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小学音乐

2024-08-02

校本课程小学音乐(精选12篇)

校本课程小学音乐 第1篇

一、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二胡对于学生来说就是白纸,要通过科学的方法使学生尽快上手,掌握二胡的基本技巧,并逐渐学会拉出完整的曲子。初级阶段的基本原则有:①循序渐进原则。二胡练习不可操之过急,基本的技巧和简单的曲子开始。②平等原则。不唯师,尊重学生在校本课程中的地位,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想法。③创新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不能照搬照抄统编课程和已有的标准,而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成长规律不断创新。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价值观的方式都提倡。[1]

1)游戏法。枯燥乏味的工作总是消磨人的激情和兴趣,游戏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狮子、老虎等捕食的技巧就是在与兄弟姐妹、父母的玩耍中炼成的。二胡练习也可以采取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把二胡当成自己玩具,把弹奏二胡当做一项游戏。

①伴曲跳舞。旧课程标准指出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学内容有唱游,即将音乐和游戏糅合起来的教学形式,包括唱歌(演奏)、舞蹈、表演等。一般在教学中,老师一边拉二胡,学生伴着节奏做游戏。学生通过自己动作的快慢、缓急或者动作的形式(走、跑、跳、拍手、跺脚、点头等)表示乐曲的节拍。[2]

②猜曲子。老师弹奏或者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支二胡曲子,学生猜出是什么曲子,并介绍一下曲子的特点、情绪以及表现手法等。[3]

2)对比法。将学生练习的效果与老师的、同学的、音视频中的对比。对比可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激发学生练习的动力。

3)分段练习法。某一二胡曲子很难一部到位,二胡学习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将复杂的问题分为几个小的问题,分别练习,然后各个击破。小提琴练习先从《开塞》、《霍曼》开始,到《克莱对尔》再到《帕格尼尼练习曲》。二胡学习也应该如此,遵循学习从简单到复杂,从部分到整体的规律。[4]

二、中级阶段

中级阶段学生基本掌握了二胡的技巧,并能够弹奏一些简单的曲子。此阶段侧重启发学生对于二胡的认知和内涵的把握。

1)比喻法。比喻法往往能将抽象的内容具象化,通过老师的比喻使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相关知识与技术。正确持弓是演奏二胡的基础,许多初学者在老师讲解与示范之后仍然无法掌握诀窍。老师可以应用比喻的方法启发学生,使其更容易理解与掌握,例如老师可以把持弓的技法比作“拿筷子”。[5]

2)暗示法。老师对于教学内容,可以直抒其意,直接表达,学生缺乏思考的空间和想象的倾向。在教学中,教师可先不告诉学生某一技巧的正确方法,可先让学生自己做出动作,感受动作。老师根据学生演奏情况给予点播,正确的动作一带而过,存在问题多方面暗示。然后,学生根据老师的点拨再更正,重复演奏。[6]暗示法对于提高学生发挥自我对于二胡的智能,培养学生二胡演奏个性化都有好处。

3)诱导法。自古以来,“谆谆善诱”就是基本的教学原则。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居一隅不以三一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对于教学内容老师根据学生的掌握和理解情况进行诱导,只有适当的时候才给予提示。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与领悟之中提高。

三、高级阶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在《论语·雍也》论述过兴趣与学习的关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演示法

有些老师只讲解,从不演示。教师在教学中讲解和示范有助于学生更快地理解二胡曲子的内涵,以及掌握二胡弹奏技巧。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演示二胡包括哪些结构,并对二胡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简要解释,特别一些有关二胡的人文轶事。这些直观性地展示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于二胡的基本知识,有利于二胡教学开展。教师(或者聘请二胡演奏家、二胡民间艺人等)还可以向学生展示、演奏一些二胡曲子,在演奏过程着重展现二胡演奏技巧,通过老师高超的技艺征服学生,激发学生的求学欲望。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二胡名家的演奏片段或者音频,使学生从感性上认知这项民族音乐。

2、情景教学法

音乐是富有情感性和抽象性的艺术,这门艺术总是通过演奏者的技巧和表现形式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思考,感受作者的情绪,所表现的形象。不经过老师的指导学生很难把握一首曲子表达的意思,只通过老师的语言讲授也很难真正把握一首曲子表达的内容。学生按照曲子的描述情景扮演角色,表现情景。在二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实物、视频、音频、图像及语言等创建教学环境,学生直观地感受音乐蕴含的意义。二胡情景教学有多媒体情景、语言情景、自然情景、活动情景、综合情景等。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兴趣分为个体兴趣和情景兴趣两个层次,研究认为,个体兴趣很难直接被改变,而情景兴趣则容易在实际中操作并影响个体的态度、倾向。[7]二胡独特的音质经常应用在电影配乐中,学生常常对电影熟悉。在二胡音乐教学时,老师可以将应用二胡配乐的典型电影播放并赏析其中的二胡配乐将对学生学习二胡的兴趣与积极性有很大促进。

摘要:二胡是我国一种基本的弓弦乐器,有上千年的流行历史,最能代表中国特色。将二胡这一民族乐器学习引入小学教学,构建二胡校本课程具有重要的价值及操作上的可行性,本文探讨了将二胡引入小学音乐课程的三个阶段,如何教学、如何确定目标、需要采取哪些教学策略方法,以期为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的教学提供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二胡,音乐,校本课程,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试用).2011

[2]杨彤彤.N小学民族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3]李飞飞.基于地方文化传承的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天津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4]和中.二胡演奏中的气息问题[J].民族音乐.2011,02:22~24.

[5]李水清.关于中国民族音乐的现状和展望[J].黄河之声.2013(10)

[6]博雅杰,尹爱青.基于地方音乐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锡伯族音乐为个案[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5,31(4):72~75.

校本课程小学音乐 第2篇

一、课程开展的起点

如何让学生的校园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校园里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是学校管理者首先考虑的大问题。现代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每一种智能都有同等的重要性,仅仅具有语文与逻辑数学智能并不足应对未来生活与工作所面临的挑战,教育要致力于多种智能的整体发展。

葫芦丝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不但能使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得到发展,也是学校构建和谐校园特色发展的需要。学校不但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还要发展学生的体艺修养和能力,特别是对有一定潜能的学生来说,学校有责任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机会,使其得到长足的进步。

二、课程发展的轨迹

1、课程推动阶段:2011年初泰安市艺术教育现场会在我校举行,借着这个契机我们把原先局限在民乐队的葫芦丝引入了音乐课堂教学,在三个年级段进行了普及化尝试。四到六年级曲目统一,从易到难依次为《金孔雀》、《希望》、《龙的传人》、《军港之夜》。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努力,我们的葫芦丝教学得到市教育局领导和全市的业务干部、校长们的一致赞扬和认可。

2、课程规范阶段: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课程研究小组的共同协作,采用轮阅写优缺点的方式多次交流讨论写出了初稿,使得葫芦丝教学课程逐渐规范完善。首先把普及范围扩展到二、三年级,规定了每个年级段具体学习曲目。在顾及技术难度递进的同时,也考虑到曲目的积累和重叠,以便全校集体表演。

三、课程实施的策略

1、设置分级分层的教育目标

让学生分层、目标分级、分层实施、分层评价、分层反馈矫正和提高等步骤和内容,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了每个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葫芦丝吹奏,我们确定了以达标为手段的目标引领制度,即不同年级不同程度的达标曲目,以及从群体达标到人人过关的低坡度渐进式的目标设置。规定每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以班为单位的群体达标,第二学期进行个体达标。达标时要求节奏正确、吹奏流利、姿态大方,背谱演奏。每次活动都会在达标基础上评出50%左右的优胜奖,纳入星星奖评比,也作为音乐教师期末考核依据之一。在规范葫芦丝校本教材研究中,我们觉得设置分级分层的教育目标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葫芦丝的兴趣,清晰的目标保持和持久的动力,能使水平较差的同学都得到不同性质的进步。不会出现学了几年葫芦丝,连一首曲子都吹不下来的尴尬局面,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2、趣味性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间的异质性和多元化,单

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葫芦丝教学,所以我们积极运用趣味性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倡导差异教学。专门设计了葫芦丝学习排行榜和课堂闯关游戏等,立足于学生的差异,迎合学生不同学习需要,极大地满足了孩子们的竞争欲望。六一联欢年级段展示,特色迎宾,精英展演,宁波市器乐比赛,参加葫芦丝考级活动(最高已经取得了10级证书)„„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演奏技巧后,我们就努力搭建平台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各项表演活动,让他们在多元化的实践方式中巩固现有水平体会成功喜悦。这样孩子们就会很自觉地去确定更高一级的技能目标,从而促进了每个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掌握一项艺术特长的幸福。当外宾站在我们的小乐手面前久久不肯走开的时候,也是他们最得意最甜蜜的时刻。每年的“六一”学校都会为孩子们送上一台精彩纷呈的文艺晚会,那一天孩子们早早吃过晚饭,沐着夕阳吹响了手里的葫芦丝,金色的童年在金色的霞光中奏出了金色的旋律,美丽极了!

四、葫芦丝校本课程器乐教学存在的不足和反思:

1、学生音乐基础差,练习时间不足:

有些学生没有经过一些音乐方面的学习和训练,音乐音乐基础差,所以在学习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再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多加强音乐素养和乐理方面的学习和培养,从而弥补学生基础差的问题。还有学生平时的学习太忙,没有时间去认真系统练习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葫芦丝学习,其实每天学习累了的时候,练习一会既调整了学习状态,也练习了一门技能,何乐而不为呢?主要这个问题主要还是在学生和家长的观念上。

2、学校的硬件建设还须加强:

希望今后能够加强各个方面的配备,比如电脑投影多媒体等设施,以及购置部分光盘音像资料、葫芦丝学习教程书籍等供教师辅助教学和学生参考。

3、自身水平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要多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多学习,多充电,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更好的去教授学生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音乐教育是实施德育、美育、进行音乐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法国大文豪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乐。”中学音乐教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主动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审美创造能力作为重点。

校本课程小学音乐 第3篇

一、体验式教学在音乐校本课程中的作用

1.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音乐给人以情感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利的多,能更直接更有利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小学生充满活力、朝气,有热情,我们选择不同特征的优秀音乐,可为学生提供了一方情感体验的热土,使他们从音乐中感悟美,从而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魅力不可回避,不管是否热爱音乐,只要接触多了,欣赏多了,音乐必然会用它特殊的方式与情感连通。音乐结束了,消失了,它留在每个同学的心中这真挚的情感不会消失。

2. 提高学生音乐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境界,音乐教师应努力去让学生参与教学,让他们走进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教师在音乐教育应牢牢的把握住情感体验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这样才能保证情感的积累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日积月累,便会感情丰富,情思细腻。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是引领学生感悟音乐美的途径,在校本课堂中,音乐教师更应努力去追求和创造,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审美力。

3. 情感体验可促进学生个性完善、身心健康发展

优秀的音乐作品给予人美的熏陶。要使学生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具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美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音乐给人强烈的感染力。情感体验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感受体验音乐,更能促进他们对生活的领悟,完善他们的个性。用我们所具有的真实情感来感受体验音乐,并通过音乐来完善学生的整体素质。随着学生艺术视野的开阔,人生感悟的逐步极强,情感的逐步丰满,精神面貌会得到升华,高尚的人格素质和审美情趣也会在愉悦中形成。

二、体验式教学在音乐校本课程中的运用

在当下提倡素质教育、提倡美育的背景下,如何在音乐校本课堂教学中继续深化情感体验教学,下面以音乐校本课程“彩虹桥”为例作一探讨。

为了使“彩虹桥”课程既落实《音乐新课标》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同时又能拓展教材,探索多样性的音乐实践活动的领域与方式,课程的设置分三个领域:课内音乐综合教学、课外音乐团队的实践和学校音乐文化表演活动。课内音乐综合教学最具普及性、大众性,是“彩虹桥”课程落实的主要方式,是探索多样性的音乐实践,多方位的感受体验音乐情感的主阵地,在此重点谈在课内音乐综合教学中如何进行多种音乐体验式教学。

1. 歌唱

只有孩子们愿意唱,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唱歌的欢乐。每学期每个年级从教材中选取五首重点学习歌曲,通过歌曲的学习重点培养歌唱的习惯及演唱技巧,当学生能够音准正确、歌词准确,有表情的自信的完整演唱后,就加入校本课程的内容,来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2. 体态律动与舞蹈

实践中发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作音乐性的“动”,他们沉浸在一种游戏般的欢快之中,他们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综合音乐能力的体验与训练。在“彩虹桥”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还加入了许多新的舞蹈内容,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如在校本课程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设计了一节踢踏舞体验课——《脚下的律动》。首先借助视频向学生展示踢踏舞与芭蕾舞、民族舞的不同,接着介绍了当今世界三种踢踏舞,让学生找出三种踢踏舞的不同,然后重点听辨爱尔兰踢踏舞的节奏,并让学生和着音乐用自己的手拍出踢踏的节奏,进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脚和简单的手部动作来表演爱尔兰踢踏舞。这样不仅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踢踏舞,并且通过自己的参与表演体验踢踏舞带给身心的愉悦。

3. 欣赏聆听

在《音乐新课标》中提出:“音乐的关键在于听,听是一切培养的开始。儿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应该放在理性上,而应放在感性上”。创设聆听氛围,体验音乐的美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欣赏,更应注重学生亲身的实践与体验,以此来培养学生感受与鉴赏音乐的能力。在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聆听音乐,通过听、唱、演等艺术实践活动,积极创设学生语言表达的氛围,鼓励学生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说感受,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校本课程小学音乐 第4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腰鼓表演,审美能力

音乐课程的总目标是:“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和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提高音乐文化素养”。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我校自编小学音乐校本教材腰鼓表演课程,为其热爱生活,终身喜爱艺术,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从了解腰鼓发展史开拓学生艺术视野

腰鼓表演的历史源远流长,打鼓是精神的振奋,舞蹈是力量的展示,打鼓和舞蹈相结合抒发了豪迈的生活气概。在引导学生了解腰鼓发展史中认识腰鼓。腰鼓从古代、近代、现代都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唐代诗人欧阳迥的诗篇:“农舍田头鼓,王孙筵上鼓;击鼓兮皆为鼓,一何乐兮一何苦!上有烈日,下有焦土,愿我天翁,降之以雨。”诗人看到农民在太阳下耕种,用打腰鼓来缓解劳动时的疲劳,苦中有乐。可见腰鼓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广为流传的腰鼓表演在陕北、山西是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特别是陕北的腰鼓表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更具民间特色,几乎是家家都有鼓手,每个村都有鼓队。正是由于经久不衰,世代传承,久而久之,因参加的人数多、范围广、时间长而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腰鼓也是陕西民间舞蹈艺术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更具代表性,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表演形式虽然大致相同,但通过广大群众不断的腰鼓表演艺术创新,把时代精神和古老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了更加新年颖的腰鼓表演艺术打法。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习俗和风格。安塞腰鼓最具有代表性。它的基本动作有金鸡独立、弓步击鼓、马步缠腰、蹲步缠腰、腾空蹬腿等动作。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腰鼓打起来振奋人心,潇洒不凡。似雄鹰展翅,如金师狂舞,有着刚劲有力、豪放奔腾的艺术色彩。安塞腰鼓打出了更具自身特色的表演场面,不论是多时几百人,还是少时几个人的表演,都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突出整体表演效果,队形变化有一定的规范性,动作整齐挥洒统一,特别是鼓手们刚劲有力、挥洒自如的击鼓技巧和豪迈粗犷的舞姿,展现出了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和艺术才华。宏大的场面、磅礴的气势、激越的鼓声、优美的表演,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让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这一文明古老的文化,可以大大培养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腰鼓实践活动,学生在了解腰鼓发展史中,感受到腰鼓所展示的豪迈特点。

二、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实际,开发适合小学生腰鼓表演课程

我在校本课程的编写上,以安塞腰鼓为基础进行创编,打出猛劲、斗劲、狠劲、舒展的动作同时。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期,这里的猛劲。表现于整齐的鼓声,轻盈规范的舞步。猛劲一定要表现出腰鼓的挥、收、甩、放等动作中;打腰鼓要用斗劲表现艺术,用肢体语言、表情、眼神再现斗劲;狠劲是动作大方、有力度的挥舞,主要体现在腰鼓动作的“跺脚”上,弓步上;舒展优美动人的身姿和舞步,表现洒脱自如的动作,来展现打腰鼓的欢乐之情通过跳、摇、扭、甩、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教材欢乐腰鼓编选了八课内容,编选了六套刚柔并济的打法。从腰鼓发展史;腰鼓的结构简介、表演艺术风格;鼓点编选;鼓点教程等方面进行尝试。通过放飞梦想、勤学苦练、团结协作、喜庆丰收等课时。丰富了学生打腰鼓的实践活动。学生在掌握基本打法后,把欢乐的音乐贯穿于打腰鼓的过程中,更加激发了学生打腰鼓的动力和兴趣。

三、在腰鼓校本课堂上指导学生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腰鼓在我校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带入音乐课堂教学,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和掌握打腰鼓的方法、技巧,一直是我校的第二课堂教育、特色教育,至今以成为学校校本研发的传统艺术。多次参加校文艺表演、全民运动会表演、县运动会表演,市文艺表演。学生热爱打腰鼓,鼓的神韵、舞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着每一届学生打腰鼓的兴趣。在打腰鼓中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和集体荣誉感的养成,进而弘扬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打腰鼓中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得以适当的缓解,使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兴趣、爱好更加广泛。这种富有激情的表演,提高了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学生热爱生活,不畏困难的精神得以强化;学生用肢体语言展示美,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发展了审美情感、深化了审美理解和审美想像,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高中音乐校本课程小结 第5篇

本学期,根据期初校本课程教学计划,通过一个学期的电影音乐鉴赏课程的授课与学习,对电影音乐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对电影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小结如下: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校本课程的开发顺应了当今时代民主决策的潮流。校本课程开发的场所是学校,关注学校的课程自主,体现出民主参与课程决策的精神。首先利用教研时间,以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和培训,切实改变教师课程理念,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使我对校本课程有了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调动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关注学生的发展。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理念,我更加明确了教育者的责任,那就是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条件。而学生的发展也应是多方面的。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发展的可能。因此,在确定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及内容时,选择了外国现代非常优秀的一些电影作品,并且音乐在电影中占有相当的份量,使学生通过作品鉴赏,开拓了音乐视觉,提升了音乐素质。

3、个人知识的提高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源;要给学生泉水,就要教学生寻找水源的方法”。

教师的知识对学生也是至关重要的,我利用课余时间钻研电影音乐的相关知识,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技能更有深度与广度。

4、不足之处:

(1)时间分配不太合理。每部电影时长都在两个钟头左右,如果没有全部看完,学生不能完整了解电影内涵以及音乐在电影中的整体感,全部看完,耗时很长。

(2)学习实践结合不强,有时流于形式,有时过于简单,照本宣科。(3)教学形式有时过于单一

5、今后努力方向:

农村初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第6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 校本课程 开发与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对现有国家教程和地方教程的一个良好的补充。

有资料统计,我国县镇以下的农村中小学占全国中小学总数的 88%,在校学生占全国中小学总数的81%。农村音乐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另据国家教委公布的一份资料统计,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缺员58%,学历不足仍占现有教师的72%,音乐教师队伍严重短缺,教师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基础差,加之学校缺少配套的音响教材及相应的教学用具,老师很难完成教材的教学任务。因此,学校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音乐新课程标准,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教师的特长出发,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发和编写出适应学校实际和学生需要的音乐校本教材。它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扩大学生音乐视野,充分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提高他们的音乐能力和音乐修养。

那么,如何编写有特色的让学生们喜爱的音乐校本教材呢?我认为要从以下这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结合学生需求,提高学习兴趣

首先,在编写教材以前,我对我校七、八年级380名学生做了一次调查,针对现在初中生喜欢什么音乐我设置了几个问题。其中有89.7%的同学喜欢流行音乐或通俗流行歌曲。在对他们学习流行音乐的途径调查来看,有72.1%的同学是从电视机等广播媒体上学的,有47.9%的同学是通过上网或下载到mp3、mp4等播放器学的,有82.1%的同学有自己崇拜的偶像。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歌曲的主要途径不是音乐课,而是越来越发达的多媒体资源设备。同学们喜欢唱流行歌曲,且有大多数的同学有自己崇拜的偶像。相对于音乐课上的严肃音乐、民族音乐、古典音乐,学生则学而无味,教师也教着没劲。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有选择地将一些流行音乐引入课堂,编入校本教材。但应注意流行音乐不能独占课堂。一些流行歌曲虽然曲调流畅,但内容不够健康,有相当多的网络歌曲、港台歌曲唱的多是一些爱情歌词,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对这类不良歌曲,我们应正确进行辨别、筛选,要把一些弘扬民族情感、亲情、友情和催人奋进的励志类流行歌曲编写进来。

第二、结合地方特色,传承民族文化

我国各地区、各民族都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和各种民间演出团体和民间艺人。然而,当今社会流行音乐充斥市场,具有地方特点的民族音乐却被人冷落,无人问津。中国的民族音乐,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受到了世界音乐人士的重视,多少外国人克服语言障碍来学习我国的民族音乐,而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中国孩子对它却很陌生。所以在教材的编写应加强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当地的民间艺人众多,评剧、河北梆子、西河大鼓、河北吹歌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深入人心,我通过走访调查,搜集整理了一些音乐和唱段,其中有西河大鼓唱段《绕口令》、《得胜乐》,有河北吹歌《梆子调》、《小开门》,有评剧《报花名》《刘巧儿》,还有河北梆子《大登殿》等,我还利用搞一些活动的机会,把一些老艺人请到学校来为同学们表演,让同学们直接感受这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音乐,从而喜欢上我们的民间音乐。我还把其中一些优秀音乐、唱段编入校本教材,让同学们来学习、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

第三、结合学校特点,丰富学校文化

校本音乐教材也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写。我校历来重视音乐教学活动,学校配有专用音乐教室一个,并且投入资金购置了电子琴、笛子、葫芦丝、二胡等乐器和专业的音响设备。学校的艺术活动丰富多彩,每天有课前歌、校园广播站等学习和欣赏音乐的平台,并且每年都要组织歌咏比赛、文艺汇演、艺术节等大型文艺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另外学校还有民乐队一支。在编写教材时我充分考虑到这些有利因素,把一些与平时活动有关的如:合唱指挥、民乐演奏、音响设备、音乐欣赏等选学内容编入其中,丰富和开阔学生的音乐生活范围和音乐视野,也使学校的整体文化层次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四、结合学生生活,培养健全人格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它能直接而强烈的影响人的情感,触及人的心灵深处。舒缓的音乐可以使烦躁的人沉静,欢快的音乐可以使忧郁的人欢快。中学生身心的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其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各种特征还处在变化发展中,因而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校本教材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编写。

我们有很多音乐教师在某一个方面有自己的才艺特长,有的擅长舞蹈、有的擅长声乐、有的擅长器乐、有的擅长戏曲等等。校本课程的开发正为我们的才艺提供了用武之地,它能很好地让我们享用教学的成功感和价值感。校本课程的设置必须从教师的素质与专长出发,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比如我比较擅长民乐演奏,我在教材中加入了比较容易学的葫芦丝演奏知识作为学生选学内容,以及民族器乐欣赏等内容。培养学生音乐特长,鼓励学生参加一些文艺演出,让他们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音乐的信心。

浅谈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 第7篇

校本课程的提出, 给我们这个课题提供了一个极具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机会。虽然校本课程并非只针对音乐教育这一门学科, 但校本课程在音乐教育等所谓“副课”方面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实用的现实意义, 显而易见的是:我们可以首先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入手, 而不是其他“主课”那样属于“不得不学的必修课”, 这正是校本教育最具生命力的特点。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在自治区尚处在起步阶段, 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 合理的开发和有效的利用地方资源运用到校本课程当中, 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 在继承和弘扬音乐文化的同时, 对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多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 通过欣赏和演唱民族音乐和歌曲、编排蒙古族多声部合唱, 学跳少数民族集体舞蹈,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美, 体验和参与到音乐实践当中, 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也符合新课程的内容标准。

校本课程开发的准备工作包括人员培训、物质条件准备、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各种规章制度、政府部门的指导、社区配合等等所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其中首要的任务是校内成员在观念上、专业知识上的校本化准备。

1、对音乐教师的培训

对教师的培训要立足于校本培训, 内容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理论的培训, 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 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组织、课程设计等基本理论, 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二是音乐专业知识培训, 不断拓宽其知识面, 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 为课程的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 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

2、校长的组织协调

校长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初期, 对教师的组织协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校长要给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和班主任“灌输”我校校本化的理念和目标, 营造校本化教学的环境, 督促和支持教师的业务学习。校长要亲自组织建立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听课制度、奖励制度等一系列规范规定, 使得校本教研成为有规矩可遵循、有章法可约束的制度化行为。

3、学生观念的转变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所有学生转变其固有的求学模式, 我们要让所有学生明白校本课程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让他们知道可以大胆的表达希望学到什么, 希望自己怎么学、教师怎么配合;可以评价自己和同学, 甚至可以去评价授课教师;要让他们看到学校希望每个有艺术特长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张显他的才华, 并在千方百计支持他的进一步发展;要让他们理解自身的积极参与意味着对自己的负责, 意味着对教师、对学校、对社会的负责。

新课程标准提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价值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对于初中音乐教学, 其目的在于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鉴赏的能力, 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丰富和提高艺术想象和创造力;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 增进群体意识, 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

特色教育目标: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 开辟一些独具特色的教研活动, 努力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加强音乐与生活的联系, 使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评价贴近学生生活, 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得到感染和熏陶, 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修养,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人才培育目标:本地区有着深厚的地方音乐传统和音乐文化底蕴, 有着良好的音乐氛围和群众基础, 过校本课程的实施, 对于在音乐领域具有一定天赋的学生, 更有可能发掘其潜在的艺术特长。正确引导此类学生的音乐学习, 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中加以重点辅导, 开展针对性的启蒙教育, 以期培养出能够用音乐艺术服务于社会的有用人才。

教师培养目标:随着对校本教学研究的深入, 我们期待着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过程能够不断丰富教师, 包括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营造一个好学上进、善于总结、勇于探索的教研环境,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这样才能有利于每一批入校学生的正确教育, 有利于学校稳步健康持续发展。

音乐学科教学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 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

对于音乐校本课程, 要根据学生不同的音乐水平恰当选用评价形式和评价方法, 在众多的考核项目中, 让学生自选有兴趣、有特长的项目进行考核, 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能力, 扬长避短, 满足表现欲, 发展特长, 增强学习信心。学生的学习情感的评价应采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例如:学期开始, 教师就制作一本“学生学习情感评价手册”,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记录在册;学期结束时, 召开“音乐资料交流会”或“班级音乐会”, “学校艺术节”比一比谁听过的音乐多, 谁是“班级音乐之星”, 把评比结果记录在册;两项综合作为学生的学习情感评价结果。

本文以区域音乐资源开发为基础, 以民族音乐教育为主线, 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学生艺术素养为目标, 针对本校的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从选择、调整、发展、评量课程出发, 着重探索本校新课程标准实施、音乐资源开发、课程整合、课程设计、课程评价的全过程实践。

流行音乐引入校本课程的探索 第8篇

一、流行音乐引入校本课程的开发流程

1. 选择。

课程选择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是众多课程项目中决定学校付诸实施的课程计划的过程。课程选择保障了教师选择的权利,同时也对教师的专业资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选择标准有结构性、一致性、完整性和适切性四个特征。在流行音乐引入音乐校本课程的教材选择上也要参照此标准。

2. 整合。

课程整合是超越不同知识体系,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目的是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知识体系统一联合起来,传授对人类和环境的连贯一致的看法。课程整合的方法有开发关联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两种。教学中,笔者主要采用了开发跨学科课程。如周杰伦的《青花瓷》就可以与相关美术、语文内容整合,通过美术作品感受青花瓷的曼妙和美丽,通过语文朗读以及理解感受歌词的魅力和意境。

3. 改编。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改编,主要是指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加以修改以适应具体的课堂情境。课程改编要着重考虑目的、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学习经验和学习资料等五个方面,遵循遴选、二次创作、补充、拓展和创新等五个流程。

4. 创编。

课程创编是全新的课程单元开发,以突出学校特点的“特色课程”或者地方性专题为主。本文的课程创编是指教师创编有本校特色、符合学情的关于流行音乐的校本教材,在开发流行音乐引入校本课程时,重点关注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之间旋律、节奏、体裁及乐器等音乐要素的关联。

二、流行音乐引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

1. 流行的时代性。

流行音乐发展更新的速度非常快,“90后”和“00后”喜欢的流行音乐形式以及流行歌手会大不相同。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与时俱进,了解新生的流行音乐以及流行歌手,把握学生的喜好,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流行音乐在促进学生审美提高中的作用。

2. 内容的相似性。

许多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在主题、体裁、旋律、结构、节奏上与教材中的古典音乐或者民族音乐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相似点,将合适的流行音乐引入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鉴赏音乐。

3. 形式的多样性。

流行音乐不应该只是流行歌曲的代名词,它还包括通俗钢琴曲、经典影视音乐和影视歌曲、轻音乐等。丰富多彩的流行音乐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经典作品。

4. 目标的统一性。

创编校本课程也好,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也好,都是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准确达到教学目标,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流行音乐引入校本课程的课内尝试

1. 以“熟”引入,激发兴趣

教材上的歌曲虽然经典动听,但毕竟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太远,学生难免觉得陈旧;流行音乐则以其新鲜的视听体验吸引着学生,使学生能积极且精神饱满地去学习。尝试导入学生们熟知的流行音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新知的信心,是创编音乐校本课程的有效尝试。例如,女子组合SHE的《不想长大》一歌,采用莫扎特《第四十号交响曲》中第一乐章最脍炙人口的主题当作副歌主旋律,再加上大量的管弦乐编曲,让整首歌极具欧洲宫廷感,气势非凡。根据这个特点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以流行音乐推动学生主动关注学习古典音乐,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大提高。再如,进行人音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于欣赏印度音乐的教学,如果只是空泛地谈论印度音乐的特点和风土人情,学生不感兴趣,也不容易明白,这时引入孙燕姿的《神奇》,就能够拉进学生与教材音乐的距离。

2. 以“情”抒情,寻找共鸣

将学生感兴趣的流行音乐与课本歌曲或欣赏曲相融合,让学生产生“美感共鸣”,从而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人音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欣赏课《在那银色的月光下》,以其唯美动听、充满梦幻的意境表达了歌者对爱情的伤悲、思念和向往,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歌手费玉清和蔡琴的真情演唱,分析其音色特点和情感抒发的区别,再欣赏课本中的民族唱法,让学生从不同演唱者带来的不同体验中,加深对这首歌曲的印象。人音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在欣赏完《爱我中华》《走向复兴》《多情的土地》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欣赏《我的中国心》《国家》等同题材的流行音乐作品,让学生从歌曲中感受浓浓的爱国情怀。

3. 以“生”为本,提高审美

不同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个性,这就导致了他们对流行音乐的认知会有较大差异。因此,关于流行音乐的引入和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随时调整和更新,这样既吻合了流行音乐的时代特征,也满足了不同阶段学生的兴趣。

4. 以“今”通古,开阔视野

歌曲《北京一夜》《新贵妃醉酒》和人音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所讲的京腔京韵在主题和演唱技巧上类似,通过聆听和演唱,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京剧。周杰伦创作的《夜曲》,与肖邦的《B大调夜曲第3号》相融合,但他并不是将古典乐及歌曲旋律融合,而是与背景音乐融合,细细聆听,就会发现除了歌声和吉他声外,还有古典钢琴乐在跳动。这样的编曲创作,不仅让音乐作品拥有如诗般的浪漫画面,也让学生们更了解肖邦和他的作品。

校本课程小学音乐 第9篇

一、“中国风”引入校本课程的实践准备

1. 了解学生学习的需求

根据笔者对最近两年任教班级的调查, 即使保守点说, 每个班90%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 差不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歌手、崇拜的偶像。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大多数被编选进中学音乐教材里的那些古今中外的经典名歌名曲, 学生不喜欢。原因是现代生活的普及及其发展, 学生接触计算机越来越频繁, 而网络是传播流行音乐的主要途径之一, 学生在接触网络的同时也受到流行音乐的影响。中学生有一颗充满活力的心, 总是向往着一种新的生活, 即使它不是最好的, 但它确是最前卫的, 时尚的东西总能带来无限的创意与满足感, 流行音乐既其名曰“流行”, 必定有它引领时尚的一面, 中学生如此钟爱流行音乐不足为奇。而传统的古典音乐具有着强烈的时代色彩, 它们与学生的需求比较远, 于是曾经的传统古典音乐距离孩子越来越遥远, 久而久之导致了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无动于衷。

2. 了解音乐校本课程的需求

校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可以通过选择、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使之更符合学生的特点, 更贴近学生的实践需要,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美国中小学音乐课堂里, 流行音乐作品已被广泛采用, 而在我国, 从现有音乐教程来看, 流行音乐的教学内容仅占国家课程的一小块, 与古典音乐、民间音乐不成比例, 这与时代的需求、学生的需求相差甚远。我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可是古典民族乐却不被中学生喜欢。面对这种情况, 笔者认为把“中国风”有效引入校本课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是对现有音乐课程进行很好的补充。校本课程能为音乐教学提供一个宽阔的舞台, 让学生较为深入地了解、感受体验“中国风”的艺术特征, 更自信地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 也促进音乐课程中学生对古典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与学习。

二、“中国风”引入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与方法

1. 重视探究“中国风”音乐艺术特征的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

“中国风”音乐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通过音乐要素 (旋律、节奏、调式、乐器等) 的分析, 让学生在感受与体验“中国风”音乐的过程中乐于学习音乐基础知识, 提高音乐技能, 同时学会根据音乐的艺术特征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进行创编活动。如把《吉祥三宝》的歌曲引入校本课程教学中。作品开首由一段代表父亲的男声蒙语RAP开始, 首先引起学生极大兴趣, 学生在学唱中体会到《吉祥三宝》的蒙古族音乐文化, 学习了民族音乐常见的创作手法“鱼咬尾”, 同时又了解到RAP说唱乐没有旋律、只有节奏、快速地念诵押韵词句的特点, 学生不仅愿意主动接触和了解民族音乐, 还尝试由老师提供节奏型和主题进行创编旋律和歌词并尝试演唱。当笔者上完这节课后, 学生还要求再次欣赏时, 可以看出同学们从歌中得到他们梦寐以求的喜悦, 惊叹《吉祥三宝》具有那种超越语言、文化和年龄的魅力, 感受到家的“温馨”, 也感受到民族音乐的超凡魅力。在音乐教学中, 节奏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节奏教学除了采用奥尔夫节奏训练、打击乐训练、模仿训练等方法外, 周杰伦的许多说唱风格的歌曲如《双节棍》、《霍元甲》, 鲜明的节奏感、独特新鲜的风格韵味, 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2. 结合古典及民族音乐进行对比教学, 以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

“中国风”结合了古典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的元素, 但其流行风格又有别与古典音乐、民族民间音乐。流行音乐带动的课堂是灵动的, 但是对于孩子们而言古典音乐、民族民间音乐也是不可缺少的。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这两个方面联系起来, 进行一定的对比, 使孩子们既乐于接受流行音乐的形式, 又同时了解、巩固古典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的相关知识, 在对比学习中了解传统与流行的辩证关系, 明确将民族元素与流行元素相结合能促进流行音乐更好地发展, 并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比如, 在《梨园百花》一单元里, 可引入以下内容进行对比性教学:零点乐队《粉墨人生》主唱周晓欧沙哑粗犷的嗓音与京剧旦角脆亮的声音形成鲜明的对比, 京胡与旦角形成紧拉慢唱的节奏对比, 同时在摇滚性的伴奏乐队声响中插入京剧的锣鼓曲牌;华少翌的《梨园英雄》把川剧高腔高亢激越的清唱唱腔唱进R&B中;刘德华的《继续谈情》把广东粤剧《山伯临终》中歌词“空房冷冰冰, 山伯孤零零”嵌入唱词中, 让学生感受古典与现代音乐所产生的不同触动, 提高对不同风格音乐的艺术鉴赏水平。

3. 引领学生自主进入学习课题, 鼓励学生自信地参与艺术实践活动

《音乐课程标准》提到:“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笔者通过与“中国风”音乐相关的课题性研究,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针对课堂上产生的疑惑展开进一步的探究, 这是对“中国风”音乐校本课程内容最有效地延伸和补充。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能自主发现问题, 查找、收集与“中国风”相关的信息,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使学生在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中形成善于质疑、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或多或少地演唱流行歌曲, 流行音乐的演唱是让他们一展风采的良好机会, 有基础的演唱是他们提升自信心的最佳途径。音乐室的课间点播KTV就是学生演唱的小舞台。还有常规性地组织以小组、班、年级为单位举行优秀歌曲擂台赛、班班歌咏比赛、文娱汇演, 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优秀的经典歌曲和流行歌曲, 推荐校园歌手带动其他学生多唱优秀的歌曲, 这些艺术实践活动都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提高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中国风”引入校本课程的实践反思

“中国风”使中国流行音乐焕然一新。其体现了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与民族音乐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借鉴与交融, 是民族音乐多元化发展的客观显现。“中国风”根植于传统音乐土壤并进行创作发展, 印证了民族音乐所具有的资源和文化价值, 使之富有新的审美品质和艺术魅力。因此, “中国风”引入校本课程是实现流行音乐与传动音乐对接的有效途径, 是让学生在欣赏流行音乐的同时, 又能同时接纳并学习到古典和民族音乐的有效方法。“中国风”引入校本课程不仅让学生拓展音乐视野、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增强民族精神, 同时激发教师教学的创新意识, 给教学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促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 有效利用流行音乐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为学生学习古典和民族音乐而服务。“中国风”音乐校本课程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崭新课程, 为了学生能更好地享受现代文化中的主流音乐, 音乐老师必须与时俱进、实事求是, 及时敏锐地捕捉优秀的流行音乐文化, 努力学习国外可借鉴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 让有限的音乐课堂焕发出它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安国, 吴斌.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晓亮.中国风音乐史[J].2002, 1.

[3]王澄翔.走过流行音乐的四分之一世纪[M].上海画报出版社, 2004.

[4]浅谈流行音乐中的“中国风”.网络资源.

校本课程小学音乐 第10篇

一、视线:政策推动实践, 理念推动发展

1. 国内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政策与发展状况

2001年,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颁布, 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拉开了序幕, 而《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编写和试用标志着课程改革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改革力度最大、国家投入资金最多的一次课程改革, 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及保障支撑系统等, 可以肯定此举必将牵动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另外,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正式实行, 以校为本的“关注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关注教师专业研究能力、关注学校办学特色构建”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应运而生, 并将成为我国今后至少三十年内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

2. 当前形势下的音乐教育改革新理念与多民族环境下的本土母语音乐校本化状况

我国音乐教育长期以来, 因受“欧洲音乐中心论”和“汉族音乐优势论”的影响, 致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本土母语音乐正面临“传承逐步沙漠化, 情感不断流失”的尴尬局面和严峻挑战。基于这一形势, 早在1995年12月于广州召开的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上就提出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新理念, 而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本土母语音乐教育”则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音乐学科的校本化课程建设中, 因各省区域的多民族构成不同及研究方向的专注点不同, 对于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而言, 虽然也有一些局部的乡土音乐文化资源得以挖掘, 但在具体校本化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总体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 可供借鉴的相关科研成果少之又少。

3. 世界各国音乐教育有关本土音乐文化的校本化建设历程

在当前音乐教育本土化的研究中, 重新审视世界各国的现代音乐教育, 我们认识到, 多数国家本土音乐文化的校本化建设历程, 都主要的体现并暗含于各自的音乐教育体系和音乐教育科研项目成果之中。比较典型的如瑞士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 是先于相关校本理论出现的20世纪最早、对后继有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以开放性的姿态发展着的音乐教育体系;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是最早提出音乐教育本土化而且具有深刻教育哲学思想和高标准艺术审美要求并在理论与实践中对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的音乐教育体系;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而且具有丰富教学实践内容体现并深受教师和儿童喜爱的音乐教育体系等。另外, 其他音乐教育体系如“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日本铃木镇一的才能教育”、“前苏联卡巴列夫斯基的新音乐教学大纲”等及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科研项目成果“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计划”、“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等, 都为各国本土音乐文化的校本化建设提供了最初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模式。

4. 欧美近些年来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动态及未来趋势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 各国教育改革浪潮迭起, 已形成历史上影响最广泛、最深刻、全方位、大动作的世界性教育改革运动, 其实质是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和本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新的教育体系。综观欧美各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最新动向, 我们不难看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相关学科的影响, 音乐教育中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逐渐融合与相互渗透已成为未来趋势, 预示着美好的发展前景。对于音乐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目的等一系列问题的再探讨, 正在不断地深入进行, 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持续不断。

二、基点:从理论到实践, 从经验到创新

本土母语音乐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联系及二者在结合过程中所产生的实践应用层面上的灵活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问题, 是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之所在。

1. 从理论到实践的三个层面

(1) 收集并分析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政策及理论, 了解世界课程改革的潮流和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现状与发展趋势。教育学提供的相关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将有效地解决“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中的疑难问题, 大大有助于加快研究进程。

(2) 观察并研究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案例及实验, 把握当前形势下音乐学科的课程资源之挖掘、整理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开展必要相应的采风活动和教学实验为基础, 从中积累较多经验, 以初步掌握特定民族区域内本土的母语音乐特点, 为研究认知要求奠定良好的感性基础。

(3) 在“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 着重收集并整理我国众多世居少数民族的典范音乐, 为各区域民族的本土母语音乐的校本化开发课程资源。如由各地州的知名学者和民间艺人提供大量各种形式的本土母语音乐资源 (可有偿获取) , 加之一些开放性的馆藏资源, 为研究的资源配置给予了一定的选择余地。

2. 从经验到创新的两个飞跃

(1) 通过定点教学实验及若干关键问题的全面分析, 探讨片区范围内的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模式, 为探索更大区域范围内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建设提供经验依据。

(2) 依靠上述基础综合进行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教学实体的研究, 通过若干关键问题的全面分析和具体探讨, 努力构建不同区域范围内本土母语音乐的校本课程特色。

三、模式:内容与形式的融合, 实践与理论的互动

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在模式上不是固定的, 但有一个基本模式观念是:开发内容要因地制宜, 内容设置要因人而异。

1. 内容与形式的融合

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表层模式在于把“音乐学中的本土母语音乐资源”和“教育学中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进行内容与形式的两相融合, 逐步以跨学科式的“音乐教育学科新门类”效应呈现。依靠内容与形式的融合, 把多民族环境下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课堂模式引入到各中小学的基础音乐教育当中, 为基础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创造条件并积极实施课改, 真正实现符合我国各区域特点的民族音乐教育, 努力打造我国尤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办学特色, 凸显“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这一思想指导下不断深入的方法、手段等目标。

2. 实践与理论的互动

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层模式是在对各个区域民族“本土母语音乐”了解与把握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学习与研究的双层基础上拟行展开的, 是实践与理论的两相互动, 是探索适合不同区域民族特色的校本化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基础。这一构建过程, 将逐步提高我们对民族母语音乐文化的认知水平, 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民族本位意识, 并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及当代先进文化的建设都将有着非常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随着实践与理论的互支互动不断深入, 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在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中成熟起来的方法基础, 又可为艺术教育的其他姊妹学科的校本化课程建设提供宝贵的研究经验。

四、实体:从点滴做起, 重视教学实效

鉴于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在民族音乐学和音乐教育学方面不但具有理论创新性, 而且具有极为鲜明的实践应用性, 一般作为研究者既是基础性资料的理论创新者, 同时又是教育性实体的实践应用者, 故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载体主要有三个方面:

1. 分析资料与乐谱汇编

主要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系统整理与分析和本土母语音乐资源电子乐谱的全面制作与注解, 成果名称可为《××校本课程开发与××本土母语音乐》 (或可编为两个分册: (1)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和现状分析》; (2) 《××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曲选》) , 其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为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建设性决策依据和丰富的基础性资料。

2. 片区性教学实验报告

以某片区为教学实体开展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定点教学实验, 并从中总结本土母语音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一般规律, 成果名称可为《××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教学实验报告》, 其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直接为其他民族片区音乐教学提供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模式上的经验借鉴。

3. 其它方面的研究活动

通过把握“本土母语音乐”与“校本课程开发”在学科上的内在联系及二者结合过程中的互动效应, 拟可在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片区性甚或区域性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 内容以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课堂教学论为主。另外也可利用网络论坛等其它形式实现上述目标。

五、流程:细化分工, 分段进行

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涉及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本土母语音乐, 加之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和复杂性, 不仅需要系统的民族音乐学知识, 而且要有全面的音乐教育学等相关知识。正是由于既要对我国本土母语音乐各乐种进行全面考察与分析, 又要对当前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理念下的成功案例进行学习与探讨, 因此, 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研究必须在充分挖掘与整理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而随之展开。按某一个片区的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 拟以下流程:

1. 准备工作:感性材料占有阶段

一方面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采风的研究方法收集与挖掘本片区范围内各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本土母语音乐经典曲目。另一方面通过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的研究方法学习与把握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知识体系以及前沿理论。

2. 前期工作:感性材料分析阶段

一方面通过民族音乐学的相关知识筛选并注释已获得的本片区范围内各少数民族的本土母语音乐并制作成谱, 另一方面通过文献梳理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探索与论证本片区本土母语音乐校本化的可行性模式并编辑分析相关数据信息。

3. 中期工作:课堂教学实验阶段

在对本片区本土母语音乐分类整理和对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归纳的基础上, 以本片区范围内的部分中小学为实验试点开展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证性研究, 既是校本课程开发在音乐教育领域的理论探索, 也是校本课程开发在音乐课堂教学上的具体实践。

4. 后期工作:实践理论升华阶段

在上述基础上, 进行综合性跨学科研究, 对本土母语音乐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内涵作出全面的、切合实际的结论, 并最终以研究论文的形式详尽阐述以本土母语音乐为主体、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导的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在本质和一般规律, 着力探究多民族环境下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体系。

六、结语

中国音乐教育中“西乐为主”课程观的长期影响, 是导致我国尤其多民族地区本土母语音乐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适逢新时期音乐教育改革, 借以“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潮, 将“本土母语音乐”注入课程并引入课堂, 是优秀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得以有效挖掘、整理和研究的有效途径。以传承求发展, 化危机为契机, 让我们共同探索———为音乐教育改革新局面的到来积极创造条件, 为构建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新体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3]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

[4]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5]刘旭东, 张宁娟, 马丽.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6]李志宏.体验新课程校本课程开发[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

[7]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

[8]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与校长[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3.

[9]门秀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3.

[10]田慧生.新课程中的校本课程开发[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003.

[11]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校本课程小学音乐 第11篇

【关键词】地方文化;中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

一、地方文化开发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各个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可以依托音乐教育,本地文化传承不仅是地方政府以及相关文化部门的任务,同时也是地方教育部门的责任,这也是完善地方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此外,学校在进行本土音乐文化传承过程中,需要在培养专业人才、传承地方语言、民进艺术上发挥重要的功能。从音乐教育上来看,传统的音乐基础教育多是以西方音乐教学为主,传统音乐文化更多是在少量选修课程中了解,而针对地方传统音乐文化重视程度更是不足。[1]

音乐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己对本地文化了解,不断的探究本土音乐的特点,积极的将地方文化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积极开发音乐校本教材,日常音乐教学过程中渐渐将优秀本地文化融入到课堂当中,提升学生对本地音乐文化的了解,以实现学生自觉传承地方文化的教学目的。

根据非遗传承与保护的路径来看,将学校音乐教育融入到本土音乐校本课程,这能够使中学音乐教学的模式、目的、内容对本地非遗文化进行传承,渐渐让本地音乐文化成为中心音乐教育的核心教育内容,这不仅补充了中学音乐教育资源,还实现了在校园音乐教育中保护了本地传统文化的目的,通过教育实验表示传承方式的创新才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路径。

我们应该在兰州市西固区中学积极的开展“军傩”民间艺术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同时不断探索本地中学音乐教育发展的创新路径,拓展本土音乐教学的特色发展路径,让音乐课程改革符合地方中学音乐教学的需求,这也让地方中学成为地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2]

二、传承地方文化背景下中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一)本土音乐教材艰涩是提高本土音乐教学质量的基础

第一,积极的收集本地音乐教材,借鉴编写经验,不断的完善西固区的本土音乐教材。[3]本土音乐教学的编写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地理环境、生活环境编写各个类型的教材。

第二,从教学结构上来看,内容编排不单单是重视基础音乐技能、音乐知识等,还需要包括民俗、地方文化、地理、音乐社会、历史等更多学科内容,这也成为地方文化传统特色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原则。针对本地传统文化的内容编制更需要重视鲜活性、易感性,这也音乐美、文化美得体现方式,让学生更能够接受传统文化的新音乐表达形式。教材编写还需要具备完整性的特点,积极的融合各中音乐类型,教材内容还需要具备多样性,本土文化音乐表现可以多样化,在讲本地文化音乐表达乐谱话的同时,还需要做到图文并茂,除了文本教材之外,还可以开发多媒体教材等。[4]

第三,保证音乐校本教材的实践性与操作性,如今音乐新课标的要求之一就是重视音乐实践,音乐课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所以不管何种音乐教育都需要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过程,积极的开展学生热爱的音乐活动,提升学生音乐表现力,从而获得体验音乐美的路径。学生还可以通过音乐艺术实践获得相应的音乐表现信息,还可以形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音乐校本课程资源具备更优秀的资源,这对音乐课程改革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校本课程是提升学生兴趣的重要方式,而且是提升学生文化结构重要方式,最后音乐校本课程也是学校办学特色发挥的重要体现。

(二)积极开发新的音像资料

本地文化的音乐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地方非遗音乐文化保护进入到中学音乐课堂但中,也需要重视民间音乐课程的配套建设。[5]音乐课堂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增加更多形式新颖的地方优秀音乐曲目,这对音乐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的开发信得音像资源,但是开发过程中还是需要尊重本地文化的核心内涵,坚持贯彻非遗文化保护的整体、真实、全面原则。例如,学校可以积极组织音乐教师进行本地文化的采风,整体性的有关本地音乐演奏情况,还需要包含演奏的场地与环境,同时哈可以关注有关本地的民歌歌手,进行传记性的整理,构建具有历史特色的音像资料,构建网络平台进行记载与共享。

本地中学联合給予校园网络,构建西固区的音乐资源网络平台,不仅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基本的交流平台,还可以不断积累本地文化资源,实现本地非遗资源传统与保护的动态化网络共享。

(三)培育本土音乐文化校园环境

作为校园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校园音乐文化环境代表是一种气氛与精神,这种氛围与精神能够很大程度上凝聚人,不断催人奋进,培育本土音乐文化校园环境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①积极组织课外的本地文化兴趣小组,通过校园内部广播、开设专门的本地文化音乐主题专栏,此外还需要拓展类型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②逐步提升音乐教学水平,逐步形成本校音乐教学特色,提升本校音乐教师的教育水平,为推进本地非遗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③本地文化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让其热爱本地文化,自觉的继承与发扬本地文化,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四)鼓励学生自主评价

新课程规定人性化,考核标准呈现出较大的弹性和开放度,提倡学生自主评价,让学生在自主评价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要始终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期待的眼神等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这能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增强了学习信心,提高了自主探究、尝试创新的能力,从而最终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用激趣求异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动机,自主探究感悟音乐的内涵;在活动中激发创造性思维,拓展创新能力;在创新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产生学习音乐的更大兴趣和自我创造的强烈欲望。

(五)利用社会音乐资源改进小学音乐校本课程

音乐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社会中整理并且搜集大量的音乐资源或让学生去观赏一些社会中的演出,使学生的课余时间得到充分利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还让学生对音乐的实践能力有所提高。

总之,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校长、教师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校更有特色,教师的教学更有特点,学生的发展更有特长,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今后我校还要依托姜堰地方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提高认识,加快地方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和探索的步伐,认真加以规划,从而促进地方校本课程开发的快速、健康发展,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范蔚,李宝庆,编著.校本课程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美)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2004

[3](美)贝内特·雷默(BennettReimer)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周亮.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传承的趋势——以花儿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3(01)

中小学音乐课堂呼唤器乐校本教材 第12篇

目前, 教材虽然不少 (有器乐专用教材, 也有散落在音乐教科书的器乐曲目) , 但是真正符合课堂乐器教学实际的教材还是非常缺乏, 现有的器乐教材无法在提供循序渐进的技能学习的同时提供丰富的审美体验。不少版本的音乐教科书中也提供了一些课堂乐器教学乐谱, 如人音版低段的口风琴曲、高段的竖笛曲, 暂且不说这两种乐器替换是否合理, 学生在哪一年级学什么乐器不可能都统一, 而且曲目内容支离破碎, 缺乏系统性;而一些器乐专家编写的专用教材则大多脱离音乐教科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 而且往往忽略了课堂乐器教学最有生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合奏教学。以口琴教材为例, 比较有影响的有《口琴12课》 (刘曾源编著) 、《口琴培训教材》 (元景兰编著) 、《少儿口琴教程》 (徐立编著) 等, 上述教材共同的特点是技能线索清晰:从单音、新式单音, 到伴奏及其各种演奏法 (中小学课堂对这些技术目标基本无法实现) , 但曲目的内容比较陈旧, 不能引起学生兴趣, 另外不同技能程度的合奏曲目缺乏。

教材残缺的现状, 导致器乐教学曲目的选择出现两个极端:要么仅凭教师个人兴之所至, 杂乱无序, 没有体现循序渐进;要么照搬器乐专用教材, 教学过程缺乏美感, 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目前的器乐课堂已经比较普遍地出现教得吃力、学得无趣的现象, 最终可能导致器乐教学沦落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的“鸡肋”境地。

(二) 器乐校本教材建设的意义及可行性

在当前的器乐教学背景下, 除了期待相关部门可以推出更切合教学实际的课堂器乐教材, 作为学校的音乐教师, 也完全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自编器乐校本教材。器乐校本教材结构并不复杂, 一般只要曲目加教学提示即可, 编选其实只是教师对平时积累的器乐教学材料的梳理, 况且有教科书和其他教材可以借鉴, 应该是可行的。而校本器乐教材至少具有以下优势:

1. 可以充分地与当下使用的音乐教科书紧密联系。

有些课本歌曲和乐曲是现成可选用的教材, 而且它们已经与学生的音乐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如人音版教材中的《晚风》、《可爱的家》、《田野在召唤》、《小白船》、《牧场上的家》等作品, 均可选为演奏教材。另外教科书中的知识体系也可以在器乐学习中加以巩固, 这样, 器乐学习与音乐其他领域学习则更自然融为一体。

2. 便于及时加入新曲目 (包括合适的流行音乐) 。

随着时代变化, 新的音乐不断出现, 如北京奥运歌曲《我和你》 (陈其钢曲) 、流行歌曲周杰伦的《菊花台》等等, 教师都可以视情况随时加入, 使教材更具亲和力和生命力。

(三) 器乐校本教材建设要遵循的原则

由于课堂乐器教学的特点, 校本教材需要充分考虑集体教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所以器乐校本教材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 循序渐进原则。

毫无疑问, 教材必须有梯度。比如三年制口琴校本教材可以这样安排:第一学期“do”到“la”六个基本音级;第二学期一个八度;第三学期增加低音区“so”“la”“si”;第四学期引入高音区“re”“mi”;第五学期综合练习、气息与音乐表现;第六学期综合练习、演奏法。当然, 可以根据教科书知识体系补充相关知识点的运用。

2. 审美为主兼顾技能原则。

必须让学生在学习演奏中充分感受音乐的美以及器乐独特的表现力, 在此过程中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 从而为进一步体验审美提供技术支撑。因此, 曲目后的教学提示既要有技能的要求, 也必须有审美的要求。

3. 贴近学生原则。

学生喜欢, 愿意学, 才有可能学得好, 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对新事物感兴趣, 而流行歌曲就是音乐中的新事物。教材选择就要根据学生的程度和能力, 在确保作品具有音乐审美价值的前提下, 尽可能选用学生熟悉和喜欢的音乐作品, 包括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歌曲。如学习低音时选用《童话》 (光良曲) 、《隐形的翅膀》 (王雅君曲) 等等。

4. 融合教科书体系原则。

器乐学习是学生音乐学习的有机部分, 不应该也不能独立于音乐课本学习之外。而应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 与教材知识技能体系融合起来。教材的知识技能体系应贯穿歌唱、演奏、欣赏教学等各个领域中, 在各种形式的音乐实践中认识理解、掌握体验。各种版本音乐教材虽然内容各异, 但在课程标准指导下, 知识技能体系大致相同, 这为器乐学习融合于音乐学习体系提供了可能。教材曲谱如人音版《晚风》《可爱的家》《小白船》等都可以作为器乐曲或者合奏曲;识读乐谱的知识如人音版《晚风》中的弱起和6/8拍子的音乐特性, 流派风格如低年级出现的进行曲、圆舞曲和高年级出现的爵士乐等等, 均可以作为曲目编选的参考, 从而把这些知识在器乐学习中作进一步体验和巩固。

5. 合作价值重于技巧价值原则。

课堂乐器与生俱来的特点决定了它的生命力在于表现力而不在于演奏技巧, 而课堂上最具表现力的演奏莫过于合作 (合奏) 了, 所以可以适当选用技能含量较低的合奏曲作练习曲。如三度合奏为主的《闪烁的小星》、德沃夏克的《念故乡》等等。技能技巧难度不大, 但要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声部层次的美和合作的乐趣。

6. 开放性原则。

容量的定位, 包括学习年限与时间。《音乐课程标准》每学年必修曲3~5首, 校本教材可以每学期必修曲2~3首, 选修曲若干供灵活选用。同时, 保持一定的弹性和开放性, 为教师补充曲目预留空间。

(四) 器乐校本教材建设的四字策略

器乐校本教材的建设应该有它的基本策略, 笔者根据教学实践的体会概括了“选”、“编”、“变”、“创”四字策略。

1. 选。

选课本、课外器乐教材和合适的流行音乐, 以曲选的形式, 加上教学提示和要求, 结构不一定严密, 供选择使用。与学习程度相配合的do到la六个音级、一个八度、低音、演奏法、气息与音乐表现等各个阶段选择相应的曲目。

2. 编。

编合奏重奏曲, 来源是器乐合奏、合唱曲等。如《念故乡》 (德沃夏克曲) 三声部、法国童谣《闪烁的小星》三度关系的两声部、《雪绒花》 (音乐之声插曲) 、《送别》二、三声部的合唱版本都行, 再根据口琴演奏特点稍作改编。

3. 变。

根据某一主题作发展变化, 音乐更自由, 更能表现和体验器乐的乐趣。如《闪烁的小星》 (变奏) , 在一首小小的乐曲中, 既可以学习断与连的不同奏法, 又能体验圆舞曲和爵士乐的不同风格, 还有两种不同方式的合奏, 对学生来说也肯定更有吸引力。

4. 创。

上一篇:家庭无线局域网的协议下一篇:组织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