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病治病范文

2024-05-19

防病治病范文(精选5篇)

防病治病 第1篇

1保养正气、顺应自然是养生防病的根本

疾病的发生, 虽然与外因有关, 但要在人体正气不足的情况下才能发病, 即所谓“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的道理。所以, 古人在养生学上早就认识到, 一是重视保养正气, 增强人体抵抗力, 提倡“传精神”、“和喜怒”、“志闲而少欲, 心安而不俱”, 从而达到“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之目的;一是顺应四时的自然规律, 认为人与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人生活在自然界, 自然界存在着人体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常常影响人的生理病理, 因此古人提倡“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做到“顺四时而适寒暑”, “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僻邪不至”, “苛疾不起”的目的。由此可见, 古人内调精神、外避邪气的这种养生方法对防病抗衰具有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

2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养生学重点突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不亦晚乎”。就说明了在未病之前做好预防工作, 防止疾病发生的重要性和等到疾病发生之后才施以治疗的危害性。在预防措施上, 华佗根据“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的道理, 创造了“五禽戏”, 其后有太极拳……健身方法, 对防病起着一定的作用。

疾病已经发生, 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也是治未病的一个方面,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邪风之至, 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 其次治肌肤……, 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 半死半生也”, 说明外邪侵袭人体后, 未及时治疗, 就可由表及里, 由轻转生。《金匮要略》亦提出“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临床上, 治疗肝病的同时常配合健脾胃的方法, 就是这一防治传变理论的具体应用, 其对指导治疗和用药不无裨益。

3节制饮食是防病治病的重要环节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 饮食物由脾胃化生精微, 营养五脏六腑, 维持生命活动。若饮食不当, 则可损伤脾胃, 导致多种疾病, 故《内经》强调“饮食有节”、“谨和五味”是防病治病的重要环节, 有利于辅佐药物治疗和病后康复。

3.1 饮食应有节制

所谓节制就是定时定量, 切忌暴饮暴食, 特别是肠胃功能不健者尤需注意, 如《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患胃下垂的患者就应少食多餐, 正如孙思邈《千金要方》所谓“不欲极饥而食, 食不可过饱”、“常欲令如饱中饥, 饥中饱耳”。如是于胃肠道患者的治疗和保健有重要指导意义。

3.2 饮食应合理调配

合理调配饮食, 对人体有益, 反之则可致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之所生, 本在五味;阴之五宫, 伤在五味”, 指出了五味作用于人体的两重性。合理调配, 一是保证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均衡, 从而达到补养精气的目的, 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云“毒药攻邪, 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二是根据病变性质和治疗需要, 调节饮食五味, 配合治疗, 如《藏气法时论》云“肝色青, 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肝苦拘急, 食甘味饮食可缓和肝气。根据这一理论, 为后世的食疗、药膳以及在疾病过程中的饮食调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3.3 忌偏嗜

偏嗜可导致某一脏气的偏盛, 影响脏腑间的平衡协调从而发生疾病,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以绝”;“以酒为浆”、“膏粱之变, 足生大疗”;《素问·热论》亦有“病热少愈, 食肉则复, 多食则遗”之明训, 这些足以说明偏食的危害性和“谨和五味”则“骨正筋柔, 气血以流, 腠理以密……长有天命”的重要性, 即“水能浮舟, 亦能覆舟”之义也。

4起居有常、劳逸适度是健康的保障

春季防病治病饮食方等 第2篇

高血压患者:(1)每日每餐后吃些香蕉或橘子,亦可用香蕉皮或果柄100克,煎水代茶饮。(2)取鲜芹菜500克洗净,以沸水烫约2分钟,切细,捣烂,用纱布绞汁服用,每次服一小杯,一日服两次,亦可用干芹菜250克煎汁服用。

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蜂蜜100~150毫升,于饭前空腹一次服下,一日三次。也可用新鲜青色卷心菜洗净,捣烂,绞汁,服时稍加温,每次服200~300毫升,每日两次,15天为一疗程。

慢性气管炎患者:春天气温变化大,容易导致慢性气管炎复发。急性发作时可取茼蒿90克,水煎去渣取汁,加入冰糖适量,分两次服。急性期过后仍有咳嗽者,可用百合30克,鲜蜜一匙与梨同蒸,将百合、梨与汁同服。预防慢性气管炎复发,可每晚就寝时把1~3个生胡桃肉(连胡桃的紫衣)与1~3片生晒参片一同细嚼,嚼烂后咽下,连服3个月。(福建 杜晶国)

治贫血的“补血方”

1.龙眼肉15克,红刺3~5枚,粳米100克,同煮成粥,热温服。功效:养心补脾,滋补强壮。

2.新鲜羊骨1000克,粳米200克。羊骨洗净捶碎,加水熬汤,去骨渣后,入粳米共煮成粥,温服,10~15天为一疗程。功效:补肾壮骨。

3.糙粳米100克,薏苡仁50克,红枣15枚,同煮成粥,食用时加适量白糖。功效:滋阴补血。

4.制首乌60克,红枣3~5枚,粳米100克。先将制首乌煎取浓汁后去渣,加入红枣和粳米煮粥,将成时放入红糖适量,再煮沸即可。热温服。首乌忌铁器,煎汤煮粥时需用沙锅或搪瓷锅。功效:补肝益肾,养血理虚。

5.鸡蛋2个,取蛋黄打散,水煮开先加盐少许,入蛋黄煮熟,每日饮服2次。功效:补铁,适用于缺铁性盆血。

防病治病 第3篇

1中医体质学说,源远流长,可指导养生与临床诊治疾病

赵进喜教授:

中医体质学说,源于《内经》。特别是在《灵枢》相关论述非常多。但历代《内经》注家,对此认识并不深入,包括张景岳《类经》在内,都没有把体质学说作为独立篇章进行注述。但这并不是说历代医家不重视体质。金元医家有关 “瘦人多火”“肥人多痰”的论述,就是在论述体质。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薛生白、章虚谷等,更认识到体质不同,易感温热、湿热外邪不同,发病后临床表现与转归不同,所以治疗方法自然也应该不同。对“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又有了新的阐释。建国以后,著名中医宋向元与中西医结合专家薛崇成先生,或基于临床,或引进量表学方法,对中医体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王琦教授更提出“体质可分”“体质可辨” “体质可调”等论断,出版了中医体质学专著,标志着中医体质学说的完善。匡调元、何裕民教授等,也撰写了体质学相关论文,丰富了中医体质学的内容。体质不同,易感外邪不同,易发疾病不同,发病后临床表现不同,进一步发展转归不同,所以无论养生防病,还是临床诊治疾病,都必须重视体质。

张惠敏副教授:

中医体质学说,源远流长。其中,王琦教授对体质学说的构建,做出了巨大贡献。事实上,王琦教授体质学说的学术构建经历了很长的过程。王琦教授首先对个体差异现象进行了定义性的表述,形成若干概念,为中医体质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养生与临床诊治疾病过程中,明确体质特点,对于制定针对性养生防病手段与治疗方案,“因人制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张洪钧副主任医师:

“体”是生命体,“质”是质地、本质,“体质”一词的含义是“生命之构成”。人在胎孕期即已具备特定体质,终生存在,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先天体质”,会深刻影响每个人的疾病易感性程度、发病类型及转归预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治病必求于本。”所有疾病的发生根本上是以体质异常为内在基础,因此体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2多种体质分类方法,各有特点,应该提倡互相包容

赵进喜教授:

中医体质分类方法,繁复多样。早在《内经》时期,便已形成多种体质分类方法,如《灵枢·通天》: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 《灵枢·阴阳二十五行人》指出: “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此外,尚有刚柔勇怯、肉人膏人脂人、藜藿之人和膏粱之人等。近年来,体质研究再度成为热点,如王琦教授的九种体质、何裕民教授的六分法( 强壮型、虚弱型、偏寒型、偏热型、偏湿型、疲迟型) 、 匡调元教授的病理体质学说( 正常质、晦涩质、腻滞质、燥热质、迟冷质、倦颇质) 以及黄煌教授的提出药证概念,根据人的形貌体态和患病情况,将人分为桂枝人、柴胡人、黄芪人等,应该说各有特点。

张惠敏副教授:

王琦教授的九种体质分类,具体包括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特禀体质。其提出是王琦教授从临床角度出发,根据群体症状特征及其与疾病的关系归纳提出的。其体质分类方法的构建,实际曾经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其初,王琦教授是分七种体质,后来结合疾病谱的变化,又增加了气郁质和过敏体质( 特禀质) 。王琦教授团队在对九种体质的表现特征进行理论总结后,进一步申请了973课题,于全国进行了八万多例流调,在流调资料基础上进一步证实了九种体质的存在,并编制了九种体质评定量表。现在九种体质学说已经为学界和民间广泛接受,并已经应用于医疗和保健等多个领域。

张洪钧副主任医师:

在中医看来,生命由形气神三部分构成,是个统一有机整体,故体质应包括形、神、气三者的特点。《内经》体质学说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五行人”,原文所论就涉及到了各型人的形、气、神。如《灵枢·阴阳二十五行人》“木形之人 ……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 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至于体质是如何形成的? 古人认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临床上除望诊外,我们常结合其人胎孕期五运六气特点,来进行“五行人”的体质推算和疾病预测。如某君生日为农历1965年3月16日, 胚胎期始于1964年6月,1964年岁运太土,太阳寒水司天、 太阴湿土在泉,1965年厥阴风木司天,故其土气很旺,兼受了水与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面色偏黄,体型壮实,性格宽和敦厚,并兼具木行人的执著与水行人的聪慧幽默。若进行健康预测,则其应当警惕肝脾的疾病。因为土气旺盛,湿气偏重,故食欲好,易偏胖,油性皮肤,而体质中又有木的影响,木气一旺,推湿入肝,易出现脂肪肝等问题。

另外,体质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天覆地载、德流气薄,胎孕期禀受天地之气而成的属于先天体质; 饮食情志、伤病劳损,因生活起居潜移默化而成的属于后天体质。先后天是有机统一的,后天体质受先天体质影响,先天体质靠后天体质表现。然而先后天又是有区别的,先天体质更加稳定,后天体质则可以发生变化。《内经》所论述的“五行人”属于先天体质范畴,“藜藿之人和膏粱之人”则属于后天体质。明清之后的医家,基本上都是在后天层次对体质进行分类和阐述,比如王琦教授曾明确提出“体质可分、体质可调、体病相关”的著名观点。研习并理解各种体质分类方法的内涵与适应范围,是临床应用与取效的关键。

赵进喜教授:

《内经》论体质形成原因相关甚多,既强调先天禀赋,也明确指出过后天环境,如饮食习惯,居处环境,形志苦乐,甚至患病用药等,都可能引起体质变化。因此体质与遗传相关,但不等于遗传。

回顾自己的成长道路,学习《内经》之余,更重视《伤寒杂病论》,对“六经实质”伤寒学术的重要问题尤其关注。其中,日本人丹波氏《伤寒论辑义》有关“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发于阴”的注释, 《医宗金鉴》所谓“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最能启发思路。更受郑元让博士六经人假说影响,看天津泥人张“十八罗汉斗大鹏”, 遂顿悟所谓“三阴三阳系统论”与“三阴三阳体质论”。认为 “三阴三阳”实际上是古人基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哲学思想,对人体生理功能所进行的系统分类。人体生理六大系统,其中太阳系统主卫外; 阳明系统主胃肠通降,传导化物; 少阳系统主调节情志; 太阴系统主脾胃运化, 输布水谷精微; 少阴系统主固秘阴阳,水火交济; 厥阴系统主控制情志,潜藏阳气,平调气机。

由于个体体内气血阴阳有异,各系统生理功能并不平衡,因此人群体质可据此划分为三阴三阳六个类型,每种体质再划分为“太过”“平和”“不及”三类,总共十八类体质。 根据这种观点,看六经辨证则应为“在辨三阴三阳六系统病变的基础上、参照患者的体质类型所进行的方剂辨证”。譬如“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腹中疼,泻利下重者, 四逆散主之。”众说纷纭,难以解释,但若理解为少阴阳虚体质之人得了肝气郁结证,则条文及方后注的一切疑难都迎刃而解。因为有这个体质,才会患这种病,因为患这种病,又有这个体质,才表现为这个方证。所以辨体质与辨病、辨证是统一的,我们将其称为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诊疗模式。这种诊疗模式,重视辨体质,突出“治病求本”; 强调辨病,重视“谨守病机”,重视辨方证,强调“有是证用是方”, 所以实用性强,以此指导临床思维,古人所谓“六经钤百病” 便不会再是一句空话。当然,各种体质分类方法各有优势与适应病种,譬如临床运用三阴三阳辨体质治疗糖尿病效果突出,而在心身医学领域,赵志付教授提出的刚柔辨证或许更能提纲挈领。

施怡副主任医师:

首先,人的体质非常复杂,人群中鲜有单一体质,所以必须学习并掌握多种体质辨识方法,互相验证,方可得心应手。其次,如张洪钧老师所讲,五运六气学说对体质辨识有指导意义。临床行之,深受患者欢迎。唯因五运六气七篇大论,有人认为系王冰补入,备受诟病。其实, 近年许多研究表明,其与现代气象科学确有相合之处,所以应予以重视。

3辨体质是辨病辨证的基础,体质学说值得深入研究

张洪钧副主任医师:

体质先于发病而存在,构成真正的患病基础,在六淫、七情等诱因的影响下,触发疾病,产生证候。体质是因,证候是果。譬如流行病学调查显示,SARS的易感人群为阳气旺盛、 体内蕴湿并伴有金克肝木而肝肺气郁的青壮年; 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有其高危易感人群。因此,体质学说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其病因学价值,一些疑难的遗传倾向性疾病或可从中得到启发。辨体质,应该说是辨病、辨证的基础,所以应该深入研究。

贾海忠教授:

辨体质重要,但不能把体质绝对化。首先,辨体质是辨证论治的一部分。不同的个体感受相同的外邪后,其发展转归不同,治疗也有所差异,这是体质学说的应用价值。重视体质辨证不应该否认辨证论治的核心地位,而是将体质视为一种相对稳定的证候因素,参与辨证,指导治疗。其次,体质分类切忌机械胶固。应在掌握“九种体质”“六分法”等基本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疾病来运用。如冠心病患者常见体质类型,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 一是气滞血瘀体质,此类人明显表现为神经功能紊乱,方用血府逐瘀汤; 二是气虚血瘀体质,针对一些搭桥、支架术后患者,史载祥教授以升陷汤加减,创制了升解通瘀汤,疗效确切; 三是痰湿瘀滞体质,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 四是胃热痰瘀体质,此类患者较为少见,表现为多食易饥,肥胖,舌质紫红,方用清胃散合越鞠丸。以上分类方法既继承了前辈的体质辨识思想,又切合临床实际。再次,调理体质应注意守方。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体质和禀性一样,积年形成,根深蒂固。针对体质用药,要注意处方的稳定性,对疗程的长短有一个恰当的预期。

张惠敏副教授:

体质学说对临床具有如下作用: 一,拓宽诊断思路。辨病、辨证、再辨体质,有助于做出更加全面的诊断,进一步指导组方用药。比如一男性患者,尿频、尿急、尿道灼痛, 尿道口时有白浊,腰腹坠胀不适,面部易出油长痘,反复口腔溃疡,大便黏滞,性情烦躁,结合病情与症状,便可考虑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湿热体质。用药适当加上清利湿热的药物,甚至直接考虑从湿热论治。二,明确治疗方案。在掌握了病、证、体质后,可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治疗疗程, 评估预后。如若患者前期症状突出,应以治病为主,后期症状改善后增加体质调理。如此分阶段治疗,不仅有的放矢、 疗效提高,而且便于与患者沟通,提高依从性。三,完善疗效评价。九种体质量表推行后,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疗效评定方法,这在慢性病治疗方面效果尤为突出。如一个痰湿体质的糖尿病患者,在干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量表评分,通过痰湿指标的对比可以判断治疗效果,突破了单一化验结果的局限性。四,带动养生保健。时下热门的体质辨识和体质养生,类似于现代西方医学提出的健康管理。根据每个人的体质测试结果,可为其制定相应的养生方案,进行疾病预测,促进其改善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意识。以体质养生为代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手段若能推广开来,对提升全民的身体素质、节省医疗开支、促进社会和谐有着巨大意义。

施怡副主任医师:

体质在临床治疗之外,对亚健康人群的调理与保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医自古强调“治未病”,重视调整个体在形成器质性病变之前的状态。若能辨清体质,掌握病因,便可防患于未然,减少发病可能。除了贾教授提到的足疗程治疗外,尚可选用丸散剂、膏方、敷贴、导引等多种治疗手段,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医学的传统优势。

赵进喜教授:

毋庸置疑,辨体质在中医养生与临床诊疗中非常重要, 但如何结合临床,不断发展中医体质学说,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现代医学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分子遗传学方法,量表方法等,引入体质学说研究领域,或许将有利于体质学说科学内涵的揭示与进一步临床推广。但我们在研制三阴三阳体质辨识量表的过程中也发现: 有时量表判断的结果远没有专家临床通过“形”( 体形) 、“神”( 神态、性格等) 、 “纳”( 食欲、口渴与否、喜冷喜热等) 、“眠”( 多睡还是失眠倾向) 、“便”( 大便、小便) ,定性判断,效率更高,所以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解决。

4结语

中医体质学说源远流长。建国以来,几代中医学人,不断努力,建立了现代中医体质学说,受到学术界与社会广泛关注。医家更根据各自临床体会,提出了多种体质分类方法,各有特色。进一步工作,应该密切结合临床,引入现代研究方法,开展学术争鸣,以揭示中医体质的科学内涵。在临床上,则应结合辨病、辨证,选用恰当的体质辨识方法,在明辨体质基础上,针对性地选用养生保健与治疗措施,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推动中医体质学说进一步发展。

摘要:中医体质学说源远流长,经历代医家努力,日趋完善。体质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诊疗模式,逐渐受到重视。但体质分类方法众多,阴阳分类、五行分类、三阴三阳分类以及九分法,各有特色,应该结合养生与临床治病实践,引入临床流行病学、量表学和分子遗传学方法等,进行深入研究。

从治病到防病打造健康校园 第4篇

在教职工中,高血压患病率最高,为17.8%,患病人数约199人。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首先从预防入手,利用校报开辟高血压专栏,利用健康管理中心网站发布高血压知识,并开展“相约健康院系行”活动,对全校师生普及高血压的防治知识。

“我的血压降下来了”

因为高校教职工上班时间不固定,我们就利用每周二这个“教师集中返校日”,开展高血压自我管理活动,编排课程表,请三甲医院的专家和健康管理中心的专业人员轮流到各院系、部门讲课,指导高血压患者进行自我管理。

有一位老师50岁出头,患有高血压好几年了,平常随便吃吃药,不是特别在意。有一次参加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的活动,他对大家说:“你们知道吗?我的一个老同学昨天突然发生脑出血去世了!前天我还跟他在一起吃饭聊天呢!他没什么病,就是血压有些高而已。他的事情给我的触动太大了,我们一定要好好重视高血压,认真控制好血压。”参加了高血压自我管理活动,他才明白为什么自己以前的血压总是控制不好、什么样的血压才是理想血压等。现在,通过专家的指导和他自身的努力,血压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自我感觉好多了。像他一样,通过这些活动,很多教职工都说:“我的血压降下来了!”

“原来我可以不吃降压药”

不少教职工没有时间参加周二的活动,我们就利用学校丰富的信息化资源,开发了网上“高血压自我管理服务平台”。服务平台不仅能在网上为高血压患者建立电子随访记录、健康档案、健康评估与指导,而且能实现网上预约专家,专家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一对一为患者进行咨询、干预与指导。

有一位老师刚刚40岁,去年发现血压高,就到药店买了几瓶降压药。参加网上“高血压自我管理服务平台”后,从专家那里得知,轻微的高血压可以先通过饮食和运动来控制,控制不好再选择药物治疗。他听从专家建议,给自己制定了饮食和运动治疗方案,坚持三个月后,血压果然正常了!他感慨地说:“多亏了网上服务平台,要不然我岂不是一辈子都离不开降压药了?”

“爸妈的血压平稳了”

除了面对教职工,学校还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针对大一新生开设卫生保健课,让大学生在懂得防病保健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传递给父母、家人。

大学生小章的父母都患有高血压,但是他们只在感觉特别不舒服的时候吃点降压药,所以血压总是忽高忽低的。小章以前一直认为父母的做法是正确的,自从在卫生保健课上学到了“降压药需持续服用”的知识后,他督促父母到医院做了全面检查和咨询,并遵医嘱规律服药。没多久,小章父母的血压就平稳了。

“学校食堂的菜淡了”

学校食堂也是我们的宣传阵地,我们在食堂的操作间等地方贴上了“控盐、控油”的温馨提示,提醒厨师们为了大家的健康要控制油、盐的用量。慢慢地,很多老师和学生都发现:学校食堂的菜没有以前咸了,清淡了不少。

防病治病 第5篇

菌类食物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多见,如香菇、草菇、金针菇、木耳、猴头菇等。菌类食物不仅味道鲜美,且更含有极为丰富的营养成分,如植物蛋白、钙、铁、磷、烟酸、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B12及10余种氨基酸成分。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菌类食物都具有降血压的作用,经常食用有助于血压的控制,还能改善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头晕、头痛、失眠等症。

备瓜星降血糖的能手

冬瓜性凉,有清热利水、生津化痰之效,对降血糖更有理想的疗效。糖尿病患者可以将冬瓜与番薯叶熬汤,疗效甚佳。取200克连皮冬瓜,与150克番薯叶,加清水熬煮至冬瓜烂熟后即可食用,每日食用1~2次。亦可取30克冬瓜子,与10克麦冬、5克黄连,加水煎服,能有效缓解糖尿病患者的饮水不止、小便频数之症。

野菊花枕可防洽鼻炎

与茶叶熏鼻的方法差不多,每天闻一闻野菊花也有助于防治鼻炎。野菊花有清热解毒之效,对于多种炎症都有较好的防治和治疗作用。鼻炎患者不仅可以通过闻菊花的方法缓解症状,还可以将野菊花装入枕头里,每天枕着睡觉,不但能改善、消除鼻炎,还有防治流感的作用。

浓茶漱口可治疗口疮

茶水是清热祛火的理想饮品,而且它所含有的鞣酸、单宁物质,能够有效缓解口疮疼痛,同时还能起到收敛之效,能促使口疮愈合。中医著名药典《本草纲目》中亦有阐述:“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因此,患有口疮的朋友不妨每天多喝稍浓一些的茶水,而且还可以用浸泡过的袋茶直接敷在患处,对于口疮的缓解很有帮助。

燕麦浴防冶皮肤瘗痒

【药方组成】燕麦500克

【功效主治】止痒杀虫,保护皮肤。主治皮肤瘙痒症。

【治疗方法】将燕麦放入锅中,加入足量清水,煎沸5~10分钟后,将燕麦汤倒入浴盆中,如水量不够可再加入温水。每日浸洗全身20分钟,并着重擦洗患处,每日1~2次。

自制绿茶漱口水防治流感

茶叶具有很好的解毒作用,传说上古时期的神农氏尝百草而中毒,就是靠茶叶来解救的。

现代研究表明,茶叶中所含有的儿茶素,对抑制流感病毒活性非常有效。流感病毒是经过鼻咽部黏膜使人致病的,用茶水漱口可以防止流感病毒在咽喉部的繁殖,并防止其与咽喉黏膜结合。

胃病患者的饮食原则

胃病患者应注意选择富合营养、新鲜、易消化、细软的食品。多吃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避免过硬、过辣、过成、过热、过分粗糙、刺激性强的食物和浓茶、咖啡等饮料。

宜少宜精

宜少,指不可过饥时吃东西,且吃东西一次不可以过饱、不宜极渴时饮水,饮水一次不宜过多;晚饭宜少。宜精,指少吃粗糙和粗纤维多的食物,尤其对有消化不良的病人,食物要精工细作,富含营养。

宣温宜洁

宜温,指胃病患者不可多食生冷瓜果,也不能因畏凉而吃热烫饮食。宜洁,是指有胃病的人胃抵抗能力差,应防止食物被污染,并注意食用器具的卫生。

宜鲜宜淡

宜鲜,是指吃适量新鲜水果和蔬菜,不食腐烂变质的食物。宜淡,指宜吃清淡的素食,淡味养胃,清淡素食既宜消化吸收,又利于胃病的康复。

宜软宜缓

宜软,指饭食、蔬菜、鱼肉等宜软烂,不宜食油煎、油炸、半熟之品及坚硬食物。宜缓,指细嚼慢咽。充分咀嚼,可使唾液大量分泌,既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又具有防癌和抗衰老的效果。

胃酸缺乏者,宜选酸性食品及水果。

胃酸过多者应避免进食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

萎缩性胃炎患者,不宜多食脂肪,用餐的同时及用餐后2~3小时内应尽量少喝水。

上一篇:放疗同步化疗下一篇:音乐我的快乐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