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产品进口

2024-06-15

中国钢铁产品进口(精选10篇)

中国钢铁产品进口 第1篇

关键词:钢铁工业,产品结构,相似系数

1 引言

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历史表明, 钢铁工业强国并非是纯粹的产量大国, 而是产品结构高级化, 在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方面具有强劲国际竞争力的国家。

中国钢铁产量在1996年超过1亿吨之后, 产量一高再高, 稳居世界钢铁产量第一的位置, 但至今中国仍难被称为钢铁工业强国。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中国的钢铁产品结构落后, 导致产品竞争力低下, 行业效率低下。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钢铁工业恢复与发展的过程就是产品结构优化的过程。良好的产品结构时的日本钢铁工业在成熟期过后, 并没有出现明显衰退, 仍保持了较强的竞争力, 其钢铁产品的出口量仍高达3520吨, 居世界第一位。美国的钢铁工业在18世纪60、70年代进入成长期, 紧紧跟随美国的工业化进程。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 美国钢铁工业高速发展, 而此时的美国已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两次世界大战, 使远离战场的美国更成为向全世界武器和工业制成品供应的中心, 这也牢牢巩固了美国钢铁第一大国的位置。美国既是在这个时期是其钢铁产品结构得到优化。

比较中国与日本、美国两国钢铁产品结构在相同时间段和相同发展阶段的差异, 通过对中国钢铁产品演进绩效的分析, 可以明晰中国钢铁产品结构的优化方向。在借鉴日本和美国的钢铁工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调整优化中国钢铁产品结构, 增强中国钢铁产品的竞争力, 提高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 完成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转变。

2 中、美、日钢铁工业发展及产业生命周期划分

根据各国的统计数据和钢铁工业发展情况, 可把各国钢铁产业生命周期划分如下:

日本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铁矿资源的“钢铁王国”, 是世界上钢铁工业技术最先进的国家, 又是钢铁生产发展最快和出口钢材最多的国家。日本钢铁在经历了投入期, 成长期, 成熟期, 在1973年钢产量达到巅峰值1.19亿吨后, 开始下降, 但下降幅度不大, 在此仍将其记入成熟阶段。

有人将日本钢铁工业目前的时期成为竞争期, 因为日本的钢铁产量仍然很大, 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强, 出口量居各国之首。在高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领域, 仍是钢铁工业强国。

资料来源:《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亚洲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国际统计年鉴》相关各期中国统计出版社

资料来源:《国外钢铁统计》冶金工业出版社;《IISI统计年鉴》国际钢铁工业协会。

美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 从1860年开始, 美国的钢铁工业成为规模庞大的一个部门。美国凭借其丰富的铁矿资源, 经过不断地投资及技术改造, 到了1950年, 美国钢产量已经占世界钢产量的45%, 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钢铁大国。但随着美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钢铁工业发生了国际转移, 逐渐由美国向日本, 欧洲甚至韩国等国家转移, 美国的钢铁工业发生了衰退。美国的钢铁工业经历了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较为完整的产业生命周期。

注:1由于数据收集的局限性, 成长期美国各具体数据为1900~1953年数据的平均值;2数为1939年的数据。资料来源:《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美洲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国际统计年鉴》相关各期 中国统计出版社

资料来源:《国外钢铁统计》冶金工业出版社;《IISI统计年鉴》国际钢铁工业协会。

尽管美国的钢铁工业已出现衰退征兆, 失去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但其钢铁产量仍居世界前三位, 并且在高附加值的产品领域仍具较强的竞争优势。日本不仅钢铁产量居世界的前三位, 而且在技术领域仍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创新不断。美国和日本仍然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钢铁强国, 并且这种优势地位在可预计的将来仍将保持不变。

中国钢铁工业的成长期始于建国之后。1952年, 中国生产了193万吨生铁, 135万吨粗钢, 113万吨钢材, 创造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历史记录。中国钢铁工业稳定的增长从80年代初开始, 到1996年, 中国钢铁产量超过1亿吨, 成为第一产钢大国。2000年达到1.28亿吨, 2001年达到1.49亿吨。中国的钢铁工业目前仍处于成长期, 何时打到中国钢铁工业的拐点, 尚无定论。

2 中、美、日钢铁产品结构比较

日本和美国的钢铁工业的发展先于中国的钢铁工业, 并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取得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钢铁工业主要产品结构中, 技术含量、附加值低的产品构成比逐渐下降。 (如表5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钢铁工业五十年数字汇编》, 冶金工业出版社。

日本因为“近终型连铸”、“短流程”等新技术在带钢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 在2002年带钢的构成比已达到17%、板材的构成比已达到54%。美国钢铁工业高速发展时期是在二次大战前后。20世纪60年代后, 美国钢铁工业逐渐衰退, 产品结构一直保持原有的水平, 变化不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 美国钢铁工业开始进行技术结构现代化改造, 产品结构相应有了较大的变化, 在2002年带钢的构成比已达到26%、板材的构成比也达到54%。

与日美相比,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有其独特的一面。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起步于建国时期高度短缺的经济环境, 几十年来基本走的是外延式的粗放型发展道路, 这种粗放经营主要以增加资本、劳动的投入来追求数量和速度, 产品结构的升级步伐不大。从60年代到90年代, 产品结构变化如表6所示。带钢的变化幅度为5.23%, 板材的变化率仅为3.26%。

资料来源:《中国钢铁工业五十年数字汇编》, 冶金工业出版社。

2.1 同时间钢铁产品结构比较

2.1.1 产品结构比较指标说明

为了说明中国钢铁工业与发达国家钢铁工业之间在产品结构上的差异, 可以利用数理统计中研究“物以类聚”的聚类分析方法, 即用相似系数与偏离度等指标来衡量两个种类的近似程度或偏离程度。相似系数是衡量两个样本聚类的统计量, 结构相似系数S衡量两类结构之间相似程度。S值处于0到1之间, 若S=1, 则说明两类结构完全相同;若S=0, 则说明两类结构完全不同。随着S值越来越大, 两类结构越来越相似;偏离度的值等于1-S。与之相反, 偏离度越大, 两类结构的差别也就越大。

相似系数S的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

A、B, 两类产品结构;

SAB, 两类产品结构之间的相似系数;

xAi, 产品I在结构A中所占比重;

xBi, 产品I在结构B中所占比重;

i=1, 2, …, n。

2.1.2 中美日钢铁工业产品结构相似性分析

日美钢铁工业虽然先于中国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 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日美钢铁工业产品结构变化很大, 钢铁工业依靠技术, 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提高, 优化产品结构取得经济效益稳步增长。所以将日本和美国的钢铁产品结构作为参照, 计算中日、中美钢铁产品的相似系数, 对分析中国钢铁产品结构存在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表7的结构相似系数S表明, 中日钢铁工业产品结构的偏离度在20世纪60年代并不大, 但在此之后, 除去20世纪80年代初期, 产品结构偏离度都在缩小外, 皆有放大的趋势。从1960年, 日本板材、管材、带钢构成比总和是39.53%, 中国只有32.64%, 差距为6.89%;到了2002年, 日本已达到了83.0%, 中国却仍只有43.58%, 差距扩大为39.42%。中国钢铁工业产品结构与日本的差距越来越大是由于日本钢铁工业增加产量与调整产品结构同时进行, 缩小普通钢材产量构成, 逐步退出普通钢材出口市场, 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产量, 在产品结构高级化进程中领先的结果, 这应是中国钢铁工业产品结构演进的方向。

中美钢铁工业产品结构偏离度显著, 并且在1960年到2002年40多年中, 结构偏离度呈周期波动;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的产品结构偏离度一直在缩小。结构偏离度的周期波动造成1990年的相似系数与1960年的相似系数相差无几。虽然我国钢铁工业在产品结构演进上与美国相比差距并未加大, 但是考虑到美国钢铁工业在20世纪中叶后就进入成熟期, 其产品结构的高级化过程在20世纪50、60年代已经基本完成。在此之后, 钢铁工业的发展并不迅速。1960年美国板材、管材、带钢构成比总和是72.11%, 2002年更是达到了86.53%, 产品结构一直处在很高的位置。而中国钢铁工业正是这四十年中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是产量增长的同时, 产品结构并未优化, 1960年板材、管材、带钢构成比总和是32.64%, 2002年是43.58%, 产品结构一直处在很低的位置。因此, 中国钢铁工业必须要使产品结构朝高级化方向发展。

2.1.3 中美日钢铁产品结构相似性预测

运用数据统计软件SPSS, 利用时间序列的曲线估计对中日、中美钢铁工业产品结构的相似系数进行回归, 结果为:

S中日=0.8633-0.001× (T-T0) + 1.6×10-6× (T-T0) 2

R=0.873

F=24.08

S中美=0.6876+0.0011× (T-T0) -5×10-6× (T-T0) 2 + 4.5×10-9× (T-T0) 3

R=0.809

F=8.48

式中T为年份;T0为基期年份 (1960年) 。

回归结果的具体数值列入表8, 并以图3示出

如果利用回归结果进行预测, 则

2005年,

S中日=0.822 S中美=0.727

2010年,

S中日=0.817 S中美=0.731

通过预测, 中日钢铁工业产品的相似系数在2005和2010年, 分别达到0.822和0.817, 中美钢铁工业产品的相似系数在2005和2010年, 分别达到0.727和0.731, 产品结构的相似性有所提高。由此可见,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大力进行的产品结构调整效果将不断释放, 钢铁产业的结构优化将取得一定成效。

2.2 同阶段钢铁产品结构比较

美国已经进入衰退期, 而且成长期美国和日本的结构相差不大, 因此在此仅对中国和日本的成长期数据进行比较。1921~1970年是日本钢铁工业的成长期, 因此适用1960~1970年十年间日本的钢铁工业成长期产品结构数据与1990~2000年中国钢铁工业成长期产品结构数据相比较。

由表10-9可求得钢铁产业周期的同阶段的中日钢铁工业产品结构相似系数。如表10-10所示。

由以上比较可以初步推断出, 按照钢铁产业周期的发展, 中国与钢铁工业发达国家相比的钢铁产品结构的近似程度趋于变小, 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的产品结构在周期进程中还很不合理。

2.3 中国钢铁产品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前面的分析可见中国的产品结构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板材、带材、管材所占比重明显低于日本和美国, 而普通钢材的产量则占总产量的大部分。产品结构趋同, 技术含量低, 附加值低, 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产量过小。产品结构演进的步伐不大, 几种产品的比重多年来没太大变化, 在产品结构高级化进程中, 还要加快优化步伐, 付出更多的努力。

3 借鉴日美经验, 调整优化中国钢铁产品结构思路

3.1 存量结构优化是产品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

提高板材、带材和管材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存量, 提高新产品的存量, 淘汰落后产品, 加大新产品的创新力度, 不断提高新产品的产量。

3.2 钢铁产品投资结构优化是产品结构化的重要手段

产品投入要素要有利于现有钢铁产品结构技术升级, 要有利于产品技术更新改造, 要有利于钢铁生产企业的集团化、规模化发展, 切实改变当前干钢铁生产企业“散、乱、小”的分布格局, 切实改善产品质量低、竞争力弱、库存大量积压的不良现状。

3.3 产品技术结构升级是产品结构优化的根本途径

首先, 从思想上重视钢铁产品技术结构升级, 即重视科研开发、生产设备、工艺的更新改造。其次, 加大科研开发的投入力度, 从资金、人力、物力等予以充分有效的支持。注意科研开发人员的组织与培养。再有, 加强钢铁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 同时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间的技术交流、技术合作、技术贸易等横向联系, 真正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参考文献

[1].侯仁勇.我国产品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J].经济论坛, 1999:17

[2].李世俊.钢材产品结构调整分析[J].轧钢, 2001, (4) :3

中国钢铁产品进口 第2篇

相关因素分析

近年来,中国进口葡萄酒消费呈现持续井喷式增长已是不争的事实。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传统的葡萄酒代表法国,最早重视发展迅速的中国葡萄酒消费市场外,今天,几乎所有葡萄酒生产国都希望在此找到发展机会。

澳大利亚葡萄酒自2002年来,对中国市场的出口逐年上升。根据澳大利亚葡萄酒和白兰地管理局(AWBC)的统计报告,到2009年,中国市场以77%的增长速度成为澳大利亚葡萄酒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而据我国海关的统计数据,2010年一季度,中国自澳大利亚进口葡萄酒1151万升,比去年同期增长1.4倍,这一增长速度远高于其他国家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出口增长水平。因此我们小组选择了澳大利亚葡萄酒进口中国这一课题作为研究对象。

一:.中国市场葡萄酒贸易发展基础数据

通过对澳大利亚葡萄酒出口和中国市场葡萄酒进口数据整理,我们发现,近年来,中澳两国葡萄酒贸易发展速度不仅高于两国贸易发展的整体水平,而且远高于中国在全球各国葡萄酒进口增长的总体水平。2003年至2009年,澳大利亚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出口较上年增长依次为:13%、71.2%、79.2%、150%、65%、36.6%和77%;其中,2006年增长速度达到最高峰;从出口额看,澳大利亚葡萄酒对中国市场的出口金额,逐年上升,并在2009年再一次刷新记录,接近1.12亿美元。而同期中国葡萄酒的进口增长变化则分别为:43.3 %、57.8%、42.5%、84.2%、86.0%、47.9%和20.2%,到2009年,澳大利亚葡萄酒对中国市场的出口额(1.117亿美元)占中国葡萄酒进口总额(4.574亿美元)的比例为:24.42%,约占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份额的1/4。

二:影响澳大利亚葡萄酒在中国市场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

1.中国葡萄酒市场潜力与中国履行WTO后的承诺为澳大利亚葡萄酒进入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澳大利亚葡萄酒在国际葡萄酒消费需求整体下降的背景下,在中国市场之所以能逆势飞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内巨大市场空间使得澳大利亚葡萄酒企业象其他越来越多的国外出口葡萄酒企业一样将目标瞄准中国。目前我国葡萄酒人均消费量为0.35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0。随着葡萄酒对白酒替代作用逐渐明显,预计我国葡萄酒市场仍将有200%的增长空间。而WTO的全面放开,促使中国关税进一步降低,更是吸引了进口酒大量涌入国内。中国履行进入WTO后的承诺,大幅度下调进口酒的关税,葡萄酒降幅达36.7%。据中国与欧盟谈判中关于酒类进口关税达成的最后协议,2004年起,葡萄酒关税由65%降至14%。而人世之前,除65%关税外,还有25%消费税以及17%增值税,合计综合税率约为150%。显然,基于最惠国待遇原则,中国葡萄酒市场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为澳大利亚葡萄酒进人中国市场带来了重要商机。

2.中国葡萄酒消费需求上升是澳大利亚葡萄酒出口持续增长的基础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收入水平上升,中国消费者对澳大利亚葡萄酒的购买力相应提高。这就为各国有一定优势和竞争力的葡萄酒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赢利的机会。此外,澳大利亚作为新世界葡萄酒的代表,相比欧洲传统工艺生产的葡萄酒,性价比高。从这个角度看,澳大利亚葡萄酒对中国市场的出口增长,一方面较好地满足了‘中国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顺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步伐,从而为其葡萄酒出口的不断增长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3.澳大利亚葡萄酒产品结构的适应性是其出口增长的推动力近几年澳大利亚对中国葡萄酒出口增长的绝对额继续大幅度上升。这种变化趋势表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后,各项外贸经济政策进一步规范,为澳大利亚葡萄酒的市场准入带来更大的便利。而从澳大利亚葡萄酒各品种的出口增长变化看,大于2升以上包装鲜葡萄酒和其他酿酒葡萄汁的出口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各国葡萄酒同类产品的出口增长;同期,葡萄汽泡酒和小于2升包装的葡萄酒品种的出口增速基本上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相应品种的出口平均增长速度一致。这反映了澳大利亚前面两个葡萄酒品种与全球其他国家葡萄酒的相应品种相比,在中国市场更具竞争优势;同时也说明澳大利亚葡萄酒在产品整体结构布局方面一定程度上较好地适应了中国消费者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该国葡萄酒对中国市场的出口增长。

4.澳大利亚葡萄酒营销策略的组合使用是其出口增长的加速器近几年年是中国市场对国外葡萄酒进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也是澳大利亚对中国葡萄酒出口增速最快的时期,且后者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市场葡萄酒出口平均增长水平。澳大利亚葡萄酒出口增长的这种变化态势,部分是因为近几年全球经济正处于发展周期的顶峰,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之一,与国际经济发展的依存度更加凸现,中国消费者对国外葡萄酒的需求大量上升;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开始,世界各葡萄酒产区在中国市场纷纷采取了各种不同形式的营销策略,使中国消费者对国外葡萄酒的认知度进一步提高,也让中国葡萄酒市场开始步人快速成长期。在这种经营环境下,澳大利亚作为葡萄酒新世界的产区,由于其科学的生产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的优越性,以及澳大利亚政府、葡萄酒产业、产区和酒商等借助于品牌、营销组合策略、文化等众多非价格因素在中国市场的全面推广作用,因此,近几年,澳大利亚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出口显然增长速度很快。

根据上述相关因素的分析,我们小组最终做出了澳大利亚葡萄酒进口中国的这一决策,并完成了这一研究报告。

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越来越多 第3篇

中国所消费的大豆、棉花和肉类超出其国内产量。而美国非常乐于提供这些商品。

我们注意到一个事实,中国建筑业步履蹒跚,但钢材生产一点也没有减少,大量钢材涌入全球市场。这就是典型的中国贸易故事,中国的低成本生产和战略性货币管理推动了中美贸易顺差,并在去年创下历史新高。

但在食品领域,情况却大不一样: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越来越多。美国农业部发布了一份新的报告,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客观分析。

2000年贸易关系正常化之后的几年里,美国制造企业将生产迅速转移到中国,但农产品贸易则恰恰相反:在这一时期内,美国出口中国的农产品远高于进口。

不仅如此,在打入中国市场方面,美国也打败了其他大多数国家。

为什么农业和制造业领域的贸易状况如此迥异呢?在一定程度上,这与消费者口味的变化息息相关。中国收入的增加意味着肉类消费越来越多。

但国内畜牧业生产离不开大量的原材料——特别是大豆——美国在这方面恰恰很充裕。该研究报告作者称,这催生了一种被称为“农场外交”的国际关系,国家在大宗商品进口方面与其他国家进行协商。

东盟进口中国的产品低附加值居多 第4篇

从东盟贸易统计数据可以看到, 依赖度最高的为柬埔寨, 2013年从中国的进口占总进口的32.6%, 其次为缅甸, 占总进口的30.5%。越南从中国进口占比27.9%。文莱对中国的进口依赖度在东盟中相对最低, 但仍达到一成, 为11.3%。

从2013年的进口商品可以看出, 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很多进口产品都高度依赖, 尽管依赖度高的商品并不在东盟进口商品前20种里面。

东盟在同类产品进口中, 来自中国的占比为75.2-92.1%。占比最多的是蘑菇类、松露以及用醋或醋酸以外的其他方法制作或保藏的商品。其他占比较高的也有多项农产品。生活家居用品也是占比较高的商品。

因此, 即使从中国进口的很多产品并不是大宗产品, 但大众的家居物品和生活用品很多都来自中国。从贸易发展的角度, 中国继续在小商品和菜果类制品上发展对东盟的出口依然非常重要。

中国钢铁产品进口 第5篇

在被一系列“败走中国”的负面传闻缠身之后,新蛋中国日前对外透露:公司计划将现有3C数码占全业务六七成的比重降低。与此同时,新蛋中国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将着力发动一次销售模式转型,即打通新蛋全球各地销售网络,实现跨平台产品进口销售。

中国新蛋网总裁周昭武表示,作为需求稳定且旺盛、更新换代速度极快的一大品类,3C爱好者追求海外新款产品多是以“海淘”这一灰色操作方式进行,在法律监管、产品质量等诸多方面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而新蛋中国将进口产品以正规渠道引进国内,在满足海淘族用户需求的同时,使得数码产品原本稀薄的毛利率上翻几倍,也给新蛋中国一个独有的竞争优势。周昭武将这列为中国新蛋网未来几年发展的重点业务之一。

在国内电商一波一波的价格战中,新蛋中国的不动声色多少显得有些“异类”,但极低的“曝光率”也让其越来越远离消费者的视野。但是,有关新蛋中国高管出走、资金链断裂的负面传闻也时不时地刺激一下业界神经。

在内忧外患之下,新蛋中国的发力似乎并不让业内意外。只是,这家进入中国市场十多年的老牌3C电商,在如今凶猛的“战场”中,仅仅凭借进口产品,能否重现昔日的辉煌?

麻烦缠身的新蛋

7月4日,有媒体爆出新蛋中国为了节省成本,将中国总部从上海市静安区搬到了30多公里外的嘉定地区。与此同时,由于美国总部的“断粮”,新蛋中国不得不采取裁员、抵押地产等方式自救。有熟悉新蛋中国运作情况的知情人士向本刊记者指出,新蛋中国缺乏其他募资渠道,它可能最多也只能支撑到今年底,届时有可能退出中国市场。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各大媒体对这一新闻争相转载之时,新蛋中国迅速出面辟谣,称新蛋美国总部将对新蛋中国持续增资,新蛋中国不会退出中国内地市场,而所谓的办公地点迁址也纯属子虚乌有。

尽管被证实为一场乌龙事件,新蛋方面也没有因此讳言公司目前遇到的困境。“公司最近一段时间声势确实较低,不少消费者在购买3C的时候并没能第一时间想到我们。”新蛋中国方面坦言。来自速途研究院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B2C市场份额占比中,天猫以51.3%的绝对优势占据了半壁江山,京东商城居次席占到17.5%,同为美资电商的亚马逊中国占比1.9%,新蛋中国仅为区区的0.3%。

新蛋中国市场份额走低的背后,是其管理团队正经历着走马观花的大换血。2005年年底,新蛋网中国区元老级高管卜广齐离职。2008年6月,邹果庆接任中国区总裁,但2010年11月,邹卸任,由顾建兴接过权力棒。仅过一年,顾建兴也黯然辞职。2012年5月,新蛋中国迎来了新一届的掌门人——周昭武。

高层更新换代的同时,有关新蛋网裁员的声音也是不绝于耳。今年3月11日,知情人士在微博爆出中国新蛋网将大规模裁员的消息,不过被新蛋方面否认。

对于新蛋中国所经历的多事之秋,电商行业资深评论人士鲁振旺指出:“竞争对手太多,市场存量的增长变弱,行业的困难在不靠价格战的新蛋身上反映得尤为剧烈,可以说,新蛋在国内发展空前的危机甚至重于其美国本土市场。”

十年下坡路

时间倒退到十多年前,新蛋中国在国内的入场算得上“华丽”。

2001年,新蛋网在美国成立时就进入中国,迈进当时为数不多的3C数码电商平台阵营。彼时,京东商城创始人刘强东还在做光磁产品代理生意。2005年,当美国新蛋取得10亿美金的年销售额时,新蛋中国也取得了6000万元的销售佳绩。不过,新蛋中国的业绩在总公司面前,多少有些小巫见大巫,这也就难怪其并没有获得美国新蛋的重视和资源倾斜。据了解,美国新蛋当时的考虑是:美国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而新蛋在中国的优势还很明显,加大投入并非必需。正是这一决策,导致了卜广齐等高管的离职。

2006年开始,新蛋中国开始经历高管频繁更迭的阵痛。而此前还“蹒跚学步”的京东羽翼渐丰。2007年,京东获得第一笔1000万美金风投,从此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也就是在这一年,京东以3.6亿元的销售额大幅反超新蛋中国。

2008年,新蛋在美国市场年销售额达到20亿美金,地位渐趋稳固,这才决定大力投入中国市场。这一年,京东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3.6亿元。然而,新蛋中国的经营、财务、战略大方向仍由美国新蛋掌管,这也导致前者在与竞争对手的过招中丧失了太多的主动权。

当新蛋中国还在纠结着如何走出亏损泥沼之时,竞争对手却如过江龙一般一个一个跑到了前头。2010年,新蛋网在中国自主销售式B2C市场中份额为5.4%,仅次于京东商城、当当、卓越亚马逊,居第四的位置。2011年,新蛋网市场份额跌落到1.8%,居于第八位。到2012年,前十中已不见新蛋中国的身影,天猫、京东、亚马逊,甚至后起之秀易迅网和库巴网,都将新蛋中国甩在了后头。

对症才能下药

分析认为,新蛋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力挽狂澜成了最首要的任务,跨平台产品的进口销售就担当了这一重任。

目前,新蛋在美国、加拿大、中国内地和中国台湾地区设立网站,2013年的版图将拓展至东南亚地区以及墨西哥等。届时,中国的消费者可以直接购买美国、墨西哥等地的产品,这将是新蛋差异化竞争的最大法宝。

但在实际上,京东等本土企业已在海外设立站点,希望进行进口数码商品的工作,然而其海外资源相对缺乏的掣肘也使得这一项目迟迟未能有效推进。而这一机会,美国总部拥有百万级SKU(库存量单位)的新蛋已经觊觎多时,预计在今年8月大规模铺开。

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在3C电商竞争日益激烈,几家主要的电商几乎已经瓜分了整个市场的情况之下,新蛋中国能否走出一条依托国际资源的差异化电商模式,仍要看其与新蛋集团的资源对接效率,和战略的执行力。

一直以来,国内电商依靠着烧钱杀出了一条血路,但新蛋中国对“价格战”少有热忱。新蛋商城COO池勇信就曾公开炮轰业界对电商市场占有率的过度迷信:“大家只在看市场份额,没人去看亏损。目前赔钱的公司,是做得越多,赔得越多,只要后面的资金不能持续提供,风险很大。”但有观点质疑,如果新蛋中国坚持不“入乡随俗”,特立独行地不走中国电商烧钱的路子,能否在市场份额仅仅只有0.3%的情况下“活着”都成问题。

鲁振旺就指出:“苏宁易购、国美这些大型国内3C电商背后都有强大的集团资金支持,而新蛋美国总部的支持不如同为外资的亚马逊,也无太多融资。除非新蛋继续中国战略的积极转型,否则中国未来一两年价格战暂时没有减缓的背景下,新蛋的日子不会好过。”

同样对新蛋中国的前景并不乐观的还有易观国际分析师陈寿送,他认为“新蛋中国失去了最好的时机”,原因在于竞争力和京东已经不在一个级别上了,即便新蛋中国再通过激进的推广方式去推广,也不可能再获得前几年的效果。“新蛋已经没有太好的机会可以把握。”

中国从澳大利亚农产品进口波动分析 第6篇

近几年来, 中国在加入WTO以后农产品进口激增, 农产品贸易逆差逐年扩大。澳大利亚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贸易伙伴, 双方的农产品贸易模式以中国的进口为主。中国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进口额在2001年~2003年比较平稳, 变化不是很大, 仅仅是在2003年有所降低;2004年, 中国的进口额从2003年的12.79亿美元激增至24.64亿美元, 增长率达到了92.61%, 增长了将近一倍;此后三年中国的进口额略微有所降低, 但是也都维持在23亿美元以上。与进口相比, 中国出口到澳大利亚的农产品额较小, 但是增长势头要超过进口。出口额在2004年首次突破2亿美元大关, 在2006年更是突破了3亿美元, 达到了3.67亿美元。

尽管出口发展势头要快于进口的发展, 但是由于进口的基数比较大, 中国对澳大利亚农产品的贸易逆差还是非常大。逆差的最大值出现在2004年, 达到了22.29亿美元, 由于进口量的微量减少, 2005年以及2006年的逆差值有所降低, 但是仍然维持在20亿美元左右。

不可否认, 澳大利亚农产品的强竞争力可以部分解释澳大利亚对中国在农产品上的顺差。但是主导中国对澳大利亚农产品进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却很少有人深入分析, 以往的研究, 不论是计算贸易指数 (刘李峰、刘合光, 2006;凌振春, 2006) 还是用GTAP进行模拟 (杨军、黄季、仇焕广, 2005;周曙东、吴强、胡冰川、崔奇峰, 2006) , 都粗略地认为中国从澳大利亚农产品进口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比较优势太大, 并没有真正深入分析深层的原因。本文使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中国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进口进行因素分解, 分析研究究竟是什么因素主导着中国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进口额变化。

二、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简介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 (Constant Market Share Model, 简称CMS模型) 是用来反映一国出口变动的影响因素作用程度的模型, 其基本假设是:如果竞争力保持不变, 那么随着时间的变化, 一国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应当保持不变。

给出如下假定:

M (1) :国家A在第一个时期农产品进口额;M (2) :国家A在第二个时期农产品进口额;Mi (1) :国家A在第一个时期进口商品i的值;Mi (2) :国家A在第二个时期进口商品i的值;m:在两个时期内世界总进口增长的百分比;mi:在两个时期内商品i在国家A进口增长的百分比。

则对于总体农产品有:

对于具体农产品i, 有:

将 (1) (2) 两式结合, 可以得到:

(3) 式是恒定市场份额分析的基本公式, 把一国的进口变动分解为三个部分:

1. 需求效应 (市场规模效应)

m M (1) 反映了需求效应 (市场规模效应) 。该项主要考虑的是世界总进口增长率对某一国家的进口的影响, 即一国进口的增长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世界进口的一般增长造成的。也可以这样理解, 需求效应是假定某一出口国在整个世界贸易量中维持原有市场份额, 世界贸易量的变化对该出口国出口数量的影响。

2. 结构效应 (商品构成效应)

反映了结构效应 (商品构成效应) 。此项表明了该时期商品构成发生变化对于两国 (地区) 之间贸易额变化的影响。商品构成反映出口国的贸易出口结构能否适应进口国的进口需求结构。

3. 竞争力效应

反映了竞争力效应。能够说明出口国在特定产品上的比较优势, 如果该项为正, 说明出口国的产品竞争力加强。

三、中国从澳大利亚农产品进口额变动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将用2001年~2006年的实证数据对影响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先将2001年~2006年分为三个时期:将2001年~2002年称为1期, 在这段时间内, 中国处于加入WTO的过渡阶段;将2003年~2004年称为2期, 这段时间澳大利亚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从而导致了各种农产品的大幅减产;将2005年~2006称为3期, 这个期间中澳之间已经开始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使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三个时期分别进行考察, 考察的商品主要是中国从澳大利亚大量进口的04章谷物及其制品、21章生皮及未硝毛皮、26章纺织纤维, 剩下的农产品都归为“其他”。

注:本文的农产品统计口径选择的是SITC Rev.3产品分类, 包括:0类 (00章~09章) 、1类 (11章~12章) 、2类 (21章~23章, 26章~29章) 以及4类 (41章~43章) 。数据来源:UN Comtrade, 经整理计算得到

1. 需求效应分析

(1) 需求效应对中国从澳大利亚农产品进口额波动的影响

本文通过考察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与中国从澳大利亚农产品进口额的关系来研究两国之间的需求效应。考察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以及中国从澳大利亚农产品进口额 (如图) , 可以发现两者基本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澳大利亚生产和出口的农产品符合中国对于农产品的进口需求。

选择1991年~2006年的数据, 以中国从世界进口的农产品总额对数值ln Xw作为解释变量, 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农产品额对数值ln XA作为被解释变量, 用最小二乘法对以下方程进行估计:

选用Eviews3.0对该方程进行估计, 回归结果见表2。

数据来源:UN Comtrade, 经整理计算得到

ln XW非常显著, 能够以很高的概率 (几乎100%) 通过显著性假设检验。方程的调整后R2为0.766029, 说明方程的拟合度较好。方程的F值也非常显著。ln XW的系数为0.420349, 表明中国总体农产品进口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农产品就增加0.420349个百分点。结果表明, 中国从世界的农产品总进口额是影响中国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进口额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说, 需求效应对于中国和澳大利亚之间农产品贸易额的变化有着重要并且显著的影响。

(2) 需求效应对进口额波动影响的实证分析

从农产品贸易整体看来, 需求效应在三个时期中增加了中国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进口, 并且贡献度比较大。需求效应在绝对额上对中国从澳大利亚农产品进口有着正向的影响:在三个时期, 需求效应分别使中国对澳大利亚的进口增加了0.82亿美元、2.24亿美元以及3.10亿美元;需求效应在前两个时期对双方贸易额变化的贡献度均为正值, 分别达到了268.30%和17.42%, 在3期为-337.98%为负值, 这是因为在3期中国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进口额下降了, 负值表明需求效应与贸易总额的变化相反, 也就是说, 需求效应使得双方的贸易额增加了。需求因素的贡献度在1期和3期均超过了200%, 说明需求效应解释了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很大一部分, 在2期之所以贡献度较小, 是因为2003年澳大利亚遭遇了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 使得各种农产品的产量有所减少, 降低了中国对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进口需求。

从各个农产品来看, 需求效应都增加了中国对04章、21章以及26章其他农产品的进口。在1期, 需求效应解释了26章进口增长的131.15%, 由于26章占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一半以上, 因此即使在其余农产品进口增长首要因素非需求效应的条件下, 需求效应还是解释了整体农产品进口增长额的268.30%;在2期, 需求效应对于农产品进口增长的贡献度较小, 理由同前述 (澳大利亚由于2期遭受自然灾害而大幅减产) ;在3期, 需求效应的解释力度也较强, 只是由于竞争力效应更加明显, 因此需求效应的影响力只能排在第二位。

2. 结构效应分析

在1期, 总体看来澳大利亚的农产品出口结构与中国的农产品进口需求结构不是非常适应, 结构相应使得双方贸易额减少, 贡献度为-70.00%, 结构效应使中国对04章和21章的进口减少, 然而对26章以及其他农产品的进口增加了。在2期, 在需求效应影响力度急剧下降的条件下, 结构效应解释了中国从澳大利亚农产品进口的很大一部分, 这表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出口结构与中国的农产品进口需求结构有所调整, 两者逐渐相互适应。结构效应使得各个农产品的进口均有所增加, 04章的进口增加更是有103.34%为结构效应所解释。在3期, 总体看来, 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结构与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结构的符合程度又有所下降, 结构效应使得中国进口有所下降, 但是并非主导因素。从各个农产品来看, 结构效应使得中国对除26章以外所有农产品的进口减少, 其中04章进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结构效应, 但是21章进口减少的主要原因确是竞争力效应所致;结构效应仅是增加了中国对26章的进口, 并且所起的作用比较大, 占到了412.64%。

3. 竞争力效应分析

在1期, 竞争力效应使得中国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进口额有所减少, 贡献度为-98.30%, 表明澳大利亚总体农产品比较优势有所下降。竞争力效应增加了中国对澳大利亚在04章上的进口, 这从上一章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化可以找到答案:在这个时期, 澳大利亚在04章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上升了;澳大利亚在剩余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有所下降, 因而竞争力效应使得21章、26章以及其他农产品的中国进口额。

对于2期, 澳大利亚农产品竞争力有所增强, 但是对于中国农产品进口额的增加解释力度不大, 这个时期澳大利亚主要受到自然灾害的困扰, 主导两国农产品贸易额变化的因素为结构效应并非竞争力效应, 澳大利亚在04章和26章商品的比较优势有所下降, 在其他农产品上的比较优势有所上升, 因而竞争力效应使得中国减少了04章和26章的进口, 增加了其余农产品的进口。既然澳大利亚在04章和26章商品的比较优势有所下降, 为什么整体农产品比较优势有所上升呢?这主要是因为竞争力效应对于04章和26章的影响十分有限, 在两种商品上的贡献度仅仅分别为-0.82%和-0.52%, 因此在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的微幅下降并不能阻止澳大利亚农产品整体优势的上升。

对于3期, 竞争力效应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随着澳大利亚农产品的竞争力下降, 竞争力效应使得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农产品额有所下降。总体看来, 竞争力效应解释了中国从澳大利亚农产品进口额减少的342.25%。从各种具体的产品来看, 除了04章之外, 澳大利亚在其余农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均有所下降, 并且下降的幅度比较大, 竞争力效应贡献度的绝对值基本上都超过了200%, 26章的贡献度绝对值更是高达854.33%。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使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需求效应对于中国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进口有着重要的影响, 也就是说中国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进口还是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需求的影响。由于中国的人口增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会稳定增长, 并且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可以预见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农产品进口的需求还是会不断增加, 这为澳大利亚的农产品出口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虽然澳大利亚农产品比较优势很强, 但是实证结果表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竞争优势总体上看有减弱的趋势, 因此竞争力效应使得中国的进口额减少。即使是在澳大利亚整体竞争力上升的2期, 竞争力效应不占主导地位, 从而使得竞争力效应带来的进口上升对中国从澳大利亚农产品进口总体影响不是很大。这也说明, 静态上看澳大利亚在许多农产品上都占据着比较明显的优势, 但是动态看来这些优势农产品的竞争力却在不断的减弱, 这就为我国农产品的竞争提供了一定的机会。总体看来, 结构效应并不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这说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出口结构与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结构相符程度如何对于中国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进口影响并不是很大。虽然影响程度并不是很大, 但是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结构逐渐适应了中国的农产品进口需求结构, 还是有助于中国从澳大利亚以合理的价格获取优质的农产品, 增进双方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杨军 黄季焜 仇焕广:建立中国和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分析及政策建议[J].国际贸易问题, 2005.11

[2]周曙东 吴强 胡冰川 崔奇峰: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经济影响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06.6

[3]刘李峰 刘合光: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前景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06.5

[4]凌振春:中澳农产品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 2006.11

[5]帅传敏 程国强 张金隆: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估计[J].管理世界, 2003.1

中国钢铁产品进口 第7篇

美国众议院通过了2009年综合拨款法案。法案727条款规定:“根据本法所提供的任何拨款, 不得用于制订或执行任何允许美国进口中国禽肉产品的规则”。这一条款通过限制政府经费用途的方式, 不允许美国相关政府部门开展自中国进口禽肉产品的解禁工作, 将限制中国禽肉产品对美出口。

姚坚表示, 过去5年中, 中美双方就中国禽肉产品输美问题在中美商贸联委会等机制项下进行了多次协商, 并达成了一定共识。美国众议院通过的上述歧视性、不公平的条款, 严重干扰了中美禽肉贸易的正常开展, 损害了中国禽肉业界的正当权益。

姚坚指出, 中方对这一歧视性条款表示遗憾和强烈反对, 并敦促美国参议院和美国政府尽快取消这一条款, 否则中方将保留诉诸WTO的权利。

中国钢铁产品进口 第8篇

2010年7月,日本解除了对中国输日桂花鱼等食品15个品种的19个项目命令检查,为历年来解除命令检查最多的一次。涉及水产品的5项。

据了解,此次解除命令检查的这19个项目涉及水产品的包括:桂花鱼孔雀石绿,蚬贝金霉素,鳝鱼恩诺沙星,养殖河豚呋喃唑酮。据日方称,解除命令检查后,这些项目将被实施抽查率为30%的强化进口检查,如又出现超标,将会恢复命令检查。

据悉,目前中国输往日本的食品中,仍有35个品种63个项目被日方实施命令检查。而当前日本已成为中国水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之一。对此,业内人士建议中国输日水产出口企业应密切关注日方对食品安全卫生方面的要求,加强与日本客户的沟通联系,尽可能详细地了解进口国的相关要求,并根据要求进行水产品的生产管理。其次,应从生产源头狠抓产品卫生质量,通过质量安全体系控制和日常监管,加强对相关食品添加剂等药物残留的监控,严禁使用相关食品添加剂进行生产加工,规范养殖原料基地的用药用料。最后,应建立和完善相关水产品添加剂检测实验室,提高自检能力,加大相关食品添加剂项目的检测。

中国钢铁产品出口中的贸易摩擦 第9篇

一、中国钢铁产品出口中贸易摩擦的产生原因

1. 中国钢铁产业发展迅速

目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中国钢铁产业也随之繁荣起来,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行业经济的发展, 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创造了条件。在这种情形下, 以美国为首等国家的市场被中国占有, 对其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因此各类的贸易摩擦现象十分常见。对于中国钢铁产业发展来说, 频繁的贸易摩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钢铁产品出口量的增加和产业发展的快速, 但是也从客观上体现了产业潜在的风险性。

2. 中国钢铁产品的价格优势

对于中国钢铁产品出口来说, 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是贸易摩擦的主要来源。首先, 中国地大物博, 人口众多, 不仅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 同时钢铁能源丰富, 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中国钢铁产品的生产成本, 因此中国的钢铁产品具有十足的竞争优势。其次, 中国钢铁厂很多, 加上很多的机器设备科技化程度较低, 因此不需要大量的附加成本, 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国钢铁产品的价格优势, 就很容易让欧美等国家以反倾销来对中国钢铁产品出口进行干扰。

3. 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中国钢铁产品出口贸易摩擦过多地倾向于以欧美为首的发达国家, 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之后欧美等国对于进口贸易的保护主义原则就是主要原因。由于欧美发达国家过多地强调进口产品的保护主义, 因此他们将优惠政策较好地植入本族产品的保护中, 对于中国的产品采取抵制态度,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钢铁产品的出口。

二、中国钢铁产品出口贸易摩擦的影响分析

1. 消极影响:影响了钢铁产业发展

中国钢铁产品出口贸易摩擦对于中国高铁产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钢铁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中国钢铁产业发展来说, 其经济效益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产品出口, 频繁的贸易摩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钢铁产品的销售, 直接影响到了交易额, 不利于实现我国钢铁产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 受到贸易摩擦的影响, 严重地影响到中国产品的信誉和生意, 对于其他产品的出口贸易也是非常不利的。

2. 积极影响:加快促进中国钢铁产业转型

中国钢铁产品出口的贸易摩擦也存在其积极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钢铁产业的转型, 对于进一步地发展中国钢铁产业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在贸易摩擦的影响之下, 落后、不合格的钢铁产品被淘汰, 便于中国钢铁企业进一步改革工艺提升技术, 生产出更多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钢铁企业优胜劣汰, 便于从整体上提升中国钢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如何有效地避免中国钢铁产品出口中的贸易摩擦

1. 规范政策, 推进钢铁产业转型

要想从根本上减少中国钢铁产品出口中的贸易摩擦, 就必须从政府的角度来进行政策的规范, 从而推进钢铁产业的转型和进步。首先, 要制定严格规范的产业标准, 对技术、知识产权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要求和管理, 努力地提升钢铁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政府应该对之进行资金支持、技术支持, 对其进行工艺改进, 促进可持续发展。其次, 要对整个行业的市场秩序进行重整和规范, 强化经济体制改革,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 构建自由、平等的现代市场体系,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源的整合, 从而为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创造良好的环境。

2. 合理竞争, 积极开拓市场

在提升钢铁产品质量的基础之上, 应该从市场的角度来进行延伸, 从而努力避免由贸易摩擦引起的对钢铁产品出口的影响。不断对现有的产品出口市场进行研究, 对于拉美、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进行有效的细分, 从而为中国钢铁产品的出口提供更多的机遇和方向。如此一来, 既能够有效地减少对于传统市场的依存, 又能够形成来源于其他新兴市场的“合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必要的贸易摩擦的发生, 从根本上促进了中国钢铁产品出口的顺利进行, 促进中国钢铁产业的顺利发展。

3. 技术投入, 提升钢铁产品质量

增加技术投入, 不断提升钢铁产品的质量十分重要。在中国钢铁产品出口中, 产品质量是决定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充分地增加科技投入, 生产出高质量、高附加值的钢铁产品, 才能够在国外市场中受到广泛的欢迎。同时加大对于设备的更新, 用最先进的设备来对产品进行生产, 不断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总之,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中国钢铁产品出口的效果, 必须要从产品质量入手, 提升产品的对外适应度, 减少不必要的产品贸易摩擦的出现, 以此来从根本上促进我国钢铁行业的不断进步。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贸易摩擦广泛地存在于国际贸易中, 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行业规范, 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产业升级与转型。目前中国钢铁产品出口中频频发生贸易摩擦现象, 不利于我国钢铁贸易的顺利进行。要想有效地避免中国钢铁产品出口中的贸易摩擦, 就要充分地发挥政府和企业的作用, 通过政策支持、市场开拓、技术投入等方式来实践, 从而促进我国钢铁产业的升级, 为实现钢铁经济贸易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瑾, 汪五一, 刘鹏.中美钢铁贸易摩擦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分析[J].对外经贸, 2014, (12) :4-7.

[2]汪五一, 滕蔚然.贸易摩擦对中国钢铁产品进口影响的案例研究[J].北方经贸, 2015, (1) :4-9.

中国钢铁产品进口 第10篇

一、反倾销案件在中国钢铁产品出口中的体现

反倾销案件在中国钢铁产品出口中屡屡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钢铁产品的出口贸易,对于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根据2015年中国钢铁产品反倾销事件来看,中国是不公平贸易指控的头号目标,1月份发生反倾销案件14起;2月份发生反倾销案件9起;3月份发生反倾销事件10起,此类事件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冷热轧卷板、热轧平板、螺纹钢筋、H型钢等钢铁产品在海外市场相继受到反倾销调查,美国、加拿大、欧盟、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成为中国钢铁产品出口贸易摩擦的主要对象。随着中国钢铁产品出口规模和数量的不断扩大,反倾销事件越来越多,成为了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最大阻力。

二、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反倾案件出现的原因

(一)中国钢铁产品生产过剩现象严重

中国钢铁产品生产过剩现象严重,直接造成了钢铁产品反倾销案件的出现。中国钢铁出口量十分巨大,截止到2014年中国钢铁产品出口量达到9378 万吨,同比增长50.4%,总出口额达到708 亿美元,同比增长33.1%。国家政策较多地向钢铁产业倾斜,钢铁年产量占据了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然而,从全世界钢铁产品消费状况来说,供过于求现象十分凸显,钢铁的需求量和利用率仅占生产量的72%,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钢铁产品生产过剩的事实。钢铁产品出口过剩这一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钢铁产品价格等问题的出现,不利于钢铁产品出口的进行。

(二)中国钢铁产品价格过低、规模效应不足

中国钢铁产品价格过低、规模效应不足,加剧了反倾销案件在中国钢铁产品出口中的体现。首先,中国钢铁产品价格过多地低于国际市场的钢铁价格。中国钢铁产量较多,加上钢铁厂较多,技术手段相对较低,因此生产出来的钢铁产品成本较低。其次,从规模效应上来说,中国钢铁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中国钢铁企业分散化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市场竞争的无序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中国钢铁企业的凝聚力,导致了规模效应不足。很多企业为了提升自己的经济利润,不惜以较低的价格走入国际市场,成为了反倾销案件的主要证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钢铁行业的长远发展。

(三)国外钢铁产品市场低迷

国外钢铁产品市场低迷,这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中国钢铁产品与国外钢铁产品之间的巨大反差,为反倾销案件的出现提供了理由和借口。特别是对于以美国为主等国家来说,贸易保护主义观念较为强烈,而加上中国钢铁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且价格低廉,使得中国钢铁产品出口中反倾销案件十分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如何有效抵制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反倾销事件

(一)促进中国钢铁产业升级和转型

要想从根本上抵制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反倾销事件的出现和产生,就必须要促进中国钢铁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从宏观处着手,对中国钢铁行业进行宏观结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创高附加值的新型产品的开发,从而既能够满足我国国内各行业对钢铁产品的需要,又能够在国外市场具有发展空间。此外,将绿色观念引入到钢铁产品的生产和设计中去,让钢铁生产朝着绿色化、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提升发展空间。只有从根本上促进中国钢铁产业升级和转型,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中国钢铁产品出口贸易的顺利开展。

(二)增大技术投入,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增加技术投入,提升产品的高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地从传统的贸易模式转变成为新型的贸易模式,减少依赖于数量扩大和价格竞争为主的竞争方式,不断地通过高水平设备、技术的引入,从而来不断地提高钢铁产品的高附加值和含金量,从而来促进整个钢铁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钢铁产品的竞争力。只有如此,才能够更加有效地避免反倾销案件的出现,为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创造基础。

(三)合理营销,开拓市场空间

对于中国钢铁产品出口来说,必须要通过合理化的营销,来不断地开拓市场空间。首先,通过必要的市场细分,对于国外市场有明显清晰地定位,根据市场需求、我国产品竞争优势、技术优势等诸多方面来进行合理化地分析,从而为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创造条件。其次,努力地拓展海外新市场,通过必要的市场调研等方式来实现,从而为中国钢铁产品出口贸易指明道路。只有广泛地开拓海外市场,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市场占有率,突破单一化的进口国保护主义的禁锢,让中国钢铁产品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实现整个产业的蓬勃发展。

四、结束语

反倾销案件在中国钢铁产品出口中频繁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钢铁产品的贸易和发展,对于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反倾销案件的频繁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钢铁产品生产过剩现象,揭示了钢铁产品规模效应不足,同时也说明了国外钢铁产品市场低迷的现实。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促进中国钢铁产业升级和转型,不断提升中国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开拓市场空间,从而来从根本上提升中国钢铁产品的竞争优势,促进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倩倩,李京.中国钢铁出口遭遇反倾销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1,07:14-18

上一篇:机电下一篇:脑功能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