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贮藏技术论文

2024-08-02

马铃薯贮藏技术论文(精选8篇)

马铃薯贮藏技术论文 第1篇

要保证贮藏质量, 首先要从夏秋田间管理抓起。提高块茎耐贮能力, 块茎入窖质量的高低, 关系到马铃薯能否贮藏成功, 而块茎耐贮能力的强弱, 又对入窖有直接的影响。

1) 搞好田间病害防治。入窖块茎的病斑和烂薯是贮藏的最大隐患, 而病薯和烂薯都来自田间。搞好夏季田间病害的防治, 是减少块茎病斑的最有效方法。

2) 不过多施用氮肥。大力推行施用氮、磷、钾配比复合肥料或马铃薯专用化肥, 使茎叶生长与块茎生长相协调, 增加干物质积累, 增强耐贮能力。

3) 提前杀秧促进薯皮老化。薯皮老化程度是决定薯块是否耐贮的重要条件。具体做法是收获前10~15天杀秧, 可用机械杀秧或用灭杀性除草剂进行药剂杀秧。

2、入窖前进行薯窖清理和消毒

首先是把薯窖地表的土和一些残存的杂物清理出窖外, 窖内不留死角。同时, 要运进新从山上或河滩取来的沙土, 均匀铺垫到地面上。然后是对墙壁等全方位的消毒。具体做法是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对墙壁、地面、通风道喷雾。也可以用百菌清烟剂熏蒸消毒, 施药用密闭36小时以上, 然后通风, 也可用硫磺或甲醛溶液熏蒸。

3、不同用途的块茎要分窖贮藏

分窖贮藏, 便于按不同用途进行相应的管理。要分品种、分级别、分用途单窖 (室) 贮藏。

1) 种薯贮藏必须“一窖一品 (种) 一级”, 真正做到没有机械混杂, 确保品种纯度和级别一致。注意贮藏的温、湿度, 最适宜温度保持在3-4℃之间, 最适宜的湿度保持在90%左右。

2) 食用薯及商品薯的贮藏条件, 可以比种薯的贮藏条件宽松一些, 只要做到不冻、不烂、不黑心、少损耗、保持新鲜即可。窖内温、湿度按种薯贮藏标准调节。

3) 加工薯, 特别是油炸薯条、薯片用的原料薯, 对贮藏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它们要求一定的薯形, 干物质含量要高, 还原糖含量低, 是专用的品种。对它们必须分品种贮藏, 并使贮藏温度不低于7℃, 最好是8~10℃, 以使还原糖不增加, 才能保证油炸颜色和炸出成品的质量。

4、搞好管理, 保证块茎的入窖质量

块茎入窖质量的优劣与贮藏损耗量的大小相关。入窖前对薯块应进行认真整理, 薯块入窖质量越高, 则贮藏损耗越低。进行块茎挑选整理是保证入窖质量的关键。做到“一干六无”。“一干”, 即薯皮干燥剂“六无”, 是无病块、无腐烂、无伤口、无破皮、无冻块和无泥土杂物。

5、加强管理, 满足贮藏条件

要求窖内的温、湿度和空气对贮藏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所以, 贮藏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就是通过调节和控制窖内温、湿度, 搞好通风换气, 增加窖内氧气的浓度, 减少窖内二氧化碳的浓度, 保证块茎正常呼吸, 并带出呼吸时产生的热量, 来防止贮藏病害的发生, 防止块茎非正常失水、伤热、发芽等等现象的发生, 以降低损耗, 保证块块茎食用或种用的优良品质。块茎茎入库后, 应保证块茎伤口愈合的条条件, 也就是充足的空气和温度, 以以及适当的湿度。具体的湿度应维维持在相对湿度90%~95%, 温度112~18℃, 保持10~14天, 然后以每每天降0.5℃的速度, 一直降至块茎茎不同用途要求的贮藏温度, 保持持到整个贮藏期。

6、药剂熏蒸、杀灭病菌, 严防防贮藏病害

有强制通风设施的薯窖, 块茎入入窖后, 可以用百菌清烟雾剂进行熏熏蒸。

7、改进贮藏窖, 创造好环境

1) 对普通窖, 在窖底和窖壁挖挖1条宽20厘米、深20厘米的小通风风道, 用秸秆或枝柴盖上, 然后再再放薯块, 可以增加自然通风的效效果。

2) 改单筒井窖为双筒井窖, 加加强窖内空气对流, 使窖内空气新鲜鲜, 并便于调节温度和湿度。

3) 改单门窑洞式窖为双门窑洞洞式窖, 以增加窖内空气流通, 并使使块茎出入窖方便、安全。

4) 根据窖内温、湿度情况, 用用移动式中小型风机, 不定期进行窖窖内强制通风, 调节窖内的温度、湿湿度。

马铃薯的贮藏初探 第2篇

(一)贮藏库的建设

建设具有通风、调温、调湿等设备的地下或半地下式的大型现代化贮藏库。库房分成左右两部分,中间为走廊,库门和走廊宽度为2—4m,能通车,库门与走廊相通。设双重库门,以起到缓冲作用,防止寒风直接吹入库内引起库温激变。

(二)预贮

刚收获的块茎尚处于后熟阶段,呼吸十分旺盛,分解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水分和热量,不能立即入库,而应放在15—20℃、氧气充足、有散射光或黑暗条件下,经5—7天,块茎保护部位形成木栓保护层,以阻止氧气进入和病菌侵入。切勿堆放在烈日下曝晒,以免薯皮变绿、茄素增加,影响品质。

(三)药剂处理

为了防止贮藏期病菌侵入,可将百菌清或农用链霉素均匀喷洒于块茎表面并晾干。另外,在收获前10天割秧晒地,以免病菌侵染块茎。

(四)装袋定包

为方便运输、贮藏,避免碰伤、擦伤,一般30—35kg/袋,大小薯分开装袋。装袋前应严格剔除病薯、烂薯、破损薯、畸形薯、青头薯。

(五)运输

尽量减少运转次数和运转环节,避免机械损伤。选择装卸方便、经济耐用的包装材料,保护块茎在运输时不受损伤。

二、贮藏

(一)及时入库

将贮藏库清理干净后,用百菌清烟剂封闭熏蒸48小时。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及时入库,以防薯皮见光变绿,影响原料薯品质。另外,要防止天气骤变和气温突变而冻伤薯块。

(二)适宜的存贮量

贮藏库存贮量与贮藏库容积成正比,一般存贮量以贮藏库总容积的1/2为宜,最多不超过2/3。如果按1m3种薯重约600kg计算,那么贮藏库的最大存贮量(kg)=贮藏库的总容积(m3)×2/3×600(kg)。试验表明,在较好的贮藏条件下,贮藏200天的块茎淀粉平均损失7.9%左右,如存贮量过大,薯块呼吸释放的热量水分和二氧化碳等不能及时散发出去,就会影响薯块正常呼吸,引起块茎发芽和腐烂,还原糖升高,从而降低原料薯的品质。

(三)贮藏方法

按休眠期不同分开贮藏。马铃薯品种不同,休眠期不同;同一品种成熟度不同,休眠期也不同。休眠期较长的马铃薯与休眠期较短的马铃薯贮藏在一块,其休眠期会缩短,所以应按品种、成熟度不同分开贮藏;按薯块大小分开贮藏,薯块大小不同,薯块间隙不同,通气性不同,而且休眠期也不尽相同。故也应分开堆放,装大薯的袋子堆放得高一些,装小薯的袋子适当低一些。

(四)堆放方法

在走廊两侧按垛、组、排堆码,即每层6(2×3)袋,5层为1垛,垛与垛之间留1小通风道;3垛为1组,组与组之间留1条稍大的通风道;10~15组1排,排与排之间留1条走道。根据贮藏量大小适当调整垛、组、排的大小,和通风道、走道的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

三、贮藏过程中的管理

(一)杀菌消毒

入窖后,每120m3用500g高锰酸钾对700g甲醛溶液进行熏蒸消毒杀菌,每月1次,可防止块茎腐烂和病害蔓延。

(二)温、湿度控制

原料薯刚入库时应迅速把温度降到10—13℃,并维持15—20天,使薯皮尽快木栓化,形成保护层。之后窖温应逐渐降至1—4℃,转入正常贮藏(温度在8—10℃时薯块呼吸强烈,菌类繁衍,薯块易腐烂;温度在0—1℃时薯块中的淀粉开始转化为糖分,食味变甜)。在此期间要保持温度相对稳定;湿度必须保持在85%—93%之间。在这样的范围内,块茎不会因失水太多而萎蔫,也不会因湿度太大而腐烂。

(三)二氧化碳控制

如果通风不良,库内积累的大量二氧化碳会影响块茎的正常呼吸,进而影响库内温度和湿度。所以应定期打开顶盖或用风机换气,降低库内二氧化碳浓度。

(四)忌频繁出入

尽量减少出入次数,减少光线进入,以避免薯皮变绿、茄素增加、食味变麻,降低品质。另外,库内外有温度差,频繁出入,会造成库内温度波动。

(五)抑芽剂的应用

马铃薯贮藏技术 第3篇

一、贮藏前的准备工作

马铃薯入窖一个月前彻底清除窖底, 去除泥土烂薯和薯芽, 保持通风干燥。大型窖和种薯专用窖应由专门技术员负责, 在放置种薯前, 先要铺撒一层生石灰, 后覆盖曝晒后的干沙, 以消毒和保持干燥, 窖内要分别挂温度计和湿度表。在入窖过程中要轻拿轻放, 并加挂标签, 贮存种薯要分级别分品种单独存放, 严防混杂。农村井式土窖也要做到一窖一用, 即种薯单独贮藏, 商品薯食用薯不可与蔬菜等共贮, 在贮藏方面大型窖不超过容积的三分之二, 井式窖不超过二分之一。

在马铃薯入窖前要严把关, 毫不吝惜地拣出带病、受冻、虫蚀、畸形及受损的薯块, 去掉泥土等, 适当地通风晾晒, 种薯要适当“绿化”以利于贮藏, 一定要注意晾晒时堆积不宜过高, 严防雨淋和霜冻。

二、贮藏管理

1. 贮藏初期

入窖初期马铃薯正处于后熟期, 呼吸旺盛, 释放C02水分和热量较多, 此期应以降温通风。换气为主, 井式土窖要防止雨淋;大型窖要注意观察温度变化, 作好记录, 如果温度居高不下时, 要采取措施, 加快窖内的通风, 降温使其尽快进入休眠状态。

2. 贮藏中期

贮藏中期大休上12月份到翌年2月份, 此时薯块完全进行休眠状态, 呼吸微弱, 散热量极小, 这一阶段要多测窖温, 严防受冻, 井式土窖做好防冻覆盖, 尤其在入春前后, 气温不稳, 更应注意, 大型窖在封窖前适时进行第二轮翻捡, 要细致剔除病薯, 发现病烂迹象, 应立即去除, 种薯要按级别, 品种严格区分, 注意混杂。此后, 可以用百速烟熏蒸3~5遍, 以彻底消除病害, 此期温度以1~4℃为宜, 控制在0.5~2℃最好, 这一温度可以显著延迟发芽, 湿度应保持在85%~95%, 薯皮不出现湿润现象, 并在窖内顶棚上有一层轻微小水珠, 就是贮藏马铃薯最基本湿度条件。

三、贮藏未期

贮藏末期 (3~4月份) 天气较暖, 此时马铃薯已打破休眠, 即将萌动, 不要随便打开窖门, 一定要保持温度在4℃以下, 以防窖温升高, 过早发芽。种薯要及早安排生产, 落实好繁殖基地, 尽早出窖以防因种薯发芽降低种性, 出窖时要严格区分级别和品种, 保证不损伤, 不受冻确保优良种性, 商品薯要采取防热措施, 确保窖内温度不超过8℃, 可以在一定时期延迟马铃薯发芽。

马铃薯土窖贮藏技术 第4篇

关键词:马铃薯,土窖,贮藏技术

马铃薯贮藏的目的主要是保证食用、加工和种用品质。食用商品薯的贮藏, 应尽量减少水分损失和营养物质的消耗, 避免见光使薯皮变绿, 食味变劣, 使块茎始终保持新鲜状态。加工用薯的贮藏, 应防止淀粉转化为糖。种用马铃薯可见散射光, 保持良好的出芽繁殖能力是贮藏的主要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 才能避免块茎腐烂、发芽和病害蔓延, 保持其商品和种用品质, 降低贮藏期间的自然损耗。

1 贮藏特性

马铃薯贮藏特性与品种的耐贮性和块茎的成熟度有关。在同样的贮藏条件下, 有的品种耐贮性强, 有的品种耐贮性差。因此, 应选择适于当地贮藏条件的品种。另外, 成熟度好的块茎, 表皮木栓化程度高, 收获和运输过程中不易擦伤, 贮藏期间失水少, 不易皱缩。此外, 成熟度好的块茎, 其内部淀粉等干物质积累充足, 大大增强了耐贮性。未成熟的块茎, 由于表皮幼嫩, 未形成木栓层, 收获和运输过程中易受擦伤, 为病菌侵入创造了条件。由于幼嫩块茎含水量高, 干物质积累少, 缺乏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 因此贮藏过程中易失水皱缩和发生腐烂。

2 贮藏技术

2.1 贮藏前准备

为了促进薯块伤口愈合, 加速其木栓层的形成, 提高薯块耐贮性和抗病菌能力, 减少原有热和呼吸热, 利于安全贮藏, 将新收获的薯块置于阴凉且通风良好的场所摊开, 上面用草帘遮光, 在温度10~15℃, 相对湿度80%~90%的条件下, 预贮10~15d。

2.2 贮藏期间温湿度控制

薯块在贮藏期间对周围条件非常敏感, 特别是对温、湿度要求非常严格。冷了易受冻, 热了易发芽;湿度小失水发皱, 湿度大易腐烂变质。因此, 要控制好马铃薯贮藏窖的环境,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以达到安全贮藏的目的。马铃薯适宜贮藏温度1~3℃, 在此范围内薯块呼吸微弱, 皮孔关闭, 各种菌类不易发展, 块茎不发芽, 重量损失最小;最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80%~90%。因此, 薯块安全贮藏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根据贮藏期生理变化和气候变化, 做到两头防热, 中间防寒, 控制贮藏窖的温湿度;二是要尽量减少转运次数, 避免机械损伤, 以减少块茎损耗和腐烂;三是入窖前严格挑选, 注意预贮;四是贮藏窖具备防水、防冻、通风等条件, 并注意通风换气;五是食用薯必须在无光条件下贮藏。

2.3 贮藏期间马铃薯生理调控

收获后的马铃薯块茎还未充分成熟, 生理年龄不完全相同, 需要15~30d的时间才能达到成熟, 称为后熟期。这一阶段块茎的呼吸强度由强逐渐变弱, 表皮也木栓化, 块茎内的含水量在这一期间下降迅速 (大约下降5%) , 同时释放大量的热量。因此, 刚收获的马铃薯要在背阴通风处摊开晾晒15d左右, 使运输时破皮、挤伤、表皮擦伤的块茎进行伤口愈合, 形成木栓层和伤口周皮并度过后熟阶段, 然后再装袋入库或窖。后熟阶段完成后, 块茎芽眼中幼芽处于稳定不萌发状态, 块茎内的生理生化活动极微弱, 有利于贮藏。0.5~2.0℃可显著延长贮藏期。马铃薯通过休眠期后, 在适宜的温湿度下, 幼芽开始萌动生长, 块茎重量明显减轻。作为食用和加工的块茎要采取措施防止发芽, 如喷抑芽剂等。马铃薯贮藏过程中, 前后期要注意防热, 中间要注意防冻。

2.4 贮藏期间病害控制

一是适时收获, 防止薯块受冻。二是做好贮藏准备工作。旧窖彻底打扫干净, 窖壁要刮去1层土, 以见到新土为度。药剂处理, 用40%福尔马林50倍液熏蒸, 或用40%福尔马林10m L/m3+高锰酸钾7kg/m3, 先将高锰酸钾置于容器内, 然后注入福尔马林, 即产生消毒气体。以上2种方法在施药后密闭薯窖48h, 然后打开通风孔和窖门。建新窖应选择地势高燥、背风向阳、地下水位低、土质坚实、排水性好的山坡地。三是精选薯块, 细心收藏。收获入窖时将带病、虫、冻伤、破损的块茎捡出, 在收获、运输、贮藏过程中轻拿轻放, 防止造成伤害。四是贮藏量要适当。薯堆过厚, 贮藏初期不易散热, 中期上层距窖顶过近易受冻, 贮藏后期下层易发芽。适宜贮藏量 (kg) =750kg/m3×0.65×贮藏窖容积 (m3) , 其中, 750kg/m3为鲜薯, 0.65为利用容积 (以贮藏容积的65%为宜) 。五是薯窖应由专人负责管理。贮藏初期 (入窖至11月底) 以降温散热为主, 窖口和通气要经常打开, 尽量通风散热。随着外部温度逐渐降低, 窖口和通气孔改为白天大开, 夜间小开或关闭。中期 (12月至翌年2月) 以防寒保温为主, 要密封窖门和通气口。后期 (3~4月) 要保持窖内低温, 白天避免开窖, 若窖内温度过高, 可在夜间打开窖口通风降温。

参考文献

[1]胡启山.马铃薯的贮藏特性及其方法[J].蔬菜, 2008 (10) :26.

[2]李锦秀.马铃薯脱毒种薯的贮藏技术[J].现代农业, 2008 (10) :41.

[3]张生梅.马铃薯的贮藏[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4) :101.

马铃薯种薯贮藏管理技术 第5篇

1. 马铃薯的贮藏特性

(1)生理休眠期

马铃薯块茎在贮藏期要经过后熟、休眠、萌芽3个生理阶段。一般马铃薯块茎经过15~30 d后熟作用使其表面充分木栓化,随之转入休眠状态,休眠期的长短因品种和贮藏条件不同差异较大(2~5个月),而后开始萌芽进入萌芽期。在休眠期,即使环境条件适宜,也不会发芽生长,是安全贮藏的最佳时期。休眠期过后,遇到适宜的条件就会发芽。决定马铃薯休眠期长短的因素目前不完全清楚,一般来说早熟种、或在寒冷地区栽培或秋作的马铃薯休眠期长,利于贮藏;未充分成熟的薯块相对于充分成熟的休眠期长,同样成熟度条件下的小薯块相对于大薯块休眠期长,相同品种之间的差异性也比较大。通过控制贮藏环境条件可延长休眠期或使其处于强制休眠状态。

(2)呼吸作用

马铃薯贮藏质量的好坏与贮藏期间的呼吸强度关系密切,其受温度、湿度、光线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温度高时呼吸作用增强,温度低时呼吸作用减弱;空气湿度增加,或在光线的照射下,呼吸作用也都会增强;此外块茎受机械损伤后,也能刺激呼吸作用的增强。如果通气状况差引起二氧化碳累积,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乙醇易导致马铃薯块茎黑心。种薯如果长期贮存在二氧化碳过多的环境中,会影响出芽和播种后的出苗。

2. 种薯的贮藏条件

(1)温度

温度是马铃薯贮藏期间的关键因素之一,当马铃薯贮藏在-5℃时2 h就出现受冻现象;贮藏在-1℃~-3℃,经9 h块茎就会冻结;长期在0℃条件下贮藏,芽的萌发和生长势减弱。受伤块茎愈合形成木栓组织需要在较高温度条件下才能迅速完成。贮藏温度对马铃薯内部淀粉与糖的相互转化有很大影响。当温度为0℃时,淀粉水解酶活性增高,淀粉水解为单糖的速度加快,薯块内单糖积累,呼吸作用增强,品质和耐贮性降低。如果温度升高,单糖又合成为淀粉,但温度过高时,淀粉水解为糖的量也增加。因此,块茎预贮以在12℃~15℃为宜,种薯贮藏以1℃~3℃为宜。

(2)湿度

保持适宜的相对湿度,可以减少自然损耗。贮藏库内的相对湿度随库温的高低和通风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马铃薯种薯贮藏的相对湿度以80%~90%为宜。湿度过低,则失水增大,损耗增多,种性下降;如果湿度过高,会引起块茎表面潮湿或贮藏库顶形成水滴,容易导致块茎遭受病原微生物的侵染而发生腐烂和过早发芽并形成气生根,使种薯品性下降或丧失种用价值。

(3)通风及光照

通风是马铃薯种薯安全贮藏必需的重要条件,通风可以调节库内的温度、湿度,同时把茎块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气排出库外。库内通风不良就会聚积较多的二氧化碳,抑制块茎的正常呼吸,如果种薯长期贮藏在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环境中,会引起种性的下降。直射光、散射光都能使块茎变绿,增高茄碱苷含量,人、畜食用会引起中毒,使食用品质下降。而种薯在贮藏期间适当增加光照能抑制病菌的侵染和幼芽徒长。

3. 采收

马铃薯一般在地上部分80%左右枯黄后开始采收。注意生长后期不能浇水过多,并需要增施P、K肥,一般在收获前2~3周停止浇水,以提高薯块的耐贮性和抗病性。收获前10~15 d可采用割秧、拉秧或机械杀秧等方法除秧,以便于收获和薯皮木栓化。收获应选择晴朗天气,土壤比较干燥时进行,在较湿的地块收获时,应在薯块表面干燥后装袋运输,采收和装运时应尽量避免机械损伤,烂、病、伤和虫咬薯切勿装入袋内。

4. 贮藏管理技术

采收后将薯块堆放在温度10℃~15℃,通风干燥避光的地方预贮2~3周, 使薯块表皮充分木栓化, 大大降低入库后的发病率, 同时能有效减弱薯块的呼吸强度。预贮结束后要及时剔除新发病薯、劣薯。

(1)贮藏库消毒

贮藏库使用前应清理干净,并消毒灭菌处理。可用质量分数20%盐酸吗啉双胍·铜450倍液、或质量分数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洒库内表面及库门附近区域,或用虫螨净烟剂和百菌清烟剂熏蒸后密闭48 h,通风换气2~3 d后,库内空气质量安全后方可入库贮藏。

(2)薯堆形式及高度

种薯一般装袋贮藏,在袋内外系挂标签,避免不同品种发生混杂。堆袋高度因品种、贮藏库条件的不同而异,堆与墙壁之间应留出30 cm左右的空隙,堆间要留出走道,以利通风换气。在地下或半地下库堆放时,不耐藏的、易发芽的品种堆高为0.5~1.0 m;耐贮藏、休眠期中等的品种堆高为1.5~2 m;耐贮藏、休眠期长的品种堆高为2~3 m。贮藏量最大不能超过库容的2/3。大型马铃薯气调散装库堆高一般4 m左右。

(3)贮藏期管理

从入库至11月底,块茎处于准备休眠状态,呼吸旺盛,放出热量多,应以降温散湿、通风换气为主。进入12月份库内温度降到2℃后,块茎进入休眠状态,产生热量很少,此时外界温度逐渐下降到一年中最低温度,易受冻害,以保温防冻为主,这时要定期检查库温,密闭气孔,减少库门的开启,防止冷空气进入库内而降低薯堆温度,使块茎受冻。贮藏后期气温迅速增高,块茎已渡过休眠期,可视种薯萌动情况,调节通风换气时间,控制库温,避免库温回升较快。贮藏期间,应优化通风方式,尽量缩短通风时间,尤其在最冷季节,通风换气应避免温度降得过低。

5. 常见贮藏病害及防治

(1)环腐病

薯块在田间被侵染,在贮藏期间发病蔓延,多由伤口侵入,不能从自然孔道侵染,发病适温20℃~23℃。贮藏期间发病重时可造成烂库。故在采收储运时要尽量避免造成损伤,并保持较低贮温,能减少侵染和发病机会。

(2)晚疫病

马铃薯种薯收获与贮藏技术 第6篇

马铃薯块茎既是营养器官又是繁殖器官, 贮藏时对温度等环境条件的要求很严格。贮藏不当易引发发芽、冻害、病害、腐烂等现象大量发生, 造成贮藏损耗, 并且导致马铃薯种薯质量降低, 增加了种薯贮藏风险。为了降低贮藏期间种薯腐烂、发芽等贮藏损耗和种薯活力下降的风险, 种植农户有必要掌握马铃薯种薯收获和贮藏管理技术方法, 以提高马铃薯种薯的贮藏质量, 保持种用品质。

1 马铃薯种薯收获技术

马铃薯种薯在田间的生长质量和收获质量对提高马铃薯贮藏质量至关重要, 尤其对于防止腐烂和病害发生。根据不同品种的成熟期预估收获期, 在生长后期要控制浇水, 并要增施磷、钾肥, 一般要在收获前2~3周停止浇水, 以提高薯块的耐贮藏性。

临近收获期, 根据块茎的成熟度并结合田间状况, 确定合适的收获日期。80%左右的茎叶枯黄为生理成熟的表现, 可以进行收获。作为目前值得推广的重要耕作措施, 在收获前10~15 d务必要进行杀秧处理, 一般采用割秧、拉秧或专用的马铃薯杀秧机杀秧, 便于田间收获操作并能显著降低块茎在田间被病菌感染的风险, 同时能促进薯皮的木栓化, 减少收获时的机械损伤。

收获最好在天气晴、土壤较干燥时进行, 如果收获时地块较湿, 应待薯块表面干燥后再装袋。收获机械应选用明薯率高、机械损伤小的马铃薯收获机, 在采收和装运时应尽量避免机械损伤, 装袋时应将烂薯、病薯以及机械损伤和虫咬薯及时剔除。

2 种薯的贮藏特性

2.1 块茎的休眠

收获后的块茎一般要经过后熟期、休眠期、萌芽期等生理阶段。一般来说, 马铃薯块茎的后熟期约1个月左右, 待薯块表面充分木栓化后即进入休眠状态。马铃薯休眠期的长短因品种和贮藏条件的不同有较大的差异, 一般约3~6个月。休眠期是安全贮藏的最佳时期, 即使环境条件适宜, 也不会发芽生长;休眠期过后, 如果遇到适宜的条件茎块就会发芽。

目前决定马铃薯休眠期长短的因素还不太清楚, 通常认为寒冷地区栽培的品种休眠期较长;同样成熟度条件下的小薯块的休眠期相对于大薯块较长;成熟不充分的薯块相对于成熟充分的薯块休眠期较长;不同品种的休眠期差异性也较大。实践证明, 通过控制贮藏场所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 可以有效地延长休眠期。

2.2 块茎的呼吸

在贮藏过程中, 薯块的呼吸强度直接关系着马铃薯种薯贮藏质量的好坏。薯块的呼吸受到贮藏温度、湿度以及光线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 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和空气湿度的增加, 薯块的呼吸作用增强, 光线的照射或机械损伤也都能刺激薯块呼吸作用的增强, 过强的呼吸消耗大量的养分容易造成种薯活力下降。茎块的呼吸作用会消耗库内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 因此如果在贮藏期间通风换气不良, 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积聚过多, 薯块内容易因无氧呼吸导致薯块黑心, 会影响到种薯的质量和播种后的出苗情况。

3 种薯的贮藏条件

3.1 贮藏温度

贮藏温度是马铃薯种薯贮藏期间的关键因素之一。薯块的后熟期以及受伤块茎的愈合需要在相对较高的温度条件下完成, 一般以12~15℃为宜。实践表明, 在1~3℃条件下贮藏有助于延长休眠期;而马铃薯在-5℃时, 经过9 h后块茎就会冻结, 长期贮藏在0℃条件下, 种薯芽的萌发和生长势减弱。因此, 种薯预贮的温度条件以12~15℃为宜, 贮藏的最佳温度以1~3℃为宜。

3.2 贮藏湿度和通风

种薯块茎是一个鲜活体, 含水量接近80%, 保持相对适宜的空气湿度, 可以减少因薯块失水导致的重量损耗。库内的相对湿度随着贮藏库温度的高低和通风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如果空气湿度过高, 会引起贮藏库顶形成水滴或在薯块表面结露, 容易导致块茎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染而发生腐烂或者过早发芽, 导致种薯损失或种用价值降低;湿度过低则薯块失水增大, 损耗增多, 并且种用价值下降。一般马铃薯种薯贮藏的库内空气湿度以80%~90%为宜。

通风是降低库内湿度的有效手段, 也是降低库内二氧化碳浓度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及时避免因二氧化碳积聚浓度过高导致黑心, 引起种用价值的下降。因此通风是马铃薯种薯安全贮藏必需的重要条件。

3.3 光照

在贮藏期间适当增加种薯的光照, 能够降低病原菌的侵染风险, 并能抑制种薯幼芽的徒长, 提高种薯贮藏期间的抗病能力, 减少贮藏损失并延长贮藏时间。

4 种薯的预贮

采收后将薯块堆放在通风、干燥、避光以及温度10~15℃的地方预贮2~3周, 使薯块表皮充分木栓化, 大大降低入库后的感染发病机会, 同时能有效减弱薯块的呼吸强度, 延长薯块贮藏期。预贮结束后要及时剔除劣薯及新发病的薯块。

5 种薯的贮藏技术

5.1 贮藏前的准备

贮藏库使用前应彻底清理干净, 然后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雾杀菌或熏蒸消毒。通常使用40%甲醛50倍液, 或75%百菌清500倍液、20%盐酸吗啉双胍·铜45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对贮藏库内屋顶、墙壁、地面及库门口附近区域进行喷雾消毒;也可使用虫螨净烟剂和百菌清烟剂进行密闭熏蒸48 h, 随后通风换气2~3 d, 待库内空气安全后方可入库贮藏。

5.2 贮藏方式

马铃薯种薯库传统上多为窑洞、窨井等结构, 部分地区农户采用沟藏、土埋等简易贮存方式。新建的多为半地下式或地下式的砖石结构拱窖, 为自然通风方式;部分新建有大型气调恒温库, 各地可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贮藏方式。如果农户选择传统贮藏窖要注意增加通风换气设施, 以减少库损;如果选择砖石结构拱窖可增加温湿度监控设施和强制通风设施, 以增加贮藏环境控制能力。

5.3 入库贮藏

种薯应按品种、级别分别贮藏, 严禁与商品薯同窖贮存, 避免发生混杂。种薯一般使用网袋装袋贮藏, 在袋内外系挂标签, 需注明种薯的品种名称、级别、数量、产地等。

堆垛种薯袋时, 各堆垛网袋间应留有适当的空隙, 堆垛间要留出走道, 堆垛与墙壁之间应留出不小于30 cm的空隙, 以利于通风、换气和检查。堆垛的高度因贮藏库高度、通风条件和贮藏品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通常自然通风库堆高为1~2 m, 以堆高不超过库高的2/3为宜。装备有强制通风设备的大型马铃薯气调散装库, 堆高可达4 m。

5.4 贮藏管理

在北方, 从入窖到11月底, 种薯处于后熟状态, 呼吸旺盛, 放出水分、热量多, 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高, 管理上应以降温散湿、通风换气为主。开始阶段, 要打开库门和全部通气孔, 充分通风换气, 降低库内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随着天气的转冷, 库内温度逐渐降低, 马铃薯也逐渐进入休眠状态, 呼吸作用减弱, 应逐渐减少库门和通气孔的开启时间。

进入12月后, 贮藏库内温度逐渐降至2℃后, 块茎进入休眠状态, 生理活性降到最低, 产生热量很少。此后外界温度逐渐下降至一年中最低温度, 该阶段以保温防冻为主, 尽量减少库门的开启, 密闭气孔, 定期检查库内温湿度, 如库温过低时可在薯堆上盖草袋、草帘、秸秆或麻袋等物品防潮御寒, 防止种薯受冻。

第二年三四月, 白天的气温迅速增高, 多数品种的块茎已经渡过休眠期, 此阶段农户应注意观察种薯萌动情况和库内温度的变化情况, 可根据外界天气状况调节通风换气时间, 控制库内温度, 尽量夜间通风, 避免在白天气温较高时通风导致库温回升过快。

摘要:马铃薯种薯块茎属活体多汁器官, 在贮藏期间容易出现腐烂等状况, 导致损耗和种用质量下降甚至丧失。因此, 马铃薯种薯贮藏技术是保证马铃薯种薯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介绍了马铃薯种薯的贮藏特性和贮藏条件, 总结了马铃薯种薯收获和贮藏管理技术。

马铃薯种薯贮藏特性及技术探讨 第7篇

1 马铃薯种薯贮藏特性及影响因素

1.1 贮藏特性

1.1.1 未完全成熟, 存在后熟期

新收获的种薯含水量高, 还未充分成熟, 一般需经过15~30 d才能成熟, 这一阶段薯块的呼吸强度旺盛, 水分和二氧化碳产生, 薯块内部含水量迅速下降, 同时释放出大量热量。由于薯皮薄, 易擦伤, 感病概率显著增加。收获、运输时产生的机械损伤、表皮擦伤处在此阶段进行伤口愈合, 形成木栓质保护层, 阻碍氧气进入薯块, 防止水分损耗和病原菌侵入。在有充足氧气的情况下, 当温度介于15~20℃之间, 相对温度在90%左右, 容易形成保护层。因此, 种薯要在阴凉通风处摊开晾晒, 使薯块表皮伤口愈合, 提高种薯的耐贮性。

1.1.2 休眠期长

马铃薯块茎收获后会有一个相对较长的生理休眠期, 一般为2~4个月。通常情况下, 充分成熟的比未充分成熟的休眠期短;生长后期如遇干旱, 休眠期会缩短。此外, 温度也是影响休眠期的重要因素, 低温对延长休眠期十分有利。

1.1.3 极易吸热发芽

当温度和湿度比较高时, 会促使种薯块提早发芽;在低温干燥的贮藏条件下, 则可延迟发芽。贮藏马铃薯适宜的相对湿度为80%~85%, 晚熟种应为90%。如果湿度过高, 会缩短休眠期, 增加腐烂;湿度过低, 则会因失水而增加损耗。

1.1.4 淀粉、糖分会发生变化

薯块中的淀粉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 通过酶的作用转化为蔗糖, 又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在低温条件下, 薯块细胞中积累的蔗糖和葡萄糖, 除少量被消耗掉, 大部分会被积累下来, 如果温度升高, 糖分很快随之减少。

1.1.5 易出“汗”

3种原因导致出汗现象的发生:一是收获的薯块在入窑初期呼吸较为旺盛, 内部水分被蒸发出表面所致;二是从低温处移至高温处时, 空气中水汽附着在薯块表面;三是薯块表层温度降至露点出现结露现象, 说明贮藏措施不当, 可能会引发烂种或病害蔓延, 应及时进行吸湿处理并更换铺垫材料。

1.2 影响因素

1.2.1 温度因素

贮藏期间温度控制对种薯贮藏安全有着重要作用。种薯入窑10 d左右, 15~20℃为薯窑最佳温度, 同时相对湿度在90%左右, 有利于种薯形成保护层;20~30 d后, 随着种薯呼吸的减弱, 应加强通风以排除薯堆中的热量, 种薯温度降到4℃左右为宜。贮藏期间温度相对较低, 温差保持在较窄幅度之内, 有利于种薯安全贮藏。

1.2.2 湿度因素

湿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种薯贮藏, 范围应在85%~95%之间, 以90%为最佳。过高则会使种薯过早形成须根引发出汗现象, 诱发病害直至严重腐烂;过低种薯就会出现较大损耗, 种用价值会降低。

1.2.3 通风因素

保持通风, 一是可以调节贮藏窑内的温湿度, 补充氧气, 排出二氧化碳, 保证种薯正常呼吸;二是使窑内的温湿度达到平衡, 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对种薯出汗和腐烂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当窑内温度高于窑外时, 应及时通风。

2 种薯贮藏技术

2.1 种薯的采收

一般以地上部茎叶转黄、地下块茎进入休眠期为收获最佳时间。对一些晚熟品种和抗病品种, 尽管其适宜收获期茎叶仍为绿色, 也应及时采收。收获前7~10 d应将地上茎割除, 选择霜前晴天、土壤干爽时进行收获。薯块深翻出土后, 须在田间晾晒5 h左右, 切忌在烈日下曝晒。

2.2 挑选与分级

2.2.1 挑选

贮藏前应剔除病、烂、伤薯等不合格种薯, 以免引起贮藏后烂窑的发生。应做到薯块带病不要, 带泥不要, 有损伤的不要, 有裂皮的不要, 发青的不要, 受冻的不要。

2.2.2 分级

根据不同需求, 对种薯进行分级处理。通过分级, 把不同级别的种薯分开贮存, 可减轻病害的传播。入库时应轻拿轻放, 防止二次损伤。

2.3 预贮

马铃薯后熟期较长, 因品种特性不同, 时间为15~30 d不等。因此, 收获后种薯要在背阴通风处预贮10 d左右, 一是可使种薯安全通过后熟期, 避免发生“出汗”现象;二是可使运输时破皮、挤伤、表皮擦伤的块茎形成木栓层。预贮时堆高不得高于1 m, 宽不超过2 m, 中间留有通风道, 同时要注意防雨、防晒, 要有草苫遮光, 定期检查、倒动, 降低薯堆中的温度、湿度, 并捡出腐烂的薯块。

2.4 贮藏的管理措施

2.4.1 入库前准备

入库 (窖) 前首先要对仓库进行全面检查, 确保门窗密闭性好, 防鼠设备完好。其次做好清仓消毒工作, 并提前通风换气, 使库内温湿度达到贮藏条件。入库前一周要使库体温度稳定在8℃上下、湿度80%左右, 然后进行彻底清扫和消毒。消毒时用生石灰四周撒施或用福尔马林30 m L/m3喷洒;也可采用熏蒸法消毒:用1 000 m L40%甲醛+500 g高锰酸钾进行熏蒸2 d后, 通风3 d, 将种薯装入30 kg的包装袋入库贮藏。

2.4.2 贮藏量的确定

贮藏量以不超过库 (窑) 容的65%为宜, 过高贮藏初期容易造成种薯排热效果不好, 中期上层离窖顶较近易发生冻害, 后期下部易发芽。一般将贮藏量控制在700 kg/m3左右。

2.4.3 堆垛方法

堆码分散堆和袋装堆两种。散堆时高度不得超过库 (窑) 高度的2/3, 绝对高度不得超过2 m, 四周用挡板隔开, 垛与垛之间相距0.6 m留作通风和操作道, 垛的方向应与门窗平行, 垛底应垫20 cm仓板, 有利于空气的流通, 距离墙壁0.5 m。袋装堆以每袋30~40 kg为宜, 码放5~7层, 沿库 (窑) 内通风流向留出一条30~50 cm的通风道, 垛之间要求留有通风道。

不论采用何种堆垛方式, 均要求不同品种、不种级别, 特别是试验品种、原原种、原种都应单存单放, 以免混杂。

2.4.4 库存期间管理

在此期间应遵循“两端防热、中间防冷”的原则, 根据种薯的生理变化和气候变化, 通过通风换气和密闭, 控制贮藏窖的温湿度。

第一阶段即11月末, 种薯呼吸旺盛, 释放热量多, 应打开库 (窑) 门和气孔通风, 降温为主。第二阶段为12月初至来年2月, 种薯进入休眠期, 呼吸减弱, 此时期主要以防冻保温为主, 要密闭门窗和通气孔。温度降至1℃时, 应加强保温措施。第三阶段为3月初至出窑, 此时气温回升, 薯块呼吸作用加强, 养分损耗加大, 易发生“出汗”现象, 导致“伤热”和“烂薯”的情况发生, 因此要及时去除覆盖物和门帘, 采取通风措施, 达到降温的目的。

贮藏期间要专人负责管理, 每天掌握库内的温湿度, 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温度应保持1~3℃之间, 湿度在80%~90%之间, 在此期间如果窑内温度过高, 种薯腐烂便会加重, 过低容易出现冻害。烂薯、冻薯应及时清理, 防止病菌传播。

3 贮藏期间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3.1 侵染性病害及防治方法

3.1.1 病害分类

分为细菌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两种。细菌性病害包括环腐病、黑胫病、软腐病、疮痂病;真菌性病害包括晚疫病、早疫病、干腐病、湿腐病等。

3.1.2 防治方法

晚疫病、环腐病、黑胫病、枯萎病等病害在田间已发生侵染, 入库后会继续侵染种薯。此类病害只能在入库前仔细挑拣, 精选薯块, 以防侵染其他种薯。对于其他侵染性病毒, 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一是对整薯表面进行消毒, 消毒使用适乐时、农用链霉素、高巧、磷酸二氢钾兑水均匀喷洒于表面;二是采用克霉灵 (50%仲丁胺) 熏蒸剂, 在密闭空间将布条在药液中浸湿后悬挂起来, 靠药液自然挥发, 对种薯起到防治的作用, 用药量一般按1 kg马铃薯用药30~60 mg或1 m3用药10~14施用, 密闭12 h即可;三是将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农用链霉素、滑石粉充分拌匀, 对切好的薯块进行包衣处理。

3.2 非侵染性病害及防治方法

3.2.1 病害的成因

此类病害是由于种薯在运输贮藏期间受伤、受热、受湿和受冻, 引发病毒的侵染。

3.2.2 防治方法

一是要精选薯块, 及时将有伤口的种薯剔除;二是贮藏期间适时通风降温, 必要时进行倒垛操作, 利于排热排湿, 降低库藏病毒侵袭种薯;三是在12月初至翌年2月期间, 加强种薯库的保温工作, 防止冻害发生。

摘要:探讨了如何采用科学的方法贮藏马铃薯, 以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地下马铃薯贮藏设施设计建造研究 第8篇

关键词:马铃薯窖,贮藏设施,窖群,建造,结构分析

1 马铃薯贮藏设施分类

马铃薯储藏设施多数采用地下窖贮藏设施。常见的马铃薯窖有单跨窖和由多个单跨窖组成的呈“非”、半“非”或“丁”字形布局的贮藏窖群。

小型单跨窖贮藏量一般为5~60 t, 建设主体以种植农户为主, 其优点是建窖场地易选择, 灵活机动, 结构简单, 建造成本低, 窖体温度受外界气温变化影响小, 温度较恒定, 易于管理, 贮藏效果好, 既可用来贮藏种薯, 也可贮藏商品薯, 此种窖能够很好地保持薯块新鲜度, 适宜贮藏期为10月至翌年4月。单跨砖砌拱窖见图1。

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及贮藏技术的日益成熟, 为了节约建造成本, 提高保温性能, 许多种植大户及种植企业选择建造马铃薯窖群。通过对甘肃、宁夏、内蒙古地区的调研, 目前常见的马铃薯窖群, 为半地下或全地下窖群, 通过中部宽4 m、坡度8%的走道通向地下窖群。单栋窖体储藏量10~20 t, 连跨, 中间4 m宽, 走道两侧对称布置。如图2所示的中间有走道、两边为单体窖的“非”字形连跨窖群。

2 贮藏设施结构形式

按照结构形式常见的有砖砌井窖, 砖砌 (石砌) 拱顶贮藏窖, 砖砌墙体加预制钢筋混凝土平顶、拱顶贮藏窖。拱形窖用砖 (石) 拱砌而成, 四周和顶部覆盖厚土层, 常见的小型储藏窖设计规格为窖宽2.5~3.0 m, 砖砌墙体高度1.0~1.5 m, 拱高1.0~1.8 m。单体窖容积为20~60 m3, 储藏量10~20 t。

3 贮藏设施建造方法

储藏设施的建造材料一般以砖混结构为好, 也可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地选用其他建筑材料。根据建造材料可分为砖砌拱顶窖和钢筋混凝土拱顶窖。通过调研目前在建的窖多数为砖砌拱顶结构。其优点是就地取材、经济实用、保温效果好、吸湿性好。建造方法以砖混材料为例, 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3.1 基础设施建造

首先在所选场地上大开挖适合窖体或窖群的基坑, 开挖后应及请地勘部门及相关设计人员验槽, 主要内容包括地基是否坐在老土上;地基土是否有不均匀沉降存在;地基持力层是否满足上部结构承载力的要求;地下水位是否影响窖的基础及地面。如果不满足上述要求应请设计人员采取措施处理地基。

验槽后应及时浇筑混凝土 (或灰土) 垫层;根据窖体自重及其上的覆土荷载计算条形基础的承载力, 如是单体窖或者是群窖中的边跨窖还需验算侧墙的抗倾覆;常见的窖基础在墙下四周砌800 mm左右宽的砖 (石) 地基, 再用砖 (石) 四周砌成 (240 mm) 370 mm墙, 墙体高1.1~1.5 m (图3) 。

砖墙顶部用砖砌成弓形顶部, 砌成后顶部成半圆弧拱形顶, 拱形顶的厚度一般240~370 mm, 砌筑马铃薯窖顶部需要预先支钢制拱形模板, 模板拱高及拱的宽度需要设计人员根据窖的跨度、埋深、覆土厚度等当地情况计算。

施工时首先在支好的模板上砌砖, 每次砌筑的窖顶长度不得超过1 m, 经过养护达到强度要求后拆模继续砌筑。在窖顶靠后墙留1个直径为150~200 mm的通气孔;同时在窑向阳面靠近地面处安装高2.2 m、宽1 m的保温门, 并在门口处留100 mm×100 mm的进气孔。窖体砌筑完毕后用砖或砂土铺地, 当土质较好也可土直接铺地。马铃薯窑一般高3 m左右 (图4) 。

3.2 通风通气设施建造

窖建成后, 在窖体内地中央沿进深方向开挖1个宽250~300 mm、深250~300 mm的地槽, 在地槽上面用钢筋混凝土、钢材、PVC等做成宽40 mm左右的花栏状铺设在上面, 砖地将地槽内用砖铺完, 地槽为空心。还可在窖两边, 在底部顺墙长度方向架设2根直径为100 mm的PVC管道, 并在管道上面间隔留10~15 mm直径的小眼, 以200 mm内开3~4个眼为宜。窑体内用直径为100~150 mm的PVC管道将两边管道及中间地槽空心处连接, 并通过窑顶部通气孔伸到外面, 以利通气。通风设施的平面布置情况详见图5。

3.3 马铃薯窖保温设施

窑顶及四周外部一般用土层填埋即可, 覆土厚度应满足表1要求。

4 贮藏设施结构分析

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科布尔镇储藏量240 t砖砌“非”字形马铃薯窖群 (图3) 为例进行马铃薯窖的结构受力分析。窖体总储藏量240 t, 砖混结构, 通过中部宽3.9 m、坡度8%的走道通向地下窖群。单栋窖体储藏量20 t, “非”字形连跨, 中间3.9 m宽, 走道两侧对称布置。单栋窖体结构形式为砖砌拱形结构, 跨度3.6 m, 砖砌直墙高1.5 m, 拱高1.8 m, 墙体厚度370 mm, 拱厚240 mm, 拱顶覆土1.2 m (图6) 。

注:最小热阻根据《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中保证屋面内表面不结露计算得到, 其中, 寒冷地区的室外温度取-15℃, 严寒地区室外温度取-30℃, 室内相对湿度取90%, 覆土为加草黏土。

4.1 设计条件

跨度L=3.6 m, 拱高f=1.8 m, 覆土h=1.5 m, 拱厚240 mm, 墙厚370 mm, 材料采用普通烧结砖MU10, 水泥砂浆M10。计算简图如图7所示, 截面对称, 荷载对称, 计算单元取1 m。重度g=20 k N/m3, 承受均布活荷载 (拱顶传来土压力) , 按照厚1.2 m考虑, 20 k N/m3×1.2=24 k N/m3。

4.2 内力计算

内力计算见表2、表3、表4、表5。

4.3 截面验算

4.3.1 抗弯承载力验算。

由表3、表4计算结果弯矩最大为Mc=1.33 k N-m。

注:G1、VA、HA、MC乘数分别为g1L2、G1、G1、G1L。G1表示全跨的自重 (k N) , g1为拱背填充材料的自重 (k N/m3) , L为窖体跨度 (m) 。VA、HA分别表示支座处A点的剪力 (k N) 、轴向力 (k N) 。MC表示拱顶C点的弯矩 (k N-m) ;拱的截面宽度为单位长。下同。

根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第5.4.1条公式:

式 (1) 中, ftm=1.89 MPa (砖MU10, 水泥砂浆M10) 。

W=1/6bh2=1/6×1 000×240×240=9.6×106 (取计算单元1 m, b=1 000, 拱厚240, h=240) , 则ftmW=1.89×9.6×106=18.144 k N-m>Mc=1.33 k N-m, 满足要求。

注:跨度为3.6 m。

注:MA乘数为G1L。MA表示支座处A点的弯矩 (k N-m) 。

4.3.2 抗剪承载力验算。

由表3计算结果弯矩最大为HA=12.05 k N。根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第5.4.2条公式:

式 (2) 中, fv=0.17 MPa。fvbz=0.17×1 000×2×240/3=27.2 k N>V=12.05 k N[z=2h/3 (砖MU10, 水泥砂浆M10, h=240) ], 满足要求。

5结论

由表2、表3、表4系数可知, f/L=1.5/3.6=0.41, f/L=1.8/3.6=0.5时结构受力最好, 因此砖砌弧形马铃薯窖拱顶顶高宜采用窖跨度的1/2;现有马铃薯贮藏设施多为砖砌窖群, 砌体结构对于抗震不利, 在地震区应进行结构验算, 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在墙体中增加构造柱、圈梁以增加整个窖体的刚度[1,2,3];连跨窖在结构受力、保温、节约材料、减少占地等方面都优于单跨窖, 应推广连跨窖群, 尽量减少单跨窖建设。砖砌窖体建设周期长, 抗震性能差, 施工过程中处理不好存在安全隐患, 应大力提倡开发使用轻质、高效、环保的优质材料[4,5]。

注:跨度为3.6 m。

参考文献

[1]谢开云.马铃薯贮藏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11.

[2]GB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3]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4]GB50003-201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上一篇:粮食仓储企业下一篇:功率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