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方法

2024-09-03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方法(精选12篇)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方法 第1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优化,绩效评价

1 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及要求

目前, 新形式下高校整体财务管理目标已由过去单纯强调社会效益最大化转向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筹资管理目标由过去单纯依靠政府经费拨款转向多方开拓筹资渠道, 投资管理目标由过去单纯政府投入改善高校软硬件环境转向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要求财务管理能够严格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 降低筹资成本, 讲求投资效益, 因此现有的财务制度远不能适应时代对财务监管机制的要求, 必须对高校财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优化。

2 优化高校财务管理的方法

本人认为:优化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应首先更新财务管理观念, 即要树立效益观念、风险观念、可持续发展的理财观念。具体到财务管理的各环节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完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高校财务规章制度, 规范经济活动, 建立严格的预算约束机制, 确保预算收支平衡, 采用适当的财务集权控制手段, 改变现行会计人员管理模式, 实行会计委派制和任职资格上岗的制度强化会计和审计监督, 规范学校的财务管理。

工作方案如下:第一, 优化财务管理结构, 探索财务资金监督的各种有效形式, 保证资金管理安全, 建立严密的内部监督控制制度, 强化监督约束机制, 堵塞资金流失的漏洞, 保证资金管理安全, 对高等学校今后财务活动前景的科学分析, 要用现代财务管理方法研究资金成本, 分析筹资风险, 进行科学的筹资决策, 构建最优的资金结构。第二, 优化财务管理方式, 增加财务支出透明度, 成立学院财务管理委员会, 科研技术专家参与财务决策, 改革财务管理手段、方法及其系统,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能力, 克服资金平均主义, 扶持重点学科建设, 强化监督机制, 检查需贯穿始终, 高校在决定重大建设时充分论证, 投人资金时把监督检查贯穿始终。第三, 优化财务管理层次, 实行高校一级财务和二级财务的管理模式。由财务处对二级财务以及院系派驻财会人员, 资金规模较大的可适当多选派人员, 分别管理资金的收入与支出, 年底进行汇总。财务部门对二级学院财务实行指导、检查和监督。其委派人员三年轮岗, 做到集权有道, 分权有序。第四, 优化财务管理方法, 在教育经费的筹集管理、分配管理、使用管理、投资和成本管理中, 运用预算、定额、定员、可行性分析、预测等科学方法, 开展一系列财务管理活动,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积极发挥财务的参谋、助手作用, 使财务管理向“决策型、控制型”转变。逐步建立起预算有标准、执行有约束、决算有考评的科学、规范的现代预算管理制度, 引进企业的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理念以及科学化管理和完善的核算模式。

(2) 优化预算管理。高校的综合预算是学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在高校内部管理中普及预算管理的基本知识, 重新定义高校预算的概念及内涵, 因此预算编制应当考虑学校的长远战略规划和发展规划以及学校内部资源状况, 同时应当考虑国家的宏观政策和外部环境, 把高校的全部收支作为预算统一管理的对象, 加强对高等院校财务前景的分析, 预测社会的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生入学需求变化, 以及其他与高校财力资源相关的社会因素的变化, 进而估算这种变化对高校财力资源的影响, 寻求最大的财力资源。

积极探索预算的编制方法, 科学地细化预算编制, 以依法理财、科学理财为核心, 制定统一的预算编制原则和方法, 学校编制一级预算指标分解下达后, 二级学院将分解指标再细化分解到系部, 层层编制预算, 下级对上级负责, 增强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预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细化财务预算, 始终坚持预算效益化, 贯彻“成本—效益”原则, 最大可能地节约资金, 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3) 优化筹资和投资管理。确立理财、创收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主要工作包括筹资管理、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向外单位投资等, 改变单一的国家拨款为多渠道筹集资金方式, 除争取财政拨款外, 扩大招生规模, 增加学费收人, 规范和加大对学生收费管理的力度, 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 积极向社会筹集资金, 开拓筹资渠道。延伸社会服务, 广辟生财之道, 适时适度获取银行信贷, 拓展其他筹资渠道, 筹资的同时理好财, 注意开源节流, 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让等量的资金发挥超值的效能。

(4) 优化国有资产管理。加强资产管理和控制, 改革教学资源的管理模式, 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优化资源配置, 建立统一规划、统一制度、统一采购、统一调拨的管理体系, 结合清产核资工作摸清家底, 明确产权, 对实物资产的管理和控制明确指派专人负责, 对院校尚未入帐的资源核实入帐, 完善院、系、部的资产管理, 做到帐帐、帐物相符, 落实资产管理的经济责任制, 将合理配置和有效考核相结合, 形成有效的资产管理约束机制。

(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 要加强财务人员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高校财务人员要自觉地加强政治学习和职业道德教育, 增强法制观念, 树立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 维护财经秩序, 严肃财经纪律。其次, 加强财务人员业务知识的学习, 建立科学严谨的会计人员教育培训体系, 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 第三, 财会电算化要求会计人员熟练使用计算机, 掌握常用财务管理软件, 一专多能, 适应不同财务岗位。第四, 建立新型的财会人员管理体制, 建立良好的考核方法与人才评价体系, 完善业务考核和任免提拔制度。打破工作岗位的固定制, 并要求轮岗、换岗, 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考核, 用市场竞争机制优化会计人员资源配置, 对会计工作岗位实行优胜劣汰, 促进会计人员增强自身素质, 逐步培养与造就一批高层次的高校财会工作人员。

(6) 进行决算的绩效考评。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和评价, 主要是决算后通过单位内部责任中心预算执行情况考核与评价进行的。即以预算目标为考评标准, 以预算完成状况的考察为考评核心, 通过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的横向、纵向的对比, 以定性分析与定量评判为手段, 对各责任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评。通过考评可以掌握预算执行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达到鼓励先进, 惩治落后, 改善管理的目的。对预算执行进行绩效评价, 建立经常性的检查落实制度, 将所有与绩效相关的项目, 按量化指标或定性内容予以严格控制。考评时财会人员应建立完善财务分析评价体系, 加强科技应用, 改善分析方法, 提高分析能力, 将客观的会计数据转化为决策支持信息, 提高会计数据的使用价值。

3 优化高校财务管理意义

优化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可以最大限度的管理好学校建设资金,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在培养合格学生生均教育成本最小化前提下, 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将资金使用的风险降到最小, 为学校发展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同时促进财会人员自觉提高素质, 增强学校的竞争性。

参考文献

[1]张慧.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措施探索[J].会计之友, 2008 (14) .

高校财务管理探析 第2篇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传统的高校会计制度逐渐暴露出自身的缺陷,已经不能够满足高校财务工作的多样化需求。针对这一现象,我国财政部于20xx年结合《高校财务制度》,对原有的会计制度做出了修改,出台了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新高校会计制度于20xx 年1 月1 日正式实施,其涉及到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绩效评价等多个方面,其改革的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将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引入到新高校会计制度,基建核算作为大帐进行统一核算,横向科研收入主要以完工进度为标准,对于非财政资金收入则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确认,另外,为了满足高校公共财政改革需求,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框架,确保财务工作的科学性。

(2)新高校会计制度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也纳入到权责发生制范围。

(3)与旧高校会计制度相比,新高校会计制度新增了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相关核算内容。(4)为了确保资产价值的合理反映及教学成本的合理化,新高校会计制度实施了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对会计要素及会计科目也做出了相应的改革。

(5)新高校会计制度对收入支出类会计项目也进行了一系列整改与调整,其能够更加准确、直观地反映出高校的实际收支状况。

(6)对高校财务报表中的收入费用表、现金流量表、预算收支表等进行明确规定,并对其中所涉及到的项目构成进行重新设计,使报表体系更为完善。

二、新高校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新会计制度的施行对适应公共财政改革、提高学校经费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加大了会计制度执行力度

近年来,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实现了一系列变革,其中诸多内容都与高校财务工作息息相关,如部门预算、政府集中采购等。然而此类会计核算方法与旧的高校会计制度存在一定的矛盾与不和谐之处,制约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而新高校会计制度一方面满足了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相关要求,另一方面还增加了相关科目,能够实现对高校年终应收财政年度返还的资金额度核算。除此之外,经过财政部门批复而未投入使用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及用款计划所接收到的用款额度也能够实现核算。通过财政应返还额度及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项目,高校的资金使用情况以及结余情况能够一目了然地显现出来,提升了资金透明度,确保了高校各项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拓宽了高校资金来源渠道

我国高校于20 世纪末开始实施扩招,随着教育体制的转变,高校教育覆盖面逐渐拓宽,受教育人数逐年增长,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的资金负担,为了满足公民的受教育需求,高校通过多种途径筹集办学经费,传统的高校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然而随着招生数量的激增,财政拨款已经不能够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部分高校甚至筹借外债,高校财务管理内容更为复杂,旧的会计制度与日益发展的高校财务工作不相适应,这无疑增加了高校的资金风险。高校为了筹取办学经费,满足学校建设需求,不得不通过银行贷款积累资金,增加了高校负债,财务风险加大,一旦难以承受偿债,将直接面临破产风险。针对这一问题,新高校会计制度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增加了收入、结余内容,能够清晰、直观地反映出资金结构。而权责发生制的引入,更使高校财务工作人员的收、支、存观念得到大大增强,开设了单独的预算外资金结余账户,规范了高校财务管理的收、支、存管理。

(三)直观反映了高校资产状况

在旧的高校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在高校资产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然而对于此类固定资产的价值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对固定资产的维修预算,未实施折旧管理策略,大部分设备处于闲置状态,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其次,高校固定资产结构中存在许多老旧报废设备,这些设备未做清理,致使其账面资产与固定资产存在较大的偏差,很难真实、准确地反映出高校资产的具体情况。而在新高校会计制度下,增加了固定资产折旧管理,强调要对高校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进行评定,并通过科学的折旧计算、折旧年限,对其进行价值评定。与此同时,还新增“累计折旧”“待处理财产损益”等项目,其能够实现对高校资产价值的精准可算。另外,新高校会计制度还强调对除文物文化、图书等以外的资产进行平均年限法、固定资产折旧等,对固定资产的成本进行预估,其能够真实、客观地对高校的整体资产情况做出有效的反映。

三、新高校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策略

为适应当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更好地贯彻执行新修订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做好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提高学校财务管理能力,必须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相应的创新。

(一)完善高校会计报告体系

新高校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报表主要包括收入支出表、资产负债表以及收支明细表等,然而,单纯地依赖这三种会计报表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会计信息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因此,可适当增加财务状况变动表及现金流量表等,了解资金的每一项去处及变动情况,为高校内部财务管理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进而对高校的办学条件、办学效益及领导业绩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另外,还要适当增加第三方报告,在会计报表附注部分可通过文字、数据的形式对会计报表各个项目做出相关解释、说明,这能够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直观地理解会计信息。在会计报表附表部分,可指定出明细的表格报表,其能够对会计报表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二)加强财务预算管理

新高校会计制度的实施强调高校要注重预算管理,尽可能将高校的收入、支出、固定资产状况以及对外投资等各项资金活动均纳入到预算管理中。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确保预算管理的顺利执行,其能够对高校财务起到监督、管理作用,使高校的各项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得以顺利开展。财务预算管理应贯穿编制预算、执行及预算执行报告全程,在各项法律、法规的规范下,确保高校的资金活动能够有序进行。

(三)提升资金合理利用率

高校资产的完整、安全离不开科学的经济资源配置,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要节约各项支出,增强资产控制与管理意识,避免出现资金流失,使每一笔资金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基于当前新高校会计制度的要求,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对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创新,融入新的财务管理新理念与新方法,拓宽高校资金筹集渠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高校建设服务。另外,高校财务管理部门要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对高校资金及各类资产的合理调动与分配,确保各类经济资源能够优化配置,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资金使用率的提升,促进高校健康、持续发展。

四、结语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第3篇

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不足;方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高校为了发展,在财务管理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高校的发展。因此,高校要加强财务风险管理,这是因为高校的发展同高校的财务状况是密切相相连的,只有对高校的财务进行有效的风险防控,才能使高校的财务趋于稳定,这样才能促进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一)高校对财务风险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高校很多领导缺乏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认识,他们愿意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和就业率方面,对财务状况往往缺乏重视,这就造成了高校面对财务风险的能力低下,因此也就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预警体制,使得高校在应对财务风险时显得非常脆弱。

(二)高校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长期以来,高校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没有建立起全面的内部控制机制,因此给很多人造成可乘之机,从而引发财务风险,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在很多的高校内部财务部门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造成了很多人无章可循,从而出现挪用公款的现象;第二,高校缺乏财务风险控制意识。随着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很多的高校盲目举债,利息加重,给高校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内部一些职工的思想意识不高,他们利用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漏洞,挪用学校资金。第三,高校在业务控制活动方面缺乏科学的规定。高校的内部控制包括业务活动,当前很多的高校领导对内部控制活动的认识不够,因此在内部控制方面也就没有制定相应的措施,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的进行。

(三)盲目扩建改建而引发的支付风险。由于当前很多高校施行了扩招政策,因此高校必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高校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之前缺少科学的论证和严格的审查,造成了高校资本的浪费,也使高校面临着银行巨大的贷款支付风险。

(四)来自高校外部环境的风险。当前,随着高校独立法人地位的确立,使得高校在投资方式和融资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来自社会的投资方式影响了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高校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二、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方法

(一)增强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此环境里的高校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应对严峻的挑战,因此高校必须增强自身的财务风险意识,应做好应对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的准备,使高校在新形势下获得生存和发展。

(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机制。加强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要完善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完善高校内部控制环境。为了避免出现公款私用的现象,高校要建立自我约束机制,以完善高校内部的控制制度,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机构,同时还要完善相关的人力资源制度和政策,让高校内部工作人员能够做到规范自身言行的作用,这样才能保证高校内部控制的环境更加良好,使内部控制的管理更加严格、权责更加明确、运行更加有效;第二,高校要强化风险控制意识,建立投资风险评估和筹资风险制度,减少高校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第三,高校要建立完善的业务控制活动。高校只有建立了业务控制活动才能防止风险的发生。高校还要加强预算管理,建立实物资产保全制度及规范收费行为等;第四,高校要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同时,还要配合其他部门进行检查,以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及时的措施进行解决;第五,高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信息管理质量的可信度。

(三)加强高校贷款的管理。针对高校由于盲目扩建带来的经济危机,高校要加强贷款管理制度的制定。首先,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贷款数量,这样高校不仅能够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还有足够的能力进行资金的偿还;其次,要合理利用贷款资金,为了促进高校的发展,国家制定了一些措施鼓励高校进行贷款,但前提是高校要合理利用这些资金,要将贷款落实到个人,并合理分配贷款的用途,做到专款专用。对于一些挪用公款或是不合理使用贷款的人员高校要给予适当的惩罚,严重情况下还要追究使用人的刑事责任;最后,高校要建立监督机构对贷款资金进行监督和管理,要根据贷款的使用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建议,为高校的监管部门提供必要的理论数据。

(四)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针对高校财务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高校要完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通过数据分析设定高校财务风险阀值,对于超过风险阀值的要采取相关的措施,将财务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高校财务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高校要加强财务风险管理,通过各种方式降低财务风险,提高高校的财务风险意识,完善高校内部控制机制,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管理,保证我国高校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叙.我国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09:146-147.

[2]张晓燕.基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会计师,2015,24:38-39.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方法 第4篇

高校财务管理风险是高校因种种原因而不能对其财务管理水平的确定性做出确切的判断。通常情况下,这些造成风险的原因有三类:一是信息不对称,二是管理不善,三是判断失误。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财务管理风险的存在会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及正常运转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作为一项特殊的风险管理,我们必须认真分析成因后制定相应的防范及规避方法。

一、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风险

(一)基础财务工作不扎实

相关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在许多审计调查报告中都显示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做的不够认真扎实,该风险问题的突出表现为:第一,会计账目混乱,未能对账目进行科学梳理。第二,会计信息部分失真,不能真实传达高校财务信息。第三,未能对票据进行科学规范地管理,尤其表现在原始单据上。这些问题都使得我国高校财务管理面临极大风险。而这些财务风险也不是偶然造成的,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问题及责任心不强等因素是我国高校面临极高财务管理风险的重要原因。

(二)预算管理仅停留在形式层面

众所周知,我国高校及大部分企事业单位都实行预算管理,但是其预算管理仅停留在形式层面,未能真正落到实处。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未能完善预算编制。预算编制是预算执行的基础,不完善的预算编制将直接导致高校的财务管理风险。另一方面,未能健全预算管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不完善的预算管理将导致资金不能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进行使用,财务风险剧增。粗放的预算管理极大降低了高校的资金使用效益,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带来了巨大风险,埋下了隐患。

(三)资产管理不严格

众所周知,高校有众多资产需要进行管理,例如科研设备、仪器教材等。资产管理不严格为财务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是财务风险管理的重点。高校资产管理不严格可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高校资产管理制度尚未健全,管理未能充分落实到每一处资产。第二,资产在配置方面尚未合理,未能做到资产的充分利用。第三,资产的需求与供给部门未能充分沟通,造成供需不配比的问题。第四,固定资产盈余及闲置现象严重。在高校运营过程中,会有部分资产及设备老化,面对这部分老化设备,高校未能及时处置,造成高校设备的盈余及闲置。

(四)内部控制不健全

内部控制一直是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短板”,如今在我国高校内部控制不健全的问题使其处于高度财务管理风险中。首先,“人浮于事”的现象较为严重,财务人员不能认真进行内部控制。其次,在调查中发现,由于资源的限制,部分高校出现不相容岗位设置时未能有效分离的情况,而使内部控制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最后,认真执行内部控制后会有损部分人员利益,出于这一担心,内部控制制度往往流于形式。

(五)缺少必要监督机制

没有良好的监督机制,就没有财务风险管理的保障。一般情况来说,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是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造成缺少高校财务监督机制的主要原因:一是监督制度不完善,这是制度建设上的漏洞;二是在制度建设良好的情况下未能严格执行,这是财务人员担心承担责任的表现;三是监督机制执行时未能独立,而是受控于高校的管理层,这样就使高校财务的监督机制流于形式,未能充分发挥原有的监督作用,使高校财务管理处于高度风险之中。

二、高校财务管理风险规避方法

(一)规范基础财务工作

针对高校基础财务工作不扎实的问题,规范是关键。需要从根本上入手:第一,定期组织财务培训,尤其是财务规范培训。高校不仅要进行财务规范培训,更要对其中的财务规范的原因及重要性进行讲解,使财务管理人员在充分认识重要性后认真执行。第二,完善财务制度。高校不仅遵守国家财务制度细则,更要根据高校的实际财务情况及人员配备进行财务制度的完善,财务制度一定要定细定准,不要模棱两可。第三,建设“岗位责任制”。通常情况下,在一定的责任的约束下,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更加尽职尽责。因此,建议我国高校在财务部建立“岗位责任制”,以约束财务管理人员的行为,规避相应风险。第四,强化风险意识。对财务管理风险而言,只有高校上下积极强化风险意识,时刻严格要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财务管理风险难题。

(二)落实预算管理

高校要想降低财务管理风险,必须解决预算管理带来的风险。从系统的角度来说,高校的预算管理是一套完备的体系,高校最好从整体入手,用系统的观点来解决财务管理中的预算管理问题。第一,用系统的思想建立预算体制。高校要在充分优化资金链条的基础上建立预算体制,不能匆忙编制预算而导致后期预算执行困难。第二,认真落实科学的预算编制。预算管理的落实过程是一个财务管理风险频频发生的时期,也是最需要进行风险规避的时期。高校在落实预算编制的过程中,虽然有弹性预算,但是在预算规定内,还是要严格地执行预算,第三,积极进行新的预算管理模式的实践。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预算模式的创新,高校在大数据及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要积极运用新的预算管理模式,降低财务管理风险。

(三)科学管理资产

资产风险管理作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管理资产是解决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必经之路。第一,采购环节。高校要从源头上对资产进行管理,在采购资产过程中,不仅要依据国家相应规定,更应结合高校实际而做出合理预算,同时,做好采购资产的监督记录。第二,使用环节。资产的使用应该严格依据高校相关规定,建立清晰的资产使用账目表。高校对资产的使用及出借要进行严格核查,不能未经允许滥用或者挪用,更不能出现舞弊现象。第三,处置环节。高校在资产管理的最后一道关口丝毫不能放松,要科学严谨地进行管理。当高校资产折旧到一定年限时,应依据相关会计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后处置。

(四)健全内部控制

作为财务风险管理的“铜墙铁壁”,内部控制在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通过内部控制来防范财务管理风险,则必须健全内部控制。首先,在健全内部控制前,高校必须严格遵守“权责统一”及“有效制衡”的原则,从思想上对内部控制高度重视。其次,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做到三点:一是分事分权,责任到人;二是分岗分权,权责制衡;三是分级授权,权力层层下放。最后,要严格遵守会计制度,不相容职务坚决分离,决不能为财务管理风险创造机会。只有从思想到行动都高度重视内部控制,严格执行制度规定,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可信,高校的财务管理风险才能得到有效降低,管理水平才能有效提升。

(五)强化监督机制

要大幅度降低财务管理风险,必须强化监督机制,用好这个财务风险管理的“紧箍咒”。第一,成立监督巡视小组。该小组要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不定期不定点的检查,使高校整个财务管理处于高度紧张而又认真的状态中;第二,加强对重点事项的检查。根据“二八原则”可知,重点事项决定了高校财务管理的大部分工作,例如票据管理、项目资金发放等;第三,不惧强权的心态。财务人员不仅要摈弃“事不关己”的思想,更要建立不惧强权的心态,以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为己任,尽自己最大努力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强化监督机制。只有不惧强权,尽职尽责地去维护高校的财务监督机制,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紧箍咒”的作用,使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达到新境界。

摘要:本文立足于财务管理风险的理论基础,探究我国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问题,对其成因深入分析,找到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规避方法,从而实现我国高校的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财务管理,高校,风险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陈风华.探析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5(10).

[2]郭慧.论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及对策〔J〕.中国商论,2016(1).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探讨 第5篇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探讨

作者:路云亮

来源:《财会通讯》2012年第23期

高校后勤改革已经经历了十几年历程,真正实现脱离高校,完全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少之又少,大部分高校后勤仍然不是独立法人,和高校的产权关系仍然没有划分清楚,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集团面临的风险,最终还是都要由高校来承担。高校后勤在校外的业务没有明显的行业优势,同业竞争中很多环节都处于劣势。随着高校高速发展,在校学生骤增,校内市场在不断扩大,校内商机无限,后勤集团的业务大部分仍然停留在校内市场。

根据当前高校后勤特有的外部环境及自身特点,确定行之有效的监控措施,加强对集团经营活动及财务状况的监管仍然是高校的重要事情。

一、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后勤实体组织性质特殊,后勤实体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一方面,高校后勤具有独特的教育属性。高校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都需要有后勤体系提供支撑。高校后勤肩负“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崇高使命,所提供的保障与服务必须符合教育规律,体现公益性,必须适应高校的发展与需要。从这个角度说,作为学校服务部门,高校后勤应该以提供最佳服务为财务管理目标。另一方面,高校后勤又具有独特的经济属性,按《 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的要求,高校后勤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要实现“自我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目标。这就要求高校后勤实体应实现利润最大化,因为利润代表实体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代表着实体创造财富越多。这使得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应该向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转变,即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应该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由于高校后勤实体组织性质的特殊性,使得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复杂性,它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因为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这将违背高校办学宗旨损害社会福利,同时它不能纯粹地追求服务最佳化,因为这将使得相对独立的高校后勤经济实体无法生存和发展。

(二)后勤考核评价机制落后 学校没有完善的后勤实体考核评价办法,一般根据实体往年的运行情况确定下一年的经济目标,对实体进行考核。考核指标不科学、不健全,对实体的资产保值和增值情况,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资产的变现能力以及管理费用节约率,学校投入递减率等缺乏完善的考核办法,考核评价机制落后,不能全面反映实体的综合经营情况。

(三)财务管理机构庞大、松散,各自为政 当前后勤的财务管理模式仍是高校财务代管账,资金由校财务统管,后勤各实体根据自己的业务量大小配备自己的会计人员,由其中一名会计核算人员(以下简称核算员)向校财务报账的管理办法。这种办法财务人员配置不很合理,实体都从自身的经济效益出发,根据业务量大小聘用会计人员,尽量压缩用人数量,缺乏对岗位分工、内部控制的考虑,这就造成从集团角度来说会计人员不少,但从各实体角度来说,特别是对经营性的实体来说会计人员又偏少,不相容职务不能相互分离,不能起到基本的相互监督作用。如实体只有一名核算员,即负责向财务报账,又管现金,还负责和校财务对账,这样实体就失去了对核算员的有效监督。如何根据各实体的情况,对核算员乃至对核算员的具体业务进行分工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确定财务管理目标 高校后勤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圣地,必须实现“三育人”的目的,其中“三育人”中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很大程度上要在后勤服务中体现。要达到育人的功能,就需要后勤服务不能完全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笔者认为高校后勤的目标应是:首先要向高校提供好的服务,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其次,最好地开发利用学校市场,创造最大经济效益;最后,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积极稳妥地开拓校外市场。

(二)严格执行高校大财务管理制度 由于高校人员编制有限,高校后勤正式职工越来越少,有许多实体都是一名正式职工领着一批临时聘用人员在做。因为高校后勤大部分实体都是微利经营,工资待遇不高,聘用人员流动性特别强,对人员缺乏规范的业务指导培训。实行大财务管理:一是统一财务核算方法,便于各实体之间的财务比较,有利于对实体的监督;二是可以实现资金集中,减少资金闲置。

(三)实行会计委派制,优化人员配置,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主要表现在:(1)集团对核算员实行统一管理,负责核算员的考核、调配工作,学校财务人员负责核算员的业务指导工作。根据各实体的实际情况后勤按需分配核算员,有的实体要分配多个核算员,如往来业务多、库存量大的实体;有的实体就可以合用一名核算员,如侧重于服务学校、收入来源单

一、基本上是纯“消费”性的水电中心、校园中心等实体。(2)核算员负责监督实体的营业收入统计工作、往来款项及库存等非现金资产、负债的核实工作,负责和高校财务的对账工作。

(3)各实体根据业务需要,自行聘用报账人员一名,负责本单位的现金管理。高校财务、后勤核算员、各实体的现金会计三者互相约束、互相牵制,即实现了人员的合理分工,又能堵塞漏洞,减少错误,保证财务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

(四)完善后勤集团实体相关制度建设 主要包括:

(1)建立资产管理制度。加强现金资产的管理,定期盘库,严禁白条抵库,及时清还借款;加强存货的管理,由财务处、核算员、仓库保管员、各单位负责人组成盘点小组成员,对材料仓库要坚持不定期盘点,年终必须实地盘点的方法,及时发现盘盈盘亏情况,形成相应的处理措施;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经营单位存在大量应收账款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如何规避大量坏账的出现已经成了单位的头等大事,高校后勤各经营项目都处在高速发展的初期,更会形成大量的应收账款,制定规范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成了资产

管理必不可缺的一环。从客户的信用评级到具体的催还欠款方法的制定,从坏账的报批到处罚的落实都应有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

(2)建立成本费用控制制度。采取预算管理办法,加强成本费用控制,超预算的支出要报集团批准。采取和上年比较的办法,对增长过快的费用支出情况及时做出财务预警。各单位要对各项费用制定具体的控制措施,如电话费实行定额控制制度,业务招待费实行一事一批的办法。

(3)完善效益考核制度。实体的多样化也就决定了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对于经营性实体的考核应以利润为基础,避免效益考核的误区:以上交多少为考核标准。效益考核要建立在财务数据可靠、资产真实的基础上,只有这样反映的利润才有参考性。服务性实体有时不能完全根据财务数据来判断,还要根据服务效果、成本费用节约情况作为其业绩考核的依据。

(4)制定收益及利润的分配制度。后勤集团不能只看重实体能否完成上交任务,而不顾及实体真正的效益情况。这样做就是变相的抽回资本,缩减实体规模,进而影响实体的再发展。实体收益的分配要有严格的分配比例,顾及各方利益,笔者认为实体的利润主要应该划分为三块:发展基金、股东分红(上交集团部分)、职工奖励款。

(5)制定职工奖励批准制度。在当下后勤即有高校服务角色,又有创收实体(企业)角色的情况下,职工奖励的兑现一直是一个敏感话题。如果比学校其他部门职工高得多,又没有合理依据,就会让人怀疑后勤以改革为名,恣意侵占国有资产。如果后勤职工待遇偏低,又会措伤职工发挥主人翁精神,节约成本的积极性。在当今时期,后勤兑现职工奖励,即要考虑实体效益,又要考虑外部环境,即要权衡后勤内部利益,又要结合学校整体实际情况。对后勤职工的奖励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严密的考核办法,不能只由后勤内部来定,一定要报学校领导或后勤董事会批准方可实施。

(6)制定重大投资决策报批制度。投资决策失误是最大的浪费,对于重大投资决策,集团应成立专家小组,对投资方案进行企业化的全成本核算,充分论证后,将可行性报告报学校领导或后勤董事会研究后方可实施。

高校财务分级管理探析 第6篇

关键词:高校 统一领导 二级学院 分级管理

1 “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模式的弊端

①管理层次过多、管理僵化,资金使用平均主义严重,经费使用效率低下,造成资金闲置和浪费。②二级院系作为办学主体,缺乏足够的财务自主权,缺乏办学积极性与活力。③预算编制不精细,对分配给二级院系的经费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④二级院系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程序尚未建立或完备,学校缺乏对二级院系财务的监督和管理。⑤尚未形成对二级院系的绩效考评体制和激励约束机制。⑥在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方面,该收的钱没有收上来,该省的钱没有省下去。

2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优势

①分级管理体制下,二级院系成为学校统一领导下的相对独立的核算单位,享有对教学、科研、行政事务以及经费的相对较大的管理权,也就是享有了对“人、财、物”的管理权,真正意义上成为拥有一定权利和责任的办学实体,这样不仅能够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和经费的使用效率,也能够提高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和活力。②有利于使二级学院树立“量入为出、开源节流、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效益优先”的原则,树立科学的理财意识和经费使用意识,合理地使用和调配资金,把资金用在最需要和最值得的项目上,也能够防止二级院系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增强其勤俭节约的意识,在发挥资金使用自主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3 如何有效实施财务分级管理模式

3.1 分配内容 二级院系作为办学主体,其经费开支范围一般包括:人员经费、教学经费、科研经费、自主创收留成等四大部分。①人员经费。人员经费包括基本经费及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两大块。其中,基本经费包括各类人员的工资,即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基础绩效工资、奖励绩效工资、教师超课时工作量等经费;各二级院系招聘的一般都是专业人才,职能部门的人员不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因此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由二级院系自由调配更能体现其使用效益,二级院系对于这项经费应该建立专项经费使用和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监督机制,经费支出要做到预算明确、审批手续完备、账目清楚、内容真实、核算准确,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②教学经费和学科建设专项经费。二级学院教学经费主要包括公务费和业务费。公务费是指按照学校公用经费定额管理规定核定的经费,包括办公费、邮寄费、电话费、差旅费等;业务费是指实习实践教学经费、专用材料费、文印费、体育维持经费、学生活动经费等。学科建设专项经费的开支范围包括:小型仪器设备购置、图书资料及期刊订阅、学术交流、科学研究、预备费等,二级学院要对学科建设专项经费做到严格预算、突出重点、统筹规划、专款专用、独立核算。③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包括各级各类横向、纵向课题经费,二级院系对于科研经费必须要做到专款专用、严格审批,防止出现虚列支出、不按规定用途使用,虚开发票等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④自主创收留成。二级院系通过开设专业辅导班、合作办学、开展社会有偿服务等方式取得收入,一般学校规定上交比例,其余留作二级学院自有经费,用于学院建设及日常开支,但是这部分经费往往沦为二级学院“小金库”,学校应该制定严格的政策,使二级学院要对科研经费进行严格预算和支出审批,防止贪污腐败、挤占挪用行为的出现。

3.2 分配原则及方式 首先要以二级院系的基本情况为依据,考虑二级院系职工人数、学生数、专业性质、专业数、教学任务、学费收缴进度等因素来确定;其次要体现二级院系学科的发展状态,按照其发展阶段来安排资金量的大小,并要给重点学科、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优秀学生等一定系数的倾斜;再次要体现不同院系的特点,比如理工科院系、文科院系以及基础学科院系要在定额标准上体现差异;第四,要体现学校的发展导向,重视高校重点学科和品牌学科的建设。

3.3 核算原则 高校要按照“集中核算”的原则,由财务处对核定的二级学院经费进行会计集中核算和管理,统筹安排高校各级各类资金。二级学院经费的使用、发放和报销手续全部集中在学校财务处进行,财务处还要负责各二级学院的预算制定、预算执行及决算,审计处要负责对二级学院的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内部审计监督工作。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更好地体现“经营学校、全员参与”的理念。能够在学校层面“大财务”的全局观念下实现全面预算管理,搞好统筹和资源共享,注重外延建设,保障全局重点项目,有效避免重复购置和资产闲置,杜绝资金体外循环和“小金库”现象;也能够在二级学院层面下放财权,给予其充分的资金使用和调配权,变单纯用财为自我理财,使其能够根据自身学科特点,自主安排资金,搞好学科内涵建设,激发起服务社会增加创收的积极性,使各二级学院真正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办学实体,增强其办学自主权和办学活力。

参考文献:

[1]任义.高校财务分级管理探析[J].教育财会研究,2012,10.

[2]周勇.高校分级管理体制下新的财务问题探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方法 第7篇

一、统计学及统计方法概述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 是人们运用统计方法, 提取所需信息, 阐述其内在规律, 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 以帮助决策的原理和方法。一般来说,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以及通过这些数量方面反映出来的客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二、财务精细化管理与统计的关系

统计本身就是专业人员通过各种统计方法, 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 进行严谨的量化分析、总结, 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的过程。可以说, 统计为财务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支撑, 财务精细化管理也为统计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者是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的。

三、统计方法应用于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以追求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为目标的统计方法对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提供准确的财务数据。

在高校财务报表中, 关于资产负债、收入支出、支出明细中所包含的各种比值, 其基本数据都需要统计相对数所提供;在高校现行财务会计核算中, 其静态三要素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和动态三要素 (收入、费用、利润) 实际上都是统计所示的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在进行财务会计核算时, 通常采用的移动平均法、加权平均法等原理都是通过统计平均数阐述的。可以说, 各类财务数据的获取都离不开统计方法。

2、有利于开展有效的财务审计。

审核工作是高校财务的基础性工作, 该项业务种类繁杂、繁琐, 涉及面广, 主要是对财务核算过程和财务报表进行监督和审核。因此, 在进行高校财务审计的过程中最经常用到的就是统计方法中的抽样统计, 即对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财务情况采取适当的抽样方法, 以保证审计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3、有利于进行科学的财务决策。

所谓决策, 就是在占有一定信息的基础上, 利用各种方法, 对影响特定目标的各种因素进行计算和分析, 从而选出“最佳方案”的过程。高校财务决策全面参与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 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各类信息和数据。统计方法在财务预测、控制分析和评价等方面的应用, 为进行财务决策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方法。

四、统计方法应用于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途径

1、在制度制定上, 不断细化工作流程和评价指标。

制度是保障, 要使统计方法充分地应用到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之中, 发挥统计方法应有的作用, 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作依据, 才能做到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2、在分工上, 加强财务和统计人员的协调合作。

财务管理中的分析、预测以及决策都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作为支撑和参考, 财务与统计的相分离必将导致财务人员制作的财务报表分析没有深度, 统计人员不能把相关的财务资料调整为有用的统计数据, 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由此可见, 只有财务与统计人员相互交流合作, 相互协调, 使现代财务体系与科学的统计方法相结合, 才能形成合力, 提高工作效率。

3、在载体应用上, 大力推广专门应用软件的使用。

要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 不仅要用到多种统计方法, 还必须采用现代化的计算工具, 其中计算机及其软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 在今后推广财务软件、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同时, 应配置相应统计分析软件, 这不仅有助于各类财务方案的正确选择, 而且能大大提高预测的精度, 使财务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更加科学、便捷和系统。

4、在队伍建设上, 着力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 财务人员缺乏必要统计知识而统计人员不清楚基本财务要求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造成了统计和财务的各自为政, 严重影响了统计作用的发挥和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实现。因此, 高校应建立财务人员、统计人员培训机制, 在加强政策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 还要注重互补性知识培训, 有计划地开展定期业务培训和短期技能训练, 指导财务人员主动运用统计方法进行财务分析和预测。

高校管理的创新必将推动高校财务管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重大的变化, 我们应更新观念,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准确把握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充分应用统计学理论和方法, 从教育经费的筹集、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成本的核算等方面入手, 加强计算机应用、经济政策法规、统计管理制度、财务审计核算等业务知识的学习, 加强事前预算管理、事中控制管理、事后评价管理, 努力实现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 为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服务。

摘要:本文从统计方法的概念入手, 阐述财务精细化管理与统计之间的联系, 分析统计方法应用于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并从工作分工、核算内容、应用载体、队伍建设等方面, 尝试构建统计方法应用于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途径。

关键词:统计方法,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廖开锐.浅谈广东省高校财务的精细化管理[J].会计之友, 2011.9.

[2]陈海平, 徐向炜.统计方法在高校财务应用中的创新研究[J].华章, 2011.4.

[3]邓建华.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研究[J].经济师, 2011.2.

[4]蒋磊.提高高等院校统计水平的探讨[J].江苏教育学报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2.

高校财务学费数据整合方法 第8篇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学生人数增长较快,办学体制和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作为高校收入主要来源的学费收入账务处理在执行过程中表现的问题急待改进。[1]现代高校为了体现人性化管理,给予学生更高的自主选择权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要求选择专业、住宿。同时为方便学生缴费,学费的收取渠道也变得多样,学生可以通过现场现金缴费、刷卡缴费、奖学金助学金转冲学费、银行统一划账等形式完成学费缴纳。高校学费会计工作往往牵涉到教学系部、教材管理、宿舍管理、银行学费卡管理等多个方面,工作变得异常繁琐。一方面,高校会计财务核算的简单化,使得财务监管无从下手,另一方面,如果当初漏记、错记等出现时,也会很难查找。[2]如何使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收缴学费准确性,规避学费办理中的错报误报,显得异常重要。

通常高校财务进行学费管理统计应收学费,需要收集学生专业、住宿费、书籍费用、其他方面费用等信息。计算公式如下:

以本校学费组成为例:财务人员必须根据学生所在专业提取对应收费标准。由于学生可自主性选择住宿,每个班的同学可能没有统一住宿标准,必须由宿管根据各个宿舍居住情况设定住宿费标准。书籍费则由教材管理处统计不同班领用教材情况进行汇总。

而实际收到学费,根据缴费渠道不同,一般要牵涉到银行和学校财务各个部分的收取费用。实际缴费计算公式如下:

学生实缴费用=银行划账+财务现场交款+奖助学金转账+其他

由此可见学费财务上报数据需要各个单位的协调,时常出现上报数据格式不一、数据出错等问题。以下就从如何统一数据格式进行处理、数据勘误、提取有效数据、汇总统计等方面对学费数据整合方法进行讨论。

二、统一数据格式

大部分高校财务系统使用的是数据库系统进行管理,通常将各种信息以数据库文件(.DBF)进行保存,而普通办公系统则常使用电子表格数据(.XLS)进行交流,同时许多部门上缴数据也时常使用文档表格(.DOC)上报,某些信息处理软件或网页系统有时甚至提供文本文档(.TXT)等类型的数据。为了方便上报和各部门交流,通常需要进行格式转换。

1、数据库文件转电子表格文件(.DBF转.XLS)

根据数据库软件提供的导出功能进行数据转换。[3]以本校合作的工商银行提供的数据库文件(.dbf)为例:

(1)使用foxpro将其打开,选择“文件”菜单的“导出”,

(2)在弹出的“导出”对话框中选择“类型”为“Microsoft Excel5.0(XLS)”

选择保存位置,设置保存文件名,点确定即可

或直接使用COPY TO命令:

COPY TO f:学生学费信息表.xls TYPE XL5

2、电子表格转数据库文件(.XLS转.DBF)

可以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电子表格提供的另存为功能将.xls存成需要的.dbf文件。

3、文档表格转电子表格(.DOC转.XLS)

直接复制文档表格到新建电子表格中保存,出现的表格跨行等问题再做细微调整。

4、文本文档转文档表格

将文本文档内容复制到新建文档中,选中表格数据部分,选择“表格”菜单,“转换”菜单项下面“文本转化成表格”

同理,使用“转换”菜单项下“表格转化成文本”也可以将文档表格转化成文本。

通过以上格式装换方法可以方便的将文本文档数据、电子表格数据、文档表格数据、数据库表数据相互转换,使各个部门数据得以流转,方便使用。

三、各部门数据提取及勘误

由于数据人工统计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可能导致上报数据中出现一定的错误。常见的有:专业、宿舍收费金额不一致;奖学金助学金等级不一致;宿舍误报等。虽然可以通过人工查阅进行勘误,但是时间精力消耗太大。使用软件进行提取和勘误,速度快且正确率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1、专业、宿舍、奖学金、助学金等级应发金额提取

以专业学费提取为例,需要使用从专业收费标准表,学生专业信息表中提取特定学生的专业学费到学生学费信息表中。见下图。

可以使用VLOOKUP函数检索需要的标准。此函数可以在表格或数值数组的首列查找指定的数值,并由此返回表格或数组当前行中指定列处的数[4]

首先、将“学生专业信息表”按学号进行排序

其次、将“专业收费标准”按专业进行排序

最后、使用使用VLOOKUP函数求出学号对应专业,专业对应的收费标准

(1)求“000000001”号学生对应专业使用公式

=VLOOKUP(A2,学生专业信息表!A:D,4,TRUE)

(2)求“000000001”号学生对应专业对应收费标准使用公式

=VLOOKUP(VLOOKUP(A2,学生专业信息表!A:D,4,TRUE),专业收费标准表!B:C,2,TRUE)

(3)拖拽C2单元格填充柄,求出所有学生对应专业学费,结果如下:

其他如住宿费、书籍费、奖学金、助学金的信息提取方法也可以使用同一方法进行提取。

2、专业人数、宿舍人数、班级人数勘误

以住宿费申报勘误为例,有时候学生上报宿舍出现错误,导致一个6人宿舍,有7、8个学生入住,这样的信息也可以通过软件检查出来,这里牵涉“学生住宿情况表”、“宿舍房间信息表”。

(1)检查学生住宿宿舍是否登记错误名称,用用红色倾斜标注出错误宿舍

首先,将“宿舍房间信息表”复制到“学生住宿情况表”内

然后,选中000000001号同学对应的住宿E2单元格设置条件格式(“格式”菜单—条件格式)在弹出“条件格式”对话框中设置条件:E2内容没有在“宿舍房间信息表”的房间列H中出现,则用红色倾斜显示。

公式:

最后,使用格式刷将格式应用到其他学生所住宿舍,效果如下:

(2)统计宿舍居住人数,并标出错误居住人数,即实际居住人数大于床位数。

首先,根据“学生住宿情况表”计算出房间实际居住人数

(1)计算A2单元格“8舍601”对应C2实际居住人数,

使用公式=COUNTIF(学生住宿情况表!E:E,$A2)

(2)通过填充柄填充“实际居住人数”列

然后,对“实际居住人数”列设置条件格式。

C2单元格设置条件格式:当实际居住人数C2大于床位数B2,设置格式红色倾斜加粗,设置如下:

通过格式刷设置整列。最后效果如下:

其他信息勘误也可以同理设置。

四、学费管理中的筛选、统计、汇总

由于现在学生欠费现象比较严重,经常需要在学期中,需要对学费缴费情况进行筛选、统计、分类汇总来统计欠费情况。

学生欠费是学生应交学费减去学生实际上缴费用,使用如同文中第二问题中VLOOKUP可以求得。

1、筛选欠费学生信息

以筛选“计算机与通信工程系”欠费学生信息为例

先在表内空白位置如:C14:D15区域内输入条件:系部为“计算机与通信工程系”,欠费金额>0,然后选择“数据”菜单的“筛选”项目下“高级筛选”在弹出对话框中选中筛选区域,以及条件区域,点确定如下图所示:

筛选结果如下:

2、统计欠费信息

可以使用execl的各种统计函数进行统计,如统计欠费列L,欠费金额超过100元人数可以使用公式=COUNTIF(L:L,"<-100")

3、分类汇总欠费信息

可以使用数据分类汇总功能对缴费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如统计不同系部欠费金额,先对“学生学费信息表”按照分类字段“系部”进行排序,再使用“数据”菜单的“分类汇总”进行汇总。

汇总结果如下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准确高效的对学费信息进行筛选统计。

五、参见错误讨论

在使用这些方法的时候,时常会出现一些常见错误,比如说,在使用数据转换时候,无法转换,或在电子表格中处理信息是出错,最多的情况是表不是记录表。(1)要求表中每一条记录不重复(2)表中各个格不能使合并的单元格(3)各个记录的统一字段必须使用一样的数据类型。

以上是本人关于高校学费管理的一些个人经验,调高工作效率还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尽量数据使用同一表格格式进行申报。

摘要:我国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学生缴费信息多样,信息量大,文章分析了高校现行学费信息处理方式,提出了财务部门整合学生学杂费信息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会计,学杂费,数据整合,数据表,统计

参考文献

[1]周姝华.高校学费收入账务处理的弊端及改革初探[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1卷第2期:43-48.

[2]魏彦博.高校学费收入账务核算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9):113-114.

[3]李娜,马朱莉等.Visual FoxPro与Excel之间的接口[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0(02).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方法 第9篇

高等学校必须在预算年度开始前几个月开始编制预算, 预算的内容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 并实行收支两条线。高等学校编制预算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稳妥可靠、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收入预算要坚持稳健性、适度合理估计的原则;支出预算坚持统筹兼顾、先急后缓、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等原则。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的平衡对学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平衡是相对的、动态的, 特别是在国库集中支付条件下, 支出预算指标宜松不宜紧, 预留足机动经费, 保持一定的弹性, 以防在预算执行中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问题。预算编制既要实事求是, 又要有前瞻意识, 要充分研究学校年度工作计划与中长期发展规划, 兼顾学校经常性预算和资本性预算, 才能保证学校日常开支和前瞻性发展的目标均能实现。

2 高校财务预算编制方法的使用现状

目前高等学校预算编制方法多采用“增减量预算法”。或者在从“增减量预算法”慢慢向“零基预算法”过渡中。

所谓“增量预算法”是指在编制下一年度支出预算时, 以上年度实际支出数为依据, 并考虑下一年度学校收入状况和影响支出的各种因素, 相应地调增调减相关项目预算数额。这种方法较为简单, 容易操作, 但有不合理之处:一是经费开支的多少不是取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而是取决于上年度实际支出的基数, 不可避免地受上期既成事实的影响, 使上个预算期的不合理因素得以沿袭下去;二是根据学校收入状况, 在上年度基数上增加与减少, 不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容易使预算资金使用单位养成惯性思维, 滋长预算分配中的只能增不能减, 调减预算时各部门怨声载道, 不利于调动各部门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所谓“零基预算法”是指在编制年度预算时, 对各项支出均不以上年预算及实际支出为基数, 一切从零开始, 按正常经费和专项经费两部分重新核定。正常经费按人员定额核定, 专项经费根据需要和可能逐项核定。资金分配顺序是先确定人员经费、公用经费, 再确定专项经费。专项经费根据轻重缓急排安排。零基预算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其最大效益, 对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对于传统的增减量预算法具有明显的优势, 它的科学性在高校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排除部门经费只能增不能减的问题,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理论上讲, “零基预算”有许多优点, 但在实施中却不容易操作, 特别是高校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高校培养成本核算意识不强, 规律性数据整理分析能力较弱, 真正要做到零基预算难度较大。

3 高校财务预算编制方法多元化的必要性

3.1 部门预算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要求

近些年财政管理改革力度很大, 从某种意义上其实也是预算编制方法的改革, 即从“增减量预算”到“零基预算”的转变, 从年度预算到滚动预算的转变, 从投入式预算到绩效式预算的转变。高校业务活动较为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多, 在预算中很难细化到财政预算要求的程度, 因此要求高校要更加注重部门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 探索适应高校发展的预算管理机制, 才能适应财政对部门预算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要求。

3.2 国库集中支付对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

高等学校执行财政部门预算改革及国库集中支付难度是相当大的, 高校非税收入上缴财政专户后, 资金不再返还下拨, 只能根据批复的预算项目安排支出, 学校在资金调配上几乎没有自主权, 且年度预算支出项目指标在部门预算批复后, 更不用说追加预算增加预算项目。就以项目支出来说, 部门预算在上年度8月份开始编制, 11月份 “二上” 已上报, 而学校的年度计划及工作要点则是到三月份才能确定, 造成财务资金计划与学校工作计划不匹配, 新增重点项目因上年度无法预计影响学校的发展。

3.3 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的要求

以前高校只要按规定的用途支出财政性资金, 培养出合格的高等人才就算完成政府和社会赋予的使命等理念已经落伍, 教育成本分摊和补偿制度逐渐被管理层和社会公众关注。随着高校在财务核算中对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的重视, 对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的方法提出了设置成本费用账户、确定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划定成本计算期、成本费用归集和分配及建立人才培养成本财务评价指标等的初步设想。合理的成本分摊能比较客观地核高校学生培养成本, 对高校收费标准提供详实的依据, 同时在预算管理体系中预算编制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3.4 基于收入变动预算支出可控的要求

随着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发展, 各高校大规模基建建设和投资建设新校区, 高校在办学规模、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近来每年高考人数呈下降趋势, 高校在生源、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等方面竞争越来越激烈, 高校每年招生人数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 招生人员变化幅度较大, 收入预算难度大, 支出预算调整面宽, 意味着高校在预算编制中要充分考虑收入变化因素, 形成一种基于收入变动可联动调节支出的预算管理模式。

3.5 高校财务信息全面、真实、完整性的要求

高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引入了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将基建账纳入高校“大账”, 资产计提折旧, 同时兼顾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 在很大程度上仿效了企业会计制度设计, 同时又充分尊重了高校的实际, 体现了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将极大地提高高校的会计信息质量, 对高校预算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高校预算编制方法多元化运用的分析

为适应高校财务管理的新要求, 高等学校预算在预算编制方法上可参照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理论, 在零基预算基础上引入弹性预算、滚动预算、复式预算、绩效预算等方法, 并有机结合起来, 使编制的预算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下面分别对上述预算方法在高校预算中运用阐述如下:

(1) 零基预算法全称为“以零为基础编制计划和预算的方法”, 不考虑以前年度经费收支情况, 只依据支出项目本身的必要性、合理性来测算的方法。零基预算法能够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教育经费,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但是零基预算法预算工作量大, 要求学校财务管理基础工作扎实, 规章制度健全, 领导重视支持, 财务人员素质高, 更需要对学校历史财务数据资料分析对比、论证资金使用分析和投入产出分析, 更需要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大量的探索和经验总结。

零基预算法在实际运用中首先对高校的年度总目标进行拆分, 主要分为教学类目标、科研类目标、后勤保障类目标、运行支出类目标等等, 细化每个大类指标为更细的子目标, 对逐个细指标按“支出——效益”分析排优先次序。特别是涉及专项项目支出更要体现项目实施后对学院发展影响程度不同来分配教育经费资源。同时, 按照预算年度工作要点适量分配资金需求, 将预算编制到每一项支出。

(2) 弹性预算法是在不能准确预测预算期业务量的情况下, 根据其与成本形态或者与其他因素的依存关系, 按预算期内业务量可能发生的一定范围编制而成的预算。弹性预算法不但能在预算中将资金分配与资产、人员、业务量等指标形成系数关联, 而且使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与考核建立在更加客观和可比的基础上, 便于更好地发挥预算的控制作用。优点是调整预算时可随业务量变化, 对关联指标支出项目按比例调整, 增加预算控制的弹性需求。

弹性预算是一种联动的预算, 可随学院需要做出调整或重新规划。在实际运用中首先应将学院所有支出项目分析划分为固定支出和变动支出, 固定支出以总额预算控制, 变动支出与在校生规模、教职工人数、资产总额以及支出结构比例等指标建立关联来确定支出预算金额。如在预计高校预算年度实际招生规模会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 学费收入上下浮动, 可按上年度实际招生人数的70%-120%的收入范围内分档测算的教师工资福利支出、课桌椅及教学仪器设备购置、学生活动、就业、奖励等专项经费支出将同比调整, 学院公用经费支出、教学楼维修支出等也需相应调整。弹性预算一方面可逐渐规范预算项目定员定额管理和院系二级财务核算, 更重要的是可对人才培养成本积累原始数据并加分析,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 滚动预算法又称连续预算或永续预算, 具体做法是:每过一个月份或季度, 立即根据前一个月份或季度的预算执行情况对以后月份或季度进行修订, 并增加一个月份或季度的预算, 如此以逐期向后滚动、连续不断的预算形式来安排规划未来的业务活动, 将预算期与会计年度分离开, 随着预算的执行不断延伸补充预算, 使预算期永远保持12个月的一种方法。

滚动预算法特别适用于高等学校大规模举借外债投资建设新校区的建设期, 它作为正常预算外的辅助预算管理, 预测各建设期资金需求, 强化建设资金的调度, 合理安排融资资金的到位时间、建设资金投入时间, 还本付息资金需求, 尽可能减少大量负债资金的存量。滚动预算能够从动态的角度把握住学校近期的规划目标和远期的战略布局, 能够根据前期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时调整和修订近期预算, 有助于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能够充分发挥预算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4) 复式预算是对财政性资金收支计划通过编制两个以上的表格来反映财政预算资金的流向和流量, 同时反映资金性质和收支结构。

复式预算在高等学校实际运用中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不同, 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 大体可分为一财政拨款类预算, 二非税收入类预算, 三融资发展类预算。从内容上来看, 三类预算根据收入来源不同渠道, 征对收入来源安排支出, 支出项目均可包括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项目支出。一般情况下, 财政拨款类预算基本无结余, 非税收入类预算收支应保持平衡并力争结余, 结余额转成项目。融资发展类预算反映正常的收入已不能满足支出的需要 (特别是新校区建设、大型基建项目、科研开发等) , 需要通过其他融资资金来弥补, 合理评估财务风险, 控制债务总额度, 合理安排资金还本付息。

(5) 绩效预算的特点就是按计划决定预算, 按预算计算成本, 按成本分析效益, 然后根据效益来衡量其业绩。可见, 绩效预算是一种是以成本-效益分析为基础确定支出标准的预算组织形式, 它对于监督和控制预算支出、提高支出效益、防止浪费有积极作用。

高校绩效预算的核心, 就是建立一套能够反映高校业务活动绩效的指标评估体系。根据指标体系要求合理安排教育资源。高校绩效主要反映教育经费投入产出绩效、科研经费效益、基建投资效益等, 征对高校绩效考核设定经费预算指标, 比如实践中可参照教育部定期对高校开展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或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体系作为绩效预算的基础指标, 对高校资金投入产出效率客观分析和评价, 也可利用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对高校通过多渠道融资引发财务风险合理评估, 测算贷款控制额度。甚至可借鉴企业综合指标体系分析高校资金结构、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及发展潜力, 提高校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方法 第10篇

一、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在学习“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过程中,容易产生重计算、轻分析的倾向。有的学校在授课过程中,以理论讲授为主,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得大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另外,一些学校开设了实践教学的课程,但是对于财务报表分析方面的实践课程很少,也是造成大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后仍然不能独立地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原因之一。

(2)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涉及到大量的计算,如果手工计算的话,数据量巨大,容易让大学生产生枯燥的情绪。例如,对资产负债表等做水平和垂直分析,至少要用到三年的数据,采用手工计算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一些大学生会因为畏难情绪而敷衍了事。

(3)在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选用的案例实践性较差,没有建立教学案例库。一是案例较为陈旧,有的案例已经过去较长时间,如银广夏、蓝田股份等案例,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环境与当前状况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难以理解这些案例。二是教学案例资料不多,很多教材有配套的案例分析,但作为范例的高质量教学案例却比较少,个别高校没有建立起教学案例库,也会影响案例教学法的效果。

(4)任课教师缺乏财务报表分析实践的经验。讲授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师一般是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毕业,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但这些教师一般都是在大学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真正在企业中从事过财务报表分析工作、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并不多。也有的教师虽然参加各种职业资格的考试并取得了证书,但这并不能代替实践水平。

二、在实践中对教学方法不断改进

(1)在教会大学生计算的同时,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分析的重要性,掌握分析的方法、程序。方法之一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开展讨论分析,并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对好的意见加以肯定,同时指出其不足之处,以利于今后改进。方法之二就是布置案例分析的练习题,让每个大学生以书面形式进行分析,这样可以避免大学生在课堂上因为时间有限而不能充分发表意见。这样,教师对每个大学生的情况会了解得更全面,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其分析的能力。

(2)在授课中选用新发生的有代表性的案例或者本地的上市公司的案例,增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可以考虑建立教学案例库。例如,选用本地某上市公司连续五年的会计报表数据为基础,编制包括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增长能力分析、杜邦体系分析、存在问题与对策等内容在内的教学案例。随着课程的进展,让大学生计算有关指标,并进行某一方面的分析,这样做比那种单纯虚构的公司的练习题更加真实,能将抽象的理论教学转化为实操引导,既延伸了课堂教学,又提升了教学效果。教师可将这些自己加工的案例选入案例库中,也可以将教材中的优秀的案例选入案例库,还可通过与其他高校的教师交流来获得一些案例。

(3)运用Excel,简化计算。除计算出各种财务指标外,还可以根据需要画出有关的分析表和图形,如指标变化趋势图等,使分析更为直观、形象。采用Excel来进行资产负债表等报表的水平分析、垂直分析,将变得非常简单,相比手工计算大大节约时间,提高了效率。对于Excel的使用,大学生在有关计算机的课程中已经学过,在这里学习财务报表分析时,教师要教会大学生将网上搜集的上市公司的报表数据导入到Excel当中。首先将网上的数据复制粘贴到文本文档中,再利用Excel的数据导入功能将数据导入到Excel中,然后就可以利用Excel进行分析了。

(4)多渠道提高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一是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让任课教师去企业参加实际财务工作,积累财务报表分析的工作经验,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二是通过聘请企业中有一定实践经验和较高水平的财务工作人员如企业的财务总监或企业财务管理的负责人等来高校兼任指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容易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讲授更多在财务报表分析的实践中会遇到的问题。

三、结束语

总之,在高校“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树立新的教学观,结合教学实践对教学方法持续进行改进,才能培养高校大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财务报表分析的能力,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摘要:文章研究高校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在教学方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指出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结合教学实践,对教学方法持续进行改进,以培养高校大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财务报表分析的能力。

关键词:高校,财务报表分析,教学方法,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陈琴.财务分析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培养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7).

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研究 第11篇

一、高校财务管理目标代表性观点

(一)投资效益最大化 朱炜(2001)、曲岭(2003)认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首选目标是“投资效益最大化”。市场经济条件要求高校财务管理必须重视投资效益,即投入最少的资金,培养出各层次的合格人才和提供大量科研成果。高校应对每项投资的效益进行考核评价,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

(二)成本最小化 李瑛(2004)认为高校财务管理要利用价值管理手段衡量教育成本与教育效益,可以参考以下指标进行衡量:年教育成本最小化、在校生生均教育成本最小化、培养合格学生生均教育成本最小化。刘兆云、薛平、修慧明(2006)进一步指出,将“培养合格学生生均教育成本最小化”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目标是最恰当的。

(三)综合价值和办学实力最大化 林国泉(2006)认为在竞争环境下,实现“高校综合价值和办学实力最大化”是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该目标指出高校整体价值包含有形资产价值和无形资产价值,有形资产可以量化,无形资产可以采用一定手段进行评估后加以量化。

(四)高校价值最大化 岑梅(2005)、黄兰霞(2008)认为目前新环境下高校财务管理应以“高校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高校价值的具体计量可以考虑采用未上市企业价值的计量方法,即高校预期净现金流量的总和。

笔者认为,成本最小化观点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财务风险,且该观点提出的指标无法评价高校整体功能,缺乏系统性。投资效益最大化观点、综合价值和办学实力最大化观点及高校价值最大化观点的共同缺点是衡量方法的现实可操作性问题。

二、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确定原则

(一)与高校内外部环境相适应 财务管理目标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环境的产物,要研究高校财务管理目标,首先要了解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

(1)高校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一是国家法律环境。1995年全国人大通过《教育法》,从法律地位上确立了教育经费筹措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渠道为辅的体制。1997年财政部教育委员会发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第四条明确规定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依法多渠道筹措资金,以此解决高等学校办学经费的来源问题”。1998年颁布和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可见,我国正在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学校在事业发展中有了较大的自主权,实现教育由政府包办到国家、社会、群众共办的转变。这使得高校财务管理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相应需要发生改革。二是社会阶段环境。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高校财务管理也由计划经济下的国家直接管理模式转到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模式,由此也扩大了高校财务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高校财务管理目标也要随之丰富和完善。

(2)高校财务管理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一是高等教育产业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步摆脱对国家的行政依赖关系,遵循自身发展规律,以自身社会使命为基础,市场价值为导向,按产业化方式自主办学、自我发展。但是高校产业化这一模式带来诸多问题,如办学经费短缺与高校资源浪费并存、教育经费资金的供需矛盾等。高校财务管理必须多渠道融资,以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二是高校扩招。1998年我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为108万,2006年已达到546万,为1998年的5.06倍。高校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带来了教学质量提高与校区硬件建设的矛盾、招生规模扩大与师资供应不足的矛盾等问题,这需要高校财务管理运用价值形式,对经济活动实施系统管理。

(二)符合财务管理目标的层次性特点 根据高校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可分为整体目标和分部目标。

(1)整体目标确定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一是符合高校总体目标的要求。财务管理是高校整体管理的一部分,其工作最终目的是实现高校整体目标,因此应当适应高校总体管理的需求,与总体目标保持一致。高校的总体目标为:维持组织生存发展。高校的业务运营活动必须依托于某个实体,生存成为其存在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高校需要持续发展,提高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因此高校要通过有效财务管理维持自身的长期、稳定运营能力,增强偿债能力,保证所获得的资源数量稳定增长;实现组织社会使命。高校作为“科教兴国”战略下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工具,肩负着神圣的社会使命,因此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有利于促进高校社会价值的实现。二是符合高校具体财务活动的要求。财务活动是财务管理工作环境的外在表现,为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奠定了基础,因此必须深入分析高校的财务活动含义及目的。高校财务活动按资源的来源和资源的使用和控制分为筹资活动、社会贡献活动、投资活动、成本消耗活动。筹资活动是指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要筹集到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完成社会使命所需要的资金的活动。社会贡献活动可分为两方面:对内社会贡献活动,即高校完成内部社会责任的活动,包括直接培养教育活动和间接培养教育活动,前者如课堂授课、组织各种提高学生素质的课外活动等,后者如引进和培养优质师资队伍、奖学金助学金发放等;对外社会贡献活动,即高校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动,包括科研成果的研发、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国际交流、树立民族形象等方面。投资活动可分为两方面:对外投资活动,即高校为了实现自身资本的保值增值、增强自身抵御风险能力以实现自身社会责任而利用自身资金、实物、无形资产等向校办产业和其他单位的投资;对内投资活动,即高校内部以满足管理和日常教学活动而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活动。成本消耗活动是指维持高校日常经济运营和实现社会价值所消耗成本的活动。

(2)分部目标的确定要求及类型划分。分部目标是整体目标的子目标,是实现整体目标的方式和途径,确定时要随着整体目标的变化而变化。根据高校财务管理活动类型划分,高校财务管理分部目标可分为筹资管理目标、投资管理目标、成本管理目标、分配管理目标。

(三)有机协调各种矛盾 主要包括:(1)协调资本的寻利性与组织的公益性的矛盾。高校满足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三大属性: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公益性。其组织公益性决定了高校培养人才、创新技术、服务社会的责任,但是在市场经济和教育产业化的环境下,高校作为理财主体,其资金来源面临多种不确定性,必须合理筹集和使用资金,追求经济效益以维持自身正常运转。财务管理目标应正确处理资本寻利性与组织公益性的矛盾,将二者关系有机协调。(2)协调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矛盾。短期目标侧重于近期和小范围利益的实现,而长期目标则着重长远利益和发展。因此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时不应局限于近期利益,要用可持续的、发展的眼光考虑风险和收益的关系,进行科学决策。

三、高校财务管理整体目标

(一)高校财务管理整体目标的定性表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应确定为满足经济效益基本要求条件下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处于不同发展期的高校其经济效益的追求目标不同,但是所有高校在追求经济效益方面都应有一个最低保证,即满足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是保持良好的财务收支状况,其目的是维持高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体现为一定的营利性,但并不是为了获取利润,而是为了给组织的财务活动提供安全边际,是实现社会效益的手段。社会效益分为效率和效果。效果是指高校提供的服务是否与其组织的宗旨相一致,即能否实现其社会使命。效率是指用最少的财务资源投入来获取最优利用资源的能力,实现高校的使命。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高校只有满足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才能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完善硬件设施,引进优质师资,拓宽办学规模,转化科研成果,加大学术交流,促进高校更好地生存发展,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同样,只有注重社会效益,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才能提高高校的社会认可度和品牌价值,这也是实现高校经济效益的坚实基础。

(二)高校财务管理整体目标的定量表述 高校财务管理目标需要协调理论的复杂性与可操作性的矛盾,因此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可计量性,以增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财务管理的特性决定了其目标的衡量主要以货币单位表述,但高校的非营利性决定了其他计量单位辅助使用的必要性。

(1)经济效益基本要求的定量表述。所有高校经济效益方面的基本要求为保持良好的财务收支状况,可表述为“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传统意义上的收支平衡(即收入大于或等于支出)存在诸多弊端:一是在高校筹资来源多样化的环境下,高校贷款融资办学日益增多,由于贷款的有偿性会出现年度支出大于收入、净资产为负值,导致收支不平衡现象。但是随着贷款资金的到位,现金流入量增加,现金流量依然平衡。传统意义上收支平衡容易忽视对贷款资金的管理,影响财务管理决策。二是高校事业收入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集中性,导致大量事业收入时间滞后。传统意义上收支平衡思想很容易导致事业收入到位前的隐性赤字和事业收入到位后的突击花钱、被动还债现象。三是《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校事业基金、专用基金、基建基金等不纳入财务收支预算,因此采用收支平衡思想指导财务管理工作会导致这些专项资金闲置,无法充分发挥效益。因此,笔者认为此处的收支平衡应改进为现金流入与流出的动态平衡。采用现金流量平衡的方法,以现金流量监控为重点,真实、及时地反映高校财务状况,体现高校持续经营的能力,更有利于加强财务控制,增强财务决策的实效性。如表1所示:

(2)社会效益的定量表述。具体包括:

一是社会效益的效率方面。效率,即用最少的成本来获取最大数量和质量的使用财务资源实现高校使命的能力。高校各种财务活动均围绕社会贡献活动展开,是实现高校社会使命的必然要求,因此如何衡量社会贡献将直接影响到财务管理目标的衡量方式。社会贡献可用高校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向社会提供的服务的价值来衡量,可用接受高校社会服务的受益人数来确定,还可用高校投入社会贡献活动的资金数量来表示。第一种方法,由于高校提供服务的行为缺乏完全的活跃市场,没有市场价格作为参考标准,因此价值的衡量办法较难确定。第二种方法,一方面受益人数包括直接和间接两部分,间接受益人数的估算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容易导致高校提供社会服务时采取短期行为,盲目追求数量,忽视长远效益。第三种方法,在克服以上缺点的同时,还有助于高校积极采取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争取节约资金,降低成本,从而增加社会贡献活动的资金投入力度,最大限度完成社会使命,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高校的社会贡献投入资金数量可以用未来年度社会贡献投入的折现值之和表示。简化公式为:

其中,第t年社会贡献活动投入=第t年社会贡献活动投入的流动资金+生产性长期资金投资年折旧-无效服务成本。贴现率表示对高校风险的评估水平。此公式充分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财务风险,协调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矛盾,在信息时代电算化会计广泛使用的背景下,资料取得、数据整理等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以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实际导向作用。

二是社会效益的效果方面。高校的非营利性、志愿公益性决定了其社会效益不能仅对社会贡献活动从价值投入方面来衡量,还必须考虑到投入之后产生的对社会贡献的实际效果。高校财务管理目标中社会效益的效果方面应定位于追求最大程度地完成组织的宗旨和目标。社会效益的效果具体表现为成果、人才、效益等多种形式,可以通过一系列非货币指标进行评价:合格学生比例、就业率、招生计划完成程度、教职工科研成果率、师生比、学校综合实力排名、社会公众认可度等。

综上所述,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社会效益,要综合考虑效率和效果两方面因素。如果只注重效率,则容易陷入忽视服务质量和效果,盲目追求数量优势的误区;如果只注重效果,则容易导致资金筹集不足、投资缺乏可行性、资金使用浪费严重、过度分配等诸多不合理现象,影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良性循环系统的形成。只有坚持效率和效果达到最大化的统一,才能真正体现高校财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故笔者认为,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具体定位为:基于现金流量动态平衡条件下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四、高校财务管理分部目标

(一)筹资管理目标 新形势下高校的主要筹资来源有:国家财政拨款、社会捐助、学费和杂费、银行借贷等。筹资管理的主要问题为筹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负债偿还风险。高校贷款具有期限长、金额大、贷款保证形式单一、还款资金来源渠道窄等特点,不少高校由于对筹资行为缺乏理性分析,盲目举债,给财务成果带来不确定性,引起高校陷入财务危机;资金筹集风险。可能引起资金筹集风险的主要原因有无法争取足够的财政资金、筹资渠道不足、生源不足和学生欠费导致以学费为主的事业收入匮乏等。因此,高校筹资管理目标可定位为:在降低筹资成本和考虑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合理规避筹资风险,按适当的资产负债率,多方筹措满足高校实现财务管理总体目标的资金。

(二)投资管理目标 高校在投资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投资项目论证不足。如立项前对投资的风险性、收益性不能进行充分量化的可行性分析,忽视高校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只重立项不重效益等;某些重大项目投资资金不足,无法有效保证高校财务管理整体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的投资管理目标可定位为:在综合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收益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可行性分析,选择最佳投资方案,合理配置资源,在保证现金流量动态平衡条件下,实现投资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三)成本管理目标 高校成本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成本预算和控制不合理,成本管理意识淡薄;教育成本难以准确确认。《高等教育法》提出,要根据生均教育成本确定高等学校的年经费标准和经费筹措原则,高校追求自身社会效益、实现社会使命也必须建立在教育投入能够得到补偿的保障下,因此,准确地测算教育成本是高校实现财务管理整体目标的前提。因此,高校的成本管理目标为:在保证资金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合理控制成本支出,运用合适方法衡量教育成本,争取在基于现金流量动态平衡基础上,以最小的成本谋取最大的社会效益。

(四)分配管理目标 高校分配管理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正确设计分配模式,以充分实现分配制度在实现高校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的激励推动作用。因此,分配管理目标可描述为:科学设计收入分配原则,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实现现金流量动态平衡基础上的人力资源的最大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朱炜:《浅谈高校财务管理目标》,《淮南工业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2]曲岭:《浅谈高校财务管理目标》,《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3]李瑛:《浅谈高校财务管理的任务和目标》,《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4]刘兆云、薛平、修慧明:《高校财务实行目标管理及其可行性研究》,《理论界》2006年第3期。

(编辑杜昌)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方法 第12篇

关键词: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方法,改进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高校的主要责任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级财务会计》是高等学校会计学专业最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 学生对这门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其未来社会实践能力。为使学生对会计有更清晰的认识,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常用教学方法

(一) 讲述法

讲述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经济业务时, 往往按照教材的顺序, 从介绍概念到核算范围, 再到讲解经济业务[1]。这种教学模式下, 教师是知识传授者, 学生是知识接受者。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在以理论为主的学科上无疑是最简单有效的, 但是用于《中级财务会计》这门实用性非常强的科目教学中却显得枯燥、抽象。

(二) 对比分析法

发生一笔经济业务时, 交易双方都要做账务处理[2]。在讲解时, 可以分别站在交易双方的角度对比进行账务处理, 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经济业务, 从而更好地掌握会计实务。比如, 在讲解“应收账款”时, 可以引导学生站在交易另一方的角度上, 将“应付账款”的经济业务一起讲解出来, 让学生从经济实质上理解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 同时也可以将收入和增值税的问题引出来简单介绍。

(三)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中也十分常见。学生在学习会计基础之后具有一定会计知识, 所以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时, 可以适当引入案例,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剖析, 借此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比如引入资产减值案例时, 引导学生思考何时要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哪些情况下资产价值得以恢复, 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所做账务处理的经济意义。

(四) 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是基于会计专业的实践性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涉及具体核算业务, 单纯根据教材的例题讲解, 实务工作的环节会被割裂开, 学生很难了解会计工作的全貌。采用实践教学法, 让学生投入到特定角色中, 共同完成一些日常业务, 这样做能够将教材中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转换成具体业务, 帮助学生理解, 而且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对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流程有基本的认识。

二、常用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讲述法贯穿教学始终

在高校《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内容, 学生听课时只能想象会计实务的过程。这样的模式虽然有不错的效果, 但是课堂气氛难免枯燥。另外, 会计的专业术语非常多, 对于只有会计基础知识而从没有过相关实践的学生来说, 很多业务是联想不出来的。

(二) 对比分析法教学效果不理想

《中级财务会计》教材是将经济业务按会计要素的顺序安排的。例如存货是资产类, 在讲授外购存货时, 如果运用对比分析法, 先站在购货方的角度, 会涉及到存货的增加和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处理, 再对比着站在销货方的角度, 会涉及到收入的确认和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处理。从资产类业务到收入类业务知识跨度大, 学生一下子难以接受太多内容。另外, 如果学生会计基础知识不扎实, 相关税法知识与会计知识又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 就难以理解增值税进行税额与销项税额的处理, 那么将二者同时讲解, 容易使学生知识点混淆。

(三) 使用案例教学法需要更宽松的课时安排

《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较多, 整个课程是分上下两个学期来完成的, 在每个学期的既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都比较紧张, 再在教学中插入案例, 又会用去一些课时, 那么完成规定内容的时间就更加紧张了。如果加快授课速度, 又会使学生在知识的消化和理解上出现问题。

(四) 实践教学法需要配套设施支持

采用实践教学法进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讲解, 最好能在模拟实务的场所中进行, 里面备有各种账簿及原始凭证供学生学习使用。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尚未具备这些硬件设施, 即使采用实践教学法, 也是在普通教室中进行, 难以到达理想效果。

三、改进教学方法的思考

(一)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互动

在较长的时间内, 《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依然要以讲述法为主, 为了减少学生在学习会计过程中的枯燥感, 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多与学生进行互动来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互动方式, 并对课堂效果进行总结以积累经验,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二) 选好运用对比分析法的时机

运用对比分析法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 否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在《中级财务会计》上半部分的教学中不宜使用该方法, 教师只要将规定内容讲解明白, 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知识。在课程下半部分的教学中, 对比着进行的账务处理是上半部分学习过的内容, 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内容, 又可以让学生对经济业务有全面的了解。

(三) 调整教学内容, 适当引入案例教学

根据《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多而课时有限的特点, 教师应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在中财阶段, 教师可以将基础会计中已讲过的内容带着学生复习一遍即可, 将与高财内容重合的部分简单做个铺垫, 在节省出来的课时内则可以安排案例教学的内容。案例的选择宜精不宜多, 在一个案例中尽可能多地融合会计知识。

(四) 在现有条件下运用多媒体创造实务氛围

在高校课堂上, 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比较普遍, 教师要善于运用科技手段, 以模拟实务现场的方式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并向学生展示各种会计账簿及原始凭证[4], 让学生对会计的工作环境有所了解。有些高校已经具备会计模拟实验室, 要不断完善内部设施, 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曹东敏.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方法与改进思考[J].新课程 (上) , 2012, 12:100.

[2]李玉兰.高等学校《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方法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9:54-56.

[3]余玉苗.综合能力提升导向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整合研究——以《中级财务会计》为例[J].财会通讯, 2009, 12:82-83.

上一篇:批量替换下一篇:中压变频调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