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影响因素范文

2024-05-16

产量影响因素范文(精选12篇)

产量影响因素 第1篇

种植香菇应选择通风条件好、有散射光的场所, 注意保持清洁卫生, 做好消毒工作。对于初次栽培香菇的场所, 应采用石灰水刷墙、生石灰撒地面等措施进行消毒, 撒在地面上的生石灰应于次日清扫出去;老菇场则可用高锰酸钾加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有虫害的菇场应先喷杀虫剂消灭害虫, 再进行消毒。

二、培养料选择或配制不当

注意选用洁净原料, 做好消毒处理工作。除了在堆料发酵种植香菇时需适量添加尿素补充氮源, 配料中不可随意添加化学肥料。配料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培养料的湿度, 水分含量不可过高或过低, 否则对发菌都不利。

三、菌种选用不当

冬季选用高温型品种, 春季选用低温型菌种, 选用老化或已被污染的菌种等, 都易造成发菌缓慢或不发菌、出菇迟或不出菇。因此, 在种植香菇时, 应根据当时当地的气候条件, 选择适宜菌种, 不使用老化或被污染的菌种。

四、管理不善

产量影响因素 第2篇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产量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介绍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产量调查的方法,采用分类、分层抽样调查.分析了其变化特点和影响因素.作 者:姚俊花 YAO Jun-hua 作者单位:太原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太原,030002期 刊:环境科学与技术 ISTICPKU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2007,30(z1)分类号:X32关键词:生活垃圾 产量调查 变化特点 影响因素

玉米产量影响因素及种植改良 第3篇

关键词 玉米;产量;影响因素;种植改良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2-06-02

长期以来,玉米一直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同时也是很多重要工业的原料,在我国农作物经济主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因此,加大玉米产量,保持玉米单位面积高产高质迫在眉睫。近年来,很多相关专家学者,甚至是从事农产品交易的企业,都对玉米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周聪等[1]对影响玉米产量主要因素进行了协整分析,提出了影响因素的实证模型。张秀范[2]对春玉米产量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玉米高产的理论基础是靠光合作用积累起来的。李北齐等[3]对土壤含水量对玉米产量进行了探究实验。由此,在现有研究的技术下,从自然因素和认为因素两个方面出发,对玉米产量的制约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种植改良

措施。

1 影响因素

1.1 自然因素

光、热、水、气等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自然因素,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在影响玉米产量的自然因素中,主要是光照、温度和水分。

玉米是短日照作物,需要高效的光利用率才能达到高产量。所以充足的光照能够让玉米积累更多光合作用产生的光合化合物,来影响玉米实际的

产量。

由于玉米在发育过程中拥有喜温的特性,所以在玉米生长期间,较高的温度保障对玉米产量有一定的影响。按照研究证明,玉米种子发芽较为适宜的温度在10~12℃,而需要缩短其发芽的周期,那么在25~35℃较好,因为在此温度下,玉米发芽速度最快。

水分是玉米生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对于其生长的不同阶段,对水分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这一影响因素除了靠自然的降水,实际上多为人为的范畴,一般大量种植玉米,采取的都是人为灌溉,这就属于人为影响的因素了。

1.2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时时存在于玉米生长的各个时期,从品种选择、育苗栽培到田间管理,都需要人为的对玉米所需生长条件进行控制、改良,从而达到期望的收获。总结影响玉米产量的人为因素,主要从品种选择、移栽密度和肥料的配比3个方面进行介绍。

优良的品种和种子是丰收的基础,品种的选择是玉米生产的第一步。不同的品种在生育期、产量水平、抗病性、耐旱性、抗倒性以及适应能力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选择玉米品种上,应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高抗倒伏的、耐病抗病的优良

品种。

玉米播种后,其移栽密度往往是种植者忽略但却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合理密植对玉米产量影响很大,即根据生产条件、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品种特性、管理水平和种植方式等实际情况,来做到合理密植[4]。玉米植株的长势一般为紧凑型、半紧凑型、平展型。对于半紧凑种植密度可以比平展型大;紧凑型的透光性更好,可以较大地提高密度,来达到增产的目的。

肥料是玉米生产的重要物质。不同比例的肥料配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玉米的产量。玉米对肥料的需求很大,尤其是氮肥。好的肥料可以提高玉米生长的抗倒性,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

2 种植改良技术

针对于上述重要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改良措施,主要是水肥耦合[5]和“蜂巢式”栽培技术[6]从肥料配比和种植密度2个方面对玉米种植技术进行

改进。

2.1 水肥耦合

玉米的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是2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但是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又是相互制约。水肥耦合技术就是根据不同水分和养分条件,提倡灌溉与施肥在时间、数量和方式上合理配合,促进作物根系深扎,扩大根系在土壤中的吸水范围,多利用土壤深层储水,并提高作物的蒸腾和光合强度,减少土壤的无效蒸发,以提高降雨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达到以水促肥、以肥调水、增加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的目的。

2.2 “蜂巢式”玉米栽培技术

“蜂巢式”玉米栽培技术,主要针对紧凑型的玉米品种,通过减小每株玉米种植的行距,增大玉米单位面积的玉米群体种植密度,从而增加玉米的产量。利用“蜂巢式”的田间管理技术,能够用适宜的种植密度来让群体玉米单株均匀受光。紧凑型的玉米需要较强光照,在抗倒伏性能上也较好,所以采用“蜂巢式”玉米种植方法,可以极大地利用此类玉米品种的优势,达到增产的效果。

3 结语

玉米是仅次于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的另一个重要原料,在我国粮食和工业都占有极大的分量。所以,在有限的耕地资源约束下,提高玉米单位产量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分析了影响玉米产量的相关因素后,从肥料配比和种植密度两个重要因素出发,提出“水肥耦合”和“蜂巢式栽培技术”两个较为成熟的改良技术,对玉米的种植进行探讨。总之,合理的根据不同条件,对玉米种植采取适宜的方法,才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周聪,王新华.中国玉米产量主要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4,39(1):78-79.

[2] 张秀范.关于影响春玉米产量因素的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3):24-26.

[3] 李北齐,吴坚,等.土壤含水量对玉米产量因素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8):40.

[4] 张军旗.浅谈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农林科技,2014(2):84-85.

[5] 贺冬梅,张崇玉.不同水肥耦合对玉米产量效应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3(11):28-30.

[6] 张永科,王立祥,等.玉米密植和营养改良研究进展——植物占位立体营养调控研究[C].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论文及摘要集,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92-93.

玉米产量影响因素及种植改良 第4篇

1 影响因素

1.1 自然因素

光、热、水、气等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自然因素, 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在影响玉米产量的自然因素中, 主要是光照、温度和水分。

玉米是短日照作物, 需要高效的光利用率才能达到高产量。所以充足的光照能够让玉米积累更多光合作用产生的光合化合物, 来影响玉米实际的产量。

由于玉米在发育过程中拥有喜温的特性, 所以在玉米生长期间, 较高的温度保障对玉米产量有一定的影响。按照研究证明, 玉米种子发芽较为适宜的温度在10~12℃, 而需要缩短其发芽的周期, 那么在25~35℃较好, 因为在此温度下, 玉米发芽速度最快。

水分是玉米生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对于其生长的不同阶段, 对水分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这一影响因素除了靠自然的降水, 实际上多为人为的范畴, 一般大量种植玉米, 采取的都是人为灌溉, 这就属于人为影响的因素了。

1.2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时时存在于玉米生长的各个时期, 从品种选择、育苗栽培到田间管理, 都需要人为的对玉米所需生长条件进行控制、改良, 从而达到期望的收获。总结影响玉米产量的人为因素, 主要从品种选择、移栽密度和肥料的配比3个方面进行介绍。

优良的品种和种子是丰收的基础, 品种的选择是玉米生产的第一步。不同的品种在生育期、产量水平、抗病性、耐旱性、抗倒性以及适应能力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所以, 在选择玉米品种上, 应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高抗倒伏的、耐病抗病的优良品种。

玉米播种后, 其移栽密度往往是种植者忽略但却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合理密植对玉米产量影响很大, 即根据生产条件、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品种特性、管理水平和种植方式等实际情况, 来做到合理密植[4]。玉米植株的长势一般为紧凑型、半紧凑型、平展型。对于半紧凑种植密度可以比平展型大;紧凑型的透光性更好, 可以较大地提高密度, 来达到增产的目的。

肥料是玉米生产的重要物质。不同比例的肥料配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玉米的产量。玉米对肥料的需求很大, 尤其是氮肥。好的肥料可以提高玉米生长的抗倒性, 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

2 种植改良技术

针对于上述重要因素, 提出了相应的改良措施, 主要是水肥耦合[5]和“蜂巢式”栽培技术[6]从肥料配比和种植密度2个方面对玉米种植技术进行改进。

2.1 水肥耦合

玉米的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是2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但是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又是相互制约。水肥耦合技术就是根据不同水分和养分条件, 提倡灌溉与施肥在时间、数量和方式上合理配合, 促进作物根系深扎, 扩大根系在土壤中的吸水范围, 多利用土壤深层储水, 并提高作物的蒸腾和光合强度, 减少土壤的无效蒸发, 以提高降雨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达到以水促肥、以肥调水、增加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的目的。

2.2“蜂巢式”玉米栽培技术

“蜂巢式”玉米栽培技术, 主要针对紧凑型的玉米品种, 通过减小每株玉米种植的行距, 增大玉米单位面积的玉米群体种植密度, 从而增加玉米的产量。利用“蜂巢式”的田间管理技术, 能够用适宜的种植密度来让群体玉米单株均匀受光。紧凑型的玉米需要较强光照, 在抗倒伏性能上也较好, 所以采用“蜂巢式”玉米种植方法, 可以极大地利用此类玉米品种的优势, 达到增产的效果。

3 结语

玉米是仅次于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的另一个重要原料, 在我国粮食和工业都占有极大的分量。所以, 在有限的耕地资源约束下, 提高玉米单位产量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分析了影响玉米产量的相关因素后, 从肥料配比和种植密度两个重要因素出发, 提出“水肥耦合”和“蜂巢式栽培技术”两个较为成熟的改良技术, 对玉米的种植进行探讨。总之, 合理的根据不同条件, 对玉米种植采取适宜的方法, 才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周聪, 王新华.中国玉米产量主要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4, 39 (1) :78-79.

[2]张秀范.关于影响春玉米产量因素的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3 (3) :24-26.

[3]李北齐, 吴坚, 等.土壤含水量对玉米产量因素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18) :40.

[4]张军旗.浅谈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农林科技, 2014 (2) :84-85.

[5]贺冬梅, 张崇玉.不同水肥耦合对玉米产量效应研究[J].黑龙江科学, 2013 (11) :28-30.

产量影响因素 第5篇

不同产量水平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以汕优63和两优培九作对照,18个株叶形态较好的大穗型两系杂交稻组合作为试验材料,研究分析了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产量水平大穗型组合产量的差异主要受单株穗数差异的影响;(2)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大小依次为:单株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每穗总粒数>充实度>结实率;(3)单株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与产量正相关达极显著水平,结实率与产量正相关达显著水平;(4)单株穗数、千粒重和充实度与产量的偏相关为正,且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在大穗的基础上,单株穗数的增加、千粒重和充实度的提高可以使产量显著增加.

作 者:刘建丰 陈光辉 何强 李春庚 LIU Jian-feng CHEN Guang-hui HE Qiang LI Chun-geng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科学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8刊 名: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VERSITY年,卷(期):21(6)分类号:S511.01关键词:杂交稻 产量因素 超高产

浅谈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因素及对策 第6篇

【关键词】水稻产量;水稻品质;因素;栽培管理

1.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因素

1.1育苗方式不当

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错误育苗方式包括:(1)从旱苗变为水育苗:旱苗是指在土壤肥沃的旱田里培育出来的健康稻苗,而如今有些农户因各种原因的限制无法实现旱苗,只能用水田来育苗,可是水田却较凉,土质生硬,不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会造成根稀、根少、根短、白根少以及根活力弱的现象,从而让秧苗在苗期生长不良、返青速度变慢,对水稻的发育过程危害极大,从而降低产量和品质。(2)播量从稀变为密:目前个别农户每平方米播种了近0.5kg的芽种,播种量在正常的播量基础上翻了一番,导致秧苗无法在秧床上进行分蘖,茎变成圆的而不是所需要的扁的,秧苗太细,叶片太薄且节间长,使水稻单产产量受损、品质下降。

1.2移植密度过密

所谓移植是指移栽时行株距要在9寸×4寸以上。目前,水稻推广的是宽窄行超稀植的方式。一般是采用(10寸×8寸)×6寸和12寸×6寸两种规格,其目的是为了让水稻充分分蘖,从而满足每平方米550~600穗的要求,可是现今密植的现象普遍存在,而栽得过密,水稻无法分蘖,只能依靠主穗,把过去的稀植高产变成了现今的密植保产,从而大大降低了产量和品质。

1.3肥料比例失调

一般中等肥、亩产稻谷超500kg的田地,需要撒1000~1500农家肥,15~20kg尿素,10~15kg磷酸二铵,3~5kg硫酸钾,但是据调查显示,很少有农户施肥量达到这个标准,个别农户甚至不用钾肥和农肥,还有些农户只是氮肥用量足够,而磷肥用量很少,这样就造成农田里氮、磷、钾的比例失调,根系的吸收效果不佳。另外,有的农户不施用底肥而只追肥,肥料不但没有被合理的利用,而表层的氮肥深层的根系无法吸收,而且极易挥发,无法满足全层施肥的目的,从而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1.4管理措施不当

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错误管理措施:(1)翻地:翻地时深度没有达到水稻根系生长所需的深度。(2)水分管理:在送水时间及水量的控制上没达到水稻正常发育的需要。(3)病虫、草防治:田块在种植多年水稻后,会隐藏多种病菌,并且很多病虫、草对每年使用的各种农药都有一定得抗性,所以,很难治愈那些病虫、草害,从而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2.水稻增产、优质技术措施

2.1培育壮苗

(1)采用中大棚育苗技术,培养壮苗。育苗时尽量避免使用小棚,最好采用棚高为1.5~1.7m,宽为7~9m的中大棚,这样很大程度的避免了小棚无法保证昼夜温差而带来的危害,减少了苗期秧苗的发病率。(2)育苗期使用壮秧剂,保证秧苗品质。结合农田自身的土质状况,采用相应的育苗期的壮秧剂与除草剂,依照一定比例而且全方位的施用各种肥料,保证苗期生长的同时防止秧苗一味徒长。(3)减小苗期播种量,保证分蘖。在育苗播量时播种量最好保持在每平方米0.25kg左右,最大不可超过0.3kg。(4)严格苗床管理,保证秧苗健康成长。要想保证秧苗的健康成长,就得保证苗床一定的温度与湿度,尤其是温度,如果温度高湿度高,就会增大秧苗病虫的发生率。所以苗床的温度必须保持在20℃以下,当秧苗齐苗后,要立即通风,湿度保持在表面土干为佳。这样做能最有效的抑制秧苗徒长,避免节间太长。

2.2合理抛秧与栽培

采用水稻抛秧技术以及宽窄行超稀栽培技术,加强水稻的群体功能。通过各项实践证明,这两种技术在水稻增产、优质方面有很大的潜力。抛秧最好使用人工掰块的方式,保证每平方米在24穴左右。由于只有根系入土稍浅,秧苗才能更好的分蘖。而采用宽窄行超稀植栽培技术能让稻苗在生长中后期具有良好的通透性,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减小病虫害的发生,发挥水稻的群众优势。

2.3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且施足肥,保证水稻的最佳生长。(1)施用足够的底肥。中等肥力的稻田注水前每亩施入1500kg农家肥,10kg酸磷二铵。(2)按期按量的追肥,一般追肥两次。第一次在6月前,稻苗返青分蘖时,每亩施入5~7kg尿素。第二次6月底7月初时,稻苗出穗,每亩施入3~5kg尿素,30kg草木灰。如果水稻长势过旺,或是连遇低温、多雨、寡照和引发稻瘟病时,最好别施用尿素。

2.4科学管理

水分管理上,一定得采取寸水浅灌,同时深水护胎的方式。秧苗播种后返青前,注入秧苗高度的2/3的水,用作扶苗护苗;在秧苗分蘖期至分蘖结束期,利用浅水来增温包蘖。稻苗抽穗前,保证水深在10~15cm;抽穗扬花期,保证水深为7~10cm,然后一直到成熟停止灌溉。当稻田齐穗后,对于那些尚青晚熟的田地,可以适当的喷洒磷酸二氢钾催熟。

2.5病虫草害防治

预防叶稻瘟每亩使用100g兑水50kg喷雾;预防节瘟与穗茎瘟每亩使用20%比艳100g兑入50kg的水喷雾。每亩使用10g40%的氧化乐果或者12g兑水30kg的灭杀毙喷雾进行预防。插秧苗前,为了防治稗草,每亩喷洒150ml的丁草胺;秧苗插入5~7后,每亩用毒土法施入13g农得时加+125ml丁草胺,而且保证水深为3~5cm持续5~7天;7月10日前,采用人工方式除大草,7月中旬左右,除掉田埂的杂草,8月下旬,人工除干净田里的稗草。

3.小结

当水稻产量和品质不断的下降时,我们就必须找出其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更快的提高水稻的生产量,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兴中.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及解决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2007(12).

[2]张立娟,王志强,郑大军,戴洪光.浅析影响水稻生长的主要因素[J].吉林农业,2012(09).

[3]马宝.高温对水稻光合特征、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4]金军.氮肥施用量施用期对稻米品质及产量的影响[D].扬州大学,2002.

页岩油气产量规律及影响因素初探 第7篇

关键词:递减分析,页岩油气井,递减曲线,长水平井,压裂

随着开发技术的突破与开发模式的创新,以致密气、页岩气、致密油为典型代表的非常规油气资源正在逐步得到有效开发。页岩油气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非常规性能源,已经被广泛关注[1],北美已经成功实现了商业化开采[2,3,4,5]。

本文以美国某一非常规M区块,400多口井生产动态数据为基础,对页岩油气产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探。本区块,主要目的层为石炭系碳酸盐岩和泥盆系砂质页岩。目的层埋深在4 000~6 000 ft;主力泥盆系砂质页岩,TOC含量为3.44%~6.53%,平均5.46%;干酪根以Ⅱ型和Ⅰ型为主,目前处于低熟-未熟阶段。

1 利用“归一化”产量递减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对单井的投产时间进行归一化拉齐,对生产井的投产时间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同一个投产时间点,分析不同井的递减变化规律(图1)。

页岩油气井的生产特征明显有别于常规油气井:(1)生产曲线表现出典型的“L”形特征,即产量在投产早期下降十分迅速,第1年递减率多超50%,有的甚至可达80%以上,而中后期递减趋缓;(2)油气井长期处于低产稳产的状态;(3)油气井不稳定生产时间很长,很难达到拟稳态或边界控制流阶段。

2 利用递减曲线对页岩油产量的分析

目前由于对非常规油气流动体系(Flow R egime)认知程度不够,尚无一种方法可全程拟合非常规油气单井产量变化趋势。北美地区页岩油气产量递减典型曲线常借鉴双曲-指数型递减曲线。

双曲递减典型曲线公式如下:

式中,q为t时的产量,体积/单位时间;qi为零时的产量,体积/单位时间;Di为初时标准递减率(t=0);b为双曲指数(有些作者用n);t为时间。

b值是一般介于0到2之间,一般由曲线拟合得到。Di值在该项目中基本都为99.99%。Dmin值通常是根据经验与类比法得到。EUR最终可采可通过对公式积分求得。

指数递减典型曲线公式如下:

以北美地区非常规M区块的油气生产井为研究对象,依据单井实际生产数据,使用双曲-指数型递减曲线拟合生产动态,进行产量分析。

非常规油气单井生产动态大多表现为初期递减率高,生产一年或更长时间后,递减率逐渐减小,产量曲线趋于平缓[6]。

递减指数b在单井上变化范围较大,其值是时间的函数,早期(前2年)变化大,随着时间的延长,变化范围逐渐变小。这给单井产量的预测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发现区块单井产量的递减趋势相近,即递减率随着时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图2)。单井产量的预测建立在生产井产量递减分析的基础上,生产历史越长,产量预测越准确。开发早期生产数据有限,因此预测的生产趋势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非常规油气藏,开发初

期产量波动大,影响因素多,主要通过超双曲递减指数b的变化表现出来。同时发现在投产后前半年左右,递减率b大于1,这与常规Arps递减分析理论[7,8]不符。这正是非常规油气井独特的渗流特征表现,给早期单井产量的预测带来不确定性。

从非常规油气井生产特征出发,在综合考虑双曲递减和指数递减特点的基础上,构造了具有明确物理意义且量纲齐次的“双曲——指数”混合型递减率表达式,建立了“双曲——指数”混合型产量递减规律分析新模型并绘制了无量纲产量图版。

3 页岩中气油比与烃水比含量对产量的影响

通过图3和图4分析,发现页岩中气含量对产油十分重要,页岩中气含量的多少又取决于断裂的发育程度与活动期[9]。页岩中含气量到底是如何影响产油升高的呢,从这两张图可以看出,似乎含气量越高,产油量越高。

日产气与日产油具同时增高趋势(图5),说明本区页岩含气性对产油的生产有重要影响,页岩气可以携带油产出,降低油粘度,增强可流动性。

由图6可见,过高的气油比导致日产油有降低趋势,目前来看,气油比为1.5时,产油量最高,在气油比为0.5~3.5时,有利于产油量,过高和过低都将降低产油量,过低油的流动性差,过高气将占据大部分输导系统。

烃水比越高(图7),越有利于产油。即是地层孔隙中含油气饱和度越大,越有利。

4 压裂级数对单井的影响

长水平井加多级压裂的开采模式已被证实是非常规油气商业开发的成功之路,这种开发方式使非常规油气井的流态相对于常规油气更为复杂,包含裂缝与井筒、裂缝与裂缝、基质与裂缝、基质与井筒等之间的渗流[10]。选取该区块内生产历史超过1年的井进行分析。从图8可见,产量随压裂级数增加而增加。

5 结论

(1)对单井的投产时间进行归一化拉齐,对生产井的投产时间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同一个投产时间点,分析不同井的递减变化规律,发现单井递减趋势一致。

(2)页岩气单井产量在前1~2年快速下降,但单井产量主要集中在这段时间;此后产量低,但保持相对稳定,递减率低。在页岩气单井投产前半年左右,产量递减率b大于1,其主要原因是单井处于非稳态流动阶段,以及储层为多重基质、多层流动模型。

(3)含气性对产油的生产有重要影响,气油比为1.5时,产油量最高,在气油比为0.5~3.5时,有利于产油量,过高和过低都将降低产油量。产量随压裂级数增加而增加。

参考文献

[1]Jiang Shu.Geological theory innovations and advances in drilling and completion technology for shale gas development[J].Petroleum Drilling Techniques,2011,39(3):17~23.

[2]李艳丽.页岩气储量计算方法探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9,20(3):466~470.

[3]薛承瑾.国内页岩气有效开采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J].石油钻探技术,2012,40(4):1~6.

[4]孙海成,汤达祯,蒋廷学.页岩气储层裂缝系统影响产量的数值模拟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2011,39(5):63~67.

[5]姜宝益,李治平,巨亚锋,等.修正的产量不稳定法预测页岩气动态储量[J].石油钻探技术,2012,40(2):66~69.

[6]张志敏,王俊魁.预测油气藏可采储量的一种简易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26(3):87~90.

[7]Arps J J.Analysis of decline curves[J].AIME:Petroleum Transactions,1945,160:228~247.

[8]Fetkovich MJ,Vienot ME,Bradley MD,etal.Decline-curve analysis using type curves:case histories[R].SPE 13169,1987.

[9]Johnson NL.A simple methodology for direct estimation of gas in place and reserves using rate-time data[R].SPE 123298,2009.

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第8篇

关键词: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对策

粮食是人类生存生活最主要的消费品, 粮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农业是我国的薄弱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是人民生存之本, 对于稳定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一、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因素分析

1、政策的影响。

1978年对农村实行改革,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把土地分到各家各户, 实现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分离, 赋予了农民生产的自主权以及剩余产品的支配权力, 同时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 这样一来极大地提高的劳动生产积极性。1978年中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30000万吨, 达到30477万吨, 增长了7.8%。1982到1984年这三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率为7.83%。

到了1985年, 国家取消了部分鼓励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 粮食收购实行“倒三七”比例价, 实际降价幅度接近10%, 资金和物质投入也减少, 农资价格涨幅为4.8%, 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1985到1988年出现了第二次粮食大幅度减产, 1985年粮食产量回落到37910.8万吨水平, 比上年减产6.9%。

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 , 实际上相当于减轻的农民的负担。同时近年来国家更加关注三农问题, 在原有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产量大县奖励补助等基础上, 又新增了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逐渐改变以前人们种地不赚钱的观念, 保持了粮食产量的稳定。

2、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影响。

1988年粮食产量3 9 4 0 8万吨, 农药化肥施用量2141.5万吨;1993年粮食产量45648.8万吨, 农药化肥施用量3151, 9万吨;1996年粮食产量50453.5万吨, 农药化肥施用量3827.9万吨;1998年粮食产量51229.5万吨, 农药化肥施用量4083.7万吨;2004年粮食产量46946.9万吨, 农药化肥施用量4636.6万吨;2007年粮食产量50160.3万吨, 农药化肥施用量5107.8万吨。

通过对比1988、1993、1998三年的粮食产量和农药化肥施用量, 可以得到农药化肥施用量对粮食产量有显著的影响, 能够大大提高粮食的产量。但2004年农药化肥的施用量达到了4636.5万吨, 比1998年的投入量增加了13.54%, 但粮食产量却下降了8.56%。2007年同2004年相比农药化肥施用量提高的同时两市产量也提高了, 但可以看出同刚使用农药化肥时相比, 每一单位的农药化肥对粮食产量的促进作用减弱了。

3、科技的影响。

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了力, 科技对促进粮食产量的增加有重要的作用。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 机械化的使用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牛耕劳作, 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长

4、种粮收益低。

受比较利益冲突, 农民种粮积极性性不高。据调查显示, 截止到目前所了解的数据, 主要化肥用料尿素、艳阳天农民所购买的平均价格为1200元/吨、2000元/吨。不及所投入的劳动力成本, 农民一亩地小麦投入成本平均为400多元。而按照现在的粮食价格0.94元/斤, 在风调雨顺的年份, 一亩小麦产量1000斤左右, 那么去掉成本, 种一亩小麦的纯利润只有不足600元。而在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严重的今天600元其实是一个很小的分量, 可能还不如外出打工一个月的收入, 所以在这种利益的对比下农民都不愿意种粮食。

5、气候条件的影响。

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的影响, 风调雨顺的时候粮食产量自然会增加, 碰到自然灾害多发的年份, 这时候粮食产量会大大减少。农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产业, 外部自然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也是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国家, 各种自然灾害会对粮食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二、对我国粮食产量增长的建议

1、但我们必须应当看到农药化肥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可以看到农药化肥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粮食产量的增减, 如果使用不合理会造成耕地的肥力下降, 环境污染, 这样会导致粮食不光是产量同时也是质量上的下降。因此肥料的合理使用和高效肥料的出现才是人民所期盼的, 因此在政策的提出及推广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保持粮食的产量。

2、尊重自然规律。

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按照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原则, 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减轻农业风险, 既有利于建立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 也有利于粮食食品安全生物和生态安全, 还有利于保护城乡广大农产品消费者的利益。

3、加大科技投入。

所以只有提高认识;突出科技创新, 促进粮食丰产技术集成和大面积均衡增产;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强化粮食丰产科技基地平台、人才队伍建设;增加粮食科技投入。才能实现粮食产量合理健康稳定的发展。

4、加大粮食补贴, 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在种粮收益不高的前提下, 要想提高粮食的产量, 国家必须政策支持。要加大种粮补贴, 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虽然国家取消了农业税, 但是化肥农药的价格却大幅度的增高, 这样种粮的成本就提高了, 会使得农民能选择放弃种粮。所以国家应采取措施调节化肥用量的价格, 使之在一个农民能接受的合理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王智:关于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2]、段卫东:新时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几点思考

[3]、于法稳:影响粮食的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5年02期

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第9篇

粮食是经济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是一个超过13亿人口的大国, 全国粮、油、肉的年消费量分别达5.5亿吨、2400万吨、8000万吨左右并以粮食每年250万吨、植物油100万吨、肉200万吨的速度继续增长。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深入分析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 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对粮食产量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刘钦普运用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对河南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石洪景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粮食产量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论表明, 粮食生产基础要素投入水平、自然因素和生产价格、土地投入三个因素对于粮食产量影响最大。范东君对于粮食产量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并且对每个因素贡献率进行了测算。以上作者的研究成果给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本文将运用灰色关联理论, 以我国粮食总产量为被解释变量, 分析粮食总产量与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二、灰色关联动态分析的建模步骤

1. 建立原始数列的因变量参考数列和自变量比较数列

因变量参考数列又叫母序列记作

自变量比较数列又叫子序列

2. 将原始序列进行无量纲处理

这是为了消除数量级大小不同而造成的影响, 便于进行计算和比较。可以运用初始化法, 均值化法等进行, 计算公式分别是

3. 计算每个时刻点上母序列与各个子序列差的绝对值, 找出最大差和最小差

差序列:Δi (k) =|x0 (k′) -xi (k′) | (i=1, 2, 3, ..., n) 。

则差序列为:Δi=[Δi (1) , Δi (2) , Δi (3) , …Δi (k) ]。

4. 计算灰色关联系数

其中L0i (k) 是子序列xi (i=1, 2, 3, ..., n) 的k个数与母序列x0的关联系数, 表示式中是分辨系数, 在0到1之间, 通常取λ=0.5。

5. 计算灰色关联度

要求得总的关联度, 需要考虑到不同的观测点在总体观测中的重要性程度, 因此需要确定各个点的权重。一般情况下, 采用算术平均数的方法计算灰色关联度。

r0i表示数列x0与数列xi之间的关联系数。

6. 关联度排序

根据r0i的大小进行关联度排序。关联度越接近于1, 说明关联程度越大。根据经验, 当λ=0.5时, 关联度大于0.6便认为关联性显著。

三、指标选取及计算

1. 指标选取

本文选取粮食产量作为衡量我国粮食生产水平的指标, 记为A1 (单位:万吨) 。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有:粮食播种面积, 记为A2 (单位:千公顷) ;粮食单产, 记为A3 (单位:公斤/公顷) ;农林水支出, 记为A4 (单位:亿元) ;农业科技人员数量, 记为A5 (单位:人) ;化肥使用量, 记为A6 (单位:万吨) ;农业机械动力, 记为A7 (单位:万千瓦) ;有效灌溉面积, 记为A8 (千公顷) 。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4-2010)

选择上述因素的原因:粮食产量是粮食生产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标志, 因此选择这个指标反映我国粮食生产水平;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显然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农林水支出反映财政对于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反映农业科技水平, 而农业科技水平显然对粮食产量有重要影响;化肥使用量是粮食增产的重要保障;农业机械总动力反映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效灌溉面积反映水平建设的水平。

2. 基于灰色理论的计算

按照上述步骤计算的结果如表2所示。

记粮食产量与各个影响因素关联度为A1i, 其中i=2-8。按照粮食产量与各个影响因素关联度大小排序为:A16>A13>A17>A12>A18>A15>A14。

四、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对粮食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化肥使用量。首先, 这表明我国农业还没有走出粗放型生产模式。因此, 今后农业生产中, 应实行更加科学的施肥方法, 如测土施肥法, 从而在减少化肥使用量的同时, 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其次, 粮食单产对于粮食总产量影响作用相当大。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长, 各个方面使用土地的需求更加迫切。所以, 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增长不能寄希望于扩大播种面积, 应该高度重视提高粮食单产。要采用更科学的技术, 通过精耕细作, 提高粮食单产。再次, 农业机械总动力对粮食产量有很重要的影响。通过农业机械化生产, 可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减少浪费, 从而稳步提高粮食产量。同时, 粮食播种面积对于粮食总产量有直接的影响。基于我国的国情, 不可能再大幅度扩大粮食播种面积。需要做的事情是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最后, 有效灌溉面积表明我国水利设施对于粮食产量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钦普.基于时空回归模型的河南省粮食产量预测[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28) .

[2]石洪景.粮食产量水平的影响因素及聚类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10) .

[3]范东君.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与贡献率测算[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11 (09) .

[4]刘思峰, 郭天榜.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1.

[5]易德生, 郭萍.灰色理论与方法[M].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2.

产量影响因素 第10篇

一、模型设计

(一) C-D生产函数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模型简介

生产函数这一名词是由美国数学家Charles.Cobb和经济学家Paul.Douglas提出来的。他们利用20世纪初美国的历史统计资料, 展开了资本投入 (K) 和劳动投入 (L) 对产量 (Y) 的影响研究, 得出了一种生产函数。这种生产函数可以很好地分析资源投入与产品产出之间的经济数量关系, 因此被广泛地运用。其基本模型为:

Y=AKαLβ

其中A是常数项, 代表一定的技术水平。α, β分别为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生产弹性。

(二) 粮食产量数学模型的设立

1. 数据来源与模型设立

为了基本涵盖这4类因素, 本文选择了L:种粮的劳动力数量 (万人) 、M: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万公顷) 、K:化肥用量 (万吨) 、P:农业机械总动力 (万千瓦) 、H:成灾面积 (万公顷) 、E:国家净支农支出 (亿元, 这里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费用) 为解释变量。μ为随机变量, Y是中国年粮食产量 (万吨) , 是被解释变量。模型使用1978—2005年时间序列数据, 全部数据来源于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计量软件是EVIEWS 5.0。

因此粮食产量的C-D模型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其中A (t) 代表技术进步, βi代表产出的弹性系数, μ是随机变量。

2. 模型优化、参数估计与检验

首先用最小二乘法对数据进行回归, 得到以下回归结果:

从回归结果来看, 拟合优度为0.95, 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94, 说明模型模拟效果很好。F值较大, 表明计量方程从整体上有较好的解释能力。但是农业劳动力变量没有通过t检验, 另外产出与播种面积、农业机械动力和政府支农的反向作用, 在经济意义上有矛盾, 可能解释变量之间存在互相关。

通过对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研究 (见表2) , 发现各变量之间都存在相关关系, 因此存在多重共线性, 只能对变量逐步回归, 以求出最优模型。

用Y的对数分别对L、M、K、P、H、E的对数作一元线性回归, 找出拟合状况最好的回归模型 (表3) 。经过逐一回归和比较, 可以看出粮食产量Y与农业劳动力L、化肥用量K、农业机械动力P以及政府农业支出E有显著关系。但是通过综合比较, 发现粮食产量与化肥使用量的弹性关系最显著, 因此以Y=F (K) 为初始模型, 将其他变量分别引入基本回归模型中, 然后寻找最佳回归方程。

通过逐步回归发现 (表4) , 第二到第五个方程的拟合优度R2和F检验都通过了, D.W检验都在无法判定区域 (查表得d L=1.03, d U=1.85) 。通过比较, 最后我们选择第四个方程作为最优方程:

通过有交叉项的White检验, 得到表5。从表中看出, 检验的相伴概率是0.259253, 不能拒绝零假设, 因此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由D.W检验表明,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n=28, k=3 (不包含常数项) , 查表得d L=1.18, d U=1.65, 由于D.W=1.51, 介于d L、d U之间, 因此无法断定是否存在自相关, 只能通过残差散点图来验证, 验证发现该随机误差项存在轻微的正相关。于是利用Cochrane-Orcutt迭代法对模型进行修正, 经过数次迭代后, 对残差做辅助回归, 其系数ρ达到稳定状态, 得到粮食产量回归模型:

通过White检验, 得知该时间序列数据不存在异方差 (见表6) 。并且DW=1.82位于d U与4-d U之间, 因此通过Cochrane-Orcutt迭代后消除了模型的自相关, 但是后两项的t检验效果变差。

(三) 模型结果分析

在所考察的6个影响因素中化肥使用量的生产弹性系数最大为0.51, 农业劳动力的弹性不高, 表明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才能使劳动力的产出弹性增大。农业机械动力和国家农业支出的弹性系数为负表明中国农业机械动力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国家农业支出的增加可能很多资金没有真正用在改良农村基础建设上。耕作面积与产出的关联性小是因为尽管中国耕地在不断的减少, 但单位产量在不断增加, 体现了科技进步的作用, 计量结果所产生的反向关系并不表示面积越少, 产量越多的意思。成灾面积会影响产出增长, 但弹性影响并不大。

二、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上述计量结果来看, 化肥使用量对中国农业产出的增长一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因为化肥使用带来污染, 破坏生态环境, 甚至危害人的生命安全, 所以我们对此不容忽视, 从长期来看, 虽然要增加化肥投入, 但是要减少无机化肥投入的比例, 增加有机和微生物化肥投入的比例。其次是我们要科技兴农, 提高农民的农作技术和个人素质, 使农业劳动力的产出增长弹性变大, 同时大力发展科技和创新经营机制, 促使农业劳动力转移, 实现规模化经营, 提高生产率等。再次是我们要优化配置农业机械动力, 一些适合规模经营的农业地带应该配置更多的机械动力, 而只适合小范围经营的丘陵地带应减少机械动力。第四是增加粮食生产需要政府加大价格支持和生产资料补贴, 加强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加大收入支持等措施, 但是这些措施必须落到实处。最后增加粮食产量必须保证粮食种植面积不能大幅度地减少, 因此必须抑制政府随意出卖土地增加财政收入的行为, 同时要回归粮食真实价格, 不能人为过分压低粮食价格, 造成农民弃地不种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陆文聪.对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需变化趋势的基本判断及其政策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 2004, (2) :16-24.

[2]王玉斌, 蒋俊朋, 王晓志, 陈慧萍.中国粮食产量波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7, (1) :38-41.

[3]肖国安, 王文涛.粮食产量主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及政策选择[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7, (3) :90-93.

[4]谢杰.中国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7, (9) :36-40.

[5]易丹辉.数据分析与应EVIEWS应用:第1版[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6]易鹏, 段豫川.中国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的动态分析[J].农村经济, 2008, (1) :53-57.

产量影响因素 第11篇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施肥水平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分类号 S511;S31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3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s o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2 Hybrid rice varietie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iller and effective panicle number ha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yield for Yueyou 589, effective panicle number and seed setting rate ha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yield for Hongtaiyou 996, however, spikes per panicle has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yield for both varieties. No significant yield differences under 3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s, with increase of fertilization, yield of Yueyou 589 has an increasing trend, but yield of Hongtaiyou 996 was decreased at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

Keywords hybrid rice ;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 ; yield ; yield components

高产性和稳产性是水稻育种工作的总目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品种的水稻产量构成可表现出不同的稳定性特征[1-2]。水稻高产和稳产还依赖于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在不同的施肥制度下,同一作物品种的产量也会呈现年际波动[3-5]。已有的研究,大多利用长期的定位试验所获得的小区产量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出不同施肥制度对产量年际波动性的影响。通过时间序列数据得到的产量波动特征,可能更大程度上受气候年际变化[6]以及施肥措施与气候因子交互作用[5,7]。为了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对2个杂交水稻品种(粤优589和红泰优996)产量的影响,本文尝试利用单个生长季内杂交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2种杂交水稻不同的施肥水平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规律,为优化2个杂交水稻品种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参试水稻品种为海南省认定的杂交水稻组合粤优589和红泰优996,种子均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提供。氮、磷、钾肥分别采用市售尿素[w(N)≥46%]、过磷酸钙[w(P2O5)≥16%]和氯化钾[w(K2O)≥50%]。

1.2 方法

试验于2013年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试验点选择中等肥力田块,将2个品种在同一田块上分开种植,于试验前测定0~15 cm耕作层土壤的养分含量。测定结果为有机质含量为20.29 g/kg,碱解氮为71.68 mg/kg、有效磷为14.60 mg/kg、速效钾为74.76 mg/kg。

1.2.1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置3个处理(表1)[8]、4次重复;每个重复小区面积40 m2;区组间留便道以便观察行走,小区间作埂分隔。肥料分次施用:即氮肥在移栽前、分蘖中期、幼穗分化期、抽穗期分别施入总用量的55%、20%、15%、10%;磷肥在移栽前和分蘖中期各施50%;钾肥在移栽前、分蘖中期、幼穗分化期分别施入总用量的50%、30%、20%。播种时间参考当地农事季节,保证水稻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生长和抽穗结实。

播种时间为2月中旬。秧龄27~28 d,株行距为20.0 cm×26.67 cm,裸根壮苗单本移栽。其它栽培措施按稻田间栽培技术措施进行管理,从移栽到收获前7 d田间一直保持5~7 cm深的浅水层,整个生长期不晒田,不施用化学除草剂,采用人工除草1~2次。严格控制病虫害,尽量减少产量损失。

1.2.2 测定项目和方法

在抽穗期,每小区选取生长均匀的9蔸植株,按蔸记录茎蘖数;分别剪取叶片、茎加叶鞘和穗三部分,于105℃杀青30 min,再经80℃烘至恒重后称干物质重。

在成熟期,从各小区5 m2测产区中选取对角线上9蔸植株,按蔸记录穗数,并进行考种和测定地上部干物质量。谷粒采用清水分选,人工计数实粒和秕粒;每个小区调查50蔸有效穗数。各小区收中心5 m2测产,单独脱粒晒干并风选后,称干谷重;测定干谷水分含量,计算折合14%含水量的稻谷产量。所有样品均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分析测定。数据处理采用SAS进行方差分析,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肥水平对地上部分干物质产量的影响

不同施肥水平下,2个品种在抽穗期和成熟期总干物质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表2)。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两个品种抽穗期和红泰优996成熟期总干物质产量均有增加的趋势,粤优589成熟期总干物质产量均有减少的趋势。

nlc202309020330

2.2 施肥水平对产量构成因素及收割产量的影响

不同施肥水平下,两个品种内分蘖数之间差异不显著。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两个品种内分蘖数均有增加的趋势。显然,提高施肥用量能促进两个杂交水稻品种的分蘖。

不同施肥水平下,两个品种内有效穗数之间差异不显著。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粤优589有效穗数均有增加的趋势;红泰优996在高量施肥情况下最高,次之低量,中量最低。这表明,施肥在低量至高量范围内,对粤优589有效穗数有正相关作用,而对于红泰优996开始减弱,然后又增加。

不同施肥水平下,粤优589每穗粒数低量与高量、中量之间差异极显著,高量与中量之间差异显著,且低量最高;红泰优996每穗粒数之间差异不显著。粤优589品种与高施肥量促进大量分蘖,使群体恶化、个体生长趋弱有关。

不同施肥水平下,粤优589结实率低量与高量、中量之间差异极显著,高量与中量之间差异显著,且低量最高;红泰优996结实率高量与低量、中量之间差异极显著,低量与中量之间差异不显著,且高量最高。施肥量高对粤优589结实率有负相关作用,而红泰优996在低量、中量不明显,在高量时结实率提高。

不同施肥水平下,两个品种内收割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施肥量低量至高量能满足这两品种杂交水稻高产栽培对肥量的需求,施肥量高不是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限制因子。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粤优589收割产量均有增加的趋势,红泰优996收割产量高量最高,次之低量,中量最低。同时,粤优589在施肥量低量至高量范围内抗高肥。而对于红泰优996抗肥开始减弱,然后又增加。

3 讨论与结论

杂交水稻产量构成因子表现出多样性,高产栽培要求其产量与构成因子之间协调。本研究发现:粤优589收割产量与分蘖数、有效穗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系,与每穗粒数存在一定的负相关系;红泰优996收割产量与有效穗、结实率之间存在正相关系,与每穗粒数存在一定的负相关系。

高产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干物质生产的比例协调[9],但有关抽穗前后的干物质生产对籽粒产量贡献大小的研究结论不一。陈温福[10]、张烘松[11]等人认为超高产品种干物质生产优势在抽穗前,而朱庆森[12]、Ying[13]、杨惠杰[14]等人则认为是在抽穗后。本研究发现,抽穗时两品种的干物质与收割产量存在正相关系;成熟期干物质生产量与收割产量,红泰优996存在正相关系,粤优589存在负相关系。这说明,增加生物产量可以提高红泰优996的收割产量,而影响粤优589的收割产量。

在施肥量为低量至高量的范围内,3种施肥量之间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但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粤优589收割产量均有增加的趋势,而红泰优996收割产量开始下降,然后升高。

参考文献

[1] 刘文江,李浩杰,汪旭东,等. 用 AMMI 模型分析杂交水稻基本性状的稳定性[J]. 作物学报,2002,28(4): 569-573.

[2] 严明建,赵正武,吕直文,等. HSC 法与稳定性参数在水稻区试中的应用[J]. 作物研究,2002,16(1):17-19.

[3] 林 葆,林继雄,李家康. 长期施肥的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4,1(试刊): 6-18.

[4] 王凯荣,刘 鑫,周卫军,等. 稻田系统养分循环利用对土壤肥力和可持续生产力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23(6):1041-1045.

[5] Cai Z C, Qin S W. Dynamics of crop yields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in a long-term fertilization experiment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of China [J]. Geoderma, 2006, 136:708-715.

[6] 谢 云. 中国粮食生产对气候资源波动相应的敏感性分析[J]. 资源科学,1999,21(6):13-17.

[7] 黄欠如,胡 峰,李辉信,等. 红壤性水稻土施肥的产量效应及与气候、地力的关系[J]. 土壤学报,2006,43(6):926-933.

[8] 敖和军,王淑红,邹应斌,等. 不同施肥水平下超级杂交稻对氮、磷、钾的吸收累积[J].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0):3 123-3 132.

[9] 邹应斌,黄见良,屠乃美,等. “旺壮重”栽培对双季杂交稻产量形成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01,27(3):343-350.

[10] 陈温福,徐正进,张龙步. 水稻超高产育种生理基础[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69-194.

[11] 张洪松,宕田忠寿,佐膝勉. 粳型杂交稻与常规稻的物质生产及营养特性的比较[J]. 西南农业学报,1995,8(4):11-16.

[12] 朱庆森,张祖建,杨建昌,等. 亚种间杂交稻产量源库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1997,30(3):52-59.

[13] Ying Jifeng,Peng Shaobing,He Qingruii,et al. Comparison of high-yield rice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environments: I. Determinants of grain and dry matter yields [J]. Field Crops Research, 1998, 57(1): 71-84.

[14] 杨惠杰,李义珍,杨仁崔,等. 超高产水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2001,15(4):265-270.

兴城市玉米产量影响因素及对策 第12篇

1 兴城市玉米生产现状

1998—2007年, 兴城市玉米平均播种面积呈上升趋势, 2007年其种植面积已达到126 135 hm2。但自1999年该市玉米的产量大幅度降低后, 其播种面积自2000年开始下降, 2001年下降到最低点, 玉米种植面积仅为80 581 hm2。2006年玉米播种面积回升, 达到128 511 hm2, 为该市玉米播种面积最多的年份;2007年至今, 玉米播种面积一直徘徊不前。在兴城市的玉米生产过程中, 平均产量为5 525.0 kg/hm2, 且各年度间产量具有明显差异;在玉米品种的选择上, 该市长期以来一直种植稀直大穗品种, 个体产量上已经达到瓶颈时期, 玉米总产很难有所突破。在玉米种植模式上, 栽植方式单一, 传统的种植模式、管理水平大大制约了玉米生产。

2 影响因素

一是干旱。兴城市地处辽西走廊, 十年九旱。春季气候表现为多风少雨, 造成玉米播种困难, 出苗率低;玉米拔节期又遇降雨不足, 使植株的叶片枯黄早衰, 甚至整株因缺水而枯死;缺水还使玉米灌浆不好, 导致籽粒不饱满。经近年统计资料可以看出, 兴城市玉米1999年、2000年的产量最低, 分别为2 071.8 kg/hm2和1 564.3 kg/hm2。而查阅兴城市气象资料发现, 这2年正是该市最干旱的年份。2000年的6月中旬至7月中旬, 正是玉米生长中需水的关键时期, 而兴城市40 d内的降水量仅为27.5 mm, 导致水分供应不足, 形成卡脖旱, 使玉米的抽雄与授粉延迟, 结实率降低, 对产量产生严重影响, 造成玉米减产甚至绝收。二是品种。兴城市农民在玉米生产中的传统习惯是选择大穗、高秆、晚熟及生育期长的品种, 其种植条件大都需密度稀、肥水好, 而且这些品种的稳产性、抗倒伏性及产量等较差, 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 一旦遇到有自然灾害地年份, 则大面积减产。目前, 该品种个体的生产潜力已达到极限, 制约了玉米单产水平的提高。三是田间管理。兴城市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 管理水平低、施肥不合理、未及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 除了种子与化肥等方面必要的投入外, 其他方面的投入很少。有些地块甚至只是在春种秋收, 且整个生育期无人管理。农民过度利用土地, 农家肥投入少, 化肥施用不合理, 已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板结及贫瘠化。作物在生长过程中, 其所需的大部分养分由化肥提供。在施用过程中, 虽然化肥的施用量大, 但作物对肥料的利用率低, 加速了土壤贫瘠化进程, 形成年年增施化肥却不增产的恶性循环。在叶斑病、玉米螟等病虫害大发生时也很少进行相应的防治。

3 对策

一是因地制宜, 选择良种。改过去传统的稀植大穗晚熟品种为密植品种, 通过增加种植密度, 提高群体产量, 以达到增产的目的。在兴城地区表现好的玉米品种有北育288、郑单958等。二是适时播种, 配方施肥。兴城地区春季风大、雨少, 土壤失墒快, 因此要抓住墒情, 及时播种, 4月下旬为最佳播期。播种时应做到一次播种保全苗。在化肥的施用上, 要进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 提倡推广使用一次性深施肥免追肥技术, 施用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及化肥, 增加微肥的施用量。缓控释肥可以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时期、不同温度释放不同养分含量, 满足作物各个生长阶段的不同需求, 肥效利用率高, 同时省时省工, 降低成本[1,2]。三是加强栽培管理, 提高机械化水平。在玉米的生产中, 应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 管理上提倡大垄双行, 比空栽培。玉米从种到收, 应采用机械化作业, 精量播种, 一次性深施肥, 以大大提高劳动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经济效益[3,4]。近几年危害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虫有玉米丝黑穗病、地下害虫、玉米螟等。防治玉米黑穗病可采用种衣剂包衣、药剂拌种;玉米螟是影响兴城市玉米产量的主要害虫, 发生轻的年份造成玉米减产10%, 严重发生年份减产50%以上甚至造成绝收。防治玉米螟可采用50%辛硫磷乳油拌细沙 (或煤渣) 制成颗粒剂撒施于玉米心叶内。目前提倡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来防治玉米螟, 在玉米螟卵发生时期释放赤眼蜂, 放蜂15万~30万头/hm2, 放蜂点设30~60个/hm2即可。

参考文献

[1]于秋霞.夏玉米减产的主要原因及对策[J].中国果菜, 2009 (3) :44.

[2]张富才, 李金虎, 刘礼峰.宝丰县2006年夏玉米减产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7) :108, 110.

[3]冯培煜, 宋瑞连, 孙乃利.2007年玉米种子主产区减产原因及预防对策[J].中国种业, 2008 (1) :50-51.

上一篇:时政新闻民生化下一篇:不良反应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