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教育范文

2024-07-22

大规模教育范文(精选11篇)

大规模教育 第1篇

一MOOC的发展

MOOC首先兴起于美国一流大学。2011年斯坦福大学教授与谷歌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首先创办了被称为MOOC三大平台之一的Udacity。同一年, 两位斯坦福教授一起创办了目前在线学习人数最多的Coursera MOOC学习平台。2012年, 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创办了课程准入资格相对严格的ed X MOOC学习平台。Udacity、Coursera和ed X是现在最为著名的MOOC学习平台, 它们集合了世界一流大学的高质量资源, 为学习者提供便捷的在线学习模式, 包括课程大纲、短小精悍的课程视频、在线作业以及及时的评估反馈 (包括由计算机进行的评估和学生之间的互评) 、专门供师生交流的课程论坛、期末考试以及为顺利完成课程的学习者提供相应课程的证书。

在这些世界顶尖大学创办并推行MOOC学习平台的时候, 国内对此最先做出反应的是一些民间组织或个人, 他们敏感地察觉到MOOC潜藏的丰富资源, 纷纷加入MOOC的学习, 并组成MOOC学习小组。其中, 果壳网成立的MOOC学院是目前中国最大的MOOC学习者聚集地。MOOC学院作为一个学习交流平台, 并不直接提供MOOC视频, 而是收集著名MOOC平台上的课程, 方便学习者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另外, 果壳网还组成了自己的MOOC字幕组, 对一些优秀的英文课程进行翻译。此外, 还有一些在校大学生在自己的学校建立社团性质的MOOC学习交流小组, 在学校范围内进行线下的MOOC学习交流, 如浙江工业大学MOOC学习组, 是国内第一个MOOC学生社团。

MOOC在欧美国家如火如荼地发展, 并在中国学生中引发广泛反响的时候, 中国高校也敏锐地察觉到了MOOC蕴含的巨大价值, 纷纷开发出本土的MOOC平台。2013年5月21日,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宣布加入ed X学习平台;2013年7月8日,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别与Coursera签约, 在Coursera平台上向全世界的学习者提供中国的大学课程。2013年7月9日, 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在内的12所高校在上海宣布, 组成“在线课程共享联盟”, 共建中国MOOC。2013年10月10日, 包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内的G9联盟高校共同搭建“学堂在线”。学堂在线由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并开发, 致力于通过一流名校开设的免费网络学习课程, 为公众提供系统的高等教育, 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机会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二MOOC背后的教育公平理念

现代教育强调教育公平时大多从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出发, 关注受教者的方方面面, 强调从教育权利、制度保障、法律规范、资源配置等方面保障人的发展, 注重学习者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价值。笔者认为, 教育公平的原点是教育资源的公平, 即知识的共享, 人人都能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为基础发展起来的MOOC正是对教育公平这一诉求的最新满足, 是开放教育运动发展的最新形态。MOOC突破地域、文化、语言、经济等因素的限制, 认为所有的优质教育资源都应该在全世界范围内共享, 免费提供给全人类。

1. 准入资格低

MOOC对课程学习者没有任何限制, 所有的课程知识用信息技术公平地对所有人开放。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孩童, 只需要有一台联网的终端设备, 就能成为MOOC学习者。并且因为MOOC集合了世界顶尖的教师资源, 他们在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上的精炼与创新使课程的传授并不会使学习者受已有知识背景的限制, 有时父母与孩子也能同时学习一门课程。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以匿名的形式参与学习的各个环节, 包括论坛讨论、学生互评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公平机会。

2. 学习方式灵活

MOOC灵活的学习方式使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更具有可操作性。MOOC采用的是一种非正式的学习方式, 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时间、学习场所等都没有严格的要求。学习者出于自己对某些知识的兴趣, 或是弥补学校课程的某些不足, 或是职业选择和发展的需要, 选择适当的课程进行学习。这种非正式的学习方式不强制学习者在特定时间内完成课程学习, 即使是仅仅对课程知识稍有了解, 中途放弃课程对学习者来说也没有任何损失。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内容, 根据自身学习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制定与自身学习发展相适应的个性化学习。这也是教育公平内涵从共性向个性跃迁的体现。

三MOOC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中国1999年实施的大学扩招政策使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增加,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 由于地域、经济等的原因, 无法接受高等教育。即便是享受到了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享受的未必就是完全平等的高等教育。仅从教育资源来看, 国家重点院校占据优质的教育资源, 它们有着一流的教授, 传授着当今世界先进的知识, 享受着优越的实验环境等。笔者认为, 开发中国MOOC更多的应该注重MOOC的教育公平理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推广, 不管是在校大学生还是未能享受正式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都能通过一条网线、一个终端, 尽情享受MOOC这样非正式的高等教育, 共享来自全球的优质教育资源。这样, 至少在面对未知世界时, 他们所拥有的能够享用的知识是公平获取的。

对中国的高等教育而言, MOOC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MOOC对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国际化、民主化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借助网络, 向学习者提供在线课程, 扩大高等教育的机会, 深化大学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究其背后的教育公平的理念, 笔者认为MOOC当前对中国高等教育最大的影响是扩大了高等教育的机会。MOOC是开放教育的最新形式, 它提供了免费的优质教育资源, 且不同于以往的公开课以及中国的精品课程的地方在于MOOC实现了教学课程的全程参与。在MOOC学习平台上, 学习者观看视频进行学习、在课程论坛中对课程进行交流探讨、按规定时间完成并提交作业、参与其他同学的作业互评、参加课程测试、获得证书, 这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MOOC意味着校园围墙正在被打破。这对于中国高校等级分明, 资源集中于优质学校, 少部分学生获得名校资源, 大部分学生只能获得一般资源的问题有很好的解决。并且一旦接入互联网, 接触MOOC, 学习各大平台上提供的课程, 学生接受的不仅是国内的优质资源, 更是来自全球一流大学的优质资源。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中国高等教育即将面临的挑战。Coursera现在已经开始向中国学习者提供中文的字幕, 并且MOOC将来的发展极有可能是课程与学分挂钩。到那个时候, MOOC将对国内高校造成一定的威胁。如果学习者只要付出同样的代价, 就能以灵活方便的方式, 获得国内认可的国外的学位, 他们为什么要到国内的传统大学里去接受高等教育呢?当然, 中国的12所高校联盟也在建立自己的MOOC平台, 同样可以向欧洲、非洲、美洲争夺生源。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 MOOC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摘要:MOOC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基础上发展并壮大起来, 秉持的是教育公平的理念。中国高校在推广和利用MOOC时应该更多的是承载MOOC背后的教育公平理念, 让所有人共享世界优质教育资源。

关键词:MOOC,教育公平,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高地.“慕课”:核心理念、实践反思与文化安全[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5) :178~186

[2]焦建利.MOOC:大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教育网络, 2013 (4) :21~23

大规模教育 第2篇

(汇报稿)

一、调研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平罗中学是一所区级示范性重点高中,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秉承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牢固确立德育为首的育人宗旨,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探索创新和研究总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德育教育机制和学生管理模式,2002年被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命名为全区首届德育示范学校。

2、随着平中迁入新校区,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由原来的中等规模转变为大规模学校,一方面,德育教育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要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新局面,新思路和新办法,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大规模办学给德育教育和学生管理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和现实困难。随着社会发展,各种思潮对校园的冲击更加外显化,特别是网络文化和社会多元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是学校德育教育和学生管理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其次,扩招导致的生源质量整体下降,特别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下降,给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和挑战。再次,生活水平提高,独生子女普及,学生的心理问题更趋繁复多变,学困生数量剧增,这都对德育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原有管理模式相对滞后和不适应的现象和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创新学生管理机制,实施精细化管理,做到规范、科学、高效,确保管理不滑坡、校风有新貌、德育有特色,是实施做大做强新平中战略的根本保证。

3、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作为实践载体之一的“大规模学校德育教育及学生管理工程”是学校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学校工作的重大举措,本着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深入调研学校德育教育及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矛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整改实施方案。

二、调研小组组织机构

组长:杨占军

成员:马吉元

宁安全

张振华

王保定

三、调研对象和方法

1、对象:教师及学生代表

2、方法:访谈

问卷

座谈

四、调研内容及结果分析

(一)、德育队伍建设及现状

1.组织方面:学校成立了以校党总支书记为组长,以政教处为核心的由年级、各出科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基本构建了一支较为顺畅的德育领导、组织、实施、考核、督导系统。

问题1: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校联系制度以及社区德育功能还没有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和组织保障,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机制尚待健全。

多数老师及班主任建议强化家校联系制度,顺畅沟通渠道,定期召开家庭教育培训和研讨活动,成立并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通过以上举措,增强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管理及学校德育的意识和责任。

问题2:各层级、各部门在职责、分工、协调、合作方面离大规模学校所要求的精细化管理还有很大的距离;

2.思想方面:应当不折不扣地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学校德育要从学生道德素质和整体素质发展需要出发,为学生的生活、学习、生理、心理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要充分理解学生,挖掘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潜力,帮助学生解决道德形成过程中的各种困惑,帮助学生解决已有道德水准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存在的差异和矛盾,帮助学生在自主认识、体验、选择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应在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道德潜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人格智能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广泛参与道德实践活动中学会自我定位,自我调控,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逐步成为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于一体的完整的人。

问题: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对立思想还存在,管、卡、压的教育观念还很普遍,学生评价单一化,忽视学生综合发展,特别是个性化发展的现状很难在短时间改观,但客观现实不等于我们可以放弃教育理想,作为班主任,我们还是应该尝试着,去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管理艺术;

3.关于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和骨干力量,提高班主任队伍的管理水平,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及学生管理质量的先决条件。逐步 2 建立更加合理完善的班主任聘用和考评机制,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培训、晋级制度,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是调研中大家普遍提及的观点。

问题1:学校应该建立合理完善的班主任聘任用制度,力求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大部分教师不愿意承担班主任工作的尴尬局面,充分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班主任选配难的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导致部分班主任工作责任心不强,积极性下降,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不高。

问题2:学校虽然有班主任见习制度,但形同虚设,无要求、无考核、无评价、无报酬,很不利于我校班主任后备队伍的培养;

问题3:班主任工作是一项极具艺术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的高专业含量的职业,疲于奔命和辛劳有加的保姆式班主任工作状态是低层次、低效度和低水平的,因此,加强培训、研讨、交流和学习,逐步提升教育水平,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手段,引入合理、规范的竞争激励制度,是大规模学校实施高效德育教育和学生管理的必由之路;

问题4: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以及政教处在对班主任工作的全面性指导原则的基础上,应当依据三个年级部的不同实际和特点,以管理效度为准则,规避形式主义,扎扎实实地抓校风、抓班风、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高处规划、小处着眼、基层落实;

4.德育科研方面:我校的德育科研工作空白较多,应当适时建立德育科研制度,开展符合我校实际的德育小课题研究,成立和组织德育科研小组,深入班级、宿舍、食堂,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资料,探索适合我校德育实际的素质教育模式,把“养成教育”、“成功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中心工作,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交往、竞争等方面遇到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提高心理素质,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逐步贯穿和实践“顺其所思、予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动,投其所好,扬其所长,助其所为,促其所成”的新型德育教育管理理念;

5.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也配有兼职心理教师,但基于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普遍薄弱的现实,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也还处在一个摸索阶段,空白较多,建议学校逐步培养1---2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规范心理咨询工作制度,尽力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6.关于全员德育。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广大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石和源泉,应该不断强化非班主任教师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的思想和行为,实行新上岗非班主任教师三年内担任见习班主任工作制度,逐步把年级备课组长纳入德育教育及学生管理序列之中,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功能;

部分老师认为德育是学校政教处的事,管理学生是班主任的事,课堂无德育,对学生的违纪违规行为视而不见,以上是制约大德育氛围形成的消极因素。

(二)德育常规及学生管理工作问题分析

1、新生入学教育:应该研究制定平罗中学新生入学教育实施方案,做到新生入学教育规范化、系列化;

问题:新生入学教育不扎实,系统性和规范化程度不高,一个良好的开端对于学生在平中三年的健康成长极其重要,因此,学校应该从制度、组织、时间、评价等方面提供有力的保证,把新生入学教育作为一件大事去抓。

2、周一升旗制度:周一升国旗制度确实得到了逐步的完善和规范。问题1:建议进一步提升国旗下讲话的质量和教育功能,特别是要有针对性;问题2:加强各年级部主任以及年级组组长讲话的要求和质量;

问题3:建议利用国旗下讲话进行学生管理方面的周小结通报,以期借助这一周集会平台,强化德育教育和管理宣传,形成强大、正确、浓厚的舆论氛围和导向;

4.周日读报:周日读报制度是平中多年坚持的一项德育教育形式之一,坚持并规范周日读报已成共识,但此项工作存在的问题是有些班级重视度程度和参与度不够,读报内容的选择缺乏针对性;

5.学困生教育转化工作:扩招以后,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并不断探索和深化学困生教育、管理和转化工作,并以此作为实施全员德育功能的突破口,力争形成机制,收到实效;

问题:部分教师认识不到位,对承担的教育转化工作有应付现象,检查和考核的机制、手段、力度都不够;

6.主题班会:班会课班主任无计划、无预案、无主题,随意性较大,建议规范班会课标准和要求,同时,采取优质主题班会评比、观摩、汇报等形式,逐步提升主题班会课的教育功能和质量; 7.月例会制度:政教处应当坚持开好每月一次的班主任例会,对于大规模学校,也可以探索以年级为单位召开,班主任例会力求效度,注重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10、学生日常管理:

(1)问题:扩招以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行为习惯差,文明意识差(这是学生座谈会反应最集中、最强烈的问题),打架、住宿生夜不归宿,吸烟、喝酒,去网吧包夜等现象有滋生蔓延的趋势,不尊重师长,不能较好地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不能正确处理男女生关系,社会交往复杂,不诚信等等;

(2)建议: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合理分工,抓实领导值班督察制度,管理重心转移至年级部,强化年级的管理职能,加强考核力度,实行较为严格的通报制度,狠抓校风建设。

14、安全教育:制定完备的安全责任及监管体系,确保校园安全工作,真正体现安全重于泰山的工作思想,部分师生对于安全工作重视不够,存在侥幸心里,对于学校部署的安全教育、活动和检查应付拖拉;

15、校园文化建设:借助特色教育的发展,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定期举办举办校园科技文化体育艺术节;

17、政教处自身建设:树立服务意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真正成为德育教育的核心组织和实施部门,工作人员要树立服务思想,端正工作态度,注意工作方法,在工作中,杜绝态度粗暴,摆架子等现象;

18、学雷锋活动:建立开展学雷锋活动长效机制,力争走出学校,走进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及志愿者活动;

19、年级部主任领导下的年级组长负责制:管理机制还不够顺畅,年级管理能力也有待提高,管理力度不够,制度支持尚不完善,建议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创新管理模式,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

20、专项整治活动: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组织开展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各种专项教育整治活动,确保校风的良性发展;

21、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严格、公正、合理的德育教育和学生管理考核评价制度,当前,部分班主任对班级管理量化考核有意见,主要是考核不到位、不能真正反映班主任工作实绩和班级情况;

23、评优评先:建立严格、公正、合理的评优评先制度;

24、住宿管理:住宿学生的管理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为不遵守作息时间,宿舍卫生较差,在宿舍偷偷吸烟,甚至有夜不归宿和晚上溜出去上网喝酒等,(三)德育专项教育系列活动

学校政教处组织开展的“学生文明自律行动计划”、“营造和谐人文环境,创建绿色文明校园”活动,“学会感恩专项教育活动”,“诚信你我他专项教育活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习体验,完善人生”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文明礼仪专项教育活动”,“十佳爱心之星.诚信之星.文明之星”评选等一系列德育专项教育活动,构成了平罗中学德育教育序列,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素养,提升道德品位,培养健全人格起到了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调研中发现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思路和部署比较好但在落实层面存在应付现象,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不到位,所采取的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对活动的总结不及时等。

五、结语-----目标预期及达成

1、常规管理思路清晰,责任目标明确。各司其职,全面育人,人人育人的管理理念及“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正面教育为中心”的生活德育观形成。

2、清静学室,和谐校园初步形成。学生行为合格率98%。教师全员参与率98%。

3、学生教育管理理念形成,“不求人人升学,只求个个成才”办学理念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指导思想建立。

4、教师以身立教,细节育人。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的育人教书,工作观形成。真正营造学科渗透、人人育人、处处育人的良好育人氛围。

5、配置专职心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法制教育、礼仪教育等形成特色,发挥实效。

6、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和谐,环境育人效果显著。班级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鲜明、特色,班级师生、生生关系融洽。

7、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德育理念形成。学校德育工作有特色,班级文化有特点,师生素质有特长。真正实现以德育促智育,发挥德育的实效性。

8、学生管理规范、精细、到位,时时事事处处有人管的良性管理局面得以形成。

大规模学校德育教育和学生管理调研组

大规模教育 第3篇

一、在命题方向上做到“三个把握”

命题方向的科学确定,既是保证试卷效度、信度的需要,也是统一命题教师思想的需要。命题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正确把握命题方向是确保命题质量的前提。

首先,要把握考试的性质与目的。命题是一项针对性很强的工作,起始于目的。目的是命题的灵魂,命题目的的引导作用贯穿于命题的整个过程。如,中考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学业水平考试,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反映初中毕业生学科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中考就是一项学业水平与升学选拔兼顾的考试,这两者间如何兼顾,孰重孰轻,直接影响到命题难易度的设计和把握,也直接影响到命题质量的社会评价。所以,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及相关的文件,认真分析考核范围内的教学现状,开展调研测试建立参照常模,正确把握命题方向,这是确保命题质量的关键与基础。

其次,要把握课程标准。试题要反映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要加强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历经验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就必须基于标准命题,也就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测试题目的开发,并使得测验与课程标准相一致。为此,命题教师就得牢牢把握课程标准,全面了解学生使用的教材,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自己命题,才能使命题真正彰显学科特色。

第三,把握教学实际。中考命题,就要对测试范围内考生的整体学业水平进行科学预估,了解本学科教师的教学实际水平及学科教研水平,体现本地的生活元素、文化元素。因此,联系实际命题,既能提升考试内容的效度,又能为考试区分度设计提供依据。

二、在命题技巧上要坚持“三化”

1.优化命题程序

多年的中考命题实践,我们一般都遵循以下命题程序:制定考试文件→出台学科考试说明→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现状→调研测试及分析→命题人员集结(学习保密要求、学习课标、把握教材)→编制双向细目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要求、考查方式等)→整体设计试卷→独立研发试题→小组讨论组卷→试题审校→试卷质量自评→试卷印刷→考试→阅卷指导→试卷分析与评估。其中,调研测试制度的建立是确保命题质量的关键。严格按中考要求组织命题测试,抽取部分学校的部分学生参加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认真分析,一是进一步了解实际教学水平,二是及时调整命题难度、区分度和试卷结构,三是为直接命题的教师提供参照。

2.细化命题依据

双向细目表是命题最常用的分析工具和设计方案,是命题的整体设计、学科研发试题的基本依据,是命题过程必须遵循的。

一份科学的双向细目表,在命题中能发挥“三个确保”,即确保覆盖面,确保不偏离考试目标层次要求,确保不出怪题、偏题。要使双向细目表更具科学性,首先,要明确编制的依据。就中考的双向细目表而言,必须严格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和本市中考方案及学科考试说明,结合全市初中学科教学实际,兼顾城乡差异。其次,要准确确定其考察目标。从认知要求的角度确保命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将考察目标从记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修订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六个层次。第三,要合理确定“命题范围”。要保证测试范围与标准范围一致、不超标,试题涉及的内容就不能超出考试范围。大规模考试对所有教师教学具有极强的引导作用,高质量的试卷才能发挥正确导向,因此,我们不能忽略“命题范围”考量。第四,题量要合理,分布要均衡。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均衡测试题目,变“考什么就教什么”为“教什么就考什么”,有助于教师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第五,命题价值取向应与课程标准所追求的价值观保持一致。高质量的题目不仅是手段,同时也是目的。这是因为在应答过程中,学生还将感受到题目内在的意义。第六,难度的适切性。这是因为课程标准和考试标准虽然是底线,但教育拒绝平均化,追求卓越,基于标准的评价关注的是高水平而又可以达到的标准。

3.强化试题原创

为了提高教师命题的原创性,我们一是要选择新颖的命题素材,命题素材要具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张力。联系实际,突出学科知识与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密切联系,注重从日常生活的常见现象中选择试题素材,体现从生活走进学科、从学科走进社会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关心人类面临的与所学学科知识有关的重大社会问题。

二是要求命题的切入角度新、立意新。为了考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引导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设计试题情境时,命题教师要善于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引题、以实际问题立意,从现实生活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取材,渗透人文情感和积极的价值取向。在选好材料的前提下,对材料进行恰当的删改,依据考点和学情进行立意创作。

三是试题设计的有效性。对于一个试题,如果它预设的考查目标是合理的,本身也具有科学性,那么我们自然很关心该试题能否完成命题者事先制定的考查目标。如果不能完成,则说明试题在有效性上出了问题。通常以下几个方面会导致试题的有效性降低:题型选择不当影响有效性,小题大做导致题目的考查价值与分值不等效,对核心知识处理和把握不当导致试题内容与考查目标之间发生了偏移,问题设计和提问方式不够完善影响有效性,命题者的意图不能通过多数考生的解答而实现,其他领域专业词汇的过量使用的影响等。

四是有效设置试题的难度。试题的难度直接影响到考试的难度,考试难度的控制,实质上就是对考试平均分数的控制。课程考试的结果应能使大部分学生达到及格以上的成绩,少数人达到优秀,也应有一部分人不及格。这种成绩分布是合理的,既有利于竞争,符合实际情况,又可防止分数贬值。影响试题难度的主要因素有:知识点的多少;知识目标层次的高低;解题距的长短;思维量的多少;问题及背景的熟悉程度(创新与实践性问题);题目条件表述的复杂程度;题目条件表述的隐蔽性;解答题目时涉及的心智技能;对表达水平的要求等。控制试题难度的常用方法有改变题型、具体化与形式化、增加或减少铺垫、增加或减少限制条件等。

五是要克服原创性命题的几个误区。(1)为题干而题干。有的题干信息与选项不匹配,关联不大,或联系不紧密,没有为解题提供有效信息,题干变成摆设,解题时一点也用不上;有的题干很长,但从中获取解决问题的有效关键信息却很少,甚至没有一点,题干对解决的问题指向不明、聚焦不强,对解决问题帮助不大;总题干与支题干关联度不大,总题干的作用变得可有可无。(2)为情境而情境。不管情境与要考查的知识是否有联系,硬添一个热点时事背景或情景,实际上并没有起到联系学科或学生实际的作用。情境归情境,解题时一点也用不上。(3)本末倒置。题目盲目追求新颖和创新,只着眼于支离破碎的支节问题、小节问题,而忽视对学科主干知识、核心知识的考查,易导致偏题、怪题等。(4)命题者对各种题型的功能认识不足。如:单选题,是一种较好地考查知识面的题型,它可以把要考查的知识点进行较好地展开,合理地分布和布局,是保证试卷覆盖面的重要题型。有些教师命题时,选择题设计的选项不科学,没有考虑知识点的展开与选项之间的对等性、迷惑性和有效性,有随意凑数的感觉。

三、在选题组卷时要坚持“三对照”

一是对照《考标》、《课标》和双向细目表的要求,讨论试题与这些命题依据是否相符,不选超标的题,不选考点重复的题,不选有争议的题,不选近年的陈题,不选不严谨的题,不选偏题、怪题,不选题干不简约的题,不选阅读量不适切的题。确保试题对考点的覆盖面不少于80%,确保试题设计与其要达到的考查目标一致。

二是对照教材表述及教学要求,检查试题表述是否严谨、科学,检查图表、数据、文字材料是否有误,检查试题是否有歧义,检查材料的真实性、时代性和代表性。选新颖的、简约的、表述准确的、无歧义的、有教育意义的题,选符合大多学生认知习惯与风格的题,确保试题内容与结构科学,题意明确、无歧义,试题表述准确、规范。

三是对照原型题和原始材料,凸显试卷的创新点。试题一般分为常规试题、改编试题和创新试题三类。要凸显试卷的创新点,就要多用改编试题和创新试题,少用常规试题。

改编试题是对已有的题目进行改造,使之从形式上、考查功能上发生改变,成为一道不同的试题。对原型题进行改编,是命题常用的一种方法,常见做法有:设置新的问题情景、转换题型、重组整合和改变立意等。教材中的原型题一般都很经典,是命题的重要资源。为了引导一线教师用好、教好教材,发挥教材在考试复习中的导向作用和典型示范作用,我们要求命题教师改编和原创试题时,要大量利用教材中的原型题,直接选用或稍做变形,从中挖掘和组合并升华形成具有新意的试题。这些试题来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既让考生处处能见到教材中题目的影子,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让“抓纲务本”的学生和老师占到优势,又能有效地避免“题海战术”、发挥良好的导向功能。

相对于常规试题和改编试题而言,试题创新更有价值和挑战性。根据选取的考查内容,按照考查的要求,选取合适的素材,打破常规形成的原创试题,即创新题。创新题的突出特征是“打破常规,出人意料但又合乎情理”。各地中考试卷中的创新试题,主要体现出背景新、素材新、组合新、设问新和立意新等特点。试题创新的方法很多,但要注意:创新是手段,考查学科重要知识、技能与方法才是核心,不可本末倒置。在求新、求变的同时,要确保试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在打磨试题时要坚持“三个结合”

在选题组卷形成试卷初稿后,对每道试题仔细打磨推敲是十分重要的一道环节。磨题时要反复地读题,反复推敲问题情境是否交代清楚,表达是否简练、通俗易懂,是否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磨题时必须坚持读题、做题、改题相结合,反复读题干,反复做题,反复修改,力求题干简约、指向明确,答案严谨、无歧义。坚持命题人员独立思考与小组充分讨论相结合,不搞一言堂,不做无准备发言,要形成一致意见。坚持不厌其烦与短时搁置相结合,磨题是一个细活,需要命题者的耐心,磨题过程要不厌其烦。具体而言,磨题时要特别考虑以下问题。

1.试题考查的重心是否与课标、教材一致,难度设置是否合理

要着重考虑试题是否完全依据课程标准,有没有打“擦边球”的情况,是否与《双向细目表》列出的知识点与能力点保持了一致。除了关注整个试题的合格标准和整体难度外,还要审查每个小题的难度预设,关注整个试题的难度结构是不是有利于考生正常发挥。

2.题干是否简约

试题的文字阅读量是否适宜。题干语言是否经过了认真的锤炼,试题的表述方式是否适用于所有考生,语言是否简洁、连贯、无歧义,题干的文字叙述是命题人自己拟定还是选用教材中的现成实例和措词,要尽可能使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词汇。试题的插图是不是准确清晰,图形是不是美观,能不能给考生的视觉带来舒适感,插图位置是否正确。重新审视试题给予的情境是否充分,问题提出的角度是否自然、无歧义。

3.避免选择重题、陈题

避免重题,既要注意不同试题之间不能重复、类似或者有相互提示的现象出现,又要注意试题的各个小题之间相对独立,不重复、不交叉。避免陈题,凡是曾使用过的题目都必须回避。

大规模教育 第4篇

PISA项目简介

P I S A由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于1997年创立,主要基于一个共同的、国际性的框架测评学生的学业成就,以此监测各个国家(地区)教育系统的产出(Outcomes)[1]。基于国际统一的测量尺度,能在横向维度反映一个国家该阶段教育所处的相对位置,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加多元的参考途径。PISA测评的对象是15岁左右的学生,主要测试内容领域是数学素养、阅读素养、科学素养,测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每次测试侧重一个学科领域,三个主要内容领域9年完成一次循环测试。除了三个主要内容领域,PISA测试还会关注其他领域,比如问题解决、金融素养、合作问题解决、全球意识等。

PISA并不是第一个国际性的大规模学生成就测验。在PISA开展之初,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ETS等组织主持的大规模评价项目取得了丰富的成效。但是这些项目局限于部分学科的学业成就测评,由于早期参与国家的数量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测验的可比较性。更重要的是,这些项目都是以课程内容为基础,不同国家的课程与教学的差异决定了评价框架只能建立在参与国课程的共同部分和基础部分之上,忽略了课程与教学的多元化、个性化。PISA成功地吸取了这些项目的经验,在其建立之初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2]。(1)PISA根源于各国政府对自身教育监测的需要,基于实际数据与证据,为政府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2)PISA测评的周期性使得各国政府能定期监测核心领域的发展变化情况。(3)PISA测评对象是15岁左右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临近义务教育末期,监测该阶段的学生学习结果反映了一个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总的状况,也反映了为适应未来学习与生活的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4)PISA强调素养的测验,而不是基于参与国课程与教学的共同部分和基础部分设计测评框架,PISA认为这是其区别其他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价的显著特征。

PISA的主要经验

1. 侧重于考查适应未来所需的能力与素养

参与PISA测试的国家和地区课程目标、教学形态各异,PISA难以依据各国的课程标准定义测试的内容与框架,因此开创性地提出测试学生素养(Literacy)的评价理念。PISA从国家与社会人类资本发展的视角,认为未来公民应该掌握与个人、社会、经济财富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其他属性,其所测量的素养跨越学科、跨越国界,强调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进行分析、推理、交流,在各种情境中解决和解释问题[3]。PISA关于素养的测量较直观地体现于内容领域的评价框架设计,比如PISA2015关于科学的素养框架应包括科学背景、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四个方面,数学素养框架包括数学过程、数学内容、数学情境三个方面。PISA基于素养的测试理念不仅与选拔性的考试有本质区别,也与基于课程与教学标准达成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不同。PISA认为:现代经济形态偏好于个体“能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评价学生的素养与此变革是相一致的[4]。

2. 关注影响学业成就的背景因素

学生的学业成就会受到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的影响,也与学生自身的动机、态度、情感等因素紧密关联,大规模教育评价一般会关注影响学业成就的背景因素。PISA开发了学生问卷、父母亲问卷、校长问卷、教师问卷,调查影响学业成就的家庭背景、学习方法、学习环境、教学策略等因素。背景问卷中所包含的各种量表需要精心的设计和严格的测量学指标检验,基于量表的测量结果能提供各种指标反映学生身心发展情况,能提供反映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现状的各种指数。丰富的背景因素数据能用于研究各种因素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诊断、分析影响学业成就的原因,揭示学业成就差异与变化背后的潜在规律,为诊断教育现状、改进教学绩效、完善教育政策提供客观的证据支撑。

3. 采用复杂的抽样设计

出于测验成本的考虑,大规模评价项目都会从测试目标总体中抽取代表性的样本,通过样本的测验推论目标总体的情况。参与PISA测试的大部分国家都采用两阶段抽样设计方案,第一阶段采用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抽样技术[5],按照规模大小成比例抽取学校,每个国家至少抽取150所学校;第二阶段在样本学校内随机抽取学生,每所学校抽取42名学生。PISA的分层抽样设计提高了抽样的效率,确保了样表的代表性,能满足特定国家不同的抽样设计需要。此外,PISA的抽样还体现在测试内容抽样方面。大规模测验需要足够多的试题,以确保对测试内容的代表性,但每次测验的时间有限,因此产生有限的测验时间和宽泛的测试内容之间的矛盾。PISA主要采用不完全平衡矩阵抽样组织题册,将覆盖学科领域的所有试题分成几个小的题册,每个小题册经过等值处理后,让每位学生接受其中一套小题册的测试,以此减少每位学生需要测试的试题,同时确保对学生能力的准确估计。

4. 确保横向与纵向的可比较性

PISA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为各国教育之间的比较提供了统一的量尺,建立这种统一的量尺并不是让所有参与测试的学生完成同一套试卷,它涉及较复杂的测验设计和教育测量技术,即等值技术。为确保测验内容的代表性,PISA采用矩阵抽样技术组织测试题册,这将导致不同的学生可能接受不同的试题测试。因此,在估计学生的能力之前,需要利用等值技术将不同题册的试题标定到统一量尺上,即需要将项目的难度参数标定到同一尺度上,然后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估计,当项目难度参数统一尺度之后,所估计的学生能力值也就具有可比性,确保了横向层面各个国家(地区)测验结果的可比性。在纵向层面,PISA主要采用在不同次测验中锚定共同题的方法建立统一量尺,确保了不同次测验分数之间的可比性,为各个国家(地区)分析不同年度学生成就的发展与变化情况提供了可能。这里仅简要描述了PISA利用等值技术确保横向层面各个国家之间和纵向层面同一国家不同次测验之间可比性的基本原理,在PISA实际测试工作中,所采用的方法、过程与此相比更加复杂。

5. 确保测验的公平性

参与PISA测试的国家语言、文化迥异,如果试题设计不当,学生很容易因为语言文化的差异造成对试题情境的理解偏差,从而导致测验偏差。为确保测验的公平性,PISA在试题情境设计时会考虑情境的通适性,设计的情境不能只适应于部分国家或部分文化语境;在试题翻译时会多次来回翻译,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跨文化环境的适应性。此外,PISA初步完成试题开发之后,会选取参与国(地区)的学生进行试测,根据试测结果分析试题特征以及试题特征在不同群体之间的表现差异[6],检验项目的功能差异,确保学生分数变异仅体现自身能力水平的差异,不受其他无关因素的影响。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PISA会进一步删除、修订表现较差的试题,确保试题对所有学生都公平。

6. 提供多元化的评价报告

由于系统性的评价设计和丰富的数据基础,PISA能提供丰富、多元化的评价报告,主要有学科领域报告、国家报告和特定专题报告三大类。学科领域报告是PISA每次测验的主要报告,该主报告会提供多种语言版本,描述每个学科领域学生平均表现、发展趋势、不同水平表现、性别差异等,呈现各个学科领域在本次测验的总体测验结果[7]。国家报告描述参与测试的国家(地区)各测试领域的整体情况,总结学生在本次测验中的相对位置,展示本国学生表现较好的方面和较差的方面。特定专题报告不固定形式、灵活多样,有些是对某个特殊领域(比如问题解决、金融素养等)的整体测验情况描述,有些是关于某个特定研究主题(比如ICT与学习表现的关系研究)的结果呈现[8]。此外,PISA的测试数据会完全公开,研究者可以依据自己研究需要,免费从PISA官方网站获取所需的数据。

PISA基于技术的测评发展

从PISA已经开展的五次测验来看,PISA的评价框架、测评内容、测评形式总体上保持相对稳定。但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测评领域中的应用,深刻变革了教育测评的理念、技术、方法,以核心素养研究为代表的教育目标反思思潮促进了教育测评领域对核心素养这类高阶能力的测量研究。在此变革潮流中,PISA的发展与变化主要呈现以下两方面特征。

1. PISA从纸笔测验向基于技术的测验转变

PISA2009在阅读素养的测评中首次尝试利用计算机技术,被称为数字化阅读测评(Electronic Reading Assessment),主要基于计算机技术将阅读内容数字化,提供交互式的、动态性的阅读内容[9]。2012年,PISA基于计算机技术测量问题解决、数学素养、科学素养以及数字化中的阅读,拓展了基于计算机的测量内容[10]。2015年,PISA首次将所有的测试转变为基于计算机的测验形式[11],对于传统的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等,提供纸笔测验和基于计算机的测验两种形式供参与国自行选择,特别是,因为全面采用基于计算机的测验形式,PISA2015在试测阶段研究了基于计算机的测验和纸笔测验的等价性[12],为测验项目整体开展打下了基础。

总体来看,PISA将传统的纸笔测验转变为基于技术的测验是PISA测验形式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这种转变有其特定的原因:首先,与纸笔测验相比,利用信息技术能构建交互性的、动态性的测试环境,丰富了测试内容的呈现方式,能提供PISA关于素养测验所需的真实情境。其次,基于技术的测验环境能完整捕获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与操作过程,基于完整的过程数据能分析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对深入分析学生思维过程、思维方式提供了更加直观的证据,能满足PISA关于测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需求。再次,参与PISA测试的学生数量众多,语言文化差异显著,传统纸笔测验的阅卷、评分工作成本较高、管理复杂,基于技术的测验可以较容易地解决该问题。

2. 基于技术的高阶能力测评

PISA基于技术测评高阶能力是其发展变化的另一重要特征。这种发展趋势与当前世界范围内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热潮紧密关联。核心素养是指未来社会公民所需要的关键技能和必备品格,是一类包含知识、技能、态度、价值的高阶能力。在这场教育目标反思思潮中,教育测量与评价领域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如何测量这类结构复杂、高度抽象的高阶能力。PISA2015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测量了学生的合作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素养这类高阶技能的测量提供了新的测评策略。PISA的具体做法包括:定义能力框架、设计包含嵌入式试题的测验任务、获取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在项目上的反应、依据测量模型推断学生的能力。以下结合PISA2015释放的样题解释其测评的原理。

(1)合作问题解决能力测评框架。PISA2015合作问题解决能力包含“合作”和“问题解决”两个维度,其中合作维度是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的主线,提出了三种核心的合作问题解决能力,包括“建立与维持共享的理解”“采取合适的行动解决问题”和“建立与维持团队组织”。问题解决维度主要包括:探究与理解、表征与形成、计划与执行、监控与反馈。三种核心的合作问题解决能力和四个个体问题解决过程交叉形成了包含12类技能的矩阵(见表1),矩阵中的每个单元格代表一类技能[13]。

(2)测验过程。PISA2015“人机交互”测验模式是指人与代理(测试任务中设计的虚拟搭档)进行对话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 图1 为PISA2015释放样题的某个界面。界面左边是学生与代理之间的对话区域,在该区域上边是合作的成员之间的对话历史记录,下边是根据当前对话进程提供的一些选项,被测学生可以选择其中某个选项作出对合作搭档的反应,合作成员会根据学生的选项自动作出反应;界面的右边是任务区域,在该区域学生为完成任务可以进行各项操作,任务的进程与会话的进程同步。

(3)测量原理。“人机交互”测验模式主要采用会话代理技术,合作成员之间的对话流程与路径事先需要精心设计,对话流程是一个有固定分支路径和多个节点的交互过程,如图2所示。每个对话节点相当于一个试题(Item),对应于操作性定义框架中的某种技能。对参与测试学生的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的测量体现于学生在每个节点上所作出的不同反应,也就是选择的不同选项,类似于传统测验对某个试题的作答,作为推论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的直接证据。在获取学生对测验项目的反应模式之后,采用IRT(Item Response Theory,项目反应理论)模型估计学生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的得分。

参考文献

[1][4][11][12]OECD.PISA 2015 Assessment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Science,Reading,Mathematic and Financial Literacy[M].Paris:OECDPublishing,2016.

[2][3]OECD.Measuring Student Knowledge and Skills:A New Framework for Assessment[M].Paris:OECD Publishing,1999.

[5][6][10]OECD.PISA 2012 Technical Report[EB/OL].[2016-6-14].https://www.oecd.org/pisa/pisaproducts/PISA-2012-technical-reportfinal.pdf.

[7]OECD.PISA 2012 Results:What Students Know and Can Do-Student Performance in Mathematics,Reading and Science(Volume I,Revised edition,February 2014)[M].Paris:OECD Publishing,2014.

[8]OECD.PISA 2012 Results[EB/OL].[2016-6-14].https://www.oecd.org/pisa/keyfindings/pisa-2012-results.htm.

[9]OECD.PISA 2009 Assessment Framework:Key competencies in reading,mathematics and science[M].Paris:OECD Publishing,2010.

大规模教育 第5篇

通知说,高等学校必须规范招生宣传工作并按照规定程序招生,一律不得避开省级招办擅自录取考生。未经教育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任何军事院校不得面向地方招收无军籍学生。对不经省级招办擅自录取考生和进行虚假招生宣传的高等学校,一经查实,主管校领导要立即停职检查,接受教育纪检监察部门的查处,违规录取的考生取消录取资格。

通知要求,严禁高校委托中介机构或个人拉拢、组织生源介入招生录取工作;各级招生工作人员要严格自律,不得向任何中介机构和非招生工作人员提供有关考生信息;对非法招生中介机构或个人,各省级招办和高等学校要配合纪检监察部门坚决予以查处;对进行招生诈骗活动的,要配合公安机关坚决予以打击。

通知明确,严禁高校在任何时间以任何名义向考生或家长收取与录取挂钩的任何费用。对违反相关规定乱收费的招生单位和人员,将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触犯法律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原因初析 第6篇

【关键字】高等教育;发展规模

一、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原因

1.高等教育供给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高等教育的供给不能仅从供给规模的绝对数量上来分析,还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同时还要考虑到国家利益、个人(需求)利益、企业利益及高校自身利益等因素。因此,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其供给规模必须是有效的。一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等是高等教育的供给规模程度的决定因素,但最主要的因素是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GDP、人均GND的相關系数分别为0.9821、0.9826,表明我国高等教育供给规模与经济增长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由于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增加,人们对高等教育预期收益随之上升,加之经济的增长带来收入增加,提高了家庭对教育支出的负担能力,因而产生了对高等教育需求的爆发式扩大。从供给的角度看,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也会增长,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也会相应增长,高等教育的供给就会增加。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规模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扩大。

2.高等教育的供给规模要适度满足高等教育需求

作为准公共产品的高等教育,其供给规模会受到需求规律的影响,与社会及个人对高等教育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从供求规律来讲,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也会受到高等教育”消费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有力调节,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需求影响着高等教育的供给。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因就是来自高等教育消费者的需求。这种市场需求集中表现为享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增长和”高等教育购买力”的提高。满足公众日益高涨的高等教育需求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重要原因。公众的高等教育需求受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因素,即高等教育的私人收益率,其它如政治地位、文化认同和心理感受等也会对家庭教育决策产生影响,甚至是重要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经济因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代表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高,高等教育需求不断增强,高等教育规模也应随之扩大,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从市场角度看,只有满足高等教育需求的高等教育供给才是一种有效供给。

二、解决策略

1.高等教育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

在高等教育供求平衡中,既要满足需求又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而扩大有效供给规模,势必会使高等教育成本提高,从而影响着对高等教育的有效需求。为了实现经济效率,政府应该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从而使高等教育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给消费者,鼓励人们增加消费,使高等教育的有效需求增加,同时出台相应的教育政策减少无效供给。由于个人可直接从高等教育中受益,所以应向受益人收取的相应的学费假设为P1,并将收取的P1全部用于高等教育事业,则高等教育的供给将增加,高等教育的供给曲线S将移至S1,E和E1点共同决定了供给量为Q1,使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达到了均衡,符合了市场效率准则,同时使高等教育有效供给规模扩大。如果完全免费供应, 其结果必然是过度消费, 也会带来福利损失。

在高等教育供求关系中,社会利益-个人利益<0时,此时高等教育供给应以私人部门提供为主,并通过市场化手段满足供求双方利益,政府不易干预;社会利益-个人利益>0时,此时高等教育供给应以政府部门提供为主,政府应积极介入:一方面政府可以直接提供高等教育这种准公共产品,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给私人部门提供补贴,降低私人的边际生产成本,从而使其在一定的价格下扩大供给量。同时,也应对受益者收取一定的费用,特别是在政府的公共财政能力受到限制的情况下,通过成本回收可扩展高等教育有效供给的规模。

总之,在调节高等教育有效供给规模时,一方面应以追求高等教育供需的平衡为目标,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高等教育需求。如果对个人高等教育需求考虑不足,则会产生公平问题,会引起公众的不满,这种高等教育供给不是有效供给。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供给要满足社会需求,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

2.政府发展非公办高等教育

要满足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需要,政府财政仍然要增加投入,同时还要开源节流。当公立高等学校中学费水平占生均成本的比重已经达到或超过相应的教育财政政策目标却还不能满足居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时,则需要考虑其他途径。发展非公办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政策选择。

3.政府对高等教育产业进行规制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本质上就是政府对教育产业实行的一种经济规制,其初始动因就是规模经济。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校数量多、规模小,普遍存在规模不经济现象。为此,国家推行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政策,通过高校合并、扩招以及建设大学城等手段,以实现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得到较为合理的配置、提高办学效率、保障高等教育产品和服务提供的数量及质量的目的。政府对高等教育产业进行规制,是实行市场进入规制,还是实行价格规制,这就要看在成本劣加性条件下,根据一定地区高等教育需求水平的不同,提供高等教育产品和服务的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的比较情况了。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还可以继续扩大,但是前提条件是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必须适度,而且必须适时调节高等教育供需关系,因此,在选择任何一种高等教育宏观调控措施时,都需全面考虑,同时考虑其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考虑其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要根据高等教育供给管理和高等教育需求管理的特点来进行调控,通过管理制度创新对高等教育结构进行调整,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最优。

大规模教育 第7篇

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 , 又称为慕课, 是一种面向大众人群的基于英特网的在线课程。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大学的Dave Cormier和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的Bryan Alexander根据网络课程教学实践在2008年首次提出[1]。2012年慕课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升温, 因此, 2012年被称为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元年。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最显著的特征是其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是开放的, 在线的, 其主要特征有大规模、开放以及在线。大规模是指学生参与人数多、参与高校众多以及提供课程丰富。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的开放主要体现在课程学习者、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等方面。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 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慕课学习;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是指向学生免费提供所需的学习内容, 包括课件、参考资料等等;教学形式的开放性是指学生全程参与老师教学的各个环节, 包括在线答疑、课后作业、作业批改等。在线是指慕课突破了传统课堂学习时间和地点的局限性。任何具备上网条件的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参与慕课的学习。这些特征使得慕课具有传统课堂学习所没有的优势。

当前, 有三大在线开放课程学习平台, 分别是Coursera、Udacity和Edx[2]。Coursera是由Daphne Koller和Andrew Ng在2011年共同创办, Coursera旨在与全球一流大学和机构合作, 致力于普及全世界最好的教育, 向所有人提供免费的在线课程。截止2015年8月, 已有超过120所大学和机构加入Coursera, 提供超过25个课程类别, 包括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系统与安全、以及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等等。已有超过500万人在Coursera上注册学习。Coursera可提供结课证书和部分转学分计划。Udacity是由Sebastian Thrun、David Stavens、以及Mike Sokolsky在2012年共同创办, Udacity致力于大学对其课程以及学分的认可。目前, Udacity可提供包括计算机科学在内的多个专业课程内容。Edx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于2012年4月联手创建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 并免费向大众提供大学教育水平的在线课堂。截止2015年8月, 已有41所大学加入Edx开放课程计划, 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大学, 提供包括计算机科学课程在内的593个专业课堂。在Edx上学习并通过课程考核后可免费获得结课证书。由此可见, 学生可广泛的从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学习平台获取计算机专业相关知识内容, 这给传统的大学计算机专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二、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优点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兴起是因为其具有一些传统大学课堂学习所不具有的优点[2]。

第一, 灵活性。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开放性和在线性特点使课程学习变得更加灵活, 由于没有传统大学课堂学习的时间、地点以及修读门槛的限制, 学习者只需在学习平台上注册后, 就可以随时随地的修读自己所需的课程。

第二, 高水平性。参与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授课教师都是著名大学的资深教授, 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第三, 大规模性。由于没有传统大学课堂学习人数的限制, 大规模开放在线学习平台对参与课程学习的人数没有限制, 并且参与学习的人数越多越能发挥学习平台的作用。

第四, 自主性。由于抛弃传统大学课堂灌输性教学模式,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采取以学生为中心, 自助学习的模式, 授课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启发和引导的作用。

第五, 高效性。大规模开放在线学习过程包括观看教学视频、疑难解答、课后作业以及小组讨论等, 通过这些教学环节使得学生学习更具积极性和深度性, 有效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三、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对传统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影响

(一) 教育模式对传统计算机教育的影响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为本的全新教育模式, 其重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教育模式对传统大学计算机教育以灌输式传输知识的教育理念、模式、方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果不改革现有的计算机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 大学计算机教育课堂将沦为实验室和考场。

(二) 对教育师资的影响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也给大学计算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在课堂的讲授的知识, 学生已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上学习过了, 那么学生是否还有必要参加传统的课堂学习呢?此外, 参与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计算机专业授课教师都是著名大学的资深教授, 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 而现有的传统课堂计算机教师水平层次不齐, 从而导致学生更愿意从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上获取所需的知识。

(三) 对学生的影响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提供大量名师名课, 学生可自由选择自己所需的知识, 不论时间和地点, 并且可多次反复观看教学视频, 达到深刻理解知识点。对于在传统大学计算机教育课堂未能掌握的知识点, 学生可通过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寻求解答。此外,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修读学分的费用相对于传统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来说, 费用相对低廉, 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四、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对传统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启示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流行与其自身所拥有的优越性是分不开的, 因此, 借鉴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优点, 可以构建全新的大学计算机教育课程, 促进传统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

(一)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与传统计算机课堂学习相结合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与传统计算机课程学习线上线下相结合, 鼓励学生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上学习一些先修知识或者进行课程预习, 然后在传统课堂上学生与老师就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入探讨。这些一群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和教师通过课堂互动, 方可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 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上的计算机类课程都是由著名高校的资深教授讲授, 鼓励学生参与大规模在线课程学习, 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此外, 可试点转学分计划。学生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考试通过所选课程, 拿到结课证书后, 对其学分进行认证, 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转变传统计算机教育模式, 适应科技发展

转变传统计算机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 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借鉴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的运作流程, 注重学生对授课知识讨论学习过程, 运用现有web2.0技术构建学生课业讨论区, 增加课程教学的互动性。

五、结论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近几年在全球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 它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大学计算机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发展的历程, 及其优越性, 并且分析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对传统计算机课程教育的影响。最后给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王颖, 张金磊, 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MOOC) 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4) :67-75.

[2]杨九民, 郭晓梅, 严莉.MOOC对我国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启示, 电化教育研究[J].2013 (12) :44-49.

[3]王颖, 张金磊, 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MOOC) 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 远程教育[J].2013 (4) :67-75.

规模扩大谨防教育质量稀释 第8篇

1990年以来, 缩小学校规模成为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实证研究发现, 学校规模对学生课程选择、学业成就、学生参与、教育公平、教师更替和教师态度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规模较小的学校更有利于这些方面的发展。西方研究者认为, 学生人数350—500名左右的微型学校在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显示出一种更亲密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微型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等方面各有侧重, 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选择;微型学校教师的合作与凝聚力强、更容易形成团队, 致力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相关研究;微型学校中社区、家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等。尤其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 小学校比大学校更具有优势。但考虑到中国在教育基础、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群众的教育期望等方面都和欧美国家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基于西方国家实证研究结果“小的就是好的”的结论, 我们应该辩证地去接受, 更多地去思考如何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正视因“大规模”给学校带来的各种问题:教育主体因规模产生的沟通与交流的问题、班级规模与有效的教与学的问题、教师因规模而带来的工作压力与职业幸福感问题、学校升学与学校特色问题, 等等。

教育的质量取决于课堂, 取决于师生关系的质量, 更取决于校长的价值选择与教育追求, 当校长认识到, 学校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活动、共同休息、共同生活、彼此交往的场所, 那么, 安全、公平、幸福、亲密、丰富的学校环境应该是校长构建“作为公共空间的学校”的价值选择与教育追求, 这比从经济学的角度, 以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指标更为人性化。学校的公共使命在于, 培育每一个学生成为自立的、活动的、合作的学习者, 因此有必要在课堂中保障每一个人以多样个性为出发点的活动性学习, 以及实现多样的学习交流的合作性学习。同时, 促进由此展开内外多样的、文化的、实践的共同体之间的合作。

规模大的学校, 学校组织更加复杂, 也趋于分化, 学校组织管理的制度化和官僚化, 容易把教师的工作封闭在日常事务上, 导致教师工作离开了专业领域, 忙于应付周边的杂务。为此, 校长应精简日常业务工作、改进管理;构建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 以保障大规模学校的健康运行, 并从单纯地关注制度设计本身, 转向一种文化管理;肩负起将教师作为专家来培育的组织责任, 激发教师领导力;推动教师重视学校内外部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调。

规模较大的学校, 更需要积极地扩大家长、社区成员参与学校活动的机会。许多调查和文献指出, 逃学、恃强凌弱、体罚等现象经常在大规模学校出现。规模较大的学校人际关系的淡化、活动场所的丧失都是诱发学生的孤寂感和生存危机的原因。学校需要从教师个人做起, 在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教职工之间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的同时, 推动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广泛交往与联系, 提高外界对学校的信任度与支持度, 让学校成为社区文化与教育的中心。学校应接受家长与社区人员的合作, 吸纳他们的丰富经验和对教学的见解, 鼓励社区人员、家长参与学校课堂教学、文化体育活动、学校例行活动等, 也让学生在更广泛的世界学会关心, 更深刻地了解21世纪的社会是多种多样的人彼此尊重差异、共同生存的社会, 最终成为能够让生活更有意义的人。

远程开放教育规模与质量的思考 第9篇

关键词:远程开放,办学规模,办学质量

自1999年至今, 远程开放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 笔者所在的天津每8个毕业生中就有一个是天津电大毕业的学生。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在保持规模的同时需要提高质量, 这是需要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远程开放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

第一, 远程开放教育是跨越式发展的十几年。

在开放教育第一年1999年, 全国电大注册学生数仅为3.2万, 到2009年, 开放教育本科和专科毕业生人数已达756.87万, 2009年电大毕业生在全国成人高校所占的比例为24.73%以上, 在全国普通高校所占的比例高达11.64%;在开放教育试点的第一年1999年, 全国电大所创办的4个本科专业发展到现在的27个, 专科专业从试点出的0个专业到现在的81个专业。中央电大注册学生人数在世界开放大学中位居全球第一。这些数字说明了电大的远程开放教育开办以来, 全国电大的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有了快速发展。

第二, 开放教育为教育公平和大众化作出贡献。

开放教育这十几年, 教育范围惠及中小学教师、部队士官、村大学生 (高职) 、残疾人、医院的护士、正在服刑的人员以及包括西藏在内的少数民族等群体, 进一步推进了高等教育的地区分布, 体现了教育公平和大众化, 为我国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作出了贡献, 笔者所在的天津市每八个大学生中就有一名电大毕业生。

第三, 远程开放教育大发展的社会背景。

现代远程教育之所以在十几年来蓬勃兴起, 是有着深刻而复杂的背景的:一是计算机普及和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二是终身教育理念的广泛传播和全新教育理念的普及;三是加入WTO后必须应对的国外逐步开放教育服务市场的挑战;四是国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五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学历要求的提高;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学主体对经济效益的追求。

第四, 远程开放教育大发展政策、体制因素。

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计划的通知》 (国发[1999]4号) 中指出, 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先后印发了《关于开展“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的通知》《“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试点”项目研究工作实施意见 (试行) 》。而长期以来形成的从中央电大到地方电大的办学体制无疑是电大开放教育试点迅速发展的载体和重要条件。目前, 在远程开放大学的基础上, 2012年6月教育部批复了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 在批复中规定“国家开放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主要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

二、教学质量下滑的原因

远程开放教育在规模扩大的同时, 不可否认教学质量在下滑。无论什么样的学校, 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 是生存和发展之本。远程开放教育经过十几年扩招后, 无论“软”指标还是“硬”指标都达到了一个极限的程度, 对此办学单位是有共识的。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 招生单位片面追求数量使其维持了生存的需要;而忽视提高教学质量的发展需要。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和正确处理规模与质量的关系, 分析和找出教学质量下滑的主客观因素。

第一, 学生的基础差。

在对2013年春季天津电大文法学院招收的学生情况进行的调查结果看, 报开放教育的大专学生57人, 普通高中毕业生所占比例占22.8%, 普通高中毕业生又往往是高中毕业参加高考不能如愿继续就读普通高校, 才选择成人院校就读的, 其余为中专中技;报专升本学生的54人, 电大开放教育专科毕业生占27.8%, 成人高校及自学考试毕业生占62.13%, 普通高校大专毕业生仅占10%。从上述数字不难看出, 无论是专科还是本科学生, 自主学习的素养低、基础差。

第二, 课程难度大, 教材适用性差。

电大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国内高校较有名气的专家教授编写的, 与普通高校本科生使用的教材从内容到形式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 一部分学生因过难而放弃学习。为了解决教材难度大, 方便学生自学, 从中央电大到地方电大竭尽全力地上设施、建资源, 我们一般以为, 只要架起了信息高速公路, 再有车、有货就可以满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自主学习了, 然而几年的试点结果却不免使人感到有些许遗憾, 课程点击率较低。有些学生非但没有像预想的那样求知若渴, 反而将“自学”变异为“不学”。

第三, 学生对学习方式不适应。

开放教育的基本理念是“自学为主”、“自主性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但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 自学是需要基础和条件的,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 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动力、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才能进入或者说才能更好地进入到更深一个层次的学习中去。

第四, 考试的普遍抄袭, 恶化了学习环境。

有些不努力学习的学生在考场上通过抄袭甚至比努力学习、遵守考场纪律的学生成绩还高, 这严重挫伤了努力学习的学生, 学习积极性助长了学生的学习惰性, 这种情况用经济学一个术语叫“劣币驱逐良币”, 是一种很不正常也很不合理的现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避免考试抄袭等问题, 从中央电大到地方电大为此也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进行了考试改革, 一方面降低考试难度, 另一方面加大力度推行考试改革, 网考采取大作业多样化的考试形式, 淡化期末考试, 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 但考试作弊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五, 实践中自学环节监控缺失。

远程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最大特征就是教、学两个方面相对分离, 自学意识不是凭空生成的, 而是需要一定的监控手段。为此中央电大和地方电大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努力。我们试图把按时完成作业作为监控自学的一种手段, 可我们又无从判别作业是否由学习者本人独立完成, 也无法从众多学生提交的作业中判别每个学生自学的努力、实现程度;我们试图用上网率来监控自学, 可又无法消除因区域经济差别而带来的各种问题;我们试图将小组讨论引入远程学习中来, 可到头来具体实践留下来的也不过是一份形式上的自欺欺人的分组名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不是万能的, 当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自学基础和条件者轻而易举地成为远程教育主体的时候, 很多问题便已经超出了教育力所能及的范围, 这远非监控所能解决。

第六, 网络资源贫乏, 教师素质不适应。

目前全国电大远程教育教师大多数无论是专业素质还是信息素养表现了的诸多的不适应, 网络教育资源层次偏低, 整体上来说网络中真正适合学生的、有针对的资源很少, 很多网络课程就是简单地把文字教材变成电子文本, 缺乏适应学习需求的教学设计和一体化设计, 可利用资源的质量低,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远程教育的学习, 达不到远程教育网络资源的最初设计和质量要求。

三、解决办学规模与质量悖论的思考

远程开放教育办学规模与教学质量的悖论产生的原因, 是我们不能回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改变不了远程开放教育招收的对象, 因此研究怎样适应我们的教育对象, 改变我们的教学和管理观念、手段, 让远程开放教育走得更远, 是我们远程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一大课题。

第一, 处理好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关系。

规模和质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中都会遇到的共同问题,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也不例外。正确处理二者的辩证关系, 我们一方面要注重远程开放教育规模, 没有一定的规模, 资源的利用率就难以提高;另一方面,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并非规模越大越好, 关键是要把握好度, 这个度就是要与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师资、各种资源承载力相匹配。

第二, 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信息素养。

从扩大教师队伍的数量到向质量提升转变, 从事远程教育的教师不仅要精通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内容, 而且还要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进行网络课程的编制。同时, 教师还要能通过网络开展教学、交互服务、考试和评价等一系列工作。然而, 目前教师往往只是将课堂教学方式搬到远程教学中来, 没有真正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同时, 学校在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上的力度也不够。如果教师的信息素养不能跟上远程教育的发展, 那么就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这势必会影响远程教育的质量。所以必须尽快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专业素质和信息素养。

第三, 解决远程资源贫乏和资源重复建设的问题。

与远程开放教育资源贫乏、质量低相矛盾的是电大系统以及普通高校网络教育资源重复建设严重。中央电大这几年制作了二十多门网络精品课和十几门网络课件, 这远远达不到100多个专业1000多门课程的需求。中央电大作为远程开放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应该大力加强资源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整合电大系统网络资源, 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的;同时, 应当加强与高等院校、公司和图书馆等部门的合作, 发挥各自的优势, 在资源的整合上更趋于完善化和优质化,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增强网络教育整体实力, 加强教学引导和监控, 增强网上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抓好实践教学的硬件建设和环节落实。

第三, 解决远程资源贫乏和资源重复建设的问题。

第四, 专业和课程设置与社会资格考试对接。从市场需要出发来作决策, 在专业设置、课程资源、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 特别是要与社会专业资格考试相对接, 以社会公认和评价标准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把目前国家成熟的资格考试如司法考试、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源师、计算机资格等考试课程纳入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实用性, 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第五, 改变远程教育的定位。

在远程开放教育初期, 学历教育为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是必要的, 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大众化阶段, 因此电大要想生存发展, 只有改变远程开放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定位,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 电大现在也面临着转型, 如果我国的远程教育发展定位仅仅是学历教育, 那样将有悖于远程教育大众化、终身化的特点, 有悖于以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质为根本目标的教育方针, 有悖于“《教育规划纲要》指出, 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程星.美国远程教育的前车之鉴[J].中国远程教育.2005.4

[2]冯琳、张爱文.定位与发展的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05.6

[3]南国农, 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中国之路[J].中国远程教育.2005.2

[4]熊进.电大教育内涵发展的基本问题和对策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6

[5]孙九山、贺松.关于中国远程教育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J].长春教育学报.2007.1

[6]2011年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统计年鉴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大规模教育 第10篇

关键词:新疆高校,教育经费,缺口,预测

一、新疆高校2020年教育经费需求规模预测的基础

新疆高校2007-2020年教育经费需求规模预测在新疆总人口规模、高校适龄人口、高校在校生和高校学生毛入学率预测基础上展开。

(一) 新疆总人口预测规模

以1995至2006年新疆人口数为依据, 通过y赞=11615.77+35.77x进行 (y赞:人口预测值, X:年份, rxy=0.99, 通过统计检验) 2007年至2020年新疆总人口预测结果见表1。

(二) 新疆高校适龄人口预测规模

高校学生适龄人口一般在18-22岁, 按照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新疆18岁-22岁的人口结构, 在总人口预测的基础上对新疆2007年至2020年18岁-22岁年龄段的人口预测结果见表1。

(三) 新疆高校学生毛入学率预测

按自治区政府要求到2020年高校在校生应达到40万人, 依据所得高校在校生平均增长速度为4.71%推算新疆高校在校人数并得出新疆高校毛入学率结果见表1。

(四) 新疆高校在校生预测规模

按自治区政府高校在校生的总量规划, 高校毛入学率的测算数据远低于国家对高校到2020年毛入学率达到35%-40%的要求, 为此, 高校在校生增长速度为10.06%, 才能确保政府35%毛入学率的实现;高校在校生增长速度为11.12%, 才能确保政府40%毛入学率的实现。以此预测不同年份新疆高校在校生数结果见表1。

二、新疆高校2020年教育经费需求规模预测

(一) 三项生均教育经费需求预测

假定到2020年, 新疆高校三项生均经费等于2006年全国高校平均水平, 即到2020年, 新疆高校生均教育事业费为16902元/生、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5869元/生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2513元/生。以此得出新疆高校三项生均经费年均增速分别为4.5%、5.66%和3.45%, 根据an=ao (1+r) n, 对2007-2020年新疆三项生均经费进行预测结果见表2 (预测结果是新疆高校未来发展的最低经费需求) 。

(二) 各项教育经费总需求预测

按照2007年至2020年的三种在校生预测规模, 在相同的生均经费条件下, 得出相应的不同年份所需各项经费总额见表3、4、5。

注:在校人数1以4.71%的增速测算, 在校人数2以10.06%的增速测算, 在校人数3以11.2%的增速测算

根据表3、4、5结果整理得出2020年不同条件下的教育经费规模见表6。

资料来源:据表3、4、5资料整理

三、新疆高校2020年教育经费需求与投入缺口分析

2000年至2006年, 新疆高校预提预算内教育经费共568亿元, 实际预算内教育经费46亿元, 实际教育经费93亿元, 预提预算内教育经费与实际预算内教育经费缺口522亿元, 预提预算内教育经费与实际教育经费缺口475亿元。2020年预提预算内教育经费614亿元, 但实际预算内教育经费占GDP比重测算为53亿元, 实际教育经费占GDP比重测算为100亿元, 与2020年预测规模存在缺口见表7。

资料来源:据历年新疆统计年鉴资料测算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 (1999)

【2】财政部、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若干意见》 (1999)

【3】财政部、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补充意见》 (2000)

大规模教育 第11篇

一、河南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轨迹与阶段特征

1.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在国际上,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常被用来量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普及程度。1995—2009年, 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7.6%提高到22.02%, 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是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在总结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用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毛入学率15%以下为精英阶段, 15%—50%为大众化阶段, 50%以上则为普及化阶段。

从我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看, 其发展呈现非均衡样态。1995—1999年,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一直徘徊在7%左右。1999年扩招以来,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以每年1.37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2003年,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4.1%, 接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底线。2004年,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6.2%, 我省高等教育开始步入大众化阶段。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以后,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徘徊在15%—20%。

2. 河南高等教育绝对规模。

伴随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和高等教育管理权下放, 我省的高等教育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普通高校数量迅速增加, 基本覆盖我省的各个城市, 其中, 省会城市郑州拥有的高校最多。

我省普通高校规模发展以1999年为分水岭划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1995—1999年) , 普通高校平稳缓慢发展, 由1995年的50所增加到1999年的56所, 5年间仅增长6所, 年均增长率2.4%;第二阶段 (1999—2009年) , 普通高校急剧扩张, 从1999年的56所发展到2008年的84所, 10年间增长了28所, 年均增长率5%[1]。2009年, 普通高校增至99所 (按教育部新规定, 自2009年独立学院按本科院校计) 。我省普通高校数量的持续增加, 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缓解了河南高考学生“僧多粥少”的紧张局面。

在我省普通高校数量快速增加的同时, 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也在逐年攀升, 由1995年的12.24万人猛增为2008年的125.02万人[2]。1999年以前, 我省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在小幅度扩大中保持基本稳定状态。1999年以来, 在校生规模呈现持续急剧扩大的发展趋势。2006年以来, 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增长的速度有所减缓。同期, 我省成人高校在校生人数在1999—2005年也保持了相对高的发展速度。此后, 基本处于缓慢甚至负增长状态, 主要是由于此段时期, 适龄青年有更多的机会去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 一定程度上弱化或减少了人们对成人高等教育的需求。

3. 河南高等教育相对规模。

高等教育相对规模, 可用校均规模、万人在校生人数等指标衡量。就校均规模而言, 闵维方教授认为我国高等院校的适度规模平均在4000人左右[3]。随着我省普通高校数量的增加和人才培养力度的加大, 我省普通高校平均规模 (或校均规模) 急剧扩大, 由1995年的2448人上升为2009年的13181人。其中, 1995—1998年, 我省普通高校平均规模由2448人上升为2870人, 最高年份增长率为6.37%。1999年, 我省普通高校平均规模较1998年增长了15.4%, 而在2000年, 我省普通高校平均规模较上年增长了58.76%, 增长幅度达到统计年份的最高峰值[4]。2000—2005年, 我省普通高校平均规模仍以较高的增速发展。2006年开始, 保持稳步发展态势。

选用每万人口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分析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 可以避开某些省份人口绝对数量过大的影响。同时, 也利于对所选年份区间内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进行动态分析。就河南而言, 人口基数大已成为制约我省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选择此项指标衡量我省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 利于深层挖掘我省在绝对规模不断扩张等优势背后的潜在问题。1995—2008年, 我省每万人口拥有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由14人激增为126人, 扩大了9倍[5]。其中1995—1996年增长幅度最小, 约为4%, 1999—2000年增长幅度最大, 达到45%左右。此后的年份里, 我省每万人口拥有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一直以较高速度发展。

从纵向看, 1999—2008年, 我省每万人口拥有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迅速增加。但从横向看, 我省的此项指标却远远低于全国水平。1995—2008年, 全国每万人口中拥有高校在校生人数由45.7人上升为204.2人[6]。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对比, 我们不难发现我省每万人口拥有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与全国水平的较大差距。

二、国家政策对河南高等教育规模发展阶段特征的影响

影响和推动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和变化的因素有很多, 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方面:外部驱动因素和内部驱动因素。其中, 外部驱动因素主要体现为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 如政府宏观调控和管理导向 (如高校扩招、高教管理权下放) 、经济因素、文化传统等;内部驱动因素主要体现为高等教育行为本身特有的内在动力, 如中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高等教育自身的逻辑成长等。某种意义上说, 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时期, 不同因素对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通过对河南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进行考察发现, 其规模变动与国家政策的导向有莫大关联。

1. 河南高等教育规模基本稳定阶段 (1999年之前) 的国家政策。

1977年恢复高考,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恢复和发展阶段。1982年, 党的十二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方针。1983年, 教育部在《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报告》中提出了“持续、稳步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1993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 高等教育要把重点放在优化结构、提高水平上。1994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提出高等教育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使规模更加适当。1994—1998年, 国家高教政策倾向于规模的适度发展。在这些政策影响下, 我省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规模发展保持基本稳定态势。

2. 河南高等教育规模积极发展阶段 (1999—2005年) 的国家政策。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从1999年开始,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拉开了大规模扩招的序幕。199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作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决定, 并提出要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2002年, 党的十六大又提出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任务, 表明国家的高等教育战略由稳步发展向积极扩张转变。这一时期, 我省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和人才培养取得重大突破, 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3. 河南高等教育规模相对稳定阶段 (2006年以来) 的国家政策。

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引起了经费短缺、人才培养质量下滑、毕业生就业难等危机和问题。2006年以来, 国家加大对高等教育宏观控制力度, 政策的重点更加强调质量和效益的提高。2007年, 教育部制定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 高等教育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 相对稳定招生规模”。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公开征求意见稿中, 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等”工作重点。这些政策对我省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也正是从2006年开始, 我省的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放慢了速度。

三、结论与启示

在国家高教政策重点发生转移的背景下, 我省的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量变与质变的博弈和交替态势, 出现了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高转变的明显拐点, 即在此点之前, 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而在此点之后, 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速度趋向平稳。通过对我省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考察, 发现其拐点发生在2005年至2006年。

尽管我省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为我省经济快速发展和中原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但由于我省教育基础比较薄弱, 与全国水平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因而, 未来几年, 我省高等教育应在稳步发展中持续增长, 主要是由于目前我省的高等教育需求仍大于高等教育供给, 我省高等教育规模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但增长速度会有所减缓。我省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战略重点会与国家政策提高质量与效益的目标导向保持一致, 这也是我省高等教育能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鉴于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实际, 应从两大方面着手。

1. 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选择:内涵与外延并重, 数量与质量合理平衡。

根据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发展模式上, 我省高教的工作重心要以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 要从重视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转向规模持续发展, 同时要更加强调提高质量, 更加重视调整和优化层次、学科结构, 走内涵与外延并重的路子, 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资源的需求。

此外, 我省高等教育要把握规模发展的“度”, 找到数量与质量的合理平衡点, 既要充分考虑高校的供给能力和地方经济对高等教育的支撑能力, 又要科学预测未来社会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 使我省高等教育的需求和供给得到合理、有效协调。

2. 高等教育保障体系构建:观念与体制创新并举, 多方联动形成合力。

坚持规模发展与质量提高并重的发展战略, 首先要转变观念, 要树立起高等教育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转变教育消费性投资的观念, 正确认识教育投入是具有长远效益和价值的生产性投资, 同时要不断开辟经费筹措渠道, 解决我省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短板。

随着高等教育的纵深发展, 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影响会逐渐增强, 因而高等教育仍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 以保障高等教育稳步、合理发展。此外, 相关利益主体应多方联动形成合力, 不断完善高等教育发展的保障体系, 加大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 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改善和提高师资队伍的结构和质量, 创新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模式, 实现我省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和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2][5]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3]房剑森.高等教育发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62.

[4]河南教育发展规划网.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大规模教育】相关文章:

大规模测试06-04

大规模储能07-02

大规模电网08-26

大规模光伏发电09-01

大规模图数据09-07

大规模并网风电论文05-14

大规模数据集中论文06-24

大规模定制服务设计06-25

大规模本科教学环境07-12

大规模电力系统08-26

上一篇:债务融资的财务效应下一篇:部门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