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

2024-09-19

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精选12篇)

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 第1篇

一、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 小学数学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 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 在创新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不能深刻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依据。在教学中, 教师只注重了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对对知识重难点的理解, 忽视了从教学目标出发对学生的引导, 让学生的学习缺少依据和目标。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 有目的的进行教学设计, 有效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2. 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都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创新模式, 忽视了创新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脱离了学习的主体, 使教学模式的创新趋于形式主义, 学生在课堂上看似积极主动的参与, 但是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学生在探究中不能有效掌握教学内容, 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创新过程中, 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 使课堂教学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 教学趋于形式化, 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在创新教学的过程中, 小学数学教学把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拿来直接运用, 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 使创新教学名不副实, 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 由于教学模式不适合学生, 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阻碍了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优化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效率

在进行教学创新过程中,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深入探究新课改的要求, 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质出发, 创设出积极、活跃的教学课堂。在提高教学效率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对自己严格要求, 通过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 灵活应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1. 提高知识修养, 促进教学经验和能力的提高。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 不仅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还对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教师要深入探究、理解新课改的宗旨, 不断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 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在课堂上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使学生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数学综合能力。在提高教师的教学经验时,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公开课, 从中获经验, 用创新的精神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在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可以从创设教学情境来入手。丰富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小学生强烈的兴趣, 使他们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探究, 能够对知识深入理解。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积极的进行探究, 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高数学综合能力。

(1) 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 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在小学数学情境创设中,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用创新的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 使课堂教学在活跃、有趣的氛围中进行。

(2) 情境创设要能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时, 需要让他们进行深入思考, 才能有效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提高探究的效率。班级中的学生由于学习能力不同, 知识水平也不同, 在情境创设时, 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 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 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 情境创设要重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运用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情境教学能够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进行情境创设时,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 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他们能够把数学理论和实践活动联系起来, 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树立运用意识。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制造高分的机器, 而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 能够适应社会, 服务社会, 贡献社会。学生不仅学的是知识, 更重要学的是能力。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实践情境的创设, 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让数学学习充满观察、分析、操作、模拟、推理、迁移等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行为, 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在亲身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技能, 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探索知识的延伸奥秘, 获得整体能力的提升, 增强动手能力, 形成应用意识。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点滴体会 第2篇

小学数学新编教材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运用新教材实施教学中,首先要学会走出原来的教材,摆脱旧观念和旧方法的束缚,只有走出才能进入,自己在进入新教材中,做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现就自己如何运用小学数学新编教材实施教学与大家商讨。

新教材注重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注重让学生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发现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进而产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新教材看起来很浅,挖起来却很深。有些任课教师反映新教材内容很少,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很快就上完了,简直不够上。其实这种反映了新教材的一个优点——不繁不难,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数学知识和能力。我说新教材很浅,是说它可以让每个学生接受;说新教材挖起来很深,是说它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几乎每节似乎很简单很浅显的教学内容都连带着或暗示着丰富而富有挑战性的教学素材。同时,新教材还为教师挖掘数学学习资源,开拓数学学习视野,提供了机遇,提出了挑战,教师如果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照本宣科,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要想指点给学生取水的方法,教师就必须善于寻找水源。

传统教学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方法,从头至尾自己讲述。课本内容是讲清楚了,但收效甚微。整节课气氛安静,学生反映被动。而新课改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否定了以“课本为中心”的狭隘教育观,提倡活用教材。新课改教师独立一个人在讲台上单项讲授将大为减少,而学生的自主参与、师生的互动将大为增加,甚至成为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只体现在教师对教学活动过程的精心设计和整体控制,而具体教学活动,则会有极大的灵活性,在某些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能完全是一个配角。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建设者和开发者;社会型的开放型的教师。

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其价值取向是“人本与发展”,实现全人教育,为个体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在评价体系中它强调:评价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必须贯穿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个体的发展。以全新的思想面貌出现在孩子们的学习空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问题的浓厚兴趣,启蒙和精心呵护学生的探索意识,细心培植学生的探索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不断提高,促成学生成长的可持续性发展。使他们的心灵不再那么封闭与孤独,学会善于合作和分享。

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设计,精心策划,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更多的发散机会和发散点。

(1)概念发散:尽量让学说属于某种概念的外延中的事物,要求他们多举例;(2)语言发散:对于同一问题用不同的语言去描述;(3)条件发散:让学生设想出能达到规定结果的各种条件;(4)问题发散:让学生设想出根据条件可以求解的各种问题;(5)方法发散:一题多解。不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而且要渗透到学生作业中去,比如教材中的想想做做。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当今时代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特别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因素,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素质的一代新人。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以游戏为生命,游戏具有种种教育上的价值,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努力向上,积极的进取。”

人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是数学教学成功的动力,导课的方式多种多样,关键在“巧”,在教学中把需要学习的新知识、新问题有意识的通过故事、谜语、游戏等生动有趣的形式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例如:我在教“8加几”的进位加法时,设计“送小动物回家去”的游戏,用硬纸板做成各种形状的小动物,并写上加法算式,再在黑板上画好标有号码的房子,计算动物纸板的算式得出得数后,对号贴到小房子上。并编出儿歌“小动物迷了路,我们赶快来帮助,请你快快告诉我,它的房子是那间?”在轻松愉快中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思想。游戏设计得好,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使学生充沛的精力得到正当的发挥,并积极地进行观察试验和探索,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同时,还可以起到愉悦学生身心的作用。在进行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时,设计“摘苹果”、“对口令”、“找朋友”、“放鞭炮”、“挂灯笼”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数的组成和分解,并提高了教学能力。利用口算卡片、口算表或小黑板上抄好的题进行试算,采用“对口令”、“开火车”等方式进行听算,有时通过“找朋友”——把算式与数的组成图用线连接起来练习口算,有时用“动脑筋”等方式进行口算,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选择方法注意搭配得当,动静结合,简便易行,讲究实效,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练习的机会。

创设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新教改的一项重大内容。教学时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它的实质是交往、互动。自然,新课改更是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体验相互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样的课堂气氛是和谐、宽容、民主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的。

新课改给孩子带来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通过情景的创设,放飞了孩子的想象,正如雨果所说的:“想象就是深度”。

随着近几十年科学文化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的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的需要。打破旧的模式,建立新的模式,已成为必然。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在教学领域的尝试,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科学依据。这些理论改变了人们头脑中认为教学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调模式,从而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教与学的新模式——立体化教学。这种立体化教学的新模式一改过去教学的单一性,把教师的传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的自学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放到一个立体化教学中去。他们的心灵不再那么封闭与孤独,学会了善于合作与共同分享!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探究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创新能力;教学方式

一、引导自主探索,培养应用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联系实际将教学主体交给学生,

让学生拥有学习自主权,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表现自己,做到取长补短,并能够针对问题进行探究,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性的培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先进行观察、猜测、动手操作、推理得出结论以及进行分析检验这几个过程。这样不但能够将问题有效地解决,还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分析的思路,善于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应用。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探究性,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问学生一些问题,

如果我们班的桌椅已经晃动了,应该怎么做才能将他们稳定住?然

后教师在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个课题内容,在学习完成之后,教师再问这个问题,学生很快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不但能够很快地解决问题,还打开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运转,从而养成独立探究的学习精神,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开放性教学,这样不但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造环境和空间,还能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构建,做到思维的灵活。同时开放新的教学对于教学的结果具有不定性,这样可以刺激学生的大

脑,打开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增加了很多的可能性。因此,在开放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选择问题,不要过于简单,使学生异口同声地就能回答出来,也不要太过死板,这样才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使问题变得更具有价值。除此之外,问题还要具有创新元素,问题要可以通过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去思考,这样能够给学生更大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让学生针对本校学生的个人课外活动状况进行调查,这个课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复杂的,调查起来也比较具有难度,因此,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充足的空间,这样会给学生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在调查过程中也会更加精益求精,同时还会使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机会增多。在调查的时候学生会有很多的想法,怎样对课外活动的大小程度进行表示?要针对哪些内容进行调查?每个学生的想法就不同,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想法自主去调查,通过不同的角度去探究,有利于构建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三、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创新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具有天真活泼的性格特点,对于一些新鲜的事物学生都会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根据孩子的好奇心理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入新的教学元素,利用新鲜的事物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现新的事物,学生的目光很容易就被吸引过去,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发展的基础,在观察过程中学生会掌握事物的特征,这样有利于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提高。例如在学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意义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准备一个表格,在表格中填写一些数据,让学生观察这个表格中的数据,并根据自己的观察进行猜测。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引导,这样就很容易得到结果,总结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含义,让学生掌握其规律性。除此之外,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好胜心,使学生认真观察学习,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之中,在构建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之上还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近年来,教育部门对我国的教育进行了改革,改革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数学知识。这样不但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数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够将数学知识中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简单化和直观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有利于学习数学创新思维的构建,同时也会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学习规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进行创新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探究 第4篇

一、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是由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邱学华老师最早设计和提出的,在吸取国外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与我国的数学教育特色相结合并逐步完善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在我国已经得到广泛的推广。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练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首先进行尝试练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尝试教学法又称为“五步教学法”,下面举例说明操作步骤。

1. 出示尝试题,课本例题:

一商店运进4箱热水瓶,每箱是12个,每个热水瓶卖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尝试题:“文具店有8盒中性笔,每盒有10支,每支中性笔卖2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2. 尝试练习:

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进行尝试练习,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此时教师再指导学生自学课本上的例题。

3. 再次尝试练习:

为了验证学习效果,通常分别请好、中、差三类学生板演,同时全班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

4. 学生讨论:

学生答案可能有错误的也有正确的,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5. 教师讲解:

讨论之后,学生都会非常想知道自己的答案和想法正确与否,此时老师可以通过系统地讲解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这部分知识,而老师在学生尝试的过程中也了解到学生的认识误区和难点所在,讲解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自学辅导法

自学辅导法是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教授主持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实验”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自学辅导法,一般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课本,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运用心理学的原理,采取适当步子、及时反馈的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实行三个本子综合运用,即课本、练习本、答案本。自学辅导法的教学步骤一般分为五步,下面举例说明。

1. 提出课题:

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给出自学提纲:(1)每人找一个或做一个正方体的盒子,看谁做得最符合规格;(2)量出边长,先计算一个面的面积,再试一试计算六个面的面积之和;(3)六个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用最简便的方法计算吗?

2. 学生自学课本,展开讨论。

3. 根据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答疑和讲解。

4. 整理和小结。

5. 最后进行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

尝试教学法和自学辅导法在一定意义上有相似之处:都基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且学习的载体都是使用课本,都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兼顾优等生和后进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优点;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更适用于联系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新接触的知识、概念或者对学生认识、动手等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知识教学效果不好。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在低年级时学生基础知识储备不足,自学能力较差,需要更多的讲解和引导,自学辅导法主要适用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尝试法相对于自学辅导法的引导性更为明显,也可以在中、低年级尝试推广;其次,笔者发现这两种方法对教材的依赖性较强,对学生的探索有一定的方向限制,因此对比发现法,在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处于劣势。

综上所述,作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教学方法对高效课堂的实现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对多种教学方法核心思想的学习和应用来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做好辅助工作,并通过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或者是有效的糅合来保障每种方法都能实现价值最大化,同时也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华樱.探讨尝试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新课程:中,2011(6).

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措施论文 第5篇

一、要使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升其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学习所产生的兴趣是其能够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动力,也是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与吸收的主要前提。小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越高,其主动性就越高,一旦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没有一定的兴趣,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在新课改的基础下,注重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依照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来进行有一定针对性的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两者充分的结合起来,再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同时教师还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而舒适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一种和谐的人际交往、交流与教学情境中自主学习,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地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使小学生能够在教师为他们所营造的这种温馨的教学氛围中进行愉快的学习,进而就能够充分地调动小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要使语文教师重视高质量的备课

小学语文教师还一定要积极地做好课前的备课。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要做好备课的工作,在通常的情况下,教师的备课都要依照着课程标准与备课的教材来进行教学前的备课,小学语文教师所遵照的备课标准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语文教师对于小学语文的教材有一个更广、更深地了解,同时对于语文教材的体系和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结构都能够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小学的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材所进行的备课,一定要理清小学的语文教材和其中的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知识点、语文的总结构体系以及对语文教材进行编写的意义间的内在联系,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进行备课的时候多对一些时事的内容进行储备,同时还要在进行备课的时候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力进行充分的吸引。

三、要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进行创新与改革

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身有其特定的规律,可是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却没有特定的规律,它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当前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与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小学语文教师为了能够与不断发展的、变化的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相适应,就一定要不断地对教学的方法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有所提升,同时还能够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水平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以往传统的教师单纯地讲,学生机械地学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与我国当前的新课改的标准相适应,同时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素质都无法进行一定的满足。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地创新与改进,一定要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对小学生进行语文的`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使小学生对语文知识能够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进而从根本上使我国小学语文的整体教学质量有所提升。如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可以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等形式来使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之中,对语文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要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手段进行创新与改革

学习语文的过程是所有的学生都要经历的过程,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对其进行长时间的学习中所积累到了。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语文的写作与语文的阅读,都涉及非常丰富的语文知识,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仅仅把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是无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对小学生进行语文教学,因为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能够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当面授课的时候那把一些无法表达的教学内容展示出来,这样就会使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课堂容量有所增加,同时还能够使语文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更加形象,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有所提升。在实行新课改的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对教学的手段进行创新与改革,这样就能够在一定基础上使语文教学的封闭状态被彻底地破除,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语文知识被生动地展示出来,从而能够使小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有所提升,进而使我国的小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五、要使小学语文教师提升其综合素质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第6篇

一、不要讲解太详细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把知识点讲得很清楚,很详细,但是,教学效果却又不怎么尽如人意。这是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老师说得详尽了,学生就没有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都证明,老师如果在教学时把知识像剥柚子一样,一层一层撕开,喂给学生,实际上就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挤掉了学生探究的兴趣。相反,如果我们在政治教学中,给学生制造一些内容的悬念或有意的忽略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反而会使学生去多问几个为什么,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而是自主学习的探索者。这种探究学习具有集体、合作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给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神秘感,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相互帮助、自主学习,为学生搭建探究学习的平台,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勇于探索、实践,并在实践中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品尝数学学习的乐趣。

当然,反对老师讲得太多,并不等于说老师就什么都不用讲,任由学生去漫无边际自由发挥了,我们清楚,教学内容有难易之分、主次之别,老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程度,思维发展状况,带领学生主攻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要点,对于学生能自行解决的内容可以点到即止,这样,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了要点、解决了难点,弄清了重点,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不要占有课堂的全部时间

教学过程中,无论是45分钟,还是40分钟,我们既要在这个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又不能置学生于不顾,完全占有了这几十分钟,使课堂成为老师的天下。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最佳思维状态约为20分钟,课堂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精神状态会发生变化。所以,小学数学教学要注意教学时间的控制,老师在讲述一段后,有意识的停顿,布下空白,给学生一段回味、消化、吸收的时间,这样做,使课堂教学有了效率,有了生气。

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就必须更多地设情境,诱发学生勤于思考。老师要善于经常性,又能恰到好处地置疑设问。设疑为了引趣,学生通过思考、解答、提问,不断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重新认识师生关系。过去我们教师把自己作为中心,要学生围着自己转。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需要与发展的愿望。因此我们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要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采用有利于他们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每个教学环节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同时,要尊重学生中的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不要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代替了你的板书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40分钟的内容在35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講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

但是在现代教学手段是一柄双刃剑,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一点到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源源不断地向学生输出各种各样的画面或大量信息,学生眼睛盯着屏幕,嘴里忙着应答,课堂气氛紧张热烈,这种看似热闹的表面背后却是肤浅,这样的老师实际上舍不得给学生回味、体验、感悟的余地和空间,使人看了之后,不免让人觉得有“穿新鞋,走老路,贴标签”的嫌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可少,它在信息量、视觉效果等方面确实比传统的粉笔和黑板更具有优势,但是,黑板在教师的教学中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其实,富有艺术的板书,它就是教师教学的“浓缩精华”,教学内容的“屏幕”,更像是指引学生掌握知识的“引路牌”,是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和想象的“钥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板书的设计,力求以最少量的字或符号反映出最深刻的内容。那种无论大小知识点,都要全板抄录的做法不值得提倡,它同样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空间,不利于激“动”学生。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老师必须不断适应形势的需要,不断去突破、创新。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教材吧!这些时间会让你得到百倍的补偿。”讲解吝啬一点,课堂时间大方一点,板书艺术一点,这样,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才能赢得学生的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改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第7篇

一、重视学生对数学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在学习数学时, 首先会遇到兴趣这一问题, 许多人都认为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困难的, 那是因为没有兴趣, 所以觉得困难。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 才会学起来乐此不疲。那么要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呢?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对小学数学这一学科的兴趣, 我总结了以下内容:

1. 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 , 最好是与学 生互动起来, 教师提出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每个学生好奇心都特别强, 都爱问为什么,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这种心理, 以教材为基础, 编排一些数学游戏, 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妙。

2. 学生因为年龄 尚小 , 集中精力的 时间不是很长, 所以教师在上数学课时不能整节课都是在自己讲, 让学生听。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动脑, 还要让学生动手。

比如, 学生在学习加减法的时候, 教师让学生利用小木棍、火柴等道具摆一摆、看一看, 想一想, 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了,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这一学科的兴趣, 还能在动手中促进思维, 在玩中增长知识。再如, 在教学图形面积和体积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 折一折, 让学生自己通过活动体会长方形、长方体、正方形、正方体等图形的特征, 从而理解其中的含义以及关系。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学生既可以体会图形的特征, 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可谓一举多得。

3.学生都是活泼好动的 , 都爱表现自己 , 都有好胜 的心理 , 而且自尊心 特别强 , 在数学教学过 程中 , 让学生树立 竞争意识 , 增强自信心 也是培养学 生对数学 产生兴趣 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多组织课堂活动, 多组织比赛, 要多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 从而让他们在 活动和比赛 中在心理 上得到满足。 积极参加的学生, 教师要鼓励他们再接再厉, 表现不积极的学生, 教师要以自己的热情把他们带动起来。

即使学生在活动中犯了小错误, 教师也不要给予批评, 那样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要不断地鼓励他们, 帮他们树立信心, 增强勇气, 培养他们“胜不骄, 败不馁”的精神, 并且在活动和比赛结束后, 教师要认真做总结, 和学生一起总结经验教训。

也可以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这样, 学生就会兴趣浓厚, 干劲十足。

总之, 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一个基础,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自己饱满的热情对待每一节课, 对待每一位学生, 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全部的热情都倾注在课堂教学中, 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合理安排课堂, 充分理解学生的心理, 就一定会使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爱上数学。

二、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

根据调查, 有些学生表示自己也在很努力地听课、思考问题、认真地完成作业, 就是成绩上不去, 我认为, 这是因为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任何知识时, 都不能盲目付出, 一定要先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那样就会节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就会事半功倍。

1. 学生一定要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 学生在预习时, 可以提前了解教师要将的内容, 可以很明确地知道自己哪里明白, 哪里不懂, 这样在教师讲课时, 学生可以有选择的听课, 在教师讲到自己预习时不懂的地方, 就会非常认真地听。学生自制力差, 所以就需要教师监督他们预习, 可以要求学生预习时把不懂的地方在课本上用笔标出, 然后在讲课之前, 先请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再进行讲解。学生预习是带着问题投入到课堂学习的, 所以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2. 教师要让 学生养成独 立思考、独 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不能总是想着他们对于知识掌握得不熟练就对他们降低难度, 这样不仅不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而且会让学生产生依赖的心理, 不能自己思考。

3. 教师在给 学生讲解问 题时 , 不能单单注重在讲解答案上, 一定要给学生讲思路, 讲过程。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养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而不是死记答案。

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现在的教学中,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谓势在必行,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的宗旨, 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 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质疑, 有质疑才会有进步, 如果学生只是一味接受, 就永远不会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观点, 也永远不会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况且数学这一学科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 如果学生只是从教师那里得到安安, 而不自己琢磨自己思考, 就永远都学不到学习的方法,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 要多启发学生开阔思路, 多思善想, 质疑问难。在学生质疑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最后, 还要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教育, 不仅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自己解决难题时学会运用和转化思想,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浅见 第8篇

数学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教, 就谈不上学生的学;没有学生的学, 更谈不上教师的教因此, 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机会, 让他们发表看法, 提出问题。并在设计教学过程时, 重视给每个教学环节留出适当空白, 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 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 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 决不暗示积极引导学生在无疑处生疑, 孕育问题意识, 捕捉“问的契机”, 不但敢问、会问, 而且善问。“送经献艺, 有的放矢”, 是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重要举措。

1.做好“问”的示范 , 使学生想问

提问并不容易, 更何况小学生。他们的语言表达还不够完整, 开始让他们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肯定会有很大的困难, 他们或许根本不懂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也不会根据已有的数学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更不要说能质疑问难了。有关研究表明, 学生喜欢模仿老师的行为方式。因此, 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生在提问时抓不住要领, 这就需要教师在关键时拉一把, 为他们做好示范, 教会学生提问。如: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时, 老师说:“你们没有问题, 老师倒有一个, 看看你们能不能解决呢? ”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后, 立即引导学生学着提出问题, 师:“哪位小朋友能像老师这样提问呢? ”学生提出后, 老师要及时评价、表扬。这样重复几次后, 就会有一部分学生会根据具体情境提出合理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在老师三番五次的示范、引导与鼓励下, 学生不仅喜欢上了提问题, 而且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完整、贴切, 具有数学味。

2.教给学生从何处寻找问题 , 使学生敢问

(1) 引导学生从 “课题”中提出 问题

课题是教材的重要资源, 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 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 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 教学“角的度量”中, 认识量角器时, 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 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想学什么知识? ”通过观察思考, 学生纷纷举手提问“为什么量角器要制成半圆形的呢 ? ”“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内外两个刻度各有什么用处? ”“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有两个刻度更方便度量呢? ”“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教师要不断鼓励 ,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并且提出问题, 也就增强了主体意识, 善于发表见解, 就会激发创造欲望, 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2) 引导学生从 新旧知识联 系中提出问 题

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 许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与发展, 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 只要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

1在知识的“来龙”上提问。如果某个知识是在什么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或派生出来的, 或者与什么旧知识有相关但又搞不清的, 就在此提问。如学习“千米的认识”时, 可提出“千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换算的?”等问题。

2要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就是要在实现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如1.2÷0.6就可提出“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之间有关系吗? 它们之间是怎样转换的? ”等问题。

(3) 引导学生从认知 冲突中提出 问题

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 知识积累少, 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与所学知识产生认知上的冲突, 这是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良机, 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

1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提问。如果对某个问题为什么是这样, 为什么不是那样, 还搞不清或说不出来, 就可据此提问。例如, 学习了比的知识后, “比的后项不能为0”就与学生在观看各种球类比赛中, 比分的后项可以是0 (如3∶0, 15∶0等) 的认知产生了冲突。问题由此产生:“在什么情况下, 比的后项可以是0? ”“我们所学的比与球赛中的比是一回事吗? ”

(4) 引导学生从 结论中提出 问题

教师要针对教材中结语语言精练、叙述严谨、科学性强的特点, 引导学生透过平凡的数学字眼, 诱发新的数学问题, 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闪烁着问题的火花。

1从知识的“正面结论”上提问。例如, 教学“分数化成百分数”时, 请学生研读结语:分数化成百分数, 一般先把分数化成小数, 再化成百分数, 除不尽的一般保留三位小数。再请学生提出问题, 结果有的学生问:“这里有两个‘一般’, 它们的‘一般’之外指的是什么 ? 该怎样呢? ”经学生这样质疑推敲 , 深谙弦外之音, 体现思维灵活性。

2从知识的“反面结论”上提问。一些常见的数学结论, 人们常常使用, 习以为常, 好像提不出什么问题。然而, 认真推敲, 从它的反面也可以成为问题的来源。如:“0没有倒数”这个结论学生早已熟悉, 但有一位学生却提出了“0为什么没有倒数? ”这样的问题, 把全体同学难倒了。“有关0的除法”规定:“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这个结论学生早已熟悉, 就可以问:“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0做除数会怎么样?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 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就敢于提出问题, 善于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3.组织学生动手实践 , 经历过程 , 使学生善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 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概念知识中, 有许多抽象的内容较难理解, 如果让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 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践, 往往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 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利用直观教具演示, 引导学生观察, 沿着圆柱底面把圆柱切开, 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快。演示给学生看以后, 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启发学生说出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形体。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第9篇

一、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1. 教师面临的问题

首先,新课程改革意味着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小学数学的教材、数学教学的方法都要相应地作出调整。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最先面临的就是新的数学教材,而这其中的问题就是,虽然教材中的内容和过去教材中的内容没有太大的差别,从表面上看新教材似乎只是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简单地说就是“换汤不换药”。因此,教师很容易忽视新教材中的一些细节,在实际教学中则很容易走以前的老路,很难把握新教材的在数学知识结构编排与过去教材编排的不同,进而导致数学教学没有根据新课改进行创新。

其次,由于小学数学新教材中的知识结构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目标调整了难易程度,教师在教学时可能会出现与教材中知识点的难易程度的讲解有所偏差,即重难点的知识讲解详略比例不是很合理,教学效果也就有所偏差。

最后,新课改也要求数学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要达到新课改的目标要求存在一定的困难。数学课堂仍然更偏重于将数学基础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比较有限,对此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可行的教学方案。

2. 学生面临的问题

根据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都是比较活跃的,小学生虽然没有很好的自控力,但是他们对外在事物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的,这也就意味着小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学校教育进行新课改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新课改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学生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处于接受和吸收新事物的阶段,如果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没有以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为指导方针仍采用灌输法教学,学生则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也会受到限制。

新课改下,学生在接受新的数学知识时,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学生对教师有较强的依赖性。小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主要依据教师的引导和教师设定的思维考虑问题,因此,比较容易忽视形成自己独有的数学思维模式。

此外,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价值认识不清,他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数学教材是新的,但是数学学习的现状和情况还是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数学知识的渴求度仍然停留在过去的状态和程度上。

二、新课改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新课改下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各自都会面对新的教学和学习问题,但是从整个的教学发展看,小学数学教学仍然是走在前进的道路上。对于新课改带来的影响,广大的数学教师可以参考以下两点建议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1. 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而目前我国产生了许多先进的教学方法,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本班学生数学学习的具体情况或者教材中不同的知识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以教材中的知识为主。例如,依据西师版教材,教师在教学小学一年级上册的“10以内的认识与加减”时,可以适当地采取游戏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对10以内的数有更清晰的认识,或者教师也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清楚10以内加减的运算规则。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能得以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增强。

此外,由于新教材中的知识编排与过去有所不同,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改变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时,也应当注意学生是否真的吸收了某一堂课的知识内容,教学的质量是否有所提高。

2. 注重对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数学能够锻炼人的逻辑思维,也能锻炼人的创新性思维。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新课改已经明确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性思维,因此,教师要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决某一数学问题,但是教师还应当向学生强调自己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让要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然后再给出解决数学问题的参考方案。

例如,在学习西师版教材中一年级的下册“认识钟表”这一章节时,教师主要以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去想一想如何认识钟表。在现代生活中钟表似乎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看时间,例如,手机、电脑等,现在小学生使用手机的现象已经很普遍了,所以,当学生学习“认识钟表”这一内容时,之前学生学的有关数的加减在此时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运用,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鼓励引导学生通过手机认识钟表,从而对时间有正确的认识,使学生能灵活运用运算法则快速地算出有关钟表和时间的计算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对新课改带来的教学问题积极应对。同时也要把握好新课改的内涵,适时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适应新时代教学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忠锋.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3(22):220.

[2]罗先国.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新课程(上),2014(11):12-13.

新课改下如何搞好小学数学教学 第10篇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足以说明兴趣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一是要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加强师生情感的交流。二是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三是尊重学生,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四是善于表扬鼓励,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进而爱上数学。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自主获取数学知识。再次,教师要适时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变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生动、直观的画面,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有差异的教学目标

由于学习环境、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必然存在个体差异。若用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衡量有差异的学生,必定不会得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有整体性,使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又要有差异性,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例如,学习“分数化小数”时,可设计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层:能正确判断怎样的分数可化成有限小数,能努力参与数学活动。第二层:能在探究“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中,归纳出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第三层:能利用猜想、观察、分析等方法,了解熟悉的归纳思想、分类思想等。

三、先做后说,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在课堂教学中,对所授的新知识,教师一般都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在归纳小结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小结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通过归纳、综合和概括来反映与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数学的一般原理。

例如,教学“口算乘法”,先引导学生口算并写上每道题的得数(题目如下):

例 1100×5=5500 5×100=500

100×10=1000 10×100=1000

例 27×200=5400 12×300=3600

接着教师启发提问:请观察例1和例2中两边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教师的适时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综合、归纳和概括得出了以下规律:用整百数乘的口算,两个因数的末尾共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有几个0。实践证明,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所学知识,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四、增强竞争意识,营造进取氛围

课堂教学中适时采取竞争策略,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效活跃课堂气氛。课堂竞赛形式要不断变换,切不可经常是教师问学生答,搞模式化。可采取分小组进行必答和抢答的竞赛,或由A组学生提问,B组学生回答;或由教师提供材料、思考题,学生展开辩论等。通过竞赛活动,使学生强化学习的动机,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实践证明,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学生就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体会 第11篇

随着新一轮国家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逐步实施,数学已经成为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工具,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主要的数学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切使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把握出现了偏差,把我们固有的一些传统优势逐步抛弃,导致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走入了“误区”。

一、降低计算教学总体要求的错误认识

由于传统的计算教学相对繁难,因此在新数学课程中一些“繁、难、偏、旧”的计算内容已被删除。但是,计算将伴随人的一生,在小学阶段掌握好计算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能力,将使人终身受益。

目前,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下降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表现在学生的计算速度及正确率偏低,“数感”也较以往略差。学生在三年级就开始学习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四则运算中的应用,而到六年级进一步学习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小数、分数中的应用时,很多学生仍然不能熟练地应用这些已经接触过几年的运算定律,例如在计算“12.5×32×2.5、17×15/16、16×12.5-1.6×125”……学生一片茫然;在约分、化简比等运算中很多学生对:“77与44的最大公约数是11”、“51与34的最大公约数是17”……不能一眼看出;對3/4、3/8等一些特殊的分数与小数互化模棱两可;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时,对π——10π的值不能脱口而出。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一是教材中计算教学内容的数量和难度都比以前降低了很多,二是教师平时对学生进行的计算技能训练也较以往明显减少。

计算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数学思维品质的提升。我们不能因为计算器的出现而降低计算教学要求。数学计算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数感”等也非常有效。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总体目标不能降低,仍然应该把“正确、熟练、合理、灵活”作为计算教学的双基要求。

二、淡化数量关系的错误认识

关于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会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并强化一些常用的数量关系式:如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等。事实上这些数量关系也能够帮助学生轻松解答各种应用题。可是,在现在的数学教学中,数量关系似乎已经被淡化了。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新课程以及新教材没有舍弃数量关系,倒是教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忌谈数量关系,把数量关系看作禁锢学生思维发展的“框架”。试想一下,一个搞不清楚数量之间关系的学生,怎么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情境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并逐步提高要求,形成数学模型。例如我们以前教学相差关系的应用题;“红气球8个,黄气球5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多几个?”学生列出算式8-5=3(个)后,总是要学生说出算式中的“8”表示8个红气球。“5”表示5个黄气球,3表示多出的气球。现在我们教学的时候,不需要让学生说这么复杂的理由,但是我们还是要学生通过意义对应的方式,明白红气球比黄气球多的3个是通过比较得到的。

三、加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分析 第12篇

一、在新课改中引入情境概念

情境教学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教法之一, 就是把那些未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变化成学生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 带到已经设定好的情境中去。情境中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体情感, 这使得学生对新的、未知的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新规律的兴趣, 可见新课改比较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培养。在创造教学情境的同时, 也能带给学生轻松、有效的课堂教学气氛, 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 好的学习情绪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一年级的小学生是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 预示着他们已经进入了更加正规化、专业化的受教育领域, 但爱玩好动依然是这些小孩子的天性。应寓教于乐, 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 要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

例如, 可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制作小朋友喜欢的Flash动画, 对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有一定帮助, 可吸引他们主动地进入到数学动画里去, 不知不觉地主动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摒弃了单一的“黑板+粉笔”的传统教育方式, 既能有所学, 又能“乐在其中”。

二、将创新思维融入“课改”

创新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众所周知, 数学知识博大精深, 奥妙无穷, 其中也不乏许多晦涩难懂、枯燥无味等难啃的“硬骨头”。如果能将创新思维应用于课堂, 与“课改”有机结合, 对于刚刚接触数学的小学生们有着重要意义。在数学“课改”中适当地运用创新思维, 可以帮助小学生渗透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具体应怎样落到实处呢?

首先, 要在数学“课改”中融入创新思维, 可试图将游戏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关键,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其次, 可将问题故事情境化, 在故事情境化的模式下, 可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施展。最后, 也可尝试以问题生活化的方式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 很多内容都是以艺术化的形式非常形象地摆在小学生面前的, 这样就实现了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处理。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创新教育, 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它还亟待适合中小学教育实际的创新理论的指导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 还需要一批有志于此的、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线教师发挥先导者和领航者的作用。

总之, 实施新课改是要改变以往固有的教学模式。以往的教学模式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进行单一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明显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品质, 其评价方式不仅不利学生的发展, 还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而今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 并非单纯地看学生的考试成绩, 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思想品质、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 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和看待学生, 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要科学、全面、客观, 要有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乃庆, 张奠宇.小学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上一篇:环保行政下一篇:地方高速公路融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