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品质范文

2024-07-13

培养品质范文(精选11篇)

培养品质 第1篇

信念

人活着, 应当有信念。坚定的信念往往决定人的生活方式, 决定他走怎样的道路, 并给予前进的巨大动力。

我的信念是做一名光荣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耿耿丹心勤学教”, “俯首甘为孺子牛”, 一辈子为祖国的四化大业而奋斗。

记得在学生时代, 我就喜欢阅读史瑞芬等模范教师的故事, 爱看电影《乡村女教师》和《教育的诗篇》, 对陶行知、徐特立、马卡连柯、华尔华娜无比崇敬。1958年秋天, 怀着对教师职业的美好憧憬, 我跨入了早已向往的江苏省晓庄师范。3年后, 以全优的成绩毕业, 被分配到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35年里, 我任教过美术、历史、地理、自然、农基、政治、数学和语文, 指导过校美术组, 担任过小学低、中、高年级和初中班的班主任、辅导员、学校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和校长, 有过欢愉, 有过苦闷, 也有过惶恐。尽管“教师”这神圣的称号曾被某些人泼洒上污水, 也曾被当成“清贫”和“弱者”的同义语, 但我看到的却仍是它的神圣与无私, 是才华的横溢与人格的完美。我对教师工作、对教育事业始终一往情深, 孜孜不倦地坚守在教师岗位上, 不断地探求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 从未萌生过离开教育的念头, 从未放弃过当名好教师的追求。1983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4年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称号。这些更坚定了我终身从教的信念。

情感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 特别是对小学生的感染作用更加突出。教师良好的情感品质是教师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所必需的, 而爱学生、教学生则更应当成为教师的性格。

平日, 我喜欢生活在学生中间, 同他们一起游戏;假日, 我常常带他们到街头、郊外写生, 到工厂、农村考察。每天批阅学生们满纸童心稚语的日记, 成了我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而学生在日记中表露的喜怒哀乐又无不牵着我的心绪。到外地参观、开会, 我总要为学生采集当地的风俗、典故, 带回些纪念品。“文革”中有一年, 我被“工宣队”宣布下放, 回家打点行装时, 还是忍不住天天到校看看教过的学生……在共同的生活中, 我常常忘记了他们还是“孩子”, 同他们结成了“忘年交”;同时我又总是不忘他们是“孩子”, 不忘自己也曾经是“孩子”。怀着同情、爱护之心, 从孩子的角度去观察他们的行动, 揣摩他们的动机, 想法弄明白他们为什么那么说、那么做、那么想。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委屈了可爱的学生。

我努力把爱的情感交给所教的全体学生, 不偏爱、不歧视, 期望每个学生的进步, 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希望的。我努力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别人, 真诚关心、爱护集体里的每一个同学, 为别人的进步由衷地高兴。为了培养自己的情感, 在实践中, 我不断提高认识, 细心体验自己付出的心血奏效时的欣慰和幸福, 百倍珍视在师生情感交流过程中所体察到的学生的纯真情谊。

求知兴趣

一个好教师应当具有广泛、深厚的求知兴趣。

如果说, 我今天能胜任小学教师工作, 首先, 要感谢我的老师们为我打下了知识的基础, 培养了我的求知兴趣。20多年中, 我常常隐隐感到有一种力量在周身萌动, 它促使我抓紧课余时间认真读书, 不断增长见识, 开拓知识面。我学习了中国通史、外国古代史、近代史、世界科技发展史、天文常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专家的论著, 领会了斯霞、王兰等老师的先进经验, 研读了几十个版本的语法、修辞、逻辑和写作知识, 阅读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和科普、美术方面的文章, 参加业余艺术学院并学习了国画和水粉画。随着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 我越发感到需要学习新知, 需要理论武装。在党的关怀下, 我43岁跨进了大学, 全天脱产攻读“教育”。我努力克服种种困难, 两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 被学院评为“三好标兵”“优秀学员干部”, 被市教卫部命名为“优秀党员”。

才能

才能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多种能力的综合, 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需的本领。它以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并在教改实践中培养发展起来的。我觉得一个能胜任工作的小学教师, 其才能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 即:一般能力和所教学科的特殊能力 (如语文教师应具有一定的观察、思维、阅读、写作能力和文章鉴赏能力) , 教学能力, 组织能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为了不至于“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 我抓住一切机会, 练观察、写作、绘画, 每每到深更半夜, 有时还通宵达旦。20多年来, 我先后出版了《讲语法》《讲修辞》等少儿知识读物, 创作发表了小说、散文、诗歌、童话等儿童文学作品, 总结发表了几十篇教学论文, 还应文化部门要求创作美术作品, 参加了省、市观摩、展览。我被吸收为省、市科普作协, 作家协会会员, 应邀担任了省、市级青年文学月刊、少儿报刊、教育杂志的特约编辑、记者、编委。

我十分重视锻炼自己使用教材和选择教法的教学能力。我感到这一能力主要取决于专业知识扎实, 能透彻理解教材内容, 熟练运用教育科学理论, 熟悉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状态和智力发展水平。作为教师必须在这几方面狠下工夫。在这一基础上, 我还注重确立研究专题, 积极开展课题实验, 在教改实践中有计划地锻炼提高自己, 不断总结经验。譬如, 从1978年起, 我以“培养观察能力、改革作文教学”为题进行实验, 把作文训练渗透到学生生活中去, 把阅读和写作, 把训练语言与促进发展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自觉地从生活中捕捉材料, 学习构思、表达和修改。坚持数年, 取得了一定成效。

组织能力对于小学教师至关重要, 如果欠缺, 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难达到预期效果。为此, 我不但注重学习教材和课堂教学的计划与组织, 而且一直致力于学习如何组织优良的学生集体, 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努力实践、探索, 取得了好的成果。

培养良好师德品质研究 第2篇

【关键词】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良好意志品质Lights fire of the idealto illuminate road of the powerhouse——the powerhouse to discuss the student good will

【Abstract】Raises the student good will quality using the example strength, its essence is must effectively awaken the student latent superior quality.Once the student succeeded has developed own moral potential, then naturally has obtained the moral self-consciousness which that kind never vacillated.Must raise the student good will quality, must have fully to use the example the function.Our teacher must strengthen the teacher’s ethics tutelage, directly sets up a good example to the student.【Key words】Sets up;Lofty ideal;Raise;Good will quality1

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一个严重误区经常看到家长或教师这样对学生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就是在用低俗的人生理想来鼓励学生去战胜困难和挫折,增强意志力。显然,这就是在培养一种不良的意志品质。与其增强学生这样的意志力,那还不如鼓励学生做一个软弱无能的人。比如说,马加爵因为无法忍受同学的侮辱而杀了四位同学,那么我们是否要这样教育马加爵:你太缺乏毅力了,你应该向韩信学习忍受胯下之辱,只有如此你才能像韩信那样成为人上人?幸好马加爵在杀人前没有接受这样的教育,所以他才杀了四个人;如果他要向韩信学习,那他将来不知道会杀死多少人——从前那些吃得苦中苦的帝王将相,大多都有一定的病态心理,很有报复社会的冲动,通常要杀死很多人,而最后的结局往往证明:他们并非真正的强者,他们的结局往往是彻底的绝望。比如说希特勒,最后还不是自杀了?他为什么不再坚强地活下去,谋求东山再起?

显然,如果培养意志品质脱离了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那是十分危险的,而且也无法培养出真正强有力的意志力——因为从一开始就随波逐流,迎合低俗的私欲,那就是意味着没有个性、软弱无力。

2崇高的理想是良好意志品质的灵魂红军长征就是一个显示出良好意志品质的典范。而红军长征的灵魂就是崇高的理想。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那么肯定是宁愿自杀也不会去吃长征的苦。那么为什么崇高的理想会给人这么大力量,能忍受得了那种“生不如死”的痛苦和折磨?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已经给出了答案:

“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感到厌倦、始终不会松劲、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3“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内容在良好的意志品质里,“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自强不息”是为了成为“人上人”,而是为了能“厚德载物”——为人民服务;有了厚德载物的理想,那么自然就会自强不息,自然会“永不抛弃、永不放弃”。

有一种错误的倾向过分强调“自强不息”,而忽视“厚德载物”,这种倾向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往往是鼓励野心、私心膨胀的——认为有野心的人、能欺负人的人,才是强者,而善良的人就是软弱无能的人。但是电视剧《士兵突击》却告诉人们:善良憨厚的许三多,连杀猪都不敢看,结果却被证明是个最坚强的人。那个一向蔑视许三多的高干子弟高连长,最后还是被许三多所感动,用他一贯的精英腔调评论许三多:“明明是个强人,却生了一副熊样。”

其实许三多的“熊样”就是“厚德载物”的模样,许三多充分相信人性本善,在他的眼里没有坏人,如果社会风气不好,那是因为苦难深重,大家都有各自的苦衷,暂时无力去帮助他人。所以,如果许三多身逢乱世,那一定就是毛泽东和周恩来这样的人;或者说,从许三多身上,我们能更鲜活、更真实地看到毛泽东和周恩来。

4人人都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潜力其实《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是个平凡的人,但是他却很典型地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而且,所有人的身上都有许三多的影子,否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被许三多感动呢?所以说:人人都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潜力。关键是如何把这个良好意志品质的潜力开发出来,很多人其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内心的许三多,往往需要有一个外在的许三多呼唤一下、启发一下。也就是说人往往需要一个外在的好榜样来充分启发自己内在的好品质。这次《士兵突击》恰好提供了一个大家久违的榜样,所以我不由得要唱一句赞歌:“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许三多。”

5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关键是为学生树立好榜样首先,德育本质上是通过“身教”进行的,“言传”只是“身教”的一部分。所以,树立榜样,就是一切德育的基本手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其次,提倡榜样并不是提倡个人崇拜,因为榜样的力量就是每个人自己的力量,榜样身上的东西原本就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榜样的作用无非就是启发,而这个榜样自身也曾受到过其他榜样的启发——这就是星火的传递。而最原始的榜样当然就是大自然——《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显然,大自然就是最神奇,也是最平凡的东西;我们每个人原本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所以说,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其实质就是要有效地唤醒学生自己的潜在优秀品质。一旦学生成功开发了自己的道德潜力,那么自然就获得了那种永不动摇的道德自觉性。

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必须要充分利用榜样的作用。我们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直接给学生树立一个的好榜样。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体会并获得良好的意志品质。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充分各种其他的榜样,比如说把社会上的先进人物、道德模范介绍给学生,把优秀的文艺作品介绍给学生,如《戈壁母亲》、《士兵突击》等。总之,就是要全方位地给学生提供好的榜样和环境。

阅读,需要培养良好品质 第3篇

初上人教版七年级《王几何》,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说说文中主人公王几何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满以为同学们会按照老师课前的预设发表各自的见解:幽默风趣、与众不同、业务精湛……没想到学生的回答却完全出乎老师的意料。

师:读完全文,王几何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我觉得王几何老师是一位比较喜欢故作姿态的老师。

生2:我觉得王几何老师是一位很古怪的老师,他的言行有点让人莫名其妙。

生3:我觉得王几何老师就是一位喜欢标新立异、自我表现的老师。

……

乖乖!怎么都是些贬义词啊!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怎会有这样的评价?太不给老师面子了!课文明明是站在褒扬王几何的角度来写的,怎么到了学生眼里竟都成了一堆贬义词?

面对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自由发表的见解,老师此时能做的就是把他们的评论一一记在黑板上:故作姿态、古怪、独特、自我表现……

学生们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实属正常,老师也着实不应该去责怪什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们能够大胆如实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已实属难得,如果老师此时指出他们说得不对,告诉他们“正确”的说法,这无疑是剥夺孩子们自己思维的权利,以后谁还会在课堂上对老师实话实说呢?尊重与宽容是首要的!可是同学们的发言与老师的预设相去甚远,怎么办?这节课无疑不能再按原定的路线走下去了。

学生有学生的想法,老师想先了解一下他们究竟是怎样想的,然后再对症下药,把他们的想法引到正确的路子上来。

师:刚才有同学说王几何是一位喜欢故作姿态的老师,那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他一上台就哑笑,不入正题,文中说他哑笑了足足两分钟,这么长时间的哑笑,感觉不是毛病就是有些故作姿态!

师:哦?说得也是,可是老师觉得王几何在学生面前故作姿态,会不会有什么目的?不然他为什么要那么长时间的哑笑?

生:估计就是为了逗乐大家。

师(笑):说得很有道理,王几何老师这样做应该就是为了取乐于他的学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那么,他的目的有没有达到呢?

生:应该……达到了吧。

师:哦?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大家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齐哄堂大笑!”

师:这么说,王几何老师的“故作姿态”还是蛮有效果的,如果他不故作姿态,一上来先平平淡淡地介绍一下自己,然后就开讲数学知识,结果同学们都不爱听,在下面做小动作说小话,那他还能把他的数学课上好吗?这难道不正是高手出场,不同凡响吗?

生:可我们的数学老师给我们上第一节数学课的时候,老师先自我介绍,然后跟我们做游戏、猜谜语,还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举例子,我们都觉得很精彩很有趣,干嘛一上堂要这样做呢?有些不可思议!

一语既出,其他同学也跟着表示认同,这倒让老师有些始料不及,原来同学们阅读这篇课文时,联系到现实中自己的数学老师了。他们的现任数学老师确实也是一名响当当的数学老师啊,他的数学课善于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生动地教给学生,且风趣幽默,寓教于乐,学生们确实都很喜欢他的课。

至此,老师终于明白了这节课上得不顺利的症结所在了,问题应该是出在同学们对课文的阅读上。一般写人叙事的文章在开头便交待了事情的时间,而《王几何》这篇课文把交待时间放在了文章后面了,阅读时一定是被同学们忽略了。

课文在第16自然段写了这样一段话,老师要求同学们重新再读一遍:在那个做什么事都严肃认真、呆板教条的年代,这样的稀奇事,不是太离谱了吗?但少年时代总是充满了叛逆精神,越离谱的事大家越喜欢,……

读完,老师问同学们:“那个做什么事都严肃认真、呆板教条的年代”究竟是个什么年代?你们有没有搞清楚?

同学们面面相觑,显然他们在阅读时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当然,他们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年代,自然也不可能知道这是什么样的年代,课文也没有明说那究竟是个什么年代,距今有多少年了,这的确不能怪他们。但是,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内容也不询问,这就是他们的不对了。

面对同学们的茫然,老师要求同学们重读文章第24自然段:几十年后,我依然可以对天发誓:这是我这辈子笑得最忘乎其形、最舒畅、最厉害的一次。

读完,问同学们:从“几十年后”这个时间段,能否推算一下王几何给“我”上的这节几何课大约发生在什么时候?

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结合课文的注解①:本文选自《马及时儿童文学作品选》(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版),同学们推算,“几十年”往少里说也有二三十年,那么这件事应该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也就是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基本国情: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别说电脑网络、多媒体技术,就连电视对于平常人来说都还是稀罕物,王几何老师在那个年代教书,根本不可能接触到今天像电子白板这样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他那个时候上课就很难能达到今天老师上课所能达到的效果,所以王几何老师只能更多地倚仗自己的“故作姿态”了;更为重要的是,在那个年代,中国还没有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人们的思想还没有解放,所以文中写到那是一个“做什么事都严肃认真、呆板教条的年代”,在那样的年代里,王几何老师却能做出这样不拘一格、特立独行的教学姿态,可以说是大胆的创新和突破了。听了老师的这一番介绍,同学们终于认可了文中的主人公王几何。

学生之所以对主人公不认同,主要还是因为对课文阅读得不够认真,课文前面部分读得还算仔细,后面部分草草完事。学生阅读,似乎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只关注文章的大致情节,而忽视对文章的某些关键细节的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更是缺乏深入的思考,只停留在字面上的浏览。阅读与思考是不可分的,阅读不思考,犹如吃饭不消化,就不可能有发现和收获,自然感受不到阅读的乐趣。教会学生阅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教会学生去想象、分析、思考和感悟。语文课堂为学生不同文体的阅读提供了范本,藉此,阅读教学,应着重于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的培养。

笔者认为,阅读的品质应该是多维的,主要包括意志品质、思维和想象品质以及情感品质。

首先,阅读需要一定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其中包含着自觉性、自制性和坚持性,阅读,需要专心致致、持之以恒地进行,一个自觉性、自制性和坚持性不太好的人,很难想象他能专心致致、完完整整地读完一篇文章,更不用说让他专心致致、完完整整地读完一本书了。好多伟大而经典的作品在刚开始阅读时,并没有吸引人的情节,例如《红楼梦》,读者阅读时如果没有一定的意志力,坚持深入进去,多半读完前面三章便弃之一边了。作为指导学生阅读的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的意志品质是必需的,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潜下心来思考,每学期给学生制订一定量的阅读计划,推荐一些经典的书籍供学生阅读,写读后感,定期检查他们计划的完成情况,这对于培养学生阅读的意志品质是大有帮助的。

其次,阅读离不开良好的想象和思维品质,对文章字词句意的理解,文章意境的想象,文章内容的剖析,文章中心思想的提炼,都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参与。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灵活性和系统性,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着力于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阅读,离不开良好的想象和思维,同时良好的阅读也塑造着想象和思维品质,与电影、电视的直观形象相比,阅读则更能发展人的想象力,拓展人的想象和思维的空间,激发人的创造活力。

最后,阅读需要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良好的情感品质包括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它们包含着人类独有的社会意义,反映着人类高尚的道德风貌与精神风貌,一个情感品质低下的人,不会懂得对真善美的赞美与欣赏,对假恶丑的痛恨与厌恶,也不会对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以及人类的自身之美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在对与错、是与非面前也不会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良好的情感品质对阅读起着内在的导向和支持作用,反过来,通过阅读也可以丰富和完善一个人良好的情感品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育和发展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对于学生今后走出课堂,再学习,再发展,书写自己精彩的人生,无疑有着重大而积极的影响,而从学校课堂教学做起,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应当成为广大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第4篇

一、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 情绪高昂, 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 则效果微小。只有靠学生内在的情感动力, 才能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小学生作文源于他们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或亲身经历的人或事。从他们的作文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 他们对一些事情的具体看法。由此把作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 可以起到“教”和“育”两不误的作用。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这一实践的宗旨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生的日常生活渗透, 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生活是作文的本源, 离开了生活, 作文便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小学生学习写作文, 主要以生活为基础。写作文的过程既是培养、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过程, 又是陶冶、丰富学生情感的教育过程。学生的情感是作文的内在动力, 而作文又是其情感的记录。

(一) 与阅读结合, 写读后感

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强烈的情感内容, 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如北师大版的《师恩难忘》歌颂了教师的敬业精神, 抒发了对教师的感激之情;《钱被风刮跑以后》讲人与人之间真诚友爱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一个苹果》讲的是上甘岭战役中战友的关爱之情;《为了他的尊严》讲的是让乞丐获得自信和做人的尊严;《“诺曼底”号遇难记》讲的是危急时刻船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每篇课文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丰富而深厚的情感。教师不仅要努力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用有效方法使学生愿学、爱学, 引导学生达到情感目标, 而且要结合阅读教学, 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渗透积极向上的思想, 让学生写自己的阅读感受, 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教育和熏陶。如上完《师恩难忘》布置学生写读后感,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谈自己对老师的培育之恩的感谢, 让学生学会尊重师长, 学会感恩。读后感写完后, 让学生在班级的“学习园地”设计“感恩的心”“关爱似银, 友谊似金”等专栏, 展示学生的佳作。这样,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

(二) 与学校的德育结合, 写主题作文

学校重视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 不断改革德育内容、方法、途径,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教育中育人, 实践活动中成长, 养成教育中成才”的新的育人格局。在传统教育中育人, 我们坚持开展“三会” (晨会、班会、队会) 一话 (在国旗下讲话) 。学校星期一升旗仪式, 在雄壮的国歌声中, 小学生排着整齐的方阵, 高举右手, 庄严地向着冉冉升起的国旗行队礼。升旗仪式后, 安排教师或少先队干部、学生在国旗下讲话, 每次的讲话都是对学生进行再教育的好机会。庄严的场面、持之以恒的教育活动, 培养了学生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在“双学双优”活动中, 学生们走上街头, 清扫街道垃圾, 擦洗护栏;有的还在交通警察叔叔的指导下, 学做小交通民警, 帮助维持交通秩序;许多学生还用积攒的零花钱买上一些日常用品, 到福利院、光荣院、军烈属家送温暖……在实践活动中, 学校少先队先后开展了“学雷锋, 树文明新风”大型主题教育活动, 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 从自身做起, 争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在班级“三会” (晨会、班会、队会) 中, 根据学校的德育工作, 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 我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作文教学时紧紧抓住这些时机, 布置学生写相应的作文, 如写《学会感恩, 懂得回报》的主题作文, 《我做小志愿者》的做好事的记事作文。

(三) 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 写问题作文

注意抓住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利用作文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力求把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如有的学生受不了委屈, 因为一点小事便弄得大哭小闹不止, 于是我布置了作文《当我受了委屈的时候》。在作文中, 有的孩子写道:“当我受委屈的时候, 我会非常生气, 有时候我会哭, 有时候会静静地坐着不理睬他们, 自己做自己的事。有时, 我会打架, 有时会骂人, 有时还会摔东西。”一看就知道这个孩子的处理方式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对于这样的作文, 教师就不能一味地按原有的方式进行批改了, 而是需要加进更多的人性化色彩的评语:“你和我受委屈时的反应很像, 而且这些方式确实可以发泄一下, 但这很不好, 是吗?我常想, 其实可以想出更好的办法:或解释, 或走开, 或不去想, 都可以, 对吗?”类似的评语, 可以指导学生的行为, 使他们知道再发生类似的情况时, 怎样可以做得更好些。通过这种方式, 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同时, 有效地发现、纠正了一些学生的观点, 帮助他们认识自己, 提高他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教学, 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学是内因, 教是外因, 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 没有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毫无意义。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收获

实践证明:经常写作文会使一个人勤于动脑, 感情丰富, 思想活跃, 促进认识事物能力的提高。生活中, 孩子们会遇到许多人和事, 可要求他们写下来。喜欢的人和事, 就在文章中赞扬;憎恶的人和事, 就在文章中批评。久而久之, 孩子们便会在心中形成一个衡量好坏、美丑、善恶的标准, 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 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以奋发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 面对生活。

培养良好习惯提升道德品质 第5篇

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五(5)班的许韵涵。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培养良好习惯,提升道德品质》。

小时候,我经常听大人们说:一个人要讲道德。可是,我不知道什么是道德,就去问别人。爸爸妈妈说:道德就是不挑吃穿,珍惜粮食衣物;爷爷奶奶说:道德就是儿孙们要常常看望老人;警察叔叔说:道德就是要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安全;上学后,老师说:道德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现在,我明白了,对我们来说,道德就是:在家里,不挑吃穿,不乱花钱,珍惜物品,勤劳节俭,叠被扫地,自理自立,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在学校,见面行礼,主动问好,尊敬师长,知书达理,互帮互助,关爱他人,爱护公物,关心集体,讲究卫生,维护安全;在社会上,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安全,保护环境卫生,帮助老弱病残------

其实,道德就是这么简单,我们身边处处都有道德!在平时,我们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道德信息。我们在不经意间播下一个动作,便会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便会收获一个品格。英国作家查·艾霍尔就曾经说过:“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品格;有什么样的品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

有的同学认为:一点点坏习惯不要紧,我以后注意改正就是了。有句老话说得好:习惯成自然!坏习惯一旦养成便难以改掉。比如写作业不认真,上课讲悄悄话,课后追逐打闹,在校园乱丢垃圾,乱涂乱画,攀折树木-----然而,就是这些小坏习惯加在一起就成了大坏习惯。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忽视了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

不久前,我在网上看到:一名中国南京的中学生到埃及旅游,在著名的卢克索千年神庙的墙壁上刻下:“某某某到此一游”几个大字。那可是三千五百年前的文物呀!竟然惨遭涂毒。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一刻。同学们,将来你如果出国旅游,你一定要讲道德,别忘了,出去时,你代表了中国!

还有,就是在今年的天安门广场的国庆升旗仪式上,有十万人去现场观看升旗仪式,这让我们感到非常骄傲。然而,热闹过后,广场上却留下了五吨的垃圾,一片狼藉!电视画面让人触目惊心,难道这就是当代中国人的素质吗?

“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好习惯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道德有时是伟大的,道德有时又是微小的。同学们,我们平时在校园里,多说一声“对不起”,化解同学之间的纠纷;多动一次手,关掉教室电源的开关;多挪一次步,把垃圾丢进垃圾桶;多停一秒钟,避免上下楼的拥挤------如果我们生活中随时注意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把它当作讲文明、讲道德的大事来做,那么好习惯自然水到渠成,你也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了。

道德是石,敲出星星之火;道德是火,点燃熄灭的灯;道德是灯,照亮夜行的路;道德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道德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智慧。道德是最美丽的花儿,隐藏在我们的心底,散发出迷人的芳香。有道德的人,才是高尚的人。同学们,未来是属于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让我们携起手来,道德之花将永远在我们的心间绽放!

初中化学思维品质培养 第6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思维品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0064-02

在进行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能力的养成十分重要,一方面,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中涉及了计算与分析等,需要学生经过缜密的思维逻辑才能推导出来。另外一方面,在化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化学这门学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因此本文重点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思维品质中的深刻性培养

在思维品质中,深刻性是前提条件,只有对化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掌握化学的本质,而不是依靠表面的概念解题,可以说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深刻性最好的诠释。在初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能力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因为受到局限性的影响,所以他们很难将化学概念与化学实验中的现象有效的联系起来,这样就造成思维能力难以有所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反而会进一步制约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机械记忆上,根本没有完全的领会化学内容。

对此,要想真正的改正这一问题,就不应该只停留在化学公式、概念等一些表面的问题上,这些内容固然重要,但是要学生弄懂其来龙去脉更加重要,只要明确了概念的由来,就能更好的应用概念。另外,学生还要养成化学的思维观念,找出其中的规律,能够抓住问题的核心,这对于增强学生思维品质中的深刻性是极其有帮助的。在学习初中化学的过程中,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将会对化学思维品质中的深刻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助于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起深刻的知识结构体系,学生的头脑就好像一台计算机,当这个结构体系建成后,就能够快速的在头脑中搜索相关内容。

二、思维品质中逻辑性的培养

对于逻辑性的培养,主要是要求学生具有条理性以及有序性。初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阶段,并没有达到完全的成熟,所以在认识问题时,难免分不清对错,这就是思维的无序性。以“因为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所以蜡烛组成里一定含有C和H”这一题的推导为例,其中运用到的主要知识点是元素守恒定律的运用,由此可知这一推导是正确的。

要想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就需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并且对知识点进行及时的总结与归纳,这样才能起到加深记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时,教师总结了三个字,即“写”“配”“注”,学生记住了这三个步骤,就能有条理的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并且还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令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可以循序渐进的从无序的阶段步入到有序的阶段中,从会学变为活学,直到达到活用的水平。

三、思维品质中精密性的培养

精密性是化学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品质,同时这也是深刻理解化学概念与变化规律的首要前提。在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规定了要令学生拥有精密性的思维能力。精密性的培养要求教师在选择题型时应当以化学原理为基础,而不是去联系没有根据的化学计算,教师同时还需要循序渐进的加以训练,以促进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我建议在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分析时,采取不同的知识进行讨论,以提升这些知识的有效连结性,这样就能避免在思维上出现片面性的特点,而在精密性方面得到有效的提升。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提出一个条件,由学生输出大量的信息,學生与教师再共同将这些信息加以整合。

四、思维品质中敏捷性的培养

敏捷性综合了上述提出的几点思维品质,尤其是在教学实践中更加需要培养敏捷性的思维能力。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总会陷入局限,如我们讲到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时,学生容易接受“原子分子物质”这种模式,而对于原子、离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却认识不足,由于知识面掌握不全,就谈不上敏捷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零碎的化学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使他们学会知识迁移的能力,是克服思维定势的一个方法。同时,配合增加足够数量的习题,以及经过一定的解题技能的训练,对于提高思维敏捷性有着明显的帮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训练:(l)变化练习,深化双基;(2)定时练习,训练速度;(3)一题多解,训练思路;(4)多题一解,掌握规律;(5)设计新情景,培养迁移能力;(6)一般题争取一题一得,典型题一题多得(包括知识、思路、方法等)。

五、结语

注重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这需要通过化学实验以及更加直观的化学教学才能实现,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注重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令其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加理想的思维能力,为教学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对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具有重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朱善鑫.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4).

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第7篇

一、指导学生分类归纳, 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思维活动表现为一种认识过程。语文高考复习要引导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进行分类, 以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准确性、系统性, 从而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基础知识的复习, 一般都比较枯燥乏味, 容易引起学生思维疲劳。而教师又习惯让学生依赖复习用书, 依赖教师, 这又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思维疲劳。学生要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准确性, 必须学会分类复习。例如:在对课本文言文进行梳理阶段, 教师不要包办代替, 可以限时要求学生按册按单元分类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词、虚词等文言文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分工合作、成果共享方式进行归纳整理, 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提高复习效率。又如:复习“辨析并修改病句”这一知识点时, 不能只简单的要求学生记忆病句的类型,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平时自己的练习和测试中的错题分类好, 归纳出做错的原因, 找到辨析的方法技巧, 从而提高思维和解题的准确性。

二、教会学生推理,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或迅速程度。语文高考复习中, 必须教会学生正确的推理, 才能更好更快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社科类现代文的阅读中的判断题。学生做这类题目时, 往往不能从各种表象中找到问题的本质, 这就使得学生的思维往往陷入错误的泥淖, 走不出思维的误区, 无法作出理性的判断。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和演绎, 培养学生学习的理性。具体地说, 就是要教会学生对材料涉及的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可能性与现实性、主要与次要、已然与未然、部分与整体、原因与结果等进行比照、过滤、选择和推理,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敏捷性。

作文训练指导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有效途径。作文材料的分析, 作文的审题立意, 议论文的论证等等, 都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绝佳机会, 教师把握好了, 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三、强化拓展迁移, 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高考复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高考中多得分, 得高分。实现这个目标的主体是学生, 因此, 教师必须保证学生复习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要强化知识的拓展和迁移, 放手让学生脑、口和手动起来, 避免眼高手低。

例如诗歌鉴赏复习,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形象和意象、诗歌的情感、诗歌的艺术手法、高考题型、题目问答格式等理论知识和答题技巧,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反复朗读整首诗词, 想象和再现诗歌的情景, 感受诗歌的内涵, 体会诗歌的情感, 品位诗歌的语言。

又如作文复习指导课, 教师不能光讲, 学生光看, 让学生动手写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写作技能。在“一材多用训练”这个课题中, 我就要求学生把课文素材运用到高考作文当中, 解决了学生选材难的问题, 实现了课本知识的拓展和迁移。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不计个人恩怨荣辱, 在国家危难之际不顾个人安危, 临危受命, 冒险出使秦国, 说服秦伯退兵的素材, 就可以运用到多个高考作文题中:《我能》 (辽宁2007年) 、《坚强》 (四川卷2008) 、《不要轻易说“不”》 (广东卷) , 表现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机遇与坚持不懈的精神》 (宁夏2007年) 、《从一步到一生》 (四川2007年) 、《必须跨过这道坎》 (上海2007年) , 《带着感动出发》 (安徽卷2008) , 表现以国家利益为重, 顾全大局, 深明大义, 为国分忧, 建功立业等思想情怀;《传递》 (广东2007年) 表现委婉曲折, 以情动人, 以理服人的高超说服艺术;《人之常情》 (天津2008年) , 烛之武因长期得不到重用有所怨言是人之常情, 但深明大义, 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更是令人敬佩。

四、引导学生反思,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集中体现在善于对问题深入的思考, 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思维的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一个具有深刻思维的人才会是一个有独到想法, 有创造力的人。而这种深刻性的获得, 往往可以通过反思来实现。

语文高考复习中的反思, 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对错题的反思。有不少学生在考试时不会做的题目, 考试结束后想一想就会了, 原因在哪里?每一次考试后都要让学生认真深刻地反思, 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二是对复习方法的反思。对复习方法, 教师们教了不少, 学生也尝试了不少。可是方法好不好, 科学不科学, 有效不有效, 学生往往糊里糊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复习方法进行阶段性比较和反思, 在不断改进中寻求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三是对复习内容的反思。这种反思不是简单地再现复习内容, 而是要对复习内容进行“三省”: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五、注重分析比较, 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的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的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在语文复习指导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形成思维的强烈对比, 加深学生印象, 有利于纠正学生思维的不严密, 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笔者认为, 语文复习中最重要的比较是对参考答案和学生答案的比较。每一次测试以后, 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进行比较, 弄清楚参考答案是如何得来的, 它的思考角度如何, 解题的突破口在哪里, 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有什么不同,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在哪里等等。通过分析比较, 找到解决问题的思维的角度, 明确答题的思路和要点, 掌握解题的方法技巧, 唤起学生思维活动的自我意识, 提高了学生思维和学习活动的批判性。

立足新课堂 培养创新品质 第8篇

一、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宽松的心境, 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 学生往往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是不可能积极思维的, 当然更谈不上创新。因此, 新课程理念提倡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获得一个愉快、宽松的外部环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激发其内在潜能, 使其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当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时, 不但对数学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 而且还能通过愉快的心理体验实现兴趣的自我培养, 增进热爱数学的情感, 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

二、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敢于并善于提出问题是创新的源泉。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问学生答, 学生很少有机会自己提出问题, 这样很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 限制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学生容易形成依赖心理, 从而消磨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 回答问题只是思维的第二步, 发现问题才是思维的第一步, 华东师大张奠宙教授提出: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 而现在的学生只会死记答案。试想, 没有问题, 何来创新?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只有问题意识加强了, 创新意识才能提高。

三、加强探究活动, 激发创新思维

数学思维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善于变化, 探求新知。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变换和探索, 鼓励学生敢于变化, 善于变化,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 在证明了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平行四边形之后, 进一步提出: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 则得到的中点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导致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反过来说, 若所得中点四边形是矩形、菱形、正方形等, 则对于原四边形有什么要求呢?通过多方位的变化和多方面的探求, 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加强。此外, 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可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对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 打破常规思维, 达到解一题通一片的目的,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 而且可以使学生从中寻找它们内在的联系, 探索出一般规律,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生好奇心强, 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动听的音乐、夺目的色彩和图文并茂的动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多媒体的使用便可以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 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进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都紧紧地盯住大屏幕, 注意力高度集中, 教学就这样顺理成章地进行下去了……

例如, 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 我利用多媒体的鲜艳色彩、优美图案, 直观形象地再现了日出的画面, 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我设计出三幅图案:一幅是红日露出海平面小半边脸, 一幅是红日刚好与海平面接触, 一幅是红日高高升起, 让学生观察, 亲身感受这三类图形的性质。图像显示模拟逼真, 渲染气氛, 创造意境, 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去思维、去理解、去记忆, 最大限度地唤起了学生的“内驱力”。这样的教学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而且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使学生要学、乐学, 进而主动去学。

五、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

我在教学中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 让学生学会探索。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在课堂上允许学生答错了可以重答, 答得不完整可以再想, 从而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切实的保护, 人格受到充分的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没有答错题被教师斥责的忧虑, 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 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 思维活跃, 勇于大胆创新, 敢说、敢做、敢问, 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投入学习, 体会到的是学习的无限乐趣。面对学生已出现的错误, 教师也应多站在他们的角度想想, 并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 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 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在教学中, 笔者随时征求学生的意见, 了解学生的心态和需要,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渗透情感教育培养优秀品质 第9篇

“千教万 教、教人 求真 ,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教导学生应让其求真学问,有主动执着的探索精神, 更应做“真人”,应以品质优先,让其所学助其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在所有教育科目中, 我认为语文课堂教 学在这一 点上做得 最好, 它在潜移默化中不留痕迹地自然教育学生, 让其成长为一名品质优秀之人。荀子《劝学》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古人这句话可以完美地概括语文教学的作用,语文教学中要靠一个“积”字成就人才。而作为语文教师,定要把握好语文课堂的作用,认识到“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峰,攀登情感的高峰, 攀登思维的高峰,攀登人格的高峰”。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去引导学生, 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 让学生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乐趣,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意识到生命的可贵、生活的美好,从而认真对待生命,学会坚韧,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所幸的是,而今新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足够供我们驰骋的天地,做教师的要懂得教学技巧,好好把握, 利用课堂在快乐中自然地不留痕迹地启发学生、教导学生,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有这样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相信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九年级语文教材的一篇文章, 节选自美国著名小说家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作品细腻、逼真地叙述了一个身处绝境、濒临死亡的人,在顽强的求生意识和钢铁般的意志作用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搏斗,终于战胜了孤独、饥饿、伤病、寒冷以及野兽的威胁而起死回生的传奇故事。小说的主人公,美国西部的一个淘金者, 返回途中因腿脚先后受伤,被朋友抛弃,只好独自一人跋涉在渺无人烟的荒原上,不久又弹尽粮绝, 他踉踉跄跄行走在布满沼泽、丘陵与溪流,随时有野兽出没的荒原上。在极度虚弱中, 他发现有一匹病狼循着他的血迹紧紧跟着他, 显然是要把他作为猎物。于是,这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物”在荒原上展开了一场互相猎取对方生命的生死搏斗。最终他咬死了狼,吞咽下狼的血,让自己的生命重新放射光彩。这则小说成功地刻画了淘金者“这个人”的坚韧顽强、不惧艰难险阻的硬汉性格。他虽然身体极度虚弱,常处于昏迷之中, 却有着惊人的意志力。在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生死搏斗中, 我给学生突出讲解了人的伟大与坚强、战胜自我的坚韧: 主人公之所以最终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不仅在于他那面对悲惨命运绝不服输的倔强个性,还在于他就是到了“死神的铁掌里”也仍然要反抗的抗争精神。最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到了生命垂危、令人绝望的关键时刻,“这个人”仍然坚守着做人的道德良知。虽然他的朋友比尔曾卑鄙地把他抛弃, 但他还是没有拿走比尔身旁的那袋金子, 也绝不吸吮他的骨头, 主人公的经历启示我们的孩子: 人活着就要同形形色色的艰 难险阻进 行抗争与 搏斗。而只有勇于抗争命运、追求胜利, 才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快乐。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神奇而宝贵的, 只有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才能让生命光芒四射,才能见到最美的彩虹。

语文教材中,吕叔湘《大自然的语言》、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无不为我们的学生展现出自然之美、生命之可爱,感染我们的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同样体现了人生中的困难只是暂时的, 生活中我们应有胆识、有勇气、有坚韧的意志将其化大为小,化整为零,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让自己的人生得到提升和飞跃! 宗璞《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焦虑和悲痛”只是暂时的。同样为我们的学生展现了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主题, 让我的学生心灵因“花”的命运而受到震撼。是的,困难压不倒,挫折打不垮,正是因为有了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我们才会盛开得更灿烂更辉煌! 我们是万花丛中的一朵, 正是这一朵一朵, 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以顽强的意志面对困难与挫折,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将我们的生命融汇其中, 成为美丽的一分子, 这才是我们教导学生应该做到的!

在“活动中”培养思维品质 第10篇

北京师范大学钟善基教授指出:通常所说的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主要指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维能力, 也就是在教学中结合对学生数学知识的教学、数学技能的训练、数学能力的培养, 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直至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 以便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对遇到的问题能处理得合理简捷。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在活动课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教学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数学知识比较抽象, 数学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 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 形成自我体验, 深刻理解。

例如, 在教学“圆的面积”时, 虽然课本上已经给出直观图, 我也板演了示意图, 但为了让学生亲历公式的得出, 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 每小组一个学具, 每个组员轮流操作把圆转化成长方形, 得出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S=πr2”的得出过程。这样, 学生在动手中领悟, 使抽象的知识转变为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的知识。

二、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新课标强调, 教学内容及呈现方式要注重问题的探索性, 信息呈多样并且有可选择性, 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答案不唯一等。

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前, 设计一堂活动课, 先将十几张画圆的透明纸分发给学生, 每个圆的圆周进行十二等分, 并标上0~11的数字, 要求学生在每个圆上不遗漏也不重复地用直线连接三个顶点, 看看画出的三角形形状是否一样?哪些三角形有共同特征?学生纷纷饶有兴趣地画, 画好后互相比较, 有的将三角形重合, 有的将三角形平移, 还有的用直尺去量……学生在探索性的操作中发现三角形的一些特征。又如, 给学生四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 要求学生拼出各种不同的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独创性思维是指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独立地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善于作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和解法。数学中的一题多解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行之有效的方法, 发动学生以多条途径、多种方法思考问题, 使学生思路开阔, 思维灵活,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独创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学“游览车上有36名乘客, 中途下车8人, 又上来12人这时车上有多少人”时, 我积极地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向导, 内驱力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 探究又会导致创新意识的萌发。然后引导学生摆学具, 讨论通过后有的认为有40人, 有的认为有41人, 有的认为有42人。学生都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1:36-8+12=40 (人) ;生2:36+1-8+12=41 (人) , 因为是问“车上”人数, 包括司机;生3:42人, 因为司机和售票员不是乘客, 要加2;生4:这是一辆无人售票车;生5:是一辆无人驾驶车;生6:我用12-8+36算较简便。

四、在活动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可以通过游戏、猜谜、猜数、抢答、竞赛等方式进行训练。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练习课时, 设计“数青蛙”接龙游戏, 就是让第一个学生说:1只青蛙1张嘴, 2只眼睛, 4条腿;第二个学生说:2只青蛙2张嘴, 4只眼睛, 8条腿;……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思维活跃。

在数学活动课上, 不仅要积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活动能力, 让学生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 独立思考, 分析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而且从思维、身心、志趣及数学才能诸方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利.培养思维品质, 提高师范生素质[J].科技信息, 2006, S5:112-113.

[2]陈颂华.注重习题教学培养思维品质[J].广西教育, 2012, 09:29.

[3]秦明爱.重视过程教学培养思维品质[J].湖北教育, 2004, 11:50-51.

[4]陈淑慧.培养思维品质发展思维能力[J].云南教育, 1992, 11:33-34.

培养思维品质,发展智力能力 第11篇

一、广阔性与深刻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发挥作用范围的广阔程度,深刻性是指思维发挥作用的深刻程度。一般而言,只有想得广、想得深,才能想得准、想得活,于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与前提是加强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主要是引导、训练他们能多角度、多方位、 多层次地思维,学会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辨别比较去深入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锻炼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快速地进行联想,建立联系,通过联系,学生才能对已学过的知识产生印象,这是培养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的基础。例如在复习“立体几何”中的直线和平面有关内容时,要求学生剖析一个正方体,迅速产生一系列的联想:棱与棱之间的关系———平行、垂直、异面;棱与面之间的关系———在平面内、 相交、平行;面与面之间的关系———重合、相交、平行。继而联想到线与线所成的角,面与面所成的角。进而又将该章有关定理(包括习题中的有关重要定理),通过剖析正方体的线线、线面、面面关系中予以体现出来,这种把多种概念、定理联想起来,有助于对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定期地通过讨论、归纳某一知识、方法的应用,使之较系统、较全面地掌握其全貌,深刻认识期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在应用时就能居高临下,得心应手。这样不断地总结某些知识在多方面、多学科中的应用,可训练学生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和不同联系想问题、解决问题。

二、准确性与敏捷性

思维的准确性是指思维结果的准确程度。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准确、敏捷是数学学习中的两大要求,因此思维的准确性与敏捷性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根本要求。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与敏捷性,主要是引导、训练他们学会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在面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无论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只要掌握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够准确引起思维联想,有效的调整思维方向。

数学科目,主要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数字及和数字有关的问题。数学科目的教学特点就是练习题多,容易出现一题多练、同一内容中题型千变万化。所以,教师在教学生解答问题过程中,应该常教育学生仔细审题,正确处理好这样几个关系:统观全局,抓住特征,特别是有决定意义的一定要抓住,正确处理全部与局部的内在关系;抓住已知条件,前后联系,认真、细致地分析题目中的具体条件和特殊性,学会处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反复验证所得出的结论是否符合题意和条件,多角度的思考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研究条件和结论中数、形的主要特征,把握好弯路和捷径的关系。这样不断地培养学生全面考察、研究问题的习惯,对生物的准确性与敏捷性的训练大有好处。

三、灵活性与创造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在必要时善于灵活改变思维活动的方向。创造性是指完成思维活动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的自立程度,并通过独立思考创造出有一定新颖的成分。灵活性与创造性是交叉的关系,两者互为条件;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为前者的发展。锻炼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最主要的是教育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在实际应用当中要善于大胆想象,灵活善变,大力培养学生的思索能力、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思维领域里既有灵活性又有创造性。

在数学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灵活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学生的思维品质教育,只有具备良好的品质,才能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良好的思考行为和创造能力。比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不怕吃苦,迎难而上的吃苦精神;要树立远大理想,立志向上的崇高思想;具备胆大、心细、勤奋、刻苦等性格,这些行为习惯对提高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发现是探索的前提,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锻炼学生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应用一道数学题,可以让学生先观察, 后发现,再思考,教师提醒学生可参考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思维去发现问题,通过发现,学生的思维能力活跃起来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发现,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程度和角度会大大改变,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增强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上一篇:现行问题下一篇:全数字高清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