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偏差范文

2024-05-18

功能偏差范文(精选5篇)

功能偏差 第1篇

一、研究考生子群体描述

本研究主要关注两种类型的群体在政治考试 (上海卷) 中表现的差异, 分性别和地区差异两个方面进行试题功能偏差检验。一方面, 以女生子群体为参照组, 男生子群体为实验组, 研究试题对两个子群体是否存在试题功能偏差 (DIF) 。另一方面, 以市区考生子群体为参照组, 以郊区考生子群体为实验组, 研究试题对这两个子群体是否存在DIF。有研究表明, 男女生生理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男女兴趣和认知差异, 城乡考生家庭生活背景差异, 校内外学习条件差异, 校外学习条件的差异, 这些差异影响考生在考试中的表现, 导致不同子群体在试题上表现出差异。这是考试开发者最为关注的现象之一。

两类考生子群体考试结果描述性统计量列于表1中, 经独立样本T检验, 确定平均分差异显著。

二、试题功能偏差检验的基本原理

本文采用观察分数法对试题进行DIF检测。观察分数法用考试的总分表征考生的能力, 假设实验组和参照组考试总分, 即能力相同的考生, 在同一试题上的得分概率没有统计上的差别。因此观察分数法以考试的总分或正确应答的题数作为匹配变量。观察分数法按照技术方法不同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本章采用试题标准化分数差法。

试题标准化分数差法由Doran和Kulick (1983, 1986) 提出, 该方法首先将参照组与实验组考生中总分为j的考生在研究试题上正确应答的人数对参照组和实验组得分为j的考生人数标准化, 并计算二者之差:

然后, 按照下式对△pj做加权平均:

式中加权系数wj由若干种不同的确定方式, 其中最常用的是以实验组总分为j的考生人数作为加权系数, 即

加权的标准化分数之差D的方差为:

式中Pf为实验组的得分率, Nf为实验组考生人数。

由方程 (21) 可见, 参数D反映的是在匹配变量相等的情况下, 参照组对实验组得分率之差的平均值, 因此可以指示试题DIF效应的大小。

实际检测中, 可以采用专门的DIF检测软件检测试题的功能偏差。不同的软件尽管原理基本相同, 但实际处理时, 方法略有差别。本章采用STDIF软件进行试题DIF检测。

三、STDIF统计软件DIF检测的原理

STDIF软件检测试题DIF, 使用两个指数, 一是有符号的DIF指数 (signed DIF) SDIF, 另一是无符号的DIF (unsigned DIF) UDIF。

SDIF适用于检测具有均匀DIF的试题,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K为考生在考试中能够获得的最高分数;pRS为考试总分为s的参照组所有考生的条件难度系数;pFS为考试总分为ws的实验组所有考生的条件难度系数;ws是每个分数等级标准化的权重, 计算中, 分别以0、1或者2表示权重的取值方式;如果ws为0, 则计算SDIF中, 不考虑权重;若为ws1, 则权重为每个分数点上参照组人数与实验组人数比例;若ws为2, 则权重为每个分数点上实验组人数与该分数点总人数的比例。

如果试题存在非均匀的DIF, 那么如果用有符号的DIF指数SDIF, 则有符号的面积往往会互相抵消, 而降低了DIF效应。在这种情况下, 应该采用无符号的DIF指数UDIF来检测试题的功能偏差。UDIF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δ是提供试题DIF方向的系数, 若试题有利于参照组, 则δ设置为+1;若试题有利于实验组, 则δ设置为-1。

一般而言, SDIF小于UDIF, 例外的情况是, 如果在匹配变量的每个分数等级上实验组与参照组试题难度系数差异方向相同, 或差异为0, 则SDIF与UDIF相等。由此可以推知, 如果UDIF与SDIF指数相差较大, 则指示存在明显的非均匀DIF。

由上述原理阐述可见, 试题的DIF分析是分析试题的条件统计特征, 即DIF指的是根据考生考查的能力或心理结构对实验组与参照组进行匹配, 检测能力或心理结构相同的考生在试题上的表现差异, 或检查匹配考生在试题上的得分概率。如果考生的能力相同, 而对试题做出的反应的概率存在统计上的差异, 那么试题就存在功能偏差, 即DIF。

然而, 观察分数法受到某些研究者的批评, 因为这种方法是以总分为评价准则。如果试题的确有功能偏差, 则偏差的试题会给匹配变量———考试总分———带来偏差, 这样使用总分对实验组和参照组的考生也会出现偏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STDIF采用两阶段DIF分析法。第一阶段, 以总分为匹配变量, 对所有试题进行DIF检验, 确定有DIF的试题后, 进行第二阶段DIF分析。第二阶段, 将已经确定有DIF的试题删除, 重新计算实验组和参照组考生的总分, 再对剩余试题进行DIF分析, 看是否还有试题存在DIF, 若还有具有DIF的试题, 再重复这一阶段的方法, 直到没有DIF试题被检测出来为止。

四、检验结果和讨论

图1、2、3列出了2009年高考政治 (上海卷) 男、女生子群体三次检验试题功能偏差的结果, 图4、5列出了对市区、郊区县子群体进行的三次试题功能偏差检测的结果。检验使用了STDIF软件。

STDIF检测软件中, 以单位分数上实验组和参照组难度系数差异为0.075和0.10作为DIF效应大小的判别依据, 以差异的符号判别试题是有利于实验组, 还是参照组。SDIF和/或UDIF的绝对值不大于0.075, 表示该试题没有明显的功能偏差;若SDIF和/或UDIF的绝对值在0.075和0.10之间, 指示试题有潜在的功能偏差, 但不需进行功能偏差原因研究;若SDIF和/或UDIF的绝对值大于0.10, 指示试题具有明显的功能偏差, 需要研究偏差的来源。在试题有DIF的情况下, 还需要研究偏差的方向, 即有利于参照组还是实验组。若SDIF或UDIF为正值, 说明试题有利于参照组;反之, 则有利于实验组。

图1可见, 试题13的SDIF、UDIF分别为0.028和0.078, SDIF明显小于0.075, 但UDIF则略大于0.075, 由于不知道究竟是否存在非均匀DIF, 本研究中采用UDIF作为判别试题DIF的依据, SDIF作为参考依据。可见本题试题仅具有潜在的功能偏差。试题9的SDIF和UDIF分别为-0.095和-0.101, 试题15的SDIF和UDIF分别为-0.103和-0.112, 两道试题的UDIF均小于-0.100, 试题9的SDIF也接近于-0.100, 因此可以认为这两道试题具有明显的功能偏差, 且有利于实验组, 即男生子群体;而且, 两道试题的SDIF与UDIF相差很小, 指示着两道试题的功能偏差主要是均匀DIF。需要对其偏差来源进行讨论。试题9和试题15的满分值均为2分, 分别乘以UDIF指数, 可知试题9的功能偏差造成后果是男生子群体的平均分比女生子群体高0.202分, 试题15的后果是男生子群体的平均分比女生子群体高0.224分, 总计0.426分。

将试题9、13和15删除掉, 对剩余试题进行第二次DIF检验。第二次检验结果 (图4) 显示, 试题26的SDIF和UDIF分别为-0.019和-0.082, 前者明显小于后者, UDIF略小于-0.075, 显示出潜在的非均匀DIF。

将试题26删除后, 再进行第三次检测, 发现所有试题的SDIF和UDIF均位于-0.075到+0.075之间 (图5) , 表明剩余试题没有潜在功能偏差。

由图6可见, 对市区和郊区考生子群体的试题功能偏差的第一次检验结果发现, 试题9的SDIF和UDIF分别为0.083和0.092, 二者相差很小, 表明该试题具有潜在的有利于参照组市区考生的功能偏差。试题26的SDIF和UDIF分别为-0.054和-0.083, 表明该试题也具有潜在的有利于实验组郊区县考生的功能偏差。

将试题9和26删除后, 对剩余试题进行第二次DIF检测, 发现所有试题的SDIF和UDIF均在-0.075到+0.075之间 (图7) , 表明这些试题对市区和郊区考生子群体而言, 不存在潜在的试题功能偏差。

表1列出了对男、女生子群体和市区、郊区子群体而言具有潜在的和显著的功能偏差试题的检验结果, 可见根据STDIF软件, 试题功能偏差的检验原理, 试题9和试题15存在显著的功能偏差, 需要进一步讨论、研究。

五、试题功能偏差来源分析

上述讨论可见, 对男、女生子群体而言, 试题9和试题15存在显著的功能偏差, 有利于实验组男生子群体, 需要探明这两道试题的功能偏差来源, 以在未来的考试命题中, 尽可能消除这些来源的偏差对试题测量功能的影响。

2009年高考政治测试试题9和试题15列于表2中。

从教育测量学角度看, 试题功能偏差是由与考试考查的心理结构, 即考试定义的考生的学科能力无关的考生个人特质引起的。这种无关考试考查范畴的特质也来自于知识、认知、情感三个层面。因此, 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讨论试题功能偏差的来源。

分析试题9。试题提供的材料很简单, 也很常见, 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举例的例子, 因此, 可以说试题材料不存在不公平问题。该题的测量目标是“理解政治、经济、哲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相关的行为目标或学科技能是“按照经济学有关公式进行计算”;完成试题任务需要的学科知识是“复利的计算方法”, 复利的计算公式为:

本利和=本金× (1+年利息) 年数

可见完成试题需要的学科知识很简单, 考生掌握这个学科知识并不难。问题在于选考政治的学生都是文科考生, 这些考生多数数学相对较弱, 其中女同学多数不喜欢与数字相关的内容和技能训练, 也即虽然都是文科考生, 但男生的理科思维要略强于女生。因此, 在总分相同的前提下, 男生在这道题上的表现明显优于女生。试题的均匀DIF性质也指示男女考生在这方面的差异反映的是男女在思维品质方面的差异。

再看试题15。该题首先说明“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设问“以下属于哲学层面的意识现象”本质上是要求考生以“系统性、理论性”条件, 排除选项A, 再以“世界观”为条件选出选项B。完成第二步, 要求考生对这三本著作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换言之, 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 而这些知识不在高考政治考查内容范围。因此, 本题的均匀DIF性质, 显示了背景知识导致的男、女考生考试表现差异, 结果说明表明, 男生对这三本书的知识了解要多于女生。

六、结论

试题功能偏差 (DIF) 是试题分析中需要检验的重要问题, 它不但对于理解和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有重要意义, 而且为考试命题者反思试题命制方面的问题, 评价试题和试卷质量提供重要的信息。

2009年高考政治试卷38道试题, 按照计分单位, 可以划分成53道小题。分别以女生为参照组, 男生为实验组;以市区考生为参照组, 以郊区县考生为实验组, 对试题进行了功能偏差检验。检验结果表明:

对市区和郊区县考生子群体而言, 仅试题9和试题26有潜在的试题功能偏差, 这种偏差不会对考试的公平性产生显著的影响, 即市区、郊区县考生在这两道试题上的表现尽管有差异, 但这种差异没有到影响公平性的程度。

对男、女生考生子群体而言, 试题13和试题26具有潜在的功能偏差;而试题9与试题15有明显的试题功能偏差, 且有利于实验组———男生子群体。

对试题9和试题15进行偏差来源分析表明, 试题9的功能偏差主要源于男、女生子群体思维品质的差异, 男生子群体的理科思维略强于女生子群体。试题15的功能偏差主要是由于回答试题任务, 需要一定的学科知识以外的背景知识, 男生子群体所具备的背景知识强于女生子群体。但这个学科知识以外的背景知识不是规定的考试内容, 因此, 这道试题的命制存在技术问题, 这是造成该试题产生功能偏差的原因。

总体上看, 2009年高考政治试题对市区、郊区县考生子群体是公平、公正的。对男、女生子群体而言, 绝大多数试题也是公平、公正的;尽管两道试题显著地有利于男生子群体, 但造成的后果总的差异不到0.5分, 远小于考试的标准测量误差, 因此也是可以接受的。而试题功能偏差来源分析揭示的偏差原因, 却值得命题者反思和汲取。

摘要:本文根据2009年高考政治 (上海卷) 考试结果, 对试题进行功能偏差分析。分析对象包括两类, 男女生子群体和市区、郊区考生子群体。分析结果显示, 试题对市区、郊区考生子群体没有显著的功能差异。有两道试题存在功能偏差, 对男生子群体有利, 偏差效应总计不超过0.5分。两道试题的功能偏差来源各不相同, 一是源自男、女生子群体思维品质差异, 另一则受到与学科无关的背景知识的影响。政治考试 (上海卷) 对研究的子群体没有产生显著的不公平。但偏差来源分析揭示的信息, 值得命题者反思和汲取教训。

课堂偏差,别样精彩 第2篇

一、常见的课堂偏差类型

(一)学生因缺乏必要的知识而产生的偏差

在《季氏将伐颛臾》的课堂上,笔者分析“求,无乃尔是过与”一句,为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彼时孔子的心情,便请学生比较此句与加了“也”字的“求也,无乃尔是过与”一句在语气、情感方面有何不同。有的学生说“也”表陈述语气,加强肯定;有的说“也”表加强感叹的肯定语气,表示对事物和人物的感叹……出现各种让人“剪不断,理还乱”的说法,究其根本,多属因缺乏必要的虚词知识而产生的偏差。

(二)学生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传统价值观念相悖而产生的认知偏差

一次笔者正在请学生根据一则人生故事,设计一段结论。故事的大概内容是:

三个好朋友掉进井里。生命垂危之际,一根绳子垂下,大家一起向上攀爬。爬到一半,得知绳子只能承担两个人的重量,其中一个松了手。爬到离井口还有三分之一的距离时,得知绳子只能承受一个人的重量,此时两人都不愿放弃,其中一个果断地把另一个踹了下去。

有一个学生发表意见:“踹人者的做法值得肯定,因为他最终赢得了生存机会。”这种观点是学生个体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传统价值观念相悖而产生的认知冲突,是一种心理型偏差。

(三)学生因思维定式、抛弃了具体情境而产生的思维偏差

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中有如下内容:

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人死后,人们不会用“生日”来称呼其出生之日,金岳霖先生却说死者的“生日”,显然错了。这种看法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而形成思维定式的体现,是一种抛弃了具体情境的思维偏差。

(四)学生因缺乏学科内必要的知识联系而产生的能力偏差

教学《琵琶行》,在讨论琵琶女的形象时,有学生认为作为市井娼妓,她姿色美艳,技艺高超,趁着大好年华名利双收,而年老色衰,立即下嫁他人,可见其能审时度势。总而言之,琵琶女“被侮辱”、“被损害”的特点并不分明,她的人生可以算是成功的,她不算“天涯沦落人”,不值得同情。这种观点看似出新,其实是因缺乏学科内必要的知识联系而产生的能力偏差。

二、因势利导的处置方法

(一)借助朗诵,体悟情感

学生之所以对《季氏将伐颛臾》中“也”的作用不明,是因为他们对文言文中弥漫在词句虚实中的某种情绪、语脉无法把握。因此,采用诵读体会的方法,让学生在朗读时能从言之长短、声之高下中探寻文气,在感受音韵、体会节奏中体会文气,在揣摩语气、弄清语意中把握文气,即可纠正此类偏差。“求,无乃尔是过与”一句中,孔子首先直呼其名“求”,说明此时孔子有不满,很气愤,因为《论语》中孔子在称呼学生时,如果称名的话,多会在其后加个“也”字表示客气,如“贤哉,回也”。此处如果变成“求也”,语气会过于委婉,就不能将孔子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情感不读不清,以诵读的方法纠正学生在文言虚词理解方面的偏差,可以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引进讨论,辨明道理

主张“踹人下井以自救”的学生之所以产生这一认知偏差,是因为他曾看过一则故事。故事说有两条铁轨,一条正在使用,而另外一条已废弃,一群小孩不听大人劝告跑到正在使用的铁轨上玩耍,只有一个小孩听从父母的教育在废弃的铁轨上玩耍。此时火车开过来了,人们已经无法让火车停下,很多人便主张火车司机此刻应该将火车驶入废弃铁轨,这样牺牲一个保住了一群。所以该学生认为,那个遵守了规则的孩子,却要无辜献出生命,不守规则者反而可能平安无虞。可见,在生死时刻人们的判断标准也会产生偏差,因此他认为在这场生命与道义的较量中,“踹人”是正当做法。

听完这个学生的理由,笔者组织班上学生展开讨论:火车故事中多数人的主张有无问题?现实真的如此残酷,只要能活命,道义、良心等真的可以完全抛弃吗?在激烈的讨论中,大家的意见慢慢趋向一致,认为火车故事中多数人的主张看似维护生命,其实破坏了规则,只会让更多人(例如车上的乘客)的生命陷入危险,这样的主张不应被采纳;火车此时应保持原有方向,司机只需拉响汽笛提醒那群孩子跑开即可。而且“踹人者”当时确实保存了生命,但这种以恶念、恶行换来的生命,只会让自私地活着成为一种煎熬,他今后的人生将会遭遇心灵难以承受之重,这样的“生”又有什么价值呢?

道理不辩不明。这个学生的偏差促成了一次关于生命价值的讨论,让大家明白了生死抉择可见人生境界的高低,舍生取义才能无愧天地良心的道理。

(三)补充资料,深入探究

死者的生日,俗称冥寿,伟人的生日会称之诞辰。金岳霖先生此处用“生日”,笔者认为另有深意,但如果此时直接将自己的理解说出,可能难以马上获得大家的认同。于是,笔者便补充了下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辨别、思考。

一是明末散文家张岱的名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二是关于金岳霖、林徽因、梁思成三人的交往情况以及举办这场“生日宴”时梁已续娶的事实;三是梁思成自己曾承认在追求过林徽因的徐志摩、金岳霖和他自己三人中,金岳霖是最爱林徽因的。

从上述介绍中,学生理解了金岳霖的痴情,对这位大学者称“生日”时的心境有了更深的体悟:“生日”一说表明在金岳霖先生的心目中,林徽因依然活着,似乎未曾离开人世,话语中有深情,也有淡淡的苦味;这是有意为之,是金先生经历生死契阔后,情之至深的表现。

(四)知人论世,理性分析

从对琵琶女形象颠覆性的解读中,我们看到崇尚物质财富的现实社会环境对学生思想认识产生的影响,可见忽略对历史背景的分析、不能做到知人论世是学生产生误读的根本原因。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知人。被贬的经历给白居易带来巨大的心理落差,因此他认为琵琶女年少时纵情欢场为人生“得意”,老而从良为人生“失意”;琵琶女沦落江湖产生孤单寂寞之感,有部分原因是她的才华再也没有展示的机会,这一点也最能触动白居易的心房,因为作为一个文人,他也失去了施展才华的政治舞台。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两人身上的共性激起了诗人内心的共鸣,因此他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2.论世。虽然唐代娼妓制度极一时之盛,“每个城市都以它的艺妓为荣”,但实际上当时的世俗并不认为为娼是光彩之事。娼妓虽能极好地控制自己手中的乐器,甚至能用色艺极好地控制男人的情绪,却始终难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她们的社会地位低下,始终是上流社会风雅生活的附庸和点缀,是被玩弄者。琵琶女便是其中的典型人物。她才艺出众,所谓昔日的风光奢华只是表面,其内心掩藏的则是无尽的悲苦辛酸。

引导至此,学生逐渐明白琵琶女是白居易采用“借遗女写逐臣”的模式来表达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感的产物,其卑微的社会地位和以声色事人的身世遭遇是足以令人同情的。

三、思考

功能偏差 第3篇

视频功能 (英语:Video) , 泛指将一系列的静态图像以电信号方式加以捕捉、纪录、处理、存储、传送与重现的各种技术。在制定运动处方过程中, 康复师可以把运动处方用视频功能进行演示和记录, 康复对象通过视频方式, 对运动处方有个整体的、直观的了解。此外, 在康复对象独立执行运动处方的过程中, 康复师还可以应用视频直播功能进行监督指导, 与康复对象进行沟通。

1 目的

现在常用的手机都具有视频功能, 操作简便易学。为证实手机视频功能在独立完成运动处方过程中的作用, 进行了调查。

2 调查对象和方法

2.1 调查对象

以广西城市居住人员200名作为调查对象, 均为成年人, 年龄性别不限, 身体健康, 都具有独立完成运动处方的时间和能力。

2.2 调查方法

将调查对象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是常规组100人, 视频实验组100人。常规组人员根据制订的运动处方, 由康复师对常规组对象进行现场指导, 让常规对象熟悉并掌握运动处方中的运动方式, 学习掌握运动处方的运动强度以及运动时间, 提醒运动的要点以及纠正出现的错误。常规组人员能够独自执行一遍完整的运动处方, 就表明已经全面掌握了运动处方的相关内容。康复对象独立执行运动处方三天后, 康复师对运动处方的执行情况进行一次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运动方法正确率和运动处方执行率。

视频实验组人员在常规组人员指导内容的基础上, 对实验对象独自执行一遍完整的运动处方并用手机进行视频的摄录, 最后交给实验对象的是书面的和视频的运动处方。在独立执行运动处方的过程中, 实验对象可以使用手机实时视频功能, 通过互联网与康复师进行实时的沟通, 康复师可以对实验对象的不正确动作进行及时的提醒, 对实验对象因为生理和心理方面出现的懈怠进行鼓励。同样在康复实验对象独立执行运动处方三天后, 康复师对运动处方的执行情况进行一次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运动方法正确率和运动处方执行率。

3 结果

通过手机视频功能+互联网, 运动处方的有效执行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如表2所示)

4 讨论

在实际的康复工作中, 运动处方的效果好不好, 与处方能否有效落实有着直接关系。2010年, 步斌[1]等提到了运动处方执行偏差将直接影响运动处方效果的问题。

导致运动处方出现执行偏差的问题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 运动处方与医疗处方在形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在执行环节上的要求和步骤则是完全不同的。运动处方是需要康复对象主动参与执行处方医嘱, 执行过程需要不断克服人的生理和心理惰性。克服惰性的过程中病人容易产生抵触、消极的心理, 运动当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指导很容易导致运动处方出现执行偏差。其二, 因为康复医师人员数量相对于康复需求的明显不足[2], 或是出于节约费用的考虑[3], 所以康复对象在没有康复师指导下独自执行运动处方的情况是较多见的。在没有康复师监督指导下执行的运动处方, 出现了错误动作而不被及时发现, 缺乏反馈——调整机制, 就容易导致出现运动处方执行了, 但疗效不佳的问题, 很容易挫伤患者继续康复的积极性。

通过实验调查结果, 可以看出应用手机视频功能, 能够解决运动处方出现执行偏差的问题, 这是因为:第一, 手机的视频功能的直观可视性、操作简便性, 而且视频便于记录, 便于运动前后效果比较;第二, 手机视频还可以帮助康复对象保持运动处方内的运动强度, 帮助克服运动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上的惰性, 保证了运动处方的有效执行;第三, 手机视频的慢动作功能, 还可以帮助初学者尽快掌握动作的要领, 执行正确动作, 纠正错误的动作;第四, 佩戴耳机进行的语音摄录, 语音效果会更清晰, 鼓励作用也更好。

目前国际上最新的姿态控制训练与监控系统也是利用了电子产品的视频功能, 但价格昂贵, 一般在研究机构或专业的机构中使用, 视频手机具备了类似的指导功能, 而且价格也能够让个人使用者接受。此外, 视频手机应用在运动处方过程中, 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康复师的功能, 缓解康复师不足的难题。

5 小结

手机的视频功能应用到运动处方的执行当中, 可以起到纠正运动处方执行偏差和加强运动处方有效性的作用, 而且手机视频功能操作简单, 易于推广。

参考文献

[1]步斌, 侯乐荣, 周学兰.运动处方研究进展[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0, 10 (12) :1359-1366.

[2]董启清.运动处方的应用及发展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2, 28 (2) :63-66.

标准和偏差 第4篇

小学老师说了:“中学老师不但上课死性,讲课按部就班。判个卷子吧,还得按考点来,和标准答案差一个字都不给分,至于吗?意思一样,差不多就行了呗!”

中学老师更不服气:“敢情你们没有升学压力,小学直升初中。可你们看看你们小学讲的那点课,真正有用的有多少,小学的知识和中学一点衔接也没有,我们还得从头教起,不照标准答案来,丢了分谁负这个责,谁知道我们鸭梨(压力)山大啊?”

说的虽是气话,但多多少少反映了一定的客观现实。

有些老师认为学生有想象力固然好,但面对考试,学生应该是在“标准”的基础上再去“差不多”。你问他为什么,他又说不出所以然来。我个人觉得,这恰恰隐藏了两个很重要的问题。什么问题呢?一是“死记硬背”要不要?二是我们老师经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里,我很想反问一句:老师,您那里有没有孩子们需要的那个“渔”?

对于第一个问题,很多人持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只要学会在需要用知识时能查找到它们就行了,不必花很大的力气去记忆很多知识。其实不然。我个人认为记忆力是极为重要的素质,而且是其他所有素质的基础,学生时代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期,这时的“死记硬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有很多知识都是通过记忆获得的。说某人很有学问,博学,实际上是因为他记住了很多东西。说某人很聪明,是因为他能将头脑中的知识融会贯通地加以利用。说某人“笨”“什么都不懂”,并不是他脑子有毛病,而是因为他记住的东西太少,或不能把所记的知识加以运用,我个人觉得,记忆力的强弱是人的智力开发程度的主要标志。人的创造力、业绩、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的记忆力。大家所熟知的“大家”,哪一个不是博闻强记的好手。首先是“强记”,有超乎常人的记忆力,然后才去“博闻”,用“博闻”去验证所记忆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去发挥、创造。

有人会说:那好,知识性的问题需要记忆,理解性的问题难道也需要记忆吗?我很坦诚地告诉你,为什么有些学生的答案能和标准答案一模一样,那是因为他们能从众多的词汇中选择最精准的词去加以概括,这些众多的词汇从哪来,当然是平时的记忆和积累。至于那些答题总是答不到点子上的孩子,那是因为他平时的积累就不够丰厚,他大脑中仅有的词汇只有那么几个,怎么可能组

织出内容丰富而富有内涵的句子呢。他的“偏差”自然是显而易

见的。

如何纠正学生的“偏差”呢?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法,也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渔”的问题。

大多数老师每天都在按部就班的上课。何谓按部就班,就是按照教学进度把书上该讲的讲了,把作业做了,把卷子判了,那就可以了吧。这已经很辛苦了,大家不都是这样吗?考试之前,再发一大堆卷子让孩子们去做,老师没时间判,就让家长判,至于用什么方法讲,学生是否明白,作业做了几个小时,孩子几点睡觉,那就是学生和家长的事情了。其他的还有什么呢?如果说我讲得不好,五个指头还有不齐的时候呢,为什么有的孩子能考一百分?那些不及格的是不是也应该向一百分的学生学习!我有什么责任?

可是,或许事实并非如此。很有可能是那个得一百分的学生家长把教师讲过的内容又用他自己的方法给孩子重新讲了一遍!责怪孩子不用功,责怪家长没有尽到责任,责怪孩子学习方法不对,那么,我很想请问您——老师,您自己有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事倍功半的教学方法呢?

很多老师在从事教学这项工作时是带有刻板印象的,他会想,我当小学生的时候,老师是这样讲课,做中学生了,老师还是如此讲课,甚至到高中生的时候,老师依然如此讲课,十多年过去了,原来我们的课堂依旧没有太多的改变,就好像我们的童话故事永远

是狼来了、小红帽等一样。我为什么要去做太多的改变呢?对于一个刚刚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来说,我想他最初的模仿是从他心目中曾敬佩的教师开始的。然后才是陆续的新教师入职培训,学校的一些听评课及磨课等活动,而这些活动的时间常常是有限的,相对新教师的成长来说,还远远不够。大多数的时间,新教师看到的往往是,用我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来形容我们的老师们,就是:在学校工作中,最可怕的也是最常见的现象是:一个愚蠢的教师在用力、用命而不用脑子在辛勤地工作。

所以,“减负”不应该从学生作业减起,而应该从老师减起。只有老师的“负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才可能真正地得到减轻。老师的“负担”减轻,不是说把这种“负担”转嫁到家长身上,而是要动脑子,要钻研教法,搞教育科研,要去做研究,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包括自身的问题,并逐一加以解决。

首先想一想,作为一名教师,为什么我们每天都会觉得那么累,自己的累都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来自于自身,还是来自于教学,还是来自于学生?这三个方面,我可以在哪些地方做一些改变。

对于自身,我需要做哪些调整?是心理问题?还是健康问题?抑或是家庭问题?怎么做,才能重获心灵的自由?

对于教学,我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的领会和掌握?抄写生字就一定要抄十遍吗?能不能更少?改错字一定要一百遍吗?为什么一百遍无效?我“零作业”或者是留更少作业,学生就不会了吗?我这个课怎么教?作业怎么留?学生怎么学?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于学生,我的态度、方法上还需要哪些变化?

……

只有解放了学生,我们才能更大限度地解放自己。也只有解放了自己,我们的学生才有希望得到解放,减负才有可能得以实现,我们的老师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前提是,你要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当然,我这里说的想做的事情,是在专业上的建树和学问上的精研。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标准答案是需要的,但它只能给予一个人分数上的衡量,而对于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它是有“偏差”的。我们做教师的,不只是去关注由标准答案所带来的这个分数,而是应该关注这个分数背后的内容:它是如何得到的。这里包含着教法和学法的问题,所谓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师应该如何去教、如何指导学生去学这方面多下些工夫,想必“偏差”自然就会缩小了,我想这应该是必然的。

(作者单位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教师进修学校)

功能偏差 第5篇

在机械数字化装配过程中, 装配精度预测是一项既关键又具有难度的工作。机械装配精度预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即设计阶段预测和装配阶段预测, 其中, 设计阶段的预测以具备公差信息的零件和装配模型为基础, 进行装配过程的模拟仿真, 从而对机械装备的精度和成功率进行预测, 并在不断优化零件尺寸和偏差便装配设计以实现机械的精确装配。装配阶段的预测是以具备测量尺寸及误差的零件和装配模型为基础, 仿真模拟装配过程, 对装配精度和成功率进行预测, 优化机械装配方案, 增加机械装备的精确度和首次装配成功的机率。这两个阶段的精度预测对研究机械装配偏差源及其偏差传递机理都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在机械数字化装配系统中, 对于机械装配偏差源和偏差传统的研究还不是很全面, 对于偏差模型的建立由于缺乏对偏差源及其偏差传递机理的研究和考虑, 在装配精度预测及计算机表达上的实用性还有待提高, 现就机械装配偏差源及其偏差传递机理进行如下分析, 以求有助于提高偏差模型在计算机表达与装配精度预测中的实用性。

2 机械装配偏差源分析

偏差源是影响机械装配功能的零件尺寸、形位精度、定位精度等信息。偏差存在于机械装配过程中的零件加工、工具和夹具等环节中, 机械装配过程中的力变性和热变形也会产生偏差源信息。

2.1 偏差源的类型

机械装备的偏差源按照装尺寸、形位精度、定位精度等影响装配功能的因素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即装配位置偏差、几何位偏差和几何形状偏差。其中, 几何位置偏差主要包含几何定位偏差和定向偏差, 几何定位偏差有尺寸偏差、对称度偏差、位置度偏差、同轴度偏差;几何定向偏差有角度尺寸偏差、平行度偏差、倾斜度偏差、垂直度偏差等, 几何位置偏差源会使机械装配过程中零件的装配发生位置变动, 位置变动经过一定程度的积累就会影响装配精度。几何形状偏差有直线度偏差、平面度偏差、线面轮廓度偏差等, 按几何形状偏差装配零件, 经过一定积累后, 同样会对装配精度造成影响。装配位置偏差分为两种情况, 一方面是由于装夹定位偏差而造成的装配位置偏差, 又分为定向和定位两种, 另一方面是由于在间隙装配过程中由于装配位置不确定性而导致的装配定位和定向的偏差, 在装配过程中, 位置偏差会同几何位偏差和几何形状偏差发生偶联作用, 共同影响机械装配精度。

2.2 偏差源作用类型的判断

偏差源的作用类型主要包括三种, 即正积累、负积累、不相关, 判断偏差源的作用类型对偏差传递机理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偏差源是否对装配精度产生影响由机械装配零部件的拓扑或配合关系的决定。在判断偏差源的作用类型时, 要通过分析零件面边图或建立相关的模型图, 来分析偏差源和偏差流通络是否发生重合, 若重合则说明偏差源与装配功能相关, 会产生正积累、或负积累效应, 否则无关。当偏差源与装配精度相关时, 可以通过对偏差正负累积性矢量坐标和坐标系半空间转换矢量坐标的综合分析偏差作用类型是正积累还是负积累。

2.3 偏差源的评价

对偏差源进行评价有助于更好的分析偏差积累、装配功能评价以及装配方案等的反馈信息。偏差源的评价包括偏差值评价和偏差作用评价, 偏差值的评价用于确定偏差的大小, 偏差值可以是主方向偏差值、各方向偏差值以及偏差主方向和各方向的加权值;偏差作用的评价, 主要是计算偏差源对装配精度的影响因子, 偏差作用的评价包括偏差值大小、加工成本等方面的评价。此外, 利用偏差作用的评价模型还有助于零件尺寸的设计和装配方案的调整。

3 机械装配偏差源的偏差传递机理分析

综合上述对机械装配偏差源种类、作用类型及其评价的分析, 可对机械装配偏差源的偏差传递机理进行研究。机械装配偏差源的偏差传递方式主要包括两种, 第一种是通过几何偏差进行传递, 第二种是通过装配位置偏差进行传递。前者的偏差传递方式为连续性偏差传递, 而后者的偏差传递方式为断续性偏差传递。在通过几何偏差的传递中, 偏差传递主要是在零件之间接触装配时发生, 由于零件之间的配合约束, 前一零件配合后会发生零件位姿的变动, 且产生的位姿变动可以与后一零件的装配几何偏差产生耦合现象, 从而零件之间的装配在偏差的不断传递过程中实现偏差的积累。通过装配位置偏差进行的偏差传递机理是装配功能方向上存在着间隙配合, 间隙配合的存在使得前一装配零件的偏差积累断开, 后一零件装配位置偏差成为偏差传递的新起点, 是装配精度受到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 偏差源的类型主要包括配位置偏差、几何位偏差和几何形状偏差三种类型, 偏差源的作用类型包括正积累、负积累、不相关三种, 偏差源的偏差传递方式包括通过几何偏差进行传递和通过装配位置偏差进行传递, 通过对机械装配偏差源及其偏差传递机理的分析可建立相应的装配精度预测模型, 从而确保机械装配的功能性。作为机械装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机械装配精度的预测受到偏差源的影响, 研究和分析机械装配偏差源及其偏差传递机理对装配精度预测偏差源和偏差传递的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刘伟东, 宁汝新, 刘检华.机械装配偏差源及其偏差传递机理分析.《机械工程学报》.2012年1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功能偏差】相关文章:

心理偏差07-17

偏差分析08-07

政策执行偏差05-30

偏差与修正09-09

汇率偏差论文05-05

汇率偏差论文提纲09-13

偏差介绍及管理07-08

工期延误偏差分析07-12

中学生心理偏差06-19

投资者认知偏差07-04

上一篇:情感的参与下一篇:绿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