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2024-08-12

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精选12篇)

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第1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策略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生活压力的加大,现代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受到了挑战。同样的,中学生处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也不能逃脱这种社会大潮的冲击,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成为当前教育界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学生心理承受力不良有什么样的表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法?我们的逻辑和思考也会顺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而展开。

一、中学生心理承受力不良原因

青春期是人体发育迅猛、心理变化急剧的时期,也是性萌发并趋向于成熟的时期。学生进入中学,大都进入青春期。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专家们认为,人的一生没有一个时期比青春期更令人操心的。这一时期的学生既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同时又充满着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他们表现出了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要求自己的事由自己拿主意,但由于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处在不稳定的时期,其情感意志、个性发展还不成熟,其承受挫折的能力还比较低。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偶尔成功便盲目骄傲,一旦受挫,就垂头丧气,信心动摇。因此,了解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不同学生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因材施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是格外重视自己的外表的,他们有了独立的意识,也很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特别是在异性眼中的形象。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时也会造成一些不利于身心发展的恶性影响。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一定不能粗暴的干预,学会因势利导往往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身体患疾病,也会导致一些中学生对自己失望,他们变得疑神疑鬼,担心自己随时会因为疾病而被别人歧视。此外,老师和家长过高的期望或贬低、不良网站的影响等等因素都会让中学生心理承受力变得脆弱。

二、中学生心理承受力不良表现

中学生心理承受力不良表现在面对挫折的脆弱性。有些中学生面对挫折时是极脆弱的。比如在每一年新生开学的军训中,天气稍微一热或者军训的强度稍微一加大,许多学生就想请假,称声再也受不了了。也有一些学生在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会难以面对不好的成绩,他们不是认真地总结考试失败的教训,而是变得怨天尤人或是自暴自弃。

中学生心理承受力不良表现在言行叛逆上。中学生正是处在叛逆的青春期,当然因为每一个学生性格和成长环境的差异,他们的言行叛逆也表现不一。比如有的学生的叛逆表现得比较外向,他们在言语上或行为上刻意的和老师或家长对着干,从而找到所谓的存在感和个体意识。另外有的学生则用沉默或冷漠的方法和家长或老师对抗。总之,不少中学生会在言行上表现的叛逆,他们对老师或家长不再是盲目遵从的,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的想法。

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良还表现在人际交往方面处理不当。中学生与人交往时常常处在一种矛盾的状态,他们一方面有了独立意识和个人意识,希望交一些朋友,也希望得到朋友们的赞赏和肯定。但是另一方面,很多中学生又对人际交往有着天然的畏惧。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学生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人交往,即使是周末,也把自己宅在家里,不能主动的参与到正常的交际活动中。

三、提高中学生心理承受力的措施

首先,要结合中学生身心特点进行关怀。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期,对他们的关怀,一定要结合他们此时的身心特点。比如在前文中我们提到一名学生因为害怕戴眼镜影响自己的形象而选择不及时佩戴近视眼镜,引起了学习成绩下滑。后来笔者找到这名学生单独交流,告诉这名学生其实戴眼镜丝毫不会影响个人的外在形象,反而会让一个男孩子多了几分儒雅的气质。为了让这名学生信服,笔者又举了韩国男星裴勇俊和国内歌手周笔畅的例子,告诉这名学生,这些名人不但没有戴眼镜而影响他们的形象,反而让他们的事业更加成功。通过这次交流,这名学生欣然的戴上了眼镜,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人也变得更加自信。总之,青春期的中学生开始有了独立意识,有了爱美的追求,不能回避这个特点,反而要利用这一特点去关心他们。对学生的关系一定要结合他们的身心特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而乐观的人生观。

其次,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我们不能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割裂开来,而应该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为补充,只有如此,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笔者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手段,树立好的家长典范进行宣传和推广,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家庭教育需要学校教育的引导,也需要家长们和老师配合。比如为了让学生能传承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笔者曾安排学生每天回家后结合具体情况帮助父母做家务,并在一些细节中关心父母,比如帮父母盛饭、给父母端洗脚水、进出给父母问安等等。通过这些细节的实行,笔者的学生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变得亲近了,学生体会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父母也能从孩子的回馈中感到幸福。

最后,通过正面鼓励帮助学生走出逆境。学生们难免有学习退步、考试成绩不理想、人际交往受挫等等让他们困惑的时候。在学生们处于这些逆境时,一定不能讽刺不能打击,有可能这种打击会让他们一蹶不振,而应该多通过正面鼓励的方式帮助学生走出逆境。让他们在逆境中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受,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应对逆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进辅.现代青年心理学[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12.

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调查表 第2篇

本调查表采取不记名调查 ,请按本人真实情况进行选择.1、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2、遇上令人担心的事,你()

A、无法学习

B、学习照常

C、无法静下心来

3、碰到讨厌的对手,你()

A、无法应付

B、应付自如

C、想办法躲开

4、失败时,你()

A、破罐子破摔

B、使失败变成成功的契机

C、不去想它

5、产生自卑时,你()

A、不想再读书

B、振奋精神地克服困难

C、把自卑藏在心中

6、在重大考试之前是否会坐立不安?()

A.是B.否

7、是否觉得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过高?()

A.是B.否

8、是否对自己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满意?()

A.是B.否

9、认为自己经常受到打击吗?()

A.是B.否

10、遇到不顺心的事时,通常会找谁倾诉?()

A.不找人B.老师C.朋友D.家长E其他

11、受到老师批评时,是否能静下心来认真反思?()

A.是B.否

12、当你认为自己有能力办好一件事别人却否定你时,你是否还会积极的参与其中?()

A.是B.否

13、当他人辱骂你时,你会怎么做?()

A.同样予以还击,再进行报复

B.向老师哭诉

C.当做没听见,不予理睬

14、你觉得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怎么样?()

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第3篇

[关键词]心理 本源 锤炼 健康

学生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近年一些特殊事例和专家调查显示:学生心理健康应引起人们的关注。有专家指出,至少有20%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学生中的消极、厌世、自残、跳楼、暴力事件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人们往往归为学习负担重,竞争残酷,很少有人谈及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经不住打击的主观因素;评论教育方法时,多怪没有正确疏导,方法陈旧,很少有人关注学生心理受挫能力。人们都希望培养出的下一代是强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是能在风雨中翱翔的雄鹰。可苍白的现实发人深思。从事教育工作二十余年,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固然重要,但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本身就是心理问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不妨从磨炼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入手。

一、原因分析

当今孩子的心理问题多,心理承受能力差,有其时代原因。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教育,推崇的是“严师出高徒”,“黄荆条子出好人”,官宦子弟,先生一样要打屁股、打手心,平民子弟,更视科举是改变命运的途径,便有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当年上山下乡和集体化时,父母疲于为温饱而劳作,老师批评,父母责骂,同伴武斗,象家常便饭,惹了祸很少盼到父母为自己撑腰,总是自己细心检查自己的过失,而今,他们却成了社会建设的中坚。毋庸置疑:社会和环境给每个人都刻上了时代的烙印!随着社会进步,经济水平提高,教育条件改善,独生子女增多,加上各种教育理念和人权问题的冲击。致使今天的教育在实践中出现新的问题。教育部门多次下令减负,却未见成效,为何?谁也不愿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人们重视教育和前途,总是倾其所有,让孩子读升学率最高的学校,片面关注学业,却忽视了孩子的品德行为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中,提倡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自尊自信心的培养,却忽略了惩戒也是必要的教育手段之一。混淆了体罚与惩戒的界限,发展与放纵的界限,伤害与教育的界限,我们的教育手段软弱无力。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因为学生相对教师是弱者,人们往往站在学生一边,但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群体和学生背后的广大家长和社会,谁又是弱者?教师被打、赔钱、受辱的事例时有发生,2008年网上数据显示:教师被打八十多万人次,教师“教”的权力得不到保护,所以,“杨不管”之流不足为奇。教师的怕,家长的宠,生活环境的优,升学压力的重,理想的缺,导致当今许多学生自私,奢侈,娇贵,空虚,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心里承受能力

不管社会进步发展到何种程度,物质条件何等优越,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人总要独立于社会,总要独立面对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压力,打击和困难。生命只有一次,能经受住打击,战胜困难而崛起,这才是能力,这才是我们的培养方向。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应先做到几个方面:

1.正确认识。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将来的发展,不能掉以轻心,要从当下做起,把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成绩好,更需身体和心理健康做后盾。但也不应谈虎色变,心理问题不等同于心理疾病,轻易给孩子下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结论是鲁莽和愚蠢的,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将伴随孩子一生。

2.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和谐环境。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培养,离不开家庭,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案例:1.今年一高中生上了二本线,不想复读的他在家长的逼迫下于建国六十年国庆前夕投水自杀。自杀前他给一些同学发过信息,结果没引起重视酿成悲剧。2.2009年“六一”,一小学老师按学校指标,在班上评优。结果宣布后,一家长在家当着孩子给老师打来电话威胁说:“我孩子双科都考九十几分,你为何不评三好学生给她?孩子不吃饭了,心理受影响了!”老师据实相告,家长依旧固执己见。第二天孩子到校后与教师形同陌路,经过开导和鼓励,孩子才重新绽放笑颜。)这些鲜活的案例,深刻揭示了离开了家庭和社会,学校教育是有限而脆弱的。整体和谐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3.将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心理问题有一定隐蔽性,不容易发现,等到表现突出时,问题往往已经相当严重。它又有一定复杂性,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不尽相同。培养应从小学抓起,小学和中学是最重要的时期,绝不能忽视。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也不是单独的学科教学行为,需要各科教师共同努力。

4.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伟大的工程。心理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心理承受能力培养的复杂,而它对每个孩子成长和对社会的贡献又决定了这项工程的伟大。具体表现在:法无定法。教师没有固定的教材,学校没有固定的科目,单凭现有的健康教育远远不够,一切都要靠教师因时,因事,因人,因地,因势而定,可变性极强。教师不妨从几方面入手:

首先,让学生知道,困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任何人都不可能过一生一帆风顺,都不可能不劳而获,人类的进步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而最终取得成功。正视困难,学会调整,当困难实在不能战胜时,退而求其次也不失为一种策略。红军长征,不一样也迎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吗?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确定人生目标,明确人生意义,建立必要的自信,珍爱生命,理解生活的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创设条件,鼓励学生融入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锻炼,增强意志品质,锤炼心理承受力;贴近社会真实生活,懂得不易和珍惜;正确对待成绩与成功,升学与生存等问题,减轻心理压力。

第三,及时利导。教师的“教”重在一个“导”字,不论是教师故意设置的心理历练过程,还是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都要注意及时利导。及时与同事,家长和社会取得联系,形成合力,针对不同情况制定有效的方案,消除孩子内心障碍。

第四,鼓励学生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明白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言行举止承担责任,从而实现的心理环境回归自然。

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措施 第4篇

1 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梁宁[3]在广泛调研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当代大学生思想与心理上承载的十种压力;王福林[4]把格拉斯通、雷瑟生及卡普兰分别对心理压力来源的研究作一综合比较发现, 大学生心理压力源主要包括生存及安全需要的被剥夺或变异、人际交往需要的缺失、成就需要的不满足感、个体因素四个方面;张林[5]等选取13所高校2007名大学本科生作为研究样本, 指出大学生心理压力源排前五位的依次为学习任务、学校环境、职业选择、人际交往和情绪失调;樊富珉[6]等对916名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及寻求帮助的模式等问题进行了调查。指出大学生主要承受的心理压力主要有个人前途/就业、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经济问题等方面。

如今, 大学生呈现出的心理问题范围更广, 数量更多, 且在重要性的次序上也发生了变化。在老一代大学生身上, 情感、社会交往和学习的重要程度分列前三位, 而对于当代大学生, 前三位仍然是这些问题, 但社会交往已上升至第一位, 情感第二位, 学习问题处于第三位。

2 心理承受能力的主要表现

心理承受能力是指一个人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勇于承担责任和压力的一种心理能力。说到底, 心理承受能力实际上就是人克服困难的能力、排除干扰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通常会否认责任、逃避责任和推卸责任, 无法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面对压力, 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身体和心理反应, 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心理反应, 一是行为反应。

2.1 心理反应

心理反应主要表现在情绪和思维上。情绪反应通常包括脾气暴躁、情绪低落、郁闷、紧张、易激动。思维反应通常包括注意力不集中、思维紊乱、胡思乱想、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等。很多大学生情绪浮躁, 缺乏稳定长远的人生目标, 不能很好的正视自己、正视现实, 眼高手低, 没有把时间用在学习知识和技能上。受到挫折和打击后, 怨天尤人, 一蹶不振。大学生处于旺盛的发育期, 生理能量不能得到正确的疏导和升华而烦躁不安。表现为无所事事、泡网吧或沉湎在感情的误区中难以自拔。有些人在竞争中不能及时缓解“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 希望尽快改变现状又找不到适当的方法而焦虑。还有的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郁郁寡欢而焦虑。一些毕业生感到不能适应社会, 不能承担责任而焦虑。一些人盲目攀比, 频繁跳槽。他们心理的焦虑增加了生活的不确定性, 迷失了对生活规律的把握, 往往一挫再挫, 恶性循环。如有的大学生把是否当选学生干部作为自我实现的唯一标准, 选不上便把责任推到现实的不公正, 不能从自身寻找原因, 一味的抱怨, 进而焦虑不安。

2.2 行为反应

行为上的反应主要表现在身体和行动上。身体上的反应包括四肢无力、失眠、食欲不振、呼吸有一点困难、经常生病、身体疲劳、头晕、胃口改变、做梦等。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大学生, 因为经常情绪低落, 往往身体素质很差。一些小病就会导致长病不起, 进而影响生活和学习。行动上表现为办事效率低、抽烟、剧烈运动、不理睬任何人、发牢骚、不愿说话、暴饮暴食、逃课、上课不听讲、冲动等。因为心理压力得不到好的释放, 这样的学生往往性格孤僻, 不合群, 脱离集体。处理不当, 就会采取极端方式减压、释压。

3 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开展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方面的研究已有多年, 研究人员也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一些措施, 然而, 在大学生中还仍然存在一定心理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为此, 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加以分析。

3.1 进一步健全大学生人格, 提高大学生自身免疫力

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作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 需要一种宽松、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德育过程包括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以及评估手段, 这个过程需要德育主体与德育客体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才能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7,8]。高校德育中, 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重要的, 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营造。在此前提下, 要想在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方面取得实效, 则需要德育的主体 (教师) 改变以往的教育模式, 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 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 同时树立正确压力观。要通过德育教育手段帮助大学生尽早认识其人格的不足及其影响因素, 促使其从日常生活点滴做起, 日积月累,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鼓励他们勤奋求索、积极进取、全面发展, 发挥其能动性与创造性, 以提高其心理承受的免疫力。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心理承受压力, 增强其自我降压能力。

3.2 建立心理问题干预机制, 对心理问题及时施控

传统的心理辅导侧重矫治, 是一种消极的方法。预防性原则应是“防患于未然”。目前, 许多高校尚缺少专职心理咨询教师, 人员的短缺使得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监控更为不便。因此, 高校可组织班主任、辅导员等人员, 定期参加心理辅导培训, 利用现有人员资源, 通过培训手段来应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电子档案, 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 以及先告知学生将面临的各种变化, 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 并提供有效的心理适应方法。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要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等多种形式, 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另一方面, 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通过专题网站, 论坛、开通手机短信服务等方式, 建设与学生的互动平台。这样可回避面对面交流出现的尴尬, 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 也有利于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 更有效地对应对出现的心理问题。有条件的高校可建立一支高水平, 受过系统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培训、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专业咨询队伍, 构建多级防控体系。

3.3 创新校园文化, 优化环境, 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

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呈现出文化需求多样性、自主性和体验性的显著特征。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德育素养、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及身心健康发展进行综合影响, 它以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 渗透在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 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种渗透, 并随之改变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调整自己心理状态, 在大学生面对种种压力时起到减压舒缓功能[9,10]。因此, 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引导性设计, 利用针对性的节日、庆典等时机, 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激励学生广泛参与。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比如以二级学院为单位, 轮流定期举办联欢会、舞会、猜灯迷、体育比赛等, 也可以多个部门联合, 相互邀请;另一方面要推动校园文化的创新性、开放性设计, 学校相关部门可协调其他高校共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强化交流与合作, 使文化育人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校园、贴近学生, 使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每一位学生。各项活动和文化的交流, 可使大学生身处校园, 不论是学习、娱乐, 均处于一种轻松的舒适状态, 从而有效缓解来自社会及校园的各方面压力。

3.4 以“四大中心”为载体, 辅助大学生减压

大学教育往往遵循“三育人”的基本理念, 即“教书育人”, “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对于刚刚成年的大学生, 不能单纯地依靠老师的教学来辅助、开导学生减轻心理压力, 其他行政、教辅、后勤等部门也要切实履行起育人的职能, 帮助大学生减压, 使学生学会学习、交往和选择。重点要以“四大中心”即就业指导中心、创新实践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生活服务中心等为依托, 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 心理健康的宣传、咨询、教育, 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以及大学生校园文化科技活动的服务等四项工作[4]。就业指导中心要及时公布就业信息, 积极联系各大企业走进校园, 举行现场招聘会, 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寻找就业出路。鼓励从教人员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 如利用MSN、Chinaren校友录、QQ班级群和校友群等发布信息, 吸引有能力的校友回学校招聘人才, 避免大学生择业的盲目性、随机性和从众性。创新实践中心, 要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有指导与立项工作, 鼓励有能力的大学生主动参与科研实践, 从“学以致用”的角度, 辅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当前, 很多高校还专门为大学生设立实践广场和基地, 鼓励学生在校期间, 根据自身特点, 发挥特长, 创办小型超市、文体服务窗口等微型实体, 培养学生自主创业能力, 提高其生存技能, 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 当前大学生在心理承受能力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作为施教主体的高校老师任重而道远, 尚需要进一步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这些措施不能简单的停留在研究问题本身, 更应该注重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实效, 以更好地为当代大学生服务, 给他们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成才环境。

摘要:首先分析了大学生心理承受压力的主要来源, 针对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种种表现, 即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应, 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重点要提高大学生自身免疫力, 健全人格, 建立心理问题干预机制, 对心理问题及时施控, 创新校园文化, 优化环境, 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 以“四大中心”为依托, 辅助大学生减压, 以此来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措施

参考文献

[1]胡启先.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9:29.

[2]唐秋萍.SCL290在中国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 1999 (1) :16-22.

[3]梁宁.当代大学生思想与心理承载的十种压力[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 (2) :12-13.

[4]王福林.大学生主要压力类型及其对策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3, 9 (1) :67-69.

[5]张林, 车文博, 黎兵等.中国13所大学本科生心理压力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6, 27 (5) :387-391.

[6]樊富珉, 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J].青年研究, 2000 (6) :4-9.

[7]周宏.论高校德育过程“生态链”关系的协调[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9) :35-37.

[8]张德江.学习重在“习”知识重在“识”文化重在“化”——谈如何克服高等教育教学若干弊端[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2) :35-37.

[9]刘湘丽.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及应对措施[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17 (4) :10-12.

[10]刘晓红, 李黎, 韩瑞珠.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及应对措施[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7 (9) :159-163.

锻炼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方法 第5篇

父母要让孩子感受一下饥饿的滋味,因为有些孩子的营养补品多,零食不离口,经常挑食拒食,饭到嘴边没胃口。不妨有意识的给一点“饥饿”刺激,饿了就能使食欲旺盛。同样,孩子在心理上也需要“饥饿”刺激。每个孩子都有欲望,父母如果无限制的满足他的一切欲望,孩子的兴奋感会处于饱和状态,就回失去追求的热情。因此,父母就要制造欲望的空腹状态,让他有“饥饿感”。

“困难”刺激

在父母温暖怀抱长大的孩子,生活一帆风顺,长大后稍遇困难就束手无策,表现出胆小、依赖成性、意志薄弱的特点。因此父母有必要从婴幼儿时期就有意识的给他设置一些障碍,增加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克服困难得意志。比如,孩子学走路会摔跤,要让他克服困难,在多次摔跤后,终于学会走路。

“劳累”刺激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小,做不了什么事,就包办代替,孩子从小不劳动,不知什么是苦累,以后就会逐渐变得懒散、依赖、怕苦,活动少,缺乏锻炼,不仅对身体发育不利,而且还会影响智力发育并促使不良性格的形成。尽管孩子还小也要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学习自己穿脱鞋袜、洗手洗脸、整理玩具,还可以帮助大人拿报纸、浇花等。

“批评”刺激

孩子都喜欢听好话,听到批评就不高兴,父母要能够让孩子从小学会分清是非。知道对错,要让他明白做了不对或不好的事情要听从父母的劝告,否则要受到批评。使他感受到“约束”,不敢随心所欲。比如,有一个孩子乱翻爸爸的抽屉,把里面的东西仍了一地,妈妈看见批评了他,他就大哭,妈妈又给他慢慢讲道理要他接受批评,去将东西拾起来,对爸爸说“对不起”。几次批评后,孩子再也不乱翻爸爸的抽屉了。

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第6篇

关键词:心理承受能力;高职高专;公共外语;教育

飞速发展的时代带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就年轻人最为关注的方面——工作来说,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但是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也在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变化。作为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本就一直是非常受到重视的一个方面,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我们就必须根据企业的要求,对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培养。所谓大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就不仅仅包括广为人知的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更包括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如获得信息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等。

一、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性

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许多人都会感到当代大学生有一项急需提高的职业能力,但往往这也是比较容易被忽略的能力之一:心理承受能力。所谓心理承受能力,一般来说可以理解为对于困难,挫折等负面状况的接受程度和随后的处理能力。

要谈到培养学生的这方面能力,首先要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现状分析着手。当代大学生作为90后的一代,从小生活在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环境中,大多数人是被父母精心呵护的。这样的一批学生在完成高中学业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首先要接受离开家庭和父母保护的现实,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中,学生的心理难以避免会受到一定的冲击。随之而来的学习任务也非初高中阶段所熟悉的应试类课程。尤其是在高职教育的背景下,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等等要求往往更高。难以避免地,在学习和生活中,要适应环境必将付出一定的代价,失败与挫折也必然会是家常便饭。

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较好的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首先能够适时调整自己,不受或者尽量少受不可避免的负面情绪的影响,进而进一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心理承受能力欠缺的学生,则容易在遇到困难时出现灰心丧气,消极放弃,甚至一蹶不振的状况。而无论是在校的学习,各种社团活动,人际交往,还是与之相比更加复杂严酷的将来进入社会后的种种工作生活的挑战,都无不提醒教师,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一环,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在公共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首先要能够敏锐地对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行观察和判断。公共外语教学与其他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课堂的互动性极大,教师通过设计各种不同的语言情境来组织课堂活动,可以最直观的观察到学生对于突发状况的反应。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外语学习的特性,在学生科承受的范围内有意识地加强学生课堂任务的难度,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所学内容的前提下,给学生设置一些小小的困难,借此了解他们对于挫折的接受度,以及应对措施的使用能力。

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当然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因此在观察了解学生的过程中也并不能仅仅凭一次的表现就做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好或者略差的判断。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其意义除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了解外,还可与外语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改革结合起来,在一次次练习中,学生可以对将来职场上社会中有可能遇到的各种情景进行了解和准备,也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在进行了基本的了解和判断后,我们可以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按照从强到弱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 心理承受能力极好。2. 心理承受能力较好。3. 心理承受能力一般。4.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笔者所接触到的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通过观察,大部分学生出于第三层次,即心理承受能力一般。一二层次的学生虽然有但是相对较少,而少数学生甚至处于第四层次,尤其以艺术特长生,单招生等等外语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群体为主。

由于心理承受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在当代年轻学生中较为难得的职业能力,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该予以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一种非常难能可贵且对其自身而言非常有用的能力,并且坚持保持下去。而心理承受能力一般甚至是比较差的学生,就是作为教师必须要去努力帮助和改变的重点对象了。

首先,培养开朗自信的性格非常重要。学习本来就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轻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困难无处不在。因此教师在进行学习指导时,应该注意由浅入深,从学生最容易入手的内容出发,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应该依学生的程度选择适宜的练习,让学生能够从独立完成的学习中得到自信心。其次要教导学生进行困难的心理预期。这对于承受和克服困难非常有用。英语学习中,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听力,阅读等能力的训练时,往往会提醒学生注意先根据情境预估可能会听到或者读到什么样的内容。这个方法其实也可以举一反三到对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上。可以在进行知识技能训练的同时,让学生养成预估可能遇到的困难的习惯。有了心理预期后,在遇到实际的困难挫折时,至少学生可以做到不会被情绪所影响而惊慌失措或者心烦意乱。再次,要帮助学生正确的树立目标。一个人在缺乏目标的时候,往往会容易被眼前的环境所左右,无法集中注意力去解决问题。而目标的确定,也不能好高骛远,应该从最近的目标开始。近处的目标越明确,一般来说对抗压力的能力就会越强,因为近处的目标往往是举目可见触手可得的,所以人在向着这一目标努力的时候,就可以克服周围的环境以及自己负面情绪的影响,变得积极。在外语教学中,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可以将学习任务具体化,明确化,先帮助学生树立一个个细小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要进而培养学生自我制定目标计划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一环。学生自我目标设定的学习过程中,会渐渐地减少他人,环境等因素对自身情绪的影响,从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学生来说,心理承受能力的加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仅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能帮助学生人格和品性的完善和成长。因此,这一能力的训练,应该贯穿整个教育过程。高职高专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这一阶段的教育在提高学生技术技能的同时,更应该为将来的事业发展和社会生活打好综合能力的基础。有道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绝非易事,这需要大量的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也需要学生的理解和配合。在教育事业的探索和研究不断进步的今天,高职院校外语教师应该不断思考和实践,利用外语教学的特点,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信,自强,自立地面对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志; 當代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及培养模式[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年01期

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第7篇

关键词:挫折教育,高职高专,心理承受能力

当代高职高专学生在学习与生活压力、就业与竞争压力等作用下, 其心理存在双趋冲突、双避冲突和趋避冲突, 巨大的心理压力、多重的心理矛盾交织在一起, 加上其意志品质中的脆弱性, 易引发种种悲剧, 使全社会对加强高职高专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1]。心理承受能力是个体对逆境引起的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的承受与调节的能力, 主要包括对逆境的适应力、容忍力、耐力、战胜力。挫折教育是教育者通过理论学习和设置挫折情境, 引导学生正确地认知挫折、分析挫折、面对挫折, 提高挫折耐受力进而战胜挫折的教育过程。然而我国高校挫折教育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 从总体上看, 挫折教育的实效性还较差。如何高效地开展挫折教育, 激发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之一。

1 研究过程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临床二班学生共72人作为实验组, 在同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 (临床二班除外) 中随机抽取72人作为对照组A, 在黄河科技学院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82人作为对照组B。

1.2 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1.3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测试量表”

运用《完美性格测试手册》中的“挫折承受力测试量表”进行调查, 最后分析数据得出结果。总分为0~40分, 提示受试者心理承受力弱;41~80分, 提示受试者对某些特定挫折的承受力较强;81~120分, 提示受试者受挫力强[2,3]。

1.4 挫折情境的设计与实施

1.4.1 挫折情境的设计

心理承受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提高心理承受力必须处在一些挫折情境中。许多心理学家认为, 人只有在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 才能形成完整和成熟的人格。对高职高专医学生而言, 对大一新生的挫折教育应以人际交往技巧和学习指导等为重点, 对大二学生的挫折教育应以学业和恋爱交友等为主, 大三学生面临的挫折主要是就业挫折[4]。本课题研究从大一开始, 延续到大二, 共一年半时间, 所以挫折情境的创设选择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进行。

1.4.2 挫折教育的实施

在设定实验组、对照组后将“挫折承受力测试量表”分发给研究对象, 要求其根据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就量表中给出的题目按实际情况进行测评, 当场回收。我校与黄河科技学院有效问卷回收率均为100.0%。我们将此次测试称为前测。

挫折教育的实施主要针对实验组学生, 固定实验课带教教师, 采用“单盲实验”方法, 实验期间实验组学生没有接触过挫折承受力教育的相关课程, 对照组A与对照组B学生沿用原有实验课教学模式。 (1) 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实验教学部分 (大一期间) :建立第二课堂, 成立解剖讨论小组等学习团体, 多次组织开展各种相关竞赛活动, 要求实验组学生参加;晚自习增设解剖实验课, 要求实验组学生全部参加;加强对实验组学生的考勤, 明确纪律要求。 (2) 机能实验教学部分 (大二期间) :实施较为“苛刻”的教学方式, 并严格考核制度, 将实验课考勤、纪律遵守、动手操作、实验报告书写、卫生打扫等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并计为平时成绩, 与期末实验操作成绩一并计入总成绩, 事先告诉实验组学生总成绩将列为“专升本”考试名额的首要参考指标, 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刻意强调。

在期末实验操作考核前20分钟再次下发“挫折承受力测试量表”, 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A学生测试情境完全相似。我校与黄河科技学院有效问卷回收率均达100.0%。我们将此次测试称为后测。

2 结果

2.1 挫折承受力测试量表调查结果

测试结果见表1, 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实验组前后测纵向比较:实验组学生后测中处于承受力强的学生占52.8%, 明显高于前测;而后测承受力弱的学生占4.2%, 明显低于前测。

3组后测横向比较:实验组承受力强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A (20.8%) 与对照组B (24.4%) ;承受力差的学生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A (20.8%) 与对照组B (12.2%) ;3组学生承受力处于中等范围的人数相当, 提示实验组学生目前受挫能力强于对照组。

3组前测横向比较:3组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 方差齐。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 P>0.05, 提示实验组学生挫折承受力得分与对照组A与对照组B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实施挫折教育前实验组、对照组学生处于同一水平。

实验组前测、后测纵向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 P<0.05, 说明实验组学生前后测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

3组后测横向比较:3组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 方差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P<0.05, 实验组学生挫折承受力得分分别与对照组A、对照组B比较有显著性差异;LSD法分析显示, P>0.05, 对照组A与对照组B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注:实验组前后测纵向比较aP<0.05;3组前测横向比较bP>0.05;3组后测横向比较cP<0.05

2.2 考试成绩

本次实验课成绩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 P<0.05, 说明实验组学生成绩与对照组A成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提示实验组学生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A (见表3) 。

2.3 学生心理素质评价

本项目由辅导员和带教教师共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A学生进行评价, 主要内容包括认知能力、动力机制、个性品质、人际交往等几方面[5]。综合评价结果采用秩和检验, P<0.05说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提示实验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 心理素质得到广泛提高 (见表4) 。

3 讨论

本研究针对高职高专学生, 他们的特点是年龄普遍偏小, “90后”几乎占98%以上;入学时由于成绩不理想, 普遍存在自卑感;高职高专学生谈恋爱现象普遍;高职高专毕业生与其他本科毕业生相比, 就业形势极其严峻, 由于不愿放低身价而造成就业压力逐年攀升等现象[6,7,8]。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使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低, 由此引起的心理调节障碍甚至心理障碍几率也相应增加。心理学家认为, 人体存在一种提高自身心理承受能力的系统, 它能通过否定、主客观归因、自我辩护、升华、转移等方式减轻不良情绪对个体的影响, 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因此, 一些学者借鉴医学预防接种模式, 通过人为地创设挫折情境, 在家长、教师指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不断克服挫折, 在心理上对挫折产生一种无形的抗体, 激活上述免疫系统, 从而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力[9,10]。本研究选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中创设挫折情境, 以往以实验课作为挫折情境素材的研究并不多。而我校高职高专学生大多来自农村, 要想在3年时间内很好地掌握所有医学课程内容并非易事, 85%的学生选择继续接受本科教育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省内本科院校较少, 导致“专升本”名额有限, 因此, 区区5%的机会使得准毕业生竞争激烈。我们抓住学生这方面的心理设置挫折情境, 效果显著。

实验组与对照组A学生考核模式完全相同, 表3显示, 实验组学生成绩高于对照组A, 充分反映出心理素质对考生的影响很大, 据监考教师反映, 实验组学生考试期间普遍表现沉稳, 气氛相对轻松;对照组A学生整个考试期间普遍紧张, 偶有尖叫、哭泣与晕倒现象。挫折承受力量表测试结果显示, 经过挫折训练后, 实验组学生心理承受力明显高于对照组A和B。究其原因: (1) 挫折教育使学生明白要勇于面对, 同时认识到挫折也有两面性。如晚自习增设解剖学实验课, 开始时学生不适应晚间气氛, “被迫”进实验室, 后期却要求多开设晚自习实验课以增加学习机会, 从而使解剖学知识得到强化。 (2) 引导学生正确归因。要求实验组学生参加竞赛活动, 失败后引导他们找出失败原因, 防止归因片面化。 (3) 承受力差的学生本身起点较低, 年龄偏小, 但可塑性强, 经过一段时间的挫折教育后, 更能表现出惊人的变化。高职高专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 为防止挫折打击过大, 超出个体的耐受力, 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 建议学校与团委合作, 适时开展心理咨询活动[6]。

对学生心理素质综合评价显示, 实验组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所提高, 兴趣增加, 性格趋向乐观、开朗, 更加愿意与他人分享成功的喜悦和交流失败经验。由此可见, 挫折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使个体不再惧怕挫折, 反而愿意承担由挫折带来的一切后果, 个体性格也由内向向外向转变, 心理素质更加完善, 如果延长挫折教育的时间, 相信会收到更加突出的教育效果。

4 结论

本次实验历时一年半, 通过提供适度挫折经验、适宜的挫折频率, 有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勇敢面对挫折,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但挫折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教育过程,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 具体实施方法应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采用。在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的同时, 应适时进行感恩教育和心理疏导, 设立心理咨询室, 及时了解学生情况, 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高等教育新理念[J].高教探索, 2005 (1) :83-84.

[2]刘戍.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 2008.

[3]张丽霞.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的编制与应用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 2008.

[4]张娟.提高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对策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 :15-18.

[5]潘孝富.论素质教育的心理素质评估[J].郴州师专学报:综合版, 1997 (4) :12-13.

[6]何丽.关于高职生挫折教育的思考[J].学理论, 2011 (30) :169-170.

[7]满红霞, 黄雅娟.高职学生挫折教育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 2011, (8) :93-94, 112.

[8]魏晋童.高职生挫折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4) :44-48.

[9]王迎迎.论如何在挫折教育中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J].湘潮, 2011 (12) :102-103.

浅谈高中生心理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 第8篇

一、培养高中生耐挫能力的必要性

耐挫能力是个体在遇到挫折的时候, 能够顺利克服挫折所带来的一系列消极的情绪状态的一种心理特征。目前在我国的高中生这个群体中, 普遍存在着承挫能力较差的情况, 尤其是城市的高中学生, 他们生活在比较安逸舒适的环境当中, 偶尔遇到挫折也基本上是家长代替排除, 一旦在高中压力较大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小挫折, 而家长和老师未能及时发现, 很多高中生就会因无法承受挫折而作出一些问题行为, 甚至是酿成悲剧。

二、培养高中生的耐挫能力

对高中生耐挫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几个角度来进行, 但不管是哪一个部分, 都要做好对高中生的心理引导工作, 为健康心理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并为其不良情绪的排解提供条件。

1. 正视挫折

首先要引导学生敢于正视面对的一切挫折, 在心理上对承受挫折做好准备。老师和家长需要从理论和生活经验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使他们在心理上认识到理想是美好的, 但是要登顶理想的高峰, 需要踏平许多崎岖的小路, 这个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 作为高中生, 必须要正确对待这些挫折, 迎难直上。

另外需要引导学生面对心理挫折的时候, 使他们的行为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理喻, 援引一些合理的事实情况和理由来解释所遭遇的挫折, 帮助减轻或者消除焦虑和困扰;替代, 就是以一种目标替代遇挫的目标, 主要方式有升华和补偿两种;转移, 即将注意力转移到挫折之外的事情或者领域中, 以减小或消除挫折的困扰;压制, 控制好因挫折而造成的一系列不良情绪, 但这种方式不能够真正解除身心上的困扰。

2. 创造情境

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让学生了解人际关系的准则, 使其在理解他人、帮助、关心甚至是保护他人的过程中, 建立起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从而保障高中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正常学习、和谐生活, 在融洽的关系氛围中成长。

另外, 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去处理心理障碍。当自我理想和需求没能得到满足的时候,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给高中生们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让他们的情绪得以宣泄。老师和家长要经常与学生谈心, 开诚布公地交流彼此的想法和意见, 维持高中生在心理上的平衡;学校和社会应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释放自己的心理郁积。

3. 开展心理咨询

开展正确的心理咨询, 将高中生的心理、生理, 思想方式、思想品德, 习惯爱好以及在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联系在一起做总体的分析。从整体上去帮助学生解决自己认识当中所存在的无法解决或是难以摆脱的情感、心理困扰, 真正地帮助他们缓解心理的压抑情绪, 振奋其精神, 使其恢复平衡的心理状态。

三、结论

当下, 在高中生心理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高中生因无法承受心理挫折所带来的情绪上的抑郁和不安而发生的社会惨剧时时都有, 而且这种悲剧状况还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培养高中生心理挫折的承受能力是高中教学教育过程中应尤为重视的问题。

摘要:高中生正值由少年到青年的转型阶段, 正处于其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与发展, 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 社会阅历的逐渐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转变, 高中生在自我意识、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可能遇到或是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本文主要阐述培养高中生耐挫折能力的必要性, 并着重论述如何培养高中生心理挫折的承受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承挫能力,必要性,培养

参考文献

[1]胡晓娥, 刘淑萍, 赖以柱, 蒋常香, 李洁.高中生挫折感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9 (.05) .

[2]冯湖.试论青少年耐挫折能力的培养[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 (04) .

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第9篇

一、影响健美操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因素

1. 内在因素

在比赛过程中, 由于成功与失败条件的经常转换, 加之竞争的复杂性和剧烈性, 运动员经常会出现多种多样的心理状态, 其内在表现有意志不坚强, 缺乏自信心;技术不过关, 掌握动作不牢固;过分在乎比赛结果, 只想赢的思想成为沉重的负担;应变能力差, 不能灵活对待比赛中的小差错, 从而导致更大的差错;收集情报不准确, 赛前对其他健美操队的情况了解出现偏差。

2. 外在因素

在评判过程中由于裁判员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评分结果影响参赛选手成绩不理想, 造成了运动员心理上的压力;不能适应当地观众的情绪和行为;比赛对手的超水平发挥;比赛对手的容貌、体形、服装优于自己, 对手高昂的精神风貌, 都造成一定的压力, 带来紧张情绪。

二、我校健美操运动员赛场心理现状

1. 运动员在面临不同的任务和竞赛规模下产生的心理现状

竞赛规模越大, 比赛任务越重, 运动员的情绪就易于激动, 易产生高度的情感, 即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如我校一名健美操队的运动员在参加校健美操比赛时, 因为没有实力较强的竞争对手, 为班级拿分比较容易, 那么他的情绪就不易激动, 也就不易取得个人最好成绩;而他在参加地区各校间的比赛时, 竞争对手的实力也很强, 要想在比赛中取胜就不是很容易的事了, 且比赛任务又很重, 所以必须全力以赴, 在为学校争光的情绪感染下, 注意力能高度集中, 兴奋性增强, 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2. 对于参赛时运动员之间进行实力的对比下产生的心理现状

实力接近, 情绪易激动高涨;实力悬殊较大, 情绪就较低落。每个运动员在比赛中都渴望胜利, 但同样也希望能遇上势均力敌的对手。比赛是为了战胜对手, 更是为了战胜自己, 向对手挑战的同时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2]。只有在强有力的对手面前获得胜利才是真正的胜利。

3. 训练水平的高低和比赛经验的积累对应的心理现状

经验丰富, 准备充分, 训练水平较高的运动员易产生愉快的增力情绪, 反之, 则产生减力情绪。一些新进队运动选手初次参加比赛时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取得的成绩也不理想, 是因为赛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运动个体的运动表象模糊, 反应和思维及注意力降低, 不易引起运动所需的个体心理特征的需要[3]。在平时训练时对一些难新动作掌握有时不够精确, 身体难度动作配合还不够协调, 有时会出现失误现象。有些运动员就会在比赛过程中每做这一动作时就自我怀疑, 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自信心, 心理产生紧张、焦虑情绪, 出现动作失误, 影响了比赛成绩。裁判员认为运动员比赛时存在过度紧张的心理障碍, 这是由于运动员的年龄小, 参加比赛的经历少, 所以一到比赛时就显得有些紧张和动作僵硬而常出现失误;运动员在做高难度动作时慌张是由于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掌握不够熟练, 在裁判员的高度注视中, 常感到茫然, 不知所措而造成技术动作失误。

4. 运动员对比赛的期望值过高时产生的心理现状

有些运动员给自己定的比赛结果期望过高, 一定要夺冠军或第几名, 于是比赛时总担心自己不能如愿以偿, 结果由于压力太力, 引发了赛前的焦虑, 制约了自己的发挥。越是重大的比赛, 运动员对比赛的期望越高, 对失败的恐惧也越大, 把握性就越小。想赢怕输的矛盾心理形成心理负担, 引起紧张情绪。

三、提高健美操运动员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措施

1. 赛前心理承受能力训练

在赛前的一个月, 把训练的时间尽可能安排在下午、晚上、休息日的上午, 甚至中午进行练习, 打破原有的动力定型, 建立新的动力定型, 以培养运动员在相应的标准场地训练, 以增强运动员的感知觉和适应性。

健美操评分不像田径、游泳等项目可以直接判别胜负。评分过程中裁判员的主观因素较大, 裁判员有意或无意的错误评分现象, 在目前的情况下还在所难免。在关键比赛时, 裁判员的错误评分会造成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心理不平衡。因此赛前要对运动员进行尊重裁判、服从裁判的思想教育。平时训练成套动作时, 有意识地给不同的运动员评高分或低分, 使运动员体验这种大起大落的情绪, 使运动员在得不到公正分数的情况下, 仍能稳定情绪, 发挥正常水平, 以锻炼运动员的心理承受力。

在激烈的竞赛中, 随着竞赛规模加大, 比赛任务加重, 对于一些运动员心里会不同程度的产生波动, 情绪难以控制。结合我校健美操队多次出外比赛的经验, 总结出一套适合高校健美操队训练的方法, 在平时训练的过程中可以相应的增加模拟训练、表象训练、放松训练。其中模拟训练主要作用在于提高运动员临场发挥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 在头脑中建立起合理的动力定型结构, 以便使技术在千变万化的特殊情况下得以正常发挥。

要知己知彼, 才能百战不殆。避免在不知对手的实力如何下, 造成运动队训练“闭门造车”。采用的方法有请进来和拉出去进行教学、训练交流, 友谊赛、对抗赛等, 以便了解对手和自我解剖, 取长补短, 提高实战能力。

2. 临场比赛心理调节

运动员的临场心理状态是影响其动作质量和运动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为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能有效地控制和调节情绪, 保持最佳竞技状态, 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心理状态调节:运动员临场时可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面部表情和姿态, 俗话说:“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情绪变化往往引起一系列生理过程的变化, 而生理过程的变化会使运动员产生相应的兴奋状态;还有运动员在临场情绪波动比较大的情况下通过深呼吸, 可以使运动员的情绪波动稳定下来, 当运动员因情绪紧张而呼吸短促时, 采用缓慢的呼气练习, 可达到放松情绪的目的。

在比赛前,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运动员情绪紧张, 这时运动员要有意识地强迫自己的注意力从刺激物转移到其他事物上, 暂时离开紧张源。如赛前有趣的谈话, 沉闷时幽默的玩笑等。注意力的集中是指人的身心倾向于某种目标, 不分心, 不受各种内外界因素的干扰。但在比赛时, 环境、气氛完全与训练时不同, 运动员面对着观众、裁判员、对手, 甚至记者, 这些都给运动员增加了新的刺激, 特别是一些反应消极的运动员会受到干扰, 造成注意力分散。这时, 运动员应立即找出适合于自己集中注意力的对象 (表象) 来排除干扰, 如回想成功的技术动作等, 把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将要完成的比赛动作上;另可通过比赛前的一些适应性练习来适应环境, 提高注意力的集中和精神紧张的高度控制能力。这是运动员用转移注意力来调节情绪的方法, 即有意识地改变和调节注意的指向性, 使运动员将注意力集中于具有积极情绪作用的事物上。

四、结束语

通过对我校健美操运动员在比赛时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的研究表明, 运动员赛场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比赛成绩。因此, 我校健美操队在训练中应加强运动员的技术表现能力和意志力的培养, 提高运动员在比赛时的自我情绪调控能力、抗干扰能力、应变能力和运动员对比赛的适应能力, 为提高我校健美操队在今后的比赛中发挥最佳水平有所启迪。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2]陈丽丽.健美操比赛中运动员的不良心理透视及改善方法[J].辽宁体育科技, 2003, 25 (4) :11.

[3]李翠兰.健美操教学方法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1) :106-107.

[4]李海健.运动员临场产生心理变化的原因分析及调控[J].南方论刊, 2007 (增刊) , (1) :99-100.

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宫颈癌,心理承受能力,生活质量,心理护理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 在女性生殖器肿瘤的发病率上居首位, 发病人群一般为40~70岁中老年妇女[1]。手术是早期宫颈癌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其5年生存率高达60%~86%[2]。近年来, 宫颈癌发病率呈现上升且年轻化趋势。宫颈癌的手术治疗通常是根治性手术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 由于疾病及手术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和身体创伤, 宫颈癌患者还常常伴有较严重的心理恐惧和焦虑等负面情绪[3]。因此, 针对具体情况, 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及对手术的应激能力, 具有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生存质量改善的作用。本研究收集2011年5月~2013年5月实施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62例, 分组实施护理干预,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1年5月~2013年5月在本院行改良子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62例, 病理报告确诊为早期宫颈癌 (Ib~IIa) , 年龄40~70岁, 平均年龄 (47.2±11.6) 岁, 其中宫颈鳞癌57例, 腺癌4例, 黏液癌1例。文化程度:高中及大专以上占79.0% (49/62) , 初中占12.9% (8/62) , 小学及以下占8% (5/62) 。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疾病分期、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范围如下:全子宫、子宫周围韧带、子宫颈旁组织、双侧附件和阴道壁2~4 cm等组织, 同时行髂内外、髂总、闭孔、深腹股沟和子宫周围淋巴结进行清扫。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护理, 实验组给予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具体如下。

1.2.1 术前护理干预

患者入院后对精神、心理状态、饮食习惯、营养及其家庭支持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 以便实施个性化护理。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职业、文化背景、心理素质及对疾病知识程度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宣教工作, 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 从而稳定患者的情绪, 减轻恐惧, 使其以良好的状态接受手术治疗。

1.2.1. 1 术前访视

手术前1天, 通过和患者的交谈了解其感受及想法, 以便了解患者的基本资料并对其心理及生理情况进行评价。由于患者对癌症的恐惧和生存时间的不确定性而产生孤独和寂寞心理, 护理人员在接触中要从言语和工作中表现出关心体贴, 尽可能减轻患者的孤独和寂寞感, 避免不良刺激。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反馈, 用患者明白的方式进行解答, 最终达到与患者建立和睦信任的护患关系, 缓解其术前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加强医护患之间的合作。

1.2.1. 2 心理支持

通过调整患者的心理, 稳定了患者情绪, 消除了其心理负担。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家庭的经济负担容易产生治疗上的矛盾, 此时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树立足够的信心战胜疾病, 尽量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 增强对治疗的信心。

1.2.1. 3 社会及家庭支持

动员患者家属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指导患者家属在治疗和护理上关心体贴患者, 疏导患者情绪, 照顾患者生活, 督促患者遵医行为, 并鼓励患者多参与社会有益的活动, 体现生存价值。

1.2.1. 4 术前准备工作

术前备皮, 碘伏外阴及阴道擦洗。术前12 h禁食水, 术前晚和术晨分别清洁灌肠, 清洁肠道, 术晨留置导尿管并使导尿管保持通畅。告知患者手术治疗的相关信息, 介绍手术目的、方法、麻醉方法及术中可能经历的感受, 以减轻患者因知识缺乏而产生的焦虑, 增强患者的信心。

1.2.2 术中心理干预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护理人员要善于观察患者的情绪, 告知术中的注意事项使其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术中有效的护理能降低患者手术过程中的紧张焦虑程度, 以便能更主动地配合麻醉和手术操作。

1.2.3 术后心理干预

(1) 手术室护理人员术后随访患者, 了解其手术后的心理状况及伤口情况。告知患者手术顺利, 病灶已切除, 打消患者心理顾虑, 帮助患者达到身心的健康。 (2) 回病房后, 根据患者疼痛程度适量给予镇痛剂, 注意稳定患者情绪。要求患者尽早下床活动, 通气后适当给予流质, 排便后给予软食饮食。术后注意预防感染,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引流管通畅情况, 观察伤口局部出血情况, 观察引流的性质和量,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1.2.4 出院指导

嘱患者适量活动, 3个月内禁止性生活, 并防止腹压的增加。多饮水, 使排尿通畅, 同时据患者具体情况术后行个性化放疗和化疗。3月后入院复查。

1.3 评价指标

1.3.1 SCL-90评分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4]含10项内容: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

1.3.2 QOL评分

生活质量QOL调查表评估[5], 此表共30个项目, 包括一个整体健康状况子量表, 5个功能子量表, 3个症状子量表和6个反应症状的特异性条目, 将各个领域的得分相加并除以所包括的条数目即可得到该领域的得分。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理承受能力 (SCL-90评分) 比较, 见表1。

2.2 两组生活质量 (QOL评分) 比较, 见表2。

3 讨论

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危害生命健康的疾病。癌症本身以及对癌症的治疗均可引起患者的多种症状, 造成患者的身体和社会功能的紊乱或失调, 生活质量下降。此外, 癌症患者由于对疾病的恐惧其心理因素较复杂, 除少数患者能正确对待外, 大部分患者均不同程度存在焦虑、愤怒、抑郁、悲观等心理障碍[6]。文献报道, 宫颈癌患者给予护理干预, 可预防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尿潴留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从而有利于促进病体的康复, 阻止病情的恶化, 减少疾病的发生[7]。

宫颈癌术后患者普遍存在悲观、失望、焦虑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不仅给患者带来心理痛苦, 而且影响手术与麻醉等医疗活动的实施, 消极地影响治疗效果, 延迟术后身心康复, 甚至造成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常规护理由于缺乏规范的形式和方法, 无具体个体化措施, 难于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正确评估宫颈癌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碍程度, 制订相应的对策, 对宫颈癌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 这对于患者手术的成功、术后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都可产生积极的影响[8]。此外, 患者术前更迫切希望得到医护人员及家属的关心照顾。因此, 通过心理护理多给患者希望的信息, 指导患者控制消极情绪, 调控心理应激反应提高心理应激能力,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针对患者心理因素, 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心理护理, 能促使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 并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宫颈癌患者术后由于躯体化以及惊恐等因素的存在, 护理人员对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深入了解患者具体的心理状态, 包括患者对疾病认识程度、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关注的影响等, 并通过与患者的沟通, 介绍抗癌成功的事例, 以激发患者的生存欲望正确对待癌症, 勇敢面对疾病的挑战,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提高生活质量。文献报道, 加强宫颈癌患者术前护理干预, 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的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9]。同时要经常与患者家属、亲友、同事等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及指导, 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 建立起融洽的相互信任关系, 取得他们充充分分的的理理解解和和配配合合。。让让患患者者家家属属参参与与到到治治疗疗和和护护理理过过程程, , 鼓鼓励多探视、关怀患者, 让患者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馨,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

本研究中经过心理护理干预, 宫颈癌患者的心身症状明显改善, 实验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果提示根据患者病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 做到因人施教、因病施护, 同时给患者以良好的心理支持, 可帮助患者减轻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并提高生存质量。

总之, 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给予密切的观察, 加强患者的心理治疗及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能使患者手术的成功率显著提高, 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 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耐受能力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Garland SM, Bhatla N, Ngan HY.Cervical cancer burden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Asia oceania perspective[J].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12, 21 (9) :1414—1422.

[2]Liu MT, Hsu JC, Liu WS, et al.Prognostic factors affecting the outcome of early cervical cancer treated with radical hysterectomy and post-operative adjuvant therapy[J].Eur J Cancer Care, 2008, 17 (2) :174-181.

[3]田现莲, 张国楠.子宫颈癌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J].肿瘤预防治疗, 2011, 24 (6) :340-343.

[4]金华.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病杂志, 1986, 12 (5) :260.

[5]张惠兰, 陈荣秀.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261-262.

[6]闵军霞.癌症患者心理反应调查分析及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3) :180-182.

[7]戴丽娟.护理干预对预防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影响[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4, 3:68-69.

[8]闫俊.心理干预对宫颈癌患者后装治疗焦虑的疗效观察[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2, 7:116-118.

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第11篇

2013年12月3日晚,琪琪跳河自杀身亡。前一天,她曾到一家服装店购物,店主蔡某怀疑她偷衣服,将视频截图发到微博上求“人肉偷衣服女生”。很快,琪琪的信息全盘曝光,同学朋友指指点点,网上一片辱骂之声,让琪琪在黑暗与沉默中走向绝路。(2013年12月15日《京华时报》)

这样的悲剧让人看着唏嘘慨叹。家庭教育中,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缺失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许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只关心是否穿得暖吃得饱,而对他们的心理却很少关注。其实,要想让孩子在未来社会中拥有一席之地,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坏情绪泛滥不利于身体健康,还容易使孩子变得焦躁不安,情绪失控而失去判断能力。家长想要孩子积极从容地面对挫折,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要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学会面对问题,让他们在面对成绩不良,被人威胁、侮辱,家庭的不幸等问题时,能冷静地面对,客观地分析,并能清醒地应对。当他们做到顺利时不骄,失利时不怨时,他们就拥有了强大的心脏。孩子只有具备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才能够直面困难,独立面对问题。所以,作为家长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去独立处理事情。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问题探讨 第12篇

一个人的心理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记得白岩松写过一篇文章“不平静就不会幸福”只有平静了,你才会感到踏实和沉稳,可是现代的大学生很多都是比较浮躁的,那么自然而然心里承受能力就不会有所提高,因为在浮躁的环境下,人是容易冲动的,那么就不会有很多时间思考自己所做的事到底如何,这件事应不应该做?而当事情做错了的时候,往往悔恨交加,百般抵赖,甚至作出超乎想象的事。

现在大学里的,很多都是90后的孩子,90后个性十足,做事想问题都“不走寻常路”,总喜欢突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而且叛逆期比较长,所以在大学里,你时常会看到一些小集体的出现,有可能以寝室为单位,有可能以社团为单位,或者以其他相同的爱好走在一起,哪怕就一个班,小集体现象也十分普遍,究其原因:现在的大学生安全感比较缺乏,由于90后所处的环境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现在的整个社会的离婚率持续上升,也给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所以他们喜欢结伴,不喜欢独处,更不喜欢寂寞。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作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就尤为显得比较低,随着近年来高校不断发生大学生跳楼、跳河等自杀事件的产生,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大学生心理健康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尤为重要。

大学应该是思想以及真理碰撞的乐园,可是现实不尽如此,游戏成为了他们的精神食粮,快餐成为了他们充饥的干粮,尽管适当的游戏有益于智力的开发,可是很多往往沉迷其中,在台湾的一项调查其中以8个高校752名大学生为例,调查的研究发现,成瘾率为11.7%,而且男性是女性的4倍,更别说依赖和轻度依赖的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了,试想这样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得到了锻炼了吗?得到提高了吗?显然没有,还有些大学生逃避现实,各种堕落忘了自己曾经考上大学时的壮志豪情,有句话说的好“大学就是个大染缸,关键是看你会把自己染成什么样的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于是才造成了,考试不及格或者考试作弊被发现后的各种自杀事件,可能我们听说后只是一笑了之,但是他们以生命的代价,告诉了我们血淋淋一般的现实———大学生心理承受力较差。

当然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较弱,学校的教育也有很大关联,虽然近年来各大高校也开始对大学生的心理关注增加,也开设了一些相关的课程,上到校长下到辅导员和班干部都强调要时刻关注同学们的心理和思想,但是这中间一直有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那就是怎样让大学正确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虽然都在强调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可是效果并不理想,一些高校因为课时的原因,砍掉了一些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一直都是口头上强调应该怎样,可是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并不明显,这是其一。其二,同学们自身也缺乏相关的认识,他们可能很容易区分开精神病人和健康的人,但是并不知道心理健康包含的不只是这么浅,所以在平时不注重这方面的训练以及检测,等遇到一些事的时候就变得心理非常脆弱,从而做出一些非常严重或后悔的事情,所以高校的具体关于同学们的心理健康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其中包括政策上的和物质上的关注。所以,如此看来,在高校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其承受能力如何就变得非常重要。在我看来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承受力就应该有如下改进措施:

1家庭方面

(1)家长以及家中的亲朋好友,要懂得心理健康对一个认得重要性,特别是孩子,从思想上应该引起重视,并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是满足孩子们的物质上的满足。(2)时刻关注孩子的思想和心理,营造良好的家庭沟通氛围,避免代沟的出现,维护好相互沟通的这条感情链。(3)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孩子自己也应该主动和亲朋好友沟通,不能太自我主义,过分高估自己的处理事情的能力。懂得如何排遣心中的不快,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2学校方面

(1)领导要重视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所表现出来的重要作用,抛开应试教育的枷锁,将素质教育定位重点,从上到下,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同时形成一套非常严谨的奖惩机制,对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显著成果的应该给予奖励,反之,有些师生从心理上没有引起重视的,从而教育成果不理想则应该给予相应的惩罚。

(2)学校制定好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相关的机制和规定后,就应该贯彻和执行,现在之所以有些高校在这方面的教育效果不理想,实质就是执行力的问题,这是个大问题,我国很多高校都存在这样的问题,领导口号响亮,但是行动冷淡或者迟缓,最后就不了了之,从而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根本得不到什么锻炼,就更不用说实质性的进步了,所以,执行力应该引起重视!

(3)老师们应该积极关注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以及承受能力的强弱,及时同班上的班委或者相关管理人员的沟通和了解,能够第一时间知道同学们的心理动态,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学生发面

(1)注重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有意识的检测自己的心理健康承受能力,并不断加强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平常多和老师沟通,遇到困难应该主动告知老师或者学校相关负责人,遇事冷静处理。

(2)懂得和同学们的相处之道,能够与周围的朋友畅谈心扉,遇事多和自己的朋友商量,多听其他人的一些劝告,不应该一意孤行,懂得怎样保护自己。时刻牢记心理健康对自己的重要性。

上一篇:细胞核相关抗原下一篇:中压成套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