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引入方法范文

2024-08-02

课堂引入方法范文(精选11篇)

课堂引入方法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引入方法

在物理教学方面, 怎样提出课题、导入新课呢?通过实践教学, 我认为可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

一、讲故事, 激发兴趣

物理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生活中与物理有关的妙趣横生的故事和科学史实很多, 由故事引入新课可以一开始就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例如在讲阿基米德定律时可以引用阿基米德称皇冠的故事或曹冲称象的故事来导入新课。讲到简单运动时, 讲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有一法国的飞行员驾驶一架战斗机在空中飞行时, 发现在耳边有一只“昆虫”, 他伸手一抓, 竟然抓到了一颗子弹。学生兴趣来了:为什么他能够轻而易举地抓到子弹呢?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其最大的特点是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有助于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思维, 同时也是生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很受学生欢迎。

二、做实验, 创设情景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教材中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较多, 但如果老师能够找一些课本中没有的实验器材, 做一些新鲜有趣的实验导入新课的话, 效果将会比应用课本实验好得多。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 由覆杯实验导入, 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 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 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 当把手移开后, 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又如在讲浮力时, 将一只鸡蛋放入清水中, 鸡蛋沉入水底, 向清水中不断加盐, 鸡蛋开始上升至浮出水面。这样的导入既能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也有利于激励学生大胆地去尝试自制一些小实验, 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谈伟人, 叙说史事

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青少年都爱听故事, 在物理的发展史中妙趣横生的故事很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 选择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 可收到寓教于趣之效。在概念课或者规律 (定律) 课的引入中这种方法是比较常见的, 比如《牛顿第一定律》、《杠杆》、《电磁感应》、《阿基米德原理》等的教学引入中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用回顾物理学史引入新课, 使学生就像当年科学家一样, 去思考问题, 研究问题, 发现新知识。

四、设悬疑, 活跃气氛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有了疑问, 才能深入地思考, 才能找出发人深省的难题和问题。比如在《简单的磁现象》的教学引入中, 可以介绍, 在我国古代后魏的《水经注》等书中就提到了秦始皇曾用天然磁石建筑阿房宫的北阀门, 然后向学生提问, 这种相传最早的安全检查门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种激趣引入, 即给学生留下了悬念, 又制造了积极思考不断进取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愿望。

五、提问题, 温故知新

一般来说, 在教学中, 同一单元前后两堂课联系很大, 后一堂要用到前一堂课的旧知识, 老师在讲新课前, 有意识地提示, 分析与本堂课要传授的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 唤起学生原有的记忆, 加深他们的理解。为学习新知识把打下良好的基础,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种情境中, 新知识便会又迅速、又牢固地与旧知识联系, 融合在一起。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引入方法 第2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引入方法

在物理教学方面,怎样提出课题、导入新课呢?通过实践教学,我认为可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

一、讲故事,激发兴趣

物理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生活中与物理有关的妙趣横生的故事和科学史实很多,由故事引入新课可以一开始就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例如在讲阿基米德定律时可以引用阿基米德称皇冠的故事或曹冲称象的故事来导入新课。讲到简单运动时,讲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法国的飞行员驾驶一架战斗机在空中飞行时,发现在耳边有一只“昆虫”,他伸手一抓,竟然抓到了一颗子弹。学生兴趣来了:为什么他能够轻而易举地抓到子弹呢?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其最大的特点是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助于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同时也是生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很受学生欢迎。

二、做实验,创设情景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中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较多,但如果老师能够找一些课本中没有的实验器材,做一些新鲜有趣的实验导入新课的话,效果将会比应用课本实验好得多。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由覆杯实验导入,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又如在讲浮力时,将一只鸡蛋放入清水中,鸡蛋沉入水底,向清水中不断加盐,鸡蛋开始上升至浮出水面。这样的导入既能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利于激励学生大胆地去尝试自制一些小实验,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谈伟人,叙说史事

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青少年都爱听故事,在物理的发展史中妙趣横生的故事很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择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可收到寓教于趣之效。在概念课或者规律(定律)课的引入中这种方法是比较常见的,比如《牛顿第一定律》、《杠杆》、《电磁感应》、《阿基米德原理》等的教学引入中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用回顾物理学史引入新课,使学生就像当年科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发现新知识。

四、设悬疑,活跃气氛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有了疑问,才能深入地思考,才能找出发人深省的难题和问题。比如在《简单的磁现象》的教学引入中,可以介绍,在我国古代后魏的《水经注》等书中就提到了秦始皇曾用天然磁石建筑阿房宫的北阀门,然后向学生提问,这种相传最早的安全检查门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种激趣引入,即给学生留下了悬念,又制造了积极思考不断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愿望。

五、提问题,温故知新

一般来说,在教学中,同一单元前后两堂课联系很大,后一堂要用到前一堂课的旧知识,老师在讲新课前,有意識地提示,分析与本堂课要传授的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唤起学生原有的记忆,加深他们的理解。为学习新知识把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种情境中,新知识便会又迅速、又牢固地与旧知识联系,融合在一起。

简述生物课堂教学的引入方法 第3篇

一、复习引入

《教学论》中说:“复习不是为了修补倒坍的建筑物,而是添建一座新的楼房。”古语说:“温故而知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面对一种新的教学情境,学习者一般会根据已有的旧知识进行选择,那些能与旧知识建立联系的知识往往能更好地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事实上,生物学科的知识,都有其严密的逻辑联系,也就是说各种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在复习旧知识同时寻找到新旧知识的关联处,能使新旧知识形成一个初步的体系,起到了“架桥铺路”的作用。例如,在讲“减数分裂”有关内容前,可以先简要复习“有丝分裂”有关内容,指出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然后导入新课。

二、由实验引入

通过做实验引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帮助学生对教材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领会。在教《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一课时,学生做了膝跳反射的实验,做完实验后,有的学生问:“我的小腿为什么不受大脑控制?再怎么克制,小腿还是要跳起来?”学生猜想、交流、各抒己见,此时我水到渠成引入了“反射”这一课题。

三、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可以使他们对生物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动物社会行为中的信息交流”时,从生动的问题入手:当你吃的面包不小心掉到地上,如果有一只蚂蚁发现了,接着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会有一群蚂蚁出现……”选择这个既简单又生活化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引出了课题,使得学生能紧跟教师的思路思考下面的问题:后面的蚂蚁是怎么得知食物的地点的?……小事情,大学问,将生物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实例的“引领”下,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就会习惯地去留意观察身边的生活,探知欲会成为学生探究科学奥秘、学好生物学的“引子”,从而培养科学嗅觉。

四、利用诗词谚语,引导学生去品味生活、感悟生物学知识

生物学教学中,有时巧借一句俗语,会增加几分诙谐,学生倍感轻松;妙用一句诗词,课堂会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趣味无穷。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分别说明了温度和光照对生物的影响。谚语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结晶,将其引入教学可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讲解食物链的最好素材;“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是变异的形象表述。在生物学教学中适时引用诗词和谚语,学生津津乐道,久久难忘,它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生物学道理,还能促使生物学知识的迁移,同时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五、故事导入

利用生动的故事,能激发学生的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教《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这一课时,我讲了《三人看戏》的故事。即甲乙丙三人同去看戏,边看边评论戏演得好坏。甲说:“今天的戏唱得很好,不过行头不好。”乙却说:“你说的不对,其实今天的戏行头很好,可惜唱的声音太小。”丙听了甲乙两人的话后说:“你们都说错了,今天的戏不仅唱得很好,而且行头也很好看。”如果三人都是健全人,他们会有哪方面的生理缺陷?从故事引入感知,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便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六、悬念和布障引课法

悬念,就是一种悬而未决的问题或现象。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所以悬念引课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注意力能够迅速集中到课堂讨论中来。例如,在讲“人类遗传病”时,教师告诉学生:在大西洋的林伊索斯岛上,曾住着300多户居民,他们喜欢月亮怕见日光,因此人们称他们为“月亮女儿”,原来该岛居民由于近亲结婚而致使绝大多数人患上了白化病。由此引出遗传的悬念,导入新课便顺理成章。

布障就是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有意设置一些小小的障碍,使学生产生“愤”、“悱”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真谛的欲望。例如,在学习“原核生物”有关内容时,教师布障:“前面我们学习了叶绿体,它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那么能够光合作用的蓝藻,体内就应该有叶绿体了吧?”学生往往回答“当然”,答案刚好相反,在学生的一片“嘘……”的怀疑声中,教师引出“原核生物”。

七、音乐导入

音乐,不仅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还能激发人的情感。如在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节时,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从小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而后让学生谈谈对徐秀娟救鹤献身的看法,由此引入新课。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竞赛、辩论、游戏、表演等方式来引课;还可以引用古今中外现成的寓言、诗词、对联、名人名句导课;通过谜语和极其形象的谜底导课;还可以利用歌曲、歌谣、戏曲、舞蹈等音乐形式来导课,同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引课环节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但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它与其他的教学环节,如过渡环节、小结环节、练习环节等构成了一个整体。因此,在设计引课环节时,必须有整体观念,要兼顾其它环节,要避免为引课而引课,要追求整体性。

将对联引入课堂 第4篇

龙潭中学 彭勃

近年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已成为备受关注的教学热点话题。的确,高效的课堂会使学生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和优良的学习成绩,同时也能让我们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事半功倍,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环节就更应该做到精益求精,把重点放到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来。我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过程就会变被动为主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便会大大提高。

我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我将对联引入了课堂,发现学生们对这种既古老又特殊的文学形式饶有兴趣。一年多下来,班里已有不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整理天下名联,有的同学甚至还结合具体情境自己创作对联,这不但训练了语感,提高了语言表达技巧,更让他们对语文课,尤其是古诗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联也称楹联,是我国极富情趣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汲取了诗歌的凝练,词曲的灵巧,自成一体,被称为“诗中之诗”。正是因为它具有这种独特魅力,使其不仅在民间广为运用,而且在语文教学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联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底蕴,拓宽语文学习途经,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将对联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对人物、背景的认识,并能与作者情感产生强烈共鸣。例如在教授《蜀相》这首诗时,我引用了南阳武侯祠的一副对联:“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这副对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光辉业绩,短短几十字,代替了繁冗的人物介绍,化繁为简,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此联为嵌数联,出句嵌入了从一到十全部数字,学生们看后兴趣大增,纷纷抄录下来。这中间除了有对楹联创作者的钦佩,还包含了对诸葛亮光辉而又传奇的一生的崇敬,进而与诗人杜甫所抒发的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产生共鸣。对联的引入使这堂课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将对联运用在语文教学中,还有助于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概括和把握。鲁迅在《祝福》里描写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在他的书房里,壁上挂着朱拓的大“寿”字,挂着陈抟老祖写的对联,一边已经脱落,松松地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写的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那半副对联写得是什么呢?”我讲到此处时学生们急切的问道。我说:“此联语出朱熹《论语集注》。朱熹在《季氏篇》中‘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语下分别注云:‘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故能言’;‘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话音刚落,学生们异口同声的说出了答案:“品节详明德性坚定。”鲁迅先生为了刻画“鲁四老爷”这一典型人物,采用注语作成了这副对联,配上案头一堆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和一部《四书衬》,虚伪的封建卫道士形象立刻就鲜明起来。对联的引入,使我在分析“鲁四老爷”这一典型形象时节省了不少时间。将对联引入课堂,技能提高学生们的文学修养,又能增加他们的历史知识。在讲授杜甫的《登岳阳楼》一诗时,我向学生们介绍了洞庭湖畔岳阳楼上清代窦序撰题的对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吏耶?儒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怅然而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杨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此联出句,提到杜甫及其《登岳阳楼》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提到范仲淹,他在做秀才的时候就主张“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毕生身体力行;提到宋仁宗庆历年间的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他在任时兴办了不少事情,其中之一就是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作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还提到了传说中的仙人吕洞宾“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的故事。上联还引用了唐代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句。范仲淹、滕子京、陈子昂以及他们的诗句、功业都是学生们已学过的知识,这副对联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此联文字不算长,内容却如此丰富,留给学生们细细琢磨,不是既能增加文史知识,又能得到艺术享受吗 ?

在教学中,我建议学生依据课文内容从多个角度创作对联来进行评点:既可以对课文作全面的概括,也可仅就自己感受最深刻的一点作出概括;可以一篇课文单对,也可用两篇课文分作上下联,还可以一篇课文作几联。学生自由撰写,激扬文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宋词单元教学结束时,有同学撰写一联:“柳三变杨柳岸边,感伤晓风残月;苏东坡沙湖道中,任凭烟雨一蓑。”;新年联欢会时,恰逢临近四科会考,同学们创作了一副对联张贴在班级门口,上联是:“课堂里不求人人开窍”;下联是:“考场上惟愿个个过关”。对联讲究用词、修辞、节奏和韵律,对语言感知能力的要求很高。对联创作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为一个字、一个词而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为使联句工稳而反复斟酌,再三修改。学生徜徉在这种高雅而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受益匪浅,对优秀的对联大都能过目不忘当场背诵。将对联引入课堂不仅延伸了课堂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了他们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了情操,丰厚了气质。

课堂引入方法 第5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方法;优化效果

如果说,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重点在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那么,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则更侧重对知识性与专业性的强化。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即教师和学生将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对知识内容的学习掌握上,过于注重结果,忽略了教学过程,很容易造成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氛围枯燥。长此以往,对于生物课堂的学习效率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不断给高中生物课堂注入清新的活力,真正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中既掌握知识,又发展技能,更感受快乐。

一、借助生活引入,营造学习氛围

想要有效激发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热情,一个有效的导入必不可少。笔者认为,课程导入方式的选择与待导入的课程内容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高中生物的教学,由于其所研究的内容是围绕生物界中各种发展变化展开的,因此,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来引入新课,可以成功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学习氛围,产生对知识的亲切感。

例如,在开始有关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教学之前,我并没有直接将学习内容向学生们进行讲解,而是先引导学生们回忆了前段时间出现在新闻头条上的由某不合格奶粉引发的“大头娃娃”事件。由于这一事件所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话题一出,马上引起了学生们的共鸣。我告诉学生,本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能够让大家对于“大头娃娃”的产生原因作出解释。学生们马上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程结束后,我又用这个这个问题提问学生,首尾呼应,学生都能够利用刚刚学习的知识进行解答了,做到了灵活应用,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提升。

在引入生活实例导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对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及生物原理进行深入细致具体的研究,并建立起其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借助生活进行课程引入,可以缩短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陌生抵触心理,让接下来的主体教学顺利有效展开。

二、运用信息技术,具化理论知识

生物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兼具的综合性学科。尤其是在高中生物学习当中,停留在课本之上的文字性理论已经不能完整地涵盖和展现全部知识内容,图片、视频等多样化呈现形式成了高中生物教学所必需。这时,一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便成了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好帮手。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减数分裂的内容时,多媒体演示技术就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帮了教师的大忙。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知识点,虽然已经有之前学过的有丝分裂作为基础,但是,两种分裂方式在规则上仍然存在着不少差别。学生们在接触这部分知识时纷纷表示,减数分裂的难度要远远大于有丝分裂。起初,教师在教学时主要采用的是语言叙述的方式,将减数分裂的过程向学生们进行描述,同时配合以板书,将减数分裂的每一个变化节点画出来。但是渐渐发现,学生们的理解效果并不理想。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时,学生还比较明白,可如果随便截取其中的一个片段提问学生,大家就会对其中相关的形态与数量关系认识模糊了。于是,我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了一个简单的动画,将整个减数分裂的过程进行完整的动态呈现,并且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将动画暂停,带领学生进行观察。几次演示下来,减数分裂对于大家来讲再也不是一个个片段的叠加了,而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理解起来也就清晰很多了。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将抽象的生物理论知识进行具体生动的呈现,使得相关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形象化,理解起来简单高效。另外,多媒体等设备的使用,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课前准备负担,在课堂教学环节方便展示的同时,也实现了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信息技术以其独有的声、光、电效果,也能够紧紧抓住学生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理论知识

理论联系实际是很多学科的理论研究中所秉承的指导性原则,高中生物教学更是如此。前文已经提到,生物学所研究的内容本就来自于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界,可以说,生物学的理论来源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那么,理论从生活中来,自然也要回归到生活当中去。生物实验的具体应用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例如,在进行还原糖检测的实验时,我先让学生们试想,医院是如何认定一个人患有糖尿病的。学生们结合生活经验表示,通过验尿来检验尿中是否含糖。于是,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开始了实验方法的学习。学习过后,大家恍然大悟,如果取一定量待检测的人体尿液,加入水浴加热后的斐林试剂,若出现砖红色沉淀,则为糖尿病人的尿液。生物知识的应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高中生物教学当中,实验占有很重要的比重。除了锻炼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外,其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相关生物学理论的探索与得出。因此,实验结果所对应的就是理论知识。我们不要在每次实验结论得出后就立刻止步,而是要将结论带到实际生活当中,引导学生对知识实现有效应用,这样才是将生物理论教学落到了实处。

四、发挥学生主体,凸显教师主导

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如今的学生知识面愈来愈广,他们获取新知识,接收新鲜事物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传统的生物教学中,教师纯粹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学生被动参与的模式的弊端正不断显现出来,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想要上好生物学科,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转变以往那种以“我”为中心的格局,而是更多地站在学生一边,借助适当的情境创设,给学生足够的展示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中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如在教学“细胞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的内容时,因为内容较少,也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教材就可以搞清楚内容,而且知识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也较为接近。因此,我在新课前一天就给学生布置任务:“如果你是老师,你将如何设计教学思路,如果这节课由你来安排,你将怎样组织实施教学?”第二天的生物课上,我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其中两个学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思路走上讲台,给大家讲解,而我则坐在学生的位置耐心的充当听众。在学生讲完之后,针对学生的讲解进行简短地补充和小结。这不仅避免了以往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感受的弊端,更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审视教材,去感悟教材,同时,也让教师换位体会了学生在课堂中对知识的梳理中存在的遗漏等问题,极大的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五、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思维总是伴随着问题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极大的求知欲,期待感。教师要想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尽可能多的设置问题情境,循序渐进,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从而用成功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主动探究新知。

如在教学关于“细胞呼吸”的知识时,我设计了下列一组问题:(1)苹果储存时间长了,我们会闻到什么样的气味?(2)在我们参加完剧烈运动之后,四肢的骨胳肌肉会有什么样的感觉?(3)酿酒时为什么要密封?(4)一些高等植物在水淹后能进行无氧呼吸,可等水了退之后为什么有些却不能成活?(5)水稻等一些植物,它们的根为什么可以长时间的在水中生存?这些问题很多是学生熟悉的身边之事,他们有很多都具有感性认识,但又好像似懂非懂,说不清楚,答不准确,教师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再适当追问,学生的兴趣也自然被激活,从而产生了深入了解,透过现象了解本质的积极探究的内在冲动,课堂也不断被推向纵深,使整个课堂沉浸在浓郁的探究范围中。

在笔者看来,精彩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是理想教学结果实现的关键性甚至是决定性因素。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够从技术上为良好的学习效果做铺垫,更能够很好地营造调节课堂气氛,树立和强化学生对于生物学的探索和应用意识。采用多元化教学,教师必须不断突破固有教学思维和传统教学方法,从多角度进行教学创新,激发起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关注热情与研究兴趣,高中生物的教学效果必将得到显著提升。

课堂引入方法 第6篇

一、借助生活引入,营造学习氛围

想要有效激发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热情,一个有效的导入必不可少。笔者认为,课程导入方式的选择与待导入的课程内容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高中生物的教学,由于其所研究的内容是围绕生物界中各种发展变化展开的,因此,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来引入新课,可以成功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学习氛围,产生对知识的亲切感。

例如,在开始有关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教学之前,我并没有直接将学习内容向学生们进行讲解,而是先引导学生们回忆了前段时间出现在新闻头条上的由某不合格奶粉引发的“大头娃娃”事件。由于这一事件所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话题一出,马上引起了学生们的共鸣。我告诉学生,本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能够让大家对于“大头娃娃”的产生原因作出解释。学生们马上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程结束后,我又用这个这个问题提问学生,首尾呼应,学生都能够利用刚刚学习的知识进行解答了,做到了灵活应用,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提升。

在引入生活实例导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对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及生物原理进行深入细致具体的研究,并建立起其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借助生活进行课程引入,可以缩短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陌生抵触心理,让接下来的主体教学顺利有效展开。

二、运用信息技术,具化理论知识

生物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兼具的综合性学科。尤其是在高中生物学习当中,停留在课本之上的文字性理论已经不能完整地涵盖和展现全部知识内容,图片、视频等多样化呈现形式成了高中生物教学所必需。这时,一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便成了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好帮手。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减数分裂的内容时,多媒体演示技术就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帮了教师的大忙。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知识点,虽然已经有之前学过的有丝分裂作为基础,但是,两种分裂方式在规则上仍然存在着不少差别。学生们在接触这部分知识时纷纷表示,减数分裂的难度要远远大于有丝分裂。起初,教师在教学时主要采用的是语言叙述的方式,将减数分裂的过程向学生们进行描述,同时配合以板书,将减数分裂的每一个变化节点画出来。但是渐渐发现,学生们的理解效果并不理想。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时,学生还比较明白,可如果随便截取其中的一个片段提问学生,大家就会对其中相关的形态与数量关系认识模糊了。于是,我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了一个简单的动画,将整个减数分裂的过程进行完整的动态呈现,并且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将动画暂停,带领学生进行观察。几次演示下来,减数分裂对于大家来讲再也不是一个个片段的叠加了,而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理解起来也就清晰很多了。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将抽象的生物理论知识进行具体生动的呈现,使得相关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形象化,理解起来简单高效。另外,多媒体等设备的使用,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课前准备负担,在课堂教学环节方便展示的同时,也实现了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信息技术以其独有的声、光、电效果,也能够紧紧抓住学生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理论知识

理论联系实际是很多学科的理论研究中所秉承的指导性原则,高中生物教学更是如此。前文已经提到,生物学所研究的内容本就来自于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界,可以说,生物学的理论来源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那么,理论从生活中来,自然也要回归到生活当中去。生物实验的具体应用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例如,在进行还原糖检测的实验时,我先让学生们试想,医院是如何认定一个人患有糖尿病的。学生们结合生活经验表示,通过验尿来检验尿中是否含糖。于是,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开始了实验方法的学习。学习过后,大家恍然大悟,如果取一定量待检测的人体尿液,加入水浴加热后的斐林试剂,若出现砖红色沉淀,则为糖尿病人的尿液。生物知识的应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高中生物教学当中,实验占有很重要的比重。除了锻炼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外,其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相关生物学理论的探索与得出。因此,实验结果所对应的就是理论知识。我们不要在每次实验结论得出后就立刻止步,而是要将结论带到实际生活当中,引导学生对知识实现有效应用,这样才是将生物理论教学落到了实处。

四、发挥学生主体,凸显教师主导

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如今的学生知识面愈来愈广,他们获取新知识,接收新鲜事物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传统的生物教学中,教师纯粹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学生被动参与的模式的弊端正不断显现出来,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想要上好生物学科,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转变以往那种以“我”为中心的格局,而是更多地站在学生一边,借助适当的情境创设,给学生足够的展示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中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如在教学“细胞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的内容时,因为内容较少,也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教材就可以搞清楚内容,而且知识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也较为接近。因此,我在新课前一天就给学生布置任务“:如果你是老师,你将如何设计教学思路,如果这节课由你来安排,你将怎样组织实施教学?”第二天的生物课上,我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其中两个学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思路走上讲台,给大家讲解,而我则坐在学生的位置耐心的充当听众。在学生讲完之后,针对学生的讲解进行简短地补充和小结。这不仅避免了以往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感受的弊端,更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审视教材,去感悟教材,同时,也让教师换位体会了学生在课堂中对知识的梳理中存在的遗漏等问题,极大的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五、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思维总是伴随着问题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极大的求知欲,期待感。教师要想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尽可能多的设置问题情境,循序渐进,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从而用成功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主动探究新知。

如在教学关于“细胞呼吸”的知识时,我设计了下列一组问题:(1)苹果储存时间长了,我们会闻到什么样的气味?(2)在我们参加完剧烈运动之后,四肢的骨胳肌肉会有什么样的感觉?(3)酿酒时为什么要密封?(4)一些高等植物在水淹后能进行无氧呼吸,可等水了退之后为什么有些却不能成活?(5)水稻等一些植物,它们的根为什么可以长时间的在水中生存?这些问题很多是学生熟悉的身边之事,他们有很多都具有感性认识,但又好像似懂非懂,说不清楚,答不准确,教师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再适当追问,学生的兴趣也自然被激活,从而产生了深入了解,透过现象了解本质的积极探究的内在冲动,课堂也不断被推向纵深,使整个课堂沉浸在浓郁的探究范围中。

在笔者看来,精彩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是理想教学结果实现的关键性甚至是决定性因素。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够从技术上为良好的学习效果做铺垫,更能够很好地营造调节课堂气氛,树立和强化学生对于生物学的探索和应用意识。采用多元化教学,教师必须不断突破固有教学思维和传统教学方法,从多角度进行教学创新,激发起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关注热情与研究兴趣,高中生物的教学效果必将得到显著提升。

摘要: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极易导致学生对生物学习丧失兴趣,影响生物教学的效果,而灵活多样,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则能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本文拟就高中生物教学中,优化教学方法,激活生物课堂谈点浅见。

课堂引入方法 第7篇

关键词:说的技巧,数学课堂,魅力

一、“说数学”的提出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往往都是以学生做数学题为主,这种方式虽然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但是效率比较低。“说数学”的提出则是一种创新。“说数学”主要是指个人用口述的语言说出自己对某个数学问题的想法、理解,提出自己的结题思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交流自己的心得感受的一个过程。“说数学”是数学交流的一种形式,通过说数学,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路,避免了在纸上演算的复杂,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除此之外,“说数学”也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说数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体现

1.在计算过程中“说数学”

在做计算题时,让小学生在计算的时候用口头语言表达出计算思路、过程、意义等,可以激起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计算题的思路。例如,在做计算题:22×25=( )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可以是用竖式的方法来计算,也可以是用分配定律来计算:22×25=20×25+2×25=500+50=550.学生的解题思路可能千奇百怪,但是只要表达出来了,就是一种进步。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说法则。法则是计算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计算法则,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最后,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将数学题的意义说出来。例如,在计算“(34-22)÷3=?”时,就可以说成“34减去22得出的数再除以3,商是多少?”将数学计算题和语文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在数学操作中“说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公式的推导是很重要的。有些公式如果单纯用数字推导,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动手操作和语言讲解来推导数学公式。例如,在学习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首先剪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将平行四边形的一边的直角三角形剪下来拼到另一边。然后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拼出的是个什么图形?这个图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这个图形的面积怎么计算?那么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数学语言引导学生推出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通过这种动手操作加语言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公式、记住公式。

三、在小学数学课堂更好地引入“说”的技巧的方法

1.烘托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都喜欢表现自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展现自己。但是如果外界的氛围比较沉闷、压抑,那小学生也会表现出消极、松懈的情绪。通过实践我们可以发现,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所以,教师要想体现“说数学”的作用,可以在课前向学生讲一些数学趣味故事,最好和本堂课要讲的数学知识有关,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教师可以和学生互动,问学生对上堂课的知识记没记住,顺便测验一下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学生既回顾了上节课的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更有利于激起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2.提供实践“说数学”的机会

虽然教师“说数学”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但是只有让学生也参与到说数学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发挥“说数学”的作用。例如,在解问题“李丽想把一个棱长是3厘米的正方体容器里面装满的水倒入一个底面积是3平方厘米的容器,问这个容器的高至少应该是多少厘米才能装下水?”时,可以引导学生将问题说出来,分析问题的要求,并且把解题的思路也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要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说数学”的过程中来。学生可能会说:“这道题是正方体和圆锥体积之间的转换,用到体积公式。利用体积相等的原则,求出圆锥的高。”对于学生的解题思路,教师可以进行补充和完善,即使学生的思路有问题,也要等到学生讲完之后再作点评。不管学生讲的如何,教师都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而是要鼓励他们,让学生不断锻炼自己。

课堂引入方法 第8篇

怎样能上一堂吸引学生的课?上一堂让学生满意的课?让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效结合?在于教师的思考、教师的责任心, 以及多样性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理论时,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从单纯的“识记”变成“体验”和“内化”的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在我们的课堂中,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有角色扮演、分组讨论、视频在线、案例分析等均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社会心理学课堂中, 还有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经典实验的引入, 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社会心理学的经典实验引入课堂教学

1. 卢钦斯首因效应实验

人对于外界的认知可分为对物的认知和对人的认知。在物的自然属性尚且固定的情况下, 人们对物的认知亦会产生认知偏差, 就是心理学所谓的错觉, 例如著名的缪勒莱耶错觉、冯特错觉、螺形错觉等。在社会认知过程中, 认知者和被认知者总是处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状态。因此, 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 由于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的作用, 社会认知往往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些偏差会影响我们对他人印象的形成和交往行为, 而以强调社会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学势必对这些认知偏差进行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其中卢钦斯著名的首因效应实验便是一例。

课堂教学重演实验过程如下:

第一, 将学生分成四组, 阅读故事然后选择故事主人翁是外向还是内向。

前半段是: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两个朋友一起走在阳光明媚的街上, 边走边晒太阳。吉姆走进文具店, 里边挤满了人。他一边等着引起店员的注意, 一边和一个熟人交谈起来。买了文具出门时, 他又停下来与刚进门的一位同学聊了几句。离开商店后, 他向学校走去, 路上遇见了前一晚别人介绍他认识的女孩。吉姆与她谈了一会儿, 然后离开她去学校。

后半段是:放学后, 吉姆单独一人离开课室, 出了校门, 走上那一段长长的回家的路。吉姆沿着树荫一边走。他看见迎面走来的是前天晚上认识的漂亮女孩, 他没有与她打招呼, 而是横过马路走进一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 吉姆看到几张熟悉的面孔。他静静地等着, 直到柜台上的人注意到他之后, 才买了饮料。他找到一张边上的桌子坐下喝饮料。喝完就走回家了。

第一组同学阅读故事的前半段;第二组同学阅读故事的后半段;第三组同学阅读故事的前半段+后半段;第四组同学阅读故事的后半段+前半段。阅读之后, 让同学判断吉姆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二, 让学生统计本组结果, 引起学生好奇。学生并不知道每组同学所阅内容的顺序不一样, 但实验结果是故事主人翁一会儿外向一会儿内向, 学生觉得很奇怪和好玩。

实验结果:第一组98%的同学认为吉姆是一个比较外向的、友好的人;第二组仅有1%的同学认为吉姆是一个比较外向、友好的人;第三组有80%的同学认为吉姆比较外向、比较友好;第四组有45%的同学认为吉姆外向、友好, 其他人都认为吉姆较内向、孤独。

第三, 介绍卢钦斯实验, 以及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通过在“做中学”引起了学生注意, 主动思考为什么文字的顺序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研究结果, 真实的感受首因效应, 并发现专家的实验不是遥不可及, 其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第四, 引发思考, 重视科研。在课堂实验的结果中, 前三组与卢钦斯实验的结果非常接近, 但第四组的结果差距较大。卢钦斯实验第四组是18%的同学认为吉姆外向、友好, 我课堂结果是45%。让学生思考, 为什么我们的课堂实验与卢钦斯实验不一致。从而引出不要迷信权威, 以及科学研究的跨文化研究法。给学生阅读的故事是英语翻译成中文, 其中涉及到文化偏差和翻译等多种原因。所以今后我们在做科学研究借鉴外国资料做调查时要考虑文化差异并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有效度。

2. 霍纳性别成就动机实验

如果你跟学生介绍霍纳的性别成就动机实验, 说女生有“惧怕成功”的心理, 学生会嗤之以鼻地说“老调重弹”、“性别歧视”。因为只是简单的介绍实验, 学生会认为实验不可信, 从而上课就没有兴趣。在我们的课堂, 也将霍纳性别成就动机实验重演, 让学生通过编故事的方法, 发现原来女生和男生在成就动机方面真的不一样, 女性真的有“惧怕成功”的心理。

霍纳的展示惧怕成功及其效应的实验的设计是一个经典设计, 后来其他人的有关实验多少是从这个设计中衍生出来的。每一个被试都得到一个故事的导语:期终考试后, 约翰 (或安妮) 发现自己在医学院的同班同学中得了第一名。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推测, 接着这个导语, 把故事写完。男被试得到约翰 (男性) 的导语, 女被试得到安妮 (女性) 的导语。要求学生根据这个内容编写一个故事, 然后同学讲出自己的故事。课堂教学的实验重演结果和霍纳的一样, 学生惊奇地发现原来女性确实有惧怕成功的动机。因为课堂所编的故事中, 有的女同学说, 原来是一场梦, 并不是真的;有的说原来老师算错了分, 不是第一名而是最后一名;有的说得了第一名并不快乐, 因为以后也要得第一名, 压力很大最后得了抑郁症。70%左右的女生故事都表现出惧怕成功。而男生的故事则大相径庭:不但学习成绩第一名, 还拿了高额的奖学金;在路上救治了一个急诊病人, 病人 (女孩) 很感谢他, 介绍自己的爸爸给他认识, 是医学专业的博士导师, 收他为博士继续学医, 女孩喜欢上他, 并嫁给他。大多数男生的故事在竞争性情境中更有争取成就的愿望。然后再介绍霍纳的实验, 学生都惊叹不已。自己并没有发现自己是惧怕成功还是希望成功, 但通过亲身体验, 发现现实和霍纳的实验真的吻合。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 再去思考下一个问题, 为什么女性会有这种心理。教学的目标就达到了, 由“学习”或“记忆”的课程变成“实验”、“探究”的课程。

3. 阿施的从众实验

心理学家阿施进行了从众现象的经典性研究——三垂线实验。每组被试7人, 坐成一排, 其中6个为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 只有一人为真被试。实验者每次向大家出示两张卡片。其中一张画有标准线段, 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1、2、3。要求被试判断标准线段与1、2、3三线中哪一条线等长。实验时把真被试安排在最后, 前六名被试按事先要求故意说错。这就形成一种与事实不符的群体压力, 可借此观察被试的反应是否发生从众行为。研究发现所有被试平均从众行为35%。

在一次课堂上课, 有个学生迟到。在他没来之前老师告诉班上同学今天讲从众问题, 请同学配合做一个游戏。请大家看到这幅图时, 都说3线段和左边的线段等长。迟到的同学坐在了第一列最后一个位置, 然后老师请第一列所有同学按顺序告诉大家左边的标准线段与右边的1、2、3线段哪个一样长。同学们非常配合, 前面每个同学大声并有自信的回答:“3!”轮到最后哪个迟到的同学, 他缓慢的站起来, 挠着头, 迟疑地说:“3吧。”然后全班哄堂大笑。然后老师接着问:“大家想一想, 最后那个同学为什么迟疑地说3呢?”同学积极地回到:“信息的压力”“群体压力”......课堂效果非常热烈, 同学积极思考和探索, 不是满堂灌的方式, 而是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去探究, 也让迟到同学明白不应该迟到的道理。所以每个同学都非常喜欢上社会心理学课, 惊喜无限、精彩无限。

三、结语

学生的评价、学生的兴趣盎然、学生的期待是对老师最好的鼓励。学生对社会心理学课程接近满分的评分是给予老师的最高荣誉, 也是促使老师不断进步和完善自我的动力。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学习, 学习效果非常明显。第一, 认同教学, 快乐学习。没有厌学和逃课现象, 学生是认真上课, 盼着下次课, 期待下学期还有类似的课。上社会心理学是一种探究、一种享受、一种快乐, 下课铃响了才恍然大悟原来下课了。第二, 加强了学生的科研意识, 将经典实验引入课堂, 学生惊叹心理实验的有趣性和科学性, 课后广泛阅读心理学类书籍, 撰写学术论文, 将心理学的实验方法用于自己的调查研究中。第三, 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从“传授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第四, 打破文科学习“上课-记笔记-背笔记-考试-遗忘”的怪圈, 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应用于实际, 很好地掌握了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摘要:“教无常法, 贵在得法”, 将经典实验引入社会心理学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吸引学生、加强学生科研意识并使学生较好掌握社会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原理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实验,社会心理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美)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2]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3]乐国安: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4] (美) 巴伦.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6]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7]孙时进:社会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引入的十种方法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引入,原则,方式

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时间短, 其教学方法有不确定性, 但任务驱动法和引入得到广泛认可, 以任务来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是载体, 能力培养是目标。任务更多又以不同的形式引入, 引入的内容隐含需要学习的任务。

一、课堂教学引入概述

课堂教学引入是教师在课堂开始或过程中承上启下的过渡方法。包括问题、作品、故事、设疑、游戏等多种引入方式, 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 是教学基本功, 要讲科学, 更要讲艺术, 成功的课大多有一个精彩的教学引入。引入能刺激情感, 使学生头脑清醒、兴趣盎然, 保持求知欲, 开启思维之门, 酝酿情绪, 集中注意力, 使学生以良好的学习状态, 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引入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引用的例子必须科学合理, 包含信息技术思想和原理, 体现科学家的设计意图和理念, 具有启发性, 切忌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 以及有争议、错误的东西。

2. 启发性原则

通过转换、展示问题, 以及问题的解决思路、算法、要素分析等方面的例子, 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3. 严谨性原则

由已知事实、术语、规律, 通过联想、发散, 展示逻辑过程, 形成利于学生感知的画面或界面。

4. 情趣性原则

引入的事实生动有趣, 有感染力, 体现技术性, 促使学生产生愉悦感, 并能进行深思, 进入新课学习。

5. 直观性原则

对于概念、规律、技能的教学, 展示应直观、形象, 便于学生想象和理解, 脚踏实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引入的方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的核心作用就是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一个好的开始。

1. 课题引入, 点明主题

标题目标性引入, 点明主题, 开宗明义, 提纲挈领, 点明目的。知道所讲内容, 课题是关键, 例如:欢乐课堂———信息技术第一课。

2. 问题引入, 明确任务

问题富有启发性, 符合实际学习的起点, 有层次、难度、可操作性。提出所要解决的任务, 在解决问题中让学生获取知识, 提高技能并完成任务。例如, 编制运动会比赛成绩排序程序。

3. 作品引入, 形成动机

作品引入, 成果展示, 传递效果, 体现设计和创作, 具有艺术性、思想性, 观赏性、感染力及时代感;具有启发性、激励性及潜能性。例如, 图文混排的贺卡, PowerPoint制作的贺卡。

4. 故事引入, 激发兴趣

计算机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改变了社会的生产、生活、学习、交流方式, 故事很多。通过故事引入, 反映事实内在成分, 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从Dos到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

5. 实例引入, 感性认识

网络与生活密不可分, 信息、物质、能量是现代人类文明的三大要素, 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运行的命脉, 不可替代。例如, 从寄信到收发电子邮件, 银行的通存通兑。

6.“过程”引入, 启发思考

学科历史发展过程, 透出方法和智慧, 历史使人明智。例如, 从第一台计算机使用了18800个真空管, 长50英尺, 宽30英尺, 占地1500平方英尺, 重达30吨到计算机硬件与软件发展都非常快, 每18个月更新换代一次。

7. 设疑引入, 训练技能

提出任务, 包含成分和要素, 任务分解成子任务, 完成子任务需要的技能、系列规则, 从熟练到有创造性。例如, Word格式化教学, 试做封面, 再分析封面构成。

8. 经典引入, 提供范例

经典案例, 经过历史沉淀, 有力支撑学科, 极富启发性, 是很好的例证, 可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 资源管理器窗口, 透过窗口来管理计算机的软、硬件。

9. 构思引入, 形成美感

引入材料要有技术性、艺术性, 能体现设计者的构思, 好作品必有好创意, 好构思必有好效果, 集想法、内容、艺术、表达方式的综合处理。例如, 要表达母亲节对母亲的敬爱, 构思画面、符号、图形、艺术字等。

1 0. 综合引入, 深入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综合多个技巧、多种表达形式引入, 体现深刻性, 要紧紧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研究性的问题、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例如, 制订购买电脑方案。

课堂教学引入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十分重要的问题, 是一个新的问题, 引入的方法很多, 本文只阐述个人见解, 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方面, 探讨的空间很大, 范围很广, 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07:2.

[2]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06:131-136.

课堂引入方法 第10篇

【关键词】实践 引入方法 提高 课堂效率

“万事开头难”,开了好头等于成功了一半。高效课堂强调:刚上课的十分钟,要尽量通过情景引发学生的兴趣,有兴趣了,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如果课堂一开始就一锤敲在学生的心上,如磁石般把学生吸引住,整堂课上起来就顺了。良好的引入方法可以在短的时间内稳定学生的情绪,可以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目标与要求。所以,化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引入环节。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对教学中的引入方法有进一步的体会,下面与大家分享。

一、利用引入方法来提高课堂效率的注意点

凡事都有个适度原则,化学课堂教学引入也是。我们不能为了引课,而扯得太远,这样就会丢了西瓜拣芝麻,本末倒置;也不能为了引课,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这样可能会造成反效果。所以要能做到恰如其分的引入,需要注意几点:1. 要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2. 要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3.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4. 要从课型的需要入手;5. 导语要短小精悍;6. 形式要多种多样。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几种有效的引入方法

引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联系身边生活引入、实验或模拟实验引入、问题引入、调查实践结果引入等。下面谈一谈自己亲身经历,体会较深的几种引入方法。

1.联系热点引入

联系刚刚发生的,社会影响力较大的事件,可以最快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比如2012年,在教学鲁科版必修一中《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时,一上课就问:今年是2012年,玛雅预言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大家怕不怕?很快的,学生就集中了注意力,然后大部分学生都会回答:不怕。教师就追问:为什么不怕?然后讲述:因为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在科学上,准确的预言是有的,比如“镓”的发现。然后投影门捷列夫预言了镓的存在和性质:

让学生通过表中信息体会科学预言的重要作用,并且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激发学习的兴趣。利用社会热点引入,要求能准确地和书本知识挂钩,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展示目标引入

近期,学校在学习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用约十分钟的时间诠释学习目标,组织课堂教学,课堂引领,激励、点拨。在课堂的开始,教师马上展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并点明教学基本要求和内容,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了解新授知识的整体框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高二化学鲁科版《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一章第三节,讲授电负性时,课堂开始就展示学习目标:一、明确电负性的含义;二、掌握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电负性的递变规律;三、掌握电负性在化学中的应用。这样学生对整节课的重点内容就一目了然,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充分提高课堂效率。

3.联系生活引入

高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很多都很抽象,难理解。如果单纯地照本宣科,课堂气氛肯定死气沉沉。如果能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知识来引入课堂,必将引起学生“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的强烈求知欲望。例如,在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一中,讲解离子反应中“硫酸根离子的检验”这一课题时,我就联系生活中的化学引入新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上课就端出两块豆腐,问大家喜欢吃豆腐吗?豆腐是怎么做的呢?引导学生了解豆腐有用卤水(MgCl2)做的,也有用石膏(CaSO4)做的。然后提出问题:现在我手上的这两块豆腐,哪一块是用卤水做的,哪一块是用石膏做的,你们想怎么鉴别它们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检验Cl-离子和 SO42-离子来鉴别它们。之后过渡:Cl-离子的检验大家已经学过,那今天大家就来学习SO42-离子的检验。最后教师还能把这两块豆腐赠送给表现好的同学,学生一听就对这节内容有了积极的探索欲望。

4.设置悬念引入

根据心理学研究,人总是对反常的、超出自己意识范围的东西有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可以寻找和平时的生活相反的案例来引入。例如:讲授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一中“金属钠”这一课题时,教师一开始上课就宣布:“我们知道,水能灭火,可今天老师却要用水来点火。”同学就充满疑惑。教师把灯芯里已事先藏有钠粒的酒精灯端上来,用胶头滴管吸取自来水,向着灯芯滴入几点,酒精灯立即就被点燃了。这样的场景下,同学都觉得不可思议,而且急于要探究到底是为什么?这时再引入钠的教学,就水到渠成,而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复习提问引入

很多老师会认为复习提问引入很老套,缺乏生动性、趣味性。事实上,传统的方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复习提问可以刺激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可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例如,鲁科版化学必修一中,在讲解“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时,首先让同学们回忆有关概念,以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并举出例子说明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失去电子的总数必然与氧化剂得到电子的总数相等,即化合价升降的总数相等,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依据。“奥斯本说,自1987年以来,一些心理学实验证明了人类有争强好胜的心理。而且在有竞争意识的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效率可增强50%。”所以在前一节课结尾布置好本节课的提问内容的话,可以刺激学生积极复习巩固已学知识,以便在本节的提问中能够表现优秀。

6.实验操作引入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运用实验引入是化学得天独厚的优势。实验的现象千变万化、引人入胜,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富有趣味的实验引入新课,可产生强烈的直观效果。例如,在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一中,氨气的制取与检验这一节,就可用“空瓶生白烟”这种典型而有趣的实验引入铵盐的制法,甚至可以把这个实验演化为魔术表演:让一个学生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另一个学生用玻璃棒蘸取浓氨水,然后让他们把玻璃棒靠近,这时会产生大量的白烟,这时学生会感叹现象的神奇,注意力就集中起来了,而探究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

三、 如何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引入技巧

要提高引入的技能并不难,只要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重于积累,认真钻研,就能取得好效果。要提高引入技能,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1.认真观察生活。生活是最丰富多彩的,所以对生活的每一件事多加注意,多加观察,可以收集到很多的材料,为引课积累很多素材。2.多阅读书籍。“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可以开阔视野,积累材料,也能为引课做贡献。3.研究学生的心理,注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才能使引入达到所需的效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巧妙的引入方式不仅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稳定学生的情绪,吸引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还可以启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思维,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目的与要求,从而开动脑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教师应该充分准备好课题教学的引入,利用多种多样的引入方法,让每一节课都生动活泼,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昌乐二中.271高效教育模式 [Z]. 昌乐二中的五张王牌:35.

[2]余伟.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8年:116.

[3]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7.

[4]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课堂引入方法 第11篇

一、视频导入法

适合此类导入方法的课程题材多为历史类题材,如讲Book 1 Unit1 Friendship时用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的录像进行课文背景的导入;再如,讲Unit5 Nelson Mandela时为学生播放CCTV在曼德拉先生去世时播出的一段介绍曼德拉生平的录像,直击主题,图文并茂,震撼心灵。

二、时事新闻导入法

适合此类导入方法的课程题材如Book1 Unit2的词汇课的导入。本单元的话题是English around the world。课本中主要谈论的是英美式英语词汇的不同。讲课时可以用美国总统奥巴马和英国首相卡梅伦的一段新闻讲话作为本节词汇课的引入素材。这样就实现了用生动的新闻视频材料让学生非常直观而清晰地了解到英美式英语的发音的差异,以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引入了单元话题。再如,本人在讲完Book2 Unit 2 Olympic Games的语言点课后,计划讲一节语言知识输出的写作课,在导入环节,设计让学生观看一段CCTV播出的内容是张家口市申办冬奥会的时事新闻,这样的导入直入本写作课的主题,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素材,给学生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三、英文歌曲导入法

此导入方法多适用于一些单元中的语法课型。选择歌曲时应选择歌词中包含本单元的语法现象的歌曲。比如,在讲Book1中重点语法——定语从句时,本人适时用歌曲That’s why you go away, 在讲名词性从句时,本人用到歌曲Lemon Tree, 在讲Book6 Unit1语法虚拟语气时采用了Because I love you。

四、中英文双解诗歌的导入

在讲解Book4语法主谓一致时,本人用了中英文对照的《木兰诗》,

Mulan sat opposite the door weaving;

But no sound of the shuttle was heard,

Except the sighs of the girll

When asked what she was pondering over,

The Khan is mustering a mighty army;

The rosther consists of many muster rolls,

用新颖独特的方法让学生们留意到平时很普通常见的语法现象,快速地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五、短剧表演导入法

比如在讲Book4 Unit4 Body language时,本人在上课铃响后,没有用语言表达意思,而是用了一系列的身势语表演了一段哑剧,然后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理解,效果很好。这样,幽默又独特地将话题自然导入到本单元的主题。再如讲Book 4 Unit 3 A taste of English humor时,本人在引出该文的主人公喜剧大师卓别林时表演了卓别林大师的一段经典短剧让学生欣赏,直入主题。这样的导入方法因为具有短剧的特点—真实,生动,因此能产生很好的课堂效应,和呼应主题的幽默气氛,从而创设出让学生印象深刻的课堂导入。

六、课前5分钟活动导入法

本人在讲Book2 Unit2 Olympic Games这个单元Reading的阅读课时,对于Warming up中奥运背景知识的表格提问这种传统教学活动,本人用五分钟活动方法中Blackboard Bingo的活动对其进行了改革,过程如下:在本环节的设计中,本人在多媒体的幻灯片上呈现与背景知识相关的10个单词或短语,Olive wreath; The five continents; stadium; shooting;Olympia(Greece); Athens in 1896; medals ;Swifter, higher, stronger ;然后让学生从这10个列出的单词或短语中随便挑出5个写到自己的卡片上,随后,教师会念五个相关问题,这些问题均是涉及到奥运背景知识的问题,如下:

1.Where and when did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 start?

2.What is the pattern(图案) in the Olympic flag?

3.What do the five rings on the Olympic flag stand for?

4.What is the spirit of the Olympic Games?

5.What will be given to the winnners as awards in today’s Olympics?

如果学生挑出的单词短语中有老师所提问题的答案,那么学生就可以将该词或短语划掉,如果学生在以上五个问题问完后将所有其挑出的词都划掉了,该学生就可以喊出“bingo”,获胜的学生将会得到一些小小的奖励。这样的导入法一改以往枯燥的提问式导入,而是将其换成富有趣味性的活动,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摘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对于如何依照课程题材和课型从而设计出高效的课堂引入一直是困扰多数英语教师的难题,本人根据自己从教这些年对课堂引入的研究,试从六个方面浅析如何进行课堂引入。

上一篇:水力机械设备下一篇:六合治疗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