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主导性范文

2024-09-18

主体性主导性范文(精选12篇)

主体性主导性 第1篇

一、教师的主导性问题

在中等师范的历史教学中,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发挥着主导作用, 主导性包括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筛选、教学节奏的调控、课堂训练的设置等方面。

1. 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要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要贯彻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要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讲授相应的教材, 要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要求学生遵守学生守则、校规校纪及文明礼貌等方面的规定。还要考虑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意识、国际意识、爱国主义思想, 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

2. 在教学内容的筛选上。

讲什么, 不讲什么, 精讲什么, 略讲什么, 要一切从大纲出发, 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出发。要浓缩课堂教学内容, 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历史教材是由对大量生动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介绍与评价构成的一副绚丽多彩的画卷, 历史教师要善于运用导入艺术、语言艺术、提问艺术、反馈艺术, 以及电教手段展示这副画卷的美及精神财富,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进而思考这些文件和人物背后蕴含的深刻的社会内容和人生哲理。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 我剪辑了二战时主要事件的有关镜头放给学生看, 再用投影打出欧洲战场、亚洲战场主要战场形势图。然后用生动简洁的语言对二战经过作讲解, 讲的过程中不时插入一些提问, 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 在教学节奏的调控上。

在45分钟时间里, 既要传授知识, 又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适度紧张的课堂教学节奏是必须的。教师必须有效地安排好各个教学环节, 实施有效的控制。如讲多长时间, 教师必须适时、适量、适度。学生在什么时候练, 练多长时间, 都应有明确的要求。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之下, 紧扣本课的重点、难点, 以简洁、明确、规范、生动的语言, 或解疑释难, 或点拨开导, 或归纳引申, 一语中的, 点石成金。总之, 适度紧张的课堂节奏, 必定会加大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率, 加大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量,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在课堂训练的设置上。

课堂训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是减轻学生负担的必由之路。它既不是可有可无的, 更不是随心所欲、漫无目的的。训练设置必须合度, 这个度就是教学目标、学生能力及课堂时间。要在课堂目标的统领之下, 确定本节课的训练点、训练量及训练次序。训练点要紧扣知识点, 训练量要以在规定时间内绝大部分学生能完成为基准, 训练频率要适中。课堂训练应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渐进性, 从学生读历史课本能提出一两个问题, 到能从不同角度分析某一历史事件, 进而提出某种独到见解。比如, 抗日战争后, 国民党军队的作用问题, 中国、埃及、巴比伦、古希腊等文明古国为什么近代都落后了, 而建国才200多年的美国为什么崛起了, 等等。另外, 利用课堂训练及时反馈教学目标达成信息, 教师能随时采取目标补救措施, 提高目标达成率。

二、学生主体性问题

马克思说:“主体是人, 客体是自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88页) 他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他们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才干和发展情感与道德, 进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逐步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即建构学习主体, 建构方式包括增长学生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并培养其克服学习中各种困难的毅力, 帮助学生了解、把握学习活动的规律, 使学生从依赖教师到能独立学习, 真正成为自觉学习的主体。而要学生成为自觉学习的主体, 就要培养其主动性。主体性从历史教学角度看, 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自主性就是要培养学生自尊、自主、自信、自强的个性品质, 培养和提高他们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评价、自我判断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发展的主体, 从讲清学习的目的、意义, 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 变要他们学为他们想学, 进而教给他们学习方法, 比如纵向知识整理法、横向知识比较法、对比法、由表及里分析法、由果溯源法、阐明危害法、论述意义法等多种学习历史知识常用的方法, 以及应用卡片、笔记整理知识、扩展知识的信息与方法, 使学生具有自学历史乃至其他学科知识的本领, 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今天他们成为自学的主体, 明天他们才会成为自立的为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主人。

主动性就是要引导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管理的意识与能力。这就要改变那种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讲课本、学生记笔记的被动教与学的局面, 代之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由感性到理性逐层提高, 开始让学生看课文, 先提出几个问题, 让他们思考;看完课文后, 让他们回答, 进而启发他们从书中提炼要求, 提出问题, 最后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知识要点, 教师加以补充完善。学生从电影、电视或课外阅读中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知识, 可以鼓励学生上讲台讲一段, 学生兴致很高。比如讲《三国鼎力》时,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几个大战役, 就都是学生绘声绘色讲出来的, 讲之前我向全体学生提出要求:要学习这些同学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要鼓励他们, 一方面赞扬他们参与学习的精神, 一方面也对他们从“演义”中获得的知识与历史本来面目的异同作必要的讲解, 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并沿着正确轨道不断提高。

创造性就是培养学生有创造的勇气和能力, 这是21世纪人才素质所必须具备的。在课堂教学中, 创造问题是由问题产生时开始的, 因此, 我总是鼓励学生在看书和听讲的过程中, 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进而围绕一个问题、一种历史现象, 学生会从不同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 展开争论, 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多向性、逆向性、变通性与灵活性的极好时机。我也总是及时抓住, “扇风点火”, 让学生在争论中, 实现智力交锋和智力杂交。比如讲《三国鼎力》, 学生有的主张拥曹, 有的主张拥刘, 有的对三国都持批评态度, 同学们据理力争, 急得面红耳赤, 争论过程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形式与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是不断滑移的过程, 教师的主导性是为建构学生的主体性服务的, 学生的主体性的形成与发展又离不开教师主导性的发挥。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 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是有特殊意义的, 所以, 我们必须认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赵大涕, 赵小刚.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主体性主导性 第2篇

09师范一班程谦 ***

随着由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教学改革的步伐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大。其中最突出的提法就是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教法下教师满堂灌,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填鸭式”的模式,而要求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无疑是提高课堂效率乃至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但真要实施起来却非易事,对此我想谈几点想法。

首先,对于教师的主导性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正确理解“导”。

一提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或“不要教师当演员”,最容易使人想到的就是,教师要一下子从“演员”的身份摇身变为“导演”的身份,其职责也就从在讲台上解释书本内容而变成指挥学生自己去揣磨、领悟。诚然,指挥学生去研究这一点并不错,但是,与此同时教师更要研究怎样去指挥学生,这其中也需要一定的技巧。也就是说,教师的“导”绝不是简简单单地领着学生去逐一地生搬硬套教材中的知识点,而是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又能有所侧重的去理解知识,进而达到能灵活运用的程度。我们常说,讲课是一种艺术,其实,引导同样是一种艺术,或者说,是一种比讲课的艺术更为精深的艺术。简单说,在这种“导”的要求下,教师不仅要做“演员”的“导演”,更要做“演导演”的“演员”。

第二,在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问题。

既然说“导”是一种艺术,那么要做好导的工作,首先要讲求一定的方法,其中最基础、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要适当设计学生活动。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意识到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而是大家的,每个人都有权力加入其中。同时,通过这种活动也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这种学习活动可由教师设计,比如让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就某篇文章发表看法,或举行一些演讲、朗读比赛。更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比如学生自己教、自己学,自己编演一些课本剧。需要注意的是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这种活动的机会,不能只偏重成绩好的。

这里的设计活动,主要是针对课上,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有研究性的任务,比如讲到唐诗宋词时,让学生去查一查诗人、词人的资料,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创作风格等,更好的理解诗词内容。或让学生查找有关诗词创作原则等的知识,这样既可以扩展知识面,又节省了课堂时间。

在学生活动中要对学生多鼓励、多肯定、多赞扬。这种做法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尤其重要。渴望赞扬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学生的思想认识毕竟还不成熟,很多时候,犯错误是难免的。这时教师不能因为有错误就一棒子打死,而要注意看到他们的闪光点,给以肯定,加以鼓励。这样才能逐渐使学生增强信心,进而提高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其次,对学生采取一定方法的同时,教师还要转变对自己身份的看法,要勇于放下师道尊严,知错就改。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的这一精辟见解,在当今这科学技术极为先进的时代,显得更加中肯。如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不再局限于书本,局限于课堂,多种多样的媒体已经给学生打开了知识宝库的大门。所以,有些时候学生的见解未必没有道理,甚至更可能学生的说法就好于老师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放下尊严,接受新思想、好意见,让学生感到自己确确实实掌握着学习的权力,而不是简单受教师、家长操纵的木偶。为自己而学,学生是应该乐于去做的。

第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对教师自身的要求。

1、要有爱心,有耐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在整个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挫折,甚至有时可能会整个计划被全盘搞乱。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更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向教育自己的子女那样,一点点去引导他们。

2、要有深厚的功底。过去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来,这个标准实在是太低了。学生的视野越来越宽,懂得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要把这样的学生教好,让他们有所进步,有所提高,教师再?踞于书斋之中就已远远不够了,在研究书本知识的同时,更要勤于接受现代科技信息。

3、要有研究探讨的精神。知识是一种越挖越深、越挖越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教师应该是一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钻机,只有不断钻研,才能不断的解决旧问题,发现新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乃至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4、要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除了学识方面以外,更重要的是思想行为,师德高则生德高,反之亦通。同时,也只有教师的思想觉悟提高了,才能诚心诚意的去教育学生;只有教师的思想觉悟提高了,才有可能全身心的投身于教育事业,站住三尺讲台,甘愿两袖清风,一生清贫的去探索钻研。这一点是对每一个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更是做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有力保障。

其次,在教育实践中,要真正把学生的主体性落实好,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民主性:

教师与学生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不是教师施加影响的消极、被动的对象,而是积极、主动的对象。要使这一师生关系变为现实,教师必须克服命令主义、说了算的传统观念。这对学生主体精神的充分发挥,主体人格的丰富与完善以及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激发,都有重要作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情感基础是自尊、自爱、自信。要使学生自尊,教师就要尊重学生;要使学生自爱,教师就要 热爱学生;要使学生自信,教师就要信任学生。学生正是在与教师进行平等、民主的交往与合作中,在得到教师充分的热爱、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情况下,才能逐步树立起自尊、自 爱、自信、自强的信念。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能与教师自由交流的学习环境中,才能敢于并乐于提出和探究问题,激发出积极主动性、创造性与智慧潜能,智力活动才会不受抑制地充分调动起来。

二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是有独特性的个体。这种独特性表现在学习活动中的差异性尤其是在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特长及已有知 识经验等方面各有差异。西方人早就确认“世界上没有两片 相同的树叶”,我们也有理由说“世上绝无完全相同的人”一个真正社会化的人,必定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一个千人一面的缺乏多样化个性的社会或群体是不存在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积极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因为教育 的真正动意恰恰在于发展人.的个性,开发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主动性:

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的主要品格之一就是主动性。从教育发展的趋势看,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 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学生既不是雕塑家手中的材料,也不是画家笔下的纸张,不能任意雕刻或绘画。教师对学生 的发展来说,只是一种外部影响力,这种外部影响力不能简单地授予人,移植到学生身上,必须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为基础。否则,任何外在的教育影响都只能是枉费心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为独立思考,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加工控制上。外在的教育影响与学生的需要有相吻合的一面也有相悖的一面,而相悖的内容一般不易为学生所接受。教育者要善于研究学生,使自己的教育内容、方法、手段能更适合学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四、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个体有创造性地做任何事情的态度和倾向创造是人类的本质,人类正是在永不停息的创造活动中而实现自我目的与价值的。学生主体的创造性,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学生具有无限发展的创造潜力,在学习活动中具有探求新知、追求新的活动方式与成果的内在需求和意向。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内部因素,注意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塑造新品质、培养创新人格。

五、整体性:

整体性是人格中“情意发展”(包括情绪、感情、态度、价值等)和“认知发展”(包括理智、知识、精神等方面)的统一,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统一,即是学生主体在 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生理与心理、认知与情感及行为诸方面的和谐而完整的形态。成长中的个体,只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懂得如何做事、如何审美、如何健体等等。这是个体未来生活的基本需要,是个体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个体各种能力的培养,促进他们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心理的健康,因为这种整体性为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奠定着坚实曲基础。

总之,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性,主体性集中了人的一切优秀品质和个险特征,是身心或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得到合谐发展的综合表现。只有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真正发挥其主体性时,教育才会取得成效。作为教师,我们应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正在逐步成为自己学习活动主体的积极对象,把自身的主导作用落实到让学生主动学习上,使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合作学习的特点中强调重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强调学生的参与度。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合作学习主要强调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书本中心的局面,但并不是说合作学习否定了教师的作用,与之相反,它更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地发展:也强调合作、互动思想要贯穿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学生之间的,还有教师学生间。

合作学习中的教师主导性要求的是教师要树立组织者、指导者的立场。积极的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研究方向,组织学生如何如何有效地学习,帮助学生很好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主导性要求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是自己解决问题,小组讨论学习能动的处理好问题。合作学习教育理论下教学要求达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辩证统一。学生合作学习是内因,教师教学是外因,只有实现内外因的辩证统一才会实现发展

主体性主导性 第3篇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有效结合的基本条件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如果学生对所学的课不感兴趣,那么课堂气氛一定死水一潭,何来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建立积极的师生互动,也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有效结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自身必须加强学习,使自己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只有获得学生的信心,才能向学生施以影响,教师应全面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既做良师更是益友,学生常常因为崇拜喜欢这个老师而转为喜欢这门课。比如说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仅与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关,而且与他们的其他知识有关。一个人的生活阅历越丰富、知识面越广,阅读理解能力就越强,阅读的速度就越快。而学生的阅读时间有限,人生经历尚浅,如果语文老师在这方面能够有所拓展,往往使他们兴趣倍增。此外,语文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教师善于设疑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把教学内容问题化,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学生往往也会兴趣大增。

二、有效的学法指导是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有效结合的关键要素

我们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放任学生自由学习,真正高质量的教学是离不开教师切实有效的学法指导的,教师必须能宏观把控住课堂的节奏,教师的作用应自始至终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积极进行学法研究,加强学法指导。要使学生不但有兴趣学,而且还会学,善于学。只有同时注重教法、学法的研究,才能协调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教师应增强学法指导意识,善于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维方法的训练,通过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使学生学会过渡到会学。比如在学生自学课本、讨论思考时,教师应站在学生已经对新知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新知识重难点编写自学提纲来指导学生自学。自学提纲最初要尽可能细一些,坡度小一些,密度大一些,然后逐步粗一些,密度小一些。只有这样,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去思考,独立自学,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巡视、了解学生思维发展方向,及时回收学生思维反馈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学生自学、讨论后,教师讲解、指导应起到画龙点睛作用。教师要择重、难点精讲,针对了解到的信息和主要问题,结合教材及学生实际情况,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探索,从而保证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能力。

三、教师的评价权的合理使用也能促使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有效结合起来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积极合理的评价,有的教师甚至喜欢求全责备,语文课上学生动辄获咎,总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哪里还有什么参与的兴趣和创造的热情!自然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也无从发挥了。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钱梦龙先生在回顾自己的成长道路时说,他从小生性顽皮,不爱学习,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已创下了三次留级的“记录”,老师送给他的评价是“聪明面孔笨肚肠”。自卑的阴影一度笼罩着他,使他完全丧失了进步的信心。但五年级的一位语文老师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这位老师是怎么做的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给钱梦龙布置了一项任务:在每次学新课前,把课文里的生字从字典里查出来抄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学习。一个长期被同学看不起的“老留级生”,居然还能承担如此光荣的任务,自然感到从未有过的自豪!由于爱语文老师,也爱上了语文课,从此开始了人生的转折。看来,教师的期待和欣赏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啊!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欣赏学生,要注意对学生的激励,对学生的活动多做肯定性的评价,即使学生的意见不成熟,也不要轻易否定、批评,而应该把学生答题中的错误看作是接近真理的脚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地、开心地学习。

综上所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性,努力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法指导、同时贯穿积极合理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构建真正的开放式的自主学习模式。

主体性主导性 第4篇

一、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复杂性与独特性

与一般的人类实践活动的主客结构及其关系特征相比较, 教育活动中的主客关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从教育的两极实体来看。

人类一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 在活动的两极实体上, 要么是人与物构成的主客关系, 要么是社会常态下人与人的活动结构关系, 实践活动的实体结构关系以及实体的性质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而教育活动, 除了教材所体现的因素, 教材对教育者和学习者来说, 可视为认识的对象、认识的客体, 活动中的两极实体都是具有主体性或具有潜在主体性的人, 而且一方是相对成熟或具有某种知识优势的主体, 而另一方是尚未成熟或虽有一定成熟度但没有知识优势的主体, 这在活动的两极实体的性质上与一般的人类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交往活动相比较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

2. 从教育的目的来看。

人类实践活动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不断扩大的生产活动, 它一方面表现为对客体的加工, 另一方面通过消费、享用实践的成果, 从中再生产出具有新的素质、需要和能力的主体。因此, 人类实践的目的在于对环境客体的加工与改造, 同时也在客观上实现着实践主体自身的进化。而教育活动的目的则集中指向未成熟的主体, 并把未成熟主体的潜在主体性变为现实主体性。

3. 从教育的能量转换来看。

人类一般的实践活动中的主客关系的能量转换主要有物质转换、信息转换及价值转换三种形式。而这三种形式中, 物质转换是其基本方式, 没有物质的转换, 人类的实践活动就不能维持, 就不能发展。

4. 从教育的活动结构特性看。

人类一般的实践活动显现的是单一结构, 但教育过程则呈现出一种复合结构。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以师生双方的信息交流以及教材为中介, 在同一时间、空间及同一情境中相互重叠、相互存在、互为前提, 形成理论意义上的教育活动。

5. 从教育的主客关系的稳定程度看。

人类一般的实践活动总是主客关系明晰、稳定、可见度强, 在特定的时空范畴内不易变化, 稳定性能较好, 而且这种稳定性不仅表现在实践活动的静态分析和总体特征上, 还表现在动态过程之中。而教育活动的两极实体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两者在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的双边活动中分别充当着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

6. 从教育对象性关系的均衡性看。

教师与学生所构成的对象性关系既有均衡的一面, 又有不均衡的一面。一方面,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两极主体, 他们人格平等、活动互依, 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于教育活动之中, 形成教育活动的师生互动特性, 谁也离不开谁, 谁也缺不了谁, 否则就不能实施教育活动, 由此而体现出师生对象性关系的均衡性。另一方面, 在师生对象性关系的目的特性、主体特性上并不均衡, 教师把自己教的对象———学生的改造、发展、提高、变化视为自己的目的, 把学生素质的提高、主体性的发展视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 成为一种自身本质力量的确证, 把自己的内在需要、高级需要外化于学生。与此同时, 学生并不视教师为目的, 不视教师为自己改造的对象, 只是视为自己模仿、认识、学习的对象, 视为自己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和推动力量。

二、教育的双主体性及其两者的协同

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同时存在, 相互依附, 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不仅是理想的, 而且也是现实的;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也是本质的。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 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之前必须理解教育目标, 认识教育对象, 钻研教育内容, 选择教育方法, 设计教育程序。第二,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 从教育活动的开始到教育活动的结束, 教师总是要充分组织各种教育因素、各种教育影响和各种教育资源, 组织教育对象进行活生生的教育活动, 必须把具有主体性的学生组织起来, 充分发挥学生积极、能动的主体性因素, 并协调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保证教育任务的完成和教育目标的实现。第三, 教师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导者。在活动过程中, 一方面, 教师采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对教育内容进行一定的讲授、示范、指导, 促使学生内化和运用知识, 并对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 布置一定的作用, 让学生自主、能动地回答和完成。在教育活动中, 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 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属性、功能进行主体性的选择。第二, 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信息的破译与转化。教育活动中学生要通过自己的主体性集中和组织自己的心向系统去倾听、去理解、去接纳教师发出的教育指令和教育信息。第三, 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的借鉴、创造与超越。教育的“双主体性说”还整合了教育活动中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两方面, 把教与学的对立与统一转化到师生主体性的互动特性中来。由于教育活动中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反作用的教活动与学活动, 使得这一特殊的实践活动在结构判断中显得复杂而多变。事实上, 教育活动中的教活动与学的活动, 使得这一特殊的实践活动在结构关系上显得复杂而多变。教育活动中的教活动与学活动犹如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 当我们把它水平放置时, 无论哪一面放在上面, 我们都只能持到硬币的一面和周边, 当我们把它垂直放置时, 如果我们是侧视, 那我们得到的结果与水平放置时的俯视效果相差无几, 但如果我们用俯视的方法观测垂直放置的硬币, 那我们就会洞察硬币的两面性, 会对硬币的两个面的关系有更全面、更深刻的透视与把握。对教育活动的观察和分析同样也必须研究观察和分析的方法、角度, 讲究教育活动的参照系统。我们只有将教育活动搁置在立体的界面上, 而不仅仅是某个平面上, 并运用更高的视域、更好的视角来观察和把握它, 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教育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两者主体性互动的统一体, 它的两面分别写着“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宣言。教育活动就其本质来说是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互动, 教育活动的成果如何, 取决于两者主体性互动中的有效性和最优化。

参考文献

[1]谢文静, 彭坚.“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影响因素的分析[J].高教探索, 2006, (4) .

[2]朱凯伦.教师的困惑——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6) .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第5篇

教学工作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方式应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学”是活动的主体“, 教”是活动的主导,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双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最大效应,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将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学校的中心定位

我校确立了“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中心定位,具体体现和落实到教学上,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而传统教育的专制性弊端,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弱化。完整意义的教学过程本来就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为“学”服务“, 学”是“教”的落脚点,科学的教学观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个主体。什么是主体性,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主

动性、自觉性、选择性、创造性。教师如何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使学生成为主体角色,促使他们产生一种自我概念,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其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和谐的气氛,教师要形成平等、民主的教风。再次,要善于引导主体的积极行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体现民主性,尊重差异性,增强激励性。最后,要培养学生主体的创造、创新能力,这是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因此,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学习应该是主动的、独立的,方法应该是灵活的、有创造性的。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学习本质、规律和方法,不但掌握知识,更要掌握进入知识大门的钥匙,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这才是教学最本质的要求,也是教学的

根本目的。将以教师为主导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现代教育理念的原则,要真正体现在学生这个主体上,其突破点是教师教学观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对学生指导学习,从课堂专制式转变为平等、讨论式,从填鸭注入式转变为启发诱导式,从单向传播式转变为双向感应式。一句话,就是从学会式向会学式转变。贯彻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3 将以培养能力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

“主导”与“主体”之思考 第6篇

【关 键 词】 主导;主体;教学;英语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这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下工夫。要求学生更新、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身为教师该如何做呢?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重难点,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将内容以具体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好最捷径的方式将其掌握住,并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必然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

教育家第斯多得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重点应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导航者,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身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中的迫切点。在此方面,教师应导出方法、导出水平、导出艺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采用多种适宜的教学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之精髓。

一、情感教学——英语教学的前提

“攻心”是良好的教学前提,只要师生有良好的关系,彼此达到心与心的交流,互相尊重,教学相长,民主平等,这就为搞好教学作下了铺垫。美国教育学家多尔说: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平等的对待每位学生,保持可亲、可敬、可塑的教师形象,是新课程对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的要求。教师应热爱学生,利用每课教材的情感目标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升华式的哲学教育,让学生感触学以致用,从内心深处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自己愿意自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学生就会使学习的结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品德修养,用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打动学生,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强烈共鸣,从而达到以情激情的目的。

二、兴趣化教学——英语教学的基石

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课堂教学情境化、趣味化、多样化和游戏化,让轻松活泼的气氛充满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一些原有歌曲,以突破教材重难点,激发、保持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丰富多彩的英语课互动,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补充,教师可以编一些顺口溜识记知识,如以“O”结尾的名词变复数一般加“S”,而“英雄,黑人爱吃土豆和西红柿”提出四个单词的复数却加“es”,再者,一个句子如果用多个形容词来修饰一个名词,则形容词的顺序为:“县官行令杀国才”即“限定词、冠词、形状、年龄、颜色、国家、材料”等形容词的排列顺序,此种以俚歌形势更能增加乐趣,同时采用视听结合的直观教学创设情境,达到声情并茂、情境交融、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激发了兴趣,同时提高了道德评判能力。再者,通过生动的表演和直观演示,可以使学生掌握和理解观念,集中注意力,从而达到加深印象,强化教育效果。现在的PPT教学,分角色朗读,简笔画教学,英语角,情境表演等教学方式都能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愉快气氛中受到了教育,又掌握了课文重点,何乐而不为呢?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爱为本,寓教于乐,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点燃学生智慧火花,使学生轻轻松松的学英语。

三、覆盖全面,识记特殊——英语教学的具体方法

在教学的一般规则的前提下,识记特殊内容。在英语教学中此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从而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知识,提高做题效率,如在“a/an”的选择中,在a、e、i、o、u前选an,其余的选a。但记住useful、university、European,one-eyed前选a;hour、honest前选an。每个知识点都有规则可循,这种方法需要学生在实际做题中自己发现并掌握,同时教师也需要特别强调。只要掌握住这些特殊用法,遇到类似的题即可迎刃而解。

四、结构教学法——英语教学的重要方法

此方法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特别是时态教学中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应将其结构归纳总结出来,或者通过实例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这必然要求学生上课注意力高度集中,认真思考,培养其专一性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极有好处。在此基础上,还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有利于提高其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此种方式,给学生一种清晰、明了的感觉,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当然,教学中还辅以对比法、归纳总结法等其他教学方法。以上方法综合并有,加之老师的“主导”精髓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的话,那学生定会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掌握住知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法

(一)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以动力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创设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认识的内驱力,给学生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以动力。

1. 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探求英语知识以动力。英语教学应注意创设情境,努力激发并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习伊始哪怕是朦胧的、不太明确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产生欲罢不能的激情,使他们学习一开始便有较强的驱动力。如在对 “Nice to meet you!May I come in?Stand up,Sit down please.Thank your”等日常交际用语的复习中,借助面部、言语、身体、手势的表演,使学生有一种愉悦感,从而对其产生学习兴趣。

2. 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给学生学习以稳定的动力。让学生体验发挥主体作用的喜悦,没有什么东西比他获取自主探究成功更有满足感,也没有什么东西比获得成功更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热情,教师点拨启思、鼓励质疑。如英语中有一些词的用语较灵活,不同场景表不同含义,在复习“have”的用法时,让学生们自主地、尽可能多地说出“have”短语。Such as:I have a book;We have a class;the cat has two baby;have a cold/headche;thank you for having me等,让同学们思考,通过思考,说出其含义。同学会通过切身的体验,从而非常满意自己。

3. 享受成果,为学生学习保持恒久的兴趣以动力。在新课程英语课文中都有一些与语言点相配的游戏活动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嘴,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的飞跃,达到质的飞跃。

(二)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以机会

在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必须讲究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创造性思维。

1. 苏霍姆林斯基说:“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教师巧妙的设疑是引发学生吃惊的最好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古人云:学贵在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采用“设疑——激疑——探疑——诠疑”的层层深入方式使课堂气氛跌宕起伏,使学生的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启发,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英语教学过程,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都能全方位地参与教学,并通过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动脑思考,以保证他们参与的质量。

2. 设置英语互动课,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英语互动课不仅能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而且对培养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良好的意志品质具有积极作用,在英语互动课中,通过彼此的交流,阅读一些关于民俗民情的英语文章,或者唱一、两首英语歌曲等这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活跃了他们的联想能力,培养其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运用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和创造性。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紧密结合,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单一或交叉运用,建立起四环节教学模式,激情趣、导思维、列过程、悟方法、考能力、促发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畅游知识的海洋,锻炼睿智缜密的思维,从而使自己达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施议祯. 英语教学中的主导与主体[J]. 南北桥(人文社会科学学刊),2016(2).

[2] 苏莹燕. 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J]. 新课程(中学),2015(7).

主体性主导性 第7篇

一、活动区活动中幼儿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关系

活动区活动如果要发挥特有的教育作用, 就要充分引导幼儿的主体性发展。

活动过程中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自己协调与其他幼儿的关系, 自己去发掘成功的喜悦, 自己去总结失败的教训, 如非必要老师不加干涉。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积极的参与、实践各种活动、发现自己的对或错、体验自己在环境中的作用、逐步认识自己的权利和责任, 从而向能独立、能自我控制迈进, 不断成长。

活动区活动中教师应通过提供自主活动机会和自选活动的环境条件使幼儿可以自己做出决定、自己做主支配行为, 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 积极与周围材料、事物相互作用, 探索发现。教师要注意将间接指导和直接指导相结合, 帮助幼儿成为活动过程的主体, 促进其向着积极的方向和更高水平发展。

二、活动区活动中如何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1、自我选择

幼儿在活动区活动中可以按自己的兴趣, 需要选择不同活动内容, 对活动具有支配、控制的权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 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 除非幼儿的选择将会发生危险或极具邪恶倾向, 教师不应干预。

2、自我体验

幼儿在活动区活动过程中将遇到成功、失败、与其他幼儿的摩擦、与其他幼儿的合作等情况。他们会开心、会沮丧、会生气等, 应该让他们自然地去体会, 教师不应该过多干涉。

三、活动区活动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了解幼儿、尊重幼儿

教师要了解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 了解他们自身的学习需要与兴趣, 了解幼儿在身心发展上因年龄而表现出的特殊规律。切不可从主观意愿出发, 无视幼儿于成人之间, 此幼儿与彼幼儿之间在认知水平、情感倾向及能力等各方面的不同之处。做到有的放矢。

2、创设环境、投放材料

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要创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营造一种幼儿可不受教师支配, 自由选择活动内容、方式、速度、时间的氛围, 建立一种没有批评、指责, 各种想法、做法都能受到重视、尊重的环境。幼儿只有处在自由安全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发展个性, 激发出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师投放材料时, 既要考虑幼儿的能力水平和兴趣需要, 还要分析各种材料的功能、特点, 把握材料的运用范畴, 同时应尽量挖掘材料的多用性, 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教育功效。材料的投放还应遵循阶段性原则, 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 提供有一定的难易差异、可操作的材料。应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一到丰富多样, 逐步把幼儿引向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并做到适当增添、灵活调整, 使材料的运用恰到好处, 保持区角的吸引力。

活动区投放的材料应是多样的、可变的, 材料应具备激发幼儿的兴趣, 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 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最后, 材料应归类整理摆放有序, 放置在幼儿看得见、拿的到的位置, 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 也便于幼儿取用和收拾整理。

3、观察、指导

活动区的指导首先要做的是观察。幼儿活动的时间是教师观察与了解每个幼儿身心发展水平与学习特点的最好时机。通过观察分析幼儿为什么这样做, 有什么困难等, 从而为指导提供依据, 针对幼儿设置环境, 同时要观察所拟定的材料及环境气氛是否达到目的, 使我们能够及时弥补差距, 让我们的工作逐渐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指导幼儿开展活动是教师主导作用在活动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如:新开设的活动区, 幼儿大多不会玩, 教师就要给于较多具体的指导;幼儿会玩时, 教师就及时退出, 让幼儿独立探索。当幼儿掌握了材料的某一功能与操作方法对其失去兴趣时, 应从另一个角度点拨幼儿, 向幼儿提出新的问题, 促进其探索新玩法, 激发活动兴趣和操作欲望。

4、评价、总结

总结评价要求我们在活动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 在活动结束后, 教师通过记录来分析评价幼儿是否积极主动投入活动, 环境是否满足幼儿的需要, 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学习等等。通过评价总结使教师进一步完善活动, 积累经验、获取资料, 明确新的活动目标, 确定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 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四、总结

活动区活动是一种有利于面向全体,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形式, 其活动有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与表现。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积累经验,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更好的发挥主导作用, 提高活动功效, 使幼儿真正生动活泼, 主动地获得发展。

摘要:活动区是学校为幼儿创设的游戏环境, 幼儿在这种环境中通过游戏, 能获得有益的经验。在活动中幼儿的身心是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能够完全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材料、伙伴、内容, 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在这个过程中, 幼儿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获得知识经验, 发展能力。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能激发幼儿活动欲望的环境, 引导、帮助幼儿, 使每一位幼儿都能在活动过程中获得进步。

关键词:活动区,主体性,主导性

参考文献

[1]刘炎:《幼儿园自制玩具活动的意义、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 《学前教育研究》, 2007 (9) 。

主体性主导性 第8篇

一、教育者的主导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导向

1、主导性的涵义。

主导性指“规定性和指向性, 也就是在诸种事物或现象的关系中, 其中有一种事物或现象居于主导地位, 对其他事物或现象起着指导、引导、领导、统领的作用, 规定着其他事物或现象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进而也就规定着所有事物或现象构成的整体系统的性质和走向。”[1]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主导性是指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启发和导向作用。教育者主导不是对教育对象强制与压服, 而是在尊重教育对象基础上, 对教学内容的正确引导。

2、坚持教育者主导性地位的必要性。

坚持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是因为:第一, 就教育对象而言, 由于知识、阅历等不是很成熟, 需要不断提升和不断发展, 而且教育对象不可能一开始就自觉接受先进的思想理论和道德规范。第二, 就教育者而言, 教育者依自己的经验和优势, 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第三, 就教育发挥作用的逻辑过程而言, 教育对象也是以先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者的主导为前提的, 在此基础上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才能发挥出来。第四, 就教学实践而言, 有的教育者不对内容进行系统地阐述和讲解, 使教育对象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所以, 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并不等于否定教育者的主导性。第五, 就社会发展而言, 多样性越来越明显, 面对多样化, 如果没有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教育对象的思想就会陷入混乱。所以, 教育者应为主导作用, 坚持主导性下的多样性, 引导教育对象向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动力

1、主体性的涵义。

主体性是指“能够自觉、主动地认识和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主体性越鲜明, 对行为的指向、目的就越明确。”“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 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是指教育对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本质属性, 自觉认同教育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 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并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发挥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必要性。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 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尤为必要。第一, 从教学内容看, 思想政治课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 都会对各种社会现象形成自己的认识, 更需要对话和沟通。第二, 从教育者方面看, 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必要方面。这就要求教育者从其思想实际出发, 分析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 让他们把思想上的困惑表达出来, 进而在教育中做到有的放矢。第三, 从教育对象方面看, 他们主体性的发挥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 能与同学和教育者进行积极的交流, 相反, 教育就流于空泛。第四, 从长远方面看, 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 所以, 要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教学活动, 锻炼并培养他们学会应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三、做到教育者主导性与教育对象主体性的统一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教育者主导性和教育对象主体性是统一的, 如顾明远教授所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是互相排斥的。不能因为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就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也不能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只能围着学生转。相反, 两者是相互作用、辨证统一的。”所以, 要达到教育者主导性和教育对象主体性的统一, 就要协调好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

第一,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要建立平等、双向互动地良好关系。双向互动性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通过角色的互换, 彼此相互传达与接受信息, 从而达到二者的交流与互动。首先,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相互平等是双向互动的基础。要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认识, 坚持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和发展双向互动的关系。其次, 双向互动体现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平等的关系。教育对象和教育者在人格上都是独立的、平等的, 两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之间只能是双向互动、平等的对话的关系。

第二,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要互相理解和尊重。理解就是了解沟通, 是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一种理性的过程。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理解是一种相互了解和尊重支持, 尊重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教育者不要以势凌人, 不要以教育者自居俯视受教育者;而要与教育对象处在同一平面上, 让他们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引导其逐步提高认识。当然, 尊重并不等于迁就, 它是有分寸的, 尊重理解对方的目的就是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第三,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要饱含情感。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是将知识转化为信念的催化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构建精神家园的一方面, 需要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情感沟通。情感沟通的好,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会好。因此,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要遵循情感发展的规律, 激发教育对象真诚的信赖, 以达到情感的认同, 这样,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就增强了。

摘要: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是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本关系。本文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具有主体差异性的角度, 在论述教育者主导性和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基础上, 阐明了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是教育者主导性和教育对象主体性的统一。

关键词:教育者,教育对象,关系,主导性,主体性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人民出版社, 2006年11月第200页。

[2]闫青会:《试论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融合》,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4年12月第27卷, 第6期。

谈“主导”与“主体”的互动关系 第9篇

吕叔湘先生有个很恰当又新鲜的比喻, 说语文教学类似农业而不似工业。学生的语文能力, 不是像工业品那样被制造出来的, 不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的机械生成, 而是像农作物那样, 在农民的精心培育下, 靠自己吸收阳光雨露各种营养, 自己成长起来的。

所谓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就是认识到语文学习这种复杂的精神活动与有机体的生命活动一样, 都靠着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 通过自己特有的内部结构和生成方式, 不断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不断建构自身;教师的主导 (当然, 教师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条件) , 理想的作用, 应是在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每一环节上, 提供最适时的帮助, 营造适合其成长的外部条件。主导, 一是要适合其内在结构, 二是要符合其成才规律, 才能发挥作用。由此可见, 主导要以主体的自我调节机制为前提, 主体要以主导适合自身成才为前提, 二者在语文教学中密不可分, 离开了对方, 自己也失去了意义。

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 将对传统农业有革命性的改造。农业生产也会向工业化方向发展。但吕叔湘先生的比喻的精神内核仍不会过时。我们能从中得到更多启示:农作物生长的黑箱能在基因的水平上被人们认识, 从而对其施加更有效的影响与控制, 对主体的语文能力成长规律的认识也应在教学科研与实践中不断加深, 从而为更科学、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开辟了广阔开地。

现在有人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 语文能力不能仅靠课本、课堂来培养, 这是对的。而对语文教育这个无限与有限的矛盾,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如何发挥?我想, 发挥教师作为的主要阵地还是在课本与课堂。不能因为要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写作量, 扩大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而认为课本与课堂无足轻重。课本与课堂是调动、启发、引导学生走向课外的环节,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 “教是为了不教”, “教科书不过是个例子”, 课堂也不过是个例子。重视课本与课堂是“为了不教”的“教”, 教师所要致力解决的是如何由这个“例子”而培养起学生的兴趣、方法、能力, 关键是如何使课本与课堂能适应学生的需要, 能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 “主导”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在实践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 要求学生增大课外阅读、写作, 学生还有其他科目的学习任务要在课外完成, 精力与时间有限;中学生面临中考、高考的压力, 在考试指挥棒下急于练习各种应试题型;以学生成绩与升学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与新课程目标不一致;即使是以新课程标准来评价教学, 也可能因理解的肤浅与偏差而设置形式主义的指标导致教师疲于应付, 无暇顾及学生素质的成长发展。这些问题都不是单靠教师的努力能解决的。

在一些班上, 竟然有多数学生不爱学语文, 不愿意写作文。这种情况, 也不能全怪老师。即使不考虑语文教育所包含的家庭、社会环境的教育因素, 单就学校的语文教育来说, 是由各种环节各个阶段相连续成的链条, 其间有众多教师和学生在一起参与, 哪一个环节阶段出现问题, 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所以不爱学语文的根子可能不在当前,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觉性, 教师就得做根上的补救工作。

所以, 课程改革的成功, 最终还是要靠一支有新的教学理念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尤其是在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阶段, 更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皮亚杰指出, 不能依教材内容的难易来判断教学的难易。第一, 教一个刚入学儿童一个基本的语言结构, 未必比使一个青年吸收一个更加复杂的结构容易, 因为青年在心理发展方面比较接近于成人的思维和语言习惯。第二, 就学生以后的智力发展而论, 满意地吸收结构 (而不是接近吸收或口头上的吸收) 在较低的阶段上要比在较高的阶段上更为重要, 因为在最初阶段吸收各种结构的成败, 事实上制约着学生以后的整个学校生活, 而在较高的阶段上则已有可能按照学生确切的水平以其他适当的结构代替或进行自动纠正。这是很正确的, 所以叶圣陶先生说:“级别低的学校很多功课也要水平高的教师才教得好。”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 决定了它位于开启学生心灵, 使学生掌握学习工具, 为学生以后发展奠定基础的地位。每一阶段的学习, 都将影响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能力, 往往是在幼儿时萌芽得到良好的保护培养, 而后逐步发展起来的。

参考文献

[1]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教育出版社, 1982:130.

主体性主导性 第10篇

一、音形义与视听说有机结合,激发主体学习兴趣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而词汇教学又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学生没掌握好一定的词汇量,就难以掌握为交际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也难把英语学好,它是英语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教师要注意利用学生所学的读音规则,教会学生用音、形、义结合的方法识记单词。要使学生做到语音准确,并帮助他们充分认识拼读和拼写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准确拼读字母、音素、字母组合的发音,掌握正确的拼读规则,做到见词能读,听音能写。如一看到strange就能读出[streind廾],一听到[l蘧kli]就会拼出luckly。学生具备了把单词音和形联系起来的能力,再通过图片或实物记忆词义,他们记忆单词的速度、效果及听力就会大大地提高,并且不容易遗忘。其次,为了防止遗忘现象的发生,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及时复习,利用新旧单词之间有规律的联系识记单词,利用旧词学习新词,利用新词巩固旧词。教学利用构词法,如复合词、派生词的构成,以及某些前缀、后缀的意义,如loudspeaker, operation, unhappy, angrily等。还可以利用同音词、词形、词性转换、同义词(组)、反义词(组)变化等联想、归类、对比等方法学习新词,巩固旧词。如passed(同音词)—past, drop(过去式)—dropped, win(名词)—winner, angry(副词)—angrily, arrive at/in(同义词)—reach/get to, difficult(反义词)—easy等,又如学生学到“卡车”这个单词,我就及时复习已学过的属于交通工具类的单词。学生在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地拼读单词,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厚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复习了单词。再次,在教多音节词方面,教师要注意帮学生掌握好音节的划分,教学生按音节拼读,让他们认识到:单词再长也不难记,会读就会写。如:population, different, important等多音节词,按音节拼写还可避免丢失字母,提高记忆单词的准确率。此外,还要注意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教师在教新词、句子或课文时,要使用实物或图片等直观教具,使学生边看实物或图片,边听老师说这个词或句子,边想词义、词的拼写形式或句义,边说或边写这些词,这样将词的音、义与视听说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做到耳听、眼看、脑想、口说、手写几种动作有机配合,协同活动,大大唤起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二、创设轻松、自然地语言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必然发生在一定的场合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并爱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造轻松、自然的环境,把课上得生动有趣,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教师的加工,利用实物、挂图、简笔画、录像等直观教具,借助动作、表情、手势、角色表演等手段,将教材中设置的情景自然、清晰而准确地再现出来,并注重突出重点,要将语言的结构、语言的功能及语言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情真意切的环境中感知新的语言材料的意义、用法、功能及作用,并通过操练和练习,使学生达到“见景生情”的目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第一册69页教学用“Do you like+食物?”这一内容。在复习这一环节中,老师可先利用画有米饭、鸡蛋、面包、一杯茶、一杯牛奶、一杯橙汁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询问饮食喜好。当学生询问老师时,老师有意识地对tea, milk, orange作肯定回答。老师重复“I like tea.I like milk and orange.”,并一边做喝饮料的动作,带着非常喜欢的表情说:“I like drinking.”引导学生复述后,将该句板书,用红色的彩笔突出like drinking,特别是动词ing的形式,并询问学生:“Do you like drinking?”然后利用不同学生的喜好检查学生能否作出正确反应,进而利用图片展开其他问题的回答。这样,通过复习旧课,很自然地由询问对饭食的喜好过渡到对某件事的喜好,引出了新的教学内容。然后,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针对日常生活中的喜好,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互问互答练习,如“Do you like swimming?”“Do you like watching TV?”或“Do you like reading?”等。这样呈现新内容自然、流畅、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又觉得亲切、自然,学生容易集中注意力,积极快速动脑,又乐于开口,使他们很顺利地掌握了新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整体素质,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重视情感因素,增强主体学习的自信心

英语教学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习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学生的情感因素。教师只有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因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积极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才能保证学生始终对英语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高昂的热情、旺盛的学习积极性。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情感因素,面向全体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减少顾虑,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增强其对学习的自信心,鼓励胆小的学生大胆开口讲英语,并注意及时予以表扬、鼓励,使学生愿开口、敢开口。对学生交际中出现的语言错误,注意策略,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如学生在复述课文或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时,由于紧张、口误而出现的错误,应采取宽容的态度,用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两句赞扬的话语,使他们不产生畏难情绪,并使他们很自信地回答完问题。有些错误是因为不熟练造成的,可稍加提示,由学生自己改正,然后及时予以表扬。这样,让学生有成功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予以表扬、鼓励、肯定他们的成绩,并关心、爱护、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千万不可采取歧视的态度,使他们处于失败状态,要帮助他们卸掉心理上的包袱,树立对学习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加强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素质教育注重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生学会学习。例如:帮助他们掌握“复习—作业—预习”三部曲的学习方法,即课后先及时复习,巩固当天或一周所学内容,做到及时吸收、消化;认真、独立、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课前主动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内容。学生各个方面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学习成绩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随之提高了。

注重“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 第11篇

一、如何进行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当极大地发挥其能动性、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把自己放在第二位置,把学生推向前台,在课堂上要变展示自己为展示学生,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思维。

二、如何实施“主导一主体”的教学思想

1.变“枯燥”的文言文为有血有肉的“故事”

教学文言文时,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挖掘课文的“故事性”内容,以“故事性”来展示文章的生动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议论性的文体,学生不易掌握,可提炼出其中可能包含的一些寓言故事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另外,可以变背景介绍为背景故事。

2.示范诵读与学生诵读

“读”可以训练“语感”,即语言感受能力;可以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还可以了解文言句子的停顿与节奏,以便更好地把握句子。

(1)教师范读与学生诵渎相结合

教师作为主导者,可以进行范读,为学生提供一个正确读音、准确句渎的引导。当然也可先找学生读,读后让其他同学从字词的读音、句读和感情的表达上找毛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作用。

(2)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的诵读训练

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诵读。经常诵读,对提高文言文的感悟能力、阅读能力,有不可低估的益处。

3.改讲解式为学生研讨

要能顺利进行研讨,要求教师首先要精心指导学生预习。由于现在的中学生普遍手头都有一些有关文言文参考资料,那就将计就计,充分利用学生爱翻阅手头资料的特点,巧妙地将讲授课变为研讨课。其次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普遍的发言,从而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讨论疑难,解决疑难。

4.注重文言文的审美愉悦

教学活动,我们要让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无穷魅力,让学生在如此美妙的环境中自由游弋。使学生渐渐形成自觉的鉴赏文言文、发挥主体审美能力的良好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注重文言文形式美的魅力。从文言文的语言特色方面看,或音韵谐调,或整散结合,或朴实无华,或夸张比拟,或气势磅礴,或娟秀优美,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在教学中,就要把准文体特点,挖掘语言特色,引导学生主动感悟。

(2)注重人物性格的魅力。古代人物栩栩如生地活跃于文言文上,其喜怒哀乐的性格情感皆是值得我们挖掘的。老师应作为引领者,引导学生认识人物形象、人格魅力,让学生在阅读历史人物中深受感动。

(3)注重文章的情感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与作者同悲共喜,为作者“动之以情”,感受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脱俗心境,领会那份“明死生之大,匹夫之重于社稷”的从容态度。从而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具有优秀思想情感的文章,正确树立起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挖掘学生主体潜能 第12篇

美国心理学家kart Rogers认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的作用只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学习和变化, 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并非易事, 因为传统的教育观点对教师束缚很久, 教师们历来认为师生关系就是受教育与教育的关系, 教师是主宰, 学生知识接受知识的容器。实践证明, 这些教育观念严重阻碍了我们教育质量的提高。古希腊教育学家普鲁塔克说的得好: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因此, 我们广大教师要抛弃旧的教育观念,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由灌输式、填鸭式向学生自主式、挖讨式转变。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角色, 变为学生的引导者,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认识到, 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统, 而在于激励、启发与引导, 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学生“学”。教师不应该只是个好“演员”, 而是个好“导演”, 要做到教为学服务, 要充分相信学生具有强大的学习潜力, 并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以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 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前苏联合作教育理论认为:“教室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有效的必要条件, 轻松愉快地气氛会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学生就会主动参与, 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民主式的教学方法才是自主教育的核心。”我们在教学中只有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亲近学生, 使学生排除思想障碍, 树立信心, 提高学习兴趣, 才能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切记不可盲目地指斥学生, 如说他们“这也不行, 那也不行”。要知道, 正因为他们不行, 我们才能对其施教的。通过我们的教育, 他们才能行, 才会成才。不讲方式, 不讲分寸, 不讲场合对学生进行斥责和批评, 只会损伤他们的自尊心, 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是不允许教师用语言来刺伤学生的。教育学生应从尊重、关心、爱护的角度出发, 以情动人, 以理服人, 注意态度方式。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优点和特长, 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始终鼓满风帆, 泛舟学海。

3 优化教学方法, 使学生有用武之地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才能使学生拥有施展才能的天地。学习语言离不开语境, 对于英语学习而言更是如此。学生要实现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 就必须使其参与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去学习英语、运用英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积极为学生创造环境, 并运用语境把学生引入语言交际过程中, 使其在语境中加深感受和学习语言, 最终达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

如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常会遇到这种现象,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了一个语境, 而学生感到茫然, 怎么也走不进该语境中, 教师反复点拨, 学生还是启而不发。于是, 教师于焦急与无奈之中感慨学生思维迟钝, 缺乏参与意识, 而学生对教师的教法则表示厌恶或不满。我们只要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 就会发现真正的原因在于教师而不在于学生, 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超越了学生的实践语言能力。因此, 教师认真研究教纲教材, 因材施教, 授课方法应因学生基础不同而灵活多变。另外, 设疑创境要与学生的求知欲心理有机结合, 注意层次梯度, 把它们逐步引导到学习知识的自由王国中。再者, 启发学生参与时的导言应清楚易懂, 有技巧性, 有感染力。并要把学生参与实际把握在导言和学生的兴奋点产生共鸣之时。只有这样, 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才能实现和谐统一, 学生才能参与到课堂语言实践活动中, 做到人人动脑、动口、动手, 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参与出水平, 参与出效果。我们要力求使课堂成为值得回味的艺术精品。为此, 有不少教师采用实物、图片、录像、录音、光盘等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有的教师对阅读课采用质疑、讨论、问答和辩论等方法施教, 而更多的教师是以一法为主多法并用, 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 给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天地。所有这些, 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中以后不少的宝贵经验值得汲取和总结。

4 教师应注意自身素质的培养

世界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有一句话富有哲理, 他说“要散布阳关到别人心里, 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在全面贯彻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为人师表的教师更应该注意自身素质的培养。身教重于言教, 要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善于合作、精于团结, 具有人格魅力, 做学生的楷模。要勤奋学习用最丰富的知识和最新颖的理论装备自己。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不仅要有一桶水, 应该有条源源不断的小溪, 只有这样, 才能厚积而薄发,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要树立高度的责任心, 有了高度的责任心, 才会在工作中焕发一腔激情, 也才会百折不挠, 排除万难, 引导学生在无边的学海中左右驰骋, 进而驶向理想的彼岸。

上一篇:动态资源分配算法下一篇:新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