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教学的音乐观念

2024-05-20

歌曲教学的音乐观念(精选10篇)

歌曲教学的音乐观念 第1篇

一、音乐教学之中通俗歌曲鉴赏的意义

1、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

在音乐教学之中, 培养学生对通俗歌曲的鉴赏能够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韵和动人的旋律之中深入的体会艺术的美妙, 通过具体的感知来对艺术的创作和艺术的形象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从而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2、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

审美能力的提升也是我国素质教学之中的重要目标, 通过在音乐教学之中加入通俗歌曲的鉴赏来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力, 让学生在体会经典通俗歌曲的过程之中真切地领悟艺术的独特魅力, 从而养成良好的艺术审美习惯。

3、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因此音乐教学之中通俗歌曲的鉴赏既能够让学生领悟艺术的美妙和独特魅力, 还能够使其在具体的感知之中了解艺术的整个产生过程, 并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知人论事, 了解艺术创作背后的具体情境和历史故事。

4、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老师在课堂之中引导学生进行通俗歌曲的鉴赏不仅能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力, 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学会通过对歌曲的体裁内容以及风格的感受来培养自己独特的艺术鉴赏习惯。

二、音乐教学之中通俗歌曲的鉴赏要素

在对通俗歌曲进行鉴赏时, 需要老师了解歌曲鉴赏的组成要素, 并以此为依据来进行授课, 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质量。通俗歌曲的鉴赏要素主要由题材、内容、体裁、风格组成, 这些不同元素的组接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流派的通俗歌曲, 因此在进行鉴赏时需要对歌曲的组成要素进行分类的鉴赏, 从而有效地掌握不同流派歌曲的具体特征。

三、音乐教学之中通俗歌曲的鉴赏方法

1、选择经典的通俗歌曲

加强对提高学生艺术鉴赏力的重视的确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是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审美力, 需要老师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来进行课堂的讲授。首先老师需要对通俗歌曲进行筛选, 尽量选择经久传唱的经典歌曲, 因为这些经典歌曲不仅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同时在歌曲的创作以及音韵的选择上也能体现时代的特色, 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让学生在通俗歌曲的鉴赏之中获得更多的艺术审美和艺术陶冶。

2、了解通俗歌曲的特点

通俗歌曲的种类繁多, 不同时代的歌曲在创作背景以及创作风格上有着极大的差异, 因此要求老师对通俗歌曲的属性和特征进行分类,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审美力, 需要老师进行歌曲种类的广泛涉猎, 尽量的选择一些能够代表时代特征和时代风格的歌曲, 以此来进行通俗歌曲鉴赏课的讲授。

3、感受通俗歌曲的音乐情绪

每一首通俗歌曲在创作过程之中都凝聚着创作者的心情和态度, 同时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 因此, 教师在进行通俗歌曲鉴赏教授时, 需要采取知人论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感受通俗歌曲之中的音乐情绪。向学生展示整个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者所处的具体情况, 以此来让学生从根源上掌握整首歌曲的创作内涵, 另外还需老师结合歌曲创作的时代特征来对歌曲的风格和流派进行具体的分类, 以此来让学生了解不同属性的通俗歌曲的具体特征。最后, 通过学生的吟唱来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整首歌曲所传达的内涵和意蕴, 这一点不仅能加强学生对该歌曲的审美能力, 还能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整首歌曲的音乐情绪和创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理解通俗歌曲的意境

因为每一首歌曲都会传达创作者所想表达的心情, 包含着不同的音乐情绪, 并以此来塑造整首歌曲的意境, 因此, 这就需要老师在引导学生了解整首歌曲的创作背景的前提之下, 让学生充分理解整首歌曲的意境。

通俗歌曲的意境主要由歌曲的节奏旋律以及和声所组成, 不同的节奏旋律以及和声所表达出的情感以及意境有着极大的差异性, 因此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感悟整个歌曲的节奏快慢以及旋律和和声的不同表现形式, 通过具体的感知和吟唱来体味整首歌曲在节奏旋律以及和声上的具体情境, 从而有效地掌握歌曲所传达出来的意境和情感。

四、结语

在音乐教学之中, 加强同学对通俗歌曲的鉴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力, 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 还能让学生在感知通俗歌曲的情绪和情境的过程之中了解具体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色, 从而有效地掌握科歌曲创作者所需要表达的情感和态度, 这一点对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知识阅历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对落实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着一定的意义。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以音乐课为代表的诸多学科开始被社会各界所重视, 通过音乐教学来加强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不仅能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 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因此本文将以通俗歌曲为切入点, 对音乐教学之中歌曲的鉴赏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音乐教学,通俗歌曲,歌曲鉴赏

参考文献

[1]尹铁良.音乐鉴赏教学策略[J].上海音乐学院, 2003 (2) :16-21.

[2]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J].华夏出版社, 2005 (02) :31-36.

初中音乐教材歌曲教学 第2篇

一、教学年级:七年级

二、教学课时:第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唱会”并且能够初步“唱好”歌曲《让世界充满爱》,体验歌曲的音色美与声部的和谐美,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

2、在歌唱训练中体会歌曲的意境,了解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利用声音来塑造美,表现爱。

四、教学重难点:

1、用听觉调整自己的声音,保持声部的音准和音色统一,重点是b乐段合唱声部的和谐性。

2、前半拍休息节奏,切分节奏,后附点节奏,长音时值的保持。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系统,电子琴,课件,歌谱。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占本课时的12%)

1、播放包含童声合唱《让世界充满爱》节目的慈善文艺演出视频资料。

2、提问:如果你在慈善晚会中听到这首歌曲,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3、设计意图:用视频资料作为情境导入的教学手段,开门见山地导入到教学主题中,让学生初听音乐,通过听觉和视觉刺激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运用提问形式,可以让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进入音乐情境,关注音乐的表现形式。

(二)新歌教学(约占本课时的70%)

1、范唱歌曲第一乐段,提示学生对照歌谱找出四个乐句之间的关系。

2、学生观察歌谱后得出结论:第一、三乐句完全重复,二、四乐句变化重复,结音不同。

3、跟琴视唱旋律,控制气息,用假声位置发“nu”(努)母音轻声歌唱,提示学生注意用耳朵倾听和调整自己的声音,必须与身旁同学的声音相似,相互模仿,全班的声音要求高度统一。

4、表情处理 :

(1)提问:你认为怎么处理才更能打动人?

(2)提示:气息下沉,提起眉毛,打开口腔,控制音量。

(3)提示:在休止符处连吸带唱,把逻辑重音确立在每个乐句中的后附点节奏上。

(4)练习时,先要求一个声部稍强,另一个声部稍弱,最后均衡两者音量,让学生体验不同力度的演唱效果。

(5)结束句要求唱得渐慢和渐弱,让人感觉回味无穷。

5、跟随课件音响完整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音乐是听觉艺术,一定要养成学生倾听的习惯,学会用耳朵来调整自己的声音,同时要善于观察和分析歌谱,找出乐句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利于音乐记忆。a乐段的歌唱重点是音色统一,注意气息控制,音量不能过大。b乐段的歌唱重点是两个声部间的和谐,保持音准感觉和音量的均衡。整个歌曲教学采取“分块包割”和“各个击 2 破”的方式,有利于随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重点是解决本首歌曲的歌唱基本技巧,让学生学会歌唱。

(三)音乐视野拓展教学(约占本课时的15%)

1、师:“《让世界充满爱》是音乐对真情的呼唤。象这样的歌曲还有很多,如《爱的奉献》(播放主题片段)

2、师:其实,早在几百年前,乐圣贝多芬就在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中把这种情感升华到了《欢乐颂》的主题----坚信人类必将获得“团结友爱”的永恒欢乐。

3、播放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的合唱音频。

设计意图:虽然是唱歌教学,但决不能整节课都唱个不休,那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声带疲劳和学习厌烦心理。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的声带得到短暂的休息,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因为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歌词非常的通俗易懂,用不着花费过多精力去深究,所以,采用另外两个音乐主题来解释和升华课题。考虑时间关系,这两个主题只能做一个欣赏浏览。因为音乐艺术是不能用语言来解释清楚的,所以也用不着进行其他无谓的说教。

(四)教学小结(约占本课时的3%)

小学音乐课堂歌曲教学的活动设计 第3篇

一、在活动中感受体验音乐

据有关教育科研资料表明:人们通过各种学习方式所获得的效果比例分别为:听讲课5%,阅读10%,音像20%,示范30%,小组讨论50%,实践75%。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是获得认知的最佳途径。而实践需要以自我参与作为前提,所以,自我参与成为实践学习的重要手段。小学生喜欢模仿,在模仿活动中学习的乐趣远胜于单一机械的模唱。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活动去探索音乐要素,感受音乐的魅力。例如,在教学《理发师》一课时,可以在学生初步完整地感受歌曲旋律之后,让学生再次聆听歌曲。同时用肢体语言来模仿理发、剪发、梳发、喷水、吹发的动作和节奏。然后,请学生们将代表这几种动作的节奏读熟,并加入像声词和动作进行模拟表演。如: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节奏加上动作模仿。对于节奏感强和有较好合作能力的班级来说,教师还可以将四条节奏分别请四个小组逐一加入进行拍奏,形成多声部的节奏练习。这样练习的目的是通过多种游戏方式,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在活动中掌握节奏,学会与同学配合,这样的学习贯穿于唱歌教学始终,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高,合作能力不断加强。如歌曲《粉刷匠》《洗手绢》《快乐的小木匠》等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活动设计进行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还可以用多种律动方式进行学习,避免单一模唱所带来的枯燥乏味感。例如,学习《我的家乡日喀则》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组织学生学跳踢踏舞,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打破以往一遍又一遍机械学唱的教学模式,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分解动作难度,将踢踏舞的音乐活动有机地融合到教学中,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愉快地学习,感受音乐,则歌曲教学很容易顺利进行。

二、用活动的方式解决知识点和学习难点

音乐知识学习本身对于学生来说是单调、枯燥的,在教学中用活动的方式学习掌握知识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如,教学中一些歌曲中的音乐记号较多,学生不易掌握,有V(换气记号)#(升记号)等,首先,在歌单显示时,可以把它们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重音记号(>)字的呈现较为大点等,提醒学生在演唱时注意这些记号的变换,遇到这些音乐符号时采用变换手势的方式,#(升记号)手势轻轻向上抬起,b(降记号)手势向下缓缓落下等,为进一步准确掌握音高,教师还可以采取随着旋律线起伏用手势表现音高。在学习《红星歌》这首歌曲时,下面这两句曲谱节奏相同,第三、四小节的音高第二句比第一句高,学生往往掌握不准,教师可以采取第一句身体向下,第二句身体向上的动作,引导学生很快就把这句曲谱准确掌握,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白鸽》一课时,对于乐句的分辨是个教学难点,教师可以采取画旋律线的方式,走路击掌等方法,将这一难点通过学生易于接受的活动方式,让学生掌握,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我是小小音乐家》一课中,演唱跳音与连音的区别,采取弹橡皮筋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跳音、连音的唱法,进一步巩固这几个知识点。

三、用活动的方式巩固学唱的歌曲

在演唱或欣赏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理解音乐,否则就达不到音乐美育的目的。运用活动的方式,可以把音乐所要表现的情境用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对音乐形象一目了然,如学习歌曲《小红帽》时,为了巩固学唱的歌曲,教学最后,让学生表演《小红帽》的情景剧,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小红帽、外婆、猎人、狼、小花、小草、大树、蘑菇、小房子等,学生对《小红帽》所要表达的故事一看便知,音乐形象展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样既巩固了本课学习内容,更好地理解表现歌曲,也为表现与创造音乐形象提供了素材。我们老师在教授《我的家乡日喀则》一课时,最后采取歌舞表现的方式,把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唱歌,一部分跳舞,还可以边歌边舞。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使本课学习内容进一步得到巩固。

四、歌曲教学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演唱”(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易于接收和乐于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在进行歌曲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注意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演唱

歌唱教学中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理解和表现歌曲的情感和风格,学生在歌曲的学习中体验和表达歌曲的情感,这是歌唱教学的中心环节。“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是我们在歌唱教学中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与歌曲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绪和风格,进而引导学生用音乐表现手段,来表达歌曲的情感与风格。音乐教师在歌唱教学中对于《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有表情地唱歌”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为此,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表现歌曲的速度、力度、音色、节奏与句法、连音与非连音、高潮与铺垫等方面的特点,运用这些特点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启发、鼓励学生在歌曲艺术处理上进行创造性的尝试,并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做出评价。

(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绝大部分学生本能地喜欢唱歌活动,教师应采用符合学生特点的、符合音乐学习规律的方法学习唱歌,注意保护、调动学生参与演唱活动的积极性;相反的,淡化甚至扭曲音乐整体艺术形象、进行过多单调呆板练习等会使学生失去演唱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歌唱的自信心,多给学生展示的平台,使学生踊跃地参与演唱活动,让学生在歌唱中享受美、体验美,受到美的熏陶。

(三)歌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

歌唱教学中根据各学段、各年级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歌唱技能练习,歌唱技能练习包括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和咬字、吐字等,其中正确运用科学发声和使用气息支持尤显重要。歌唱技能练习一定要在演唱活动当中结合歌唱实践,并根据各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避免脱离歌唱活动的“专业化”“成人化”的技能训练。《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歌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这样,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四)要注意学生的嗓音保护,避免大声喊唱

小学生大都活泼好动,爱喊爱唱,自控能力比较差,发声器官正处于细小嫩弱时期,容易受到损伤。音乐教师应该经常关注、指导学生对嗓音的保护,特别是变声期间。如不注意保护,有可能造成永久性的伤害。由于社会环境等原因,近年来儿童变声期有提早的趋势。音乐教师除对相关年级学生进行变声期知识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在音乐教学中指导学生使用科学的演唱方法,纠正不良的歌唱习惯。要指导学生运用头声发声,注意控制歌唱的音量,及时制止大声“喊唱”。教材歌曲要采用适宜的音域,注意伴奏的定调,歌唱活动可穿插欣赏、器乐等教学,使发声器官得到休息。教育学生不要模仿成年人(男中音、男低音),尤其是某些歌星(沙哑的、喊叫式)的歌唱方法。

歌曲教学的音乐观念 第4篇

一、“中国风”歌曲融于音乐教学的必要性

音乐教育所呈现的特点应是强调学生的民主和开放意识, 要维护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 真正把学习音乐的幸福和欢愉带给每一位学生。“中国风”歌曲是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元素的流行歌曲, 具有所有流行音乐的特点。她的节奏之美、旋律之美、歌词之美、意境之美, 给人以特殊的审美享受, 青少年在聆听的过程中, 在身心放松和愉悦的同时, 在最激进的青春期能唤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因而, 挖掘“中国风”歌曲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让“中国风”吹进中学音乐课堂显得尤为重要。它既符合了新课标的理念“弘扬民族文化”, 又遵循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中国风”流行歌曲作为补充、附加, 可以使课本中的民族音乐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中国风”歌曲融于音乐教学的课内实践

1. 以熟带新, 引发兴趣。“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流行音乐以其新鲜的感觉吸引着学生, 使学生能积极且精神饱满地去学习, 如果在这个状态下结合教材讲授一些重点内容和音乐基本知识,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音乐课中, 节奏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进而促进学生对歌曲及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掌握。

歌词是歌曲的眼睛, “中国风”歌曲的歌词采用中国的古典诗词。古诗词本身就具有韵律, 读起来朗朗上口, 很适合吟唱。古意缭绕、清新飘逸、韵味独特、内涵丰富、曲调流畅、易于传唱, 是中国风歌曲之所以能够雅俗共赏的重要原因。课堂中, 单纯的节奏教学显得很枯燥, 不能深入进行。许多说唱风格的“中国风”歌曲如《霍元甲》等, 鲜明的节奏感、独特新鲜的风格韵味, 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另外中国乐器的使用技巧也博大精深, 在课堂上可以恰如其分地利用“中国风”歌曲中的民族乐器, 作为学生学习民乐这一内容的切入点, 在清新优雅的“中国风”歌曲的格调中轻松地展开“认识乐器”的教学。总之, 利用“中国风”歌曲的魅力和特点让音乐课堂的内容丰富而生动, 让学生的学习变枯燥为兴趣, 变被动为主动, 变消极为积极。

2. 以情促情, 寻找共鸣。 旋律和意境是歌曲的灵魂。古旋律的巧妙运用是“中国风”歌曲的又一个特点, 其大多来源于我国戏曲和民歌, 《梨园撷英》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感受我国的戏曲音乐。在学习中, 可以用“中国风”歌曲的片段作引子欣赏与戏曲有关的知识和唱段, 用《在梅边》导入戏曲, 用《苏三说》引入京剧, 用《新贵妃醉酒》介绍京剧大师梅兰芳。通过对这些歌曲的分析和了解, 同学们对戏曲产生了相当浓厚的兴趣, 戏曲唱段的学唱就容易多了, 整个单元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顺利地学习并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同时, 在课堂上利用传说故事加强学生对古典乐曲及戏曲欣赏时代背景及情节的理解, 这些都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学生从中既受到文学、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对历史、地理等文化知识的了解, 更加提升了他们欣赏音乐的品位。

三、课外延展与思考

从音乐教学的角度看, 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 其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也进一步扩展, 感受体验与探索创造的能力也不断增强, 其音乐学习领域有必要拓宽, 接触的音乐曲目需要更加丰富。为此, 在课堂教学之外, 运用新课程理念, 挖掘和开发推出了“中国风歌曲欣赏”的拓展性课程, 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风”歌曲。把流行歌曲中很多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愉悦身心、激励人们积极向上的作品引入课堂, 激发学生们学习经典音乐和传统音乐的欲望, 让流行歌曲真正成为促进中学生音乐素养的“药引子”。

《中国风》歌曲引入课堂对音乐老师来说, 自身必须要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来吸引学生。引入不是简单的移植, 而是有选择、有目的地将那些适宜中学生年龄特点、身心特点的“中国风”歌曲引入课堂。同时, 作为教师了解、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 还必须培养、发展、拓宽学生的兴趣爱好, 逐渐将他们的兴趣爱好引导到更广阔的领域。

歌曲《螃蟹歌》音乐教学设计 第5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体验歌曲中的欢快诙谐的情绪,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民族歌曲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模仿来学习歌曲,并能够运用四川方言进行演唱,感受歌曲的诙谐的情绪。

3、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良好的歌唱状态,准确的按着节奏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

按照准确地节奏、节拍运用自然的、正确的歌唱方法,充满风趣地演唱歌曲《螃蟹歌》

教学难点:

1.歌曲旋律的音准及用方言演唱歌曲

2、一字多音的演唱

3、能够运用四川方言来演唱歌曲

教法设计:

听唱法讨论法欣赏法

教具准备:

《螃蟹歌》课件电子琴螃蟹头饰

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鼓前舞。生来横行又霸道,嘴里常把泡沫吐。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小动物?(螃蟹)

2、提问:你们见过螃蟹吗?说说螃蟹是什么样子的?(跟随学生的回答,画出螃蟹的简笔画。)看看螃蟹的图片。

3、螃蟹走路的姿势是什么样的?谁能学一学?

二、熟悉歌词

1、螃蟹是一种很有趣的小动物,有一首歌是专门描写螃蟹的,大家想学吗?请大家读读歌词。(片⑤)

2、请大家听听这首歌,注意:歌曲中那些字的发音与普通话的发音不一样。(片④)

蟹读作hai哥读作guo脚读作jiuo个读作guo

硬读作en壳读作kuo横读作hun

3、这是一首四川民歌,是用四川方言演唱的,所以有一些字的发音和普通话发音不一样。请同学们再读一遍歌词,读音有变化的字音用四川方言来读。(片⑤)

4、其实我们的岚皋方言与四川方言非常接近,哪位同学能用我们的岚皋方言读一读歌词呢?

三、演唱歌曲

1、聆听歌曲范唱,打打2/4拍子。

2、聆听歌曲范唱,看着歌词做口型。

3、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4、聆听范唱,小声跟唱。

5、师生接龙演唱歌曲。

6、跟随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7、结合歌词内容,讨论每一段的演唱情绪:

歌曲写了一群孩子去江边玩耍,遇上螃蟹的情景。

第一段写了螃蟹的长相形态,要用怎样的情绪演唱?(风趣)

第二段描述了螃蟹夹住了顽童的脚趾,双方僵持不下的情景。要用怎样的情绪演唱?(着急、紧张)

第三段写了被夹住脚的顽童苦苦哀求螃蟹的情景。要用怎样的情绪演唱?(哀求)

8、请同学们带着情绪演唱歌曲。注意每段情绪的不同。

四、表演歌曲

请同学们合作思考,怎样表演歌曲中的音乐故事呢?(小组展示)

五、拓展(爱护动物)

螃蟹有话对大家说。

读一读,拍一拍《保护动物拍手歌》。

歌曲教学的音乐观念 第6篇

音乐教育不是单纯模仿,也不是简单接受,更不能迷信经典;应该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型人才。学生不仅仅是一个接受的容器,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出现更深层次的学习需要。老师不能在音乐教育中采取一味灌输的方法,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应该了解学生有什么样的观点和看法,并且要能允许存在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这是推动学生自己想问题的较好的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资源,实现歌曲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是二度创作呢?

一、二度创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曲家把自己的思想写成音乐作品,这只是完成了作品的“一度创作”,音乐是听觉艺术,它的艺术感染力最终要靠演奏者(演唱者)体现,表演者把音符和文字符号变成声音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度创作”。简单地说,“二度创作”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思维与这个再创作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处。

我们培养的人不能是只会模仿和接受,而应该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个性,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课堂教学的过程要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提供不同学生进行选择的可能,注意学生特长和个性健康发展。课堂应该成为教师创造性才能和智慧充分发挥的舞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往往不会仅仅满足于学会唱歌曲,还会对歌曲从多方面进行一定的加工和处理,这种学习的需要也是创新的需要,正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积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实现了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活动给音乐课带来了勃勃生机,学生的思维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提高了感受音乐美的能力,也进一步扩大了他们创造音乐美的空间。我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相关的经验,在此,就教学中如何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这一问题谈谈看法。

二、创造性地进行一些表演和伴唱、伴奏就是对歌曲的二度创作。

当学会了一首歌曲以后,有的学生会想用肢体语言把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教师如不及时利用这种资源,不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那么长此以往,学生将失去享受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和创造音乐美的兴趣,那教师无疑是扼杀学生创造能力的直接责任者。

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用载歌载舞的律动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之中,既增强了音乐教学的效果,发展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又使学生直接受到了艺术的感染,把自身的感情抒发出来,从而提高了对音乐的表演能力,使心灵和音乐真正地融为一体。歌曲旋律优美抒情,学生学会唱以后,会迫不及待地想要进行表演,因为他们觉得歌曲中强弱起伏的感觉固然可以用声音表现,但是如果加上身体动作的表演,哪怕只是极简单的手的高低起落,只要能更好地体现歌曲的内涵,教师就应该给予鼓励和高度的评价。不规定他们的表演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不给他们的表现打最高分和最低分,因为音乐教育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不能以专业的眼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一切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都是极有益的。我们的标准不应该是“正确与否”,而是学生是否在活动中充分地体现了对音乐的创造,重要的是他们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事实上,只要学生在这一课上能投入音乐作品中,就应该算是表现非常出色。他们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去表演,用自己稚嫩的声音、并不娴熟的动作演绎着对音乐的理解,也能让教师体会他们来自内心的感动。

给歌曲加一点伴唱也能大大加深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和印象,使歌曲的形象更丰满、更有纵向的空间感。如《小白菜》的教学,请个别学生领唱,其余学生用哼鸣“m”或“wu”伴唱,全体学生合作营造出的气氛会让学生自己在这种气氛中体会作者的感动,也会让老师感动不已。学生明显非常投入,而且相当动情,不用教师再多说一句话,歌曲所表达的感情已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在以后的音乐课上则会经常用到,甚至用得相当有创意。

三、不单纯模仿,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唱方法演义相同的作品体会不同的感受也是对歌曲的二度创作。

学生们会觉得一旦把歌曲的旋律唱会,教学的任务则完成了,殊不知对歌曲进行音色、力度、速度和感情处理还是重头戏。每一首歌都有它独特的生命力,意境也就不一样。音准和旋律是外在的能够感知的,而旋律美的意境却要用心才能够体会得到。要从提高审美认知的高度鼓励学生,争取每唱一遍都要比上一遍更美。音乐包含多种要素,改变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引起音乐形象的变化。当速度不一样的时候,抒情的可以变为跳跃,悲伤的也可以体现出欢乐。同样不同的音色、力度所表现的内涵都不尽相同。让学生分组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唱方法表达相同的作品,让他们自己选择最美的一组,这同样可以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创作冲动,更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认知,是一举两得的事。当然,也要有勇气接受与众不同的个性化观点,并且鼓励那些观点与众不同的学生,用科学的态度认识自己的观点,并敢于勇敢捍卫自己的观点。这样对于鼓励创新是很有帮助的,甚至是难能可贵的。可以用“真理就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这句名言鼓励学生。

四、把个人的个性和对歌曲的理解加入歌唱中也是对歌曲的二度创作。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只是一个模仿的机器,跟着老师一招一式地学,学得像的、不走样的就是最好的。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体验音乐美的过程中,因为音乐的模糊性,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一首歌曲,一百个人就会有一百个不同的理解。我经常在歌曲教学后启发学生尝试改变歌曲速度,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如《铃儿响叮当》,有的学生喜欢把速度唱得快一些,因为他们觉得快一些表现出主人公队新年到来的急切心情;另外的学生则认为用中速、甚至更慢的速度来演唱,则更能体现作者对雪中游戏与雪景的欣赏。这时可以放一首新歌《铃儿响叮当的变迁》给学生听,那歌曲甚至被加入了华尔兹与摇滚音乐的节奏,让学生体会每一种变化对歌曲表现的变化,会让学生激动不已,也可以激励学生树立的创新精神。对于每一种新的表现与感受,教师不要给予直接的批评,而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音乐感受,用事实说话。我们不能规定学生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发展个性的空间,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恰当地把握歌曲的速度、力度,用自己的良好的声音唱出歌曲蕴含的感情,达到歌曲教学的目的。允许学生对歌曲进行处理、用自己的美的声音诠释歌曲的演唱过程也是一种二度创作。

五、大胆地对歌曲进行合理的改造,不迷信经典,敢于进行二度创作。

民歌是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民歌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的演变中不断地有所更新,有的民歌甚至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它的记谱会有各种不同的版本。一般课本上选用的版本会尽可能简洁,让学生易于接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对歌曲进行大胆的批判和改造,使歌曲呈现别具一格的风格。让学生理解学习民歌其实也是在学习民族文化,这会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如歌曲《嘎达梅林》的教学,当学生能够熟练地哼唱出歌曲旋律后,根据民间的演唱习惯,教师可以给学生演唱蒙族民歌的其他版本,并且简单讲解蒙族民歌的发展与历史,会大大加强学生对这首歌的认识,改变学习态度,甚至对蒙族民歌有一个全新的理解,这时给学生播放几首蒙族民歌,让学生找出蒙族民歌的共性与区别,这样已经把一首民歌变成了了解一个民族的桥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按照蒙族民歌的共性给歌曲加上几个波音,并让学生听辨哪一种唱法更好听、更富有民歌的风格,甚至用这种了解到的风格再演唱其他蒙族歌曲,学生们会觉得非常有趣,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还能够触类旁通地在歌曲的其他几句上也加上适当的装饰音,体会改变的乐趣。对歌曲的改造非但没有破坏歌曲原有的感觉,唱起来反而更是韵味浓郁,颇具风格。

多年来的学习习惯使人们对于教材有着盲目的崇拜,许多人认为教材是不可更改的,一切都必须以教材上所说的为准。谁要是把教材上的歌曲唱得又准又好听,谁就是最好的,教材就是经典。现在,这种格局将被打破。教师要不断地对教材进行挖掘和一定深度的思考,从中找到突破口,体现到教学中,就能给学生以新的刺激和感受。

歌曲教学的音乐观念 第7篇

一、国际音乐教学的文化性

我们认为, 世界各种文化的音乐, 不管是从个体看, 还是从整体看, 它们在音乐教育领域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 我们对这些观念和经验进行一些分析与探讨。

1. 音乐是一种情感表达方式。这种情感是由人们的内心而生。人们在高兴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唱起一些欢快的歌曲, 伤心的时候则会唱起悲怆的歌曲, 从而产生了创作和演唱。不仅如此, 音乐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尤其在国外。如欧洲古典音乐是欧洲文化的结晶, 流行音乐则是大众化的消遣文化。不同阶层在社会不同的文化中, 各有其独自的分支音乐, 如教会音乐、宫廷音乐、乡村音乐等等。然而, 在国内, 大家往往把音乐仅仅当作一种教学与欣赏的模式, 人们在音乐教学中并没有过多地探究其历史变迁、文化内涵和丰厚底蕴, 更多的只是把它作为一种概念式的音乐去理解。

2.所有音乐都具有价值, 都值得人类去了解和学习。就音乐本身的价值而言, 音乐作为一种声音和视听过程的体系正被学习和理解。正如一系列行为模式, 作为一种信念和概念体系去学习和理解一样, 在世界各地的音乐教育中, 共同强调对所有音乐系统必须给予尊重。近年来, 中央电视台通过举行青歌赛, 对我国很多地方的原生态音乐进行了宣传和介绍, 使这一音乐系统近年来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和更多人的欣赏。

3.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必然具有社会性。在音乐作品中, 通过对音符进行无数不同的排列组合, 就产生了内容丰富、难以计数的各种旋律形态。这与最具有社会性的语言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 人们常常把它称为“音乐语言”。音乐语言和语言中的语素一样具有约定俗成的、符号意义的成分。正确评价一种音乐, 要求具有与之相联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知识。“音乐并不是事物的表现, 而是事物本身。”当音乐置于社会并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时, 它才能获得最佳的理解。音乐的中心内容和表现形式都是主体性的, 是一种完全感性的存在。

二、音乐知识教育转型的必然性

“知识教育转型”是党的十八大在科教兴国战略中提出的方针政策, 是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变化, 是知识的“范式”。一方面, 知识的转化是以旧的知识为基础的分解。人们已经习惯了欣赏音乐的基本形式, 但忽略了音乐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和音乐所带给我们的力量;另一方面, 知识的转型是一种新的知识的建立, 它为人们提供新的生活方式, 具有建设性的知识基础。就音乐知识本身而言, 音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改变和乐趣。比如合唱艺术的现代转型更加多元化, 表演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

学科知识更新或改变, 以及社会文化结构发生大的变动也是音乐知识转型的必然。下面我们对音乐知识转型作一些阐述:

(一) 现代音乐教育也是一种现代科学知识

音乐教育以不同身份的学生为对象, 这些学生的文化背景及其认知和社会、审美情感结构基础均存在着差异。以现代知识为基础的音乐教育, 也是一种现代科学知识, 这其中包括三层意思:一是科学性占主导地位;二是世俗与传统教育的延续性成为知识的实用工具, 使得现代音乐教育得以持续并与现代科学和现代知识的特点、性质、价值相一致;第三是共性音乐的科学知识是普遍的、客观的知识, 也是受过高等教育或高等音乐教育的人所必备的知识, 这些音乐知识是科学、中立、通用和跨文化的。

(二) 现代音乐教育知识型存在三种危机

1.民间音乐在教学当中所占的内容越来越少。民间音乐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 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民间音乐是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结合, 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劳动人民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和精神食粮。民间音乐在教学中所占的内容越来越少的现象, 在音乐院校普遍更为突出, 其存在的意义仅仅局限于课程内容。这是由国际社会生态文明冲突所倡导的教学造成的。在教学中教师为了讲授音乐而讲授, 没有把音乐和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联系起来, 缺乏对世界文明的认知理解。

2.世俗化音乐冲击着年轻一代对音乐的认识和审美。在西方音乐的历史上, 非宗教音乐通常称之为“世俗音乐”。当代青年接触的音乐越来越通俗, 越来越直接。他们过于关注世俗化音乐的种种外在感受, 以求达到音乐本身所要达到的效果。这样往往忽略了音乐本身所要表达的内涵。过于现代化、时尚化的追求, 使人们对音乐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认识有所降低。我们应该认真思考音乐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3.音乐体验的局限性使得音乐本身越来越大同化。人们在享受音乐的时候抑制了同化的目标。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情感和激发情感的艺术, 可以说, 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体验情感的过程, 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情感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 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情感和音乐中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 还是对于音乐的专业人士来说, 情感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文化多样性是我们大力倡导的, 但是, 在现实音乐教育中, 人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三) 音乐教育现代知识型转向后现代知识型的两个方面

1.从音乐知识的客观性到音乐知识的文化性。音乐教学研究要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 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对跨越音乐文化的文化精神以及音乐对人的发展价值的研究。国民素养要从小时候培养, 更要从基础教育抓起。音乐教育在培养什么样的基础音乐问题上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尤其是在向素质教育转换的发展趋势中, 应该重新审视自身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外辐射力, 在教育观念和意识上更加重视发展音乐文化知识的拓展能力。

2.从音乐知识的中立性到文化性和价值性。中国传统音乐重视伦理道德, 因此, 音乐起到了修身养性的作用。但在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中, 却体现得很少。从境域性来讲, 西方音乐科学知识产生于经典物理学科学发展和工业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人类知识的长河中, 根本不存在纯粹的事实, 有的只是价值建构的事实;根本不存在纯粹的观察, 有的只是价值引导下的观察;根本不存在价值中立的陈述语言, 有的只是一定历史文化中形成的特定概念和范畴。因此, 音乐知识的价值也是无法中立的, 这正说明了经典物理学世界观和工业技术化时代的文化价值。从音乐的现代知识性质到音乐的后现代知识性质转向意义重大, 它将改变传统学校音乐学科教育的基础理论框架。

结语

歌曲教学的音乐观念 第8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流行歌曲,中学音乐教学

在前不久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我国在新时期下, 面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所提出的新的指导思想和战略主题。对于从事具体教学活动的工作者而言, 如何将教育部的新思想和新要求运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是贯彻和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重要任务和当务之急。

以人为本, 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坚持以人为本”, 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应具体为实行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正是从此思路出发, 我们以合理运用流行歌曲对于提升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作用这个课题为切入点, 来探讨以人为本在中学音乐课堂的具体实施途径。

一、中学音乐教育中融合流行音乐的必要性

第一,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增强中学音乐课堂的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 中学生喜欢流行歌曲和中学生厌恶音乐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尴尬现实。一方面, 受教学课时的限制和传统学科教学方法的影响, 中学课堂音乐教育教学对象比较狭窄, 教学内容相对单薄, 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实行概念分解、内容解析的单一教学手段, 反复集中于识谱、节奏、听觉等理性训练, 这些枯燥、机械的学习使得学生对音乐课怨声载道, 为对应与中学生独有的情感需要, 脱离对学生审美体验的培养, 是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的症结所在。另一方面, , 社会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和广泛性, 使得学校仅仅成为音乐资源的提供渠道之一。中学生在课外接受的大量流行音乐处于一种随意的、无选择性的状态。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 是中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我们对于中学生的音乐培养应从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培养转变为音乐学习的兴趣培养和有效筛选音乐的能力培养。

第二, 学生音乐文化多元化培养的需要。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21世纪, 我们国家的音乐教育课程正面临着一场重要变革, 机遇与挑战并存。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中学生应当“弘扬民族文化、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和培养。如戏曲、歌剧、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已和中学生课外的音乐接受内容产生了明显的差异, 无法满足中学生对音乐的心理需求。

流行歌曲是伴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和城市化进程加剧而出现的一种亚文化景观。流行歌曲能够真实的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情感的普遍意义, 能够和电影、广告等有机结合, 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生群体通过对于流行音乐的了解和学习, 能够从音乐中了解社会的渠道。同时, 流行歌曲本身和传统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有机联系, 它的很多创作源泉都来源于对于传统音乐的借鉴、嫁接和融合。例如周杰伦的《青花瓷》《本草纲目》, 林俊杰的《曹操》, SHE的《十面埋伏》《中国话》等歌曲。教师在课堂上合理运用流行歌曲进行导课和说课, 可以拉近中学生学习古代音乐的距离感, 使得中学生更为容易的学习其他音乐形式。

二、流行歌曲的定义和对中学生的作用

流行歌曲在学术界还未有一统一的定义。本文参照流行音乐的概念对其进行定义。流行音乐 (popular music) 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 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 亦称“流行音乐”。 (1) 相应的, 流行歌曲作为流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指内容通俗易懂、演唱容易, 具有广大受众群体的音乐形式。它具备以下二个基本特征。

第一, 流行歌曲在内容上的个体性和情感性。流行歌曲作为一种多细胞的音乐文化现象, 有抒情歌曲、港台流行歌曲、大陆原创流行歌曲、欧美流行歌曲、摇滚乐、校园歌曲等不同的分类。但是, 在题材的选择上都倾向于表达青少年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等个体性的思想情感。例如, 一段时期网上颇为火热的由筷子兄弟演唱的《老男孩》, 在歌词中写到“转眼过去, 多年世间, 多少离合悲欢。曾经志在四方少年, 羡慕南飞的雁, 各自奔前程的身影, 匆匆渐行渐远。未来在哪里平凡。”这中间包含的对于理想的追逐和青春岁月逝去的淡淡哀伤, 仿佛一只无形的大手拨动了多少涉世之初的年轻人的心弦。在湖南卫视百度娱乐沸点2010年度盘点中被评为最热门港台金曲, 由王力宏演唱的《你不知道的事》中的“蝴蝶眨几次眼睛才学会飞行, 夜空洒满了星星但几颗会落地, 我飞行但你坠落之际, 很靠近还听见呼吸, 对不起我却没捉紧你。”这里, 我们能够品尝出那种专属于年轻人的, 如少年维特之烦恼式青涩的爱情味道。这些想往爱情、珍惜青春的话题恰恰是当下中学生们密切关注的话题。当将这些用歌声表达时, 很容易在倾听者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第二, 流行歌曲在传播形式上的易参与性。流行歌曲一般都音区适当, 不需要专业发声技能训练, 并且旋律结构简单, 歌词易记易唱, 有利于在广大中学生中传播。而如卡拉OK等自娱自乐型演唱方式的兴起, 也进一步加强了流行歌曲的参与性质。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 比较渴望得到社会, 学校, 家庭的认同。中学生通过演唱流行歌曲和模仿偶像言行举止, 获得自我肯定和成就感。

流行歌曲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于中学生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对此, 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 流行歌曲对中学生的积极作用。首先, 流行歌曲丰富了中学生的生活。中学生作为独特的社会群体, 有着自我特殊的关注主题, 基本拒斥主旋律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文化, 对于个体性情感类的话题颇为关注。“传递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流行音乐, 更过强调是感官刺激, 相应的淡化和抑制了政治功能、教育功能、认识功能、乃至审美功能, 所表现的也大多是‘爱情主题’‘成长主题’‘灰色人生主题’带有明显亚文化特征而被青少年所接受。” (2) 流行歌曲的歌唱内容恰恰适合了中学生的情感需求。流行歌曲通过广泛的商业传播在为发行商带来巨额利润回报的同时, 客观上也丰富了中学生的生活内容。其次, 流行音乐为中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心理解压方式。处于青少年期的中学生, 第二性生理特征开始呈现, 具有了敏感、冲动的心理特性和强烈的好奇探寻心态。但由于现实的升学压力, 课业繁重, 竞争激烈, 中学生往往会累积心理压力和负面心理情绪。流行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 表演形式, 满足了中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需求, 为中学生放松心情, 缓解学习压力, 疏导和调解消极情绪, 有效宣泄内心的心理压力。

第二, 流行歌曲对中学生的消极作用。首先, 流行歌曲的商业化特性影响了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流行歌曲本质是大工业时代的一种文化商品。为了迎合市场需求, 流行歌曲发展走向了取悦大众的媚俗路线。流行音乐的非精神性追求会导致流行音乐本身的贫乏, 例如对爱情的空洞呐喊, 对日常生活琐事的无病呻吟。“消费观念越来越取代了艺术观念, 文化使命感日益淡薄。即使在摇滚领域, 批判的意义也日益为不可抗拒的商业需求所淡化, 流行音乐的功能越来越向纯娱乐方面靠拢。” (3) 其次, 流行音乐向中学生传递了消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流行歌曲本身良莠不齐, 一些作品充满了竭斯底里的颓废和发泄情绪, 思想消极, 容易对中学生形成误导。如“我们生活的世界, 就像一个垃圾场, 人们就像虫子一样, 在这里面你争我抢”。“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 它完全可以披着为大众的文化外衣玷污人的心灵。无论是自费歌手重金求购的空洞叫喊, 还是颓丧与毒品熏染下的声嘶力竭;无论是粉饰太平的风花雪月, 还是自我膨胀的卖弄风情, 都不仅在污浊着今天的空气, 而且在不遗余力地培养下一代人的平庸趣味, 并温情脉脉地滋养着下一代人的精神软骨。特别是当我们全力以赴物质与金钱的战场的时候, 没有骨气与责任感的音乐如同一切假艺术与文化之名的文化一样, 完全会成为文化的毁灭者甚至终结者的帮凶。” (4) 并且, 如“超级女声”、“快乐男生”等铺天盖地的选秀活动, 使部分中学生不顾一切地坚信自己“总有一天能看到挥舞的荧光棒”, 因为盲目追星而耽误学业的例子在报刊上比比皆是。这些都对价值观、人生观还不成熟的中学生产生着不良影响。

三、流行歌曲进中学音乐教育的具体措施

第一, 培养中学生对于流行歌曲的甄别能力。流行歌曲固有的商业性、娱乐性、时尚性特点注定了流行歌曲的泛滥和多样化。“不可能把流行音乐与它的商业方面分开来……在于流行音乐这种现象的广泛传播, 而这样的传播完全是凭借经济手段” (5) 。在其中, 精华和糟粕并存, 思想健康向上和消极颓废并在。教师在对流行歌曲的讲授时, 既不能全盘否定, 也不能全盘接受, 应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 正视其多面性, 要引导青少年对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进行融合式、比较式的欣赏和学习。一方面, 要比较思想健康向上、旋律清雅优美的流行歌曲。如《中国人》《七里香》《让世界充满爱》等。另一方面, 也要比较一些缺乏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不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的流行音乐。正是通过将这些作为负面教材的流行音乐与优秀的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的比较过程, 引导中学生学会分辨和挑选。

第二, 加强现有中学音乐师资队伍的流行歌曲培养工作。流行音乐与其他音乐内容有着共同因素, 也有自己独立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既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又要采用适合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流行音乐课的教学不能运用单纯的灌输教学方法, 必须将其还原到相应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中, 使流行音乐的教学内容同具体的现实文化生活相结合, 加强中学生对于音乐教学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同时, 流行歌曲的显著特点是大量运用的视觉感官因素, 如演唱会、MTV、网络FLASH等传播方式。流行歌曲的被观看性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要有意识的融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使教学方式具备多样化、形象化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充分显现出感染力和亲和力。

第三, 加强高校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流行歌曲培养工作。要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更好的融合流行歌曲教学, 仅仅抓好现有的师资培养工作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要回到源头,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6) , 做好高校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音乐艺术院校中设置流行音乐专业, 相对古典音乐、民族音乐, 流行音乐教育是一个崭新的学科。流行音乐对中国师范类音乐教育学科的发展既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也是一项充满艰辛的挑战。在师范类音乐学院加强流行音乐的教学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 对于流行音乐史的学习, 主要包含中外流行音乐史, 不同时期流行音乐的风格, 流行音乐的代表性人物、流行歌曲的代表作品等内容。其次, 对流行歌曲的学习和创作, 主要包含流行歌曲的演唱、演奏和流行歌曲歌词和旋律的写作等内容。最后, 对流行音乐传播机制的学习, 主要包含流行歌曲的商业运用机制、流行歌星的包装和宣传机制等内容。通过以上流行音乐的课程学习, 不仅能够扩宽师范类音乐教育学生的艺术视野, 提高对流行音乐的鉴赏和挑选能力, 并且能在进入工作岗位后, 能够快速和中学生建立良性联系, 创造出良好的平等互动的课堂氛围。

新世纪以来, 我国迎来了建国以来历史上范围最广、难度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场已经历时10年的改革浪潮, 有力地推进着素质教育的进程, 初步实现了基础教育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对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流行歌曲通过各种媒体的传播力量, 已经在中学生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对于流行歌曲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思考, 是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下, 对于建设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的有效方法的尝试, 更是在细节上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可行性方法的选择。

参考文献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9年, 第644页.

②王思琦, “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J], 音乐艺术, 2003年第3期, 第81页.

③金兆均, 世纪末的中国歌坛[J], 展望21世纪亚洲歌坛[M],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第15页.

④金兆钧, 颠覆还是捧场[J], 读书, 2002年第2期, 第106页

⑤ (法) 亨利·斯克夫·托尔格, 流行音乐[M].商务印书馆, 1997.第110页

歌曲教学的音乐观念 第9篇

一、对音乐作品各个方面进行深入了解

以作曲家舒伯特为例, 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1791出生于维也纳,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 其中最大的贡献就是将艺术歌曲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 他歌曲创作中常采用歌德、席勒、缪勒等人的诗作为歌词, 把音乐和诗歌紧密地联系起来。“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以民间音乐为源泉, 但也不失自己的风格特点。”以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为例, 欣赏他的艺术作品, 我们能够体会出其中对大自然真挚的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二、优化教学方法, 设计内容丰富的精彩课程

优化教学方法, 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由坐到站再到动的教学模式, 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顺利地投人欣赏。

(一) 设计精彩的课程导入, 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

教师要形象生动、有吸引力地导入新课程, 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会潜移默化慢慢地领会和感受音乐, 这就要求教师在应对一些形象较强意境较深的音乐作品时, 要采用更加深入的引导方式。例如:欣赏舒伯特的歌曲《摇篮曲》时, 教师可以首先播放我国东北《摇篮曲》, 伴随优美的歌词, 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欣赏, 欣赏结束后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 播放外国著名的《摇篮曲》让学生产生另一种感受, 这样可以让学生一开始就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更容易接受与理解, 使学习成为一种快乐的事情。

(二) “听、唱、想、说”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音乐教育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 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指挥要求无条件服从, 这样就阻碍并限制了学生表现力和感受力的发挥, 作为教师应当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更好地培养学生听音乐的能力。例如:在欣赏艺术歌曲《魔王》时, 在音乐中只有一个男高音演唱者, 他在演唱时用不同的嗓音、语气唱出不同角色的不同情感。只有通过仔细的聆听才能听出叙述者的旁观、父亲的焦急、儿子的恐惧和魔王的诱惑。

在欣赏艺术歌曲《鳟鱼》这部作品时, 教师用钢琴伴奏引导学生借助钢琴和乐谱熟悉主题旋律, 学生在听完一遍乐曲后对这段音乐的主题旋律印象较为深刻, 教师这时就可以带领学生哼唱这一主旋律, 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有初步认识, 从而了解到怎样的环境、氛围、人物形象有机的融为了一体, 并且体验人物性格特征, 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

音乐艺术本身不同于视觉图像或文学形象, 所以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角度都不一样, 不可能完全相同。例如:《小夜曲》这首艺术歌曲, 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时, 可以让学生先闭上眼睛, 音乐期间教师可以有感情的叙述, 营造一种静谧安详的氛围, 使学生静静的聆听感受。因此, 音乐教师在给学生上音乐欣赏课时, 一定要善于发掘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

音乐欣赏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主动地感受, 欣赏音乐也要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一堂欣赏课上不仅要有老师的形象生动地讲解, 也要有学生积极的参与讨论, 这样音乐欣赏课堂才能丰富充实。引导学生说出欣赏后的感受, 这样课堂才能活跃起来。

“通过结合上述四方面的教学方式, 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中, 使学生和老师有很好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 慢慢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水平。

三、有机融入其他学科, 拓展学生音乐文化视野

(一) 将文学、绘画等学科有机融入到音乐欣赏教学中

任何一门学科, 如果孤立地、机械地、零散地教学, 都不可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文化感受, 也就无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的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有些音乐作品将文学、绘画等学科融入到音乐欣赏教学中, 更好的展现了音乐的文化内涵。

(二) 围绕音乐要素, 对比教学, 更深层次挖掘音乐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音乐要素比较法, 可将不同音乐作品同类的音乐要素作比较对中外乐曲或歌曲的赏析, 不能仅仅停留在音乐聆听的层次上, 而应更深层次的理解音乐的内涵, 把握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流派、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特点。有些音乐作品虽然题材类似, 但出自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 这样音乐作品的旋律和风格也会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教师可以有选择的引导学生对类似题材作品进行比较, 不但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 而且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 对优化高中音乐欣赏课堂设计进行初步探索, 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弥补不足, 最终达到与学生的情感共鸣。本篇论文以最具代表性“歌曲之王”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作为欣赏课例, 通过一系列具体教学案例的设计与阐释, 试图寻找出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教学方法, 在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即学到音乐技能, 又得到美的感受, 以达到优化高中欣赏课堂教学设计的初衷。

摘要:音乐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学科。音乐欣赏作为高中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歌曲是音乐欣赏者所喜闻乐见的形式, 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舒伯特是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 有“歌曲之王”的称号。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一生创作了六百多首艺术歌曲, 这位伟大的抒情歌曲作曲家的音乐作品, 表现出的感情的真挚, 是后人所无法超越的。分析当前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 以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为例体会音乐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 从而把握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音乐欣赏,舒伯特,艺术歌曲,审美能力,感受能力

参考文献

[1]姚青.培养歌唱美感的旋律——浅析舒伯特几首艺术歌曲的魅力[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1, (1) .

[2]卜继国.如何欣赏高中音乐课[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1, (6) .

[3]武国良.浅谈高中音乐教育中的欣赏教学[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 (6) .

歌曲《兰花花》的音乐分析 第10篇

《兰花花》原为陕北传统民歌, 以纯朴生动、犀利有力的语言, 热情歌颂了一位封建时代的叛逆女性──蓝花花。全曲是典型的“信天游”分节歌形式、两句体、多段式、共8段歌词, 具有很强的叙事性。民歌以优美流畅、开阔有力的信天游曲调咏唱, 并吸收了叙事的手法, 用分节歌的形式, 深刻地表现了歌词的内容, 成功地塑造蓝花花的形象。

20世纪80年代, 中国的改革开放给民族声乐艺术带来了发展的动力和机会。虽然我国民歌种类比较繁多, 曲目丰富, 但大部分民歌都篇幅短小, 音乐简单且表现力不足, 不能满足当时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的发挥。因此, 王志信开始了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1988年, 他尝试用戏曲音乐中的展开手法, 改编创作了陕北民歌《兰花花》, 在保留原音乐旋律和风格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使作品既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 又具有西洋交响乐恢弘气势, 既能表现出对传统音乐风格的演绎, 又能为演唱者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发挥技巧和展示艺术的空间, 从而成为了新时期民歌改编的典范, 深受演唱者的青睐。

二、《兰花花》的音乐分析

原曲《兰花花》是流传于陕北一带的信天游, 多段歌词并带有叙事性, 地域风格十分明显。王志信在保留原来旋律风格和音乐色彩的基础上, 对音乐进行了大胆的发展。把一首简单的原生态民歌发展创作为一首震人心魄的多段体曲式结构的大型民族声乐作品。

1、《兰花花》的曲式结构分析

该曲为带再现的多段曲式结构, 全曲共有A—B--C—D--A五个段落, 第1至30小节为e羽调式, 第31至139小节为d商调式, 第140至结尾为e羽调式。借鉴戏曲音乐特点, 板式由中板、慢板、急板、摇板、行板等多个板式组成, 拍子也加进了自由拍和复拍子。在音域上也使唱腔变成信天游式的花腔女高音唱腔, 在演唱的表现方面有哭咽、有呐喊、有幻想、有抗争, 对比因素十分鲜明, 具有更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2、《兰花花》的音乐分析

开始两段以极高的音起句, 曲调一开始就出现两次上行四度跳进, 在兰花花的花”字, 其旋律la上用了波音, 起强调和突出人物的作用。上世纪八十年代, 出现了《蓝花花》的另一种唱法——类似于“民族唱法”, 不再使用陕北的方言来演唱, “生下”二字, 不再发陕北方言“Seng ha”, 发声上也融进了一些美声的技巧;第三、四段由G调转入C调, 速度慢一半, 语气也特别悲痛, 描绘兰花花被迫出嫁情景, 从侧面反映出封建礼教的无理与凶残, 我们也能从音乐中听到兰花花那清晰的哭腔;谱例1:

第五、六段通过果断而坚决的唱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坚决的反抗;最后一段转回G调, 用无限的激情刻画兰花花逃婚成功。用重复句, 生动地表现出兰花花为追求美好的婚姻而勇于冲破封建礼教的决心和大无畏的反抗精神。谱例2:

三、《兰花花》的钢琴伴奏分析

1、10小节的前奏, 情绪激昂, 预示着此曲的基本情绪, 作者主要用八度三连音、震音、琶音等织体, 高亢激昂, 后半部分转为平静, 慢慢地将歌唱引出。谱例3:

2、歌曲的间奏很好地填充了情绪, 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既烘托了气氛又描绘了背景。第一段转向第二段之间的间奏, 多次出现旋律二度音程, 给人一种紧张、尖锐、矛盾、剧烈、不安之感, 为下一段进入起到了渲染情绪、转换节拍和调式调性、情绪的作用;第二段和第三段之间突快的速度处理和短促有力的节奏音型, 为情绪的转换作了铺垫, 给人一种生气、紧张的感觉;第三段与第四段之间的间奏先是延续了前段的情绪, 但双手反向进行慢慢把情绪带入戏剧中的摇板节奏中;最后一个间奏将全曲推至高潮:开始是双手的八度错开的强奏, 接着右手三连音与左手八度反向进行, 经渐强进行到和弦三连音的强音连奏, 最后以一个华彩的刮奏将全曲推到高潮并带领歌者很好地转调, 这是全曲间奏中最精彩的地方。

3、歌曲长音的处理:《兰花花》的演唱部分共有30处二分音符以上的长音, 在伴奏处理上分别运用了华彩性补充和模仿性补充两种方法。模仿性补充是指作为补充的材料对旋律具有模仿因素。

四、结语

《兰花花》这首作品被称作我国传统民歌的经典作品, 它选取的音乐素材通俗易懂, 易于接受, 家喻户晓, 所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时间和空间上经得住考验, 被传唱至今。这首民歌改编曲以传统的原生态民歌为基础, 与现在的作曲技法与手段想融合, 把它重新演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既能感受西北民歌熟悉的旋律, 又能把现代妇女人的泼辣, 豪迈尽情挥洒, 突破了同一旋律不同歌词的重复。

摘要:《兰花花》原本是一首陕北信天游风格的的民歌, 属于山歌类, 文章从歌曲的原型及近期的改编创作、音乐风格及钢琴伴奏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力求更深入地理解和挖掘作品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兰花花,音乐分析,钢琴伴奏

参考文献

[1]冯子勤:《从王志信声乐作品的创作看现今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特点》, 《艺术探索》, 2007年第5期。

上一篇:突发灾害事故下一篇:中型药品生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