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幼儿环保意识培养

2024-06-21

注重幼儿环保意识培养(精选12篇)

注重幼儿环保意识培养 第1篇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安全意识,重要性,策略

一、培养幼儿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幼儿园中的幼儿具有年龄较小并且好奇心较强的特点, 活泼好动的幼儿接触新生事物的欲望往往会另其无法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在幼儿园中, 能够使幼儿产生非正常死亡的因素很多, 例如溺水、触电等, 而其中大多数的悲剧是可以通过强化幼儿安全意识的途径来避免的, 所以在幼儿园教育中, 注重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 这种重要性是由幼儿年龄特点决定的, 同时也是时代发展以及家庭与社会的共同要求。

1.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培养幼儿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幼儿一般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 尤其是随着年龄增长达到三岁左右, 幼儿就具有了较强的独立行走能力, 此时的幼儿希望摆脱对他人的依赖, 能够对其他新鲜事物进行独立探寻, 但是在这种探寻过程中会存在很多潜在的危险因素, 所以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是幼儿能够快乐、健康成长的前提保证。

2. 时代发展决定培养幼儿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当前社会的经济与科技都得到了迅猛发展, 但是自然环境也在不断恶化, 无论是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还是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都让年龄较小、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且安全意识欠缺的幼儿成为了弱势群体, 所以幼儿在面对各种危险时往往难以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避免, 这种令人担忧的情况决定了幼儿园应当重视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

3. 幼儿对于家庭与社会的重要性决定了培养幼儿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化, 幼儿园中的幼儿一般为家庭中的独生子女, 他们不仅被父母寄托了希望, 同时也关系着国家的发展与未来, 所以幼儿对于家庭以及社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在这种环境下, 许多幼儿处在家庭溺爱之中, 无论是自理能力还是对事物的判断能力都较差, 一旦面临危险, 幼儿往往会束手无措, 所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进而让幼儿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成为了家庭美满以及社会发展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

二、幼儿园培养幼儿安全意识的策略

1. 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 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 避免过度保护包办代替, 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在传统的安全意识教育中, 由于考虑到幼儿的年龄较小并且自我保护能力较差, 所以对于一些具有危险性的活动一般都避免让幼儿参加, 如在用剪刀进行剪纸时, 教师都尽量减少幼儿接触剪刀的机会, 并在儿童接触剪刀的过程中进行严格的监控, 而这种行为不仅不能提高儿童的安全意识, 反而导致了儿童不能够熟练的使用剪刀并且不能够熟练的进行剪纸操作。而从推动幼儿成长视角来看, 当前的幼儿安全意识培养应该为幼儿积极的创造学习机会、优化学习环境, 引导幼儿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并提高自身的自我保护能力。在此过程中, 教师不能剥夺幼儿进行实践和磨砺自身的机会, 从而让幼儿能够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在安全意识教育理念方面, 教师需要认识到自己并不能够对幼儿进行随时随地的保护, 而真正能够做到时刻保护幼儿的只有幼儿自身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所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不能依靠开展安全知识的传授以及对幼儿活动的干涉, 而应当强调对幼儿的引导, 并致力为幼儿创设真实的生活环境来让幼儿在生活中积累安全知识, 并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

2. 运用多媒体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由于多媒体具有具体、直观、生动的特点, 所以运用多媒体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有利于幼儿对安全意识进行感知并能够较好地调动幼儿的吸引力。与其他媒介相比, 在培养幼儿安全意识方面, 多媒体具有明显的优势, 这些优势表现为能够强化教学效果, 在凭借新奇感与新鲜感等特点吸引幼儿注意力的基础上容易让幼儿在头脑中产生表象。在运用多媒体培养幼儿安全意识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幻灯、录像以及动画等工具来开展教学, 从而让幼儿对事情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做出全面了解。如可以将“天线宝宝”的动画运用到课件中, 引导幼儿了解在户外运动中应当避免将手插进口袋, 否则容易向“拉拉”一样摔倒并受伤。这种直观的表达能够让幼儿认识到存在于自身生活中的安全隐患, 并了解避免安全隐患的方法。但是在运用多媒体培养幼儿安全意识的过程中, 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注意:首先要重视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效果, 避免运用多媒体展现过多的教育内容。二是要让课件所具有的适应性得到强化。在制作课件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图文并茂, 还要以教育目标为核心, 使课件外在形式能够在调动幼儿兴趣的同时引发幼儿思考。三是在运用多媒体培养幼儿安全意识的过程中要突出教师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作用, 同时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 通过激发和引导幼儿来实现幼儿安全意识的提高。这要求教师能够做到教学策略与教学课件的结合, 同时要求教师认识到多媒体仅仅是辅助教学的作用, 而安全教育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本身的创意才是多媒体教学的精髓。

3. 教师要为幼儿树立榜样。

幼儿具有强烈的模仿欲望, 并且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 在幼儿园的生活与学习中, 教师是幼儿频繁接触的人, 同时也是幼儿模仿的主要对象, 所以为了让幼儿具有良好的安全意识, 教师必须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以幼儿榜样的形象出现在幼儿的学习与生活中。对于幼儿而言, 教师言行所具有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自己的父母, 所以教师的言行对幼儿所产生的影响往往难以通过言语教育来改变。作为教师, 在培养幼儿安全意识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言传, 同时要强调身教, 还要用对幼儿所进行的教育来严格要求自己。如用湿的手插拔插座是十分危险的。在培养幼儿安全意识的教育中, 既然要教育幼儿不要用湿的手插拔插座, 那么教师就应该避免使用湿手来进行插座的插拔。显然, 利用榜样作用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能够改善幼儿生活和学习的氛围, 对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教师在开展幼儿安全意识培养的过程中, 也要重视自身责任感的提升以及对自身行为进行反省, 避免自身错误的行为给幼儿带来误导。

4. 实现同伴影响和个别指导的结合以及表扬和纠正的结合。

同伴对幼儿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当同伴具有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时, 幼儿会进行模仿, 而当同伴在面临困难和危险时, 幼儿也能够从同伴的行为中吸取教训或者总结经验。同时, 在对幼儿安全意识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幼儿接受能力的差异, 而对于接受能力一般的幼儿, 教师有必要开展单独指导, 从而让每个幼儿都养成良好的习惯, 并强化其自身的危险防范意识。另外, 对于年龄阶段不同的幼儿有必要对教育方法进行区分。对于一些接受能力较好的幼儿而言, 教师要进行及时地鼓励和表扬, 并引导幼儿将自身面对的安全问题过程的经验讲出来, 从而让其他幼儿获得这方面的经验, 来实现幼儿安全意识的提高。而在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中, 教师要对每一个幼儿进行关注, 当幼儿产生不安全行为时, 应当及时纠正, 并对正确的行为进行反复强调, 从而加深幼儿对安全行为的印象。

参考文献

[1]陈光美.体验式教育, 培养幼儿安全意识和行为[J].贵州教育, 2009, (23) .

[2]张芳芳.浅谈幼儿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J].知识经济, 2009, (12) .

注重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第2篇

摘 要:

学生的安全教育现在已经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如何能将学校安全事件减低到最小程度,是每个教师应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安全教育

小学生

学校的安全工作是为创造安全的学习环境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提高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护自救能力,抓好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基础。作为教师我们要重视教育安全工作,不但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而且在课余时间也注意去观察学生们的动静,只要发现了某个学生有不安全的行为,就及时进行教育。正文:

一、在品德课上渗透安全意识

因为现在家庭的特殊性,很多小学生都比较娇惯。同学之间为了一点小事争吵起来,互不相让,进而动手扭打,造成事故。但是如果一所学校的品德教育抓得好,风气正,学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可以避免一些事故的发生,所以抓好安全教育,一定要与品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即结合品德课堂来进行安全教育。如要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中讲文明、懂礼貌、遵守纪律、关心他人等一些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事例,生动具体的告诉学生,让他们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道理。教师应始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特点,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以《小学生德育纲要》为准绳,结合学校实际及班级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教育计划,并分步落到实处,使学生们在学校和班级集体活动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让学生们在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同时班主任要结合留守儿童的情况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如:建立进门须知和来访登记等一些必要的制度来约束学生的非规范行为,防微杜渐,反复练习,特别要训练学生在没有老师和家长在场监护的情况下,遵守纪律的自觉性。班主任除了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外,还要根据周围环境的特点进行教育。如:我们学校靠近路边开展交通安全教育,让学生明白学校门前来往车辆较多,每天过马路要左右看没有车辆最安全,不在马路上嬉戏打闹,使学生认识到在马路边玩耍、游戏的危害,要做一个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学生。班主任的我经常利用看图片、讲故事、唱儿歌、看录像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二、在日常教学中灌输安全教育

在学校里,很多教学课程中都可以灌输安全教育,把安全教育当作一种生活常识,把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渗透每个教学当中。

首先,我觉得各个班级要每个星期安排一节班队课,专门给学生讲安全知识,针对每个地区不同的情况而开展一些有必要的演练,像防踩踏事故的演练,每个学校都应该要组织学生开展,这样的事故发生的太多了。像怎样在火灾中逃生,这些知识最好是老师学生做正确的示范,这样能让学生更准确的掌握。

其次,就是应该给学生讲彻底一些事故的后果,像夏天为了图凉爽而去河湖洗澡;冬天为了图暖和在房里关上门窗烤火。因此而丧命的事故时有发生,可以结合这些身边的事故带领学生一些分析发生的原因,这样行为将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只有让学生从心理了解他们的危害,他们才不会犯错。而对于其他的事故,为了防范于未然,经常提上课堂,让他们时刻保持一颗警惕的心。

学生可能不能切实的明白一些安全知识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得更加关注才行,先有人,后有才,安全至上,它必须时刻摆在第一位。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自我保护能力

学生中有些意外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安全常识而引起的,因此,对于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让他们知其然,更要让他们知道其所以然。学校在组织学生春游、爬山、游泳、参加劳动时,班主任一定要把安全常识教育作为第一要务来做。此外要重视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向学生进行安全常识教育。夏天,进行防溺水和饮食卫生的教育,不随便去河边洗澡,不随便吃生冷食品及路边卖的不卫生食物等。每逢过年过节,小学生喜欢放烟花爆竹,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防火防伤害事故的教育等,把安全常识的教育与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结合起来。

总之,安全问题很重要,安全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我们应时时刻刻把学生的安全放在心中,时刻不忘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工作地正常进行,才能保证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吧!

中小学安全教育 教学论文

注重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单位: 济源市北海回民小学

化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3篇

关键词:化学课堂;化学实验;课外活动;环保意识

一、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中的重要地位

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化学教育应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二、化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化学教育中,化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例如:大气污染物的头两号“杀手”SO2和CO,在初中课本和高中一年级课本中都有初步和系统的讲解。教师在讲授该节内容时,就应给学生讲清SO2、CO的产生、特性及对人类的危害,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如何避免化学试验中SO2、CO的产生及SO2、CO中毒后应如何处理等,并由SO2的特性讲解“酸雨”这种污染物的形成及危害。对于大气污染中的另一“杀手”——光化学烟雾,在高中第二册(必修本)教材中也介绍过,教师可结合1942年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给学生讲清其形成过程及危害,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

在学习“金属”时,提醒学生防止重金属中毒。“痛痛病”和“水俣病”是在日本发生的工业公害病,这种病是由于含镉或汞的工业废水污染土壤和水源,使镉或汞进入了人类的食物中造成的。“水俣病”是汞中毒,患者由于体内汞超标而使脑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受到伤害,轻者手足麻木,重者死亡。“痛痛病”是由于含镉中毒,患者手足疼痛,易发生骨折。得这种病的人一直喊着“痛啊痛”,直到死去,苦不堪言。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电池就含有镉、汞、锰等重金属污染物,如果将其丢弃在自然界中,有毒物质便慢慢从电池中溢出,进入土壤或水源,再通过农作物吸收进入人类的食物链,它们在人体内长期积蓄难以排除。所以,回收废电池可以避免一些重金属污染,防止悲剧重演。

2.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有重要影响,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教师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如测定大气飘尘的浓度、测定雨水的pH值、用SO2形成硫酸的过程等。另一方面,化学教师在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可以进行环保教育。如在做有毒性气体(如SO2、CO等)放出的实验时,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的试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通过对普通塑料袋和新型高分子可降解材料塑料袋的实验对比,探讨解决“白色污染”。随着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垃圾中的废弃塑料越来越多。由于这类合成高分子稳定性较高,埋在地里上百年也不会腐烂,已成为严重的公害,人们大声疾呼要消除“白色污染”。目前,对废弃塑料的处理,通常采用3种方法:生物降解、化学降解和光能降解。为了从源头上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现已经合成了生物降解塑料、化学降解塑料和光能降解塑料。

3.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加强环保教育

一方面,可以通过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如组织学生了解主要大气污染物: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析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和防控措施,测定大气污染物浓度,测定附近河、湖水的酸碱度,到附近工厂进行污水排放观察及污水处理参观,利用节假日到野外收集废电池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增强环保意识。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如电池回收、不乱倒污水等),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如含磷洗衣服,喷发胶等)努力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在课外活动中,安排学生通过查资料等途径知道食品添加剂、烟草、毒品等的化学成分及其危害:有些食品添加剂是对人体有益的、安全的,但有些是对人体有害的,如“吊白块”“廋肉精”“三聚氰胺”等,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当就会造成饮食环境的破坏。毒品的危害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使机体产生适应性改变,形成在药物作用下的新的平衡状态——身体的依赖性;二是可以作用于人脑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神经系统,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精神效应——精神的依赖性。人一旦沾染毒品,就会危害社会,可以让学生知道毒品的危害性而远离毒品。烟草中含量较多的有害物是尼古丁,吸烟不仅对自己身体健康不利,更大的危害在于污染公共环境,使更多人因吸二手烟而受害,要从这些角度教育学生远离香烟。

注重幼儿环保教育提高幼儿保护意识 第4篇

一以园为基地, 感悟自然, 陶冶性情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校园是地球大环境中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小环境, 要爱护地球, 就要从我们身边做起。因此, 教师可在园内开辟自然角、种植园、饲养区、生态体验场、操作长廊……经常带孩子们参与其中, 他们在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玩一玩中了解自然界, 从而激起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熏陶他们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之情。

二寓教于乐, 将教学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 加深幼儿对环境保护的理解

1. 寓环保教育于各科教学

环保教育是近年来才兴起的, 尚未有一套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 为此, 教师可将它渗透在幼儿园各科教学中。如科学活动中:结合“水”“声音”等内容, 让幼儿懂得干净的水和安静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意义, 并教育幼儿不喝脏水, 不在公共场所和家中大声喧哗;音乐活动中, 教幼儿唱《爱护小树苗》等有关环保教育内容的歌曲时, 引导幼儿像歌中所唱的那样去做;语言活动中, 选择儿歌《花儿好看我不摘》等环保内容。

教师注意以专题环保教育为主, 将环保教育知识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及各种教学活动中, 我们可以把环保教育作为一个中心点, 将环保知识从这一中心点向四周辐射, 将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种教学和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如我们在大班开展:“减少垃圾”的专题活动中, 开设“废物从哪里来?”“废物多了会怎么样?”“动脑筋让废物变宝”等内容, 通过展览、绘画、利用废旧材料等让幼儿进行美工制作以及开展参观、谈话、小木偶表演、小实验、游戏等有趣的活动, 使幼儿了解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并懂得要管好垃圾、保护环境必须从我做起, 从自身感受中获得环保知识。为了对幼儿原有的环保知识、环保行为习惯和环保的情感态度有所了解, 我班专门设计了一张表格, 以书面问卷的形式, 围绕环保知识、环保的行为习惯、环保的情感三方面, 对幼儿进行了测试。调查发现幼儿对垃圾应该怎样处理不了解。于是在开展了“减少垃圾”活动后, 班内设了一个垃圾分类区, 幼儿都能将垃圾按塑料、玻璃、铁、纸进行分类投放, 且懂得有些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垃圾, 同时还能保护环境, 在此基础上, 幼儿纷纷把家里的废物、纸、铁盒等拿到幼儿园, 用自己的小手制作手工作品, 通过剪剪、贴贴、画画等各种不同形式布置教室环境, 从中感受到垃圾再利用的好处, 这便成为一种生动、直观、有趣的环境教育。

同时也让幼儿知道环境污染、噪音和破坏生态平衡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如组织幼儿美化我们的幼儿园, 帮助保育员打扫卫生, 绿化我们的幼儿园, 通过此活动以唤起幼儿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并将爱护花草树木等列入幼儿的行为规范中。

2. 寓环保教育于游戏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 在游戏过程中, 孩子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真正地发挥, 他们在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悦和满足的同时, 也获得了相应的知识。环境保护教育要寓于各种游戏之中,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 在玩中受教育。在角色游戏中, 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收集无毒无害的废品, 利用纸盒、纸筒、饮料罐开展“咖啡屋”“小卖部”“娃娃家”等, 使幼儿在游戏中接受环保教育, 并懂得如何减少垃圾和利用废物, 以培养幼儿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幼儿园开展游戏需要大量的材料, 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商讨, 利用生活中无毒无害的纸盒、饮料罐、胶卷筒、纸板等废物, 制作游戏材料, 让幼儿懂得“废物的根本出路在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三围绕环境保护教育, 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都是传统的环境教育日。教师可设计“做一个小小鸟专家”的活动, 引导幼儿认识鸟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开展“护绿·爱绿”、人人争做“绿色小天使”的行动;开展“地球日”活动, 通过游戏、制作、参观、谈话、实验等形式, 对幼儿进行热爱自然、保护地球的教育, 使幼儿懂得保护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地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开展节约用水的教育, 使幼儿初步了解水有什么作用, 干净的水是怎么流到我们家里的, 并组织幼儿参观一些污水的照片, 知道这些污水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同时让幼儿知道节约用水和保护水源的重要性。导之以行, 促进幼儿环保行为的养成。

四环境保护教育要家园相结合

幼儿园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幼儿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 让家长了解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 要求家长配合我们注意从一点一滴做起, 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如请家长进行节水再利用, 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利用废物进行玩具制作。有的幼儿和妈妈用瓶子制作了小孔雀;有的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用废铁丝制作了“单杠”“双杠”;还有的几个小朋友共同制作了娃娃。幼儿在玩中学会了思考、尝试、合作、分享。同时还可以请家长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 一方面让幼儿领略大自然的美好, 培养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吸取丰富的环保知识;另一方面, 让幼儿了解环境污染状况, 感受重视环保的呼声, 从而不断增强环保意识。

幼儿园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礼仪 第5篇

万善中心幼儿园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礼仪,收到明显成效。一是结合活动,礼仪教育课程化。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内容,将礼仪教育内容巧妙地融入五大领域,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生活习惯。

二是结合生活,礼仪教育实用化。每天早上幼儿入园,师生双方都微笑着与对方打招呼:“老师好!”、“小朋友好!”,下午幼儿离园师生双方都微笑着与对方道别:“老师再见!”、“小朋友再见!”,教师还有意识地将“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语言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潜移默化地使幼儿逐步养成了语言文明的好习惯。三是结合游戏,礼仪教育轻松化。游戏是幼儿园开展各项活动最基本的形式,让礼仪在幼儿的游戏中,变得更生动,使孩子们学习礼仪变得轻松快乐。

四是结合孩子,礼仪教育人性化。针对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教师必须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对症下药,让幼儿在循序渐进中学习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道理。

注重听说能力 培养交际意识 第6篇

一、“听”是进行语言交际的前提

只有身临其境,置身语言环境中,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英语课上,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听的训练,使其不但听见,而且听懂。上三年级第一节课时,我做了以下尝试:上课铃响,我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以笑容面对学生,以丰富的表情开始上课。“Hello!I am your English teacher. My name is Sun Ying.”同时把我的名字写到黑板上,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我的意思——我在做自我介绍。我继续说:“You can call me Miss Sun(孙老师),understand(明白吗)?”学生点点头。“Please read after me(跟我读).”通过我的动作和一点中文提示,学生听懂了我的话,并说出了第一个英语单词。“OK!”我及时给予肯定,并再次自我介绍。重复几遍后,我鼓励学生尝试介绍自己,一个、两个……学生活跃起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对他们来说,既新鲜刺激,又简单上口。之后,我点名并伴以手势(双手掌心向上)说,“Stand up,please.”“Hello!”引导他回答,“Hello!Miss Liu.”然后示意他坐下,并说:“Sit down,please.”接着我就和学生探讨了为什么学英语以及英语应该怎样学等问题,使学生明白学英语的必要性、重要性。最后,让他们欣赏了英语歌曲A B C song。学生在新奇的学习氛围中,“洗”了一遍耳朵,他们感觉到英语并不难学,并产生了成功的喜悦,使今后的学习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说”是进行交际的关键

学生口语能力训练在学习外语的第一天就需进行。要做到你说的英语别人能听懂,必须首先注意语音、语调准确。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随着学生对字母的认识、词汇的理解,音标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单调的音标教学会使活泼好动、情感易变、注意力易分散的孩子感到枯燥乏味。如果以生动的词句形式出现,则更能体现学习的乐趣。

其次,英语教学中,教师本着以教带学,以讲带练的主旨,给学生留出更多时间、更多机会巩固练习;以表扬鼓励为主,使他们敢于大胆讲英语,并做到练习形式多样化,如两两对话、情景表演、课堂游戏等。学生通过自由组合充分练习,才更有安全感、更具信心地给大家表演。全班同学的赞扬和教师发的“真棒”卡片,更给做对话表演的同学以极大的鼓励,增强了他们

的信心。如果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卡壳了,我用适当的词汇或表情提示,使学生得以继续进行。对学生的错误,在其发言后再予以纠正,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思绪,也避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三、英語背景常识是进行交际的必要补充

非语言知识因素——英语背景知识,对提高英语交际能力起着很大作用,也是英语课不可缺少的内容。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才能正确地用英语表达思想。因此,英语课文中的“交际窗”“英语背景小常识”等系列知识得到学生们的喜爱。由此,他们知道了一些交际中的常识:西方人的喜好、禁忌、主要节日及庆祝方式等等,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加深了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以便他们能更准确、更地道地应用英语。

所以,加强听说能力,强化学生的交际意识,应从初学英语开始,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丰富的语言材料,创设不同情景,增强他们的交际意识;以先进的视听手段,促进他们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河北省怀来县沙城镇

注重幼儿环保意识培养 第7篇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不断获得有价值的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也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主体.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但是社会的发展, 独生子女的成长总是伴随着责任意识和使命感的淡化.许多学生缺乏担当, 认为学习是家长的事, 是老师的事, 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在退化.在这种情况下, 创新从何而来?加之, 在现实中, 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导引, 数学教育中应该具有的情感体验无法完整地展现, 甚至于还形成了一些坏的体验, 如比较频繁的考试和不顾实情的题海战术所酿成学生的“失败者”心理特征, 数学学习中的麻木和自信心的丧失, 通过调查也发现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反感, 缘于保守式的数学教学脱离生活实际, 对现实漠不关心.

所以,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得消除学生的负面表象, 而要消除这些负面表象, 要通过情感传递, 让学生体验“成功”, 而“体验成功”就得具有价值, 必须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认可.一个正确答案的给出、一个大胆的推理甚至一个计算步骤的完成都算是“成功”的体验, 这些“成功”都是学生自己不断努力实现的, 它的价值来自于坚持不懈, 来自于严谨认真;它的价值来自于从中领悟的道理、掌握的方法, 来自于从中实现的自信和欢乐, 更在于成为新的成功的发力点.这样的体验就是真正“有价值的体验”.

当学生不断养成自主学习意识以后, 就会逐渐获得成功体验, 对于学生自信心的增强, 学习兴趣的提高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事实也表明, 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习效果的高效性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更促进了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二、留足学生思考空间, 培养创新思维习惯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凡是有价值的数学发现, 都来源于深入思考.面对数学的城堡, 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创造的火花才能在上空闪耀.课堂上学生的思考需要足够的时间,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留给学生合适的思考时间, 并适时不断地引导.避免一种阻断学生思维, 打乱思维顺序的做法, 对于学生不当的思维避免越俎代庖地去纠正, 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改正.如在角、弦、弧关系的定理的教学中, 经过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不一会儿就得到一个结论“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而此时我并没有马上给学生指出, 而是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同心圆的圆心角让学生思考, 学生开始很纳闷:老师怎么什么也不说只画图, 过了一分钟就有十几个学生发现了我的意图, 并找到了问题所在:需要补充条件“在同圆或等圆中”.这样由学生自己自主地发现问题, 自主思考, 印象会更深刻, 领悟会更透彻.总之,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问、勤问、善问, 从问题中去发现问题, 更深层次地理解知识、拓展新知.只有不断鼓励学生勤于思考, 让他们形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才能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功.

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反复实践灵活运用

创造性思维并非凭空想象, 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越扎实, 创新能力的发展空间才能越宽广.然而在现实中, 情况却并不乐观.学生“双基”不扎实, 基本上都是每次试卷分析的开场白, 只是“年年岁岁问题相似, 岁岁年年学生不同”而已.究其原因有升学压力的加大, 教师把精力集中到少部分好学生身上, 忙着赶进度, 抢时间, 将一节课的内容安排得满满当当, 学生即使有问题也进不去.终究导致不会的内容煮夹生饭, 学生哪来的消化时间, 更谈不上创新发现了.

因此, 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把生活中的题材这股活水引入到数学教学中, 使得学生获得动力, 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 为数学魅力深深吸引, 进一步建立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从而让学生不论课内, 还是课外, 始终处在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氛围中,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数学内容生活化, 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 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纵观数学的世界, 所谓新题型哪一种不是基础知识的再现与拓展呢, 只要夯实双基基础,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身思维, 以不变应万变, 万变不离其宗, 灵活解决, 各种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注重教研意识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8篇

开发校本课程,关键在于教师,而最根本的是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基于这一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从解决最基本的问题着手,开展行动研究,在实践中培养教师的组织、运用和开发资源的能力。

一、重视教师的培养

许多教师由于平时教学任务重,缺少学习和交流,看不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也就很难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此,我们首先从平常的听课、评课抓起,引导教师在听课时进行思考。如,这节课如果自己来上,会怎么上?授课教师在哪些环节比自己处理得好,为什么?

其次,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具体做法是: 在同年级同学科中分别选取老、中、青三位教师上同一节课,且授课班级不在自己任课的班级,鼓励教师尝试用不同的方案上课,然后进行评课。通过比较几种方案的效果,找出其中的差距,选择出最佳方案,达成共识。

再次,对新入校的教师进行技能达标测试。分别从说(课标,教材体系,一节课的重难点、教法、学法)、讲(一节公开课)、写(写好粉笔字、钢笔字)等方面进行考核,且让他们与名师结成对子,迅速成长。

二、积极为教师减负

在学校里,说起教学研究,教师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太忙了,哪有时间搞教研?”的确,教师的工作量很大,一天忙于备课、上课、改作业,仅批阅作业就占去了大部分的时间。另外,许多教师按教材上所列知识,面面俱到地讲解一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们根本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其结果是师生都觉得累、烦,且教学效果不明显。为此,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措施,帮助教师减负。

1.淡化讲授。如,语文课教学中,除了古诗文外,现代文教学教师尽量少讲。多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多讲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给学生多留时间。

2.淡化提问。大班额教学,要尽量照顾到大多数学生,而提问,只是极少数的学生在回答,既不能在思考问题的时间上得到保证,又不能照顾到大多数学生,长期只提问几个学生,其他学生会产生心理偏差,直接影响全体学生能力的培养。

3.淡化板书设计。传统教学,教师为了展示自己的板书,牢牢控制着学生的思路,而且也浪费时间。这种做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板书要体现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上,体现在解决问题的关键上,这样的板书才能体现学生的思维成果。

三、加强教师间交流合作

在每年的省、市、县优质课竞赛与说课比赛等活动中,我们组织同学科的教师,再加上其他学科上的一些名师,共同备课,然后通过讲、听、议等过程,反复斟酌,参赛的教师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教师们从中体会到了团结协作的好处,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渐深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通过听课、评课,学会了欣赏别人,同时也得到了别人的认可,这让他们体验到了工作的快乐。这种快乐的体验又会反过来促使他们与其他教师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

如,在一次语文校本教研活动中,有教师采用阅读-感悟-再阅读-再感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能力。经过实践发现,学生在这个模式的引导下,逐渐产生了学习语文的乐趣,证明这种模式是较成功的。然后在全校、全学区组织教学实践探讨,组织广大教师参与讨论、学习,互相交流,尝试不同的教法,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最后通过实验,大家都认同她的方法,形成了共识,都加入到研究中来,研究团队逐渐增大,成效更加显著。

四、关注教师教学反思

反思往往是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研究对象,把自己曾经在教学中的行为及其结果进行重新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并不是简单的回顾,更侧重于思考、分析、发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和矛盾。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会找到差距,发现不足,才能主动地思考、回味。从而促进教师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创新,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业务素质。

有效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9篇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民主氛围, 让学生敢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感到自己不受到威胁的环境下, 人的思维活跃度是比较高的。要使学生敢问, 关键是创设良好的心理安全环境。课堂教学民主气氛是建立心理安全环境的基础。教学民主气氛愈浓厚, 师生交往就愈密切, 学生质疑问难的心理就愈见其深切。与成年人相比, 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盛, 这正是与他们社会压力、生活压力等相对较少有关, 这是教师引导他们强化问题意识的有利因素。但传统的教学方式窒息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使他们成为知识灌输的容器, 原本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变成是学生听答案、抄答案、对答案和背答案的过程, 学生提问的勇气逐渐就会丧失。

成功的教师不必过于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 对于学生提出的错误问题, 教师也不宜简单采用否定的方式, 应该把学生提出的不成熟或者错误的问题看成是切入教学的最好时机, 把握这种来自学生思维过程的问题, 启发他们进一步进行反思、评价、探索。勿庸置疑,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在思维训练上也提出了很多具体的问题, 而对鼓励学生的“问”则很少关心, 很少要求, 因此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 会学不会问, 只学不问, 如此, 学问不会真正长进, 问题意识薄弱, 探索的精神也显得贫乏, 个人能力也非常有限。因此, 教师必须创设良好教学环境和心理安全环境, 使学生问题意识获得充分、持续的显现与发展。

国外教育专家认为, 最愚蠢的老师是把答案告诉学生而不是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形成问题意识, 最后得出答案;最不负责任的老师是把学生教得“没问题”而不是教得“有问题”。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应该是教师教学调控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全程关注他们对问题反应和表现形式, 通过自身的动作、表情、语言等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使学生间保持平等、和谐的关系,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披露灵性, 展现个性。有了安全的心理环境, 学生的问题意识方可被引导、强化, 进而获得各种奇思异想, 并由此绽放异彩。

二、激励学生提问, 使学生乐问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 激励就是设法让客体积极参与的过程, 激励一旦形成自励, 他励、互励的统一, 学生的主体精神就得到了弘扬。学生乐于提问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提问题的态度, 因此教师要真诚地激励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 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出不同的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或肤浅、或离奇的问题, 教师也要对之予以肯定, 并从中捕捉智慧的闪光点。学生提出的问题, 也许不如教师的概括那么精确, 但在思维活动中, 对表象的抽象概括, 必须要经过由繁到简、从粗而精这么一个过程,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后者是前者的提高, 没有前者决不会有后者。如果一开始就追求后者, 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初步阶段不能及时予以肯定, 那么, 长此以往, 不但后者不能达成, 甚至连前者也难以达到。鼓励大胆质疑, 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 即使他们的问题看起来有时幼稚可笑, 有人将这称为“去除思想的车闸”。如果要求“问题”都有创意或者很成熟才能发表、交流, 那就等于在事实上取消提问、质疑。爱因斯坦从小就有提不完的问题, 虽然有些问题稀奇古怪, 令人难以理解, 但就是因为他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都乐于提出一些问题, 所以他后来成为了世界少有的科学泰斗。优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由此及彼, 探索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 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享受思维成果的乐趣。这种思维乐趣是学生提出新问题的的重要因素。

三、引导学生, 让他们善问

敢问不难, 善问不易。学生能在一个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提问, 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 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但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的悉心引导, 因此要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善问——问到重点处、关键上。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 不能切中新旧知识关联点、问题同质异形等毛病, 有时甚至还会提出与学习内容毫无关联的问题, 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因此, 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 让学生能提出与学习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问题。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j·w·盖泽尔斯曾经把“问题”大致分为三类:其一, “呈现型问题”。它们是一些给定的问题 (由教师或由教科书提出) , 答案往往是现成的, 求解的思路也是现成的。问题解决者只要“按图索骥”, 照章办事, 就能获得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 “不需要也无机会去想象或创造”。其二, “发现型问题”。它们有的已有现成的答案, 但问题是由学生本人提出或发现的, 而不是由教师或教科书给定的。从人类知识角度看, 这些知识并未提供新的见解, 求解的过程只不过是一种重复、演示, 但是, 对于学生认识个体而言, 却是一种可贵的探索, 是独立的发现。这类问题, 有的还可能没有确定的解决办法或确定的答案。因此, 它们往往通向发现和创造。其三, “创造型问题”。这类问题对中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 它是人们从未提出过的, 因其独特、新颖和富有科学意义而显得弥足珍贵。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 倘若我们的教学能坚持采用问题式, 并注重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 我们的有效课堂将不会成为空话。

注重幼儿环保意识培养 第10篇

笔者做了一个调查, 目前大多数锻炼的人群是中老年人, 而都限于走走步、转转圈、跑跑步, 像将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跳舞作为锻炼的人就少之又少了。还有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 只要有时间就坐着玩点小牌。长此以往, 腰椎、颈椎等疾病接踵而至。这时候想锻炼不晚, 但关键是锻炼什么。打球吧, 上学时就没有认真学过, 也不感兴趣。跳舞吧, 没这个细胞, 也怕别人笑跳得不好。那就只有转圈圈了, 可时间长了觉得枯燥无味, 没意思, 不能持之以恒。如果教出来的学生将来一项体育技能都没掌握, 只知道玩, 更别谈终身体育意识了, 发生这种情况我们有责任。

课标实施初期, 由于对课标理解不够, 只注重培养学生兴趣而忽略了教会学生技能。比如, 推铅球教学, 只要求学生模仿投, 不要求掌握铅球最后用力技术。篮球教学只教但不管教会, 导致学生打篮球动作不标准, 以后想纠正都难。近年来, 我重新拟定了教学计划, 要求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必须掌握一到两项体育技能。

我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努力的:

一、课前认真备课

1. 目标清晰、简明

备课时制订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 围绕目标确立重点, 优化教法, 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 内容适量、适度

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 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 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 不能“贪多忽效”, 也不能“求少图便”。

3. 教法灵活、恰当

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 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 教学方有效。备课不但要备教材, 还要备学生, 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对哪些内容感兴趣, 哪些内容难于理解, 然后思考该用怎样的方法帮助他们学习, 这样会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课中目标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 要面向全体学生, 同时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注重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平等化、民主化、个性化, 发展学生的鲜活个性, 同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教师的组织能力、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动发展的意识。

三、课后总结反思

任何优秀的教师, 在教学上都会存在不足, 都会产生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把这些教学过程中的“败笔”, 如, 失败的动作示范、搭配不合理的教学内容、处理不当的教学重难点、挫伤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教学措施、不合理的体育器材摆放、错误的保护位置和方法、不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作为教学反思记录下来, 在课后进行研究,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之成为吸取的教训, 有利于以后的教学。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小组意识 第11篇

小组意识是小组效果好坏的一个关键,只有学生真正具备了小组的荣誉感、责任感,小组学习才能活跃起来,才能有实效。培养小组意识是树立主人翁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只有每个个体的主体性都发挥出来的小组,才是一个良好的小组。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小组意识呢?我结合同行们的交流,采取下述方法:

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实现小组内的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同时为每一位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满足学生成就感的需要。人类潜力研究表明:“每个人在出色的完成任务后都渴望有人给他们应得的承认和赞扬。”学生也不例外。如果学生能看到成功和希望,必然增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一旦获得成功便会发现自己身上蕴藏着一股巨大的力量,从而产生成功的喜悦,得到自我的高峰体验,他们便会以成倍的热情投入学习。我的具体做法是:利用优等生帮助学困生,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发言,为各类学生特别是中下等生提供发言的机会,而且强调小组的整体性,小组成员必须团结一致,共同进步。在小组讨论中,优等生和小组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这些学生得到了老师的重视,会产生强烈的被信任感和自豪感,从而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們积极思考,认真组织本组的学习。学困生由组长和尖子生的帮助,自会减少许多顾虑,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使他们的阅读水平、表达能力很快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渴望成功的愿望促使小组长想办法把发言任务分配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并能根据讨论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分配任务,互相帮助。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成就感使学生学习热情倍增,个体水平的差异就会逐渐缩短。

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应合理分工,明确各个角色的职责,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作用。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分工,就体现不出个人在小组中的价值,小组合作的情况往往是被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所代替或掩盖。不利于调动组内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我的具体做法是:让每个学生定期“轮流执政”,增强小组成员的责任感。随着小组成员的不断深入,学生个体能力的不断提高,这时,可以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做组长。每次讨论前,教师任意指定某个学生做中心发言或由小组成员自己推荐,所以,在组织本组学习的过程中,组长自然会有一种使命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地位,从而增强学习的责任心。同时,为了共同进步,组内的其他同学也会帮助配合他们的组长较好地完成讨论。长期坚持下来,小组成员会逐渐尝到合作的“甜头”,学生对小组合作越来越感兴趣,越来越想合作,越来越会合作。

发扬民主,引起竟争是鼓励合作学习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建立良性的竟张机制势在必行,我的具体做法是:把个人的竞争转化为小组的竞争,培养高效小组,让小组有强大的凝聚力,组与组之间进行强有力的比赛。针对学生的好胜心强,不甘落后的心理特点,每一次或一个阶段,对小组学习的结果进行必要的评定,加强组与组之间横行的竞赛。及时的评价,能大大提高小组成员的整体意识,提高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和实效性。从而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愿望和热情。良性竟争意识是小组意识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发挥着这种学习方式的整体功效,一方面又通过良性竟争来培养良好发展的个性。

学生的小组合作不是天生就会的,要使小组合作顺利进行,光靠学生的能耐是不够的,我知道,学生的小组合作不仅需要教师的参与,更需要教师的高效指导。对此,我更是身体力行,我的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我决不“袖手旁观”,更不是做下一环节的工作,而是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在小组间进行巡视,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的合作效果,讨论的焦点以及思考的疑难点。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说话,尊重同学的看法。告诉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态度是我们所能够给与别人的最好的赞赏。告诉学生在倾听中将与自己小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进行对照。一方面思考别人的思路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没有道理,另一方面反思自己小组的思考是否合理与存在问题。在比较中可以提出自己小组新的看法,进行必要的辩论、修正与补充。除此之外,我还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利用教材,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把教材中的结论回归到产生知识的地方,让知识回归到生活现场,寻找小组合作学习内容与学生知识经验的最佳结合点,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的合作动机被悄然激发,心中不由自主产生“我要合作”的愿望。小组合作的意识逐渐在学生的思想中定格。

英语教学应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 第12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21世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与其他国家的对外交往也与日俱增,培养大批具有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视野开阔、知识广博的跨文化交际型人才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而要破解这个难题,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中不断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1]

一、培养英语跨文化意识的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的传统和信念。”[2]

的文化背景知识会造成阅读时往往无法衔接上下文的关系,从而无法对语言作出正确的预测、推断和判断。因此,在阅读时有必要通过文化来理解语言。阅读理解时,如果了解了英语国家一些特有的习语、典故或惯用法的文化背景,就能很好地了解原文的意思和意义而不会望文生义,或产生歧义,造成阅读障碍。

3. 写作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

由于中西方不同民族的不同发展经历在其自然环境、思维方式、宗教历史背景等各方面也存在着不同,所以在文化方面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英语写作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注意中英两种不同语言的正确运用,更要涉及其不同的文化因素。

4. 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

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将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从根基上向学生传输文化素养,使其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为日后自如、流畅、恰当地运用词汇表达思想、获取有效信息打下坚实基础。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带有不同的褒贬色彩,引起人们不同的联想。教师在讲解词汇时可以将同一词汇所传达的不同的感情色彩进行对比,使学生了解这些差异,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改变英语评价内容

无论是测试性评价还是非测试性评价都是考核英语文化的载体,但是如今对英语学科的评价主要是纸笔测试的试卷,只测试读的能力,少测试写的能力,不检测听的能力,更不检测说的能力,因此,为应考,教师几乎放弃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更不用说文化能力了。如果对英语文化的测试渗透在

1.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学生深入认知和正确运用英语奠定基础。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人类演进的过程中,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人类形成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3]语言符号记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文化通过语言得以保存、继承和传递,同时,又对语言结构、语言交际形式、篇章修辞原则等在很大程度上产生深刻的影响,制约着语言的正确使用。因此,通过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断强化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理解英语所蕴藏、承载的思想内涵,对学生深入理解和准确运用英语具有重要意义。

2.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学生开发性世界观的形成填筑基石。

语言是社会人形成的重要渠道,人们通过语言对社会进行类型化,并认识世界。[4]在与不同文化的人们交往时,人们常常不自觉地使用本族语或本群体的社会语言规则解释和评价别人的交际行为,这种语用迁移的无意识性使人们在跨文化交往时很容易产生交际失误,而民族中心主义思想的存在又常导致不同文化人们的交际距离拉远。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学生克服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更好地理解英语文化,推动学生将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进行比较,深度认知母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比较,让学生尊重和吸纳英语文化,使两种不同的文化更好地沟通融英语试卷里,经过日积月累的沉淀,学生的英语文化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英语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运用非测试性评价对学生英语文化进行测评,有利于学生很好地掌握英语文化,以促进英语语言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J].外语教学与研究,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丁钢.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8.3.

[4]傅敏,田慧生.教育叙事研究:本质、特征与方法[J].教育研究,2008.5.

[5]林汝昌.外语教学的三个层次与文化导入的三个层次[J].外语界,1996.4.

[6]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7]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间题[J].外语界,1996.1.

[8]杨明全.教育叙事研究:故事中的生活体验与意义探寻[J].全球教育展望,2007.3.

[9]张希希.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J].教育研究,2006.2.

[10]赵霞.谈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J].德州学院学报,2001,VOL17,(1).

[11]周勇.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追求———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访谈[J].教育发展研究,2004.9.

合,促进学生开放性世界观的形成,使学生拥有博纳四海文化的广阔胸襟。[5]

3.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指路引航。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的概念,它涵盖了知识向度、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和个性向度。著名的交际学者Gudykunst指出,有效的交际能力包括认知能力(cognitive component)、情感能力(affective component)和行为能力(behavioral component),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6]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师生跳出英语学习只注重词形变化、遣词造句、语法结构等纯语言知识的局限,推动语言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同步进行,使学习内容和形式由原来的枯燥、单调转向生动、丰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积极的情感态度又会促进学生自觉地、有目的地去探索,加深学生对原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关系的认知、意识与理解。拥有这种意识能力,学生就更容易形成自主学习策略,在语境中发展对多元文化的敏感性、灵活性和批判态度,最终形成卓有成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培养英语文化意识的策略

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认真学习和吸取现代科学教育理论,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1. 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只有教师拥有更高层次的文化素养,才有可能引领和帮助学生向更高的文化高峰攀登。因此,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跨文化教学的要求。在工作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广泛阅读各类英语文学作品、观赏外国影视佳作、利用网资源等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并有意识地参加与跨文化教学相关的教科研活动,主动接受英语文化的熏陶,拓宽文化视角,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修养。

2. 转变教学思路,营造英语文化氛围。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德尔·海姆斯指出:“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不能只学或只教语言知识本身,还应该了解和教授与语言有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努力克服母语文化和习惯的干扰,达到交际的成功。”因此,教师应坚持语言教学与文化知识教学并重的原则,将知识讲练和文化交际有机结合,并尽可能将文化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1)创设日常英语文化环境。在班级张贴介绍英美文化的图片、办英语板报等,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环境中积累和巩固英语国家有关历史地理、名人名言等方面的知识。

(2)积极拓宽英语文化学习空间。充分利用互联网、语音室、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媒介,通过观看、收听英语影音节目,阅读英语报刊杂志、小说等作品,从多感官增加学生的信息摄入量,使学生耳濡目染异域文化,增强文化意识。

(3)广泛开展特色英语文化活动。经常开展英语戏剧表演、英语歌曲比赛、英语演讲或报告、英语角等活动,使学生在互动活动中切身感受英语文化气息,提高学生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参与人际交往的意识和能力。

3. 优化教学设计,拓展文化渗透空间。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资源,从教材中获取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多渠道、多层面地文化渗透,帮助学生获取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1)词汇教学。教师可通过设计英语板报、广告,制作英语标志牌等活动为学生创设词汇应用的文化情境。同时,有意识地补充与时事、社会生活、现代科技等密切相关的鲜活的词汇,培养学生捕捉英语文化知识的兴趣和意识。

(2)语法教学。教师绝不应只局限在语法自身的范畴内,要将逻辑思维、篇章语境、文化内涵联系起来,并借助真实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语境中感悟语言功能,体验语言内涵。

(3)语篇教学。教师要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扩充和渗透,使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相结合,补充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气息、内容丰富的英语读物,通过一定数量的阅读,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进而使学生形成文化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4. 培养交际策略,注重交际能力养成。

交际策略是学习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交际策略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以及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激发自主学习动机。教师可联系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新形势、新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联系名人刻苦自学外语成才的典型事例进行学习态度教育;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让他们在学习语言中感受英语的有趣、有意和有用。

(2)鼓励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多让学生做pair work或group work,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就不要插手。这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协作精神,又能扩大课堂单位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率。

(3)分层次布置任务。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训练学生独自计划、实施和完成,如:收集名人名言、学唱英文歌曲、收看英文影视剧、编排课本剧等。通过多层面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学会学习。

三、结语

文化意识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渗透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7]推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大幅度地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进而实现大面积地、全面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最终完成时代赋予英语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培养更多的跨文化交际型人才,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2]何衡衡.论文化导入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J].考试周刊,2009,(34):97.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7):129.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9):92.

[5]万祥麒.论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教学艺术,2007,(12):75.

[6]Gudykunst.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M].1984:181-183.

上一篇: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下一篇:产业组织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