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的价值理念

2024-06-22

党员的价值理念(精选12篇)

党员的价值理念 第1篇

文化价值是指某一事物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能本质地反映或保留着人类某种文化现象与文化符号的一种事物。舞蹈艺术中的群舞表现形式正是这样一种事物,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群舞是人类文明史上群居生活的一种本质反映

考察人类的发展史, 我们清楚地看到, 人类早期的生存状态与生存方式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群居生活。这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历经的一种生活方式, 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最本质的特征。人类自从开始了群居生活后就进入了文明发展的阶段, 就进入了文化创造的时代。这种方式无论在抵御自然灾害、克服恶劣的生存环境、谋求发展出路等方面都使人类积聚了智慧, 聚集了力量, 创造了文化、开创了历史、最终成为自然界中唯一一类独具灵性的伟大生灵, 开始了辉煌而伟大的文明历史。群舞就是这伟大的文明历史前期人类生活方式的本质反映。它充分体现了人类在摆脱野蛮走向文明时期由血缘和早期文化而结成并产生的群体关系、群体意识, 本质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人类在文化认同, 社会关系认同下而形成的一种群体性生存方式。

二、群舞是人类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

在漫长的人类群体性、社会化生存历史中, 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必需的物质需求与精神娱悦, 不断地重复着进行劳动作业、与休闲娱乐活动。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创造文化, 在休闲娱乐中人们享受文化, 同时在享受的过程中不断地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形式。群舞就是典型的文化享受形式与文化活动方式。早期的人类处于文明初期, 所创造与使用的文化艺术形式自然不是很丰富。那时, 人类的文化生活只能是利用最直接、最简单、最容易的手段。在那时, 人类除了能使用最方便的声音来表达情意外, 最容易动用和最方便利用的无疑是人的动作与身体。这时舞蹈自然成了人类最早而最便捷的娱乐手段。

另外, 从人们跳舞的理由和舞蹈所表现的内容上看, 当时的文化生活与舞蹈娱乐都是人类原始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狩猎舞、采集舞、丰收舞、祭祀舞等等) 。都从不同的方面完全反映了那一时期的文化状况与文明程度。这更进一步说明群舞不仅是当时文化生活一个缩影, 更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三、群舞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种手段和媒介

自从群舞成为原始人类的主要文化活动形式之后, 群舞就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并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包涵了人类的劳作文化、享乐文化, 而且还承载了人类的精神文化与审美文化的全部信息与创造成果。人类的所有意识形态几乎都可以通过群舞这种活动方式表达出来, 传播下去, 同时, 在循环复始的传承中, 在一代一代人的不断更新与丰富中发展繁荣。 (比如舞蹈的动作内容、形式、节奏、队形、服装等, 都可以体现出人们的精神追求与审美意识及文化观念。) 这样他们在一代代的继承与发扬过程中与其他文化形态一起自然地起着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的谋介作用, 使人类的文明源源不断, 奔流不息。这是群舞最具价值与意义的伟大功能和作用。

四、群舞是人类集体凝聚、团结的一种“力”的象征

人类自远古走到今天, 从原始蒙昧发展到如今辉煌, 所依靠的就是两种“力”。一种是在强烈的生存欲望下转化而成的勇于探索追求的意志力;另一种就是人类为共同的目标, 共同的发展而凝聚、团结在一起, 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共同奋斗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而后者的这种“力”不但是体现了人类的社会性本质, 而且也是成就人类文明进步, 走向辉煌的关键。人类是依靠这种“力”首先从野蛮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的。同样人类也是依靠这种“力”在不断地与自然抗争中完善自己而确立了自己的价值, 最终成为“自然的主体”“宇宙的精灵”的。人类还是依靠这种“力”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文化, 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同样, 人类更是依靠这种“力”并正在以最大可能发挥与利用这种“力”, 来开创自己辉煌灿烂的未来。可见, 这种集体的“力”、团结的“力”、智慧的“力”、战无不胜的“力”, 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功能与作用。可以说它是真正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群舞正是这种伟大的“力”的象征, 是这种伟大的“力”的表现, 是这种伟大的“力”在舞蹈艺术中的形式化弘扬。它的存在完全说明这种“人的力量”的特别与强大, 它的本质就是人的这种特有的集体的、凝聚的、团结的、“本质力量”所在。群舞除了具有以上的文化价值之外, 它同时还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与审美价值。这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群舞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最高表达方式。

首先, 我们知道,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舞蹈本身就是最强烈、最充分的抒情手段, 人们一般都是在“言之不足”之后, “嗟叹之不足”之后, “咏歌之不足”之后, “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充分说明了舞蹈在情绪表达, 在感情抒发上具有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或不可达到的效果。正因为如此, 人类无论是在原始时代或进入当今的现代社会, 舞蹈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喜、怒、哀、乐以及生产与生活, 是人类传达情意, 抒发情感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自然, 群舞就更是这种情感抒发的最高形式了, 因为它不只是个体的单个的情绪表达, 它更是一种群体的造势, 一种激情的感染, 一种性情的放纵, 一种氛围的升腾, 一种肉体与精神的陶醉与满足。是人的情感渲泄的最高境界。

(二) 群舞是舞蹈形式化特征最完美的体现。

舞蹈是一个形式化很强的艺术门类。舞蹈的表现手段和表达方法完全依赖于舞蹈动作, 造型, 节奏, 构图等形式上运用与创新。

舞蹈的形式化是指舞蹈的动作, 舞姿、节奏、构图、调度等语言要素, 在空间与时间上的构成规律和组成模式。一个舞蹈作品的创作往往是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在动作、节奏、造型、画面等方面进行规律化、风格化、模式化的设计与创作, 使其成为具有表达思想情感的形式化语言与意象符号。可以说舞蹈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舞蹈艺术形式化的构思与创新, 舞蹈表现或舞蹈表演也就是一个“有意味的形式”的展示与演绎。

(三) 群舞是最具视觉冲击力与心灵震撼力的最佳审美对象。

我们知道, 艺术表现的根本目的就是以最动人的情感内容, 最完美的艺术形式来感染观众。它的最终目标就是来打动观众、让观众不仅得到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而且能感受到心灵上的性感震撼。这也是所谓艺术欣赏与艺术审美的本质所在。

预备党员思想汇报:党员的价值 第2篇

有一种感动,让我们泪流满面。瞿秋白以书生的柔弱身躯,承担起了党的重任,投入了革命的枪林弹雨之中。他曾经说过:“我总想为大家开辟一条光明的路,我不得不这样,我愿意。”瞿秋白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为了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牺牲时,年仅36岁!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慷慨激昂,激烈着千千万万的后来人。而这首诗的作者,也深深地留在人民的心中。他就是夏明翰。为了共产主义,他甘愿献出年轻的生命,年仅28岁。有一副挽联是这样写的:上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 下联: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这是在孔繁森的葬礼上,藏族人民写给他的。这幅挽联形象的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兢兢业业,深情地爱着西藏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也表达出了藏族人民对孔繁森深切地怀念!

他们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代人,他们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他们,让我们泪流满面。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共产党员!这些优秀的共产党员,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实践了在党旗下的庄严承诺,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从瞿秋白到孔繁森,从孔繁森到今天的无数个共产党员,都献身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他们都把人民的事业看做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以他们为代表的共产党员都自觉地把自身融入到百姓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为人民服务之中,他们的生命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以瞿秋白等人为代表的共产党员,自觉的将人生价值和广大人民联系在一起。只有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只有全心全意地融入人类解放地伟大事业之中,只有全心全意地投身于伟大地社会主义事业之中,人生的价值才能真正地实现。

用价值投资的理念买房 第3篇

陈晟认为,房价上涨,许多人买不起房,自然怨声载道;房价下降,在高位买房的人觉得吃了亏,也是非常不满意。房价高了并不可怕,大不了不买,反正买不起的又不是我一家,亏就非常可怕了,这时候就有了比较:为什么偏偏就我倒霉?孔子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讲的就是这种心理。为了在买房之后不后悔,需要在买房的过程中引入价值投资的理念。简单地说,就是要选购具有良好的价值升值空间和抗跌性能的房子,并且尽可能在价格低位时入市。

因势作价值判断

陈晟指出,我们不能寄希望房价有多低,但是可以挖掘和发现别人注意不到或暂时忽略掉的价值。这些价值可以是隐性的,可以是潜在的,可以是对所有人都存在的,也可以是对特定人群或个人才有的。

在不同的楼市形势下。价值判断的标准并不一致,形势好时主要看升值空间,形势不好时主要看抗跌性,因此要采用不同的价值判断方法,

在楼市情势好时,可采用经纬投资法。一般以“环”为界限,选出同环内比其他项目价格稍微低的项目,将它们连成经线。然后,看有哪些交通干线、学校、体育场所经过这里,构成纬线,其交汇越多价值越高,

在目前的情况下,消费者适合选择最大悲观法,看这些楼盘是否具有关键的抗跌特征,谨防最坏的状况出现——成为烂尾楼。楼盘要有稀缺性,如在北京市场上走高端路线的星河湾,在市场房价普降的大背景下,虽然价格没有上涨,但下降幅度很小,表现很稳定,这就是稀缺性的表现,再如奥运特色的国奥村,从2008年初到年底逆势上涨了18.5%。开发商要有一定的实力,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有较高的美誉度。小的开发商由于资金等原因出现烂尾楼的风险较大,即便被其他公司并购,也可能出现不履行原有承诺的情况。

低位入市有依据

在选定了有价值的楼盘之后,就要把握正确的出手时机。陈晟认为,影响房价的因素很多,楼市泡沫能够挤掉多少,不得而知。但是判断一个楼盘的价格是否接近合理,当前在业内还是有一定标准的,就是与2007年6月该区域同类型住房的房价作对比,看是否降到了当时的水平。因为2007年6~12月,房价上涨了30%,这么快的暴涨幅度肯定需要一定的修正。这个标准也是目前消费者容易接受的,不要看其他楼盘降了多少,要坚守自己的投资置业理念。

基于价值理念的薪酬模式探讨 第4篇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关于薪酬模式的讨论各种薪酬管理书籍的解释可谓“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分类也有多种说法。有些学者将薪酬模式分为:职位薪酬、能力薪酬、市场薪酬、资历 (年功) 薪酬、绩效薪酬等五种类别的模式, 有些学者则根据薪酬模式的不同作用将薪酬模式划分为:保健型薪酬和激励型薪酬两类。任何外在的形式都应该是内在价值的表现, 薪酬模式也不例外。通过观察比较, 我们不难发现每种薪酬模式背后都隐藏着相应的组织理念和不同的组织价值观。根据各种薪酬模式所基于的组织理念和价值观的不同, 本文将薪酬模式划分为四种:职位薪酬模式、资历薪酬模式、绩效薪酬模式、宽带薪酬模式。

一、基本概念

职位薪酬是指以职位 (或岗位) 为基准, 主要依据职位 (或岗位) 在组织内部的相对价值为员工付酬, 职位的相对价值高, 其薪资也高, 反之亦然的一种薪酬模式。

资历薪酬模式就是指以组织员工过去的工作经验、学识、学历为依据对员工工作进行付酬的一种薪酬制度。这种薪酬模式又称作年功薪酬模式, 曾是在日本企业普遍实行的薪酬模式, 并且为日本企业组织和劳动力稳定做出贡献, 也是日本企业在二战后获得长足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绩效是指单位体在一个既定的时间内对组织的贡献, 这个单位体可以是个人或者是团体。绩效薪酬模式则是指将员工的薪酬与其工作绩效联系, 以工作绩效作为员工报酬的基础的一种薪酬制度。

二、基于价值理念的薪酬模式的比较

任何一种管理模式或技术都不是空穴来风, 而是某种思想、理念或价值的外在表现。人们对于管理模式的选择往往是建立在对该管理模式所依托理念价值的认可和崇尚。

(一) 职位薪酬模式

职位薪酬就是为职位付酬, 其根本依据是组织中职位层次的高低, 崇尚的是组织中上下等级分明, 层级意义区分严格的职位等级价值。持这种价值理念的人们认为, 不同层次职位的工作具有不同的繁简难易程度, 职责大小不尽相同, 对任职者能力的要求也相去甚远, 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居其位, 谋其职, 得其财”理所当然。因此, 通过职位分析、职位描述、职位评估的一系列职位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薪酬设计者将职位划分为不同的层级, 然后评估各职位对组织所做出的贡献规定这一职位的薪酬级别。

在这种模式下, 薪酬的差异主要来自职位层级的不同。组织中职位层级有多少层, 那么相应地薪酬级别就有多少序列。显然, 与职位等级的金字塔结构相对应的是薪酬等级的金字塔模式, 员工薪酬的增长主要依据职位的提升。

(二) 资历薪酬模式

资历是历史的记录,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们的实践经验, 但我们不能把它绝对化, 既不能把资历与能力划等号, 也不能把资历与水平划等号。资历薪酬模式是一种以假定“姜还是老的辣”, 崇尚组织和谐稳定和忠诚度为价值基础的薪酬制度。在英国早期的文官制度中, 以资历高低为依据的薪酬模式曾占重要地位, “同职不同酬”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所表现的是对知识、经验、学历的尊崇。二战后, 这一薪酬制度在日本企业广泛应用, 但它的意义已经大大地不同了。其所表现出的, 除了对经验、学识的推崇, 还对组织忠诚的尊重。当企业按照资历实行年功薪酬制度时, 企业倡导的是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企业对老员工的回报。通过年功序列制方式, 日本企业将员工与企业的命运紧密相连, 员工的收入与企业的经营效益之间相连。这也是战后日本经济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以看出, 薪酬模式对于企业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劳动报酬, 而是整个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薪酬模式强调“和谐、安定、忠诚”的价值观, 更注重内在薪酬所带来的精神享受, 可以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模式。松下幸之助曾说:“事业的成功之首在人和”。企业十分强调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亲密性、和谐性, 认为“和谐高于一切”。其所奉行的“家庭式”管理模式极具人情味, 组织低层雇员、管理人员、经理之间是一种亲属式的关系。在这种和谐融洽的工作关系下, 员工在工作中或是在与下属、同行、上司的交往中能够获得极大的快乐感, 从而乐于为企业效劳, 愿意为企业出力。

(三) 绩效薪酬模式

谈到绩效薪酬模式, 人们很自然地想到的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绩效管理。它所推崇的是一种“黑猫白猫, 能抓老鼠就是好猫”的管理思想。它不再以资历、职位为主要依据, 而是有效运用经济资源将员工薪酬的不同部分与他们的实质贡献联系起来, 以结果为导向的一种薪酬管理工具。

(四) 宽带薪酬模式

宽带薪酬模式, 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最早由美国的GE公司实施, 后来在企业界得到广泛认可, 并且盛极一时。它代表了组织薪酬模式的新发展, 同时也是组织管理理念变迁的重要标志, 是对职位薪酬模式、资历薪酬模式和绩效薪酬模式的发展和完善。1973年, 哈佛大学的学者麦克里兰 (Mcclelland) 在他的文章《测量胜任素质而非智力》中写到, 用智力测验来判断个人能力是不合理的, 人们主观上认为的能够决定工作成绩的因素 (如智商) 在现实中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效果。因此, 他强调直接发掘那些能真正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素质和行为特征, 以及这些素质和特征在提高组织效率和促进个人事业成功中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同时, 他把这样能够直接影响组织业绩的员工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胜任素质。据此可以看出, 人们对薪酬依据价值的认识已经发生变化, 由职位、资历、绩效向更加能够体现组织员工贡献价值的胜任力转化。

根据美国薪酬管理学会的定义, 宽带薪酬就是指对多个薪酬等级以及薪酬变动范围进行重新组合, 从而变成只有相对较少的薪酬等级以及相应的较宽的薪酬变动范围。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 金字塔型多层级“官僚式”组织结构的弊端日益显现并严重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从而在企业界掀起了一场以扁平型组织取代官僚层级型组织的运动。而宽带薪酬是与现代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和以能力、绩效导向管理模式相适应的一种新型薪酬结构。它打破了传统薪酬结构重视和强化的岗位等级制度, 而突出员工的工作能力与绩效。可见, 宽带薪酬模式的出现不只是对组织员工贡献价值判定依据的转变, 更是与组织结构变化相切合的适时转变。

三、薪酬模式的应用

鉴于以上比较, 我们不难看出薪酬管理模式的“思想”历程以及它们不断修正、发展的痕迹。但组织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不存在唯一, 因此以上四种薪酬模式不是绝对排斥的关系, 而一个企业的薪酬模式往往是多元结合的。

有组织就会有结构, 有结构就必然存在层级。无论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如何发展, 只要有组织的存在, 职位层级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 那么职位的差别就必然地会体现在薪酬上, 即使它们的差异并不很明显。另外, 它很好地传递了职位价值贡献大小决定薪酬高低的价值取向, 而且具有简单易行的优点, 对于那些职位等级区分严格、绩效难于测量评估的组织来说是必然的选择, 如政府机构和军队。

但是职位薪酬模式如果用在企业。它就会在无形中鼓励那种为获得职位升迁不惜采取并不恰当的手段的行为。在一些企业由于技术职位难以获得较高的职位等级, 而且如果从事单一的技术工作, 尽管其技术水平很出色, 薪酬收入也很难得到提高, 这必然会影响组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打击他们从事技术工作的信心, 导致优秀的技术员工“内部流失”——走仕途;同时因为企业的职位体系不是特别的稳定, 有些企业因为成长速度快, 其职位体系在一年内会有多次的变动, 而基于职位的薪酬管理模式要求公司有相对稳定的职位体系, 否则针对职位评估所能产生的内部公平性作用将会大打折扣。可见, 职位薪酬模式在企业管理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 单一的职位薪酬模式无法实现薪酬的激励功能。

资历薪酬模式曾为日本企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它是创造和谐工作氛围, 培养组织员工忠诚度, 稳定组织劳动力的有效手段。对于那些“以稳制胜”和强调合作精神的组织来说, 资历薪酬模式的某些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的做法是值得采纳的。但是随着组织理念和社会的发展, 这种“论资排辈”的薪酬模式对创新和年轻员工激励的缺乏使之备受争议。

无论是绩效薪酬模式, 还是宽带薪酬模式, 它们都强调了绩效的重要性, 表达了组织追求高绩效的价值。但是宽带薪酬模式所包含的内容要更宽泛, 更科学, 可以说它综合考虑到了员工的能力素质和绩效结果两个方面, 是对绩效薪酬模式很好的修正和补充。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趋势, 宽带薪酬作为一种与企业组织扁平化相配合的新型薪酬结构设计方式应运而生。它是对传统薪酬结构的一种改进和替代, 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压缩级别。它的出现更好的推动企业扁平化的进程, 从而有利于企业引导员工将注意力从职位晋升或薪酬等级的晋升转移到个人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方面, 给予了绩效优秀者比较大的薪酬上升空间, 使企业迅速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和业务发展的需要。

宽带薪酬模式实际突破了职位模式的局限性, 它强调依据员工具有的工作能力来确定员工的薪酬, 在价值取向上倡导提升个人能力, 即无论你在哪个职位上, 只要你的能力达到了企业预先设定的要求, 你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工资报酬, 所以它非常有利于改变企业员工走仕途的价值观念, 可以让技术人员安心从事技术工作, 避免技术人员的“内部流失”。因此, 目前欧美企业开始大力发展能力薪酬模式。

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其与生俱来的局限性, 其主要表现在对能力的测量存在技术难度, 它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一个具有操作性的能力评价体系;同时如果稍有不慎就会陷入等级薪酬模式的论资排辈, 如果控制不好, 企业的薪酬成本也会越来越高。

四、结束语

薪酬策略不仅是一套对员工贡献予以承认或回报的方式, 更应将公司战略及文化转化为具体行动方案, 以及支持员工实施这些行动的管理流程。薪酬模式的选择、薪酬计划的制定、薪酬方案的设计、薪酬的发放及沟通, 均应体现对公司价值导向的细致考虑, 否则公司的战略目标和核心理念将得不到贯彻。因而企业应在制定薪酬战略时, 必须要使其与企业战略、文化相适应。

摘要:本文从薪酬模式价值理念的角度对四种薪酬模式—职位薪酬模式、资历薪酬模式、绩效薪酬模式、宽带薪酬模式进行比较, 以探讨薪酬模式在不同组织的应用。

关键词:价值理念,薪酬模式,比较

参考文献

[1]、彭进、朱仁崎《试谈绩效薪酬模式》[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 第5期。

[2]、马可一《基于技能与胜任力的薪酬计划》[J]《中国人才》, 2004年, 第1期。

预备党员思想汇报:党员的价值观 第5篇

“价值”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比较虚无的概念,书本中对价值的定义为:主体和客体的联系中,客体对于主体的存在、发展、完善所具有的效应。

首先,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关系不同价值也有所区别,例如同一本书在不同人的眼中价值肯定会有所区别。其次,价值是一个意义范畴,只有客体对主体有某种需要,主体才有价值。最后价值来源于客体,取决于主体,产生于实践。从中不难看出价值的特点主要有:个体性;时效性;多维性三个特点。

价值观指的是人们对于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通俗的说法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什么是最重要,最贵重,最值得追求的一种观点和评判标准。

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存在于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关系中,党员的人生活动作为价值关系的客体,主体从总体上来讲是党的事业,大的方面可以概括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党的任务等。具体指的是对党的形象、免费论文威信的维护;对党的先进性发挥;对党的凝聚力增强;对党执政能力提高。而所有这一切的最重要、最高的价值主体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以党员应该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创造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有的人生价值。

龚曲此里——云南省迪庆军分区原副司令员。西双版纳人民对他的评价是:他像小溪奔流大海一样爱党信党跟党走,像爱护眼睛一样维护民族团结,像对待亲人一样关爱各族群众,像春蚕吐司一样在本职岗位上鞠躬尽瘁。

作为堂堂军分区副司令员,他没有像李刚,李双江等网络爆红的“名爹”一样,用自己的权利为子女谋福利,更没有和“贪污的级别越来越低,贪污的数目越来越大”这一观官场现象同流合污。他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完美的诠释。他每次上党课之前都要带领大家齐唱《翻身农奴把歌唱》,他为维护藏族的稳定团结鞠躬尽瘁,他在身患高原综合征已危及生命的情况下仍然以惊人毅力和死神赛跑,在帮扶贫困、抢险救灾第一线冲锋不止,他以一己之力资助了200多名家境贫寒的各族学生成长为建设家乡的优秀人才。

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工作体会,是存在于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关系之中的。说到价值这个概念,就要联系到主体与客体了。概念是思维的基本细胞,只有懂得理解概念,才不会迷失方向。这里所谓的价值主体,总体上说来是党的事业。具体到下面来说,就包括党的形象和威信的维护,对党的先进性发挥,对党凝聚力增强,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等等。不过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高的价值主体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就是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过程中,一名共产党人应有的人生价值才会被体现出来。每个人的自身价值是很重要的,正如在潘晓的文章所提出“只要每一个人都尽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也就成为必然的了。”就是这篇文章,引发了无数青年对人生观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当时的青年或许蓬勃激昂,或许陷落彷徨,但是现在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一名共产党人应有的人生价值,是需要尽心竭力为了人民,诚心诚意让群众满意的过程中不断锻造和提升的。

作为新青年的我们,加强人生价值观修养的方法和途径还是多种多样的。最重要的还是认真学习,提高自我。能做到不断改造,完善自我,那就更需要我们大家努力了,毕竟我们的路还很长。现在龚曲此里虽然走了,但是他的事迹和精神,永远矗立在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心中,他的灵魂已化作民族团结的彩虹,辉映着香格里拉这片热土。

人间佛教理念的现代价值探寻 第6篇

关键词:太虚;人间佛教;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9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4-0056-02

“人间佛教”自太虚大师倡导以来,经过八十多年的弘扬,已获得佛教界和社会的认同,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最可宝贵的智慧结晶”,成为当代中国佛教的重要思想和共同议题,为佛教在现当代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考线路。

一、人间佛教理念的内涵

1928年4月21日,太虚大师在《我的佛教改进运动史略》中略述了“佛教革命”之方案,并提出要建立“由人而菩萨的人生佛教”,主张“以人生佛教,成十善风化的国俗及人世。”太虚大师认为,人生佛教的本义是,佛法虽普为一切有情类,而以适应现代化之现实的人生化,故当以人类生存发达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并进而认为,要建立适合今时今地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就得实现整兴僧寺,服务人群的今菩萨行。“人间佛教”有两个方面的涵义:第一是指作为五乘中人乘、天乘的世间法(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叫出世间法),前人名之为人间佛教。在其《佛在人间》中对“人间佛教”作出明确界定:“人间佛教绝非同于世间的慈善事业,是从究竟的佛乘中,来看我们人类,应怎样从人而间于佛道”。在《人生佛教》中又指出:“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此名真现实。”太虚大师认为:“学佛的第一步,在首先完成人格,好生地做一个人。”即要“增高知识的生活,完善道德的生活,再以此完成优美家庭、良善社会、和乐国家、安宁世界”,以做一个“成功中圣人”。第二是指太虚大师在《怎样建设人间佛教》中强调的:“人间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 的佛教,它将“领导世间的人类向上进步”。这就是说,人间佛教的宗旨,是立足于现实的人、人类社会,它以人类生活的改善、进步为目标。

人间佛教理念的核心思想就是建立以人为本的适应现代社会、提升现代社会的佛教理念;其基本原则就是通过对传统佛教的改革,使佛教面向现代社会,服务现实人类,改善社会人生,实现社会进步。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理念提出后,在其后得到了印顺法师、赵朴初先生等一大批高僧大德的继承、弘扬和发展。

二、人间佛教理念的现代价值

1.与时俱进的时代观念

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正经历着西方文明的挑战和社会改革的大变动之中,太虚大师不仅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社会改革运动,而且从佛教的立场出发敏锐地意识到在时代的洪流中佛教不进行一场革命将会被时代淘汰,因此在《我的佛教改进史略》一文中对中国佛教的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总结,认为佛教在其中发生了许多的演变,原因在于社会发生变革,佛教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同步进行。因此佛教革命便是太虚大师为佛教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的努力。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认为佛教弟子不仅仅应当在社会上做一个好人,而且要将佛教的道德精神贯彻到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即以“从发扬佛学以昌明中国文化”、“适用时代趋向以改造人类思想”、“改正人类行为以转善国际形势”、“造成大同世界以安立中华民国”为佛教的目标。尽管这些思想和观点充满了理想的色彩,但是太虚大师在主观上是试图将佛教推向社会和时代的前沿,融入社会的时代潮流。正是太虚大师的这种将思想的着眼点落在社会、落在时代的精神上,因此在“人间佛教”的思想中我们始终可以感受到时代脉搏的强烈跳动。

如在《佛教源流及其新运动》中太虚大师则明确提出了建立以科学为基础的“科学佛学”、以“实证佛陀所证明的万有真相”为目的的“实证佛学”,和建立不分人种、民族全人类所需求的“世界佛学”。这些改革的思想对要在犹如大浪淘沙式的社会变革运动中站稳脚跟,要适用未来世界的日新月异的变革的佛教是十分重要的。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对传统佛教理论的超越在他的佛教现代化理论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而这种现代化的强烈意识对于中国的佛教界和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这些观点和思想为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佛教输入了新的能源动力,拉近了中国佛教与时代和世界之间的距离。

从佛教革命到科学佛学、实证佛学,再到世界佛学,这一个个的现代字眼,充满了鲜明的时代气息,充分体现了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与时俱进的时代观念。其实,纵观整个佛教史,还是其它什么思想的发展史,只有具备了适时、适地的制宜观念,它的思想才能永葆青春活力,绽发勃勃生机,才不至于被时代和历史所淘汰。

2.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在传统的佛教理论中,人生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修行成佛,这样才能跳出六道轮回的苦难,解决困惑人类的生死问题。而太虚大师在《人生的佛教》中则认为佛教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首要的,其次才是如何能够成佛的问题。因为“佛”的本来意义就是指对人生、人世的最大的觉悟者。而且,“佛原是人类中的一人,不是另外什么的怪异,不过是我们最完全的模范--人天师而已”。所谓的成佛,指的是成为一个对人生、人世觉悟的人。因此,佛教就是觉悟人生,就是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真意义以及得到不虚生而为人的最高价值。在《人生佛教开题》中,太虚大师写道:“改善人间,即是目的;人生改善成功,即是效果。”在《人生的佛教》中,他又说:“佛教的本质,是平实切近而适合现实人生的”,“于人类现实生活中了解实践,合理化,道德化,就是佛教。”这就是说,人生佛教指向合理的人生、道德的人生,使人生获得“最大的意义与价值”。人间佛教的实现,意味着社会人生的实质性改善。

在太虚大师有关思想的基础上,印顺以极大热忱对人间佛教进行全面阐述。印顺在《人间佛教要略》中认为,人间佛教必须以人为本,“从人而发心学菩萨行,由学菩萨行而成佛”,由此“恢复佛教固有的精神”。他指出,佛教是宗教,如不能重视人间,迷信鬼神,则会成为“鬼教”或“神教”。“真的佛教,是人间的,唯有人间的佛教,才能表现出佛法的真义。”“在无边的佛法中,人间佛教是最根本而最精要的,究竟彻底而又最适应现代机宜的。”在《佛在人间》说到:“我们是人!需要的是人的佛教。”与太虚大师相比,他的观点表现出更为强烈的人本立场。

3.关注世间的普世情怀

在太虚大师那里,“人间佛教”也就是“人间净土”的意思,建设人间佛教,也就是建立人间净土,就是实现人间的佛教化,使人间社会变成佛教化的净土佛国。而要建设人间佛教或建立人间净土,就必须提倡人生佛教,将佛教落实到人生、落实到具体的人的佛教化,落实到人间社会。只有使人间社会的每个人生都圆满了,才能真正建立人间净土。基于佛教的“入世”观点,太虚大师在“人间佛教”提出了构建在家学佛的“居士佛教”思想。在《居士学佛之程序》一文中说明了居士在佛教中的重要性,在太虚大师看来,出家的信徒主要的工作是对内研修佛理和对外弘扬佛法,而要将佛法渗透到社会的生活的细胞中去,达到净化社会、普度众生的大乘精神则是在家的信徒即居士才能做到的。“居士学佛,则斯以普及乎全人类,风俗因以淳良,社会由之清宁者也;由遵行人伦道德,养成人格而渐修十善。”

赵朴初先生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说中国佛教已有近两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当今的时代,我们要认真思考和正确解决两个重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中国佛教向何处去?对于这一个问题,他认为,在我们信奉的教义中应提倡人间佛教思想,“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是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会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重搞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从西方极乐净土转到人间净土,从天上回到人间,从注重出世改变为积极入世,立足现实生活和社会,服务现实人类,改善社会人生,实现社会进步,人间佛教的这些思想和主张,坚持了佛教本有的宗教情怀;在现代全球化的背景下,结合现实生活,符合了当今时代的主题,更具有一种宗教真正走向世界的大气魄和大胸怀。

4.批判继承的创新精神

太虚大师在《人生佛教开题》中认为,佛教在二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次大的演变和综合整理,“时至今日,则须依于全般佛陀真理而适应全世界人类时机,更抉择以前各时域佛法中之精要,综合而整理之,故有'人生佛教'之集说。”他认为以往之佛法可分为“死的佛教”与“鬼的佛教”,产生了许多流弊,故特提出“人生佛教”以为对治,旨在提醒广大佛教徒更多地重视现实,着眼于人格的提高与完善。

印顺法师在《人间佛教要略》中也说,人间佛教是整个佛教的重心,“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教,为古代佛教所本有的,现在不过将它的重要理论,综合的抽绎出来,所以不是创新,而是将固有的'刮垢磨光'”。赵朴初先生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报告中提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什么是需要我们发扬的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对于第二个问题,赵朴初居士回顾历史,结合现实,总结出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国际友好交流三大优良传统。事实上,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以来一直在大力发扬上述中国佛教的三大优良传统,它们构成了人间佛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的佛教,发扬了禅宗智慧解脱精神,抛弃其个体参访的风格,以更为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在文化教育、公益事业、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资源合理利用等领域作出贡献,体现出人间佛教社会关怀的现实意义。

人间佛教,在佛教的产生过程中早已有之,并且是整个佛教的重心。它的出现,一方面是批判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需要从中找到“对治”之法;另一方面是继承佛教一直绽放活力的核心精神,将其挖掘出来发扬广大。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和发展,这既合乎时代的需要,又是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使然。

参考文献:

[1]太虚.太虚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印顺.印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3]赵朴初.赵朴初韵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课本剧的理念背景和人文价值 第7篇

课本剧是以语文教材为基础, 选取其中记叙性、动作性、冲突性较强的篇目加以改编, 将课文的文学性与戏剧性相融合, 经过艺术的再创造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戏剧样式。由于它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 加上特有的直观性、形象性, 它更能吸引人、感染人, 在潜移默化中启迪智慧、弘扬人性, 发挥寓教于乐的功效。

一、课本剧的理念背景

在我国, 编演课本剧和学生演剧有着优良的传统。19世纪末, 以李叔同、欧阳予倩等留日学生为代表的演剧运动掀开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序幕。天津的南开学校、陶行知的晓庄学校、浙江的春晖中学等名校都有着学生演剧的光辉传统。周恩来、廖承志以及曹禺、欧阳逸冰等老一辈革命家、艺术家也曾是学生演剧的先锋……这些都为课本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 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 课本剧活动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但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 语文教育者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在教学观念、学科观念、阅读观念等各方面都形成了新的认识, 这为课本剧的再度勃兴提供了契机。

(一) 教学观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它主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进取意识, 变教学本位为学习本位, 鼓励学生以自主学习为基础, 以合作探究为途径, 努力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同时, 师生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教师将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通过师生、生生的多边交流, 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建构。

编演课本剧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尤其在剧本改编、角色理解、剧情分析等方面教师必须发挥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参与, 从剧本的选择改编、角色的分配扮演, 到导演、剧务等各项工作, 都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明确自身的价值, 并在交流互动中培养互助合作的精神。课本剧的编、导、演是一项极具挑战性、探索性的系列工程,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必将得到极大的张扬。

(二) 学科观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众所周知,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等同的, 因此, 要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倡导大视野、大胸怀,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克服传统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僵化的状况, 将课内外相衔接、学科间相沟通、校内外相联系, 努力体现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 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体系。

在这一背景下, 课本剧无疑为大语文教育观的实践提供了途径。在编演过程中, 单凭课内教授的知识显然是不够的, 必须将经由各渠道习得的文学、美术、音乐、表演等知识融会贯通, 将语文课程、艺术课程、活动课程互相渗透, 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学习资源, 通过查阅互联网资料、观摩戏剧演出录像、查阅图书资料等方式深化对课文以及所演篇目的理性认识, 以争取获得最佳演出效果。同时, 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感知也至关重要, 敏锐、善感的心灵是体察剧情、感受生活的前提, 学生应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的内心世界, 将内在的心灵世界与外在的社会生活相结合, 提高自身的观察力、感受力、创造力。

(三) 阅读观念:开展对话———建构式阅读

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以教师的讲解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思考, 将课文肢解、分割, 整体感、审美性荡然无存, 学生本该感受到的人文精神、性灵之美更是无从谈起。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 阅读活动必须是阅读主体对文本的理解、解释和意义的获取, 它是读者与作者借助文本进行的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 因此, 读者必须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激活自身的领悟力、想象力, 渗入内心情感体验, 在对文章表层语言符号进行解析之后, 建构对文章意义的深度理解。

开展对话———建构式阅读, 是改编课本剧的有效手段。改编的前提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因此, 改编者首先要从文本出发, 结合一些相关资料, 如作者生平、思想、作品的创作背景等, 尽可能深刻、充分地触摸作者的心灵, 同时结合自身的经验与感受, 展开读者、作者、文本的交流对话, 把握作品的深层意蕴。改编本身是以创作为形式的建构式阅读过程, 改编者要结合戏剧的特点、规律, 强化课文的动作性、对话性, 以戏剧的形式对课文进行提炼加工, 创造性地将它再现出来。

二、课本剧的人文价值

(一) 渗透思想教化, 完善道德与人格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美感帮助学生认识个人的道德尊严, 净化自己的灵魂, 培养道德观念。对别人的道德行为的审美情感, 对形成个人的道德尊严起着很大作用。”由此可见, 借助编演课本剧这一审美形式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完全是可行的。无论是导演、演员, 还是观众, 在编剧、演剧、观剧的过程中, 都能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能在对他人生活的观照中反思自我, 品味人生, 无论是悲剧所引发的怜悯、恐惧也好, 或是喜剧所蕴涵的带有深意的笑, 都能在学生的思想深处引发共鸣, 使人的道德得到净化, 人格趋于完善。

(二) 提供虚拟情境, 丰富生活体验

体验教学是现代育人哲学的深刻思考, 也是当代世界母语教育新的价值取向, 特别是针对文学教学, “体验”是打开通向文学教学成功之门的一把钥匙。对于涉世未深、生活经历相对贫乏的中小学生来说, 课本剧正好为他们提供一个虚拟的情境, 帮助他们借助想象和创造来弥补现实人生的缺憾与不足。戏剧注重情感的展示和内在生命体验的抒发, 在课本剧所刻意营造的氛围中, 学生能够尝试各种人生的酸甜苦辣, 体会生活的喜怒哀乐, 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在真善美的熏染下, 净化情感, 陶冶性情;在与假丑恶的斗争中, 明确是非观念, 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莎士比亚曾指出戏剧创作的目的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 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 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借助戏剧这面镜子, 学生一定能更深刻地反思自我、洞察人生, 增强对他人的理解能力、对社会的批判能力。

(三) 尝试角色扮演, 强化感受力与表现力

在排演课本剧的过程中, 学生总是努力地与角色融合, 尽可能投入地进行演绎。学生往往要调动过去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 深入地剖析角色、体味角色, 而后再加入合理的想象与联想, 创造性地塑造角色。浪漫主义剧作家雨果认为:“ (戏剧) 向观众展示出两个意境, 同时照亮了人物的外部和内心, 通过言行表现他们的外部形貌, 通过旁白和独白刻画内在的心理, 总之一句话, 就是把生活的戏和内心的戏交织在同一幅图景中。”在这个过程中, 感受力是必要的前提, 只有经历敏锐、细致的体会与领悟才能对角色有真切的理解, 并借助恰当、到位的言语和动作, 将内心感受表现出来。故课本剧中的角色扮演,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 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同理心及自我表现能力。

(四) 开展审美教育, 提升美学趣味与生命价值

编演课本剧既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也是开展审美教育的新兴手段, 通过这一途径能够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满足, 得到审美发展, 实现生命意义。席勒曾在《美育书简》中指出:“所有其他训练都能给人一种特殊的技巧, 由此也给人设置了一种特殊的界限。只有审美的训练可以导致无限。”在编演课本剧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欣赏到戏剧的艺术之美, 体会到高层次的审美快感, 提升审美趣味与能力;学生还能直观具体地感受到真理的价值、人性的魅力, 激活人内在的生命力。笔者认为, 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地指向人的灵魂深处, 才能使人领悟到生命内涵并使人的灵魂觉醒, 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教育、生命化教育。

最近我们在杭州市中小学开展了一项戏剧教育问卷调查, 其中有关课本剧的有两题涉及。3所小学随机抽取的240名四至六年级学生中, 回答“喜欢看课本剧”的有96人, 占40%;回答“参加过课本剧表演”的有120人, 占50%。4所初、高中的320名一至二年级学生中, 回答“喜欢看课本剧”的是77人, 占24.1%;回答“参加过课本剧表演”的是137人, 占42.8%。尽管由于课业负担加重等原因, 中学生的比率比起小学生有所减少, 但还是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本剧的喜爱程度, 而且是非常乐于接受的,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本剧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普遍推行情况, 这些正是我们倡行课本剧的有力支点。总之, 广泛开展课本剧是新形势下语文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它能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饶有兴味, 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 它在教育实践中的贯彻实施具有充分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借助于这一方法, 一定能为语文教育开拓出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当代艺术设计的价值理念创新研究 第8篇

在当今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我们身边有着不同的设计师,他们的影响力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设计师可以根据人们的需求来解决我们所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设计师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更加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要。设计师通过优化设计,积累财富,更加促进社会道德,使我们能够幸福的生活在完美、和谐的大家庭中。

1当代艺术设计的价值理念发展方向

社会的繁衍进步,影响着设计师的发展趋向,在现代社会中,设计师的价值取向、职业伦理观念显得尤为重要。“销售上升的曲线是最美的曲线”,这句话出自美国设计师雷蒙德·罗威,他所推崇的以销售量作为最高标准的观念已经被人们所抛弃。因为现代人,已经开始更加注重环保、资源节约以及人性化的处理方式。人们不再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而是更加倡导长远利益、更加具有前瞻性,人们看到的是未来,而不是眼前。因此,这样的设计生命力是站不住脚的,是不符合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律的。在如今,人们更加喜欢设计师能够设计出更具有生命力、更加人性化、更加绿色环保的合理化设计,既能满足当下的利益又能适合未来的需要,即使在利益与伦理存在相冲突的地方,智慧的设计者也会巧妙的使他的设计达到最佳。

2当代艺术设计的价值理念取向创新

2.1易用性

易用性,顾名思义就是具有容易被大家使用,容易被接受的特点。以前有很多产品设计者没有考虑用户,而是只考虑自己的发挥,让使用者感到不易接受,不但迷惑了用户,而且自己设计所应得的经济价值利益也不会得到好的回报。但是,到了现代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很多富有创造性、高科技水准、智能化的产品出现在我们身边,这些既继承传统生产工艺设计理念,又突破传统的新型设计理念,使得人们则更容易接受和满足。随着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深入人心,不能满足消费者心理或超越消费者认知的产品很可能被淘汰。反之,则容易被接受。特别是符合现代的高科技电子产品和信息类产品,其操作程序的人性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易用性的产品带给大家更多的方便,这一特征使得产品的价值大大增加,同时既体现了有用物品存在的重要性,也体现了设计师的现代理念设计水平。

上世纪30年代,以流线型设计为潮流的时期,运用在交通工具上,以减少运动中的阻力,后来广泛的被应用于更多样化的产品中,形成一种时尚。1934年,冰点冰箱的问世开辟了电器商品的新时代,它借鉴了流线型设计理念,将冰箱采用弧形,从视觉上看简洁明快。可是,后来用户反馈了这种设计的缺陷,既不方便使用,而且实用性也不高,对于主妇,操控性也不易,消费者尽量去适应仍无法熟练掌握。所以,导致这款冰箱其它功能的设计也无法完全实现,最终没能得到其功效价值,几乎一款废品。

单一设计功能的比拼,一度使设计者迷失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反而无法刺激消费,导致设计产品达不到预期设想,结果只有导致失败,所谓的智能型产品变得不再智能。例如手机,手机的功能在优胜略汰的经济社会潮流中,涌现出了不同品牌的相互角逐,导致使用者对该产品无法完全掌控,继续调用信息找不到,记录信息,无法查找,开会时,手机乱响,就餐时,占用你的手指等。对于老年使用者更是望而却步。所以,在这些情况下,设计者必须考虑到易用性的重要性。

2.2可承受性

经营产品、设计产品,为获取最大利益,其中最重要的一会就是控制成本。既能够让消费者接受,买得起设计完美的产品,同时开发设计者也要考虑产品的经济核算问题。也就是说要考虑合理的降低原料成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转储成本、广告宣传成本、推广费用等一些列消耗问题。

采用低投入高回报的经济开发思路获得最实用、易被消费者接受的优质设计产品。正常情况下,大众的普遍认知,以高档产品和低档产品来区分产品是否是优良设计。大家认为高端产品面向的是富有阶层,低档产品面向的是平民百姓。无形之中就形成了高、低门槛的区分,优良的设计成为少数复有人的专有产品。其实,这种观念违背了社会伦理准则。比如高档的洗衣机,目前采用全自动式的洗衣方式,操作简单、耗电量小,但是价格偏高,导致普通家庭对之望而却步,但是近年来,随着技术不断改革,成本控制理念的加强,产品的高端、高性能、易操作型的特点越来越普遍,使得绝大部分产品能够被人民大众所接受,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

2.3宜人性

随着开放型社会的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产品的使用方式、操作方法过于陈旧,甚至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日常生活所需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要求。宜人性产品的设计理念,不但能人性化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更能够加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现代设计师开始开创、研究宜人性产品。做好市场调研,确定宜人性的指标,建立完善宜人性产品的设计方法。其中,以人为本的设计,不断细化设计程序和方法,纠正传统设计中,只关注现实设计外观和产品价值的单一设计理念。这种人性化设计理念,对未来不断完善的进步的社会来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伦理意义。“人体工程学”就是以人为本设计的具体体现,它不断形成和发展人性化设计理念,展现了人的自然结构和功能。

宜人性设计不单单只表现在表面的人与产品和环境系统的协调、统一关系,还在使用者的心理和精神上得到升华。既要满足人的感官审美、操作实用,还要保证能够满足人们享受、自然、贴心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设计。

宜人性的设计不仅仅局限于宏观上,也要仅限微观本性,即将产品易用性、、可承受性、宜人性相结合,创造出多元化以人为本、更能够满足人们心灵层次上的全新设计理念产品。

宜人性产品的不断完善和更新,更好的体现着人与人、人与产品、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它必将成为未来设计产品的主导理念,不断形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人性化产品的宜人性主要是为人而设计,几乎全部消除了不利于人使用和操作的因素。

这种理念应该充满并贯穿到整个人性化社会中,无论是飞机、汽车、家电等等都应该以人性化为目的,这里的人指的是使用者。以人为本是全世界倡导的一种社会价值体现,更是我国对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立场。以人为本的设计最应该体现为关怀人们的生活质量,以提高产品质量来体现对人的本质关怀,设计师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去不断完善宜人性产品的特殊性。

3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所要遵循的原则

伦理关系的重要性。人性化设计,首先要考虑到人,不仅在产品的使用上,更应该注重产品对人、对环境的伦理关系。人们正在重新认识我们的世界大环境,有物质的、有精神层面的,设计师的职业行为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设计师价值的体现。设计师也要不断反思自己,并时刻注意与人、生活、环境接轨,这正是设计师的职业意义所在。设计师要为人类的利益设计,这也是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设计师如果要想实现自己的价值所在,就要谨守设计师的职业道德准则。

设计师的职业道德准则,应该在做到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时刻提醒自己要避免人类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尽量做到张弛有度,最终还是以易用性、易接受性、宜人性为根本目标去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但是,不要扰乱社会的伦理关系,不能以牺牲其它生物的利益为前提,来满足人类的舒适和享受,因为他们也有享受生活环境利益的权利。我相信,人们都愿意和盼望生活在更好的生活条件下和环境中。设计师作为创造者,既有责任又有义务去为人们设计更易用、更易被接受、更宜人的完美产品,从而不但改变人的物质生活,也改变和完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因此,设计师的道德理念就需要更高的标准,去平衡我们的自然伦理关系。

4结束语

随着新型设计产品的推陈出新,需要耗用很多资源,更新越快浪费就越快,这样,人类就在无形的破坏大自然的平衡。新生活,就要有新理念,人们正在关注自然界的变化,人们开始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我们要从多角度去考虑正视这个问题,既要节约能源也要关注我们的生活质量,其实二者不可分。

参考文献

[1]钱小兰.中国古典诗歌对平面设计诗性语言的启迪[D].中国美术学院,2010.

[2]高海燕.视觉元素圆在平面设计中的研究和运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0.

[3]王若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艺术设计教育新模式探索[J].价值工程,2011(04).

[4]邹巧都.由传统工艺美术探求设计的精神[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1).

经济法的理念和价值范畴探讨 第9篇

1.理念范畴

1.1经济法的基本内涵

经济法概念在我国出现得较晚,我国经济法概念受大陆法系国家德国,日本以及苏联的影响,一直以来也没有统一定论。从经济法的本质看,经济法的概念应当归结为如下表述: 经济法就是以社会为本位,通过国家、社会团体和市场将有限经济利益和稀缺经济资源合理地分配,以营造一个平衡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最终实现社会整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独立部门法律体系。经济法观念的内涵就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应该能够增进整个社会财富总量,这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全体成员一致的利益诉求,然而历史已经证明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产活动的社会化,消极依赖社会经济发展固有的内生性动力(即无形之手)无法保证社会财富总量的良性增长,如此,就需要有国家机器介入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来,以外生性动力(即有形之手)推动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1.2以人为本的核心要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法治社会建设逐步成熟, 在其发展过程中强调人的角色地位,在不同执法部门随处可见以人为本的理念。现代政府是法治政府,政府职能的实现要以公开、公正、透明为原则,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和自身使命, 这要求政府在干预市场经济决策过程中要充分的体现经济民主。需要让更多利益相关的市场主体参与到政府的经济决策过程中来,从而充分表达市场经济主体的利益诉求与监督政府经济决策行为,防止经济权力滥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强调以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基础,在经济法领域内的表现就是要坚持以消费者的合法利益为目标。以消费者利益为原则这是经济法的根本价值表现,也是其理念的最关键要素。

1.3平衡协调的标志性要素

在经济法平衡协调发展过程中,协调其发展目标、时机、 手段与顺序等方面的关系就是其协调的重要内容。此外,协调人员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属于其范围之内。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平衡协调的发展关系,那么很难实现预期发展效果。因此,社会要想获得全面进步与综合发展, 必须要确保经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关系。由此可以得出,平衡协调是经济法理念的标志性重要因素。对经济关系进行平衡协调是经济法特有的功能,但如果单纯将平衡协调上升到经济法基本原则的高度就显得不够充分,并没有完全揭示出经济法的本质内容。经济法是以责任和义务作为主要约束力。义务作为主要约束力。在经济关系中,经营者需要履行对消费者的责任和义务,以消费者、社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和谐负责,遵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建立友好、诚信、和谐的经济关系,这也是经济法的强制性约束力的主要内容经济法的理念体系由基本精神、指导思想和立法原则所组成,是经济法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本质。

1.4社会责任与群众利益为最高指导原则

具体而言,社会责任本位局势要求将维护群众利益与社会责任作为经济法的最高指导原则。结合社会发展情况,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基础,积极调整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对国家负责,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提高社会经济双重效益,同时构建不同经济关系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在协调处理消费者利益、企业产业结构、管理货币与食(产)品质量等方面关系时,经济法是以社会群众利益为基础的。

2.价值范畴

2.1基本价值体现

从经济法中人与法的主客体关系来讲,客体对主体行为具有正确引导作用,是其基本价值。在目前,对人们而言,经济法的价值是丰富而又巨大的。具体来讲,经济法就是能够帮助人们实现其目标,满足不同需求,创造更大的利益。这些内容在得到论证后,将会成为经济法基本价值的表现形式。 在理想状态中,社会是和谐的。因此,该内容也应该属于经济法价值内容范围之内,在和谐社会中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推动作用。经济法价值体制涵盖了目的与形式等价值内容。其中目的价值直接反映了经济法的本质与社会目的,是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形式价值则以社会和谐为基础,是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因此在经济法实践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其协调、 中介及保障公平分配等的作用。

2.2在追求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统筹兼顾高速发展的经济效益

客观而言,任何部门法都不可能只保障一种利益,然而, 我们如果说任何部门法都保护所有形态的利益也不正确。任何部门法律制度都有其自身的利益价值衡量尺度,各部门法律制度对利益体系当中某项利益都会采取偏向性的保护. 经济法在强调集体利益为主的基础上,兼顾个人利益,其本质还是以在社会范围内实现公平公正。就公平来讲,首先在法律面前要做到公正人人平等。其次,在经济主体内涵中,发展机会相等,不会输在起跑线。再次,积极调整经济分配形式,实现本质上的公正平等。最后,所有披露的结果是公正而又平等的。在价值多元化和注重利益妥协及规范协同的当今社会,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社会整体利益观,其实不仅关乎经济法学科自身发展,更关系到和谐的法律秩序的建构等重大理论问题。

2.3对经济秩序具有很强的维护推动作用

众所周知,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秩序为社会创造了稳定的发展环境,也为经济发展营造了适宜的发展环境,确保社会各界能够有条不紊的发展壮大,它属于一种现代化的社会状态。人们常说的经济法,其价值范畴内容的经济秩序具有很强的工具性,是其价值的重要表现形式。“关注社会,体现国家干预”是经济法的核心和存在的基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 或“社会公共利益”为经济法学界之共识。如果经济法不能够为社会各界创造健康稳定的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那么其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也就无从谈起,无用武之地。经济法如果没有良好的规范与约束经济维持者与社会生产经营者的行为,那么就会极大地削弱其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自身价值,无法明确划分社会各界经济主体的主要责任,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局面,严重的话还会引起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混乱局面,国家无法掌控社会经济发展秩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只有正确理解经济法理念与价值,明确其本质与基础原则,才能进一步深入研究经济法相关内容,在研究过程总逐渐形成科学系统化的经济法理论体制。换言之,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其理念与价值, 在其立法与执法环节中无不透露着其基本原则与本质,它也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的行为准则,为一切经济活动提供了秩序保障。深入理解经济法理念与机制,能够帮助人们更加准确的理解其基本原则,指导日常经济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之,在研究经济法领域中,其理念与价值范畴在该研究领域的地位非常重要。

摘要:目前,研究经济法的理念与价值范畴,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其本质,提炼认知其基本原则,对于我国社会经济与人们日常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经济法范畴内,针对经济分配与犯罪行为我国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经济规范。研究经济法的理念与价值是学术界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正确理解其理念与价值的范畴,对其形成系统、科学化的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发展意义。

关键词:经济法,理念,价值,基本范畴

参考文献

[1]马艺菲.基于经济法的理念和价值范畴研究[J].法制博览,2016,07:258.

[2]徐建智.浅析经济法理念和价值[J].法制与社会,2016,04:12-13.

[3]赵一明.经济法的理念和价值之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6,06:78.

[4]谢小金.经济法的理念和价值范畴探讨[J].卷宗,2015,5(12):384.

整合式阅读教学的理念与价值 第10篇

一、树立整合式阅读教学的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理念是实践的指南, 思想和理念的高度, 影响着行动和实践的到达度。”[1]在阅读教学改革实践中, 也应该让整合式阅读教学理念有一席之地。这主要基于如下四个“需要”。

1. 避免低效重复教学的需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时间比例上看, 阅读教学所占时间几乎是语文教学的70%左右。从小学到初中, 有上百篇甚至几百篇的文章, 老师一篇一篇地教, 学生一篇一篇地接受, 对诸多的语文知识点如‘比喻’, 也许在这篇课文中讲了, 在那篇课文里又会讲, 在第三篇课文里还会讲, 小学中段讲了高段可能会讲, 小学高段讲了初中可能还会讲……”[2]诸如此类的重复, 高耗时低效能。要避免这种重复, 就需要统整思维, 或者是建立起不同学段的知识点的教学达标标准, 或者是运用整合式教学策略, 整合相应的文本进行专题教学。

2. 提高学生阅读质量的需要

“学生的语文素养, 说到底根源在阅读, ‘读’是语文学习的钥匙。要‘读’就需要一定的量作保证, 加强课外阅读是大量阅读的必备路径之一。然而, 电脑、电视、游戏、智能手机、纸牌、麻将之类的大众娱乐, 诸如此类的东西, 对心智不成熟的中小学生来说极具吸引力, 要让学生课外自主大量阅读优秀经典, 难度可想而知, 将课外阅读课内化就成了保证质量的关键要素。山东潍坊广文中学的主题阅读课程、重庆市的群文阅读实验、笔者在县域内开展的语文整合阅读实践研究, 无不证明教师只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根据课文特点, 根据课标与学情实际, 采取群文阅读、单元整体设计、学科内整合等策略, 课堂教学就能‘简化头绪, 突出重点’, 就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发现、自主探索中把课外阅读移到课内来进行, 就能有效保证学生阅读数量的增大与阅读质量的提高。”[3]

3. 优化语文教学过程的需要

从操作层面说, 整合阅读教学是“立足于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在精心提炼的有用、精要、好懂的语文知识要点指引下, 充分发掘、合理协调、科学使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 遵循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和要求, 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落实, 在整合中形成一种语文知识支撑力更强、容量更大、形式更为灵活丰富, 高质量高效益的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4]

4. 拓宽语文教师知能视野的需要

整合式阅读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 而不仅仅是随时随地运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具体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微观层面, 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 可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渗透, 可以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教学内容的交叉进行, 还可以是听说读写思教学活动的融通开展;中观层面, 可以是每册教材中一个单元内几篇课文或者几个单元之间的课文的整合教学, 可以是学科内跨册次、跨学段之间课文的整合教学, 即“一篇带多篇”;宏观层面, 可以是语文教材与选修读本之间、课外读本的学习整合, 可以是语文教材与思品教材、历史教材的学习整合, 即“一本带多本”。当然, 如果从更广泛的层面, 可以理解成课内语文阅读与课外语文生活实践的整合。

二、开展整合式阅读教学的价值

不怕做不到, 就怕想不到。如果连想都想不到, 怎么可能做到。很多时候, 我们自认为是操作层面的问题, 其实质是认识层面的问题。只要认识到位了, 即使有困难也可以想办法克服。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 要开展整合式阅读教学活动, 首先必须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搞清楚“为什么”这个问题, 以明确其价值有多大, 从而牢固树立起整合式阅读教学的教学理念。回答“为什么”这个问题, 主要基于如下四个“有利于”。

1. 有利于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明确建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具体建议”中强调,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导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品位。提供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5]

为了让诸如此类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能在实践中得以落实, 课标指出的主要途径是:“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 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 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 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 统筹安排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文章本身是一个综合体, 比如情感和内容就是连为一体的, 很难说出哪是“鼻子”哪是“眼睛”。课标建议中的“整体考虑”“整合教学内容”“统筹安排教学”等理念, 充分强调了阅读教学必须注重整合这一要求。这也是语文作为一门文科教学的学科特性所决定的。

2. 有利于体现语文阅读教材的学科特点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教学内容, 都由几篇独立的课文组合而成教学单元。众所周知, 不同作者写出的不同文章, 只是不同的人对自然、对人生的不同感受和对生命的不同理解而已。如同样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俞平伯的感受是那样的细腻, 朱自清的感受是那样的华美;同样是《临街的窗》, 王蒙、陆文夫、冯骥才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种感情, 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因此, 这些独立的课文之间, 本来没有必然的联系, 也不是只存在某一种单一的、固定的逻辑关联。它们的组合只是编者为满足教育需求的“人为组合”。文学作品这种千姿百态的独特性, 也为我们实施整合式阅读教学提供了可能, 为我们实施创造型的整合提供了空间。

中学语文阅读教材的这种组合甚至体现到一篇课文内部, 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组合式课文”[6]。即, 一课由两篇或两篇以上诗文 (诗文段) 组成, 课文标题一般以“×××篇 (首、则、章) ”的形式出现, 按主题、文体、作品、作者、篇幅等类别组课。据统计, “组合式课文”构成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组合课数有6课, 即《散文诗两首》《〈世说新语〉两则》《〈论语〉十二章》《古代诗歌四首》《短文两篇》《寓言四则》, 七年级下有2课, 八年级上有6课, 八年级下有5课, 九年级上有4课, 九年级下有5课, 而每一册的课文数都没有超过30课, 初中语文教材中“组合式课文”占比近15%。编辑为什么要把大量的“组合式课文”编入教科书中呢?这是因为“组合式课文”有着“单篇课文”不可替代的特殊效能, 它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类规律的掌握, 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更有利于语文知识的系统整体获得。可见, “组合式课文”教学的效果对初中语文教育目标产生了直接影响。

然而现实的教学现状是, 语文教师往往对中学语文阅读教材的这一特点缺乏理解, 没有将整合理念贯穿到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之中。如, 将“组合式课文”拆解成单篇, 把“短文两篇”教成了“两篇短文”。据一研究者对100位语文教师的调查:对“组合式课文”, 分篇单独进行教学的有70人, 间或进行整体教学的有30人, 全部进行整体教学的教师人数为0。

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上述100位语文教师只有30%的人部分注意到了“国家意志”, 而其实施的效果还不得而知。因此,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坚持好整合教育理念, 从而遵循和体现好语文阅读教材的学科特点, 显得尤为紧迫。

3. 有利于矫正教师阅读教学过度分析的弊端

字词句章、谋篇布局固然是语文教育必须的要求, 但我国自古以来就强调不得以词害义。袁振国教授曾说, 再好的文章也经不起串讲。[7]但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 阅读教学的繁琐分析现象的大量存在是不争的事实, 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文本的“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一名高中学生在《语文死了》的一篇短文中写道:“语文已经死了。”其开篇就这样写道:“一处写景, 五、六个作用;一句记叙写实的话, 却暗合全篇, 铺垫、暗示……仿佛每一个作家都成了柯南道尔。一处小小的细节, 都在老师的解剖下, 成了作者精心策划的、指出凶手的佐证。”“一篇美文被生生肢解, 成了一个个技巧;那些文学大师, 也在某些人有意无意的诠释下, 成为技巧大师。”[7]

网传的《奇文共赏析》再一次佐证这种现象。这篇80余字的学生日记, 老师的分析评论写了近900字。诸如开篇的“刚考完就让我学习学习”, 老师的分析是:“用白描的手法, 道出了中国千千万万孩子的生存现实, 稚嫩的肩膀上承担了莫名焦虑的父母和急欲复兴的民族赋予的历史重望。底下两个字‘学习’, 看似简单的重复, 却暗流涌动, 情绪饱满, 第一层意思, ‘学习, 学习’是父母的口头禅、紧箍咒, 一会儿不念就不舒服;第二层意思, 表达出孩子内心的郁闷和难抑的愤怒:你除了讲学习, 再也没有别的事可做了吗?”学生10个字的开篇, 被老师用160余字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对那个写作者本身来说有用吗?何况, 小小的作者写出这开头一句时, 真的想了那么多?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李白坚教授尖锐地指出:“今天的语文是‘细嚼慢咽’, 是‘精读细解’, 是‘吹毛求疵’, 是‘回字的四种写法’。事实上, 在一篇课文中对于某个词汇的哪怕是最精辟的讲解, 都不如学生在许多篇目中, 不同语境下多次触及同一词汇的理解来得深刻。”[8]如果在精彩的篇章被逐步分解为生词、段落、大意、中心时, 文章的“魂”也没有了。因此, 我们必须牢固确立整合理念, 转变阅读教学方式, 将课改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互相渗透, 相互促进。

4. 有利于促进学生阅读方式的根本转变

真正的阅读, 是人获得情感体验, 丰富精神世界的过程, 所以有人把读书看成是“心灵的旅行”。从这个角度而言, 获得知识只是阅读过程中的附加值。阅读课文, 本应是学生享受愉悦的“精神大餐”, 但现实并非如此。据问卷调研, 目前中学生对语文课堂已经到了厌倦的程度:语文课枯燥、乏味;需要理解、背诵的太多;老师支离破碎地讲, 没有意思;课太死板, 不生动;老师过于严厉, 无新鲜感、幽默感;训练太多;惧怕, 不愿意上语文课;很无聊, 厌倦语文课……诸如此类的学生回答, 不能不引起语文人的深思。[9]当学生觉得语文课堂枯燥乏味、没有意思、无聊、惧怕的时候, 他还有什么心思去学语文?

造成学生这种对语文课堂无“趣”无“情”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功利化的阅读, 老师讲得太多。当前, 阅读淹没在名目繁多的练习之中, 这种基于语言知识与技巧的机械训练, 追求的是中考、高考中获得分数, 语文学科“育人”变成了“育分”。这大大贬低了阅读的价值, 不能构成文化积淀。二是被动阅读, 学生阅读量太少。自主、合作、探究, 是课改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但当前学生阅读学习中有些现象比较突出, 如, 只注重形式, 不注重效果;只注重零碎的知识掌握, 不注重整体内容的把握;只注重课本, 不注重课本以外内容的拓展、积累与运用。另外, 学生在对课文的内容、对作者当时的意图、对作者表达某种感情的背景等问题没有来得及搞清楚, 或者理解不很到位的情况下, 课堂上组织的看似热热闹闹的“假讨论”。诸如此类“眼到心没到”的阅读活动, 学生表现不出多少“自主”, 谈不上什么“探究”, 在心里自然也留不下什么痕迹。阅读教学要走出功利化与被动阅读的困境, 就需要坚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就需要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走整合式阅读教学之路就成了首选策略。

结语

“课程整合是实现轻负高质、解放学生的有效途径, 是满足学生需求、发展特长爱好的孵化器, 也是帮助学生体验学科关联、进行知识创新重组的催化剂, 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10]整合式阅读实践活动, 既离不开教师的创造, 更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参与。整合式阅读教学过程, 是教师在理解把握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将教材本土化、校本化、生本化的过程, 是对教材蕴含的育人理念的科学渗透与具体实施。

参考文献

[1]万明春.课程的自觉与价值[J].师资建设, 2015 (10) :卷首语.

[2]程先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整合路径实践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 2015 (11B) :32-35.

[3]熊顺宏, 程先国.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J].名师在线, 2016 (2) :21-23.

[4]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5]杨建章.“组合式课文”的效能与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 2013 (11B) :52-54.

[6]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51.

党员的价值理念 第11篇

一、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六观”

“六观”揭示了检察机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捍卫者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明确了新形势下做好检察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是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大局观,服务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这样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将检察工作融入全局工作,自觉地把检察工作放在全局中来谋划、来推进,综合运用打击、预防、监督、教育、保护职能,多角度、宽领域、全方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检察工作中不折不扣地执行和落实。

二是用忠诚、公正、清廉、为民的核心价值观,提升检察人员思想道德素质。这样的价值观要求我们克服特权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执法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得以实现,确保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从根本上得到保护。坚持为人民执法,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

三是用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观规范执法行为。这样的执法观要求我们在具体办案中,真正做到“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理性思维去分析矛盾、化解矛盾,真正地融法、理、情于一体。要以平等谦和的态度对待人民群众,以公心、真心、诚心、耐心解决人民群众的诉求,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

四是用办案数量、质量、效率、效果、安全相统一的政绩观指导检察工作实践。这样的政绩观要求我们要着眼于全局,着眼于发展和稳定。注重实体和程序公正,确保质量和效率相统一,法律效果、经济效果、社会效果相一致。不仅要提高结案率、起诉率、有罪判决率,而且要努力做到服判息诉,解决实际问题。

五是用监督者更要自觉接受监督的权力观建立刚性制约机制。这样的权力观要求我们坚持从自身做起,坚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和严格监督,针对队伍建设和执法过程中容易发生问题的部位和环节,综合运用教育、管理、监督等多种手段,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逐步构建一套严于自律不想为、严肃查处不敢为、严格管理不能为的检察廉政建设体系。

六是用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引导检察工作创新发展。这样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转变机械、教条的思维观念,树立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坚持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观察、分析、处理问题。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谋划,又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努力破解司法难题。

二、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六个有机统一”

“六个有机统一”阐述了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检察工作中一系列重大关系,概括了检察机关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基本要求。

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努力实现检察工作政治性、人民性和法律性的有机统一。当今时代,各种思潮涌动,检察人员面临的考验更多,尤其是形形色色的思想冲击。要结合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深入开展群众观念教育,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利益,积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二是要强化大局意识,努力实现检察工作服务科学发展与自身科学发展的有机统一。要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要根据党委中心工作,按照“四维护、两促进”的要求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同时,又要在检察工作中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自身发展中不符合、不适应、不协调的突出问题。

三是要树立“大预防”观念,努力实现打击、预防、监督、教育、保护职能的有机统一。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依法打击犯罪、加强法律监督的同时,确立“大预防”观念,更加注重犯罪预防,更加注重司法保护,更加注重教育引导公民自觉守法,坚持全面正确有效发挥检察职能,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努力实现强化法律监督、强化自身监督、强化队伍建设的有机统一。要坚持以强化法律监督为立身之本,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监督、规范监督。坚持以强化自身监督为发展之基,严以律己,切实保障检察权依法正确行使。坚持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保证,做到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能力素质、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确保公正廉洁。

五是要狠抓执法办案,努力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各项检察工作都要围绕执法办案展开,服从和服务于执法办案。要围绕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履行检察职责,既要防止就案办案、就事论事,又要防止脱离职能、光谈服务,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主动倾听群众呼声,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切实做到案结事了,促进社会和谐。

六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努力实现继承、创新、发展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而发展。要坚持解放思想,继续更新不合时宜的发展理念和执法理念。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持与时俱进,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基础上,以创新为动力,着力推进品牌建设,打造新的特色亮点。

三、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切实做到“四个必须”

“四个必须”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权力观,从法律监督的性质、特点和職能作用出发,明确了开展检察工作、推进检察改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一是检察权必须严格依法行使。这是由检察权的法定性所决定的,也是确保宪法法律得到统一正确实施对检察工作的必然要求。检察权的行使,必须始终以宪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法律的规定为界限,不能超出法律规定的边界。

二是检察权必须受到监督制约。这是检察权严格依法行使的重要保障,也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对检察工作的必然要求。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行使检察权时更要加强自身监督,勇于接受监督。只有自觉接受人大和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监督,始终坚持严格依法办事,才能真正赢得公信、树立权威。

三是检察职能的发挥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揭示了检察工作的价值目标与其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关系,也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党和国家对检察工作的必然要求。要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以及执法环境、执法能力、执法保障方面的新变化新要求,努力形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的法律监督工作格局。

基于价值链理念的作业基础预算研究 第12篇

一、基于价值链理念的作业基础预算编制程序

将价值链理念引入作业基础预算, 是在进行作业基础预算程序之前先对企业价值链进行分析。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框架:价值链→产品→作业→资源:首先通过价值链分析, 预测产品的需求量, 然后根据这一需求量确定作业需求量, 最后是根据作业需求量确定资源需求量。将预测的资源需求量与企业现有资源量比较, 如相等或大致相等, 则资源达到了经营平衡;经营平衡后, 将资源供应总成本分配到作业和成本标的上, 计算相应的财务结果。如果等于或优于由企业战略决定的财务目标 (利润、投资回报率等) , 则预算达到了财务平衡。

经营循环平衡和财务循环平衡相对独立进行, 是区别并优于传统预算的一个优势:若最初经营循环不能达到平衡, 可通过调整企业资源需求量 (即市场需求) 、资源供应量、资源消耗率和作业消耗率来实现;在财务循环阶段, 通过调整上述三个变量和资源价格、产品价格可达到设定的财务目标;在上述变量中, 资源消耗率和作业消耗率的调整选择是又一优势, 是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的着眼点, 也是体现基于价值链理念的作业基础预算体系优势的关键。

二、基于价值链理念的作业基础预算配套机制

基于价值链理念的作业基础预算需要相配套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作保障, 才能更高效地发挥其作用和优越性。

其一, 业务流程。波特的9种价值活动模型形成了企业业务层面的流程:企业的价值活动包括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涉及产品的物质创造及其销售、转移给买方和售后服务的各种活动。任何企业中, 基本活动分为5个基本类别: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销售和服务。辅助活动是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外购投入、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公司范围的职能以相互支持。它分为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其中采购、技术开发和人力资源管理与各种具体的基本活动相联系并支持整个价值链。企业的基础设施并不与各种基本活动相联系, 但还是支持整个价值链。在业务层面流程的基础上对各种价值活动从作业层次上进行细化, 就形成了企业作业层面的流程, 为编制以作业为基础的预算和责任的归咎提供了平台。在进行业务重组后, 企业能够确定出对增加顾客价值有重要贡献的流程甚至其中的某项作业, 企业有限的资源就可以通过价值链预算的编制被优先运用到这些领域, 增加企业的效率和价值。

其二, 组织结构。在作业流程重组的基础上, 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变革, 为企业的各项活动和业务得以顺利进行和开展提供体制上的保障, 这是因为组织结构的目标就是把企业的全部工作分成局部的由全员分摊完成的任务, 从而恰当地把这些局部工作融入各业务部门, 并且确保它们之间能协调。由于业务流程深化到了作业层次, 以业务流程作导向构建组织结构就能顺应编制以作业为基础的预算的要求, 即构建流程导向型组织结构 (如图1所示) 。企业应设置战略层、流程中心、作业中心、支持平台四个层次。企业总部是战略决策层, 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 寻求公司内部核心竞争力、可用资源和外部市场机会的结合。流程中心以满足某一特定产品的顾客需求为目标, 需要完成某一特定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增值过程。按照企业的产品种类设置, 每一个流程中心负责某个产品或某类产品的产购销全部增值过程, 面向最终顾客。一个流程中心由各项增值作业构成, 同类增值作业的完成由某个作业中心负责。流程中心要完成一个产品的生产需要依次经历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作业中心。作业中心是所有流程中心相同或类似作业的归集, 分别承担采购、上产制造、质量检验、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功能。一项流程从前往后可以分解为若干个作业中心, 每个作业中心又具体包括若干作业环节。流程中心和作业中心又帮助企业聚焦于战略。支持平台在企业战略层的直接领导下, 为各个流程中心的增值过程提供基本服务, 包括采购、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企业基本设施等。在这里, 有些学者把这四种辅助活动没有区别地划分为支持平台。笔者认为, 由上述业务流程可知, 企业基础设施虽然也是支持整个价值链的, 但它并不直接与五种基本活动相联系, 又不可或缺, 如果像采购、人力资源管理和技术开发活动一起没有主次地划分为支持平台, 有些不妥。所以, 笔者设计了如图1所示结构:企业基础设施与采购、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共同为企业战略层服务, 共同由企业战略层的直接领导。企业基础设施又是为其他三者提供存在条件。

三、基于价值链理念的作业基础预算编制内容

考虑到企业的不同价值活动、企业业务流程及组织结构的变革等情况, 将基于价值链理念的作业基础预算分为:

其一, 基于纵向价值链的作业基础预算。纵向价值链主要是顾客价值链和供应商价值链。顾客价值链上的作业分为销售作业和售后服务, 构成销售作业中心预算和售后服务作业中心预算。销售作业中心预算又分为销售收入预算、销售成本和费用预算、销售变动预算、折扣预算等。供应商价值链上的作业是采购作业。采购作业中心预算分为采购量预算、采购价格预算、采购费用预算、采购变动预算、折扣预算和采购及时性预算等。

其二, 基于横向价值链的作业基础预算。在横向价值链上主要是竞争优势的作业基础预算。将竞争优势量化是对传统预算的一个突破性的改造。通过比较企业与横向价值链上各个节点企业间的优劣势所做出的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与目标集聚 (又可分为成本集聚和差异集聚) 三种基本竞争战略选择, 使企业可以拥有两种基本的竞争优势, 即低成本或差异化。

其三, 基于内部价值链的作业基础预算。内部价值链主要有人力资源管理作业中心预算、技术开发作业中心预算、后勤作业中心预算 (内外部后勤) 、生产作业中心预算、管理费用预算、经营预算中的价值增值预算和价值链视角下作业基础的财务预算。财务预算又分现金预算、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损益表。这里要指出的是, 后勤作业中心预算包括内外后勤。这是因为后勤活动主要为生产活动提供条件, 着力点主要在于企业内部, 但又要考虑外部价值链对内部价值链的影响, 所以将外部后勤也归集进来正是体现了价值链的理念。

相对于传统预算的内容, 这样划分预算的中心拓宽了预算的范围, 打破了原来职能部门之间的界限;预算编制单位更加细化, 提高了预算的准确度, 加强了预算的指导和标准作用;将原来不可量化的因素也囊括进来, 如竞争优势预算等;形成某一专门方面的预算, 如价值增值预算等, 便于企业进行这一方面的计量和考核;并且这样的预算中心的划分是建立在重组后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基础上, 是对波特企业价值链活动模型的延伸。因此, 这样全面的创造性的预算中心的划分更能满足企业的管理需求, 为预算在会计管理活动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Bleeker R.CAM-I cost management systems program resear-ch report[J].Journal of Cost Management, 2002, 16 (6) :P5-8.

[2]Dierks P A, Cokins G.The CAM-I glossary of activity-based management[J].Journal of Cost Management, 2001, 15 (1) :P35.

[3]Brimson J A, Fraser R.The key features ofABB[J].Manage-ment Accounting (London) , 1991, (1) :P42-43.

[4]Morse, W.J., Davis, J.R.and Hart Graves A.L.Management Accounting-A Strategic Approach, 3ed.Toronto:Thomson Learning Press, 2003.P.187.

[5]于富生、张敏等:《价值链会计研究——基于时空维度的会计管理框架重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版。

上一篇:日常消费下一篇:基本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