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价值观范文

2024-06-20

艺术价值观范文(精选12篇)

艺术价值观 第1篇

建筑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一一建筑文化。建筑文化随着历史的进化也在不断地被弘扬、调整,在不断地改革、日益发展。与此同时,建筑向人类展示了特有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这种价值为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了精神依托与生存栖息场地,建筑同时也为大自然环境增添了美丽的景观。一座具有艺术价值的建筑无论是造型、色彩的结构方面都能与周边的环境结合为一体而形成一件整体布局并有价值的艺术品。一座好的建筑可以说如诗如画,如同有生命的音乐旋律,能给人们带来遐想。

建筑文化自身含有特定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

(1)建筑文化的艺术价值展示在建筑的外貌。①造型②平面布局③形式构成组合④与周边环境的密切联系。

(2)建筑外貌的色彩。①色彩与建筑造型的呼应②艺术手段的处理。

(3)建筑自身的实用性与公用性。

这几种因素构成了一座建筑的有机合成,体现了建筑的艺术价值。世界上此类建筑众多,如中国的上海中心大厦。上海市是中国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上海的文化也是中西文化结合的缩影。上海建筑文化吸取了西方建筑文化的精神,创建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无论在建筑技法上还是在环境的结合上都做得比较到位,可以说上海的现代建筑可以称为是中国现代建筑文化史上的一支旗帜。

而更具有现代文化含量的建筑——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建筑外貌造型以蛋壳为造型,是其建筑形式的表现手段,建筑内部以实现音乐功能而建造,形成了内外统一协调的建筑格局,为中国建筑文化增添了一页壳丽的光彩。

2. 建筑文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建筑文化与其它文化一样受历史的制约,在政治、经济、文化的框架内而发展。从理论上讲,政治、经济直接影响着建筑文化,建筑文化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有着密切的连带关系。

十八世纪西方出现了启蒙运动思潮,贵族阶层的衰落,中产阶级的日渐兴起,使得艺术到建筑都发生了一次新的变革。社会的发展导致了建筑文化风格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建筑从巴洛克风格演变为洛可可风格。巴洛克建筑和洛可可建筑风格的不同之处在于巴洛克建筑是以严肃、粗犷为主要风格,而洛可可建筑以简洁、细软为主。

除了建筑风格上的演变,建筑材料也随着社会进步而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就中国建筑而言,古典建筑以木材为主,而后在现代逐渐形成了钢筋水泥材料的建筑。典型建筑以中国古典亭子建筑为代表。中国古典亭子的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色彩以大红为主。而现代古典亭子以钢筋水泥、色彩以瓷红为表现形式。

(1)建筑文化的形成与地理、地域、地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连带关系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就中国而言,南北文化的差异,气候的不同形成了南北建筑文化的差异。

在建筑的外貌造型上,北方的建筑雄伟、粗犷、坚实;南方的建筑简洁、细软、轻巧,由此形成了南北建筑文化的差异。究其原因,北方由于气温较低、气候干燥,故建筑形式以防寒为主。南方比较潮,气候炎热以通风避光为主。

在建筑外貌色彩上,北方气候导致北方冬天失去了绿色植物,由此北方建筑在造型与气势上比较注意外貌造型的形式与结构,以体现建筑外貌自身美;南方冬天因绿色植物旺盛,建筑外貌大都被植物遮住,很难看到建筑本身的面貌,因而南方的建筑是同植物结成一体的。

(2)建筑文化与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文化,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从原始人时代至母系社会之间就逐渐形成了宗教信仰。迄今为止,人们都在信仰宗教,以至于直接影响了建筑文化。从古希腊的金字塔建筑到西方红衣主教执政时期形成的巴洛克建筑以及印度的佛教建筑、中国的寺庙建筑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宗教信仰文化产生的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巴洛克建筑形式与风格,其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众多,巴黎圣母院就是其中之一。巴黎圣母院的外貌造型突出地表现了严肃、庄严以及至高无上的建筑风格,寄托了神权至上的思想,使人们对建筑产生了一种无限崇拜的心理遐想。

宗教信仰行为推动着建筑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建筑文化语言。此类建筑向人类展示了建筑自身的艺术价值,为人类留下了有价值的建筑文化精神。这种精神起着推动社会发展的特殊作用,为人类提供了生命中的精神支柱。

一一印度建筑

印度建筑在佛教、印度教宗旨影响下形成了特有的富丽堂皇、尊贵、浪漫的建筑风格。建筑的艺术表现手段极为精致,可称为宗教文化完美融入建筑文化的典型。印度建筑文化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建筑文化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展示出一种特有的建筑文化。印度的建筑文化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与审美价值、经济价值。

印度建筑风格表现了一种富丽堂皇、庄严,代表着佛教文化以及至高无上政权的象征。如仰光大金寺或称雪德宫大金塔,此建筑高98米,表面铺上了一层金,是驰名世界的佛塔。从建筑自身的造型结构和建筑外貌色彩的处理上看都具备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可称之为人类建筑文化的至宝。

与缅甸仰光大金寺或雪德宫大金塔不同建筑风格的莲花寺是以几何形体的原理,运用了白色大理石,巧妙地构建成一朵美丽的莲花造型。此建筑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经济角度来看都有着极高的价值。

印度建筑文化可称为人类建筑史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建筑文化,拥有伟大的建筑文化精神。与印度相同以宗教文化为主的国家有阿拉伯国家、葡萄牙以及西班牙都受到阿拉伯建筑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了自身的建筑文化。阿拉伯建筑的外貌造型以简练的线条风格为主,如卡萨布兰卡市区街头的建筑,同样临卡萨布兰卡市较近的摩洛哥首都拉贝的建筑也表现出一种建筑外貌简洁的风格。

一一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文化或多或少受印度建筑精髓的影响,如布达拉宫,受到的影响就比较大。但是更突出的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可以说中国建筑文化是在世界建筑文化中的一枝傲立开放的花朵。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呈现出了新鲜的建筑形式与风格,傲立于世界建筑的独特风格之中,如故宫及北京的四合院建筑等。

中国建筑同样展示出了宗教的思想体系,如大家比较熟悉的西藏的布达拉宫。从建筑的形式上看,布达拉宫建筑外貌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印度宗教建筑文化的精神,但是布达拉宫在吸取印度建筑风格的基础之上发挥了中国西藏自身的宗教文化精神,创造了别具一格的中国建筑文化。布达拉宫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文化的历史见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以及中国建筑文化的精神。

在世界建筑形式中,中国建筑明显地区别于世界建筑,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在建筑形式方面,中国建筑无论在外貌造型还是在色彩处理上都有些独特的手法与风格,中国建筑的基本框架是以木材为建筑材料的,建筑外貌以大红、彩绘的手法处理,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品,如北京的故宫。

中国建筑区分于阶层的划分,即宫殿与民宅,它们的共同点是建筑形式风格统一,建筑价值统一。宫殿的代表即故宫,民宅则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例。不难看出,中国建筑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区别在于特有的建筑文化精神。

3. 结语

经济推动着建筑的发展,建筑为人类服务。建筑的革新为人们的生活条件的改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发展过程中,环境、气候、地域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建筑形式及建筑风格。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造就了人类史上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风格的建筑。由此可以说,建筑文化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发展遗迹以及具有研究历史艺术的真实记录。

一座好的建筑的功能除供人们学习、工作、居住之外,同时具有为人类提供艺术美学价值与观赏价值的价值,如巴黎的凯旋门、埃菲尔铁塔,中国的故宫等,此类建筑举不胜举,它们是具有宝贵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精神财富。一座好的建筑从它自身外貌的造型上已无形地刻录着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含量,因而起到了人类延继、发展的真实依据。

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第2篇

摘要:艺术类大学生大多重现实,求实惠,对于如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观念上的重专业轻文化、学习上的重技巧轻理论、伦理上的重个体轻集体、志向上的重眼前轻长远,集中体现了他们一些人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思想。

为确保他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必须以德为主线,以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从其自身的角度理顺“德”与“才”、个人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入手,以学会做人为起点,抓住关键环节,使艺术类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艺术市场面临价值观转变 第3篇

犹记得2008年秋,当金融危机刚刚来袭,艺术品拍卖市场在“寒流”中战战兢兢。许多业内人士纷纷预言,由于艺术品市场的滞后性,2009年极有可能成为艺术品拍卖市场最难熬的一年。然而,本轮春拍拍场上人满为患的景象、“久违”的天价接连诞生,尤其是中国书画表现活跃,让人不由得对之前的“预言”产生了怀疑,不少人甚至乐观地认为艺术品市场将再次出现“井喷”。果真如此吗?

经典作品受到热捧

古代书画和近现代书画是这次春拍最大的亮点。古代书画的行情每年都在上涨,这是由古代书画的不可再生性决定的,并且喜爱古代书画的藏家和购买人群也在不断增加。应该说,古代书画的市场将会继续好下去。

近现代书画行情今春出现了大幅度的飙升,尤其是一些名家,如吴昌硕、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等,在长期被低估后,今年春拍都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有些甚至超过了“非典”后的行情。2006年被认为是中国近现代书画价格最高的一年,但这次很多2006年出现过的作品今年再拍,价钱都翻了好几倍。

但是,这波中国书画的行情与2005年、2006年那一波又有所不同。2005年至2006年,中国书画行情的飙升是大家蜂拥而上的结果,好的坏的都有人买,有人追。但这一次却是该涨的都涨了,只要是名头比较大的精品,都能拍出不错的价钱。而质量比较差的东西就乏人问津了。传统的、经典的艺术在这次春拍中表现不错。因为收藏传统艺术的一般都是比较成熟的藏家或买家,金融危机实际上对他们的影响并不大。此外,传统经典艺术中精品有限,有质量高的拍品亮相自然就卖得好。

当代板块热点悄然转变

几年前一路创下天价的中国当代艺术走势究竟如何,保利和嘉德等拍卖公司纷纷给出了市场回答。其中,在嘉德春拍“中国油画及雕塑”专场中共有拍品132件,亮相的不仅有新中国美术史上的标志性作品《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也有当代艺术拍卖明星的杰作,张晓刚的《血缘系列:大家庭十三号》及曾梵志1994年的重要作品《面具系列:第十七号》。

然而,张晓刚和曾梵志的标志性作品纷纷流标,沈嘉蔚的成名作《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却成为本场竞争最为激烈的拍品。在经过前后近20轮的叫价后,以795万元被买家买走,并成为本场的冠军。陈逸飞的《吹单簧管的女孩》以672万元位居第二。嘉德春拍“中国油画及雕塑”成交率为50%,而保利的“油画、雕塑及当代艺术”成交率也为65.3%。不过这并未影响到保利的夜场拍卖,所拍的油画雕塑及当代艺术部分,共有21件拍品。其中尤伦斯夫妇收藏的陈逸飞的《踱步》第一个上拍,以3610万元(未算佣金)的高价成交,也奠定了整个夜场的利好气氛。此场拍卖成交率达到了100%。

当代艺术转向中国标准

对此,有评论家指出曾经被欧美热钱操控的当代艺术缩水厉害,相反被中国本土资本追逐的艺术家作品却并无多大变化。

据保利拍卖董事赵旭透露,“保利2009春拍当代艺术板块与以往的最大不同是买家构成。本次拍卖绝大多数买家来自国内,证明中国当代艺术的交易中心已逐渐回归国内,而北京在此轮转移中居于主导地位。就像中国书画市场主要在北京一样,这次中国当代市场的转移改变了香港一地独大的局面,长期来看,这种趋势也是必然的,中国的经济实力决定一切。一些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客户抓住目前的低谷期突入市场,大量买家在保利09春拍中首次入场,当代板块六成客户为新入场买家。”

保利当代艺术主管黄河表示,“在新老买家的鼎力支持下,夜场的场面远超保利的预期,夜场专用的竞投牌全部办出,不得不临时加印号牌,参与场内竞争的买家达1500余人,其人气在全球都史无前例。”

信心影响市场行情

当代艺术拍卖走势自去年秋拍被打得落花流水后,各拍卖拍卖公司都纷纷做好了勒紧裤腰带过冬的准备,并在策略上进行了调整,一些高价位的拍品都不敢现在拿出来,但没想到这几场春拍火爆的景象令人大跌眼镜。若能早预料到这一点,拍卖公司在拍品的准备上就会更充分些。

虽然有些出人意料,但偶然性实际上是存在于必然性之中的。因为从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措施,包括发行货币来看,大家普遍预期今后一段时间内整体经济环境将可能出现通货膨胀,这个时候购藏艺术品就成为保值、增值的主要手段。这些说明了买家的信心已经恢复,甚至对艺术品市场的热情更高了。艺术品市场出现暖春跟中国的股市、房地产市场等各方面经济的恢复有关系,大家都意识到中国经济开始复苏了。不过,市场是否真的回暖,还得看今年秋拍会怎么样。经过春拍的试探,秋拍大家的准备能会更充分一些。

此外,内地艺术品市场一直都存在着“羊群效应”——场上没人竞价的时候大家都不竞价,也都不敢买,心里不踏实。一旦出手买的时候又发现都在买,就是一种从众心理。艺术品市场往往都是这样,没人要的时候都不要,有人争,大家才来劲儿。

当代艺术需要新突破口

从边缘到主流,从“天价”到暴跌,中国当代艺术的生存环境近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它的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

中国当代艺术经过25年的发展历程,恢复了学习现代艺术的进程,同时还跟上了世界艺术潮流的发展,学会了后现代艺术、观念艺术、新媒体艺术等国际前沿艺术形式。然而,在评论家朱其看来,虽然艺术家们纷纷从“西方艺术语言中国培训班”里毕业,在形式上和国际接轨,却不足为喜,还恰恰证明中国当代艺术已不可能再通过模仿西方来取得突破,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

毕竟,艺术形式不是中立的,而是跟作品的精神灵魂相关的。朱其认为,西方艺术中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等表达情感、体验的艺术形式根源来自基督教的教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形式主义艺术,以及极简主义、概念艺术等观念艺术,根源则是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西方哲学理念。中国当代艺术的根基便只能建立在中国传统的哲学观、灵魂观、自然观之上,通过继承传统来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否则,就都做成了“很像‘当代艺术’的当代艺术”。

因此,朱其认为,随着当代艺术形式和西方逐步接轨,如今评价当代艺术家的标准相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会发生巨大变化:“学习能力不再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现在更看重艺术家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个人创造力的发挥、社会参与性等。20年前我们匆匆忙忙上阵,只要精神状态真诚就行,可以原谅语言的粗糙。如今到了‘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代,做出好的艺术品需要更深的知识背景,艺术家的成名周期也更长。”也许正是这种评价标准在市场上的有所显现,才造成了如今市场热点的转向。

远离金钱回归艺术

论艺术的价值 第4篇

古往今来, 只要谈到“艺术”, 人们想到的肯定是“神圣”、“优雅”、“高贵”, 以及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溢美之词, 认为它表达的是“永恒”和“无限”, 揭示的是“世界最内在的本质”。

那艺术究竟有何价值呢?

不同人眼中, 艺术价值是不同的:商人透过艺术看到了“金钱”, 学者透过艺术看到了“文化”, 艺术工作者透过艺术感受到了精神的“满足”……

有人说, 艺术可以提升人类的道德观念, 使人类更加完善。

的确, 早在古希腊时代, 人们就已对艺术的社会功能有了充分的认识。伟大的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好的音乐, 可以使我们的灵魂发生改变”, “道德品质”会被唤醒。

随着18世纪的启蒙运动和美学的产生, 宗教逐渐式微, 精神价值观从神界向世俗转移, 那种认为:“艺术能够从道德、情感、精神上改善人性的观念更汇成一股强大的潮流”成为了西方知识传统的一部分。黑格尔的教导就很具代表性, 他认为:“通过抑制和引导人们的冲动与激情, 艺术能够使纯粹情欲的兽性变得温和。”

19世纪出现了一个普遍的文化假设:艺术的使命及价值观就是要改善人, 而公众进入美术馆就能达到这种效果, 尤其明显的是, 如果能规劝穷人对高雅艺术产生兴趣, 便可以净化他们的品位, 就将有利于他们安于自己的命运, 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

二、艺术对人性的作用

艺术真的可以提升人类的道德观念, 使人变得更“好”吗?

叔本华告诫道:“各类艺术中最优秀的作品, 最卓越的天才之作, 对愚钝的芸芸众生来说永远是高深莫测、不可企及的。他们被一道深深的鸿沟隔离着, 就如同常人永远无法进入王子的世界。”

叔本华在这里警告人们, 欣赏艺术的能力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的, 必须有特别的天赋, 凡夫俗子的目光是“愚蠢而空虚的”。

所以, 从传统上, 艺术排除某类人, 它并非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同样, 艺术也排斥着某类经验, 每个人的感受能力不同, 因此艺术评论家在艺术中所得到的精神收获, 实际并非对每个人都有效。

那么, 那些能够欣赏艺术的人是否就能提升其道德观念, 从而能成为更好的人呢?

提到那个臭名昭著的独裁者阿道夫·希特勒, 艺术爱好者们常常会把他说成是一个趣味庸俗的涂鸦者, 但希特勒对艺术抱有深切、浓厚的兴趣。他继承浪漫主义传统, 把艺术崇拜看成是人的最大抱负。1940年希特勒的军队横扫欧洲时, 从战败国和犹太人手中掠夺了大量艺术品。同时, 希特勒在建筑知识方面的广泛和精确是极其罕见的, 他甚至熟知世界上每一处重要建筑的尺寸和设计草案。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懂得欣赏艺术的人却几乎把人类牺牲掉, 对敌国只要是没有美学吸引力的城市, 他统统将其摧毁, 因为“美比人更重要”。同样的审美标准也适用于对人的评价, 艺术和那些创造艺术的人是他首先考虑的, 而与他们相比, 普通人就好像杆菌一样不值一提。希特勒对艺术的崇拜中包含了对人的鄙视, 于是在大屠杀之后, 我们就不再把“人类人性化”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了。

现在我们知道, 人类在具有文化素养和审美感悟的同时, 也可以像恶魔般残忍, 希特勒是, 汉斯·弗兰克是, 戈培尔是, 阿尔弗雷德·罗森堡是, 戈林也是……他们喜爱艺术, 崇拜艺术, 懂得艺术, 却并非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最后, 我们让一些人接触并学习艺术, 看看艺术是否能使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犯罪学专家罗伯特·格瑞夫教授认为:“艺术和犯罪都是一种对暴力的表达, 从这方面说, 监狱是艺术的理想场所。”在与罪犯们一起工作的过程中, 罗伯特发现:艺术能够接纳他们的暴力感受, 提高而不是摧毁他们的生活, 同时也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通过一系列的实践, 艺术被证实能够提供一种控制暴力的途径, 但却无法保证将一个暴力的犯罪分子变成一个和平友爱的公民。这里有一个著名的案例:美国一个名叫杰克·亨利·阿波特的杀人犯在作家诺曼·梅勒的帮助下爱上了写作, 他在监狱写的作品《在野兽腹中》成了畅销书, 后来阿波特获得假释。正当大家为他因艺术的熏陶悔过自新感到欢欣鼓舞时, 他却仅仅因一次小小的口角而刺死了22岁的演员兼作家理查德·阿丹。

所以, 我们没有理由期待艺术会给接收者带来任何行为道德上的改变, 因为行为是许多不同条件作用的产物, 而这些条件是不可能通过艺术来产生和改变的, 试图将一个群体的整体道德水平与其艺术修养相联系的做法是值得怀疑的。

三、艺术的经济价值体现

又有人说, 艺术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这样说似乎不无道理, 翻开历年的艺术品拍卖年鉴, 早期艺术大师的作品无不拍卖出了令人咂舌的高价, 一时之间, 艺术品似乎成为了“高经济”“高回报”的代名词。

于是, 学艺术的人多了, 带着功利之心的艺术家多了, 艺术沦为了赤裸裸的“金钱”的工具。成了名的艺术家为追逐金钱而制作粗滥的艺术品, 为追逐金钱而降低自己的情趣及品味, 为追逐金钱而放弃了自己之前的理想……在我看来, 所谓的“经济价值”迟早会毁了“真正的艺术”。

真正的艺术营造的是一块圣地, 在那里绝容不得半点玷污它的势力。澳大利亚批评家罗伯特·休斯说:看到一幅梵高的风景画———作为艺术家被不平等和社会不公而折磨得发疯的痛苦见证正挂在一位百万富翁的客厅里, 很难在凝神默想时不感到恶心。

真正的艺术应该清除铜臭气, 这是我们的艺术观念从18世纪开始系统阐述以来的一贯原则, 而也只有这样的艺术所创造的价值才能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 净化人的心灵, 安慰人的痛苦, 使人深受感动, 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在谈到自己时, 说道:“我作画至今日 (1821年4月20日) , 许多作品都不比别人的差, 或许可以说是全神贯注完成的, 但从来没有因追逐金钱而迫使我粗制滥造……虽然也有人多次好意地劝我:赶紧收收尾吧!别再重画了。但如果是我的创作已大功告成或者说过得去了, 那是在我20次重上画架、苦心孤诣地粗心加工了之后才取得的。以前是这样, 显然今后我将永远是这样。”

他的学生在回忆起安格尔时, 说道:“他 (安格尔) 常常把已经画好的东西擦掉, 他从不自满于自己的作品, 有时会像孩子一样在未完的画布面前哭泣。也许, 正由于他创作起来比较容易, 他才有可能经常重画他所不满意的画, 因为他坚信, 他可以很快纠正这些缺点。”

阿莫里·杜瓦尔在谈论安格尔时, 说道:“在他的上千幅速写稿中, 找不出一幅可以证明他疏忽大意或者想快些画完, 以便拿回20法郎, 尽管这些钱常常是他家中急需养家糊口要用的。”

安格尔, 就是这么一位为艺术而生的大师, 他始终在为“取得幸福的理想”与“心灵自由”而奋斗。

四、艺术的真正价值

今天当我们面对这位古典大师的艺术作品时, 我们不仅仅能体会到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 还有就是对这位大师无限的崇敬之情。这里, 我认为作品让我们体会到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前者是大师带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而后者则是艺术作品给予大师的回报。

塞尚有这样一张照片:写生结束后的他疲惫地靠在画架上, 一身灰尘, 像个农夫, 但是他目光坚毅地凝望着远方。这是个纯粹的人, 名利忘了他, 他更忘了名利。

安格尔、塞尚, 还有很多这样的艺术家, 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但却是我们心目中了不起的英雄。

也许艺术本来就无关道德, 无关功利, 但从蛮荒时代艺术就是人们感受生活, 表达心灵的不懈追求, 这是人类所能企及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是人类生存意义的一部分, 这毫无疑问。

参考文献

[1]安格尔.安格尔论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责任价值影响艺术论文 第5篇

摘要 本文以宜宾电视台《财富宜宾》为例,对经济节目的社会责任与外延进行分析。

关键词 《财富宜宾》 责任 价值

一、以经济思维求得差异化生存

,宜宾电视台在西部城市台中开办深度经济报道《财富宜宾》栏目。作为一档新的经济栏目,开播之初,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可寻。栏目的价值取向、主体内容以及表现方式是什么?如何将经济现象和术语传递给普通观众?主体的受众群在哪里?是否有充足的题材资源和人才资源?

《财富宜宾》的节目宗旨是“以用百姓的眼光看经济,用专家的观点评经济,用经济的视角看社会”,通过多次改版,《财富宜宾》“经济快讯”、“热点追踪”、“企业分析”、“消费维权”、“创富指南”等版块,为当地受众提供了一档高质量的深度经济节目。9月1日,《财富宜宾》栏目在全新改版,将原有的每周三期的15分钟改版成每日30分钟。其改版的目的就在于打造大时段节目,提高时段覆盖、扩大信息含量、增强节目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改版后,栏目在内容上仍然走本土化的道路,强化地方特色,增强趣味性和亲近性,更多的关注宜宾地区的经济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解读与宜宾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国家政策调整,以及外部热点事件作本土化解读等,强化影响普通人生活的社会化的泛经济信息,将“经济问题社会化,社会问题经济化”,使受众在满足信息需求的同时,获得具体行为范例、模式的直接或间接的提示,增大电视节目的实效性。同时,《财富宜宾》栏目在内容上走的“杂志型”的节目路线。

既有新闻式的《今日点击》,在第一时间把新近发生的经济新闻、地方政策、市场动态通过30秒的简讯向观众公布,满足受众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又有紧跟经济热点,深度解读经济事件背后的关联因素的《财富报道》,紧密联系本土国有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轨迹,为宜宾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市民对本市的经济发展了解更丰富的资讯,同时满足受众对经济知识的渴求以及对经济现象分析的能力培养;为了培养全民创富的意识,提升创富激情,传递致富经验,栏目还设置了纪录片类型的《财富故事》,把成功或正在追求成功的创业人员的经验、教训、理念通过观众喜爱的“讲故事”的方式展现出来。

应该说,《财富宜宾》是综合了类似与央视的《新闻30分》、《全球资讯榜》、《财富故事会》等深受观众喜爱的节目样式的一个综合体,充分体现“杂志”特点,其目的就在于根据自身条件,集成名牌栏目的优势,最大限度实现本土化,将原本枯燥的经济概念、看似复杂的经济现象用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受众接受,成为满足受众诉求的媒体载体,成为企业发展的平台,普通百姓创富理财的桥梁,承担经济类栏目的社会责任。

二、与地方经济共同成长

对经济节目而言,“关切性”、“现实性”是第一法则。衡量一个经济节目是否成功,其中一项标准就是是否有充足的信息用于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政府间、企业与公众间的沟通交流。在此三者的信息循环中,电视媒体就起到了统筹、分配、导向、沟通的作用。为此,我们以为,经济节目在信息收集、策划编导上就要做到以下三点:

1 及时报道新兴、前沿的经济现象。

“新”,不仅仅是表现在策划、形式上,最为核心的应该是在内容上。新的发展模式、新的经济技术、新的市场信息等等都应该在最快的时间表现在节目中。《财富宜宾》栏目每日都有大量的题材供不应求。《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宜宾企业如何应对》在国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时候,栏目记者第一时间出击,在本地媒体中率先关注这一政策对宜宾外向型企业的影响;经过前期大量的调查准备,在《劳动法》实施当天推出《解读(劳动法)》;这批节目在把握时代大命题的同时以“新现象”、“新角度”、“新措施”为宗旨,在深度、专业、及时三个方面人手。给栏目做足了功夫。

2 深入浅出,积极传播有效的致富经验

经济节目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受众认知的.需求。要体现新闻的“人文关怀,以平民化的价值取向,平民化的生活视角来观察社会、思考问题,关注普通老百姓并和他们进行平等交流,这样才能以亲民的形式贴近读者,以群众化的语言进行报道,强化经济新闻的有效沟通。”(《中国经营报》)。

财富宜宾》栏目在版块设置和内容选择上特别注意对经济话题,创富经验的深入浅出。在过去的6年中,特别是栏目改版以来,对成功的创富经历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融专业性、趣味性为一体,加大了观众的认同程度。如《我有我招》版块,网罗全国的致富信息,专门锁定低收入群体、下岗人员,将启动资金要求低。无过多政策限制的小项目介绍给大家,让更多生活未到达小康的人员借鉴。《财富信息》则是通过播报和字幕的方式快捷地将市内各地的产品供求在最快的时间内象观众传递,使得市场更加活跃,交易更加快捷。正是这类看起来朴实、简单的节目形态,为观众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致富机遇,经济栏目的实效性由此可见一斑。

3 强化互动,充分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

只有大众参与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观众的意见或者理念能通过节目找到“宣泄”的通道,才能真正体现节目的社会影响力,才能在各个社会层面引,起共鸣、博采众长,形成合力。《财富宜宾》改版后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强了互动的平台,推出了讨论性强、社会关注度高的《财富博客》这一版块。该版块主要是用“实地采访”的方式,真实记录市民对某一话题的第一反应。没有解说词,没有刻意引导,保证了民众意识的原生态,将同一事件的多方观点完整呈上,不做任何总结,是非自由人评说。其特点是话题的选择要极具时效性、具有辩论性。同时,栏目还自出经费,开展了年度性的《创富金点子》行动。

全年征集广大有创富激情,有可行性项目和措施的方案,定期以节目的方式进行报道,并邀请“财富顾问团”的专家进行会诊,提出修改建议,并在年终组织大型颁奖典礼,对获奖人员给与2万元启动资金以资奖励。这些互动性、参与性强的节目是地方经济栏目提高社会影响力,履行社会责任的最好体现。

三、创新思维,实现媒体价值新跨越

《财富宜宾》在开播之时,创造了电视对话这种全新的节目表现形式,并使之常态化,迅速推广到全台各部门。电视对话。即是在演播室或者户外,根据所确定的主题邀请政府、企业、专家同聚,根据影响力大小采取录播或直播的方式,平等户动,探讨经济事件中的关键难点,直接而且高效。同时这也是一个传播企业形象的平台,很多企业在推广产品、展示形象的时候,选取冠名电视对话的方式。自20以来,栏目总共策划并实施了大小电视对话、各类讲座论坛80余场次,现场观众接近5万人次。内容涵盖国家宏观政策解读、地方国有企业发展规划、以及各类民生问题。这种形式最大的好处就在于。打破传输方式的限制、打破节目线性传播的不足,打破空间限制,极大地为社会参与提供了方便,让政府、企业、民众能随时面对面地探讨某一话题,亲近、贴切、实效。

同时,通过几年的摸索,我们发现,将电视台的社会公信力、栏目自身的品牌号召力、户外活动的策划执行力以及媒体传播能力融合在一起,就能实现媒体和产业的整合营销,将节目与广告结合得更加紧密,产生更大的效益。

除了电视对话,《财富宜宾》还利用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在宜宾本土成为大型会展和活动的最大策划组织者。年,一场“新宜宾、新经济、新电视”的大型活动拉开了整个电视台在未来几年活动营销的序幕。该活动尽管核心内容是展示新形象,吸引广告客户的广告联系会,但宜宾电视台台领导用全新的思维和操作手法,把原本简单的“酒桌会”办出了全新的价值。在两天的会议中,我们除了广告价格政策公布等常规内容外,还邀请了经济学家、营销专家为来宾讲课,创新理念,智慧碰撞,极大提高了会议的实用价值。同时对重要活动采取录播或直播的方式,吸引一批企业利用该平台进行冠名、赞助等方式投放广告,使电视台每年一度的广告联系会从此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使各个兄弟台模仿借鉴。

从该活动开始,宜宾电视台正式进军会展经济,一系列新的活动平台产生了。一年一度的“美食节”,整合地方餐饮协会的力量,纵揽全市知名餐饮企业,集中展示,利用户外会展现场和电视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弘扬了美食文化,为原本属于低端的广告客户有了灵活的广告投放方式;在房地产行业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为顺应宜宾居家文化的发展趋势、更新市民的住房消费概念,宜宾电视台在倡导并开创了自己的房产交易会,“宜宾宜居”房产文化节,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优势,突破传统的会展形式,融现代居家文化交流、居家观念更新、企业文化传播与品牌再造、优质楼盘鉴赏等形式于一体;重点提升市民的居家生活,等等。

艺术的艺术杨福音绘画的价值 第6篇

杨福音的画作有写意风骨。风骨,即风格、格调、气质。风骨原是文学名词,《魏书·祖莹传》说,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其实,画与诗歌文赋一样,是一种抒情方式,文论中的所谓风骨,自然同样适用于绘画作品的品评。好的绘画作品自有独立的风骨,从梁楷到倪瓒,到弘仁、八大……无一不是中国画写意风骨的最佳诠释。风骨的形成,与画家的个人修养密切相关。

杨福音是湖南人,湖湘之地在楚之南,也有南楚之称。充盈着悲凉、浪漫的南楚文化及在无拘无束中表现出来的沉雄古风,对他的艺术创造有着很深的影响。因此,杨福音的画面里充满了一种苍凉、沉郁的气韵,往往寥寥数笔,令人荡气回肠。色彩因加了墨,变得凝重、沉稳,灰暗的调子里,偶见一抹赭石、石青,轻快并不跳跃,魏晋之风扑面而来。

杨福音酷爱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他的知识面很广,从文、史、哲、艺典籍到民间诗词,广泛涉猎。他吟唐诗宋词,读历代画论,临石涛、八大,更善于以自己的心境去理解、去领会,继而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语言也就自然地融汇古今,自成一格。对八大山人的研究尤为深入。大家都知道,学八大很难,因为没有八大国破家亡的感受,很难表达出类似八大的感受。很多人学八大,努力去揣摩、体会,但终究流于表面,难得其精神。杨福音则完全不同,他研究八大的构图、用笔、用墨,但并不进入八大的角色,而着重表达自己的心境,使他的画和八大既有相同的创新气度,又有自己的格局。他也画荷花、小鸟、飞鱼、仙鹤……虽然是同样的题材,但是却没有了八大的冷漠孤傲、愤世嫉俗,变得心平气和、淡然悠远。因为,杨福音的心是宁静的。

杨福音出生在有文化艺术修养的家庭,父亲杨导宏毕业于上海美专,曾受教于刘海粟先生,母亲吴湘珍亦通绘事。他自幼耳濡目染,五岁时即随父亲作画,后又得到陈白一先生指点。他虽未受过美术院校的专业训练,但心仪绘画,且有天赋,又刻苦勤奋地钻硏,青年时期就出手不凡,有优秀连环画作品问世,显示出很大的艺术潜力,成为一位出色的、有独立个性的连环画家。他从那里一路走来,逐渐从在表现社会生活的绘画中关注形式美感,转向在水墨写意抒发个人内心感情,专注于对绘画语言独立性的研究。他的作品既有传统文人画的意趣,又没有受古人章法、笔墨的束缚,表现语言自出机杼。表面上看,他的水墨似乎有西方当代绘画的抽象意味,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两者手法不同,境界迥异。在线条穿插、结构取舍、墨色晕染间,他采用了中国传统写意和民间绘画的笔法,赋予作品以特有的神韵和古朴悠远的静谧感。

杨福音在线的运用上有独特的创造,他笔下的线不同于一般画家采用的书法用线,而类似于汉画像砖、宋明青花瓷上的线,简洁流畅、圆润轻快。他称自己作品中的线为“反线”,因为这些不是客观物象的轮廓线,不是为描绘某个形体而存在的,而是充分发挥线条本身作为绘画语言的独立价值,充分表现个人的心境和情绪。他早年连环画中精炼、明快的线条是为了人物形象塑造和传达故事情节而存在的。当他转而改变画风之后,开始探索绘画的形式语言的独立意义,逐渐抛弃线条的造型功能性,使得线条成为一种纯粹的、有了自身美感、节奏和表情的艺术语言。

杨福音的画,给人一种随和、温敦、入世的亲切感,又有一种含有内在固执理念的文化意味,兼有刚毅和柔情,可以说是南楚文化古韵发出的当代声音。

如果从绘画功能的角度细究杨福音的画风,我认为则可将其归入“艺术的艺术”的范畴。

“艺术的艺术”,不是形式主义的艺术吗?

艺术史上曾经有过“艺术的艺术”与“社会的艺术”两派的争论,似乎两者水火不相容。对此,林风眠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谈论这个问题。他说:“艺术根本系人类情绪冲动一种向外的表现,完全是为创作而创作,绝不曾想到社会功用问题上来。如果把艺术家限制在一定模型里,那不独无真正情绪上之表现,而艺术将流于不可收拾。”他又说:“‘艺术为艺术’者,是艺术家的言论,倡‘社会的艺术’者,是批评家的言论,两者并不相冲突。” 那么,“艺术的艺术”对社会有什么价值可言呢?林先生的回答是:“艺术家产生了艺术品之后,这艺术品上面所表现的就会影响到社会上来,在社会上发生作用了。”(林风眠:《艺术的艺术与社会的艺术》,1927年,参见《林风眠》,学林出版社,上海,1988年)

杨福音画作中随意、放松的浪漫情怀,是他心灵自由和清净思想境界的折射,是他智性和艺术修养的自然、真实的流露,这是其艺术魅力所在。读他的画,我们在为他的绘画语言感动之余,也会得到思想的启迪:艺术中最珍贵的是感情的质朴和真实,人生也是如此。这,也是我们当今社会和许多艺术作品中所缺失的。

浅谈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第7篇

一、当下艺术类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一) 不同的年级职业价值观不同

对于大一新生来说, 职业价值观比较模糊, 专注于自我创新、实现自我生活方式等;大二、大三的则侧重于自主性、经济价值、工作条件、工作环境、社会声望;毕业班则为创新精神、自主性、社会价值、社会声望、工作环境、经济价值。由于年级的不同, 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有比较明显的分界线, 大一新生关注自我, 比较激进, 大二、大三的则比较保守, 毕业生则更加注重发展潜力, 偏向于成熟、务实。

(二) 男女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类似

经过研究表明, 在社会上, 男女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别, 可是不同性别的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却很类似。艺术类大学生, 无论男女, 他们的职业价值观都比较注重创新精神、工作环境、自我实现以及工作的变化等。这些类似也使他们在未来的就业更加激烈。

(三) 个人本位的职业价值观在艺术类大学生中尤其明显

相比较于普通大学生, 艺术类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明显的不同。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 工作时的个人感受是尤其重要的, 而普通大学生则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潜力。这说明普通大学生有着长远打算, 更加关注未来全局的发展, 相比较于艺术类大学生的感性, 普通大学生更加理性。

二、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策略

(一) 艺术类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指导要有实效性

职业价值观指导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等方面。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 做好就业政策的讲解, 辅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 是不可缺少的。同时, 还应该使学生了解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 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对于未来的就业做好定位。同时, 也要关注大学生心理的现状, 做好心理调节, 提高其抗压能力;对他们进行就业选择技巧的训练, 使之可以应对多变的就业市场。这些有效的指导将对艺术类大学生未来的就业提供便利, 使之更加轻松地应对多变的就业环境。

(二) 对艺术类大学生要对症下药

术业有专攻, 学校的就业指导人员要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不同年龄段、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等各自的特点, 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而针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盲目跟风、眼高手低、摇摆不定等缺点, 学校和社会应该开设职业咨询、职业介绍等机构, 来帮助艺术类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没有做好职业心理准备的, 要帮助他们做好就业前的价值观培训。对于学校来说, 成立职业价值观咨询中心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通过职业价值观的指导, 使得艺术类大学生可以尽快形成正确的适合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为未来择业就业做好准备。

(三) 把握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殊性

通过调查, 我们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还可以清楚他们的择业意向, 可以对他们未来就业提供极大的帮助;同时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 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促进艺术类大学生的人力资源开发, 对于社会稳定和谐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根据艺术院校的特性, 为学生做好职业价值观的教育, 做好职业选择, 必须依靠老师的努力。

(四) 老师的引导必不可少

社会在不断变化, 经济也在迅猛发展,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越来越明显, 大学生在就业时自我独立, 自我实现, 自我创新等意识也逐渐加强, 这些都体现我们的社会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然而, 当前是市场经济具有两面性, 它在造就大学生独立自主择业意识的同时, 同时也冲淡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这种个人本位的职业观对传统的社会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三、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创造岗位比寻求岗位更加需要。针对现在社会严峻的就业环境来说, 职业价值观的培训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也特别适合艺术类大学生。针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工作特点, 学校积极有效的指导可以更好地使大学生便于自主创业, 就有更多的操作空间。

参考文献

[1]翟海燕, 杨慧.新媒体环境下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戏剧之家, 2014 (09) :251-251.

[2]孙敏.论艺术类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J].科教导刊, 2012 (19) :90-90+93.

民间艺术对于高校艺术教育的价值 第8篇

民间艺术,通常而论,是指由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表现他们的生活及其审美理想并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艺术。民间艺术,是中国古代最生动、最质朴、最健康的民族文化。它土而不浅薄,俗而不平庸,粗而不拙劣。它以纯美的艺术风格和刚健直率的审美情趣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誉和喜爱。中国民间艺术作为传统农耕文明的组成部分,与宫廷艺术、文人士大夫艺术以及宗教艺术,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主体,因此天然地成为中国艺术设计必须重新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社会变革而急剧转型的时代,民俗文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工业文明的激烈冲击下,民俗文化怎样“突围”,凸显自身价值,摆脱标本化存在,成为现代艺术中的活的部分,是急待关注的课题。如果以长远的眼光去发现它,积累它、珍惜它、继承它,我们将会明白,在工业文明大潮汹涌而来的信息时代,对民间艺术的保护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是相互抵触、彼消我长的。

我们应该相信、也必须认识到民间艺术是源也是流,它是人民大众的艺术,只要有人民大众就会有人民大众的民间艺术。这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是任何别的艺术形式所不能代替的,它终将成为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现代文明的牺牲品。当然,作为独特文化传统的民间艺术的盛期已过去,但它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都有着探究的必要性。这种探索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追寻和理解,为民间艺术本身的变革和发展提供经验,也为当代和今后其他艺术形式提供不可缺少的参照。

就民间自身来说,民间艺术的性质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民间艺术的魅力也首先在于它的综合性。在这里,艺术魅力很多时候是从属性的或是派生出来的,民众自身往往并不认为那些雕塑、面具、装饰、民俗活动等等是艺术,它们都有着特定的、非常明确的功利性目的,与自己的生活与生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民间魅力

中国学界对整个民间艺术设计的认识存在着严重误解,许多研究更谈不上系统、全面、深入。对中国民间艺术设计的研究,是伴随着西方现代设计理论、设计文化的传入而开始的,确切地说,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中国的学术界、设计界对设计文化本身依然处在缺乏深入了解与消化的粗浅阶段,加之对民族美术、民间艺术、民艺、手工艺术等学科与概念的厘清与明辨还不够充分,使针对民间生活、民间文化所作的民间艺术设计研究,还没有被真正建立起来。目前关于民间艺术在设计学中的探讨,更多的是停留在二者相互孤立的关系之上,谈的都是如何对民间艺术的运用、借鉴,与现代设计融合等等。众多的受过设计学教育的设计师、设计学专家对于现代设计与民族文化简单粗暴的误读,暴露的就不仅是学养与研究能力不足,更严重的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之母体的民间艺术认识的严重缺乏。

由于对民间艺术的深入理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高校艺术教育中融入这种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将民间艺术那种与生活日用融合在一起的精神体现在高校艺术教育中时,民间艺术可能会获得研究的新生机与发展的新出路。

长期以来的另一种误解认为,只有经过科班出身、拥有扎实的写实功底的训练才是艺术,而民间艺术则是没有造型能力和审美意识的艺人信手为之的产物。对于这样的观点,我们或许从鲁道夫·阿恩海姆的一段对原始艺术的论述中可以得到启示:“原始艺术中所出现的某些风格,是不能用缺乏技术或尚欠成熟的概括能力来加以解释的。这些风格往往是由那些具有悠久传统的手工工艺经过长期锤炼逐渐形成的,是由这些手工工艺锻炼出来的敏锐的视觉观察力和手的熟练技巧所创造的。在这些作品中,充分显示了对那些对称的、具有几何式样的图形的偏爱……原始人观察事物时的敏锐性以及他们的准确的记忆力,都大大超过了某些更为先进的文明人。”[1]如果将这段文字中的“原始”改为“民间”也同样适用,恰恰是“大大超过了某些更为先进的文明人”的敏锐和纯真,创造了科班出身所不能企及的民间魅力。

三、民间之外

其实“民间艺术”的概念,并不是来自民间本身。它的提出,是外来注视和外来观念的结果,是民间艺术本身与不同于民间视界的关注碰撞的结果。这样的兴趣和重视使得民间那些业已存在了千百年的各种民俗艺术成为研究者的“艺术”和“审美”思考的对象。

民间艺术被“民间”之外的文化人和研究者称为“艺术”,在很多时候是一种基于他们自身艺术观念的感知和认识方式。将民间艺术称为“艺术”往往有两层含义:一是表明人们重视那些雕塑面具、装饰、手工艺制品和群体活动的赏心悦目的审美意义,将其作为它们的基本属性来欣赏另一层意思则是暗指它们在民间也是被当作艺术品来制造和欣赏的。“外人”——研究者们看待民间艺术,往往容易用“创造性”。“表现性”之类的价值标准来衡量,会很自然地认为民间艺术品是艺术,而且往往会震撼于它们的新奇独创。它们在审美意识上与文人创作本质相通而风格迥异,形成强烈对比。这如同20世纪初,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画风的形成是受到非洲黑人民间艺术的启迪一样,林风眠也是从皮影艺术中吸收养分作为创新形式的因素。吕胜中先生在中国民间艺术的影响下做了很多有效的尝试包括成功的教学经验。他在陕北艺术考察时参与了当地民间“转九曲”(在一片空地上设置起的一个迷宫式的方阵,里面用土堆起垅,分割开曲曲折折的路径,让人们在其中行走)的民俗活动,受其启发创作了著名的剪纸装置作品《彳亍》。吕胜中在他造型原本课程的讲稿中介绍过一幅陕西洛川剪纸巧手王兰畔老人在1980年前后创作的未完成的剪纸作品——《女娃吹笛》,是一个逆光而立的人物剪影。女娃微微侧身,背部一条体现动势结构的悠长的S线从肩部甩下,从女娃蝴蝶结飘然而下的大辫子形成另一条S线进一步强调了动势和节奏,两条S线几乎平行却又变化微妙,与前侧交代动作细节的曲线张弛呼应,在这样极富修养的民间巧手的创作中,我们几乎能够听到流转的笛声。没有对客观物象表面的被动抄袭,而是强调视觉表现的主观感受,与表象拉开了距离却又更接近于感受的内在本质。这种近乎飞翔的品质,无论是纯朴天真的审美意识,还是信手拈来的创造力,正是大多数经过长期科班训练的拥有写实功底的人所缺乏的。

民间艺术贯穿于整个民间生活之中,与民俗文化一起,表现出了民间文化的许多重要特征。民间艺术是民俗的直接需要,它来源于民俗,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反映与表现特定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也影响着特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它富于民族特定和乡土气质,最能唤起人们的乡情乡思,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性质,渗透于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把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显示出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质和民族风格。

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教授就首创高校民艺教育问题接受采访时提到这样的观点:“高校的民俗艺术素质教育,应按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和中国民俗艺术的特点去实践,决不能套用美术院校旧有的教育教学模式。旧有的模式基本上是沿袭原苏联美术院校的教育思想、课程结构、教学途径……中国民俗艺术是个独特的艺术体系,国外的教育教学模式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我们只能借鉴、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而不能全盘照搬。”[2]

本文所属的课题项目的主持人张毅教授有感于江苏南通地区祭礼习俗,对这一民俗正在进行积极的考察和研究,挖掘其中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元素并运用于艺术素质的教学中。可以说在这样的民间习俗中,民间自身更多或者仅仅重视特定的功能而不在于艺术,这就需要来自外部的发现和研究,提取民间艺术中独特的审美价值和非凡的创造力。本文正是对民间艺术的研究和分析,考察民间艺术中蕴含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意识在艺术教育中的价值,而这一工作现在才仅仅是起步。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视觉思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

[3]沈从文.花花朵朵坛坛罐罐[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

论艺术的现代价值 第9篇

现代社会是一个工业化的社会, 工业和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却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经济利益的追逐, 生态环境的恶化, 高节奏的生活, 沉重的竞争压力,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道德感的缺失……这一切无一不颠覆着人们传统的文化和价值理念, 也从而带来了艺术领域的变革。现代主义艺术对艺术形式的实验和探索即是秉承了艺术具有内在固有价值的观点, 认为艺术的作品的价值是由其形式所提供的, 这一观点显然受到康德美学的影响。康德认为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艺术作品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形式, 正是这种形式使艺术作品具有无功利的审美价值。现代主义艺术价值观使得现代主义艺术家们把艺术的纯粹审美追求作为自己的创作追求, 如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和现代抽象画家和作家, 他们已经不再视对现实的模仿和再现为艺术的表达方式, 而是致力于开创不同的艺术形式去关注艺术本身, 如蒙德里安的几何抽象画, 就试图通过“直线加横线的几何抽象形式, 代表宇宙的平衡规律, 这种几何抽象的‘有序’特点, 揭示出自然外表下的内在本质和‘永恒真理’, 并且通过中性的构成要素‘表现艺术的本质’”。 (2) 此外, 现代主义艺术家们还试图用科学的方法和逻辑去表现艺术的理性, 如利用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立体派、追求工业技术效果的构成主义、未来主义、包豪斯等。然而, “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中, 始终存在着某种异质性的层面或倾向。这个层面或倾向既反对传统的美学原则和艺术哲学, 同时在现代主义运动自身内颠覆着现代主义的自律性美学。在高级现代主义中, 同样存在着解构自身的因素……随着20世纪中后期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和发展, 现代主义开始走向衰退和终结”。 (3)

其实, 艺术的工具价值理论更为悠久,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艺术有导人向善的功能, 艺术具有认识价值。当代艺术理论中更不乏挑战艺术内在价值理论的声音, 这些理论希求从社会文化语境下探寻艺术的价值, 如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认为艺术具有审美意识形态的价值, 审美意识必然要受到社会历史和社会结构关系的制约;女性主义艺术理论则认为艺术根植于生活,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并不是普遍有效的, 而是存在于历史、文化的实践之中, 因此艺术的价值也是受历史和文化制约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 工业和科技进一步发展, 尤其是西方社会, 管理和生产变得高度机械化和科学化, 社会生产和管理成为更加庞大、严密和无情的机器, 而人则是这个庞大机器的零件。人们的生活、消费、思想观念完全商业化, 在发达的大众传媒和文化工业面前, 人逐渐失去了主体性和选择性, 在这样一个社会语境下, 艺术的纯粹形式的审美价值受到质疑, 现代主义艺术的自律性美学和理性也遭遇挑战, 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 尤其是近20年来, 后现代主义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哲学、美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各人文社会学科中。

在艺术上, 后现代主义涉及音乐、绘画、戏剧、舞蹈等各个领域, “后现代主义反对形式和目的的清晰和纯粹的价值、本质的原创性、典范性、普遍性、深度和高度严肃性”。 (4) 从某种意义上说,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解构主义, 它试图以零散化、边缘化、多元化和不确定性来取代整体性, 消解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 艺术门类的区别, 消解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界限, 消除艺术的主体, 使得曾经高雅和晦涩的艺术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周边的日常生活和环境中去, 如流动艺术、偶发艺术、环境艺术、大地艺术及各种行为艺术和表演艺术。

“后现代主义艺术充分利用折衷主义和戏仿的手法, 它拒绝结构、秩序、连续性和因果关系, 赞同无序、混乱、偶然、非连续性、非决定性以及随意的冲动或偶然的游戏。它把挪用、折衷主义、差异、多元主义、偶然性、游戏、断裂、短暂性、轻浮性等等视为艺术的审美价值”。 (5) 在这种艺术价值观的指导下, 艺术作品难免千奇百怪:男用小便池、海上浮木、破铜烂铁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入展览馆成为艺术品;在传世画作上加入一些现代社会的元素;在某一广场上表演系列匪夷所思的行为……且不论创作者本身对作品的理解, 就是对艺术欣赏者而言, 这样的艺术作品对其传统的艺术观念和诠释也是一个挑战。后现代艺术对传统的反叛、对严肃的调侃和对深度的嘲弄,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也是对西方后工业社会种种负面影响的焦虑和失望。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 艺术作品成为一种可以用货币进行交换的商品, 因此, 艺术又具有了经济价值。虽然艺术的审美价值决定其经济价值, 但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观是在一定的社会语境下建构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艺术的经济价值必然会渗透到人们对艺术价值的判定中, 这种渗透无疑使得艺术的价值判断带有某种功利色彩, 而不再仅仅以作品中所包含的形而上的固有价值为判定标准了。经济价值的介入对艺术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尤其是在当前的商业社会中, 某些艺术家为了迎合市场, 创作出一些低俗趣味的作品, 还有一些则是为了提高知名度, 打着先锋艺术的旗号, 行哗众取宠之行为。罗伯特·摩根认为:“在日趋商业化的艺术世界中, 那些曾经衡量艺术质量和对艺术作品进行评判的各种杂志、机构, 也已经失去了其应有的艺术立场, 成为了为艺术家提高知名度和获得时尚效应的媒体, 而不是关于艺术的美学质量的阵地……艺术的商业化不仅使艺术家丧失了对艺术质量的追求, 而且也使后现代时期的艺术批评走向了不可避免的堕落。” (6) 艺术的商品化无疑是对康德、席勒等哲学家所持的“审美经验是纯粹的, 不涉及利害”这一美学观念的颠覆。

黑格尔曾经预言艺术的终结, 他认为精神的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整个艺术的终结, 因为艺术本身还是一种局限, 精神要越过这个局限而达到更高的认识形式, 艺术要让位给宗教和哲学, 后现代艺术的解构、对艺术边界的抹杀、艺术韵味的丧失, 似乎预示着这一终结。然而, 从社会文化语境对艺术价值观的影响来看, “终结”似乎只是意味着某一时代的某种艺术现象、艺术理论的终结, 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后现代艺术虽然充满对传统艺术的解构和反叛, 又有谁能说它不是另一种艺术形式的开始呢?

由此可见, 对艺术价值的判定并不存在永恒的、一劳永逸的概念, 它总是与一定时代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相联系。在现代社会中, 全球化发展使得各国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 这种交流和影响也体现在人们价值观的变化上, 因此我们对现代社会艺术价值的判定, 不仅要考虑纵向因素, 还要考虑横向比较的因素, 而且要综合各种不同的价值理论。

摘要:艺术价值的判断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的, 无论是艺术的固有价值还是工具价值, 似乎都不能单纯的加以结论, 从当代社会的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艺术价值观来看, 对艺术价值的判定终究还是离不开社会文化语境。

关键词:艺术,现代价值,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

参考文献

①李建盛.艺术学关键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25, 126.

②陈池瑜.现代艺术学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210.

③李建盛.艺术学关键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240.

④同上:259.

⑤同上:261.

速写的艺术价值定位 第10篇

关键词:速写,造型,线条

众所周知, 速写与素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速写与素描又是不尽相同的。在现代, 速写不但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它也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而独立的存在着。而在这种独立形式未正式确立之前, 速写只是被画家们作为培养提高观察能力, 记录、收集创作素材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是感受生活、记录感受的方式。

速写能培养我们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使我们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并在短时间内表现出对象的特征;速写为创作收集大量素材, 能提高我们对形象的记忆能力和默写能力。而好的速写本身也是具有卓殊|魅力的作品。

一、速写在国际艺术上的地位

门采儿是在19世纪的德国, 对速写严谨精微, 观察理智, 尊重自然遵循规律这一传统原则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他继承前辈一切精华, 并从现实千姿百态的生活和变化万千的世界中寻找个人的表达方式, 他的速写具有生活情趣, 平凡而深刻。其速写作品落笔自信, 感情细腻, 高度真实而生动, 造型严谨明确、笔法刚劲、生动自如, 风格平易近人而又十分深刻感人。门采尔激情的对待自然事物, 强调自由, 不拘一格的传情达意, 速写无疑成了他抒发情感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

米勒用真实而朴素的艺术语言讲述农民和耕种的故事。他的速写作品用笔断断续续, 线条浑厚、纯朴、抒情, 描绘光影下的物象人物, 特别是对逆光中形象轮廓的美的把握。他将笔下的农民通过速写赋予了不朽的尊严和崇高。

马蒂斯是法国野兽派代表人物, 其老师奥古斯塔夫·莫罗曾对马蒂斯说:“在艺术上, 你的方法越简单, 你的感觉越明显。”这句话引导了马蒂斯, 他的速写大胆地应用弯曲起伏的轮廓线, 线条概括完整, 流畅自如, 众多以钢笔入画的写生速写点线呼应, 疏密对比, 富有强烈表现力和独创性、装饰性。他以简捷的线条塑造出他所构想的一切, 成为他速写的独特面貌。

杜米埃用流动的细线画成的速写别具一格, 独步古今。德加以描绘各种人物, 特别是画芭蕾舞女而著称, 他善于画大幅色粉笔画和速写, 用笔连贯流畅、结构准确、风格独特精绝。塞尚被认为是现代西方绘画的先驱“现代艺术之父”, 他的速写作品浑然拙朴、方正大器。丢勒的速写坚实深刻, 画面充满理性的紧张感。罗丹一生留下5000多幅素描, 多为构思的草图或速写, 其用笔流畅精练、造型准确而有节奏感。

二、相得益彰的速写与中国画

叶浅予先生的速写惯用一道而下的线条, 以一种取形攫神、潇洒刚健的面貌, 于放任中求严谨, 在凝肃规整中自由豁达, 显出其速写的独特美感。在中国画的实践上, 他认为速写是进入现代中国人物画的最佳手段。他以他独特的速写起家, 实现了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有效继承与发展。

黄胄先生继承发展了叶浅予先生的画风。他的速写作品准确生动, 充满激情;其线条刚劲有力、泼辣精炼。大幅作品放笔直扫, 大气淋漓, 线条流畅、不拘笔法。他创造了崭新的西北各族人民的形象, 笔下的人物热情、奔放、潇洒、豪放。他将在生活中积累的成千上万的速写配合传统笔墨运用于创作中去, 形成了写意与重彩相结合的独特风格。他认为国画家就应在生活中直接用毛笔搜集素材, 记录形象, 才能与中国画的笔墨结合得更好。“骨法用笔”在他的人物画作品中得到了精彩诠释, 毛笔线条的表现力在他笔下发挥的精彩绝伦。

徐悲鸿画马的速写不下千幅。他笔下的马, 超凡脱俗, 豪迈奔放, 在写实的形体中充满着浪漫的激情与遐想。在画速写的同时, 他解决了笔墨和马的块面结构如何和谐一致的问题, 如何强化那种野性魅力的问题, 从而得心应手地运用传统笔墨塑造马的形象, 以粗重有力的线条表现马匹坚硬的骨骼和挺劲的马腿, 以实现他的审美理想。

三、不可懈怠的终生作业

速写是不可偏废的一项重要的工作。纵观古今中外的艺术家, 都一无例外地进行速写。他们在创造大量作品的同时, 皆留下了数以万计的速写和画稿。速写是诚实朴素的, 是简练而充实的, 是画家面向生活表现生活的主要方式, 是用画笔“说”出自己感受的最快途径。

速写对国画的重要性, 一方面反映在画面的才情灵动上, 一方面反映在对形象整体把握及取舍的能力上。唐代理论家张彦远评论张僧繇和吴道子的作品说:“笔才一二, 像已应焉, 离披点画, 时见缺落, 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速写, 它点明了速写虽简略而不具体, 但单纯并不等同于空洞。以中西结合的方式达到“形神兼备”的传统宗旨, 所以对于每一个研习国画的人来说, 速写是我们毕生的作业。

参考文献

[1]郑午昌, 《中国画学全史》,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85

[2]康书增, 《道法自然--康书增速写艺术研究》,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8年

[3]庆晓鑫鸣, 《画坛巨匠道夫门采尔》, 辽宁美术出版社

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建构的一条路径 第11篇

对我们每一个从事艺术特别是美术创作、美术教育和研究工作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他在不长的生命旅程里,为我们呈现了《他者的眼光:当代艺术中的西方主义》、《艺术导论》、《毛泽东时代美术》等一部部精品。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则更为明晰地提供了建构社会主义核心艺术价值观的一条路径。

《新中国美术史》在研究内容上虽未独辟蹊径,主要是以新中国美术为研究对象;但作者在研究方法和理论结构上有很大突破,形成了以新中国形象为研究核心的基本思路,比较好地揭示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的主要特征。与此同时,《新中国美术史》还从思想和观念的角度出发,描述、分析和阐释了新中国美术的某些热点、重点及难点问题。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跃进先生并不对艺术行为进行正误判断,也不对审美价值作出高低评价,而只从历史事件、人物、作品、观念等史实出发,去理解美术工作者的想法、观念和动机,而这正是我们建构社会主义核心艺术价值观的基本出发点和关键点。

《新中国美术史》对于认识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甚至自己的曾经过往都极有裨益。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万花筒,可以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也可以反映出一定时期人们的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点、宗教观点、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且还可以反映人们的各种梦想、情感、情绪、愿望、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新中国美术史》既是“新中国形象的表达和象征”,更是人们对新中国认识和理解的总体思想观念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历史,美术创作不可避免地要围绕着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的认识、理解和希望而展开。或者说,“新中国美术史与新中国形象之间的关系,正是中国共产党有意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理论,动员艺术家为创造一个新的中国形象,而自觉、主动参与建构起来的”。

众所周知,一个科学发展的艺术评价体系可以端正国家和民族的艺术形象,可以强化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也可以凸显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生活中的话语权。而要构建一个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艺术评价体系,一定评价标准的形成堪称关键。但评价又从来不是客观的,从本质上来说,艺术的评价就是一种文化的立场,关键在于特定的文化立场是否具有特定历史时期中的合理性和美学的洞察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使传统的艺术形式和主流的艺术观念都有继承与创新,且不断彰显时代精神和当代性的传统经验;如何让借鉴与吸收的艺术形式和观念相互消化与融合,是不断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和文化艺术民族化过程中必然要思考的问题。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坚持民族品格和时代品格,不能忽略中国自身的长处及“中国式”的审美情趣,必须牢固树立文化艺术思潮与民族生存、生活方式和民族心理密切联系的观点。

在当前物质多样、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语境中,在文化艺术发展和实践中,要助推中国当代艺术和谐持续发展,充分满足人民大众精神文化需求,就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一观照之下,兼收并蓄古今中外艺术之精华,挖掘并建构属于中华儿女共同的艺术价值观,即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践证明必须坚持的艺术方向,也是邹跃进先生一生实践的明证。

跃进先生还有一本巨作尚未完成—《20世纪中国美术史》。21世纪在发展,新世纪美术史也只有由我们这些后来者即这些建构艺术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来续写,让我们沿着他走过的路不断前行,不断进步!

艺术价值观 第12篇

文化符号是经过历史沉淀形成的文化精华, 代表着某种独特含义, 通过一系列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来如表演和实践。当这种表演或实践广为流传并不断地变革创新, 就形成了民间艺术。民间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它们包含了天才创造, 能够鲜明地反映地域特色。其中, 皮影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皮影艺术所形成的文化符号, 表现出强烈的汉文化形式, 挖掘皮影艺术的符号价值, 并将其融入现代艺术设计理念, 这就成为了一个新课题。

二、皮影艺术的符号形式构成

为了适应幕影表现形式, 皮影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美学模式和符号体系, 极具形式美。通过皮影的符号体系我们可以认识皮影、探讨皮影的符号价值。

(一) 造型形式

皮影戏表演时, 观众虽然看到的只是平面的场景, 却可以感觉到有血有肉的人物性格和寓意丰富的故事情节, 这得益于皮影独特的造型形式。

1、富有立体感的平面化造型

皮影轮廓犀利、线条明快, 对人物和环境组合, 把握得非常到位。其最大的特点, 就是能够以二维的造型带给观众三维立体的感觉。在细节上, 皮影具有以下共性:

(1) 全部采用侧身造型, 具备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加强了观众的立体感。影人面部一般采用五分侧面或者七分侧面, 头饰为七分侧面;从脖子往下, 胸部稍向前倾, 显示的是斜侧面;再往下从腰部一直到脚, 都显示为全侧面。这种斜侧面和正侧面相结合的造型, 令人视觉感受深刻。

(2) 具有独特的雕镂造型, 运用阴雕阳镂, 明暗相辅的手法, 镂刻出各种玲珑剔透的影人、气势恢宏的宫殿庙宇、精致巧妙的花木怪石。通过雕刻镂空, 使光线通过影人照到屏幕上, 可以显示出很好的深度和层次, 给观众制造出三维空间感。

2、夸张的人物比例风格

皮影的人物一般都具备夸张的身体比例, 头部经常远远大于身体的其他部分, 身体的其他部分也经常出现夸张的比例。在皮影戏猪八戒吃西瓜里, 猪八戒大大的嘴巴和圆鼓鼓的肚皮, 以及西瓜夸大的造型, 既反映了猪八戒的贪婪, 也增大了故事的趣味性, 特别是猪八戒嘴角的夸张性的几滴口水, 使人物的形象惟妙惟肖。

在人物刻画上, 也有很明显的夸张风格。比如刻画女性, 两道稍带弧度的眉线, 弯弯的眼睛和樱桃小口, 柔美之意跃然纸上。这些造型虽然夸张, 却具备一种协调的美感, 能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 色彩形式

皮影主要选用红、黄、绿、蓝等纯度较高的色彩。这几种颜色很少混合使用, 但通过颜色的深浅搭配, 体现了很好的层次感。其借鉴了年画的着色方法, 色泽沉着, 笔墨浓厚, 用高纯度的颜色进行有层次的涂抹, 之后进行数次烘染, 这样色彩看起来层次感十足, 深刻地体现了皮影人物的风格特色。皮影艺术中, 经常运用补色的方法, 比如说, 红色和蓝色的色调分明的对比, 使颜色产生一种协调的美感, 增加了皮影人物的艺术感染力。

皮影在色彩使用上, 还通过雕镂和色彩相配合的方式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角色, 阴阳相生, 明暗调和, 对比明显, 给人以强烈印象。在人物造型色彩刻画上, 生角和旦角的头部多为阳刻空脸, 通过镂空的地方来发挥人们的想象, 并造成视觉错觉, 让人感觉到, 镂空的地方反而色彩鲜艳, 这样更可以起到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通过在色彩上的运用, 使影人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角色的性格特点。

(三) 表演形式——光与影的结合

人们常说, 皮影是光影间跳动的精灵。通过光影效果, 艺人可以对色调平衡、层次过渡、渲染程度等进行控制, 使皮影画面看起来更逼真, 并且更富有立体感。

艺人在演出时, 一是可以利用皮影和灯光的距离, 通过远近调整带来空间格局的变化, 这种清晰和模糊之间相互转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带给观众特殊心理感觉, 提高了动态三维表现力度;二是通过调节光线强度, 来配合故事情节的进展。用昏暗的灯光, 幽深、黑暗的环境表现出庄重或者低沉的情节效果, 用明亮的灯光, 鲜艳的颜色, 衬托出活泼、欢乐的故事情节;三是可以通过不同颜色的搭配, 或者特殊的道具, 在光线映衬下形成特殊的影像, 来达到需要表现的效果。影窗上流动的溪水、飘散的云雾、燃烧的烈火和炫目的雷电, 无不是光与影的融合。

三、皮影艺术的符号价值

皮影的符号价值通常具有两个层次:第一是皮影文化的独特性符号, 即通过设计、造型、表演方式、形象等而显示与其他符号的不同的独特性。第二是皮影符号本身的社会象征性。皮影符号的产生和创新是对皮影艺术的准确的表达, 并且与其他的文化逻辑因素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系统。皮影符号的发展, 显示了时代的变迁。通过皮影符号的演变, 皮影艺术中沉淀的古老智慧和艺术方式就更能突显出自己的重要价值。

(一) 历史价值

人们总是通过不断地完善和创新, 制作出更优秀的文化符号, 这样可以更好的反映出人们的物质水平、精神世界和时代的烙印。皮影深刻反映了中国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 研究皮影的产生、发展和创新, 对我国古代民间艺术的探索与研究, 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1、对物质生活的反映

有人类的地方就有文化, 我们不但生活在一个文化的社会中, 还生活在一个符号的社会里。符号贯穿了物质文明发展的始终。皮影符号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强大的生命力, 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皮影符号简单, 说明民众物质生活水平低, 娱乐不多, 生活方式简单。唐宋时期的皮影符号, 已经渐渐复杂, 说明当时物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生产生活实践更加丰富。明朝以后, 皮影符号的完善标志着物质的文化水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2、对精神生活的反映

文化是对精神的一种体现, 精神生活的提高离不开文化符号的发展。通过符号手段表达劳动人民的情感, 这是精神生活的自我存续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皮影艺人就是把自己的感情色彩融入到皮影里, 通过研究皮影的内容形式, 进而打开了一扇通往精神世界的大门。

(1) 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在绘制皮影时, 既会考虑皮影人物本身的色彩构造, 也会把自己的情感加入皮影人物形象中去。比如用白脸代表人物的奸邪, 红脸代表人物的忠贞, 黑脸代表人物的铁面无私。

(2) 反映了一种美好的精神寄托。很多皮影作品都是神话题材的, 这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神秘事物的一种可畏可敬的心态, 他们把皮影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 以使自己心灵得到安慰。

(二) 艺术价值

艺术活动具有“心灵的能动性”, 艺术活动是带有“明确目的论结构”的创造过程。艺术的构型过程总离不开某种感性的媒介物, 艺术创造实际上是审美体验——经验客观化、符号化的过程。

皮影的艺术价值体现在皮影的制作、应用和创新等多个方面。皮影艺术按照其特有的规律, 把传统和现代审美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皮影符号的艺术价值有以下几种应用。

1、景观设计应用

人们抽取皮影符号原型, 以这些符号造型作为景观设计符号元素, 既传达特定的文化信息和文化意义, 又彰显其装饰的审美意义与社会意义。比如西安大雁塔城市广场上具有皮影造型的景观雕塑, 配上周边的绿化和景观, 很好的展示了具有西安地域性的民俗文化皮影艺术。这些传统皮影造型的景观符号, 表达了人们对皮影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崇拜和纪念。

2、平面设计应用

皮影的造型形式, 和现代的平面设计艺术思想不谋而合。平面设计是一个把创意视觉化的过程, 可以说它本身就是符号。人们对皮影艺术造型的提炼, 通过一定的途径, 在平面设计艺术中。借鉴与运用可以让人们很容易领悟到设计者的创意和表达。中国的平面设计师, 经常在自己的作品中, 如产品广告、海报、标志、书籍封面等应用皮影的造型风格, 来向观者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

四、结语

皮影是一个很完整的民间艺术体系。皮影的诞生与发展, 还有皮影相衍生的一些艺术形式, 体现了艺术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通过对皮影文化符号的了解, 人们可以深入的、广泛的了解古代文化的发展演变, 能够切身地感受到皮影文化本身所独有的魅力, 更深刻的体会前人的创造力, 这样才能更好地把皮影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魏力群.皮影之旅[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5

[2]贾涛;韦凯.析民间皮影造型艺术特点.美术大观, 2007.07

[3]孙杰;李引;冯浩.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山皮影造型艺术的发掘与保护研究[J].作家杂志, 2009No.2

上一篇:人际沟通艺术下一篇:自动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