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智相融范文

2024-08-06

德智相融范文(精选3篇)

德智相融 第1篇

关键词:德智相融,数学教学,学科渗透

在“德智相融”的育人理念指导下,教师自觉地将德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德智并举,使学生知识技能、人格品质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学生以自觉的行为、远大的理想、顽强的毅力、高尚的品质、坚定的信念促进智力的生成、发展,促进了学生成绩的提高,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才能有力地证实“德智相融”育人理念的科学性、时效性,实现德、智同丰收,心、智同发展,本文对此展开研究。

一、构建和谐的教师文化

教师在育人的方面不仅要重视言教,更要重视身教,这是因为学生不只听教师的言谈,更会注意到教师的各种行为,因此教师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假如教师在要求学生做之前自己首先已经做到了,要求学生不该做的自己也不去做,这样就给学生做出了表率,从而对学生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在“德智相融”的育人理念指导下,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和相应的行为方式,提升自己的职业境界,形成职业角色意识。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业使命显然已不再只是学生获取升学机会或功名利禄、资本的手段,而在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上,将我校“爱岗敬业、勇于拼搏、努力奉献、集体奋斗、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继续发扬。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关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把代表社会道德价值的正确的观念内化为个体自身的要求,成为自己行为的准则、生活和工作的态度,逐渐形成“精于教书,勤于育人,严谨治学、优质和谐”的教风。教师的教育行为逐步从最低层次的传授知识,提高到中层的催生智慧,再升华到最高境界的教化人生。教师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待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开3组画面,学生看到人分别坐在装着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的车轮的汽车里颠簸的情形,紧接着出现第四组画面:人坐在装有圆形车轮的汽车里又平又稳。为了更好地展示问题的本质,最后屏幕上出现4辆汽车同时开动的画面,以及车轮运行留下了车轴的行动轨迹分别是折线、波浪线和直线。通过几组不同画面的对比,学生清楚了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道理。

五、使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性

多媒体作为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固然有其优点,但只有用到实处能发挥出来,并非所有的数学教学内容都适合,在教学中必须针对数学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选用。

(二)注意使用多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适时性

课堂教学中,并非整个教学过程都用多媒体就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用得恰到好处。有的类命运的积极生活态度和高度社会责任感。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奠定人生、世界观的基础。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学有所成,更重要的是带着对未来理想的追求。

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德,形成正确辩证观

在校中小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且学习的毅力比较差。针对中小学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显露出来的畏难情绪,教师可以用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成长故事对其进行正面教育。比如,可以向学生介绍牛顿和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的事迹;在讲解了“正多边形”的相关概念之后,可以介绍一下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及他发明的割圆术,并强调祖冲之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去计算圆周率。用古今中外的名人的成长经历来说明,只有拥有刻苦学习的坚强毅力,再加上相应的正确的方法,才有可能会克服困难,从而解决问题。

数学是探讨物质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是从人们的感性经验之中概括和提炼出来的,起源于客观的现实世界,数学理论反过来又帮助人类揭示了客观现实世界。数学是辩证方法的表现形式与辅助工具,因此,数学对于培养辩证的观点十分有利。对于中小学的学生来说,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在讲到新的数学概念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指明所讲概念是从实践中来的。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还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是珍宝,但实践是它的钥匙”,“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辩证观点。解每题数学题目的时候,教师都需要进行审题,对数学题目进行辩证分析,然后选择适当的解题方法,实际上这就是只有对事物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够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关手段的辩证思想的体现。讲清楚数学内容之间的关系,重要的数学方法,以及数学的概念等,对其进行详细的辩证分析,这不仅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有所提高,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想。

三、结合历史,帮助学生了解数学方法来历

作为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我国是初等代数的发源地之一。在古代我国在数学方面上的研究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国际教师过分追求全程效果,整节课都使用课件,电脑的播放替代教师的讲解,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成了观众。譬如在数学例题讲解时,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留给学生必要的思维空间和必要演算推理时间,不能让多媒体成为学生思考注意力的分散因素,一般不宜频频使用课件。事实上,并不是每个教学环节都需要计算机辅助教学。因此,教师课前要周密思考,哪些内容、哪几个环节运用最适宜、最有效。一般来说,教材中难以用言语表达,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而难以领悟,而现场演示条件不足时,利用多媒体演示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很多,利用好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会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教学中如果使用不当,违背了教学规律,就会事倍功半,减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因而只有合理运用,做好各种教学媒体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优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金建芳

(苏州市吴中区碧波中学,江苏苏州

摘要:课堂教学研究是教育科研、教学研究的永恒话题,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当然也是提高数学老师素养的需要。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做到精心备课,课堂教学灵活多样化,注重基础、提炼方法、注重实效。

关键词:精心备课初中数学课堂提高实效策略探析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选择和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师生负担,使新课改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去,是数学教育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举措。一堂数学课的优劣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价:(1)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2)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符合新课程的要求;(3)教学设计有无创意和特色;(4)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另外,还要对学习评价、课堂氛围情况,教师素质、教学效果、目标达成等方面综合考虑。

一、工夫花在备课上,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为了上好每一堂课,认真钻研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研究、知识辨析、新旧知识联系及对后续知识的作用,同时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体会新课程理念,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1. 研究教材,理解教材正确把握编者意图,“吃透”教材,

钻研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认真思考教材的编排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信奉而不唯是”,“遵循而有所立”,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活化教材。

2. 突破数学核心知识、设计如何去实践与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学核心的突破,要让所有的学生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最为重要的,抓住初中数学核心知识的内涵和本质,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关键。站在课堂的角度,数学教学不仅要用教材,还要关注《数学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基础、核心的内容,主要把工夫下在理念向行为的转化上,在最贴切的意义上直指本课中最重要的内容,要让学生看到认识到知识本身的价值。

二、本领显在课堂上

在课堂上,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手段,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标,可以以“小坡度、勤反馈”的方法夯实基础、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上对此表示肯定。而目前,正统的中国人与拥有中国血统的数学家们在数学的研究领域之中依然走在世界的前列。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并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数学历史。比如,在讲到著名的勾股定理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是发现勾股定理最早的国家之一。此外,可详细地向学生介绍勾股定理到现在已经有超过四百种证明方法,这其中包括了数学家、画家、物理学家、普通平民甚至美国第二十任总统加菲尔德所作出的贡献。

综上所述,在“德智相融”的育人理念指导下,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主体意识,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再发展的史实,重视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与方法选择的意义,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尊重学生

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功效。

1.注重导入。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合情、合理、合时的教学导入,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其主动学习新知。例如我在讲“字母表示数”时,首先让学生看一张青蛙图片,并念有关青蛙的儿歌,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唱: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四只青蛙四张嘴,八只眼睛……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我趁机提问:如果有任意只青蛙,又该如何念?学生就会念:“任意只青蛙任意张嘴,二任意只眼睛四任意条腿。”学生哄堂大笑。我问:“为什么笑?”学生说不顺畅,我问:“怎样才会变得顺畅呢?”先让学生讨论:用什么代替任意多只?最后得出任意多只可用一个字母表示:可以说出n只青蛙n只嘴,2n只眼睛4n条腿,呼应导入。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设计不同的导入的方法,比如通过活动,感悟新知;复习旧知,类比迁移,等等。需要关注方法的实施,做到有效导入,力求高效导入。

2.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实效。学会赏识,期待成功,相信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在教学中应想办法使教学内容富有趣味性,增加实际问题的情境,相信学生是能学好数学的,只是没找到适合他们的方法。例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节内容时,我首先考虑的是怎样使学生对这个新概念感兴趣。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比如描述某个同学在教室所坐的位置(第几组、第几个),学生都认真地观察每个人的位置而且很感兴趣。为了使学生感兴趣,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描述自家所住的位置,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加油站的位置,朋友家的位置,等等。让学生逐渐明白这些地方的位置量化,需要经过两个过程:(1)事先要做出约定(选好参照物);(2)给出相关数据(方向和距离)。逐步进入概念的教学,在当中我们还可以介绍有关坐标的历史,激发兴趣。为了巩固知识,我们还可以开展活动。

活动1:挖地雷。

活动2:“标点”与“报坐标”比赛,随意叫两位学生走上讲台:一位报坐标,另一位标出相应的点所在的位置;反过来,一位指点,另一位报出相应的坐标,看谁既快又准确。

活动3:让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再请学生代表发言,然后总结。通过种尝试,师生活动层次比较平等,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活跃,效果良好,特别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布局合理。结构完美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扣人心弦的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参考文献

[1]黄良勇.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育德[J].数学教研,2011.

[2]黎卿涛.关于数学教学中德教结合的尝试[J].现代阅读,2012.

[3]林光来.数学实验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数学教学研究,2009.

[4]黄姣.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J].时代教育,2011.

例谈情智相融的古诗教学 第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A-0023-02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有独特的韵律、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情感、传神的表达。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精选了不少经典诗词,《池上》一诗便是其中的一首。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人用凝练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展现了一幅乡村儿童偷采白莲的生动画卷,勾勒出儿童天真可爱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然而在教学中,怎样引领学生穿越时空,将凝练的古诗语言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和心境?怎样引领学生徜徉文字,体会古诗特有的节奏和神韵呢?在教学中,笔者着眼儿童的立场,努力营造充满儿童情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诵读、涵泳和品味中去体验诗句承载的情感、言语的魅力和丰富的意境,获得语言的滋养和情智的濡染。

一、巧设语境,让诵读字字入味

诵读是诗歌教学最基本的策略。吟诵就是理解、对话、以心契心,吟诵使诗人重新活在了我们的心上。可是,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由诗歌呈现的表象世界逐步走进诗歌的意境、诗人的内心呢?笔者将诵读融入到特定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去体味诗的节奏和味道。

课堂伊始,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读得正确通顺,字字落实;在学习生字之后,引导学生再读整首诗,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诗的节奏;再通过师生的合作诵读,让学生在倾听与模仿中调整语调、语速、轻重、延音,潜移默化地得到语感训练。在赏析重点词句之后,笔者配乐范诵全诗,引导学生闭眼倾听和想象,并模仿诗人吟诵整首诗,在音乐的情境中,学生再次走进诗歌的意境;在课的末尾,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深情吟诵。

师:多么可爱的小娃啊,偷偷采了莲蓬,却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踪迹,诗人不禁轻声吟诵道——

(生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师:荷塘飘香,小童无赖,此情此景,令人陶醉。诗人轻捻着胡须,笑吟吟地赞叹道——

(生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在一遍遍有节奏、有韵味的诵读中,学生身临其境,心感其情,古诗那特有的节奏和音韵便沉淀在了他们的心间。

二、巧创意境,让意象丰满生动

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古诗要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这里的“形”指的就是诗的意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揣摩,去捕捉和感悟诗中呈现的意象,并把这种意象在具体的情境中一步步放大,学生就很容易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自身的语言,从而既得“意”又得“言”。

在学生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朗读诗歌后,笔者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提炼和概括脑海中勾勒的小娃形象。在引领学生斟字酌句地品味语言后,又创设了一个语境,让诗中的小娃形象在孩子们的想象与表达中变得更加丰满和灵动起来。

师:诗人用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而又生动的画面,其实,我们还可以结合诗句和插图中描绘的内容,把它改写成一个有趣的故事。也许,故事的开头就是这样的:“一个夏日的午后,大人们都午睡了,荷塘里飘来阵阵清香。”小组内编一编,说一说,比比谁的故事最精彩!

生1:一个夏日的午后,大人们都午睡了,荷塘里飘来阵阵清香。这可把小胖肚子里的馋虫给勾出来了。他蹑手蹑脚地出了家门,来到了荷花塘边。啊,一朵朵荷花在微风中摇曳生姿,一片片荷叶在阳光下绿得发亮,一个个莲蓬是那样鲜嫩诱人。他不由得舔了舔嘴唇。朝四周看了看,见周围一个人也没有,他悄悄地爬上小船,撑起竹篙向池塘中央驶去,顺手还扯了片荷叶戴在头顶上。不一会儿,他就摘下了七八个莲蓬,便心满意足地向家划去。他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却不知道,身后的浮萍被小船荡开,早已把他的行踪泄露了。

生2:一个夏日的午后,大人们都午睡了,荷塘里飘来阵阵清香。小胖怎么也睡不着,便一个人悄悄地溜出了门外。他看见自家的小船就停靠在荷塘边上,周围一个人也没有,便想:今天我要自己摘几个莲蓬解解馋。他跳下船,解开绳子,撑起竹篙向河中央驶去。那鲜嫩可口的莲蓬可真诱人啊!他忍不住停下船,摘下一个就剥了起来。太阳太晒了,他又随手摘下一片荷叶顶在头上。一连吃了好几个,他这才又摘了几个莲蓬慢悠悠地把船撑了回来,这是要带给好朋友小宝吃的呢。瞧他身后,小船经过的地方,浮萍正露出一条水路呢!

走进诗歌的情境,孩子们自由想象,众多的意象不断叠加和呈现,小娃丰满了,画面灵动了,诗人凝练的语言转化成了一个个生动而有趣的故事。这样既填补了诗中的空白,又锤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孩子们融入这种意境之后,便不知不觉与诗人心心相印。

三、巧创情境,让诗眼启迪表达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把那些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叫作“诗眼”。抓住诗眼,引导学生去仔细揣摩品味,常常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成鲜活的形象,获得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而这一两个词的解读也将成为“课眼”,串联整堂课的教学。

师:天真、活泼、顽皮、可爱,几乎是所有儿童共同的特征。那诗人又是怎样为我们勾勒和描摹儿童的形象的呢?请同学们再细细研读这首诗,用笔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小娃顽皮可爱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说说你的体会。

生1:我觉得是“偷”。“偷”说明他是不想让家里人知道。

生2:我觉得这个“偷”和偷东西的“偷”意思是不一样的。因为他太小了,家里人肯定不让他一个人下河,所以他是瞒着大人偷偷地去采白莲的。

师:真好,联系诗的情境,你把这个“偷”字理解得多么准确啊!

师:同学们,那你们小时候有没有瞒着大人做过什么事呢?

生3:我上幼儿园的时候特别喜欢吃巧克力,可妈妈说吃多了对牙齿不好,不让我吃。我知道,妈妈把巧克力藏在厨房的柜子里。有一天,等妈妈睡午觉了,我就悄悄地溜出了房间,穿过客厅,来到厨房,从柜子里悄悄拿了几颗巧克力,妈妈到今天都不知道这件事呢!现在想起来,我还觉得心里又激动又紧张。

生4:有一回,妈妈出门买东西去了,表姐到我家来玩。我们就拿出了妈妈的化妆品给自己化妆。我们把眉毛描得乌黑乌黑的,嘴唇涂得鲜红鲜红的,还试了试妈妈的裙子和皮鞋,在镜子前摆了几个造型。

生5:我还穿过爸爸的皮鞋,戴过他的眼镜儿!

……

师:是呀,这些都是咱们童年时期天真无邪的表现啊!此时,若你就是那个偷采白莲的小娃,你心里会怎么想,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在对诗中关键词语的斟酌与品味中,学生品出了一个“偷”字,采莲儿童的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诗人对儿童情有独钟的喜爱也便浸润在了字里行间。至此,学生对诗中的用字之“神”也已心领神会。一个“偷”字还勾起了学生无限的回忆,他们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再现了“偷”的场景,分享了“偷”的乐趣,迁移了“偷”的体验,升华了“偷”的感悟。积淀在心中的“意”化作学生口头上生动而准确的表达。其实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与情景契合的意境时刻都在创造之中。

总之,在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儿童的视角,创设充满情趣和智慧的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音韵,在揣摩中感悟语言的精准,在交流中锤炼表达的技能,实现语言、情感与智慧的共同发展。

德智相融 第3篇

德智相融的课堂理念是以课堂为载体,以儿童为主体,在儿童的自我、儿童与他人、儿童与知识之间寻找德育渗透点,让德育渗透入生命的深处,将学科知识化为生命的营养,推动课堂教学走向优质与高效。

它的研究目标是:1.渗透规则意识,加强课堂规范性的研究,构建规范的课堂。2.培养合作能力,加强课堂礼仪文化渗透,构建文明的课堂。3.激发探索精神,加强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构建真实的课堂。具体的说,规范的课堂就是依靠必要的他律、唤醒必须的自律、培养公德意识和规则意识的课堂,它是课堂活力的保障。文明的课堂就是彰显礼仪、交流平等、互动自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的课堂,它是课堂活力的源泉。真实课堂就是源于生活、发掘知识内在魅力,呈现真理、焕发真情,培养学生求真意识的课堂,它是课堂活力的生命。

二、德智相融的英语课堂模式的构想

五步推进,德智双赢:

激发兴趣,引发内需。

呈现新知,引发探究。

创设情景,主动模仿。

启发引导,合作操练。

言语交际,学以致用。

解读德智相融课堂教学模式:

1.激发兴趣,引发内需。(平等交流、互动自然、追求文明的课堂)

这一环节是指通过教学设计,激发主体持久的兴趣,把求知变成内在需要,为教学过程创设最佳的实践与认识活动做好充分准备。通常可以这样做:

(1)师生问答。在上课开始,与学生亲切的交流,自然的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唤醒学生对旧知的熟悉感,使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投入新课的学习。

(2)唱歌或说歌谣。让学生唱或说一两首容易上口的,旋律明快或节奏感强的歌曲,在愉悦的氛围中,让学生融入课堂。

(3)游戏。这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之一。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要点,一、二个简单有趣的游戏,如TPR活动(听听做做),猜谜活动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呈现新知,引发探究。(呈现真理,焕发真情,追求真实的课堂)

这一环节是指通过教师借助各种途径,引发主体对新知识认知、感知的阶段,新的知识信息进入学生的短时记忆,激活了长时记忆,建构起新的语言意义。在这一环节中,从教师层面来说,可以通过录音、实物、图片、画、卡片、体态语言、动作与口语相结合的方法,将新的知识呈现给学生,而学生主体也通过直观的感知新的语言材料,了解活动的内容,从而引发学生学会语言的需求。皮亚杰在论述发现法教学时认为,儿童只有对自我发现的东西,才能积极地被同化,在自我发现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对东西有真正的理解和有所创造。这才能表现为积极的学习,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让学生快乐学习、积极体验。

3.创设情景,主动模仿。(强调规则,体现规范,追求规范的课堂)

这一环节是指通过教师创设合理的情景,使学生融入真实的情境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知识客体,使学生产生言语交际的一种向往之情。

在这一环节中,情景创设的有效与有趣显得尤为重要,图片、实物的运用选择合理,吸引学生,让学生满怀新鲜感、好奇心的主动学习,主动模仿。让枯燥的机械性训练也变得有趣,有挑战性。模仿练习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1)双向式练习:同座或前后、左右两人操练

(2)小组式练习: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交替练习。

(3)纵向式练习:按座位向后连锁式练习。

(4)横向式练习:按座位横向连锁式练习。

(5)大组式练习:按组,问答式练习。也可是男、女生组间练习。

4.启发引导,合作操练。(自主参与,积极合作,追求文明的课堂)

这一环节是指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在积累的语言材料和举行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从而认知和内化语法规则,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简单的机械操练对于小学生来说,时间长了,学会了,就会慢慢降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适时的增加学习的难度与挑战性,启发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深入的参与课堂,将所学知识提升、内化,找到规则,并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交流、合作,在新的交流环境中,更多的,更充分的练习、运用。

5.言语交际,学以致用。(源于生活,超于生活,追求规范的课堂)

这一环节是指让学生在机械操练、意义操练的基础上,积极主动的、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言语交际,以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和创造能力。此时的教师要进一步放松控制,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把单项的语言技能提高到应用英语进行交流信息的能力。这一跨度大,练得好更能达到活用的水平。

“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创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用多种手段创设语境,鼓励学生自由联想,发散思维,以看图说话、语段写作、续编课文、智力训练等形式,进行具有“信息沟”的交际训练。

在模式构建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教学模式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不排斥灵活性,相反,教学模式应根据年级的高低、课型的不同采取适当变式。这种变式,一方面体现了对不同课型特色的关注,另一方面体现了对不同教法的探讨。教学模式宏观的稳定性与微观的灵活性,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摘要:针对小学英语教学的课堂现状,引入德智相融的课堂理念,以五步推进,德智双赢为途径,通过激发兴趣,引发内需。→呈现新知,引发探究。→创设情景,主动模仿。→启发引导,合作操练。→言语交际,学以致用。努力追求规范的课堂,文明的课堂,真实的课堂。让英语课堂焕发新的活力与魅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德智相融】相关文章:

上一篇: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下一篇:国际工程承包合同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