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性范文

2024-05-27

消费性范文(精选11篇)

消费性 第1篇

一、教育的经济价值概述

教育的经济价值包括生产性价值和消费性价值。前者主要是通过收入为实现主观幸福感提供经济基础和可能, 而包括健康、消费技能、消费方式等内容的教育的消费性价值, 却直接影响到消费目的能否实现进而影响主观幸福感。

然而, 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却存在着很大误解, 教育过于重视对学生生产能力的培养, 对教育的消费性价值没有充分了解, 更谈不上发挥教育的消费性价值对主观幸福感的积极作用。随着物质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构建,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已深入人心, 消费对人的幸福感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教育的消费性价值就理应成为教育理论界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教育改变人们消费的方式 (网上消费和信贷消费) 来探讨教育的消费性价值如何增进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二、核心概念界定

1. 教育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各种社会力量办学两种方式, 本文是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有目的地、有系统地、有组织地, 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这与社会力量办学的培训班辅导班等所谓的教育是相区别的。

2. 教育的消费性价值

指通过教育投资获得的非货币性回报, 包括纯当前消费效果、消费行为、预期消费收益、储蓄报酬、健康、家庭管理及对家庭生活的其他影响、教育塑造的感情特征等几个方面, 也可被视为属于“消费者行为新理论”的范畴。

人类的消费活动过程不完全是一种本能行为和自然过程, 它首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阶层、一个群体, 以及具体的个人, 其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内容的背后都深刻地隐藏着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这个阶层、这个群体乃至个人的精神风貌和素质烙印。因此, 在某种意义上说, 教育影响人类的消费活动。人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方式不是物质进步的消极自然物, 而是有目的的文化教育的结果。对此, 有人做过专门探讨, 认为教育在人的消费活动中具有增值功能 (表现为教育可以通过提高生产力水平而丰富消费资料和通过教育而增加个人收入及消费能力) , 导向功能 (表现为教育可使消费者学会消费、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心态) , 调节功能 (表现为教育能够调节消费支出的范围和比例, 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 。

3. 消费方式

就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的生产关系下, 消费者与消费资料相结合的方法、途径和形式, 既包括消费的自然实现形式, 又包括消费的社会实现形式, 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更侧重于研究消费的社会实现形式。

4. 幸福感

在心理学领域, 主观幸福 (Subjective Well一being, 简称SWB) 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专业术语, 是指参与主观幸福评价的个体, 根据他自律的标准来对其生活质量予以整体性的评价 (Diener E) 。这种幸福可以通过问卷来获得, 以此获得关于个人对其生活满意度和幸福度的指数, 在每个人所显示的指数的过程背后是一个认知性的过程, 就是他在与其他人、过去经验和将来的期待进行比较后而对幸福所做的评判。

三、教育产生的消费方式的改变对人们幸福感的增进

以下内容以网上消费和信贷消费这两种消费方式为例来研究教育的消费性价值对人们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分析教育的消费性价值如何增进人们的幸福感。

1. 网上消费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包括消费方式, 网上消费就是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型消费方式。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 网上消费正日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消费方式。据样本调查, 51%的本科及以上的教育群体对网上消费持赞成态度, 远远高于初中及以下群体的24%。不同于传统消费方式的见货付款, 网上消费提供给消费者更多的资讯和类比信息, 同样的货品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消费更从容;足不出户的购买方式还可以省去车马劳顿之苦, 提高购买效率, 而且这种购买方式价格比较优惠;最重要的是网上消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都可以实现购买和消费。网上消费以方便快捷、商品丰富、价格实惠、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等特点, 弥补了传统消费方式的不足, 日渐受到消费者青睐, 为日常生活注入新鲜活力, 这些都是实现主观幸福的重要条件。

但是许多消费者仍然受传统购物观念的束缚, 不少消费者坚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传统购买心态及对加上新事物的不信任感, 这或多或少制约了网上消费的发展。但这都不能阻止传统消费方式向网上消费方式转变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 传统经济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网上消费人群的不断壮大也会最终带动整个社会消费人群的观念转变, 这为实现社会整体幸福感提供可能。

2. 信贷消费

目前, 我国正处于消费结构的升级期, 商品价值的实现因人们支付能力的制约而受到阻碍。为了有效解决消费者的有限购买能力和日益丰富的商品及劳务销售之间的矛盾, 改善人们的生活, 促进商品的生产和流通, 推出消费信贷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消费信贷是指金融或商业机构向有一定支付能力的消费者调剂资金余缺的信贷行为和信用关系, 一般发生在需要长期积累而又长期消费的大件商品的购买中, 如汽车和住房等。如图1所示, 消费信贷, 可以使预算约束线向右移动, 即通过消费信贷可以增加其可支配收入, 从而使预算约束线与更高位置的无差异曲线相切, 提高了自身的效用水平。

在图1中, AB表示消费者在借贷前的预算约束线;A′B′表示借贷后的预算约束线;I1、I2、I3表示无差异曲线。通过消费信贷, 当期支付能力增大, 预算约束线和无差异曲线相切于E′点, 消费者所获得效用水平大于原来的最大效用组合点E (X

如图2所示, 消费者在获得消费信贷后, 将该笔钱全部用于耐用消费品Y, 预算约束线从AB移动至A′B′, 新的效用最大化组合E′中非耐用消费品X的数量没有变化。

四、结语

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提高人们生活的水平,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而高质量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选择的消费方式。网上消费和信贷消费等消费方式对实现人们的满足感、幸福感有重要影响, 可以使消费者通过适当的途径、经济的方法和有效的形式获得日益丰富的消费内容, 从而不仅在生存需要, 而且在享受和发展需要等各方面实现和消费资料的充分结合, 获得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 得到身心的愉悦和满足, 最终可以极大地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和幸福感水平。

因此, 学校教育应该改变以往的观念, 不能只是培养人的生产价值, 还要努力帮助学生更新消费观念、合理消费行为、提高消费水平、调整消费结构, 使人科学合理地实现消费, 教育促进幸福的经济价值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当然消费方式也只是教育的消费性价值的一部分, 情绪的培养和健康的改善及所有从学校教育中得到的满足都属于教育的消费性价值, 都能够从中获得幸福感。

摘要:本文从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出发, 以网上消费和信贷消费为代表性消费方式来论述教育的消费性价值对人们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从而正确认识教育的经济价值, 即教育的生产性价值和教育的消费性价值都对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有不可替代的增进作用。因此, 必须转变当前片面的教育理念, 教育不仅要促进人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本的发展, 还应该发挥其消费性价值并努力促进人作为消费主体的消费能力的提高。只有把两者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提高学生人力资本价值的同时, 充分发挥教育的消费性价值, 人们才能真正感到幸福。

关键词:教育的消费性价值,消费方式,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王冰.教育的消费性价值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研究“伊斯特林悖论”的新思路[D].2009.

[2]王冰.“伊斯特林悖论”新解——对教育的经济价值之博弈分析[J].教育科学, 2009, 25 (1)

[3]杨晓霞.关注学生的教育消费性收益[J].江西教育科研, 2001, (9)

[4][美]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M].曹延廷, 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2.

网络传媒艺术的文化消费性分析 第2篇

关键词:网络传媒艺术;消费性;分析

0 前言

数字化网络处于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与文化渐渐融合,传媒文化逐渐步入主流,文化更是与消费紧密挂钩,传媒文化消费迅速发展,这些特点串联在一起构成了当今社会的整个文化消费的主流。由于受到这种消费文化浪潮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已经渐渐改变,物质消费产品固然是人们消费的中流砥柱,但网络传媒引起的一系列消费品,包括网络品牌,网络虚拟产品,网络影视甚至是网络虚拟号,都已经成为消费产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传媒所率领的新型技术以及数字多媒体等迅捷的传播方式,充分迎合了当今社会对于消费产品的独特的逻辑,呈现出了崭新而又独特的文化特色。本文从此处着笔,意在借助我国文化消费的特征,对新型的网络传媒艺术引起的文化消费型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应对文化消费冲击的出路。

1 现在社会文化消费特征具体分析

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我国的文化消费特征的阶梯性已经渐渐分明。随着文化消费规模的迅速性扩大以及网络传媒的飞速发展,文化消费的总量已达到数万亿元,其规模占据了消费市场的半壁江山,并且增长依然十分迅速,在今后几年内仍会蓬勃发展。其次,文化消费的形式也已经越来越趋向于多样化,文化的消费不仅仅拘泥于过去的传统必须性消费,而是更多地倾向于新型数字多媒体方面以及服务产业,包括大型影视,字画收集和休闲旅游方面。这些文化方面的消费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大众视野,精神层面的产业也渐渐不可或缺。整个社会对于文化消费的认可度已经有了大幅提高。同时,政府对于文化消费的支持力度也渐渐加大,对于提升文化产业的消费力度和质量的相关措施也已经渐渐趋于完善,政府和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的重要性的共识也有了迅速提升。这就为出传统文化消费以及新型的网络传媒消费提供了优秀的社会环境。事实上,无论是生存性消费,微观普通性消费以及过度奢侈的炫耀性消费,还是从生物驱动性的消费到具有强烈炫耀心理的现在消费,这都属于当今文化消费产生的变革,需要政府进行有效引导,民众进行理性看待。

2 网络传媒的文化消费的独特性

随着科学文化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平均生产力的飞速提高,商品的物质世界固然永远是社会的主流,当当今时代上网络上形形色色的产物也已经构成了新型的数字化网络王国,在无形中引起了人的购物欲望。消费已经不局限于实用的价值,更多的在于他所蕴含的符号的独特性,以及被符号所放大的不断激发的对人的满足。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背景,网络传媒艺术渐渐在符号以及消费文化中像镜花水月一般如同幻觉。也正因为如此,數码电影,网络文化等一系列产品更是应运而生,这些层出不穷的网络文化不断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让人们乐此不疲的不断买单,由于当今网络时代中,消费意识涵括了绝大多数网络大众的意识形态,这种内在动力和文化底蕴也组成了这种网络文化的意识形态。所以,数字化网络所购建的网络传媒艺术已经成了当今文化消费工具的主流。网络艺术并不需要过多的凝心汇神和心灵感悟,而是更多地被符号所操控,使得人们更愿意盲目地去占有,去消费。网络传媒艺术引起的文化消费区别于传统的消费就在于这如同符号影像化一般的文化存在以及生存于网络之中的新型生活方式,以及消费者对这种消费的普遍认同意识。

3 如何面对文化消费浪潮的冲击

网络传媒所率领的新型技术以及数字多媒体等迅捷的传播方式,充分迎合了当今社会对于消费产品的独特的逻辑,呈现出了崭新而又独特的文化特色。所以当代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一场网络传媒艺术所率领的消费性文化的侵袭。这场侵袭规模宏大而又来势汹汹,影响了社会经济乃至整个中国,对每个人甚至是整个社会的消费产业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受到这种消费文化浪潮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已经渐渐改变,物质消费产品固然是人们消费的中流砥柱,但网络传媒引起的一系列消费品,包括网络品牌,网络虚拟产品,网络影视甚至是网络虚拟号,都已经成为消费产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股潮流无论如何凶猛,势头都直指现在社会的人文本身,文化倾向更是具有相当的超前性,政府对于这股潮流引起的侵袭所表明的态度,将会从文化精神层面上为人民群众指明应对的方向。由于当代社会的消费主义已经不再局限于文化的存在形式,更多的而是在于整个文化产业如何像当今的社会体系中逐步靠拢。政府不但需要了解应对的防线,更要积极发挥主观调控性以及管理功能,更好的应对网络传媒艺术飞速发展引起的文化浪潮冲袭。另一方面,政府在法律和相关制度方面也应当有所作为,政府需要履行好作为文化引导者和文化管理者的职责,要从根本上加强对文化消费的引导,还需要通过相关法律制度加强网络引起的文化潮流的管理和约束。在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中,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文化消费的健康发展,因为市场经济是与成熟的文化政策以及管理分不开的。

除此之外,如何面对这股文化消费浪潮的冲击同样存在于每个个人自身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的文化消费可以是人的又一次解放,享有这种权利,也就为自身思想精神上的最终解放铺平了道路。只有当个体自身具有了真正的主体意识,不断盲目跟随于这股文化消费的浪潮而是主要占有,主要应对时,消费主义文化的浪潮才会真正成为为人这一主体充分服务的高级工具,自身带来的不利影响也会在人的理性应对中得到减弱,最终呈现出极大的正面效应。

4 结语

数字化网络所购建的网络传媒艺术已经成了当今文化消费工具的主流。消费时代的文化逻辑被应用到了网络传媒艺术之中,真实反应当今网络时代以媒介为主题的消费意识的特色,同时因为商品逻辑逐渐分布到了整个人类的逻辑之中,消费的形态逐渐变成了一场利益,如今的信息时代,消费意识涵括了绝大多数网络大众的意识形态,这种内在动力和文化底蕴也就构成了这种网络文化引起的文化分析的意识形态。即使被市场的价值规律和经济杠杆所驱动,对于这种意识形态的网络文化消费也不曾停歇。那么,如何有机结合技术产品与技术产品,如何让人们的文化消费的审美有更多的价值和美感。还有如何在网络传媒艺术引起的文化消费和传统文化消费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每一个研究文化消费的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房宏婷.论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J].传媒与文化笔谈,2009(3):134-135.

[2] 吴玉红.论消费社会的文化消费与文化审美[J].学术界,2012,11(174):183-185.

[3] 桂勇.论当代文化的消费主义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3-44.

消费性 第3篇

关键词:防水,检测,泄漏,量产

1 引言

在产品制造出来以后, 如何评价防水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如何对产品进行量产性的防漏检测?

随着数码产品的多样化, 数码产品的功能也越来越多。为了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具有一定特殊功能的数码电子产品相继问世, 其中防水数码相机、防水数码摄录机、防水手机等等就是典型的具有防水功能的消费性数码产品。

以数码相机为例, 能具有一定防水性能的相机, 是数码相机发展的一个方向。

在大雨中记录一些快乐的瞬间, 在海边冲浪、潜泳时拍下美丽的景色, 这时我们所用的必须是防水相机, 防水性能从雨淋到潜水防水, 都提出了实用性的要求。

在生产过程中如何检测相机的防水性能, 如何在生产中把满足设计要求的产品与不合格产品分选出来, 是一个必须准确完成的任务。

2 测试方案

根据防水相机的规格性能及相关测试要求, 为了保证量产的质量及效益, 设计开发测试设备应该满足以下性能: (1) 安全可靠, 操作方便; (2) 平衡时间少, 不会降低正常生产流线速度; (3) 测试数据易于分析, 能记录并与产品对应; (4) 测试准确, 有可量化的判定标准; (5) 测试误差小, 或测试误差可控; (6) 测试产品时要与产品的实际使用状态最接近; (7) 通用性强, 不同型号产品时都可以切换使用; (8) 测试压差可以满足各种水深等效测试要求。

2.1 测试介质的选择

测试防水相机的目的是检查相机对于水的防护性能。水是流体能传递压力, 测试中一般用液体或气体来作为测试用的介质, 评价产品对于流体的防泄漏能力。

对于量产用检漏设备, 最适宜、最易获得的测试介质是空气。但使用空气与水之间有密度差异, 在泄漏方面有一定差异, 对于在空气中会泄漏的产品, 在水中不一定会泄漏。使用空气是加严了测试。

2.2 测试方案

目前已知道的测试检漏方案中, 共有以下几种方案。

2.2.1 水压法 (如图1)

(1) 制做一高压容器, 容器中充入水;

(2) 测试品没入水中后, 在容器中加压;

(3) 维持压力一定时间;

(4) 取出产品分析泄漏状况。

优点:与产品实际使用状况相同, 测试最标准 (可用来做最终判定) 。

缺点:测试不良即导致产品报废;非透明产品需要拆机检查。

2.2.2 真空测试法 (如图2)

(1) 把测试产品内部抽成真空;

(2) 分析产品内部真空度与时间的关系;

(3) 通过真空变化的状况确认泄漏。

优点:测试设备简单安全;可方便地找到泄漏的位置;测试不损坏NG品。

缺点:测试压力差最大只能有0.1MPa;测试设备的阀门要求高, 泄漏导致的误差大;产品需要测试口, 测试口容易泄漏;在真空下 (133Pa时) , 水在常温下蒸发, 易干扰测试数据。

从测试数据看, 10号相机真空泄漏数据最快。通过水压对比试验也确认10号相机发生水压漏水现象, 而其它相机未有漏水发生。

2.2.3 歪量检出法 (WPC) (如图4)

(1) 制做一高压容器, 产品置于容器中;

(2) 测试产品在受压情况下的变形;

(3) 通过产品变形状况分析是否泄漏。

优点:可以测试各种产品;测试数据易于分析。

缺点:外形变形不可靠时不适用;变形与泄漏需要特别等效确认。

歪量检出法的基本原理: (1) 设置可随意地向里面施加气压的封闭加压舱。 (2) 将已封闭好的被测物 (经过试验的) 放入加压舱内。 (3) 向加压舱内施加 (已设定好数值的) 气压。 (4) 通过气压给被测物造成的歪量 (弯曲度) 来进行测定。

图5中, 在曲线段 (1) 、 (2) 上, 被测物的周围受压后其内外的压力差会使其表面形成变形 (凹陷) 。在曲线段 (3) 上, 泄漏大的情况下, 由于不会产生压力差, 会在短时间内变为相同压力, 所以不会弯曲变形并立即恢复原型。在曲线段 (4) 上, 在没有发现泄漏大的情况下, 设定一定的气压值对歪量 (弯曲度) 的变化进行小泄漏的测定。在曲线段 (5) 上, 有轻微泄漏的情况下, 由于内压和外压的压力差逐渐的减少, 歪量 (弯曲度) 会逐渐的复原。在曲线段 (6) 上, 没有发现有轻微泄漏的情况下, 被测物不会在设定的压力下产生复原。

2.2.4 压差方式检出法 (如图6)

(1) 制做两组相同的压力容器以做比较;

(2) 两组容器间通过压差计来比较压力;

(3) 一组容器放标准体一组放被测体;

(4) 相同施压后分析压差来确定泄漏。

基本动作:在两组相同的腔体回路中充入相同压力气体。关闭阀门AV1&AV2, 通过压差计比较两个腔体中的压力差。标准腔体中放入确认OK的标准测试体。被测物中如果有内部泄漏, 就会导致压差计测得压力差异。通过压差计的数据分析被测体的泄漏状况。

优点:测试腔可以做得比较小。

缺点:需要专门定做测试容器;须做等效试验来确定判定。

2.2.5 正压检出法

(1) 如图7, 制做压力容器, 压力容器上带有侦测界面;

(2) 将被测品接在侦测口上, 并在容器中加压;

(3) 分析侦测口上测得的压力以评价泄漏。

缺点:一次只能测试几台相机;产品测试口处的泄漏无法测出;测试数据不易分析。

优点:读数简便。

2.2.6 正压及Mini sensor检出法 (如图8)

(1) 制作一电池大小压力侦测记录器;

(2) 将记录器置于电池位置;

(3) 相机及压力SENSOR组件放入正压机后开始加压;

(4) 记录压力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5) 分析压力数据, 判断是否有泄漏。

优点:生产效率高;数据直观易量化分析;通用性强。

缺点:Mini Sensor有体积限制。

3 各种检漏方法比较

根据以上各种测试方法, 我们分别进行了试验。通过试验数据我们进行了分项评估, 评估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试验数据分析, 我们优选了最后一种方案作为我们相机防水检漏的测试方案。

4 结语

生产消费文化与媒体消费文化 第4篇

生产消费文化与媒体消费文化

在现代社会,消费文化日益成为社会构筑和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工具.社会借助消费文化影响生活方式的两条基本途径是生产消费文化和媒体消费文化.前者以产品为载体,是通过物的形态表现出来的生活方式,具有日常生活文化的特征;后者则以大众媒体为载体,是用符号调制传递的生活方式,具有意识形态文化的特征.两者在对生活方式作用的机制、方式和途径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特点.

作 者:郭景萍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社会学系,广东,广州,510320刊 名:广东商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DONG BUSINESS COLLEGE年,卷(期):“”(3)分类号:G05 F014.5关键词:生产消费文化 媒体消费文化 生活方式

消费篇 精明消费享受生活 第5篇

精明消费选两头

根据最近几个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月度CPI指数已经明显下降,但是就此认定国内已经告别通胀恐怕为时太早。在很多经济学家看来,受到人力成本上升的影响,中国极有可能在未来数年均保持3%~4%的通胀率。换句话说,通胀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如何在通胀下消费我们已经在2011年年初讨论过。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与通胀打“持久战”。简单说来,消费瞄准“两头”将是最简便的精明消费之道。所谓“两头”是指高端和低端。奢侈品是典型的高端消费品,财力充裕的家庭不妨适度增加在这方面的消费。从过去几年的市场成交来看,汽车、名酒、名表是奢侈品中保值增值能力最强的品种,而在中国市场,这些奢侈品的增值能力甚至超过最好的银行理财产品。

如果把艺术品也算作一种消费,那么它显然也应该被归入高端消费的行列。在2011年,中国作家的国画及油画作品最高身价都再度被打破,市场平均涨幅延续了10年来单边向上的价格走势。如果中国经济不出现残酷的硬着陆,这个市场应该还会继续红火下去。

从另一方面来说,受到通胀的压力胁迫,大多数老百姓手里的现金其实是在不断贬值的。从理财的角度来看,在大多数生活消耗品上尽量选择价廉物美的产品,将有助于消费者把现金节约下来转换成其他资产。在超市,多看看那些超市自有品牌应该会有所帮助。

出行跟着汇率走

从整个2011年的汇率走势来看,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走势呈现出单边下跌的态势,全年几乎是以一个恒定的幅度缓缓下降。受此影响,美国和英国以及中国香港等货币实行固定汇率的国家和地区,中国游客的总量在过去一年直线上升。而在2012年,这样的情形恐怕仍将上演。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如果全球经济保持缓慢复苏的势头,预计未来一年人民币的升值幅度会在4%-5%左右。也就是从现在的6.33左右升值到6.05左右。但如果欧元区债务危机继续恶化下去,导致全球经济再出现类似于2008年和2009年时那样的危机的话,人民币升值步伐可能会放缓到3%以下,甚至是更低,大概处于6.15左右。对于希望前往美国的消费者来说,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谷底有很大可能出现在年末,而彼时应该正是美国当地全年最疯狂的一次打折季,所以适时为自己安排一次血拼之旅应该是年度最体现您财商的旅游项目之一。

相比之下欧元区的情况有些复杂。在过去几年欧元兑人民币的汇率高峰通常都出现在下半年,但是受到严重的欧债危机影响,从2011年5月开始,欧元兑人民币汇率开始直线下滑。这也使得最近两个月内前往欧洲扫货的游客较往年明显增多。

但由于明年是很多西方国家的换届年,欧元问题会否因为这一因素而在年中时出现逆转也很难说。所以对于计划前往欧洲旅游的中国游客,我们建议最好趁2012年春节的机会尽早前往,在汇率上应该是有保证能占到便宜的。

亚太地区的不确定因素更多一些。从汇率变化来看,澳元、韩元、新加坡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均在上半年一路上行,在第三季度骤然跳水后进入宽幅震荡。由于整个亚太地区国家受到欧美经济影响的因素较为多元,所以目前尚难判断这些国家全年的汇率走势。但是多数市场人士都认为,整个一季度韩元、新加坡元及澳大利亚元汇率都有可能保持在低谷,所以春节出行的目的地也可以从其中选择一处。

激励政策期待接力

就目前的政策来看,2011年执行的几乎所有消费补贴政策都将在2012年撤销。对于消费者来说,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成本付出。

在家电消费方面,家电下乡优惠政策已经结束补贴,而按照商务部和财政部给出的时间表,家电“以旧换新”也将于2011年12月31日终止。此前,家电节能惠民补贴也早已于2011年6月宣告结束,家电行业三大拉动内需的扶持性政策在2012年之前将全部退潮。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一轮扶持产业政策的永久终结,反而很可能带来新一轮政策的兴起。从全年的经济预测来看,受到国际市场疲软的影响,整个家电行业仍需要政策的扶持。另外,此前执行的扶持政策在推出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会引发新的问题出现,这些新问题有可能又需要新的政策来解决。比如,国家不再以旧换新,那旧家电或者废弃的家电将得不到很好的统一管理,会给国家环保、资源再利用等方面带来相应的负担。综合来看,新一轮的产业扶持政策有可能在年中出台,而且极有可能是围绕绿色节能这一主题展开,包括此前一直未引入惠民补贴范围的变频空调等节能产品也有可能会因此受益。消费者如果家里有大件家电消费的需要,不妨再观望一段时间。

台湾消费性电子产业发展及现状分析 第6篇

消费性电子产品类别繁多。凡与人们日常生活所接触的音乐、声音、影像、视讯, 都依赖于它来传播。由于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 促使越来越多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出现。就台湾而言, 消费性电子产业主要包括视讯产业、音讯产业、电子玩具产业, 以及其他属于个人及家庭所拥有的电子产品。

消费性电子产业是台湾建立最早的电子工业。在台湾整体电子工业中, 它独领风骚数十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尽管消费性电子产业仍是台湾“十大新兴工业”之一, 但不论是其产值还是出口值都呈现递减趋势。近年来, 台湾加快了消费性电子工业的调整步伐, 以期再现昔日的黄金时期。

一、台湾消费性电子产业发展历程

1.20世纪60年代起步, 1987年世界排名第7位

台湾消费性电子工业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它伴随着台湾出口加工区 (高雄、南梓、台中) 的发展而崛起。一方面, 消费性产业是出口加工区最大规模的产业;另一方面, 台湾的消费性电子产业是通过装配加工、技术引进逐步形成的。就产品而言, 1961年台湾大同电子公司推出了台湾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1964年台湾开始生产黑白电视机;1969年开始生产彩色电视机。这三大块基本构成了台湾消费性电子产业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 是台湾消费性电子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期间包括洗衣机、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的门类不断增多, 而且创造了台湾电子工业的两个50%。从1978年的统计数字看, 一是消费性电子产业的产值占台湾电子工业总产值的50%;二是台湾出口加工区出口总值的50%是消费性电子产品。这一时期, 彩电业发展最快, 在整个70年代, 其年均增长率为22%。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由于消费性电子产业原来的发展惯性, 加上受到台湾资讯产业快速发展的影响, 促成了台湾消费性电子工业的持续增长。至80年代中期, 台湾消费性工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其总产值世界排名第7 (1987年) 。其中, 有“十大”家电产品在世界市场名列前茅, 即组合音响、收录放音机、电子钟表、电视机、录放影机、汽车音响、电唱机及唱盘、CD、电子乐器。

造成台湾消费性电子产业不断扩张的宏观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先是组装加工, 为承接OEM订单积累了基础;OEM的发展又推动了产业规模的扩大;消费性电子工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台湾电子工业的发展。这些发展与变化无疑推动并加速台湾经济的发展。

从微观层面观察, 可以看到, 与台湾消费性电子产业发展同步进行的, 是台湾电子企业, 特别是家电厂家的数量有惊人的增长。据“台湾电子厂商名录”统计, 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 台湾的电子工业生产厂家已发展到5500多家, 其生产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厂家占l/3。其中规模相对较大的公司, 如大同、声宝、金宝、济业、歌林、台湾松下等都是在这一阶段崛起, 并获得迅猛发展。

2.20世纪90年代产值开始逐年递减, 1997年被挤出世界前10名

20世纪90年代, 台湾消费性电子业的经营状况每况愈下。从台湾消费性电子产业的产值变化来看, 1991年台湾消费性电子工业的总产值近700亿元 (新台币, 下同) , 1996年降为405亿元, 1998年再降为336亿元, 缩水近二分之一,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岛内产量递减。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 台湾消费性电子产业总产值年均减少13%。1996年至1998年年均减少11%。其中最突出的原因, 一是电视机的制造被韩国超过, 二是被视为最有发展前途的空调的产值下降了一半。

(2) 出口份额大幅减少。电子产品是台湾出口的主力产品, 历来都占台湾出口总额的5成以上。在台湾整体电子产品的出口额中, 消费性电子产品所占的比例逐年下降, 1998年约占16%。

(3) 在对外竞争方面, 台湾在世界消费性电子生产中的地位直线下跌。1997年台湾消费性电子工业在世界的排名已下跌到第14。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台湾家电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减弱。

一方面, 台湾家电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于东南亚地区, 而台湾的劳动成本又高于东南亚地区。因此, 在20世纪90年代, 消费性电子业在东南亚国家的发展近似于起飞。其中, 最为突出的是马来西亚。当台湾消费性电子业在世界排名节节下落的同时, 马来西亚的家电业却直线上升, 1998年它在世界的排名仅次于日本, 居第2位。

另一方面, 缺少自有技术。这与台湾消费性产业的特点息息相关。其表现主要有三:一是厂家数量多, 且主要是中小企业。在开发自有技术方面, 在资金与人才两方面, 均不易达到科技研究发展所需的临界规模。因此, 长期以来, 特别是关键技术与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以彩色电视而言, 彩色电视制造成本, CRT占41%, 主要由日本进口, 其它零部件自日本进口也高达67%。二是台湾家电厂商发展的背景大致接近, 且产品结构趋同。三是岛内市场狭小, 对家电产品的需求有限。因此, 家电产品一直属于岛内市场价格战最频繁、竞争最激烈的领域, 而价格战的结果是产业利润的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为了企业生存, 台湾家电厂家纷纷外移。

除了上述因素外, 随着科技的发展, 特别是因特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 加速了家电产品的更新换代。在消费市场中, 传统家电产品的需求已趋成熟, 增长趋于饱和。这些变化也是影响台湾消费性电子产业衰退的一个重要因素。

3.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以期再现黄金时期

为了走出消费性电子产业的困境, 近年来台湾业界大刀阔斧地调整消费性电子产业的经营活动, 以期再现“黄金时期”。

(1) 以“三化”为导向, 发展新消费性电子产品。所谓“三化”即数字化、生态化、网络化。台湾期望以此为方向, 推进传统家电向“信息家电”、“生态家电”和系统整合方面转移。基于此目标, 台湾选择了12项产品包括高清晰度电视、卫星数码电视接收机、数字网络电视接收机、数码音讯广播接收机、数码录影机、DVD、可复写式光碟机、数码摄放影机等作为现阶段的重点发展领域。从近年发展情况看, 新产品效应日趋明显。

(2) 加大研发投入, 以“高画质视讯发展计划”、“数码与互动技术的发展计划”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台湾实施这些研发计划的战略目标是, 通过产学合作的形式, 整合科技资源, 掌握自有的技术。台湾业者认为, 要在新消费电子领域占一席之地, 必须拥有自有技术, 否则难以摆脱长期依赖日本技术的阴影。就“数码与互动技术的发展计划”而言, 近3年以来, 仅企业界的研发投入经费每年都在5亿元以上。

(3) 加强与日本和欧美跨国公司的业务合作, 利用对方的技术、品牌、销售渠道等优势拓展市场。诸如台湾的大同、声宝、东元、宏碁等以“股权购买”、“策略联姻”、“供需结盟”等形式, 与欧美跨国公司进行信息家电的合作。其中, 合资办企业的比例趋于上升。例如, 日立公司以DVD关键技术的“承载器”转让, 宏碁集团与日立公司合资成立宏电公司。

(4) 调整产业组织, 构建产业供应链。近年来台湾产业组织变革的一个重要现象, 是产业供应链的兴起。即以主导厂商主动领头, 吸引中下游零件供应商, 以及上游原料厂形成新的供应链。在供应链的合作关系上有两种形态, 一是紧密型的合作关系, 另一种是松散型的合作关系。不管哪一种形式, 其目的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产业供应链竞争取代以往的“单一企业”竞争。

综上分析, 台湾家电产业转型的主导趋势, 是家电产品走向3C整合。在迎接网络时代来临的背景下, 家电产品、信息产品、通讯产品的分界日益模糊, 三者之间的交融日益密切, 这已是家电产业发展的世界性趋势。同时, 由于半导体产业、信息产业是现阶段台湾的相对强项, 因此, 台湾家电产业的转型将对台湾整个电子工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4. 消费性电子产业的崛起

台湾拓墣产业研究所认为, 2000年以后因特网快速广泛的普及, 信息产业进入后PC时代, 此时3C产品 (信息、通讯、消费性电子) 整合态势开始出现。2003年下半年起, 日渐成熟的消费性电子产品可以说是带领全球经济向上攀升的关键。如数码相机、数字激光视盘机、液晶平面电视等, 虽在过去分属不同层面的产品型态, 但都不约而同炒热了消费性电子产品市场。

(1) IT产业典范转移

由于数字家庭概念的兴起, 信息硬件 (IT) 厂商早已锁定家用消费市场, 以期及早卡位, 抢攻未来数字家庭商机。PC大厂试图将PC已具备的强大运算效能, 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与个人家庭生活结合, 再利用家中既有的视听娱乐设备作为输出的接口, 引领数字家庭概念兴起。而在数字风潮、3C整合趋势更加具体明朗化, 以及市场竞争态势的变化下, 信息硬件厂商正纷纷跨足消费性电子产品领域, 另一波产业重整与新变革正在酝酿中。

信息家电 (IA) 结合多媒体影音、通讯及数据储存于一机的产品是未来发展趋势。台湾拓墣产业研究所认为, 未来台湾信息硬件 (IT) 厂商, 将面临低价抢单和毛利下滑现象, 唯有朝消费性电子产品方面多角化发展。

(2) IA产业的崛起

2000年起全球PC市场出现发展瓶颈, 网络应用普及状况下, 通讯网络相关技术成为发展后PC时代信息产品的竞争优势。许多信息厂商开始结合通讯及网络相关技术, 大规模投入后PC时代的信息家电 (Information Appliance;简称IA) 相关产品, 如个人用智能型移动电话、可连网游戏机等。而以数字家庭为中心, 结合家庭网络及各项消费性电子产品的概念也已逐渐成形, 可见未来仍是以消费性电子产品为发展趋势。由于各类IA产品功能多所重迭, 其产业定义与范围因而有所不同。

资料来源:台湾拓墣产业研究所

根据台湾资策会对IA特有五大特性——连接网络、移动性、易于使用、家电质量, 以及低价位的定义, 也形塑了它自身的产业价值链与范畴。投入IA产业的厂商, 必须有能力提供整合五大特性的产品, 亦即掌握关键技术、零组件与产品设计。

配合着全球信息家电市场的蓬勃发展, 信息家电 (IA) 产业也一同获得高度成长, 然而众多厂商看好信息家电市场的未来前景而纷纷投入, 也让信息家电产业中厂商竞争格外激烈。其中影响未来的几个重要关键, 将会是在标准规格的发展、关键零组件的供应、厂商间的策略联盟、品牌经营与中国大陆生产制造等几个议题。

(3) e-Home概念成型

e-Home观念在最近几年开始成型, 主要在于通过相关设备以及家庭网络环境的建置, 提供人们在家更方便、更具自主性以及更安全的居家生活。目前数字家庭对于功能的要求一般分为娱乐、工作、通讯、控制等四大类, 娱乐功能主要是以电视机为核心, 包括周边的影音播放、游戏机等设备。工作类功能则是以PC为核心, 包括周边的打印机、扫描仪等。通讯是以网络为核心, 包括对讲机、网关等。控制类功能则是一般电灯、冷气、冰箱等的控制。

随着数字化的趋势, 台湾消费性电子产品已经由传统的3C进入4C时代:电脑、通讯、消费性电子、汽车。电脑及通讯产品因为逐渐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 所以没有将其划分到消费性电子产品范围内, 但随着电脑及通讯产品的附加娱乐功能越来越多, 甚至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已经完全考量其娱乐效果时, 电脑、通讯及消费性电子产品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 致使未来所有的电子产品已经几乎可以分类为消费性电子产品的范围内, 消费性电子产品在今日消费者的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技术不断进步, 加上各种产品越来越讲求多功能与便利, 带动众多电子产品的需求。在喇叭方面, 各产品以不同音效吸引消费者, 像是杜比环绕音效、3D音效、重低音等, 更有岛内企业推出无线喇叭, 显示无线喇叭俨然成为喇叭的下一个潮流。电视方面, 从最开始的传统电视机、液晶电视、大尺寸电视、3D电视, 一直到超高清4K电视的崛起。此外, 近年来随着民众越趋注重生活安全以及生活水准的提升, 摄像机与监控系统需求的增长, 尤其在网络摄像机 (IP Camera) 的需求持续增长, 主要因为网络视讯监控系统拥有较高的扩展性、易于远端存取、影像清晰且便利, 提供民众高效益的监控平台。

2013年台湾视听电子产品制造业TOP10业者总营收达新台币1067亿元, 相较2012年小幅增长4%。而观察近5年来视听电子产品制造业TOP10业者的总营收, 仅有2011年衰退高达50.16%外, 其余年度皆呈现增长现象, 显示该产业仍有发展空间。

在台湾视听电子产品制造业TOP10业者中, 瑞轩科技、纬创资通、台湾松下电器、佳世达科技与大同公司近5年来皆维持在前10名内。近两年来虽然瑞轩科技公司维持在TOP1, 但近两年来业绩皆呈现衰退, 且2011年衰退幅度高达36%。而在电视机不断推陈出新的趋势下, 该公司转投资品VIZIO牌产品销售持续扩展, 且大尺寸电视策略奏效, 2013年液晶电视增长10%, 销售量达600万至630万台。而近两年皆呈现增长的企业有台湾松下电器、美隆工业与声宝公司, 其中美隆工业公司营收从2010年的新台币34.5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新台币44.1亿元, 但整体毛利偏低。而声宝公司为了提升全球化竞争, 从家电制造业转型为服务型家电业, 同时销售声宝 (SAMPO) 、日本夏普 (SHARP) 、大陆TCL及美国惠而浦等品牌家电, 并希望藉由服务及物流创造业绩。彩富电子公司为2012年增长幅度最高的厂商, 约为52.15%, 主要系受惠于网络摄像机需求的增长, 且该公司表示, 2013年该公司的网络摄像机销售量持续增长, 约达25万支, 年增率逾30%。

二、台湾消费性电子产业在全球的地位

科技业是台湾的主导产业, 其中台湾的电子产业全球领先。台湾电子产业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 通过产业技术的转移、海外归台学者的参与、硅谷人脉的建立, 逐渐掌握技术能力, 在制造与管理上取得成本优势, 进而在几次产业循环后, 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供应商, 共有62家企业名列全球科技500强。

三、台湾消费性电子产业的竞争优势

1. Timing助力台湾科技业起步

台湾电子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 由美、日通过技术转移、产能转移开始发展, 海外学者归台参与从而建立了与硅谷的人脉, 逐渐掌握了技术能力。由于在制造和管理上取得了成本优势, 进而在几次产业循环之后, 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供应商。

台湾在电子产业发展历程中, 海外归台学者的参与、与硅谷深厚的人脉关系是台湾电子制造进入国际产业链的关键因素。而90年代以后计算机以及2000年以后手机的高速发展, 为台湾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发展背景。

2. 多个领域为全球最大供应商

在电子产业制造中, 台湾在多项终端产品及供应链上为全球最大供应商。如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器、WLAN、x DSL等;在供应链上, 包括PCB、MB、Panel、机壳、部分IC晶片等也是全球第一的制造商, 如Foundry的台积电、封测的日月光、以太网芯片的瑞昱等。

3. 品牌经营尚需着力

台湾在建立了技术和制造优势后, 力图向品牌经营挺进。近几年企业触角更伸向世界, 着力建立本土品牌, 如笔记本电脑的Acer、MB的华硕、智能手机的宏达电、网络设备的友讯等。然而, 品牌之路并非坦途, 台湾企业在品牌建设上也遇到了瓶颈, 上述几家公司均是找到了细分市场的突破口从而成为全球性的品牌。

4. 集团整合

在集团垂直整合上, 从过去专营单一产品扩大至上下游的垂直整合, 创造企业在成本、研发和采购等方面的优势, 例如鸿海的上下游一体化。在集团水平整合上, 集团横跨多个领域, 使零组件或整机制造厂商扩大营运范围, 增加成长动力, 例如鸿海的产品范围从PC到消费电子再到通讯产品。

四、两岸消费性电子产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十余年之间, 长江三角洲取代珠江三角洲成为另一个台资企业高密集出现之处。昆山、苏州、无锡与南京等地依靠着上海, 逐渐打造起IT制造聚落。

根据“台湾工业总会”数据显示, 1993年, 台商在广东和福建两省的投资占大陆投资总额的48%, 而江苏和上海两地为26%。但是到了2012年, 数字却逆转, 广东与福建两省只占到28%, 而后者则升至55%。“经济部”投审会统计, 从总量来看, 2012年选择江苏、浙江与上海为投资地区的台资, 已经占到对大陆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二。

如今整个长江三角洲已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约占中国大陆30%的产值比重, 其中全球重要的信息厂商皆在长三角地区设立生产基地。笔记本电脑代工龙头广达在松江、华宇在吴江、仁宝在昆山, 而液晶面板厂友达与华映分别在苏州与吴江设立后段组装厂, 富士康亦在昆山地区拥有超过3万人的手机制造基地。

目前台湾前二十大电子类股上市公司中已有17家落户长三角, 台湾十大笔记本电脑公司有九家在此投资。靠着台资电子公司的努力, 长三角信息产业已初步形成从电子基础材料、覆铜基板、印刷线路板、电子零组件、以及计算机显示器到整机生产相对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从上海到苏州, 一直到南京这条科技长廊则建构涵盖主板、液晶显示器、计算机周边产品、桌面计算机与笔记本电脑等信息产品产业聚落, 以及软件技术的新兴研发中心。

几乎台湾整条信息产业链都已在长三角复制, 台湾骄傲的信息产业链则在崩解当中。从近十年新竹科学园区的营收比重来看, 台湾电子业的重心已往上游的半导体业集中。

1995年, 半导体业占竹科总营业额的49.5%, 到了2012年, 提升至69.3%;另一方面, 园区内光电产业的营业额也快速增加, 近10年平均年增30%。比重减少最多的则是计算机及周边产业。台湾电子业的重心朝技术更为密集、资本更为密集的领域前进, 这正是目前长三角最缺的一块版图——半导体产业聚落。

因此, 中国大陆积极扶植长三角地区的半导体产业, 给予各种优惠补贴, 在2001年至2013年间, 长三角地区IC产业规模都保持30%以上成长, 这些成果与国际半导体大厂将封装测试厂设于长三角地区, 以及中芯和宏力等晶圆代工厂的快速成长密不可分。

另一方面, 长三角地区芯片设计厂商目前亦达到600余家, 比2000年增长10倍, 多集中在消费性电子、通讯以及芯片卡领域, 这些都是中国大陆极力扶持的项目。

两岸消费性电子产业合作及交流会于2009年12月9日在台北举行, 与会两岸业者签署了合作意向书, 以共建针对环渤海地区这一重要消费性电子市场的产业交流与合作平台。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有关负责人和海尔集团、汉王科技、北京百脑汇等企业代表, 与台北县电脑商业同业公会、工业研究院等台湾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企业的代表共200余人与会。两岸业界就消费性电子产业发展现况及趋势, 消费性电子产业标准、法规、品牌和两岸消费性电子合作愿景等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现场展示了汉王科技的电子书、工研院的软性电子纸等消费性电子产品, 并安排两岸厂商进行商业洽谈。

会议由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大连市半导体行业协会、青岛市对外经济贸易企业协会和台北县电脑公会、台湾工研院、台北内湖科技园区发展协会、台湾光电与半导体设备产业协会共同主办。

消费性 第7篇

一、女性被“象征性歼灭”之成因

正如赫胥黎在《重访美丽新世界》里提到的, “那些随时准备反抗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视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享乐主义”得以在大众文化中大行其道, 而享乐往往与物质享受是分不开的。由于女性形象, 特别是在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形象, 被认作是具有某种特定的观赏和审美的价值。为了迎合男权社会中普遍的审美趣味与消费要求, 吸引受众眼球, 媒体中的女性形象渐渐被物化成了“物质享乐的符号”。这些“符号”脱离于女性真实的存在而存在, 单独成为一种象征意义。作为精神消费品, 它与当今众多快速消费品一样, 被媒体大批量地生产、销售、使用和废弃, 使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被“象征性歼灭”了。同时, 形成了一种依靠对女性形象进行的生产包装和销售, 以期从中获取经济利益的经济形式———“美女经济”。

“美女经济”与“注意力经济”、“体验经济”一起并称为三大“感性经济”, 其中最不能忽视的一个经济体就是近几年十分火爆的“美女经济”。美女成为产业经济, 源自于20世纪充分挖掘和利用美女资源吸引普通大众的注意力, 引导当代消费者的审美观, 从而提升商品附加值, 提高产品的知名度。“美女经济”是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对于这一现象, 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方面, 认为“美女经济”是多赢经济, 可以使得媒体、商家、美女和受众均成为利益所得者, 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另一方面, “美女经济”又是许多人眼中的另类经济, 只重外表不重内在道德修养, 这符合快速消费的经济理论:直观、有对比、投资回报效率高。只重外在不重内在就是一种典型的投机。注重内在修要, 加之外在硬件锻炼培养, 才是投资。由于它处在边缘地带, 对女性的性角色进行夸张渲染, 一再挑战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催生剂。

媒体在社会对女性形象的普遍误读现象上有很大责任。这是因为大众传媒依仗其先进科技的支撑拥有强大的覆盖面和穿透力, 受众一般对它传播的错误内容毫无招架之力, 很难分辨。特别是当媒体进入市场经济的环境中, 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 女性形象更是被当做吸引受众眼球的法宝而被肆意地扭曲和物化。与此同时, 她们本身的生活与兴趣则没有得到准确地表达和反映, 女性便丧失了被正确认知的权利。而这些对女性的看法和观念在其传播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 最终又作用于社会生活, 对女性享受其应有的平等权利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另外, 从女性的社会角色来看, 她们仍然是处于弱势的“他者地位”的“第二性”。女性注意自己的外表, 习惯于迎合男性的审美趣味来审视和塑造自身。女性大多陶醉于被包装、被打扮成为一种近乎艺术品的完美形象。第一代女性运动的活动家玛丽·沃斯通克拉特在《女权辩护》中谈到, 女性把自己装扮成“羽毛族”以吸引男性的注意, 这是从她们生命的早期就开始练习的事情。在社会中, 女性的美被认作是一种可以拿出来炫耀的资本, 甚至能用之做利益上的交换。

表面上看起来, 现在的女性十分受到男性的尊重与爱护, 年轻貌美的女性受到男性们的追捧与赞美。然而, 当女性悄悄成为“美貌”的代名词时, 她也便被物化成了一种工艺品, 供人们观看和玩赏。看似风光无限的女性不但未能摆脱被物化、欲望化、消遣化的境遇, 反而这“风光”更加固了她的“他者地位”。男性的追捧与热情, 只能让她们进一步地陷入自我陶醉的迷梦之中, 她们慢慢相信女性与美貌的关系等同于男性与事业之间的关系;从而, 更加确定自己的物化本质和附属地位, 淡忘了自己还拥有对自己人生的选择和支配的权利。

虽然, 传媒的女性形象视角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与社会期望值, 但就目前看来, 以消费主义文化为基础的媒介传播, 从满足男性的视觉需要出发来界定女性美, 而仅仅把妇女当做审美对象或消费对象, 传媒对女性形象这种的包装、渲染与扭曲的泛滥, 在全社会所造成的声势早已出离了个体传播行为, 成为一股超乎寻常的力量在麻痹着人们的神经、混淆着人们的视听。目前, 媒体的这种忽略社会效益而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 必将给未来人们的精神上留下一个无法弥补的巨大的漏洞, 也必将影响人类的社会和谐与文明发展。而对女性形象的扭曲与歼灭, 则必定会继续加剧社会对女性错误的认知与定位, 从而给女性的解放造成极大阻碍。

二、大众媒体应如何还原女性形象

如今, 人们目下皆可见充满性暗示的美色大餐, 这实际上在公共领域满足了男性霸权社会对女性的集体偷窥欲。在男权社会里, 媒体把对女性的偷窥经过艺术加工最大程度地展示给受众。由于大众媒体本身具有极强的渗透力, 男性的偷窥欲得以在宽松的社会氛围中得到鼓励和刺激, 并形成了愈演愈烈的趋势。从此, 女性形象被不断地异化, 女性及其利益被大众传媒肆意忽略、谴责、贬低和鄙视, 她们的真实生活情况没有得到大众传媒的准确反映, 即女性被“象征性歼灭”。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更应该大力倡导还原女性形象、宣传相关知识, 停止目前的误导行为。因此, 提高从业者认识, 规范媒体行为势在必行。媒体也应加大对女权的相关内容正面的报道宣传, 使当代女性的生活状况在大众媒体中得以真实反映, 借以转变人们固有的观念, 真正有效地行使媒体的社会职能, 肩负起媒体的社会责任。

在媒体的运营当中, 应该避免单一的男性视角, 应使女性得到一定的发言表态权, 平衡男性与女性的社会关系, 缓和他们之间的矛盾, 并在媒体中扩大女性从业人员的比例。目前, 男性、女性在媒体的从业人数的比例是7:3, 男性是传媒和信息的控制者, 女性是媒体和信息的消费者, 使得他们在进行有关女性形象塑造的工作当中, 习惯性地以男性视角来交代和表现。

为了迎合受众的消费欲求, 媒介将女性的形象极尽所能地进行夸饰, 以构成强大的视觉冲击。这些直观的影像, 只满足于供人娱乐和消遣, 对受众不具有其他的传播价值。人们沉浸在媒体提供的这种一目了然的直观陶醉里, 失去了对信息的判断和思考能力, 是一种传播行为的退化。

虽然传媒的这种视觉盛宴的创造, 属于其自身优势的发挥, 具有技术含量和时代气息, 但是, 就目前发展来看, 媒体的这种锻造视觉冲击的手段, 已经变成其最终的目的, 这样做未免喧宾夺主。媒体的职责并不是单纯的提供娱乐和获取自身经济利益, 它还应当起到引领先进的文化思想的作用, 以激发人们的学习和思考热情, 挖掘事件深度, 活跃社会思想, 以期收到最大的社会效益。这样做也为媒体积累了后劲, 增强了媒体自身的竞争力, 为有一个长足的发展做了准备。

参考文献

[1]卜卫.媒介与性别[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消费性 第8篇

一、珠海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消费性支出概况

由表1数据可知, 1993—2011年珠海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消费性支出稳步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食品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占的比重 (即恩格尔系数, Engel’s Coefficient) 逐年降低, 说明珠海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珠海的恩格尔系数从1993年的46%, 逐步降低至2011年37%, 其中2005年和2006年最低, 达33%, 最近几年基本保持稳定在35%~37%, 根据联合国的划分标准, 恩格尔系数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 因此珠海属于相对富裕。

交通和通讯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占的比重逐年上升, 说明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 居民家庭拥有的交通和通讯工具也不断增加。2011年末, 珠海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汽车35辆、摩托车25辆、助力车12.5辆、固定电话78.5部、移动电话246部。交通和通讯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占的比重从1993年的4%, 逐步提高至2011年的18%, 其中2005年、2006年、2007年最高, 达25%, 最近几年基本保持稳定在18%~21%。

医疗保健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说明近年来公立医院改革后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导致医疗费用不断上升。医疗保健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占的比重从1993年、1994年的2%, 逐步提高至2011年的6%, 其中2003年、2004年、2005年最高, 达8%, 2006年以来基本稳定5%~6%。

从居住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占的比重来看, 1993年是10%, 2011年是9%, 最近十年基本上在8%~12%之间波动, 说明居住支出的增长幅度与消费总支出的增长幅度基本同步, 波动不大。

其他消费类型如衣着、杂项商品与服务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占的比重与居住支出相似, 基本保持稳定, 波动不大。

二、回归分析

根据消费类型以食品 (X1) 、衣着 (X2) 、居住 (X3) 、家庭设备及服务 (X4) 、医疗保健 (X5) 、交通和通讯 (X6)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 (X7) 、杂项商品与服务 (X8) 八项指标为自变量, 以消费性支出 (Y) 为因变量, 使用SPSS软件进行多重线性回归, 得出结果 (如表2所示) 。表2中, X2衣着以及X8杂项商品与服务的检验P值比较大, 系数不显著。

我们依次剔除掉显著性不好的X2衣着和X8杂项商品与服务后, 使用SPSS软件进行第二次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得出结果 (如表3所示) 。表3中, 模型的检验P值小于0.05, 显著性很好。得到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为:

通过以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可以看出珠海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消费性支出的构成情况, 其中食品、居住、家庭设备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对消费性支出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家庭设备及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 这也与珠海城镇居民家庭注重享受生活、医疗费用不断上升、教育压力大的现状相吻合。

三、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数学上对数据降维的方法, 它把给定的一组相关变量通过线性变换转成另一组数量更少, 并且能综合评价的几个新变量。这些新变量就是所谓的主成分。把主成分按照方差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在线性变换中保持变量的总方差不变, 使第一变量具有最大的方差, 称为第一主成分, 第二变量的方差次大, 并且和第一变量不相关, 称为第二主成分, 其他主成分以此类推。主成分分析法是希望选取用较少的主成分来概括大部分原始信息。实际应用中, 选取的主成分个数一般由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等于85%确定。下面对珠海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平均每人年消费性支出进行主成分分析。使用SPSS软件可计算出这八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值都比较大, 很适合使用主成分分析。初始特征值一栏前3个特征值累积方差贡献率是89.342%, 根据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 故选取前三个特征值。由成分矩阵可知前三个主成分在各个变量上的载荷, 从而可得:

由上述表达式可知, 在第一主成分中, 变量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系数比较大, 可以看成是反映这六个变量的综合指标。在第二主成分和第三主成分中, 变量居住、杂项商品与服务的系数比较大, 可以看成是反映这两个变量的综合指标。

四、曲线拟合模型

(一) 食品对消费性支出的回归模拟

食品消费是消费性支出中最重要的部分, 恩格尔系数是国际公认的衡量生活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为了更准确地了解食品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数量关系, 我们使用SPSS软件进行食品支出对消费性支出的曲线拟合, 结果 (如表4和图1所示) 。

从表4和图1看出, 二次函数和三次函数模拟效果较好, 以二次函数为例, 得出食品对消费性支出的拟合模型为:

(二)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对消费性支出的回归模拟

近年来, 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 教育文化娱乐需求被迅速释放, 支出不断增加,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对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也不断提高。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数量关系, 我们使用SPSS软件进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对消费性支出的曲线拟合, 结果 (如下页表5和图2所示) 。

表5和图2中, 对数函数模拟效果较好, 得出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对消费性支出的拟合模型为:

五、结论

近年来, 珠海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消费持续稳步增长, 消费结构有待优化, 主要表现在吃、穿、用支出偏高, 达52%, 超过消费性支出的一半;居住质量不高, 消费落后;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重偏高等。珠海市政府应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增加居民收入, 改善消费环境, 优化消费结构, 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

参考文献

[1]贾向丹.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分析[J].中国商界:下半月, 2010, (5) .

[2]范陈玉, 李旭.山东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发展趋向研究[J].商业研究, 2010, (2) .

消费差距与消费潜力 第9篇

对于企业来说,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会给企业带来利润。所以企业若想在以后的经营中赚取更多的利润,就得关注消费热点、消费增长点、消费潜力。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居民的消费能力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不同居民间的消费水平也产生了极大的差距。而且从现有的趋势来判断,以后的消费潜力将主要集中于普通居民消费水平的升级和奢侈品消费的进一步增长。

1 普通居民消费

虽然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4000多美元,中国居民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但目前阶段表现出来的消费能力仍相当有限。数据显示,我国消费占GDP的比重始终在低位徘徊。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为35.3%,而美国为70.1%,印度为54.7%。而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结果表明,2011年第一季度,虽然消费者信心指数在连续两个季度下滑后首次回升,但消费意愿仍处于较低历史水平。

央行对中国50个城市的储户调查更不乐观,85.8%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包括投资债券、股票、基金等变相储蓄及储蓄存款,只有14.2%的居民倾向于“更多消费”,创下了十年来的最低值。

有经济学家测算,如果按GDP支出法测算,过去10多年中国居民消费增速并不低,始终保持在8%以上,与GDP增速大致相当。之所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明显,关键在于人们的消费过分集中于教育、养老、住房、医疗等硬性的、强制性的方面,其他消费欲望被压抑或者吞噬掉了。所以单看统计数据,过去几年,劳动者工资的增长速度远比CPI增幅快,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多年来统计部门监测的主要是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的工资状况,如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国企职工等,全国范围内所有类型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并不高。比如直到2010年,我国才首次发布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工资状况,而这部分劳动者平均工资在2009年为18199元,一个月约为1500元,仅相当于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工资的55.6%,相当于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51.9%。根据李实等人2009年的研究结果,全国高收入阶层占15%左右,中间阶层占到10%左右,而低收入阶层超过70%。我国市场上真正的消费主力是大量中低收入者,而这部分人工资绝对水平还偏低,消费能力还没有得到根本提升。

赵卫华认为,从阶层上看,目前处于消费上层的人数大约占总人口的1%~2%,中产阶层约占总人口的20%左右,他们是目前消费的主力,其余大多数人口的消费能力还比较低。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情况就很能说明问题。目前,我国的恩格尔系数为40%左右,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大都在20%以下,这说明我国居民目前的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还相当有限;但另一方面,这也说明普通居民的消费能力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和尼尔森公司2011年4月份公布的中国消费者信心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一季度中国农村和城市消费者信心均明显回升。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满意度和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期乐观度均明显上升,对未来就业和个人收入增长预期乐观的消费者比重明显增加,消费者即期消费意愿也随之有所增强。

与此同时,“十二五”规划的主线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政策重在扩大内需,而要扩大内需,就要实现从过去的主要通过扩大供给来推动发展,转向更多地通过扩大消费来实现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工作重点将转向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改善消费环境、发展服务业等方面。

所以,在“十二五”期间,随着消费者预期收入的增加、通货膨胀受到合理控制、国家增加民生投入、居民解除后顾之忧,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居民的消费能力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这会给生产相关的普通居民消费品的企业带来巨大的机遇。

2 奢侈品消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拥有极强奢侈品消费能力的富豪的数量也在快速增加,中国已经成为了奢侈品的消费大国。根据中新网的报道,胡润研究院和群邑智库2011年4月12日联合发布了《群邑智库2011胡润财富报告》。据报告披露的信息显示,中国千万富豪达96万人,相比去年增长9.7%,其中包括6万个亿万富豪,比去年增长9.1%。目前,全国每1400人中有1人是千万富豪。全国百亿富豪大约有200人,其中97人为《2010胡润百富榜》上的百亿富豪,其余为隐形财富。百亿富豪中,企业主的比重也占了95%,企业占其所有资产的80%。他们拥有总价值1亿元以上的自住房产,1000万的汽车,并收藏了价值1亿元的艺术品。可投资资产占其所有资产的18%。百亿富豪中,有5%属于“投资家”,可投资资产占其所有资产的96%。他们拥有总价值1亿元以上的自住房产,2000万的汽车,并收藏了价值3亿元的艺术品。

伴随着中国富豪数量的快速增加,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也快速增长了起来。国际知名的咨询机构贝恩顾问有限公司与意大利奢侈品生产者协会日前合作发布的全球奢侈品市场报告显示,2010年的全球奢侈品市场规模达1720亿欧元(2540亿美元),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水平,相比2009年的1530亿欧元增长12%。报告称,若将中国消费者在海外的购买力计算在内,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调查报告称,2010年美国市场的奢侈品销售量上升12%,欧洲上升6%,而亚洲的增长幅度则达到22%,其中中国内地的奢侈品销售增长了30%!贝恩预计,2011年中国仍将是销量增长最快的国家,按恒定汇率计算,其奢侈品销售预计将增长25%,至115亿欧元。而中国社科院等单位最近发布的《商业蓝皮书》则称,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中国奢侈品的消费总额占到了全球的27.5%。有专家预计,未来5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将会达到146亿美元,占据全球奢侈品消费额的首位。

而按照安永咨询的数据,中国1.75亿的人口可能成为奢侈品的消费者或者潜在的消费者,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群体,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巨大的群体的支撑下,各种奢侈品公司在中国开设专卖店的速度非常快。比如LV在两年的时间内,在中国的22个城市开了27家店,其中包括西安、乌鲁木齐也都开设有店面。欧米茄手表最近几年在全球开了20家店,其中有14家开在了中国。所以奢侈品销售市场在中国的发展是一种爆炸式的增长,势头非常的快。以前很多奢侈品是Made in China,就是说已经在中国生产了,现在则是Made for China,变成为中国消费者生产。

根据大公报和新贵族门户华贵网的报道,截至2010年前12月,中国的奢侈品消费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的增长势头。在所有中国新贵奢侈品消费中,豪华汽车消费占40%,其次是豪宅消费占38%服饰、珠宝、艺术品占9%,私人飞机占4%,奢华旅行占1%,其他奢侈消费占8%。可以预计,奢侈品类的服装、装饰品、手表、珠宝、名酒、名车、豪宅等产品的消费将会有大幅度的增长。

3 消费变化趋势

中国的消费市场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差距,主要可以分为普通居民消费和奢侈品消费。在目前看来,奢侈品消费会有现实的、确定无疑的增长;而普通居民的消费也会增长,但由于受到各种政策因素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制约,在增长速度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变数。总体上看,各种消费类产品的市场规模都会增加,他们所针对的消费者的消费能力都会增强,只是奢侈品的消费潜力会迅速显现,而普通居民的消费潜力则会以较慢的速度逐渐呈现。

参考文献

[1]尹建军.关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2(5):34-35.

[2]潘成夫.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理论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6(10)78-80.

[3]吴高莉,邓书基.基于计量经济学的消费结构分析[J].当代经济,2008(12下):140-141.

[4]纪江明,张乐天.居民消费分化:社会分化的重要体现[J].南京社会科学,2010(6):64-68.

[5]王智,控制居民消费能力促消费升级转型[J].中国统计,2010(7):21-23.

[6]贺京同,战显宁.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成因[J].中国国情国力,2008(12):35-37.

[7]吴国庆.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特征及其营销特点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0(11):49-51.

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提示 第10篇

关注青少年饮食安全

1.选择安全、健康的食品。许多中小学生都有从小商店购买零食的习惯,他们往往会被那些包装炫目且价格低廉的小食品吸引,但因添加剂的使用量大,而给学生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为减少危害的发生,应到信誉好的超市或商场,选择质量优的企业产品。

2.均衡饮食,不依赖保健品。只要合理膳食,儿童所需的营养从食品中更易获得,而且也更安全。但有的家长急于求成,过于相信保健品的作用,不当使用往往适得其反。

3.多饮白开水,少喝饮料。夏季人体排汗多,喝白开水是补充水分的最佳选择。而学生们喜欢喝的碳酸饮料中仍有相当比例的产品不合格。而功能饮料含有糖、蛋白质、矿物质等,儿童长期饮用,会影响摄食及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容易导致营养不良。

4.选择设计安全的食品。生产厂家为了吸引青少年、婴幼儿的购买力,想方设法将产品的包装、外形设计得多彩,形态各异。但在这一现象的背后,存在着不少安全隐患。

医疗美容要慎之又慎

女孩子爱美是天性,现在有的家长以做美容手术作为考试成绩达到目标的奖励,有的女孩子将平时的钱积攒下来,利用假期进行整容。但从医学角度而言,尚在发育中的学生不宜做整形术,加上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手术不成功,就会影响到他们的未来。

远离“黄毒”保健康

1.上网警惕“黄色”侵害。假期由于闲暇时间多,青少年在上网时很容易在好奇心驱使下到黄色网站上浏览,流连这类网站往往会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2.谨防声讯台设陷阱。一些声讯台以聊天、假报价吸引学生,达到其坑钱、害人的目的。

运动、娱乐勿忘安全

1.游泳要到安全设施与保护措施完备的场所。最好结伴而行,防止出现因为准备不充分或安全设施不完备而造成溺水事件。

2.选择健康的游戏产品。我国每年的游戏软件销售额数以亿计,网络游戏用户以未成年人居多。目前,游戏软件中存在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会给未成年人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家长要为孩子把好购买游戏软件关。

3.参与活动前要了解注意事项。年轻人喜欢追求新、奇、险的娱乐项目,但要以科学知识和技能作为基础,要将安全作为前提。

防止网上购物受骗

网上购物以其方便、快捷的交易方式受到消费者的关注,更是学生们暑期购物的主要方式之一。但网上购物存在实物同样品不符、商品质量差、送货不及时、网络交易诚信度低等问题。尤其是网上所设的骗购陷阱使许多消费者痛失钱财。

旅游消费安全第一

旅游要素多,安全最重要安全是实现旅游目的的基础。因旅游过程中造成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损害的投诉从未间断,其具体表现为:(1)不洁餐饮引起的食物中毒;(2)携带的物品在宾馆被盗;(3)有的旅行社为降低成本,违规操作,让司机兼做导游,因疲劳驾驶,导致车毁人亡;(4)在旅游黄金周期间,车、船超负荷运作,给消费者的人身安全造成的威胁;(5)“黑车”、“黑导游”坑害游客;(6)旅行社不履行告之义务,擅自转团,使旅游服务质量及安全难保;(7)为降低成本,旅行社不给消费者办理旅游意外保险等。

中国消费者协会提示

1.合同是安全的保障。消费者在出发之前,先检查你手上是否有《意外旅游保险合同》;在旅游过程中依照合同的标准,随时检查旅行社在吃、住、行、玩、游方面的安排上有无“缩水”现象,是否完全履行了合同的约定,若遇旅行社擅自改变行程,降低服务标准,消费者要注意保留好证据。

2.注意安全才能开心。出门在外要顾全大局,服从导游安排,不擅自离队,在游览名山大川等危险地方,要相互照应,格外小心,时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3.年老体弱者尽量避开旅游高峰。不要在节假日选择热门旅游线路,拥挤的人流不仅容易使你享受不到旅游的快乐,还容易因拥挤发生意外,最好是错开节假日,不仅能细细品味旅游的乐趣,还能为您节约不少开支。

4.旅游期间生活要规律。定时定量进餐,按时睡眠,不为赶时间而放弃一顿饭,也不要暴饮暴食,多吃清火食物,保持愉快的心态。

5.因人而宜选择项目。注意动静结合,量力而行,避免过度疲劳。外出旅游要带些常用药品,以备急用。选择舒适的旅游鞋,少走崎岖陡峭的山路,若出现身体不适及时告诉导游,及时就近就医。

消费性 第11篇

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 国内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但较之上年增速有所回落,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仍居三大动力之首, 但力度有所减弱。1-10月,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90308亿元, 同比增长13%, 名义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 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4%, 比去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5.9%, 比去年同期低了9.1个百分点。11月份, 消费品市场出现加快发展势头, 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012亿元, 同比名义增长13.7%, 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8%。

2013年, 中国消费品市场运行主要特点:

1.乡村市场消费增速快于上年, 也快于城镇。1-10月, 乡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4.5%, 比去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4%, 高于去年同期0.6个百分点;同期,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分别比城镇高出1.8和1.1个百分点。

2.餐饮业市场增速下降, 限额以上企业 (单位) 收入负增长。1-10月, 全国餐饮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 增速比去年同期下滑4.3个百分点, 其中限额以上企业 (单位) 餐饮收入同比下降1.7%, 而去年同期是增长12.7%, 反差明显。这也是自对该项数据进行统计以来首次出现同比下降。

3.大型百货店销售增速继续呈下降走势。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 1-10月, 全国百家大型零售企业 (主要是百货店业态) 零售额同比增长9.1%, 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0.9个百分点, 较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低3.9个百分点。尤其5月以后增速逐月下降, 5-10月分别增长11.6%、11.5%、9.7%、8.8%、5.7%和2.7%。 (详情可参见本报告热点六)

4.汽车、石油及制品等对消费增长的贡献继续降低。1-10月, 限额以上企业 (单位) 汽车、石油及制品零售额的增长仅仅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个百分点, 比去年同期又下降0.2个百分点, 而该项数据在2010年与2011年分别为5.3和4.3个百分点, 形成了逐年下降的走势。

5.“三公消费”大幅减速。其范围之广, 从高档白酒、奢侈品、餐饮、酒店、旅游, 直到月饼、大闸蟹、贺卡, 无不受到冲击或影响。2013上半年, 涉“三公”消费类上市公司的业绩集体减速。前三季度, 五粮液酒净利润同比下滑8.95%, 其中第三季度降幅高达52.36%;高端餐馆湘鄂情前三季度亏损3.03亿元, 同比降幅高达343.88%。广州珠江新城的高端酒店已有十几家因公务宴请急剧减少而关门, 有的礼品印刷公司已印好的年历全部滞销在库达五、六百万元。

6.小型商业保持快速增长。1-10月, 限额以下企业 (单位) 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4.8%, 比去年同期又加快1个百分点, 对商品零售额增长的贡献率为51.9%, 比去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限额以下企业 (单位) 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4.9%, 比去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 对餐饮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106.7%, 比去年同期提高38.3个百分点。这种情况显示大众化消费依然旺盛, 对全年消费的贡献增加。

7.下半年以来物价上涨速度加快, 而消费实际增速放慢。上半年CPI同比上涨2.4%, 涨幅低于去年同期0.9个百分点, 而6-10月, 每月的CPI增速均已高于去年同期, 10月份CPI上涨3.2%, 高于去年同期1.5个百分点, 11月略有回调为3%。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11.4%, 快于去年同期0.2百分点;但6月份以后, 随着CPI上涨速度的加快, 每月的实际增速呈下滑走势, 而且均低于去年同期实际增速。例如, 9、10月份实际增长率均为10.2%, 分别低于去年同期1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

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预计, 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将略超13%, 实际增长在11%以上, 均低于上年。市场专家对其中原因作了分析点评:一是,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后, 相应带来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减慢。2013年前三季度,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9.5%,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 分别比去年同期回落3.5和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2.5%, 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9.6%, 也分别比去年同期回落2.9和2.7个百分点。然而, 从2013年城乡消费增速均高于收入增速看, 居民消费信心和销售增长率仍处在正常范围。二是, 中共中央的“八项规定”、中央军委的“禁酒令”等一系列遏制公款消费、狠杀奢靡之风的“组合拳”, 致使公款消费大幅下降。据有关资料, 三十多年来, 我国政府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80年代在21%-23%;90年代在24%-25%;2000-2010年提高到26%-27%;2011年达到28%;而且从1978年到2011年, 有22年政府消费增速高于居民消费增速, 这34年平均每年政府消费增长率比居民消费增长率高出1.4个百分点。专家们一致认为, 2013年遏制公款消费的行动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从而使这种不正常的局面逐步得到扭转。三是, 持续几年的消费补贴政策基本退出, 使政策带动起来的消费需求迅速收敛。四是, 物价的持续上涨, 收入增速的减慢以及官方“节俭令”对民间的示范作用, 都促使居民消费更趋理性, 更偏重实惠适用;特别是80后、90后人群已成为消费的主力, 他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与其前辈明显不同, 商品价格较低的网络购物成为最主要的消费渠道。专家认为, 这种理性化、讲求实际的消费行为, 虽然会使消费增速有所下降, 但却是消费心理成熟的表现, 有利于促进商业转变营销方式、调整经营结构, 实现转型升级。

展望2014年, 多数专家预测中国消费品市场将继续平稳增长, 物价指数会控制在较低水平, 但名义和实际增速仍会继续小幅回落;此外, 消费品市场上自主消费、理性消费特征也将进一步增强。

上述判断主要依据:

1.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开启之年, 为了保证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施行, 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仍会放在突出位置, 预计经济增长目标在7%以上。中央政府将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激发市场活力的措施,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保持居民收入的平稳较快增长。从2013年第四季度情况看, 中国经济已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 国际经济企稳回升的因素也在增多, 从而为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增长奠定比较牢靠的起点, 进而为中国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2.2014年,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反浪费、反奢靡之风、反腐败斗争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2013年10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 对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 (境) 、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办公用房、资源节约等各个方面作出了全面规范。对2014年中国消费品市场来说, 畸形的公款消费、非法的腐败消费必将受到更加有力的遏制。

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消费者自主选择、自主消费”。这意味着, 今后政府用财政补贴刺激城乡居民购买某类商品的政策性消费将彻底退出市场, 消费品市场将回归到完全由消费者自筹资金、自主购买的内生性增长。在这种情况下, 理性消费的意识及行为必然会有所增强。

上一篇:养护检测下一篇:保险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