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贝拉唑范文

2024-08-07

雷贝拉唑范文(精选10篇)

雷贝拉唑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10月~2015年5月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02例为本次研究对象, 均符合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中的相关诊断标准, 排除其他食管疾病患者及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患者, 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51例。对照组男34例, 女17例, 年龄25~70岁, 平均年龄 (47.36±7.65) 岁, 病程1~6年, 平均病程 (2.6±1.2) 年;观察组男35例, 女16例, 年龄26~71岁, 平均年龄 (47.74±7.86) 岁, 病程1~7年, 平均病程 (2.9±1.4) 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 (珠海润都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0228) 口服治疗, 20 mg/次, 1次/d;观察组采用雷贝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 雷贝拉唑用量及用法同对照组, 多潘立酮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10003) 口服, 10 mg/次, 3次/d, 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8周后, 进行疗效评价。

1.3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1.4疗效判定标准[2]显效:治疗后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消失, 经胃镜检查后显示食管黏膜愈合, 且症状积分减少>80%;有效:治疗后患者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胃镜检查显示食管黏膜愈合情况良好, 且症状积分降低50%~80%;无效:治疗后患者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胃镜检查显示食管炎征象无改善。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 (48/51) , 对照组为76.47% (39/51) ,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 (P<0.05) 。见表1。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6% (6/51) , 对照组为27.45% (14/51) ,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3], 造成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为胃内容物超越食管下段括约肌后反流至食管内, 该种情况下食管并不能及时将反流物清除, 由此导致胃内容物长时间停留于食管, 其中所含的胃酸、胆汁酸等物质会对食管黏膜造成一定损伤, 继而引发反流性食管炎。

临床中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药物治疗主要以抑酸及促进胃排空为主要原则, 雷贝拉唑属于临床新型质子泵抑制剂, 抑酸作用较强, 可有效提升患者胃内p H值, 但是其在单独用药的情况下, 并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对胃肠道动力较差的患者而言, 其在长期大量采用雷贝拉唑的情况下, 会造成胃内p H值的进一步升高, 增加了细菌性胃肠炎的发生几率[4]。多潘立酮属于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的一种, 临床研究证实其可有效增加胃蠕动, 从而加速反流患者胃排空, 而在单独用药情况下, 其促胃肠动力的效果差强人意。而上述两种药物的联合应用, 可达到更好的协同互补作用, 提升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 对观察组患者采用雷贝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 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雷贝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显著, 在有效提升患者临床疗效的同时, 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可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涂蕾, 侯晓华.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1, 16 (1) :37-41.

[2]史素好.雷贝拉唑与多潘立酮联合用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6) :161-163.

[3]李诗梅.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观察.海南医学, 2012, 23 (5) :34-36.

雷贝拉唑 第2篇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036-01

1 重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50岁以上老年肺结核患者随机抽样70例调查,无心理问题20例(19%),有心理问题50例(7矍%);50例中男34例,女16例,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其中干部18例,工人14例,农民7例,其他职业11例。

1.2 参照《医学心理学》,《实用护理心理学》,现将老年肺结核心理问题分为五型:失落型:因本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故采用相应的隔离措施,如限制活动范围,此时患者会产生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成一种被人遗弃的“失落感”。此类型9例,占18%。

恐惧型:充满恐惧,精神极度紧张,常被死亡阴影笼罩,为此背上沉重的包袱,担心受他人歧视,更担心家人疏远,甚至产生绝望情绪,失去生活信心,对预后不乐观。此类重5例,占30%。

消极型:悲观失望,消沉少动,心事重重,对预后缺乏信心,有的产生自杀意识,5例,占10%。

忧郁型:性格倔强,孤寂寡言,又无端发脾气,对疾病的好转渴望心理特别强,又担心治不好,9例,占18%。

依赖型:多是长期患病,多次住院久病成良医,不服从医嘱或过分依赖护理人员护理,12例,占24%。

2 合理化疗

2.1 重合理化疗是现代控制结核病流行的主要措施 近四年来,由于推行合理化疗,大大提高了肺结核的治疗率。一般初治痰菌阳性病例完成规定疗程后,95~100%的病人痰菌阳性而转阴治疗,四年内复发率减少2%以下,化疗药物具有直接杀菌作用,它不仅能使病人痰菌迅速转阴获得临床治疗,而且它能使痰菌迅速转阴而失去传染性,从而达到控制和消失传染源的目的,成为预防结核的一项重要措施。

2.2 认真做好家庭治疗的组织管理工作 白化疗问世以来,尽管化疗方案,给药方法在不断改进,但是要获得预期疗效并非易事,其中最困难的是病人不能坚持规律用药和全程用药,致使化疗失败。实践证明,化疗成败的关键不是方案的选择,而是为保证病人“治必彻底”的组织管理。诊治肺结核,不单是确诊和选择合理的化疗方案,更重要的是对防痨事业负责的精神,切实做好病人管理,直至治愈为止。

2.3 肺结核复发的原因 治疗不彻底是肺结核复发的根本原因,肺结核经过一段时间化疗后,可杀死病灶中大部分生长繁殖旺盛的结核菌,但是在巨噬细胞内的顽固菌和处于代谢低下的间歇生长菌群,对结核药物不敏感,可以较长期残存在病灶中,称它们为“持存菌”,是肺结核复发的根源。在化疗中如过早停药。“持存菌”则有可能“苏醒”过来,继续生长繁殖,导致肺结核复发,故采用长期的长程化疗方案。

2.4 联合用药 在结核菌群中,存在着各种抗结核药不同比例的自然耐药菌珠,如果联合用药,某一种药物耐药菌可能对另一种药物敏感,所以采用联合用药可以彼此交叉杀灭自然耐药菌。为了方便病人服药,目前提倡服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将一日总量一次顿服,所获得的血药浓度要比分次服用者高,尤其是可以获得一高峰浓度,而决定疗效的主要因素是血药高峰浓度,即短时间内达到高峰浓度要比长时间内的浓度的效果好,保证化疗成功o +

2.5 应用间歇疗法 间歇疗法是每逢阳历三、六、九服药,其优点是方便病人,節省药费,有利于避免不规律用药,有人进行过试管试验观察,将一定浓度的抗结核药和一定数量的结核菌放在培养基中培养6~24小时,然后将药物洗去,继续培养,结果发现残存的结核菌要在几天后开始生长繁殖,这段时间叫“延续生长期”,这一发现为间歇疗法提供了理论根据。

2.6 强化治疗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一般将化疗的全部疗程

分成两个阶段。初期强化阶段4—8周,取用3—4种药物。

雷贝拉唑的临床应用 第3篇

1 药理机制

已知H+、K+-A T P酶是负责胃壁细胞分泌胃酸的最后步骤, 雷贝拉唑同其他质子泵抑制剂一样, 先聚集于胃壁细胞高酸性的沟腔内, 通过与位于壁细胞分泌小管酸性空间附近的胃H+、K+-ATP酶上的丝氨酸分子结合发挥作用, 先在分泌小管的酸性环境中转化为活性磺酰胺基化合物, 继而呈现剂量依赖性抑制基础和刺激后胃酸分泌。其抑酸作用与H2受体拮抗剂相比, 强而持续。

2 临床应用

2.1 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1]

雷贝拉唑20mg/d和40mg/d服用4周, 对于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治愈率相似, 且与奥美拉唑20mg/d服用4周疗效相同, 但其症状改善要强于后者。并且本品在服药后2 h便有显著的抑酸效果, 即可改善临床症状。日本及欧洲的研究表明:本品缓解日间和夜间疼痛的能力优于奥美拉唑。

2.2 反流性食管炎[2]

成人治疗量需口服雷贝拉唑20mg/d, 连续服用8周;维持治疗需口服10~20mg/d;胃酸分泌过多的患者, 应个体化给药, 初始剂量为60mg/d。在服药后24h就有非常显著的抑酸效果, 因其可产生剂量依赖性的抑酸强度和持续时间, 使胃酸明显降低, 血浆中胃泌素水平明显升高, 食管反酸和反流次数明显减少。

2.3 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3]

本品可直接攻击H P, 且非竞争性地、不可逆地抑制H P的尿素酶。与两种抗生素如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或甲硝唑合用, 结果安全有效, 有效率达90%以上。为了获得100%的HP根除率, 有人采用了以传统的铋剂3联为基础加上质子泵抑制剂的4联疗法, 综合治愈率为96.4%。虽然4联疗法的HP根除率高, 但用药过多, 不利于患者的耐受性, 故此方案仅用于其他方案失败时。

2.4 其他疾病[4]

现已肯定P P I s治疗胃泌素瘤的疗效, 在部分患者较低剂量 (10~40mg/d) 已足够, 但尚需精确定量。另外, 全麻手术前应用PPIs可降低吸入性手术的危险。

3 不良反应[2,5]

患者对本品耐受良好, 常见不良反应:身体不适、恶心、腹泻、头痛、头晕、皮疹, 发生率为0.7%~2.2%。有实验表明:口服雷贝拉唑20mg/d的耐受性相似于奥美拉唑20mg/d, 法莫替丁20mg/次, 每日2次, 及雷尼替丁150mg/次, 每日3次;而且对特殊人群, 如老年患者、肾功能障碍及轻、中度肝损害患者无需调整用药剂量。

4 药物相互作用

与第一代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相比, 雷贝拉唑对于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的影响明显低于西米替丁和奥美拉唑, 仅对经该系统代谢的药物吸收有轻微影响, 如地高辛和酮康唑。单剂量制酸剂 (如氢氧化铝、氢氧化镁) 对雷贝拉唑的药动学性质无影响。

雷贝拉唑用于治疗因酸而导致的胃肠道疾病, 能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 快速缓解症状, 治愈率高, 用法方便, 可望成为同类产品中有价值的新药。

参考文献

[1]Dekk CP, Beker JA, Thjjodleifsson B, et al.Comparison of rabeprazole20mg versus omeprazole20mg in the treatment of active duodenal ulcer:a European multicentre study[J].Aliment Pharmacol Ther, 1999, 2 (13) :179~186.

[2]Langtry HD, Markham A.Rabeprazole:a review of its use in acidrelated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J].Drugs, 1999, 58 (4) :725~742.

[3]Vander Hulst RWM, Keller JJ, Rauws EA J, et al.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hlori infectio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Helicobacter, 1996, 1 (1) :6.

[4]夏志伟, 朱淑梅, 段丽萍, 等.质子泵抑制剂对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的影响[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1999, 31 (1) :74.

雷贝拉唑 第4篇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雷贝拉唑;莫沙必利

【中图分类号】R573.3+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0-0080-01

胃食管反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物反流,有烧心感等。该病容易导致食管黏膜发生炎症、溃疡甚至糜烂等情况[1],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有调查显示[2],我国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症的人数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全国至少有5%的人患有过胃食管反流。为探讨有效治疗方法,笔者选取胃食管反流患者给予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药物不同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35~74岁,平均年龄(54.05±5.71)岁,病程1~5个月,平均病程(3.11±0.51)个月;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9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53.12±5.51)岁,病程1~8个月,平均病程(5.11±0.31)个月。排除心、肾等器官有严重功能性疾病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雷贝拉唑(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330)治疗,20mg/次,每日早晨服用1次,疗程2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莫沙必利(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17)治疗,5mg/次,每日3次(早、中、晚各1次),疗程2个月。

1.3疗效评价参照申学东等[3]的评价标准拟定。治愈:治疗2个月后,患者的胃食管反流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即患者食物反流现象再未出现过,且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大于或等于80%;好转:治疗2个月后,患者的胃食管反流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即患者食物反流现象有明显减少,且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在50%~80%之间;无效:治疗2个月后,患者的胃食管反流临床症状未有任何改变或是病情反而加重,且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低于或等于5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3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組别例数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3826(68.42)11(28.95)1(2.63)37(97.37)*

对照组3620(55.56)9(25.00)7(19.44)29(80.56)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胃食管反流的发病机制为人体的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侵蚀作用[4]。莫沙必利是一种促进胃动力的新型药物,能通过促进乙酰胆碱在人体中的释放从而增强体内上消化道平滑肌的运动,有效帮助食管内部进行蠕动运动,进而改善食道管的反流现象。雷贝拉唑则是质子泵抑制剂,有快速愈合胃部溃疡面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3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56%,表明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庆波,寸志林,刘剑,等.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的临床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5):508-511.

[2]魏青杰.雷贝拉唑联用莫沙必利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305-306.

[3]申学东.雷贝拉唑莫沙必利联合治疗胃食管反流74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12,18(1):47-49.

[4]李新荣.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老年胃食管反流患者的疗效分析[J].广州医药,2013,44(2):19-20.

雷贝拉唑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0月~2013年3月来本院就诊的具有上腹痛或不适、嗳气等症状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80例, 其中男45例, 女35例, 年龄25~60岁, 平均年龄40.2岁, 病程2~6年, 平均3.6年。治疗前7d未服用过任何的抗生素、抑酸剂及铋剂。所用病例经胃镜检查及病理确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雷贝拉唑 (安斯菲, 成都迪康制药公司生产) 20 mg, 早晚各服1次, 连服14 d, 替普瑞酮50 mg/次, 3次/d, 饭后口服, 连服14 d;对照组奥美拉唑20 mg, 早晚空腹各1次, 奥硝唑0.5 g, 连服14 d。用药后每周随访1次, 随访3月。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治疗前后行血液分析、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表现完全消失, 胃镜下胃黏膜正常;显效:主要的症状消失或者是有明显的缓解, 胃镜下胃黏膜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主要的临床症状仍然存在, 但是有所减轻, 胃镜下胃黏膜糜烂面积明显减小;无效:临床症状无减轻或与之前比较较加重, 胃镜下胃黏膜糜烂面积无变化或增大, 深度变深。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统计软件SPSS14.0处理, 采用卡方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治疗组痊愈19例, 显效12例, 有效7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痊愈12例, 显效9例, 有效7例, 无效12例, 总有效率为7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不良反应

两组病例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治疗前后化验检查均无变化。

3 讨论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 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 由于黏膜特异的再生能力, 以致黏膜发生改建。据相关文献[1], 目前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的阐明, 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急性胃炎的遗患、刺激性食物和药物、免疫因素、十二指肠液的反流、感染因素等。它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雷贝拉唑钠属于抑制分泌的药物, 是苯并咪唑的替代品, 无抗胆碱能及抗H2组胺特性, 但可附着在胃壁细胞表面通过抑制H+/K+-ATP酶来抑制胃酸的分泌。替普瑞酮为萜烯类的一种, 可促进胃黏膜、胃黏液中主要的再生防御因子、高分子糖蛋白、磷脂的合成与分泌, 提高胃黏液中的重碳酸盐, 前列腺素 (PGE2) 的生物合成能力, 从而提高黏膜防御机能[2]。替普瑞酮可以改善溃疡中胃黏膜增生区细胞增生能力的降低, 维持黏膜增生细胞区的平衡, 改善胃黏膜血流, 促进胃黏膜损伤的治愈, 具有广谱抗溃疡作用, 对胃黏膜病变有较强的抗溃疡作用和胃黏膜病变的改善作用。两药合用, 相互协作, 发挥多种药效协同作用,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因此, 雷贝拉唑联合替普瑞酮是治疗慢性胃炎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有广阔应用前景。

摘要:目的 探讨雷贝拉唑联合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胃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来本院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80例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雷贝拉唑联合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胃炎, 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奥硝唑治疗慢性胃炎, 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5%) 明显高于对照组 (70%) ,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雷贝拉唑联合替普瑞酮是治疗慢性胃炎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雷贝拉唑,替普瑞酮,慢性胃炎

参考文献

[1]李瑛, 何佳峰, 贾叙锋.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17) :4-5, 18.

雷贝拉唑 第6篇

关键词:雷贝拉唑,反流性食管炎,莫沙比利,疗效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也越来越常见。RE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治疗RE主要采用抑酸和胃肠动力药物,强有力的抑酸药物质子泵抑制剂问世对于RE的治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探讨新型质子泵抑制剂雷贝拉唑联合胃肠道动力药及黏膜保护剂治疗RE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2012年5月武汉市第十三医院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27例,其中男62例,女65例,年龄22~74岁,平均(42.5±14.1)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返流性食管病(炎)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1]中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标准,并经胃镜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排除消化性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和其他引起消化道症状的全身性疾病,所有患者2周内均未服用任何抑酸药、黏膜保护剂及胃肠蠕动药物。所有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该研究通过武汉市第十三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12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63)和对照组(n=64),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雷贝拉唑(珠海润都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H20050228)饭前口服10 mg/d;莫沙比利片(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号:H20031110)5 mg/次,3次/d;同时加服铝镁加混悬液(江西诚志信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号:H36022098)15 m L/次,3次/d。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湖南康普制药有限公司批号:H43020287)20 mg/次,2次/d;饭前口服莫沙比利片5 mg/次,3次/d;铝镁加混悬液15 m L/次,3次/d。疗程均为8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内镜检查及分级

所有患者治疗前根据内镜下表现,按洛杉矾分级标准将RE分为4级[2]。A级:黏膜皱襞表面黏膜破损,但破损直径小于5 mm;B级:黏膜皱襞表面黏膜破损直径大于5 mm,但破损间无融合;C级:黏膜破损相互融合,但尚未环绕食管壁四周;D级:黏膜破损相互融台并累及至少食管四壁75%。治疗8周后复查胃镜并再次分级评价疗效。

1.3.2 食管p H监测

经食管测压定位下食管括约肌后,将p H导管经鼻置入受试者食管内,连接好p H监测仪,24 h监测后将数据传输至计算机并进行分析处理。

1.3.3 症状、频率积分及疗效

用药前后根据反酸、烧心、反流症状程度和频率的积分。症状积分:1分指无症状;2分指需经提醒才能想起有轻度症状;3分指有症状但不影响日常生活;4分指有症状且影响日常生活。频率积分:0分指无症状;1分指症状每月发生;2分指症状每周发生;3分指症状每天发生。疗效评定标准为:显效:治疗后症状积分降低>80%;有效:积分降低≤80%但>50%;无效:积分降低≤50%。总有效=显效+有效。内镜下食管炎疗效判断,治愈:食管黏膜恢复正常,无任何炎症表现;好转:食管黏膜炎症较前减轻达1级以上;无效:食管黏膜病变无任何好转迹象。总有效=治愈+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经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8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的显效率分别为79.5%和34.0%,总有效率分别为94.1%和7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2 两组治疗后胃镜下食管炎愈合情况比较

治疗8周后,所有患者均复查胃镜,治疗组食管炎愈合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为7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两组治疗后食管p H<4总反流时间百分比与反流次数变化比较

24 h食管p H监测显示,两组p H<4总反流时间百分比、总反流次数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较,治疗组p H<4总反流时间百分比、总反流次数明显下降(P<0.05)。见表3。

3 讨论

RE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由于上消化道运动障碍导致的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使食管黏膜暴露在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纤维化等病理性改变,严重者可导致食管狭窄甚至引起食管黏膜细胞非典型增生及癌变[3]。据流行病学资料表明,人群中7%~15%有RE症状[4]。RE是一种胃酸及上消化道动力异常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中食管胃交界处抗反流屏障的削弱、含胃酸的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侵害是本病的关键[5]。RE与食管暴露在胃酸的程度及时间有关系,酸的反流越重,食管黏膜与酸接触的时间越长,则RE的症状越重。能否有效抑制胃酸的分泌直接关系到RE症状的缓解和损伤黏膜的愈合,一般将胃内p H值大于4时胃内的反流物对食管黏膜并无侵袭力,p H小于4时胃液中含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反流物具有较强的侵袭力可损伤食管黏膜。目前治疗RE的主要方法是抑酸及抗反流等,但是研究证实单用其中一种方法常难达到满意疗效,有学者认为治疗RE以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促胃肠动力药物疗效更佳[6]。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抑酸剂中目前应用于临床且疗效理想的是质子泵抑制剂,其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要远优于H2受体阻滞剂[7],雷贝拉唑钠是一种新型的质子泵抑制剂,其主要通过CYP3A4途径代谢,因此与传统的质子泵抑制剂比较,其肝脏首过效应低,生物利用度及血药浓度较高,能迅速到达壁细胞且浓度较高,因此有更强地控制夜间胃酸分泌及更持久地维持p H大于4的作用[8],同时迅速缓解RE的症状,其抑制胃酸的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9]。目前临床上常常使用新一代的胃肠动力药莫沙必利来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其通过激活胃肠肌间神经丛的5-HT4受体,使神经末梢的乙酰胆碱释放增加,提高胃肠道的动力与协调性,从而促进胃排空,同时增加食管下括约肌的张力,减少食管黏膜与胃内容物接触的机会,促使炎症愈合,促进食管黏膜的修复,从而起到治疗RE的作用[10]。铝镁加混悬液是一种胃黏膜保护剂,其具有独特的大分子层状网络结构,其能中和胃酸,在不影响消化功能的前提下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覆盖局部食管黏膜上形成一层保护膜避免胃酸及胃蛋白酶与黏膜的接触,保护黏膜,促进病变部位迅速愈合[11,12,13]。

雷贝拉唑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均来自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胃镜检查确诊为PU,排除其他消化道疾病,且HP检查均为阳性。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18~62岁,平均44.5岁,其中胃溃疡21例,十二指肠溃疡16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3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20~61岁,平均46.3岁,其中胃溃疡23例,十二指肠溃疡15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种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40例,予以雷贝拉唑肠溶胶囊(国药准字H20050228,珠海润都民彤制药有限公司)10mg,2次/d,左氧氟沙星胶囊(国药准字H19990051,扬子江药业有限公司)200mg,3次/d,奥硝唑胶囊(国药准字H20030524,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500mg,2次/d,疗程2周;对照组40例,予以奥美拉唑20mg,2次/d,阿莫西林胶囊500mg,3次/d,甲硝唑片200mg,3次/d,疗程2周。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禁食生、冷、硬、辛辣食物,治疗前后检查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停药4周后复查胃镜,评价疗效并观察HP根除率。

1.3 HP检测方法

每例患者在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停药4周时,各做1次胃镜检查,在胃窦部取4块黏膜进行快速尿酸酶试验,阳性者确诊为HP感染,复查时阴性则视为根除。

1.4 疗效判断标准[1]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胃镜复查溃疡愈合进入瘢痕期。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减轻,胃镜复查溃疡缩小≥1/2,胃黏膜变薄。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胃镜复查溃疡缩小<1/2。总有效率=愈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2周后患者疼痛消失情况,见表1。

2.2 PU治疗后疗效情况,见表2。

2.3 治疗后HP根除率比较,见表3。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PU)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中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是已知的主要病因[2]。以质子泵抑制剂为中心加上抗生素的联合疗法,其HP的根除率可达80%~90%,溃疡愈合率明显提高,复发率显著下降这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

注:P>0.0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注:P<0.05,两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

注:χ2=4.02,P<0.05,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

雷贝拉唑为第二代质子泵抑制剂,通过特异性地抑制胃壁细胞H+-K+-ATP酶系统而阻断胃酸分泌的最后步骤,该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并可使基础胃酸分泌和刺激状态下的胃酸分泌均受抑制。雷贝拉唑发挥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较奥美拉唑更快、更安全,对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HP阳性患者治疗中,其溃疡愈合率可达92.0%,HP清除率可达86.0%[4]。作为第3代喹诺酮类抗生素左氧氟沙星与第3代硝基咪唑类抗生素奥硝唑合用抗感染能力强,耐药性低,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且依从性高。

本研究的治疗结果表明,两组在疼痛消失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在治疗PU的总有效率和HP根除率方面,治疗组则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性,表明雷贝拉唑联合左氧氟沙星及奥硝唑是治疗HP阳性PU的理想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宝生,高海丽,杨智华.奥美拉唑、克拉霉素、替硝唑三联治疗幽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J].中国医药导报,2005,2(12):75-76.

[2]Playford RJ,Wright NA.Peptides and peptic ulceration[J].QJM,1998,91(10):661-665.

[3]黄绍刚,周福生,王汝俊等.消化性溃疡复发机理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新中医,2002,34(3):73-75.

雷贝拉唑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消化内科2014年2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42例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21例。试验组中男12例, 女9例, 年龄37~76岁, 平均 (53.16±4.21) 岁;病程2~17年, 平均 (9.24±1.22) 年。对照组中男11例, 女10例, 年龄37~77岁, 平均 (53.86±4.03) 岁;病程2~17年, 平均 (9.03±1.18) 年。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奥硝唑、呋喃唑酮治疗,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替普瑞酮 (苏州卫材制药有限公司) 口服, 50 mg/次, 3次/d;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雷贝拉唑口服, 20 mg/次, 2次/d。两组均治疗14 d。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胃镜显示胃黏膜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 胃镜显示胃黏膜部分恢复, 炎性浸润减轻;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治疗后对两组活动性炎症、慢性炎症进行评分。同时对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切片, 观察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9,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 两组胃黏膜修复情况及EGFR比较

两组治疗前各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试验组活动性炎症评分、慢性炎症评分低于对照组, EGFR阳性细胞百分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试验组发生腹胀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对照组21例中, 腹胀1例, 便秘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6, P>0.05) 。

3 讨论

胃炎的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但研究证明, 幽门螺杆菌、胃液、免疫缺陷对胃黏膜的破坏等在胃炎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1]。胃炎的发病率较高, 若无明显症状者可不予以治疗, 但症状明显者应给予药物治疗, 以改善症状,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2]。目前胃炎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治疗应以根除幽门螺杆菌, 修复损伤胃黏膜, 重建胃黏膜屏障, 减轻炎症反应为原则。药物的选择很重要, 若选择不当, 可能导致胃炎复发。另外, 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可能导致症状加重。部分抗生素可抑制幽门螺杆菌, 促进炎症消退, 但单一用药, 患者复发率高。

雷贝拉唑与替普瑞酮均为治疗胃炎的常用药物, 近年来, 有学者主张两者联合应用[3]。雷贝拉唑为第2代质子泵抑制剂, 是H+-K+-ATP酶的抑制剂, 对胃酸分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可降低胃内的胃酸浓度, 从而减轻了对胃黏膜的腐蚀所用, 具有较好的胃黏膜保护作用, 并能增强胃黏膜保护屏障功能, 进而缓解临床症状[4]。替普瑞酮是一种萜类物质, 对胃黏膜上皮合成有促进作用, 有利于促进胃黏膜修复因子高分子糖蛋白的合成, 并提高重碳酸盐、内源性前列腺素等的合成, 使胃黏膜防御机得以迅速提高, 从而使胃黏膜得到修复。该药物还能改善胃黏膜增生区域细胞的再生能力,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及损伤黏膜的修复, 因此具有较好的抗溃疡能力[5]。

本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经过雷贝拉唑联合替普瑞酮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雷贝拉唑的对照组, 且慢性炎症评分、活动性炎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胃黏膜EGFR百分率高于对照组 (均P<0.05) 。提示两药联合可促进胃黏膜修复, 减轻炎症反应, 是胃炎较好的治疗方案。胃黏膜EGFR是评估溃疡愈合质量的指标, 其水平升高能有效促进胃黏膜上皮组织、腺体结构的修复和重建[6]。试验组EGFR百分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联合方案可促进细胞再生, 促进组织黏膜修复。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两药联合并不增加不良反应, 因此安全性好。

总之, 胃炎患者在抗生素杀死幽门螺杆菌的额基础上给予雷贝拉唑、替普瑞酮治疗效果较好, 可明显减轻炎性反应, 促进胃黏膜修复, 从而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且不良反应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太梅.奥美拉唑联合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4, 20 (18) :145-146.

[2]吴冀川, 龙恩武, 陈子洋, 等.奥美拉唑与替普瑞酮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疗效比较研究[J].四川医学, 2014, 35 (3) :331-333.

[3]张勇.奥美拉唑联合替普瑞酮治疗30例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23) :149-150.

[4]钟安朴, 常建国, 周泠.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13) :3270-3272.

[5]张敏, 李福, 刘涛.雷贝拉唑联合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 2015, 55 (13) :48-49.

雷贝拉唑 第9篇

【关键词】 活动性胃溃疡;雷贝拉唑;硫糖铝

【中图分类号】R57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72-02

胃溃疡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其极易引起消化道出血等症状,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可引起胃出血或穿孔。该病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临床上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笔者选取128例活动性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接收的128例活动性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且伴有胃溃疡的典型症状,如:上腹疼痛、腹胀、嗳气、恶心、吞咽不适等。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观察组中男性34例,女性30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66岁,平均年龄(632±26)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1年,平均病程(47±13)年;对照组中男性35例,女性29例,患者年龄最小30岁,最大66岁,平均年龄(641±19)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0年,平均病程(49±11)年。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第一周均采用Hp根除3联疗法治疗,即早晨或餐前给予患者雷贝拉挫钠肠溶片治疗,一天一次,每次20mg;同时给予患者阿莫西林胶囊治疗,一天两次;并给予患者克拉霉素治疗,一天两次,每次05g,每片025g。观察组患者则在治疗第二周到第八周继续给予雷贝拉挫钠肠溶片治疗,一天一次,一次20mg,并给予患者硫糖铝片治疗,一天四次,一次1g,一片025g,饭前1h服用或睡前空腹嚼服。对照组患者则在治疗的第二周到第八周进行单纯雷贝拉挫钠肠溶片治疗,一天一次,每次20mg。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溃疡愈合情况、溃疡复发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等。

13 疗效判定

13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显效:治疗后患者腹胀、嗳气、腹痛、泛酸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显著改善;有效:治疗后患者腹胀、嗳气、腹痛、泛酸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后患者腹胀、嗳气、腹痛、泛酸等临床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

132 溃疡愈合情况 显效:治疗后患者溃疡症状基本消失,或溃疡愈合面积达50%以上,内镜下分期达H2期;有效:内镜下分期达H1期;无效:治疗后患者溃疡面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1]。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8周后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溃疡愈合情况比较 观察组溃疡愈合情况和复发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胃溃疡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病主要是由药物、化学、物理、应激等多种因素所致的胃粘膜溃疡性病变,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现象发生的一项常见因素[2]。患者发病初期多伴有不同程度的上腹疼痛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则极易引起胃出血或穿孔,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正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据调查,胃溃疡的发病率约为10%~12%,其癌变率高达56%[3]。因而及时明确诊断并给予有效的显得尤为重要。

【摘 要】 目的:观察采用雷贝拉唑联合硫糖铝治疗活动性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8例活动性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两组患者第一周均采用3联疗法根除Hp治疗,观察组患者在第2~8周行雷贝拉唑联合硫糖铝治疗,对照组患者则行单纯雷贝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为期8周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的溃疡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溃疡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活动性胃溃疡患者雷贝拉唑联合硫糖铝治疗可取得良好的疗效,且复发率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 活动性胃溃疡;雷贝拉唑;硫糖铝

【中图分类号】R57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72-02

胃溃疡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其极易引起消化道出血等症状,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可引起胃出血或穿孔。该病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临床上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笔者选取128例活动性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接收的128例活动性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且伴有胃溃疡的典型症状,如:上腹疼痛、腹胀、嗳气、恶心、吞咽不适等。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观察组中男性34例,女性30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66岁,平均年龄(632±26)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1年,平均病程(47±13)年;对照组中男性35例,女性29例,患者年龄最小30岁,最大66岁,平均年龄(641±19)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0年,平均病程(49±11)年。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第一周均采用Hp根除3联疗法治疗,即早晨或餐前给予患者雷贝拉挫钠肠溶片治疗,一天一次,每次20mg;同时给予患者阿莫西林胶囊治疗,一天两次;并给予患者克拉霉素治疗,一天两次,每次05g,每片025g。观察组患者则在治疗第二周到第八周继续给予雷贝拉挫钠肠溶片治疗,一天一次,一次20mg,并给予患者硫糖铝片治疗,一天四次,一次1g,一片025g,饭前1h服用或睡前空腹嚼服。对照组患者则在治疗的第二周到第八周进行单纯雷贝拉挫钠肠溶片治疗,一天一次,每次20mg。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溃疡愈合情况、溃疡复发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等。

13 疗效判定

13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显效:治疗后患者腹胀、嗳气、腹痛、泛酸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显著改善;有效:治疗后患者腹胀、嗳气、腹痛、泛酸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后患者腹胀、嗳气、腹痛、泛酸等临床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

132 溃疡愈合情况 显效:治疗后患者溃疡症状基本消失,或溃疡愈合面积达50%以上,内镜下分期达H2期;有效:内镜下分期达H1期;无效:治疗后患者溃疡面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1]。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8周后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溃疡愈合情况比较 观察组溃疡愈合情况和复发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胃溃疡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病主要是由药物、化学、物理、应激等多种因素所致的胃粘膜溃疡性病变,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现象发生的一项常见因素[2]。患者发病初期多伴有不同程度的上腹疼痛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则极易引起胃出血或穿孔,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正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据调查,胃溃疡的发病率约为10%~12%,其癌变率高达56%[3]。因而及时明确诊断并给予有效的显得尤为重要。

【摘 要】 目的:观察采用雷贝拉唑联合硫糖铝治疗活动性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8例活动性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两组患者第一周均采用3联疗法根除Hp治疗,观察组患者在第2~8周行雷贝拉唑联合硫糖铝治疗,对照组患者则行单纯雷贝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为期8周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的溃疡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溃疡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活动性胃溃疡患者雷贝拉唑联合硫糖铝治疗可取得良好的疗效,且复发率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 活动性胃溃疡;雷贝拉唑;硫糖铝

【中图分类号】R57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72-02

胃溃疡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其极易引起消化道出血等症状,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可引起胃出血或穿孔。该病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临床上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笔者选取128例活动性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接收的128例活动性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且伴有胃溃疡的典型症状,如:上腹疼痛、腹胀、嗳气、恶心、吞咽不适等。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观察组中男性34例,女性30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66岁,平均年龄(632±26)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1年,平均病程(47±13)年;对照组中男性35例,女性29例,患者年龄最小30岁,最大66岁,平均年龄(641±19)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0年,平均病程(49±11)年。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第一周均采用Hp根除3联疗法治疗,即早晨或餐前给予患者雷贝拉挫钠肠溶片治疗,一天一次,每次20mg;同时给予患者阿莫西林胶囊治疗,一天两次;并给予患者克拉霉素治疗,一天两次,每次05g,每片025g。观察组患者则在治疗第二周到第八周继续给予雷贝拉挫钠肠溶片治疗,一天一次,一次20mg,并给予患者硫糖铝片治疗,一天四次,一次1g,一片025g,饭前1h服用或睡前空腹嚼服。对照组患者则在治疗的第二周到第八周进行单纯雷贝拉挫钠肠溶片治疗,一天一次,每次20mg。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溃疡愈合情况、溃疡复发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等。

13 疗效判定

13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显效:治疗后患者腹胀、嗳气、腹痛、泛酸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显著改善;有效:治疗后患者腹胀、嗳气、腹痛、泛酸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后患者腹胀、嗳气、腹痛、泛酸等临床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

132 溃疡愈合情况 显效:治疗后患者溃疡症状基本消失,或溃疡愈合面积达50%以上,内镜下分期达H2期;有效:内镜下分期达H1期;无效:治疗后患者溃疡面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1]。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8周后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溃疡愈合情况比较 观察组溃疡愈合情况和复发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雷贝拉唑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50例, 其中男96例, 女54例, 年龄21~64岁, 平均42岁;均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溃疡和 (或) 十二指肠溃疡, 快速尿素酶法检测HP (+) 。同时排除严重的肝、肾、肺等器官功能障碍、全身性疾病、有相关药物过敏史及4周接受抗生素或PPI治疗的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及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雷贝拉唑10mg, 1次/d, 阿莫西林500mg, 3次/d, 克拉霉素250mg, 2次/d, 治疗1周后, 改为单独服用雷贝拉唑10mg, 1次/d, 连续3周;对照组:奥美拉唑20mg, 1次/d, 阿莫西林500mg, 3次/d, 克拉霉素250mg, 2次/d, 治疗1周后, 改为单独服用奥美拉唑20mg, 1次/d, 连续3周。治疗期间两组停服其他抑酸类药物并适当控制饮食 (忌生、冷、硬、辣、酒、不易消化食物等) 。

1.3 疗效判定标准[2]

痊愈:反酸、腹胀、上腹痛、嗳气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胃镜检查溃疡面完全消失或仅有瘢痕, 14C尿素呼气试验阴性;显效:反酸、腹胀、上腹痛、嗳气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胃镜检查溃疡面缩小80%以上, 便血次数明显减少, 黑便停止, 14C尿素呼气试验阴性;有效:上述症状较轻或部分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 无需服药;胃镜检查溃疡面缩小50%以上, 但仍有炎症存在, 14C尿素呼气试验阴性;无效:上述症状严重, 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 需要服药, 胃镜检查溃疡面缩小不及50%或无变化, 14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 百分率的比较采用精确概率法和卡方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7.33%, 对照组总有效率76.00%,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治疗过程中, 观察组出现口干2例、头痛1例, 对照组口干2例、纳差1例, 均未服用其他药物而自行缓解, 不影响治疗, 两组均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 (peptic ulcer, PU) 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临床特点是起病缓, 病程长, 呈周期性发作和具有规律性的上腹部疼痛, 严重地危害了患者身体健康, 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研究显示, PU的发生机制主要与消化道黏膜自身防御-修复系统和外源侵袭因素 (包括胃蛋白酶、胃酸、HP、非甾体类抗炎药等) 之间失去平衡有关[3]。自1983年Marshall从人胃黏膜培养出HP以来, 人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发现胃溃疡 (DU) 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GU) 的HP阳性检出率分别可达90%和70%, 说明HP的定植及其毒素是引起溃疡的重要原因[4]。PU患者往往同时存在有高胃酸和HP感染, HP在胃上皮处生长, 与高胃酸共同作用产生慢性炎症, 削弱消化道的防御能力, 从而引起PU的形成。可见治疗PU必须积极抑酸和根除HP。而根除HP可以缩短抑酸剂的疗程、加速溃疡愈合, 减少溃疡复发[5]。质子泵抑制剂 (PPI) 能显著减少基础及餐后的胃酸分泌, 对PU患者症状的缓解作用优于H2受体拮抗剂, 是近年来临床应用最广泛、疗效最好的一类药物, 但第一代PPI由于起效慢, 用药初期不能持久地抑酸, 易出现夜间酸反跳等, 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局限。

雷贝拉唑为苯并咪唑类质子泵抑制剂, 属于新一代PPI制剂, 主要通过与H+-K+-ATP酶部分可逆地结合, 能迅速、有效地抑制基础胃酸和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 且其抑制胃酸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6]。雷贝拉唑与其他PPI具有相同的作用方式, 但以往的PPI主要通过P450 (CYP) 2C19和CYP3A4同工酶代谢, 不同个体间清除速度不同, 抑酸效果不同, 导致根除HP效果的差异。而雷贝拉唑由于在苯并咪唑环和吡唑环上由不同基团取代, 使其能更快地转化为磺烯酸形式, 其代谢不依赖细胞色素CYP2C19酶的基因型, 而是大多通过非酶途径代谢, 具有较高的解离常 (PKa) 值, 克服了第一代PPI的临床缺陷。研究显示, 雷贝拉唑对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显著强于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同时, 雷贝拉唑本身也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其最小的抑菌浓度远低于其他PPI[7]。此外, 雷贝拉唑与抗菌药联合应用时能快速提高胃内PH值, 从而降低抗生素的降解, 为克拉霉素及阿莫西林的利用提供了理想的胃内PH环境, 增强了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 而且药物间相互作用少, 具有很高的安全性[8]。

有文献报道[9], 雷贝拉唑24h的抑酸效果明显优于奥美拉唑, 尤其是在夜间, 且对溃疡疼痛的改善优于奥美拉唑。本研究中, 雷贝拉唑三联疗法的总有效率97.33%, 优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的76.00%。提示其抑酸作用更为迅速, 改善临床症状的效果更高。说明雷贝拉唑三联疗法在促进消化性溃疡的愈合率、HP根除率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且无明显副作用, 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殷开芹, 张汉东.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6) :28-29.

[2]王满珍.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89例消化性溃疡效果观察[J].咸宁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09, 23 (5) :407-408.

[3]吴君.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的疗效观察[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4:132-133.

[4]罗义根, 江勇, 肖新明.奥美拉唑联合用药治疗消化性溃疡78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19) :70.

[5]董新锋.雷贝拉唑、呋喃唑酮、加替沙星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0, 31 (6) :776.

[6]柯美云, 王智风, 孙晓红, 等.雷贝拉唑对胃溃疡患者胃内pH值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 2004, 43 (9) :675-678.

[7]梁凯, 王飞.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35) :4355-4356.

[8]张树兵, 任建刚.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J].西南军医, 2009, 11 (6) :1084.

上一篇:奶牛的开放式饲养下一篇:陶粒页岩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