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在纪录片中

2024-07-23

穿越在纪录片中(精选8篇)

穿越在纪录片中 第1篇

关键词:GPS,穿越,入土点,出土点

近年来, 定向穿越技术在世界各国以及各行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环保和市政管网改造扩建项目及大型管道穿越江河、道路、建筑物等工程中, 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其工作过程是通过电脑控制钻头的行进方向而进行导向和探测的。首先, 依据实际情况和已知数据设计一条曲线, 根据设计曲线钻出一个导向孔。然后将钻孔逐级扩大到需要的孔径, 再把产品管线回拖到预定位置。从而完成管线的施工过成。施工中, 根据设计部门和建设方规定的管线入土点, 出土点的位置和管道的埋深等要求, 需要得到一些相关参数, 如:入土点到出土点的方位角、距离、相对高差等。依据这些参数和设计要求, 做一条管道穿越的曲线图, 供施工使用。由于施工现场的条件限制, 如:建筑物、河流等, 不能通视, 给测量带来很大困难。这时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就很方便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近年来, 我们通过了许多个工程的实际应用, 如:广东中山的天然气管道穿越工程, 管径为508mm, 穿越长度为1136m。福建厦门杏林湾水库的天然气管道穿越工程, 管径为610mm, 穿越长度为1096m。湖北武汉天心洲过江的天然气管道穿越工程, 管径为711mm, 穿越长度为1815m。广东中山神湾镇西江自来水管道穿越工程, 管径为350mm, 穿越长度为1055m。

一、数据采集

首先在入土点和出土点上各打一个木桩, 摆设一个GPS接受仪器, 再沿偏离入土点和出土点的中间任一处摆设一个中间点, 组成一三角形。如图:

等到需要的时间段 (一般为半个小时) 即可关闭在入土点和出土点上的仪器, 中间点不要动。在再离入土点和出土点不远的地方60m左右, 打一个木桩, 摆设仪器再次进行测量。此两点作为入土点和出土点标定方向的后视点。

二、数据处理

将施工现场采集的卫星接收数据, 输入电脑, 通过GPS全球定位系统数据处理软件, 进行处理, 得到了入土点1入土点2和出土点1出土点2及中间点的坐标。如下是2008年5月在厦门穿越杏林湾水库的天然气管道穿越工程的计算示例:

三、现场标定

通过入土点1和出土点1的坐标, 反算出两点的距离和方位角, 以及两点的高差。将仪器摆在入土点1上, 照准后视入土点2, 标定出钻机和探棒的摆设方向。

纪录片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第2篇

一、实地探究,感受科学态度

纪录片拍摄不仅需要高端设备,更需要严谨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冰冻星球》的拍摄也集结了对两极状况十分了解的人员。本片主持人大卫艾登堡,在纪录片拍摄时已经85岁高龄,但仍跟随摄制组到达环境恶劣的极地进行拍摄探索。这本身对学生即是一种鼓励。他曾说过:“在我看来,自然世界是澎湃激情最大的源泉,是视觉之美最大的源泉,是智慧兴趣最大的源泉。她是一切丰富壮丽的生命之源,正因如此,她让我们的生命值得体验,不枉此生。”在纪录片播放时,附录大卫艾登堡的履历,更能激起学生的科学探究热忱。

二、《冰冻星球》的教学建议

《冰冻星球》片长约60分钟/集,共9集,其中蕴含大量地理知识,可作为课堂教学素材利用。

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一集《前往世界尽头(TotheEndofTheEarth)》中描述南、北极极昼、极夜间极端的季节变化,从狂风暴雪到极地之春的万物复苏,以及“太阳升起后,一切了不得的变化开始发生”。这一段视频生动展现了两极地区的冬夏景观以及植被、动物等变化对极地地区气候的影响。以高中阶段为例,可为达成课程标准中“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内容标准提供素材。观看纪录片之前教师可以预设几个问题激发学生思维:①极地地区的极昼、极夜现象一般发生在什么时候?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极昼极夜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其规律。③这种现象对两极地区环境有什么影响?

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六集《最后的疆界(TheLastFrontier)》主要展示极地的宝藏和奇观,千百年来,正是它们吸引着人们不断到来。如今,这里人们的生存不仅依赖古老的`智慧,而且需要先进的科技。北极、南极地区的人类活动显示了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人类对极地的探索和研究从未停止,在南极,人类还建立了研究基地,可以承受地球上最严酷的冬季。这段视频材料可作为课程标准中地理1“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学材料,通过对南极开发的各国条约与开发现状,学生能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同时,极地地区开发的历史发展能够体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地理环境在提供资源、容纳污染、承受破坏等方面能力有限,并不总是能够满足人类的主观要求。在观看本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收集资料,分析南极地区的开发条件、现状及注意事项。

3.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七集《如履薄冰(OnThinIce)》主要探究两极的冰川融化状况以及可能对极地乃至全球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极地地区的人类和动物以及整个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并以大量极具震撼力的画面告诉人们:全球变暖对极地造成的影响,比对地球上其它地方造成的影响来得更快更强烈。这一片断的内容视频可作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模块教学素材。课程标准中设置有内容标准“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极地地区的气候变化最为明显、直观性最强,最适宜作为本条标准的直观体验。观看本纪录片之前可预设问题:①极地气候变暖对极地地区有什么影响?②说明极地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③结合视频并利用所收集全球气候变暖资料,阐述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纪录片教学的注意事项

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素材教师应树立教学素材选择服务于教学的目标,使用记录片进行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在整个课堂占用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控制在整节课三分之一以内,不然会反客为主,冲淡课堂氛围。纪录片篇幅较长,教师可在课堂上展示与教学相关部分,其余部分让学生在课堂外观看。在观看纪录片之前,教师应预设与课堂内容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并思考。

2.注重与其它媒体组合每种媒体都有优势与不足,综合使用多种教学媒体可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纪录片在图像和声音呈现上占有优势,但在文字上略有欠缺,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与其它媒体组合,可收到声形并茂和相得益彰之效。

“真实再现”在纪录片中的运用 第3篇

“真实再现”手法是否可以设置高潮、悬念、突出细节?

说到“真实再现”手法在纪录片中的运用, 不少创作者都在进行着努力探索。“真实再现”是不是必须紧贴纪实的原则来使用, 还是可以按照不同的情景灵活使用呢?在具体的纪录片创作中, 真实再现又是否可以设置高潮、悬念、突出细节?

笔者认为是可以的, 但是有一个前提, 就是保证事件的“真实性”。讲述的故事要有一个主线来贯穿, 对当事人进行采访时, 到达精彩的一段, 插入真实再现以填充观众无法想象的高潮部分。真实再现的手段在中国纪录片中已经很多见, 从整体上看, 手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 即虚处理与实处理。虚处理再现手段多数是一种造势, 一种对历史气氛的营造, 多是利用光影效果, 采用一些特殊的影调处理, 拍摄时对一些小景别的处理, 对人物局部动作细节的放大, 以及后期对画面质感色调的一种处理, 达到一种特定时空的气氛烘托。另外一种是实处理手段, 它是完全按照事件路数写实化的方式进行拍摄。

在《狙击英雄》一片中, 主创者挤掉片中的所有水分, 留下真正的最精彩的部分, 来再现出来。再现是精华中的精华, 作为一部军事题材片, 最精彩的就是战争场面, 作为狙击手, 最精彩的就是伏击狙杀。因此, 从再现的选取内容上, 选取的段落基本都是动作感比较强的段落, 即使是个别情绪化的段落, 也必须化为动作来展现。整体风格上采取纪实采访结合情景再现, 对于一个精彩的狙击段落, 基本上是一句采访紧跟一段再现, 再现完全根据讲述的气氛定夺, 而且镜头设计紧切采访的衔接句子, 所有情景再现的内容, 就完全融入到了纪实采访中, 而采访是真实的, 整个情景再现的段落也就变成真实的了。

“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

“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从形式上大体可分为三种:

一是局部细节的表现和重演, 往往运用背影、特写等表现现实生活的重现是由纪录片中的特定人物, 按编导的要求对自己过去的特定真实生活片断进行重演。如《北方的纳努克》中, 爱斯基摩人已不居住冰屋了, 为了表现爱斯基摩人的风俗特点, 弗拉哈迪请纳努克一家重演了搭建冰屋的情景。而捕捉海豹时, 爱斯基摩人已经开始使用枪械, 在片中还是仿照原来的样子用钢叉去捕捉海豹。二是演员扮演, 是由演员对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行为进行扮演。常见于公安机关破案重现现场情景, 比如百姓故事中的《万里洗冤录》和《圆明园》中演员重现了历代皇帝在万园之园中的往昔景象。三是运用相关镜头, 达到再现的目的。包括借用空镜头、虚影、局部特写等表现手法。主要目的就是讲述清楚, 交代明白。

“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从内容上讲大体也可归纳为两类:

第一类是细节再现, 或称作过程再现。主要用来再现某一事情的细节过程, 追求真实气氛。如纳努克一家是如何生活的带有细节性的场景和《狙击英雄》演员再现。这种“再现”的写实性更强。第二类是象征再现, 或者称为虚化再现。主要以虚化处理的情景象征某一种事物。如运用虚影、局部和特写。或者用火把和脚步象征寻找;以匆忙的脚步、拥挤的人流象征奔波等。

在这些“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被运用得越来越多的同时, 新的表现手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涌现。美国纪录片《南京》是第一部以外国人视角回顾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 影片通过22个西方人1937年在南京救助了20多万难民的真实经历, 客观地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导演请一批好莱坞一流的演员以及若干当事人的后代扮演几位关键的历史人物, 让他们在舞台上朗读当初的日记和信件资料, 面对摄像机进行讲述。并且与历史的影像资料相结合, 痛诉那段被掩埋的惨痛历史。

在此之前, 纪录片的“真实再现”都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重现, 演员一般都是扮演特定时间环境的角色。而在此片中, 导演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让演员来扮演已故人物, 面对摄像机讲述故事。

“真实再现”手法的运用原则

“真实再现”手法的运用要适当恰当, 而不可滥用, 如果使用不当, 不但起不到好的效果, 而且会适得其反。在纪录片创作中要严格遵循真实再现的使用原则, 合理合情地使用好这一创作手段。

一、符合生活的逻辑。纪录片中所展现的“现实”是源自生活的, 事物的流程和场景切合生活的原貌, 叙事结构也严格遵循生活的客观规律, 不能虚假地创造生活“真实”。这是对一切类型的纪录片的共同要求, 但对于运用“真实再现”的纪录片来说尤其应该坚持。创作要符合生活的逻辑, 恰恰反映了纪录片对生活、对客观现实的尊重。运用“真实再现”手法的纪录片可以表现生活中已经消隐的部分, 揭示更为复杂的社会内容, 创造更加美的意境。

二、运用多种艺术手段。“真实再现”是一种在技术和艺术表达上要求都很高的表现手法, 为了达到效果, 它对声音光影等造型元素、拍摄技巧、演员表演、后期剪辑都有特殊要求。在造型技巧上注重对光影造型和声音的运用。光影造型要能够突出重点, 交代时空关系, 蕴涵更深层次的意义。模拟场景是通过创造性的拍摄与纪录对象有关的现实场景, 展现曾经发生在纪录对象身上的事件过程, 重在交代事情的经过、场景中的人物关系、人物的主要活动。使用演员表演, 重点是交代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主要活动和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

三、适当交代清楚, 保证真实性。“真实再现”是把虚构策略用于纪录片创作的一种方式, “再现”的部分在本质上再“真实”, 但在形式上也是人为地搬演和创作。因此, 为了使“再现”的部分避免给观众造成误导, 在纪录片中就要有恰当的交代, 即必须让观众知道这是在搬演。如果观众在看过后分不清哪些是“再现”部分、哪些是纪实部分, 并进而对片子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那就失败了。

四、要有职业道德, 杜绝造假。“真实再现”虽然是一种虚构策略, 但是它又严格杜绝虚假想象。所谓虚假想象, 就是违背生活逻辑的导演摆拍和完全虚构编造。“真实再现”在纪录片创作中之所以具有生命力, 就在于它建立在严格尊重生活逻辑的基础上, 不是对生活进行任意的组合重构。只有当观众相信了你所拍的一切都是严格遵循生活真实的原则时, 他才会接受你的立场。用“真实再现”没有错, 但不能用“真实再现”重构生活、编织影像欺骗观众。

穿越在纪录片中 第4篇

随着风电技术的发展, 电网和风机之间的相互接纳能力成为风电技术研究的热点。低电压穿越 (Low Voltage Ride Through LVRT) , 定义为当电网电压发生波动时, 风电机组通过并网变流器的控制策略, 安全稳定的通过这个时间区域, 同时可以向电网注入无功功率帮主电网恢复稳定。在风电并网低电压穿越技术研究中主要分为并网变流器的控制和在并网拓扑主电路中加入Crowbar保护电路[1,2]。其中变流器的控制技术主要是电网侧变流器的控制技术, 通过大功率开关器件的发展, 目前已比较成熟。我国西北风电发展过程中, 电网电压波动时造成了风机被动离网事故, 从而Crowbar保护电路技术成为热点, 引入Crowbar保护电路可以及时保护风机和并网变流器[3]。本文主要研究电网故障电压跌落对风机变流器的影响, 然后提出了一种带有制动单元的Crowbar保护电路, 从而实现了风机低电压穿越并向电网回馈电能帮助电网恢复电压。

1 电网电压波动对风机并网的影响

我国风力发电系统采用的风机主要为双馈风机和永磁直驱风机, 两种风机在电网电压波动时所产生的动态响应因为其本身结构而不同。双馈风力发电机, 电网电压波动时定子直接和电网相连其磁链不能突变, 因此产生直流分量[4]。双馈风机的转子通过变流器与电网相连, 电网电压波动时会产生较大的转差, 因此带来的大电压和电流会损毁转子回路和与转子相连变流器[5]。对比双馈风机, 永磁直驱风机的低电压穿越能力较好, 由于永磁直驱风机与电网直接通过变流器相连, 电压波动时并不影响风机侧变流器, 当波动消除后, 风机可以快速恢复正常运行状态。永磁直驱风机在电网电压波动时, 尤其是电压下降时, 必须限制风机侧的功率输出, 保证电网侧和风机侧功率平衡, 能量平衡, 保证系统直流部分电压稳定。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和仿真验证提出在风机并网系统中, 在直流部分设置带有制动单元Crowbar电路, 通过这部分电路吸收风机在电网电压波动时输出的多余能量, 同时辅助电网侧变流器的控制策略, 保证并网系统直流部分不因为电网电压波动而升高, 保持电压稳定, 增强风机并网系统的低电压穿越能力。

当电网电压波动时, 首先为变流器中产生过电流, 由于对功率器件的保护, 限流电路将致使直流母线上产生过电压, 直流母线上带有多余的能量, 必须采取合适的手段使多余的能量有释放的通道才能达到保护风机和并网系统的稳定运行, 提高低电压穿越能力[6]。Crowbar电路是目前风机并网系统中最常采用的电网电压波动时对并网系统的保护电路, 含有Crowbar电路的低电压穿越技术一般分为三种形势:

储能Crowbar电路。主要方法为直流母线带有储能设备, 当电网电压波动引起直流母线电压过高, 储能设备投入运行使系统能量平衡, 系统恢复正常后, 储能设备可以通过逆变器将能量传递到电网。此种方法虽然可以使能量最大利用, 但增加了储能设备, 系统成本和体积都有所增大, 并且回馈能量需要合适的控制策略。

增加辅助网侧变流器。此种方法为在电网网侧并联额外的变流器系统, 当电网电压波动系统能量不平衡时通过变流器转移多余的能量。此种方法成本较高, 只在实验室中较为普遍。

能量消耗型Crowbar电路。此种方法为在直流母线上带有以电阻作为耗能原件的电路, 直流母线的多余能量将由耗能元件消耗掉。由于能量平衡的损失非常小, 虽然被消耗并不会对系统能量效率有很大影响, 同时因为控制策略简单, 本文采取此方法作为研究重点。

2 风电并网系统低电压穿越电路的设计与控制

本文设计的可消耗能量的Crowbar电路结构为电阻和IGBT串联, 设置在直流母线上, 一般称为风电机组并网制动单元。并网系统变流器一般为三电平电路, 本文设计的接线方式为接在正母线与中点O之间和中点O与负母线之间, 此种接线方式的优点为电路的IGBT和变流器相同, 方便控制策略的编程。如图1所示, 制动单元Crowbar电路在电网波动时直流母线电压升高时启动, 开关管导通, 中间电容通过电阻放电, 此时直流母线上的多余能量释放电压降低, 当电压恢复到正常状态时, 开关管关断, 控制系统通过控制开关管的状态就可以维持直流母线电压稳定, 保证风机不离网运行, 达到低电压穿越的目的。

在风电并网系统中消耗能量的Crowbar电路结构比较简单, 控制方便, 但由于电网电压的不确定性, 能否选取合适的电路原件参数十分关键, 其中考虑的因素有以下几点。首先当开关管关断时, 电路中的二极管为电阻中含有的杂散电感提供续流通路, 消耗能量的Crowbar电路此时接在正负母线两端, 风电机组还处于满发状态, 而电网侧的能量吸收系统只能接受电压波动后的额定功率, 此时的功率差完全依靠耗能电路消耗掉。此时电阻的选择至关重要, 过大的阻值不能释放多余的能量。而电阻阻值太小, RC电路的放电时间过短, 从而造成开关管的开关频率过大, 同时增大了器件损耗。本文设计的原则为按电网电压下降到额定电压20%, 消耗能量的Crowbar电路的瞬时吸收最大功率为Pmax=0.4×P, 电路中的电流应大于中间直流电流的纹波峰值。

3 试验及结论

本文利用1.5 MW的直驱风电机组及并网变流器构成并网系统, 模拟电网电压波动情况设定为电网并网点电压在跌落为额定电压的20%, 持续时间为的3 s。具体电路图如图2所示, 系统参数及设定参数如表1所示。

系统的控制流程为模拟电网电压因故障跌落, 电网侧的变流器输出电流按正比跌落。系统控制策略采用采用滞环控制为开关管提供开通关断指令。具体过程为:电路中间电容端电压大于750 V时, IGBT导通, 使得开关管开始斩波, 电容放电, 电路电阻散热耗能;当电容端电压小于650 V时, IGBT关断, 中间电容开始充电。电网电压波动时中间电容将会反复充放电直到电网电压恢复正常。

假设在0.3 s~0.4 s时, 把电网侧并网变流器关断, 造成系统中功率不平衡, 直流部分母线电压升高, 达到Crowbar电路设定的滞环控制值时导通IGBT, 通过耗能电阻释放风机此时的输入功率, 得出的波形如图3所示。

从实验波形的显示, 直流母线电压在电网电压波动的时间内为频率不均的三角波, 其原因就是此时段Crowbar电路的中间电容和耗能电阻在循环持续释放电机的输入功率, 而且此时的电压波动因为Crowbar电路的存在一直维持在安全设定值范围内, 直流母线电压没有过高。在电网电压波动结束后后, 电网侧变流器恢复并网状态, 此时风机的能量将正常输入电网, 实现风机低电压穿越。仿真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出设计的耗能型Crowbar电路可以有效的实现风机低电压穿越能力, 以本文的研究作为基础, 针对电网电压波动时电网侧变流器采用合理的控制策略和流程, 并网系统将实现同时无功注入, 帮助电网恢复电压。

摘要:基于电力系统对风电并网中, 风机需要具备低电压穿越性能, 即电网电压波动时风机可以不脱离运行并向电网回馈能量, 通过对三电平整流器的SVPWM的控制算法、二极管钳位型三电平变流器和电网跌落对风电变流器的影响三方面的研究, 针对大功率直驱变流器提出一种基于耗能型的Crowbar电路, 相比于传统保护电路和控制策略增加了制动单元, 并设计了其中开关管的控制方法, 来实现低电压穿越的能力。并通过1.5 MW的直驱风电机组及并网变流器构成并网系统验证设计的合理性。

关键词:三电平PWM整流器,空间电压矢量调制,低电压穿越,变流器,撬棒电路

参考文献

[1]赵静.风力发电机低电压穿越时的Crowbar保护技术[D].杭州.浙江大学, 2010.

[2]朱晓东, 石磊, 陈宁, 等.考虑Crowbar阻值和退出时间的双馈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0, 34 (18) :84-89.

[3]ZHANG Jianhua, CHEN Xingying, LIU Haoming, et al.Three phase short-circuit analysis for double-fed wind driven generator and short circuiter maximal resistance calculation[J].Electric Power Automation Equipment, 2009, 29 (4) :6-10.

[4]Morren J, Haan SWH.Short-circuit current of wind turbines with 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J].IEEE Trans.on Energy Conversion, 2007, 22 (1) :174-180.

[5]李建林, 赵栋利, 李亚西, 等.适合变速恒频双馈感应发电机的Crowbar对比分析[J].可再生能源, 2006, 24 (5) :57-60.

再现手法在电视纪录片中的运用 第5篇

关键词:再现手法,电视纪录片,真实性

201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八路军总部曾驻扎过的山西长治,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为记录红色历史、缅怀抗战英雄、传承革命精神,长治广播电视台专门开办了一档大型系列电视纪录片《红色记忆》,在节目拍摄和后期制作过程中,编导大量运用了再现手法。兼具形象化和真实性的再现手法的运用,为节目增色不少,作为栏目制片人,在节目播出过程中,笔者也对再现手法在纪录片中的应用有了一些感悟和更深的认识。

与其他的影视作品相比,电视纪录片是比较特别的一种,这是因为电视纪录片的特质,也就是其真实性,它将真实的人类历史较为完整地呈现给大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对历史的窥探热情,常常会引发更为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近年来,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者和制作者为了让纪录片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往往会运用再现手法,让人们更为直观地通过影像表现手法去理解历史,丰富人们的感官享受。再现手法已经成为电视纪录片制作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那么如何运用好这一手法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只有对再现手法的运用情况有所了解,才能真正了解电视纪录片。

1 电视纪录片运用再现手法的价值分析

电视纪录片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其中的特技不光是技术层面的简单操作,更是在技术层面上的艺术再创作。再现手法在保持电视纪录片真实性特质的基础上,也实现了形象化的艺术表现,可以说其完美结合了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性和艺术性,也正因为再现手法的运用才使电视纪录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

在电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上,再现手法可以借鉴电视剧情的一些拍摄手法,无论在情景设计中有没有对白镜头,拍摄都是成组进行的。值得一提的是,电视纪录片中的再现手法,重点是渲染其情绪和氛围,而不是要特别注重细节的真实性,不能运用再现手法去被动还原已经逝去的人类历史,但可以对镜头进行一些必要的设计和处理,甚至可以出现对白。再现手法就是要表达一种意向,营造时空氛围和历史心境。当然,再现手法的运用还是要谨慎,不能用再现手法完全替代历史影像。再现手法实际是一种真实再现,就是通过情景再现、情景模拟和情境回放以实现再现历史的目的。在电视纪录片中,再现手法是真人拍摄的以真实生活为素材的真实故事,在后期制作中进行艺术加工,以实现对电视纪录片的客观展现。在电视纪录片中再现手法的运用,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再现手法的运用可以弥补电视纪录片在纪实手段上的缺陷,丰富观看者的感官享受;其次,再现手法可以实现作品的抒情写意,引起观众在感情上的共鸣。

2 再现手法在电视纪录片中的运用

2.1 再现手法之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多用于早期的电视纪录片,是再现手法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可以是对有证据证明确切存在的历史人物,也可以是虚拟的人物角色。其介于现场记录和虚拟之间,具有很强的干预性,而且这一方法有较为浓重的人为痕迹。简单来讲角色扮演就是为了还原真实情景而进行的事件或场景扮演。角色扮演可以分为无台词表演、有台词表演和表演加专家解说三种类型。无台词表演的使用比较广泛,可以出现在电视纪录片中的每一集中,主要是为了营造一种现场效果;有台词表演偏向于故事化,可以把所塑造人物的个性和情感完全展现给观众;表演加专家解说的形式主要在叙述中出现,一般运用在文献解读过程中,属于对再现手法的创新设计。在系列电视纪录片中《红色记忆——隐蔽战线上的英雄》中就运用了角色扮演的无台词表演,形象再现了地下党员路堂锁从敌人碉堡一次次机智灵活地传递情报的画面,复原了隐蔽战线上的情报工作人员完成任务的形象,丰富了整个纪录片画面内容。可以说,人物扮演不仅能够模拟回放一段历史,还能够作为主要线索贯穿于整个电视纪录片之中。

2.2 再现手法之场景重现

传统的电视纪录片在进行叙述的过程中,一般使用历史资料描述和口述等方法,不能丰富人物情感,也无法渲染历史氛围,观众也会觉得枯燥,纪录片就没有充足的说服力,这个时候运用情景再现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在电视纪录片《红色记忆——西陕惨案》中,有一个场景是日本兵闯入村民家并将其杀死,编导设计从三个角度拍摄,分别是门外砸门、门内开门以及门缝窥见,多角度重现日本兵扫荡的场景。这种真实的历史影像资料插播在电视纪录片中,就能达到纪录片的展现目的,观众一样可以真实体会到当时侵华战争中日军的侵略本性。此时此刻所展现出的情景,可以让观众直观感受到电视纪录片编导想要表达出的情境,是对传统电视纪录片缺憾的弥补和创新。所以说,场景重现的再现手法运用于电视纪录片,不仅可以使纪录片的真实性得到保持甚至加深,还能够带动观众进行更多的反思,这也正是拍摄电视纪录片的意义所在。

2.3 再现手法之数字技术还原

科学的发展也推动了人们对电视纪录片的认识。随着人们鉴赏水平的提高,传统的电视纪录片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电视纪录片也普遍开始运用现代科技实现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益于数字图像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电视纪录片中电脑特效的身影也越来越多。数字技术的运用,能够更加真实地还原历史,而且这种还原更加具有高度。电视纪录片《红色记忆——八路军三驻砖壁》中,三次运用了电脑数字技术,完整再现百团大战期间交通战线攻坚战、百团大战战略战术的运用、游记战术敌我对峙中的地理地形等,生动地将八路军正面抗战的历史呈现给观众,让观众的观影感受更加真实、更加贴切。在《红色记忆——上党战役》中,利用数字技术的三维动画技术,实现了对上党战役主战场——老爷山和主要战场——长子团城围困战中地理位置和敌我对阵的再现,使观众看后一目了然。今天我们无法还原历史场景,但是数字技术的出现一样可以满足我们对不复存在的历史景象的探知欲望,利用有限的历史资料,同样能够给予观众良好的视觉效果。历史情景在数字技术下的还原,是对再现技术的补充和创新。由此可知,数字技术还原的再现手法可以让电视纪录片更具观赏性和说服力。

3 电视纪录片中运用再现手法的发展态势

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再现手法这一表现手段的运用已经成为潮流,也是一种时代发展的标志。但是再现手法只是一种辅助拍摄的手段,不应该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或过度使用。笔者认为再现手法在电视纪录片中的运用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者要严格遵守职业规范,坚守职业道德。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性是其真实性,所以创作者和制作者所有再现手法的运用都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在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行创作。第二,要清楚电视纪录片的拍摄目的和意义。电视纪录片的拍摄和传播是为了让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历史和真相,要注意避免使观众混淆纪录片中的真实记录和拍摄记录,体现出创作者在艺术对待方面的严谨性。

4 结论

再现手法自出现以来就存在很大的争议,笔者认为只要能拍出受众喜爱、史家无争议,又能有一定程度的主题挖掘的节目,就可以说是成功的。传统的拍摄手段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也不能更加直观和形象地再现情景和事件,而再现手法的运用,使电视纪录片更加具有艺术性,观赏性和说服力,这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但是为了保证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性,创作者一定要坚守职业道德,要合情合理地利用再现手法,真实、完整地展现历史和真相。

参考文献

[1]杜远.浅析“真实再现”在当代西方军事纪录片中的运用[J].东南传播,2006(11).

[2]张雅欣.再现“媒介真实”——“真实再现”的可能性和合理性[J].现代传播,2004(4).

穿越在纪录片中 第6篇

一、理解并归纳意象,便于把握诗歌主题情感

我们应强化学生的“意象”意识。初读诗歌时,引导学生记录诗中的意象,进而探究“典型意象”的特点,这对迅速把握诗歌的主题情感至关重要。古诗意象一般包括物体、景物和人物。因为文化的传承与生活经历相似,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情感,漫长的岁月已经赋予它们某种特定的内涵,这些意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我们称之为“典型意象”。典型意象的掌握和理解需要一个过程,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时要经常提醒,以已学诗例来带动学生对典型意象的理解,同时通过典型意象推动对新诗句的理解;另一方面可通过作业和综合性学习活动来鼓励学生结合已知诗歌归纳整理意象,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解决问题中激发他们对古诗词意象进行探究的兴趣。

学生在整理归纳中对“意象”这一抽象概念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意象的典型意义来解决对陌生诗歌主题情感的理解问题。然而,意象纷繁复杂,难于积累记忆,教师不妨在归纳整理典型意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对意象进行分类,建立“个人意象库”,并为这个库添加个性命名,激发兴趣之余也提升了学生的理解力。分类方法同样多种多样,以下是学生的分类实例:

如“意象百味居”分为植物类的“梅兰竹菊柳松柏”,动物类的“燕雀鸿鹄牛龙虎”,物品类的“茶酒案灯烽火剑”,自然类的“日月阴晴风霜雪”,地理类的“城阙长亭驿边塞”,人物类的“征人思妇断肠人”等;“含情脉脉屋”分为喜怒哀乐与爱恨情仇等不同类别。此外,同一意象也可按照不同寓意来分,例如同样是“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雨”好在滋润奉献于无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中的“雨”在抒发爱国感慨;杜甫借“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叹息民生疾苦。依据诗歌题材来分类意象,送别诗中常出现杨柳、孤帆,故人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羁旅诗常通过沙鸥、孤鸟、飞蓬表达漂泊无依之感,边塞诗使用羌笛、长河、玉门关抒发爱国建功之志,山水田园诗通过明月、清泉、浣女抒发闲适归隐情怀,而爱情诗则通过桃花、红豆、连理枝歌颂爱情的美好……

二、结合想象描绘意象,化无形意境和形象为有形理解

诗歌中的众多意象经过诗人的“缀合”便有了一种情调、氛围、精神境界,这便是意境。意象抽象,意境虚无,对初中生而言更是难于把握,但不入意境怎能尝出诗味?清代文学家刘熙载曾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想象描绘意象,从意象本身的特点出发结合生活实际联想想象,化无形为有形。

例如在讲《蒹葭》时,学生的难点在于把握缥缈朦胧、可望而不可即的主人公,同时也对“相思之苦”难有切身体会。于是我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在“蒹葭”“白露”和“霜”这三个意象上:蒹葭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这像极了下文不断变换位置却终不消失的“伊人”。对于“白露”,除了引导学生想白露之形,说白露之感,思考白露与霜的关系,同时引用资料:“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露似情,凝为霜而终未已,虽不可得而情不散,这是相思之执着。在“意象”的窗口里,学生对抽象无形的情感、意境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三、揣摩意象的状态与关系,辨析诗歌表现手法

对古诗表现手法的把握一直是一大难题,首先是学生对表现手法的界定不明, 方法易混淆;再者古诗言简意丰本就抽象,在其中发掘抽象的表现手法更难,可中考对此的考查却屡见不鲜。况且学习古诗若只停留在表象的“美好”上而不得其写作要义,似乎又总觉浅显。引导学生揣摩意象的状态与组合关系,是辨析诗歌常用表现手法的一个妙法。以王维的《鸟鸣涧》为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学生结合想象揣摩诗歌意象的特点便知,桂花、月亮、春涧、鸟儿属于“动态意象”,静夜空山为“静态意象”,动态意象的“动”之微妙衬托了静态之“静”。意象有动有静、以动衬静,这正是常说的表现手法之一。那意象的组合又有何不同呢?这需要教师选取具备同一意象但组合方式稍显不同的多首诗歌进行对比: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咏柳》中的“柳”象征生活中的得志小人,它猖狂嚣张,因为东风被它倚仗、日月被它蒙蔽,不知“天地有清霜”。诗人采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被喻作人的“柳”是全诗的核心意象,东风、日月、清霜为杨柳衬托,意象间形成主次关系。对比之下,《移家别湖上亭》中春风、柳树、藤蔓联合渲染离情,与《咏柳》不同,联合构成景致的意象并列联合而无主次之分,抒发了搬家时的别情依依, 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意象的比较学习,可以让学生对意象的组合效果印象深刻,并将之与表现手法产生“惯性关联”,意象意识也更加强化。

穿越在纪录片中 第7篇

在软弱、松散、富水地层中修建诸如管廊、隧道等地下工程时,一般采用超前预加固法。目前超前预加固方法主要有超前小导管、超前小导管预注浆、大管棚、深孔注浆、水平旋喷桩、水平搅拌桩和冻结法等。在选取方法时,应根据水文、地质、周边环境进行安全性、技术性、经济性比选,并进行动态设计,合理选用。

水平旋喷桩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扩孔高压灌浆锚固技术,该法在施工时旋喷的压力较大,可以填补土体内存在的空洞,旋喷桩的桩与桩之间能相互咬合,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能有效减小隧道周围土体的位移。目前,与常规的垂直旋喷桩相比,水平旋喷桩的应用和研究较晚,但由于其具有可控性好,均匀性强,多重作用,成本低和效率高等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1 工程概况

北京北三环(和平东桥—太阳宫西路)热力外线隧道下穿北京城铁13号线光熙门车站工程属北三环热力外线的一部分。因周围环境条件限制,需从车站下横穿而过,该段热力线路在下穿段以隧道形式通过,隧道拱顶与光熙门车站基础底距离为1.817 m。隧道拱顶上方工程地质均为人工堆积层,其孔隙较大,密实程度不高,而且拱顶距离车站基础底距离较近,这种地质条件不稳定,与结构关系较近易发生失水和坍塌,对结构影响较大,传统的注浆方式也很难在各地层中达到同样的加固止水效果。

根据周围环境,为保证隧道开挖安全及无水作业,决定沿隧道周边设两排水平咬合旋喷桩进行土体加固,并形成止水屏障。桩径和桩长的选取应根据钻机的能力,即钻机的扭矩和钻杆的刚度而定,就此工程,旋喷桩直径采用350 mm,桩长为24 m或26 m,内外桩间咬合100 mm,各排桩间咬合100 mm。

2 水平旋喷桩施工原理

水平旋喷桩是以高压泵为动力源,通过水平钻机钻杆将带有特殊喷嘴的注浆管置入土层的预定位置后,喷嘴把配置好的浆液喷射到土体内,喷射流以巨大的能量将一定范围内的土体射穿,并在喷嘴作缓慢旋转和进退的同时切割土体,强制土颗粒与浆液搅拌混合,待浆液凝固后,形成水平圆柱状水泥土固结体即水平旋喷桩。

当旋喷桩相互结合后,便以同圆形式在隧道拱顶及周边形成封闭的水平旋喷帷幕体,起到防流砂、抗滑移、防渗透的作用。

3 水平旋喷桩施工工艺流程、技术措施及精度控制

具体施工工艺流程:测量定点放线→选定施工位置→调制水泥浆、注入量的设定→确认桩芯方位,设定钻孔速度、进退旋喷速度→成水泥土桩(旋喷桩跳越打)→旋喷桩具备要求强度后开始进行隧道内土方开挖。

主要的技术措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施工准备:

水平旋喷钻机就位时,机座要平稳,孔位误差不得大于30 mm,倾角与设计误差一般不得大于1.5°;喷射注浆前要检查超高压设备和管路系统、设备的压力和排量必须满足设计要求,管路系统的密封圈必须良好,各管道和喷嘴内不得有杂物;浆液严格按照设计配合比配制,充分拌和均匀,拌合时间不少于2 min,水泥浆从搅拌机倒入注浆桶前要经过过滤,以防出浆口堵塞。

2)钻孔及旋喷: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两端提供施工空间,由两端相向施工水平旋喷桩,避免中间做扩大断面;采用跳跃式钻孔旋喷,隔两根施工一根的方式进行;每一循环在靠近掌子面1.5 m~2.0 m内不进行高压旋喷,采用低压钻进;为控制变形,拱顶1/3部分可考虑旋喷桩中间插筋;为更好地控制地面变形,可对拱顶和地面之间的土体进行注浆加固,以固化土体,增加土体自稳能力;旋喷注浆作业后,由于浆液析水作用,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收缩,使固结体顶部出现凹穴,此时可用水灰比为0.6的水泥浆在原孔位采用重复旋喷;当土层较硬采用超高压时,固结体尺寸会减小,此部位可适当提高喷射压力、泵量或降低回转与提升速度及采取复喷措施等;在旋喷注浆过程中,应观察冒浆现象,及时了解土层情况,喷射注浆效果和喷射参数是否合理;旋喷完毕后及时清洗管路和机械,废浆外运。

3)冒浆处理工艺:

在旋喷过程中,往往有一定数量的土颗粒随着一部分浆液沿着注浆管管壁冒出,通过对冒浆的观察,可以及时了解地层状况,判断旋喷的大致效果和评定旋喷参数的合理性等。根据经验,冒浆量小于注浆量20%~30%为正常现象。超过30%或完全不冒浆时,应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措施。

同时,为了施工精度的控制,对下仰偏差采取预先上仰进行控制,上仰角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对于分叉偏差,采用了不易弯曲的60钻杆和自重大的200~300型水平水泥土钻机,预先做好水泥土旋喷定位,掌子面做定位导向架控制。采用以上措施基本能保证施工的精度要求。

4水平旋喷桩沉降观测分析及施工效果评价

在施工时对地铁车站结构柱和道床的沉降进行了观测。东西端施工时车站结构柱和道床沉降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明显看出,东侧施工期间变形比较平稳,沉降不大,最大不超过2.5 mm,完全在控制范围内。西侧旋喷桩开始也比较顺利,只是到工期的37 d左右,部分点变化率突然增大,从图1中也可看出在44 d左右变化最大,但最大也不超过5 mm。由图1分析可知水平旋喷桩施工时确实对地面基础有一定影响,从图1a)可以看出前期沉降并不显著,从15 d以后沉降开始增大,由此可以知道,水平旋喷桩的施工速度对地面沉降起到了主要的作用,所以在施工时应减缓施工速度,即采用一台机械跳跃式施工,以减少对土体的连续扰动。

虽然在施工过程中存在沉降问题,但沉降并不大,对车站的使用没有构成影响。总的来看,在北京北三环(和平东桥—太阳宫西路)热力外线隧道下穿北京城铁13号线光熙门车站工程中,水平旋喷桩技术能够经过钻孔、高压喷射注浆在洞室周围形成固结体,提高了洞室的稳定性,使土方开挖和初支时不坍塌,避免涌泥、涌砂,有效控制地表下沉,保证了施工的安全,在各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5结语

水平旋喷桩能够成功运用于暗挖隧道工程中的超前支护体系中,并能发挥优良的止水加固效果,该工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推广价值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在地下埋深较浅、管线较密集的条件下,尤其拱顶穿越较差的软弱围岩时,水平旋喷桩比传统的超前小导管注浆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它对于在防坍塌、防沉降方面作用更优于后者。在实际施工中,如能将二者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水平旋喷桩桩体的刚度和强度及小导管的灵活性,发挥二者的优势互补作用,那将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超前支护模式。虽然我们对桩机进行了一定的改良,但是机械本身仍有一定的缺陷,如想将这种工艺进一步发展和使之更成熟,必须要对机械进行改进。这样,水平旋喷桩会得到更广阔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徐至钧.新编建筑地基处理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2]徐至钧,全科政.高压喷射注浆法处理地基——建筑地基处理技术丛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穿越在纪录片中 第8篇

新世纪江苏广电总台的纪录片突破了以往过于执着于历史背景和事件的铺叙, 而使人物淹没其间的局限, 注重在大的历史范围中挖掘出具有个性的英雄或平民形象, 作品的面貌在主旋律大旗的统领下, 更加趋于人文化、平民化和社会化。

一、在历史回溯中追求纪录片的文化品位

纪录片不应该只是精英人群、小众群体的事, 更应该走向多元化, 为更多的观众所喜爱。长期以来, 一部纪录片的好坏往往都来自专业人士的喜好, 很像文艺电影, 缺少政府的关注和观众的评价。近年来, 在重大历史纪念活动中, 纪录片呈现出回顾历史事件、了解事实真相的魅力, 纪录片工作者也逐渐加大了重大历史题材和文献纪录片等主旋律创作的力度。

江苏广电总台近年来的纪录片创作, 风格样式上求变, 创作上求新, 形式上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初步形成了以下几种类型:

(一)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突出主旋律

总台制作的《血捍长空》、《1937南京真相》、《永远的青年》、《雨花台》等纪录片真实地诠释了历史真相, 题材都比较厚重, 主题比较深刻, 用纪实的手法表达大事件、大主题, 隐含了主流的意识形态, 突出了主旋律的宣传作用。这些纪录片用纪实策略置换了意识形态的符号化、概念化, 用具体的影像表达宏大的主题, 用人物和故事、大量的采访和实地拍摄, 以及一些细节的捕捉, 让观众走进历史, 显示了纪录片工作者的专业水准和政治智慧。

6集电视文献片《永远的青年》首次在一部作品中真实再现“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的革命事迹。6集分别为《寻路》、《播火》、《弄潮》、《冲锋》、《浴血》和《永生》, 通过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 展现了三位革命先烈的战斗人生, 热情讴歌了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所进行的艰辛探索和英勇斗争, 生动反映了中国先进青年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该片在内涵上有提炼和拓展, 在结构上有创新和突破, 在艺术上有特色和激情。

《血捍长空》是2005年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摄制的一部10集电视纪录片。该片视角独特, 史实准确, 主题新颖, 在表现抗战时期中国空军史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

《1937南京真相》是江苏广电总台旗下南京电影制片厂2005年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联合制作的。全片立足于大量的史实依据, 以客观、独到的视角, 全面、深刻地揭露了当年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历史真相。许多内容是第一次在电视片中披露, 如第一次全景展现南京保卫战始末, 第一次展示双方军队的作战命令、战斗详报和日军官兵的阵中日记, 第一次引证幸存者、见证者以及施暴者的回忆、信件和记录等, 在央视四套播出后引起广泛影响。

(二) 现实题材展现改革开放的成就

《金陵商海录》、《小平您好》、《小康之路》等, 把握时代步伐, 记录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 体现出纪录片的时代性。

《金陵商海录》一片从商业发展的角度解读南京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 意在讲述百姓故事, 感受城市变迁, 提炼城市精神。全片分为《告别票证》、《个体户来了》、《恋曲1992》、《超市风潮》、《连锁的力量》、《新街口的崛起》6集, 记录了数十位生活在这个城市以及与这个城市有关的人, 全景式地展现南京商业30年在各类人群中的影响。本片穿插横向对比同时期国内其他大型城市的商业发展进程, 以及美国、日本、欧洲在同一历史时期下的标志性商业事件, 更能反映出南京商业发展的步调。全片强烈的对比和冲突, 表现出社会的多元化。

《小平您好》这部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特别摄制的电视纪录片, 片长90分钟, 以邓小平的经历和历史风云为背景, 通过细节叙述了伟人的个性风采和情感世界。

《小康之路》以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构想为主线, 生动反映了江苏人民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 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看到了江苏“三个文明”走在全国前列的经验和启示, 给人以信心和鼓舞。一个个历史镜头, 一幅幅精彩画面, 一段段深情回忆, 展现了江苏人民把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变成了一幕幕现实的历史轨迹。

《超越梦想 (润扬大桥) 》历时五年跟踪拍摄, 记录了一座大桥的诞生, 讲述了一群建桥人的故事, 见证了这个伟大事件的进程。全片艺术地将润扬大桥的内涵与外在魅力彰显出来, 是一部全方位展示润扬大桥技术、管理、地位、价值的专题片。《苏通大桥》与之类似, 在展示中国由桥梁大国迈向桥梁技术强国的同时, 也体现了建设者的丰富情感和心路历程。

《共同的见证》一片结合江苏改革开放30年每个阶段具有标志性的故事, 以平实的视角, 反映江苏作为全国先进发达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所取得的先进成果和经验, 阐述江苏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历史贡献和示范作用。该片力求以平实、人文的视角, 用客观、冷峻的语言, 对发展历程中的人和事进行分析和解读。编导表现的不是一部单纯的“民生史”, 而是一部反映江苏三十年来, 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发生巨变的“正史”, 既有中央自上而下的决策背景, 也有民众自下而上的改革愿望, 由小见大, 从具体到全面, 使本片既形象生动, 又具有一定的思想高度, 予人思考。

(三) 历史人物、人文纪录片采用情景再现和真实纪录相结合手法

在江苏广电总台的纪录片中, 还有以历史人物的生命和成长轨迹拉开叙事的作品。如《郑和下西洋》、《盛宣怀》、《徐光启》、《汤若望》、《西楚霸王》等纪录片, 在如何解决纪录片中的过去时问题上展开了思考和尝试。

如何用现代的手段去重现历史的真实, 用视听语言为历史立传?《郑和下西洋》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在一年半的拍摄时间内, 摄制组追随郑和的足迹, 遍访国内外专家以及与这一历史事件有关的人士, 采用情景再现的手法, 表现了郑和七次率船出海下西洋的壮举, 试图透过历史的迷雾去探寻真相。

《徐光启》描绘了徐光启进取、卓越的一生, 展示了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刚开始交流对话时的生动场景, 并通过影像展现了中国在近代化十字路口的选择, 给今人以宝贵的借鉴。这是个海峡两岸交流的项目, 由总台旗下的江苏众望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与台湾光启视听节目服务社联合打造。

《梅兰芳》是2004年为纪念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诞辰110周年精心制作的1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本片摄制耗费1年多时间, 摄制组走遍大半个中国, 采访了100多名相关人士, 并专程赴美国、日本、俄罗斯等梅兰芳生前走访过的地方拍摄。该片在结构上一改线性编年史手法, 将梅兰芳传奇的一生、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的命运、京剧表演艺术的起起落落三条主线相互交织融合, 选取梅兰芳一生的重大革新、重大转折、代表剧目为内容, 以梅先生的人品和艺品灵魂贯穿全片, 反映了梅兰芳在创立梅派艺术, 特别是在传承、革新、发展京剧艺术上作出的贡献, 着重表现他在世界范围内弘扬、推广民族国粹方面所作的努力, 立体地展示了大师“将艺术与生命包融在一起”的传奇人生。

《汤若望》 (又名《他与帝国同行》) 反映了一位西方人, 他的德文名字叫作亚当沙尔, 中文名为汤若望。从1618年离开葡萄牙, 他就再也没有回过欧洲。汤若望踏上漫漫东游路, 与东方展开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文明对话。在他身上, 戏剧性地反映了中西文化对话时的碰撞、矛盾以及包容。

(四) 科普类题材注重增强趣味性和可视性, 讲求画面效果

江苏广电总台在拍科普类题材纪录片方面有着独特的思路和探索。《丝的旅行》记录当今丝文明存在的各种形态, 阐述丝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解读它的发展史, 人类在一步步发现丝的奥秘的同时, 也留下了自身探秘的痕迹。编导把丝作为一种媒介, 讲的虽是丝的历史, 但在每个单集中贯穿了一个主角人物, 把丝绸作为一个引子, 让观众去感受丝绸世界中人的魅力, 丝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这样的构思把所有的场景都贯穿起来, 从6000多年前的中国桑田, 到今天巴黎的T型台, 从苍茫大漠到烟雨江南, 从高耸的皇宫到边陲小镇, 从最原始的手工作坊到21世纪的基因研究室, 都由一根线索串联成一串珍珠, 可视性很强。

二、纪录片发展趋势之探析

江苏台的纪录片见证了中国纪录片的成长历程。

上世纪90年代初期, 随着《藏北人家》、《龙脊》等人文类纪录片的发展, 以及《回家》、《大白鲨》等科普类纪录片的问世, 纪录片在总体风格上走向对生命个体的关注, 以客观记录为基本手法, 从凡人小事的记录中, 折射出时代的变迁。这一时期, 江苏台主要秉承“在现场”的理念, 不干涉拍摄对象, 客观性, 不介入, 记者不出镜, 完全原生态的记录。90年代末期, 纪录片创作在纪实风格上出现了一些变化, 编导在前期把握被摄对象生活真实的基础上, 有提炼地拍摄最能反映主人公性格、命运的生活场景, 也尝试多种艺术手法, 让纪录片有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感染力。

21世纪以来, 世界纪录片的创新思潮兴起, 情景再现、真人扮演、数字动画、情景推理、戏剧化处理等表现手法, 被纪录片广泛使用。中国纪录片也开始艰难地探寻, 试图在创作题材和创作语言上找到突破口。江苏广电总台也在摸索中尝试将理性化和情节化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力图在创作方法和思维方式上与国际纪录片的前沿思潮接轨。如五集纪录片《雨花台》, 首次通过大量珍贵文献及烈士遗物生动地讲述了牺牲在雨花台的先烈们一段段震撼人心的故事。照片、丁香树这些小小的物象, 承载了后人的追思, 开启了一扇扇历史的大门, 让观众从自然而流畅的影像资料中, 从褪色发黄的历史旧照中, 从有些变调的老歌中, 从历史亲历者和其后代的讲述中, 深深地感受到了江苏历史文化和革命战争年代的真实与厚重, 让观众在情节的铺陈中自然而然地走进历史、了解历史、感悟历史、领悟红色爱情的真谛, 真实而厚重, 体现了纪录片的魅力。

上一篇:虚拟PLC技术下一篇:交通拥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