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格尔》范文

2024-08-22

《江格尔》范文(精选11篇)

《江格尔》 第1篇

说唱艺术是讲唱故事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东方艺术特色。它是集文学、音乐、表演三位一体, 运用说、唱加以伴奏的形式, 将祝赞词、诗歌、神话、传说、故事、戏剧等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 并在说唱方面“有唱词、唱腔、伴奏、表情和动作”的综合性艺术。在文体上韵散兼用, 叙事与代言相结合;表演上讲唱故事与模拟人物相结合 (艺人称“跳进跳出”和“一人多角”) ;音乐上突出叙事性, 具有独特的“语言型旋律”, 是民间音乐中与语言结合最密切、最大众化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形式1。《江格尔》恰好是以说唱形式, 历经数百年口头传承, 通过民间艺人的记忆和说唱流传至今。作为一门说唱艺术在我国乃至世界蒙古族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江格尔》这一说唱艺术已有着数百年的历史, 它是蒙古族人们的精神依托, 它的传唱曾是各地区各阶层蒙古人中普遍存在的重要民俗文化娱乐活动, 对其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等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江格尔》以说唱的形式为人们讲述着以江格尔为核心人物的规模宏大的史诗故事, 每一部是一段完整的故事, 各部由人物贯穿。同时每一部又可以独立的构成一个故事来单独说唱。《江格尔》不是以文字形式来保存, 而是歌手们对子孙口头传授而世代相传。它们或是在音调优美的乐器伴奏下歌唱, 或是简单的被当作历史来讲述。2于是, 《江格尔》已不仅仅是一部史诗作品, 而是蒙古人民历史、文化、生活的缩影。千百年来, 一代代的蒙古人用口耳相传的形式把《江格尔》吟诵到了今天, 这是一部蒙古族历史、文化传唱的史诗, 蒙古人们还会一代代的传唱下去。

说唱艺术必然由“说”与“唱”共同完成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描述, 两者密不可分。而《江格尔》中说与唱完美的结合正表现着词与音乐的结合。说唱《江格尔》的民间艺人被称作“江格尔齐”。他们是《江格尔》史诗的保存者和传播者。目前, 在国内外已搜集到的200多种长诗及异文, 这些作品都是依靠江格尔齐的口传保存下来的。笔者试图对江格尔齐说唱《江格尔》中词的特点来进行分析。

一、词中的停顿

1. 类似休息的停顿

《江格尔》的词大多数篇幅属于韵文体, 非常适合艺人的说唱。也有一些次要部分是散文体, 大多数民间艺人们用缓慢的速度、较为平稳的节奏来讲述这些部分。土尔扈特部江格尔齐说唱《江格尔》时, 也严格保持着史诗的诗韵美。说唱时中间无道白, 4行至15-16行为1小节, 作稍许语段后的停顿再唱。早期的江格尔齐要尽自己所能连续不停的一次唱完所有记忆的《江格尔》, 听的人也要聚精会神一次听完, 否则说唱和听唱的人都自感对不起江格尔英雄。于是在《江格尔》说唱中的适当停顿和休息对江格尔齐来说就变成了一门技巧。现在能听到的《江格尔》说唱中, 大多数江格尔齐们已经打破了必须一次说唱完自己会的所有《江格尔》这一规则, 可以在说唱一部分后改天再唱。休息的时间有时也会适当加长。

2. 营造气氛的停顿

停顿也是史诗说唱中的一种技巧, 江格尔齐在讲述和说唱间的处理方面通常从词与曲、诗行与停顿方面进行合理的设置。大多数江格尔齐可以巧妙的运用现有的曲调完成段落后的停顿来调节说唱节奏或营造需要的气氛。《江格尔》说唱传统中江格尔齐也经常利用像停顿这样的说唱手法来调节诗行。

2011年6月笔者在《江格尔》的故乡--和布克赛尔, 聆听朱乃老人的说唱时, 在说唱到描述英雄们的行动场所和他们上路前的准备时, 朱乃突然来了一个小小的停顿。仿佛营造了一种叙述的史诗背景, 用停顿把听众引进史诗即将进行下一幕的气氛当中来, 当叙述就要接近最重要最感人的情节之际, 有时会用些许的停顿来调节诗行, 并稍做休息 (在这稍事休息的时刻, 有时江格尔齐喝几口茶, 清清嗓子或深深吸几口烟) , 调动听众的好奇心和强烈的倾听欲望。

3. 语言节奏的停顿

《江格尔》说唱的音乐与语言节奏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有的唱段乐句的结构对称, 有的亦然。有时乐句长短有时并不一致。为了营造不对称句式的节奏变化, 词中的停顿就显得尤为重要。个别乐句时, 江格尔齐为了强调某一个特殊词语, 也需要用停顿来引起听者的注意。笔者在搜集和布克赛尔著名江格尔齐冉皮勒在说唱《江格尔》序诗录音时发现江格尔齐在说唱《江格尔》序诗时节奏伴着情绪的变化比较自由, 但当说唱到每一位英雄时都用停顿来区分。

二、词中的修饰

江格尔齐说唱时总是使用一整套固定或相对固定的饰词、短语或段落来讴歌以圣主江格尔为首的英雄人物阿拉坦车吉、洪格尔、古恩拜、萨纳拉、萨布尔、明彦等众勇士的身世、住所 (宫殿) 、马匹和武器等。例如和布克赛尔江格尔齐依·那木苏荣在说唱《江格尔》时这样唱到:“江格尔刚刚两岁, 蟒古斯袭击了他的家乡, 他成为孤儿。刚刚三岁, 他跨上神驹, 冲破了三大堡垒。到七岁时已经打败了东方的七个国家。从此, 他的业绩光照人间, 勇士的美名闻名遐迩”。江格尔齐也会在说唱时使用固定的修饰词, 如“向左看, ‘左颊生辉’, 照得左边的海水‘波光粼粼’, 海里的鱼儿‘欢快的跳跃’;向右看, ‘右颊生辉’, 照得右边的海水‘浪花争艳’, 海里的鱼儿‘欢快的跳跃’”;“夫人阿盖·莎布塔拉永远像‘十六岁的少女’”;“江格尔的右手头名勇士阿拉坦车吉老人, 能够“洞悉‘未来九十九年’的吉凶, 牢记‘过去九十九年’的祸福”;“左手头名勇士洪格尔是“战斗中从不退缩的‘红脸的雄狮’”;“众勇士是‘铁臂’萨布尔”“‘火爆黑脸的’萨纳拉”“‘飞毛腿’禾吉拉干”;“宫殿是‘高耸入云, 靠近苍穹只差三指’”等。仔细观察发现这些固定短语或段落不仅点出了被修饰者 (人或物) 的某些特点、属性, 还渲染史诗凝重、肃穆和宏伟的特征。

三、使用衬词

目前流传《江格尔》中的衬词均为无意义的衬词, 有单音节和多音节两种。单音节的衬词运用较多, 如:哎、呦、呕、啊、啪等, 也有个别例如哎啊、哎啦、哎呦哎等多音节衬词。这些衬词一般在正词之后的衬腔中出现, 也有个别衬词被用在说唱《江格尔》正词开始之前, 这些衬词与其方言中韵母的发音位置有着直接的联系。说唱中衬词与正词恰当的关系使说唱变得极其自然。可以说它们已经不仅是衬词, 同时也是音乐化了的节奏助词。经过长期的演变, 成为了《江格尔》说唱中的独特风格。例如:《江格尔赞》中“江格尔毡房的前顶盖呦, 是用鹿皮来做成。它那艳丽的绳带呦, 美如雨过天晴的彩虹, 啪啪啪啪。”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江格尔齐在说唱《江格尔》时非常重视词的作用, 就连说唱时词的停顿都非常讲究。这样的说唱习惯长期存在于江格尔齐的说唱中, 形成了人们的审美心理。当人们长期被这样的审美心理作用时, 词就必然与说唱的曲调的节拍、节奏密切关联、完美结合, 更加理想地表达出《江格尔》这一说唱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贾木查.《史诗<江格尔>探渊》.[M]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3.

[2]仁钦道儿吉.《<江格尔>论》.[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4.

[3]霍尔查译.《江格尔》.[M].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8.

[4]江南.《寻踪江格尔故乡》 (上、中、下) .[Z].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

[5]拉·布尔奇诺娃.《江格尔》.俄罗斯.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工作总结 第2篇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会长 浩·巴岱

各位理事、常务理事、专家学者、朋友们:

在这绚丽多彩,景色怡人的美好季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来临之际,在首都北京召开了中国江格尔研究会常务理事扩大会暨第九届学术年会。值此,我代表中国江格尔研究会向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理事和常务理事们致以亲切的慰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为这次会议的召开所做出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中国江格尔研究会的组织情况和近年来工作状况及学会今后工作打算。

一、学会组织情况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是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全国性学术团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1991年1月8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正式成立,其宗旨为促进中国江格尔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业务范围为理论研究、学术交流;活动地为全国范围。中国江格尔研究会的业务主管部门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团登记管理机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本团体原挂靠单位为新疆文联,自1998年开始挂靠新疆师范大学。

——我会有坚强的领导班子。学会成立至今先后聘请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铁木尔·达瓦买提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相关领导担任名誉会长,由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主席浩·巴岱任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学者仁钦道尔吉任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担任副会长的,还有若干孚有众望的著名学者和领导干部。他们都是热心于江格尔事业的领导同志和资深专家学者。他们多方面关怀指导学会工作,为发展繁荣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江格尔事业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我学会有一支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江格尔研究会现有会员近200名,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北京、甘肃、青海等省市有关教学、科研、出版、新闻等单位。这是一之以蒙古族学者为主,由蒙、汉、维、哈、回、锡伯等民族学者组成的老中青结合、高中级职称者居上的学术队伍。这之队伍是推动和发展我国江格尔学研究的基本力量。可以说,我们这只研究队伍是高层次的,一支充满活力,充满升级的颇有影响的队伍。

二、学会活动及成果概况

我学会会员研究成果引人瞩目。中国江格尔研究会是在我国江格尔学研究蓬勃发展、后来居上的基础上成立的,对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政领导的关怀与支持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江格尔研究会成立以来,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积极联合和组织国内外同仁,主要开展了如下几项学术活动。—1991年1月,在乌鲁木齐在乌鲁木齐成立中国江格尔研究会,举行成立仪式并召开第一届学术年会;

—1993年6月,在北京举行七十章文学本《江格尔》汉文全译本第一、第二卷的首发式,召开第二届学术年会;

—1995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江格尔研究会常务理事第二次扩大会议暨第三届学术年会;

—1996年8月,在北京召开中国江格尔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88年8月在乌鲁木齐召开); —1998年12月,在乌鲁木齐召开著名江格尔奇加·朱乃命名大会暨第四届学术年会;

—1999年9月,在乌鲁木齐举行庆祝国庆50周年座谈会;

—2000年7月,与中国蒙古文学学会联合,在新疆巴州召开“中国西部蒙古文学研讨会” 暨第五届学术年会;

—2002年7月,与新疆蒙古族文化促进基金会联合,在新疆巴州召开工作会议暨第六届学术年会;

—2003年8月,与青海蒙古族研究会联合,在西宁召开 “全国第四届卫拉特蒙古历史文化研讨会”暨第七届学术年会。

—2006年9月,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吉纳旗联合,在额吉纳旗召开 “全国第五届卫拉特蒙古历史文化研讨会”暨第八届学术年会。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江格尔研究会历届学术会议共收到近三百篇学术论文。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宗教学、文学、美学、文化人类学等等多学科角度探讨史诗《江格尔》,触及到《江格尔》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渊源与交流以及政治、经济、法律、民俗、文学艺术、舞蹈、体育、语言等多层面的问题。尤为令人欣喜的是,《江格尔》研究方面的十余部学术专著相继问世。主要有:仁钦道尔吉的《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和《江格尔论》;贾木查的《史诗〈江格尔〉探渊》;扎格尔的《江格尔研究》;朝戈金的《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斯钦巴图的《江格尔与蒙古族宗教文化》;齐.艾仁才的《江格尔研究》;塔亚转写整理的《周乃手抄本江格尔》;萨仁格日乐的《史诗江格尔与蒙古文化》;布.孟克的《史诗江格尔生成的地理环境与社会历史渊源》等。有些论著和研究成果已达到国内外同类学科领域的领先水平,前景十分广阔。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的还有一个重要学术活动是史诗江格尔文学本、资料本的出版和汉译出版工作。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与自治区文联民研会联合,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抢救性工作,采访了百余名江格尔奇,录制了一百八十七盒《江格尔》演唱录音磁带,搜集到了《江格尔》章节及变体共一百五十七个篇章,二十三万诗行。此外,还搜集到了一部分江格尔奇传略。在调查过程中,除了口头流传的《江格尔》外,还找到了珍贵的《江格尔》手抄本资料。在此基础上,现已相继出版了七十章、十九万诗行的三卷《江格尔》文学本胡都木、托忒两种文两种文本,其汉译本六卷也陆续面世。另外还出版了为学术界专门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的《江格尔资料本》十二册。这些已取得的喜人成果,引起国际史诗界的注目和赞赏。

三、努力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社会团体

近年来,我学会围绕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这个重点,不断深化学会改革,提高学会自主活动、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学会为广大会员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学术活动日趋活跃。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学会发展的体制机制约束仍未打破,对会员的凝聚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学会作为国家级学术团体的作用还未充分展现。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学术团体发展规律、具有学术影响力、会员凝聚力、社会公信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现代学术社团,充分调动全国江格尔研究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充分发挥学会的重要作用。

这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联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江格尔研究会工作会议” 是我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这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为了适应时代 发展的要求和今后工作的需求对本会领导机构进行必要的局部调整和增补,对此,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并提请大家审议。

1、改选工作要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36号)中提出的 “禁止党政机关在职领导干部在各类学会、协会、研究会任(兼)职”的要求,本届理事会不予考虑党政机关在职干部。

2、要贯彻“学术化、专业化、年轻化”的方针,体现“去行政化”的思路。

3、以北京、新疆专家为主,兼顾内蒙古、甘肃、青海等省市区专家;适当考虑上届成员;先少安排,后逐步补充。

4、由于条件和经费限制而不能专门召集举行全体会员代表大会的情况下,有本会会长(法人代表)提出调整人员建议名单,由本会常务理事会审议讨论并选举通过;

5、建议实行两家挂靠模式,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和新疆师范大学作为挂靠单位,形成多元支持体系。

民族文学研究所的主要负责:学会及其分支机构的筹备申请、成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前的审查;年检初审;重大业务活动的审批;捐赠、资助的监督;依据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监督、指导;协助登记管理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查处社团的违法、违规行为,会同有关机关指导社团的清算事宜。

新疆师范大学的主要负责:学会办事机构的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建设、学会财务监督;支持、指导和协调学会开展工作,赋予适合学会承担的相关职能,支持学会建设和发展;提供办公场所和办公设施;为学会办事机构日常工作和学会开展活动提供经费支持。

为更好地联系和支持学会工作,挂靠单位负责人一般应进入学会的领导机构,或明确本单位一名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分管学会。

6、建立学会分支机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学会内部结构,建立起适合形势发展、工作效率高、发挥作用大、结构合理的分支机构,更好地服务于学科建设、社会发展。

7、调整优化会员结构。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科研人员分布、流向和就业等方面出现的多样性趋势,学会应提高开放度,加强与相关新生组织和国际相关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增强学会的生机与活力;应注意吸纳不同所有制的组织或单位作为单位(团体)会员,扩大组织覆盖面;应积极发展高知识层和归国创业的中青年人才及企业、农村和社会各阶层中高技能人才、特别是民营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中的相关人员入会,增加学会新生力量。

8、调整优化理事会结构。理事会应由热心学会事业、支持学会工作、学术造诣较深、在本学科领域有较高威望等方面的人员组成,要注意老、中、青相结合。对不能发挥作用的理事应及时进行调整,建立起有广泛代表性、团结、民主、办事高效的理事会机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注意吸收既在学术上有造诣,又热心支持学会事业的企业家进入理事会。

9、建立分类分层次的会员管理模式。应当根据会员的不同层次、需求和作用,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单位(团体)会员,学会应根据其不同性质、不同体制、不同需求以及在学会建设和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区分管理;应当区别会员与非会员,确定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服务内容;对于个人会员,根据其会龄、资历、水平、贡献等,可划分为荣誉会员、高级会员、普通会员、学生会员、外籍会员等不同的层次或类别,实行分类、分层次管理。

10、建立完善会费收缴制度。会费收入是学会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会员应尽的义务和检验会员对学会是否认可的重要标准。学会要高度重视会费收缴工作,按照民政部、财政部有关调整社会团体会费政策的通知精神,依据业务范围、工作成本等因素,合理制定适合本学会实际的会费标准,并制定会费收取、使用、管理办法,通过会员代表大会讨论形成决议,按规定报送有关部门备案。会费收入不属于政府收入,其支出应主要用于为会员提供服务和开展各项业务活动,不纳入国家收支两条线管理范围。

11、开辟多元化经费渠道。学会要高度重视理事单位的作用,通过制定办法或签订协议等方式,争取每个理事单位根据能力和条件,每年向学会提供一定数额的活动经费或其他资助。积极争取企业、其他部门、单位和社会有关方面的赞助,争取国内外组织或个人的捐赠,多渠道开辟经费来源。

12、大力推进民主办会。要确保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真正依法行使学会章程规定的职权;正确处理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学会办事机构之间的关系,按照学会章程开展工作;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要及时修订和完善学会的民主决策制度、理事会会议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会费收缴制度、分支机构管理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接受捐赠公示制度、考核奖励制度等基本规章制度,从领导体制上、工作机制上、规章制度上、办事程序上切实保证民主办会原则的落实,体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学会各项工作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有章可循、管理规范。

13、推动学会信息化建设。学会应配备与工作、活动相适应的现代化办公设备,努力改善办公条件和手段。要逐步建立本学科、本专业领域的专家、文献等数据库,对会员、理事会建设、日常工作等实行计算机管理,尽早实现办公自动化。逐步建设数字学会,单独建立自己的网站,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展网上学会业务,为会员提供网上服务平台。

《江格尔》草原上流传的蒙哥族史诗 第3篇

蒙古族的《江格尔》与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中国三大英雄史诗,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西方怀疑中国没有史诗的时候,三大史诗的出现再现了中国游牧民族的辉煌历史。

《江格尔》主要流传于新疆蒙古族聚居区。多数学者认为,《江格尔》最早产生于中国卫拉特蒙古部,17世纪随着卫拉特蒙古各部的迁徙,也流传于俄国、蒙古国的蒙古族中,成为跨国界的大史诗。中国蒙古族大型英雄史诗,已经搜集到的共有60余部,长达10万行左右,是以英雄江格尔命名的。《江格尔》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漫长,变体约有200多种,到17世纪初,《江格尔》基本定型。新疆《江格尔》分布于南疆的巴音郭楞、北疆的博尔塔拉、伊犁、塔城等地,流派不同,故事情节各有特色。

《江格尔》是由数十部作品组成的一部大型史诗,除一部序诗外,其余各部作品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可以独立成篇。开篇是一部优美的序诗,它介绍了《江格尔》的故事背景、主要人物,并且揭示了全书的主题思想,是史诗的楔子。

史诗《江格尔》主要讲述了江格尔汗率领12头雄狮、32位虎将和6000多名勇士征战四方的故事,叙述了他们降伏妖魔、抵御外强、驰骋疆场、英勇杀敌,建立一个没有战争、没有邪恶、没有疾病、没有饥饿,人们青春永驻,草原四季常青,牛羊遍山,充满欢乐的“宝木巴”的经过。宝木巴“没有冬天和严寒,四季如春阳光灿烂;没有痛苦和死亡,人人永葆青春时光;没有潦倒和贫穷,只有富足和繁荣;没有孤儿和鳏寡,只有兴旺和发达;没有动乱和恐慌,只有幸福和安康;珍禽异兽布满山头,牛羊马驼撒满草原;和风轻吹,细雨润田”,反映了蒙古族人民淳朴、善良、美好的愿望。

史诗的主人公江格尔两岁的时候,凶狠暴戾的敌人莽古斯,侵占了他的家园,杀死了他的父母,江格尔从此成了孤儿。为了给父母报仇,在他三岁那年,跨上神驹阿仁赞,开始征战四方,七岁时开始建功立业,宝木巴地方的臣民把他推举为可汗。但是莽古斯不甘失败,经常伺机侵犯宝木巴国。江格尔率领他的32位虎将和6000多名勇士,保卫了宝木巴,扬名四十四国。经过艰苦的征战,江格尔以他非凡的才能,建立了一个“理想国”,在这里,他的人民长生不老:他的国家四季长青;他的家园没有冬天和夏天,始终散发着春天和秋天的气息。

《江格尔》的故事繁多。一是结义故事。叙述的是英雄们经过战场上的交锋,或者经历过各种考验结为情同手足的盟誓弟兄的事迹。二是婚姻故事。通过江格尔及众英雄娶亲的各种经历,展示出他们非凡的本领和高尚的品德。三是征战故事。描绘的是以江格尔为首的英雄们降妖伏魔,痛歼掠夺者,保卫家乡宝木巴的辉煌业绩。

蒙古族民间对《江格尔》的流传一直有一种说法令人深信不疑:在土尔扈特人西迁到伊吉勒河之前,有一位牧羊老人,能背诵当地流传的所有的《江格尔》。他每学会一章,便在自己的怀里放进一块石头。最后,他共揣上了70块不同颜色的石头。《江格尔》70章之说就是由此而来。新中国成立后,在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有蒙古族12000多人,他们便是迁回的土尔扈特人后裔的一部分。历史上的迁徙伴随着《江格尔》,深深镌刻在他们的血脉里。

《江格尔》至今主要是靠民间的“江格尔奇”用口授心传的方式,代代传承。那些能通过歌声唱出5章以上《江格尔》的歌手才有资格成为“江格尔奇”,他们是草原上最受欢迎的知识传播者。“奇”,蒙古语意为专门演唱史诗《江格尔》的民间艺人,这个称呼表达着游牧民族对自己歌手的热爱和崇敬。这些江格尔奇是鲜活的《江格尔》传承人,他们以超群的记忆,丰富的知识,受到牧民们的尊重。和布克赛尔县80多岁的加·朱乃就是著名的“江格尔奇”,他不仅会演唱30章回的《江格尔》,而且还有完整的文字记录,这在《江格尔》研究史上是不多见的。他被国际史诗学会主席、德国波恩大学教授卡尔·约瑟夫称之为“当代传唱《江格尔》史诗的杰出代表,是大师级的民间艺人”。

演唱《江格尔》是蒙古族重要的文化生活,每逢喜庆节日,都要请江格尔奇唱。在蒙古族的生活中,演唱和聆听《江格尔》是全民性的活动,不分性别、年龄,大家都爱听。这种活动一般都是在冬日长夜的炉火旁给牧民们演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江格尔奇”演唱《江格尔》,至今依然严格保持着诗的韵律美,中间无道白,4行至15~16行为一小节,稍作语段停顿后再唱。江格尔奇要尽自己所记连续不断地一次唱完,听的人也要聚精会神一次听完。过去,每当一位江格尔奇来到村子时,刚吃过晚饭,孩子们就已经围上来恳求他说唱《江格尔》,但孩子们往往是听了一半就打盹睡着了,大人们一直要听完。对大人们而言,如果不听完就去睡觉的话,那是要折寿的。那时的人们相信,演唱《江格尔》的时候山水神灵都来听,自己实在没有什么理由可以敢在江格尔的歌声中酣然睡去。对于《江格尔》在蒙古族民众中的影响,就如一位诗人所说的那样:在蒙古族人民的心里,《江格尔》像一条流淌千年的河流,从遥远的古代奔流而下,流向天山南北,长久地回响在草原深处,回响在蒙古包里,世世代代滋润着蒙古族儿女的心灵。

《江格尔》作为我国蒙古族人民口头流传的一部长篇巨著,也是他们世世代代的生活经典。它由许多英雄故事所组成,每一个英雄故事成为独立的一章。章与章之间,有的有情节的连贯,有的则没有时间顺序。这部史诗有贯穿始终的正面英雄形象,中心人物是江格尔,其次是众多英雄如洪吉尔、阿拉谭策吉、萨纳拉、萨布尔、明彦等。至今为止,这部史诗的篇章,还没有准确的数字。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大规模搜集和记录《江格尔》的工作,至今已有境内外多种文字的版本刊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今天,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这部史诗最初主要流传在新疆西蒙的卫拉特之中,同时在前苏联境内的伏尔加河(原名伊吉勒河)的卡尔梅克人(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部)中也流传。土尔扈特部的老家原在肯特一杭爱山一带,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军大举西征,新疆天山南北的维吾尔族、新疆西北巴尔喀什湖一带的哈刺鲁,新疆伊犁河流域及塔里木河流域一带的西辽均被征服。土尔扈特部是在西征后于13世纪末迁至阿尔泰、塔城一带居住,所以史诗《江格尔》经常出现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等地名。由此,学者们断定《江格尔》起源地在新疆。但起源的时间至今还没有肯定的说

法,有说在奴隶制兴起以后,有说是封建领主制时期,但较多的研究者仍然倾向于前者。

土尔扈特部是和《江格尔》一起回归祖国的。1729年(明崇祯二年)土尔扈特部的领主和鄂尔勒克,因受准噶尔部的领主哈刺忽刺的威胁,率土尔扈特人西迁,共有五万户25万人,在伏尔加河下游驻牧,后来这部人被称为卡尔梅克人。他们迁徙时,同时带去了他们的文化财富《江格尔》,并继续传唱。清乾隆年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为摆脱沙俄压迫,于1771年7月率部回归祖国,起义当时有17万人众,东归回到祖国时只剩下7万余人,谱写了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史诗。清廷对土尔扈特部返归祖国的爱国正义行动十分重视,乾隆帝多次接见和宴请渥巴锡,对其部众也给以牛羊粮食、衣裘庐帐,并亲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碑文两篇,立碑于河北省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内。在新疆和静县城街心公园的正中央,耸立着一座巨型汉白玉雕像,手持戟枪,顶盔亮甲,骑在白龙驹上,他就是民族英雄——渥巴锡汗。

《江格尔》内涵丰富,想象奇特,风格古朴奔放,作为一部长篇英雄史诗,《江格尔》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如描写江格尔,反复铺叙了他苦难的童年与艰苦的战斗经历,把他描写成一位机智、聪明、威武、能干,深受群众拥戴,为宝木巴事业奋斗不息的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江格尔》描写最成功的英雄形象是洪古尔。史诗饱含感情地叙说洪古尔身上集中了“蒙古人的99个优点”,体现了草原勇士的一切优秀品质。他有山鹰般勇敢精神,有顽强不屈的斗志;他热爱家乡、热爱蒙古人,不畏强暴,为了宝木巴粉身碎骨也心甘情愿,突出地体现了蒙古民族顽强坚定和英勇尚武的性格。《江格尔》运用丰富优美的卫拉特民间口语,融合穿插蒙古族古代民歌、祝词、赞词、格言、谚语,以及大量采用铺陈、夸张、比喻、拟人、头韵、尾韵、腹韵等,描绘了洋溢着草原生活气息的风景画与生活图景,通过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生动的艺术形象,体现了蒙古民族特有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在艺术风格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富有想象力,再现了那些波澜壮阔、弯弓射大雕荡气回肠的景象和历史画面。

《江格尔》 第4篇

《江格尔》是一部历史悠久、内容浩瀚、篇幅宏大的英雄史诗。它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活跃在民众中间, 迄今仍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魅力。在以男性战争和英雄崇拜为主体的史诗中, 女性形象做为非主体形象, 具有特殊存在价值, 她们所反映出的社会诉求和社会角色定位, 对于女性研究有重要意义。

一、《江格尔》中的女性特征及其类型

(一) 女性特征

《江格尔》中的女性形象特征主要表现为两点:1.丰富。丰富是指人物类型不单一。相较于男性的勇猛无敌、赤胆忠心而言, 女性的形象则更加细腻而富于变化, 纯真善良又足智多谋, 胆识过人又不失温婉。虽然史诗中的女性少有独立完成的事件和相对巩固的权利, 不具有女性独立的自我形态, 但这种丰富性在被压抑后依然曲折地表现出来。2.单纯。单纯是指人物性格不掩饰。史诗中所反映出的女性形象, 从出场开始就保持着明朗的性格特征, 个性外化, 直接而不内敛。当然, 这种单纯是只带着镣铐的舞蹈。史诗中的女性被捆绑在父权、神权、族权和夫权四大绳索上, 主体思想被磨灭, 是经过男性世界的选择和认同后所表现出来的, 也是男性对于女性的期望和要求。

(二) 女性类型

史诗中的女性类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为纯朴慈爱型, 代表人物是江格尔的养母赞丹·茹希·格日勒夫人。当养父蒙根·希克希尔格对江格尔心怀不满时, 夫人及时劝阻自己的丈夫, 避免流血事件发生。这类女性群体表现出的性别角色是女性特有的行为模式, 史诗中只有这一类行为是女性独有的, 社会刻板印象在这一点上也表现得最为深刻。作为母亲的女性, 是家庭中的重要角色。她们竭力保护、细致抚育自己的孩子, 史诗中对这类女性的刻画遵守着社会观念中对于女性所持有的看法和信念, 依旧是家庭式的。男性从来不会触碰孩子的襁褓, 女性必须关怀孩子、照料丈夫。史诗不断强调这种性别意识、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 并内化于人们的生活中。

第二类为睿智干练型, 代表人物是圣主江格尔近亲汗王之女。当美男子明彦化身为小秃子前去侦查库尔门汗的时候, 汗王之女一眼就认出了他, 给予他周详的计策。这类女性是智勇双全的代表, 她们以出众的才能和卓越的能力, 捍卫宝木巴的和平, 保护人民的生活。征战是性别社会化中男性的职责, 女性参与其中, 辅助英雄, 一定程度上说明她们从家庭走向社会、走向传统上男性独占的场所。这使得女性在自我性格、能力等方面发生突破。虽然两性的地位并不均衡, 但女性依然展现出对社会的作用, 以自己的方式, 如智慧的思维、魔法的技能、质朴的感情作为取得征战胜利的砝码。

第三类为沉着冷静型, 代表人物是蒙根汗公主蒙德勒·高和占卜师察甘姑娘。齐仁岱·乌拉岱杀死英雄瀚·西尔, 冒名顶替来娶公主, 占卜师谨慎小心, 认为不是英雄到来。公主又化作黄鸳鸯亲自去察看, 使得真相大白于天下。传统的女性刻板印象认为, 女性是一类感性的群体, 博爱、善良、感情用事等, 但这并不意味着理性思考的缺失。史诗中女性的沉着表现为不激进、不盲动。史诗没有按照社会性别惯有的模式进行叙述, 一方面表达了女性自身性别特质, 证明了女性自身的能力和价值;另一方面, 透过性别的桎梏在观察世界, 女性的沉静往往是阶段性的, 是不完整的, 当她面对强大夫权和族权时, 这种个性就发生了缺失。

第四类为精巧勤劳型, 代表人物是各位媳妇姑娘。阿盖的白色礼帽, 是巧手妈妈的精心剪裁和众位夫人的协力缝连。由于社会角色的不同, 女性的职责直接影响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 “女主内”成为社会的要求。在娶亲、宴会等事件的背后, 准备食品、缝制衣服等工作是由女性来完成的。女性的工作是完全以男性为中心的, 女性从事家务、育儿;男性掌管战争、裁决, 男性支配, 女性服从, 在史诗中是极为普遍的。社会两性遵从着这种明确的角色期望行事, 个人关系也由夫妻变为支配。

第五类为恶毒无德型, 代表人物为夏拉·那钦姑娘。她进谗言, 搬弄是非, 后被洪古尔杀死。此类女性体现出了对女性角色的另一种极端态度。这些女性与刻板印象中的柔弱、温顺、善良的女性不同, 她们以“亚健康”的形象出现, 打破传统贤妻良母式的形象, 本身就是对女性秩序的颠覆。它与社会性别所要求的宽容无力的传统女性相违背。叛逆导致社会压制, 无德引起社会肃清, 不仅受到男性世界的压迫, 还得不到女性世界的承认, 造成“毒妇”的空间十分狭隘。

二、结论

史诗中女性对男性秩序抱有质疑和默认的双重属性。质疑源于自身冷静谨慎的态度, 不盲从于夫权, 不断地试图更正和改变, 体现丰富性。默认是对于男性框架的依赖, 当自身的性别权利超出男性允许的范围, 男性就会以社会性别职能去压制她, 而女性对于这种压制是默认的, 体现单纯性。当然, 这种默认并不能满足女性自身的需要, 男性通过把外在的约束变成女性内心的自律, 使其漠视自我觉醒。男性霸权社会强加于女性的道德规则束缚, 同时影响女性的自我期待和定位。

摘要:本文通过对《江格尔》中女性形象的分类讨论, 探究蒙古族社会生活中女性的角色扮演和社会地位, 依据社会性别理论, 管窥史诗中女性的生存状态, 并运用性别刻板印象理论解释男女性别的不平等性, 关注女性在社会文化氛围中形成的性别差异。

张格尔简介 第5篇

张格尔叛乱

19世纪代张格尔在新疆南部发动的叛乱。张格尔,大和卓波罗尼都之孙,是逃居国外的伊斯兰教封建贵族。自乾隆年间清政府平定南疆大小和卓之乱后,波罗尼都之子萨木萨克逃居浩罕(中亚伊斯兰教国家,时称安集延),生三子,张格尔为第二子。张格尔素有政治野心,阴谋潜回新疆恢复其祖先和卓时代的统治,从嘉庆二十五年(1820)到道光八年(1828),在浩罕封建统治者与英国殖民者怂恿、支持下,三次潜入南疆发动叛乱。道光六年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年夏,张格尔率浩罕、布鲁特五百余人,窜回喀什噶尔(今喀什)附近,以礼拜其祖先玛杂(坟墓)为名,利用南疆各族人民的反清情绪及其宗教影响,煽惑群众,集众万余人发动叛乱。先后攻占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等城,自称赛义德·张格尔苏丹,复辟和卓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命伊犁将军长龄调集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四川清军三万余人,会师于阿克苏,组织全面进攻,相继收复喀什噶尔等城。道光二十八年初,张格尔逃至喀尔铁盖山被清军擒获后,解至北京处死,叛乱平定。

《江格尔》 第6篇

对“同一性”的追求或者说“同一性思想”构成了形而上学的核心。黑格尔与海德格尔都克服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而试图追求存在的整体性, 不过, 黑格尔遵循的依然是传统形而上学普遍化的、种属概念的、线性的方式, 绝对理念这个“一”实质上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而海德格尔放弃了以知性的方式去把握存在, 以一种相互缠绕的、存在域的和非线性的方式在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之后转向了对存在整体的意义的追问。

黑格尔实际上把绝对精神当作了西方哲学数千年追问的那个终极的存在, 即那个“一”。“黑格尔的逻辑学把一和多、无限和有限、普遍和特殊、必然和偶然相应的联系了起来, 但即使这样一种路径最终也不得不确定一元性、普遍性和必然性在唯心论中的统治地位。”但是, 当他把绝对精神对象化、客体化为绝对理念时, 作为一种思维产物的异化, 似乎又变成了一种“存在者”。

海德格尔在克服形而上学的过程中对形而上学所做出的一个重要判断是:形而上学是虚无主义。即他从中看出了“虚无主义的本质植根于那种历史, 根据这种历史, 在存在者之为存在者整体的显现中并没有发生存在本身及其真理”。形而上学的这一本质特征表明, 整个形而上学传统从一开始就是根本失误的, 这一失误在于“存在的遗忘”, 实质上就是误把存在与存在者等同起来。为了防止把“一”与其他东西同化起来, 海德格尔才会坚持把“存在”和“存在者”区别开来。黑格尔在理性逻辑的支配下把一切存在者都还原为存在, 又把它们全部与存在混淆起来。但反过来存在又与一个最高的存在者混淆起来, 这最高的存在者是自身的原因, 又是其余一切的第一因。在这个意义上,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正是海德格尔所批判的对象。

近代哲学所发生的认识论转折, 使得人及其意识即主体从世界中分离出来, 成为世界即由实在事物组成的客体的对立面, 从而形成所谓主客二元结构。近代哲学用这个结构来解释一切现象, 形而上学思想因此表现为主体性理论, 意识的主体成为支撑形而上学大厦的阿基米得支点。这种建构主体形而上学的企图在康德那里表现得最为明显。康德认定, 先验自我不是通过经验和在经验中, 而是通过超越经验为自己奠基的, 主体不能与人、个体相提并论, 因为先验自我的非时间性质已将自身与时间性的经验自我相区别。这样, 在自我是什么问题上有关自我的先验意识和经验意识发生分裂, 没有同一的基础能够将二者统一起来。

黑格尔意识到康德主体论的缺陷, 因此改变论述结构, 不再以主体为中心考察主体的对立面, 而是从绝对精神理解自我意识。在黑格尔那里, 自我意识根本不是“我-我”这种无运动性的同语反复, 不如说, “我就是我们, 而我们就是我”, 这就是说, 它是精神, 是一种整体。主体不再是笛卡儿的我思, 而是绝对, 这个绝对是表现为历史总体过程的大写的理性。思有同一在黑格尔这里不是一个静态的描述性命题, 而是绝对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主体在黑格尔这里因此也是一种存在样式, 即一个在对抗过程中实现统一的自我发展过程。一般而言, 这个过程就是存在, 在此意义上, 一切事物都是主体。

与康德哲学不同, 在黑格尔那里, 主体与客体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人既是精神的工具, 又是它的体现;客观世界也不是绝对的客体, 劳动将它们变成人的自我发展或自我实现的终结, 将对象由劳动产生和形成后, 它们就成了主体的一部分, 主体从它们那里看到自己的需要和欲望。由此可见, 主体在黑格尔那里已完全不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 而首先是一个存在论的概念。它关涉的首先不是主观意识的认知活动, 而是客观存在的过程。传统主体概念实际上消解于这个过程之中。

对于海德格尔这样的希望建构起追问整体性存在之哲学的存在哲学家来说, 是有理由在黑格尔那里寻求支持的。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是什么》一文中, 说:“形而上学就是超出存在者之上的追问, 以求返回来对这样的存在者整体获得理解。”

二、从抽象“精神”到现实“此在”

但由于黑格尔的真理事实上是大全的真理。这样黑格尔必须回答一个问题, 这就是他怎么确知他自己的特殊意识结构就是一切人或任何一个别人的意识结构, 他的意识和别人的意识是否就是同一个意识。否则他将陷入主客二元关系的无穷后退。所以黑格尔对自我意识活动的意识仍难突破主-客式认识的樊篱, 因而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仍遵循着传统形而上学“人是什么”的提问方式将理性规定为人的本质, 并进而用绝对理性吞噬了人本身。而海德格尔却在对人的有限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追问“人是谁”。

在黑格尔看来, 宇宙是逻辑的、理性的, 因此整个宇宙, 包括人类历史和精神, 都是遵循一种逻辑或理性秩序运行发展的。这样, 他把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哲学所隐含的对人的存在的理性预设大声张扬出来。在黑格尔的哲学中, 人的理性本质被提高到本体论高度并被纳入其辩证法中加以解释, 精神、理性被规定为独立于肉体之外, 能自我运动、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精神实体”。

黑格尔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超越之处在于这个“精神”不是抽象的, 而是包含感觉经验在内的充实的大全, 因为感觉经验的根据和理由就在于精神-理性。感觉经验是具体的当下的感觉对象, 但它同时又是很抽象的, 无法用言语表达。感觉经验所具有的普遍性是精神-理性作用的结果。而精神如果不进入到具体的感觉经验之中, 也不过是个抽象的“无”而已。但是, 黑格尔虽然努力克服感性和理性的二分法, 以理性的辩证法来统一这个纷繁的世界, 但由于他对于感性的理解未能彻底深入, 对于理性又未能找到其可靠之基础, 而是直接将理性本身视为自足的, 从而仍陷于抽象, 在哲学体系上造成一种“止于无限”的局面。

黑格尔为克服理智与感觉的分裂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在人的问题上遇到了更大的障碍。黑格尔抓住了超越的精神, 使它脱离开具体的人, 成为绝对, 成为无限。海德格尔则抓住了被黑格尔放逐了的“人”。海德格尔指出:“因为人作为历史性的人而是他自己, 追问人的独特的存在的问题, 就不得不从人是什么这种形式变成人是谁这种形式。”在海德格尔看来, 人属于存在之整体。人作为在场者 (此在) , 归属于存在, 而与存在相呼应相关联。“此在”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 “这种存在者的本质在于它去存在”。即此在不是现成存在, 而是它的可能性。另一方面, “这个存在者在其存在中对之有所作为的那个存在, 总是我的存在。”这指出了此在的向来我属性, 并预示出此在就是在世界之中存在, 此在可以在其存在中选择自身, 获得自身。海德格尔揭示出此在的基本建构是“在世界之中存在”。按照这个新的识度, 人从来不是, 也根本不可能在思想上被把握为一种与世界离得开的主体。因此, 它既不能在经验之先就以“先验逻辑”的方式认识或规范世界, 也无从按照传统的经验反映论的说法, 被一个外在的客体世界所决定。“他与世界的关系乃是一种根本的相互缠结和发生。”

但是海德格尔“此在”的性质实际上是借鉴了黑格尔有关自我意识之存在依赖于世界与他人的观点, 指出此在与他人他物不可分离, 此在不是孤独的个人在世, 而是与他人一道共同在世, 从而构成“共同世界”。但是, 对于主体在世界中的存在, 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 而是与他者共存的问题, 海德格尔和黑格尔一样, 并没有解决主体间的问题, 按照此在的现有前提, 此在只有在孤立状态下才真正有可能筹划自身。因此, “虽然海德格尔第一步是要摧毁参照主客体关系模式的主体哲学, 但他第二步却退回到主体哲学的概念约束中, 因而他努力依据主体哲学的术语把世界的可理解性看作是世界显现的过程, 而唯我性的存在再次占据着超验的主体的位置。”

三、从流俗时间到原始时间

既然自我意识或此在的存在都是依赖与世界, 都是与他人他物不可分离的整体存在, 那么这种存在只有在时间的统一中才是可能的。时间性问题在黑格尔与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中同样具有根本性意义。虽然海德格尔认为他的真正的原始时间与黑格尔的流俗时间是根本对立的, 但是在存在与时间的关系问题上, 既然二者都在过程上追问存在的整体性, 必然是会有相似之处的。

此在与世界关系这个相互缠结的结构更直接的被表达在“时间”中。当然, 这时间不是指物理时间, 而是解释学—现象学意义上的时间, 是“牵挂”的存在论意义。海德格尔这样讲:“我们称这样一个作为已在着和正在着的将来的统一现象为时间性。”

海德格尔认为, 存在的有限性来自此在 (人) 的有限性。而此在的有限性是一个有关时间的问题。人终有一死, 死是人生存于世的界限。死使人领悟到, 时间是有终的 (有限的) , 而非无终的 (无限的) 。海德格尔声称, 他提出的时间概念才是真正的源始时间, 而黑格尔的时间概念则是流俗时间领悟的最极端形态。他与黑格尔是根本对立的。黑格尔认为, 存在与精神同一, 精神是普遍的、无限的, 因此存在也是普遍的, 无限的。

海德格尔认为, 在黑格尔那里, 时间本身从属于逻辑, 只是概念主体辩证发展的一个外在形式, 或者说, 黑格尔只是“让逻辑自身产生出时间和历史”。其缺陷在于:割裂时间的三个环节, 是过去、现在、将来彼此外在, 漠不相干。在海德格尔看来, 时间的三个环节总是与人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时间有它的“关联结构”。简言之, 时间总是人的时间。

然而, 在时间问题上, 海德格尔与黑格尔仍有某些相似之处。首先, 黑格尔已触及存在与时间的关系这个根本问题了。在黑格尔那里, 精神与存在同一, 所有精神与时间的关系即存在与时间的关系。既然黑格尔已经公开出了存在与时间的一种原始亲缘关系, 那么我们可以说, 海德格尔对存在与时间关系问题的探讨是在完成黑格尔的未竟之业。从这角度看, 黑格尔是海德格尔的先驱。

其次, 黑格尔不仅触及存在与时间的关系问题, 而且已经认识到, 存在 (精神) 与时间具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第三, 黑格尔所说的“现在”这一时间维度是向着过去和将来敞开的, 而不是自身封闭的。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216, 268.

[2]亨利希.现实中的黑格尔.转引自哈贝马斯, 后形而上学思想[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31.

安格尔眼中的艺术 第7篇

一、对古典艺术的崇拜

18世纪后半期, 人们逐渐厌烦了洛可可艺术浮华、纤巧、矫饰、夸张的风格, 同时以温克尔曼的“静穆的伟大, 崇高的单纯”为中心的美学思想大量的传播, 以及庞贝古城的重新发掘和研究, 以严肃、庄重、古典为风格的新古典主义应运而生。其中维安、达维特作为新古典主义绘画的早期代表人物, 反对过分装饰的绘画特点, 在回归古希腊庄严、朴素的古典艺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安格尔作为达维特的学生, 继承了这一艺术主张, 并被推为了新古典主义绘画的领袖。在他漫长的艺术人生中, 始终是古典传统的拥护者和捍卫者。他的艺术风格呈现出一贯的古典、庄重、和谐的艺术美感, 在他的笔下不管是历史画、宗教画还是神话都注重古典艺术的修饰, 尤其是女性形象, 画面中流淌出的是典雅的、唯美的, 婉约的和谐之美。

安格尔忠于真实, “美只存在于真实之中”, 他认为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是绝对的美, 是真实的美。安格尔在解读艺术时讲到永恒的美和自然, 这里永恒的美是指古典艺术。他对传统的尊重与对古典艺术的喜爱超过其他人, 他说:“漠视古代传统, 眼里只有他自己的艺术, 充其量也不过是懒汉的艺术”。

他在意大利生活期间, 通过对罗马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作品的临摹和研究, 使他更坚定的追求古典主义的理想美。古典美术作品是宏伟的, 在安格尔看来“天空、大地、教堂建筑旖旎多姿, 而凌驾于这一切之上的, 是拉斐尔光彩夺目的艺术美, 它是真正的圣物, 它为人民所接近, 整个罗马依仗它继续居于世界各大城市之首, 巴黎———则退居为第二位”。安格尔对古典美的理解深刻且独到, 他极力推崇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艺术, 他对拉斐尔的崇拜狂热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从他的《路易十三的誓言》和《月光小夜曲》等作品中都可以窥见拉斐尔及文艺复兴艺术的影子。

二、素描———高度的艺术诚实

安格尔十分重视素描在绘画中的作用, 他认为“素描是可以使艺术作品取得真正的美和正确的形式的唯一基础”, 他坚定地宣扬素描在绘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素描———是高度的艺术诚实。在安格尔看来, 素描本身已是画的大部分, “素描———它还具有表现力, 有内在的形式, 有画的全局, 是艺术的雏形”, 正是素描成就了安格尔画面中的静谧与和谐。作为一位歌颂人体美的艺术大师, 他以高度的艺术真诚, 用柔美的线条勾画出典雅的女人体。他执着于独创性的形式美, 以精细的造型手段, 追求人体的“永恒的美”。在他看来色彩作为描绘物象逼真感的辅助手段, 并不刻意的强调色彩的对比关系, 在色彩上, 他推崇提香那实实在在的色彩, 并认为鲁本斯画面中表现出来的明亮的色彩和热烈的动感是不值得一提的, 称其为“谎言学派的色彩家”。

安格尔在对古典艺术的继承上有着超强的自信, 并在他的艺术生涯中无数次的运用和尝试。在安格尔艺术的评判标准方面, “造型艺术只有当它酷似造化到这种程度, 以致把它当作自然本身时, 才算达到了高度完美的境地。艺术的表现手法最好是不露痕迹地”。在他的绘画中很少有笔触地流露, 几乎是天然形成的, 没有人工的加入。画面颜色涂抹的非常均匀, 笔触细腻, 用纯熟的线描和固有色微妙变化, 带给我们一种高贵、典雅、和谐、唯美的古典主义新形象。

安格尔细腻的笔触在画面中没有留下躁动的痕迹, 画面的祥和恬静以及触动心灵的柔美, 使得观者流连忘返, 安格尔在素描的帮助下融合其他的艺术技巧创造出观察与表现之间的完美和谐。

三、真善美的艺术境界

安格尔在自己的艺术领域内有独特的理解并且一直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 那就是“美与和谐”的标准, 他认为真实的美与理想的美应该有机的结合。一方面, 他的造型极为严谨;另一方面, 他为了表现理想中的美, 往往会不惜改变物象的客观特征。在《土耳其浴女》中曾有人指出“背上多了三节脊椎骨”, 从解剖学上看是不符合事实的, 但是从画面的审美上来说, 这样的人体造型更能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作为艺术上的“真实”是行得通的。安格尔发挥了画家独特的审美本质, 以艺术地真实完美的表现了客观的真实。

安格尔的绘画, 人物形象无论是什么样的姿态, 都在稳定的构图中保持着画面的平衡:“平衡的样式是由种种具有方向的力所达到的平衡、秩序和统一”, 从而给人一种平静、舒适的视觉享受。

在绘画技巧上, 线条成为安格尔艺术的特质。带有主观感情的线条是他表达画面境界的重要媒介。安格尔之前, 从未有人把线条的抽象美的意义强调到如此程度。“人们明确地意识到线条并非纯粹出自天然, 而是出自观察者所获得的个人印象。毕竟, 艺术的‘美’本身是艺术所追求的至境, 至于模特儿、自然、题材都只不过是进行独特创作的种种依托和借用而已”。

安格尔的心中总是留有艺术家的那种傲骨, 不希望自己的艺术主张被他人所左右, 为了他的崇高理想“正义”和“历史”, 当他被沙龙拒之门外的时候, 安格尔表现出不屑, 并依然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 一直遵循恒久不变的艺术规律, 在画面中力求真、善、美地完美结合。

安格尔作为19世纪新古典主义的领军人物, 在技巧上“务求线条干净和造型平整”, 成为了法国绘画史上捍卫传统绘画, 追求形式美和理想美的典范。他用稳定、静止的线条平衡了激烈、运动的姿势, 表现出温克尔曼式的“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在整个绘画的形式中追求线条、形体、色调协调统一。他的绘画艺术在历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并对后人在探索形式美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要:安格尔是新古典主义的集大成者, 凭着对古典艺术的满腔热忱, 不断地从古希腊罗马等古典艺术中汲取营养, 特别重视素描在画面中地运用, 画面呈现出恬静自得的和谐场景, 高贵的单纯展露无遗, 带给观众的是一种唯美的理想主义。他用富有表现力的线条把理想的美和艺术的真实有机的结合, 使得艺术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古典美,素描,真善美

参考文献

[1]安格尔著.朱伯雄译.安格尔论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

[2][美]H·H·阿纳森, 邹德侬等译.西方现代艺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4, 2.

[3]邵亮.十九世纪下半叶西方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12.

[4]安东尼·德·巴克、弗朗索瓦丝·梅洛尼奥著, 朱静许光华译.法国文化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法]丹纳著, 傅雷译.艺术哲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5.

[6][意]里奥奈罗·文杜里著.迟珂译.西方艺术批评史.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4.

[7]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0, 1.

[8][英]贡布里希.范景中译.杨成凯校.艺术的故事.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1, 12.

海德格尔技术观初探 第8篇

海德格尔为自然环境的神圣性而辩护, 为我们对自然界和一切生命物的看护职责而辩护。在古希腊语中, 技术渊源于一种对诸自然形态的原初领会, 渊源于古希腊人的这种基本洞见:人工作品的全部形态和结构是一种令人瞩目的知识。一种“技术”就是一种产生着这样或那样对象的知识的模式, 它是一种趋向于各种真实目的的再认识。当代文明是技术文明, 这一文明的开始也是精神世界的萎弱。在种种萎弱中, 最令海德格尔气忿的就是创造性的丧失。在他的作品中, 充满了对创造性的敬慕和颂扬, 对平庸的蔑视与憎厌。无论为什么, 无论愿否, 我们已经被拴到技术的驾驭下。所有存在者的表象和表达都由技术控制着。但最糟糕的是, 我们今天仍把技术当作某种中性的东西, 当作某种人类用以达成其目的的手段和工具。这种态度恰表明我们对技术的本质还一无所知。如今, 自然处处成为听命者, 成为被架构起来的东西。物简直连对象也不是了。物变成了贮备, 而人是其征用者。挑头用技术来架构自然的似乎是人自己。当自然把它的一面转过来由人的技术掌握之际, 这一面恰恰掩蔽起了自然的本质存在。技术于是阻塞着真理的显耀与威行。以上分析恰恰表明技术本质显然不能再被理解为人所操纵的工具。相反, 它作为座架拘囚着人, 控制着人。

海德格尔用“座架” (Ge-stell) 这个词来概括近代技术的本质:以向自然强索的方式来揭示自然。概括起来是说技术以刻意摆布自然的办法使自然表现并随之堵塞真理的其它演历途径。“座架”是海德格尔技术思想的一个重要语词, 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人对自然的支配和强制, 另一方面是人对人的支配和强制。“座架”被视为技术的本质, 这对当今人们批判、反思科学技术的双重功能即生产力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一个客观的物质存在完全进入了我们的世界, 成为一个和我们的生活相关的存在时, 当它真正服务于我们时, 它的客观的物质存在已经从我们的感知当中消失了。这个消失并不是真正的、根本的消失, 而是我们不关注它, 它不是真的不在场, 而是它站在背景当中, 隐而不显。

进入现代社会之前, 我们对自然的态度, 在崇敬自然和认识自然之间来回活动。这种活动, 与其说是揭示自然, 不如说是领会和解释自然。而在大工业生产过程中, 人们大规模使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对大自然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和改造, 大批量生产在自然状态下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在海德格尔看来, 人们不再是爱护它、引导它, 顺从它的本性来生产, 而是强制它、压榨它, 把自然当作对象而非当作储备来看待。人们已经把自然按照强行索求的对象给设定了。

技术的发展一方面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自然正在以它的方式惩罚人类。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看似正反过来掌控人类本身。如最近世界范围内人们对手机尤其其中社交平台的沉溺, 严重影响人类的自由思考能力, 导致人们无法深度阅读、深度思考, 一切的信息支离破碎、敷衍浅薄, 却又如下蛊般让人沉溺、不可自拔。人已成为技术的奴隶, 成为机器的一部分。技术产生于自然允许人类的产生中, 所以技术其实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正在以人类未察觉的、更为危险的方式控制人类。人命令自然服从于他的贪得无厌的要求, 而自然或客体则必然地以一种辩证的方式反过来对人施以惩罚。它们使自己的本真存在遮蔽起来, 并使人错误地对待自然, 从而陷入一种“自我欺骗”的境地。由于我们背离了本真技术的绝对价值, 由于我们粗暴地摒弃了我们的“天职” (vocation) , 并且向自然做出“挑战” (provocation) , 在这个世界上, 我们便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个悲剧性过程, 认识到这种荒谬的技术性已经将人类推到生态毁灭和政治自杀的边缘, 这也就意味着拯救是可能的, 也必定是可能的。

从感情上, 海德格尔甚至希望一切回到启蒙运动前的生活状态。但他也清楚地看到, 倒退是不可能的。他说, 人类走到这一步是我们的命运, 这不是我们愿意不愿意的问题。于是他试探性地指出, 也许通过诗的、艺术的方式来对待自然, 可以帮助人类找到恢复人同自然常态关系的途径。因为艺术、诗可以给被科学技术剖剥得赤裸裸的自然重新披上一层文化、人情的薄纱, 使它重新富有神性。他认为, 荷尔德林诗中的陈述所具有的真实的和抒情的力量为人类的再生提供了根本的保证。这种努力是对抗日益加剧的野蛮主义和民族自毁的有力武器。历史走到今天, 让我们无从选择, 但是我们不能束手就擒, 而要有清醒的意识, 要有找寻到自由的信心和路径。

参考文献

[1]Martin Heidegger.On Time and Being[M].New York:Harper and Bow, 1972.

[2]阿兰·布托.海德格尔[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3]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略论海德格尔的技术反思 第9篇

一、海德格尔关于技术反思的相关概念介绍

为了准确地理解海德格尔技术本质的思想, 先介绍一下他的几个概念。

Entbergen (解蔽) 。海德格尔曾认为, 技术是一种展现的方式。“统治着现代技术的解蔽具有促逼意义上的摆置之特征。这种促逼之发生, 乃由于自然中遮蔽的能量被开发出来, 被开发的东西被改变, 被改变的东西被贮藏, 被贮藏的东西又被分配, 被分配的东西又被重新转换。开发、改变、贮藏、分配、转换乃是解蔽之方式……解蔽向它本身揭示出它自身的多重啮合的轨道, 这是由于它控制着这些轨道。”解蔽是一个无限发展变化的技术流转的过程, 而且都以客观实体的方式以在人们面前重新组合而展现, 是以一定方式的规律和轨道啮合而成的。而控制这些轨道的主人就是解蔽之自性, 解蔽之自性完全自我满足和自我弥合, 它的整体性是圆满的。自己主宰自己, 并且自己供应自己。

Stellen (摆置) 。本来含义是摆放、拦住;进一步指:只从一个方向上看待具有丰富存在内容的事物。在技术时代, 人们只从个别技术目的需要来处理与事物的关系, 海德格尔的例子是:人们为了自己需求把空气当做氮的供应者, 把莱茵河当作水压的提供者, 甚至把整个自然界当作能量的提供者。人摆置了事物, 也受制于技术的较狭隘视野, 自觉或不自觉地按技术需要改造事物, 技术时代的人囿于技术, 技术对人来说总是或隐或现地处在人的前端, 人对此欲罢不能。

Herauspordcrn (强求) 。德文的通常含义是挑战, 在这里却是:强使某事物如何如何, 或强使某人如何如何做。“强求”就意味着让事物进人人为的非自然状态, 并最终导致严重之后果:现代技术强迫自然界超出自身所能承载的范围而进入不可能的东西中去。这显然就是说现代全球性生态自然危机。

Bestand (持存物) 。事物被解蔽和被摆置而立即现身到场, 呈现于人所直观感受和感官体验之中, 而且事物被解蔽和被摆置是多次的和重复的到场。那么这一过程性而发生的东西就具有这种持有的特征, 这一特征就是Bestand。它标示解蔽所涉及的一切东西的在场方式。它是一切遭受强求摆置、强求解蔽的事物如何存在的方式, 其呈现的无蔽状态服从于技术需要, 并失去独立性。所以, 技术世界中只有持存物而无对象, 世界是一个没有对象的世界。海德格尔的例子是, 莱茵河被修造者的需求预定, 不是第一性的水电厂修造在第二性的莱茵河中, 而是第一性的莱茵河被误建到第二性的水电厂中, 显然莱茵河的地位比水电厂的地位重要。

Gestell (座架) 。通常指书架, 被海德格尔则表示为技术的本质。“座架”指对摆置的聚集, 摆置同时摆置着人, 现实事物被人当作持存物来进行解蔽。解蔽本身不是什么技术因素, 人是技术展现的主体, 人有对事物做如此处理的自由, 但人支配不了无蔽状态的事物。当人亲自使用自己感官时, 发现自己已被带人无蔽状态的情境中。人的言行虽自主, 但都被展现的方式所要求, 这就是技术展现。技术的加工改造总是人的行动动机, 人总免不了在技术视野上把事物当作持存物。座架总是使人具备这种强求性的需求。一方面, 人被限定去从事技术展现;另一方面, 人又强求事物, 让它成为被预定的持存物。

二、技术本质的窥探

在海德格尔眼中, “技术的本质”并不是单纯的技术哲学问题, 而是具有更广泛意义, 它能解释很多问题, 包括人对事物的绝对统治与支配、人的无条件的意志等问题。技术的本质就是“座架”的本性的延续, “座架”是作为持存物的现实客观事物自己进行解蔽的基本方式。

人根本上并不能事后才接受一种与“座架”的潜隐性关系。“座架”的这种解蔽方式, 其实是命运的一种遣送和安排。然而命运绝不是一种强制的厄运, 它绝没有把我们囚禁在一种强制性之中。因为人根本性地归属于命运领域, 被命运支配, 一定程度上不能深层次转化和改变命运, 同时命运也为人开示出一条解蔽的前景和道路。所以, 人常常随之走向一种可能性的边缘, 一味追求、推动那种在订造中被解蔽的事物, 并从中使用和采取一切尺度。这样就杜绝了和锁闭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即:人更原初地加入到无蔽状态中, 以便把他所需要的对于解蔽的归属性经验作为他的本质。所以, 解蔽的命运在其所有方式中都是危险的。

由此, 便产生出一种影响, 人周围的事物都成了人的制作品而不是自然原初物质。人对自身的认识产生深刻变化:虽然人所到之处, 还是那个自己, 外表和皮囊没变, 然而本质上人已经变了, 变得找不到自己, 找不到自己的根;就更认识不到真实的自己, 也就是他的本质, 那个真我。

三、总结:人类需要沉思、救渡

座架伪装着真理的呈现, 遣送到订造中去的命运是危险的, 危险的并非技术, 而是技术之本质的那种命运的神秘性。现实更让人清楚看到, 真正的威胁是人类的本质触动了人类。人与技术、世界的关系问题已经根本转化为人、技术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这一转变的关键就在人一直未脱离其未隐蔽状态和技术统治, 而人的本质恰恰受制于这一关键性问题。那么, 我们又如何洞察在技术之本质中的救渡并升起这种救渡的可能性呢?一切皆取决于我们对技术中本质现身之物的洞察。只要我们把技术表象为工具, 就还系缚于那种控制技术的意志中, 就又找不到技术之本质。

摘要:本文试对海德格尔有关现代技术的主要观点和概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强调海德格尔对这一观点的不断递进性和层层深入性。力图揭示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和技术本质的深层认识, 以及对现代科技文明的忧患意识。

关键词:海德格尔,技术,技术本质,座架

参考文献

[1][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 1996年版.

[2][德]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三联书店, 2005年版.

[3]宋祖良.析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91年第1期.

下一站,南丁格尔 第10篇

开学的第一天,与其他专业发校服相比,护理学专业的同学惊喜要大得多,我们领到了护士服,而且是两套,一套是白色长袖的,另一套是蓝色短袖的。当然这是对于女生而言。随着社会对男性护理人员的需求,许多男生也打破以前的偏见选择护理专业,男生的护士服只是简单的白大褂。女同胞们拿到护士服都开心不已,因为和白大褂不一样,护士服不仅有可爱的小圆领还有精致的收腰的设计,非常能够体现护理人员良好的形象。

与拿到新衣服的兴奋相比,护理学超大的设施规模让我傻眼了。在我们学校,继人数最多的临床医学专业之后排第二位的便是护理学专业,接近300人的学生规模,加上专科护理同胞。我们这栋宿舍楼近80间宿舍均是护理学生,算上高职、中专的护理学生,规模相当可观。当时,我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护理学生这么多,我真的能顺利地成为一名护士吗?

后来我发现,护理学专业有这么多学生确实是基于当前护理人士紧缺的原因。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完善基层医疗制度,提高我国医疗水平,致力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务人员特别是护士显得尤为紧缺,据悉,目前我国护士缺口人数达268.8万,男护士紧缺现象尤其严重。不仅仅是国内,国外护理人员的需求也相当大,特别是我们的邻国日本。因此,除了选择在国内就业外,我们学校选择到日本从事护理行业的同学也很多,这也是在我们学校学习小语种的人也很多的原因之一。了解了护理学的前景后,让我对我的专业充满了信心。

所学,比想象中复杂

上大学以前,我总以为学习护理就是打针输液,上大学以后才发现打针输液不过是表象,其背后的基础知识学习并不少。随着护理行业向服务业转型,社会对护理人员也提出了除了技术之外的其他更多要求,因此学习护理不止是基础知识,还有很多综合素质的训练。但现在大学的护理学培养还比较传统,对于在护理技术、护理管理和教育方面进一步的探究和发展,将是我们新一代护理人所要进行的探索。

学习护理需要掌握的医学知识和临床医生是差不多的,只是精细程度的不同而已。但是每一样知识不只是掌握重点就足够了,而是掌握得越丰富越好,这不仅是为了大学考试不挂科或者是自身的深造,更因为你不可能告诉病人:“你的病不够重,请得了重点的病再来……”

我的大学第一堂课便是《医用化学》,第二学期的第一堂课是《生物化学》,不得不说化学知识对于了解人体的各种效应作用巨大,这是很重要的基础课程。当然还有医学类学生必学的《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均是在低年级的时候作为基础课程进行学习,并且教师会采用理论课和实验课结合0的方法进行讲授,有利于同学们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同时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其中,《系统解剖学》就是传说中研究尸体的恐怖课程,但传说终究是传说,尸体不会活过来和你较劲,也不会主动到你的梦中。

当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过后,进入高年级便会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比如《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精神病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采取的是理论学习搭配医院见习的学习方式,所以在大三的时候我们便有机会到医院进行实地见习,这对于掌握知识和熟悉医院环境具有很大意义的。

当代社会对于大学生不只是技术上有要求,很多时候复合型的人才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为了培养新一代护理人的能力,学校开设了《护理心理学》《护理教育学》《社区护理》《大学英语》《人际沟通》以及多门关于计算机的课程,旨在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个人参与社会工作时的个人发展。对于医学生而言,强壮的体魄是很必要的,我们不能在抢救完病人之后自己变成了被抢救的对象,因此我们不仅要进行早操锻炼,体育课也具有相当的挑战性,晚上还有学生自行组织的“夜跑”等活动,你的身体不想倍儿棒都不行。为了塑造良好的形象,还会进行《护理礼仪》《健美操》等课程的学习。

除了课程学习之外,在学校期间,通过“护理技能大赛”的护理技能大比拼,我们的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提高。目前大赛包括无菌操作、给氧、铺床和急救四个方面,由于高年级才能参赛,低年级的我们常常作为观摩嘉宾到现场为参赛者加油。这绝对是一场视觉的盛宴,看到师兄师姐们的操作技巧和惊人的、速度,顿时让我们心生景仰。

爱心与见识共长

如果问大学的假期和中学的假期有什么不同,那我会告诉你两个消息:好消息是假期变长了,并且没有作业了,不管你是关机还是不在服务区学校都批准;坏消息是,“孩子”,你该“三下乡”啦!现在对于你们来说,“三下乡”是陌生的,它绝不同于上世纪的知青下乡,虽然意义同样是为了让学生体验社会生活,但这里的“乡”涵义更加广泛,并不特指农村。

对于学习护理学的学子而言,最特色的“三下乡”活动便是到医院进行服务,无论是导医,还是助理,总有一个地方需要你去发光发亮,最重要的是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能让你收获很多东西,包括医学知识、医院流程、人际关系等等。归根到底,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培养学习兴趣、增长才干、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对于象牙塔里的大学生而言是一个很宝贵的平台和机会。

恩格尔定律:理论与检验 第11篇

关键词:恩格尔定律,恩格尔系数,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面板数据

一、引言

1857年,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对英、法、德、比等国的有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由于恩格尔定律的实证可靠性,因此人们使用“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指标来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以及不同国家地区人民富裕程度,该指标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既能反映收入水平,又能反映消费结构以及基本的消费价格(如食品相对价格),同时又能排除通胀(价格指数)数据有效性的影响。因此用于衡量人们的生活水平,其比居民收入、居民消费指标更有优势,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虽然国内有不少文献(如马崇明,1994;杭斌和申春兰,2005;姜国刚,2012)[1,2,3]质疑恩格尔系数在我国的适用性,但很多都是基于对恩格尔系数的误读(1)。由于恩格尔系数的重要性,其一直被我国统计部门作为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图1反映了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增长,恩格尔系数也持续下降的事实,从图1可以看出恩格尔定律在我国基本是成立的。

然而,恩格尔定律同样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谢健,1993;段小兵,1999;张晓霞,2006)[4,5,6]。由于恩格尔定律只是实证性定律,因此当使用数据进行验证时,数据的来源、处理及计量方法使用上的任一点瑕疵都会影响到结果(2)。有学者(王少飞,2002;张晓霞,2006)[7,8]以个别例子(如认为上海和新疆的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很大,而恩格尔系数却大体相同)质疑恩格尔定律,国外有学者(Byrne and Capps,1996)[9]则认为恩格尔定律不适合所有的人群。因此,对恩格尔定律进行理论上的推导并进行严谨的实证检验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教科书和相关文献都直接以“必需品”即食品消费的低收入弹性来诠释恩格尔定律,实际上只是同义重复,并没有提供其理论基础。本文对恩格尔定律进行了理论推导,并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检验。

二、理论推导

记cf(≥0)为个体食品消费,ce(≥0)为非食品消费,c=cf+ce为个体总消费;记cf=f(c)为食品消费函数,则0≤f(c)≤c,f(0)=0。

定义f′(c)为“边际食品消费倾向”,即个体增加最后一单位消费所增加的食品消费,若,f″(c)<0,则称“边际食品消费倾向递减”。

记y(≥0)为个体的收入,c=g(y)为个体消费函数,一般而言,消费函数为增函数,即dc/dy=g′(y)>0。

由于恩格尔定律的可靠性,通过研究食品消费函数的特征,可以发现以下命题:

命题1:若f″(c)<0,即边际食品消费倾向递减,则恩格尔定律成立。

证明:若f″(c)<0,则对任意c0∈(0,c)都有:

f′(c0)>f′(c)。而根据拉格朗日平均值定理,存在一个c0∈(0,c),使得:

为了进一步获得边际食品消费倾向递减的理论依据,需要借助个体效用函数及个体效用最大化的微观基础。设个体的(CARR型)食品消费效用函数和非食品消费效用函数分别为:

设效用函数具有可加性,即:W(cf,ce)=U(cf)+V(ce),则:

根据马斯洛(Maslow,1943)[10]的需求层次理论,个体的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而食物需求则是最首要的生理需求,因此我们假设:

假设1:个体消费先用于食品消费,再用于非食品消费。

实际上,假设1意味着鄣W/鄣cf(0,0)>0,这比稻田(Inada)条件鄣W/鄣cf(0,0)=+∞还弱,因此假设1是非常合理的。利用假设1,容易证得以下命题。

命题2:边际食品消费倾向递减。

证明:个体的消费先用于食品消费,再用于其他消费,则在0点食品消费的边际倾向要大于非食品消费的边际倾向,即:

鄣U/鄣cf(0)>鄣V/鄣ce(0),即:limcf→0cf-δ>limce→0ce-β,从而:δ>β。

当个体消费c既定,其进行(效用)最大化进行决策时,有鄣W/鄣cf=0,即:

即:cf-δ-b(c-cf)-β=0。从而:

δ2cf/δc2<0,即个体边际食品消费倾向递减。

由命题1和命题2可以知道,只要承认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承认食物为人们的第一需求,那么恩格尔定律就是成立的。

三、实证分析

使用1981~2010年我国居民省际面板数据(3)对边际食品消费倾向递减检验,从而间接论证恩格尔定律的成立;为了保证结论的稳健性,进一步直接检验居民收入与恩格尔系数的关系。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点,我们分别对所有居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进行检验。

(一)居民边际食品消费倾向递减的检验———参数δ>β的检验

根据式(1)有Ln(c-cf)=(1/β)Ln(b)+(δ/β)Ln(cf),因此可设定面板回归模型:

其中下标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LNCFit为居民人均食品消费的对数值,LNCEit为居民人均非食品消费的对数值,用人均消费减去人均食品消费再取对数得到,ui表示个体效应,εit为随机误差项。a0+ui为Ln(b)/β的估计值(变截距),a1为δ/β的估计值。所有数据都使用定基价格指数(1981年为基期)进行了调整,居民总体的数据则分别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数据按人口比重加权得到(4)。原始数据来源于全国及各省历年统计年鉴。使用Hausman检验判断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检验结果支持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及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对所有居民的检验,回归系数在1%显著性水平都通过检验,F统计量在1%水平显著,调整R2为0.9611。从回归系数看,参数a1>1,这意味着δ>β,从而边际食品消费倾向递减,根据命题1,恩格尔定律成立。

对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检验都有同样的结论,具体不再详述。

(二)我国居民恩格尔定律的直接检验

为了验证上文结论的可靠性,直接对恩格尔系数和居民收入进行检验。根据恩格尔定律的含义,建立对数线性的变截距面板回归模型:

LNENGit为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对数,LNENCit为居民人均收入的对数。居民总体数据使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数据按照人口比重加权得到,城镇居民使用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农村居民使用人均纯收入指标,收入数据使用居民消费定基价格指数进行调整得到可比值。数据来源同上。Hausman检验支持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结果见表1。

可以看出,对所有居民的检验,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通过检验,F统计量在1%水平显著性,调整R2为0.8974,低于上一个模型,说明上文基于理论推导的计量模型更有解释力。从回归系数值看,居民收入变化对居民恩格尔系数影响的弹性系数为-0.2605,说明恩格尔定律成立。由于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81年的0.593下降到0.384,下降了0.209,人均收入从277.53元上升到489.93元(可比价格),可以计算1981~2010年收入变化对引起的恩格尔系数下降0.245,贡献率为117%(5)。对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检验同样表明恩格尔定律成立。

四、结论

本文基于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利用效用函数推导出边际食品消费倾向递减的结论,并利用其对恩格尔定律进行了理论推导,从而为恩格尔定律这个“最可靠的实证性规律”增加了理论印记,即只要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对人类而言是普遍成立的,则恩格尔定律也必然成立。基于1981~2010年我国居民的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也进一步表明,恩格尔定律对于我国居民而言是成立的。

由于恩格尔定律的可靠性,人们使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居民生活水平就具有更强的理论基础,其不但能反映居民收入变化,还可以反映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以及价格变化信息,是一个综合的可以用来衡量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注:括号中为t统计值,***、**分别表示1%、5%显著性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崇明.试论恩格尔系数在我国的局限性及其解决办法[J].当代财经,1994,(3).

[2]姜国刚.恩格尔系数失灵的若干影响因素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2,(30).

[3]杭斌,申春兰.恩格尔系数为什么降的这么快[J].统计研究,2005,(1).

[4]谢健.恩格尔定律的适用性及恩格尔系数的修正[J].统计研究,1993,(1).

[5]段小兵.平价、分析居民消费水平和富足程度不可盲目照搬恩格尔定律[J],甘肃金融,1999,(12).

[6]张晓霞.恩格尔系数与恩格尔定律的正确解读[J].华北金融,2006,(7).

[7]王少飞.用恩格尔系数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可行性研究[J].统计研究,2002,(6).

[8]Patrick J.Byrne and Oral Capps,Jr.“Does Engel'sLaw Extend to Food Away from Home?”Journal ofFood Distribution Research.1996,(7):22-32.

[9]Maslow,A.H.“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Review,1943,50,(4):370-396.

上一篇:白鹤滩水电站下一篇:铁路货运营销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