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凝聚力范文

2024-06-25

民族凝聚力范文(精选9篇)

民族凝聚力 第1篇

一、千年流浪———历史的奇迹

在以色列人的历史上, 大卫王时代鼎盛一时, 但其王国的强盛仅仅延续到他的儿子所罗门王, 在所罗门国王死后的公元前930年, 以色列人的王国一分为二, 北部的以色列王国和南部的由犹太和便雅悯两支部族组成的犹大王国, 而在“公元前722年, 亚述人的铁骑侵入了北部的以色列王国, 捣毁了它的首都, 把近十万以色列人作为俘虏押回他们的国家。从此, 以色列人进入了一个长期放逐的时代。”[1]86这十个部落消失在历史的视野之外, 成为历史上传说的“失踪的十部落”, 他们成为历史上的一个永久的谜团, 我们只能是猜测, 他们或者融入他们所定居的那些种族之中, 或者……他们失去了自己的身份, 而犹太民族的真正延续只能寄望于犹大王国了, 但是公元前597年和公元前587年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向南部的犹大王国发起两次进攻, 并于公元前586年, 攻陷耶路撒冷, 全城被洗劫一空, 犹大国王被挖眼锁耳押往巴比伦, 犹太人国破家亡, 举族被迫到巴比伦为奴, 史称“巴比伦之囚”, 而以色列人在巴勒斯坦安居乐业的时代从此宣告结束, 他们只被允许在巴比伦保持统一的社区。犹太人的另一个群体则逃到了埃及, 定居在尼罗河三角洲。从公元前597年以后, 存在着三个各具特色的希伯来人群体:一个群体在巴比伦和中东的其他地方, 一个位于犹它, 另一个在埃及。这样, 公元前597年被认为是犹太人流浪的起始年。公元70年, 罗马帝国开始大规模驱赶犹太人, 从而结束了这个民族在巴勒斯坦生存了1 300多年的历史, 开始进入一个长达1 800年的民族大流散时期。

所以说犹太人的流浪延续了至少2 600年, 甚至更长的时间。流浪之初, 这种现象曾与一个犹太人国家共存, 而在后来的2 000年流浪之中, 犹太人却不再有任何一个被承认独立的国家而存在。此外, 自11世纪中叶以后的1 500年里, 在世界范围内, 犹太人民失去了任何共同的政治组织, 犹太人民一直生存在一个没有有效政治中心的情况下, 也就是说, 除了流浪中的社区之外, 犹太民族一无所有, 没有土地, 没有政权。而且犹太人在两千年的流浪中, 曾面对多次毁灭性的灾难和迫害, 他们分散在世界各地, 语言、文字已经分化, 但是这一特殊的族群仍能维系其单一的民族性, 而且凭借他们的智慧发展了他们的独特的宗教文化, 使他们成为世界悠久历史文化之中璀璨的一支, 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葩, 这不能不说是世界历史上一个奇迹, 在犹太民族创造奇迹的过程中, 其顽强的民族凝聚力, 卓越的集体精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种顽强的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根源于其一神论的宗教信仰, 独特的社区文化, “历史的看, 犹太人之所以在散居近2 000年后仍然能够作为民族而存在, 多半在于她的宗教和由此而产生的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2]15

二、一神崇拜———民族之魂

“犹太教是最早的一神教。”[2]犹太教最重要的教义, 就在于只有一位神, 即无形并且永恒的上帝耶和华。“除了我以外, 你不可有别的神。”《申命记5:7》“你要敬畏耶和华你们的神, 侍奉他, 指着他的名起誓。不可从别神, 就是你们四周别国民的神, 因为在你们中间的耶和华你的神, 是忌邪的神。”《申命记5:13:14:15》他愿所有的人, 行公义, 好怜悯, “我们若照耶和华我们的神所吩咐的一切诫命, 谨守遵行, 这就是我们的义了。”《申命记5:25》因为上帝按照他的形象造人, 所以人都应该有尊严且受到尊敬地对待。

犹太教是世界最早而且最古老的一神教, 它与多神崇拜的不同并不仅仅是数目上的区别, 而是本质上的区别, 也就是说, 一神崇拜的宗教价值不仅在于它数目上的统一性, 而是在于它统一了犹太人的思想, 使犹太民族的生命获得了内在的一致性, 在他们生活于世的每一天, 都感觉到了上帝唯一真神的存在, 以至对唯一真神上帝的信仰已经日常行为化, 成为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并渗透于整个犹太历史文化之中, 与其民族息息相关, 凡是与犹太民族相关联的, 诸如语言和领土, 都被赋予一种宗教含义, 每一个节日都同犹太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连, 密切相关, 不可分割———逾越界是犹太人逃离埃及的纪念日, 律法节是纪念上帝赋予犹太人《托拉》的节日等等。而且对上帝的信仰已经日常生活化, 比如对犹太教经典著作《圣经》和《塔木德》的学习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宗教通过生活被证明, 生活为宗教所充盈。”[3]13甚至多数犹太人的宗教活动, 主要在家中进行:每天三次的祈祷:早晨、下午及日落之后进行的日祷一般都在家中进行, 只有会众的祷告则通常在犹太会堂举行:星期一、星期四、安息日及节日和至圣日会堂的敬拜, 包括读希伯来文的托拉, 与先知书。这种日常化的信仰使得他们不管身在何处都能完成其心灵的敬拜, 现生活于美国的摩西·利霍曼诺夫在他回忆录中提到“我父亲的家族一直严格的遵守安息日和圣诫。但是只有宗教风俗和摩西五经的圣诫作为唯一的传统代代相传, 因为我们所居住的地方远离犹太教中心, 比如维尔纳或华沙。”这种宗教信仰上的归属感使他们虽然身处异地, 却能使他们找寻到一处共同的心灵的家园, 成为他们犹太民族情感联系的精神纽带。“拥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的意识, 隶属有约束力的精神家族的意识, 始终活跃在犹太人中间。犹太人生活在同一个宗教之家。”[3]3

一神崇拜的犹太教又是具有民族性的宗教, 甚至于民族祖先与宗教祖先同一, 凡母亲为犹太人, 其子女即为犹太人, (而改革派则认为, 双亲中有一人是犹太人者即为犹太人。) 男孩出生后第八天, 一律要受割礼, 作为与上帝立约的标志。甚至“归属的意愿和执着而又坚定的信仰是判断犹太人的决定性标准。”[3]3一神教的宗教思想使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拥有一个统一的精神家园, 是犹太民族得以生存精神支柱, 不论他们身处何地, 上帝耶和华永远都是他们的唯一的真神, 是他们心灵的永远的栖居地, 共同的血缘关系和共同的宗教信仰培育出了一种强有力的民族凝聚感。由此, 这一饱经磨难的民族, 虽屡经迫害与磨难, 经历了数次大流散, 分散世界各地, 却心向一处, 他们永远不会忘记“上帝的约柜”的故乡是犹太民族的宗教崇拜的中心, 更是他们心灵的家园, 上帝耶和华是他们永远的心结。“这种民族、文化和宗教的共同纽带, 在全世界的犹太人中间创造出一种强烈的亲情感, 使他们能够患难与共、同舟共济。”[2]87所以“同一个祖先, 同一种语言和同一民族传统的联系常常能够使政治上的分裂起不到任何作用。”[4]27由此可见, 犹太民族的族性得以保留下来, 并不仅仅是由于他们属于同一祖先, 而且也由于他们之间保留了祖先的那种一神崇拜的宗教理想。

三、犹太社区———民族之家

犹太人的这种坚强的民族凝聚力还来自于那种独特的犹太民族家园———犹太社区, 犹太人的流浪与吉普赛民族的流浪不同, 他们在流浪中最初是以国家的形式出现的, 比如历史上的“巴比伦之囚”事件, 犹太人被允许在巴比伦保持统一的社区“即使在此时, 这个国家依然存在。政府所在地被迁移到离耶路撒冷大约5英里的米哈帕哈, 管理权委托给了一个叫基大利的人”。[4]45这以后, 许多以色列人逐渐又重新回到以色列地。虽然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又多次被外族征服, 如希腊、罗马帝国等等, 但大多数时候犹太人基本上还可以保持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治省的行政体制, 甚至一度强大到成为附庸国的地步。但多次的被征服经历使更多的以色列人分散到世界各地。

在以后的流浪过程中, 更多的是强制性的被禁锢于一个隔都之中, 禁止犹太人和基督徒混居在一起“在这种隔离区内, 犹太人被依法圈限在城市中某一与世隔绝的区域, 其目的是阻止他们和基督徒的混居, 以避免因此而削弱后者的宗教热情。”[2]15另外, 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 由于社会和宗教等方面的原因, 也往往自愿地聚居在与外界相隔绝的居住区内, 因为只有生活在自己的人民中间, 他们才会有回到家园的安定之感。在哈尔滨生活的犹太人“哈尔滨犹太人来自不同的地域, 有着不同的传统……但是这些不同背景的犹太人很快就与社区融为一体。”[5]3“我们生活在自己的民族聚居区内, 有自己的社会文化和道德。”[5]17“哈尔滨的每一位犹太人都明悉, 无论是疾病孤独无助还是年老, 他们都能得到关照。没有一个犹太人挨饿, 无处可居……犹太人都知道他们会得到来自社区的社会支持和保护……”[5]20确实如此, 现生活于美国的摩西·利霍曼诺夫在他回忆录中提到:他的父亲利昂·利霍曼诺夫和他父亲的叔叔1930年来到哈尔滨时, 身无分文, “安息日的那一天, 他们站在犹太会堂的入口处, 会堂的管理者断定他们是两个等待施舍的俄罗斯乞丐。只要他们不打扰祈祷的的信徒他愿意给他们一些钱。当我的父亲告诉他他们也是犹太人, 也是来参加祷告仪式之后, 会堂的管理者对他们的故事表示怀疑, 但是还是领他们进入了祷告大厅, 当诵读托拉的时候, 他们让我的父亲去诵读。因为我父亲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在犹太宗教小学学过托拉, 所以他可以背诵下来, 这令在场的所有犹太教徒感到意外和吃惊。”利昂·利霍曼诺夫凭借着犹太人传统的经典《托拉》的背诵, 不但获得了犹太身份的认同, 而且被雅科夫·里弗施兹———哈尔滨市一个著名的摄影师, 也是犹太会众的一个领导者, 热情地邀请到家里居住, “他的家不仅是向所有的犹太人开放而且也是哈尔滨犹太年轻人聚会的场所。也就是在那里, 我的父母相识相知相爱并在1933年1月28日在哈尔滨的新教堂举行了华丽的婚礼。雅科夫·里弗施兹叔叔用照片记录下了这难忘的幸福场面, 这张照片现在陈列在哈尔滨犹太新教堂, 成为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纪念馆的一部分。”

在犹太社区内, 犹太人建立了自己的宗教、慈善和社会机构, 传承着自己的文化, 培育着自己的民族精神, 在这种饱受压迫的环境下, 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维系着自己的民族感情, 形成强有力的民族凝聚力。所以有学者提出:“隔都内的犹太人自然把眼光转向了自己的同胞, 他们同甘共苦、风雨同舟, 其结果是:犹太人形成了一种相互间的责任和互助之感。这种感情又进一步深化了他们的犹太意识和忠诚感, 并成为其群体得以维系和生存的重要因素。”[2]181932年, 哈尔滨松花江洪水泛滥, 淹没了整个市区的街道, “许多中国人的生命被洪水吞噬了, 但是没有一个犹太人因此而丧生。犹太社区领袖们将大家组织起来, 向处于困境中的犹太家庭供应面包和水。”[5]81犹太社区的有组织的性质是确保犹太人的生命能够在他们流浪的所有国家继续存活的基础结构。社区组织的目的是推进犹太人的生活方式的继续。犹太社区不仅创造了生活的丰富多彩, 对于被迫的流浪生活的苦难起到了某种平衡作用, 而且是犹太种族、民族意识以及顽强民族的凝聚力的根基之在。

这种民族的凝聚力在历经磨难的犹太民族有着坚实的历史基础, 并深深植根于他们之中。这种民族的凝聚力不仅来自一神论的宗教信仰, 他们自身的存在以及未来都将指向古老存在的上帝。这是发自每一个犹太人的心声。而且“犹太教不同于基督教, 尤其不同于新教, 后者强调的只是个人在宗教中的作用。西奈神启是一种集体经验;希伯来祈祷文源于集体的创造;公众礼拜要高于私人礼拜, 并要求十人参与……犹太教是一个集体性的事务。”[2]235同时, 在《利末记》19:18“爱邻如己”的宗教教义中, 可以看出“我们对自己的同胞的认同是绝对的、无限的, 因为这种认同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的同胞是我的生命的生命, 如我一样具有尊严”。[3]166在可以说在犹太教里, 没有同胞, 就没有对上帝的信仰与虔诚。对同一个上帝的信仰, 使他们历经千年流浪而不仅没有是民族凝聚力消解, 反而通过社区这一特殊的纽带而愈加坚韧与顽强。

摘要:犹太民族是一个流浪民族, 但是这一特殊的族群在千年的流浪中历经磨难却仍能维系其单一的民族性, 有着坚强的民族凝聚力, 这是世界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这种民族的凝聚力来自于一神论的宗教信仰, 并通过犹太社区这一特殊的纽带而愈加坚韧与顽强。

关键词:流浪,民族凝聚力,一神崇拜

参考文献

[1]安修·LEE.宗教简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6.

[2]大卫·鲁达夫斯基.近现代犹太宗教运动[M].傅有德, 李伟, 刘平, 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3.

[3]利奥·拜克.犹太教的本质[M].傅永军, 于健, 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2.

[4]塞西尔·罗斯.简明犹太民族史[M].黄福武, 王丽, 等, 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3.

[5]西奥多·考夫曼.我心中的哈尔滨犹太人[M].刘全顺, 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浅析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解读 第2篇

摘要: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本文认为,从二者的构成要素上看,国家凝聚力的外延比民族凝聚力要多;从作用方式上看,国家凝聚力主要是政治认同,民族凝聚力则主要是文化认同;从相互关系上看,民族凝聚力是基础,国家凝聚力是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互动互促。关键词:国家凝聚力;民族凝聚力;

旧的由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是“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所以恩格斯称它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与社会中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它的凝聚力是很有限的。只有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有强大的国家凝聚力,但同我们国家率领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产生的凝聚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民族凝聚力是以民族共同利益为基础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共同利益,所以,民族凝聚力是带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的。

一、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的来源

国家凝聚力,主要来源国家实行的政治,采取的政策;来自国家人员的宗旨、作风和科学地管理。孔子曾言:“为证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中国古代强汉盛唐,就是汉唐统治者登台后实行了一定德政收到的效果。有的王朝实行政治尚好,但政治方针不对,也损失了国家的凝聚力。我国1949年解放后,实行惠民政策,干部清廉,热心为人民服务,当时国家凝聚力之强是举世无双的,随着统购统销、合作化、公社化、“大跃进”、“文革”,使国家凝聚力损失殆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正像胡锦涛所说:“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民族凝聚力哪里来呢?马克思说:“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有了共同利益就会有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目标,但这个共同利益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所以是受制于经济因素,为经济发展所决定。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所以,各民族的共同利益,是由该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来决定的。

二、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方式

民族凝集力一般是通过民族共同心理、民族共同意识以及自觉民族精神这类观念形态体现出对民族的认同,其作用方式主要是文化认同。“民族的共同心理特质(包括共同的民族性格、民族气质、民族感情等)是一个民族共同体及其凝聚力的最基本的层面。它们是由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之中形成的种族的生理体质特征,以及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和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种族心理气质特征所构成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情感。也就是多,由特定的地缘关系、血缘关系和文化模式所形成的民族心理特质,是民族凝聚力最基本的层面。”民族共同心理作用于民族性格、民族气质、民族情感,并由此形成民族文化上的认同倾向和归宿感。这种民族共同心理是与生俱来的,同时,也是在共同生活中逐渐同化的。

与民族凝聚力有别的是,国家凝聚力主要是通过主权意识、国家观念以及政治权力服务意识这类观念形态的东西体现出对国家的认同,其作用方式主要是政治认同。主权意识,主要是指领土意识。领土,首先是供人民居住生活的一片天地,人民对这片土地依赖,被这片土地吸引,是国家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观念,是指国民能充分认识到国家的领土、经济、文化、政治权力等所有的资源与财富都是属于全体国民的,全体国民应该很好地维护它,建设它。值得强调的是,在国家本体的三要素中,领土、人民是相对稳定的,变数最大的是政权,关键的要素是政权的运行。因而,讲国家凝聚力,最关键的是要将政治权力的服务意识。

三、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的相互关系

总的来说,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是相辅相成、互促互动的。

首先,民族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的基础。国家是由民族构成的,民族是国家的主体,是基础。作为主体的民族,如果其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个体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其组员成员都向心于民族整体且之间具有亲和力,那么,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就强了。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是一对属种关系的概念,民族凝聚力的构成成分被国家凝聚力的构成成分所包含。一般情况下,民族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的表现。

其次,国家凝聚力是民族凝聚力的保障。国家是民族的居住地、承载地,民族是居住在国家版图内的社会群体,其生存与生活要以国家为依托,其凝聚力的增强也要以国家国家为依托。没有国家凝聚力,民族凝聚力也难以实现。即使有 的民族其成员可能散居于若干国家,其民族凝聚力的涉及面比国家凝聚力要大,其力量的体现大多还在其所在国家的框架内,也要受制于其所在国家。

再则,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互动互促。一方面,因为民族凝聚力中的“两力”包含于国家凝聚力中的“人民向心力”,所以,民族个体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及民族个体之间的亲和力的强弱,势必影响着其所在国家凝聚力的强弱。另一方面,国家政权亲和力是保障性条件,其强弱势必制约着居住在该国内的民族的凝聚力的强弱。只不过,当国家是作为保护民族发展的工具时,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是互促的;反之,则会出现矛盾甚至背离。因而。我们必须将增强国家凝聚力与增强本国的民族凝聚力一致起来。

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途径

当今时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尤其是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对世界各民族的冲击,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要求,面对社会精神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的态势,如何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认为,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壮大经济实力,打牢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经济基础。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其中经济实力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它是每个民族提高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向心力的最基本的支撑点。一个民族如果经济实力雄厚,它在国际社会中就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就能赢得让别人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从而大大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反之,经济实力不强、物质基础不雄厚,民族凝聚力也会大受影响。由此看来,要想增强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想方设法把国家经济实力搞上去。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必将进一步增强。

(二)健全制度机制,打牢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政治基础。政治因素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条件,当一种进步的、成熟的政治力量在政治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时,它所产生的凝聚力的力度是十分强大的。中国共产党正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创造了人民民主专政这一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形式,同时也创造了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从而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当前,要凝聚全国人民的意志就必须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冲击。在当前条件下,积极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长治久安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政治保证。

(三)高扬核心价值,打牢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一般说来,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为此,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信念和信心;坚持不懈地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伟大实践,把个人理想抱负化作励志图强、创造崭新业绩的实际行动;坚持不懈地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引导干部群众自觉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四)倡导和谐文化,打牢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基础。和谐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

等道德规范,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推动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要着眼于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善于总结和发现各方面先进典型,特别是来自普通群众、平凡之中见伟大的典型,广泛开展向道德楷模学习活动,让全体社会成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和谐创建活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对待问题、处理矛盾,努力在融洽人际关系、形成良好风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取得实效。

(五)建设精神家园,打牢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基础。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精神依归,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亲和力。中华文化的崇尚统一、追求和谐、注重道德、张扬自强高尚人格、讲求厚德载物气度、主张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等优秀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悠久历史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要积极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有益价值,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要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广泛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组织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

(六)加强政党建设,打牢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领导基础。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应该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一个民族有了坚强的政治核心,才能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全民族的根

本利益。只要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那么,中华民族凝聚力就一定能不断增强。

总之,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只要我们不断发挥好人民群众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主体作用,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注重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中华民族凝聚力就一定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尽快实现。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民族凝聚力 第3篇

关键词:阶层分化;中华民族凝聚力;影响;增强;提升

一、社会阶层分化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种体制的改革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广泛分化和社会结构变迁成为大趋势。阶层分化包含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社会分层描述的是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形式、形成的层次和分布形态,是研究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的质变过程;阶层流动描述的是社会阶层结构分化中各层次的互动、互动机制、时空范围、方向和速度”[1](P.1)。我国主要表现在:由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构成的社会结构裂变,分化出来许多新的阶层,总的特征就是社会阶层构成的不断多样化和流动化。从民族角度看,阶层分化则表现为中华民族的社会成员和群体在地位上、关系上和结构上发生了变动,各民族内部也有类似的变动。故此,阶层分化与民族凝聚力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民族凝聚力一般认为“是使民族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并确保其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2](P.19)。具体包含着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牵引力和感召力,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聚合力,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力、亲和力以及以上这些要素力所形成的合力,而“中华民族凝聚力就是把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并确保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内在力量”[3](P.50)。作为从属于民族这一历史范畴的民族凝聚力则是一个历史现象,其构成内涵、要素、载体、实现形式、结构等都会随社会历史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三十多年的阶层大分化和社会大变迁,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民族凝聚力的变化和发展。阶层分化对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与提升显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不可否认,也给中华民族凝聚力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削弱着民族凝聚力,甚至出现了反方向的民族离散力。本文从社会学、政治学的角度,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对这些消极影响作以深入分析,探求消除这些不利影响的具体措施和策略以增强和提升民族凝聚力。

二、社会阶层分化对民族凝聚力的消极影响

(一)贫富差距扩大削弱了中华民族凝聚力

作为阶层分化根源和表征的贫富差距扩大,是削弱、消解民族凝聚力最深刻最直接的原因。阶层分化实质就是利益格局的调整、变动和重组,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又加剧了贫富差距。我国基尼系数2009年攀升到“0.49”,[4](P.24)若加上各种体制外的非法和非正常收入估计会更高。按欧希玛指数测量法,“我国城镇家庭最高20%收入户与最低20%收入户年人均收入的差距在1990年是4.2倍,1998年是9.6倍,而2003年已经达22倍。”[5](P.17)如果考虑到城乡整体、近几年进一步的分化,该比率会更高。两大指数攀高表明贫富差距问题日益严重。贫富差距扩大在我国还突出表现为地区差距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巨大差距,各个民族内部也存在着内部阶层贫富差距扩大趋势。“如果差距悬殊,而且任其扩大,就会造成各方面的严重后果。”[6](P.470)当前贫富差距问题与民族发展差距问题交织在一起,出现了各阶层各民族的利益受损阶层、弱势阶层或群体,对自己所处的地位、环境深感不满的同时,也对富有、强势阶层或群体取得的社会地位和积累财富的方式抱有极大的怀疑和不满,甚至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及愤懑倾向,必然会使阶层间、民族间、民族成员间、涉民族的利益群体间矛盾重重,社会潜伏着涉民族问题的冲突和危机,构成危及社会稳定隐患。“世界上各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在经济成长的初级阶段,收入差距往往有扩大的倾向,搞得不好,会影响社会安定。”[6](P.50)

(二)阶层分化影响政治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表明:政治稳定是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国家要长治久安,民族共同团结繁荣,最根本的就是要保持政治稳定。而“分层的社会结构生来就不稳定”[7](P.22),阶层分化引发的政治不稳定因素表现为:第一,利益的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加大容易导致政治不稳定。利益格局的大变动中,由于各种体制不健全,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机制又加剧这些不公和差距过大,利益受损阶层、弱势群体、落后贫困的阶层、民族就会出现挫折心理、不公平感容易导致行为失范,社会成员对被剥夺感的心理承受力较脆弱,而富有阶层和强势群体不断增长的各种诉求由于现有制度体系难以全面给予满足也会产生不满倾向。以上这些因素会引发各阶层间、民族间、民族成员之间的对立和疏远,甚至引发社会动荡、民族离心倾向,冲击着政治稳定。第二,层际族际矛盾和冲突加剧了政治稳定的压力。层际族际间、各民族内部的利益矛盾十分明显:高低收入之间、高低收入阶层各自与党和政府之间、劳资之间、落后发达民族及成员之间等诸多矛盾,且呈现新的加剧态势,对社会稳定构成直接威胁;第三,阶层分化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导致城乡之间的矛盾、疏远和对立,削弱着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有机整体性,影响政治稳定。“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8](P.381),这些利益不协调问题必然集中反映在政治领域,表现为政治上对立和不满、官民对立、宗派政治对抗(如邪教活动)、民族分裂活动等政治冲突,这些政治冲突又加剧危及政治稳定。

(三)阶层分化使人们的政治认同和民族认同同步降低。

政治认同度,尤其是对中华民族整体、执政党以及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党长期稳定执政和意识形态主导作用的实现,现实的阶层分化使得政治认同降低,甚至出现认同危机:第一,利益多元化,导致社会群体价值观念分化,社会各阶层和各民族内部的各阶层形成各自相对应的圈内认同圈外排斥的阶层意识,使认同走向狭隘化,造成层际族际的认同感下降,社会离心倾向加剧,社会政治认同度大大降低;第二,主要担负着塑造政治认同的主导意识形态其功能和价值弱化,意识形态多元化意味着人们思想观念选择的多样性,出现主导意识被淡化,甚至出现了去主流化,响到主导意识形态功能和价值的实现;第三,价值选择的去政治化、去民族化和去组织化,阶层分化和社会转型最明显的是使社会由原先统一集中的政治型社会转向松散多元的经济世俗化社会,各阶层各民族的价值观念取向主要以本群体及自我的利益直接相关为主,与主流价值观相疏离,政治化的取向弱化,经济利益等非政治因素和活动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明显;阶层分化使社会开始细碎化,以传统“单位制”为政治组织形式的功能弱化,出现去“组织”化,网络、社区等新型社会组织则非政治化,曾经塑造人们对社会、国家、民族和执政党的那种宏大的整体认同感逐渐碎裂,人们倾向认同“自己的”小群体或阶层,对外部的人群或组织,甚至民族、国家、执政党等政治团体持不认同、漠感态度或虚假认同。

与政治认同密切相关的民族认同主要包含:“一是各民族的内部民族认同;二是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整体认同;三是文化认同。”[9](P.1-2)各民族内部由于所处阶层不同表现出来的利益、理想信念、政治观、价值观、信仰等方面皆出现差异或冲突导致民族内部认同度降低;各阶层各民族由于过去对社会、国家、民族和执政党的那种宏大的整体认同感逐渐碎裂,导致对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降低和弱化;而民族文化,由于阶层分化以及现代化、全球化、西方各种思潮等因素的影響,出现各阶层各民族文化生活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甚至出现了去民族化、“西化”等不良倾向,极大地削弱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纽带连接和整合作用,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大大降低。当前我国社会存在民族愤懑情绪、狭隘民族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民族分离主义等倾向都是以上民族认同问题综合显现,也无不与阶层分化密切相关。还要强调的是政治认同和民族认同同步降低又交织、叠加在一起削弱着正向要提升的民族凝聚力。

三、社会阶层分化下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针对阶层分化下诸多民族凝聚力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策略,既要抓住根本,又要兼顾长远,真正切实地解决这些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提升民族凝聚力。

(一)发展是解决阶层分化带来的民族凝聚力问题之根本

江泽民指出:“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解决整个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才能逐步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6](P.19)要解决这些阶层分化带来的民族凝聚力问题,就必须“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只争朝夕的去增强我们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10]要用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第一,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切实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各阶层各民族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第二,发展要更加注重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公平和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基本价值目标,邓小平曾经强调:“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11](P.364)当前要求一切发展都必须最大化体现公平和逐步向共同富裕过渡这两项要求,要从根本上破解先富走向共同富裕的难题,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目标,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帮扶贫弱势群体等诸多方面下大工夫,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第三,当前最急需最迫切的是要加速中西部尤其是少数民族区域的发展,“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强经济文化的发展”[12](P.363)。还指出“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不断加快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3](P.344)。不仅要集中快速地发展这些地区经济,巩固民族凝聚力的物质基础,还要做到当地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状况同步大发展,巩固边疆、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二)构建新型政治稳定机制,保持良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稳定

邓小平曾阐述:“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11](P.284)当前,必须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契机,建立一整套适应阶层分化的新型政治稳定机制来确保民族复兴大业的平稳推进。首先,构建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为政治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每一个民族都是由于物质关系和物质利益而团结在一起。”[14](P.169)应遵循平等、公正、有序的利益协调原则,构建更加合理、科学和制度化的利益关系协调机制,涵盖利益的表达、竞争、分配、实现、平衡、矛盾解决等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其次,建立与阶层分化相适应的新型政治调控机制。政治调控方式要从政治强制转变为政治协调、协商,将基于阶层分化产生的各种诉求有效地协调起来,使执政党和政府的决策能够把各阶层各民族的政治需求在政治体系运行中统一、协调起来;政治调控手段法治化,法律应是政治调控的基本手段;壮大促进稳定社会的中坚力量,建立保障社会监督运行的有效机制,确保国家权力运行的制度化、法律化。

(三)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江泽民说得好:“只有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才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13](P.257)首先,完善民主政治制度。建立和健全能够充分反映不同阶层和民族诉求的利益表达和实现机制。主要有:充分发挥人大和政协的利益表达和和实现功能,特别要注重“政协”广泛联系和团结各界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桥梁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基层协商对话机制,在各利益群体中建立健全党组织、工会等,要发挥社区、社团等群众自治和自我服务组织的社会功能;建立系统有效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发挥其社会的“安全阀”、“减压阀”作用;其次,继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胡锦涛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1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60多年取得的伟大成就证明,这项制度有力地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政治制度,促进各民族为共同理想而不懈奋斗。

(四)充分发挥执政党的整合作用,提升民族凝聚力

这里执政党整合的实质意义就是集民族凝聚力各要素形成合力并优化其结构,同时消除民族离散力。“只要我们党的领导是正确的,那就不仅能够把全党的力量,而且能够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集合起来,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16](P.267)阶层分化背景下,党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反腐倡廉,充分发挥执政整合优势:一是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作用,巩固、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政治、文化、价值和信仰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和引领风尚,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巩固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17](P.145)要使全社会牢固树立阶层团结、民族团结的思想观念,各阶层各民族始终保持团结一致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昂扬向上精神状态。“在各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相应的意识形态都具有一种思想先导的作用,成为社会或政治共同体成员前进的一面思想的旗帜。”[18](P.27)在当前政治、文化、价值和信仰多元化趋势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及实现形式要不断创新,把主导意识形态的理想性与现实性、先进性与普遍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其对社会的整合功能,“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是灵活的。以便能够得到新团体和旧团体的忠诚拥护。”[19](P.58)二是发挥党的党内和党外组织整合功能。党要通过完善的组织网络体系,整合自身的组织领导力,尤其要运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度和法律实现对党组织、党员、政府机关和社会组织的有效整合。各级党组织都应成为党加强战斗力,联系群众,化解矛盾,扩大社会影响的坚实战斗堡垒;用好爱国统一战线这个“法宝”,发挥党对各阶层各民族最强有力的吸引和整合作用;传统的“单位制”的整合模式功效逐渐弱化下党必须加强在社会组织、社区和少数民族聚居民区的党建工作,以社会服务和少数民族优待为导向来对这些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和民族成员进行有效的政治整合,以利益、精神、民族、文化、政治、组织等层面的关怀来加强党在这些组织和区域的领导力、控制力、影响力和凝聚力,从而在社会基层和民族生活中实现对社会各阶层各民族的有效整合,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张磊,孔庆榕.中华民族凝聚力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孔庆榕.中华民族凝聚力系统初探[J].广东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1).

[4]季铸.2009—2010年中国经济分析展望报告[J].中国对外贸易,2010,(3).

[5]洪大用.缩小贫富差距是当前社会利益协调的首要任务[J].前线,2005,(8).

[6]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西摩•马丁•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8]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奂平清.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民族认同[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

[10]江泽民.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0-1-2.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3]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5]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5-5-28.

[16]鄧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7]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社,1999.

[18]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9]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民族凝聚力 第4篇

关键词:中国梦,实现途径,民族凝聚力,措施

中国共产党自建国以来,始终以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奋斗目标,来开展国家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具体方向。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精神,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力量。因此,民族凝聚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强有力实施途径。本文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对民族凝聚力助推中国梦实现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阐述,提出了凝聚民族凝聚力助推中国梦实现的有效措施。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中国梦的含义

所谓中国梦,是指中国人民想要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国梦对于个人而言,其具体的含义就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国家,不断提升自身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中国梦对于民族而言,其具体的含义就是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能够重新屹立在世界文化之巅,代表着民族对于自身文化发展的最高诉求。中国梦对于国家而言,其具体的含义就是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代表了一个国家在世界的最高地位。

(二)民族凝聚力的概念

所谓民族凝聚力,是指一个民族的不同成员之间,为实现共同的民族奋斗目标而表现出的民族向心力、民族亲和力、物质凝聚力和精神凝聚力,宏观体现就是该民族不同成员互相的协作程度。民族凝聚力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综合实力的展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梦的实施,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因此民族凝聚力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民族凝聚力的基本内容

根据民族凝聚力的概念可以了解到,民族向心力、民族亲和力、物质凝聚力和精神凝聚力是民族凝聚力的基本内容,其具体含义如下。

1. 民族向心力

民族向心力是民族凝聚力的前提条件,是指五十六个民族的不同成员之间对于融合后的民族集体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民族向心力的重要表现就是国家的安定程度,一个国家和民族,民族向心力越强,国家越稳定。凝聚民族向心力,有利于增强民族的爱国热情和历史使命感。

2. 民族亲和力

民族亲和力是民族凝聚力的外在表现,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同一民族不同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所表现出的凝聚力。民族亲和力的重要表现就是民族空前大团结,实现一家亲。由于许多历史残留问题,我国依然存在三独势力,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需要凝聚民族亲和力,进而保障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畅通无阻。

3. 物质凝聚力

物质凝聚力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保障,是指为实现民族向心力和民族亲和力的物质保障力。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基本的物质保障和支持,为了更好凝聚民族向心力,满足不同成员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需要加强物质凝聚力的建设。物质凝聚力的高低,对于实现中国梦的进程起着决定性作用。

4. 精神凝聚力

精神凝聚力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追求目标,是一种宝贵的可以代代相传的精神文明财富。民族凝聚力的精髓就是拥有完整的精神凝聚力,犹如一个人的灵魂,因此需要依托于民族向心力、民族亲和力和物质凝聚力。积极建立符合中国梦实现的精神凝聚力,有利于将中国梦这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传承下去,而不局限于时代的影响。

(四)中国梦的现实目标

中国梦的提出是科学发展观的传承和继续,其根本的现实目标就是让中国人民生活幸福,让国家繁荣昌盛,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愿景。

1. 人民生活幸福

实现中国梦,就要实现个人梦、组织梦、企业梦、政府梦,其核心就是个人价值和梦想的完美体现。人们注重对于物质条件的追求,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中国梦的实现也不可能脱离于人民群众,所以中国梦的实现,主要目标就是人们群众可以幸福安康的生活追求的实现。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在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可以为我国的国家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2. 国家繁荣昌盛

实现中国梦,就要做到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于国家而言,就要努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保障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概括,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缺陷,而我国采用的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制度保障。由此可见,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现实目标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3. 民族伟大复兴

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不是物质文明,而是这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实现中国梦,就要求立足于事业发展的基本点和关键点,对于物质文明建设,经济水平发展属于事业发展的基本点,而传承优秀民族精神文明就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点,具有强大的软实力。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本屈辱的受侵略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许多代人的共同精神文明追求。中国梦由于包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的现实目标,因此是振兴中华的传承与创新。

二、民族凝聚力助推中国梦实现存在的问题

由于民族凝聚力是一种抽象概念的描述,本文将采用以凝聚民族凝聚力来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实际问题的描述,加深对于凝聚民族凝聚力的了解和认识。

(一)个人民族意识薄弱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时代发展的主题,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由中国民主主义国家成功转型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的发展旗帜,但还存在一种思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国富民强的国家是政府的事、是国家的事、是别人的事。这就极大削弱了民族凝聚力,阻碍了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事业的发展进程。

(二)公民道德素质不高

实现中国梦,核心就是个人价值和梦想的体现。个人梦想的实现就需要每个人努力奋斗、拼搏向上,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和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发展不一,因此许多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通过钻国家政策的空子或是采用损害集体利益的不正当行为获取非法经济利益,败坏了社会风气,民族凝聚力无从谈起,人们的价值导向也发生偏移,一切活动以经济利益为前提,对于构建和谐的社会是极为不利的。

(三)民族精神普及较差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将一切工作重点以发展经济为前提,大力推动经济和物质文明建设,对于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关注度不够,在凝聚民族凝聚力来助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发现,民族凝聚力处于疲软状态,许多公民对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内容并不了解,无法积极推动民族凝聚力建设。虽然,我们现在处于和平年代,但是,民族精神是不能以客观的物质环境和时代背景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是中国梦实现的中流砥柱,需要加强对于民族精神的宣传教育。

(四)形式主义问题突出

实现中国梦,不仅有利于共产党的执政根基的加固,对于每一个公民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然而,由于受官僚资本主义不良风气的影响,我国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形式主义问题突出。许多政府官员,为了个人向上发展,迎合实现中国梦的时代特点,大力推进基础工程项目建设,实际取得的效果是,不仅劳民伤财,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危害很大。中国梦的实施,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干出来的,而不是为了“个人梦想”而大搞形式主义。

三、凝聚民族凝聚力助推中国梦实现存在的问题的措施

任何事业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对于实现中国梦也一样,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具体措施如下。

(一)增强个人民族责任感

为了凝聚民族凝聚力,发挥民族凝聚力对于实现中国梦的保障和推进作用,需要增强个人的民族责任感。一方面,可以加强民族斗争历史教育,让人民群众勿忘过去,进而激发浓厚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特别是加强对于青少年的历史教育,另一方面,加强八路红军红学教育,让人们意识到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民族凝聚力的凝聚需要自己积极贡献力量。

(二)加强道德素质的教育

自从推行全民教育以来,我国的人均科学文化建设有了明显的改善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培养了大量的科学人才。对于凝聚民族凝聚力助推中国梦实现所面临的个人道德素质不高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个人对于高素质水平的人生追求,进而满足中国梦实现对于全民道德素质水平的基本要求。

(三)开展民族凝聚力活动

为了有效普及民族凝聚力的相关内容,可以通过开展民族凝聚力活动的方式,增强群众对于民族凝聚力、中国梦以及个人的关系的认知和理解。首先,需要根据民族凝聚力不同的实现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集体活动。其次,根据不同的人群特征,有选择性开展凝聚力促进活动。可以树立民族模范的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活动效率。最后,结合民族凝聚力的薄弱点或是容易取得的成果作为活动开展的切入点。

(四)营造实干兴邦的氛围

凝聚民族凝聚力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这样才能将实现中国梦的安全风险降至最低,以保护已经取得的成果。为了控制形式主义风气的恶意滋长,需要营造实干兴邦的社会氛围。一方面,加强对于贡献突出人员的成果审核。对于在工作中取得突破或表现“优秀”的个人加强成果审核,对于非法手段获得的,坚决给予严肃处理。另一方面,树立实干典型。国家和政府对于为民族凝聚力建设做出贡献或表现优秀的人员,及时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

四、结束语

对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而言,中国梦是对过去的传承和创新,是整个民族的共同夙愿。而凝聚民族凝聚力是保障中国梦实现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需要对于凝聚力在助推中国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和总结,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凝聚民族凝聚力推动中国梦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谭德宇,陈学兵.筑好中国梦: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有机统一的基础[J].社会主义研究,2013(06):41-47.

[2]章忠民.中国梦: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0):37-43+159.

[3]陈晓杰.中国梦认同的意义、维度及路径[J].云南社会科学,2014(06):14-18.

[4]肖承罡.中国梦与民族吸引力[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4):8-12.

[5]吴灿新.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障[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3):9-11.

[6]吴祖鲲,王慧姝.民族凝聚力提升与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分析[J].长白学刊,2013(04):148-152.

[7]康燕芬,薛惠群.永恒的课题不竭的动力——读《中华民族凝聚力关乎“中国梦”实现》有感[J].红广角,2013(05):38-40.

[8]陈载舸.增强凝聚力实现“中国梦”[J].红广角,2013(06):54-56.

[9]南方日报记者辛均庆.中华民族凝聚力关乎“中国梦”实现[N].南方日报,2014-12-18A05.

改革进程中的中华民族凝聚力 第5篇

改革进程中的中华民族凝聚力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民族凝聚力已经成为日趋激烈的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内容.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民族凝聚力被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从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中分析民族凝聚力,能使我们对其现状和问题有一个更为客观的.把握,从而增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切实提高民族凝聚力.

作 者:魏铭静 Wei Mingjing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社科部,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刊 名:新疆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JIANG EDUCATION INSTITUTE(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6 22(1) 分类号:G0 关键词:中华民族   民族凝聚力   改革  

传承抗战精神 凝聚民族之魂 第6篇

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在纪念日来临之际,广东各地纷纷开展各种类型的纪念活动。

8月28日,由广州地区老游击战士联谊会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座谈会在广东大厦举行。

当天上午,广东大厦二楼宴会厅热闹非凡,广东抗战老兵和烈属、后代代表等人在这里欢聚一堂,共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老战士们相见显得十分激动,一起回忆当年的抗战经历,相互拥抱,互道珍重。

广州地区老游击战士联谊会的老领导吴南生、匡吉、欧初、李东明、张汉青、陈达明、陈奇以及广东省老促会会长陈开枝、省党史研究室宣教处处长陈宪宇、省老干部大学副校长蒋海鹰出席了座谈会。联谊会常务副会长黄梅主持会议。

座谈会上,原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当年在延安得知日本投降消息的情景。“70年前,我在延安。8月15日那天晚上,我看到四面的山上都有火光,后来一问才知道,日本当天宣布无条件投降了。”吴南生说,日本投降的消息一传来,整个延安都轰动了,大家都沉浸在抗战胜利的喜悦之中。回想往事,吴南生有些哽咽。最后,他动情地说:“今天能和各位老同志们一起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很高兴,祝大家健康长寿。”

广州地区老游击战士联谊会顾问张汉青说,抗日战争胜利得来不易,可谓惊天地泣鬼神。“最近我参加了不少纪念抗战的活动,我给广州市的机关单位写了一个书法,叫‘壮志惊天地,血肉筑长城’。当时我们没有先进武器,只能靠血肉来抗战,这种精神一定要传承下去。”他还希望,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老区,要让老区人民生活得越来越好。

广州地区老游击战士联谊会会长欧初在讲话中说,我们纪念抗战胜利,就要传承抗战精神,凝聚民族之魂,进而开拓强国之路,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而不遗余力!欧初还向大家透露,今年9月3日北京阅兵仪式,广东有6名抗战老战士作为华南游击队代表应邀参加,他们是谭尧、杨智明、吴当鸿、卢毅、黄伟和陈涉,这是广东所有抗战老兵的骄傲。

民族凝聚力 第7篇

民族凝聚力, 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系统, 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按其属性一般分为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两大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 早期民族间起作用较大的是先天自然因素, 但随着社会发展和变迁, 许多先天自然因素逐步社会化, 而被融入后天社会因素之中。故有自然凝聚力与社会凝聚力二者综合即是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和生态的凝聚力构成的综合体之说。

中华民族凝聚力同样是由自然和社会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其中不间断的五千年的文明史以及在团结御侮、共同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所形成的情感和道义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不竭资源。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 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个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 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1]。这种凝聚力还包括信奉度、感召力、归属感以及国家和政府对各民族成分和成员的制约力和调适力等要素, 它是时间的积淀、是历史的结晶, 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韧纽带, 是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世代相续的力量源泉。

二、当今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要性

1. 和谐的政治环境需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中华民族凝聚力系统的良性运动, 必须要有公正、民主、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它们是相互联系的, 没有公正、民主, 不会出现和谐, 社会不和谐又何来真正的稳定。中华民族凝聚力系统的良性运动, 迫切需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大方向, 即把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在这一“统一体”中, 人民当家作主是目的, 依法治国是手段, 党的领导是能否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起来的关键。

2. 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新中国成立以后, 通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公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尽管这种经济一度有着超前和僵化的弊端, 但却通过“计划”将中国社会的不同局部有力地连通了起来, 大大推进了中国的社会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现在一部分人和阶层因各种原因富裕起来, 财富积累日益庞大, 而另有一部分人或阶层尚不能解决温饱问题, 或是为基本生计所困, 两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这种状况引发的心理不平衡和不满, 必然会使民族成员之间以及由民族成员组成的利益群体之间矛盾加重, 从而极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在客观上弱化民族凝聚力。因此,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现阶段中国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 特别要关注弱势群体对社会的不满, 及时满足弱势群体的正当要求, 否则中华民族凝聚力必然会遭到削弱。

3. 强有力的民族凝聚力推动文化的发展。

从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善良、热情的优良传统上我们可以领略传统文化的风范, 从过去的争取民族解放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到今天的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中华体育精神我们可以找到传统文化的身影。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 这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提高民族凝聚力应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 我们提倡的是广义爱国主义, 而不是狭隘的爱国主义, 不然有极端民族主义之嫌。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 由于人才流动性大大增加, 同一民族的人可以属于不同的国家, 所以我们突出提高民族凝聚力而不是爱国主义正在于此。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 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和腐朽文化。坚持用先进思想占领文化阵地, 抵制腐朽文化必须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既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必然结果, 又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推动力量。

三、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具体路径

1.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用发展

的办法进一步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保证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首先, 民族凝聚力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然而, 经济实力又是一个民族内部各种力量赖以凝聚的物质利益基础。中国几千年来凡是发生大规模民族内部分裂、战乱的时期, 当时的国家经济都是处于严重衰退的时期。反之假如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那么它在国际社会中就会拥有更多的发言权, 就能赢得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支持、依附和尊重, 在其国家内部的民族也就会有一种普遍的光荣感和自豪感, 从而大大增强民族的向心力。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快速发展,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此时,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其次,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多民族国家, 由于历史的原因, 各民族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改革开放使各民族地区充分、合理地利用地方经济优势, 与经济发达地区建立起互补互利的关系, 为民族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使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在新的基础上以经济优势与资源互补替代了传统的农牧互补, 从而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这对中华民族的亲和力无疑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经济的快速增长, 使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改善, 大部分地区进入小康生活, 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亲和力也不断增强。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为了更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民族共同繁荣, 诚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也是革命老区比较集中的地方, 又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 加快这一广大地区的改革和发展, 对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

2.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为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提供保证。

党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首先是民族团结, 再有就是民族建设。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正确处理, 就是对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在中国历史上, 通过国家的长期统一、各民族相互依存的经济文化联系及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的关系等纽带, 把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 形成了强大的内聚力。新中国成立后, 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 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民族关系, 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 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 促进形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融洽民族关系, 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表现与基本途径[3]。

3.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必须毫不动摇的拥护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 把统一战线作为凝聚人心、团结人民的重要手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实现中国社会政治力量整合的基本形式, 是构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最重要政治因素, 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政治优势。“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 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把全民族一切爱国的进步的力量团结和调动起来, 去实现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4]要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把执政党与参政党统一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中。

统一战线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具体就是正确处理海内外同胞的关系, 形成海内外同胞的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一定要处理好海内外同胞关系, 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做好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工作, 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共同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之, 要正确处理上述三个方面的关系, 以此作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途径, 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 推进各政党之间的团结;牢固树立中华民族意识, 推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牢固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推进新的社会阶层与其他阶层之间的团结,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 推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摘要: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社会历史范畴, 当前社会背景下, 了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科学内涵, 积极探索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要性, 并在此基础上从经济、政治和文化多方面总结, 提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合理路径业已成为时代的强音。

关键词:凝聚力,必要性,路径,中华民族

参考文献

[1]马戎, 周星.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8-11.

[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专题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235.

[3]李长春.在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N].人民日报, 2009-12-17.

民族凝聚力 第8篇

一、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它是我们国家、民族综合实力和民族素质的具体体现, 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群体意识, 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 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 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与时俱进、不断走向兴盛繁荣和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它是时代精神的升华, 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在我国历史上, 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这在北京奥运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奥运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强”, 同时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对文化差异的公正对待和理解。奥林匹克运动是国际性的体育运动, 它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世界上文化间的各种差异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来自各国的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官员以及观众有着不同的肤色、穿着不同的服装、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 用不同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种族的和文化的差异, 又常常由于各国间在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冲突而强化。从一定意义上讲, 才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将世界上所有的体育文化集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 于是,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尤为引人注目。差异就是矛盾, 矛盾就可能引发冲突。《奥林匹克宪章》指出, 奥运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从中也可以看出, 现代奥运精神特别突出了团结与和谐的理念。

奥运精神要求每个青年人在体育运动中做到公平正义, 要有勇气和荣誉感, 这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奥运精神中蕴含着许多人类共有的道德因素, 这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 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可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 使当代大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养成自信果敢、自强进取的道德品质, 增强平等、诚信和法制观念, 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 志愿者服务也更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敬业与奉献精神。

二、民族凝聚力与北京奥运会的历史契合

如前所述, 民族凝聚力是指一种特有的凝聚观念形态蕴藏在民族成员之中, 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奥运会对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使奥运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了融合, 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首先, 在申办奥运会的过程中, 民族凝聚力得到了深刻体现。早在一百多年前, 腐朽的清朝政府根本不重视这种世界性的体育比赛, 那时的中国人被世界耻笑为“东亚病夫”。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的体育事业飞速发展。从1993年起我们开始了艰难的申奥之旅, 直到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 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这一时刻, 中国大地一片沸腾, 北京数十万群众自发来到天安门广场庆贺申奥成功, 全国人民也以多种感人的形式表达了申奥成功的喜悦之情。同时, 海外华人也为北京奥运出力献策, 做出了重大贡献。申奥过程极大地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 充分体现了民族凝聚力。

其次, 在筹办奥运会的过程中, 民族凝聚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当今我们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奥运会以其世界性和开放性, 引领中国以越来越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北京奥运会展现给世界的不仅仅是庄严肃穆的礼仪庆典文化, 最重要的是让世界了解当代的中国, 这对国民综合素质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特别是文化道德素质要求。据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发布的“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及市民公共场所文明行为观测数据显示, 包括来京务工人员在内的北京市民, 在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公共参与等领域的公共文明素养整体水平都明显提高。公民们爱护公物、讲究卫生、谦虚礼让、助人为乐的良好风尚, 使北京成为与国际接轨的文明大都市。这说明,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举办, 大大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 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充分展现了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丰富和重铸着现代的中华民族精神。

最后, 在参加奥运会的过程中, 民族凝聚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弘扬。中国体育代表团全体成员肩负着全国人民的重托, 本着弘扬“和平、友谊、进步”、“更高、更快、更强”、“参与比取胜更重要”和“公正竞赛”等奥林匹克精神参加了本届奥运会, 发扬顽强拼搏、团结进取精神, 为我国取得了金牌总数第一的好成绩。运动员赛场上顽强拼搏的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奋发图强, 他们不断地战胜自己、挑战新的极限, 同时也鼓励人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地超越自我, 永远保持奋斗不止的蓬勃朝气, 这也体现了我们民族精神中自强不息的内涵。正是这种把祖国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把个人奋斗目标融于祖国利益之中的精神, 使他们创造了中国奥运历史上新的辉煌。每当五星红旗高高升起、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彻赛场时, 神州大地一片沸腾, 亿万人民尽情欢呼, 民族的凝聚力在奥运会上得以进一步弘扬。

三、北京奥运会的民族精神凝聚价值理路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各族人民始终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奥运精神中, 也蕴涵着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从五环旗的设计上看, 奥林匹克标志最早是根据1913年顾拜旦的提议设计的, 他的会标设计思想是:“五环上的蓝、黄、绿、红和黑环, 象征世界上承认奥林匹克运动、并准备参加奥林匹克竞赛的五大洲, 第六种颜色白色——旗帜的底色, 意指所有国家都毫无例外地能在自己的旗帜下参加比赛。”这表明, 奥运精神也有着团结统一的内涵。

古希腊火炬手在将圣火传向战乱频繁的城市时, 一边奔跑一边高呼口号:“和平!停止战争!参加运动会!”《奥林匹克宪章》明确表示:“支持和平与人类的相互理解, 包括倡导遵守奥林匹克休战。”这表明, 奥运精神也有着爱好和平的内涵。

勤劳的中国人民, 运用高科技为奥运会提供了一流的体育场馆及电子服务系统等设施;志愿者们用勤劳的双手服务世界人民;训练场上运动员们挥汗如雨, 为取得优良成绩辛勤训练;在火炬传递的过程中, 我们勇敢地与各种阻碍圣火传递的行为作斗争。这表明奥运精神也有着勤劳勇敢的内涵。

以拼搏为核心、以实力为基础的女排精神;赛场上一次次被刷新的世界纪录;奥运圣火的不断传递;甚至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影响下, 奥运会依然如期保质保量地进行, 这又表明了奥运精神也有着自强不息的内涵。

这些丰富内涵在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 促进了奥运精神与民族精神的融合。 北京奥运为民族精神的升华提供了新的平台。主办奥运会是中华民族百年一遇的良机, 是北京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自己的最好机会, 也是让世界更充分地了解现代中国的机会, 同时, 跟随奥运会一起走来的奥运精神为升华民族精神提供了一个很好契机。随着 2008 年中华民族奥运梦圆, 亿万华夏儿女的奥运情愫不断得到升华和释放, 这是民族激情和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示, 是把民族激情和凝聚力转化为升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动力, 同样是中华民族难得的机遇。奥运会本是体育盛会, 但又是超越体育的, 我们筹办奥运会、弘扬奥运精神, 可以达到升华民族精神的特殊效果。

北京奥运开拓了民族精神的新境界。现代奥运会是向一切国家、一切地区和一切民族开放, 并在世界各地轮流举办的。它超越了政治、宗教、肤色、种族和语言的限制, 成了全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盛会。举办奥运会使我们的民族精神由爱国主义向国际主义发展, 由本国的和平向世界和平发展。同时, 奥运会中的竞争是以诚实比赛、公平竞争作为道德基础和基本原则的, 在打击假球、黑哨, 抵制和反对使用兴奋剂的同时, 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理念就融入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使中华民族精神进入到一种新境界。

参考文献

[1]谭小勇.北京奥运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J].体育与科学, 2002 (9) .

[2]刘光明.在弘扬奥运精神中升华伟大的民族精神[J].党建, 2008 (8) .

民族凝聚力 第9篇

从1843年上海开埠,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代代民族实业家不懈书写“上海牌”跌宕起伏的成长历史,挥洒着一个民族工商业发展的艰辛与骄傲。

品牌故事

回望百年,倾听那支民族品牌摇篮曲

上海是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1843年上海开埠,上海成为列强工业品在中国倾销最重要的市场,也是民族工商业与之竞争最激烈的场所,一批批民族品牌也在与之正面撞击中脱颖而出。

我们看到,有取洋品牌而代之的“佛手”牌味精,有市场中智胜美商的“亚浦耳”牌灯泡,有走出国门的“三星”牌牙膏,更有作为面粉和棉纱“大王”的荣氏兄弟取得了中国人对面粉和棉纱的定价权。

“上海牌”,凝聚着民族工商业的艰辛与骄傲。作为一种精神,一种延续,它们是新中国工业赖以发展的细胞。

让我们回望百年,倾听那首民族品牌摇篮曲。

故事一

荣氏产品执掌中国面粉棉纱定价权

荣氏兄弟创立的中国近代名牌“兵船”牌面粉、“人钟”牌棉纱,取得了当时中国人对面粉和棉纱的定价权

荣氏兄弟创立的中国近代名牌“兵船”牌面粉与“人钟”牌棉纱等,为我国近代民族品牌的成长,并取得面粉和棉纱的市场定价权,书写了光辉的一笔。

1923年8月,荣氏兄弟根据北洋政府于1923年5月颁布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商标法律——《商标法》、《商标法施行细则》,向北洋政府农商部商标局申请注册了“兵船”牌面粉商标。“兵船”牌面粉获得了我国商标注册史上开天辟地的第一号商标,同时也是第一件面粉行业中的注册商标。

1923年底,荣氏兄弟又将自己使用多年的棉纱商标“人钟”牌呈请商标注册,又获得我国商标史上第一件棉纱商标,同时又是我国第一件纺织品商标。能一举取得我国近代商标史上的四项“第一”,只有荣氏兄弟。

1901年,荣氏兄弟开设面粉加工厂。经过几年的资本积累,荣氏兄弟在1910年再次投入巨款,引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制粉机器,将生产规模扩大了三倍。同时,为体现“乘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铁甲舰船精神,生产的面粉取名为“兵船”牌。几年以后,荣氏兄弟又在无锡、上海、汉口、济南等地陆续开设了12家面粉厂,即“茂新”一至四厂,“福新”一至八厂。其产品主要使用“兵船”牌商标,也同时使用“宝星”牌、“红蓝福寿”牌、“牡丹”牌、“六蝠”牌、“盘寿”牌和“麦根”牌等6个商标。其中以“兵船”牌商标使用时间最长,产量最大,市场声誉最高。

由于当时“兵船”牌面粉产品质量好、产量高、销路广、信誉高,由此被国内同行一致认定为面粉交易所的标准交易商品的样本。这样一来,“兵船”牌面粉不仅成为商家争购的对象,而且也成为中国对外面粉出口的标准品牌。由此,荣氏兄弟被业内人士称之为“面粉大王”。

“人钟”牌棉纱现在的人们已不怎么了解它,但如果提起解放前的申新纺织公司,人们知道这是荣氏兄弟兴办的民族工业,而“人钟”牌棉纱商标是荣氏兄弟注册使用的知名度最高的棉纱商标。它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就与日商棉纱商标“蓝凤”、“丰年”、“立马”等牌号,展开过激烈的市场竞争。

可以说,“人钟”牌棉纱是荣氏兄弟在与日商棉纱长期竞争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国产知名棉纱品牌。当时“人钟”牌棉纱是申新纺织厂所生产的23个棉纱品牌中,质量最好的一个。“人钟”牌棉纱占“申新”一至九厂全部产销量的30%左右。“人钟”牌棉纱是荣氏兄弟占领棉纱市场的第一品牌,没有“人钟”品牌的社会影响,就没有荣氏家族之后的稳定发展的基础。“人钟”牌棉纱当时被棉纱同业公会推选为上海华商棉纱交易所惟一的一种标准交易商品。在全国棉纱交易市场上,要以“人钟”牌棉纱的质量为标准。

故事二

方液仙独创中国近代日化产品第一品牌

上世纪30年代,“三星”牌牙膏已占据国内牙膏市场的一半以上,基本替代了各种进口牙膏,“三星”牌牙膏一度成为牙膏商品的代名词

我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日用化学品行业专家方液仙,是近代规模最大、产品最多的日用化学品生产企业——中国化学工业社的创始人,也是“三星”品牌的创立者。

1911年,年仅18周岁的方液仙设立了一个小型化学实验室。因他常年刻苦钻研,虚心好学,不久便成为日用化学品生产方面的行家里手。之后,他创办了我国近代著名日用化学品生产企业——中国化学工业社,同时创立“三星”牌商标,生产包括蚊香、牙粉、牙膏、花露水和雪花膏在内的众多日化产品。方液仙以“福、禄、寿”三星作为商标名称,并使“三星”牌一举成为中国近代日用化学品行业中的第一品牌。

牙膏天天都要使用,是最普通不过的日用品。但在上世纪初,我国民族工业极为落后,牙膏、香皂、雪花膏之类的日化产品无不是洋货洋牌的一统天下。当时,市场上牙膏有美国的“丝带”牌,日本的“狮子”牌、“仁丹”牌,英国的“固齿玉”牌和德国的“鸭头”牌等,方液仙决心要生产出中国品牌的牙膏。

难能可贵的是,在“三星”牌牙粉销售很好的情况下,方液仙看到了牙膏的市场前景,决定停止牙粉生产,全力以赴研制牙膏。他以世界名牌美国的“丝带”牌牙膏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不仅要打破国产牙膏生产空白,而且还要赶超世界名牌产品的质量。在经过艰苦努力和刻苦钻研,1922年间终于试制成功了第一支国产牙膏。牙膏问世后,方液仙决定仍然使用“三星”牌的名称。

在“三星”牌牙膏由于质量好,很快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到了上世纪30年代,“三星”牌牙膏已占据国内牙膏市场的一半以上。那时“三星”牌牙膏已是家喻户晓,并已基本上替代了各种进口牙膏。“三星”牌牙膏商标,一度成为牙膏商品的代名词,在国内市场上成了绝对名牌。

到了上世纪40年代初,“三星”牌牙膏的年产量已高达1300万支。在当时人们还没有普遍使用牙膏的情况下,这个产量是相当可观的。“三星”牌牙膏由于产品质量精良,价格公道,不仅大量销往全国各大城市,还远销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三星”牌牙膏与“三星”品牌,也真正走向了国际市场。

故事三

上海“佛手”味精逼退日货“美女”味之素

1924年12月,“佛手”牌味精商标注册公告正式刊登。这是我国味精食品行业中的第一个味精注册商标

吴蕴初是我国味精食品工业的奠基人,也是“佛手”牌味精这一品片的创立者。

“一战”结束后不久,国外日化产品源源不断地倾销到我国城乡各地。吴蕴初看到,日货“美女”牌味之素在我国市场热销,以此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便使他萌生了一个决定:即放弃原先从事的工作,重点转向将味之素的研究。1920年底,他在家人和好友的大力支助下,购置了大量的化学实验设备,经过反复试验,终于获得了几十克与日货味之素相似的结晶体。之后,他又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终于试制成功与日货味之素完全相同的国产调味品。

有了一个好的产品,就要有好的相关名称。吴蕴初想到:最香的东西人们叫它香精,最甜的东西人们又叫它糖精。这调味品放上一点,菜的味道马上就不一样,立刻让人感到鲜美可口。这不就成了“鲜味之王,味中精华”,吴蕴初富于遐想地把它叫做“味精”。而这个“味精”和日货“味之素”在名称上又不一样,以示区别。

另外,味精是由植物蛋白质制成的,但它又有一种鱼肉的鲜味,它对于吃素食信佛教的人们来说,是最为时宜。珍奇美味只在佛教徒所信仰的“西天佛国”上有,“味精”就出自天上菩萨之手。吴蕴初便想到用“佛手”作为商标名称。1924年1月,吴蕴初先生将“佛手”牌味精商标,首次向政府呈请注册。1924年12月,农商部商标局编印出版的第二十三期《商标公报》上,刊登了“佛手”牌味精商标注册的公告。这是我国味精食品行业中的第一个味精注册商标。

第一批“佛手”牌味精生产出来后,吴蕴初便将其送到朋友经营的各个酱园,进行试销。同时,他还在其工厂门口及酱园内外张贴“佛手味精,鲜美绝伦”的广告画。为了与“美女”牌味之素竞争,他们还在上海主要路段及有“美女”牌味之素广告的地方,同时也张贴“佛手味精,完全国货”、“走过路过莫错过,佛手味精上餐桌”、“佛手味精,价廉物美,欢迎使用”等广告宣传口号。

1925年5月,上海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全国民众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抵制日货,使用国货”爱国运动。这样,“美女”牌味之素因长期无人问津,产品积压,终于在1927年底悄悄退出中国市场。

故事四

上海“亚浦耳”灯泡敢跟美商打官司

“亚浦耳”的含义是要超德国的“亚司令”牌、荷兰的“飞利浦”牌,执我国灯泡工业之牛“耳”

上世纪初,我国家用电器市场上均为清一色的洋牌洋货,当时的中国连一只小小的灯泡也生产不出来。十里洋场上海南京路,虽然每到晚上灯火通明,光彩夺目,但只是洋牌洋货灯具的“博物馆”或“展示中心”而已。

上世纪20年代初,20多岁的胡西园毕业于浙江高等工业学院电机系,来到上海谋生。作为电机专业的学生,夜上海的灯光既他感到好奇又感到刺目,他暗暗发誓要研制出中国人自己的灯泡。从1920年初起,胡西园开始了灯泡的试制。经过数次的失败,包括灯泡漏气、断丝等,终于在一年多以后自制成功我国第一只国产灯泡。

胡西园又经过几年的筹集资金,于1924年初组建灯泡专业制造厂,生产出我国第一批国产灯泡并以“亚浦耳”牌为产品商标。“亚浦耳”的含义是要超德国的“亚司令”牌、荷兰的“飞利浦”牌,执我国灯泡工业之牛“耳”。解放后,“亚浦耳”牌灯泡改名为“亚”牌灯泡。

当“亚浦耳”牌灯泡问世后,便接二连三地招来外商的不少麻烦。而在与外商的灯泡市场竞争中,又集中在与美国、日本灯泡厂商的品牌争斗。1935年初,美商奇异灯泡厂生产一种廉价的“日光”牌灯泡与“亚浦耳”牌进行竞争, 售价仅一角银元,而“亚浦耳”牌灯泡最低批发价也要二角几分。

但美商蔑视中国商标法律,根本不把中国商标登记注册制度放在眼里。他们错误地认为“日光”牌灯泡商标,不需要向中国商标登记部门呈请商标注册。胡西园了解这一情况后,联合国内灯泡行业同业公会的灯泡生产企业,制造与美商同样商标名称的产品,向市场抛售超低价的国货“日光”牌灯泡,且每只仅银元五分,比美商售价再低一倍。这样,几十万只美货“日光”牌灯泡就在他们的仓库内被宣判“无期徒刑”。

美商向中国法院控告“亚浦耳”所谓的冒牌行为,要求赔偿经济损失。但法院认为,美商奇异厂所使用的“日光”牌灯泡商标,并未向中国商标行政管理部门呈请注册,即未取得商标专用权,也同样不能受到商标法律的保护。而要求胡西园赔偿美商的经济损失,也没有任何法律依据。

傲慢美商无奈输掉“日光”牌灯泡商标案这场官司。

品牌述评

铭记近代民族品牌的精神财富

比起古老商帮晋商、徽商来,这些在十里洋场直接面对欧美品牌的实业家,更具有世界视野,更富有现代意识。他们离我们更近

“人钟”牌棉纱、“兵船”牌面粉、“三星”牌牙膏、“佛手牌”味精、亚浦耳灯泡、冠生园陈皮梅……

荣宗敬、荣德生、刘鸿生、方液仙、吴蕴初、胡西园,还有卢作孚,张謇、张元济、 简照南、简玉阶、穆藕初、范旭东、陈光甫……

一份长长的上海老品牌背后,活跃着一批批近代优秀民族企业家的身影。

胡西园做“亚浦耳”灯泡,最大的支撑力量是“要研制出中国人自己的灯泡”。 “火柴大王”、“水泥大王”、“企业大王”刘鸿生的名言是 “一人享福、万人受苦的日子不太平”。现代中国最大的私营银行“上海银行”的创办人陈光甫,第一个推出“一元起存”、零存整取、整存零取不弃贫民的服务方式,他的口号是“人争近利,我图远功;人嫌细微,我宁繁琐”。

比起古老商帮晋商、徽商来,这些在十里洋场直接面对欧美品牌的实业家,更具有世界视野,更富有现代意识,他们离我们更近。

他们的品牌灌注着强烈的国家情怀。他们不耻从商,“实业救国”,做改良社会的理想主义者。张謇身为金榜题名的状元,却下海经商办实业,不是为了发财,他是要实现“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的理想。卢作孚基本上没有资本,只是股份公司发起人、创办人、CEO,他家股本仅占民生公司1/2000,且没分过一分钱红利。他只是领取一份不丰的薪金,离世时无任何遗产。

他们的品牌浸润着执着的创新意识。吴蕴初研制味精,购置了大量的化学实验设备,经过反复试验,终于获得了几十克与日货味之素相似的结晶体。之后,他又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终于试制成功与日货味之素完全相同的国产调味品。范旭东说我“当了裤子也要办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他最得力的助手和伙伴是化学家侯德榜,他从美国请来的化学博士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有三大贡献:揭开了苏尔维制碱法的秘密;创立了侯氏制碱法;后来又为发展小化肥工业作出贡献。

他们的品牌贯注着浓郁的市场智慧。这些现代企业家,靠自己的胆识、智慧和管理才能,穿行于外国资本、官僚资本的缝隙之间,顽强发展、壮大着。张謇这样的士林名人固然耻于交结权贵拉大旗做虎皮,“海归”范旭东、穆藕初等受西式教育影响者更以依附权势为可鄙。当“亚浦耳”牌灯泡问世后,便接二连三地面临美国、日本灯泡厂商的品牌争斗,胡西园选择了直面挑战,也选择了成功。

上一篇:教育改革之思考下一篇:汽车尾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