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2024-07-13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精选11篇)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第1篇

云南省的高考卷2007年第一次出现新材料作文, 那些写惯了话题作文的学生, 写新材料作文时仍旧套作或写出的作文与材料完全无关。究其原因,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考前对学生规范的审题、立意训练还不够到位。

那么该怎样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能力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其实要分两大步:第一步是读材料, 是我们通俗意义上的审题, 也就是审读材料, 进而确定角度、立意;第二步是读题目, 即使作文题目要求有所变化, 考生也要能够根据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意味着我们虽然是按照从材料到题目要求的顺序审读, 但是实际上, 后者制约并指导着前者, 那么新材料作文的题目要求有什么样的内涵呢?

目前我们接触到的新材料作文的题目要求是固定的:“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仔细品读, 不难发现, 新材料作文是在话题作文与原来的材料作文之间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平衡点, 集高度的开放性和严格的限制性于一身。那么据此可确定我们的审题原则:多角度原则, 这就是作文材料高度开放性的主要体现。往往一则材料蕴含的角度不唯一, 观点自然也可以多样, 我们自然需要多角度审视材料, 但是因为审题严格限制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因此审题又必须要有全局意识, 不能只着眼于细节而忽略了对材料有一个整体的是或非的界定, 否则极易偏离, 甚至是背离材料的核心, 这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原则——整体性原则。

同时我们也要明确多角度原则是要从属于整体性原则的。下面以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目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南太平洋的小岛上, 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 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 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 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 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察兵’, 一旦遇到危险, 它便缩回去, 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 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 原先那只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的, 其他老鹰也跟过来了。”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做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显然, 根据多角度原则, 我们可以从老鹰、幼龟、群龟、游客等角度入手, 来确定立意, 但是如果从游客的角度对其“善良”大唱赞歌的话, 显然就背离了材料的核心, 这则材料中好心的游客其实是好心办坏事, 违背了大自然的法则, 这种善良是变了味的, 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

审读材料是关键, 我们可以依据上面确定的审题原则来细化一下具体步骤:第一步, 具体落实材料涉及哪些人或是物, 分分角色, 看是否存在主角;第二步, 从整体上把握材料, 对其核心进行提炼概括, 准确界定在不同角色上蕴含的感情倾向;第三步, 根据不同的角色, 结合材料的感情倾向, 提炼观点, 确定立意;第四步, 在多个立意之中, 进行筛选, 确定最佳立意。

下面以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来具体落实审题步骤。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 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 非常羡慕, 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 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 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 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 想抓住山羊往上飞, 可是它的身子太轻, 爪子被羊毛缠住, 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 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 问这是一只什么鸟, 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问题,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第一步, 分分角色, 有老鹰、乌鸦、牧羊人、孩子、羊等, 应该比较容易确定主角是乌鸦。

第二步, 通过抓关键语句的方式, 概括材料内容并分析材料中蕴含的感情倾向。简单来说材料讲的是一只乌鸦因羡慕老鹰俯冲抓羊的本领, 所以苦练模仿, 结果反而被牧羊人抓住的故事。

依据牧羊人的话:“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可以判定其蕴含的是否定、批评的态度;而孩子则以为“它很可爱啊”, 显然态度是肯定、赞扬的。

第三步, 据此提炼观点, 确定立意。由否定乌鸦的角度可确定如下立意:做人要有自知之明, 不要盲目模仿他人;盲目模仿, 只会让自己陷入困境。由肯定它的角度可确定如下立意:既要有敢于挑战自我的勇气, 又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学习他人必须先审视自身的条件, 切忌邯郸学步, 失去自我。

第四步, 在多个立意之中, 进行筛选。这一步应该把握两个原则:第一, 新材料作文的立意角度虽然多, 但是多角度立意中往往有个最佳立意, 也就是中心立意, 它最符合命题者的意图, 能写出有深度有针对性的作文, 所以在审题过程中, 我们当然应力争筛选出最佳立意来;第二个原则往往会被很多考生有意略去, 那就是我们追求立意的新颖, 但是有一个前提是这个立意必须符合材料的严格限制, 也就是在材料及其含意范围之内, 而且自己要有话说, 能够针对这个立意写出些新意或是深意来, 不能为了求新, 而迁就自己不熟悉或是不擅长的立意范围,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反而可能会大失水准。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第2篇

1、查原因

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到:‚切错了!切错!‛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到:‚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可引申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2、明关系

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儿子与父亲之间是一种不正当的关系,作为他的同学给他写信,要劝导、教育他懂得孝敬父母。这是材料反映的主要的矛盾关系,不要在‚花销紧‛要节约方面大做文章。

3、抓关键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其人自护所短‛便是关键句,这一关键句意在告诉人们‚自护所短‛是要不得的,因此可以较容易地得出结论:不可自护所短。若抓不住这一关键句而赞颂北人不同凡响的壮举就偏题了

4、辨是非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徒趋之若骛。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好事之徒‛,‚趋之若骛‛,贬斥之情溢于言表,显然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要有独特的美(从断臂维纳斯的角度);②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从好事者的角度)。如不顾材料中的倾向性而提炼‚攻关不怕难‛,‚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5、求异同

[1]①马克思 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17 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毛泽东 26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2]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臵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1)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两则材料,一则是说很少有人能走过搁在山涧上的木头,一则是说小李演讲面对黑压压的人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两则材料从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未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都是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由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②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6、寻互补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 1

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审题立意强化练习:

【同步训练】

1、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安泰是众所公认的英雄,所向无敌,地神盖娅是他的毋亲。安泰在格斗时,只要身不离地,便可源源不断地从大地母亲身上汲取力量,因而能够击败任何强大的对手。不幸的是,安泰克敌制胜的奥妙,被一个叫赫拉克勒斯的对手发现了,于是安泰被弄到空中扼死了。

根据材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材料写了三个人物,先要弄清他们的关系,安泰和盖姬是母子关系,安泰和赫拉克勒斯是敌人,一向无敌的英雄安泰被赫拉克勒斯弄到空中扼死。究其原因,是安泰离开了力量之源—大地母亲。

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立意:

从安泰的角度探究他失败的原因,一向无敌是因为不断从大地母亲身上吸取力量,而被扼死是因为离开了大地被弄到空中,没有了力量之源,可见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要依靠集体才能有所作为。

从母亲的角度看,她给予安泰力量,却不给予安泰自立的能力,对安泰的悲剧她有责任。所以适当的给予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从赫拉克勒斯的角度来看,他能打败安泰的关键在于他掌握了对手的致命弱点,所以只有知己知被,才能百战不殆。

【同步训练】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志愿军英雄马玉祥曾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个兵,后来转业到地方,我也是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个老‘兵’,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满意足了。‛

(二)拿破仑说:‚不想当众帅的兵不是一个好士兵。‛

请你联系时代的特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写成一篇约800字议论文。

先找出两则材料的同和异,谈的都是理想和自我价值的问题,但看法迥异。对马玉祥的话,应抓住关键的一句,‚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满意足了‛,理想的确立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普普通通的岗位上照样能干出成绩来,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要正确理解‚兵的份量‛的具体内涵。而对拿破仑的话我们要作具体分析,不宜笼统地肯定或否定,想当元帅的兵是有目标有理想的,但要明确为谁而当、为什么要当元帅这些问题,才能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审题时还应注意‚联系时代特点‛这句话,也就是要立足于时代的高度,结合当代青年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来思考这一问题,同时还应联系自身的实际来确立人生的目标。

可立意为:

人生既要有拿破仑那种雄心壮志,也需要马玉祥那样甘于从平凡做起的精神,因为任何雄心壮志的实现,都离不开脚踏实地地苦干。

【同步训练】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这,致使其成了废品。这位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在裙子四周剪了许多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然后,将其取名为‚金边凤尾裙‛。不但卖了好价钱,还一传十,十传百,使不少女士上门求购,生意十分红火。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裁缝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艺,使自己摆脱了失误不利的局面,变废为宝,走向成功。在理解题意的时候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来准确把握立意的关键。‚不小心‛‚废品‛‚为了挽回损失‛等词可以帮助我们明确‚金边凤尾裙‛的发明并不是主观创新和时尚潮流的产物,而是一种‚挽回损失‛,灵活地变‚废‛为宝的作品。‚凭借其高超的技艺‛‚精心‛‚取名为‘金边凤尾裙’‛等词句告诉我们裁缝能够变废为宝的主要原因是他主观上并不放弃,甚至非常用心,加上技艺高超,创意无限。

因此,从立意上看,我们认为以下几种立意属于准确地理解材料,应判切合题意,内容项在一档打分。

(一)人要从不利走向有利,就要依靠自己永不放弃的精神

(二)人要从失误的阴影中走出来,就需要聪明过人的智慧、灵活变通地思维、高超绝妙的技艺。

(三)成功往往有其偶然性,但更有其必然性。

其中

(一)(二)两点可同时采用,也可从任意一个或几个角度立意。

以下几种立意属于较准确地理解材料,应判符合题意,内容项在二档打分。

(一)做人不能被失误打倒。

(二)要战胜困难才能成功。

(三)挫折不可怕,战胜挫折才能成功。这几类立意只是抓住了材料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深入理解裁缝成功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内容只评为二类。

以下立意属于对材料的理解存在一点偏差,应判基本符合题意,内容项在三档打分。

(一)创新塑造成功。

(二)天生我材必有用。

其它立意则属于偏离材料,应判离题,内容项在四档打分。如‚潮流往往是偶然的创作‛‚我们不应盲目追求潮流‛等。

【同步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爱因斯坦小时候十分贪玩。母亲再三告诫他:‚不能再这样下去了。‛爱因斯坦总是不以为然地回答说:‚你瞧瞧我的伙伴们,他们不都和我一样吗?‛有一天,父亲给爱因斯坦讲了一件有趣的事情。父亲说:‚昨天,我和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烟囱内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钻出烟囱,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呢,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父亲郑重地对爱因斯坦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爱因斯坦听了,顿时满脸愧色,从此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们。他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了他生命的熠熠光辉。

根据材料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主体材料:一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小时候,他以别人为镜子,心安理得地混迹于一群顽皮的孩子中;后来,他以自己为镜子,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照出了他生命的熠熠光辉。由此可知,人应该以自己为镜子,审视和映照自己,积极进取,自强不息,超越自我。议论提示:爱因斯坦父亲郑重地说出的那一段话是审题的关键。

审要求:‚人生的镜子‛是一个具有比喻意义的话题,要抓住本义进行议论或记叙。立意:人应该以自己为镜子,审视和映照自己,积极进取,自强不息,超越自我。

【同步训练】、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文革‛中,一位老音乐家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而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在‚文革‛初期便自杀了。隐身在音乐的象牙之塔中,当风暴袭来,她心目中神圣美好的东西被践踏时,她选择了死亡来抗争。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题意分析】: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文革‛,一位老音乐家在‚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平反回来,‚他没有憔悴衰老,他笑……‛;而另一位音乐家则是因‚心目中神圣美好的东西被践踏时,她选择了死亡来抗争‛。很显然材料内容的范围是两位音乐家对待同一事物(‚文革‛)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是坦然面对苦中作乐,一是为维护理想尊严等以死抗争。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侧面中的某一角度去展开也可从整体上去做辨证分析。

也就是说可以就如何对待人生(生活)中的逆境挫折等展开论述,也可以就心态对人生的影响进行评说,也可以讲在逆境中我们要乐观面对但也要追求理想等等,但是分析时应有度,不能片面肯定一方而否定另一方。

【同步训练】

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狐狸失足掉到了井里,不论他如何挣扎仍没法爬上去,只好呆在那里。公山羊觉得口渴极了,来到这井边,看见狐狸在井下,便问他井水好不好喝?狐狸觉得机会来了,心中暗喜,马上镇静下来,极力赞美井水好喝,说这水是天下第一泉,清甜爽口,并劝山羊赶快下来,与他痛饮。一心只想喝水便信以为真的山羊,便不假思索地跳了下去,当他咕咚咕咚痛饮完后,就不得不与狐狸一起共商上井的办法。狐狸早有准备,他狡猾地说:‚我倒有一个方法。你用前脚趴在井墙上,再把角竖直了,我从你后背跳上井去,再拉你上来,我们就都得救了。‛公山羊同意了他的提议,狐狸踩着他的后脚,跳到他背上,然后再从角上用力一跳,跳出了井口。狐狸上去以后,准备独自逃离。公山羊指责狐狸不信守诺言。狐狸回过头对公山羊说:‚喂,朋友,你的头脑如果像你的胡须那样完美,你就不至于在没看清出口之前就盲目地跳下去。‛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材料中的故事出自希腊的《伊索寓言》,故事告诉人们:聪明的人应当事先考虑清楚事情的结果,然后才去做。不过,作为题意材料作文的素材,这道作文题又是很具开放性的,考生对材料理解的每一个侧面、每一个角度都可以看作一个话题,都可以构思作文,因而能让每位考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理可议。如果从公山羊的角度写,可以总结教训,谈‚三思而后行‛,谈‚主见与轻信‛,甚至可以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从狐狸的角度写,可以获得启示,谈‚困境中求生存‛,谈‚急中生智‛,谈‚借的智慧‛;如果结合狐狸与公山羊来写,可以运用对比手法,谈谈‚聪明与糊涂‛或‚合作‛问题,等等。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第3篇

关键词:全面理解,提取主旨,关键语句,辩证统一

一、整体把握, 提取主旨

通常新材料作文会这样要求考生:“请选择一个侧面, 一个角度来构思作文。”何为一个侧面, 一个角度?这让不少学生困惑, 使有些学生断章取义, 截取只言片语来立意, 这样就脱离材料的整体内涵了。所谓“一个侧面, 一个角度”是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材料的主旨, 从而提炼出自己的观点。下面结合不同类型的材料进行探讨。

材料一:两只狐狸路过一个葡萄园, 都想吃里面的葡萄。无奈洞口太小, 狐狸甲决定放弃, 狐狸乙把自己饿瘦之后钻进了园子, 饱尝鲜美的葡萄后, 狐狸乙发现自己又胖得钻不出去了, 于是只好再饿上几天, 才得以离开。在洞外的狐狸甲嘲笑狐狸乙:饿瘦了进去, 又饿瘦了出来, 什么也没有得到。

有同学写作时就关注最后一句话:“饿瘦了进去, 又饿瘦了出来, 什么也没有得到。”认为狐狸乙贪嘴落得什么也没有得到的结局, 从而举例有些人太贪婪而最终一无所获。这样写很明显没有从整体解读材料, 材料主旨在于告诉人们:“享受过程, 体验人生。”这个同学的命题很显然背离了材料的主旨, 因为材料最后一句“什么也没有得到”断章取义了。

材料二:网络红人凤姐, 自身身材矮小, 相貌丑陋, 却在网上发布令人咋舌的征婚条件:应征人必须品貌兼优, 高学历, 且称奥巴马是最佳人选。一时间凤姐名声大震, 应征小伙络绎不绝。

对这则材料的主旨把握是围绕怎样评价凤姐的做法, 可以从多角度来论述, 比如为她的勇气喝彩, 以“自信、勇气”来立意, 也可以从反面来立意, 比如“炒作、恶搞”等来写, 这些都是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来立意的, 都是切合题意的。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有的学生仅从“爱情观”、“婚姻观”来立意就有失偏颇了。

二、善于抓关键语句

考生在整体阅读材料的基础上, 要善于抓关键语句来细细品味, 从中体悟其中蕴含的哲理, 从而确定主旨。

例如: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以卖布为生, 小儿子以卖伞为生, 晴天她担心小儿子的伞卖不出去, 雨天她担心大儿子的卖布的生意受影响。这样一来, 老太太天天沉浸在痛苦中, 唉声叹气, 后来有一个人知道她的烦恼后, 说了一句话让老太太豁然开朗:“你家天天有钱赚, 不管下雨天还是晴天, 都有一个儿子做好生意啊!”

这则材料的关键语句在于结尾的那句话, 是点睛之笔, 是考生最值得品味的“文眼”。这句话以和前面截然不同的看法昭示材料的主旨:心态的重要性。所以找好关键语句是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它常常是材料中人物评论性的语句, 或者是材料中反复重复出现的语句, 容易在材料的结尾处出现, 需要考生特别留意。

三、辨别材料命题者的情感倾向

比如在前面所举的第一则材料中命题者的情感倾向很明显在于赞美狐狸乙的“敢于尝试”这个精神, 所以写作时要慎重思考, 不能盲目下结论。

而材料二命题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宽泛的探讨空间, 即可褒又可贬。这就没有明确的情感倾向, 可以让考生从更多角度来写。

四、辩证思维, 一分为二

客观世界本来就是对立统一、一分为二的, 所以有时对某种社会现象不能下绝对的结论, 看下面一则材料:

学生甲自幼残疾, 下肢瘫痪, 其父从小就对她进行鼓励, 取得小小进步就大加赞美, 从而使得女孩自信开朗, 敢于拼搏, 奋发进取, 最终考入了清华大学。

学生乙家境富裕, 身体健康, 但其父坚信“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 对他从小严格要求, 达不到父亲规定的要求就用竹条鞭打, 这样下来, 学生乙最终考入了北大。

由这则材料可以得出什么立意呢?命题者的立意是赞美甲父还是乙父呢?学生写作时可以肯定一方, 也可以否定一方。但最佳立意应该是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因材施教”才是最佳观点。所以找准最切合材料主旨的立意才是写作成功的关键。

五、由物及人, 由人及物

前面所举第一则材料中两只狐狸的故事, 有很明显的寓意, 启示世人。由此可以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似的人或社会现象, 有一位学生就用记叙文的形式写到了同样求职的两个年轻人甲、乙, 乙敢于尝试最终获得成功, 而甲轻易放弃导致失败, 虽有“照猫画虎”之嫌, 却也是巧妙的应试策略。

反之亦然, 如果材料所给的是人物事件, 就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 联系到自然界的虫鱼鸟兽, 让它们做你的代言人, 使文章更具有寓言故事的哲理性, 更神奇多姿。比如有一则材料列举了人为破坏自然, 污染环境的行径, 主旨在于警告世人重视环保。有位学生就在作文中让一条鱼跳出水面来说话, 寻找栖身之所。这样写多么具有想象力和神奇色彩, 使得作文更具有创新思维, 成为高考作文的亮点。

前面主要是就单则材料进行审题立意, 下面就多则材料的立意进行探讨, 多则材料作文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互补关系, 即围绕一个问题做同类层面的阐述, 另一类是对立关系, 即对同一问题提供相反的事例。

互补类型的材料之间具有相同之处, 学生在阅读材料是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 然后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了。

例:1.鲁迅说:“无论什么事, 如果不断收集材料, 积之十年, 总可成一学者。”2.一位历史学教授对他的学生说:“如果你收集两万张卡片, 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对这两个材料分析, 其共性是一目了然的, 那就是“治学要注意积累”, 这就是立意的中心。而我们在对两个材料仔细分析比较后, 发现在共性统领下两个材料具有不同的个性:鲁迅强调积累要长期坚持, 历史学教授强调多积广积, 所以在写作时要围绕“治学要注重积累”这一中心论点, 提出两个分论点, 层层深入。

对立关系的材料的特点是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反, 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我们要综合出各则材料的相异点, 成为一个统一点, 就是作文立意所在。

例:甲说: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去说吧!乙说:听人劝, 吃饱饭。

这两则材料的对立是很明显的。而“统一点”就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事情时, 既要有个人的主见, 坚持立场, 又要参考他人的意见, 正所谓“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这就和前面所谈的辩证地、一分为二地把握材料的主旨相吻合了, 而这个“统一点”才是最佳立意点, 如果单单把一方的观点加以绝对化来写, 就有失偏颇了。

材料作文审题和立意 第4篇

例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

“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粒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考题分析】

审题立意决定作文分数,对于故事性的材料题必须把握准故事的寓意。如果停留在对故事表象的感性认识之上,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就缺乏深邃的思想认识,难有表现力。作文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读:

一、联系社会大背景猜摸命题人的意图

命题人的意图可从故事材料中猜摸得出来,命题者塑造了一个年轻人的形象,他做人做事都尽心尽力,但得不到别人或社会的承认与尊重,为此他闷闷不乐。这类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个年轻人的苦恼有没有代表性?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问题?生活中,我们不是经常看到、听到有些年轻人热衷于炫富、拼爹、选秀、炒作吗?有些年轻人为了出名不是什么事都做得出吗?再从正面来想一想,历年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科技奖获得者等不是得到社会承认与尊重的典型吗?近年来的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孕妇、最美妈妈、最美警察等“最美人物”,他们都是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贡献的普通人,这些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不断传递着健康向上的正能量。材料中还出现了一位老者,他主动关心、并用打比方的方式开导年轻人,从这个人物形象中也能猜摸出命题人的意图。我们这个社会需要老者这样的人去关心年轻人,需要有人将一些人生经验和智慧告诉年轻人。比如,要想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得把你的优势找出来,使自己成为具有吸引力的人。

二、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来立意

读懂材料、吃透材料、抓住关键语句才能找准观点,故事材料中有三个关键句:一是年轻人的抱怨——“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二是年轻人认为有道理的那句话——“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的话;三是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的那句反问的话——“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考生应该围绕材料中的这三个关键语句思考:怎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承认与尊重?是做沙子,还是做珍珠?抓住这几个关键问题去思考就不会偏题。做沙子,做珍珠跟别人的“承认与尊重”之间有没有关系呢?有关系,存在着条件、因果、目的等多重关系。当然也可以没有关系,比如,我做自己的沙子或珍珠,不去关心有没有人“承认与尊重”;一粒沙子,即使成不了珍珠,也自有其不容抹杀的价值。材料题是开放的,必须让考生人人有话说,可以做沙子,可以做珍珠,也可以由沙子变珍珠,都应该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考生可以选取其中一个倾向性较明显的观点立意。应该说,今年作文题的导向还是很鲜明的。

三、化具象为抽象,挖掘比喻义、言外之意

从思维角度来说,对于故事类的材料要抽象概括出其中的寓意;从语言角度来说,故事类材料的审题就是将形象性的语言转换成抽象的语言。此故事的寓意:要想被人承认与尊重,要想超越平凡,你就要发光,就要脱颖而出,就要从沙子变成珍珠。材料中的“沙子”“珍珠”既是实指,也是虚指,比喻意义比较丰富。因此,首先要准确、全面地理解它们的比喻义。“沙子”多而平凡,没有光亮,沙子自有自己的价值,可用于建筑、修路、过滤、养殖美化等;“珍珠”稀缺珍贵,有光彩,用途大,可装饰、入药。着眼于喻体的内涵,它们分别比喻两种不同的人生,“沙子”比喻普通、平凡等,“珍珠”比喻杰出、优秀等。可以把“沙子”比喻为平平常常、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普通人,可以把“珍珠”比喻为有才学、能力强、善于包装自我、推销自我、敢于扬才露己的人。

四、从两个对象的角度来审读

(一)从年轻人角度来看:

1、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因而“闷闷不乐”。这要辩证分析:“做人做事尽心尽力”是本分,不需要考虑别人的评价;虽然“尽心尽力”了,但与别人的要求仍然有差距,态度可能没有问题,但能力可能有问题;仅仅“做人做事尽心尽力”还不够,还要手脚轻快,搞好人际关系等;另外,社会也要提供有利于年轻人发展的空间,对年轻人多些“承认与尊重”。

2、年轻人对老者的话语——“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的反应:认可(“有道理”)与疑问(“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这里就提供了两类立意角度:沙子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做沙子也应该得到承认与尊重。

(二)从老者的角度来看:

老者用丢沙和掷珍珠的方式开导年轻人“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老者是说,一个人要想被别人承认和尊重,必须要有自身的价值、有闪光点,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努力。老者的本意是想利用这种方式去激励年轻人,是想让年轻人发奋努力。面对老者的观念,考生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同意好说,比如,强大自己,出类拔萃;与众不同才会万众瞩目;不同意,还可以对老者的丢沙和掷珍珠行为本身进行反驳:丢沙于沙滩中,当然难找,就是掷珍珠于珍珠堆中也难以寻找。

立意参考:

1、出类拔萃,始自己出众

2、平凡如沙,亦能伟大

3、超越常人,凸显自己的价值

4、人可闪耀,但不要失却“真我”

我是一粒沙

得到承认与尊重的,不一定是珍珠。——题记

我命不好,投胎时误作了一粒沙,不过佛祖答应我六世轮回时,可连作两次珍珠,倒也划算。

现在我要做的,便是将我这“沙生”快快熬过去。

有一天我正与众沙友晒太阳,当然我是不屑于同这些命中注定为沙的朋友们交谈的,我正迷迷糊糊犯困,忽然听见一个年轻人的声音:

“我做人做事尽心尽力,可为什么得不到承认与尊重?”是一个沮丧的男人的声音。

我刚想回答说:“因为你太平庸啊。”话还没出口,就被一颗珍珠砸中,疼死啦!我连忙召集周围的沙友上前,将嫌疑人捉拿!

“你能找到这颗珍珠吗?”是一个老者的声音。

“当然。”年轻男人不假思索地说。

“啪!”

又是谁打了我!好在这次不是珍珠,是沙友。他们正好将刚才被“捉”的珍珠盖住。

“你能找到这些沙子吗?”

“不能,当然不能。”年轻男子继而恍然大悟,“谢谢您的指点!”

我可就气着啦!这老头子什么意思?不就是不承认我们沙子的价值嘛。我倒想问问他,在一堆珍珠里扔一颗珍珠,不和沙子里扔一粒沙子一样吗?都找不到。在一堆珍珠里扔一粒沙子,不也一样轻易就能找到吗?

没过几天,城里的路就修到了我们这里,掘土机轰隆隆地响,工人们哈哈地笑:“这一堆堆沙子金灿灿的,真是太美啦!这沙子踩在脚底下真舒服!”他们说,“用这种细沙去搅混凝土是最合适的!”

我听了这话,连忙跳进了工人的铁锨,被一同带来的除了沙友,还有那颗珍珠。

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工人爽朗的笑声,现在我已经不只是沙子了,我和其他沙子在一起,成了一条宽广的水泥路。

老年人拄着拐杖说:“这路好啊,下雨天不再泥泞,晴天不硌脚。”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我甚至能感受到在我身上一蹦一跳的孩子的欢乐。身旁的珍珠不停地流泪,总是哭诉自己的悲惨遭遇,心情不太坏时,他也会和我讲讲他做珍珠时的幸福。鲜明的对比反而让我觉得自己误投的“沙生”是幸福的。

夜里,大地归于寂静,耳边是不断的蛙鼓,夏夜的清风化为千手,推移月亮,梦中,佛祖微笑着跟我说:“明日,你将可重新做回珍珠,万众瞩目。”我惊呼:“万万不可!将自己当作珍珠,就有被埋没的痛苦,还是将自己当作一粒沙,让众人将我铺成一条路。” 佛祖说:“有如此志向,值得肯定。”

“对,得到承认与尊重的,也可以是沙。”

我含笑说,眼角却滚出一行热泪,化为一串串珍珠。【高分点拨】

1.演绎故事,寓理于形。考生形象思维能力强,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将材料演绎为一个情节离奇曲折的故事,在故事里寄托自己对文题的理解。故事来自材料,又高于材料,故事与原材料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这是考生高明之处。故事的寓意深刻:沙子也能得到承认与尊重,做珍珠倒有被埋没的可能。

2.拟人口吻,视角独特。文章以沙子的口吻写作,讲述自己的传奇故事,使得“沙子”的思想认识转变更有可信度。通过沙子的视角再重新观察文题故事,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给阅卷老师带来不少新鲜感。

3.描写细腻,形象丰满。考生细致地描写了老者开导年轻人的情景,刻画了自己的内心活动,还描写了工人对沙子的赞美、老者对路面的夸赞、孩子的欢乐,同时,还写到了一颗被埋没的珍珠,虽然着墨不多,但只言片语就能够传神,这些形象都很丰满。例二:

4月29日,尚先生手机落在出租车上,他随后拨打了该手机,但对方接通后又挂掉,尚先生又发信息过去,表示愿意花2000元“买”回手机,一个小时后,收到回复,对方愿意归还手机,见面后才发现,捡到手机的是一个年轻人,尚先生要酬谢对方,年轻人交还手机后就转身离开了。

当天晚上,记者联系到那个年轻人,年轻人说,我本来无意归还手机,但是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我不能见利忘义,不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一样,多一份爱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这是一篇故事类材料作文。材料涉及的主题是个人修养方面的。一个常规的话题:拾到物品后是否归还。材料中涉及到两个人:丢东西的尚先生,拾物品的年轻人。本来审题难度不大,能扣住拾物是否归还的话题写作,应该不算偏题。但材料中的信息又是很丰富的,所以审题角度也是很丰富的。尚先生的手机丢了,为什么能找回来?不是因为他愿意出2000元买回,而是年轻人看到了手机的信息受了感动,这不单单只是拾金不昧的问题了。我们要想把常规的话题写深刻,写出新意,就要细心审出题目中的细节和新意。出题者主要褒扬的是尚先生的“爱心”、“真诚”和“友善”,年轻人之所以归还原主,关键是受了感动。所以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抓住关键词,审出“正能量”,立意才可高远、深刻。

综上所述,从尚先生的角度立意:

1、好人有好报

2、善良无价

3、爱心的回报

4、失而复得 等 从年轻人的角度立意:

1、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善良是攻打贪心的利器

3、突破狭隘的自我,构筑温厚的人格

4、战胜心魔 等 纯之风

当今社会,大家十分关注正能量的传递,一个眼神、一句贴心话、一个微笑都可能会传播正能量。亲爱的你,你是传播还是收获了?

一个小小的汉字,就会在人们心中撒下纯的种子。

青岛酒店支持“光盘行动”,为了更加有效地反对浪费,厉行节约,政府机关、餐饮企业下大力气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盘子上印刻的一个“光”字体现了该企业的决心,他们把这份心传递给顾客,让顾客明白勤俭节约的重要性。“量少质不减”,不多花一分冤枉钱,让顾客吃得舒坦,又把节约推行,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风尚。

一份贴心的早餐,一个舒心的书摊,爽朗的他把纯的种子播给周围的人。

湖南长沙一中旁有个报亭,报亭的蔡爹是一个开朗的老头儿,在14年的时间里,他与周围的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寿终德望在,身去音容存”,尽管他去了,但他那诚信、善良、宽容的品质影响着整个社会。当每个人想起蔡爹,内心都是暖暖的,说明在这个不太如意的社会中,依然有人通过自己的小小善举,来改变这个社会。老人去世后,众师生的缅怀及写满真心话的便贴就是最好的写照,老人身上的某些品质正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最终会长成一棵棵大树,影响众人。

一种解脱,一种关爱,全新的呵护让他们快乐成长。黑熊被关起来取胆汁,当沉重的开胸器打入它们身体时,那声凄厉的长号唤不回贪欲者的良知。一次又一次的折磨,使它们早疲惫不堪。就在他们快要绝望时,动物爱好协会的成员解救了它们,从贪欲者手中拯救了它们的生命。在黑熊基地,它们受到了很好的款待,没有恐惧,有的只是关爱。它们可以在那里安享晚年。协会的成员一次次用血的事实拉回贪欲者的良知,让贪欲者重获新生,并在他们的心中埋下纯的种子,来净化他们的心灵。

纯之风,是人们心中那棵树周围的风,虽然那阵清澈的风吹不遍天下大地,但终会影响周围的生物,使之壮大,落下纯的种子,最终在大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人们沐浴着清纯之风,温暖的阳光洗涤净化着人们的灵魂。愿纯之风把正能量吹进每个人心中,在人世间传递,在人世间流淌。[得分亮点] 本文精妙在于标题新颖,内涵丰富。“纯之风”,用青岛酒店号召“光盘行动”的标示,长沙一中蔡爹的爱心报亭,动物协会者拯救被取胆的黑熊等三则典型素材,交相辉映,证明了“播下纯的种子,传播正能量”的观点。该文采用并列式结构,思路清晰,段落整齐,醒目亮眼,全文一气呵成,论证有力,结构严谨。

练习:

“真正懂得欣赏荷的人,才真正懂得爱。”

“此话怎讲?”

“据说伟大的爱应该连对方的缺点也爱,完整的爱包括失恋在内。” “话是这么说,可是这与欣赏荷有啥关系?”

“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花凋了呢?” “爱它的翠叶田田。” “叶残了呢?”

“听打在上面的雨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资料:

《一朵午荷》是台湾作家洛夫的一篇散文,作者用敏锐的触觉和洗练的文字,描写了一池夏天午后雨中的荷和一池秋末午后花事已残的荷,为读者奉献了一幅风格独特、震撼心灵的写意水墨画。文章在朴素和平淡的语言中写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爱生命就要爱生命的全过程。一朵午荷的出现,不仅让诗人走向内心,深入生命的底层,更在时间的意义上揭示关于宇宙规律的哲学命题。

时间,几乎是 中国古代诗歌中永恒的主题,但他们更多借此感古今兴衰、物是人非之悲,叹人生苦短、沧海桑田之变,大量伤春悲秋之作传达一种焦虑和悲观,而洛夫以平淡自然的语言所表达的却是一种平和与淡定,“爱荷的人”不但爱花、叶、枝,也爱它夏天的喧哗,与秋季的寥落,甚至那池污泥。所以,他爱那朵将要凋谢的午荷,没有通常的悲哀,反而是惊喜、安静而温柔的爱恋。

人眼所见有限,但心灵时空无限,所谓“一象之明珠,不若悟对之神通。”似乎世间万物洛夫都能与之交流沟通,发现它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因此,一滴水珠就是整个世界。一朵荷花,一朵即将凋谢的荷花,它的娇艳的过去和必然枯萎死亡的未来,昭示给洛夫的太多!生命,宿命,命运,花与人,生与死,今生与前世„„那是一个一言难尽的世界,或者说那是人生世界的一个比照。所以文中说“真正懂得欣赏荷的人,才真正懂得爱。”

立意:

1、练就慧眼发现美

2、追求有情趣的人生

3、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4、爱,贵在欣赏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第5篇

生:老师,我的作文又跑题了。每次看到新材料作文后,我确实是按照您平时讲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找准一个角度切入写的呀!

师: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新材料作文虽然可以根据自己对材料的感悟、理解,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但前提要求是“全面理解材料”,“欲识庐山真面目,峰岭皆在此山中”啊!

【考纲概述】

新材料作文具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高度的开放性,可以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二是严格的限制性,不能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

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是话题作文。它提供材料,但不提供话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因此,准确地审题立意是写好新材料作文最关键的一步。

梦想还需真才学

郭英森怀揣着对科学的梦想及深深的科学情结却惨遭无情嘲讽,无疑因为他对科学研究还缺乏了解。其实,每一个怀揣着梦想的人都值得被肯定和尊重,但是我们更需要对梦想有所深入了解,有“真材实料。”

一棵大树,它每天梦想着能够成为一棵参天大树,眺望远方,可是它却不知道自己的树干中心已被掏空。一株百合,它期待远离深山幽谷,于是它积累营养,吸收阳光以助于自己更加美丽,待到花儿开放之际,蜂鸟都来拜访它,将它的种子播撒到远方。

梦想如舟,才学如帆,只有能迎风扬帆的舟才能成功到达理想彼岸。有梦想却没有丰富的知识作为基础,是难以成就大业的。邰丽华,一位不完整的普通人,一直以来为了舞蹈的梦想,她努力克服身体上的缺陷,勤奋刻苦地练习舞蹈,使得自己有真正的才能,终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蹈家,创作出了令人赞不绝口的舞蹈“千手观音”,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本就没有能轻易走过的人,而邰丽华却是在一步步艰辛之中走过的。倘若她只是空有理想,对舞蹈只是浅学辄止,那她又怎么会成为一名中外闻名的舞蹈家呢?因此,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我们要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才学修养。

梦想从来不只是口头说说的,还需要付出汗水与热泪,甚至要付出热血的。

梦想是成功的大门,只有真才实学,才能获得正确的钥匙,打开大门。为梦想而奋斗的人是值得被肯定的,反之,有梦想却只愿作口头巨人的人将受到人们的鄙视。著名的主持人兼舞蹈家金星从小就开始练舞,为了能登上舞台,他曾强忍了剧痛练习柔韧度。历尽艰辛,终于在一步步攀爬中登上了人生的巅峰,同时还因为自己洒脱的性情,受到许多人仰慕。正困为他能够忍受苦难,收获真才实学,他才能获得如此成功。敢问,哪一个实现自己理想的人没有真功夫、真本领呢?

陈欧曾说:“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诚然,梦想的成功是基于困难与质疑之上的,如果你有真本事、真才学,那别人还会嘲笑你,看轻你吗?

追逐梦想的人们,请你们牢记,有梦想还需有才学。

[范文解析]

本文所依材料的基本内容为:下岗工人郭英森在参加职场招聘类节目“非你莫属”时,因引用“引力波”被现场嘉宾嘲讽,网友们对评委和嘉宾的严苛评论极为不满,人民网发微博“请你尊重别人的梦想”,微博女王姚晨则称郭先生为“一个了不起的工人”,郭先生因执着于自己的研究而被称为“诺贝尔哥”。这样具有深度“科学情结”但又对真正的科学研究缺乏基本了解,独自构建自己理论体系的人士,被称为“民间科学家”,也有人称他们为“妄想科学家”,不过是从科普书上拾起几个科学名词,就梦想构筑自己的科学大厦。

材料对待“民间科学家”大致有两方面的观点:一方面是支持和肯定;另一方面是反对和批评。这就导致作文的立意存在两个切入点,从支持肯定的角度切入,可以谈对于他们对科学的执著与信仰精神,我们应该认同,给予尊重和理解,不管他的理论有多悖谬,有多荒唐,都不应该嘲笑与讽刺,起码要有最基本的礼节尊重;从反对批评的角度切入,可以谈无论是科学专家还是“民间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都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要接纳他人意见,修正自己的错误,完善自己的理论。“梦想必须扎根于现实”,“梦想不是空想” 。

本文作者审题后,确立了“梦想还需真才学”的观点,这一立意不仅切合题意,而且把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巧妙融合。“梦想”这个词是作者整体把握材料后得到的一个写作范围,整个材料谈论的是“民间科学家”的“梦想”;“还需真才学”是作者根据材料后半部分的叙述找到的一个切入角度,这种“范围+角度”的观点,显然是切合题意的立意。

[类文生成]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要注意以下四个原则。

多向性原则 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如上述示例,从网友、人民网、姚晨对郭英森的力挺,可以提炼出对“民间科学家”支持和肯定的角度,从节目嘉宾对他的嘲讽和后面文字叙述中流露出的不屑可以提炼出对“民间科学家”反对和批评的角度,甚至还可以从正反态度对比中提炼出立意:对于“民间科学家”的怪人,需要专家仔细倾听,耐心沟通,引领他们把握正确研究方向的角度。

整体性原则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只看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如上述示例,不管是谈“尊重他人的梦想”还是谈“梦想必须扎根现实”,都必须是在“对待民间科学家的科学情结的态度”这个范围之内。

筛选性原则 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选择其中一个点切入,不能模棱两可,脚踏两只船。筛选时不仅要服从材料的整体,而且要注意命题人的情感倾向性。

如上述示例的材料,虽可以从多个方面去写,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命题人在后面文字叙述中用到的“妄想”、“不过”等词语,这些词语带有命题人强烈的情感,暗示着反对的态度。一般而言,如果采用第二个角度切入,立意会更符合要求。

创新性原则 即立意要有独到新颖之处,要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的见解,避开大众化,选取新视角,开拓新思维,发表新见解。但创新不可脱离原材料的内涵,观点要能自圆其说,否则,立意就偏离题意了。如上述范文的立意就是自成一家,既新颖又切合题意。

[有感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根据材料内容选准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同高考作文。

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第6篇

整体性原则即将材料读完整, 找出原材料的隐含信息, 明确出题人的意图, 不可只抓只言片语, 断章取义。整体性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故事材料, 要将故事读完整

读全材料, 看通过主要人物 (或物) 告诉我们怎样一个道理。比如乌鸦的遭遇, 告诉我们不可盲目模仿。而材料后文还有小女孩和爷爷的对话, 爷爷否定乌鸦的做法, 而小女孩说它有可爱之处。他的可爱之处在于他敢于去实践, 不妥之处是“盲目”实践没有正视自己的条件。立意时要将两者辩证地去写才是最佳立意。

对立性材料, 要概括升华, 辩证立意

比如给出“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出淤泥而不染”两句对立的话, 立意时不可只写一方面。在写作中, 往往以得到的启示或中心论点的形式出现。此时要经过一个升华的过程, 由个别到一般的概括提升的过程。前一句是表现人受环境的影响, 后一句是表现人不受环境的影响。经过概括提升明确, 两句是体现人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 受或者不受环境影响取决于人的主观因素。

相似性材料, 要用求同法

找到相似材料的联结点, 看几个相似性材料共同告诉我们怎样一个道理。比如故事一:上尉发现一敌机突然向阵地俯冲下来, 他没有立即卧倒, 而是向他前面不远的小战士扑去。一声巨响, 上尉抬头一看, 刚才自己的那个地方被炸了一个坑。故事二:兄弟俩各自带着一个行李箱出远门, 一路上他们左手换右手好不辛苦。大哥停下来在路边买了一个扁担, 将两个人的行李挂在扁担上上路, 两个人都轻松了很多。两个故事的相似之处是主要人物都去帮助了别人, 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找到材料的联结点就能悟出出题人的意图。遵循整体性原则, 就不会游离材料, 这样才能稳妥立意。

二、分析材料, 要遵循一个思维过程

我们拿到一个材料之后不要急于立意, 按照以下思维过程去“透析”材料, 你才不会如坠雾中。

一找, 找材料中涉及到的要素, 确定主要要素。

比如以上说到的全国卷, 材料中有老鹰、乌鸦、山羊、老人、小孩。主要是写乌鸦的事, 乌鸦是主要要素, 老人小孩是评价乌鸦的, 乌鸦的爪子被羊毛套住是因为它在模仿老鹰飞翔, 立意时写盲目“模仿”比写盲目“实践”要稳妥的多, 因为他将相关要素老鹰也关照到了。

二析, 分析材料。

分析材料仍要遵循整体性原则。首先, 将材料读完整, 再由果推因, 由最后的结果追溯故事产生的原因。乌鸦最后被抓, 为什么?是它不正视自己的条件, 盲目去模仿别人。再比如, 一个画家, 用同一幅画, 要人在上面标上优点, 结果满是优点;让人标上缺点, 结果满是缺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是因为, 画家给了人们不同的思维导向。我们就可以这样立意:思维导向有时会束缚人的思维发展, 不利于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其次, 寻找提示语、关键词, 作为洞察材料的突破口。材料中的题目、起始句、总结语、过渡句、评价性的语句都可以看作是关键语句。

三联, 即展开相似联想。

依照材料进行相似联想, 或者是类比联想, 既能帮助自己进一步理解材料, 又能够帮助我们迅速打开写作思路。比如以下材料:“老树的影子是一堵墙/黑色的墙/小树的脖子/伸了又伸/也望不到春天/它站在墙下等待岁月/老树走了的时候/小树也长成了墙/有更小的树/在墙下”。材料中的关键词有“黑色的”“望不到春天”“等待岁月”, 由大树小树的关系展开相似联想, 可以想到人才培养、任用, 晋级、奖惩制度等方面存在的等级、资历等方面的弊端。乌鸦的故事可以想到东施效颦, 邯郸学步, 想到年轻人盲目追星等等。

材料作文怎样审题立意 第7篇

那么,怎样对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呢?

材料作文可分为有提示的材料作文和无提示的材料作文。有提示的材料作文只要抓住提示就可以了,没提示的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则较为复杂。下面就这两种情况做出分析讲解。

一、有提示的材料作文

有提示的材料作文往往由三部分构成:要求、材料、提示。

例1 2015年昆明市中考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构思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叙述经历,可抒发情感,可发表议论(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不得对材料进行改写、扩写、续写)。

[材料一]有人在评价热播的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时说,生活就是这样,大家要齐心协力,一起向前奔跑,才是兄弟。

[材料二]杨澜说,我们虽然再努力也成不了刘翔,但不能不享受奔跑。可能会有人妨碍你的成功,但没有人阻止你的成长,这一辈子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

[材料三]在适合奔跑的时间和空间放弃奔跑,是一种遗憾。

三则材料引发我们这样一些思考:奔跑的路上,团结协作很重要;奔跑是另一种成长,成功和失败都是成长的印记;在最好的时光里尽情奔跑,切莫虚度……

[分析]

上述作文题目,其中“阅读下面材料……不得对材料进行改写、扩写、续写”为题目的要求,“材料一……材料三”为题目中的材料,“三则材料引发我们这样一些思考……切莫虚度”为题目中的提示。

审题时,考生只要抓住“提示”中的“团结协作很重要”“奔跑是另一种成长,成功和失败都是成长的印记”“在最好的时光里尽情奔跑,切莫虚度”这三个短句中任意一句进行立意即可。当然,根据提示,也可以有所扩展。

例2 2013年曲靖市中考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构思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叙述经历,可抒发情感,可发表议论。(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不得对材料进行改写、扩写、续写。)

朋友画了一幅画:一只鸟巢,里面有4只小鸟,巢外的一只母鸟正向它们飞来,小鸟们齐刷刷地张开着小嘴。

朋友问:“这些小鸟张开小嘴想要什么呢?”

“想要母鸟喂它们食物。”我说。而朋友说:“他的画所表达的并不是这个意思。”

“那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我问。

“小鸟张开小嘴,是想要母鸟吻它们。对生命来说,无论是鸟还是人,爱是另一种粮食,有时甚至是一种更重要的粮食。”朋友说。

[分析]

上面材料中“阅读下面材料……可发表议论”为“要求”,“朋友画了一幅画……朋友说”为“材料”,其中“提示”则是材料的最后一段“小鸟张开小嘴……朋友说”。

这一则材料作文,命题者把提示融进材料之中。审题时,考生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中心词)“爱”,围绕“爱”立意即可。

例3 2013年昆明市中考材料作文:

请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从画面的提示语中选择一个角度构思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叙述经历,可抒发情感,可发表议论。

漫画:“人字”图

[分析]

这是一则漫画形式的材料作文,其材料为漫画。审题时,既要注意观察漫画,理解漫画的寓意,更要注意漫画上的文字,它往往具有提示性作用。

这则漫画作文同样由三部分构成,“请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可发表议论”为“要求”,“材料”为“漫画”,“漫画上的文字”为“提示”。

审题时,考生只要抓住“提示”中的“相互支持”“脚踏实地”“积极向上”这三个中心词中任意一个进行立意即可。

由此看来,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既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漫画。材料作文中的提示,可以单独成段,也可以融进材料之中。审题时需仔细分辨,只要找出提示,找出关键词或关键句,立意也就容易了。

二、无提示的材料作文

无提示的材料作文由两部分构成:要求、材料。这类作文的审题难度较大,考生往往不易把握,容易偏题离题。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大致分为两步。

第一步,分析材料,找出立意。

对待无提示材料作文,可分析材料中有哪些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他们各自有哪些经历,或者各自干了些什么,他们的结果怎样,对此,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这些启示就是你立意的内容。简单地说,先找对象,再找经历,后找结果谈启示(立意)。

例4 2011年四川省资阳市中考材料作文:

认真阅读下边这则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某人捉住了两只猴子,打算训练它们来为自己挣钱。他先训练它们翻跟头,翻一个就给一个桃子吃。其中一只猴子翻得特别起劲,因此吃到了不少桃子。另一只则不然,既不翻跟头,也不吃桃子,即使用鞭子抽它,它也不翻。如此这般训练了若干天,翻得好的那只,由于桃子吃得多,就膘肥体壮,皮毛发光。那只宁可饿着也不翻跟头的猴子,却皮包骨头,无精打采。某人看着来气,就把它赶走了。于是,那只猴子一到野外就精神了起来,活蹦乱跳地爬树摘桃子和其他好果吃。那只会翻跟头的猴子只好让主人牵着走街串巷翻跟头。

要求:文体自定,题目自拟,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600字。

[分析]

这是一道审题难度很大的题目,乍拿到不知所云,全蒙了。但按照上面所讲方法进行分析,先找对象,再找经历,后找结果并产生哪些启示,在启示的基础上就很容易得出立意了。

阅读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这则材料的对象有哪些?

2.它们分别有哪些行为?

3.结果怎样?

4.在此基础上,你的立意是什么?

[结论]

1.驯猴人。驯猴人为了钱,捉住猴子,使猴子失去天然的本性,他破坏了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于是逆向思维,可以得出“保护环境”的观点。

2.胖猴子。胖猴子为了吃到东西拼命地翻跟斗,它真有点像汉奸,它没“骨气”,于是可提炼出“做人要有骨气”“做人要讲原则”的观点。再看结果,“只好让主人牵着走街串巷翻跟头”,前面得到主人果子吃,后面则失去了自由,由此可得出“得与失”这样富有哲理的观点。

3.瘦猴子。瘦猴追求山林,追求未来,宁可饿死也不吃驯猴人的果子,它不牺牲自己长远的目标,于是又可以得出“骨气”“原则”“目标”“追求”这样的话题,还可以得出“为了理想,愿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理想)这样的主旨。再从结果来看,瘦猴“先失后得”,同样可以得出“得与失”这样的观点。

例5 2015年福建省漳州市中考材料作文:

看漫画写作文。

上边漫画,不同的人读出不同的意味。仔细观察,根据你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不得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30行);②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分析]

这是一则漫画形式的材料作文,但与2015年昆明卷的漫画有所不同:昆明卷漫画中的文字提示属于直接性的,而漳州卷的文字则属于引语,需要进一步分析才能确定立意。

阅读漫画后思考下列问题:

1.这则材料的对象有哪些?

2.它们分别有哪些行为?

3.结果怎样?

4.在此基础上,你的立意是什么?

[结论]

《西游记》中关于孙悟空、猪八戒的故事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猪八戒和猴哥的本领大家也是熟知的。

这幅漫画中涉及的对象是猪八戒。猪八戒说:“就不相信,我就成不了猴哥。”猪八戒想成为猴哥,可以说,这是不可能的,猴哥的本领猪八戒无论如何是学不会的、学不到的。但是,猪八戒想成为猴哥,其信心、勇气可嘉,值得肯定。因此,这幅漫画可从正反两面进行立意。

正面立意:量力而行,比……

反面立意:做事要有信心,勇气……

由此看来,没有提示的材料作文,无论是文字性的材料作文还是漫画性的材料作文,无论是复杂的还是较简单的材料作文,采用抽茧剥丝的方法,找出其中的对象、经历、结果,思考获得的启示,立意也就容易了。

第二步,比较选择,确定立意。

上面分析得出一些立意,但这些立意是否符合命题者的意图,能否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是否适合自己写作,还需要遵循下面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确定的立意应与材料有密切的关系,关系疏远的、不易看出的、隐晦的立意就要舍去。

第二个原则,确定的立意应当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富有时代精神的。这样的立意极容易出新,又容易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第三个原则,确定的立意应当是自己有一定材料储备的,适合自己写作的。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根据上述原则分析,“保护环境”这一立意与例4材料的关系较远,也不是命题者的意图,因此把它舍去。其他立意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选择。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 第8篇

一.对比性材料,抓揭示不同的词句

材料:美国康奈尔大学威克教授做过一个实验:拿一只敞口玻璃瓶,瓶底朝光亮一方,放进一只蜜蜂,蜜蜂反复朝光亮一方飞,屡次碰壁,最后只好绝望地等死。然后放进一只苍蝇,苍蝇朝光亮的一方空转失败,又朝各种不同方向飞,结果从瓶口溜走。

通过对比,我们很容易发现,蜜蜂“绝望地等死”,而苍蝇却能“从瓶口溜走”,不是因为“蠢”和“笨”的因素,真正的症结在于:蜜蜂只知朝光亮处一方反复飞,不知道调整,多次“碰壁”之后就放弃了努力;而苍蝇在“碰壁”之后,及时地不断地改变方向,一次次否定先前的做法,无数次“碰壁”之后,最终找到了“出路”。再进一步仔细揣摩,可以发现两个因素在事件中起关键作用。一是不怕碰壁,勇于尝试。二是破除定势,求异思维。联想到人在处理类似事件或问题上,不正需要“苍蝇”这种尝试精神和创新的意识吗?据此,我们就可或正面或反面立意了:成功在于尝试;创新才能走出“一片新天地”;怕“碰壁”就无出路等。

二.评论性材料,抓议论抒情的词句

评论性材料中议论抒情性语句常常在叙述性文字之前构成总分式,或在叙述性文字之后构成分总式,抓住了它就抓住了这类材料的审题关键。2009年安徽卷的作文材料“弯道超越”,材料的命题立意是要引导考生体会、反思对生活中那些“充满困难却又蕴含机遇和挑战的时刻,”从而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考生要先注意读懂“弯道超越”本来的含义,在此之后,要重点咀嚼“弯道”被引申赋予的新的意义即“充满困难却又蕴含机遇和挑战的时刻”。做好前两步才能真正理解材料的最后一句话——“要把握好了这一时刻,就能超越对手,超越自己”。“这一时刻”所指的是什么时刻是写作切入的关键,其真正的内涵是社会或人生在某些关键点上必须超越,它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

三.寓言性材料,抓揭示寓意的词句

寓言性材料的寓意除了抓住主体形象的特征分析其寓意外,还要找准蕴含寓意的句子。2008年全国Ⅱ卷的作文材料是寓言,蕴含寓意的句子是“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抓住了这一句,就抓住了寓意,它旨在告诉我们:“动机和结果”、“机智和时机”、“信息和成功”、“生存法则”等。

四.叙述性材料,抓揭示因果的词句

有些叙述事件的材料往往没有议论抒情性的语句,审题时我们重点应该抓住揭示事件结果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或前提的语句进行由“果”到“因”的推理。如:

毛毛虫有尾随的习惯。法国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毛毛虫在一个花盆边围成一个圆圈爬行,离花盆不远处放有食物。毛毛虫一个随一个爬了六七个小时,最后又累又饿而死。如果有一个毛毛虫破除尾随的习惯向其他方向爬行觅食,就可以避免惨剧发生。

材料谈的是毛毛虫的生活现象,我们应该抓住材料中重要的具有暗示性的词语,如“尾随”、“习惯”、“破除”、“避免”等。这些词语既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立意的突破口,又能进一步明晰我们的思维脉络。

毛毛虫最终没有找到食物而饿死,“尾随”这一“习惯”是其致命的弱点。自然“破除”这一习惯,是“避免”死亡的根本方式,也是发展自己的有效手段。分析这一“因”和“果”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我们不难把握材料主旨:走出习惯的怪圈重在创新;破除定势,勇于求异。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探微 第9篇

如果从5年来的湖北卷看, 湖北卷虽然不是每年考新材料作文, 但是总的趋势和所占的比重较大的还是新材料作文。因为高考命题专家为了防止师生猜题押题的现象, 才在命题思路上“稳中求变, 守正出新”。2007年湖北材料作文为“感受母语, 学习母语, 运用母语”、2008年湖北命题作文“举手投足之间”却提供一个材料、2010年湖北材料作文为“幻想”“想象”。因此, 作为2012届高三语文教师, 要密切关注新材料作文的走向。

下面笔者就2012届高考语文新材料作文复习备考, 谈谈几点看法:

第一, 要意识到我们面临的2012届高考是我省实行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满三年的首届高考, 新材料作文恰恰符合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考查。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一书可以看到, 必修1至必修5的语文教科书在“表达与交流”的专题安排上, 始终体现了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第二, 要明确新材料作文的概念。新材料作文是近两年出现的新词语, 也叫题意作文、后话题作文, 是介于旧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命题形式。

第三, 要弄明白其命题特点。命题专家提供考生的材料可是说花样很多, 可以是一首小诗歌, 也可以是一则寓言故事, 也可以是名人轶事, 也可以是热点时事, 也可以是自然现象, 也可以是一幅漫画等, 但不给话题, 也不给命题, 命题有一个最大相同点:“要求选一个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选择一个角度, 不一定要选择全面的角度, 只要是从材料中提炼的就行, 只要是一个合适的侧面都行。

第四, 要加大对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这点是重中之重的。有道是, 审题立意第一, 否则离题万里。由于新材料作文备受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 新材料作文得分的高低主要是由作文主题 (即中心思想) 决定, 培养审题立意能力要从相关适用的方法来入手, 注意培养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这里, 笔者认为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具体操作方法参考如下:1、抓关键词语、关键句子;2、从分析事件的原因入手;3、从辨别事物之间的关系入手;4、透过事件看本质 (规律、道理) ;5、从寓言故事中提炼一个深刻的哲理;6、从热点时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道德观、人生价值观等;7、多角度挖掘材料, 从容易下手的角度入手;8、由此及彼地发挥联想, 大胆联系实际;9、寓言故事中如果出现动物、植物, 要大胆运用由物及人;10、多则材料一旦出现, 也要注意多则材料彼此之间“因果性”、“条件性”或“排斥性”关系等, 也要根据自己阅读习惯和写作兴趣来学会“避生就熟”, 选好适合自己落笔成文的角度;11、漫画作文要看画、画中的文字和题目, 把握画意画旨, 明确褒贬, 辩证思考, 联系实际。

比如说,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作文就是新材料作文, 材料有两段话, 即两则完整精短材料, 分别包含了以下的信息:材料一是讲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崛起备受世界媒体关注;材料二是讲中国崛起的具体体现 (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六个方面) 。材料一、二都有一个共同的信息———中国的崛起, 两则材料之间有“因果”性特点, 材料一是现实结果, 材料二是具体表现形式, 也是带来世界媒体关注的原因。审题立意时, 可以选择以下角度:1、选择中国崛起的具体体现之一“开放程度”, 写1988年国家开放了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 从自己熟悉的开放城市海南入手, 重点记叙海口某一家三代人的家庭变迁;2、选择中国崛起的具体体现之一“民生改善”, 从当前农村合作医疗的好政策入手, 记叙并论述同乡的农民住院能用合作医疗卡报销之事。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探析 第10篇

先来聚焦2013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材料第一句突出“反思过去”,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总结;第二句突出“梦想未来”,是对“从未发生的事情”的探索,“追问”强调的是实现“从未发生事情”的条件,“却”字说明重点应该在最后一小句。

审题立意时,应紧扣材料,全面把握,既有“反思过去”,更有对梦想、未来的“追问”;也可扣住第二句,写“梦想”﹢“追问”(实现的条件)。也可紧扣材料,由材料自然落到探索、创造上,突出其意义和作用。而只扣材料的第一句,或只扣第二句的前半部分,或只写“已发生的事情”、“梦想”等都应视为偏离题意。

2009、2010两年,要求考生分别以“弯道超越”、哲理诗《吴兴杂诗》为材料作文。思辨性强是这两年作文题的共性。审题和选材的难度都很大。写“弯道超越”不能偏离题意。利用(抓住)机遇,实现超越(对手或自我)。两者是条件和目的的关系,缺一不可。只写前者或只写后者都是偏题。对“弯道”的理解失误或只写其本义也是不符合题意的。2010年的作文题,考生必须全面而准确地理解阮元的《吴兴杂诗》的基本意思和哲理意蕴,才能正确立意。从以下几方面立意才能切合题意:1.因地制宜,扬长避短;2.因材施教;3.充分利用,合理定位;4.把握规律,量体裁衣等。

2012年以“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为材料的作文题再次给考生带来审题上的麻烦。题目中暗示可以多角度立意,但材料缺少提示语,不好确定关键词,不好找到立意的“抓手”。必须深入思考,认真探究,才能把握材料的内涵。这段材料具有真实朴素、思辨性强、多指向性等特点。启发考生思考“标”与“本”、“言”与“行”、“小”与“大”之间的关系,启发考生明白在细节中体现人文关爱的道理。

综上所述,安徽省高考材料作文题与时代同步,与生活接轨;感性与理性并重,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也给人的总体印象是难度大、不易把握。网络上多次把安徽省高考材料作文题评为“最难最怪”、“最坑爹”的作文题。必须找到突破审题立意瓶颈的办法。

全面理解,提取精要。材料、提示语、题目、要求语多位一体,要整体把握,不断章取义。一定要注意提示语的导向作用。要善于从材料中摘取或概括升华出关键词语,并将关键词嵌入标题和论点中,确保作文切合题意不跑偏。

联系实际,学会置换。把寓言、童话、漫画类材料的寓意置换成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或现象,从而提炼出观点。不能把材料作文理解为扩写、续写等。要吃透材料深层含意,读出隐含信息。学会发散思维,深入思考生活,拓宽选材范围。本着“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精神,关注现实,有的放矢。

把握感情,明辨褒贬。要仔细揣摩材料流露出的感情倾向和褒贬色彩。立意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观。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情趣高雅,力避低俗。

准确取舍,正中靶心。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要准确把握材料的重心。有时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要合理筛选。筛选的原则是:切合题意而正中十环,比较新颖且有话可说。选好角度,深入剖析。不可面面俱到,蜻蜓点水。

多项材料,辩证统一。若干材料不可能“风马牛不相及”,不可能没有一点联系。要找到多个材料之间的共同点,以此作为审题立意的支点。有些多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是矛盾对立的,但异中求同,仍可以在对立中寻求到统一,从而找到合适的立意。

洞悉思辨,摆正关系。要处理好材料中涉及的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依存关系、主次关系、取舍关系、条件关系等。辨明这些关系,才能准确审题立意。关系不是两方面或几方面的简单相加,更不能先写甲,再写乙。要准确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作由表及里、由果溯因等剖析。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导 第11篇

1. 抓关键语句。

即抓住能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这样的句子一般设置在材料的开头、结尾, 有时也指材料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例如:足球名将贝利初露锋芒时, 记者问:“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 成为世界球王, 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 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贝利初露锋芒时说“下一个”, 表现他不满现状;成为世界球王后说“下一个”就更表现了他勇于进取, 奋斗拼搏的精神, 抓住此点立意即可。

2. 抓因果关系。

任何事情都有前因后果, 由果溯因, 找出事情成功、失败的根源, 从而能得出最佳立意。

例如:汉钟离到人间传授法术, 指导人们如何“点石成金”。人们蜂拥而来求艺, 唯独吕洞宾问道:“点石成金之后, 金子还会变成石头吗?”汉钟离道:“会, 但那是在3000年以后的事情了。”吕洞宾大惊失色:“如果有人3000年以后本想靠着一块金子来度日, 但金子却变回了石头, 那岂不是害了人家1这法术万万学不得!”吕洞宾拒绝学“点石成金”的法术———他刚一拒绝, 便成了仙。

材料强调吕洞宾拒绝学法术, 并且刚一拒绝就成了仙, 原因是怕害了人家。由果溯因可得出:心存善念即圣贤, 不可见利忘义, 要保持高贵的天性等。

3. 抓情感倾向。

有些材料中的词语具有明显的褒贬色彩, 能够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态度, 由此思考, 往往能得出最佳立意。

例如: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 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怪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从材料中的“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充斥厌恶之情的词语可推出作者对接上断臂的做法持否定态度, 对其保持自然状态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 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4. 抓主要对象。

有些材料中涉及的人或物不止一个, 我们要分清主要对象和次要对象。只有抓住材料中的主要对象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最佳立意。

例如: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内, 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 于是, 鹿没有了天敌, 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 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笨拙, 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 鹿又奋力奔跑了, 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这则材料涉及四个对象:人、狼、鹿、植物。但主要对象应该是鹿:鹿因为没有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得太安逸、舒适, 于是体态笨拙甚至大批死亡;后来又因狼的介入而奋力奔跑, 从而恢复了生机。由此可立意为;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5. 抓材料之间的关系, 主要有对比、并列和互补三种关系。

例 (1) : (1) 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 (2) 一只蚂蚁来搬米, 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 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 轻轻抬着进洞里。

第一则强调人多心不齐而坏事, 第二则指出人多心齐而成事, 由此可见两则材料是对比关系。但人的多少不是材料的关键, 二者所共有的关键点在于是否心齐。因此, 材料的中心是成事根本在于人心要齐、同心同德。

例 (2) : (1) 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 下面深不见底, 则敢于走过去甚少, 但若横木置于地, 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 (2) 小李第一次演讲, 事先也做好了充分准备, 但一走上台, 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 便浑身冒汗, 脑子里一片空白, 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这两则材料应是并列关系, 都说明了本来能做好的事结果却失败了。抓住二者失败的共同原因:胆小, 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 由此可得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例 (3) : (1) 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去说吧!” (2) 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1) 强调人做事要有坚定的信念; (2) 强调人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二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可得出观点:既要坚定自己的信念, 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 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上一篇:语文课堂的问题预设下一篇:中央空调系统的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