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生产范文

2024-09-05

低效生产范文(精选7篇)

低效生产 第1篇

低效或无效循环是注水开发油田的必然趋势和结果。一方面, 大量的注入水沿高渗透、高含水的“便捷”通道无效或低效循环;另一方面, 层内还有一定厚度的储量因注水驱替不到而无法动用或动用较差。低效或无效循环的加重, 导致油田水驱采收率低、生产成本上升, 开发效益下降。因此, 识别油层内低效或无效循环是注水油田开发的一项关键技术, 研究识别油层内低效或无效循环的有效方法, 是治理油田无效循环, 提高油田采收率, 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由于目前测试技术的局限性, 要搞清低效或无效循环部位, 靠单一资料很难实现, 必须根据动、静态数据和各种监测资料综合识别。

2 判断无效或低效生产层的途径

2.1 根据注水井流量测试的方法确定低效或无效生产层

目前普遍采用的测试注水井分层流量的方法是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而国内外发展的测量方法中, 目前推广较普遍的是脉冲中子氧活化测量新方法。脉冲中子氧活化法的工作原理是中子发生器发射中子, 使井筒内水溶液中的氧元素活化, 如果水流动, γ射线探测器就可测出水的流动信号, 测出水的流速, 从而求出水的流量。它克服了同位素示踪法的缺点, 提高了测量精度, 真实地反映小层的吸水状况, 对小层发育较好,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反应相对吸水量逐年变差的井, 应用脉冲中子氧活化, 同时结合其它的动静态资料综合分析, 可以确定出低效或无效注采循环部位。

从葡182-44井2000年-2006年的同位素吸水剖面来看, 该井主要吸水层位葡I6层吸水量逐年下降, 2006年应用脉冲中子氧活化法进行测试, 葡I6层相对吸水量占全井的41.21%。结合注水井动态资料分析确定该层存在无效循环。

2.2 根据吸水剖面资料所反映的层间和层内吸水状况的均衡情况确定低效或无效生产层

水井吸水剖面资料能够综合反映出层间和层内吸水的不均衡, 特高吸水段厚度如果低于全层厚度的1/3, 吸水量占全层吸水量的50%以上, 注水强度高出全井的2倍以上, 可判定为无效循环部位。葡168-34井不同时期测试结果对比, 表明1999年吸水面积较大, 但到2000年时吸水剖面显示只有底部高渗透部位吸水, 说明层内出现无效注采循环, 可以确定为无效或低效生产层。2001年对该井进行调剖, 调剖后注水井小层吸水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2.3 通过分析水井注水压力、吸水指数、注水量的变化情况, 判断低效或无效循环状况

低效或无效水循环所反应的主要参数就是压力、产量及注水量。在低效或无效循环形成后, 注水井的吸水指数增幅较大、相同压力下的注水量也大幅度增加。相应的油井流动压力表现为上升、单位压差下产量及产液指数增幅较大。

例如:某井, 根据现有的油水井生产、测压资料, 做出注水井注水压力、吸水指数、注水量、采油井采液指数变化曲线。从某井注水压力及注水量变化来看, 该井1987年投产, 1999年10月前, 注水量稳定在45-50m3左右, 注水压力也较为平稳, 而在1999年11月后, 在注水压力基本稳定 (注水井压力有所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水井洗井不彻底造成的) , 注水量由45m3突增至82m3, 吸水指数由6.6m3/MPa上升到11.4m3/MPa, 同时其对应油井的产液指数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由9.76m3/MPa.d上升到20.95m3/MPa.d, 呈现出典型的注入水突进特征, 表明由于注入水沿着通道快速锥进至油井, 形成了低效无效循环, 动态上反应为在注水压力稳定的情况下, 注水量、吸水指数、油井采液指数迅速增加。

2.4 根据油水井产液/吸水剖面资料匹配情况确定低效无效注水循环层

低效无效循环体形成以后, 吸水剖面差异大;产出剖面中, 低效无效循环存在的层位具有高产液、高含水的特征。通过对葡南八断块油水井产液/吸水剖面测试资料解释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证明油井的高产液层和注水井高吸水层有良好匹配关系, 油井的主要见水方向及注水井的主要水驱方向一致, 则该层是高含水、存水率低的油层, 即是低效无效注水循环层位。

在对油水井产液/吸水剖面测试资料的分析, 结合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 对2口注水井进行了调剖, 调剖前后对比, 在日配注不变的情况下, 目的层日实注下降12m3, 非目的层日实注增加9m3, 油井见效3口, 平均单井日增油1t, 综合含水下降6.2个百分点, 见到了较好的调剖效果。

2.5 根据注水井分层压力降落速度判断无效循环层

注水井分层测压过程中, 初始流压降落的快慢直接反映了地层的物性特征。如果地层中有大孔道或高渗透层, 则压降很快。而高渗透、大孔道层一般为无效或低效生产层, 再结合动、静态数据和吸水剖面等资料即可进一步判定无效或低效生产层。图中以葡南八断块平均压力19.46MPa、平均压降0.96MPa为依据分为A区、B区、C区、D区。落在C区和D区的点为正常生产井点, 落在A区的点的地层压力水平高于平均压力, 但压力降落速度低于平均水平, 说明地层物性差, 应控制注水, 防止局部憋压造成套损。落在B区的点的地层压力低于平均压力, 流压降落值高于平均水平, 说明存在高渗透大孔道层, 应控注或停注, 减少无效或低效注采。根据此方法结合油水井动静态资料分析, 可以判断出葡148-50、葡168-34井存在无效或低效循环。

3 应用效果

2000年以来, 应用上述方法结合精细地质研究、数值模拟计算结果, 共在葡南八断块寻找出无效或低效生产层26个。以此为依据调整注水井方案28口, 20口油井见到了调整效果, 日增油0.35t, 综合含水下降4.23个百分点, 平均沉没度上升45m。方案实施后减少无效注水321m3/d。

实施细分注水4口, 注水层段由14个细分为18个, 日配注由200m3提高到225m3, 日实注由184m3提高到229m3, 有6口油井见到了调整效果。日增液15t, 日增油7t, 综合含水上升1.5个百分点, 平均沉没度上升63m。

油井堵水4口, 堵水前后对比, 平均单井日增油2.25t, 日降水12m3, 综合含水下降19个百分点, 平均动液面下降75m。

注水井调剖8口井, 调剖前后对比, 注水压力由6.3Mpa上升到7.9Mpa, 目的层调前日配注145m3, 日实注185m3, 超注40m3, 调剖后日配注不变, 日实注128m3, 达到配注要求。非目的层在日配注205m3不变的情况下, 日实注由1 5 4 m3增加到224m3, 增加了70m3。注水井调剖后, 随着注水井吸水状况的改善, 非目的层吸水厚度增加, 油井受效程度得到提高。见效油井9口, 平均单井日增油1.7t, 含水下降6.7个百分点。

摘要:根据基础资料中的吸水剖面资料、油井找水资料、注水井分层测试、压力资料等为依据进行分析, 并将其应用于生产, 实践表明, 同时结合其它油水井动静态生产资料, 能够比较准确地识别无效或低效生产层。

低效林改造探讨 第2篇

关键词:低效林,森林资源,改造

1 转龙镇概况

转龙镇地理位置优越, 位于著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轿子山脚下, 气候宜人, 物产丰富。境内最高海拔3266m;最低海拔1881m, 高差1385m;年平均气温14.2℃, 年平均降雨量1104.2mm。镇政府驻地甸尾街, 海拔1980m。转龙镇国土面积为256.13km2, 辖13个村委会。全镇耕地总面积1476.8hm2, 以旱地为主;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为主, 兼有稻谷、大麦、荞麦、洋芋、大豆、杂豆等。转龙镇森林面积1.49万hm2, 森林覆盖率为56.4%, 森林覆盖率较高。矿藏资源主要有磷矿、铅锌矿、铁矿等, 磷矿又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平均储量高达32%, 目前储量14亿t, 是云南的第2大磷矿基地。

2 改造低效林的原因和目的

转龙镇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有2种, 分别是种植业和养殖业, 前者在收入中占得比例在逐步提高, 为了响应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号召, 也为了农民经济利益的提高, 低效林的改造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低效林是指林木产量低于正常水平30%, 低效林大大阻碍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造成一定自然资源的不平衡和经济损失。

3 低效林形成原因

3.1 自然因素的影响

自然气候复杂多变, 往往会对森林造成一定影响。冷暖的突变和水土的流失会造成林木生长不稳定, 属于人为不可控制的范围。林木的生长需要具有一定的营养, 如果土壤过于贫瘠, 林木密度过大, 通风透光条件太差, 会造成林木生长状态不佳, 长此以往, 恶性循环, 低效林的出现便因此产生。

3.2 人为破坏

一小部分村民思想落后, 缺乏保护自然的意识, 因此森林中经常有破坏林木的现象出现。据调查显示, 砍伐、火烧、自然灾害损坏等破坏林木的现象时有发生。人为对森林的破坏造成的损失不可逆转, 受到损伤的林木不能长成优质林木, 对低效林的形成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 要对农民实施思想教育, 灌输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 提高森林社会效益的思想。

3.3 病虫害的破坏

病虫害一直是种植产业需要应对的大问题, 近年来, 病虫害发展有增加趋势, 大量的病虫害对林木造成严重损害, 如在治理病虫害时用药不当, 也会对林木造成一定损失。如要治理病虫害, 必须研究林木种类, 谨慎用药, 以免造成对林木的二次伤害。

3.4 没有适地适树

在种植林木时, 要根据土壤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树种来种植。土壤的质地多种多样, 不能仅仅因为某些林木利润高便一味栽培。要专人研究土壤特性, 根据当地气候, 选择最适宜栽种的林木, 制定科学的种植方案, 才能有效降低低效林的数量。

3.5 经营管理不善

林木的种植是长期性的, 最好划分区域, 责任制管理。由于经营不当, 会造成林木管理疏忽, 问题发现不及时等情况, 林木生长条件不善, 动力不足, 也是低效林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4 低效林改造中的障碍

4.1 缺乏对低效林正确的认识

由于地方农民文化水平落后和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大多数村民对低效林改选没有正确的认识, 不能够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治理森林。如果认识不到低效林的问题, 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会对社会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目前, 低效林的改造在转龙镇是急需面对的问题, 而低效林形成的原因不尽相同, 改造方法也多种多样, 需要对低效林改造再制定具体的改造方案。

4.2 上级部门扶持力度不够

在低效林改造的问题上, 政府的态度是坚决的。在这个以种植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 需要专业人员带领村民对低产林进行改造, 出台明确计划, 帮助村民树立低效林改造的决心。

4.3 资金不到位

低效林的改造是需要长期坚持的计划, 资金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可现实中, 资金不能满足需要, 低效林的改造无法全面持续地开展, 对低效林成功改造的时间会造成影响。

5 有效改造低效林的措施

5.1 政府加强关注度

政府要带领村民进行低效林改造, 为村民开办知识讲座, 倡导科学有效的方法对林木进行经营管理, 共同治理低效林, 提高经济效益。

5.2 加强各部门审批环节

治理低效林, 要快速有效。各部门都要参与, 审批环节不要繁琐, 要高效率地改造低效林。低效林的改造需要全体村民共同参与,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要坚决贯彻可持续发展方针, 持续关注低效林的改造问题。

参考文献

[1] 邓东周, 张小平, 鄢武先, 慕长龙.低效林改造研究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 2010 (4)

低效井治理潜力分析 第3篇

关键词:低效井,治理,潜力分析

1 低效井基本概况

杜蒙分公司所管辖6个区块从1995年逐步开发。由于开发时间较长, 长关井、低效生产井越来越多, 开发难度越来越大。截止到2011年6月, 杜蒙共有采油井345口,

低效井1 0 8口, 占油井总数比例31.30%, 其中机采井36口, 提捞井72口, 平均单井射开砂岩厚度16.3m, 有效厚度9.3m, 合计日产液39.7t, 日产油10.9t, 含水72.54%, 产量占总区块的9.91%。累积产油量18.4107×104t。

截止到2011年6月份, 杜蒙分公司低效井共108口, 其中采出程度高剩余储量少导致低效6口;油层发育差, 控制储量少导致低效63口;层间、平面矛盾突出导致低效24口;断层遮挡导致低效8口;井筒堵塞导致低效1口;油层污染导致低效1口;注采关系不完善导致低效5口。高含水、问题故障井是下步低效井治理的重点。

2 低效井治理潜力分析

由于各区块地质条件和开发状况存在较大差别, 充分分析油井生产情况和形成原因, 进行个性化治理。治理的原则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优先选择投入小效益大的井, 提高治理成功率。从235口低效井中优选出23口井具有治理价值, 占长关井总数比例11.02%, 治理后预计日增油7.2t。

2.1 卡堵见水层治理低效井

高含水关井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初期射开油水同层、水层、注入水导致层间矛盾引起的关井。针对注入水引起高含水关井治理选井的主要原则:油井具有良好的接替层, 采出程度较低, 物质基础较好的井。地层水引起的高含水井关井治理选井的主要原则:油井处于构造相对较高位置, 初期具有较高产能, 堵水后接替层物质基础好。按照以上选井原则, 优选出3口高含水关井的井进行治理。治理后预计日增油0.9t。

高西508区块由于初期注水强度大, 油井见水后未及时调整方案导致油井高含水, 古33-28井2001年投产, 射开PI6、PI7、PI8、PI10四个层, 初期日产油6.8t, 注水受效高峰期日产油14.6t。因受古32-28注水井PI8注水影响, 层间矛盾突出, 累计产油12971t。下步可对水淹层PI8机械堵水, 提高PI7层的采出程度, 措施后预计日增油0.5t。

古29-25井1995年投产, 射开PI6、P I 1 2、P I 1 5三个层, 受古3 0-2 6注水井P I12P I15影响, 含水升高, 关井前日产液0.8t, 日产油0.4t, 含水66%。累计产油0.6976t。下步可对与水井连通层P I12、PI15堵水, 提高PI6层得采出程度。

古81-66井初期日产液1.1t, 日产油1t, 2007年高含水。分析含水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射开油水同层PI1、PI2, 二是该层受古83-66注水引起含水上升, 下步可以对PI1、2层堵水, 单采PI9层。

2.2 补孔潜力油层治理低效井

布木格油田58排以南葡萄花油层存在一些小型的透镜状或条带状砂体, 井网很难控制, 这些油层有些仍保持原始状态。从沉积单元看, 该类剩余油主要集中在PI2-2a、2-2c、3-1d、3-2a、3-2b流动单元。主要挖潜手段是:对应的油井补孔, 分析布66-28、67-28井PI3-1层为油层, 而且未射孔, 因此下步对布66-28、67-28井PI3-1进行补孔, 预计日增油1.8t。

金251区块金38-斜70井2006年7月26日投产, 射开GⅢ3、GⅢ7两个层, 目前日产液0.2t, 日产油0.1t, 综合分析该井静态资料, 该井GIII9砂岩1.6, 有效0.5, 分析为差油层、SII2砂岩1.6, 有效1.6分析为油层, 因此建议补孔GIII9、SII2层, 预计日增油0.2t。

2.3 酸化治理1口污染井

布53-16井1998年投产, 射开砂岩厚度9.0m, 有效厚度7.7m, 2007年检泵作业后变为高含水, 作业前日产液1.5t, 日产油1.3t, 含水14%。经分析怀疑作业队自己用不干净的水洗井, 导致油层污染, 因此建议下步对该井酸化处理, 预计日增油0.6t。

2.4 低效井治理经济效益评价

按照“立足优化, 突出效益, 没有效益的产量一吨也不要”的总体思想, 对低效井和长关井积极治理的同时, 需要将效益摆在第一位。首先对有治理潜力的低效井进行3年产量预测, 原油按65美元/桶,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按6.41, 1吨=7.31桶, 吨油成本按1117.67元/吨计算, 对有潜力治理的井进行经济效益评价。

预测三年可累计增油7202吨, 油价为3046元/吨。总体效益为2193.5万元, 产出投入比为39.0:1, 投资回收期为40天

4 结论和建议

(1) 通过分析研究认为长关井主要为高含水、低产低能、套变等几种类型, 低效井主要为高含水、注采关系不完善、储层物性差和储层渗流条件变差等类型。

(2) 低效井治理重点放在所占比例大、由注入水引起的高含水长关井, 主要通过调堵结合等手段进行治理。

参考文献

[1]宫贵胜.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大庆石油学院, 2006-06

[2]苏映宏等.胜利油区低效井对策研究.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0-01

谨防高效课堂沦为低效教学 第4篇

以中原某名校的高效课堂展示活动为例, 这个学校, 因为媒体的鼓吹造势, 全国很多教师慕名而来。活动由专家讲座和教学观摩两部分组成。这次观摩学习的高潮部分, 当然是这个学校优秀教师的那一节课。

在讲课之前的论坛活动中, 这个学校的校长就已经详尽地介绍了他们的做法。为了让“高效”可控、可评、直观鲜明,他们将每节课均机械地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15分钟。为了达到“多学”的目的,教师点拨引导总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甚至为了体现纯粹的“高效”,他们居然严禁学生课前预习。除此之外,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做到“堂堂清”,不得把学习内容带到自习课上去。听完该校校长的讲座,我就为那位即将展示的同行悬着心,因为高中语文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深度和复杂性, 学生经过了预习,尚且有很多问题,那这种在全陌生状态下进入文本的学生,真的能解决所有问题吗?

这位教师的确忠实地实践了这个学校“少教多学、当堂学清”的理念,她将一节45分钟的课分为各占15分钟的三部分。当时教学一篇文言文,第一个环节是结合注解翻译,重点解决一些字词;第二个环节是当堂背会; 第三个环节是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信息,最后由发言人发言。

就展示该校的教学理念而言, 这节课每一个环节都圆满完成任务。但是这种近乎完美的高效背后, 却存在着另一种低效危机。首先,教师为了“堂堂 清”,就不敢设 计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而没有了这些难度与深度, 就很难说完全读懂了课文。一个个环节“清了”, 却是在教师避重就轻、避难就易、避高就低的考量下完成的。其次,如果这座冰山的水下部分要靠自习课去“加餐”解决,这又何谈高效? 如果这个部分教师置之不理, 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肤浅的死知识, 那么这种学习, 别说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是连高考的门槛也不容易跨过。再次,这种哗众取宠的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对教师的压制和误导不可小觑, 他们会习惯这种深度和这种高度。而这种似是而非的教学模式将会在学校易评价、教师易掌控、专家易总结的种种权衡中得到推行与扩散。

新课改所确立的教育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对于语文教育而言,最后一个目标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鲜明个性的形成、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它是教育的灵魂所在。

反观这种被强行套入某种模式的“高效课堂”除了紧张度十足地进行知识训练, 其他教育内容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不客气地说,这种“高效课堂”有高效之名,无高效之实。

语文课堂是最讲个性化的, 如果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肯动脑筋,那么这种课堂将如行云流水,随课赋形,讲与练都是在水到渠成的状态下进行的。机械制订很死板的教学规程和讲学时间比, 这是将工厂流水线思路引入了教育, 完全无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低产低效茶园改造管理技术 第5篇

1 树体改造

1.1 树冠更新

一是重修剪。适用于半衰老和未老先衰的茶树。重修剪高度, 一般是剪去树冠1/3~1/2, 以离地30~40cm为宜。树形较高、枝条不太衰老的, 可剪高一些;树形较矮、枝条较衰老的, 剪低一些。在同一块茶园中, 修剪的高度就低不就高, 使剪后整片高度大体一致。如在同一丛茶内有个别枯老枝, 可先用镰刀修剪后再行修翦。重修剪的时期, 以茶树休眠期为好, 但是为收获一定的产量, 也可在春茶釆后重修剪。剪后当年发出的不采摘, 翌年茶芽萌动前, 重修剪口上提高7~10cm修剪。从第2年起可适当留叶釆摘, 并于每年初春在上次剪口上提高7~10cm修剪, 待树高达70cm以上时, 每年提高5cm进行修剪。二是台刈。树势已十分衰老的茶树, 枝干枯秃, 叶片稀少, 多数枝条夹失育芽能力, 产量很低, 有的枝条上布满苔藓、地衣, 根系也已大部枯黑, 吸收能力很差。对这类衰老茶树, 应当实行台刈。方法是从根颈处剪去全部枝条, 促使抽生新枝, 形成新的树冠。台刈的高度一般离地面5~7cm, 留桩过高, 则发芽不壮, 新枝纤细;过低则发芽部位太少, 新枝数量少。台刈以圆盘式台刈机为好;也可用锋利的镰刀, 自下而上拉割, 使切口呈光滑斜面;粗大的枝干可用手据或台刈剪, 切忌砍破桩头, 造成伤口腐烂[1,2]。台刈的时间, 以春茶结束5月上旬为宜, 不影响当年平均增长的收益, 通过梅季和夏天的生长, 秋季可采些名茶, 第2年即可正常生产。台刈后发出的新枝, 在一年生长结束后, 离地40cm左右进行修剪, 剪后2~3年内逐步在上次剪口提高10cm左右修剪, 待树高到70cm以上时, 每年按修剪的高度标准进行修剪。台刈后发出的新枝生长旺盛, 芽叶肥壮, 但不可釆摘过早、过度。一般台刈后的一年生枝条不要釆摘;第2年采高留低, 打顶养蓬;第3年开始适当留叶采摘, 以养成骨架健壮、蓬面宽广、分枝适密的高产树型。

1.2 根系更新

茶树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关系, 既相互促进, 又相互制约。当茶树到了一定树龄后, 树冠开始衰老, 产量严重下降, 这与根系的萎缩、粗根比重的增加、有效根系的死亡和吸收功能的衰退紧密相关;同时与茶园土壤理化性状的恶化、表土的冲刷、盐基流肥力的下降也有直接的关系。根系更新的主要措施是深耕, 通过深耕断伤部分根系, 以激发新根生长。深耕的时间, 一般安排在枝干更新前, 也有在枝干更新当年的秋末茶树处于休眠期进行。深耕的位置一般距根茎20cm以外, 深度为40~50cm, 深耕时要结合施用有机肥和磷肥。

2 园土改良

低产茶园大多处于高山陡坡地带, 经多年雨水冲刷, 坎破壁塌, 水土流失, 茶根祼露。要用树枝或作物秸秆, 沿等高线打桩, 修成“拦泥坝”, 防止水土流失;并就地取材, 用石块、泥块或草皮砖筑梯;同时还应按新茶园的要求, 修建排蓄水系统, 并割草铺园。茶园从未深翻, 或开垦时深挖不够, 或土质特别黏重的, 要进行深耕并结合施用有机肥。要求深耕30cm以上, 施农家有机质肥料30t/hm2、磷肥375~600kg/hm2, 时间选择在地上部分更新后的9~10月。对土层特别浅薄、石砥多、肥力差、土壤流失严重的茶园, 要添加客土, 培厚土层。客土可采用森林表土、塘泥、水库泥等, 同时针对茶园土质状况, 釆用黏土渗沙、沙土加泥的办法, 改善土壤结构。

3 园相改造

园相改造要通过农、林、牧统一规划, 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才能建立最佳的茶区生态环境, 提高低产茶园的改造效果。改变分散地块, 退出间作, 建立专业茶园, 是改造园相的重要内容。釆取改造一批、发展一批、淘汰一批相结合的方法, 在统一规范的基础上, 经过数年的努力, 彻底改变茶园的面貌。衰老茶园和未老先衰的低产茶园, 密度不大, 茶园缺株、断行严重, 要按合理密植规格补密。株行距宽窄不一的老茶园, 原行距在1.5m以下的, 补株间空隙;原行距在2.5~3.0m的, 除株间补密外, 中间应增补1行;对部分严重缺株的茶园, 茶行尽可能改补成条列式。茶树属多年生作物, 但其经济栽培能力并不是无限的。茶树个体生命活动中, 经过若干次更新之后, 更新周期愈来愈短, 树势恢复也愈来愈弱。对于这类茶园, 应考虑换种改植, 将老茶树连根挖除, 再把园中土壤深翻60cm以上, 并实行土壤消毒, 先种植1~2年的绿肥, 然后改种新选育的茶树优良品种, 使其成为彻底更新的全新茶园[3,4]。

4 改后管理

改树、改土、改园是改造低产茶园的必要技术措施, 但巩固改选成果, 获得长期的经济效果, 还必需依靠改造后的经常性技术管理工作。低产茶园改造后, 要在施氮肥的基础上, 增加磷、钾肥的比重, 特别要增施有机肥, 这样养分比较完全, 同时还具有改土的作用。不论釆用何种修剪方式改造低产茶园, 改后必须留养新梢, 打顶养蓬, 直至茶树树冠养成后, 才能正式投产。在树冠改造后的1~2年内, 把釆摘看作是培养树冠的一项技术措施, 贯彻落实“以养为主”的原则, 切不可强采, 在茶树高度未到70cm, 树冠未超过1m时, 只能采用打顶养树的方法, 采高留低, 采中留边, 采密留稀, 抑制主枝生长, 增加分枝密度, 提高生产枝数量。茶树改造后, 新生枝叶幼嫩茂盛, 抵抗力弱, 容易发生各种病虫害。要特别加强病虫的检查和防治工作, 以防病虫害卷土重来。

摘要:从树体改造、园土改良、园相改造、改后管理等方面总结了低产低效茶园改造管理技术, 以期为浙西衢江区茶树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茶园,低产低效,改造,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初生, 陈佳, 梁月超.广西金秀高山低产茶园改造技术浅谈[J].农家之友 (理论版) , 2008 (3) :14-16.

[2]王莉娟, 田洪云, 魏凌云.低产茶园改造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 2007 (2) :52-53.

[3]吴文珍.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要点[J].安徽林业, 2005 (5) :31.

小学数学课堂低效成因浅析 第6篇

一、低效——缘于教材

教材, 是教与学的主要载体, 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其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新课程实施以来, 数学教学更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兴趣的培养, 数学思想的渗透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些目标, 一些数学特级教师把焦点放在了源头上——编教材。如:人教版的, 苏教版的, 浙教版的, 等等。学校结合实际选择了张天笑、朱乐平老师编著的浙江教育出版社的《新思维数学》。这套教材最大的优点是题型多样化, 设计巧妙, 注重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综合能力的提高。但是教材本身具备的“跳跃性、分散性、开放型”等特点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的“系统性、连贯性、规范化”以及学生认知的具体性、间断性产生了摩擦。教材中的“留白、空白”更是令教师措手不及, 让学生喘不过气来, 使教师在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上不准、不全, 产生了偏差, 出现了盲目开发、过度开采, 无序调整、丢三落四等问题。

【例1】浙江教育出版的《新数学读本》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在人教版的教材上, 注重用竖式计算的笔算方法, 但是在这套教材上, 它除了用竖式笔算之外, 还出现了更多更为巧妙的方法。

如345×9这题的计算方法有: (1) 300×9+40×9+5×9; (2) 340×9+5×9; (3) 305×9+40×9; (4) 345×10-345×1。这些方法仅仅在教材上出现了几次甚至一次, 但是在配套的《课堂作业本》就安排了较多的练习, 如:作业本第17页:28×7=140+□317×3=900+□169×4=□+3627×8=□×56 512×5=□=60463×3=1224+□。同时在相应的一些试卷检测上也出现了类似的考题。起初我们仍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用竖式计算”上, 把多种计算的方法作为补充, 向学生进行简单的渗透。但到后来, 我们才恍然大悟, 那些多种计算的方法是每个孩子必须接受而且是必须掌握的, 否则学生检测的成绩就会很难看, 学习的成效就不明显了。

【例2】《新数学读本》三年级上册的“认识毫米与分米”, 教材花了两节课的时间教学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 在第三课时的练一练中, 安排了了大量的单位转换, 包括单名数间的转换及单名数与复名数间的转换。

如:2米= () 毫米

300毫米= () 分米

12厘米= () 分米 () 厘米

4厘米5毫米= () 毫米

7千米90米= () 米

4050毫米= () 米 () 毫米

虽然在二年级的时候,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基本单位的转换, 但仅仅是机械地记忆几个简单的倍数关系, 而现在面对这么多的单位、如此复杂的进率, 单单靠三个课时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吗?

《新数学读本》从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出发无疑是一本优秀的教材, 但是我们更应考虑到普通的学生, 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不能保证的情况下, 那些过多的要求对学生来说就是多种负担、压力, 教师的一片好心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折磨。

二、低效——缘于教师

教师, 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实施者, 是教学评价中的主要归因对象, 对造成课堂低效状况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认为下面三个方面是教师迫切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教师对理念的简单化操作。

理念作为一种向导, 自有其一种积极的价值追求。但是有些教师在学习时, 没有联系实际, 未能洞察理念所描述的字面背后实质性的东西, 常常断章取义, 或依样画葫芦盲目跟风。如新课程倡导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这些固然有它们自身的价值体现, 但是也并非是每堂课每个教学内容都必须有这些过程。

2. 教师低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由于《新思维数学》这套教材本身所具有的“跳跃性、分散性、开放型强”等因素, 从而导致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担心的问题越来越多, 既担心知识跳跃性太大, 学生接受不了, 又担心教材本身挖掘的知识太多太深, 学生顾不过来, 还要担心课时紧张, 既想要学生探究合作发现, 又想落实更多的知识点。在这种紧张害怕的情绪下, 教师上课的节奏越来越快, 久而久之, 数学课的趣味性越来越淡, 逐渐形成“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学习的兴趣也随之下降到极点。

例如, 《新思维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里面的应用题, 教材主要是安排了“先求一个数的几倍, 再求两个数的和或差”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但是在进行了一个课时的教学之后, 在练一练中, 它不仅安排了这类题型的巩固练习, 还出现了以下几种类型的应用题: (1) 和倍问题的逆向题, 即已知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与两个数的和, 分别求出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2) 已知一个数A, 另一个数是它的几倍多几或少几, 求另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和 (或差) 。 (3) 差倍问题。如A+B=80, A-B=40, 求A、B各是多少。这样的安排, 在《新思维数学》的教材中是很平常的, 但是反之, 这样的练一练的设计, 我们不禁要问:练习课到底是为了巩固练习还是让教师再进行新内容的教学?如果是进行新内容的教学, 那么给教师的课时不是明显不够吗?

3. 教师练习设计不够精。

由于《新思维数学》教学内容多而复杂, 所以课堂里能留给学生练习巩固的时间和空间属基本没有的状况。理所当然的, 《课堂作业》只能让学生利用下课或午间休息的时间完成。教师只要布置一门学科的作业,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要完成的还有语文、英语甚至其他学科的作业。这个时候, 如果教师没有精心地设计一些练习, 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那么导致的后果是学生也“眉毛胡子一把抓”, 不仅没有休息活动的时间, 就连基本的一些日常行为也受到影响。难怪, 现在有些家长总抱怨学校作业太多, 抱怨教师不够人性化, 宁可孩子作业不做, 学习成绩不好, 也不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不健康的人。

三、低效——缘于家长

看看我们身边的孩子, 想象自己的孩子, 除了学校里面的学习, 十有八九的孩子还在课余时间学习更多的东西, 如钢琴、古筝、唱歌、英语、奥数、书法、舞蹈等等。有的孩子最多一个双休日要学4样。家长牵着孩子, 赶集似地, 奔波在各个辅导机构之间。有些学生周六早上7:30要去学剑桥英语, 那么他们7:00必须要起床。周六下午学奥数, 周日早上弹钢琴。孩子们本想趁双休日好好的睡个懒觉, 休息休息, 放松放松。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那只是孩子们美好的愿望而已。更可怕的是, 有些教师不顾学生劳累, 还要布置较多的回家作业, 让学生在双休日也像陀螺一样, 得不到较好的休息放松, 久而久之, 他们像一台台不停工作的机器, 身体和思维得不到很好的休息, 也难怪孩子一上课就迷迷糊糊的, 提不起精神。

“有效课堂”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 “课堂有效”还是无效, 既需要教师的努力, 学生的参与付出, 还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就像一个齿轮, 需要外输出动力, 尽管需要每个轮子都尽力转动, 但是更需要轮子与轮子的协同转动。作为教师, 只有不断学习汲取新的知识, 新的理念, 加强对数学知识内涵的挖掘, 认真研究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找到“课堂低效”的真正原因, 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

摘要:面对数学课堂“无趣、没劲、低效”的现象,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了反思, 认为造成“课堂低效”的原因有三个:缘于教材;缘于教师;缘于家长。

关键词:课堂,低效,原因

参考文献

透视低效提问 探寻有效对策 第7篇

课堂提问是师生对话及信息交互的平台,决定着教师能否在课堂中驾驭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能否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果课堂提问缺乏有效设计,教师随口发问,就会出现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提问,主要表现形式有:

1.提问缺乏趣味性,远离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

生硬呆板的提问因缺乏趣味性会让学生觉得乏味,而与实际生活毫无联系的课堂提问更是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从而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如《植物细胞失水》教学片断:

2.提问缺乏递进性,学生无法跨越已知与未知间的断层

没有必要的知识铺垫和缺乏思维递进性的提问,学生很难跨越思维的断层,无法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中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和串起思维的链条。如《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教学片断:

3.提问缺乏发散性,没有充分尊重并考虑学生差异

缺乏发散性的提问无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的需要,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发散学生的思维。如复习《常见的酸》教学片断:[1]

4.提问缺乏探究性,不能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学共鸣

缺乏思维深度,又没有足够的思维留白时间的提问,无法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不能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学共鸣。例如,《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教学片断:

5.提问缺乏迁移性,无法将文本知识传递内化到位

缺乏迁移性的提问让课本知识无法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更无法把课本知识转移为生活经验并学会灵活运用,课堂教学缺乏知识迁移的载体。例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片断:

二、课堂低效提问的成因分析

1.教材钻研不够深透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低效提问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教材中的基本内容与重点问题剖析不透彻,对科学知识的纵横向联系和知识体系把握不准,不能化解教材与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落差。问题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

2.学情分析不够准确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低效提问的另一原因是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没有真正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和认知心理特征,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低效的课堂提问让学生找不到兴趣点,思维处于停滞状态。低层次或过难的问题学生不愿或不能回答,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课堂应变能力差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低效提问的原因还有: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提问的趣味性、递进性、开放性、探究性和迁移性,对教学现场的“意外”缺乏应变能力;对课堂提问的理论技巧和方法研究不够,不善于把意外因素转化成有价值的问题;面对学生的思维“越轨”,缺乏教学智慧,不能顺势将学生的问题牵引到教学中的主问题上,使其为教学服务。

三、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有效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苏格拉底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并非教师把知识移植入学生的心灵,而在于教师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所以设计好的问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1.源于生活,提高问题的趣味性

陶行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是教学的源头,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会让学生觉得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让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而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因此,立足生活设计趣味性的问题,不仅能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专注度,更能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经验改组,让学生高效地投入到学习中。

[案例一]地球的运动。

课堂上利用PPT给学生投影报纸上刊登的一则新闻,设计一个“找茬”的问题:记者的报道有什么科学上的错误?学生纷纷利用所学知识找茬,促进学生“学”与“用”的有机结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意义,真切体会到地球运动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实现了课堂教学趣味化和高效化。

2.跨越断层,提高问题的递进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出发,设计一系列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递进性的问题,逐步引导和推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让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连续的、递进的问题能持续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点燃新旧知识间碰撞的火花,使学生不断质疑释疑,跨越最近发展区。这样,知识、方法与能力如春雨润物般滋养学生的心田,达到了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和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案例二]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

如果一开始提出问题1“如何计算溶液质量分数”,那么学生会找不到问题思考的切入点,感到无从下手,很难产生积极的学习效应。改进后则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从寻找溶液的溶质入手,采用问题递进的方式持续推动学生的学习进程,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来思考新的问题,让学生不断沿着教师设计好的台阶拾级而上,轻松地掌握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3.研究学情,提高问题的发散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学情,以学定教,依照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学习需求去设计开放性问题。在这根“独特的琴弦”的拨动下,学生启动多角度、多层次思维,在多边共享、差异共进的教学氛围中,构建知识并将之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体系中。

[案例三]请你设计一个能证明某溶液中存在SO42-、Cl-的实验。

“设计能证明某溶液中存在SO42-、Cl-的实验”是一个发散性问题,[2]在师生、生生之间容易展开多边对话与沟通,通过相互质疑评价实验的可行性,有效弥补单个学生知识的不足和思维的局限。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积极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以及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让不同个性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4.面向全体,提高问题的探究性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压强理论认为,当人们面对这一整体中某些不完全或有缺陷的格式塔刺激物时,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进取的内驱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活动以填补缺陷,达到完形,从而使内心得到平衡。 因此,应设计 “嵌入缺陷式”的探究问题,给学生留下个性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将存在的认识冲突加工组合形成自己的问题,自己表达,自己归纳,从而“填补缺陷”。学生的思考过程也是一种探究体验,是实现理解教学内容、形成完整认知的质的飞跃。

[案例四]如何确定NaOH与CO2是否反应?

在看到碱NaOH与CO2反应无明显现象时,有学生提出质疑:如何证明NaOH与CO2是否反应呢?[3]针对学生的质疑,教学中可设置三个递进性的问题,诱导学生视力“聚焦”,在知识信息流动中逐次推进认知,学生充满灵动的富有创意的实验设计不断呈现;精心设计的思维留白,张弛有度,在课堂有效时间里使学生的思维“聚变”,提升思维的广度、深度和跨度。在探究问题设计中,面向全体学生是问题探究的落点,适度留白是问题探究的质点。

5.关注课堂,提高问题的迁移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且是学习者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重新“激活”课本知识,让课本知识与学生经验、学生心理和学生的未来生活建立多边联系。迁移性的问题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能使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快速迁移,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和策略日趋丰富,提高了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4]

[案例五]氧气制取实验。

实验中,遇到意外时,教师抓住契机,抛出“为什么会引起倒吸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渴望挑战中渗透知识迁移。当学生感觉很困难时,又抛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顺利解决了倒吸的问题。设计迁移性的问题,有效把教学从课内导向课外,把知识从现在迁延到未来,使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化归为“已知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低效生产】相关文章:

苏77区块低产低效井生产动态分析09-11

低效原因05-05

低效开发06-24

低效表现07-31

低效性成因06-05

低效困境论文06-13

低质低效林06-24

德育低效原因06-27

低效影响论文08-25

低效行为分析06-02

上一篇:国际贸易进展毕业论文下一篇:网络社会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