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后范文

2024-05-31

10年前后范文(精选4篇)

10年前后 第1篇

关键词:心电图,异常率,老年慢性病,社区卫生服务

长期以来心电图凭其简便、无创、重复性好等优点, 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在社区医院心电图更是诊断各类老年慢性病所致慢性冠脉及心肌供血不足最基本、最普遍的初筛手段。导致心电图检查异常改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脂、高血压及糖尿病等老年慢性病[1]。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10年前后心电图检查异常改变发生率, 了解高校社区中老年慢性病控制现状,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以2003年度和2013年度在武汉大学医院心电图体检的60岁及以上教职工为调查对象, 其中2003年1001人次, 2013年3166人次。

检查方法:常规心电图检查, 采用MAC1200ST12导联心电图机及12导联综合分析。

诊断标准:依据《临床心电图学》, 有以下任何一项改变即可诊断为异常心电图:PR≥0.21 s (房室传导阻滞) ;QRS>0.10 s (束支传导阻滞) ;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05 mv;或肢导ST段抬高>0.1 mv, 胸导STV1~V3抬高>0.3 mv;T波与QRS主波相反或低于同导联中R波的1/10 (ST-T) 改变[2];心律失常主要包括室性早搏、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ST-T改变比较:2003年组94例 (9.39%) , 2013年组716例 (22.61%) , 两组数据的ST-T改变发生率比较, 有显著差别 (P<0.05) 。传导阻滞发生率比较:2003年组86例 (8.59%) , 2013年组222例 (7.01%) , 比较两组数据的传导阻滞发生率, 没有显著差别 (P>0.10) 。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2003年组178例 (17.78%) , 2013年组152例 (4079%) , 比较两组数据的心律失常发生率, 有显著差别 (P<0.01) 。心电图检查异常率比较:2003年组358例 (35.76%) , 2013年组1090例 (34.43%) , 比较两组数据的心电图检查异常率, 没有显著差别 (P>0.10) 。所以2003年和2013年心电图检查异常率没有显著差别, 见表1。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日渐呈现老年化的趋势[3], 老年慢性病患者也越来越多, 高血压患病率呈逐渐升高趋势[4], 各类慢性病特别是高血压容易引起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 导致的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或心血管事件也随之增加。武汉大学60岁及以上教职工高血压的患病率由2003年的44.14% (440/1001) 上升2013年的50.06% (1585/3166) , 与Gosse研究结果一致[5], 但是心电图检查异常率却由2003年的35.76%下降至2013年的34.41%。以下将就这一结果从多个方面展开讨论。

注:自由度=1, χ2=0.25, P>0.10。

开展健康教育, 普及中老年慢性病的防治知识,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武汉大学校医院通过不同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 (1) 有效利用学校、医院等不同位置的宣传栏, 介绍各类慢性病的防治知识及出现危急状况时的应对措施。 (2) 定期邀请院内、院外的医学专家举办健康讲座及健康咨询。 (3) 对就诊患者发放各类慢性病健康宣传手册, 普及并提高患者对所患疾病的认知, 配合医生的治疗。所以在武大无论是拥有高学历的教师还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老工人, 都有较强的健康意识, 崇尚健康的生活理念, 并能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开展健康体检, 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做到早发现, 早治疗, 预防与控制各类慢性病并发症。武汉大学校医院定期为全校教职工开展健康体检, 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发现疾病后, 及时与患者沟通, 建立医患互信, 从药物、饮食、情绪、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制定综合防治方案, 并且定期随访, 动态监测。

建立并完善了一套独特的慢病管理模式:武汉大学校医院根据自身与病患的特殊关系 (校医院无偿为教职工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 建立并完善了一套独特的慢病管理模式。武汉大学校医院下设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上有省人民医院和中南医院为依托, 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医疗资源优势, 采用双向转诊制, 有效地为慢病患者提供了个体化、连续性、综合性、可及性的医疗服务, 有效降低了各类慢性病并发症的发生率、致残率和病死率。

保障药物供应, 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学校每年拨款2000多万元用于购买门诊用药, 药物供应得到有效保障;高校教职工大都有较强的自我保健意识, 对各类慢性疾病的认知程度也比较高, 病患一般都会积极配合治疗。其中高血压的控制率与治疗率均要大幅度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6]。另外, 在校教职工享受的是公费医疗保健服务, 治疗药物只需自己承担10%的费用, 这也是治疗依从性高的重要原因。

当前, 以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为主的慢性病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7,8]。而对慢病的防治更需要应用公共卫生, 特别是社会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来制定综合性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9]。武汉大学校医院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 建立起一套较为系统、完善的老年慢性病管理模式, 并取得显著成效。但从政府方面来说, 更应当加大投入力度, 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在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补偿机制和医疗保障制度, 使社区居民真正受益。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71-272.

[2]黄宛.临床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1-16.

[3]曾力群.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平均脉压与心脏损害的关系[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5, 21 (5) :270.

[4]李文, 芦文丽, 王媛, 等.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12, 28 (2) :154-156.

[5]Gosse P, Dauphinot V, Roche F, et al.Prevalence of clinical andambulatory hypertension in a population of 65-year-olds:the PROOF study.J Clin Hypertens[J].2010, 12 (3) :160-165.

[6]俞倩.武汉市高校社区高血压慢病管理现状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4, 31 (5) :324.

[7]Ornstein SM, Nietert PJ, Jenkins RG, et al.The prevalence of chronic diseases and multimorbidity in primary care practice:a PPRN et report[J].J Am Board Fam Med, 2013, 26 (5) :518-524.

[8]金建强, 郑艳玲, 曹学义, 等.武汉市社区居民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1, 28 (1) :46-50.

回到10年前一样快乐 第2篇

汪涵笑笑,诚恳地说:“你如果没有钱请你的女人看电影,你就带她看星星。一样的,黑黑的幕,上面有光,还不要钱。500元你打乒乓球,5000元你打保龄球,5万元你打高尔夫,都是出汗的。你赚了1000万元,你体内产生的肾上腺激素不会比赚500元产生的多很多。有一次我看到,拖板车的师傅把车拼到一起,把身上的钱攥成一把,丢在板车上,觉得这些钱可以给太太买条围巾,让儿子多补课,那种笑容极其灿烂,很多时候快乐和钱没关系。如果再回到10年前,我也能够忍受,无非是一张床、三顿饭。生活品质的好不好和你的朋友有关系,只要身边不缺少讲真心话的人。你喝1982年的红酒,无非是想和那个人好好聊聊天,没有红酒你就喝点绿茶,一样可以讲真心话。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人就是主人。”

快乐来源于哪里?有人说,快乐是春天的鲜花、夏天的绿荫、秋天的野果、冬天的飞雪。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次真诚的握手,一场倾心的交谈,都是快乐的事情。汪涵用真诚的话语,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快乐的源泉和意义,快乐其实很简单,快乐就在我们身边。

10年前后 第3篇

民国文人发现“因为科学的发达, 新的广告媒介物日益增多, 但期刊仍能保持它的重要地位”[4]263, “报纸为广告媒介物中的主要骨干”[4]265。本文以1930年前后的《申报》为信息载体, 兼及同一时段的若干重要文学杂志, 由文学出版广告审视民国文坛的文化传播现象, 从出版广告的内容设计和登载方式中探究民国文人之间的场域竞合情况。

一、出版广告、文化场域与文人关系

戈公振认为“甲午以后, 始有学校广告, 出版广告亦渐多”[2]285。近代中国印刷、教育、交通等事业日益发达, “作为发布、沟通书业信息重要工具的书业广告, 开始借助于一些新型的大众传媒, 成为近现代书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中, 新的书局书店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这种极其繁盛的文化景象“在《申报》的书刊广告栏里有清楚的反映”[5]216。“民国时期是我国现代出版业确立和快速发展时期, 也是书业广告蓬勃兴起和最为活跃精彩的历史时期”, 该局面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出版经营者之间的竞争, 即“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 铸就了出版经营者浓厚的书刊商品意识, 推动了书业广告的兴盛与繁荣”[5]219。

谈及“资本”和“竞争”, 易使人想到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在他看来, 场域意味着“冲突和竞争的空间”, “参与者彼此竞争, 以确立对在场域内能发挥有效作用的种种资本的垄断”[6]18;在场域竞争中, 争夺资本是为了取得一种“权力”, 即“支配那些确定场域日常运作的常规和规则, 以及从中产生的利润的权力”[6]139。本文借用场域理论, 分析民国出版广告所隐含的文人立场和文人关系。

布迪厄认为“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 场域竞争者“占据特定位置”以获取“不同类型的权力 (或资本) ”[6]133。在文化市场中激烈竞争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必然都会重视优越地位的争夺, 凭借有利的场域位置以获得更多的商业利润以及话语权。这种文化场域内的权力 (资本) 争夺现象, 在民国文人对于出版广告的态度及实践中得以显现。1928年, 海派文人在其编辑的《狮吼》半月刊中申明:“这期广告, 我们特地做得格外触目, 这是一种尝试, 希望国内出版界都注意到这一点”[7], 正是基于场域竞争的考虑。

虽然民国文人可以粗略分为左翼文人、国民政府趋附文人、海派文人、自由主义文人 (京派文人) 、开明文人等几种类型[8]50, 但是各类文人之间的彼此关系可能远比后人总结的情形复杂得多。本文试以民国文化场域中的出版广告为切入点, 考察民国文人的文化立场、宣传策略、传播方式等方面, 或许对于揭示各类民国文人客观、微妙的历史关系有所助益。

二、商业竞争与文化宣传———文学出版广告的双重解读

民国文人认为“广告不仅为工商界推销出品之一种手段, 实负有宣传文化与教育群众之使命也”[2]180, “广告的五种基本职能”包括“引人注意”、“发生兴趣”、“产生信仰”、“深印心中”、“购买行为”[9]12, 表明他们对于广告在商业竞争与文化宣传这两个方面所起作用的重视。民国时期的文学出版广告在内容及形式设计方面常采取以下传播策略:

其一, 放大商品价值以刺激购阅心理。例如:宣称沈从文的《阿丽思中国游记初卷》“已公认为中国近年来小说界极可珍贵的大创作”, 褒扬梁实秋的《骂人的艺术》“替小品文开了新纪元”, 夸奖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有压倒一切的价值”, 推重张恨水的《春明外史》“确是空前未有的一部好小说”, 等等。

其二, 采用具有诱惑力的广告标语。广告标语即“最合乎标准的完善的标语, 是一句简短、易记、不含时间性, 而能表明商品的优点的句语”[3]96。民国文人指出:“广告全幅上最重要之文字, 厥为标题。盖标题者, 全幅广告之精粹也。”[1]33在出版广告中, 标题与标语实际上是重合的, 现以《申报》上刊登的出版广告为例, 列表如下:

其三, 运用有关形式技巧。民国文人注意到“广告之面积愈大, 其效能亦愈伟”[10]31;“将同一广告反复登载时, 能加深读者对于广告的亲切, 因而注意的吸引力也增大”[4]53, 等等。《语丝》、《北新》、《奔流》均为北新书局出版的期刊, 北新书局在《申报》上登载出版广告时, 除了运用反复式广告法之外, 还注意这三种期刊的广告面积变化, 表明广告者意欲陆续地推销同一书局出版的三种期刊、不断地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商业心理。

民国时期的文学出版广告附带文化宣传效应。民国文人指出广告可以作为“宣传利器”[11]69, 声称“有许多从新闻、从时论或从报屁股上看不到的奇文佳作, 却往往从广告中发现出来”[12], 鼓吹“广告更其成了文化的俘虏, 说得卖劲点, 现代的文化, 几乎是广告文化了”[13], 文学出版广告尤甚。

在这个人权被剥夺几乎没有丝毫余剩的时候, 胡先生这篇文章应是我们民众所不可不读的 (1929年5月30日《申报》) 。

《前锋周报》便产生了……爱好文艺的青年只有向这方面努力, 才是正确的出路 (1930年9月7日《申报》) 。

民国文学出版广告既煽动消费者购阅的心理诉求, 又反映了不同文人群体的文化立场, 折射文化宣传的若干主题。

三、文人的场域竞合———基于文学出版广告的分析

鲁迅抨击文坛浮夸的广告作风, 但他“自己编辑出版的书刊也是登广告的”, 经他处理的出版广告几乎都是“多么诚实、别致的一种广告”[14]274。鲁迅之于北新书局、胡适之于亚东图书馆、夏丏尊之于开明书店、陈望道之于大江书铺、张资平之于乐群书店、自由主义文人之于新月书店、海派文人之于金屋书店等业务关系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对于民国文人而言, 登载何种性质的出版广告以及如何推销某类文化产品, 并非一件纯粹的商业交易行为。鲁迅断言“看广告的种类, 大概是就是可以推见这刊物的性质的”[15], 文学出版广告亦然。

民国文人在文化场域中的竞争姿态在出版广告方面有多种表现, 比如增加刊载数量、提高广告频率, 以及上文所说的放大商品价值、采用有诱惑力的标语, 此外还表现在广告话语中包裹的“夺位”心理。在民国期刊上, 往往可以看到包含“唯一”字样的出版广告, 如下表所示:

《白话文学史》是自由主义文人的著作, 《开明英文读本》系开明文人发行的教材, 《创造十年》是左翼文人的作品, 《前锋周报》系国民党官方文人主持的刊物, 《春明外史》是通俗文学家的小说, 这些书刊出版广告均冠以“唯一”二字, 映照出民国文人争夺场域话语权的文化态势。

布迪厄将场域活动看成游戏, 认为游戏者之间的“勾结关系”正是他们竞争的基础[6]134。文化场域中的民国文人既竞争又合作, 构成一种“竞合”关系, 即便在看似冲突的文人群体之间有时也可能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兼容”事件。

通过为文学出版广告的刊登或交换达到相互声援和支持之目的, 这种现象在民国文坛屡见不鲜, 郁达夫提到“有许多想和《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交换广告、互求介绍的刊物”[16]。民国文人通常在自己编辑出版的刊物上登载与其文化立场相同或相近的期刊广告。

某些代表不同思想倾向的刊物有时也会彼此推介。在自由主义文人编辑出版的《新月》杂志上刊登的出版广告中, 除了海派文人创办的《真美善》、开明文人编辑的《一般》之外, 还有鲁迅“大力扶持与援助”[17]115的春潮书局编辑出版的《春潮月刊》, 刊登在第2卷第六、七期合刊的《新月》杂志上的《春潮月刊》出版广告中赫然列出了鲁迅的名字, 而《新月》杂志曾是梁实秋等人与鲁迅笔战的重要阵地, 出版广告所暴露的文化斗争战线上的“越位”现象说明民国文人的场域关系是极其复杂的。

四、文学出版广告的史学意义、研究价值与现实启示

从已经被发掘的具体、客观的材料或现象出发, 通过细致、严谨的话语分析对其作“考古”式追踪, 能使蛛丝马迹的昔日事件呈现出厚重的史学内涵。广告是一种重要传播方式, 文学出版广告又直接与人类文化生产相勾连, 对以往的文学出版广告的话语分析有助于揭示前人的文化生活图景。

10年前后 第4篇

一、花妖鬼怪等文学作品是新闻

“新闻”一词, 在中国虽古已有之, 但着眼强调新近或新异之事, 包括传闻或道听途说之事, 其内含与近现代新闻观念之新闻真实尚有较大距离 (见后文) 。作为西方新闻思想影响下创办的《申报》等早期中文报刊, 对新闻真实是有一定的认识和要求的, 如起到《申报》发刊词作用的《本馆告白》云:“足以新人听闻者, 靡不毕载, 务求其真实无妄。”[3]“真实无妄”即强调客观真实。但实际操作中的《申报》之新闻栏却大不然, 最显著的表现是将谈狐说鬼、街谈巷议的笔记体小说等文学作品作为社会新闻大量刊载。

《申报》创办期间, 美查曾派“与王韬相识的钱昕伯去香港, 向王韬学习经验。”[4]钱昕伯此次取经的主要对象是王韬及其主编的《香港近事汇编》。因此, 王韬的新闻观念直接影响了早期《申报》。王韬早期的新闻观念是中西合璧的, 虽然笔者目前未阅得《香港近事汇编》, 但通过其他研究者的研究可知这份报纸“社会新闻则大量刊载, 且多谈狐说鬼之作。”[5]不仅《香港近事汇编》如此, 同时期的中文报刊《香港中外新报》也将搜奇志怪的新闻大量采编入报 (见下文) 。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本质区别是写实与虚构, “谈狐说鬼”作为社会新闻, 其新闻观念无疑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以来外人所办中文报刊所体现的近现代新闻观念相去甚远, 却与街谈巷议、道听途说的传统新闻观念接近。早期《申报》是传统新闻观念的直接继承者,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 直接从《香港中外新报》和《香港近事汇编》上摘录谈狐说鬼、街谈巷议的社会新闻。如1872年录自《香港中外新报》的有《刀笔孽报》 (第94号) 、《义马》 (第101号) 、《厕中遇鬼》 (第181号) 、《记李游戎遇魅事》 (第185号) 等。录自《香港近事汇编》的有《仙媪赠药》、《记徐生虔事吕祖灵感事》 (第184号) 等。

其二, 《申报》搜奇猎异的新闻观念。申报馆认为搜奇猎异是新闻纸的主要特征之一, 宣布《申报》宗旨的《本馆条例》言:“本馆新闻纸之设, 欲以辟新奇、广闻睹”, “传其新异”。第4号《申报》刊登《申江新报缘起》, 较集中阐发《申报》主旨:“凡国家之政治, 风俗之变迁, 中外交涉之要务, 商贾贸易之利弊, 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 足以新人听闻者, 靡不毕载。”众所周知, 可惊可愕可喜、足以新人听闻的内容并不一定真实。申报馆认为新闻纸的一项重要特点就是刊登“奇文异见”、“稀奇怪异”之事[6]。第6号《申报》登载《本馆自述》:“粤东旧有新闻纸馆之设, 所以网罗轶事, 采访奇闻, 论可解颐;如听说诗之鼎, 言足以志恍, 师作史之迁。”网罗轶事、奇闻解颐正是传统新闻观念和笔记小说的特色, 也就不奇怪申报馆征求稿件的内容旨趣及文体的要求向《搜神记》和《虞初新志》看齐:

博览鸿儒、通时硕彦, 或得之于阅历沿革参稽;或证之以史书、讲求切实;或事可资夫鉴戒, 不徒夸干宝搜神;或言实妙夫新奇, 竟可抵虞初作志。惠来杰构, 固篇幅之咸登;领到清谈, 亦语言之必录。[7]

在中国, 谈神说怪、搜奇志异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土壤, 况且, 笔记小说素材的来源一是来自作者的见闻, 二是来自他人提供的素材, 这也是早期新闻记访事采编新闻实际操作的两种主要途径。不难理解, 申报馆征求稿件形成的报刊格局——谈奇说怪充斥着早期《申报》的新闻版面。如《窃物雷击》 (第6号) 、《雷击不孝》 (第20号) 、《狐女报恩》 (第36号) 、《蛇异》 (第47号) 、《荫树神异》 (第59号) 、《杭州满城多鬼》 (第70号) 、《鬼讨房饭钱》 (第73号) 、《记卫某惑骷髅精事》 (第77号) 、《罗浮山白龟精》 (第83号) 、《宁波奇闻》 (第119号) 、《鹅代死》 (第120号) 、《牛报仇》 (第121号) 等, 这些只是1872年11月以前遴选出的部分篇目, 说早期《申报》上充满妖狐鬼魅之气并不过分。

正因为早期《申报》的新闻栏目是丰富的笔记小说、类小说之渊薮, 乃至后来有人直接从《申报》上摘录成书, 编成了赝本《夜雨秋灯录》。最典型是淞荫庵主编成《淞荫庵漫录》, 计笔记小说485则, 是从《申报》上摘录自1872年至1876年的新闻报道汇编而成的[8]。不少研究者认为申报馆搜奇志异的稿件征求是美查等扩大稿源、吸引读者、推广市场策略之需要, 也有的认为《循环日报》上刊登传奇志异之作是因为“消息不足, ”登载野语稗史以资补白[9], 这些都不为无见。但笔者认为, 考察该现象应当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以来外人所办中文报刊传播的新闻观念与本土传统新闻观念联系起来, 还应当把《申报》与《香港中外新闻》、《香港近事汇编》联系起来, 更应考虑到王韬、蒋芷湘、钱昕伯等早期秀才报人的传统文人背景。“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它反映的每件事、每个人都必须实有其事其人, 绝不允许有丝毫虚构和杜撰。”[10]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早期中文报刊的新闻采编是苛刻的, 但可明确传统新闻观念的演变方向。与同期外人所办报刊对新闻真实的态度和操作相比, 早期《申报》等秀才主笔主持的报刊在新闻真实上落伍许多。例如《万国公报》的主编林乐知说:“公报为何而作哉?选西国之新闻, 登中原之事实, 不假修饰, 务在率真, 奚事铺张, 惟求覈实。”[11]《万国公报》新闻栏目中采编的国内外新闻基本符合新闻真实的要求, 绝少狐媚鬼气之选。造成这种对比的原因, 是因为当时秀才主笔和读者对新闻纸的最初认识有偏颇。既然“新闻”一词在中国由来已久, 且在生活中普遍使用, 那么街谈巷议、道听途说的新异之事 (新闻) 登上新闻纸在常识上应该没有捍格;况且在强调“新近发生”上, 外来的新闻观念与传统的“新闻”概念是一致的。因而, 当《申报》因刊登狐鬼气的新闻遭到英文报刊的嘲讽时, 报馆为自己辩护云:

采集人言, 搜集众说, 遇有奇迹异谈, 但便事有可取, 为之登录, 如古之《夷坚志》、《太平广记》所载者, 篝灯读之, 举为谈助。[12]

总之, 《搜神记》、《虞初新志》、《夷坚志》、《太平广记》等笔记小说在近代第一批秀才主笔们看来应是报刊内容及文体之范本。笔记小说体也是秀才主笔们最擅长的文体之一, 如王韬有《淞滨琐话》、《后聊斋志异》、《淞隐漫录》、《甕牖余谈》、《瀛壖杂志》等洋洋大观的笔记小说之作, 而且传奇志怪之作当成新闻稿件, 与当时国人对新闻纸的认识也是一致的。1883年, 一位读者赞美《申报》云:

蜃楼海市谈非幻, 牛鬼蛇神载不妨。别有宦途千百变, 尽他纸上梦黄梁。[13]

有意思的是, 这位读者显然是用传统“新闻”一词的含义理解并赞扬《申报》刊载牛鬼蛇神一类作品。换言之, 笔记小说体的“新闻”是符合当时读者对新闻纸所刊内容的期待的。可见, 早期《申报》新闻观念与现代新闻真实如实地描述、解释现实生活真相的要求相去甚远。

二、1889年至1892年《申报》的反迷信活动

《申报》传奇志怪式的新闻采编方式持续了17年, 到了1889年1月8号刊登了一则《幻梦奇征》, 1月19日还登载了一则《志怪》, 但是接下来, 《申报》对狐鬼神异等迷信信仰采取批判的态度, 并用科学知识启蒙民众不可相信鬼神之谈, 其发轫之标志是1889年6月28日刊发的论说《论怪》一文。该文认为人心中有怪则怪生、心中无怪则魅去, 其结论曰:

是故男女老幼, 妍丑肥瘦之倏忽变幻者, 皆人心自为之颠倒耳, 仆何尝容心于其间哉?怪之为说如此可破, 从来狐魅鬼祟之陋习, 凡齐谐志怪之书, 干宝搜神之记, 悉一扫而空之。《左传》云:妖由人兴, 人无衅焉妖不自作, 人弃常则妖兴, 其斯之谓欤?由此推之, 天下可惊可骇之事, 实出于至平至常之理。

该文认为应该与狐鬼等迷信采取决绝的态度, 对搜神志怪之作予以摒弃。从1889年6月至1892年12月《申报》论说栏刊登26篇涉及解析常理和反对迷信的论说, 反迷信声调高涨 (详见文后附表) 。这些论说的观点可用《神仙说下》的一句话概括为:相信科学格致之理, “一切荒渺虚诞之说, 诚哉其不足信也已。”[14]当然, 曾经为报馆所钟爱不已的传神志怪之作也遭到质疑:“其他搜神志怪之书, 又乌足深信而不疑也哉?”[15]要知道, 《搜神记》等传奇志怪之书曾被申报馆视为报刊内容采编之圭臬, 这不能不引人深思。

申报馆对怪异迷信的批判态度, 也使其新闻栏目的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以神妖狐鬼为内容的社会新闻从版面上显著减少, 即便是涉及传异志怪类的新闻报道, 往往也从科学角度来解释, 试图澄清、消除其负面影响。如1891年2月27日《申报》新闻栏报道上海遭到了一次骇人的雷击, 该则新闻结尾云:“此皆误触电气所致, 一切谬悠之说何足信乎!”1891年6月2日《申报》一则“道士遇鬼”的新闻结尾亦曰:“衅由人作, 幻由心生, 君子于此可以悟道。”这些说明申报馆反迷信、对待狐鬼神怪的态度在它的记者中已产生影响, 因此, 我们不能把《申报》的这次转变仅看作报馆内部的变化, 它的范围较广, 至少它的一些记者的新闻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来自不同地区的新闻报道说明了这一点。如1891年7月21日新闻栏报道了一则苏州怪异的雷击人事件, 但记者对报道内容采取保留态度, “既非齐东野人, 固不敢以谰言罔为传述也。”1891年12月24日一则题为《楚语》、来自武汉、关于母寻子的新闻:“或曰茂才引妇至善堂请乩仙示方向, 遂得沿途寻觅, 母子重逢, 嘻!此则荒诞不经, 迹近惑众愚鲁者, 谁信以为实?明理之士一笑置之可也。”1892年6月14日一则上海“白昼见鬼”的新闻结尾评论道:“噫!天下将无作有, 以讹传讹者大率皆然耶?言思之可发一噱。”1892年8月4日来自船上的一则新闻“醉中见鬼”结尾云:“噫!其果醉眼朦胧耶?奈何竟效东坡之说鬼耶!”说明与以前相比, 此时《申报》的记者们对鬼怪新闻的态度已然改变。可见近代科学意识在申报馆的撰稿人中发生效用, 他们开始运用已获得的近代科学知识进行反迷信、倡科学的启蒙活动。

三、结语

学界一般认为“新闻”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隐逸传》:“孙处玄, 长安中征为左拾遗。颇善属文, 尝恨天下无书以广新文。”[16]“新文”即“新闻”, 指见闻、消息。唐人诗句中也有使用“新闻”, 如李贤用的诗句“旧业久抛耕钓侣, 新闻多说战争功。”[17]此处新闻指新近的消息。陈陶的诗句:“新闻赤帝种, 子落毛人谷。”[18]此处新闻指传闻。古代还有一些以“新闻”为书名的著作, 如唐代尉迟枢《南楚新闻》、明代沈周《客坐新闻》、清代彭孙贻《客舍新闻》, 这些著作皆为笔记体。如《南楚新闻》在《新唐书》和《宋史》中列于“小说家类”;《客坐新闻》在《明史》亦列于“小说家类”;《客舍新闻》在《清史稿》中列为“杂家杂著之属。”“新闻”在这类著作中是指传闻异事、逸闻趣谈, 属于笔记小说的范畴。此外, 古代小说中也常出现“新闻”一词, 亦不外乎新鲜之事或最新奇异之事的含义, 下面以《红楼梦》为例可见:

第1回:当下贾雨村见了士隐, 忙施礼陪笑道:“老先生倚门伫望, 敢街上有甚新闻么? (此处新闻指新奇、新鲜事——引者按) ……当下哄动街坊, 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此处新闻指新奇事——引者按)

第2回:雨村因问:“近日都中可有新闻没有?”子兴道:“倒没有什么新闻, 倒是老先生的贵同宗家出了一件小小的异事。” (此处新闻指新奇事——引者按)

第57回:紫鹃笑道:“你也念起佛来, 真是新闻。” (此处新闻指新鲜事——引者按)

第80回:于是, 众人当作新闻, 先报与薛姨妈。 (此处新闻指奇异的事——引者按)

“新闻”与报刊联系始见于宋代小报, 宋人赵升《朝野类要》载:“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 皆衷私小报, 率有漏洩之禁, 故隐而号之曰新闻。”小报的新闻指的是朝廷邸报所未录、类似于小道消息的独家消息, 其主要来源于街谈巷议、道听途说, “比年事之疑似者, 中外未知, 邸吏必竟以小报书之, 飞报远近, 谓之小报。……往往以虚为实, 以无为有。”[19]小报刊载的“新闻”不求真实, 捕风捉影, 但因为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 颇受欢迎, “人情喜新而好奇, 皆以小报为先。”[20]又因之以妄传事端的罪名而遭到禁毁。概言之, 小报之“新闻”指的是不一定真实的秘闻、传说。

由上所见, 新闻一词虽然在我国使用的历史悠久, 但与近现代新闻学上的新闻观念差别较大, 近现代新闻的定义纷纭, 但“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作为其内核上得到普遍的认同, 而古代的“新闻”不一定是事实, 街谈巷议、道听途说皆可, 其来源与《汉书·艺文志》所解释的小说概念有重合之处, 故一些笔记小说可以冠以“新闻”之名。一言蔽之, 古代新闻可以指新奇事儿、秘事传闻、传说故事。由于传统新闻概念可以是以虚为实、新奇怪异之谈, 所以与近现代新闻观念相比, 其文学真实性远远大于新闻真实性。

所谓科学理性精神, 简而言之, 就是反对盲从和迷信, 坚持在实验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之上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自鸦片战争以后, 西方声光化电等近代科学器物及知识渐次涌入中国, 在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传播中, 近代科学理性精神在国人中逐步增长, 崇实证、祛迷信的科学理性精神开始影响国人的审美意识, 也促进了客观真实新闻观念的发展。1889年开始, 近代科学理性精神促使当时中国第一大报——《申报》在新闻观念上有了摒虚妄、崇真实的更高要求, 《申报》新闻在去“文学化”、向客观真实的发展上前进了一大步。申报馆对新闻真实性和科学性的追求反映了近现代新闻观念正逐步走向成熟, 也说明历经数十年的西学传播后, 一些具备初步近代科学知识的近代报人开始在报刊采编中流露出一定的科学理性精神。例如, 王韬就是1890年前后申报馆反迷信活动的参入者, 他特为来稿《妖火说》作按语, 解释所谓的妖火“即磷火之类也。……妖火又何足云。”[21]正是这种初步的近代科学理性精神促使1889年至1892年间《申报》上的反迷信、倡科学的话语大增, 使申报馆及其新闻采编人员开始摒弃曾津津以求的鬼狐迷信等不经之谈。因此, 本文以1890年前后《申报》反迷信活动为个案说明, 1890年前后是传统新闻观念向近现代新闻观念转型的可注意的重要时期, 近代科学理性精神是推动近现代新闻真实思想在中国确立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摘要:自1872年创刊始, 《申报》就开始刊登大量以妖狐鬼怪为内容的社会新闻, 1889年至1892年间《, 申报》所刊以反迷信、倡科学为主题的论说数量陡增, 相应地, 《申报》开始排斥或纠正以妖狐鬼怪等迷信为内容的社会新闻, 这种转变意味着经过数十年西学浪潮的浸洗之后, 近代科学理性精神开始影响近代报人, 他们开始对新闻真实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而促使新闻采编向追求客观真实的方向发展, 这一转变是中国传统新闻观念向近现代新闻观念转型的重要标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10年前后】相关文章:

上一篇:小水电投资下一篇:硕士生培养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