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的新理念

2024-05-31

实验教学的新理念(精选11篇)

实验教学的新理念 第1篇

何谓叙事教学?通俗地讲,就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其实,叙事教学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主张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叙事化的手段,进行叙事呈现,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情感、想象、表现、创造等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可以将叙事教学定义为:叙事教学是一种以叙事化为手段,通过叙事的形式设计和呈现,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方法。

一、叙事视角下的文本解读

小说作为一种虚构性的文学,始终离不开叙事视角的选择,而叙事的角度是小说叙事技巧的关键所在。那么,小说的文本解读就可以聚焦叙事视角,对小说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从叙事视角中观察作者观察的世界。

叙事视角下的文本解读,可以这样设计《项链》:教师以莫泊桑的一句话切入“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围绕“借———丢———赔———认”这样的线索,让学生根据情节的发展复述小说。

学生通过复述小说情节,在情境中体验小说,在言语体验中解读文本。课堂中,一经叙事,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局,原来项链是假的。这时,老师提问:“小说最后才说项链是假的,出人意料之前有没有铺垫和暗示?”学生再一次阅读小说文本,明白了小说前面的叙述其实与结局有必然的联系。难怪在借项链时,佛来恩节夫人相当大方,难怪归还时她竟没有打开看,难怪项链和盒子不是原配的!原来这是作者刻意的安排,给读者留下蛛丝马迹去追寻和思考。

那么,马蒂尔德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知事推人,不难发现她有点爱慕虚荣,但是又诚实守信、坚强勤劳。因为虚荣心而惹的祸,自己也敢于去承担、去弥补。那你是如何看待虚荣心的呢?此刻,学生就明白了,虚荣心是人之常情,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诚实守信、坚强勤劳。

这样的一堂课,因为叙事,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一课一得,学生在叙事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在收获中进步。有了叙事教学的牵引,小说解读的难题一一迎刃而解。

二、叙事视角下的语言比较

无论叙述什么样故事的小说,叙述者都要从一个特定的语言角度来叙述。小说人物的不同语言,叙述人不用的叙述语言,这些不同语言的背后都潜藏着不同的意义。

以《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为例,让学生从文中读故事,讲讲文中的故事。四子各有其志:子路,愿使内忧外患的中等国家,三年强国;冉有,愿使小国家,三年富民;公西华,愿为宗庙、会同之小相;曾晳,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暮春郊游理想图。

很多老师在上这篇课文时,只是相对简单地分析四子之志和孔子之评,但是除了分析四子之志和孔子之评之外,不妨关注叙述语言的比较。子路与后三子的对比:少了点名,多了神态描写;曾晳与前三子之志:点名之后,多了弹琴的细节、动作描写。在叙事语言的对比中,表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思想主张。

四子述志,有这样的语言对比,孔子评志,亦是如此。对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哂之;对冉有、公西华:连用五个反问句,反问之中含肯定之气;曾晳: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在叙事语言的对比中,表现出孔子对几个不同性格和思想主张的弟子,有着不同的点评,同时也暗含着孔子自己的志向和儒家的理想。

这个课例体现了叙事教学的要素,在课堂教学中叙述故事,在叙述语言中品味人物。这样,课堂教学过程就会井然有序,把学习内容回归到课堂生成,让学生在叙述语言的比较中了解到儒家的思想主张和理想追求。

三、叙事视角下的言语展现

小说是叙述者通过言语形式叙述故事、塑造人物、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言语展现就是让学生与小说文本进行零距离接触,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展现小说情节和自己的阅读体验。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舞台,使学生通过言语展现来获得文本体验,也充分展现了叙事文本的张力。

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个课例,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把“林教头指谁?”“什么是山神庙?”“林教头和山神庙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这些问题布置在课前预习里。学生的课前预习就有了目的和指向,学生就会认真地预习小说。

有了课前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以叙事呈现的方式展开。首先是师生合作,理清故事情节。课文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林教头沧州遇故知、陆虞候密谋害林冲、林教头接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然后全班四组,每组选择一个部分进行文本研读,研读后,每组选择一名代表上讲台演说本部分的情节。要求是:开场要用“话说……”开头,最后要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

这样,一场课堂说书会就上演了。每组代表一一上台演说,还别说,真有那么一种说书范儿!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和其他学生一样做一个倾听者。其他学生对台上的说书同学进行点评,教师也相机参与点评和补充。

原来语文课堂也可以这样,有说书者、听书者和评书者。一堂课45分钟,教师前后的总共发言只有10分钟,更多的是学生在叙述、评论和补充。因为叙述呈现,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小说的兴趣。本是一趟枯燥难懂的文言小说,在叙事视角下,竟然可以上得如此有趣、有味。

在小说教学中,运用叙事的形式设计,课堂上运用叙事化手段,对小说文本进行叙事呈现。叙事视角下的小说教学,营造出了一个真实的情境或可能的世界,使学生在身心方面最大限度地投入到小说学习情境中,使认知活动生活化或艺术化,在这样的情境或可能的世界中充分而协调地发挥语言、情感、想象、创造等心智能力,在这种生活化或艺术化的认知活动中学习小说。

叙事视角下的小说教学,用讲故事的方式学习小说。讲故事会使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在讲故事中学习小说会使课堂变得更加有效。有趣是手段,有效是目的,中学语文的小说教学需要有效,但也需要有趣,试用讲故事的方式也无妨。

摘要:叙事教学是一种以叙事化为手段,通过叙事的形式设计和呈现,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小说教学中,叙事视角下的文本解读、语言比较、言语展现,采用叙事化的手段,进行叙事呈现,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情感、想象、表现、创造等能力,营造出一个真实的情境或可能的世界,让学生在这种生活化或艺术化的认知活动中学习小说,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叙事视角,小说教学,新理念

参考文献

谈当代写作教学的新理念 第2篇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谈当代写作教学的新理念

张永Z

《诗经》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将此一理念用于当代写作教学是再妥帖不过的了当代写作教学,既是国民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社会教育、干部教育的题中之义,所以写作教学的行囊中不能只装着文学,还必须装入与时俱进的新信息,比如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21世纪的写作,经营的不只是作家梦,从事的不只是写作启蒙,而是如何把写作做大、做实、做强、做优。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要切实提高当代写作教学水平,就须实现以下六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一、价值理性与目的理性的结合

写作作为一门基础课,它有无价值,价值如何细分,何时何地如何体现这些价值,这些必须加以明确。据了解,不少学校让新进来的老师充任写作老师,这实际上就是对写作“价值理性”认知不够,错误地认为写作无师白通、教多教少一个样、没有上过写作课的学生照样可以写文章。这无异于否认了写作教学的价值。这种否认,如果不是放在应用写作上,也许问题不大,凶为文学创作即使有错漏、失当之处,后果也未必会有多严重;如果放在应用写作上,结果就立竿见影,一字入公文,九牛拉不出。用“文学写作”理念来涵盖写作理念是不对的;认为教多教少一个样、会教不会教的人来教一个样、文体写作与应用写作一个样的写作教学理念,是一种陈旧的理念,也是矮化应用写作的理念。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结果就是误人子弟!

那么如何实现应用写作的价值呢?让学生无师自通、自行摸索,这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学理念,因为要达到会写、善写、写得好、写得优的水平,单靠学生的.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有系统的课程、教材、训练、考测评价、师资作为制度保障。写作的目的不会自然而然地达成,写作技能也不会随着学生身体的成长而提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与社会的联动、教学制度与教师能力的联动、教学规划与学生预期的联动,

二、实用主义与唯美主义的结合

写作是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干部教育的结合。写世外桃源、风花雪月,这是文体写作的教学内容,也是青年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的学生正处在风华正茂的年龄,唯美写作适当其时;唯美写作不仅是提升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还是休闲人生的题中之义。一个优质的国民,应该是文学素养、文化素养丰满的国民。

一职难求,这是当下学生所面临的现实。应用写作,恰是竞职、谋生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无沦是进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写作的本事多多益善。入职后,要想更上一层楼,写作本事也是多多益善。

因此,实用主义与唯美主义的结合,时也、势也、运也,故宜常抓不懈。

三、战术写作与战略写作的结合

学生上写作课的目的,近而言之,是学期结束时考试拿学分;中而言之,是毕业之际用所学到的写作知识为谋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远而言之,是为人职后人生的长远发展作准备。遗憾的是,目前的写作教学,对近期目标强调得较多、落实得较实,而对于中远期目标注意不够、着力不够、办法不多。制度设计如此,教师理念如此,学生预期也如此。即对战术写作与战略写作的结合思考得不充分,或者说在这个问题上,大家都有点“近视”:为何会如此呢?教师认为自己是马路警察只管这一段,其余的鞭长莫及;学校以为自己只管四年,其他四十年鞭长莫及;学生则囿于识见,大多得过且过,对于将来的写作岁月未作更多考虑。

为写而写,只看当下,战略眼光不够。因此,长短结合、远近结合、平战结合、老中青结合,十分重要。

四、中国写作与世界写作的结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落实到写作课中却乏善可陈。比如海外文学的写哲理、写宗教、寓言式结构,除了“写宗教”在中国缺少可操作性之外,其他的则可大讲特讲、大练特练、大写特写。正因为在这方面着力不够,所以,大学写作变成了重复昨天的故事,想说爱你不容易。再如公文写作中有关立法治理、社会参与治理、行业自理的理念更有借鉴的价值,这些理念在写作中如果得到强化,不仅可使学生掌握写作知识,日后他们成为制度设计者和经营者了,还可以学以致用、用有所成。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此之谓也!

五、精耕细作与筚路蓝缕的结合

经过写作科班教育的学生为何写不出与其他没有经过科班教育的学生判然有别的应用文,主要原因是精耕细作不够: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信息积淀不够,即写作老师没有对其写作信息积淀作刚性要求,所以在“写什么”这一点上与其他没有选修此课的同学没有区别;其二“怎么写”没有教到家、没有学到家。怎样才能教到家、学到家?愚以为,整句写作、积极修辞一定要讲透、练精。

“社会教育、干部教育”和“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既是当代写作的写作诉求,也是当代写作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传统写作只管“国民教育”,而当代写作更多地关心“社会教育、干部教育”。此类写作几乎无教材可依,因教材一出版即过时;再说“社会教育、干部教育”,全系真刀真枪的行当,岂是呆在书斋、踱着方步的人士所能胜任?而身在此山中的行内人士,又人在江湖,焉有闲暇来总结整理?

比如主持词的写作,要限时、限场景、限对象、限信息。这种文体,在一般的写作书中极为少见,而在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中则无可回避。

新闻发布,有说、有写、有表达,有明确的“游戏”规则,有文本考量也有超文本考量。政务公开,有格式规定,有时间规定,有信息规定。危机处理,办文、办事、办会,互联互通。在信访工作中,有上访也有下访,有时面对的是文本,有时则是非文本。公关建设,政论写作,凡此种种,皆与写作有关,全是“社会写作、干部写作”的题中之义。

那么如何写作呢?“走出去”和“请进来”均不可或缺,而无论是“出”还是“进”,写作制度的设计、写作经费的投入都是无法回避的。

六、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的结合

当下的写作教学,对规定动作的教学不够重视,学习者对规定动作的学习投入也不够,以致在写作中常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

具体说来,就是写作准备、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表达方式、语言运用、修改完善,这六个环节的系统化教学强调不够。从现在的大学生习作与中小学作文教学绩效来看,强化此规定动作不为多余,因为许多语文教师的写作理论素养还相当薄弱,特别是在作文教学“少慢差费”面前束手无策。所以说,病在学生的作文卷面上,病灶却在大学写作课堂上和大学的写作制度上。

规定动作完成后,完成自选动作才有质量可言。当代写作的“自选动作”也应该往“干部教育、社会教育”方向引导,这无须争辩。而这个自选动作,师生都有责任做好它、做实它。比如,当下写作同于种种原因,报告文学写作逐渐式微,比如《报告文学》杂志停刊就是佐证;而通讯写作如火如荼,比如侧记、综述、纪实、回顾……写作如日中天,且均系图文并茂。新闻写作还是新闻写作,但格局、手段已完全不同。老师不能目光短浅,必须看准了写作行情;学生也要理性地与老师配合,给老师“捧场”。

写作别无选择,写作责无旁贷。只有实现了这几个方面的结合,同时注意校内校外结合,写作教育制度设计跟进,师生戮力同心,那么应用写作的水平就会真正上一个台阶。

数学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第3篇

从试题上分析,与以往相比,新试题较侧重测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知识的运用能力。从学生解答情况分析,概括为“不授不会,新题不会”,究其原因,是我们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工作没有落

到实处。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有新的思想和方法:

一、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教师寓教于生活现象、生活情感之中,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学习。课堂要从人文情怀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以情育人的人性化教学思想出发,让教师走进学生生活,让教学融入生活,让学生理解生活,享受生活的乐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数学。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学知识要在生活中学,用知识也要用在生活中,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统一”。数学教学要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带着学生一起进行。

二、课堂教学的“自主化”

传统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课堂教学体现“自主化”。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这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的理念,更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促进学生表现出学习的“自主性”。我认为,数学教学应讲究教学艺术,努力创设条件,营造乐学氛围,让他们多动脑、动手、动口,能够独立思考,从而使学生会思考、会自主学习。例如:在学习几何体的侧面展开图时,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几何体,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从而使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各种几何体的侧面展开图。

三、课堂教学的“创新化”

时代要求我们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课标》强调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实际出发,重组教材。在实际教学中,要重点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创造方式活化教材知识,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二、实施开放性教学,在开放性教学中活在教材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第三、实施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活化教材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科学探究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答技巧,但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适当改编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设计开放题,也引导学生自编习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新理念 第4篇

作为一位英语教师参加了多地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在教学中, 学生言语中出现的语法错误, 教师不去纠正, 就是专家点评也不会对师生语法错误做以指正。对于母语习得者而言, 这种语言加工过程可能是隐蔽性的、无意识的。而对于外语习得者而言, 学习者的认知模式无论如何也离不开对语法结构和语汇意义的感知体验。

《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与内容要求”中明确要求初高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法项目包括词性、时态、语态、句子种类及强调结构等总共17项之多, 还对有些语法掌握的程度作了具体的表述。高效课堂必须适合“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倾向于“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英语语法教学重要性的理解有偏颇

教师要明确高效课堂语法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语法, 而是为了取得学习英语的工具, 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为了交际。学者White认为语言系统性的认识仅靠语言实践是不够的, 教学语法有助于加速语言习得过程, 还可以提高学习者语言的准确与流利程度。离开了语法知识传授, 直接影响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培养学生准确、流利地运用语言只能是句空话。学生只有掌握了足够的语法知识, 才能真正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从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 教师不仅要认识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还要重新认识语法教学的目的, 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关于语法教学的规范精神, 勇于创新, 从传统的语法教学、单纯的语法讲解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将语法教学渗透于听、说、读、写的每一个环节中, 使语法教学具有趣味性、实践性、互动性。

三.改革传统英语语法教学模式, 优化语法教学

(一) 巧设语篇语境以应对脱离语境的机械操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特定语法项目应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语言实践的机会, 使学生通过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等方式学习语言, 形成语感。然后通过教师提示、学生扮演等方式教学生体验, 理解该语言材料的含义。教师再不须向学生做语法知识专门讲解, 学生也不须死记硬背语法条文和机械套用基本句型等。如在教学现在完成时have been to和have gone to时, 笔者在课堂上创设语境, 让一个学生讲台上扮演旅客, 部分学生的座位做为旅客要去旅游的目的地 (譬如:上海、北京) 。然后让“旅客”去“上海”。“旅客”边行进教师边问班上学生, Where is…?帮助学生回答, He has gone to Shanghai.待学生折回后, 我再问该学生, Where have you been?学生回答I have beento Shanghai.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掌握了两者用法, 而且还避免了脱离语境的枯燥的机械操练。

(二)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避免集中讲解

一些教师认为英语新目标中的语法知识过于零散, 不便于系统教学, 学生难以形成整体的语法概念, 于是将教材的内容加以调整, 以达到集中学习的目的。实际上, 语言的习得有一个过程, 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 不断地再现语言现象, 学生在接触的过程中多次感知和体验才能较好地习得语言。现行大多数英语教材把语法知识分成两个 (甚至更多) 单元来还学 (冀教版就是其中的代表教材) , 而且时间相隔较长, 也是遵循语言再现的规律。“Gofor it”九年级在第三单元学习被动语态的含有情态动词的用法, 到第九单元再进行提高和扩展, 进一步学习被动语态其他时态的用法, 如果把二者集合起来学, 一次性讲解完, 有可能破坏语言的意图, 也有违语言学习的规律。

(三) 强调应试, 忽略语法在真实任务中的运用

多年来, 由于中考、高考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 要求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 积极主动地学习。采用任务型进行语法教学, 一定要在学生了解相关的语法项目的结构及其常用功能后进行。教师设计任务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将抽象的知识融入真实的生活情景中, 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 可以改变目前语法教学中过于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弊端。

实验教学的新理念 第5篇

[摘 要]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要樹立“一本”(以學生為本)、“二讓”(讓語文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語文)、“三維”(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的基本理念;按照文本解讀(前提)、目標設定(方向)、資源準備(基礎)、教學流程(關鍵)、教學反思(延伸)等基本程式和策略方法進行。

[關鍵字]新課程;教學設計;新理念;新策略。

任何一種新觀念的確立,都是對舊觀念、舊模式的變革。當我們把視角投向新一輪課改的時候,應該用課改的新理念來透視教師備課的真正意義、詮釋教學設計的本質內涵。在新的課程背景下,我們必須衝破傳統備課的種種清規戒律,以嶄新的教學設計代替傳統的教案。可以說,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所進行的教學設計,是對整個教與學過程的一種規劃或實施步驟的一種預設,是展示教師個性化創造過程的真實記錄,是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的“點子庫”;一篇好的教學設計恰似一幅蘊涵師生人文素養、觀念想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立體風景圖。那麼,怎樣才能使教學設計具有上述特徵和功能呢?我想最關鍵的就是要樹立新的理念、創新設計策略。

一、教學設計的新理念

根據新的培養目標、新課改精神、新教材特徵和教育對象的認知特點,教學設計應以下面的新理念作指導:

(一)一本——就是以人為本,體現“三個一切”。這裏所說的“一本`”,就是指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設計,要從過去的以教材為中心、以如何教為重點,轉到現在的以學生為中心、以如何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從而獲得發展為重點,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和“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現代教學理念。具體地講,以人為本的教學設計,就是要在瞭解學生的學習意向、體察學生的學習情感、診斷學生的學習障礙的基礎上,設計出真正關注學生、促進學生充分發展的教學策略。同時,又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導學生體驗和領悟教材的精華,並對學科教材知識進行教學重組和再創造,讓教材成為學生積極發展的廣闊的策源地,通過啟動教材,使教學達到一種新的境界。

1、為什麼說教學設計要努力體現“以人為本”呢?

首先,“以人為本”已成為當今教育的主題。大家知道,中國當代教育理念的發展走過的是一條曲折之路。從濃厚的政治色彩到極端的功利色彩,再到如今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其發展極為艱難。值得慶倖的是,如今的教育終於開始真正觸及教育的本質了。可以說,呼喚人性的回歸,關注人文精神的培養,注重人格的完善發展,教育學生熱愛生命,指導學生光大生命,發揮學生潛在優勢,提高學生生命品質,已經成為當今教育的主題。在這種大背景下的教學設計(教育教學是直接作用於人的活動),毫無疑問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

其次,“以人為本”是“新課標”確立的新理念。《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宣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還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學習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2、教學設計怎樣才能體現“以人為本”呢?

【案例1】下麵是一位教師教學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標教材一(下)《春天的手》一課“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識字”環節所設計的導學步驟:第一步:師——在我們這首兒歌裏住著許多生字寶寶,大家一起到課文中去跟他們打個招呼好嗎?生——學生邊讀課文,邊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給文中的生字作記號。第二步:師——這些生字寶寶,要靠小朋友們自己想辦法去認識。下麵學習夥伴一起做兩件事:讀准字音、記住字形。生——四人小組開始合作識字。第三步:指名彙報,共同評議;然後齊讀生字,玩 “摘星星”遊戲。

簡析: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從學生這一學習的主體出發,引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識字,充分地體現了“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現代教學設計理念。

(二)二讓——讓語文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語文。

1、為什麼要加強語文與生活的聯繫?

首先,加強語文與生活的聯繫,是“新課標”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語文是母語教育課,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規律。”在“教學建議”中要求:“語文教學要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其次,加強語文與生活的聯繫,是由語文學科的特點和語文教學的規律所決定的。我們經常說,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大語文呼喚大課堂(社會)和大教材(生活)。生活對語文猶如空氣和陽光,是須臾不可或缺的。學習語文,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道德觀念,乃至社會和社會生活觀的養成,均須貼近生活、參與生活、和生活攜手共進,才能使語文課堂引進活水,將教學和學生的生活環境、成長的需求融為一體。

2、如何才能加強語文與生活的聯繫?

首先,要讓語文走向生活。其基本策略是以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以培養他們的語文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嘗試——發現”為基礎方法,組織指導學生在問題解決的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如引導學生利用書信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用書信與他人溝通,解決矛盾,增進友誼),指導學生撰寫調查報告解決自己關注的問題(吸煙的危害、合理膳食、參與自己喜歡的課外學習活動等)。

其次,要讓生活走進語文。其基本策略是引領學生融入現實社會,投身於大自然,以充實他們的生活;組織學生參觀訪問、開展調查研究、多做實踐活動,以引進社會上豐富的語文教育資源;指導學生適度、科學地接觸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使“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

【案例2】一位教師設計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標教材一(下)《春天的手》一文時,在課尾安排了這樣一個環節:這節課我們認識了這麼多的字,而且把春天帶進了我們的教室。瞧!這就是春姑娘給大家留下的作業,請小朋友們選擇一條自己喜歡的作業,在課外抽空時間完成(課件出示作業):⑴ 搜集並且背一背有關春天的詩句;⑵ 唱一唱讚美春天的歌;⑶

畫一畫你看到的春天。

簡析:這一設計充分地體現了語文學習的自主性、開放性、選擇性、生活性和多樣性。

(三)三維——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教學設計為什麼要從“三維目標”出發?

首先,從“三維目標”出發,是“新課標”的要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中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的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學段相互聯繫,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 其次,從“三維目標”出發,是“主題單元”編寫特徵的要求。大家知道,北師大版語文課標教材從第一冊開始,就是按主題單元結構模式編寫的。這種主題單元,不是思想主題單元,不是知識主題單元,也不是文體寫作能力主題單元,它是以文化性或者說以人性為線索(或者說是以一個核心詞語組建的文化單元),兼顧識字、閱讀、習作、口語、綜合性學習,以及促進思維發展、創新能力和學會學習的主題單元。按主題單元結構模式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改變教材過分追求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的序列化、精確化,以及聽說讀寫的機械割裂現象,加強語文學習態度、情感和價值觀以及能力、策略等各方面的整合,在整體推進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教學設計怎樣才能從“三維目標”出發?

【案例3】怎樣進行主題單元設計、充分體現“三維目標”?這裏還是以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標教材一(下)第一單元《元宵節》為例:這個主題單元是本冊教材一開始的單元,春節剛過開學不久(或開學之前)就是元宵節。這個單元安排了兩篇主題課文(一首兒童詩《元宵節》,一首兒歌《看花燈》),在“語文天地“中安排了“猜謎語”、“編燈謎”、“學春聯”和“查找世界上還有什麼地方過元宵節”等活動。為什麼設計“元宵節”主題?為什麼做這樣的設計?鐘敬文先生曾說過,中國的傳統節日集中的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元宵節十分典型。吃元宵、看花燈、猜燈謎、寫春聯,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對團圓、歡樂、智慧的追求,大人樂意過節,孩子更喜歡過節。設計這樣一個主題單元,顯然不是思想教育單元,而是一種文化薰陶單元,使中國“尚圓”的審美追求,在孩子心靈中紮下根,使這些孩子將來不管從事什麼職業,在那落腳生根,哪怕是在海外,都有深深的中國根。同時在這個單元裏又學習到了孩子平常經常接觸到的事物的詞語,培養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創新意識。這個單元在“金鑰匙”欄目中還設計了引導孩子學會學習的內容。也就是說,在一個主題單元的設計中,力圖體現語文教育的多功能性,包括著文化奠基、工具奠基、思維發展創新能力奠基和學會學習意識的奠基,體現了語文教育的綜合性。

根據上述的主題單元的內涵和特點,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樹立單元整體備課的意識,既要注意設計教學的“硬任務”(如識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等)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現,也要備“軟任務”(如某種文化意識、道德思想的薰陶、想像力思維發展的培養、學會學習的引導等)如何在教學中體現,做到真正吃透教材、融匯貫通、全面把握、整體設計、分節實施。

二、教學設計的新策略

(一)文本解讀——教學設計的前提。

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課前,老師得先和文本對話,即鑽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學生交流。我備課沒有什麼訣竅,就是那麼翻來覆去地誦讀、默想,當讀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讀出文章的妙處,讀出自己的驚喜時,我便敢走進課堂。” 我們的備課為什麼千篇一律?我們的課堂為什麼缺乏創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首先去看教案、單純依賴教參,毫無教師本人對文本的解讀、對教學的構想。有不少教師已成為教參(備課手冊)“虔誠的崇拜者”、“忠實的執行者”,他們單純依據教參確立教學目標,定位重點難點,構思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流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教參內容絕對化。實際上,教參僅僅是素材、例子、資料庫,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論何時、何地、何學生群體都適應)的備課法寶。所以,要從教師本人解讀文本入手,才能解決單純依賴教參問題,才能真正實現教學設計的個性化、多樣化、創新化。

(二)目標設定——教學設計的方向。

前面我們已經分析了,課程目標是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的。因此,教學目標的設定也要從“三個維度”出發,注重體現綜合性和全面性。

【 案例4】下麵是給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標教材一(下)主題單元(2)中《小山村》一課設計的“教學目標:”知識技能目標:認識14個生字,會寫其中的7個,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過程方法目標:初步學會有條理地觀察事物、介紹事物;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小山村的美麗,培養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思想教育。

(三)資源準備——教學設計的基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教材一直是我國學校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以至於人們常常誤以為教材就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其實,課程資源的內涵極其豐富,它是指課程設計、編制、實施和評價等整個課程發展中可資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據研究,課程資源大致可以分為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兩大類。前者包括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的因素,後者包括直接決定課程實施範圍和水準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以及對於課程的認識狀態等因素。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準備,主要是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⑴ 開發並利用好語文教材,發揮教材的多種功能。⑵ 宣導生動活潑的自主學習方式,改變單一的以講授文本為主的教學模式,把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引進課堂。如自主學習方面,可以引導學生上網、讀課外書、諮詢、討論,組織學生在課前、課後搜集資料,舉行故事會、朗誦會、討論會,還可以指導他們演課本劇、辦手抄報、編習作集等。⑶ 有目的、有計畫地開展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如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人文景觀,引導學生觀察、調查,獲得資訊,學習語文。⑷ 因地制宜地創設多彩的有利於母語學習的校園環境。如在教室裏張貼學生自己的書法、繪畫作品,發動學生精心佈置班級的“圖書角”、“閱讀欄”等。⑸ 開發並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課程。如“畫與寫”課程`、“每週一詩”等。

(四)教學流程——教學設計的關鍵。

1、教學流程要從傳統的程式化的線性設計,向現代的人性化的板塊設計轉變。

【案例5】以《田忌賽馬》為例(這是一篇傳統課文,是一個有關人生智慧的故事。文章以田忌賽馬轉敗為勝的歷史故事,揭示了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 &n

bsp;下麵是傳統的程式化的線性設計:

A、導入課文,介紹文中人物和歷史背景; B、教師範讀課文,指導學習生字新詞;

C、學生自讀課文,給文章分段; 解讀教材,學生跟著教案走 D、逐段講解課文,弄清兩次賽馬過程; E、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簡析:從上述教學流程看,教師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充其量是對教材的解讀;學生是被動聽會的,被教師講會的,而不是自己學會的。

下麵是現代的人性化的板塊設計: A、導讀板塊:紙牌遊戲,初涉文本。B、初讀板塊:動畫配音,進入文本。

C、精讀板塊:辯論比賽,深入文本。活用教材,教案跟著學生走 D、拓展板塊:給齊王寫信,超越文本。

簡析:從以上設計的教學步驟可以看出,按這樣的設計實施的教學進行過程是充滿智慧、連接學生生活的生態課堂。在這樣的課堂裏,教師不再是教材的解讀者、教案的執行者,而是一個善於創設教學情境、富有教學機智、充滿教育智慧的人;在這樣的生態課堂裏,教師不再是單單給予學生以知識和技能,更多的是學習動機的喚醒、學習習慣的養成、思維品質的提升、綜合素養的增強。

2、教學流程要根據不同課型的性質和任務,既要體現針對性,又要注重操作性。

【案例6】不同課型的性質、任務對教學流程設計有直接的制約作用。根據閱讀教學的規律和學生的需要,可將新的小學閱讀教學劃分為精讀課、略讀課、學習指導課和課外閱讀指導課四種類型。四種類型的課,其教學流程應該有所不同:精讀課:以讀為基礎,以全面訓練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特徵的綜合性課程;其教學流程大致為:粗讀課文,整體感知→精讀課文,深入感悟→研讀品讀,深層體悟→熟讀成誦,嘗試運用。略讀課:主要特點在於培養學生的略讀能力,教學流程大致為:問題引路,略讀課文,瞭解大意→圍繞重點,以讀為主,體會感情。學習方法指導課:是為幫助學生適應和掌握新的學習方式、靈活運用新的學習方法而確立的一種“學會學習”的實踐課;其教學流程大致為:提出操練任務,師生分頭準備→教師扼要講解,學生充分操練→學生交流心得,師生共同總結。課外閱讀展示課:是為推動課外閱讀、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而確立的新課型,是一種“學會閱讀”的實踐課。其教學流程大致為:課前學生準備→課中交流展示。

(五)教學反思——教學設計的延伸。

1、為什麼要重視教學反思?研究表明:一個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一個人或許工作20年,但如果沒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經驗的20次重複。因為,通過反思,教師會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準;通過反思,教師能在學生的“錯誤”中尋求發展,在自身的“失敗”中找到出路,在教材的“局限”中謀求進步;通過反思,教師可以從衝動的、例性的行為中解放出來,以審慎的、意志的方式實施教學行為;通過反思,還可以使教師從教學主體、目的和工具等方面,從教學前、中、後等環節獲得體驗,變得更加成熟。所以,人們普遍認為,反思是教師取得特定實踐成就、走向解放和專業自主的工具。因此,我們每位教師都應當強化反思意識、知曉反思內容、掌握反思策略、形成反思習慣。

2、教師怎樣進行教學反思?一是要明確的內容(包括技術層面的反思、觀念層面的反思、解釋層面的反思、解放層面的反思、宏觀背景層面的反思);二是掌握反思的策略(包括寫反思日記、課堂錄影、同行觀摩、校際賽課、專家觀摩等)。主要參考: 沈建民:《論基於新課程的教學過程及設計》,《課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9期。

殷世東:《研究性學習與課堂教學重構》,《課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9期。

数学课堂中目标教学的新理念 第6篇

目标教学是一项包括教学思想体系、教学目标体系、教学操作体系、教学评价体系、学习策略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在内的, 六个体系一体化的整体改革.

全国许多从事目标教学的研究者, 在广泛审视与借鉴国内外关于教学模式构建与研究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各地的教改实践, 集思广益, 取得了共识, 即目标教学基本模式一般包括前提测评、认定目标、导学达标、反馈矫正等环节.灵活应用目标教学的课堂操作最高境界是“离形得神”, 所谓“形”, 即目标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操作步骤;所谓“神”, 即现代教学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基本原则, 可具体化为五种意识 (目标中心意识、主体参与意识、情感激励意识、反馈矫正意识、差异教学意识和智能开发意识) .我们的目标教学课, 要在“神”上下工夫, 现在我就对在数学教学中, 如何达到“形”“神”兼备, 乃至“形”隐“神”显, 浅谈一下自己的教学体验.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一切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在初中学段结合具体的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 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 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抽象的数学概念的教学, 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 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如函数概念, 不应只关注对其表达式、定义域和值域的讨论, 而应选取具体实例, 使学生体会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又如, 在一个长为50米, 宽为30米的矩形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园, 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空地面积的一半, 请展示你的设计.这个问题的参与性很强, 每名学生都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 按照自己思考设计的原则, 设计出不同的图案, 并尽量使自己的方案定量化,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一元二次方程在处理数量关系上的作用, 认识到解一元二次方程不是一个机械的计算, 得到的结果必须对具体情况是有意义的, 需要恰当地选择解和检验解.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使用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初中“数与代数”的内容中充满了用来表达各种数学规律的模型, 如代数式、方程、函数、不等式等.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 组织进行如下活动:教师出示松树、蝴蝶、双喜等图形, 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所具有的性质.通过观察, 每名学生都可以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侧正好能够完全重合……”这便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再让学生互相提问列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联系实际理解知识.在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 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 学会探索, 学会学习.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 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 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满足多样化的需要.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 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 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 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 提高思维水平.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 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 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 指导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四、注重计算器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教师应当在学生理解并能正确应用公式、法则等进行计算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用计算器完成较为繁杂的计算, 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实践活动以及考试中, 应当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 还应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探索规律等活动.如利用电脑展示函数图像、几何图形及其变换过程并研究其性质……

新课标下体育教学的新理念 第7篇

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新课标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体育课程的特点,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位为:是一门以身体联系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须课程。这充分显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行为的养成,强调将增进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增进身体健康,能够提高学生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一到两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2.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这说明了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必须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因为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某种意义上讲,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比关注学生的技能掌握更为重要。因为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以惊人的毅力专心致志地去实现目标,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尽可能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要求,充分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了解男生爱打篮球、踢足球,女生爱打羽毛球的基础上,统一要求慢跑1500米。学生为了得到被允许打球、踢球的奖励,五个班的试验结果都做到了队伍整齐有序,没有中途掉队现象,100%的学生跑完全程,且个个运动情绪高涨。

另外,还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会适合自己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多让学生亲身参加体育锻炼,尝到运动的“甜头”,才能达到主动参与的目的。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养成习惯之后,每次锻炼都是自然行为,不需要主观意志强求自己去锻炼。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体育教材的娱乐性、趣味性,巧妙地设计课堂,使课堂上呈现活力和魅力。如:跳绳比多比快、投篮比命中率、足球打门比准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使学生的主动性不断提高。我们在课堂上应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我组织学习和锻炼,给他们自由的空间,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

3.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要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体育学习能力。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和培养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引导他们通过学习和运用知识去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能够在认识世界发展与需求同自我现状的矛盾的基础上唤醒自己,提出自我奋斗的目标,促进内部矛盾的转化,做自我发展的主人。

学生主体地位的弘扬,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传统教育只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化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互动过程,不可割立开来,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学生只有在课堂中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从而达到敢想、敢问、敢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有求知求练的兴趣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例如在篮球教学中,组织运球接力的游戏,让一个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运球,然后讲解运球方法的要领,并示范动作,让其他学生观察并体会与自己的不同之处,再继续练习。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思考,主动进入课堂学习状态,能发挥主体作用,学习效果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高。

4.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根据这个差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能完成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发扬他们个性中积极的一面,克服消极的一面,使他们的活动朝着合理而健康的方向发展。当然,要做到这样,首先必须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抓住他们在体育活动中不同的心理需求,进行分组教学。学生在学习体育活动中,常常产生成就性需要、自尊性需要、独立性需要和创造性需要。体育教师如能及时准确地抓住学生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心理需要,适时进行教育引导,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跳高课上,可以分成不同高度组进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运动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高度进行练习。学生在达到自己第一高度后,再去下一高度组进行练习,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产生成就感,从而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性需要。

根据新课程要求,学习成绩的评定内容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有体育知识技能的评定,而且应包括情感、态度、交往与合作等方面的内容。(1)体能。既包括与运动有关的体能,又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2)知识与运动技能。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达到的水平及运用情况。(3)学习态度行为。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和学生在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规范。(4)情感表现与合作精神。人际关系、理解与尊重他人等情况。

贯彻实施新的教育理念,必须有新的理论做指导。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与研究,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 必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 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 发展个性, 培养创新意识。

关键词:体育教学,健康第一,激发兴趣,主体地位,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走进高中新课程》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2004.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作文教学的新策略 第8篇

一、强化学生作文的个性指导

个性, 一般是指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 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动力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 概言之, 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不能反映内心世界的作文, 也就失去了作文的本质意义。其实, 小学生作文做到个性化, 应当不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因为每个孩子本来就有着独特的个性, 就像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外貌一样。小学生年龄虽小, 但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程度不亚于成人, 应当说, 每个儿童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耐读而又不易读懂的书, 需要教师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如果能这样做, 小学生作文就不难回归到抒发个性, 自由表达的境界。那么, 如何指导呢?

(一) 鼓励写个性化的童年生活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童年生活, 如果学生能在不受压抑的情况下, 去写个人生活经历中的一些事, 作文内容是不可能雷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走近学生, 以平等的态度与他们交谈, 倾听他们的心声, 了解他们的喜恶, 尊重他们的意见, 满足他们的需求, 甚至投入自己的全部感情, 急他们之所急, 乐他们之所乐, 忧他们之所忧, 真诚帮助他们。这样, 学生才能接纳教师, 把教师当作朋友。教师便能进一步掌握儿童的个性、心理及认识规律, 从而改进作文教学方法, 运用多种直观新颖的教学手段, 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 便要更新作文评价观, 以儿童的心态、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评价学生的作文, 以学生眼里的真实为评判标准, 大力表扬体现童真的作文,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 激活具有个性化的儿童语言

在与学生交谈时, 在倾听学生之间的谈话时, 只要教师留心捕捉, 就可以收集到不少天真烂漫的儿童语言, 用这些语言给学生作范例, 引导学生恰当地使用, 就能激活作文语言, 使之丰富起来。不同性格的学生, 说出的话语也不同, 有的娇憨十足;有的想象奇特, 极有灵气;有的一语中的, 直揭人短处, 充满正气;有的振振有词、咄咄逼人……这就需要教师留心捕捉, 不断激励, 让学生展示充满个性的语言。

二、贴近生活, 培养学生的创新智慧

指导学生写作, 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尽可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进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开学不久的一天, 我走进教室正欲上课, 只见教室一个个泡泡在空中飘荡, 阳光射进来, 使那些泡泡发出五颜六色的光, 孩子们手上都拿着小塑料瓶在会心地吹着, 全然忘记已打了上课铃。我看到学生们玩得正欢, 真不忍心让他们停下来, 于是灵机一动说:“今天这堂课, 让你们吹泡泡, 我有一个要求, 泡泡吹出以后, 请大家仔细观察它的形状、颜色的变化, 看看它是怎样飘动的?”又教给学生观察的顺序:泡泡产生——运动——破灭。在学生充分活动后, 我又指点说:“你们吹出的泡泡真美丽, 看着这些泡泡, 我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你们仿佛进入了什么世界?请把它写下来。”很快, 学生们写出了一篇篇想象丰富的短文。

三、发挥多媒体功能, 激发写作兴趣

多媒体具有现代化的声光手段、动画技巧、音响效果, 通过多种媒体信息来表现作文教材的内容, 形象具体、生动有趣,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信息, 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丰富学生的想象, 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课堂上, 把作文教学所涉及的视听环境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缩短了学生的认识和客观事物的距离, 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 解决了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问题,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改变作文评改方式

传统的作文批改观念, 认为只有“精批细改”才是对学生负责, 把学生作文改得面目全非, 一眼望去只见“红”, 不见“黑”, 这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使他们丧失了写好作文的信心。批改作文不是作文教学最后一道工序, 而是学生习作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是写好作文的开始。因此, 教师应该把评改作文当作和学生进行交流的环节, 做到多批少改, 重在讲评, 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鼓励进步、指出不足, 语言要委婉, 让基础差的学生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

实验教学的新理念 第9篇

一、新课标教学理念诞生的原因

目前, 很多初中学校的教育主要是以升学率作为教学目标, 而这种片面的教学理念对素质教学的开展极为不利。再者初中生物在升学考试中其占的比重比较小, 所以导致了很多学校对于生物的教学也并不重视, 从而也间接的影响了学生学习动力。因此,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 新课标教学理念的诞生, 迫切希望生物老师在教学当中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 以此来满足现代化的教学理念, 进而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 强化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

二、初中生物教学的新课标教学理念

1. 更新生物教学理念, 以此达到新课标教学要求

在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都是处于被动的状态, 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将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以此来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转注入教学为吸收教学, 以促进学生思考, 开拓学生思维, 进而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 提高教学效率。

2. 加强生物主体的探究

生物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重对生物教材的研究, 使得老师能够积极利用教材中的探究性课题进行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开发, 并指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等方法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初中学生的探究意识。另外, 在教学中还要抓住生物学科当中“探究”这一教学主体, 充分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

三、新课标教学理念在初中生物教学当中的实施方法

1. 借用问题法, 实现教学理念

问题教学法顾明思议, 就是在教学中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都是在问题的基础之上所开展起来的, 其具有激发学生探索求知欲的特点。因此, 在问题的设计时, 问题应该以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出发点, 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为目的, 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 如案例一) 。

案例一: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小节《人的生殖和胚胎的发育》讲解。老师根据知识内容制作生物课件, 并借助多媒体来进行问题教学。首先, 通过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出现: “人从何而来?”“爱, 你知道多少?”“性, 你明白否?”通过这些比较敏感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好奇心, 对于正在发育的初中生来讲, 这些问题一出势必会让学生感到尴尬, 因此老师需要打破这些尴尬, 借用一些胚胎发育的过程图以及人的形成图来打破这些尴尬, 便引导学生要以科学的眼光去看到这些问题。并借助这些图片对问题进行分析, 使得学生能够正确的掌握这些知识。其次, 将话题引入到生活当中, 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这样就能做到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相关联, 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

2. 开展探究性课堂, 活跃课堂气氛, 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学习不仅是一个吸收消化的过程, 其更是一个探究进步的过程, 而作为自然学的生物来讲, 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使得学生能够在探究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自身的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帮助初中学生建立一个多领域融合的知识结构网, 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强化学生学习的体验, 进而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 如案例二) 。

案例二: 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二节《食物保鲜技术》的讲解当中就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探究性的课题。

生活中有很多食物, 本来是可以食用的, 却因为我们贮藏不当, 处理方法不对或者烹饪方法不当, 变成了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食物, 如发芽的马铃薯, 泡制时间过短的泡菜和没有炒熟的扁豆等。对于这样的食物, 我们往往掉以轻心, 结果却造成危害。

老师对食物中毒的原因进行讲解, 并利用第八章《微生物的控制和利用》里面的知识对微生物的的繁殖规律进行解释, 以此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应该怎么来对食物进行保鲜, 才能达到饮食安全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教学, 不仅可以综合多个章节的内容, 甚至还可以扩充其他学科的知识, 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语

总之, 作为科学性比较强的初中生物来讲, 要想彻底摆脱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首先, 就必须更新教学理念; 其次, 就是加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输入, 以此来激活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最终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军军.初中生物教学落实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方式[J].新课程学习, 2013, (04) :13.

[2]吴军.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及对策[J].新西部, 2013, (12) :172.

实验教学的新理念 第10篇

初中生物新课标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指导老师教学行为的一种思想观念,初中生物课程在新课标的规范之下,其教学的理念有以下几个:注重知识和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教学要具有探索性;注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学具有全体性。但是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之下,初中生物教学并不能达到新课标的规定,因此,根据自己多年的中学生物教学经验,对落实初中生物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新课标教学理念诞生的原因

目前,很多初中学校的教育主要是以升学率作为教学目标,而这种片面的教学理念对素质教学的开展极为不利。再者初中生物在升学考试中其占的比重比较小,所以导致了很多学校对于生物的教学也并不重视,从而也间接的影响了学生学习动力。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新课标教学理念的诞生,迫切希望生物老师在教学当中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以此来满足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强化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

二、初中生物教学的新课标教学理念

1.更新生物教学理念,以此达到新课标教学要求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都是处于被动的状态,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将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转注入教学为吸收教学,以促进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维,进而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提高教学效率。

2.加强生物主体的探究

生物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重对生物教材的研究,使得老师能够积极利用教材中的探究性课题进行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开发,并指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等方法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初中学生的探究意识。另外,在教学中还要抓住生物学科当中“探究”这一教学主体,充分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

三、新课标教学理念在初中生物教学当中的实施方法

1.借用问题法,实现教学理念

问题教学法顾明思议,就是在教学中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都是在问题的基础之上所开展起来的,其具有激发学生探索求知欲的特点。因此,在问题的设计时,问题应该以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出发点,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为目的,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如案例一)。

案例一: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小节《人的生殖和胚胎的发育》讲解。老师根据知识内容制作生物课件,并借助多媒体来进行问题教学。首先,通过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出现:“人从何而来?”“爱,你知道多少?”“性,你明白否?”通过这些比较敏感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好奇心,对于正在发育的初中生来讲,这些问题一出势必会让学生感到尴尬,因此老师需要打破这些尴尬,借用一些胚胎发育的过程图以及人的形成图来打破这些尴尬,便引导学生要以科学的眼光去看到这些问题。并借助这些图片对问题进行分析,使得学生能够正确的掌握这些知识。其次,将话题引入到生活当中,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就能做到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相关联,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

2.开展探究性课堂,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学习不仅是一个吸收消化的过程,其更是一个探究进步的过程,而作为自然学的生物来讲,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探究学习的重要性,使得学生能够在探究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身的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帮助初中学生建立一个多领域融合的知识结构网,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学习的体验,进而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如案例二)。

案例二: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二节《食物保鲜技术》的讲解当中就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探究性的课题。

生活中有很多食物,本来是可以食用的,却因为我们贮藏不当,处理方法不对或者烹饪方法不当,变成了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食物,如发芽的马铃薯,泡制时间过短的泡菜和没有炒熟的扁豆等。对于这样的食物,我们往往掉以轻心,结果却造成危害。

老师对食物中毒的原因进行讲解,并利用第八章《微生物的控制和利用》里面的知识对微生物的的繁殖规律进行解释,以此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应该怎么来对食物进行保鲜,才能达到饮食安全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综合多个章节的内容,甚至还可以扩充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语

总之,作为科学性比较强的初中生物来讲,要想彻底摆脱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首先,就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其次,就是加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输入,以此来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军军.初中生物教学落实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方式\[J\].新课程学习,2013,(04):13.

\[2\]吴军.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及对策\[J\].新西部,2013,(12):172.

实验教学的新理念 第11篇

体育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其目的是为了适应自然、适应社会, 主要方式是肢体活动。当前, 很多高校都开始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教学模式, 阳光体育能够推动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的设置, 同时扩展高校体育运动方法、内容及渠道, 促使高校体育教育发生改革性的转变。同时, 高校还应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现有体育资源功用, 针对高校学生排球运动教学开展更加有组织性、目的性、计划性和科学性的教学课程, 不仅让学生能够深入贯彻落实阳光体育理念, 还能够让其更加有效地掌握排球运动训练方法和原理, 让学生的体育教学变得更有效、更安全、更科学。

(一) 、高校排球教学现状

首先, 是教学目标不明确。高校排球教学的主要目标完成排球教学预期教学效果和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的设置能够对排球教学课程起到一定的细化作用, 并为教学课程的设计指明方向, 是高校排球教学考核的标准[1]。现阶段, 很多高校排球教师在教学目标设置上不够明确, 并未全面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差异性, 而是直接照搬教材上的教学目标, 致使教学目标过于广泛化, 而缺乏一定针对性。另外, 很多教师还常常将“教学目的”直接作为“教学目标”, 比如将体育教学目标写成“提升学生排球技术”等。

其次, 是教学内容竞技化。部分高校教师在排球教学过程中并未将教学内容与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进行有效结合, 而仅仅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或是重点在于训练学生某种排球运动技能, 因而忽视了学生运动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致使一部分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等感受。另外, 很多教师在教学上往往只注重学生发球、传球、垫球和扣球等动作练习, 并未针对排球其它相关项目进行详细讲解, 教学内容纯粹是为了竞技体育而开展, 并未灌入有体育理念和运动井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体会到排球带来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因而学习兴趣降低, 学习效率难以提升, 致使高校排球教学课程开展不甚理想。

再次, 是教学方法传统化。众所周知, 我国在针对体育等非文化课程教学上的重视程度不足, 体育教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很难得以创新改革。当前, 很多高校在排球课程教学上方法陈旧, 依旧只停留在单纯的训练教学层面上。教师在排球讲解上多遵循教师讲解—教师示范—学生模拟—教师更正—学生练习的模式, 教学方法未进行改革性的创新, 学生学习效果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仅仅只是让学生进行机械性的模仿, 而并不能全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意识。

最后, 是教学评价片面化。现阶段很多高校在排球教学评价上往往存在一定片面性, 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只是关注是否完成教学任务, 是否开展相应课程;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评价上也只看到学生的表面成绩高低。这种教学评价方式只能反映出教学质量的小部分, 而难以实现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深入考核[2]。另外, 还有部分高校在教学评价体系设置上与教学实际情况严重脱节, 教学评价体系的设置根本就是形同虚设, 由此成了阻碍高校排球教学效率提升和排球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 阳光体育理念下高校排球教学的新思路

2.1 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明确性

在阳光体育教学理念下, 高校在排球教学目标设置上应该更加明确。教学目标不仅要将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 让学生掌握基础排球运动技能、学习基本排球战术等内容列入其中, 同时教学目标的设置还应重视学生体育精神、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 并将其深入贯穿在课程教学当中。当前, 排球教学有必要重新制定高校排球教学目标, 以便于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时代发展和学生身心健康的需求, 让学生可以感受到心灵成长带来的力量和精神寄托, 找到学生学习排球球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和深化改革排球教学的强大动力。

2.2 教学内容———注重学生体育娱乐性

在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下, 高校排球教学内容还应该充分体现出“娱乐、竞技、健身、运动、育人”的体育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上, 应摒弃传统过度注重排球基本技术、排球比赛战术等教学模式, 创新一套能够与学生运动兴趣和运动积极性密切相关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上注重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另外, 在教学内容上还应适当增加一些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以及提升学生运动技能的课程, 同时注重阳光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实施。此外, 高校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适当融入一些排球运动健身相关原理知识, 科学运动的方法, 以及运动处方和体质评价体系等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实效性的理论教学。遵循阳光体育理念, 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健康教育内容,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排球知识的兴趣, 调动学生排球知识学习的自主性, 帮助高校学生建立终身体育、阳光体育的理念。

2.3 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手段创新性

高校教师在排球教学方法上还要注意教学手段的创新性, 比如采用推进选择式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实际情况、身体素质和心理特征上的不同安排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 重视“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教学中的贯穿[3]。并且, 在教学中充分遵循阳光体育理念, 注重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得到升华, 帮助他们克服懦弱和平庸心理, 从而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增强学生参与排球运动信心,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在教学课程结束后还要注意巩固教学成果, 检测是否完成排球教学的目标。最后,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课外活动, 组间排球运动球队, 并且参加学校或校外开展的各类排球比赛, 真正还原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主体地位。

2.4 教学考核———遵循考核评价全面性

阳光体育要求高校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满足客观、准确体现出不同学生之间个体差异的要求, 并且同时还需要反映出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实际效果。高校在进行排球教学考核上必需制定弹性、有效的考核制度, 并且能够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和具体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另外, 在教学考核评价上建立过程性评价指标, 并且在考核评价过程中尊重不同学生个体特征好情感上的差异性, 体现出学生在排球学习过程中运动技能的进步和变化, 让学生始终处于在原有排球基础水平上发展提高的状态, 从而有助于学生建立终身运动的自信心。同时, 在教学考核评价设置上还应注重课内外综合评价, 将学生课外排球情况也列入到教学考核评价指标当中, 对经常参加课外排球运动的学生予以一定加分肯定, 从而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当前倡导科学运动、健康运动、阳光运动的体育教育理念下, 高校在针对排球训练上必须要摒弃传统训练模式和方法, 创新教学手段, 优化教学模式, 全面提升高校排球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 切实遵循阳关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 最大程度激发高校学生体育运动热情和积极性, 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排球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摘要:随着当前教育改革深化和加强, 高校体育教育也不再仅仅满足于学生成绩的提升, 而更加注重“阳光体育”的教学理念。高校开展阳光体育旨在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积极性, 培养学生健康、科学体育习惯, 营造良好校园体育运动环境, 促使高校学生走出宿舍、走向操场, 帮助他们增强体制、完善人格。本文在此主要探讨阳光体育教育理念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中过程中的新思路, 以期为广大教育者提供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校,排球教学,阳光体育,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张建业.基于阳光体育运动理念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25) :74-75.

[2]郁彦妮.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理性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28) :154-155.

上一篇:动态菜单下一篇:房地产市场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