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浮力问题的教学

2024-05-23

初中浮力问题的教学(精选4篇)

初中浮力问题的教学 第1篇

一、找准角度, 理解相关概念

与其他学科相比, 初中物理更具科学性和实验性, 尤其是对于一些物理概念的理解, 难度系数较大。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基础教学, 从一些简单的概念入手, 使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物理概念更加生动、具体, 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我在讲解《浮力》这一课时, 重点讲解了“铁的密度为7.9g/cm3, 若铁的质量为79g, 试问铁的总重量是多少?若将铁块全部放入水中, 求出排水量与其所受浮力的大小?”这一问题。鉴于本题已知条件并不多, 我指导学生从重力与浮力的计算公式入手, 先完成单位的换算:m铁=79g=0.079kg, 并将其带入到重力的计算公式中, 可得出:G铁=m铁g=0.79N, 且, 由此可知, m排=ρ水gV排=0.01kg, 得出F浮=m排g=0.1N。在整个解题过程中, 我试图让学生抓住物体所受浮力与重力之间的关系, 结合主要的计算公式, 带动学生分清浮力计算与重力计算之间的区别。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 应注意问题的层次化, 最大限度地做到环环相扣, 让学生按部就班地解决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 教师还应适当点拨, 让学生发挥特长, 以提升初中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留意生活点滴, 建立实质性联系

有教育学家曾说过:“教育来源于生活, 生活检验教育。”初中物理作为自然学科中的一种, 其同样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相互关联, 因此初中教师可充分利用一些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思考, 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我以一道选择题为切入点, 让学生从中找出正确选项:“A.当物体完全浸没于水中后, 深度越深, 其所受浮力就越大;B.物体密度越大, 完全浸没在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就越大;C.从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来看, 其重量越重, 所受浮力就越小;D.针对体积大小相同的木块与铁块来说, 两者完全浸没在水中时, 所受到的浮力是相同的。”我让学生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相关内容,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进而找出正确答案。有学生举手答道:“结合阿基米德原理可知, 物体所受浮力与深度并无直接关系, 水的密度不变, 浮力则始终不变, 则可排除A和B两个选项。”还有学生认为:“物体重力与其所受浮力并无直接关系, 其主要取决于排开水的体积, 则可排除C选项, 选择D。”对于此题来说, 其涉及一系列物理定律与生活常识的灵活运用, 我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这一问题作为重点, 指导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即G液体=ρ液体gV排, 找准角度, 快速掌握相关定律与原理的运用。

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找准物理原理与实际生活的共通点, 实现认知活动与行为活动的相互转换, 逐渐向初中学生渗透多样性思维方法, 以有效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三、创设物理实验, 巩固所学知识

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在浮力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物理实验, 在强化初中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基础上, 自然而然地引出物理概念。教师应先进行演示实验, 让学生认真观察, 若条件允许可让学生适当参与到实验过程中, 使其在近距离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找出准确答案, 进一步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我在课堂中创设了一个操作性较强的实验, 先将鸡蛋放进清水中, 不断往水中加盐, 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变化;然后,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让其就“鸡蛋所受的浮力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与“鸡蛋所受浮力出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两大问题展开讨论, 有学生提出:“液体密度直接决定了浮力的大小。”接着, 再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得物体重力, 后让学生将物体放入水中, 并记下力的作用下弹簧测力计的数值F, 后通过F浮=G-F算出将物体浸在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

通过物理实验探究物理知识,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

初中物理《浮力的应用》教学浅探 第2篇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020-01

初中物理教学中浮力的知识是个难点,很多学生就是进入浮力的章节以后开始觉得物理太难,从而产生了畏难情绪,甚至开始讨厌这一门学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以下是我对这一节课的一些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文彦博灌水取球:球掉进了深深的洞里,一起踢球的小伙伴们都束手无策,文彦博却让大家回家提水过来,他究竟是用什么办法把球拿出来的呢?

曹聪称象:曹操命令手下称出大象的重量,把文武大臣们都难住了,六岁的曹聪却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你知道曹聪是用的什么方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吗?

设计目的:用大家都熟知的故事巧妙地引入新课,让大家觉得浮力的应用其实早就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

2.实验激趣,探究浮沉

师生互动:这里准备了三个外观基本一致的乒乓球(或者气球),请大家来猜猜他们浸入到水中(或者大气中)时是浮还是沉,比比看谁猜的准,介绍悬浮、下沉、上浮、漂浮状态,分析此时的受力情况,从而介绍物体的浮沉条件。

设计目的:实验进行一个分析一个,状态或过程出现一个认识一个并了解他们的本质联系,条件的分析层层推进,以学生的二力平衡知识为出发点,让学生初步建立任何一个状态和过程都是浮力和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3.动手动脑,改变浮沉

学生活动:将土豆放入清水中,观察是沉还是浮

教师提问:怎样让下沉的土豆浮起来,看看桌子上所给的这些物品和材料,你能想到哪些方法,比比看,哪一组的方法最多最独特,请先做好设计,再进行实验。实验完成后,请同学讲解交流实验设计的思路,依据的原理,引导学生归纳出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1)改变自身的重力(把土豆中心挖空)(2)改变所受到的浮力: ① 增大液体的密度(在水中加盐) ②增大排开液体的体积(用塑料袋包着,用锡箔纸包着)

设计目的:本节的重点就在于学会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通过使在水中下沉的土豆使其上浮直至漂浮在水面上这一实验,让学生学会如何改变物体的浮沉,为后面应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做好知识铺垫。

4.学以致用,延伸拓展

我们先看看轮船(教师介绍轮船的发展史),钢铁巨轮漂浮海面的奥秘——空心法增大了排开液体的体积从而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重力,用视频短片介绍轮船排水量。

潜水艇,为了弄清潜水艇自由沉浮的奥秘,我们先来看一个模拟实验装置,学生活动:一个学生上台演示,真的潜艇与该模型存在多大的差距呢?视频介绍潜水艇的基本结构和浮沉原理,潜水艇自由浮沉的奥秘————改变自身的重力。

气球,飞艇,教师活动:是不是所有的气球都能上天呢?用口吹一个气球做做实验,它为什么不能浮起来?(重力大于浮力),你能否让它飞起来?(充入密度比空气密度小的气体,比如氢气,氦气,热空气),其实早在我国三国时期就有人发明了这种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孔明灯),得出气球,飞艇升空的诀窍——充入密度比空气密度小的气体,视频介绍气球和飞艇,并在教室放飞一个孔明灯。

设计目的:在教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时,我通过实验、讲解、视频、练习、放飞孔明灯、课后小制作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多地获取信息。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把课堂的主动权给学生。

5.课堂小结

物体的浮沉条件,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浮力在我们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目的: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方法及时地纳入知识体系

6.延伸拓展,动手动脑

1.自制孔明灯 2.自制潜水艇模型

本节课以浮沉条件的应用为主线,揭示了“浮力的应用”一个方面的内容,教学内容分浮沉条件和浮沉条件的应用两大板块,四个教学环节。应用涉及了三个实例,量很大但时间只有40分钟,完成授课相当紧张,因此在设计时采取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详略得当相结合的方式。同时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设计了让土豆上浮的实验,通过小实验来找出大道理,为今后的学习应用实例打下基础。

初中浮力问题的教学 第3篇

答:

一、浮力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浮力概念,理解物体浮沉条件.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大小及方向.学会一种计算浮力的方法。

(2).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秤测力。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

(2).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3).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勇于、乐于参与科学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浮力的概念.理解物体浮沉条件.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

难点:掌握浮力的实质、方向.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学生在一定的感知基础上,由猜想和假设开始,进而逐步、自然地完成实验探究。学生通过独立操作去认识现象、发现规律,这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观察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研究习惯都十分有益。

(四)、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1.什么叫浮力?(板书)(1)先演示石块放在清水中,让学生知道石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2)然后把石块放在饱和的食盐水溶液里,说明石块也受到盐水向上托的力.

(3)最后把石块放在酒精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石块放在酒精中时,同样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

师:从上述的实验,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是浮力?

生: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师:物体在空气里有没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氢气球脱手后为何会上升? 生:物体在空气里同样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

典型例题

例1一个正方体铁块,在水下某深度时,上底面受到15N压力,下底面受到20N压力,则此时铁块受到浮力是________N;当铁块下沉到某位置时,上底受到压力增大至20N时,下底受到压力是_______N. 选题角度:本题用于使学生加深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上下底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差.随着物体下沉,每个底面受到压力都要变大,但压力差不变,即,. 解答:5,25.

讨论:浮力是包围物体的液体从各个方向对物体施加压力的总效果的反映.课本中以正方体为例,是为了便于理解和接受.如果从力的分解效果上讲,不规则形状的物体,同样满足的关系.

例2一个正方体铁块,在水下某深度时,上底面受到15N压力,下底面受到20N压力,则此时铁块受到浮力是________N;当铁块下沉到某位置时,上底受到压力增大至20N时,下底受到压力是_______N.

分析:如图1乒乓球的上半部分在水里受到水向下的压力,但由于球的下表面没有水,球没有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力,因此水对球没有浮力作用,故球浮不起来.如图2中乒乓球的下表面由于积聚了水,使球的下表面所受向上的压力大于球的上表面所受向下的压力,有了压力差就有了浮力,所以此时乒乓球能浮起.

1.甲、乙二物体都浸没在同种液体中,关于它们所受浮力大小的下面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如果甲物体比乙物体重,则甲物体受到的浮力比乙物体受到的浮力大 B.如果甲物体的密度比乙物体大,则甲物体受到的浮力比乙物体受到的浮力小

C.如果甲物体的体积比乙物体小,则甲物体受到的浮力比乙物体受到的浮力小

(五)、归纳小结 1.知道浮力的概念.

2.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3.掌握浮力的实质、方向.

4.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

二、自我评价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使用PPT课件展示与本节课教学相关的探究活动的内容,以及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各种测力计的图片,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课堂的知识容量。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先学后导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教学设计,为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架起桥梁。本课教学力图体现以实验探究组织教学,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活动,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各种实验探究活动,利用学生自带的容易找到的小器材,探究新知识,让学生经历从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实验验证到小组交流,并从中发现问题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多向交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学时间有些不够,有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利用了大量的时间,例如在测量学生的头发被拉断需要多大的拉力时用的时间很多,教学秩序有些混乱,在上课之前应该要求学生事先准备好头发,教学设计不够巧妙。在探究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以便完成探究活动。另外有些学生对于数学中的正比例知识理解的不是很好,在预设教案中对学情分析的不够全面。

一个现代中学生的自白

最近看到老师怕学生,心里就解气,尤其看到那么多的老师都怕学生,就更解气。

现在教育都产业化了,我们成了消费者,教师就自然是服务者了。我们是来接受你的服务的,不是来受你的气的。哪有服务员打消费者的啊,只有消费者刁难服务员的。我们现在是上帝,教师自然就是奴隶了。

我们在家里是小皇帝,这大家都知道,凭什么让我们到学校去受你老师的气?在家里我们说什么是什么,没人敢动我们一下,到外边受了气,回到家里我的父母就告诉过我,以后 谁再欺负你,你别怕他。我看这几个学生没有打他的老师,那是老师的造化。他够幸运的了,没有遇到我。

我曾经打过一个老师,我上课的时候看小说,她不让看,要没收,我不给,她夺我的,我踹了她一脚,她去一边哭去了,后来班主任要让我向她道歉,写检查,我不写,他不让我 进教室。我凭什么不进?我爸到学校一闹,他乖乖地让我进了教室,也没有向那个老师道歉。后来那个老师嫌丢人,不当老师,走了。

我们不怕老师,家长、学校领导、社会都在给我们撑腰,我们怕什么啊。

我们每天要玩,他们不让,非要让我们学习那些乏味的知识,还说什么以后要用,要我们考大学,为祖国出力。我们不上自习,要去网吧,他们还不让。你说我们能和老师处好关 系吗?不过我们不怕,他敢说我们,我们就能报复他,每次考试完之后,学校不敢公布我们的个人成绩,怕伤我们的自尊的时候,但是学校敢公布每个老师所带班级的总成绩,敢给老师排队,老师要管我们,我们就不给他参加考试,让他多几个零分;他来动员我们读中职的时候,不管他怎样宣传,诱骗,我们就是不去,让他完不成任务,遭扣绩效工资,看他怕不怕我们。

老师总是教育我们要怎么怎么有礼貌,遵守这个纪律,那个纪律,和我们在家里和社会上接受的教育完全不同。社会上像老师那样的人能吃得开吗?只有受气的份。父母就经常教 育我们要敢打敢拼,什么都不要怕,网络上也是打打杀杀的,凭什么就让我们安分啊?

不过现在的老师也懂规矩了,不敢说我们什么了,基本上我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怕我们。每学期学校要组织我们给老师打分,哪个老师平时管我们多,我们就给他打零分,让 他吃不了兜着走,不管我们的,我们可以给他满分。

有些老师还总说我们不好好学习,以后要后悔的。我们才不后悔呢,你看现在考上大学的有几个能念得起的;即使大学毕业了,有几个能就业的?你看现在那些老师来求我们读中 职那可怜兮兮的样子,一个月那几个工资还不如农民工干几天临活,这就是他们那时认真读书的下场,还他妈昏头昏脑来骗我们,想把我们也拉下水,还不如我们现在这样自由地玩,早早到社会上闯荡,还能当地痞流氓,多好啊,多自由啊!

新课标理念下初中“浮力”教学浅探 第4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浮力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2-0067

一、新课导入

1.情境导入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万吨巨轮在海上航行的画面,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兴趣。

2.问题导入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画面中的游轮.为什么轮船可以在大海上自由航行而不沉没?

【学生思考】是浮力的作用。

【教师提问】那么浮力是如何产生的呢?如此巨大的轮船,需要多大的浮力才能托起它呢?这个浮力又如何测量和计算呢?下面就请同学们与我一起探索这一秘密。

【设计说明】通过轮船航行的画面和问题的引导,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人手,引入“浮力”的内容,实现生活化教学;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对“浮力”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二、新课讲解

1.探究浮力概念

【实验探究】展示本节课的实验器具:量筒、清水、乒乓球、石块、弹簧测力计、空瓶、水桶和烧杯等。

【教师提问】现在我将这个乒乓球投入到这个空量筒当中,谁能想办法,不倾倒量筒,也不用镊子类工具,把它取出来?

【学生讨论】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可以往量筒里注入足够的水,让乒乓球浮上来。

【教师提问】大家做得很好,那么现在请一位同学将浮上来的乒乓球再用手按到水中,感受一下手上是否有压力?而乒乓球的运动轨迹又如何?

【学生思考】学生经过观察和思考后,得出结论:手有压力,而且乒乓被压下去后,最终又浮上来。

【教师提问】请问感受到的这个力是什么力?它的方向如何?这与我们所学的“浮力”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得出结论:手上感到的力就是浮力,是向上的。

【总结引导】根据以上的实验和结论,请学生总结浮力的概念及方向。

【设计说明】通过动手实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物理知识;通过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勤于思考的精神;通过交流探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2.探究浮力测量

【演示探究】教师在弹簧测力计下方坠上石块,记录测力计的读数;再将石块放入水中,记录再次测量的读数。让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结果,探究浮力测量方法。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两次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否出现了差异?产生这个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浮力就是两次测力计读数之差。

【总结引导】通过大家的总结,我们可以得出浮力测量的公式:F浮=GF。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并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探索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

3.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

【游戏探究】假设今天我们举行一场“龙舟比赛”,请同学们用彩泥做船,砂石做货物,看哪组承载的货物最多?并评选出优胜小组。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互相观察各组船只特点,为什么有的船承载的货物多,有的船承载的货物少?

【实验探究】请同学们将手中的空瓶慢慢按入水桶,并体验这一过程中各实验元素的变化。

【教师提问】请大家回想一下刚才实验过程中,浮力大小、水位高低、空瓶没入水中的体积大小等是否都发生了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教师要求学生将刚才游戏和实验中获得的体验进行分享和讨论,总结影响浮力的因素,并形成实验总结报告,交给老师。

【设计说明】通过游戏探究和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对“浮力”研究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总结能力,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

三、课外延伸

请同学们回家尝试将做菜用的生鸡蛋放到水中,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逐渐往水中添加食盐,并轻轻搅拌使之溶解,观察又有什么现象产生?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上一篇:管理、创新、沟通能力下一篇:耕地保护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