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广播民生新闻

2024-06-19

做好广播民生新闻(精选9篇)

做好广播民生新闻 第1篇

民生新闻的采写要从微观视角入手, 进行细小新闻的报道。立足于人民的需要, 选择合适的报道主题;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 体现人文关怀;挖掘新闻内涵, 进行深度报道。

一、立足人民的需要, 选择合适报道主题

民生新闻关系到百姓的柴米油盐的细微之处, 这需要新闻报道立足于民, 取之于民, 服务于民, 想群众所想, 报道群众关心的话题。所选择的题目必须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而不能为了贯彻政策而进行强硬指导, 甚至用命令的语气进行说教。想群众之所想, 报道群众关心的话题, 满足不同层次的群众的需求, 这样的报道才能得到群众的关注和支持。

新华社总结了现阶段我国民生新闻的主要内容: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收入分配、企业改制、环境保护、城市拆迁、土地征用等, 涉及百姓利益的问题。记者在民生新闻的采写过程中要多涉及这些方面, 最近的保障房建设中出现的质量问题、高校乱收费问题、化工厂爆炸问题等等都是围绕上述内容展开的, 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关注。

其次, 选择新闻要注意多渠道的获得新闻素材, 只有素材多了才能进行有效的采写。采用新闻热线的形式倾听民生, 网络论坛的形式为百姓搭建平台, 从群众对各种生活细节的反映中找到新闻素材, 报道社会生活。

二、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 体现人文关怀

民生新闻的采写要深入群众, 到群众中去调查, 才能体会群众的疾苦, 所做的报道才能体现人文关怀。

首先, 新闻记者要重视新闻线索, 对群众反映的情况积极去调查, 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民生新闻与百姓的生活琐事息息相关, 群众反映的情况算不上惊天动地的大事, 但这是民生, 就需要记者不怕麻烦地进行采访。比如说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 很多市民反映小区附近杂乱物品堆放, 垃圾不清理, 污水横流, 环境脏乱差的情况。记者在到达现场之前不会了解到这是否能成为一则具有代表性的新闻稿件, 所以就需要记者亲自到现场进行调查, 了解情况, 即使不能作为新闻稿发表也应该发挥媒体的力量, 积极配合群众找到相关部门将问题予以解决。

其次, 民生新闻要体现人文关怀, 在采写的过程中可以用感人的事迹突出报道效果。记者与当事人面对面的交流, 获得其生活的细节, 获得感人事迹的起因、经过、结果, 寻找感人的细微处, 用细节来表达真挚的感情。情感类的报道要突出真情而不是假意, 不能为了写新闻而编造谎言。

三、挖掘新闻内涵, 进行深度报道

目前的新闻报道表现出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杂、乱、浅, 很多记者就民生新闻写作往往是简单的时间罗列, 侧重于表面化的报道。但是民生新闻在表象的下面会涉及更深层次的内涵, 涉及国计民生的问题。例如, 近期发生的动车组相撞一则新闻, 表面上是一起事故, 但深入下去会涉及我国的安全生产和安全检查甚至涉及官员的清正廉洁等问题。因此, 民生新闻的采写要挖掘新闻内涵, 进行深度报道。

怎样挖掘新闻内涵?新闻从业者首先应该关注党、国家的政策走向, 关注当下的时事问题, 把身边发生的新闻与中央的政策结合起来考虑。其次, 要将同类新闻事件加以概括分析, 整合梳理, 深入提炼, 找到这类新闻的共同点, 把握其规律性。例如, 微博时代的到来, 很多新闻记者关注微博上的信息, 郭美美事件、微博联盟等等, 而这其中就涉及微博时代新闻公信力和真实性等问题。最后, 要对报道的新闻纵向挖掘, 分析新闻发生的原因, 报道结果, 进行评论。只有彻底分析因果联系, 才能为以后相关部门处理此类事件提供借鉴。其中《南方周末》就是深入报道最好的例子, 它能够将化工厂爆炸的新闻深入挖掘, 指出深层次原因, 结合全球环境问题展开报道, 指出“环境难民”这个敏感的话题。

四、结语

在新闻事业高速发展的今天, 新闻工作者要将更多的目光聚焦于民生领域——细微见大义, 细小见精神。民生新闻的采写要坚持代表人民的利益, 代表人民的智慧, 体现人民的监督, 引导人民为自身的利益而奋斗, 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民生新闻简单讲就是以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 关切百姓的忧患疾困为己任, 用百姓的语言、平民的视角描述百姓日常生活, 为百姓解忧, 将小民生转变成大民生,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好有特色的民生栏目, 不仅可以提高收视率, 同时对增加经营创收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记者需深入人民生活, 体味民间疾苦, 写出有血有肉的新闻稿件。这样的民生新闻才能体现新闻的价值, 为人民所拥护。

参考文献

[1]卿志军.民生新闻评论对弱势群体话语空间的构建[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4) .

[2]刘存宽.论民生新闻发展的新趋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8 (11) .

[3]何士华.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几个误区[J].新闻世界, 2010 (08) .

[4]冯昱开.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平衡性研究[J].新闻窗, 2010 (05) .

[5]张小莹.简论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与发展[J].传播与版权, 2014 (04) .

转换视角 着力做好民生新闻 第2篇

民生新闻由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因,能够使报纸更加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其公信力和号召力也能得以增强,从而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读者群体。然而,报纸将民生新闻做大做强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提高的过程。

报纸如何做大做强民生新闻呢?依笔者之见,民生新闻既要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琐事,也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的政策措施等通过民生的角度去解读。比如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调整或者新规的出台,对民众的生活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报纸应该及时站在民生的角度对这类新闻进行报道,用群众的视角去观察,用群众的语言去解读,以更好地服务大众,牢牢把握住舆论的主导权。只有主动把握舆论引导的方向,才能使报纸影响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观念,并与人民群众的认识产生共鸣。

首先,要转换视角,提高农牧民在报纸读者中的地位。以前,由于农牧民收入、文化等原因,农牧民在报纸的读者群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进而导致农牧民在民生新闻中的缺席,是当前报纸影响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形势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农牧民的读者地位已经有了很大提升,民生新闻应该同时是市民、农牧民表达自己呼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工具,报纸应该在民生新闻中赋予农牧民更多的发言机会。在报道内容上,要关注与农牧民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对农牧民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信息。比如村务公开、农资补贴、草场补贴、退耕退牧补贴等信息,要重点从政策上予以解读。要以高度的政治性把好政策关,让报道向有利于化解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方向发展。如果我们将广大农牧民作为民生新闻报道的重要对象,那么,民生新闻的报道视野将更加开阔,内容将更加丰富,影响也会更加深远。

其次,要注重团结鼓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当前矛盾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报纸民生新闻尤其要注意解读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仅宣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大家了解“为什么”、“怎么办”,引导广大群众全面准确地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重大措施,把体现党的主张和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全社会的发展动力。发现民生问题,只是报纸民生新闻的基本要求,进而去培育民众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成为协调和解决民生问题的主体,才是报纸更高的任务。同时,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也是报纸民生新闻面对民生问题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再次,要着眼稳定协调,积极引导受众。稳定、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如何全面准确地宣传贯彻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正确反映和妥善处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化解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报纸民生新闻要告诉百姓事实和真相无可非议,但必须全面分析,正确把握尺度,本着严谨科学的态度,公正客观地报道、分析。记者、编辑要具有高度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对新闻事实做进一步诠释,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目前,民生新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该提倡新闻记者不仅要向受众展示事件、描述冲突,还要向受众解释事件为什么和哪里值得关注,通过真实的描写、人性的叙述、精辟的点评,达到既凸显社会关怀,又塑造市民主流价值观念的目的,帮助其积极参与到公共生活中去。

此外,做好民生新闻还要转变写作风格,用故事化、悬念化和情景化的叙述方式撰写民生新闻,采用实地体验、专题探讨、分析评述等方式,揭示新闻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本质,挖掘出事件背后隐藏的社会意义。

地方广播电视台如何做好民生新闻 第3篇

做民生新闻就要做“看得见的民生新闻”。那么什么是看得见的民生新闻呢?简言之就是对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 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事件的报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行路难、停车难、教育乱收费、下岗失业、外来民工等一系列更带有时代特征的民生新问题随之而来。这也就是民生新闻何以生存的意义和土壤之所在。民生新闻的创作与兴起, 既与它的基本内涵有关, 也与它的基本经验有关。

要想从根本上对民生新闻有所解释, 自然少不了与民生新闻相近的一种体裁——社会新闻作一个对比。社会新闻是一种在对象之外的“他者”报道;民生新闻是一种百姓民生的感同身受的直接参与。一般新闻的基本功能是“告知”。只要将一个新近发生的事实传达清楚, 使命就完结。民生新闻却不行, 还必须将问题加以解决, 必须“为老百姓说话, 替老百姓办事”。民生新闻的基本内涵是“立竿见影”, 其基本功能是“直接参与”。

1 要突出民生新闻的时效性

无论是时政新闻还是民生新闻, 时效性和新闻性都是不变的原则。尤其是民生新闻, 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 这就要求记者的反映速度要快, 要在得知新闻线索后的第一时间赶往现场, 拍摄记录最为真实鲜活的第一手资料, 与事后补拍一些空镜头来叙述事件过程相比, 电视新闻如果记者能够抓拍到第一现场自然就更具看点。2011年3月天祝县发生雪灾, 作为我国北部内陆河和南部外流河分水岭的乌鞘岭出现严重堵车和旅客滞留。面对天寒地冻, 交通不便的实际, 天祝台记者不顾冰封路滑, 冒着严寒拍摄到了此条新闻, 并将乌鞘岭车辆滞留及县上全力救助的情况很全面的反映出来。不仅及时报道了新闻, 而且收集到了第一手弥足珍贵的镜头, 并先后被多家媒体转载。

2 深度报道要显现新闻魅力

一个地方台虽然经常没有轰轰烈烈的重大新闻事件, 但是每时每刻发生在平民百姓身边的小事也都蕴含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如何充分挖掘这些看似不大的新闻事件背后的新闻, 做出颇有见地的深度新闻成为提升民生新闻质量的有益途径。这就要求记者在面对一个新闻事件的时候, 不能仅仅是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 而要多在采访中问几个为什么, 从而引发大家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和关注。尤其是一些舆论监督类的新闻事件, 不能只是报道存在的问题, 不管结果如何都要此新闻事件给受众一个交待, 这也是媒体和栏目在受众中提高其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大好时机。

今年, 天祝台一名记者在下乡时发现部分偏远乡镇的山坡上、河道里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管网, 无意中打听原来是由于干旱, 群众吃水困难, 便想办法从山中自拉管线通水。可记者并没有拘泥于此, 而是进行了深入采访:为何出现缺水?吃水问题如何解决?乡镇和水利部门如何作为?目前这种状态是否长远?旅游景区形象是否有损?问题反映出来后, 县乡领导高度重视, 责成相关部门尽快解决。由此, 新闻节目不仅受众欢迎, 而且显现出民生新闻报道的价值。

当然, 如果媒体对每个舆论监督类的新闻事件都能做好跟踪报道, 件件有结果, 事事有回音, 那么媒体在当地公众中形象自然不言而喻。百姓遇到什么新鲜事、烦心事、高兴事、突发事件自然第一时间会拨通栏目热线电话, 民生新闻就不怕没有好选题,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3 策划让新闻更耐看

民生新闻的报道范围也并不仅仅是百姓生活中的小事, 很多社会重大事件也在报道范围之内。因为重大新闻事件以其显著的政治经济文化意义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极大影响, 这类新闻不仅党政干部关注, 普通平民也很关心。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 立刻会在事件发生地及周围形成强大的舆论场和冲击波。群众中的目击者, 通过人际传播渠道, 使各种讯息真伪交织, 虚实难辨, 特别需要媒体从普通大众的角度去进行解释和报道。这时电视新闻记者可以从平民的角度观察事态发展, 分析事件的原委, 为平民大众排忧解难, 及时反映群众心声, 从而引导舆论。

近年来, 各地大兴项目建设, 招商、开工、奠基的新闻不绝于耳。但是如何做出新意, 做出受众欢迎的新闻就难了。今年天祝台在报道一个工业园区开工建设新闻时, 就做了这样的尝试。从群众对此项目的认识, 受欢迎程度, 项目将会发挥的作用以及在房屋搬迁中政府的补助, 群众为了千秋大业舍小家顾大家的行动等娓娓倒来, 既使新闻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有效扩张, 又很好地吸引了受众的眼球。

4 播报形式要有创新

新闻倡导“三贴近”, 民生新闻更要坚持“三贴近”, 在民生新闻的报道上要摒弃传统的报道模式, 在必要的情况下, 甚至使用第一人称“我”使记者成为媒介自身的代表, 这就使记者在无形当中扮演了类似于电视节目中导视、预告一类的角色。这样的新闻可看、看感、可想, 观众自然而然就牢牢地被锁在了电视机前。

民生新闻让新闻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了下来, 更为活泼的播报方式、叙事方式和制作方式受到了受众的欢迎。在表达方式和叙事方式这方面, 就是要增强新闻事件表达的故事性, 设置悬念, 吸引受众, 这也是受众对电视媒体需求的一种迎合。在报道的形式上, 要增强主持人与观众的互动, 让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新闻节目找准切入点, 准确把握焦点, 不断打造亮点、强化看点, 严肃不失活泼, 板正不失趣味, 以新颖的形式, 全新的面貌, 时时给观众带来新的收获。

新闻是“易碎品”, 而民生新闻更是“易碎品”中的“易逝品”。但是, 民生新闻的成功实践证明, 只要把握民生新闻的主旨, 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三贴近”, 努力将民生新闻进行到底, 作为“易逝品”的民生新闻同样可以成为“作品”乃至“精品”。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电视新闻主办.通联月报.

做好系列报道提高民生新闻影响力 第4篇

关于系列报道

系列报道的定义:围绕同一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做多次、成组的报道。解析这个定义,可以得到的关键词是:同主题、多侧面、多次报道。而它跟连续报道的最大不同是,连续报道面对的是同一新闻事件,而系列报道面对的则是多侧面事实,打造的是同一主题。组成系列报道的多个报道都是独立的,它们虽然没有外在的联系,却有内在的联系。这就是要集合在同一主题思想之下,实现对新闻事实作比较系统、全面、有一定深度的报道。

系列报道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三条:一是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来展开,不能分散,不能跑题;二是内容广博。多侧面、多角度围绕同一主题反映各方面的情况,内容博而不散,信息量较大;三是主题深刻。系列报道的题材都是重大的非事件新闻,适合做成深度报道。深度报道就是把今天的新闻事实放在昨天的背景之下,做出思辨性的剖析,讲清来龙去脉、发展变化,得出规律性认识,给明天的发展以理性的启迪。

做好系列报道至少有三条:一是周到策划。主题确定后,组成报道组。大家一起作策划。包括系列报道共搞多少篇,每一篇是什么内容,大体上可起什么题目,采访目标是什么,分工由谁来完成,等等,都要策划到位;二是精心设计。按策划分到篇目的记者,出发采访前要对自己的篇目做出设计。包括叫什么题目,主持人如何出镜、如何结尾,每个段落层次的内容,采访哪些人物的同期声,怎样写好开篇话、怎样点评和结尾等等,设计得越细致越好。如果展开采访后,发现实际情况与设计不一致时,要按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主题民生新闻系列报道分为两种,一种是“就事论事”式,是对显性新闻信息的关注,如对政策出台的全面连续解读、民生工程的建设等,这样的策划报道,能让读者更全面了解相关情况,增进理解和认识,它属显性新闻策划。另一种则是“无中生有”式,它系发掘性的新闻策划,记者以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值得关注的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新闻话题,并设计采访和报道方案。这就要靠敏锐的目光去发现,独特的心灵去感悟,缜密的采访行动去实现。比较而言,后一种策划更有新意,更能引发观众心灵的共鸣;三是写作时要尽可能做到微观切入、宏观展开。就是由一个点的情况写起,逐步过渡到整体情况,包括体现整体情况的数据,整体面貌的描写等,都要表现出来。系列报道的题材大多为典型经验报道和反映各方面成就等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着重于多次报道事物的某种现象,挖掘其共性,发现其普遍意义,用多次报道来突出主题。

如何把系列报道做深

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遇到过新闻“淡季”,尤其是电视台,然而呼伦贝尔电视台的《身边新闻》专栏,在“淡季”里依然出彩。比如在元旦推出《十大身边人物》的系列报道;在春节过后的一段新闻“淡季”里,推出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面包师等一组反映特色小人物的系列报道,让观众既感到好奇和新鲜,又生出许多感慨和认同。这样的选题策划较好地解决了新闻缺少“由头”的问题,使散落在生活角落的民生新闻有了一个报道的理由。从播出效果来看,这样的民生新闻更能激起观众情感的涟漪和对专栏的收视期待。

在日常的节假日报道策划中,电视人紧紧抓住一个“情”字,用报道去拨动观众情感的心弦;突出体现一个“特”字,用特别人物、故事去诠释社会不同阶层的生活。同时还在后期制作、音乐运用上下工夫,每每做到动情、感人、值得回味。

电视系列报道属于深度报道之类。同长消息、短消息相比,虽然在方便、及时、快捷上,它是弱项,但它的时间长跨度、播出多集数、内容大容量是消息所不具备、不能比拟、不可替代的,这也是电视系列报道在新闻传媒全球化、宣传立体化的新形势下,能够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当然,我们的电视系列报道存在着很多问题,就是“深度”还远远不够,其主要症结,在于选题不严开掘不深。所以,遵循“选题要严开掘要深”的总体要求,电视记者特别是民生记者如何更好地将系列报道做好,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地努力和探索。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电视台)

如何做大做活广播民生新闻 第5篇

广播民生节目往往关乎群众的直接利益, 有时你也可以说它是一个信息总结和反馈执行的平台。民生新闻往往最直接的揭露了人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有时可能是一件稀罕事儿, 有时也可能是一件求助无门的案件, 对此, 广播民生新闻的价值就体现在对人们群众的最大帮助上。并且广播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或者记者都是以口语化、聊天的方式和群众交流, 奠定了广播电台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人们更容易接受这种新闻方式, 对广播电台民生新闻的信任感也大大提升了。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广播民生新闻的传统播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群众对其的需求, 因此探讨如何做大做活广播民生新闻才是目前媒体人需要做到的事情。下面从六方面浅谈一下如何做大做活广播民生新闻栏目, 将广播电台的民生新闻推进更多的人们大众。

以故事化的手法表现民生新闻

作为广播媒体工作者每天都要采集整理新的民生新闻, 对于这些新闻内容的播出, 我们其实可以采用故事化的表现手法。其实, 广播电台的民生新闻其最大特点就是贴近城市百姓的身边事, 解疑答惑亦教育普及为目标, 丰富百姓生活的同时也向这个社会传达着民声、民意和民情, 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文明标志。对于民生新闻以故事化的手法表现给百姓, 不仅易于接受, 同时对媒体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种自身能力的提升。一篇民生新闻不是过多的冗余铺设, 也不是夸张的故事情节, 因为百姓最想知道的无非就是事实的真相, 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听过长的新闻内容, 因此将民生新闻糅合成简短的故事, 以动人深情真实的情节体现在百姓面前, 使新闻的意义得到传达。民生新闻更多的应该是记者采访的真实感受, 不仅是对事件真相的还原, 更发挥着广播电台的媒体效应, 使得更多的群众接受并传播广播电台媒体, 因此收视人群和广播电台荣誉都会增加。这种由真实还原新闻真相到让百姓喜爱的民生新闻, 在以后的多媒体时代是可以独挡一面的, 因为它使我们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反映着城市百姓的生活面貌。

民生新闻应发挥整合优势提高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对于广播民生新闻, 单一的报道听久了就会使人乏味, 因此民生新闻乐意利用其强大的整合功能, 将国家的法律、政策结合实时要闻整合播报, 既增添趣味性, 又使新闻在最短的时间内播报最大的信息量, 不仅使人们津津乐道民生新闻的时代性和趣味性, 更多是增加对广播民生新闻的信任感, 因此和节目上的互动就更显轻松了。民生新闻的主持人可以把播新闻转化成说新闻, 就是以活泼、极具亲和力的播报方式, 使原来的民生新闻更具实用性和可收听。广播民生新闻不受地域限制, 通过电话、短信平台都可以将信息最大范围、最及时地传播给听众, 因此广播民生新闻要想做活做好就要好好利用这一优势, 将广播民生新闻短平快的特点极致地发挥出来。

广播民生新闻可发挥思想观点的厚度优势

这个就是说广播民生新闻往往是最贴近群众的任何事, 新闻工作者可根据这些事以小见大, 将事件的中心思想来一次升华, 既体现了民生新闻教育人的意义, 又体现了广播民生新闻的思想厚度, 是一个有深度的报道。民生新闻工作在传播新闻时要把握好舆论导向, 不能只停留在一事一报上, 要发掘新闻的根源把真相还原给广播上的听众。还要注重在民生新闻上传播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可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做专题报道, 从多角度分析新闻事件, 以小见大给百姓以深刻的启迪。广播民生新闻节目只有不断完善, 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 实现媒体人的责任, 以发掘事实真相和还原事件到大众面前从而启迪人们, 这些才是广播民生新闻的价值所在。

民生新闻独特性也要得到发挥

如今媒体形式的增多, 广播民生新闻要想站住脚, 就要赢得群众的喜爱才行。只有民生新闻发挥独特性, 以新颖的方式第一时间传达给人民群众, 听众才会被新闻事件牵动内心, 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广播民生新闻立足于百姓, 因此就要凸显出地方性和浓厚的地域色彩, 这样才能反映出最基层的市民心声。民生新闻还要“微言大义”, 将节目做成一个正能量的导向, 弘扬社会新风, 促进社会进步。同时要凸显民生新闻的独特性, 还可以选用具有素质深度的节目主持人, 个人魅力加上真实的故事, 能引起更多的百姓共鸣, 为我们新社会建设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民生新闻节目播报也要掌握规律

广播民生新闻最多的是服务人民, 因此对于节目的播报形式也要做具体详细的规划。一个广播电台类新闻节目可以是10分钟或者20分钟, 但这对广播类民生新闻来说有点不现实, 所以这就要求广播工作者对信息进行精炼提纯, 在最短的时间力呈献给听众。其实, 一个新闻之间往往还是要开展和观众互动环节的, 这样做不仅是为了提高广播民生新闻的收视率, 更是一种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不做虚假新闻、不做没有意义的新闻, 只有新闻的质量得到提高, 民生新闻节目一定也会越办越好。

建立民生新闻的品牌推广计划

对于现如今多样的新闻媒体平台, 广播民生新闻的品牌推广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由于网络的发展, 让信息的传递不再受地域的限制, 更大的方便了群众和媒体的直接互动。而且广播民生新闻栏目也可以开展线下的群众交流活动, 使人们了解广播电台不只是电波里的声音, 而是真实存在的具有公正道义的民生新闻节目。这样做不仅是推进民众和民生新闻节目的互动频率, 更是为该节目日后的发展提供很大的发展空间。

结论

由上可知, 广播民生新闻要想在现今广播媒体和大众媒体中想占有一席之地, 就需要民生新闻自身的创新和工作人员的认真、仔细还有付出大量的耐心。广播民生新闻不仅关心着人们的生活状况, 还能及时有效的反馈信息为老百姓分忧, 同时也是一个强有力的维权监督平台, 民生新闻能体现出社会中有真情和爱得一面。因此, 广播民生新闻做大做活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我们的广播电视台工作人员应该有信心将民生新闻这档栏目做好才行, 要在对民生新闻的自我完善中不断地进步, 以促进广播民生新闻的发展。

广播民生新闻的差异化 第6篇

关键词:广播,民生,新闻,差异化

1 定位差异化

民生节目通常是将节目定位于“平民化”的地域新闻,以城市居民为受众定位,如此,各档民生新闻的市场定位便是能否占据竞争制高点的关键一环。这就要求运用差异化定位使自身产品的特色得以确立,使自己的独特性得以强化。

几年前,各级新闻广播都陆续推出了以行风政风为主旨的热线栏目,多采用“嘉宾+主持人+听众”交流互动的形式,定位千篇一律,导致质量下降,难以为继,部分栏目相继停办、转行。2014年初,许昌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对创办十多年的《行风热线》栏目进行改版,相继推出《102全接触》《102帮忙团》两个子栏目,以更清晰、个性化的市场定位在较短时间内博得了本地市场的“民生”头筹。《102全接触》以“记录许昌每一天”为宗旨,立足于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强调新闻的现场感,将听众对本土信息天然的情感心理融入定位中。《102帮忙团》则从老百姓的“油盐酱醋茶”问题入手,为百姓排忧解难。据相关公司提供的收听率调查表明,这两档节目的收听率分别处于许昌市落地广播媒体同类节目中的前两名。

2 内容差异化

在日益激烈的同城民生新闻中,由于信息具有较高的信息公开化程度,造成在采集新闻时的独家优势降低。所以,在内容上就要实施差异化策略,在制作节目方面应将个性化元素凸显出来,尽可能寻找和建立差异点,由差异点产出附加值。这些个性化的元素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2.1 个性化的主持形式

克隆借鉴民生新闻的操作和表达方式等诸多元素相对较多,但新闻主持人的主持方式无法复制。因此,近几年,许昌人民广播电台将打造个性化品牌主持人作为摆脱共性、凸显个性的一种快捷方式,培养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主持人。如许昌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主持人红云在“说新闻”时的点评本色犀利、幽默率真,《102帮忙团》的文利带有强烈的许昌话特色,点评干脆利落、幽默风趣。他们与栏目相结合,将个性化的主持和点评与节目相结合,迅速从栏目的共性色彩中脱离出来,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存在着与众不同的差异点,为听众提供了独特的信息附加值。

2.2 个性化表达

新闻资源与题材的“同城共享”造成“同题竞争”现象产生。在该情况下,信息内容的不同解读对打造栏目附加值具有极为有效的作用。以“超市外经常出现自行车被盗”的新闻为例,有的将新闻视角定位于超市管理能力不佳;有的将新闻视角定位于个人警惕性较低、警方反扒力度不到位;有的将新闻视角定位于被盗者自身无所谓的心态等。诸多视角,独特有力的到底是哪一种。

3 品牌差异化

作为栏目成熟与成功的标志,品牌的作用也极为重要。在树立了差异点并形成个性以后,广播民生新闻栏目即可开展品牌经营,全面提升节目的自身竞争力。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根据CI战略构建差异化形象。从多个方面对整个栏目实施全方位包装。如节目名称、节目标志、主持人以及宣传口号等,充分体现出节目的鲜明品牌化。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通过采用统一操作的新闻播出平台,加强营销传播形式的整合,充分实现品牌的扩张。

第一,子栏目创办的精细化,凭借栏目招牌使品牌化程度得以提升。如《102全接触》的“直播许昌”子栏目以暗访调查、与相关部门一同突击行动,结合主持人直截了当、毫不留情的点评,有效抨击了社会丑恶问题,被百姓拍案叫绝,使节目品牌的价值得到有效增强。

第二,通过举办活动的方式,充分实现品牌宣传的有效推广。如《102帮忙团》从2015年初推出“102帮忙团社区行公益活动”,以“生动健康”“送法律”“送文化”等为主题,每月一个主题,为老百姓提供全方位服务,如家电维修、无偿法律援助、接受现场咨询等,通过点对点、面对面的品牌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三,通过媒体联动的形式,使品牌实现互借和延伸,如许昌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王牌《今晚60分》与许昌电视台王牌栏目《许昌零距离》联合创办的《民生热线》直播板块,将后者的知名度和自身的资源结合在一起,大范围覆盖广播与电视的双重受众群体,使“听电视、看广播”的预期效果得到实现,同时凭借品牌互借,使栏目品牌得到最大化扩张。

4 结语

当然,差异化策略也属于一个动态化过程,任何差异都并非是永恒不变的。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媒介环境的改变,听众的需求也随之出现了不断变化,往日的差异化可能会成为现今的一般化。要想长久有效地实现差异化策略,就需要不断创新,满足听众需求上的变化,实现广播民生新闻持久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做好广播民生新闻 第7篇

自江苏电视台于2002年开播《南京零距离》, 我国电视传媒逐渐迎来民生新闻发展热潮, 使得民生新闻逐渐成为21世纪各媒体追捧的重要对象。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要呈现或展现的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状态, 报道新近发生的百信身边的新闻, 视觉独特, 而且新闻内容业余百姓生活相贴近, 由于具有亲民特色, 所以民生新闻备受当地老百姓的共鸣与认同。本研究以太原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为例分析与探讨我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发展趋势。

1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内涵

从学术上说, 可将新闻划分为财经新闻、时政新闻、社会新闻、娱乐新闻以及科教新闻五种。从定义上来看, 民生新闻并没有确切的规定与表述。李兴教授曾根据民生新闻节目内容、受众主体与性质等将其具体分为低层次为市井新闻、中层次为市民新闻、高层次为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一方面要将百姓日程生活与饮食反映出来, 另一方面还要以民生视角解读党中央方针政策与社会发展实际。比方说, 每年保障性住房、教育、医药改革以及社保等, 这些都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2 太原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生活新发现》的特色

太原广播电视台百姓频道《生活新发现》节目开播于2000年5月, 时长43min, 以下为《生活新发现》的主要特色。

2.1 报道题材亲民性

太原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生活新发现》将镜头对准邻里、街道、社区以及家庭等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并报道其身边琐事, 主要报道题材包括“麻烦事、身边事、关心事、稀罕事”, 将老百姓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状况反映出来。

2.2 以讲故事方式播报新闻

《生活新发现》严格遵循讲故事原则, 用平常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向其讲述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 以增加新闻节目的易懂性与趣味性。新闻编排逻辑与常理相符合, 生动且真实, 在编辑方面, 也尽可能选择记者现场或者同期声形式播报。

2.3 突出民生新闻节目服务性

服务性是民生新闻最大特点, 以报道的方式将及时、具体新闻信息提供给观众, 以引导老百姓日常生活, 影响人们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 极具具体性与微观性。《生活新发现》与其它生活信息类节目相比, 更具实效性, 不仅播报生活中新发现的新闻事件, 同时还会播报人们平常所熟知的生活小窍门与常识, 这就增强了该新闻节目的实用性与知识性, 更将民生新闻节目服务性特征突出出来[1]。

3 民生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经过数十年改革与发展, 逐渐走出一条被公众所接受与认可的发展之路, 而且在节目质量与数量方面都具有很大提升, 然而, 在民生新闻节目发展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作为一档日播类, 《生活新发现》也不断遭遇新的挑战, 新闻线索匮乏、收视率急剧下降、观众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关注度减弱等等问题, 已经严重制约了节目组的发展和前行的步伐。

3.1 传播内容短平快, 缺乏深度

《生活新发现》每条新闻大约两分钟, 可谓短小精悍。在采访报道方面, 记者的时效意识也比较强, 当天就会播出当天的新闻, 摆脱了以往时政新闻浓厚宣传意味与刻板生硬的弊端。然而, 该形式的民生新闻重量级报道不足, 大多播报的是交通事故、水管破裂以及邻里纠纷等, 对单个新闻事件孤立的报道, 缺乏代表性, 无法系统、深入挖掘, 而且也不会整体关照社会生活与新闻事件[2]。

3.2 记者热衷采访曝光性新闻

民生新闻的百姓代言人意识过于浓厚, 远超其职责和地位, 时间长了, 公众就会形成一种找媒体可以有效解决问题的错觉。《生活新发现》播报期间, 热线观众多是举报与投诉, 而新闻记者也比较热衷对曝光性新闻的揭露, 所以, 很多报道都只是解决少数投诉, 却几乎不会思考新闻背后的问题, 也不会有效整合新闻资源。

3.3 主持人风格缺乏特色

《生活新发现》中的主持人主要由一名主持人独自完成, 仅仅是在镜头前简单念新闻稿, 现场发挥不足, 具有过于单一的新闻播报形式, 主持人并未将栏目灵魂作用发挥出来, 而且语言风格也缺乏个性, 新闻评论过于薄弱。

4 我国现代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途径

4.1 规范民生播报语言

我国现代电视新闻传媒的发展必须规范民生播报语言, 统一使用普通话。因此, 要想提高民生播报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则必须要求民生播报人员有强烈的语言规范意识, 弄清普通话、方言、口语、俚语间的区别及练习;认真学习我国汉字发音规律, 避免在播报过程中出现发音不准、词汇使用不恰当、语法混乱等问题。尤其, 电视民生传媒对民生播报者的语言要求更高, 且语言对电视前的观众有着引导及示范的效果[3]。为此, 必须高度重视民生播报语言的规范性, 提倡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来播报民生事件。

4.2 实时精品电视传播

在电视民生传媒发展的过程中, 其栏目、节目的传播质量, 直接影响着电视民生的品牌形象, 也影响着电视民生的发展。因此, 电视民生传媒的发展, 需要增强媒体的传播质量, 同时也将媒体人的素质提升[4]。为了有效的促进电视民生传媒的发展, 可以实施精品传播, 增强媒体人的精品意识、精品质量意识, 为了保证精品传播的发展, 可以建立完善的传播质量管理机制。在实施精品传播的过程中, 要关注受众的意识、态度, 加强民生新闻的收听、收看的调查, 实施质量绩效等评价制度, 提升电视民生节目质量。

4.3 形成独特的播报风格

电视民生新闻不仅通过画面, 而且还声音传递信息并与观众朋友互动。因此, 语言风格的个性化至关重要。幽默是所有主持人必须具有的特质, 适当的语言幽默能调动气氛, 吸引听众。幽默可以是与生俱来的, 也可以是后天培养的, 这就需要民生播报者能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幽默, 将积累的幽默运用到节目中, 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4]。如:电视节目主持人汪涵在多年的主持生涯中形成了个性化的主持风格, 博览群书, 拥有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 再加上善于运用巧妙的比喻、善意的嘲讽、旁敲侧击等语言的技巧, 使汪涵的主持风格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

5 结论

总而言之, 面对激烈的新闻市场竞争,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要想在今后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取得可持续发展, 就应做好以下工作:规范新闻播报语言、实时精品电视传播、形成独特的播报风格, 同时还要创建民生新闻品牌工程, 只有这样, 才能够促进我国现代电视民生新闻更好及更快的发展。

摘要:我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经过数十年改革与发展, 逐渐走出一条被公众所接受与认可的发展之路, 而且在节目质量与数量方面都具有很大提升, 然而, 在民生新闻节目发展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本研究以太原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为例分析与探讨我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发展趋势, 以期能够为我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太原广播电视台,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玉晓.中国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发展方向研究——以齐鲁频道民生新闻栏目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 2010:123-124.

[2]张婷.民生新闻栏目编排的稳定性与灵活性——以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1 (10) :88-89.

[3]高欢欢, 谢誉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内蒙古民生新闻的舆论引导力——以内蒙古电视台民生新闻类栏目为例[C]//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 (2013年刊) .2013:120-121.

浅议广播民生新闻的采访策略 第8篇

关键词:广播民生新闻,采访策略,现场,平等交流,灵活

随着多媒体时代各媒体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为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对获取信息的渴望与诉求,具有“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的广播民生新闻应运而生。而广播民生新闻中的采访就成为关键,其质量直接决定着整个广播民生新闻的成败。广播民生新闻应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首先应具有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三大要素。广播民生新闻来自老百姓的普通日常生活,关注老百姓的生存状况、生活空间;关注老百姓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让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喜欢,使节目真正成为老百姓自己的节目。

一以平民身份寻找平民视角,与受众建立平等交流关系,寓问于谈,深入交流

1.以普通百姓的身份,从百姓视角出发,平等而真诚地与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交流

对于广播民生新闻的报道,记者要以平民身份,善于从平民百姓的角度思考,选择报道的内容和主题。从最基层的百姓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群众日常生活的变化中,发现和挖掘具有普遍意义或对百姓生活有积极意义、启示意义的民生新闻。记者必须从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角度,在新闻题材的选择和新闻价值的判断取向上,以群众需求为准则,突出新闻为受众服务,把群众的关切度和新闻对听众的吸引力为重要标准,打造适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品牌栏目。记者在广播语言语境上也要体现平民意识。在与受众交流中,要切记记者本身的身份是“平民”,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国民教育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自我价值,这对记者与人们交流时应遵循的礼节、礼貌的要求大大提高。因此,记者的平民视角显得尤为重要。记者与被采访者保持平等交流的关系,让被采访者真切地感受到记者的真诚可信,从而达到心灵的沟通,这样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采访效果。

2.广播民生新闻记者要捕捉关键信息,切中要害,以此与采访对象坦诚地深入交流

在采访活动中,广播民生新闻记者是整个采访活动的主导、总导演;采访对象是主体、演员。一个经验丰富、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强的新闻驾驭能力的新闻记者并不需要在采访现场发表长篇大论,而应该巧妙地穿针引线,把“舞台”交给被采访对象,引导采访对象尽情发挥,演好、演活新闻报道这场“戏”。记者采访提问,应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把需要表达的意思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概括。由于时间非常紧,记者应该紧扣采访主题,少说废话、空话,以免偏离主题,使采访变成漫无边际的漫谈。另外,作为广播新闻记者,提问应具体明确,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要一针见血,切忌空洞抽象的假大空,让采访对象不知所云,这样的采访无疑要失败。除了当好采访活动的总导演外,一名好的民生新闻记者还必须出色地当好捕捉新闻信息的“猎手”。现场采访记者要勤于动脑,反应敏捷,善于发现对方谈话中的关键信息,及时做出反应,并准确捕捉所要得到的信息。同时,记者采访时向采访对象的提问要有启发性,能够引发采访对象深谈,谈出真话,谈到要害。作为广播新闻记者,在提问的过程中要与被采访对象进行深入交流,注意从谈话中发现新闻,从谈话中挖掘新闻,把最关键性的问题挖掘出来,把最精华的东西摄取出来,“炒”一盘丰盛的新闻“大餐”,奉献给广大受众。

3.记者还要善于抓住民生热,使整个广播新闻的主题得以升华

广播民生新闻中关乎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及医疗卫生等政策的资讯和解读,关系三农、医保改革、社会保障等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提示等的报道,因其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反映民意,真真切切地体现了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故而颇受百姓关注。

二记者还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采访

由于被采访者年龄、职业、性格、个性、经历、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存在差异性,在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中,遇到的人和事难免各种各样。因此,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的言语表达就应因人因事而异,立足实际。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根据不同情况随机应变,临时制定相应的提问策略,灵活应对,做到“对症下药”。

1.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事,记者的采访方式必须灵活多样

广播民生新闻因其民生特性显著,服务性较强,较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因而,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应把握好时机,根据采访对象的性格特征、当时的情绪状况,选择最恰当、最科学、最有效的方式和语言进行提问交流。避免与被采访对象发生不快乃至不必要的冲突。对性格直爽的人,要采取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言语提问交流方式;对脾气暴躁的采访对象,要尽量委婉,语速尽量缓慢。总之,采访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能否做到让采访者、被采访者和受众三者满意,这与记者的个人职业素养有极大关系。

2.对于遇到专业性领域的广播民生类采访,记者务必做好充分准备,要有备而来,以防留下采访“后患”

记者要对采访对象从事的工作、活动和所研究的领域有较为翔实的了解,才能保证采访的深入,做到有的放矢。此外,记者还应当是一个多面手和“杂家”,要了解多方面的、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性知识,上知天文,下懂地理,用自己所掌握的广播知识,和采访对象深入交流,赢得采访对象的佩服与尊重,让采访对象和记者无所不谈,以便掌握足够的一手资料,使自己的采访内容丰富,对观众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还要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和对专业问题的认知水平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和吻合受众水平的问题,用来强调、解释、说明采访内容,确保受众简单明白地接收、接受信息。

3.面对特殊的采访对象,要善用特殊的采访方式进行采访

提问特殊采访对象的手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采访对象因存在过错或违纪、违法行为等,这些人在面对记者时,他们要么推卸责任、掩盖真相,要么干脆三缄其口,对实质问题避而不谈。面对这样的采访对象,有经验的新闻记者应有思想准备,应制订对策,根据不同的人采用先入为主、适度刺激、隐性采访等手段进行特殊提问,做到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但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采访对象的确存在过错行为,适度刺激,要以不伤害、非敌意为度,谨防人身攻击,以防矛盾激化,否则就会葬送获取好新闻的机会。在使用这些特殊手段进行采访时,记者切记要尊重广播新闻事实、遵守法律规定、严守职业道德、讲究党性原则。

总之,广播新闻采访是一门艺术。作为记者,我们应善于以平民的身份,从平民百姓的视角思考,与被采访者保持平等的关系,让被采访者感受到记者的真诚可信,坚决避免让其感到记者高高在上,自己像是在被“审问”似的,从而达到心灵的沟通、思想的交流,进而达到与被采访者深入交流的目的。

广播民生新闻的采访提问技巧是一门学问。所谓技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需要记者在日常采访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和探索,灵活多变。

参考文献

[1]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11) :321~325

[2]赵华荣.浅淡广播新闻采写的角度把握[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2) :80~81

做好地方党报的民生新闻 第9篇

虽然晚报和各类都市报在报道民生新闻方面起步早, 做得也比较有特色, 但是党报在做好民生新闻方面依然有着独特的优势。如何将民生新闻做大做强, 做出党报自身的特色, 提升党报舆论引导能力, 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作为地市党报, 应该从“三贴近”入手, 依托党报时政新闻资源优势, 深入挖掘这一“富矿”资源, 从民生看国计, 突出新闻传播的民生信息要素, 让党报真正成为百姓的“贴心报”。

立足权威解读彰显党报高度

各级党政机关的重要活动、会议、政策出台等, 无不与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都是重要的民生新闻。而在此类活动中, 党报记者占有独家采访权或优先采访权。地市级党报作为党委机关报, 传达的无疑是党的声音、人民的心声, 在重大民生问题上, 党报立足于权威信息、权威解读的党报民生新闻, 比起晚报、都市类报纸的民生新闻, 更有权威性和影响力。

近年来, 《南阳日报》把民生新闻渗透到日常报道中, 不局限于政策发布解读和常规宣传, 而是把影响百姓生活的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 贯穿于每一阶段性的时政报道和主题报道中。采编人员无论是确定选题、采写稿件还是安排版面, 都必须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 关注民生, 将老百姓关注的问题突出报道, 即“老百姓想知道什么我报道什么”。

南阳市委、市政府把以人为本摆在提升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高度加以落实, 每年都集中办理一批惠民实事。南阳日报紧紧抓住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和群众关注热点的交叉点, 寻找新闻报道的独特视角。《南阳日报》已经连续3年在要闻版上, 把南阳市政府为市民办的“十件实事”详细刊登, 把政府的承诺、责任人、具体的事件、完成情况等, 都登在报纸显要位置上, 让群众一览无余。每年市里两会期间, 《南阳日报》都不惜版面, 对党和政府的重要方针政策进行权威解读, 重点报道。

对南阳市不同时期的重大举措, 《南阳日报》还适时开专栏推出系列报道, 加强舆论引导。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南阳的经济发展也有所减缓。《南阳日报》先后开辟《抓项目保增长决战二季度》、《化“危”为“机”典型样本解读》、《非常之年看南阳年终特稿》等专栏, 刊发50多篇不同题材的重头稿件, 加以宣传引导, 鼓舞民心, 奋发前行。2010年, 南阳日报在开辟《县市区工作部署特别报道开好局起好步保持跨越发展好态势》专栏的同时, 结合2010年初, 南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服务带动“四个带动”, 推动新时期新阶段南阳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 在《南阳日报》一版整版刊发本报编辑部“四个带动”系列评论, 大造声势。

找准报道切入口引导民生热难点

民生新闻聚焦百姓生活。针头线脑、吃喝拉撒等是百姓生活中的小事, 可却跟百姓离得最近, 也最能引起百姓的关注。地市级党报做民生新闻要学会小中见大。

为了直接倾听群众的投诉和意见建议, 更为了能得到好的新闻线索, 南阳日报创办市民呼叫中心。借助这一平台, 他们又创办了“热线民声”专版, 由市委、市政府牵头, 市直各部门参与, 每天固定推出一期, 开设《想说就说》、《这事儿该谁管》、《热线回音》、《一周综述》等栏目。每周四推出“热线民声”之“便民服务网”专题, 与城建、环保、供电、质监、文化、工商、物价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联动。每周五推出“热线民声 (特别版) ”, 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 注重与读者的互动沟通, 注重对焦点问题的权威解答, 注重对政风行风问题的落实解决。

南阳日报的市民呼叫中心不仅为“热线民声”专版提供市民反映的困难、问题, 还与报社各个版面联动, 提供新闻线索, 对本报刊登的一些新闻, 发表看法、意见, 均可致电本报市民呼叫中心参与讨论。

“热线民声”专版不仅吸引了老百姓的目光, 还引起了各级职能部门的高度关注。凡是在“热线民声”专版上刊出的投诉, 南阳日报的工作人员都要联系责任单位督促其办理, 并将办理结果在随后相应版面刊出。正是这种有呼有应的形式, 使得老百姓非常喜爱这一专版, 有关职能部门也很重视这一专版。

依托组织策划拓展民生新闻视野

依托党报的公信力平台, 南阳日报为了充分发挥组合报道的威力, 做活、做足民生新闻, 一直把新闻策划作为工作的重要一项, 着力加强, 强势引导。

关注民生, 关注弱势群体, 关注百姓生活, 搞好排忧解难报道, 倡导新生活, 宣传新气象, 这是新闻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党报职责所在。《南阳日报》以足够深邃的思想力, 记录城事、乡事、百姓事, 扩大影响力。他们每年都要策划几十个活动, 让读者成为报纸的重点, 结合春夏秋冬时令, 以及老百姓的需要, 动静结合, 12个月月月有策划活动。

“牵手日报·与您同行”活动自2006年开展以来, 举办了11次活动。仅2007年, “牵手日报·与您同行”活动就举办9次。该系列活动融公益性、娱趣性、互动性、服务性、益智性、亲近性等于一体, 打造出一个南阳日报与读者互动、交流、沟通的平台。目前, “牵手日报·与您同行”已成为报纸系列公益活动的著名品牌, 深受市民喜爱。救助百户特困职工家庭活动开展10余年来, 南阳日报共募集资金57万余元, 各类物资价值9万余元, 先后有1000多户特困职工家庭得到救助。救助活动得到南阳市上下的关注和支持, 先后有数十万人参与, 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被誉为一项构建和谐新南阳的德政工程。救助贫困大学生活动自2000年开展以来, 已累计筹集资金1417.2万元, 帮助6962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

上一篇:企业品牌策略下一篇:小儿喘憋性肺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