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条件范文

2024-05-13

△2条件范文(精选8篇)

△2条件 第1篇

在学习牛顿运动学的过程中经常涉及到追及相遇问题, 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运动, 讨论后面物体最终是否能追上 (或始终追不上) 前面的物体, 也或者求解两者距离的最大 (最小) 值等问题, 在解决此类问题上注意“一个条件、两条关系”, “一个条件”即速度相等时是距离最大或最小 (或能否追上和追不上) 的条件; “两条关系”是明确和掌握在具体问题中两物体的时间和位移的关系, 并直观画出运动过程的示意图, 再结合速度图象“双管齐下”,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追及过程中几种典型的情况

研究物体AB追及运动过程 (如图1所示) , 结合它们的速度图象讨论:

1.如图2 (v-t图象) 匀加速运动物体B追赶匀速 (或匀减速) 运动的物体A时, 物体B最终肯定能追上物体A, 追上物体A时有v2>v1.当物体的速度v2=v1时, 两物体AB距离最大.

2.匀加速运动物体B追赶匀加速运动的物体A

(1) 如图3 (v-t图象) 初速度v10>v20, 且加速度a1<a2时, 物体B肯定能追上物体A.当物体的速度v2=v1时, 两物体AB距离最大.

(2) 如图4 (v-t图象) 初速度v10<v20, 且加速度a1>a2, 若物体的速度v2=v1时, 物体AB的位移关系:

s2-s1<s0时, 物体B追不上物体A, 此时物体AB间的距离最小;

s2-s1=s0时, 物体B刚好追上物体A;

s2-s1>s0时, 物体AB二次相遇.

(3) 若物体的初速度满足v10>v20, 且加速度a1>a2时, 物体B总追不上物体A, 并且物体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3.如图5 (v-t图象) 物体B做匀减速运动, 物体A做匀速运动, 当物体的速度v2=v1时, 当s2-s1<s0时, 物体B追不上物体A, 此时物体间的距离最小;

s2-s1=s0, 物体B刚好追上物体A;

s2-s1>s0时, 物体AB二次相遇.

4.如图6 (v-t图象) 物体B做匀速运动, 物体A做匀减速运动, 物体B肯定能追上物体A.当物体的速度v2=v1时, 物体AB相距最大.

二、典型实例分析

例1 (匀加速追匀速) 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等候绿灯, 当绿灯亮时汽车以3 m/s2的加速度开始行驶, 恰在这时一辆自行车以6 m/s的速度匀速行驶到十字路口, 求:

(1) 汽车从路口开动后, 经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最远距离为多少?

(2) 汽车行驶多长时间追上自行车, 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解析: (1) 当汽车与自行车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 即汽车运动的时间为t1=v1a=2s, 位移为s2=12at2=6m, 自行车的位移s1=v1t=12 m, 故最远距离Δs=s1-s2=6 m.

(2) 汽车追上自行车时两车位移相等, 即有12v2´t=v1t, 此时汽车的速度

v′2=2v1=12 m/s

例2 (匀加速追匀减速) 甲、乙两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运动, 甲车以1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 经过车站A时关闭油门以4 m/s2的加速度匀减速运动, 2s后乙车与甲车同向以1 m/s2的加速度从同一车站A出发, 由静止开始匀加速运动, 问乙车出发后多少时间追上甲车?

解析:乙车开始运动时, 甲车距车站A的距离为s1=v1t1-12a1t12=12m, 甲车停下来又经过的时间t2=v1-a1t1a1=0.5s, 位移s1´=12a1t22=0.5m, 乙车的位移s2=12a2t22=0.125m, (甲车在停下来前乙车没追上) , 乙车追上甲车时距车站A的距离相等, 乙车运动的位移为s=12a2t2=s1+s1´, 所以追上时间为

例3 (减速追减速) 甲、乙汽车沿同一平直公路同向匀速运动, 速度均为16 m/s, 在前面的甲车紧急刹车加速度为a1=3 m/s2, 乙车由于司机的反应时间为0.5 s而晚刹车, 已知乙的加速度为a2=4 m/s2, 为了确保乙车不与甲车相撞, 匀速行驶时至少应保持多大车距?

解析:当甲、乙两辆汽车速度相等时距离最近, 若设此时乙车匀减速运动的时间为t, 则有乙车的速度v2=v-a2t=16-4t, 甲车的速度v1=v-a1 (t+0.5) =14.5-3t, 即16-4t=14.5-3t, 解之得t=1.5 s, 此时两车速度v′=v-a2t=10 m/s, 甲车的位移s1=v+v2 (t+0.5) =26m, 乙车的位移s2=0.5v+v+v2t=27.5m, 因此两车至少相距Δs=s2-s1=1.5 m.

例4 (匀加速追匀速) 一辆摩托车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30 m/s, 要想在3 min内由静止起沿一条平直公路追上在前面100 m处正以2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 则摩托车必须以多大的加速度启动?

解析:设摩托车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 当摩托车追上汽车时, 摩托车的位移为s1=v2 (t0-t) +v222a=30× (180-30a) +3022a, 汽车的位移为s2=v1t0=20×180 m=3600 m, 当摩托车追上汽车时应多走位移s0=100 m, 所以有30 (180-30a) +3022a=3600+100, 解得a=0.265 m/s2.

训练:

1. (匀减速追匀速) 客车以20 m/s的速度行驶, 突然发现同轨道的前方120 m处有一辆货车正以6 m/s的速度同向行驶, 于是客车紧急刹车, 以0.8 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 问:两车是否相撞?

2. (匀加速追匀速) 公交车以6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其后45 m处有一摩托车同时由静止开始以1.2 m/s2的加速度做同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问:

(1) 摩托车何时追上公交车?

(2) 追上公交车时, 摩托车离出发点多远?

3. (匀速追匀加速) 在同一水平面上, 一辆小车从静止开始以1 m/s2的加速度前进, 有一人在车后与车相距s0=25 m处, 同时开始以6 m/s的速度匀速追车, 人与车前进方向相同, 则人能否追上车?若追不上, 求人与车的最小距离?

答案:1.相撞 2. (1) 15 s (2) 135 m3. (1) 追不上 (2) 7 m

△2条件 第2篇

关键字:隔水导管;群桩效应;最小入泥深度;打桩

为了节约工程费用,提高效率,井口间距已由原来的2m*2m缩小为1.5m*1.8m,但打桩施工中发现,井距减小会引起群桩效应而发生拒锤现象,从而影响到隔水导管的入泥深度。钻井隔水导管入泥深度对于海洋石油钻探、开采有着重要意义。入泥深度过小,会由于隔水导管承载力不足造成井口失稳、下陷等海上复杂事故发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入泥深度过大,会使相关费用大幅度增加,造成浪费;如果每个平台钻30口井,每个井槽隔水导管入泥深度增加10m,仅每个平台的直接材料费一项就会增加数百万元人民币。因此,进行了群桩作用下钻井隔水导管入泥深度计算方法研究。

1. 群桩效应理论分析

对于隔水导管打入过程来说实际上就是沉桩过程,即沉桩挤土效应。在隔水导管打入过程中,隔水导管管鞋处土的形变类似一球形孔扩张引起的形变。而在除管鞋处和地面附近的绝大部分隔水导管桩身周围地区,土的形变类似一个圆柱形孔扩张引起的形变。可以把隔水导管桩周围土划分为几个性质不同的区域(图1)。

A区:强烈重塑区,紧贴隔水导管桩身,在打桩过程中经历了大位移,且由于拖曳可能导致上下错位,结构完全破坏;B区:塑性区,受沉桩影响严重,土体产生大位移和塑性变形,但不至于上下倒置错位;C区:弹性区,受沉桩的影响,但土体的变形保持弹性阶段,孔隙水压力和侧压力变化均不大;D区:该区不受沉桩的影响。

在隔水导管周围一定范围的土体进入塑性状态,桩孔周围存在有塑性区边界半径 。在 范围之内,打桩之后土体受打桩影响较大,而在 范围之外,土体仍处于弹性状态。对于陆丰海域海底土的塑性区半径为隔水导管桩直径的6倍。

2. 群桩条件下隔水导管最小入泥深度分析

隔水导管底部受地层支撑时,其轴向受力平衡方程为

3. 陆丰13-2油田隔水导管最小入泥深度确定

根据陆丰13-2油田海底土质极限承载力曲线(如图2所示)和隔水导管几何物理参数,结合不同井口载荷,确定了群桩效应下24英寸外径隔水导管最小入泥深度如表1所示。

4. 结论

群桩作用下隔水導管入泥深度计算方法的建立,可为我国海上钻井隔水导管入泥深度确定提供科学依据,该计算方法已在我国海上陆丰13-2油气田得到了应用和验证,具有很好的现场指导意义。

△2条件 第3篇

一、“等号”条件不成立时

1.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

例1 的最小值.分析:因为但由于无实数解,故y取不到2.

解:设,则.

易证此函数在[2,+∞)为增函数,当t=2时,,此时,即x=0.

点评: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等号不成立时,往往通过换元可将函数式转化为“双勾函数”,再利用其单调性求解.这是处理此类问题的常用法.

2. 利用三角换元

例2 设实数m,n,x,y满足m2+n2=1,x2+y2=3,则mx+ny的最大值是多少?

分析:因为,所以注意到等号是在m=x,n=y时才成立,而这又与题设相矛盾.故所求最大值不是2.

解:利用三角换元,设m=cosα,n=sinα,,则,所求最大值是

此题还可构造向量来解:设a=(m,n),b=(x,y),因为a·b≤|a||b|,故mx+ny的最大值是.

3. 利用常值代换

例3 已知x,y∈R+,且2x+5y=20,求的最小值.

分析:因为x,y∈R+,左右两边相乘得:,又2x+5y=20,所以所求最小值是吗?此处求最值两次应用均值不等式,必须满足两个不等式能同时取到“=”,否则取不到最小值.而无解,即两个不等式不能同时取到“=”,故取不到.

解:,取等号当且仅当,即时.故

点评:在同一代数式中多次使用均值不等式时,其中取等号的条件要一致,否则就会出错,通常应进行常值代换,尽可能回避多次使用均值不等式.

二、“定值”条件不成立时

1. 凑系数

例4 已知x∈(0,),求函数y=x(2-3x)的最大值.

分析:注意到x+(2-3x)不是定值,要配凑系数.

解:因为x∈(0,),所以2-3x>0,故y,当且仅当3x=2-3x,即时等号成立.所以

2. 配常数

例5 已知x>1,求的最小值.

解:,当且仅当x-1=,即x=2时,ymin=3.

3. 适当拆项

例6 已知,求的最小值.

解:因为,则x-2>0,又f(x)=,当且仅当即x=3时取等号.所以f(x)的最小值为1.

4. 平方后利用均值不等式

例7 若θ∈(0,),求y=sinθcos2θ的最大值.

解:因为θ∈(0,),故y>0.要求y的最大值,可先求出y2的最大值.于是有:

当且仅当2sin2θ=cos2,即tanθ=时取等号.此时y.

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2 第4篇

一、条件

1. 教育事业心强,教育思想端正,热爱班主任(教师)工作。

2. 一惯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卷。

3. 热爱学生,善于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效果明显。班级无流失生,无社会犯罪发生,无重大事故。

4. 班级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大型活动效果明显。

5. 教育学生积极主动学好各门功课,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和兴趣。同任课教师密切配合,不断提高班级学习成绩。

6. 积极配合学校、家长共同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7. 重视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8.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班主任(教师)工作,热爱学生,从事班主任工作一年以上。

二、评选办法:

1.班主任(教师)将学期工作全面进行总结,书面汇报。

2.在班主任(教师)总结的基础上,根据平时对班主任(教师)各项工作的考核,确定初选名单。

3.召开学生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

△2条件 第5篇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当力与位移不存在一次函数关系时仍然可能有,比如一外力与位移关系为F(x)=sinx,显然在x∈[0,2π]时仍然符合。而当x∈[0,π]时,与F1=F2=0代入显然不符。只有当力与位移存在一次函数关系时,是任意一段位移都存在着这一推论的。那下面这道例题运用求解是正确的吗?

如图1所示,两足够长的光滑平行金属导轨水平放置,处于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为B,导轨左端接有电阻R,导轨宽度为L,一质量为m导体杆垂直跨放在导轨上且与导轨电接触良好,不计导轨和导体杆的电阻。当金属杆以初速度v0向右运动,求停止时金属杆通过的路程。

解:金属棒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为:

以向右为正方向,安培力令

当金属杆水平速度为零时,整个过程中所受安培力的平均值

根据动能定理可得联立两式得

多数教师认为整个过程时间理论是无穷大,所以平均值应该等于零。其实这是混淆了力对时间的平均值与力对位移的平均值的区别!请看证明:

解:取向右为正方向,根据和,结合条件f=-kv,得:

从上面可以得出阻力对时间的平均值的确等于零,但平均力确是力对位移的平均值,证明如下:

所以本题运用恰好得到了力与位移的平均值,所以解答完全正确。但却不提倡,因为在中学阶段很难清晰的证明这一过程力与位移存在一次函数关系,某种程度说是题目条件造就的“巧合”!仅将本题目中“当金属杆以初速度v0向右运动”改成“开始时静止,并施加一水平外力F,当时间t后速度达到v”,再求金属杆前进距离x是多少?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正确的答案,如下:

解取向右为正方向,由F=ma及条件可得

分离变量,做不定积分,代入起始条件t=0时,v0=0,故

对速度再积分将上两式联立

我们将f=-kv带入答案可得,也就是说金属杆所受安培力不再与位移成一次函数关系,也就不能简单运用求安培力对位移的平均值了。

综上所述,功是力对位移的积累,在高中阶段求解变力做功时如运用这一推论,必须确定力与位移存在一次函数关系,如果不能确定,则还是换用其他方法为好。

摘要:当变力对物体做功时,力必然随着时间和空间都发生变化时,利用时,则必须是力对位移的平均值。

△2条件 第6篇

现行化学教材 (苏教版) 必修《化学2》第75页中提到“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2mL10%的氢氧化钠溶液, 滴加4~5滴5%的硫酸铜溶液, 得到含氢氧化钠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入2mL 10%的葡萄糖溶液, 加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1]而在选修《实验化学》教材第33页《牙膏和火柴头中某些成分的检验》中却提出“……反应的氢氧化铜必须新制。向1 m L0.5mol·L-1CuSO4溶液中加入几滴1 mol·L-1的NaOH溶液, 即可生成Cu (OH) 2”。[2]在同一套教材中, 两个不同模块的教材对新制氢氧化铜的制法描述完全不同, 而且很多的教辅用书或教学刊物都强调配置新制氢氧化铜时要注意试剂的滴加顺序, 于是很多同学包括很多一线的教师对此都提出了异议———到底新制氢氧化铜要怎么制, 是应该将CuSO4溶液滴入NaOH溶液, 还是把NaOH溶液滴入CuSO4溶液?醛基是否只能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呢?是否久置的氢氧化铜就不能和醛基反应呢?……

带着这些疑问, 我们又重新走进了实验室。

二、实验探究

根据醛基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实质——Cu2+氧化醛基这一本质特征, 结合上述的猜想, 我们尝试设计了如下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研究, 有关实验研究内容和现象列表如下。

三、实验分析与结论

1. 从表1的实验一、实验二、实验四的实验结果来看, 新制氢氧化铜的配制与铜盐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的顺序毫无关系, 只要能制得Cu (OH) 2浊液, 都可以。而实验三与实验四的对比恰好说明新制氢氧化铜的配制必须的要求就是保证碱一定是过量的, 只要符合这一要求该实验就能成功。

2. 从表2中的实验一、实验二结果分析, Cu (OH) 2与醛基的反应必须要在碱性条件下才能进行;由实验二至实验七的结果分析, 我们意外地发现只要在保证强碱性的条件下, 无论是新制的氢氧化铜还是久置的氢氧化铜, 抑或是碱式碳酸铜、碳酸铜, 甚至是氧化铜, 都能与醛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而且与醛基加入的先后顺序无直接关系, 如实验三与实验五。那么, 实验一定需要类似于氢氧化钠的强碱吗?实验中我们试着用浓氨水来代替氢氧化钠。为减少氨水浓度的下降, 我们用葡萄糖晶体来代替其溶液, 并采取边加热边滴加浓氨水的方式来弥补加热过程中氨的挥发, 以保证反应所需的碱性程度, 结果实验也可顺利进行。因此, 实验八、实验九、实验十的成功更有力地说明了醛基与铜离子的反应并不一定需要强碱氢氧化钠, 只要能保证溶液呈一定程度的碱性, 该反应即可发生。然而, 为什么铜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就不能氧化醛基呢?究其原因, 我们认为可能是在酸性条件下铜离子以水合铜离子的形式存在, 而碱性条件下铜离子则以Cu (OH) 42-形式存在, [3]可能水合铜离子中水分子对铜离子的包裹作用大于Cu (OH) 42-中OH-对铜离子的包裹作用, 正如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中, 虽然铜离子的氧化性大于水中H+的氧化性, 但结果由于水合铜离子的原因使得钠与水中H+优先反应的道理类似;我们认为另一重要原因是:在碱性条件下, 醛基氧化后生成的酸可以被碱中和, 从而可以促进铜离子氧化醛基这一反应的平衡正移;其中葡萄糖、甲醛等在碱性条件下还原性增强, 如酸性时E0HCOOH/HCHO=0.056V, 碱性时E0HCOO-/HCHO=-1.14V。

综合上述的实验分析, 我们对“新制氢氧化铜与醛基的反应”有如下三点认识: (1) 实验中试剂的滴加顺序和加热的先后顺序都与该反应的发生无直接关系; (2) 实验中的新制氢氧化铜不一定需要“新制的”; (3) 该实验只要是含有+2价的铜溶液且在保证溶液为一定程度的碱性条件下加热, 反应就一定能发生。

四、几点收获

1. 同一套教材的两个不同模块中对新制氢氧化铜的描述完全不同。其一是第33页《牙膏和火柴头中某些成分的检验》中的“向0.5mol·L-1CuSO4溶液中加入几滴1 mol·L-1的NaOH溶液, 即可生成Cu (OH) 2”的配制液不是斐林试剂, 不是用于检测葡萄糖的, 是用于测甘油的, 也不加热, 故CuSO4溶液多些也无妨!

其二也许是出于编者原本的用意:有意识地让教者或让学生改变以往大家一直都认可的观点———新制氢氧化铜的制备只能是“硫酸铜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这样的顺序”, 让大家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理解实验的本质, 批判性地看待和理解教材中的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走出“死读书、读死书”的困境, 这也是新课程之所以“新”的地方。通过本实验的探究, 我们才真正地理解了编者的用心良苦及教材的博大精深, 让我们懂得教学要潜心研究教材, 深刻理解教材编写意图, 特别是新课程与老教材的不同之处, 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让课改的目标落到实处。

2. 新课程背景的教学面临的许多问题, 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探讨的。这次实验的探究活动给我们最大的收获, 并非是获得了什么结果, 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享受到实验设计、实验探究、实验发现带给我们的欢乐和冲劲, 使我们真正认识到了教学研究的魅力所在, 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研究的永无止境, 也更加坚定了我们以无比的热情投身于中学化学教育事业的决心。[4]

参考文献

[1]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 (必修)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75.

[2]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实验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33.

[3]北京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 (下册) [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741-749.

△2条件 第7篇

《柱间支撑》 (柱距7.5m) (11G336-2) 的编制是以国家规范、规程为主要依据, 在构件计算、材料选用、构造措施等方面都严格执行规范的要求, 结合工程中使用的实际经验, 并考虑了在全国范围内的适用性和选用的方便性。力求使该图集尽量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实用、确保质量”, 以更符合当前工程实践和技术进步的需要[1]。

2 基本条件和适用范围

1) 支撑形式以十字交叉形支撑为主, 少量上柱支撑为人字形, 主要适用于7.5m柱距的钢筋混凝土柱单层工业厂房, 也可供相似类型结构参考。

2) 柱距为7.5m, 6.9m (用于端开间或伸缩缝处按退600mm计) 。

3) 柱顶高度为5.4~15.0m。

4) 抗震设防:非地震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7度的各类场地及8度Ⅰ~Ⅲ类场地的地区。

5) 正常使用环境:一类、二类[2]。

6) 当用于露天环境或其他非正常环境时, 应由工程设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措施。对于有侵蚀性介质和湿度较大的场所, 应按有关规范和规定采用防腐、防锈措施;构件工作环境温度高于150℃环境时, 应采取有效隔热防护措施;构件表面温度低于-20℃时, 不应采用沸腾钢;用于地震区时, 钢材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抗拉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大于0.85, 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 且伸长率不应小于20%, 钢材还应有良好的焊接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

3 材料的选用及要求

1) 普通热轧钢材及型钢 (角钢、槽钢) :Q235-B, 抗拉强度设计值f=215N/mm2。

2) 焊缝:角焊缝。抗拉、抗压和抗剪强度设计值f tw=160N/mm2。焊条采用E43xx型, 焊条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碳钢焊条》 (GB/T 5117—1995) 的有关规定。

3) 单面连接的单角钢, 其轴心受力计算强度和连接强度设计值应乘以折减系数0.85, 高空安装焊缝的强度设计值应再乘以折减系数0.9。

4 柱间支撑的截面形式

4.1 柱间支撑的截面形式

1) 当采用单片支撑时, 由于平面外的计算长度大于平面内的计算长度, 所以一般采用单角钢或单片圆钢与柱相连, 如图1a所示, 或采用两个角钢组成的T型截面, 如图1b所示。

2) 当采用双片支撑时, 双片支撑采用不等边角钢的长肢与柱相连, 如图2a所示, 或采用两个槽钢组成的截面形式, 如图2b所示, 以及采用两个圆钢管组成的截面形式, 如图2c所示。双片支撑之间采用缀条相连接, 当双片支撑的间距≤600mm时采用横杆式, 当双片支撑的间距>600mm时采用横斜杆式, 连系缀条截面不小于L45mm×45mm, φ45mm×3.0mm。

4.2 杆件截面的型号和选用范围

柱间支撑其截面大小由计算确定, 并验算其长细比, 当吊车起重量及风荷载不大时, 一般由长细比来决定支撑的截面。

1) 上柱支撑采用单片支撑。

2) 下柱支撑采用双片支撑, 双片支撑之间的间距, c≤800mm。

5 柱间支撑的计算原则

1) 十字交叉支撑, 斜杆按仅承受拉力计算, 人字形支撑斜杆按受压和受拉杆计算[3]。

2) 上、下柱间支撑交叉杆件在平面内的计算长度, 取节点与交叉点间的距离, 即L0=0.5L。

3) 上、下柱间单片支撑交叉杆件在平面外的计算长度, 取节点中心间的距离 (交叉点不作为节点考虑) , 即L0=L。

4) 双片支撑的单肢杆件在平面外的计算长度, 取横向连系杆之间的距离。

5) 杆件的长细比控制值

(1) 非地震区支撑杆件的最大长细比如表1所示。

(2) 地震区支撑杆件最大长细比如表2所示。

(3) 无吊车厂房的交叉支撑最大长细比取值同上柱交叉支撑。

6)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受拉 (强度) 取0.75, 受压 (稳定) 取0.8。

7) 计算支撑与柱 (或埋件) 的连接时, 其斜向拉力设计值取值如下[4]:

(1) 非地震区, 取支撑杆件全截面乘以钢材强度设计值的1.1倍;

(2) 地震区, 取支撑杆件全截面乘以钢材屈服强度的1.2倍。

6 柱间支撑的内力分析和承载力计算

1) 作用于柱间支撑的厂房纵向水平荷载的确定原则。

(1) 纵向风荷载:由房屋两端山墙和天窗架端壁传来的集中风荷载W, 当房屋有伸缩缝时, 则为房屋一端山墙和天窗架端壁传来的集中风荷载W, 并应根据山墙结构包括抗风柱和抗风桁架的布置, 按现行荷载规范的规定, 分别计算作用在屋架下弦端支座处的风荷载W1, 作用在吊车梁顶面处的风荷载W2。

(2) 吊车的纵向水平荷载标准值T可按T=0.1∑Pmax计算;∑Pmax为在同一柱列吊车梁上由两台起重量最大的吊车所有刹车轮的最大轮压之和[5]。

(3) 作用在房屋纵向的其他水平荷载H, 如固定于厂房柱列的管道等纵向推力等, 应按实际情况进行计算。

2) 十字交叉支撑, 按受拉杆件设计, 即仅考虑其中一根杆件受拉, 其计算如图3所示[6]。

十字交叉支撑的内力分别按式 (1) 、式 (2) 确定:

式中, N1, N2为斜拉杆件承载力设计值;H为其他纵向水平荷载 (如固定于厂房柱列的管道等纵向推力) ;W1为山墙、天窗架端壁传来的风荷载;W2为山墙抗风桁架传来的风荷载 (若无抗风桁架, 则无此项) ;T为吊车纵向水平荷载 (制动力) ;F1为柱顶处分配的纵向水平地震作用;F2为吊车梁顶标高处分配的纵向水平地震作用。

3) 当上段柱的柱间支撑采用人字形支撑时, 其杆件内力可近似按图4所示的计算简图计算, 并按受压杆件设计。

人字形柱间支撑的内力按式 (3) 确定:

式中, N1为斜压杆承载力设计值;N2为斜拉杆承载力设计值, N2=-N1;其他符号意义同上。

7 柱间支撑的构造及制作要求

1) 支撑与柱的连接, 一般采用安装螺栓加工地焊接连接, 也可用高强螺栓连接, 为安装就位方便, 在安装节点处的每一支撑杆件的端部都设有两个安装螺栓, 安装螺栓为M16 (M14用于角钢肢宽为63mm, 70mm时) C级螺栓。

2) 钢支撑构件及预埋件的表面必须彻底除锈, 除锈等级宜不低于Sa2或St2。涂装应采用与除锈等级相匹配的防锈底漆。涂层厚度及涂装施工环境等应满足《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5—2001) 规定的要求。

3) 设有吊车的厂房纵向水平力由吊车梁等纵向构件通过柱传至柱间支撑后再传至基础的, 当吊车起重量较大或风荷载很大时, 由上部竖向荷载所产生的在柱脚底板下的摩擦力, 不能平衡上述荷载所产生的水平力时, 应在柱底部采取抗水平剪力的措施, 设置埋入基础中的抗剪角钢。

4) 支撑构件的制作和安装应符合《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5—2001) 的有关规定。

5) 角焊缝的外观质量等级标准不低于三级。

参考文献

[1]QSB-08—2008国家建筑标准设计 (技术条件) 内容规定[S].

[2]GB50010—201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3]GB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S].

[4]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5]GB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

△2条件 第8篇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成年健康SD雄性大鼠16只(体质量200~250g),购自湖南农业大学实验动物学部,随机分为氟西汀干预条件恐惧消退组和生理盐水对照条件恐惧消退组,每组8只。动物自由进食及饮水,在进行实验前先适应6 d,期间实验者每天抚摸大鼠5 min以使动物适应。所有的行为均在上午8∶30~10∶30进行。

1.2 条件恐惧模型的复制

动物放入自制的足底电击箱内,电击箱规格为15 cm×15 cm×50 cm,箱子四壁由木板做成,其“地板部分”由平行的不锈钢柱(直径5 mm,相邻两个不锈钢柱的圆心之间的距离为1 cm)组成,这些不锈钢柱通过一电阻与220 V电源相连,保证电流为0.75 m A;并有一手控装置,能随时中断或接通电源。在木箱其中一个角的上部装一个扬声器可产生2 000 Hz的单调音。大鼠给予0.75 m A的电流通过5 s,通电前及通电过程中给予持续10 s 2 000 Hz的单调声刺激;这一配对刺激间隔90 s给予1次,共20次。

1.3 动物条件恐惧消退及行为学观察

氟西汀干预条件恐惧消退组动物完成以上刺激后第2天灌胃给予氟西汀[1 mg/m L,10 mg/(kg·d),氟西汀溶于生理盐水],生理盐水对照条件恐惧消退组动物灌胃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连续14 d。第16天动物放入电击箱内进行恐惧记忆检测,予1次2 000 Hz的单调音刺激,8 min内观察动物的静止不动时间(freezing time),静止不动时间定义为动物受到威胁时,表现为除了呼吸运动外没有其他运动,静止不动时间是评价大鼠条件恐惧记忆强度的1个指标[8]。1 h后行消退训练:予10次2 000 Hz的单调音刺激,不予电击,每次单调声刺激持续30 s,2次间间隔90 s,共20 min,消退训练时观察每次消退训练予单调音开始刺激后动物的静止不动时间,并计算出动物静止不动时间的百分比(动物静止不动时间的百分比=100%×(每次单调音刺激后动物的静止不动时间)/(该次单调声持续时间+2次单调音间隔时间)。为减少实验误差,观察动物静止不动时间的实验员观察动物时不知道所观察动物是来自实验组还是对照组。

1.4 组织制备

消退训练结束后1 h,动物在麻醉状况下用4%多聚甲醛经左心室灌注固定,取脑并将脑组织置于相同固定液中后固定,4℃冰箱过夜,用梯度蔗糖浸泡沉底,-20℃三顿恒低温切片机切片,片厚40μm。留取含内侧前额叶皮质的切片备用。

1.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每只动物脑组织取距前囟-3.24~3.00 mm 2张内侧前额叶皮质结构完整的脑片,用于行p-Erk 1/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取脑组织冷冻切片用0.01mol/L的清洗后,用3%双氧水溶液中处理15 min,以去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用5%的BSA室温下封闭1 h,按ABC法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一抗为小鼠抗p-Erk 1/2单克隆抗体(cell signaling,1︰200),4℃冰箱过夜,二抗为生物素化兔抗小鼠IgG(Sigma,1︰200)37℃孵育2 h,ABC复合物(Vector,1︰200)37℃孵育1 h,在0.05%DAB(Sigma)和0.03%H2O2反应液中显色。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

1.6 数据收集和处理

每只大鼠取2张切片,每张切片采用Nikon Coolpix 950数码相机用Motic显微镜在10、40倍物镜下摄片内侧前额叶皮质边缘下区,照片输入计算机后采用Motic高清晰彩色图像测量系统检测p-Erk1/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平均灰度值(系统数字化图像的精度为300级,最黑的为0,最白的为300,反应物显色越深灰度值越小),并双盲计数p-Erk 1/2阳性细胞数,数据通过SPSS 10.0软件对各组间均数进行独立t检验;行为学数据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氟西汀对大鼠条件恐惧记忆消退的影响

大鼠重新置入电击箱中行恐惧记忆检测,行为学结果显示生理盐水对照组、氟西汀条件恐惧刺激消退组动物的静止不动时间分别为(428.76±7.12)和(435.45±3.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动物获得了同等程度的恐惧记忆。给予单调声刺激进行消退训练后,行为学结果显示氟西汀条件恐惧刺激消退组动物恐惧消退训练时静止不动时间少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统计结果显示从第4次单调音刺激后氟西汀条件恐惧刺激消退组大鼠静止不动时间的百分比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消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

FLX:氟西汀干预条件恐惧消退组;NS:生理盐水对照条件恐惧消退对照组。覮与FLX组相比,P<0.05

2.2 氟西汀对条件恐惧刺激大鼠消退训练后内侧前额叶皮质边缘下区p-Erk 1/2表达的影响

p-Erk 1/2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氟西汀干预条件恐惧消退组、生理盐水对照条件恐惧消退组内侧前额叶皮质均可见p-Erk 1/2阳性细胞,p-Erk1/2免疫染色表达于细胞胞浆及突起。但氟西汀干预条件恐惧消退组大鼠内侧前额叶皮质p-Erk 1/2免疫染色明显加深,阳性细胞显著多于生理盐水条件恐惧消退对照组(见图2和表1)。p-Erk 1/2免疫染色的平均灰度值表明,与生理盐水条件恐惧消退对照组相比,氟西汀干预条件恐惧消退组内测前额叶皮质p-Erk 1/2的平均灰度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A:氟西汀干预条件恐惧消退组;B:图A的局部放大;C:生理盐水对照条件恐惧消退组;D:图C的局部放大。Bar=50μm

注:与生理盐水对照条件恐惧消退组相比,P<0.05

注:与生理盐水对照条件恐惧消退组相比,P<0.05

3 讨论

创伤后应激障碍为强烈精神应激造成的持续性精神障碍,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应激源的恐惧记忆迟迟不能消退是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病因。大量的研究表明海马、内侧前额叶皮质、杏仁核是脑内参与恐惧记忆消退的主要核团[9,10,11],其中内侧前额叶皮质的边缘下区与恐惧记忆消退的巩固和保留密切相关。ROLDAN等[12]研究发现恐惧消退训练可诱导内侧前额叶皮质轴突可塑性,消退训练时微刺激大鼠内侧前额叶皮质边缘下区可降低大鼠条件恐惧刺激所致的僵立(freezing)行为及易化消退记忆的保留[13]。SANTINI等[14,15]研究发现,消退训练前或消退结束后在大鼠内侧前额叶皮质灌注蛋白合成抑制剂或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抑制剂均可损害大鼠消退记忆的保留。人类MRI研究提示PTSD患者伴随着m PFC活性降低,但关于内侧前额叶皮质在恐惧消退中的分子机制仍不十分清楚。

本实验的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氟西汀干预条件恐惧消退组和生理盐水对照条件恐惧消退组在恐惧消退前两组动物的静止不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动物获得同等程度的恐惧记忆。行消退训练后,氟西汀干预条件恐惧消退组大鼠的静止不动时间百分比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条件恐惧消退组(P<0.05),提示氟西汀促进了大鼠恐惧消退训练后恐惧记忆的消退。条件恐惧是人类焦虑障碍病因学的一个重要实验模型,恐惧消退在PTSD、恐怖症等患者的暴露疗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ONDER等[16,17]研究表明氟西汀不但能减轻PTSD患者的症状,也能预防PTSD的复发,DESCHAUX等[18]发现慢性氟西汀治疗可阻止消退的听觉条件恐惧的恢复,笔者的实验提示氟西汀能促进PTSD患者在暴露疗法治疗中症状的消退。p-Erk 1/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氟西汀干预条件恐惧消退组大鼠内侧前额叶皮质边缘下区p-Erk 1/2的免疫染色较深,p-Erk 1/2阳性细胞明显多于生理盐水条件恐惧消退对照组(P<0.05),说明氟西汀促进大鼠内侧前额叶皮质边缘下区Erk 1/2的活化。Erk 1/2为MAPK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在细胞外信号从细胞表面传导到细胞核内部中发挥重要作用。恐惧消退为一种新的学习记忆,需要蛋白质的合成及轴突的可塑性,而Erk 1/2活化后可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促进即早基因的转录及蛋白质的合成。笔者的实验结果显示,氟西汀促进了大鼠消退训练后恐惧记忆的消退并激活了大鼠内侧前额叶皮质边缘下区Erk 1/2,Erk1/2磷酸化后可促使内侧前额叶皮质神经元合成新的蛋白质参与恐惧记忆的消退,这可能为氟西汀促进大鼠消退训练后恐惧记忆消退的作用机制,但需进一步的研究。

上一篇:书香氛围下一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