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品种鸡范文

2024-05-23

地方品种鸡范文(精选9篇)

地方品种鸡 第1篇

1 中心产区自然经济情况

灵昆鸡中心产区位于温州市龙湾区灵昆镇。分布于温州市龙湾区、瓯海区郊区以及乐清市、永嘉县、瑞安市等地。

龙湾区灵昆镇是个岛屿, 位于瓯江入海口, 为河流及潮流共同作用形成的冲击平原, 地势低平, 地表面海拔在2.6~3.5米之间, 地表坡度极小, 物质组成为粘土、粉质粘土夹粉土或粉沙薄层, 为江口沙洲岛。灵昆岛属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性气候, 温暖湿润, 气候宜人, 年均气温17℃, 年降水量为1690mm, 无霜期310天,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饲料资源丰富, 为灵昆鸡的形成, 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该岛无兽害, 隔离条件良好。

2 体形外貌

灵昆鸡体躯呈长方形, 一般均具有“三黄”的特点。按外貌可分平头与蓬头 (后者头顶有一小撮突起的绒毛) 两种类型, 脚上多数有毛, 当地俗称“着袜子”。

雏鸡全身黄色绒羽, 喙、腿、皮肤黄色, 出生体重平均33.0g。公鸡全身羽毛红黄色或栗黄色, 有光彩, 颈、翼、背颜色较深, 主翼羽间有几片黑羽, 尾羽的大小瑶羽黑绿色。头椭圆形, 清秀、中等大小, 单冠, 中等高, 冠齿6~8个。冠髯、脸鲜红色。眼亮有神, 虹彩黄色。喙、腿、皮肤亦黄色。头昂立, 胸宽广, 尾上翘, 姿态威武, 举止敏捷。成年鸡体重约2.5kg。

母鸡淡黄或栗黄色, 有的在颈、翼、尾部有少许黑羽。单冠直立, 有的倒向一侧。冠、髯、脸均红色。头轻、颈中等长, 眼亮有神, 黄色虹彩。喙、胫、皮肤黄色。结构匀称, 行动灵活, 觅食力强。成年体重约1.7kg。

3 生产性能

灵昆苗鸡容易成活, 健康合格的苗鸡成活率在91%以上。苗鸡、育成鸡的生长速度据温州市农科院统计, 灵昆鸡公鸡4周龄的体重为340.2g, 10周龄体重为1003.2g, 绝对增重在第8周最快, 达到129.4g, 相对增重率在第1周达最高值, 为149%, 料肉比为2.87:1。灵昆鸡母鸡4周龄的体重为259.43g, 10周龄体重为897.23g, 绝对增重在第8周最快, 达到127.2g, 相对增重率在第1周达最高值, 为100%, 料肉比为2.90:1。

4 繁殖性能

灵昆鸡在150~180日龄, 体重1.5kg左右时开产, 初始蛋较小, 不到45g, 一个月后, 逐渐增大到45~55g, 均重49.62 g。蛋壳厚度0.31~0.45mm, 粉色, 蛋形指数处于1.26~1.4之间。蛋黄颜色8~9级, 蛋黄比率33.47%, 蛋白浓稠, 味鲜美。血斑率14.29%, 肉斑率10.71%。种蛋受精率可达91%以上, 一般年产蛋110~130枚, 高的可达160枚以上。

灵昆鸡的就巢性差异很大, 农村散养, 母鸡就巢率约占30%, 种鸡笼养, 就巢率约占10%, 灵昆鸡孵化时间为21天左右, 受精蛋孵化率可达90%以上。

5 小结

灵昆鸡是温州地区优良的地方品种。上世纪后期, 灵昆鸡存栏量急剧下降, 少量存在于农村散养, 品种杂化, 品质退化严重, 必须继续予以保护和选育提高。本世纪经保种选育后, 品质逐渐趋向稳定。近年来由于受到市民喜欢食用本地鸡的影响, 再加上灵昆鸡具有“三黄”、头戴冠和脚穿袜的独特特征, 灵昆鸡的市场价值更加凸显。缺点是成年个体较大, 因此建议培育个体小 (体重在1.5kg左右) 的灵昆鸡, 并针对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培育快大型肉鸡和优质型肉鸡。

地方鸡品种:曹州斗、肉兼用鸡 第2篇

当前国内外斗鸡品种甚多。国外品种有:越南斗鸡、菲律宾斗鸡、泰国白斗鸡等;国内品种有:中原斗鸡、吐鲁番斗鸡、西双版纳斗鸡、渲州斗鸡、山东斗鸡(鲁西斗鸡)等。曹州斗、肉兼用鸡是山东曹州魏湾镇鲁西斗鸡养殖场,以泰国斗鸡、吐鲁番斗鸡、西双版纳斗鸡、渲州斗鸡等为父本,以当地“唆鸡”为母本,杂交培育而成的斗、肉兼用品种。

该品种公鸡具有鹰嘴、鹅颈、鸵鸟身三大特征,体型高大,英俊魁梧,体质健壮,肌肉丰满,胸肌发达,躯体紧凑结实,颈长腿高,尾羽高举,形似鸵鸟,阳刚之气十足,成年公鸡体重5~6公斤。母鸡体型外貌与公鸡近似,而整体偏小,成年体重3.5~4公斤。

优质地方土鸡品种——秦巴鸡 第3篇

1 品种形成与原产地

1.1 品种形成

秦巴鸡形成历史大约有两千年,从秦巴山区旬阳、南郑等县出土的汉代陶鸡中,已有与现代秦巴鸡相似的类型。从相关资料和调查中得知,从清代至建国后的六七十年代,因经济封闭,交通不便,在秦巴山区农村基本上没有引进外来鸡种,农户饲养的全为秦巴土种鸡,采取以户为单位的小型分散的半舍饲半放牧饲养方式。秦巴鸡就是在这种社会条件和生态环境中,经自然选育而形成的。

1.2 原产地与分布范围

秦巴鸡原产地为四川北部的大巴山区和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主要分布于四川巴中的南江、通江县,广元的朝天区、旺苍县,陕西安康的旬阳、石泉县,汉中的汉阴、西乡、商洛县等地区。巴中市以南江县贵民乡、杨坝镇、关田乡、北极乡和通江县的胜利乡、板桥乡、沙溪乡、板凳乡的秦巴鸡的品质最为纯正。

1.3 品种适应性与抗病力

秦巴鸡原产地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精、粗饲料十分丰富,青绿饲料和虫、草常年不断;加之当地对秦巴鸡的管理粗放,产地多数人家无专用鸡舍,常栖息在牲畜圈舍横梁或农家柴房上,因而秦巴鸡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由于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繁衍,表现出了较强的抗逆性,该品种无论雏鸡还是成年鸡均很少发病。

1.4 品种变化

自2013年以来,巴中市内的秦巴鸡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截至2015年底,秦巴鸡的存栏总数为9 630只,其中,品质特征较纯正的有2 350只(母鸡2 000只左右,公鸡约300只),红棕羽系的数量相对较多,梅花羽系的数量不足200只。因未经有计划地选种和系统地育种,梅花羽系的秦巴鸡正濒临灭绝。

2 外貌特征与性能

2.1 外貌特征

秦巴土种鸡体格中等、头颈高举、尾羽上翘、体格结实,属蛋肉兼用型(其中的梅花羽系体型接近肉用型)。

2.1.1 公鸡的外貌特征

公鸡头颈直立、胸部发达,胸挺、颈高、尾羽耸立、雄伟美丽,行动敏捷,叫声洪亮。公鸡多为单冠,冠大而直立(一般有5~7个冠峰),亦有极少豆冠、核桃冠。肉垂、耳叶大,冠、肉垂、耳叶、脸均为鲜红色。喙略为弯曲,呈黄褐色或米黄色。公鸡羽毛多为金黄或棕红色,当地农民俗称“红鸡公”。梳羽、衰羽一般为金黄色;主尾羽、主翼羽多带有黑色,并有金属光泽,也有少数公鸡全为褐黄或棕红色。胫、趾为青灰或铁灰色,皮肤多为白色或淡黄色,少量为乌黑色。

2.1.2 母鸡的外貌特征

母鸡头小而清瘦,颈较粗短,体躯深宽,羽毛紧贴,尾羽上翘,体质结实,行动灵活,觅食力强。母鸡多为单冠,冠较小(有4~6个冠峰),亦有少数豆冠。冠、肉垂、脸均为红色,极少数有羽毛冠,农户俗称“冒冒鸡”。母鸡羽色以黄麻、褐色、黑色为主,还有少量黄色、灰色和黑白条纹相间的花纹羽(当地农户俗称梅花鸡或竹斑鸡)。胫、趾为浅灰色或铁灰色,大多数无胫羽,极少数有胫羽者,农户俗称“裤脚鸡”,皮肤多为白色或淡黄色,少量为乌黑色。

2.2 生产性能

秦巴土种鸡因长期自然放养,活动空间大,放养地生态环境好等优势,年平均产蛋量在160枚,最高达220枚,2~5月为产蛋旺季,月均产蛋22枚左右,冬季在高寒山区有1~2月的休产期,平均蛋重55 g左右。公鸡于90~120日龄开啼,并开始出现交配行为,母鸡多在150~180日龄开产。

2.3 繁殖性能

秦巴土种鸡以农户分散小群饲养为主,其公母比为1∶7~1∶8。受精率达93%以上,母鸡自然孵化率达90%,人工智能孵化率达98%以上;30日龄育雏率达90.6%,有的甚至高达97%以上。

3 品种保护与开发

3.1 品种保护

秦巴鸡是陕南与川北的一个古老的且性能较好的蛋肉兼用型地方鸡种,具有适应性好、觅食力强、体质结实、反应灵活、耐粗饲、抗病力强、性情温驯、产蛋和产肉性能良好、蛋较大、肉质鲜美等优点,在陕南安康地区、川北巴中、广元等地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目前,巴中市人民政府已安排专项资金在南江县和通江县分别建立了核心保种场,分别对秦巴鸡的红棕羽系、梅花羽系开展保种和提纯复壮工作,划定核心保护区范围,完善保护措施,防止外来鸡种侵入,保护其品种特性。鉴于该品种分布于四川北部和陕西南部地区,建议组建跨省保种选育机构,在核心区建立秦巴鸡的核心群和繁育基地,有计划地开展保种、选种和育种工作,以保护秦巴山区这一特有且濒危的地方鸡品种,丰富我国鸡品种基因库。

3.2 品种开发

地方品种鸡 第4篇

增寿麻鸡是利用引进的十几个地方优质土鸡品种,用现代科学育种技术,经过多年辛勤培育成功的经济效益高、优良性状多的优良品种。本品种既保持了地方传统土鸡肉味佳、体型美的优良性状,又改良了地方土鸡生长慢、产蛋少、爱抱窝、成熟晚、易啄羽等缺点,是当前在众多黑脚麻羽鸡种中的优良品种。

增寿麻鸡长速快、早熟,50日龄体重,公鸡1.3公斤,母鸡1公斤。作为小规格肉鸡供应市场,45日龄即可上市。70日龄体重,公鸡1.7~2.3公斤,母鸡1.3~1.7公斤,比同类品种缩短饲养期20天以上,每只鸡省料1公斤以上,经济效益极其显著。

增寿麻鸡易合群、无啄癣,可大群饲养,无论是圈养还是放养,每群均为2000~5000只。在饲料营养达标、饲养密度合适的情况下,于80日龄前出栏不会发生互相践踏、啄癖、打斗现象,从而减少了设备投资,减少了劳动强度,减少了鸡应激消耗,显著地提高了经济效益。

增寿麻鸡冠高、脸髯红润,长羽快,羽光亮、整齐。50日龄全身羽毛丰满,尤其是翅膀下、大腿上的绒毛均已齐全,毛色一致,母鸡麻羽黑黄适度,公鸡艳红光亮。脚胫的黑(青)度、细小度均能适应各地市场要求。

增寿麻鸡产蛋率较高,开产早、整齐,24周龄达50%,27周龄达80%,68周龄产蛋185枚。不抱窝、性情温顺,舍内平养条件下每平方米养4~5只。种蛋合格率高、畸形蛋少,蛋壳质量好。孵化率高,平养,公母1 ∶10情况下,入孵蛋出健苗率85%~90%,商品代基本无白羽鸡苗。父母代优良性状与商品代鸡苗畅销,饲养父母代种鸡经济效益极显著。(见中插四图8)(福建林增寿)

2.乌骨鸡中的新贵--黄凤乌骨鸡

地方品种鸡 第5篇

关键词:象洞鸡,遗传资源,保护利用

我国是养禽大国, 养禽历史悠久, 是世界上鸡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随着养禽业的迅速发展, 养禽企业盲目追求高产, 从国外大量引进高产鸡种, 并进行盲目杂交, 使得地方品种受到严重的冲击, 有些优秀地方鸡种甚至濒临灭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禽类产品的消费观念也发生转变, 对风味、营养、健康环保的要求逐步提高, 地方鸡种逐渐受到广大消费者欢迎。因此, 做好地方鸡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 对调整养鸡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象洞鸡基本情况

1.1 象洞鸡概况

象洞鸡是福建省武平县象洞乡的地方特色品种, 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具有适应性强、抗病性好、耐粗饲、体型清秀、肉质细嫩、肉味芳香等特点;主要特征表现在鸡冠为单冠分叉, 颌下无肉垂, 而有发达的放射状胡须, 喙、脚、皮肤都呈黄色。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 武平县政府和相关部门就对象洞鸡进行了重点研究和保护, 武平县畜牧兽医水产局坚持不懈地组织相关专业人士, 对象洞鸡进行地方品种选育和申报工作, 得到福建省农业厅、畜牧局、质监局等部门的重视和关注。2007年, 福建省农业厅组织专家对象洞鸡进行了地方资源品种技术参数的测定, 同时武平县畜牧兽医水产局组织有关专家和当地技术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收集和技术资料采集、整理, 并向农业部申报。

根据农业部2010年1月15日发布的第1325号公告, 武平象洞鸡经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通过, 且公示期满无异议, 被正式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在该次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通过的全国43个遗传资源中, 象洞鸡是福建省唯一的一个畜禽遗传资源, 也是武平县历史上首个获得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审定、鉴定的品种[1]。

1.2 象洞鸡的生产性能

象洞鸡前期生长较慢, 非全价配合饲料饲养60 d, 公鸡平均体重可达0.4 kg, 料肉比为3.5:1;母鸡平均体重可达0.35 kg, 料肉比为4.0:1。2月龄以后增重较快, 6~7月龄可达标准体重。成年公鸡体重为2~3 kg, 成年母鸡体重1.75~2.5 kg。粗放饲养条件下, 10~12月龄才能育成。

1.3 象洞鸡的繁殖性能

据资料记载, 象洞鸡开产时间为180~210日龄, 种蛋受精率为83%, 受精蛋孵化率为80%, 300日龄平均蛋重为48 g, 500日龄平均蛋重为52 g, 年产蛋量为80~120枚。母鸡具有较强的就巢性, 就巢时间每次持续5~15 d[2]。

1.4 象洞鸡的种质资源优势

中国畜禽品种具有遗传多样性丰富、耐粗饲、肉质好、抗逆性强、有害基因频率低等特点[3,4]。这些畜禽品种既是宝贵的遗传资源, 也是价值极高的经济资源。近年来家禽遗传多样性的降低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5]。地方畜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是未来畜禽品种改良的遗传基础[4]。

作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 象洞鸡具有适应性强、抗病性好、耐粗饲、体型清秀, 肉质细嫩、肉味芳香等特点, 是禽类品种宝贵的遗传资源, 为我国养禽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动力和基本素材, 保护象洞鸡的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对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象洞鸡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

2.1 象洞鸡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

2002年, 通过政府扶持, 当地养鸡专业户练文基建成首家象洞鸡繁育场, 通过建立基础鸡群, 进行种选、蛋选、苗选等大群选育措施, 使象洞鸡品种得以纯化, 体型外貌趋于一致, 后代的外貌分离现象已在3%以下, 品种特征遗传稳定。2004年以来, 又有3个象洞鸡养殖场相继建立, 品种规模得以进一步扩大。至2008年, 已建有核心群家系95个, 资源保种群1 100羽以上, 育种群种鸡5 000羽的群体。象洞鸡的饲养已进入商品鸡苗的繁育阶段, 商品鸡苗销售到周边的上杭县、武平县各乡镇以及广东省的蕉岭, 产品进入福建省的厦门、梅州等大中城市。

象洞鸡的主要利用方式是纯种的直接利用, 其产品阉鸡的价格和饲养效益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象洞鸡的养殖利用规模相对较小, 以农户小群饲养为主[2]。

2.2 象洞鸡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选育工作所需时间长、资金短缺等原因, 象洞鸡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进展缓慢, 主要还是以象洞鸡品种的简单利用为主。养殖利用规模相对较小, 以农户小群饲养为主, 技术能力有限, 难以形成开发主体。生产经营方式比较落后, 对象洞鸡品种资源的利用十分不利。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象洞鸡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有效实施。

2.3 象洞鸡品种资源利用的建议

象洞鸡种质资源利用方案:一是本品种直接利用;二是杂交改良利用:三是以本品种为基础作育种素材, 引入外血进行杂交选育, 培育成新的品种[6]。第一类方案, 要求象洞鸡具有独特的品质特性或突出的经济性状。第二类方案, 是指利用象洞鸡的突出经济特性来满足消费者的要求, 但在某些方面有缺陷, 需要改良提高。可适当引入外血, 进行适宜的导入杂交, 然后选育成较满意的品种投入生产。这是一个省力、省时, 既能很好利用地方品种特性, 又能更充分满足市场需要的利用品种资源的有效途径。第三类方案, 是以象洞鸡为育种素材, 充分发挥其特定基因的优点, 适当引入外血进行杂交选育, 经过多个世代选育固定, 培育成新品种。这种方式所需时间长, 成本高, 群体规模也较大, 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传统的育种方法。

以上方案中, 哪种方案最适合象洞鸡种质资源的充分利用, 还需要经过长期的摸索。但毫无疑问的是, 无论是哪种方案, 都必须在保种的基础上进行。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地方鸡种的优良性状;另一方面, 又必须确保象洞鸡的优良种质特征得到更好的保护。

2.4 象洞鸡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展望

随着对地方鸡种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 国家对地方鸡种保护与利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 分子生物学不断发展, 对地方鸡种遗传多样性研究不断深入, 为地方鸡种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近年来, 象洞鸡作为优质地方品种, 已被广大消费者所认可, 其市场需求不断加大。提高其产品的产量、质量和经济价值、品牌价值, 对促进养禽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象洞鸡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 为我国养禽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动力和基本素材, 保护象洞鸡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对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http://www.longyan.gov.cn/rdzt/qjly/dt/200911/t20091130_122628.htm.

[2]刘良忠.武平象洞鸡概况与展望[J].福建畜牧兽医, 2008, 30 (6) :47-49.

[3]孙伟.中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研究进展[J].畜牧兽医杂志, 2001, 20 (1) :7-9.

[4]吴常信.家禽遗传资源与地方鸡种在家禽生产中的利用[J].中国家禽, 2001, 23 (23) :3-7.

[5]Fulton J E, Delany M E.Poultry genetic resources-operation rescue needed.[J].Science, 2003, 300:1667-1668.

湘黄鸡品种介绍与养殖 第6篇

湘黄鸡属肉蛋兼用品种, 产于湖南衡阳, 是湖南的优良地方鸡种。它是农家所养的地方小鸡种经过多年选育而成, 又名三黄鸡。

1.1 产地环境

湘黄鸡产地湖南地处东经108°47′~114°15′, 北伟24°38′~30°08′,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在16~18℃, 适宜畜牧、家禽养殖, 特别适合湘黄鸡养殖。

1.2 产地分布

湘黄鸡原产湖南的永兴、桂东一带, 现在产地已北移, 主要产于湖南省衡阳、湘潭市等地, 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湘江流域和京广线的衡东、衡南、衡山、桂东、浏阳等县。其中心产区为衡东、衡南、衡山三县交界的泉溪、双林、茶市、花桥、大浦、霞流、石湾、萱州、白沙以及永兴县的大布江、千冲、七甲、龙形市等地。湘黄鸡还在全省其它地市有零星分布。

初步调查, 在湘黄鸡的主产区湖南衡阳市, 每年出笼鸡总数中湘黄鸡所占比例由10年前的5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98%。预计到2014年, 全市饲养量将达1.5亿羽, 出笼商品肉鸡1亿羽, 湘黄鸡规模化养殖已成为衡阳市振兴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1.3 品种历史

湘黄鸡早在春秋时代, 饲养历史已达2 000余年。民间土种鸡被择优选入越王宫中, 作为观赏玩乐之用, 逐渐形成性状良好的鸡种, 名为“湘黄鸡”。在清朝道光年间被列为贡品鸡。1979年, 国家外贸部命名湘黄鸡为“名贵项鸡”。1999年投资180万元兴建的“衡南县湘黄鸡原种鸡场”对湘黄鸡这一品牌进行提纯和保种, 现存笼种鸡3 000多羽, 年向繁殖场提供父母代种鸡45万套。迄今, 湘黄鸡在港澳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 是湖南传统的出口鸡种。

1.4 外貌特征

湘黄鸡以三黄 (毛黄、嘴黄、脚黄) 为特征。它躯体大小适中, 成鸡一般重1600g, 结构匀称, 头小, 单冠, 脚矮, 颈短。公鸡前胸宽阔, 毛色金黄带红, 躯体秀丽而英武, 啼声响亮而清脆;母鸡躯体较短, 背宽, 后躯浑圆, 腹部柔软而富弹性, 产蛋性能好。

1.5 品种性能

1.5.1 适应能力强。

湘黄鸡为本地优质土鸡, 对气候环境适应性强, 抗病力强, 耐粗饲, 易于饲养管理。

1.5.2生长速度与产肉性能。

平均体重:初生30g;30日龄180g;60日龄:公鸡420g, 母鸡400g;90日龄:公鸡770g, 母鸡680g;120日龄:公鸡1.2kg, 母鸡1kg;成年期:公鸡1.7kg, 母鸡1.6kg。早期羽毛生长速度较快, 出壳后4天开始长翼羽, 20天长尾羽, 40天长齐羽毛的占90%, 尚有10%为光背秃尾。150日龄公鸡平均全净膛屠宰率为75%, 母鸡为68%。

1.5.3 产蛋性能与繁殖性能。

湘黄鸡性成熟早, 平均125天。母鸡平均开产日龄为170天。500日龄平均产蛋130枚, 平均年产蛋165枚, 平均蛋重42g。公鸡性成熟期为80~100天。公母鸡配种比例为1∶15。平均种蛋受精率为85%, 平均受精蛋孵化率为90%。公母鸡利用年限1~2年。

1.6 经济价值

湘黄鸡肉质细嫩, 味道香甜, 经济价值高, 是湖南传统出口鸡种。1979年, 国家外贸部命名湘黄鸡为“名贵项鸡”。迄今, 湘黄鸡在港澳市场具有很高的声誉。

1.7 药用价值

湘黄鸡因其肉质软滑多汁, 味道鲜美并兼具滋补肾功能, 在清朝道光年间被列为“贡品鸡”, 其药用价值高, 能补虚损、健脾胃, 强筋骨, 调经血, 止白带, 是妇科良药。久病体虚者和产妇炖食湘黄鸡, 尤有滋补、强身健体、促进恢复的功效。湘黄鸡还是一些民间验方的主药, 颇为灵验。比如:用母鸡加天麻清蒸服食, 可治头晕;母鸡加砂参清蒸食用, 治疗肺结核有一定的疗效。

2 湘黄鸡的养殖管理

搞好湘黄鸡养殖, 也就是说搞好饲养管理, 包括育雏鸡、育成鸡、蛋鸡和种鸡饲养管理。

2.1 育雏鸡、成鸡的饲养管理

2.1.1 适宜的环境

(1) 温度:前3天34-35℃, 第1周30~32℃, 第2周27~29℃, 第3周24~28℃从第四周以后恒温21~23℃。肉雏鸡所需的适宜温度比蛋雏鸡高1~2℃, 肉雏鸡达到正常体温的时间也比蛋雏鸡晚1周左右。

(2) 湿度:第1周70%, 以后为60%。提高湿度可以在火炉上加一盆水, 让其蒸发或在过道上泼开水。夏季, 为了提高湿度可以用水袋或“旱地龙”管充水 (农村浇地用的) 放在网上, 自由蒸发。

(3) 光照: (1) 光照时间。进雏后第1~2天实行通宵照明, 其它时间为23h照明, 1h暗光, 目的是为了锻炼雏鸡对黑暗的适应力, 防止停电时对肉鸡造成应激而使鸡群拥挤窒息死亡。 (2) 光照强度。整个饲养期, 光照强度可由强渐弱。第一周2.5~3w/m2, 第二周1.5~2w/m2。

(4) 通风:当通风不良时将导致舍内空气污染, 氨气、CO2、H2S、CO等有害气体均影响雏鸡生长发育, 特别是以煤炉作为热源时, 防止CO中毒。

2.1.2 饲养密度

不同时期湘黄鸡饲养密度见表1。

2.1.3 饮水与开食

雏鸡入舍后, 首先供给饮水, 最好为温水, 防止鸡体脱水, 同时, 最初1~2天在饮水中加5%葡萄糖补充能量, 或在饮水中加入电解质, 以增强机体的抗病力, 并注意饮水器数量充足和分布均匀, 让雏鸡容易接近并随时喝到水而不沾湿绒毛。雏鸡开食时间为鸡群饮水2~3h后1/3个体有啄食表现时开始喂料。第1周使用料盘, 喂料也可以撒在面积较大的厚纸或塑料薄膜上, 让雏鸡自由啄食。5~7天增加部分料桶, 逐渐去料盘。为诱导雏鸡尽早吃上饲料, 初饲几天舍内光线要明亮。

2.1.4 雏鸡的日粮配合

要求日粮新鲜, 营养全面, 混合均匀。在1月龄内日粮中的粗蛋白质含量为21%, 代谢能约为12.13MJ/kg, 粗脂肪1%, 粗纤维低于5%。

2.1.5 喂料次数及采食量

肉仔鸡实行自由采食。提供充足的采食槽位, 保证每天适宜的饲喂次数。初饲雏鸡每天采食量少, 一般间隔2~3小时饲喂一次, 每天饲喂8~10次, 以后逐渐减少饲喂次数。并调节加料量, 使鸡群每次加料前把上次料吃光, 清理饲糟后再重新加料。防止因饲糟过小, 或加料过多出现抛料现象。

若采食减少, 应重点检查有无异常, 这类原因大致有:突然换料;饲喂时间改变;饲喂质量下降或发霉变质;湿拌料改为干拌料;舍内环境不良或管理方法不当;鸡群发生疫病等。

2.1.6 料型与饲喂要求

一般0~2周龄饲喂细粒料或粉料, 但粉料不宜磨的过细, 否则因不利啄食, 降低采食量。2周龄后最好饲喂颗粒料, 颗粒料营养完善, 能促进鸡只采食, 减少饲料浪费, 有利于增重, 虽饲料成本高一些, 但饲料效果明显优于粉料。采食量多少与肉仔鸡的增重速度直接相关, 改善饲养条件是维持鸡群正常采食量的有效措施。

(1) 适宜的舍温。温度较低食欲强, 所以夏季做好鸡舍降温是维持鸡群正常采食的有效措施。

(2) 提高饲料的适应性。鸡喜食颗粒料, 配合饲料要进行颗粒化加工。

(3) 分次饲喂。短时间停料能刺激鸡的食欲, 分次间断给料比始终有料能明显的促成采食高峰。停料时间根据鸡龄和每天饲喂次数而定, 饲养中后期喂料次数由4次减至2次, 间断时间逐渐延长。如每天早晨6点和下午6点是加料一次, 加料后9~10h内料槽有料, 将2~3h为给料时间。固定加料时间有利于建立鸡采食条件反射, 增强供料时间内鸡的食欲。

2.1.7 消毒

(1) 饮水消毒:饮水是鸡群疾病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空气中漂浮的尘埃和病原微生物, 随时会污染饮水器的饮水, 从而引起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疾病。饮水中加入适量的消毒药可以消灭水中带有的细菌和病毒, 同时会杀灭随时污染饮水的病源微生物, 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支原体等。实践证明, 如果能做好饮水消毒, 将对预防各种病毒和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极为有利, 尤其是呼吸道疾病。

(2) 喷雾消毒:能杀灭空气中浮游细菌和病毒, 能维持室内环境的清洁。

2.1.8 谨防应激

引起肉鸡的应激反应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自体强烈的物质代谢和蛋白质合成所产生的应激, 这种应激使鸡适应性降低, 对饲养条件要求也非常苛刻;二是易受外界不良刺激而引起体内生理异常变化, 这类因素又可分两种, 如舍内温度过高过低、潮湿、通风不良、无序光照和噪音等, 称为环境性应激因素;还有因对鸡群管理不当造成的, 如密度过大、不定时饲喂、转群、接种疫苗和病原感染, 称为管理性应激因素。

2.1.9 放牧

对育成期湘黄鸡实行放牧饲养, 这样既锻炼了体质, 又节省了饲料。放牧年龄应在两月龄后以及外界气温不低于10℃时开始进行, 同时预防兽害, 注意气候变化。收牧时进行鸡群整顿, 在驱虫后转入种、蛋鸡舍。

2.2 蛋、种鸡饲养管理

饲养种母鸡与商品蛋用鸡的目的, 就是获得数量多、质量好的种蛋和食用蛋。

种鸡按饲养方式多为半舍饲, 有的采用平面网状或栅状地面, 也有采用混合地面饲养。近年来也有采用种鸡笼养的。商品蛋用鸡多采用半舍饲或舍饲。机械化蛋鸡场多采用笼养。

2.2.1 日粮配合

根据饲养标准的要求, 结合湘黄鸡品种、年龄、体重、产蛋率、季节、饲养方式等情况, 调整配合日粮。

2.2.2 喂量与喂法

一般每日每只鸡平均饲喂混合料90~150g。平养时多采用粒饲、干粉料与湿饲法三种, 常结合交替使用, 每日喂3~5次, 青绿饲料可以单独喂。

2.2.3 饲养管理要点

(1) 春季。正处于产蛋旺季, 因此必须确保饲料的全价营养, 增加喂食次数1~2次。每四只产蛋鸡备一只产蛋箱。要勤收种蛋, 防止窝外蛋, 减少破蛋率。早春受精率较低, 应控制公母鸡配种比例为1:15, 还应加强对公鸡的照料, 添设悬挂墙上的公鸡专用食槽。为了防止啄癖发生, 必要时实行断喙。注意产蛋率与饮水情况, 防止惊群, 以免影响产蛋率。

(2) 夏季。注意防暑降温, 使产蛋率和品质不下降。适当提高日粮中的蛋白质和矿物质的含量, 降低每公斤饲粮代谢能的大卡数。确保饮水与青绿饲料的充分供应。早晨要早喂, 少吃多餐, 以保持旺盛的食欲。如添加维生素C的制剂, 可提高食欲和产蛋量。鸡舍要通风良好, 运动场要没有树荫和凉棚, 场地保持干燥。饮水器要置荫凉处, 保持饮水清凉。在夏季, 常在鸡舍空间或鸡的体表喷水雾以降温。晚上要迟收鸡。勤收种蛋, 做好种蛋及食用蛋的保存工作。及时处理就巢母鸡。减少鸡群密度, 防止鸡群中暑。

(3) 秋季。由于日照趋短。且正处于新母鸡开产与老母鸡换羽期间, 是整顿鸡群的有利时机。为使新母鸡迅速达到产蛋高峰, 保持体重适中, 就必须注意日粮中蛋白质的水平, 特别是胱氨酸的含量要满足需要。坚决淘汰停产、低产、病弱和早已换好新毛的母鸡。留足后备公鸡。对留种的老母鸡实行强制换羽, 并迅速恢复再产。做好过冬的有关准备工作。

地方品种鸡 第7篇

济宁百日鸡主要散布济宁市附近的平原地区饲养, 如济宁市郊区及邻近的嘉祥、金乡、兖州等县市。20世纪80年代以前, 济宁鸡在产区分布非常普遍, 饲养数量较多, 近几十年来, 由于外来鸡种的推广, 济宁鸡饲养数量越来越少, 主要散养在农户中。由于缺乏系统选育, 长期没有采取保种措施, 致使数量减少、品种退化, 个体品质差异较大, 目前存栏12万只左右。

2 实施措施

为保障地方品种的可持续发展, 摸清该区优良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现状、种质特性、遗传潜力以及在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品种保护及其创新利用的方案, 为今后科学有序地保护、开发利用畜禽遗传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2007年以来, 我们在该区民间广泛收集的基础上, 到邹城、泗水等其它县市收集济宁百日鸡种蛋, 为选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济宁百日鸡的生活习性, 确定在该区李营镇作为林下饲养百日鸡试点。在拟定好具体日程的情况下, 分头工作, 落实和实施, 并制定科学成熟的饲养标准。

3 选育结果

3.1 体型外貌描述

3.1.1 雏禽、成禽羽色及羽毛重要遗传特征

(1) 公鸡:羽毛较为单纯, 红羽公鸡约占80%以上, 次之为黄羽公鸡, 杂色公鸡甚少。红公鸡毛色鲜艳, 尾羽黑色且闪有绿色光泽。有“大红冠子绿尾巴, 人人见了人人夸”之说。

(2) 母鸡:毛色有麻、黄、花等羽色, 以麻鸡为多。麻鸡头颈羽麻花色, 其羽面边缘为金黄色, 中间为灰或黑色条斑, 肩部和翼羽多为深浅不同的麻色, 主、复翼羽末端及尾羽多见淡黑或黑色。

(3) 黄绒毛、雀麻鸡背羽毛从头到尾有三条黑色线条。

3.1.2 颜色

喙黑灰色占50%以上, 其尖端为淡白色, 次之为白色和黑色, 粟色喙占20%左右;脚主要有铁青色和灰色两种。长有胫趾羽的鸡不到1%。皮肤颜色多为白色。

3.1.3 外貌描述

3.1.3. 1 体型特征

体型小而紧凑, 头大小适中, 体躯略长, 头尾上举, 背部呈U字形。公鸡体重略大, 颈腿较长;母鸡羽毛紧贴, 外形清秀, 背腰平直, 似蛋用鸡体型。

3.1.3. 2 头部特征

头型多为平头、风头 (头顶中间有一簇纵起的羽毛覆盖) 仅占10%左右。公鸡冠为单冠、冠高3~4cm左右, 冠、脸、肉重鲜红色;母鸡冠为单冠为主, 冠高1.5~2cm。虹彩主要有桔黄和浅黄色两种。

3.1.3. 3 其他特征

包括本品种特有的性状, 如凤头、胡须、丝羽、五爪、腹褶、颈羽等。

3.2 体尺、体重

3.2.1 成年公禽体尺及体重

体斜长:21.41cm、胸宽:6.35cm、胸深:7.5cm、胸角:47.9°、龙骨长:9.6cm、骨盆宽:8.25cm、跖长:9.95cm、胫围:3.99cm、体重:1.54kg。

3.2.2 成年母禽体尺及体重

体斜长:18.4cm、胸宽:5.68cm、胸深:7.4cm、胸角:50.8°、龙骨长:9.4cm、骨盆宽:7.75cm、跖长:9.05cm、胫围:3.38cm、体重:1.35kg。

3.3 繁殖性能

一般100~120日龄开产, 优秀个体百日龄开产, 有“新生谷子熟时鸡下蛋”的农谚。种蛋受精率约93%, 受精蛋孵化96%。

3.4 产蛋性能

3.4.1 产蛋量

年产蛋180枚左右, 高产鸡250枚左右。

3.4.2 蛋品质量

开产蛋重32g, 均重40.6g。蛋壳颜色为粉红色, 蛋形指数1.303。蛋壳较厚, 质地致密, 坚实不易破碎。蛋清浓稠, 蛋黄颜色鲜艳。

3.5 产肉性能

屠体重:公:1211.7g, 母:1248.9g;半净膛重:公:1097.2g, 母:1026.1g;全净膛重:公:912.2g, 母:805.1g;腿肌重:公:251.4g, 母:179.5g;胸肌重:公:136.1g, 母:129.8g;腹脂重:公:0.0g, 母:26.5g。

4 建议与讨论

(1) 应尽快建立地方良种济宁百日鸡自然纯繁保护区, 加快闭锁核心群建设;宣传教育当地群众以自觉封闭纯繁为基础, 优选种蛋, 建好济宁百日鸡纯种繁育场, 从孵化、选育、饲养管理、疫病防控和发生规律等环节入手, 全面提纯复壮, 培育新的高产品系。

(2) 切实加强原始基因库保护, 制订完善的品种选育方案, 配套各种技术, 系统科学地开发济宁百日鸡品种资源。

5 产业展望

象洞鸡的品种特征与山地放养技术 第8篇

关键词:象洞鸡,品种特征,山地放养技术

象洞鸡俗称胡须鸡, 属肉用型鸡, 是福建省武平县象洞乡的地方特色品种, 迄今有200多年的历史, 由于象洞乡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条件, 以及当地传统的繁殖方式, 经过长期精心选育, 象洞鸡逐渐形成适应性强、抗病性能好、耐粗饲、觅食力强、合群性好、体型清秀、皮薄骨细、肉质细嫩、肉味芳香、肉色白晰的优良性状和特点。1986年11月15日, 福建省标准计量局批准发布“福建省地方标准FDB NY1734—86象洞鸡”标准。象洞鸡是武平县传统优良的家养鸡品种资源, 2010年1月15日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通过, 被正式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象洞鸡主要中心产区为福建省武平县象洞乡, 少部分分布于武平周边县份, 如福建上杭县、长汀县、江西会昌县、寻乌县、瑞金市、广东焦岭县、平远县等。由于其独特的品质和丰富的营养价值, 已成为餐桌上的上品佳肴, 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闻名于武平县周边闽、粤、赣地区, 产品远销福建省福州市、厦门市、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等, 产品供不应求, 因其价格比同类其他品种高30~50%, 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各种饲养方式下, 象洞鸡饲养成活率都很高, 育雏期成活率90%, 育成期成活率95%。

1 象洞鸡品种特征

1.1 象洞鸡品种的体型外貌

1.1.1 雏鸡, 成年鸡羽色及羽毛重要遗传特征

公鸡:羽毛金黄色。颈羽、肩羽、复翼羽、背羽及鞍羽具有金红色泽, 尾羽与主翼羽间有黑色羽毛。

母鸡:毛色呈土黄色或麻花色, 尾羽与主翼羽间有黑色羽毛。

雏鸡:雏鸡绒毛呈黄色或灰黄色。

1.1.2 肉色、胫色、喙色及肤色

象洞鸡肉色为白色, 皮肤浅黄色, 胫、爪、喙均为黄色。

1.1.3 外貌特征

1.1.3. 1 体型特征

公鸡:长羽翅, 2月龄的小公鸡, 除头、颈部有毛外, 全身几乎光秃、无毛、发红, 成年公鸡尾羽不发达, 甚至没有镰羽。体型大, 骨骼粗壮, 头粗大, 肩背宽, 胸宽深, 身躯较短, 腹部深且后方突出明显。

母鸡:长羽比公鸡早, 2月龄小母鸡在头、颈、翅、尾、腿部已着生部分羽毛。体型比公鸡小, 胸腹宽深, 腹部向下后方突出, 显得很丰满。

1.1.3. 2 头部特征

公鸡:头颈粗。大胡子无肉垂或小胡子带有不明显的肉垂。喙黄色。鸡冠为单冠分叉 (前端有4~6个冠尖, 后端分为2~3个叉) , 冠基较厚, 冠中等高且直立。阉公鸡由于去势, 鸡冠萎缩到比母鸡的还小。

母鸡:冠形与公鸡相同, 但大小约为公鸡的1/3。头颈比公鸡细, 因而胡须显得特别突出。喙黄色。

1.2 象洞鸡品种的体重和体尺

1.2.1 象洞鸡生长期各阶段体重

见表1。

注:2007年9月由武平县畜牧兽医水产局测定公、母鸡各30只, 初生重为公、母雏平均体重, 120日龄体重为公、母鸡体重范围。

1.2.2 象洞鸡成年鸡体重和体尺

见表2。

1.3 象洞鸡品种的生产性能

1.3.1 象洞鸡屠宰性能

见表3。

1.3.2 象洞鸡蛋品质

注:2007年9月由武平县畜牧兽医水产局测定400日龄公鸡26只, 母鸡30只。

注:2007年9月由武平县畜牧兽医水产局测定400日龄公鸡28只, 母鸡27只。

见表4。

1.3.3 象洞鸡品种的生产性能

据武平县象洞乡练文基鸡场2006~2007年测定, 开产为6~7月龄, 公母比例为1:10~12的条件下, 种蛋受精率为83%, 受精蛋孵化率80%, 300日龄平均蛋重48g, 500日龄平均蛋重52g, 年产蛋量80~120枚, 有较强的就巢性, 一般一次就巢5~15d。

2 象洞鸡山地放养技术

山地放养是指肉鸡育雏期在舍内饲养, 脱温后白天在荒坡、林地、果园或竹山等山地放牧饲养, 补饲配合饲料, 前精后粗, 夜间归舍休息的一种养殖方式。实践表明, 山地放养可以有效保持优质鸡原有的肉质风味。象洞鸡是适应能力强、抗病力强、耐粗饲、觅食能力强的优质地方良种肉鸡, 适合野外放养, 也适合圈养, 既适宜鸡场大量饲养, 也适宜农家小群饲养。现将象洞鸡山地放养技术简述如下。

2.1 场地选择与鸡舍建造

养鸡场选择在距离公路主干线1000m以上, 距离居民区及其他养殖场500m以上, 周围3000m内无大型污染性的工厂、医院、屠宰场、皮毛加工厂等, 交通便利, 地势高燥, 通风, 光照好, 未被污染的砂壤土或壤土的竹山、林地、果园、草坡, 有充足清洁水源, 水质达到NY5027—2001《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标准要求。鸡舍建在平坦避风处, 坐北朝南, 要有足够的鸡舍面积供鸡夜间休息, 养殖密度1~2周龄35~50羽/m2, 3~4周龄25羽/m2, 30日龄后8~15羽/m2, 在放养场地相对平坦的地方, 搭建若干个简易棚舍, 以遮阳防雨, 供鸡白天休息, 采食和饮水, 运动场按每只鸡2~3m2计算, 条件许可地区运动场可一年一轮换, 以增加鸡的野外食料, 运动场周围最好用竹篱和塑料网围起来。

2.2 育雏阶段饲养管理技术

2.2.1 保温

农村家养雏鸡都由母鸡带着, 保温等工作由母鸡来完成。批量生产保温是非常关键的, 在育雏的全过程都要掌握适宜温度。温度过低小鸡挤在一起压死、病死。温度过高也会影响小鸡的正常代谢、引起生病甚至死亡。雏舍的保温可用电热丝为热源的伞形保温器、红外线照射等方式。温度是否适宜要看小鸡表现来判断, 小鸡挤在热源中心说明温度太低, 小鸡分散远离热源、张口呼吸、频频喝水说明温度太高, 小鸡均匀散布行动活泼自如即为适宜温度, 应注意及时调节, 参见表5。

2.2.2 湿度

出壳的雏鸡前10d, 育雏室内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65%, 10d后室内相对湿度应保持在55~60%。

2.2.3 通风

采取有效通风措施, 将育雏室内有害气体排出 (室内有害气体含量应限制在人进舍内不感气闷和不刺激眼、鼻为宜) 。寒冷季节通风要防止直吹雏鸡, 以免引起鸡感冒。

2.2.4 光照

雏鸡5日龄前每天光照23h, 仅夜间停止1h, 使其适应黑暗环境, 避免惊恐而扎堆, 5日龄后也应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或交替开灯, 以便小鸡采食饮水活动。

注:2007年9月由武平县畜牧兽医水产局测定400日龄鸡52个蛋样品。

2.2.5 喂食

雏鸡开食用鸡花料, 5d后用全价配合小鸡前期料, 21d后用小鸡料。一般出壳12~24h先让小鸡饮水 (最初10d饮凉开水, 10d后供给清洁卫生的饮用水) , 2h后喂料。小鸡一般能自行采食, 对不能采食的要训练调教。

2.2.6 观察雏鸡形态

早晨看其精神状态, 检查粪便状态, 如雏鸡精神活泼、嗉囊含渣、粪便的颜色正常、干稀适度, 即为正常。若发现异常应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措施解决。白天注意鸡的采食情况。平时保持育雏舍周围安静, 突然响声易引起小鸡受惊, 拥挤压死。注意室内温度、湿度、气味变化, 随时调整。

2.3 育成期的饲养管理技术

2.3.1 脱温

育雏到3周龄左右 (根据季节和气温灵活掌握) 逐渐进行脱温, 即育雏室停止加温。先从中午开始2~4h, 逐渐过渡到整个白天停温, 经6~7d后雏鸡已习惯于自然温度时停止加温。此时小鸡即可移至野外放牧。夜间天气冷仍应当保温。

2.3.2 放牧

开始5天应把料和饮水器放在鸡舍随近 (夏季应置阴凉处) , 仍按原来次数喂饲, 以后逐渐少饲喂次数, 给足清洁的饮水。喂饲时要给鸡群以传呼信号 (如哨声) , 使之养成条件反射, 便于管理。放牧初期可在地里撒布一些饲料, 使鸡只逐渐适应野外的觅食生活, 采用“白天场地放牧饲养, 夜间归舍休息”养殖模式, 鸡只自由采食嫩草、昆虫、各种籽实和砂子, 补充鸡体维生素、纤维素和蛋白质, 帮助消化, 白天鸡只不断运动可使肌肉结实, 提高品质。雨天要加强管理, 防止淋雨。

2.3.3 补饲

放牧期要多喂青饲料、农副产品、土杂粮, 以改善肉质, 放牧鸡群早晚应当补喂饲料, 并注意早晨少喂, 晚上多喂, 补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野外食物丰富可少补, 反之应多补些。严禁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

2.3.4 阉割

公鸡啼叫后应及时阉割, 有利于生长, 肉质更美。

2.4 疫病防治

山地养鸡, 虽然疾病发生较少, 但也必须坚持综合防治, 以防为主。鸡场应建立防疫制度, 鸡舍、用具、环境定期消毒, 鸡群定期驱虫, 并参考表6疫苗免疫程序搞好防疫, 发现疾病及时对症下药, 控制传播和蔓延。

2.5 正确处理果园防病虫与放牧的关系

一般果园山地养鸡虫害较少, 确需要防治病虫害时, 将喷药与放牧时间错开,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在晴天喷药, 喷射药液时尽量少喷到地面, 减少果园防病虫对鸡群的影响。

2.6 做好灭鼠等工作

京海黄鸡成功通过畜禽新品种审定 第9篇

2006年7月1日,新《畜牧法》正式施行。为了保证种畜禽质量安全,该法对种畜禽审定程序作了调整,规定“培育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和新发现的畜禽遗传资源在推广前,应当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或者鉴定”。京海黄鸡成为委员会受理的第一个鸡新品种。

据了解,京海黄鸡品种是针对我国传统市场需求而培育的小型黄羽肉鸡,具有黄羽、黄喙、黄脚 (胫) 三黄特征,品种血统来源清楚,经过7个世代的连续选育,其核心群具有完整的系谱记录。据测定,京海黄鸡除具有我国地方鸡种肉质优良、早熟、适应性强等遗传特征外,同时具有体型小、产蛋后期持续性能好的独特遗传特性。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显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地方品种鸡】相关文章:

基于地方债高涨,探讨PPP与地方债融资关系09-11

地方负债05-24

地方自治06-06

地方元素06-09

中国地方06-13

地方舞蹈06-30

地方财源07-03

地方科技07-07

地方地产07-08

地方新闻07-15

上一篇:脊柱运动下一篇:即时通信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