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监护病房

2024-08-31

新生儿监护病房(精选12篇)

新生儿监护病房 第1篇

1.1 研究对象

收集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2004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死亡的129例患儿的病历资料,男66例,女63例,男女比例为1.05∶1.其中早产儿66例,占死亡构成比的51.16%;足月儿55例,占死亡构成比的42.64%;过期产儿8例,占死亡构成比的6.2%.

1.2 方法

分别计算早产儿、低体重儿的病死率,进一步分析新生儿直接死亡原因。

2 结果

2.1 早产儿、低体重儿的病死率

我院2004年—2009年新生儿病死率与胎龄及低体重的关系,见表1、表2.

2.2 孕产妇年龄与新生儿病死率

见表3.

2.3 新生儿死亡时段分布

见表4.

2.4 2004年—2009年NICU新生儿直接死亡原因

见表5.

2004年—2009年,新生儿直接死亡原因排序依次为感染性疾病、窒息及其并发症、先天性畸形、其他疾病。6年间,感染性疾病、窒息及其并发症始终占据主要位置。感染性疾病66例,占51.2%;窒息及其并发症39例,占30.2%.近3年来,新生儿直接死因中,先天性畸形及其他疾病比率有所增加。

3 结论

胎龄小、出生体重低以及母亲高龄始终是新生儿死亡的高危因素。出生后48 h内是各种原因致新生儿死亡的高危时段。6年间,导致新生儿死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感染性疾病、窒息及其并发症。先天性畸形致死率有所增加,疾病谱有逐年扩大趋势。

4 讨论

2004年—2009年,我院NICU早产儿的救治水平明显提高,早产儿病死率下降,但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仍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1,2]。新生儿出生48 h内病死率最高。既往的报道显示[3],胎龄不足28周的早产儿病死率高,而本组资料只收集到5例,仅占很小的比例,这可能是因为胎龄不足28周的早产儿因存活率低而很少就诊,今后有必要对该组人群给予更多关注。目前医疗水平进展迅速,完全有能力救治胎龄不足28周的早产儿。

2004年—2009年新生儿直接死亡原因排序,感染性疾病居首位,积极防治新生儿感染,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合理应用设备仪器、侵入性操作,严格无菌操作,是避免感染的有效措施。

窒息及其并发症在新生儿死因中始终占据主要位置,与文献报道一致[4,5]。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按照心肺复苏方案规范操作,注意围生期保健,熟练新生儿救护技术,完善新生儿重症救护系统。

此外,我院收治患儿的疾病谱有扩大趋势。先天畸形患儿病死率增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必要普及围生期保健知识,早预防、早发现,积极治疗。本地区高龄产妇有逐年递增趋势,如何有效降低该组产妇的新生儿病死率,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梁黎,欧弼,吴胜,等.住院儿童病死率和死因顺位40年来的变化[J].中华儿科杂志,1998,36(5):302-303.

[2]陈丽群,李卫平.220例早产原因及对母婴影响的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1,17(1):27.

[3]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78-180.

[4]赵玉歧,肖敏,何淑敏,等.危重症新生儿转诊转运的有关问题[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3):994.

新生儿监护病房 第2篇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深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作者:肖善秋 李月凤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第36期

【摘要】目的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深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对策进行探究,进而减少该类疾病的发生。方法选择2011年2月到2012年2月期间到本院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治疗并被确诊了的深部真茵感染新生儿2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对这22例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原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深部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在早产儿,主要部位是在肺部,而最常见的感染菌种为白色念珠菌。而造成ICU深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长期侵入性的操作、广谱抗生素以及静脉营养的长期使用。结论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深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后,作者认为应该尽量减少长期侵入性的操作、广谱抗生素以及静脉营养的长期使用,同时做好真菌感染预防方面的工作,有利于减少该类疾病的发生,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

新生儿监护病房 第3篇

关键词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新生儿 体温 背温 颈温 腋温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146

体温是重要生命体征之一,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测量体温是护理工作最基本、最常用的技能之一。临床护理工作中观测体温,有助于明确诊断、判断病情、分析疗效。护理人员只有采取正确的方法,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才能获取正确的体温数值,为护理和治疗提供必不可少的依据。目前,临床上采用口温、肛温和腋温法监测患者的体温。但在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这些方法存在不利之处。测量新生儿口温和肛温危险性较,容易损伤黏膜,且体温计容易折断,腋温则需专人扶持测量,增加临床劳动量。新生儿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调节功能差,散热快,易受外界温度影响。新生儿出生后需要保暖,包裹较多,每次测腋温都要解开包裹或打开暖箱扶持,容易受凉,极大地降低了有效温度。并且新生儿手臂不易固定夹试体温计时需要护理人员托扶;患儿较多,护理任务重或患儿病情危重时难以取得准确的数值。2011年1~6月通过对100例患儿自身腋温和背部体温的测量对比观察,探讨测量颈部温度(简称颈温)和背部温度(简称背温)的临床价值和可行性。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6月收治新生儿100例,男58例,女42例,出生天数1~14天,体重≤2500g 11例,2500~3500g 89例,早产儿22例,足月儿78例。

方法:采用患儿自身对照法将误差小于0.2℃的体温计每4小时同时测量患儿的腋温、背温和颈温[1]。选择新生儿安静时测量,哭闹,沐浴或喂奶的30分钟后再测,室温保持在22~28℃。时间均5~10分钟。

采用水银体温计,测前将所有体温计水银甩至35℃以下。于同一时间放入38℃温水中,3分钟取出,体温表误差大于0.2℃的不用。测量的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测量腋温,体温计水银端放入腋窝深处,屈肘过胸,护士扶持。测量背温,患儿仰卧,体温计水银端经颈下放入肩胛骨与脊柱之间的斜方肌部位,背部皮肤与床褥紧贴。颈温是将水银球置于颈下。5分钟、7分钟后记录体温数值,体温计不取出,到10分钟取出,测1~5次,分别记录数值。

统计学处理:资料录入计算机整理,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100例患儿颈温、背温平均37.10℃,腋温平均37.08℃。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u=0.4435,P>0.05背温和腋温无统计学意义。

讨 论

给新生儿测量体温是护理人员的基本功。新生儿躯体小,体表面积相对大,散热快;皮肤薄,蒸发散热多;棕色脂肪少,产热低。棕色脂肪组织是新生儿产热的重要部位,位于肩胛间区,颈部、腋窝及胸、腹部大血管及肾上腺周围神经末梢及血流供血丰富处[2]。故新生儿很难靠自身维持正常体温,对环境温度的要求相对较高,所以保暖是最重要的。而准确测量新生儿的基础体温,对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有一定意义。

NICU作为无陪伴病房,护士每天要在短时间内为多名患儿测量体温,护理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大。测量腋温需护理人员在一旁协助病儿夹住体温计,耗时较长,而由于新生儿发育的特殊性,且卧位一般为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平卧位可使背部与床褥形成一相对密闭环境,使背部散热少。而头偏向一侧亦可在颈部与锁骨之间形成一相对密闭的环境,且这两部位均不需要专人守护,可节约时间从事其他工作,亦可减轻劳动量。

经100例患儿自身对照测得的体温进行观察和分析,不同部位的体温彼此结果无显著差异,同时证明在临床上测量颈温和背温安全性高,可靠性强,因此,认为运用颈部和背部测量新生儿的体温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环境温度及病情均可影响体温,如果患儿出汗,影响体温的测量,所以需在患儿安静时,擦干汗液,如果患儿活动多,可适当增加测量时间。试验中有2例败血症患儿手足凉,测量腋温均比背温高0.3℃~0.4℃,因此,适合体温稳定的患儿。对于感染重,末梢循环差的患儿不宜用背温、颈温法。

试验中对腋温与背温、颈温相差0.2℃以上的观察发现,大多数是患儿烦躁不配合,体温计松动,接触不严,或患儿背部、颈部有汗,增加了散热,对烦躁不配合者尽量不用背部、颈部测量法,以免体温计折断或松动。有汗的应擦干汗液5分钟左右再测。

试验中测背部体温5分钟时不取出体温计,读出数值,再测到7分钟,患儿体温较5分钟升0.1℃左右,再测到10分钟,基本和7分钟时一样。因此背部、颈部测量法测7~10分即可,对活动多的可适当增加测量时间。

新生儿监护病房采取背部测量体温法,简便安全,并且减少NICU护士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背部、颈部测量体温适合在新生儿监护病房应用,可以作为新生儿测量体温的常规方法。

参考文献

1 殷磊.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1-252.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护理风险管理 第4篇

1新生儿监护病房风险因素

1.1 新生儿本身的因素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 各系统器官发育尚不完善、功能尚不健全。免疫功能低下, 吞噬细胞功能不足、分泌型IgA缺乏, 造成新生儿易患呼吸道和肠道感染性疾病;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 易造成呼吸暂停及呼吸困难;胃肠功能不健全、吸吮吞咽协调障碍易导致腹胀、胃食管反流;内分泌功能不健全, 易造成水电解质及营养素代谢紊乱。新生儿患病后早期表现往往不明显或不典型, 不注意观察, 易被忽略;病情发展又较为迅速, 短期内即可发生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威胁到生命。

1.2 护理人员因素

1.2.1 护理人员配置不足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要求床位及护士人员比例要达到1:4以上, 但对于绝大多数医疗单位来说, 往往达不到, 造成护理人员比例严重不足, 造成护理人员过度疲劳、体力及精力透支, 护理质量下降。

1.2.2 护理人员本身因素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护理不周, 缺乏爱心及耐心, 三查七对不严格, 交接班不仔细, 业务知识掌握不熟练, 各种监护及治疗仪器操作不当;造成药物误用、漏用、液体外渗造成组织坏死、血管栓塞、皮肤抓伤、烫伤、留置针及气管导管脱落等重大护理差错。

1.2.3 与家属缺乏交流沟通

NICU为无陪病房, 家属对于患儿疾病的了解只能从医务人员处得到。且新生儿病情变化往往较快, 缺乏及时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往往造成家属的误解。护理人员与家属的直接交流沟通较少, 但在患儿出入院、外出检查时、接听家属电话时, 护理人员的说话缺乏耐心、敷衍了事、在不了解病情的情况下, 根据自己的主观理解妄下结论, 造成家属的不信任及不理解。

1.3 环境因素

1.3.1 建筑布局不合理

NICU往往是利用原有病房进行改造后使用, 病房的面积、建筑布局不符合医院感染的要求, 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 床位之间距离较小、不同疾病患者混住, 造成易感人群的高度密集。

1.3.2 医疗用品消毒不严

各种医疗器械如暖箱、光疗箱、喉镜、奶具、衣物消毒不严造成院内感染, 增加了患者住院时间及花费, 甚至造成严重感染的后果。

1.3.3 空气及地面消毒不严

病房通风换气不足、地面消毒不彻底、区域设置不合理或医务人员进入不同区域没有严格执行换鞋、穿脱隔离衣、戴口罩, 造成空气或地面污染[3]。

2管理措施

2.1 加强管理

建立制定新生儿病房工作制度、探视制度、工作制度、安全管理制度, 落实各项护理核心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及隔离制度, 落实各级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 使护理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做到有章可循, 最大限度的减少医疗安全隐患[1]。

2.2 加强学习

采取多种方法使绝大多数护理人员都能接受继续教育, 如在职学习、自考、集中讲课、开展读书报告会、加强“三基三严”的学习和训练, 同时做好新老护理人员的搭配、一对一带教、发挥骨干人员的带头作用, 并且加强各种医疗器械的使用及重症监护技术的培训, 做到人人过关、全员掌握。

2.3 加强患儿的护理

认真做好新生儿基础护理, 包括皮肤护理、臀部护理、脐部护理、眼部及口腔护理, 减少皮肤粘膜的损害及感染机会[2]。做好对重症患儿、特殊感染患儿的管理, 由固定的人员在相对独立的房间进行护理, 以做到对病情的严密观察, 防止因观察护理不到位所出现的医疗风险。

2.4 防止院内感染

认真做好病区的设置及管理, 做好室内的清洁卫生, 地面每天用消毒液湿拖2次, 空气净化器持续消毒空气, 做好对各种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 做好对应用呼吸机治疗患儿的气道及呼吸机管道的管理, 做好医务人员的手清洁卫生, 规范六步洗手法, 操作前后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4]。

2.5 增加交流与沟通

患儿入室后, 由较资深护理人员告诉家属患儿病情、治疗护理情况、住院花费情况、科室技术力量及设备, 增强家属的信任及理解。住院过程中时刻注意与家属的交流, 耐心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对于不能回答清楚的, 可以请医务人员共同解决。出院时, 告诉家属护理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做好随访工作。

参考文献

[1]薛惠红.新生儿病房护理风险管理.全科护理, 2008, 17 (11) :2990.

[2]李岩.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管理.全科护理, 2008, 6 (11) :2706.

[3]苏绍玉, 李凡, 陈晓蓉.新生儿监护病房的护理管理探讨.护士进修杂志, 2002, 17 (11) :838-839.

重症监护病房管理制度 第5篇

1、护士在科主任的领导下,由护士长负责管理。

2、护士衣着统一规范,严格控制非本室人员的出入。

3、护士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执行各项医疗护理操作常规。

4、护士对病人实行24小时连续动态监测,并详细记录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急救护理措施准确及时。

5、各种医疗护理文件书写规范,记录完整、整洁。

6、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杜绝差错隐患,确保病人安全。

7、做好病房的消毒隔离及清洁卫生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8、仪器、设备应制定专人负责管理,定期保养,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9、物品定位、定量、定人保管,未经护士长允许不得外借或移出ICU。

新生儿监护病房 第6篇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感染控制;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651-01

重症监护病房(ICU)为医院集中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救治的特殊病房,ICU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的危险率较普通病房患者多10倍。其主要因素和ICU患者机体抵抗力弱、病情危重、免疫力低下、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侵入性操作多等相关[1]。一旦患者出现机体感染,则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病情恶化,对后续治疗与护理带来极大的影响。因ICU的患者具有流动性特征,转移可能会导致院内感染流行。本次研究主要对ICU患者院内感染发生因素进行分析,综合相应的措施,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98例重症监护并发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51例,女性47例,年龄19~74岁,平均年龄(45.2±6.9)岁。基础疾病:重度颅脑损伤21例,脑出血16例,呼吸衰竭18例,多发伤11例,脑梗死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8例、急性心肌梗死7例、多脏器功能衰竭9例。进入ICU时间,1d~78d,平均时间(8.25±2.61)d。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院内感染病例进行登记,将患者根据年龄与感染部位、疾病、危险因素等情况的不同,进行分析。

1.3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根据中华人共和国卫生部在2003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以医护人员检验和相关资料记录未诊断依据。

1.4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选择的ICU患者98例中,发生院内感染21例,发生率为21.43%。内科系统感染为6.15%,普通病房为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各年龄段有较大差异,50岁以上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50岁以上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21例院内感染患者进行检查后发现,感染主要部位为胃肠道与泌尿道、呼吸系统。导致ICU患者出现医院感染,其主要因素为侵入性操作较多,有进行侵入性操作患者,产生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较无侵入性操作患者高,其中气管切开与器械通气患者感染发生率最高,其次为纤维支气管镜治疗、留置导尿管与鼻胃管、血管切口、动静置管等。

3讨论

经统计数据显示[2],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率达21.43%,明显较普通病房、内科系统高。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感染,其以下呼吸道感染较为多见。其次为胃肠道、泌尿道感染,与国内相关报道所得结果一致。老年重症患者时出现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因ICU老年人群自身病情危重,抵抗力差,住院时间长,身体的部分保护性反射开始逐渐消失,因痰液瘀滞,使肺部产生严重的感染;因自身疾病较重,需要作气管插管、纤维支气管镜、气管切开等方式进行治疗,也有患者行机械通气,保持下呼吸道与外界接触,导致鼻咽部无感染抵抗能力,引发肺部感染[3]。因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会对正常菌群形成抑制,导致体内细菌大量繁殖,出现菌群严重失调情况。我院ICU为综合性病房,专门收治各种重症患者,其中颅内损伤、脑出血、脏器受损等较为多见,因患者的基础疾病较为严重,身体难以吸收营养,出现免疫功能下降,同时患者也有使用侵入性操作与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导致医院感染发生增加。

医院感染预防主要采取非抗菌药物防治为主,根据相关因素采取措施:

口腔护理:据有关研究结果显示[4],氯已定、过氧化氢漱口能有效对牙菌斑上的细菌进行有效的抑制,可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护理人员可定期对患者进行氯已定或者过氧化氢进行漱口,每日两次,抑制口腔细菌滋生;

尿道管护理:重症患者大多需留置导尿管,减少尿潴留的发生。可尽量将导尿管的留置时间减少,并定期进行尿管更换,避免因长期置管,滋生细菌,产生泌尿系统感染;

胃肠道感染护理:鼻胃管使用后,会导致食道下段括约肌功能受到严重的影响,导致胃内的含细菌容物产生反流,流至鼻腔后产生呼吸道感染]。危重症患者必须给予足够的营养支持,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早期行肠内给氧,能有助于将胃酸分泌提高,降低胃内的细菌定植;临床上课使用硫糖铝来代替受体阻滞剂、H2等抗酸药物。不阻断胃酸分泌,能显著对应激性溃疡进行预防,避免细菌的胃内定植,有效降低肺炎发生率[5]。

机械通气防治:定期进行呼吸机导管更换,采取热湿交换、无创通气等方式,可使患者的呼吸道感染与肺部感染发生率降低。

综合上述,ICU的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且与诸多因素相关。根据其发生因素采相应的措施,可缩短患者的ICU住院时间,确保合理使用抗菌药,能避免患者出现交叉感染,使感染发生率降低,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蔡成,吕勤,戴昆琦等.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感染菌群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医药导报,2011,30(3):379-381. [2] 沈伟锋,李辉,马岳峰等.创伤患者住ICU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6):588-592. [3] 李维勤.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的重症监护治疗[J].中华消化杂志,2014,34(3):145-147.

[4] 李琦,黄映玲,张琳等.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8):23-24.

新生儿监护病房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8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病例1650例,依据是否发生医院感染进行临床分组,医院感染组150例,住院时间大于48 h,日龄小于28 d,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并确诊。非感染组1500例,住院时间<48 h,不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2 观察指标

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两组新生儿性别、胎龄、体重、住院时间、入院诊断、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检查。观察两组小于 胎龄儿、出 生体重≤1500 g、胎龄≤37周、羊水污染、新生儿窒息、肠外营养、机械通气情况;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

1.3 细菌培养及鉴定

患儿入院后采集呼吸道深部痰液进行培养;血行感染采集股静脉穿刺取血进行血液培养;皮肤黏膜感染通过无菌棉签蘸取分泌物进行培养;初次尿检异常再起留取尿液标本进行培养。采用美国BD公司的细菌培养鉴定仪对细菌进行鉴定。

1.4 判断标准

1.4.1医院感染的标准诊断 : 参照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确立[5],主要包括1血液培养阳性;2胸片观察有明确的肺炎或者其他部位发生感染;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6.0×109/L,血小板<10×109/L,C反应蛋白>8 mg/L;4有感染发生的明显临床症状。上述指标任意一项同时伴有第4项者均可以诊断为医院感染。

1.4.2新生儿体重分类标准[6]:低出生体重儿为体重<2500 g,极低体重出生儿为体重 <1000 g,正常出生体重儿为体重2500~4000 g,巨大儿为体重>4000 g。胎龄分类:足月儿为胎龄37~42周,早产儿为胎龄<37周,过期产儿为胎龄≥42周。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单因素分析

两组出生体重≤1500 g、胎龄≤37周、新生儿窒息、肠外营养、机械通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新生儿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因素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出生体重≤1500 g、胎龄≤37周、新生儿窒息、肠外营养、机械通气均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818、4.468、4.049、4.897、3.768,均P < 0.05)。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不同仪器、治疗方法和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医院感染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其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同时对于生活质量也有不良影响[7,8]。医院感染是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其主要是指住院期间发生感染和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但是在出院后发生感染[9,10]。新生儿是医院感染过程中的特殊病例,因其刚出生,机体免疫系统不完全,各项脏器发育不完善,很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的侵袭,促使新生儿成为院内感染的主要易感人群,一旦发生不仅对新生儿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增加了经济负担,同时可能危及新生儿的生命安全,成为家庭、社会的巨大负担[11,12]。新生儿医院感染的诊疗技术不断提高,早产儿病死率明显降低,一些新生儿机体免疫功能不完全,皮肤薄进而屏障保护功能差,患儿在入院时病情相对危重,在住院过程中要进行多项诊疗,进而可能造成医院感染。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特点是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不仅影响威胁医院的诊疗水平,同时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

目前我国医院感染主要是下呼吸道感染,其中肺部感染比例最多。以往研究表明,新生儿院内感染多是革兰阴性菌,近年来,随着抗生素耐药细菌增多,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13,14]。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来源各不相同[15,16]。如草绿色链球菌来自于痰标本,金黄色葡萄球菌来源于血液标本和脓性分泌物,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来源于脐分泌物,大肠埃希菌多见于气管插管内吸引物。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约占总分离细菌的40%,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革兰阳性菌中占首位,革兰阴性菌占60%,属于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中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17,18]。革兰阳性球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属于呼吸系统常见的致病菌。革兰阴性杆菌则以大肠埃希菌为首位,来源于气管插管内吸引物和胎粪,可能是由于重症患儿多采取气管插管。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途径主要是血行感染、呼吸道感染,同时皮肤黏膜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也有发生。其中感染部位主要是以肺部为主,分析其原因:1首先新生儿急救和处理往往需要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从而造成新生儿易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新生儿往往不能进行自主咳嗽,呼吸道内的痰液等分泌物增多,如果不能及时处理,或者清理呼吸道时造成呼吸道黏膜损伤均有增加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其次感染部位明确的是败血症,主要来源于新生儿的血行感染,由于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难度较大,一般诊断主要以血液培养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新生儿败血症的感染途径多来源于皮肤感染,分析其原因:1新生儿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发育不良,皮肤容易发生破损,脐带残端闭合不全,不能有效地发挥屏障的效果;2上呼吸道纤毛运动能力差,不能对黏膜表面的细菌进行及时地清理;3新生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淋巴细胞的吞噬功能较差,进而造成感染不仅仅局限于淋巴结之内,同时容易发生扩散,另外新生儿的体液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较弱,容易发生感染。

新生儿医院内 感染危险 因素主要 包括出生 体重≤1500 g、小于胎龄儿、出生时合并窒息、胎龄≤32周、肠外营养、呼吸机辅助呼吸、羊水污染等。小于胎龄儿的有一种说法叫做宫内发育迟缓,主要是出生体重在同龄儿体重低于第10百分位,或者是小于平均体重的2个标准差。小于胎龄儿体重相对较低,发育不成熟,病情严重,从母体摄取营养的速度较差,另外其先天免疫功能可能受到抑制,进而淋巴细胞的技术明显偏低,造成患儿的机体抵抗力减弱,容易发生感染。机械通气是为了改善患儿通气和换气功能,维持患儿血气在正常范围之内,治疗呼吸衰竭。随着医疗服务技术的不断进步,机械通气的应用率明显增高,机械通气也成为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有资料显示,机械通气越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概率越大,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10%~65%,病死率达到15%~55%[19,20]。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清理呼吸道频率不足,由于新生儿无法进行自主排痰,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清理时可能对呼吸道造成不同程度的黏膜创伤,护理人员只能根据个人临床经验调整呼吸道的清理频率,如果呼吸道清理时间间隔保持合理状 态,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可能有所降低;2手部清洁不彻底,医院感染过程中经手传播细菌感染的概率为30%,医护人员诊疗过程中手部污染与新生儿感染有较高的相关性;3无菌操作技术把关不严格,医疗器械消毒不严格,造成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肠外营养是新生儿不能耐受肠道内营养,需要通过静脉输注人体需要的营养素,从而维持新生儿的正常生长发育。长期肠外营养造成院内感染的可能机制:1肠外营养液中脂肪里的乳糜颗粒通过单核吞噬系统吸收,从而对白介素-2活化淋巴细胞活性进行抑制,降低细胞因子产生,从而有效地降低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增加了感染的发生率;2肠外营养应用的脂肪乳剂是细菌和真菌较好的培养基,有利于某些细菌的繁殖,比如脂肪乳可以促进马拉色菌属不断繁殖,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3肠外营养的同时也会对开奶时间造成延迟,影响了新生儿肠道菌群正常建立,肠道菌群建立出现异常,对肠道黏膜造成损伤,失去了原有正常的屏障功能,从而增加了感染的概率。

本研究通过分析我院2013年5月~2014年8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病例1650例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医院感染进行临床分组,医院感染组150例和非感染组1500例。观察两组小于胎龄儿、出生体重≤1500 g、胎龄≤37周、羊水污染、新生儿窒息、肠外营养、机械通气情况。观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情况,结果表明,两组出生体重≤1500 g、胎龄≤37周、新生儿窒息、肠外营养、机械通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出生体重≤1500 g、胎龄≤37周、新生儿窒息、肠外营养 、机械通气均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提示掌握好机 械通气的 临床指征 ,严格执行 无菌操作制 度,适当的进行呼吸道清理,降低插管引起的创伤和缩短通气时间,强化早期微量喂养,对于有效地预防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新生儿监护病房 第8篇

在建设NICU中, 我们体会到有几个重点环节应特别关注。

一、流程设计上要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新生儿免疫系统不成熟, 在医院是易受感染的群体, 因此, 新生儿科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我院在新生儿科的流程设计上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运作, 使新生儿感染发生率在2007、2008、2009三年分别为4.73%、4.96%、3.45%, 均在国家期望控制线的50%以内, 而且无医院感染暴发。2008年NICU运行后, 新生儿科感染发生率更是明显下降。具体的做法是:

(一) 感应式洗手设备

入室门口及每个房间都要有便利的感应式洗手设备, 方便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前后要洗手, 以避免交叉感染。

(二) 病房的设置要分开

要考虑将不同病种的患儿分开, 将早产儿和足月儿分开、感染性疾病患儿和非感染性疾病患儿分开放置。

(三) 合理配置各功能用房

除病房外 (治疗区) , 要有工作区 (医护人员办公室) 和生活区 (值班室, 休息室, 配奶室) 等辅助用房。三区域要相对分开并合理配置。由于新生儿收入病房首先通过医护人员的病情评估, 之后要沐浴更换衣物后才由医护人员抱入NICU, 故不需要第二个人员通道。

(四) 清污流线清晰分明

医疗物品的清污线路要清晰并分开, 要有单独的污物出口。

二、按不同病种设置大小不同的房间

华西第二医院NICU病房共3间, 其中一间病房安装1个吊塔, 用于收治需要隔离的患者;一间安装3个菱形吊塔, 最多可以收治12个危重早产儿;安装9个吊塔的房间用于收治危重新生儿, 这个房间每个吊塔间隔1~2m的间距, 分别收治9~20个患者。

房间按不同病种收治, 主要是分别收治需要消化道和呼吸道隔离的患者。这样病房管理起来比较节省人力, 便于隔离预防交叉感染。遇到抢救和护理时医护人员便于操作。

三、各种抢救监护设备要配置齐备

进入NICU的患儿病情一般都比较严重, 新生儿病情变化又比较快, 随时都可能进行抢救, 所以NICU病房需要的设备多, 有心电监护、呼吸监护、血压监护、体温维持及监测、血气检测、中心静脉压监测、输血输液泵系统等。另外, 在配置抢救、监护设备时, 需要注意两点:

(一) 吊塔上要预留足够的电气源插座

一般一个床单位至少要配置8~10个电源插座, 两个氧气和两个负压插座。

(二) 合理放置抢救监护设备及医疗用品位置

抢救监护设备及医疗用品的放置位置要合理, 干湿要分区, 当一个吊塔收治两个患者时做到一边吊塔一套设备, 上干下湿, 一方面便于抢救时使用方便, 一方面不易损耗设备。

四、需设置中央监护系统

新生儿病房内设置中央监护系统, 在护士站就可通过显示屏监护患儿的各种生理指标及生命体征, 在节假日及下班时间, 医护人员人力资源相对不足时能有效保障用较少的人力及时全面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

五、病房的环境注意要点

噪音、强光对新生儿都是严重的刺激, 营造安静柔和舒适的环境非常有利于患儿康复。

(一) 病房采光

病房的灯光光线柔和, 亮度可调。白天尽可能利用日光, 但要避免阳光直射。

(二) 周围环境要安静。

(三) 病房的色彩

选用浅淡柔和颜色的地板, 使地板颜色和墙面颜色的搭配协调, 柔和舒服的环境有利于医务人员在里面长时间工作不易疲劳, 又有利于患儿的康复。

六、NICU层流

NICU病房采用十万级净化空气层流系统就可以有效保证空气质量, 医院感染科每月对NICU病房的空气监测均在标准线下, 细菌总数10cfu/m3 (或.2cfu/平板) , 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由于新生儿一般没有传染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笔者认为, NICU内可以不装配负压病室。

七、装饰材料的选择

NICU建筑装饰材料要求不产尘容易清洁, 防潮防霉, 不产生静电, 符合消防要求, 地面材料还要求耐磨。我们选择的墙面主材是电解板, 地面主材料是橡胶地板。

八、人性化的考虑

(一) 探视的一般规定

NICU病房无家属陪伴, 家属探视一般通过摄像探头了解患儿情况。如有特殊需要在床旁探视患儿时, 要限制探视人数1~2人/间, 探视人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 通过探视通道进入指定区域。

(二) 避免探视者进入大病房。

(三) NICU设立家庭化病房需再论证。

参考文献

[1]沈晓明.儿科学 (第七版)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P90

[2]《医院管理评价指南》, 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3]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2006, 卫生部

[4]郭文俊, 李芳红, 李小明, 等.新生儿室工作人员洗手方法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4) :300, 311

新生儿监护病房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6月本院监护病房收治的100例新生患儿, 其中男66例, 女34例;病情:早产26例, 低体重24例, 缺氧缺血性脑病7例, 新生儿窒息13例, 高胆红素血症20例, 其他10例。两组新生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 筛查程序:待两组患儿病情稳定之后进行听力初筛, 未通过初筛者应在患儿出生42 d内进行复筛, 复筛时一律双耳复筛, 即使初筛时只有单耳未通过, 复筛时亦均应复筛双耳。若复筛仍未通过, 3个月内需带患儿回院做全面性听力学评估。 (2) 测试方法:用筛查型耳声发射 (OAE) 或自动听性脑干反应 (AABR) 作为初筛工具, 在新生儿出生后自然睡眠或安静的状态下进行的客观、快速和无创型检查, 筛查结果均以“通过”或“未通过”表示。 (3) 护理方法: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听力筛查护理。

1.3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两组患儿初次筛查、监护42 d与监护90 d时单耳和双耳的听力筛查结果, 并将两组患儿初次筛查通过率、复筛率及护理有效率作为护理效果评定指标, 其中护理有效率=1-监护42 d单耳未通过率。1.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患儿听力筛查结果

观察组新生患儿初次筛查、监护42 d、监护90 d时单耳及双耳未通过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2.2 两组新生患儿护理效果分析

观察组新生患儿初次筛选通过率、护理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新生患儿复筛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2。

注:两组比较, P<0.05

注:两组比较, P<0.05

3讨论

听力筛查护理方法主要包括: (1) 清除耳道分泌物:新生儿建立呼吸功能后, 护理人员应将其脚抬高头偏低, 双耳分别向左、右倾斜以便于羊水流出耳道, 并用药棉将羊水或其他分泌物擦净, 避免其阻塞耳道影响听力筛查结果, 导致假阳性筛查结果, 引起患儿家长不必要的恐慌与担心; (2) 把握筛查时机:患儿娩出1 d时耳道分泌物还残留在耳道中难以清除干净, 此时不宜进行筛查, 最好在出生2~6 d进行初次筛查[1]; (3) 确保良好筛查环境:筛查房间保持安静, 噪声<45 d B, 湿度约为40%, 人员走动说话都要保持轻声; (4) 筛查时保证新生儿良好状态:在其喂奶并熟睡后进行听力筛查, 筛查时患儿应侧卧, 耳朵向上, 由经验较丰富的检测人员轻柔牵引患儿耳廓以保证其耳道拉直, 在经耳道清洁后将检测探头塞入外耳道1/3处实施筛查; (5) 预防交叉感染:筛查前检测人员要对双手及设备进行消毒, 若患儿双耳均无感染便使用同一耳塞, 若存在感染则要更换耳塞, 且所有耳塞都是专人专用, 接触不同患儿时要及时对设备与人员进行消毒, 以降低交叉感染发生; (6) 维护筛查设备: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检修、保养等, 避免设备故障而产生错误结果[2]; (7) 进行健康教育:对患儿家长普及听力筛查过程、出现未通过后的治疗方法及如何保护患儿耳道等相关知识, 消除家长对筛查的顾虑与抵触情绪,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对于初查未通过患儿要重点护理, 分析未通过原因, 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 若复查仍未通过, 必须尽早给予治疗, 防止病情发展。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患儿初次筛查、监护42 d、监护90 d时单耳及双耳未通过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新生患儿初次筛选通过率、护理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新生患儿复筛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说明实施听力筛查护理可有效提高新生儿听力的初次筛查、监护42 d、监护90 d时单耳及双耳未通过率, 减少复筛率, 护理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 在新生儿监护病房内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护理效果非常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田华.新生儿监护病房新生儿听力筛查护理体会.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6) :714-715.

新生儿监护病房 第10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所有入住NICU的新生儿共1 285例, 其中男735例, 女550例;入院时日龄<1 d的853例, 1~5d的152例, >5 d的280例;体重≤1 000 g组9例, 1 001~1 500 g组131例, 1 501~2 500 g组488例, >2 500 g组657例。

1.2 调查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 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附录E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的相关要求, 由感染控制专职人员每日到NICU进行主动监测, 查看病程记录、护理记录、体温单、侵入性操作、相关检查等, 根据新生儿临床体征、相关检查结果等判断是否为医院感染, 监督、指导医务人员及时完成各类监测表的填写工作, 每季度统计、分析、反馈各项监测指标。

1.3 诊断标准

执行卫生部2001年版本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

1.4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其中等级资料行线性趋势χ2检验。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生率

1 285例监测新生儿中, 发生医院感染56例64例次, 感染率4.36%, 感染例次率4.98%;患儿总住院日数8 685天, 日感染率6.45‰, 日感染例次率7.37‰。

2.2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 占59.38%;其次为血流感染, 占28.13%。见表1。

2.3 不同体重组别医院感染率

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医院感染发生存在线性趋势, 出生体重越轻, 感染率越高 (χ2=55.68, P<0.05) , 日感染率亦越高 (χ2=11.29, P<0.05)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4 各器械使用及相关感染情况

呼吸机使用率11.12%, 呼吸机相关肺炎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发生率3.11‰;中央导管使用率8.22%,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LABSI) 发生率2.80‰。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各器械使用率存在线性趋势, 出生体重越轻, 使用率越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NICU是抢救危重新生儿的重要场所, 但由于新生儿、早产儿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皮肤黏膜屏障完整性易被破坏、高应激、高代谢、热量供应不足、体内消耗增加、接受侵入性操作较多等多种因素, 容易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 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人群。研究结果表明, 胎龄和出生体重与医院感染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患儿病情程度越重、基础疾病数量越多、住院时间越长、侵袭性操作越多, 医院感染发生率越高[1,2]。本次监测结果显示, NICU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4.36%, 日感染率6.45‰, 低于徐珍[3]的报道;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医院感染的发生有显著关系, 体重越轻感染率越高。NICU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 与任军红、徐焱[2,4]的报道相一致。

新生儿侵入性操作多, 但气管插管容易破坏新生儿呼吸道的防御屏障, 削弱咳嗽反射和纤毛运动, 使分泌物排出困难;黏连蛋白层的破坏导致细菌在气道上黏附;口咽部寄植菌的吸入并繁殖;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到气道;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呼吸机及治疗器械污染及病室环境和医务人员的手交叉感染等多种因素, 使新生儿极易发生VAP。CLABSI与皮肤天然屏障作用被破坏、穿刺部位皮肤细菌定植、导管接口细菌定植、远处感染或定植细菌血行播散感染有关;胃肠外营养容易导致血栓性静脉炎和官腔的堵塞, 增加感染的发生几率;新生儿出生体重、导管留置时间也与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次监测结果显示, 呼吸机和中央导管使用率随出生体重的降低而显著升高, 相关感染率也随之上升。与2010年NHSN[5]的报道相比较, 呼吸机和中央导管使用率低于NHSN报道, 但VAP和CLABSI发生率却高于NHSN报道, 提示应当加强导管相关感染的监测和临床干预工作。

预防和控制NICU医院感染的发生是医院一个重要挑战, 我院在不断完善NICU硬件设施建设如设置层流净化系统、设置4间隔离间、设置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在配奶间添置洁净工作台等的基础上, 严格执行各项管理规定和要求, 重点抓过程管理和环节管理, 主要有: (1) 重视层流净化系统日常维护, 设专职维护管理人员, 保证空气净化质量。 (2) 严格无菌操作观念, 着重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 努力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3) 加强NICU物品的消毒管理, 每位患儿床单位的所有物品必须消毒后再使用, 听诊器、手电筒等固定专用;连续使用的暖箱每日清洁, 每周更换并彻底消毒, 严格按规定进行终末消毒, 呼吸机管路、湿化器每周更换1次。 (4) 强调感染患儿隔离工作, 根据新生儿感染部位、感染菌种以及外来新生儿进行针对性隔离工作;用物专人专用, 护理人员相对固定。 (5) 注重病原学检测, 新生儿入院当天和疑似感染时进行病原学检测, 发现耐药菌定植时立即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并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性使用抗菌药物。

综上所述, 开展N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能及时掌握医院感染发生趋势, 明确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国外的研究表明[6], 在监测结果评价的基础上, 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后, 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为此,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应根据患儿出生体重、胎龄、侵入性操作等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或干预组合策略, 注重各项干预措施的临床依从性和实施效果, 有效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晓丽.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特点及高危因素分析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2.

[2]任军红, 林金兰, 贾会学, 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2) :2435-2437.

[3]徐珍, 唐素琴, 曹先伟, 等.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21) :3324-3326.

[4]徐焱, 李文华, 王丹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10) :1226-1228.

[5]CDC.National Healthcare Safety Network (NHSN) Report, Data Summary for 2009, Device-associated Module[EB/OL].http://www.cdc.gov/nhsn/PDFs/dataStat/2010NHSNReport.pdf

新生儿监护病房 第11篇

【关键词】非语言沟通;重症监护;护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沟通是一种人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沟通的形式又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普通病房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信息交流与传递的过程基本采用的沟通形式是语言沟通,而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人员面对的是极其危重的患者,这些患者通常无法用语言表达其所需,这时我们的护理人员绝大多数与患者沟通的形式是非语言沟通。

1 非语言沟通及其特点

非语言沟通是是通过身体动作、体态、语气语调、空间距离等方式交流信息、进行沟通的过程。 在沟通中,信息的内容部分往往通过非语言的形式来表达,非语言沟时常被错误地认为是辅助性或支持性角色。

Gazda等[1]在1991年对非语言沟通进行的分析总结,表明非语言沟通包括多渠道、多功能、无意识的行为、情绪表现、真实性、多种涵义及文化差异性等特点。

例如人们在有心事或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自觉地就给人忧心忡忡、忧郁、不苟言笑的感觉,让人一看到就能感觉的到。

2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特点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特点是病种多(包括血管内插管病人、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病人、CRRT病人等等。)、病因复杂、病程长短各异、医疗环境使患者与家属隔离、患者无法口述,同时患者病情变化快,生命随时处于死亡威胁之下,心理反应与一般病人有所不同。

3 非语言沟通的方式

对于急重症患者的非语言沟通通常是语气语调、表情、人体触摸、手势方面的沟通。

语气语调

护理人员应掌握在与患者交流时采用适当的语气、语调并在音量和节奏上加以控制,护理人员所面对的是急重症患者,可能他可以听到并理解你所说的,但无法和你一样用语言表达他的反馈,所以要做到将对病人的爱心、同情心和真诚相助的情感融化在言语中。做到严肃性与亲切性相统一[2],避免病人产生畏惧心理,对治疗和护理产生抵触情绪。

表情

这里的表情指的是护理人员的面部表情,而面部表情是非语言沟通中最丰富的一部分。面部表情最能得到认可的就是微笑。对于一些重症患者根本就是无法动弹,能感受到你的是他的意识和双眼。患者因疾病所表达出来的痛苦与焦虑,护士面带微笑的与其交流,本身就是“安慰剂”[3]。微笑可以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微笑不代表漫无目的的傻笑。

人体触摸

触摸是通过人体的触摸传递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关心、理解和安慰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一种无声的语言,在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人员每天都需要给患者翻身、擦洗、按摩,避免患者产生压疮,可使患者感到舒适、安全等,可体现出亲人般的关怀。患者此时可以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存在、生命的存在、希望的存在。

手势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手势语也有很大的作用,用手势配合口语也是护理工作中常用的。重症监护病房的医疗环境使患者与家属隔离,家属在探视患者的时候隔着玻璃时,焦急的心情,护理人员一个安好的手势,可以舒缓家属的心情,使家属感到放心。

在临床的实际护理中,不光是我们以上提到的方式,我们可以根据护理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些其他的方式,如图片的应用对于缺乏书写能力的老年患者、自制图文并茂的卡片,让患者点头或摇头来表示确认或否认,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并予以合理解决。重症患者无法使用呼叫器,我们采取的发声小鸭子,患者需要时手捏小鸭子,小鸭子发出声响提示护理人员有需要帮助等等。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只要达到患者的优质护理,方式方法见仁见智。

4 小结

非语言沟通是通过一些非语言性的表达方式和行为的沟通形式。护患沟通是指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屬、陪护人员之间的沟通,而在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人员的工作重要方面就是同急重症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并且护患沟通是与患者满意度和医疗纠纷的发生直接相关的关键因素之一[4],有研究提示,临床上80%的护患纠纷是由于沟通不良或沟通障碍所引起[5]。护理人员的核心价值就体现在对患者的服务上,非语言沟通是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中必须使用的的沟通方式,以弥补因语言交流障碍或不足。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所以作为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的深层次的交流,护理人员应非常注意非语言行为所带来的影响。有针对性的采取心理对现措施,主动关心爱护体贴病人,消除其心理顾虑,缓解紧张、恐惧情绪,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身体的早日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护理质量,向优质护理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银红.非语言沟通技巧之表情体态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06,13(22): 4080-4081.

[2] 张芳.非语言沟通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社区医学杂志,2009,7(15):40—41

[3] 李亚,蓝广萍.护患之间非语言沟通的技巧[J].家庭护士,2006,(8):51-52.

[4] 陈肖肖.非语言沟通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1(6):132

新生儿监护病房 第12篇

1方法

在面积为40m2的新生儿监护病房, 安装了2台空气消毒器。按常规每天早、中、晚对新生儿监护病房空气消毒3次, 每次1h, 同时注意地面的消毒、室内的通风、器械的消毒、患儿的护理与隔离制度、探视制度、医护人员手的清洁和消毒等。方法一:当新生儿在4人 (包含4人) 以下时, 于早晨消毒后, 查房前, 用直径为9cm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置于室内1m高处暴露5min, 采集空气样本, 查房时每隔1h采集空气样本1次, 共3次。将采集的样本进行细菌培养计数, 测定空气中细菌含量。共采集空气样本144份。方法二:当新生儿在5人以上时, 同样于早晨消毒后, 查房前, 采集第一次空气样本。查房时也每隔一小时采集空气样本一次, 共3次。共采集空气样本144份。结果判定, 按照卫生部2002年《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执行。见表1。

1.2住院新生儿在5人以上, 查房时消毒机持续运行, 仍能达到Ⅱ类环境。

见表2。

2结果

监测结果, 住院新生儿在4人以下时, 室内符合Ⅱ类环境。当新生儿超过5人时, 由于医务人员的每日查房、交接班、各种检查治疗等。随着时间延长及流动人次的增加, 细菌总数呈上升趋势。当4~7名医护人员进入工作30min后, 细菌总数超过200cfu/m3。工作1h后, 合格率已达不到50% (见表1) 。2h后细菌总数上升至660 cfu/m3, 超过了Ⅲ类环境。如果此时持续运行空气消毒机, 仍能达到Ⅱ类环境, 且随着时间的延长, 细菌总数是呈下降趋势 (见表2) 。

3讨论

新生儿监护病房是院内感染高危区, 由于新生儿身体各器官尚未成熟, 抵抗力低, 尤其是随着医疗条件的提高, 早产儿、小于胎龄儿、低出生体质量儿的相对增加;此外侵入性操作及各项新技术的开展也增加了医院内感染的机会。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 体温调节功能差, 棕色脂肪少, 产热低, 体表面积大, 皮肤黏膜功能薄弱, 含水量多, PH值相对高, 有利于病原菌生长。新生儿发生医院内感染的部位多在呼吸道及皮肤黏膜。

新生儿由于其免疫功能低下, 皮肤屏障功能不成熟, 容易导致感染, 另外吞噬细胞功能不足, 细胞内杀毒作用减弱, 免疫球蛋白系统不能通过胎盘, 特别是分泌型IgA缺乏, 最易患呼吸道和肠道感染性疾病, 空气污染是造成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5]。因此应当改善新生儿室内环境卫生消毒质量, 指定切实可行的各项医院感染管理和消毒规章制度。病房要相对独立, 通风采光良好, 温度22~24℃, 相对湿度50~65%, 应限制人员流动, 严格控制人员出入并限制家属探视, 加强地面每日消毒。室内医疗设备和物品的消毒, 认真做好室内清洁卫生。在住院患儿人数增多的情况下, 随着医护人员流动次数的增加, 室内空气质量逐渐下降, 易造成医院感染。而医院感染的发生直接影响了ICU患者救治成功率[5]。应定期检测空气, 及时发现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空气净化消毒器在有人活动的环境, 如医院手术室、ICU等进行连续开机净化消毒, 可降低动态环境中的微生物和尘埃粒子, 具有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作用[6]。通过本文研究, 当空气质量下降时, 持续运行空气消毒机, 仍能确保室内空气质量, 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新生儿监护病房的医院感染率。

参考文献

[1]蔡奕娟, 际志群, 徐建婷, 等.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控制对策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5) :522-523.

[2]代永静, 王建荣.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2) :239-240.

[3]陈琼娜, 李艳波, 陈浙华, 等.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4) :399-400.

[4]张丽丽, 左改珍.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目标性检测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7 (2) :103-105.

[5]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修订版[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98-702.

上一篇:兽医学下一篇:广西贸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