降低中和面位置,提高通风量。

在充分考虑车间防风霜雨雪和防盗安全等问题的前提下,尽量将车间外墙窗户及大门开启;在窗户下部增设可调节百叶进风窗,夏季全部开启,冬季根据实际需求可将百叶窗关闭;在窗户上部增设百叶进风口,保持开启状态。

3.2增设送风机

针对F1轴线处厂房外墙皮布置了附垮建筑,厂房23轴至36轴之间一侧无有效进风,在附垮建筑屋顶布置送风机,对此区域进行有效送风。

3.3合理分区

对于特大厂房通风,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通风分区计算[3]。

此厂房为多连跨厂房,即便送风面积足够大,由于跨度太大,气流组织不合理,中间跨区域通风效果依然不佳。由于厂房结构不可进行较大改造,对中间跨区域可适当增加屋顶风机进行机械排风,由于屋面自然通风器无法关闭,为防止气流短路,取消部分自然通风器。同时增设诱导风机对气流进行引导,将气流合理分布。

参考文献

[1]孙一坚.工业通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郭丰年.钢铁企业采暖通风设计手册[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6.

自然结构 第11篇

关键词:自然通风;中和面;气流分布

中图分类号: TU3P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2-57-2

1 概述

武钢建工集团钢结构分公司主厂房总建筑面积为40716m2,厂房由4跨组成,每跨分别长33m、33m、27m、24m,厂房总宽117m,总长348m,厂房檐口标高16.13m。厂房内设锅炉压力容器跨、重钢跨、结构跨、轻钢跨,厂房两端设准备跨及抛丸跨,主要生产工艺为焊接作业。

主厂房屋顶布置10条自然通风器,准备跨厂房屋顶布置6条自然通风器,抛丸跨厂房屋顶布置4条自然通风器,外墙下部设玻璃窗。

金属结构厂自投产以来,自然通风效果较差,尤其在中间跨、主要焊接区域存在烟气积聚问题,工作环境恶劣,严重影响职工身体健康。

2 现状分析

2.1 通风现状

①车间东西向进深达348m,南北向进深达117m,中间跨区域几乎无空气流动,此类区域布置为重钢跨、结构跨,烟气积聚严重,人体感觉憋闷和燥热;②5m以上的空气呈烟雾状,悬浮颗粒物积聚,流动缓慢;③靠近门窗开启区域,空气流动较快,大门入口空气流速实测约为4.5~9.6m/s,对流效果较好;④冬季门窗多数处于关闭状态,整个车间烟雾弥漫,能见度不足10m。

2.2 建筑现状

①大门12扇,可开启面积357m2,常开启的为4~5扇,常开启面积约为150m2;②单层玻璃塑钢推拉组合窗49个共697.5m,可开启面积732m2;③屋面自然通风器1242m,喉口尺寸3m,可通风面积3726m2;④主要焊接区域23~36轴线、E~F1轴线建筑面积17361m2;F1轴线处厂房外墙皮布置了附垮建筑,无自然进风口。

2.3 风量计算

此次主厂房的自然通风理论计算,在工艺、土建、窗孔位置和面积确定的条件下,计算能达到的最大自然通风量,校核工作区温度是否满足卫生标准的要求。

主厂房自然通风全面换气量G=Q/c.(tp-tj) kg/s [1]

式中,Q——车间的总余热量,kJ/s;

tp——车间上部的排风温度,℃;

tj——车间的进风温度,tj=tw,℃;

c——空气比热,c=1.01kJ/kg,℃。

自然通风量计算约为900000m3/h。

根据工程经验,此类焊接厂房通风所需换气次数约为3~5次/h,按此计算主要焊接区域所需最大风量为1400000m3/h,最小风量为840000。[2]

2.4 现状分析

根据理论计算,此厂房自然通风量满足要求,但是实际运行时通风效果较差,分析原因如下:

①理论分析。

图中F1为进风窗孔面积,F2为排风窗孔面积,△P1为进风窗孔的内外压差,△P2为排风窗孔的内外压差,中和面以上为排气区,中和面以下为进气区。

根据(F1/F2)2=h2/h1[1],进排风窗孔面积之比是随中和面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中和面上移,排风窗孔面积增大,进风窗孔面积减小;中和面下移,则相反。

厂房自然通风设计的思路应该是尽量设法降低中和面的位置。中和面的位置低,意味着由室外进入厂房内的新鲜空气,部分或全部流经作业区范围,对降低作业区温度、提高作业区空气质量,即提高自然通风效果,将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和面的位置越低,则图中h2值就越大,排气压力△P2就越大。在排气量一定的前提下,增大排气压力△P2则可减小排气口天窗开口面积F2。在热车间都采用上部天窗进行排风,天窗的造价要比侧窗高,因此中和面位置不宜选得太高[1]。不言而喻,减小天窗开口面积,必然对减少厂房结构断面、降低厂房土建工程投资起到较大的作用。

由自然通风原理可知,当进、排气量为定值时,降低中和面位置的关键手段,就是合理协调进、排气口面积的比值。当进气口面积F1大于排气口面积F2时,则中和面的位置低,反之,当排气口面积F2大于进气口面积F1时,则中和面积位置高。

此厂房F1/F2=882/3726=1/4,中和面处在比较高的区域,甚至高过于天窗,导致天窗的一部分也成为了进风口。由于其h2值很小,甚至导致排气压力△P2为负值,此种情况下,尽管设置了的高大的天窗,很大的排气口面积F2,由于排气压力△P2较小,没有充分的发挥天窗的排气功能,没有取得应有的通风效果。

在厂房自然通风设计中,应合理协调进、排气口的面积,力求进气口面积不小于或大于排气口面积,对提高自然通风效果的尤为重要。

②出于车间防风霜雨雪和防盗安全等问题的考虑, 实际使用中门窗的开启数量较少,使得室内外空气流通受阻;而门窗全部开启的可能性存在一定的困难,造成通风量不满足设计及使用要求。

③F1轴线处厂房外墙皮布置了附垮建筑,厂房23轴至36轴之间只有一侧可进风,此区域无有效进风,造成此区域乃至中间跨区域气流分布不均,通风效果较差,无法满足设计风量的要求。

3 整改措施及建议

3.1 增加进风面积

根据理论分析及计算,此厂房进排风面积比达1:4,进风面积偏小,应增加进风面积,降低中和面位置,提高通风量。

在充分考虑车间防风霜雨雪和防盗安全等问题的前提下,尽量将车间外墙窗户及大门开启;在窗户下部增设可调节百叶进风窗,夏季全部开启,冬季根据实际需求可将百叶窗关闭;在窗户上部增设百叶进风口,保持开启状态。

3.2 增设送风机

针对F1轴线处厂房外墙皮布置了附垮建筑,厂房23轴至36轴之间一侧无有效进风,在附垮建筑屋顶布置送风机,对此区域进行有效送风。

3.3 合理分区

对于特大厂房通风,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通风分区计算[3]。

此厂房为多连跨厂房,即便送风面积足够大,由于跨度太大,气流组织不合理,中间跨区域通风效果依然不佳。由于厂房结构不可进行较大改造,对中间跨区域可适当增加屋顶风机进行机械排风,由于屋面自然通风器无法关闭,为防止气流短路,取消部分自然通风器。同时增设诱导风机对气流进行引导,将气流合理分布。

参 考 文 献

[1] 孙一坚.工业通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 郭丰年.钢铁企业采暖通风设计手册[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6.

自然结构 第12篇

1 茶包装的变迁

1.1 茶包装材料的变迁

茶叶包装的变化会随着制茶方式、包装工艺、饮茶方法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茶叶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内的形态都是以茶鲜叶的形式存在, 茶鲜叶到干茶中间经过了很长的时期。根据史料记载, 春秋时期, 茶鲜叶可以用来食用, 可以制成菜汤来食用[1]。在这个时期, 由于茶叶的形态的特殊性, 茶叶也没有贮藏和收纳之物, 更没有什么包装材料。到战国时期, 茶叶的应用范围扩展到药用领域, 这就需要把茶叶晒干或者凉干, 这个时期, 茶叶形态的变化对茶叶的口感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化。这个阶段可以说是制茶的起源, 包装才逐渐产生, 这时期包装茶叶材料主要是丝麻织品和一些漆器, 这样的包装材料具有很好的防潮性能, 运输也十分便利。包装主要讲究实用性, 包装的审美性还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茶叶从鲜茶叶到干茶形态发生了变化, 之后干茶又被制成茶饼, 茶饼时期包装贮存茶叶的材料主要有纸囊、瓷盒、竹、陶瓷罐、金银盒等, 这些包装储存的材料已经十分讲究, 运用到了众多的设计元素, 茶叶包装的审美性得到了重视, 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之后茶叶的形态又被制成条形的散茶, 这时期贮存茶叶则多用茶叶罐, 代替了之前的贮存盒。再到后期, 由于各种工艺的进步, 茶叶包装材料也更加多样化, 贮存茶叶的容器的形态、材质更加丰富, 比如陶瓷、紫砂、锡茶罐等, 都可以用来贮存茶叶。茶叶包装设计也变得丰富多彩。

1.2 茶叶包装变迁的趋势

从茶叶包装的整个变迁来看, 茶叶包装有一定的变化趋势。首先是从可读变为可看[2], 在最初茶叶包装的实用功能最为突出, 外部包装主要是对所包装的物品的一个说明, 包装上也就是简单的文字来显示所包装的物品名称。随着饮茶之风越来越普遍, 茶叶在人们的生活中也越来越重要, 加上古代一些文人的宣扬, 茶叶的包装也更加讲究, 更加注重茶叶包装的审美效果。因此茶叶的包装变得更加丰富, 除了文字之外, 增加了更多图形化的元素, 使茶叶包装的可看性更强。另一个发展变化特点就是变具象为抽象。随着茶叶包装的不断发展, 茶叶包装中抽象元素越来越多,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 人们的思想更加多元化、审美更加多样化, 因此茶叶包装的设计也更加丰富多彩。在茶叶包装中运用更多的、简洁的图形元素, 这样的设计可以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 现代人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审美愉悦。茶叶包装在产生之初, 其最重要的就是实用功能, 主要用来贮存茶叶。在后期发展中, 茶叶包装的实用性的功能逐渐淡化, 人们更关注的是茶叶包装的审美性和观偿性。现代社会茶叶包装的娱乐性色彩越来越浓重, 这也是与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现代社会商品的包装不仅仅是一个承载商品的容器, 其代表的更是一种引导消费的手段, 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 是一种多元化和异质性的体现。现代人们可以从茶叶包装中获得一定的愉悦感受, 在精神上获得更多的愉悦感。

2 现代包装设计语言的自然形态结构

2.1 自然形态结构的概念和类别

形态简单来讲, 就是物体的形态, 自然形态指的是在自然观测下形成的各种可触摸或者可视的形态。自然形态包括有生物具有的形态, 同时也包括无生物构成的形态, 其是自然形成的, 在设计中运用到时都称为自然形态, 像绘画、花鸟等。在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物质, 不同的物质都有自身独特的形态, 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对自然形态进行简单划分可以分为有机形态和无机形态。有机形态可以泛指具有生命的物质, 像花、鸟、虫、鱼等, 这些都是有机形态;无机形态则主要指无生命的物质, 像山、水等。有机形态存在的形式可以分为静止和运动两种, 两者相互渗透,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在设计中, 设计者对这些自然形态加以合理运用, 创造出各种各样优美的图案和结构。

2.2 自然形态结构在现代茶叶包装中的运用

现在的自然形态结构是一种符号化的语言。比如中国的水墨山水画, 这是把自然形态的一种抽象化的处理, 通过画家的合理运用, 把真实的自然形态变为设计元素的一种符号。把自然形态进行抽象化处理时, 需要从自然形态中提取元素, 然后对这些元素进行重新结构和整合, 最后形成一种图案符号。自然形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这些自然形态经过人为的加工处理在设计中就可以加以运用, 成为设计中的一种元素。自然形态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经历过一些发展阶段。有模仿自然形态的, 也有抽象自然形态的。模仿自然形态是自然图形在包装设计中加以运用。在设计中图案是设计的基础, 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和一定的规律性。设计包装运用自然形态时都会对自然形态做一些处理, 可以直接模仿, 也可以将自然形态进行组织编排。抽象自然形态可以不受现实的约束, 通过想象、整合、加工形成一种新的抽象的自由形态。

在茶叶包装的变迁中, 可以看出自然形态结构的变化。茶叶包装在产生之初, 对茶叶包装的关注并不多。茶叶的包装只是包裹和存储茶叶的一个事物而已, 并没有太多的内涵。这时期茶叶包装的实用性占主体, 在茶的包装上可能只写一个“茶”字, 这是把文字直接运用到茶叶包装上, 茶叶包装的美感也未得到重视。到后期随着茶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茶叶的包装也越来越讲究, 包装上有的是对自然形态的直接运用, 比如用竹子做茶的包装材料, 直接运用竹子的内部空间来装茶叶。比如用瓷器盛茶叶, 在烧制瓷器时会在瓷器上绘上一些图案, 这些图案就是对自然形态进行的加工与处理。加入一些其他符号, 比如文字符号等。这样茶叶的包装就具有了很好的可观性。现代社会茶叶包装的类型更加多样化, 加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设计理念的不同, 茶叶的包装也更加丰富。比如有的茶叶包装中, 所包含的设计元素非常有限, 既没有炫目的色彩, 也没有繁多的图案, 设计者在设计时故意留下了大量的空白, 图案方面只用了几个非常简单的线条或者一些特殊的符号。这样的设计可以让观察者拥有更多想象的空间, 也更加耐人寻味, 人们可以从这简单的设计中, 运用自己的想象去理解设计者未道出的部分。这也是现代包装设计语言的独特之处。

3 茶叶包装自然形态结构运用的实例分析

我国的茶叶有多种茶类, 有众多名茶。下面以西湖龙井的包装设计为例, 分析现代包装设计语言的自然形态结构在茶叶包装中的具体运用。西湖龙井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 西湖龙井盛产于杭州西湖, 有“绿茶皇后”的美誉。西湖龙井也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包装也经过了一系列的变迁, 从西湖龙井茶的包装演变中, 我们也可以看出现代包装设计语言自然形态结构的应用。

西湖龙井的设计元素主要包括三部分, 分别是颜色、图形、文字, 不仅是西湖龙井的包装, 其他茶叶的包装也都涉及到这三方面的设计元素。这三类设计元素中颜色能给人最直接的视觉冲击, 也能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图形是对茶叶特色的反映, 通过图形可以对茶叶的基本信息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文字可以最准确反映茶叶的信息, 能对茶叶的各项信息做出最准确的说明。西湖龙井的一款包装设计中茶叶的罐身以绿色为主色调, 这就突出反映出了西湖龙井的种类, 是一种绿茶。图片上用的是一幅高山流水图, 实现了一种书画结合, 并且传达出了一种宁静自然的意境。西湖龙井的这款包装设计中, 就是对自然形态的一种抽象反映, 高山流水图是对自然山水的一种艺术化处理。文字方面充分运用了我国的书法艺术, 采用红色书写行草“西湖龙井”四个字。这款包装设计对文字的处理已经完全实现了艺术化处理, 这几个字不仅仅是茶叶名字的说明, 更是一种艺术形式的体现, 在包装设计中是一种优美的文字符号, 增强了包装设计的艺术表现力, 也是茶叶现代包装设计语言中自然形态结构的良好应用。

4 结束语

现代茶叶包装已经融入了很多现代设计元素, 茶叶包装在变迁中设计理念等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现代包装设计语言中的自然形态结构在现代包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也是对当今设计理念的一种宣传, 应该将其继续加以推广利用。

摘要:我国茶叶的包装经过了一系列变迁, 现代包装设计语言的自然结构形态在包装中有广泛的应用和体现。本文具体介绍了茶包装材料的变迁和茶叶包装变化的趋势。另外还介绍了现代包装设计语言的自然形态结构, 在茶叶包装中的运用做了具体阐述。以西湖龙井为例对现代包装设计语言的自然形态结构有更好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茶叶包装变迁,现代包装设计语言,自然形态结构

参考文献

[1]穆亚君.西湖龙井茶包装设计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 2013:4-6.

上一篇:新闻专业教育革新下一篇:中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