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素质建设范文

2024-05-20

双师素质建设范文(精选12篇)

双师素质建设 第1篇

一、湖北省高职院校焊接技术专业师资队伍现状

湖北省开设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高职院校有9所,中职学校开设此专业的学校有13所。从对我省高职院校开设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师资队伍调查情况看,在年龄结构上,老教师偏多,青年教师偏少;在教师来源上,高校毕业生多,有实际工作经历的少;在学历层次上,本科学历偏多,研究生学历偏少。“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高。

二、产生上述现状的原因

1. 人才引进政策不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

高职院校在人才引进上,往往更重视高学历人才,从企业引进人才受到了政策限制。而且大多数学校也没有提出明确的获取“双师”的要求和标准,由此使学校和教师都更重视学历,而忽视了“双师素质”。

2. 兼职教师缺乏相对稳定性

焊接专业好的兼职教师难以请到,特别是在岗的能工巧匠,由于其自身的工作压力就很大,很难挤出时间承担学校的课程教学,所能请到的焊接专业的在岗兼职教师数量相当有限,有的师傅动手能力不错但教学能力明显不足。

3. 教师个体“双师”素质的培养欠缺

尽管一些高职院校相当重视“双师”素质培养,也做了不少的工作,但培训渠道并不通畅。一是培训机会少,许多新教师一到学校,就接受了繁重的任课工作量,无暇再参加培训;二是技能培训对口难。国家虽提出要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式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然而,国家政策法规中并没有对企业做相关要求和政策规定,基本都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去沟通。目前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是以效益为首位的,很少有企业主动给教师提供关键岗位进行培训。因此,这一看似很有效的途径,实施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学校既不能定期安排焊接专业课教师到实习基地或者企业、行业参与生产实践和科技项目开发,也没有条件定期将从事专业理论教学的教师与从事实训指导的教师进行轮换,使得教师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少。

三、学校要与企业共同打造焊接专业“双师”结构教师团队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1. 培养校内优秀的焊接专业专任教师队伍

(1)提高专任教师的业务操作水平。从专业上说,焊接技术专业是个在不断前进、发展的专业,焊接技术、焊接工艺等都在不断的进步、创新,这就需要我们的专业带头人及专业教师经常到企业对口实践,在真实的“场景”中感受,以获得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所以我院利用现有的校企合作资源,统一安排专业课教师到有焊接岗位生产第一线进行专业实践训练。对于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新教师,应到企业见习一年以上,其他专业课任课教师则应要求每三年去企业轮训2个月以上,每五年去企业轮训3个月以上;同时利用寒暑假开展行业、专业社会调查,避免因脱离实践时间较长,而使双师素质下降。

(2)提高专任教师的考证培训能力。提高专业教师的考证培训能力,也是加强教师工学结合、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鼓励焊接专业教师尤其是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取得职业资格证、焊接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证及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合格证等。教师取得这些证书,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培训技巧。

2. 组建优秀的兼职教师队伍

首先,要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从与我院长期合作的企业中,挖掘能工巧匠,建立起焊接专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库中的兼职教师备选人员,不一定必须具备大学学历,但一定是技术能手,会交流沟通。资源库的人员要在数量上保持稳定并不断增长。其次,聘请兼职教师。由于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最前沿,产品要受市场欢迎必须要有生产产品的工人,所以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比学校更清楚。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是为了培养适应市场和岗位需求的人才。如现代焊接尽管基于传统焊接,但在工艺、方法等方面已有了很大改进,企业的操作能手是最能感受这一进步并熟练掌握其工艺的,聘请这样的师傅教学生,能真正体现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3.“双师”结构教师团队的运行方式

(1)共同开发焊接专业的专业设置标准

一是共同开发焊接专业的职业岗位标准。通过兼职教师,对焊接岗位进行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分析,得出焊接岗位需具备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从而解决焊接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问题。

二是共同开发焊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有了人才培养规格,还必须对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规定,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标准化设计。如课程设置必须考虑用焊接操作的职业岗位来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程设置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还必须考虑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必备的焊接专业知识等;在教学环节上,理论教学、见习、实训、考证、实习等必须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

三是共同开发焊接专业的课程标准。通过教师团队,校企共同开发焊接专业的核心课程,对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要求等作出具体规定,并对课程实施提出建议。

(2)共同承担焊接专业的人才培养

一是共同编写教材。打破传统教材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编写的方式,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形式,重新编写教材。通过有代表性的焊接行业,如造船业、汽车业等,以分析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校企专兼职教师共同分析、共同研究,设计学习情境,按课程标准完成项目教材编写;同时设计实训、实习项目,建设试题库。

二是共同备课。因为兼职教师来自企业,有着丰富的一线工作经历和经验,熟悉现场环境,了解市场信息,掌握产品工艺,这些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通过与专任教师共同备课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达到将授课内容准备与课堂组织形式提升的目的。

三是共同授课。焊接专业教师团队在课堂授课环节中,可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学校专任教师主要承担理论教学部分,行业兼职教师侧重实践教学部分,双方紧密协作,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四是共同命题。改变传统的纸张考核模式,根据真实业务案例共同设计考核案例。确定考核形式、分配考核要点,形成考核评价指标。通过共同命题,使课程考核内容、考核形式与实际业务相吻合,使考核结果与岗位要求相吻合。

(3)校企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实习教学

一是指导学生工学交替。在学生接受课堂教学告一段落期间,可安排学生到企业,将部分适合进行实践操作的授课由校内实训室转到校外实训基地的真实职业环境中,行业兼职教师可充分发挥其业务优势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通过实战操作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可充分感受现场气氛,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和要求,找出自身做为职业人的差距,从而更好地学习新的知识。

二是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在学生基本完成学业,取得相应焊接岗位职业资格等级证后,到企业顶岗实习。学校可充分利用兼职教师的社会资源优势,送学生到有焊接岗位的相关企业,通过至少半年的顶岗实习,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积累职业岗位经验,从而为正式就业铺平道路。

4. 教师团队建设的保障体系

(1)经费保障,科学规划。培养“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必须有经费做后盾,预留专项资金。将经费用于聘请兼职教师、提升专任教师学历、专任教师考证、下企业锻炼等等,从而保证团队建设基本要求。

(2)建立制度,创设平台。规范与完善“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建设的制度,明确职责到各个层面:如学校职责、系部职责、专任教师及兼职教师职责;兼职教师工作手册;专任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助教等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是保证教师团队正常、有序、良好运作的基础。这里尤其说明的是,要建立“二元”师资管理模式,把兼职教师作为整个师资队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和管理,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补充力量或次要部分。

由学校与教学管理部门创设平台,以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培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为“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创设平台。

(3)强化激励、约束并举。焊接专业的专任教师要成长为“双师”素质教师,需要自己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焊接现场条件艰苦,因此学校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推进“双师”教师制度初期,我院对“双师”素质教师,一是从待遇上给特殊津贴;二是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职晋级、评先;三是加强焊接专业的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以他们为引领,进行专业建设;四是给予更多的外出学习、进修、培训、参观和考察的机会;五是设立焊接专业的教学、科研成果奖,营造深厚的学术氛围。随着“双师”结构团队建设的不断推进,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大众化,学校可逐渐减少奖励,并把“焊接”专业教师必须是“双师”素质教师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提高焊接专业教师自觉参与培训、进修的自觉性。

(4)动态考评,能上能下

一是建立评价标准。比如结合学校实际,对“焊接‘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从初级“双师型”教师、中级“双师型”教师和高级“双师型”教师等三个层次的区分上作出具体的理解:初级“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教师任职资格,能承担一门及以上焊接专业课教学,能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取得非教师系列焊接中级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等,并具有中级技能等级的实际操作水平的教师;中级“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教师任职资格,能承担二门及以上焊接专业教学,能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取得非教师系列焊接高级技术任职资格,并具有高级技能等级的实际操作水平的教师;高级“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高级教师职务任职资格,承担本专业三门及以上专业实践教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和毕业设计,又取得本专业非教师系列技师及高级技师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并具有技师或高级技师技能等级的实际操作水平的教师。

二是对已经取得焊接专业“双师”素质的教师给予特殊的津贴,但在教师的实践要求上,应对已取得“双师”素质的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对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和进行实践的教师要重新达标。

综上所述,“双师素质”队伍建设迫在眉睫,一个学校拥有双师素质教师的数量或双师教学团队的战斗力已成为教学质量的核心竞争力。建设高素质的“双师”教学团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本地区、本校实际出发,真正把教师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施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 2006, (21) .

[2]刘素婷, 王久梅.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7, (13) .

双师素质认定标准 第2篇

“双师型”教师是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的素质,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胜任学生技能训练指导工作的教师。为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结合我校实际发展状况,特制定“双师素质”教师认定标准如下:

1.能独立承担2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2.结合专业任教情况,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 除教师系列职称外,持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证书或者职业资格证书(包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专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如工程师、医师、经济师、统计师、会计师、律师、技师、网络工程师、网络规划设计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师、普通话测试员、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工艺美术师、平面设计师、专业技能考评员等资格证书),并承担学生实践技能训练操作方面的教学或指导学生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或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如实训室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②近五年来教师本人参与或指导学生获得校级及以上技能或学习竞赛奖励(如创业设计大赛,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电子产品设计大赛等);

③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事业单位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入校后近五年来累计有三个月以上本专业企业顶岗锻炼经历,并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实训活动,效果良好;

④近五年来,主持或主要参与一项横向课题或者应用技术研究,成果被企业使用,为企业带来10万元以上的经济效益或者获得市级以上表彰。

⑤近五年来,参加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双师素质培训、骨干教师等培训,获得合格证书。

双师素质建设 第3篇

关键词: 高职公共英语    “双师素质”    教学团队建设

一、高职公共英语教师队伍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来源主要以师范英语专业的学生为主,因此英语专业能力较强,具备公共英语教学所需的英语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并掌握相关的教学理论,对基础英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方法非常熟悉。但是在此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教师,接受的职业英语教育不多,欠缺行业背景知识,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不够,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同时缺少企业工作经验,很难将语言优势转化成职业优势,满足学生将来可能从事职业对英语方面的需求。因此,公共教师队伍并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高职公共英语“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势在必行。

二、双师素质的内涵

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在英语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础,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进行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并且了解其将来可能从事职业对英语方面的需求。鉴于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的学科特殊性,公共英语教师的双师素质应是具备丰富的英语实践教学经验,同时又有较强的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及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因为英语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的课程,所以高职公共英语教师还应了解一些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懂得学生未来所在岗位群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以便更好地促进英语教学,为专业服务。

三、高职公共英语“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途径

1.鼓励英语教师通过参加职业资格考证。

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为了向“双师型”教师转换,提高“双师素质”,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是有效的途径之一。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可以考取两类职业资格证书:一类是专业对口的职业资格证书,如通过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的二级笔译或口译证书。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国内最具权威的翻译专业资格认证考试,是对应试人员口译或笔译方面的双语互译能力和水平的认定。高职公共英语教师通过该考试获得二级笔译或口译证书,证明其已经具有较强的英语专业知识、技能及较强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具备使用英语进行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另一类职业资格证书是与所教学生的专业相关,如商务英语等级证书、文秘资格证、国际商务师证、物流师证、造价师证、营销师证、跟单员证、报关员证和导游证等。高职公共英语教师通过考取相关行业的资格证书,可以更好地把英语基础知识和行业知识结合起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2.加强校企合作,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

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为了向“双师型”教师转换,提高“双师素质”的另一有效途径是去企事业单位锻炼或是顶岗实践。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英语课程要为这一目标服务,以职场交际为目标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并且发挥英语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通过深入企业第一线,教师要充分熟悉企业及相关行业的运行模式、经营理念,全面了解企业生产、商务活动,更多了解企业和行业的文化,掌握不同岗位对英语能力的需求,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加强教师的自主学习和行业培训。

为了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教师要树立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英语专业知识体系,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以适应职业教育需求。高职英语教师自主学习并掌握与特定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向专门用途英语(EPS)教师转型。另外,积极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会议、学术研讨班或者在教育部批准的师资培训基地参加培训,更新完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应把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纳入学校教育发展计划,并在制度和政策层面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拓宽教师培训渠道,拓展培训内容,增强高职公共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促进教师的发展与完善。

四、高职公共英语“双师素质”教学团队管理策略

1.规范团队建立体制。

高职院校首先要明确高职公共英语“双师素质”的内涵。只有明确其内涵,才能明确对该类教师的资格认定、培养及管理。否则由于认知的不同将会“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的制度建设带来很大的困扰和极为不利的影响。另外,还要制订合理的团队建设方案,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等情况制订专门具体的培训计划,以公共英语学科特点为依据,建立规范合理的公共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

2.建立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为了鼓励和促进教师提高“双师素质”,应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相应的激励机制。评价体系包括个体评价指标、团队评价指标、教师整体评价指标等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为高职英语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提供导向,为激励机制提供依据。为了增强教师提高“双师素质”的动力,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必不可少,把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同年终考核、优秀评定、职称晋升等挂钩,促使更多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师成长为具有“双师素质”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师。

参考文献:

[1]赵东平.高职公共英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2]田娟.高职院校“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

双师素质建设 第4篇

一、师资队伍现状以及双师素质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在我国整体起步时间较晚, 相对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 高职教育的师资问题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 师资结构问题。

高职院校建设时间较短, 而且绝大部分都是从中专学校升级而来。师资队伍目前普遍存在着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青年教师数量多, 中老年教师少, 初中级职称多, 高级层次少的问题。教学梯队建设不合理, 断层现象严重。

2. 双师素质问题。

所谓“双师型”教师, 是指教师集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于一体, 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 又具有在相关专业、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背景、经验的教师。

3. 师资构成问题。

为了应付英语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 很多高职院校往往采用“聘用加兼职”教师队伍来解决这一问题。兼职教师在短时间内缓解了师资不足的困难, 实现教学队伍的自我发展完善, 从培养本校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这个根源抓起, 才能解决职业教育中造血不足的问题。

二、高职“双师”素质旅游外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1. 安排教师进修, 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 推进教学改革。

旅游英语专业教师应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 并掌握一定的旅游专业理论知识和行业背景知识;能熟练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具备系统的教学设计能力、良好的教学管理能力和监控能力;能根据高职旅游英语专业课程特点, 从实用性、交际性出发, 针对不同课型, 采用多元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2. 加强校内培训, 注重发挥学院现有的实验实训基地的作用。

一是加强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通过校内的说课、讲课大赛、听课等形式, 促进教师相互之间的交流, 营造学科带头人和学院名师带动青年教学“赶、学、比、帮、超”的氛围。二是聘请高水平旅行社和豪华星级饭店从业人员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 使之掌握旅游相关行业最新动态、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3. 建立完善实践培训制度。

产学做一体化是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 建立产学研基地, 实现校企合作。学校积极创造条件, 有计划地安排旅游英语专业饭店方向的教师到国内外星级酒店实践和学习, 我系教师就先后被派到如雅高集团下的济南索菲特银座大酒店和洲际酒店旗下的贵和皇冠酒店, 广州白天鹅、北京凯宾斯基酒店、上海华庭宾馆等进行至少三个月的顶岗实习, 在主要面客部门如餐饮部, 客房部和前厅部进行学习和培训;安排专业旅行社方向的专业教师到中国旅行社等国内知名旅行社进行顶岗实习, 这项措施使得我系旅游英语专业教师能在一线上进行技能的学习和演练, 结合所学的专业理论, 在短时间内对所涉及行业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力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教师熟悉和掌握了本专业、本行业前沿的发展态势, 从而为以后的更深入专业方面教学也奠定了基础, 丰富了教学内容, 而不再是一味地纸上谈兵, 通过实施校企合作, 充实和提升了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内涵和外延。

4. 完善双师素质教师的职评、聘任、考核和激励制度。

高职院校要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 结合本校实际完善教师职务“双证”聘任制度, 即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证, 同时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我系旅游英语专业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 80%的专业教师具有由国家旅游局颁发的国家导游资格证书和全国饭店经理岗位资格证书。学院为强化强化竞争机制, 全面推行教师聘用制, 改革绩效考核办法, 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 向优秀人才和“双师型”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学院对“双师型”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课时津贴等方面给予倾斜。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在学院教师中的地位。在我系旅游英语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中, 专业带头人也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专业带头人应该是双师素质教师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和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结果。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是激活现有教师队伍创新学习的重大机遇, 更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切实保障。我们希望高职院校进一步提高重视, 采取多种措施, 开拓多种渠道, 挖掘潜力, 进一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s].教高厅[2004]6号文

[2]申厚坤.高职“双师”素质商务外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8 (6) :81

[3]詹先明, 邓一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探索[J].职教论坛, 2006, (2) :24-26.

双师素质建设 第5篇

从2013年2月到2013年12月,我利用工作之余在青海夏都国际旅行社实践锻炼,总共锻炼了60天。

(一)青海教育旅行社概况

青海教育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经青海省旅游局批准注册,由青海高等教育学会投资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青海教育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旨在打造一家能为广大游客提供高品质服务的现代旅游企业。青海教育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在业界已经有了不小的的名气。其主要经营:旅游服务等产品。公司尊崇“踏实、拼搏、责任”的企业精神,并以诚信、共赢、开创经营理念,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以全新的管理模式,完善的技术,周到的服务,卓越的品质为生存根本,坚持用户至上 用心服务于客户的理念,坚持用自己的服务去打动客户。

(二)实践锻炼的具体内容 1)熟悉地陪服务程序与标准 准备工作

(1)熟悉接待计划,(2)落实接待事宜,(3)物质准备,(4)语言和知识准备,(5)形象准备,(6)心理准备

迎接服务

(1)旅游团抵达前的服务安排,(2)旅游团抵达后的服务,(3)赴饭店途中服务

入店服务

(1)协助办理住店手续,(2)介绍饭店设施,(3)带领旅游团用好第一餐 4)核对、商定日程

(1)核对、商定日程的必要性,(2)核对商定日程的时间、地点,(3)核对商定日程时,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及处理措施

参观游览服务

(1)出发前的服务,(2)途中导游,(3)景点导游、讲解,(4)参观活动,(5)返程中的工作。

其他服务(1)社交活动,(2)购物服务,(3)餐饮服务。送站服务

(1)送行前的服务,(2)离店服务,(3)送行服务。

后续工作

(1)处理遗留问题,(2)结帐,(3)总结工作.2)熟悉全陪服务程序与标准 服务准备

(1)熟悉接待计划,(2)物质准备,(3)与接待社联系

首站(入境站)接团服务 进住饭店服务

(1)协助领队办理住店手续,请领队分房。全陪要掌握住房分配名单,(2)引导游客进入房间,(3)掌握饭店总服务台的电话号码和与地陪的联系方法.核对商定旅游活动日程 各站服务 离站服务 途中服务

末站(离境站)服务 后续工作

(三)实习工作总结

“双师素质”教师,是指集教学和实践技能于一体, 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 又能指导学生技术训练的教师,也是“双证”的结合,即作为一个专业教师既有教师资格证书,又有相应的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证书(如工程师、会计师、技师等)。通过企业锻炼,我具备了较为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了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能根据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行业分析、职业及职业岗位群分析,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学生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专业开发和改造。

双师素质建设 第6篇

关键词:“双师素质”型;高职公共英语;培养模式

一、 高职公共英语“双师素质”型教师的界定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对专业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共识,但是关于“双师型”教师的确切内涵,目前的认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已经获得共识的说法有以下几种:“双职称”说、“双证”说、“双能”说、“叠加”说、“双层次”说等。【1】这些不同的说法基本上都是针对专业教学团队的专任教师而言的,到前为止,对于公共课教师还没有做相应的要求,但为了适应整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了配合专业课教学,公共课教师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其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认定此类教师最基本应该具备以下两种素质:一是要具有较高的英语语言学理论知识和教育学基础知识;二是在教不同专业学生时要有主动学习相应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指导学生进行相应语言实践的能力。为了区别于专业课的“双师型”教师,我们把基本具备这两种素质的公共课教师就称作“双师素质”型教师。“双师素质”型教师的说法从根本上符合目前高职英语课的现实情况,同时又对此类教师做出相应的统一要求。

二、高职公共英语“双师素质”型教师培养的模式设想

1、要有相对固定的教材体系。

选择固定的教材,建立立体化的教材体系。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公共英语教材的选用和使用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基本上都是以本科教材或专科教材为主,附带添加一部分专业课的内容,这样的教材只是满足了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过级的需要,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联系各自专业进行兼顾将来职场发展需要的学习,因此,建议使用与学生未来职业有效结合,满足不同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的教材体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职业英语”系列教材是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公共英语课程开发的全新英语教材,以“工学结合、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在将来工作中所需要的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在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重点提高听、说、写等应用能力,特别是工作过程中的英语交际能力,真正体现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实用性。【2】这套教材基本上实现了基础英语阶段与行业专业英语阶段的有机衔接,解决了以往为了添加专业知识而不得不开展专业英语学习带来的无效学习问题,此外,该系列教材根据各教学环节的需要,配备了很多教学课件与网络资源,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丰富的辅助资源,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2、要有相对稳定的教师团队。

根据教研室各教师的特点建设相对稳定的教师团队。选定学历水平、职称水平、教学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比较优秀的老教师,做到以老带新,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师团队,根据青年教师的专业特长和个性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提高计划,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听课、教研活动、说课等形式,花足够多的时间去补充相关专业知识,通过与专业课的整合探索,带动专业调整建设与公共课的协调发展。此外,就教师队伍建设而言,“双师素质”型教师不是简单的素质与能力的叠加,而是语言基础知识在实际行业岗位中应用能力与职业能力的有机融合。

3、要有定期的、针对性强的培训机会。

有组织地创造条件,加大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力度。各大高职院校应根据总体计划安排,结合公共课教师的具体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建立针对公共课“双师素质”型教师师资培训体系。除了以往常规的选派人员赴国外进行语言基本功实际应用的活动以外,还应该分期、分批选派优秀教师到各专业定期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增加专业培训的发展形式,不断促进自我专业的成长与相关专业的互补。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直接安排青年教师深入实训基地,解决公共课教师不熟悉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切实提高公共英语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4、要有合理的、科学性强的管理机制。

完善相关人事制度,健全配套管理制度。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虽然大部分院校已充分认识到其必要性,也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举措,但往往受到诸如经费、相关制度的限制,即使广大教师通过自身努力达到所谓的“双师型”教师要求,也没有相应的激励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规范教师教学,他们在工资水平、职称评定、福利待遇方面也得不到实质性的回报。因此,为了使高职“双师型”教师建设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对合理和科学性强的管理机制,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及经费的投入上,给予实质性的支持,以确保“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特别是对于公共课“双师素质”型教师而言,他们本来就属于边缘人群,在学校的地位永远都服务于专业教学,所以更应该加大针对此类教师队伍建设的人事制度改革力度,营造一个适合其发展的良性循环环境。

总之,不管是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还是公共课教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化的过程,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公共课“双师素质”型教师的培养远远达不到专业课“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规模,所以我们只能在高职院校各大专业内部进行相关的尝试,找出适合此类教师发展的模式----与专业的整合教学,开辟新的职业英语发展渠道,力争使我们的高职英语教学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未来工作环境的需要,希望能在多方协作,不断探索中将这一建设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何农. 《关于“双师型”教师内涵的辨析》. 《教育与职业》. 2008.11.

双师素质建设 第7篇

1“双师素质”教师简介

所谓“双师素质”教师, 是指具有讲师 (或以上) 教师职称, 又具备下述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 (1) 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 (或以上) 技术职称 (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 ; (2) 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 (可累计) 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 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 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 近五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 两项应用技术研究, 成果已被企业使用, 效益良好; (4) 近五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 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 使用效果好, 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从定义不难看出, “双师素质”教师应当具备为一定的素质与能力, 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可以这样概括, “双师素质”教师不仅懂得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 更擅长相应的实践, 在相应的企业岗位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无论是对其工作流程, 还是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都能做到应对自如。这样, 才能以其丰富的经验, 指导学生的实践能力。

然而,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虽然教育历史比较长, 师资队伍也有着一定的教育实力, 但是对于其队伍中的“双师素质”教师, 还是比较稀缺的。在发展的大潮流中, 若“双师素质”教师依旧很少, 必将导致学校发展的落后。因此, 对于“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 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 更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质量[2,3]。

2“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目前, 高职院校中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还不够完善, 还远远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需求,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对于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 通常都具备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但是几乎没有到企业一线岗位实习的经验, 这就导致其专业实践技能缺乏, 再加上其对相应企业岗位的职能能了解并不多, 就会导致在教学过程中, 重视理论的教学, 而轻视实践的重要性。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 虽然具有过硬的理论知识, 但实践能力匮乏, 很难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而对于企事业单位经验丰富的人才组成的教师队伍, 即使有着丰富的经验, 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也是很难教育学生的。

(2) 教师培养制度不完善

对于很多高职院校, 虽然已经注意到“双师素质”教师的重要性, 并且也制定了相应的培养目标, 但是对“双师素质”教师的界定不够明确, 只是停留在其是否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层面, 对实践经验要求得并不高。而有些学校对于“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认识度不够, 仅仅是停留在是否需要的层面, 对于具体的培养制度根本不曾考虑[4]。

(3) 教师的实践水平低, 实践经验少

对于高职院校, 大多数的教学方式还是停留在书本上, 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 也是限制在条条框框中, 很少有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具体调研一番, 这样就不能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 对于具体的技术需求、用人标准、岗位需求等信息也了解的甚少, 这就会导致教学与实践脱节, 这就会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 缺乏实践能力, 在未来的竞争中, 被淘汰被嫌弃。

3 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方法

(1) 有效利用资源学习

制定计划, 同企业协商, 从企业引进一些具有丰富生产技术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到高职院校充实“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为其所在的教师队伍讲述与时俱进的信息及技术, 使“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时刻走在技术的前沿。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 定期与企业专家沟通交流, 请教教学和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与此同时有效的利用学校的科研条件, 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支持, 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5]。

(2) 创造教师实践平台

校内实训是培养人才比不可少的环节,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关系到高职院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具有开放性, 同时应该结合相关企业的设备、技术和职业环境, 真正做到模拟实践作用, 这样有助于开阔视野, 拓展教学思路, 充实教学内容, 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3) 校企结合共同发展

加强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 完善合作机制, 在加强校内实训的同时, 更要注重校外实训。学校应让教师进行相应的实习, 以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为培养学生打下基础。“双师素质”教师应加强与企业的日常联系, 不仅给教师提供实践基地, 也要为后续的顶岗实习的学生提供实践基地。

4 结语

综上所述,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已经逐渐成为提升教学质量, 培养可持续发展性人才的一个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 努力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强化“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薛立军, 张立珊.当代职业教育创新与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

[2]李梦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3]詹先明.“双师型”教师发展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0.

[4]申小军, 石建立.高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0) :39, 44.

双师素质建设 第8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实用型人才, 英语教师在高职院校同样担负着培养生产一线人才的任务。因此, “双师素质”教师并不是专业教师的专利, 公共基础课英语教师也应是“双师型”教师, 具有“双师素质”特点。

一、公共英语“双师素质”教师的界定

1998年, 教育部在《面向2l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就提出, 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目前, 高职院校对“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已经取得了广泛共识, 但对公共英语“双师素质”教师的界定还存在很多分歧。

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精神, 我们通常所说的“双师型”教师应为“双师素质”教师。双师素质教师, 是指具有讲师 (或以上) 教师职称, 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 (或以上) 技术职称 (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 ;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 (可累计计算) 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 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 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近五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 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 使用效果好, 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由此可见, 高职院校完全可以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双师素质”标准, 衡量和评定公共专业英语教师, 即要求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在具有英语语言和公共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 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有专业证书或有专业机构培训证明证书) 。

二、公共英语“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2010年,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 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 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近年来, 我国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发展迅速, 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都开设了“基础英语”或“大学英语”。然而, 许多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的锻炼和经验积累, 缺乏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 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院校公共英语的教学已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对公共英语普遍重视不够。

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一方面, 高职学生对于专业技术课程比较重视, 认为公共英语对专业课程帮助不大, 只要考试可以“通过”即可, 学生对英语课程重视不够;另一方面,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都非常注重专业课程设置, 而对公共基础课程往往采取压减课时或干脆砍掉的办法挤占公共基础课教学课时。这直接影响了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建设, 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也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公共基础课教师的积极性。

2.“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偏低。

调查表明,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仅为19.8%, 而且主要是教授专业英语的教师[1]。这与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 (高专) 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70%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虽然上述比例要求是对专业教师提出的, 但随着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教师需要具备“双师素质”也是大势所趋。2007年, “英语教指委”对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表明, 在行业、企业任职或到行业、企业实习的教师分别占4.3%和6.5%, 61%的被调查者未认定“双师素质”资格, 仅有21.4%的教师获得过除教师资格证以外的职业资格证书[2]。由此可见,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与行业、企业的结合程度非常低,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难以形成。

3.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

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较为普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均毕业于外语院校和英语师范教育专业, 所学专业多为语言文学或语言教育类, 其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的基本技能。但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他们迫切要求开设实用专业方面的英语课程和接受实用专业英语知识的指导, 而大部分教师缺少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英语的经验 (即“双师素质”) , 因此很难胜任技术性专业英语教学工作的需要。

4.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滞后。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的定位, 由于沿袭了学科本位的“唯学”型的课程模式, 其课程体系实际上是本 (专) 科的“压缩”, 较注重高等教育中的学科性、系统性, 而忽略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本质, 从而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有些高职院校根本就没有与专业配套的公共英语教材, 而是采用与英语教育专业相同的教材, 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 以教师为中心, 考试方法陈旧单一。这些问题制约了公共专业英语多元化人才的培养。

5.兼职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来自于外资企、事业单位的兼职教师是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双师素质”教师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 高职院校在兼职教师的聘用和管理上也存在诸多困难。一是英语兼职教师来源有限, 数量不足, 学校难以择优聘用。外聘的英语兼职教师大多以普通高校教师为主, 极少聘用外籍教师或来自于外资企业、外贸单位有一定英语水平的人员。二是英语兼职教师虽有一技之长, 并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理论基础, 但普遍缺乏教育教学能力和英语语言教育理论知识。三是英语兼职教师受本身工作岗位的影响, 受原单位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制约, 不可能利用工作时间到学校兼职授课, 因此, 只能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担任教学工作, 其时间和精力有限, 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

6.教材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近年来, 全国各地陆续出版了一些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教材, 其针对性和实用性较以前的教材已有较大进步, 但仍没有体现出高职特色, 不是照搬普通高校教材就是借用中专教材。这些教材, 只是一种普遍引导性的教材, 并不适用于以实用、易懂、注重实际运用为特点的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教学目标实现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教材的选择。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开发出适应高职院校需要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职教材。

由此可见,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应紧紧围绕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按照“以能力为本, 注重基础训练, 强化实践技能, 培养综合能力”的教改指导思想, 以技能型人才实训教学为切入点, 探索一条公共英语“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

三、公共英语“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解决当前高职英语教育发展滞后的关键。目前,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主要是由于“双师素质”英语教师的标准难以界定、英语专业设置定位不准以及师资来源的单一性。高职院校应该对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作出统筹规划, 通过激励机制、制度保障、定向培养、多源资格认定、校企合作等措施, 分层次实行“双师素质”教师培训;鼓励英语教师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到行业、企业承担英语工作业务等, 实现公共英语教师向“双师素质”教师转变。

1.强化职业教育措施保障。

高职院校教师的职前培养主要依靠学校, 职后培训应该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 即行业、企事业单位。目前, 我国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已经出台的《职业教育法》虽然也规定了社会各界应该承担的义务, 但没有要求行业、企事业单位必须为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实践场地、培训和技术指导, 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 操作性不强。

培养优秀的“双师素质”教师, 要依靠政府、企 (事) 业单位、学校和教师个人等方面的配合和努力, 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行业、企事业作为用人的主体, 对职业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只有行业、企事业单位主动融入高职教育, 才能真正实现高职院校教师到工厂、企业挂职或让教师深入实践环节, 从事生产管理及工程技术工作, 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能力, 才能让高职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名副其实”, 才能让高职教育“师高弟子强”。

由此可见, 国家应出台适用于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评审政策。首先, 从政府层面, 应出台相应的高职教育政策,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政府要转变管理方式, 从自己管理、自己运作为主转向以服务、调动社会资源参与人才培养为主, 切实加强与高职院校的沟通, 为高职院校搭建服务平台。其次, 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要转变观念, 争取有利的外部环境, 争取企、事业单位的理解与支持, 加强校企合作、产学合作, 通过“校企联姻”等方式, 造就一批实践能力强的“双师素质”教师。同时, 各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实际, 建章立制, 使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2.完善实践考核与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应拓宽用人途径, 体现教师特色的多样化。除招收“从学校到学校”的毕业生, 引进其他高校、科研单位的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外, 更应该从外资企业引进一定数量、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充实公共课程英语教师队伍。对实践经验缺乏的中青年教师, 学校鼓励其调整学期工作安排, 为他们创造学习的“轮空期”, 进而分级分批安排轮换到外贸企事业单位顶岗实践或挂职锻炼, 积极开展专业工作环境中的英语业务。学院可以逐步将英语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作为技能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与个人收入挂钩。在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奖金津贴、安排进修和培训等方面向实践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倾斜。只有建立明确、高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3]。

3.做好教材的选择与开发。

教材开发首先需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与调查入手, 根据具体工作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来确定教材编写内容, 其内容应体现综合性、生活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高职院校公共专业英语教材既要考虑专业特色, 又要突出岗位特点, 选择一些具有应用性、针对性内容的实用教材, 如旅游景区、宾馆饭店、医院、财务管理、机械产品、清洁能源、广告设计等。这些实用英语的学习会极大地帮助学生借助教材掌握一定的实用性英语。实践表明, 学生对以后工作中可能运用到的英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学习效果更好。

4.实施仿真实训与情景教学。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应以工作和生活实践为课程教学的主线, 紧紧围绕公共英语为“专业教学服务”的宗旨, 通过实践带动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素养的养成。为此, 高职院校可创设“工学结合、做学合一”的仿真式、体验式教学实践场所, 让学生进行仿真训练和情景锻炼, 提高学生的实践感悟能力, 凸显高职教育特色。在课堂仿真实训教学中, 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 安装专业实习软件, 创设虚拟的职场情境空间, 如利用模拟旅游景区讲授旅游英语、模拟酒店讲授酒店英语、模拟医院讲授医生英语、模拟汽车销售讲授汽车营销英语等。这种模拟学习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 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5.拓宽教师培训渠道。

高职院校应积极鼓励英语教师进行持续的专业发展, 在制度、培训、交流访学、社会实践等方面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保障。一是采取学历和非学历、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为教师发展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雅思”和“托福”英语考试。二是针对公共英语学科特点, 学校应拓宽教师发展渠道, 重视教师的对外交流, 将国内与国外培养相结合, 努力创造机会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国内 (学院) 外事活动或到国外访学、到国外孔子学院任教等;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较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三是积极鼓励并有计划地选派英语教师深入外资企业或旅游企业挂职、顶岗锻炼, 以脱产或半脱产形式在企业中受聘为业务员、部门经理、翻译顾问等职位, 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 以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四是鼓励高职英语教师获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或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如英语等级考评员、笔译或口译证书、导游证书等。

综上所述,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 这一属性决定了高职教师应具有“双师素质”。因此, “双师素质”教师不能仅针对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 还要鼓励公共课程教师成长为“双师素质”教师。不能让公共课程教师囿于一所学校、一门课程、一本书, 要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师资培训, 加快公共课程教师向“双师素质”转化的进程, 以适应社会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静.基于高职行业英语教学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15) .

[2]朱亚宁.从基础到行业: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中的教师发展[J].考试周刊, 2011, (4) .

双师素质建设 第9篇

“双师”素质教师是国家对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明确要求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 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 3年建设期内, 使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指出:“建设院校要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具体实施方案。要将企业经历和实践锻炼要求纳入专任教师评聘、使用和激励政策, 新进教师一般应具有2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3年建设期内, 确保专任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0%以上。”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指出:“各级相关部门要科学规划、周密安排, 以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为重点, 着力培养一大批‘双师素质’专业骨干教师。”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是国家示范性 (骨干) 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在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基础上, 对“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 制定了《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及管理暂行办法》, 成功开展了“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工作, 制定了符合学院发展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近年来, 学院“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显著, 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一) 教师队伍构成不尽合理

我国高职教师的来源主要有高校毕业生、从企业或其他单位调入的技术骨干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近年来高职院校迅速扩张过程中, 我国高职教师的来源以从本科院校毕业直接跨进校门的青年教师为主。绝大多数青年教师职称偏低, 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操作技能水平也非常有限。

(二) 学历基本达标甚至超标

目前存在某种误区, 认为高职院校教师不需要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其实不然, 高职教育有两个被普遍认可的重要属性:一是“高等性”, 二是“职业性”。“高等性”是指高职教育的教学理论中包含高深科学理论;“职业性”是指取得这些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职业中的实际技术问题。因此,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能理解那些高深的理论, 还要会将其转化为作用于工作现场的实际操作, 这就决定了高职教师必须既懂理论又善实践。而目前很多人忽略了高职教育的“高等性”, 一味强调“职业性”。

目前, 我国对高职教师的学历基本要求是本科。我国高职教师"学历达标"应该已经不成问题, 很多学校新引进的专业教师甚至已是硕士以上。许多原先在中专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前分配的或留校的不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 也已通过各种方式取得了本科或以上学历。

(三) 教师自身压力较大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起步时间较短、底子薄, 以及前些年的大规模扩招,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非常紧缺, 以青年教师为主, 教师教学任务相当繁重。学生素质也良莠不齐, 教师疲于应付教学,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还规定必须要发表一定数量、一定级别的学术论文或著作, 承担一定档次的科研课题。甚至将此规定列入每年的常规工作考核, 直接与教师的收入甚至岗位及职称挂钩。加之, 当前高职教育尚未得到社会 (尤其是广大考生和家长) 的认可,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 高职教育还是二三流的高等教育, 不能与普通高校相提并论。因此, 高职院校的教师生存、工作及发展压力普遍较大, 甚至部分人产生了职业倦怠感。

“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

目前, 国内教育界对于“双师”素质教师资格的认定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一是同时持有“双证” (教师资格证和职 (执) 业资格证书) 的教师即可被认定为具备“双师”素质;二是既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又具有技师 (或其他中级专业人员) 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双素质 (能力) ”型专业教师, 是“双师”素质教师;三是具有教师系列讲师以上职称又具有相关行业中级以上职称的“双职称”教师被认定为具备“双师”素质;四是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和职 (执) 业资格证书, 同时又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能力及能胜任生产岗位的操作技能的“双证+双能”型专业教师被认定为“双师”素质。

现阶段, 高职院校现有“双师”素质教师大多数停留在“双证”水平。这些教师虽然大部分有较多的理论知识, 但缺乏实践经历, 缺乏企业从业经历, 难以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我国现行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认定标准相对混乱, 某些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不高。相比而言, 执业资格证书需通过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组织、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时间的封闭式考试才能获得, 相对比较正规, 认可度较高。不少执业资格证书的取得要求较高, 比如执业律师、执业药师等都要经过通过率极低的考试。因此, 这里的“双证”, 笔者主张应是“高校教师资格+执业资格证书”, 少数尚无国家统一执业资格考试的专业, 可暂以规格较高的职业资格证书来代替。

有舆论认为“双证”型“双师”是面子工程, 只有具备了“双能 (双素质) ”才能真正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 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很难进行直观量化。这就直接造成了目前简单化地以“双证”或“双职称”来认定“双师”素质教师的现状。那么有人肯定会问, 为什么不普遍采纳“双职称”说呢?目前, 在校教师取得“双职称”还比较困难,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 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不能申报面向行业、企业职工的专业技术职称。因此, 高职院校绝大多数现有的“双职称”“双师”素质教师都是学校从企业引进的技术骨干, 他们来校时既已具有工程师等中级以上职称, 后又通过高校教师资格认证, 取得了高校教师资格证。但是, 绝大多数优秀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企业的薪资待遇比较优厚, 不可能彻底舍弃企业的高薪来高职院校作专任教师。因此, 从企业引进的“双职称”“双师”素质教师凤毛麟角。

笔者认为, “双证+双能”型“双师”培养机制能够更有效地提升我国现有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水平。“双证+双能”型“双师”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 具备熟练运用教学技巧合理组织与控制教学过程的能力, 同时还能够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 能把生产中的新技术、新理念融入教学及时传递给学生。高职院校应当首先鼓励教师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取得“双证”, 同时, 在学校层面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 轮流选派教师顶岗实习, 帮助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 使其真正具有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所需要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高水平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一套全面、可行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机制是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提和保障。

(一) 建立健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引进机制

现阶段高职院校引进人员重点必须从过去的高学历研究型人才转向具备一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的高素质的企业技术骨干, 通过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一部分理论与实践水平皆佳的企业精英来校任教。

(二) 建立健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激励机制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鼓励现有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参加各类层次较高的执业资格考试, 如执业药师、执业兽医师、执业律师及注册会计师等, 对于取得证书的人员给予一定奖励, 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倾斜。此举旨在促进教师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我院动物药学院为例, 目前该院已有十多名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了国家执业药师资格。教师在取得证书的同时, 也提升了自身的知识水平。

(三) 建立健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机制

由于许多执业资格证书的取得仅仅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积累, 严格意义上说, 教师取得了执业资格证书并不能完全说明其真正具备了“双师”素质。有鉴于此, 我院出台了《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关于选派青年专业教师赴企业锻炼的意见》, 成立了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 积极为中青年专业教师提供赴对口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通过这一系列培养教师专业技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的有益举措, 我院涌现出了一批不单是理论型学者, 更是谙熟专业理论知识和产业一线实践操作的“双师”素质教师。为保证教师企业锻炼的实施质量, 学院还规定教师锻炼期间形成的所有工作材料归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 作为教师考核、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

(四) 建立健全“双师”素质兼职教师聘用机制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及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指出, 我院“双师”素质教师认定的范围是我院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专任教师和校内兼职教师。国家示范性 (骨干) 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开展以来, 我院吸引了众多合作企业优秀管理人才、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到校担任兼职教师。针对大部分兼职教师没有接受过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培训、不懂教育教学工作规律、教学基本功薄弱等弱点, 我院对他们进行了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及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集中培训, 使其具有作为一名高职教师所应具备的使命感和基本素养。同时, 我院还出台了《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校外兼职教师职称认定办法》, 通过严格规范的认定将兼职教师认定为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副高级职称和正高级职称四个等级, 实行优劳优酬。通过上述一系列得力措施, 目前我院初步建成了一支既有丰富理论知识, 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素质兼职教师队伍。

通过上述“引”、“激”、“培”、“聘”等系列措施, 我院已初步建成了一支“专兼配合, 共同发展”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单纯是一种目的, 不是为了敷衍应付上级部门的评估与检查, 而是一种手段, 旨在打造一支既能开展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是一种提升, 以此促进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腾飞, 全面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真正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政艳.关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 2011 (7) :84-86.

[2]吉文林, 胡新岗, 等.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需求分析和对策[J].职教论坛, 2011 (24) :84-88.

[3]罗莉, 李梦卿.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以湖北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例[J].职业论坛, 2011 (4) :40-45.

双师素质建设 第10篇

一、“双师”素质教师的定义

关于“双师”素质教师的定义,主要概括起来有四种。第一,是指“双职称”。教师同时持有教师系列(讲师及以上)技术职称和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如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律师等)。第二,是指“双证书”。教师同时持有教师资格证和行业技能等级证。

第三,是指“双素质”或“多素质”。教师既要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和素质,还要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多素质既是具备跨行业素质,复合型高级人才。第四,是指“政策性规定”。教育部《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一是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二是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三是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四是近五年支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综上,笔者认为,“双师”素质教师应当是既具有一定学术背景,又在相关专业从事过工作、或者接受过相关专业训练,对相关专业熟练掌握实践技能的具有最新综合知识的高素质人才。这样的复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中教师培养和发展的目标。

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中现存的问题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自1999 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前身“广东省立第一职业学校”基础上成立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近二十年来,按照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我院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取得很大提高。目前我院“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任教师总数的82.15%。建立了一个由企业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高级经理人、工程师等组成的教师资源库。尽管我院“双师”素质教师普及率高,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总体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不利于复合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目标的实现。年龄结构上,老教师偏少,青年教师较多;教师来源上,高校毕业生毕业即进校,或仅工作一两年再进校当教师,有丰富工作经历和经验的少;职称上,中级职称多,高级职称较少。

2.教学结构上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师资队伍发展不均衡。从教学上,理论课师资较强,理论课仍然偏多。而掌握实际工作经验或具备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的师资力量较弱,实践教学课程较少。从专业课程结构上,基础性学科排课相对较多而应用性学科排课则相对较少。很大程度是因为越是应用型强的专业课程,具备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的教师越匮乏。

3.某些已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没有持续培养相关专业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一直吃老本。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在校教师若不将自身真正投入社会中,持续学习相关专业的最新知识,了解最新行业技术和行业发展等,“双师”素质将形同于纸上谈兵。

4.兼职教师缺乏稳定性和授课质量难以保证。兼职教师队伍欠稳定,很难保证对学生学习情况深入了解,影响教学的连续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同时,由于兼职教师职业素养评估体系不健全,兼职教师授课质量难以保证。某些工作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却因没有掌握良好的授课方法,而遭到学生投诉;也有些兼职教师,自身职业素养沉淀不够,也很难将实践能力和职业精髓教授给学生。

5.人才引进有矛盾,不利于提高复合型“双师”素质。高职院校把主要精力和财力放到了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上,优先考虑博士,硕士;而没有明确提出“双师”素质的具体要求,使高学历和“双师”素质两者不能很好的相互融合,无法使学生受益。这导致引进的高学历人才没有或空有“双师”素质,却缺乏相关专业实际实践技能。

三、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实践

1.走出“固步自封”是“双师”素质教师取得成效的第一步。即使被高职院校认定为“双师”素质教师,大多数教师由于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或仅有短暂社会工作经验,他们中的许多人观念相对保守,甚至有人认为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是因为不能胜任理论课教学而为之。因此,要对这类型的教师加强职业思想教育和引导,使他们能够重视自身职业技能培养,做好学生的职业导师。

2.持续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关键是专业建设产学研一体化。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主动到企业兼职并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带领学生从生产实践中寻找毕业实践课题。我校毗邻“广州中大布匹交易市场”,学院为教师提供了与该布匹市场共同合作承办课题的平台,促使我院教师从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变,努力做到高职院校既出人才又出成果、也出产品。我院教师积极承担课题研究,以不同专业和不同形式定向与该布匹市场经营者通力合作,形成长期定型合作模式,不仅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承担专业技能工作,也让同学们体验了一把实践课题。以我院经济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以下称国贸专业),承担课题研究将“广州中大布匹交易市场”批发和零售业务推向国际市场尤其是跨境电商平台。为了掌握国际目前先进的电商信息,教师先后有五人次参加了商务部举办的外贸跟单员师资培训和外贸业务员师资培训;三人次参加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师资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贸专业的校企合作“在线贸易中心实训”就是通过先进的电商平台,将企业产品外销。教师通过在企业实地接触到先进的专业生产设备、技术和工艺,及时了解专业产品的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实训教学中及时补充如何利用在线贸易平台交易经验,为企业带来利润。教师丰富了实践经验,增强了专业技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3.鼓励教师下企业参与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期到企业相关专业部门,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等形式强化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以国贸专业为例,已连续多年安排教师到外贸公司顶岗锻炼。教师在外贸公司和生产企业及时了解中国外贸行业近几年发生的变化,深刻体验到业界产业转型、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欧美国家工业4.0 对珠三角地区生产密集型外贸企业带来的冲击。教师无论指导理论课还是实训课,可将与国家息息相关的经济政策、产业转型与变革及时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寻求职业方向时可以有大方向上的考量。

4.建设“教师工作室”。让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专业带头人负责一个实验或实训室,可以将这样的实验或实训室直接命名为该教师工作室,既大大提高了教师团队工作积极性,改善了教科研条件,也使学生学到了切实可用的一技之长。以国贸专业为例,可将“电子商务实训”命名为“某教师跨境电商经营工作室”,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在电商平台上如何经营一个跨境电商商家铺面,不仅使学生有了真实操作的机会,同时让学生掌握了最新跨境电商知识,能够精心设计网页,负责网页日常管理,深刻体会并操作如何为企业盈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5.加强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建设,以“教师团队”形式设计师资培养规划,持续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专业技能。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培训的重点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现代教育手段、方法。以国贸专业为例,每个教师的专业背景都不同,有的教师侧重外贸销售和业务能力;有的教师侧重报关报检专业技能;有的教师侧重制作单证;而有的教师精通法律和财务等。拟建立国贸专业师资培训基地,由教师建立一个商务团队,教师拟作为外贸公司各个部门主管:销售部、业务部、单证部、法律部、报关报检部、财务部等。每位教师可将自己化为外贸公司商务团队中的一员,结合自身的外贸经验及专业背景,执教相关领域课程。同时,此团队还可建设教师个人能力,即可巩固加强教师已有专业技能,还可向其他教师学习相关专业技能,培养多方面专业能力。

“教师团队”师资培养规划必须紧紧依从“人才培养方案”。有必要时,根据国贸专业特点,培养“改进型人才培养方案”教育体系,规划引进和培养教学主导型、科研主导型、实务操作主导型在内的各类教学名师,形成结构合理、结合紧密的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的整体效能。

6.拓宽师资引进渠道,吸纳熟练掌握实践技能且具有最新综合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要加大对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同时在“双师”素质上严格把关。譬如拥有中级“经济师”资质的人才,还要求具有2年以上相关专业实践经验。高质量的兼职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要有计划地聘请本地区、本行业的具备职场专业素养的人士担任兼职教师。

7.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待遇。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的特殊性,尽快出台高职院校独立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适当降低学术要求,把技能考核作为主要指标,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对“双师”素质教师的素质要求。同时,高职院校应制定“双师”素质教师的奖励政策,使“双师”素质教师在下企业挂职顶岗、出国培训、工资津贴等方面享有更多机会,以保证“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和壮大。

总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必须结合各自实际,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措施并努力实践,推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常态化,实现教育模式的转变,让职业教育更为贴近于实际。

摘要: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的迫切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着教师总体水平差距较大,教学结构上重理论轻实践,相关专业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不强,兼职教师缺乏稳定性和授课质量难以保证,人才引进有矛盾等问题,不利于提高复合型“双师”素质。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应采取建立培养体系、拓宽培训途径、建设“教师工作室”、加强兼职教师管理、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待遇等措施,加强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实践。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与实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参考文献

[1]熊熙.加快实施高职两年学制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4(27)

[2]覃丽.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

[3]张社字.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障碍与实现路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7-8)

[4]刘国良.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西部科技,2004(10)

[5]陶书中.略论高职教育发展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5(1)

[6]赵淑英.余运英.新建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个案的研究[J].职业与教育-理论版,2009(5)

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模式创新 第11篇

一、实施背景

1.光电仪器制造与维修作为一个在中职学校开办不太久的新专业,相关师资比较匮乏,高校也很少有具备相关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师资来源,需要学校自身挖潜培养。

光电仪器制造与维修专业在中职是一个刚刚开办的专业,教师对该专业的了解比较浅薄,特别是对光电行业的发展知之甚少,大部分教师以往根本没有接触太多相关问题,准备从事专业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准备不足。同时,想要到相关高校引入相关专业毕业生充实专业教师队伍,效果也不太好,一是本身该专业的毕业生就少,其次该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往往愿意到相关光电企业就业而获得较高的报酬。基于以上的客观原因,学校必须立足于现有的师资力量,创新双师素质培养模式,打造学校自己的双师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2.光电仪器制造与维修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必须依托生产一线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双师素质教师指具备有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对于职业院校教师,要培养其双师素质,实践能力是培养的难点。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放在实际工作中去,要以企业为依托,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基于以上要素,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需要做到企业现场,一线锻炼,专项培训。

3.光电仪器制造与维修专业师资现状

专业师资现有基础比较薄弱,基本没有相关从事过光电类专业教学的教师。同时,教师的专业背景也没有光电仪器制造与维修相关的专业背景,现有师资专业比较接近的主要是具备物理、电子、机械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离从事光电仪器制造和维修专业教学具有一定的差距。

二、主要目标

打造光电仪器制造和维修专业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专业教师队伍能够承担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部分教师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能够开展一定的技术服务工作。创新生产现场、任务驱动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模式。

三、工作过程

1.创造条件,让专业教师与光电企业零距离,加强专业教师对光电仪器制造和维修专业认识。

光电仪器制造和维修专业在中职是一个刚刚开办的专业,教师对该专业的了解比较浅薄,特别是对行业的发展知之甚少。为了让专业教师尽早进入角色,在专业开办之初,专门组织教师到“武汉·中国光谷”内的大型光电企业华工激光、正源光子、新特光电等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行业技术的应用前景。在企业调研的过程中,教师向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了解了很多行业发展的信息,明确了企业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作为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教师自身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行业素质。

2.聘请企业技术人员、高校从事相关专业教育的专家参加光电仪器制造和维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让专业教师与企业、高校专家一起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开办专业之前,成立了由正源光子、弗莱茵科技、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的有关技术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讨论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教师与企业、高校专家讨论过程中,专业教师深入了解了专业具体课程对相关理论的要求和本专业实践操作过程必需具备的基本实践素质。这样为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当然,在与企业专家接触过程中,专业教师也学到了很多只有在长期实践生产过程中才能得到的实践要领,受益匪浅。

3.聘请企业专家进行光电技术讲座,加强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

专业在过去已经分别邀请了正源光子、弗莱茵科技、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有关专家为教师做了多场光电技术专业讲座,其中既有对光电发展前景和新技术新工艺的讲座,还有针对性很强的光电加工设备各个生产组成环节的讲座,专业教师对专业的发展脉络和内涵理解逐步清晰。

4.开办校企“订单班”,加强校企产学结合,构建双师素质专业教师队伍培养平台。

经过与企业的友好协商,学校与正源光子公司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并开办“正源光子班”。“正源光子班”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制定的。甚至具体到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充分尊重企业的意见。这样,从事该班专业教学的教师不得不深入研究课程,甚至到企业直接与技术人员交流,促使专业教师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5.利用假期,组织专业教师直接到相关高校和企业接受培训,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专业教师近两年来,通过到企业、高校进行技术培训,教学、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具体培训情况见表1。

教师在企业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坚持生产现场、任务驱动的培养模式。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要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培训现场就是企业的生产现场,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操作生产设备,完成实践工作任务,提升实践动手能力。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专项小组,负责制定培训计划,落实培训任务。

2.技术保障

负责教师培训的高校是国内相关专业建设处于前列的学校,负责培训的企业是行业内有影响的企业。

3.经费及管理制度保障

教师到企业和高校培训有培训计划及专项经费保障。教师培训项目列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经费来源落实。项目建设资金采取专款专用、统一管理、专人负责、单独核算。

五、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

经过建设,基本成功构建了光电仪器制造和维修专业双师素质教学队伍,能够承担专业的理论、实践教学任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高。

六、体会与思考

1.专业教师与企业零距离,提高了专业教师专业认识水平。

专业教师在企业一线顶岗实习过程中,通过实践工作和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了解了很多行业发展的信息,明确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作为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教师自身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行业素质,对专业教师整体把握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方向提供了依据。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讨论过程中,深入了解专业具体课程对相关理论的要求和本专业实践操作过程必需具备的基本实践素质。

2.专业教师在一线岗位上真刀实枪的开展工作,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在顶岗实践过程中,教师积极动脑筋思考,主动向企业员工学习,最大限度的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比如一名专业教师到武汉弗莱茵科技有限公司进行顶岗实践,从工艺开始学习,并学会了激光设备的操作方法,实践动手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为学校引入行业应用较广泛的激光雕刻机、切割机操作机加工工艺教学提供了基本的师资力量。

3.专业教师企业顶岗实践促进了专业教学改革,专业取得较快发展。

专业教师在企业顶岗实践,极大改善了专业师资结构,同时由于校企的深度融合,专业教师通过企业实践经历,引入了企业的实践案例,拉近了专业与行业、企业的距离,培养的专业人才逐渐被企业接受,专业声誉得到很大提升。

培养高素质“双师型”临床教师 第12篇

1 目前“双师型”临床师资的现状与问题

1.1“双师型”临床教师匮乏

以三峡大学护理学院为例, 三峡大学护理学院的“双师型”临床教师所占比例仅为18.9%, 存在“双师型”临床教师严重缺乏的问题,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3点。

1.1.1 教师的来源渠道单一, 造成“双师型”临床教师的先天缺乏

2000年以来, 三峡大学护理学院新进的32名临床教师中, 有14名是从医学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师职业的, 而从医院调动来自临床且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临床教师只有4名, 仅占新进临床教师的12.5%。

1.1.2“双师型”临床教师外流严重

近年来, 由于教师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比医生低, 再加上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考研热的影响, 一些优秀的“双师型”临床教师流向社会上的大医院或考取研究生离开了学校, 再加上每年退休的临床教师,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双师型”临床教师的流失。2000年以来, 有33名有临床经验的教师相继退休和调离学校。

1.1.3 兼职临床教师队伍缺乏相对稳定性

由于受编制因素的影响, 年轻的兼职临床教师一般都不愿在学校长期代课。而有实践经验的临床人员又不愿放弃医疗临床工作到卫生职业学校 (院) 长期任教, 双重任务压力导致他们的任教时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1.2“双师型”临床教师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

1.2.1“双师型”临床教师队伍中高学历、有临床实践能力的教师依旧偏少

2000年以来, 三峡大学护理学院的“双师型”临床教师中, 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且有临床实践经历的教师有13名, 所占比例为37.14%。

1.2.2“双师型”临床教师队伍职称结构不合理

2000年以来, 三峡大学护理学院的“双师型”临床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有12名, 所占比例为34.29%;中级职称的教师有7名, 所占比例为20%;初级职称的教师有16名, 所占比例为45.71%。

1.3“双师型”临床教师医教脱节现象严重

1.3.1 具有临床执业资格和教师执业资格的教师依旧不足

三峡大学护理学院的“双师型”临床教师中具有临床执业资格和教师执业资格的教师有19名, 所占比例为54.29%。

1.3.2 理论型教师多, 实践型教师少

专业课教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 无论在操作技能上, 还是在授课方式上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1.4“双师型”临床教师培养机制不健全

对于卫生职业学校 (院) 来说, 不仅要有一定数量的“双师型”临床教师, 而且还要重视对他们的后续培养, 因为大多数临床教师的临床工作年限偏短, 专业技能还不够娴熟和专业实践经验还不够丰富。然而, 对“双师型”临床教师的培养尚存在诸多困难, 具体如下。

1.4.1 因自身培养场所缺乏或条件简陋难以达到培养目的

一般的卫生职业学校 (院) 虽然有附属医院, 但因其规模小、设施设备简陋或病源有限, 难以开展临床手术, 这是“双师型”临床教师培养的最大障碍。

1.4.2 因学校临床师资有限而不能到临床进修

随着近年来中、高等卫生职业学校 (院) 的布局结构调整, 现保留下来的学校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 而临床教师数量的增加却有限, 教师只好忙于应付日常教学和各项管理工作, 使得他们很少有时间与精力接触临床工作。即使抽空到了临床, 也只是看一看, 而没有太多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际操作。

以上问题的存在, 对卫生职业学校 (院) 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 使不少学校的临床实践教学陷入只会教不会做或只会做不会教的尴尬局面。

2“双师型”临床教师在卫生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2.1 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1~2]

临床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只有具备丰富临床经验和娴熟操作技能的“双师型”临床教师, 才能够很好地完成临床基本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

2.2 培养临床思维型人才的需要

“双师型”临床教师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操作技能培训上, 更重要的表现在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上。临床学科的教学仅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远远不够, 更要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比如遇到临床表现比较复杂的患者, 应该往哪个方向考虑诊断, 最需要首先排除的情况是什么, 通过哪些辅助检查能够最迅速、安全地对病情做出诊断;遇到临床表现相对简单, 诊断相对明确的患者, 应该考虑需要与哪些疾病鉴别, 有没有是其他疾病的可能等。这些经验性的东西是书本上没有的, 只有在工作实践中经过细心的体会、总结才能得到。这些临床思维的方法可能比单纯的理论知识更重要, 这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最困难的地方。对学生这种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非真正的“双师型”临床教师实难胜任。

2.3“双师型”临床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1) 大部分临床医生是从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临床医疗工作, 对教学的了解和探讨不多, 认识和重视不足, 即使是单位的业务骨干或培养对象, 他们的临床经验及医疗水平也参差不齐, 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也是较肤浅的;他们大多数虽然是从事医疗工作, 但受资历和条件限制, 平时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中, 只是注重临床操作和技术, 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 从临床医师到教师的转换角色需要有一段适应时间, 要充分激发他们对教学的浓厚兴趣, 缩短其从单纯的临床医疗工作到能适应临床教师角色的时间。临床教师在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临床锻炼过程中, 其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有人说经过实践才能知道哪些知识更实用, 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实际工作, 才能掌握理论知识的关键之所在;反过来, 只有透彻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工作。

3 培养“双师型”临床教师的途径及措施

笔者认为, 卫生职业学校 (院) 培养“双师型”临床教师可以采取以下途径及措施。

3.1 强化管理手段, 走医教结合之路

卫生职业学校 (院) 要培养“双师型”临床教师[3], 除了充分利用好自己的附属医院外, 还必须依托当地条件好的医院, 通过医教结合的方式来完成, 这对“双师型”青年临床教师的培养尤为重要。

例如, 三峡大学护理学院针对自己附属医院医疗力量较单薄、条件有限的实际情况, 制订了一系列青年教师的培养措施。通过与市内一些条件好的医院和上级医院合作共同培养临床教师。让新分配来校工作的医学毕业生在医院上班, 第一年不承担教学任务, 只参与医院住院医生工作。第二年开始一边在医院上班, 一边承担临床见习课的临床带教任务。在此期间不休寒暑假, 工资福利等由学校发放。以后根据教学安排定期到附属医院或者其他医院上班。

3.2 建立健全“双师型”临床教师的培养机制

根据当前社会形势和卫生职业学校 (院) 人才培养的需要, 学校应对教师的管理进行不断的改革, 进一步完善“双师型”临床教师的培养激励机制,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临床教师。

3.2.1 完善“双师型”临床教师培养制度

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和经历等制订出具体的培训计划。以“双师型”青年临床教师的培养为例, 青年临床教师在被认定为助理讲师或执业医师之前, 必须参加住院医师资格培训或教师资格培训, 并且在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之后的职称晋升方面应走医疗与教学两条线。

3.2.2 实行“双师型”临床教师的激励机制

要想取得“双师型”临床教师资格, 就注定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劳动。既然“双师型”临床教师会为人才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校就应该对他们的辛勤劳动给予肯定。在学科带头人评选、骨干教师推荐、评先晋级等方面可优先考虑他们。

3.3 加强培训、培养工作, 完善师资结构

学校及附属医院针对临床医师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和科室的工作安排, 制订因人而异的培养目标, 在总体上开展大规模师资培养学习班, 提高他们教学理念、技艺、效果等方面的认识。如三峡大学护理学院主要安排低年资的医师带教实习生, 并有目的地要求他们定期给学生做病情分析和小讲课, 在带教过程中进一步规范个人的临床操作常规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有一定经验的中级以上职称的医师, 则确定为骨干教师加以培养, 压任务, 加担子, 除承担基本医疗任务外, 要求其增加其对疑难病例讨论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 进一步加强理论上的学习, 使他们多年的工作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并定期选派其到学校参加教学进修班, 在医院组织他们对低年资的医师和实习生讲课, 按教学大纲要求书写教案, 每次课前试讲, 合格后可正式上课, 课后由学生和同行评议, 坚持“以评促教, 以评促改, 以评促提高”, 加快其进入教师角色的速度。

3.4 做好人才引进工作, 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临床教师队伍

(1) 制订高职院校临床教师选用标准, 严格教师准入制。按教师法规定, 从学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师德教育等方面确定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准入标准。

(2) 制订医教结合方案和师资培训规划, 从政策上和制度上加强对“双师型”临床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接受多方面的培训和锻炼。

(3) 本着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原则, 关心外聘兼职教师的生活和学习。尽可能争取编制为教师免除后顾之忧。

3.5 建立和发展壮大临床实习基地, 尤其是直属的附属医院

建立和发展附属医院的难度虽然很大, 但是要想做大、做强、做好卫生职业教育, 建立和发展附属医院无疑是一项正确的战略决策。其一方面是培养“双师型”临床教师的最佳途径。因为技工学校买回车床、原料就可以模拟生产, 但卫生职业学校可以买回病床, 却买不到患者。况且附属医院对临床教师的培养有着更特殊的意义, 因为临床医生发展到一定的时候, 重要的不是操作能力, 而是独立思考、判断、决断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指望由别人完成恐怕是不可能的。因此, 只有拥有属于自己的较大规模的附属医院, 卫生职业教育的“双师型”临床教师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另一方面这也是解决学生见 (实) 习基地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

综上所述, 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已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强化卫生职业学校 (院) “双师型”临床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 已成为提升卫生职业院校核心能力的首要任务。卫生职业学校 (院) 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研究提高临床师资队伍水平的手段和措施, 探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方法, 将依然任重而道远。

摘要:在卫生职业院校, “双师型”临床教师在培养适应能力强、理论知识扎实和操作技能娴熟的卫生技术人才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在多数卫生职业院校, 却存在“双师型”临床教师严重匮乏且培养起来比较困难的现状。现以三峡大学护理学院为例, 提出通过发展附属医院和学校合作 (即医教结合) 、建立健全培养激励机制等途径和措施来培养“双师型”临床教师的设想。

关键词:“双师型”,临床教师,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家祥, 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冷玉霞.职业学校实施执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研究[D].天津大学, 2004.

上一篇:未来能源论文下一篇:六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