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网站建设现状分析

2024-05-14

旅游网站建设现状分析(精选12篇)

旅游网站建设现状分析 第1篇

旅游业的信息密集性决定了旅游业的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之路。旅游信息化就是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把各类旅游信息资源整合,使之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生产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和管理上水平的重要手段。近些年来,吉林省已经在信息化上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吉林省旅游信息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吉林省旅游信息化现状

吉林省在2003年提出了旅游信息化建设的下一步基本思路:以加快旅游业发展为契机,以继续实施“金旅工程”为中心任务,以网络应用为目的,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为目标,以推广使用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为重点,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使全省信息化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截止2010年,吉林省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吉林省旅游局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通信公司,新浪、搜狐、易龙、携程等综合网络和专业网签署合作协议,把吉林旅游网建设成为国内行业一流网站,共同打造旅游营销合作平台。举办一系列的项目信息管理软件系统应用培训会,对各市(州)、县(市)旅游局项目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二)吉林省旅游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吉林省旅游信息建设水平不均衡

截至2011年末,全省有旅行社583家,期中只有30%左右的旅行社建立了网站;相关旅游网站47个,旅游地图89张;有星级以上宾馆228家,其中五星级宾馆6家,可接受在线预订的27家,其他无法达到在线预定。全省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25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3家,在线旅游景点79个。

(2)旅游企业信息系统薄弱,整体化水平不高

许多旅游企业有自己的信息化部门,建立了本企业内部网并连接了互联网,用于发布信息、客户联系和洽谈业务等,但仅限于简单的位置介绍、联系电话、景点图片展示等内容,没有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许多旅行社虽然配备了现代化的办公设施,但仍然使用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企业每年在信息化建设上投入的资金也不多。

(3)信息化服务水平有限,更新周期长,信息技术人才短缺

吉林省旅游企业的网站信息更新周期大多为一个月,旅游者无法及时获取企业的新动向,更加无法与企业在网上进行咨询与交流;有的企业仅拥有2~3个专职信息技术人员,甚至没有专业从业人员。

(4)旅游信息化配套设施不完善

目前,吉林省部分旅游景点有信息化设施,例如多媒体信息查询系统、旅游目的地的触摸查询系统等没有充分利用甚至没有配备。但整体上,设施仍不完善,后期损坏较多。

二、吉林省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旅游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紧密结合吉林省旅游业的具体情况,找准切入点,推进旅游信息化进程。

(一)建立和充实全省旅旅游产业信息库,并开展个性化服务

吉林省要建立和充实全省旅旅游产业信息库。其信息库应该包括以下子信息库:吉林省旅游资源信息数据库、吉林省旅行社管理信息数据库、吉林省导游管理信息数据库、吉林省饭店管理信息数据库、景区管理信息数据库、统计与财务信息数据库、假日旅旅游预报信息数据库等各类数据库。笔者对吉林省的旅游咨询网(http://www.gotojilin.com/)和吉林市信息网(http://www.gojl.com.cn/)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吉林目前已经拥有旅游资源信息数据库和吉林省饭店管理信息数据库、吉林省导游管理信息数据库、吉林省旅行社管理信息数据库。吉林省政府还应加大投资力度,积极的建设更加完善的信息化。

(二)培养大批旅游信息专业技术人才

要快速发展吉林省的旅游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培养相关旅游信息化人才是重中之重。旅游信息专业人才是一种新型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要懂信息技术,又要懂旅游管理。这就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提高现有旅游信息人才的水平。采取各种继续教育的方式,将现有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便之掌握旅游信息化建设所要求的基本的技术技能。(2)加强高等学校正规人才的培养,我国旅游院系中开设旅游信息管理或相关专业的学校比较少。因此,在设置专业时,各旅游院系应该进行相应的考虑与足够的重视,设置相应课程。

(三)加强旅游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

旅游企业的信息化是旅游产业实现信息化的关键环节。各类旅游企业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加快和完善信息化。第一,建立内部的资产(或称物业)管理系统(PMS),实现对内的统一化管理。第二,建立计算机预定系统(CRS),实现对外的服务管理。第三,依靠互联网进行旅游产品的市场宣传和营销,以增加其业绩与销售额,实现对内和对外的相统一。

(四)提高旅游信息网络的安全性

我市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现状及建议 第2篇

一、我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旅游兴市”战略,以政府为主导强势推进旅游业发展,旅游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2011年计划投资11.5亿元,实际投资5.68亿元,完成计划的49.4%。其中:北大门景观区完成,7月份投入使用,停车场完工投入使用;海天阁旅游码头完成;泓兴寺大雄宝殿、山门、天王殿、钟鼓楼主体完成,正在进行装修;灵光塔完成主体建设;乳山湾风情镇筑坝工程吹填坝完成;海韵酒店、西黄岛酒店、西黄岛新村开工建设;母爱文化馆及文化广场完成绿化及场地平整。多福山景区,2011年计划投资3.1亿元,实际投资1.2亿元,完成计划的38.7%。完成二期景区综合服务区场地平整100亩;完成立项、土地手续及林地产权调整,完成卢塞恩小镇入口综合服务区主体建设。福如东海文化园,2011年计划投资3亿元,实际投资27630万元,完成计划的92.1%。其中:续建百花长廊,6#、7#已于7月份竣工;4#、5#主体工程已完工,现正在进行室内外装修,完成投资3627万元;福如东海书画院,现正在进行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投资4339万元;晏禧楼,现正在进行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投资6152万元;续建下沉广场,完成投资3628万元;修建福罐广场、区内道路以及部分景观、芙蓉河、苏州河、续建福音钟广场、福禄喜三星等园内雕塑建设、大水法广场、如意广场,完成投资9391万元;绿化,完成投资493万元。天润温泉度假村,2011年计划投资8250万元,实际投资550万元,完成计划的6.6%。完成元宝景观水池建设和景区绿化,硬化广场和道路5500平方米,洗浴中心进行铺设地面、安装门窗。岠嵎山风景区,2011年计划投资1.88亿元,目前项目规划尚未确定,仍未开工。金牛谷生态园,2011年计划投资1亿元,实际投资5000万元,完成计划的50%。购臵材料及蓝莓树苗400万元,完成景区建设用电设备安装、1500亩蓝莓种植、1000平方米鹿场、漂流水系及6公里景区道路基础工程,茶艺馆完成部分主体建设,生态餐厅场地完成平整。潮汐湖水上运动中心,2011年计划完成投资4300万元,实际投资600万元,完成年底计划的14%。加固湖岸护坡1200米、舰岛护坡1000米,赛道基础完成30%,完成部分游艇码头桩基建设。圣水宫道教养生休闲度假区,2011年计划完成投资5750万元,实际投资5800万元,完成计划的100.9%。2.5公里的进区路和景观湖船亭完工;玉虚观弘道区建筑主体完工,正在进行墙面地面处理和山门建设;财神宫土建基本完工。项目进展顺利,超额完成计划。

二、存在问题

从我市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情况看,既存在开工项目多、项目体量大的喜人一面,也存在部分项目进度缓慢、产品品质

亟需提升的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在建项目多、成熟项目少。目前全市十大重点旅游项目除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具备了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外,其他景区大多处于开发建设的初期阶段,距离“收官期”还很远,全市旅游项目不成气候,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品优势,尚不能构成滨海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建设的产品支撑。

(二)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进展缓慢。一些已拿到旅游资源的投资商没有大的投入,很多资源被投资商控制,但投资商没有按照计划推进项目建设,甚至采取观望态度,造成全市旅游项目建设总体进度缓慢。如福如东海文化园开工已有五个年头,但至今都未建成一处可供游览的景点;如潮汐湖水上运动基地,投资商一门心思搞房地产开发,对于旅游项目总是寻找种种借口拖延;利群华玺五星级酒店原计划2010年12月竣工,但至今基础挖掘工程还未结束。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先后多次召开项目建设现场会,但开发进度未见加快。

(三)土地等配套政策不到位、部分项目落地遇到困难。由于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多福山景区等项目因土地指标、林地产权调整等问题导致项目不能如期开工;东方如意国际城因得不到国家许可迟迟不能正式营业,而该类项目恰恰是休闲养生旅游的重要支撑。

(四)项目所在镇区服务不到位、部分项目中途搁浅。如天润温泉度假村,因为坟地搬迁等问题的协调不到位,导致室

外汤池及其他外围工程迟迟不能开工,从而影响了整个项目的建设进度。

(五)旅游纪念品短腿问题突出。在旅游发达国家,旅游者购物消费支出,平均占整个旅游消费支出的40-60%,支撑着旅游业的半壁江山。而我市目前旅游商品产业发展的现状,难以让游客有购买欲望,2010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19.5万人次,但游客除了看景点、洗海澡,再无其他消费。企业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关注的仍然是景区景点、宾馆酒店项目的开发建设,忽视了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在拉长产业链条、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扩大旅游业的外延上做文章。

(六)宣传促销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近年来,我市尽管在旅游宣传促销工作中做了一些诸如大篷车促销、媒体广告等工作,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仍然存在投入不足、方式不活等问题。母爱文化节已连续举办三届,但由于游客参与性差,对于游客吸引力较低,未见因此而产生大规模客流。在各地纷纷出台游客招徕奖励政策的大的背景下,我市缺乏相应配套机制,导致旅行社输送客源的积极性不高。同时,我市的旅游形象宣传口号外延过于宽广,内涵模糊,一定程度影响了城市旅游整体形象的提升。

三、推进旅游项目建设的对策措施

当前,旅游项目在税收、土地方面的优惠政策空间越来越少,加快推进旅游大项目建设,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寻找出路。

(一)建立一套加快旅游项目推进的政策机制。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必须牢固树立“抓旅游项目建设就是抓产业发展”的思想,坚持政府力推,采取刚性措施,切实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快建设、早开放。一是建立旅游项目开发退出机制。加大项目调度、督查力度,严格节点控制,确保建设计划的顺利实施。对于长期占有重要旅游资源而开发动作迟缓、开发方向偏离甚至是等待观望的投资商,取消优惠政策,必要时依法收回其开发经营权,重新寻找投资主体。二是健全项目建设责任落实机制。要切实抓好落地项目的服务工作,把项目建设和服务纳入相关镇和部门岗位责任制考核,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和镇、区、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检验“机关作风转变年”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强化各级各部门推进项目建设的责任意识,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特别是对市委、市政府领导几经调度并明确责任单位的事项,要限期落实。三是建立项目推进激励机制。旅游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大、收益慢,应学习外地经验,象支持工农业项目一样鼓励旅游业项目建设,研究出台加快项目建设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投资商的信心,确保旅游项目上得快、上去后运营的好。四是完善旅游资源整合机制,如在红色旅游

资源的开发上,可以参照沂南县整合沂蒙红嫂文化的模式,敢于突破地域限制,将三花文化、马石山文化、胶东育儿所等资源整合在一起,集中打造乳山红色文化景区。

(二)探索一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旅游投融资渠道。我市旅游业的发展不过20年的历程,作为新兴产业,与传统的工业、农业项目,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不强、投融资渠道不宽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旅游业的产业化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证明,不是发展旅游业的唯一道路,应创新模式,解决旅游投资不足的瓶颈。在继续强化旅游项目招商的基础上,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性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重点投向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旅游道路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景区建设和开放创造条件。二是要坚持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及外商投资建设、经营旅游景区(点)和旅游设施。三是要重大商也要重小户,眼光既要向外也要向内,大的投资商固然能够开发出大的项目,小的资金通过滚动同样可以实现大发展,如沂水的龙岗集团起步时仅是一家市内的旅行社,300万元起家搞景区建设,同样可以在美国上市。四是可以借鉴枣庄打造台儿庄古城和沂水成立亲情沂蒙旅游集团的成功经验,按“政府行为、企业化管理”的要求进行运作,直接或者入参股、贷款融资等方式进行景区建设开发,特别是对岠嵎山、塔岛湾保护区等资源优势明显、生态保护要求严格的旅游资源,建议利用房地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积极探索地方企业投资开发旅游景区的新模

式。四是要重视典型引领,通过政策引导,更多地吸引群众参与旅游业的发展,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渔家乐”、“农家乐”旅游项目,参与旅游产品生产和销售,丰富全市旅游内涵。

(三)夯实一个支撑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的产品平台。旅游景区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旅游吸引国的根本来源,是旅游者产生出游欲望的直接动力,更是延伸旅游产业链和拓展旅游辐射面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要精心包装现有景区景点。我市已建成开放景区少,且功能缺乏、品位不高,仅靠大乳山难以支撑区域旅游业发展。必须按精品化要求进行精心包装,逐步培育、完善,提高档次,提升品味,扩大知名度,使之成为精品;要以国家级旅游景区创建为抓手,不断加强停车场、游客中心、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牌和休息区等配套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深度开发特色旅游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对特色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注重景区的文化内涵挖掘,注重产品结构的特色化、规模化与精品化,使传统的自然观光型旅游转变为观光与度假休闲、观光与山海风情、健康疗养等紧密结合的现代综合型旅游。要大力发展特种专项旅游产品,尽快建设一批“唯我独有,人有我好”的拳头旅游景点项目,特别是具有轰动效应和辐射效应的“龙头”项目,促进我市旅游景点的建设由点到线乃至区域立体状发展。要积极营造营造旅游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简化旅游项目审批程序,对旅游企业的用水,实行与农业或一般工业企业同等收费价格。

旅游网站建设现状分析 第3篇

关键词 人才 发展现状 建议

旅游业作为新型的生态、环保、朝阳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型、发展方式的转变优化、人民生活需求的增长拓展,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相比于其他产业,旅游业还因其具有就业容量大、增长快、门槛低、带动性强,层次丰富、内容多样、方式灵活等特性,成为了适宜社会广泛创业的新领域,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新领域、新途径。

一、旅游行业发展现状

(一)全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中国旅游业正经历飞速转型,产业发展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国旅游法》相继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适时提出了新时期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方向和任务。中国旅游业已经迎来了发展历史机遇,我国己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第四大入境旅游国。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今年7月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课题组发布了旅游产业对GDP直接和综合贡献:2013、2014两年旅游产业对GDP直接贡献超过7%,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超过10%;旅游产业间接带动增加值超过15000亿元,对GDP增长拉动点数在1%左右,对GDP增长率贡献超过10%。

(二)武汉旅游业发展现状

武汉旅游业则围绕国家旅游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的宏伟目标,取得成效:2014年全市接待游客1.9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49.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3%和15.35%,分局副省级城市第1位和第2位。旅游业被列为“武汉2049”发展战略的重要产业和领域,武汉市委、市政府将旅游业列入服务业升级计划十大板块之一,《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国家旅游中心城市推进全市旅游产业升级的意见》、《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旅游产业升级计划配套政策的通知》适时出台。武汉市政府以打造城市旅游品牌为核心,以推进资源整合创新、旅游产品创新、产业结构创新、管理体制创新、旅游服务创新为重点,以改善旅游发展环境,扶植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加速关联产业融合,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增强国际影响力,促进旅游业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打造一批旅游品牌产品、发展一批旅游新业态、壮大一批旅游骨干企业、形成一套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

二、武汉市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现状

(一)旅游院校发展迅速,形成稳定人才资源,但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分布不均、优秀人才匱乏

目前武汉市拥有旅游普通高等学校31家,其中本科院校13家,高职(专科)院校15家,旅游中等职业学校3家,其中博士研究生在校35人、硕士研究生在校141人、本科在校4956人、专科及职高、中专等在校11622人。相较于2008年底旅游普通高等学校28家,本科院校9家,高职(专科)院校15所,旅游中等职业学校4家,旅游院校发展较迅速,人才教育培养实力较强,人才分布略显不均。但全市旅游院校在校生不足1.6万人,远少于2008年的在校生近3万人,人才流失率大且不能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供需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人才总量的不足、优秀人才匮乏、特色不明显,是制约了武汉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培训机制逐步健全,形成良好学习氛围,但交流机制不活、政策资金不足、覆盖层面略少

据官方统计,近年举办行业培训班500余个,培训8万余人,对提高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起了积极作用。并且积极开展公益培训50余次:对全市近万名导游进行全面的网络素质培训;对部分城市圈的旅游企业“送教上门”,进行服务礼仪、销售管理培训;对全市新上岗导游人员进行意外伤害救护、消防知识等安全预警培训;对部分优秀导游人员进行景区实景培训及手语知识培训;对星级酒店基层餐厅、客房服务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对行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创新管理研修培训,在行业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但是目前尚未建立旅游人才沟通、交流、提供就业机会等信息的平台,可用于公益培训、人才开发与引进、稀缺人才培养的政策与扶植资金依然紧缺,且培训工作本身所涉及的面不广、层次不平衡、专业化程度不高。另外行业人员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职业标准及规范等仍停留在15年前,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快相关立法建设。

(三)教育网络初具规模,形成良好沟通渠道,但调研工作滞后、科研水平有限、校企合作

2011年武汉市旅游协会教育分会成立,集聚院校、企业众多专家学者,希望借助武汉旅游教育资源优势,充分发挥高校和行业专家智库作用,将旅游研究成果有效应用于行业管理与企业发展,为旅游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战略支撑,搭建起“政、产、研”三位一体、良性互动的新型学术平台。2014年市旅游局发布《关于申报2014年武汉旅游科研项目的通知》,组织广大专家学者围绕“武汉旅游跨越式发展”、“武汉旅游从业者现状”等开展调研、积极建言献策。但就目前而言,武汉大旅游教育培训的格局尚未形成,旅游高校与旅游企业、科研机构、旅游培训机构、政府职能部门相结合的旅游教育网络体系尚未全面铺开,直接影响了旅游人才培养效果,制约了人才队伍发展速度。另外我市尚未形成战略意义的人才发展规划,旅游理论研究水平仍跟不上形势的快速发展与转变。

三、关于武汉市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充分重视、编制规划、建立平台、优化机制

充分重视人才发展的重要性,贯彻落实国务院“人才强旅、科教兴旅”战略,配合“全国旅游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做好武汉当地的旅游人才现状调研与深入分析,编制武汉人才引进与培养规划,构筑旅游人才社会化网络服务平台,优化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制订武汉旅游人才引进目录,明确引进入才类别、范围、数量;二是制定旅游人才扶持政策,将旅游急需引进的营销策划、旅游规划、景区管理、旅游信息等方面高级人才纳入全市9+1高级人才管理序列;三是促进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在我市就业创业,给予一定优惠政策。

(二)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公益培训、提升素质

加强引导基于市场需求的旅游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响应国务院号召,加强与高等院校、企业合作,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拓展旅游从业人员社会化培训机制,建立政府公益培训、企业岗位培训和社会职业技能培训“三位一体”的旅游人力资源素质提升新机制。一是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导游队伍素质,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宾馆饭店服务员和景区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综合服务水平;三是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旅游人才队伍,为我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三)政府扶植、保障权益、稳定队伍、提升形象

旅游网站建设现状分析 第4篇

1 旅游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 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推进这一具有历史性任务的过程中, 大力发展旅游业是一项顺应时代发展, 与民互惠互利的前瞻性惠民工程。农业旅游以农村原始地貌环境、溪流沟壑、自然风光、淳朴的人文环境、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环境等为旅游吸引物, 作为魅力十足的旅游资源, 以城市居民、境外游客为目标市场, 来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农业旅游的发展, 与新农村建设有着必然的牵连关系, 不仅可以实现农村的经济发展目标, 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展示新农村新的发展面貌, 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快新的农业旅游业发展, 倡导全新的生活体验, 完善农村基础民主、村民自治制度, 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 对新农村建设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1 旅游业促进农村新的经济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

新农村建设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是当前主要目标, 是农民生活富足、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提升的基础, 因地制宜的大力发展农业旅游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贫困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旅游业又是关联性很强的综合性产业, 涉及面广, 牵涉到吃、住、行、娱乐、购物等多个方面, 可以带动当地很多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 带动大批的劳动力就业, 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激发他们的固有思维模式, 促进原有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旅游的模式丰富多彩, 根据现有资源品种繁多, 例如农家乐养生休闲旅游、野外生存探险旅游、古村落观光旅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现代农业生产典范观光旅游、原生态农居生态旅游等, 根据各地资源整合发展, 以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农副产品深加工, 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广, 逐步形成以某一特色产品带动当地相关产业链经济发展, 最终实现当地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1.2 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生活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农业旅游既是新兴产业同时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对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及个人素质要求不同于城市旅游, 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吸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直接就业, 这些就业人员既能从事原有的农业生产又可以参与当地旅游经营, 不仅可以保障农业物资的生产, 同时又可以增加收入, 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有利于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3 旅游业提高农村乡风文明建设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要求建设“生态文明”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仅要求提高农民的物质文明更要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精神文明素质, 新思维、新模式、新观念、新人才、新信息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全新的管理理念和信息资源, 是一次农民思维模式开创式的变革,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在这次变革中, 让农民直接参与市场, 感受竞争的激烈, 主动学习全新的旅游知识, 完善劳动生产技能, 从而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 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 与城市一体, 与世界同步。

1.4 旅游业加快了乡村基础实施建设, 改善了村容村貌

旅游业的发展离开不了基础设施的建设, 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可以加快发展新农村当地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旅游开发, 不仅改变了当地的交通条件, 农业生产道具设施的更新, 同时在通讯、能源、卫生、居住环境等方面得以改善提高。旅游业的开发, 也对当地原始生态环境、特色居民建筑等形成了保护, 并加以完善。古镇村落的旅游开发对当地特色文化也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1.5 旅游业的发展开创了全新的乡村管理民主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各地的基层民主管理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各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全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民主, 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政治保证, 充分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权利的尊重与维护, 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让农民自己当家做主, 才可以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旅游业的发展, 不仅是一种地域文化交流, 也是一种管理模式的交流, 先进的管理经验通过旅游这一方式得以在各地的旅游过程中得以交流互补, 得以完善发展。

2 旅游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现状分析

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农业资源丰富多彩, 旅游资源也各不相同, 旅游业的发展途径也不一样, 因时制宜、统筹规划, 根据当地资源分布加以整合, 促进农业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健康快速发展。

2.1 丰富的农业资源奠定了农业旅游发展的基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 农业资源更是异常丰富, 地域特色也是丰富多彩。广阔的农村地区亦成为农业旅游的首选之地, 青山秀水、田园风光、农家美味、名胜古迹、古色村镇、民俗风情等传统特色资源成为了农业旅游兴起的物质基础, 农业旅游集原生态, 自然风光吸引了大批城镇居民前往旅游度假休闲。农家乐、特色农业种植、乡村传统农业劳动等旅游资源分布在我国各地农村地区, 如火如荼的展开, 这些资源在农村地区有效组合, 逐步发展强大, 形成规模, 以此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实现当地经济飞跃发展的目标, 也为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形成良性循环。

2.2 农村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从我国目前农业旅游的发展趋势来看, 旅游活动的内容日益丰富, 农业旅游的发展顺应了现代人回归自然、休闲养生、感受自然趣味、体验原生态生活的乐趣, 农村旅游业市场前景广阔。农业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及农业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我国不断完善的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城镇居民不断变化的消费观念和新的旅游消费需求, 农业旅游必将成为农村经济的又一亮点。

2.3 农业旅游所经历的发展机遇

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支农惠农政策优厚, 无疑给现代农业旅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业产品市场日益增强, 农民收入日益增高, 现阶段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所产生的效益也远远没有发挥出, 大量的劳动力进城虽然给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但是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和影响。就地消化劳动力就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地方经济, 提高劳动生产率, 使这些劳动力在当地就能获得较为丰厚的收益, 从而提高农村当地经济, 农业旅游也就成为了当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力发展农业旅游的实践证明, 农业旅游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结构, 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全新的发展空间, 同时也为产业间的相互结合, 为政府扩大就业, 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方向。为旅游产业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指引。

2.4 新农村建设中旅游业发展的途径

(1) 彻底转变思想, 树立发展意识。

广大农村地区生活水平低下, 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 受传统思维的影响, 思想意识封闭, 除了安于现状很多人不积极改变传统生活方式, 旅游业的发展要有开发的意识, 转变的意识以及开创的意识, 要想彻底改变现状, 提高生活水平, 就要转变思想观念, 树立发展意识, 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满怀告别贫困的勇气,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合理规划, 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的发展可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但是因为我国各地旅游资源参差不齐, 种类繁多, 单一或雷同的资源开发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旅游资源, 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当地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当地资源情况, 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旅游开发区域, 指导本地的农业旅游有序健康发展。

(3) 加强宣传交流, 增强基础设施建设, 严格管理, 有序推进农业旅游的发展。

加大农村基础实施建设, 作为旅游资源招商引资的必备条件, 加强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 将地区的优势资源和价值潜力宣传出去, 吸引投资, 扩大开发面积, 同时也是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不断加强与其他地区旅游开发的交流互动, 认真学习其他地方的管理模式、开发特点, 作为自我的补充与完善。还要建立长效机制, 加强农业旅游现代化管理, 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合理开发, 防微杜渐。规范旅游区各种设施的建设, 重视区域规划, 为农业旅游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

(4) 加强人才培养, 大力推进农业旅游品牌建立。

实践证明, 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农村地区发展落后的原因, 就是缺乏各种人才的汇集, 经济基础薄弱, 又导致各类人员文化素质低下。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旅游开发、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和各类从业人员。这就要求农村地区要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 吸收各类人才, 为旅游业的开发做人才储备。大力推进农业旅游品牌的建立, 以当地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为主体, 不断延伸, 形成规模效益, 以此带动其他资源的互动补充, 形成一个旅游品牌的大联盟, 打造一个农业旅游的精品品牌。

3 结语

农业旅游业的大力发展, 是一项造福于民的惠民工程, 是使农民受惠的一项百姓工程。只有大发展才能使“三农问题”的诸多矛盾得以解决。发展农业旅游, 将彻底改变农村地区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 壮大其他产业, 形成一股发展的势头, 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发展,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从而加快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公布2006年中国旅游业十大重点工作[EB/OL].2006, 1-12.

[2]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M].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7, 153.

[3]罗明义.发展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经济问题探索, 2006, (10) :4-7.

黄淮四市体育旅游业建设现状与反思 第5篇

二、黄淮四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 黄淮四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局限性。黄淮四市的登山、滑翔、游泳、漂流、垂钓等不断完善,据调查目前全省大约有50 多个登山滑翔地,虽然河南省体育旅游相关企业不断发展,但没有形成良好的品牌意识,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小;并且体育旅游资源在空间布局上不成体系,景点分布较为零散。因此,同类型的企业难以形成规模。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方面,旅游纪念品没有展现体育旅游点的特点,供应商对体育产品的研发思路不开阔,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指导不到位,区域特色的体育项目的开发欠缺,体育旅游产业整体发展存在局限性,限制了黄淮四市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 二) 产业发展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河南黄淮四市主要是指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这块区域经济基础薄弱,农业人口占较大比例,缺乏经济增长所需的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及资金,致使区域的经济增长滞后。以来,不同区域间的发展速度差距明显,中原城市群年均增长 12. 3%,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分别增长 11. 5%和 11.0% ,而黄淮地区年均增长仅有 8. 9% 。发展最快的中原城市群与最慢的黄淮地区竟有 3. 4 个百分点的差距[1]。由于这种区域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再加上居民的收入不足以满足他们的出游,从而制约了体育旅游产业的区域发展。

( 三) 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体育旅游产业的影响。目前黄淮四市没有针对体育旅游产业企业的发展、经营方面提供相应的法规政策、技术指导、专业人才培训、企业交流、营销方式及广告宣传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政府部门也没有系统开发和规划体育旅游项目,从而使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缺乏方向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高度集权管理模式束缚了旅游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黄淮四市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黄淮四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分析

( 一) 黄淮四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性。产业集群是在具有地方特色和自然资源的区域内,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产业集群是提升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3 ~5]。黄淮四市体育旅游产业规模较小,起步晚,缺乏经营经验,产业内部结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专业指导人才缺乏等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利用自身条件形成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

只有通过各企业之间的联合,在互相竞争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市场合作关系,从而实现企业的协调性发展。

( 二) 黄淮四市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的先决条件。体育旅游自然优势,为发展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创造了条件。山地资源和水上资源都是开展体育旅游的重要载体。为开展划船、游泳、漂流、垂钓、赛龙舟、远足、探险、野营、自行车游等项目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体育旅游参与者进行体育旅游消费的内心体验和出发动机具有多样性,人们享受着体育旅游带来的各种新颖、激情、奇特、令人难忘和无限回味的经历与感受。垂钓、登山、游泳、划船等已经不能满足体育旅游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只有打造品牌体育旅游产业项目,才能使消费者体验体育旅游的乐趣。因此,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必须以集群的`形式应对,提升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企业竞争意识,从而使体育旅游产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黄淮四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

黄淮四市对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应该采取在市场主导的基础上加大政府的调控职能。政府部门应根据区域特点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并对区域体育旅游产业进行合理的 SWOT分析,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政策,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对体育旅游媒介业、体育竞赛表演业和体育旅游用品业等辅助配套产业进行科学配套规划与建设,使体育旅游产业链更加完善。国内高校开设体育旅游专业的较少,目前,一些院校正在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及课程设置,为体育旅游业发展新增了体育康复和体育旅游等特色专业。河南省多所高校都开设了体育专业,但只有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设有体育旅游专业。

真正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一是应具备野外生存指导、水上救护、急救、登山保护等能力。二是具备体育旅游管理能力,应掌握和了解体育旅游产业的政策法规; 还应掌握体育旅游设备、设施的维修和维护,确保其正常使用,保障体育旅游消费者的安全。三是具备体育旅游项目的专业培训能力,对带有一定刺激性和危险性的体育项目,训练培训后才能让游客参加。为了弥补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不足,地方可以对体育人才进行专业的系统培训,将其引入体育旅游行业中,从而使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得到提升。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在促进地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够提升本省及国家经济的竞争力。因此,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是黄淮四市的必然选择。借鉴国外和其他省市的先进经验,可以为体育旅游产业的建构提供科学的指导。建立现代化意义的体育旅游产业规划,完成体育旅游产业的品牌建设,从而提升区域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喻新安,张立刚. 河南黄淮四市经济欠发达的制度要素分析[J]. 企业活力 - 改革探讨,,7: 4 ~7

[2]李鹏,金龙,周珂等. 河南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思考[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5( 5) : 11 ~14

[3]李坤贤. 河南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思路及对策[J]. 商场现代化,2008,4: 250

[4]王建,詹康,姚鲆等. 江西省体育旅游业集群发展的形成机制及发展思路研究[J]. 福建体育科技,,30( 1) : 8 ~10

旅游网站建设现状分析 第6篇

[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64-02

在全域旅游的推进与发展时期,旅游人才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近年来,我国高校的旅游教育发展比较迅速,各大高校也纷纷设立了旅游专业,为我国旅游行业的人才输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的旅游教育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旅游教育体系。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结构也逐渐完善。随着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逐渐增多,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我国旅游教育由于开设时间较短,教育经验欠缺,在与教育相关的体系和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旅游教育的发展。笔者针对现阶段我国旅游教育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希望能在全域旅游发展时期对旅游教育有所帮助。

一、我国旅游教育的发展分析

(一)全域旅游产生的背景

2015年国家旅游局首次明确提出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部署,即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经济社会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模式。

(二)现阶段我国旅游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的旅游教育从1949年开始,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即萌芽期、创建和成长期以及飞速发展期。总的来说,我国的旅游教育特点为起步晚、发展快。现阶段我国旅游专业教育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旅游导游类、经济管理类、综合与师范类、专业技术类;在学科建设上,开设了旅游学理论、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开发规划和旅游社会学等。

二、我国旅游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对旅游教育定位认识不够深刻

旅游教育本身就带有浓厚的职业教育色彩,实践性强是旅游专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旅游教育中,应该将教育重点放在实践上,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并重,让每一位旅游专业的学生都能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以适应现阶段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旅游行业。然而我国现阶段的旅游教育并没有到达这一层次,更多的院校都将旅游教育当成办学创收的重要途径,对旅游教育专业的性质和办学理念、教育规律的研究还不够深刻。通过对现阶段旅游专业教育的研究我们发现,虽然旅游教育专业层次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但大部分还是停留在中、高职和本科层面上,一些旅游专业高层次设置还比较少。从旅游教育专业的专业特色来看,我国现阶段的旅游教育缺乏个性,教育并没有面向地区、面向市场,课程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不能真正适应市场需求。

(二)旅游专业教学手段严重落后

我国现阶段的旅游教育专业以继承为主,严重缺乏创新。在教育思想上,我国旅游教育延续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即填鸭式教育。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是以知识灌输为主,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接触到的都是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很好地把握旅游市场的动向,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在教学方法上,很多教师都是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严重缺乏。很多高校的旅游教育实践课程都是将一些简单的技能训练拿出来让学生们练习,实践课时严重不足。这导致了技能型人才的缺失,制约了我国现阶段旅游业的发展。

(三)旅游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现阶段的旅游教育专业发展严重不平衡。首先是地域方面。现阶段我国各省都有院校开设了旅游专业,但其分布不平衡,旅游热点地区的院校旅游专业开设得比较多;而一些旅游规模较小的地区,这些地区的院校旅游专业开设得较少。这种不平衡导致一些地区的旅游专业人才匮乏,严重遏制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专业教育涉及的饭店、景点景区、旅行社专业中,饭店专业起步较早,其实践的机会也最多,因此其专业教育的发展较为完善。但旅行社和景点景区专业的发展相对来说较为薄弱,人才的培养相对不足。其次是高层次专业人才方面。据国家旅游局人事司资料显示,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正规旅游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的学生只有30万,而博士生和研究生分别为115名和1317名,对比可以看出,其旅游高层次人才基数极小。

(四)旅游专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随着我国现阶段旅游教育的不断发展,其教育规模不断增大,专业师资力量的匮乏成为影响我国旅游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我国现阶段的旅游教育专业大多是在历史、地理学科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在专业的任课教师中,有一部分教师并不是旅游专业毕业的,这导致了旅游专业的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科研成果不多,学术水平不高。高校旅游专业教师队伍中还存着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研究,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这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另外,中职学校过于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研究。这两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均不能够满足旅游市场多样的需求。

(五)专业教育与行业之间的联系不紧密

作为一门职业性学科,旅游教育应该通过大量的实践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满足旅游行业市场对学生的需求。这就需要旅游教育与旅游行业紧密地联系起来,积极的开展合作。然而现阶段专业教育与行业之间的合作只停留在表面上,院校的教育内容不能很好地适应行业需求,行业也不能充分地利用高校的资源。

三、全域旅游时期我国旅游教育的对策

(一)正确定位旅游教育,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首先,根据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从思想、业务和能力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其中,服务意识、创新意识、职业道德和实践能力是教育的重点。其次,发展旅游教育特色,将地域文化充分融入旅游教育当中。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地方区域设置一些选修课程,也可以针对地方的风俗、文化等开设课程,将突出地域文化真正列入旅游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当中,凸显地域特色。教师可以将实际案例融入教学当中,将与地域文化和旅游相关的知识充分结合起来,形成含有地域特点的特色课程,发挥地域优势。

(二)积极创新旅游教育方法

现阶段我国旅游教育要凸出其职业性的特点,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和实践并重上。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将景点景区考察、社会调查以及毕业设计等内容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旅游路线选择、旅游规划、旅游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实践练习,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一些实践案例,让学生了解现代旅游行业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当前全域行业前沿知识、热点问题的介绍,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全域旅游的走向。

(三)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优化教师队伍

为给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人才,可以通过建立认证制度来保证旅游教育教师的职业化。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其一是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引进,从优秀的旅行社、旅游企业等吸引一些优秀的人才进入校园,填充我国旅游教育的师资力量。其二是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培训,例如有计划地让教师到一些具有办学特色、实践教学优秀的学校甚至是国外的优秀学校中去学习深造,以提高学校教师的能力。其三是增设兼职岗位,将一些优秀的旅游行业培训教师引进到学校之中,提高教育的专业水平;或定期地邀请一些业内优秀人士到校内开展讲座,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四)整合旅游院校资源,培养高端人才

全域旅游的发展需要“高、尖、新”的旅游人才,而旅游院校担负着资源整合的重任。应增加旅游专业硕、博研究型和应用型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增设博士、研究生培养专业及方向,改革硕博招生及学习模式,扩大旅游“塔尖”的人才培养规模。

目前,我国旅游业正处于全域旅游的发展时期,与世界旅游强国相比,我们仍缺乏综合能力强的旅游业人才。旅游教育近年来所取得的成效仍落后于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要想培养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人才,只有积极调整培养策略,吸收复合型人才,创新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旅游人才。提高中国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用性,是未来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 参 考 文 献 ]

[1] 严俊俊.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0.

[2] 袁媛. 中国旅游人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3] 李丽娜.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反思与重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4] 郭福生,张国庆,姜伏伟,姜勇彪,叶张煌. 我国旅游地学及其学科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资源与产业,2011(6):94-100.

旅游网站建设现状分析 第7篇

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Destination Marketing System)是一种现代旅游信息化的应用系统,它以互联网为平台、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建设,其主要目的是整合目的地旅游的各种要素,把高效的互联网营销和目的地的旅游咨询服务结合在一起,使目的地旅游产业在旅游市场上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通过DMS,政府建立权威的目的地旅游官网,为游客提供及时、准确的目的地信息,对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形象的塑造和宣传;同时建立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目的地旅游产品的在线预订服务。DMS已成为旅游行业信息化的一个核心系统。

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区都已建立起DMS,取得了一些效果,但DMS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着政府管理DMS效率低、营销推广落后、获利能力差等问题,导致用户体验差、访问积极性不高,制约了DMS的运营效率。因此对目前各省市区已搭建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构建水平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文献资料的调查,深入了解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特征、作用和相关研究的发展动向,并通过文献深入研究旅游网站评价的原理与具体方法,进而提出适合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后,由专家评判员进行网站调查和具体测评,对我国31个省区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旅游官网)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利用李克特五点式量表进行,从高到低分为五个等级,客观性的数据采用调查统计来获取,主观性的数据采取专家打分平均的方法,具体评价标准将在后文中介绍。

本研究的评判员共5名,5名评判员都是来自旅游管理和电子商务方面的专家,5名专家中设1名主评判员和4名副评判员。所有评判员的一致性比率达到75%以上,则评价结果被认可,算出平均值;若一致性比率为50%,则需要重新评价,若一致性比率不变,则以主评判为准。评价时间为2015年1月2-15日,其中2月2-4日为试评时间,正式评判时间内,5位评判员使用配置基本相同的电脑进行网站浏览和纪录。

三、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本文综合旅游网站评价和DMS评估的现有成果,结合DMS的运营现状,并充分咨询专家意见,依此来确立DMS的评价体系,将DMS网站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两级(见表1)。一级指标5个:“界面与风格”、“信息功能”、“在线交易与服务”、“营销与互动”、“管理与运作”,5个一级指标进一步分解成20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标准及数据获取方法见表1。

(一)界面与风格

网站风格是指网站的整体形象给浏览者的综合感受,是网站页面设计上的视觉要素组合在一起的整体形象,是网页特色的体现。突出的网站风格能有效地向游客传递鲜明生动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并给访问用户带来愉悦感,留下深刻的印象。

“界面与风格”下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突出程度”、“界面风格突出程度”、“外语界面提供的程度”、“栏目设置的合理性”四个二级指标。

(二)信息功能

信息功能是DMS最基本的功能,大部分的旅游者都要求全面的专业化信息来辅助自己的决策,旅游信息的质量与效率已成为旅游目的地差异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成熟的DMS应整合旅游目的地的信息资源,实施全面的目的地信息管理。DMS不仅要提供与旅游活动相关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信息,还应提供行程安排、特色旅游项目、风土人情、旅游企业等组合信息。为使游客方便获取信息,DMS网站应做好信息组织、信息更新和信息互动,同时具备站内检索功能。

本文通过“信息全面”、“信息表现形式”、“虚拟旅游”、“电子地图”和“站内信息检索”五个二级指标来衡量DMS网站的“信息功能”。

(三)在线交易与服务

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应提供电子商务平台,游客能够在线预订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使之成为目的地旅游企业新的营销渠道。同时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的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DMS网站在线服务功能的强弱。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在线服务功能主要是面向游客,通过DMS网站的各种应用软件系统来实现,DMS在线服务的形式主要有:在线咨询系统、在线行程规划系统、在线投诉系统。

在线咨询系统除提供文字交谈,还提供表情、图片、语音交流,是一个与游客在线沟通的实时平台。

在线行程规划系统可根据游客的旅游诉求在线规划旅行程,游客只要在网站上输入自己的兴趣爱好、经济承受能力等信息,网站就可以为游客推荐个性定制的旅游行程。

在线投诉系统为游客提供网上投诉服务,方便游客反馈意见,得到及时的回应。

综上所述,本文将“在线交易与服务”分为“在线预订”、“在线咨询”、“在线行程规划”和“在线投诉”四个二级指标来衡量。

(四)营销与互动

通过网络营销能够达到传统营销难以达到的营销效果,网络营销的方式有多种:提供目的地旅游宣传资料下载;通过电子邮件向潜在游客发送目的地服务信息和促销信息;营销推广活动;网络广告,在网站的适当位置做目的地旅游产品广告;还可以是微博、微信营销。

同时DMS还应具备互动功能,互动的主要形式有社区、论坛和旅游分享系统。通过社区和论坛这些个性化网上交流工具,游客或潜在游客、旅游管理机构、旅游企业可以在线“会面”和交流,用户在这里关注他们对旅游目的地最想关注的事情,目的地营销组织也可以设置特定的讨论专题,来广泛收集各种意见,接受反馈信息。旅游分享系统提供游客相互交流旅游信息和旅游体验的场所,一般包括图片、游记、博客等。

综上所述,本文将“营销与互动”分为“主动营销功能”、“社区、论坛的建立”、“旅游分享功能”三个二级指标来衡量。

(五)管理与运作

管理与运作指的是DMS网站内部管理维护和外部宣传推广情况,直接体现出网站的运营水平。在深入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检索到主页的难易程度”、“日均IP访问量”、“内容更新频率”和“外部链接数目”四个客观性的二级指标来衡量。

四、计算与分析

(一)界面与风格分析

界面与风格指标下四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分别是3.39,3.42,3.16和3.57,这表明目前我国DMS网站在界面与风格上整体水平一般。有一半的网站(50%)在“目的地形象的突出程度”上得分低于3分,这些网站没有突出目的地形象的要素。在“界面风格突出程度”上不同网站差异明显,有11个网站得分为5,这些网站风格突出,风格与主题相符,用户体验较好;也有5个网站得分为1,页面设计落后,风格不突出,可用性差。在“外语界面提供的程度”方面,提供外语界面最多的福建省旅游官网有11种外语界面,还有17个网站(54.8%)只有英语界面或没有外语界面。“栏目设置的合理性”是界面与风格的二级指标中得分最高的,说明目前DMS网站在栏目设置方面整体较好。

(二)信息功能分析

信息功能指标下五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分别是3.61,2.8,1.75,2.52和2.9。“信息全面”是得分最高的二级指标,18家网站(58%)的得分在4分以上,大部分DMS网站提供了大量的旅游产品信息和服务信息,但是大部分DMS还存在信息更新慢,有效信息少的问题。“信息表现形式”得分不高,目前DMS网站信息表现方式较单一,大多采用文字、图片和少量视频来表达信息,一些网站的图片和视频质量不高,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虚拟旅游”是信息功能的二级指标中得分最低的,在31个省区的网站中只有15个网站(48%)提供此项功能,在这15个网站中只有少数几个网站的虚拟旅游功能是可以正常浏览的。“电子地图”功能得分不高,大部分网站此项功能不完善或可用性差。“站内信息检索”功能绝大多数网站(87%)都具备,基本能满足用户的使用,但是系统检索的“智慧性”缺乏,普通没有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的信息检索。

(三)在线交易与服务分析

在线预订与服务指标下四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分别是1.77,1.35,1.16和2.94,31个省区的DMS在在线预订和服务方面整体水平低。在所有网站中只有10家网站能够在线预订旅游产品,少数网站与专业的在线旅行服务商合作,由在线旅行服务商来提供预订服务,在这10家网站中能预订的产品种类少,基本以预订景区门票为主,能预订3种以上旅游产品的网站只有四家(北京、山东、湖南、湖北)。“在线咨询”和“在线行程规划”方面,大部分DMS网站基本没有这两项服务,少数网站有此项功能,但可用性一般,在线咨询系统较好的是山东省,提供在线行程规划的只有天津和河南。“在线投诉”功能绝大多数网站(87%)都具备,基本能满足用户的使用。

(四)营销与互动功能分析

营销与互动指标下三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分别是2.91,1.61和1.23。在“主动营销功能”方面,大部分省区都建有微博、微信平台,但营销方式单一,缺乏整体营销,只有少数省区提供手机APP、自助导游软件、旅游杂志等多种主动营销工具。只有10家网站建有社区、论坛,但是社区论坛更新慢,发贴数少,注册人数少。只有5家网站提供“旅游分享功能”,在这5家网站中,来自游客分享的游记、博客、图片数量非常少。

(五)管理与运作分析

管理与运作指标下四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分别是4,2.01,2和1.77,管理与运作方面我国31省区DMS总体水平不高。通过百度调查,各省区网站都能较容易被检测到,以各地旅游局或旅游官网来检索,全部都出现在第一个页面的第1-10名。日均IP访问量总体较低,日均IP在10000以上的只有四家网站,分别是北京、河南、山东和四川。跟踪调查显示,31家网站更新频率低,大多数网站是两三周才更新一次,也有少部分网站上的内容还是两三年前发布的。外部链接数目普遍偏少,有17个网站的外链数目在50个以下,网络推广宣传力度极为不够。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我国31个省区DMS进行测评可以看出,目前我国DMS还存在许多不足:目的地形象不突出,信息更新周期长、信息表现方式单一,虚拟旅游缺乏,在线交易环节不完善,无定制化服务,主动营销效果差,管理与运作水平不高。我国DMS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亟待提高运营效率。

(二)建议

1、突出主题和风格,有效传递目的地形象

DMS网站应主题鲜明,定位准确。网站的主题要突出旅游目的地形象,网站的风格能够表达出主题,让潜在游客打开网站能获得深刻的第一印象,并能感知到目的地形象。同时,网站的界面要简约,内容不能过于繁杂,信息过度堆积,以使用方便为前提,尊重游客的浏览习惯。

2、丰富信息表现形式,满足游客浏览需求

在DMS的运营中需及时更新信息,争取做到同步更新。除了文字和图片,DMS还可以采用动画、视频和三维全景、虚拟旅游等多种表现手段全面展示目的地旅游信息,增强游客对DMS专业性、及时性和有效性的认可程度。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推进,基于移动设备的信息展示尤为重要,应积极开发与DMS相关的应用软件,并推送到终端,以新的方式吸引游客。同时应提升系统的“智慧性”,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检索,挖掘和引导游客的潜在消费需求。

3、完善在线预定,丰富旅游产品种类

在线交易是DMS的薄弱环节,远不能满足用户在线预定的需求。DMS应完善在线预定系统,提供丰富全面的在线旅游产品,在初级阶段也可和专业的在线旅行服务商合作(如携程、艺龙等网站),由在线旅行服务商来提供预定服务。完善的在线预定服务可以增加用户的认可度,并能增加用户对网站的粘性。

4、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增强互动功能

在电子商务时代,自助游游客比重越来越高,自助游游客需要更好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对于DMS来说,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是一种必然趋势,在个性化服务中,游客可以选择自己想去目的地、喜欢的旅游方式和想要的旅游服务,顾客只要在数据库中留下这些信息,系统就可以将最符合条件的信息提供给游客,使游客直正体会到“我的旅游我做主”,这是能让游客产生购买动机的关键因素。

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现状与问题研究 第8篇

关键词:旅游服务,标准化,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已经逐步转向“服务型经济”。在2009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旅游服务行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已经被政策明确定位。这一定位不仅显示了旅游业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也对旅游服务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同时,这一要求也进一步明确了旅游服务行业的发展的方向。要提升旅游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就必须构建标准化的服务模式,对旅游服务行业进行规范化管理。

我国的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在过去的20多年里,随着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以及各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地方标准的制定实施,旅游标准化工作有序地展开。截至目前为止,我国颁布和实施的标准数量现已居世界之首,但是大多数标准的执行力度不够,实施效果有限,国际影响力不够。

一、旅游行业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工作现状

1. 国际方面旅游标准化发展的现状。

国际旅游标准化目前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国际旅游标准的制定主要通过大型国际标准化机构进行。国际旅游服务行业的标准化机构在全球范围、区域范围和国家范围三个层面展开工作。

(1)全球性组织。早在2005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简称ISO)就成立了“旅游及其相关服务”技术委员会(简称ISO/TC228),这成为了全球性的旅游标准机构。

截至目前,ISO/TC228已经颁布了18项国际标准,另有建设中、待颁布的标准8项。其中,正式会员国家达55个,观察员29个。ISO的各项标准主要由ISO/TC228下设的各工作组秘书处研究及制定(见表1)。在已经颁布的标准中,以娱乐性潜水服务标准居多,其它各项为旅游信息服务、旅游及相关服务和探险旅游等系列标准(见表2)。而在建设中和待颁布的标准以旅游及相关服务标准居多,其中的相关服务类别也有所增加。另外新增了自然保护区标准的制定,但对旅游住宿方面的标准建设仍较少(见表3)。

ISO/TC228所颁布的标准,主要集中在对单个旅游项目服务标准的制定,标准内容具体而有针对性,标准内容非常详尽。这些标准都具有很强的国际影响力,主要是因为这些标准的制定均依托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组织。由于不同的秘书处负责制定不同的标准,这些服务标准体系性不强。

表1 ISO/TC228工作组名称

表2 ISO/TC 228已经发布的旅游标准类别

(2)区域性组织。欧洲标准化协会(简称CEN)也专门就旅游标准化的制定,设立了“旅游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CEN/TC329),该协会也是唯一的区域性国际标准化组织。该委员会下设了五个工作小组,负责各类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到2010年7月,CEN/TC329已制定十项标准,主要集中在旅游住宿、旅行社、娱乐性潜水、语言和导游服务等方面,其中不少CEN/TC329制定的标准已经上升为国际标准。

(3)国家组织。在旅游标准的制定及实施方面,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等国在欧洲旅游标准的建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德国、西班牙的旅游化标准工作重在编制术语标准,而法国的标准体系更为宽泛,所编制的国家级旅游标准数量居欧洲各国之首。与ISO/TC228和CEN/TC329所颁布的标准相比,欧洲各国制定的标准范围更广、细分更为明显。这些旅游标准化的项目涵盖了包括服务通用语言、信息提供、信息标识等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以及详细的服务供应商要求、服务标准要求、旅游游览服务标准。标准影响范围包括饭店、露营地、康体水疗、海滩、自然保护区、会议场馆、高尔夫球场、滑雪站、探险旅游、停车场等。

表3 ISO/TC 228待发布的旅游标准

美国虽然是ISO/TC228的观察员,但其高度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成熟的国家级专业标准制定机构(SDO)使得标准化工作对政府组织的依赖性很低,美国的官方层面联邦政府以及其州政府都没有制定旅游标准化的部门,并且美国民间也没有相关的制定旅游标准化的组织。

在亚洲,日本的旅游标准化主要通过系统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而对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更多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产权,获取经济利益并控制和占领国际市场。日本在制定和实施旅游标准化的过程中,主要思路是:依靠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具体业务就主要由日本标准协会下属的研究工作组来完成。

而在泰国,亦主要由政府主导制定旅游标准,而标准化工作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方面,作为旅游区开发投资的控制工具;另一方面,建立旅游质量标准体系。

2. 我国旅游服务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起步的里程碑在1987年《旅游涉外饭店星际划分与评定》标准的发布,这就成为我国旅游业标准化工作的开端。我国的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1995年成立,专门负责统筹我国旅游业标准化工作。2000年,该委员会秘书处首次制定了《旅游业标准体系表》,又在2009年颁布的《全国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2009—2015)》中,针对近年旅游业的发展对该标准化体系表进行了修订。至今,我国颁布实施的旅游业及相关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已经超过150项。

3. 我国旅游服务标准体系的现状。

我国旅游服务标准体系的建立主要依据《全国旅游业标准体系表》、《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GB/T 24421—2009)等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而制定。

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全国旅游业标准体系表》,该标准按照标准技术内容的共同特性,将总体系分为四大分部体系,并在每个分体系下按照标准的一般划分和构成要素划分方法将总体系框架内容进一步分解和细化(见图1)。

图1《全国旅游业标准体系表》关系图

其次是《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GB/T 24421—2009),该标准的结构主要包括四大部板块的内容:即旅游标准化的基本要求、旅游标准化体系、旅游标准编写以及旅游标准实施及评价。服务业组织的标准体系由以下三大子体系组成。该标准体系结构(见图2)。

图2《服务业组织标准工作指南》标准体系关系图

参照国家旅游标准发展规划和工作指南的指导,国内的部分省市已拟定了符合当地特点的地方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编制了地方旅游标准体系表,并颁布了地方旅游服务标准。例如北京、四川等省市分别出台了《北京市旅游标准发展规划(2008—2012)》、《四川省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等地方规划,为提升地方旅游企业实力,促进旅游业品牌化、规范化发展起到了指引性作用。

在国内各省、市积极开展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建设的同时,不少著名景区也开始建立自己的旅游标准,如《青海湖风景区旅游服务标准》、《九寨沟景区旅游标准》等,这些景区旅游服务标准的制定对于规范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打造景区旅游服务品牌形象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我国旅游服务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1. 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有待完善。

随着我国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的发展,虽然表面上地方性旅游服务标准基本建成,但旅游服务标准体系的构建仍然相对滞后。我国现有的地方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大多基于《全国旅游业标准体系表》和《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而制定,但不同地区制定的标准体系划分并不完全一致。部分地方标准采用《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的标准体系结构,同时也有不少地区采用《全国旅游业标准体系表》的模式构建本地旅游标准体系。但即便是采用相同的体系结构,在制定过程中,子体系的划分规则也各有差异。

国家层面旅游服务标准体系的缺失,导致无法为地方旅游服务标准体系的建立提供引导;另外,由于对旅游要素划分缺乏统一规则,容易造成标准的缺失。

2. 地方标准类型多样,发展程度不均衡。

我国在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总体呈现出多地域、多类型、分散化等特征。从制定标准的数量来看,我国东部城市制定的标准数量较多,西部次之,中部最少,反映出我国不同地区旅游标准化工作发展不均衡。从标准要素的角度来看,针对旅游要素的标准远多于针对旅游基础的标准,如旅游景区服务标准较多(如千岛湖风景区旅游服务标准以及黄山景区服务标准等),而旅游交通服务标准较少。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背景下,区域旅游合作却常常遭遇行政区界限制和跨界资源配置的矛盾,区域内各个成员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就阻碍了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建立,这样也就对区域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埋下了巨大的障碍隐患。

3. 旅游标准化指标覆盖范围覆盖较窄。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服务业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在发展传统的旅游项目基础上,休闲度假、生态旅游、探险旅游等项目也在消费者中开始流行。国际上针对娱乐性潜水、保健旅游服务、高尔夫服务、海滩、游艇俱乐部服务等项目的标准化工作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而目前我国旅游服务标准化主要还是集中在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的等级、星级评定,而对其他指标的关注度不够。

4. 标准起草多元化,推行过于行政化。

我国目前标准化建设工作从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转变为政府、行业协会、相关企业与研究机构四个层次共同参与的局面,这极大地提高了标准制定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但在标准的推广上仍主要依靠政府通过行政职能推广标准化工作,由于企业和消费者对标准化工作认识不够深入,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政府行业管理的意愿,对涉及的行业、企业与消费者本身利益的提升体现较少,所以,相对地,旅游类型的企业参与积极性比较低。

5. 标准制定更新慢。

在我国现存的标准中,不少标准制定时间较早,而在近年没有随着旅游业、服务业的发展而进行修订,造成不少标准因为更新缓慢,而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另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很多新兴旅游项目在消费者中日益流行,对这些项目很多关键指标标准缺乏。

6. 标准化实施效果不理想。

我国现行的旅游服务标准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等级评定标准,二是规范要求标准。针对硬件的标准一般较容易制定等级评定标准,而针对软件内容的标准因为具体等级难以划分,所以往往以规范要求的形式出现。然而,因为这两种标准的驱动路径不同,等级评定因其容易被消费者感知,能够为企业提高服务质量提供市场激励。相反,规范要求的实施虽然能够提升内部服务质量,但宣传效果难以与等级制度媲美、质量难以量化因而很难被企业坚持实施。

三、促进我国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的对策

1. 突出特色,规范地方标准。

我国旅游标准化从服务要素的角度可体现在以下四方面:即对从业人员资质认定、旅游服务提供单位质量、旅游信息服务的规范以及为上述标准提供一致性、规范化的术语。而这四个要素又可以分别以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展开旅游标准化工作。我国政府应该首要地先从国家层面对旅游服务标准体系进行规划,进而起到对地方标准体系的引导和规范作用。统一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有助于形成统一的市场信号,提高消费者对标准的认知度,从而帮助消费者理清服务企业的质量水平。

而地方旅游服务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应注意在统一的标准体系下突出地方特色标准体系建设,在标准化服务中体现地方传统民俗和文化。

2. 加强区域性旅游标准的共享,实现跨地区合作。

2007年长江三角地区发布的《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规范》成为区域旅游标准一体化建设的典范。在北京发起“9+10”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在旅游市场共建、旅游标准互认等方面加强合作。2012年,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项目提出加快建成区域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的目标。以上这些事例都很好地说明了区域性合作能够从整体上塑造和提升该区域的旅游形象,培育出区域性旅游市场。区域性旅游标准的一体化要求政府加强总体规划,引导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机制。

3. 加强建设从业人员的资质认证体系。

根据相关数据表明,旅游服务质量水平的高低与提供服务机构的员工素质呈正相关关系。制定从业人员资质认证标准有助于规范行业服务提供标准,提升服务质量,同时也能够为参与企业提供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增加优秀企业辨识度,从而为参与方制定从业人员资质认证标准提供动力。

4. 建立“三位一体”的标准化管理模式。

在国际上,旅游标准化管理的一般模式为:首先,政府从行政上给与引导,然后行业协会等民间机构参与标准的具体制定,同时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认证和监督。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针对我国国情,也可以建立标准的制定—实施—监督相分离的管理模式,以政府为主导,在带动企业、行业协会参与的同时,以力求调动消费者们参与标准化建设的热情,通过消费者们的需求进而吸引企业的参与。再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标准体系进行认证,提高标准化的效率,并要保证评价的公正性,通过权威的认证证书提高顾客的认知程度,增加优秀企业的辨识度,提升旅游服务企业实施规范要求的积极性。

5. 协调标准化的更新周期,兼顾标准的时效性和稳定性。

旅游服务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应结合各关键指标的特点,参照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发展情况,制定更新和修订的时间,使旅游服务标准能够适应行业和时代的发展。

6. 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

旅游服务标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最佳秩序”,而标准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发挥,需要引入评价体系对其进行检验。标准中的关键环节、关键指标应相应地成为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和指标,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实现对标准实施效果的评价、监控、预警和协调作用。

四、结语

从上文可以看出,虽然我国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起步较早,发展成果显著,但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不完善,不少标准实施效果较差。通过从国家层面规范标准体系,在地方层面结合本地情况突出地方特色,横向联合建立区域旅游服务标准,在标准体系制定过程中体现关键指标的重要性和完备性,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同时定期对标准进行更新,体现标准的实效性,对我国旅游服务标准化的进一步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肖平.浅析旅游服务标准体系构建[J].商品与质量,2013(10):313

[2]张凌云.从旅游到休闲:标准化工作的新起点和新任务[J].中国标准化,2011(5):24-28

[3]陈银龙.浅谈我国旅游标准化[J].大众标准化,2006(11):54-56

[4]韩通.中外旅游标准化发展模式评析与经验借鉴[J].科技和产业,2012,12(3):16-19

[5]GB/T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一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S]

[6]GB/T13016—2009,标准体系编制原则和要求[S]

[7]GB/T24421—2009,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S]

[8]邓颖颖,周磊.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本土化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11):49-59

[9]张懿玮.旅游服务标准:等级评定还是规范要求[J].标准科学,2013(2):62-66

[10]张明兰.国际旅游标准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下)[J].上海标准化,2008(9):9-12

[11]吴慧英.标准化助力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思考[J].中国标准导报,2012(4):41-43

海南旅游网站的发展现状和策略研究 第9篇

关键词:海南,旅游网站,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旅游业有着深刻的影响, 为旅游网站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在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经济发达地区, 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使用旅游网站进行信息查询, 旅游住宿、旅游景区、旅游交通的预订, 旅游体验的交流等。而在海南, 旅游网站的发展才刚刚起步, 虽然还不是很成熟, 但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旅行社、酒店和专业性的网络技术公司开始建立旅游网站。例如, 旅游景点利用网站介绍旅游资源, 旅行社通过网站发布旅游资讯和在线旅游产品销售, 游客在社区交流平台上分享各自的旅游心得, 更有旅游行业的垂直行业门户站点为广大网民提供完整、丰富、权威的综合商旅与个人出行服务。

一、旅游网站的概念与功能

(一) 旅游网站的概念及作用

旅游网站是指基于企业内网 (Intranet) 和企业外网 (Extranet) 拥有自己的域名, 由若干个相关的网页组成, 存储在服务器上的旅游信息的站点。旅游者可通过旅游网站查询所需要的旅游目的地信息和服务。旅游过程一般包括行前决策过程、出行旅游过程、旅游后行为等三个主要过程。旅游前决策过程会经历确认旅游需求、收集旅游信息、评估旅游方案、做出旅游决策等阶段;出行旅游过程是旅游者从居住地出发到目的地进行旅游, 最后回到居住地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旅游后行为是旅游者在旅游后体会到某种程度的满意或不满意, 会寻求或交流能证明旅游产品价值高 (或低) 的信息。因此, 信息在旅游者, 特别是散客自助游的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这恰恰为旅游网站和旅游电子商务的异军突起提供了契机。

(二) 旅游网站的功能

1. 查询功能。

从旅游者的旅游过程来看, 对信息的查询一般包括三种:旅游前信息查询、出行旅游过程中信息查询和旅游结束后信息查询。

2. 个性化服务定制功能。

个性化服务定制即根据客户的需求信息帮助客户寻找适合其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信息, 并且这些信息是动态的, 随时可以修改和删除, 这是旅游网站及旅游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趋势。在发达国家, 个性化服务定制已成为旅游网站, 特别是在线预订服务类网站必备的功能和利润的主要来源。

3. 支付功能。

旅游者特别是散客, 到达旅游目的地之后, 当一个景点游览结束之前可提前上网进行信息查询和网上预订, 通过网上交易和支付, 提前预订下一阶段的行程。而游客在外旅游也不方便随身携带大量现金。因此, 要顺利完成这种支付, 也是旅游网站需重点拓展的一大功能。

4. 互动功能。

随着旅游者自主意识的增强, 在旅游前不单单需要查询, 更需要与专业咨询人员进行商议和沟通;在旅游过程中会不断调整线路, 改变行程;在旅游结束后需要对旅游体验作出评价,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这就需要旅游网站能实时与游客互动, 时刻注意捕捉游客需求, 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

二、海南旅游网站的类型及信息提供

(一) 海南旅游网站的类型

通过百度搜索引擎输入“海南旅游网站”后出现的结果, 并进行实际的登录、查看和体验, 把海南省的旅游网站主要分为三类。

1. 信息资讯类。

主要包括旅游资讯、旅游新闻、旅游动态和门户网站旅游频道。例如, www.visithainan.gov.cn, wwwhiholiday.com、www.yanoda.com等。

2. 服务类。

主要包括政府网站、景点搜索、酒店订房服务、网络联盟、旅行社网站等。例如, www.hntour.com, wwwethainan.com, http://tourism.hainan.gov.cn。

3. 特色类。

主要包括自驾游、自助游、攀岩、徒步、户外运动等专业性比较强的旅游网站。例如, http://bbs.8264.com, www0898players.com, http://www.hainanyouthhostel.cn等。

(二) 海南旅游网站信息提供

1. 旅游目的地信息, 包括旅游地的自然、地理、气候资料, 交通便利性、经济发展状况、旅游新闻和动态、民俗风情、主要节庆、主要景点及分布等信息。

2. 景区 (点) 信息, 包括景区 (点) 的名称、开发状况、特色景点、活动项目、开放时间、门票价格、最佳游览季节、游览路线, 景区之间的交通、景区 (点) 的联系电话等, 各景区 (点) 的游客数量、游览方向等。

3. 宾馆饭店信息, 包括住宿预订信息、宾馆饭店的名称、位置、级别、服务设施和项目、接待能力收费标准、特色饭菜、联系电话、宾馆饭店与车站、机场、码头等的距离和交通。

4. 交通信息, 包括旅游交通图、车次信息及与外界联系情况等信息、售票网点的分布和预订、预售等信息, 旅游景区 (点) 的交通线路、旅游包车、车辆租赁等服务状况、车型、车况、价格、车辆供给状况和手续办理等。

5. 娱乐信息, 包括娱乐中心、影剧院、健身、休闲设施等的分布、营业时间、联系电话和交通状况等。

6. 购物信息, 包括旅游地的旅游纪念品、特色产品、大型商场、超市、购物中心、购物街等各自的特色和分布、营业时间, 旅游纪念品、当地的特色产品的质量及市场行情等。

三、海南旅游网站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 信息资讯类旅游网站的发展现状

第三方机构在行业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组织和协调作用, 是衡量一个行业信息化和电子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海南的信息资讯类旅游网站大多属于第三方机构运作。其主要服务职能在于面向旅游者的旅游信息发布和面向旅游企业的营销推广。目前, 海南的这类网站多由专业互联网企业运营, 在网络营销方面具有较丰富的经验, 在整个旅游行业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担当着重要角色, 是推动旅游网站和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助推器。

但是, 这类网站也存在不足。首先, 第三方机构运作的旅游网站对整个行业的业务整合力度有限, 特别是门户类旅游网站的业务重点在营销和推广, 并不涉及旅游业务运营。其次, 海南的这类网站基本上是朝“大”与“全”的方向发展, 网站定位雷同, 栏目设置千篇一律, 而且各类资讯缺乏原创性, 大部分旅游相关信息是网站之间互相抄袭的。这可能与对“旅游网站”的发展方向不明确有关, 信息资讯类旅游网站什么信息都提供, 包括酒店信息、机票信息、景区景点信息, 甚至包含自驾游、自助游信息。有些网站已经意识到这样的问题, 开始尝试往专业化方向发展。而这又带来一个问题:缺乏专业指导, 这类网站的方向一旦选择错误, 就会局限自身的发展空间。

(二) 服务类旅游网站的发展现状

服务类旅游网站的主要职能在于旅游服务的支持与增强。它们直接参与或介入旅游服务的某些环节, 从而获得服务增值收益。例如, 海南的很多酒店加入“携程网”, 通过提供酒店预订服务获得收益;“E假海南”为游客提供专业的度假旅游设计服务, 拓宽了旅行社的盈利渠道。服务类旅游网站对于改进传统旅游服务的方式, 加快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 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类网站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服务项目单一, 而且同质化现象严重, 众多网站的服务项目仅限于旅游线路和景区景点的介绍、订机票、订酒店、租车等传统服务项目, 而在线专业的旅游线路设计、游客自助式的旅游服务等是薄弱环节。二是有效信息量少, 网站更新速度慢, 游客很难获得及时、准确、详细的信息, 游客的询问常常不能得到及时回复, 致使游客对网站失去信心, 访问量减少。三是缺乏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定制服务是旅游从中低端走向高端的必经之路。例如, 优质的旅游网站可以担任游客旅行的专业顾问, 为游客制定个性化的出行计划, 帮助预订旅行线路。通过专业的服务, 开发高端客户, 而海南旅游网站几乎没有开发这项功能。四是多数服务类旅游网站仅仅把网络视为介绍企业和旅游线路的手段, 没有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将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和客户关系管理“搬”到网上。五是服务类旅游网站业务覆盖面过窄, 仅限于机票预订、旅游线路的预订、酒店预订, 未把业务延伸到核心领域, 基本上是处于网上查询和预订、网下交易和结算的状态。

(三) 特色类旅游网站的发展现状

该类网站最初主要以论坛形式存在, 针对散客、自由行游客以及本地客源组织一些有特色的旅游活动, 例如, 户外运动、定向越野、拓展训练、徒步旅游、自驾车旅游、攀岩登山、原始森林探秘、漂流等专业性比较强的旅游活动。随着在特定人群中人气的不断提升, 逐渐演变为提供旅游景点介绍、接机送站、特色酒店、旅游线路、美食特产及自助游攻略等方面信息的特色类旅游网站。游客或其他人员可以通过注册, 登录到这类网站免费发帖和发布信息, 发起和组织相关的旅游活动。这类网站对特定人群有着较大的吸引力, 而参加这类网站活动的旅游者多以回头客为主, 而且该旅游人群与普通游客相比, 对旅游有着强烈的自主和参与意识, 对旅游的体验性要求高。但从总体上说, 这类网站的影响力还远不如上述二者。

四、海南旅游网站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 信息资讯类旅游网站

1. 扩展服务内容。

由纯粹的发布信息、网络营销与推广向全方位服务发展, 实现集信息实时发布、旅游线路预订、费用在线支付、旅游服务监控、投诉管理于一体的“一站式”旅游服务。

2. 扩大服务范围。

应利用技术优势和营销推广方面的丰富经验, 主要定位为中小旅行社提供服务。为他们提供PSP (网络促销服务商) 和ASP (应用服务提供商) 业务, 包括网页制作、信息发布、网站建设与维护、网站推广等, 同时提供旅游管理系统和网站相关业务培训等服务。满足中小企业在信息化社会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以全程、全面、完善的服务和技术解决方案开辟出一条新的赢利渠道。

(二) 服务类旅游网站

1. 大型服务类旅游网站应加快完善旅游网站的运作方式, 加强网络营销推广力度, 构架网上支付平台。在营销手段上, 充分利用门户网站宣传、搜索引擎优化、社区与论坛等新型营销手段。在内部管理上, 企业要加强与电子商务系统的结合, 利用旅游网站和相关的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与上下游旅游企业的业务集成, 促进经营模式转型升级。

2. 中小型服务类旅游网站应多在“特色化”上多下功夫, 凸显个性化服务。充分利用旅游网站“7×24”全天候、双向、互动交流的特性, 开发并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在特色化和个性化潮流的带动下, 一些面向专门细分市场的自助式、超市式旅游服务网站数量会不断增加。

(三) 特色类旅游网站

1. 特色类旅游网站要加强同业务相近的公司、企业、行业协会、车友会等各类组织加强跨行业合作, 通过优势互补、整合资源, 走共同发展的道路。

2. 特色类旅游网站要更加注重会员与网站之间以及会员与会员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互动交流, 不断开发新的特色旅游活动, 完善网站特色服务、增加其在特定人群中的人气, 从而促进该类网站的发展。

3. 特色类旅游网站要特别强调网站内容的原创性, 特别是旅游攻略、游记、旅游体验、专业性旅游装备等栏目的内容。只有这样, 才能迎合该类网站会员的需求, 增加网站的点击量, 增强网站的转化率。

参考文献

[1].何科鹏, 赵炜.甘肃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分析及发展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2) .

[2].刘小航.桂林旅游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分析及解决方案[J].时代经贸, 2008 (6) .

我国奖励旅游现状分析 第10篇

奖励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因此,积极在理论领域探索奖励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及对策对我国奖励旅游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奖励旅游的概念及特点

1、奖励旅游的概念

目前还没有对奖励旅游的确切定义,相比而言世界奖励旅游协会的定义较全面,也较符合市场。据世界奖励旅游协会表述,奖励旅游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工具,目的在于协助企业达到特定的目标,并对于达到该目标的人员给予一个旅游假期作为奖励,同时也是各大公司安排以旅游为诱因,以市场开发为最终目的的客户邀请团。

2、奖励旅游的特点

(1)消费水平高。奖励旅游是公司为激励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或特殊客户往往不惜高价为他们安排与众不同的活动,像阿斯利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在新加坡对员工进行奖励旅游时特别邀请了深受员工喜爱的新加坡歌手阿杜为他们的晚宴助兴,并且为使员工充分享受购物乐趣还联系了环球免税店专门把其中的一天的营业时间延长到晚上11点半。据有关统计奖励旅游的消费水平是普通旅游的2-3倍,有时高达5倍。

(2)与常规旅游相比奖励旅游一般规模较大。现在进行奖励旅游的企业一般是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企业,他们组织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像03年10月美国康宝莱公司对员工进行奖励旅游就有12000多名销售代表参加。据‘奖励旅行会’研究报告,一个奖励旅游团的平均规模(人数)是110人。

(3)旅游行程安排特殊。企业进行奖励旅游的主要目的是达到特定的目标以及市场开发,为达到该目的行程安排应融入企业的文化, 组织精神,企业目标,企业形象等。并更多的安排公司或行业会议,各种参与活动或者个人无法单独完成的活动。

(4) 季节性不强。由于奖励旅游的购买者和消费者的分离,作为购买者的企业具有出行时间的决定权。为达到奖励旅游的最佳效果,一般企业会避开旅游的高峰。旅游业的季节性非常明显,奖励旅游的开展可以弥补旅游业在淡季的惨淡经营。

二、我国奖励旅游在发展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认识上存在误区

在跟从事旅行社工作的若干朋友的交谈中发现,即使是旅行社从业人员也很少了解它的内涵。根据董媛《奖励旅游产品实施效应研究———以重庆奖励旅游市场为例》在对“奖励旅游的认识”方面, 认为奖励旅游是“休闲度假, 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人最多, 占63%;赞同“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获得与公司领导和同事交流的机会”两个选项的人数次之, 均为53%;而肯定奖励旅游的激励作用, “体现个人荣誉, 激发工作热情”的人数只占到44%;最后, 同意奖励旅游“可以树立企业文化, 宣传公司形象”者仅占31%。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人认为奖励旅游是企业出钱作为福利的集体旅游。另外,笔者在阅读奖励旅游相关期刊中发现,现在大家对奖励旅游的对象全部集中在企业员工。笔者认为企业市场开发的重要客户,特殊消费者同样重要。企业的重要客户一般是经过挑选的对公司的发展生存有重要关系的企业或经销商。对这些人进行奖励旅游可以促进企业和重要客户的交流,了解市场行情,有利于稳定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奖励旅游的消费者是通过积累消费或者通过遴选的对企业忠诚的消费者,对他们进行奖励旅游无形中是一种广告宣传,有利于企业文化的传播,增加消费者的忠诚度。

2、理论指导相对缺乏

至今为止,奖励旅游方面的文章共30余篇,而单独关于奖励旅游的著作还没有。另外大家研究的重点大都集中在奖励旅游的运作方面,实用性较强,而关于概念,特性等方面的理论文章缺乏。

3、奖励旅游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行程安排相对乏味,参与活动项目安排较少。企业在购买时过度重视价格。根据董媛《奖励旅游产品实施效应研究———以重庆奖励旅游市场为例》在对使用者关于奖励旅游产品的感知调查方面 (问卷设置为多项选择) , 68%的使用者认为, 过去的奖励旅游产品“游程过于紧张, 令人感到疲惫”, 27%的人认为奖励旅游产品“单纯旅游, 没有宣传公司形象”, 还有25%的人觉得“旅游过程中企业文化体现不足”。而充分肯定奖励旅游的使用者人数很少, 表示“奖励旅游的激励作用很强”的人仅占24%。

另外,奖励旅游产品应积极加入具有社会意义的活动,旅游业的逐步发展使人在享受旅行乐趣的同时也应做一些有社会意义的事情。像美国英迈公司安排了125位客户到夏威夷岛上去帮助无家可归的人,他们主动为这些人搭建住处,还为住处的儿童建了一个操场,并为当地捐赠了电脑和小物品,主动为无家可归的人捐款4万美元。此举提高了企业形象,并且使参与者为自己能够做到力所能及的有社会意义的事感到心情愉悦。

4、旅游市场混乱

我国旅游市场特别是旅行社行业相对混乱,由于旅游活动的操作相对简单,产品可模仿性较高,造成我国旅行社的数量庞大,而真正有规模的寥寥可数。由于企业规模限制了他们对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当某一旅行社开发了某一旅游产品后,该产品马上被其他旅行社模仿甚至拷贝。由此导致的旅行社之间的竞争多为价格竞争,有时旅行社业务人员为得到业务而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这都严重损害了奖励旅游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媛.奖励旅游产品实施效应研究——以重庆奖励旅游市场为例.旅游学刊.2006 (, 6)

海南探险旅游的现状分析及建议 第11篇

关键词 海南 ;探险旅游 ;存在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 F592.9

Current Situation of Adventure Travel in Hainan and Suggestions

JIANG Hua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0228)

Abstract By explaining the meaning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adventure tourism,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Hainan adventure tourism are analyzed, and some valuabl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ainan.

Key words Hainan ; adventure travel ; problems ; suggestions

1 探险旅游的含义及分类

探险旅游是随着旅游业不断发展而新兴起来的一种旅游形式,是指旅游者到人迹罕至或者险状环生的特殊环境中进行的充满神秘性、危险性和刺激性的旅行考察活动。这种活动有别于常规旅游,它不绝对依托于常规的旅游设施,也不依托化的大众旅游线路和旅游资源,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可以根据旅游活动强度的大小,有着不同的危险程度级别,整个旅游活动中旅游主体参与性非常强[1]。这也充分体现人们在久居繁华的都市,厌倦车马喧嚣的生活后一种探寻自然,返璞归真,敢于冒险,不安于现状的一种渴求。

探险旅游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可以分为很多种,例如按照探险的性质可以分为硬探险和软探险:硬探险侧重于高危险性挑战性的“运动”, 而软探险则更侧重于计划好的新奇性的“旅行”。按探险目的可以分为体验风险乐趣,追求世界纪录和科学考察3类:体验风险乐趣是指探险旅游对于旅游者的核心吸引力并不是风险本身,而是隐藏在风险后面的刺激感和不确定性[2];而追求世界记录则是以追求世界纪录为目的的冒险旅行,如乘气球环球旅行等;最后一种是以科学考察为主要目的探险旅游,如海洋探险旅游、森林探险旅游等。但不管是哪种探险旅游,旅游者的参与度都非常高,因此又都是深度旅游。

2 海南探险旅游的现状

海南位于中国的最南端,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为其创造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自从2010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后,海南的旅游业得以飞速发展。四面环海形成了天然的屏障,这也是海南发展起步慢的一个原因,再加上季风气候的影响,使得海南岛上保留了一些未被开发的丛林和岛屿,也为探险旅游爱好者提供了场所。

对于国内旅游业来说,探险旅游还是一个新兴的旅游形式,因此在海南众多的旅游公司中,大多都侧重于向游客提供大众化的旅游路线和著名的旅游景点,例如三亚的亚龙湾和南山文化旅游区,游客感受到的是海景之美和丰富的地域文化,但是由于旅游人数众多和炎热的天气,游客的参与度往往不高。当然也有少数的旅游公司和专业的素质拓展公司看准海南丰富的未开发旅游资源,向游客提供探险旅游路线,例如探索无人岛等。因此从旅游公司提供的服务信息来看,海南的探险旅游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对于探险旅游爱好者来说,海南的探险旅游地点众多,资源丰富也极具挑战性,而且探险旅游的爱好者大多喜欢自由不爱被约束,因此单人游或者自发组织的小团体探险旅游相对于参加旅游团的爱好者来说人数要多一些,但未形成一定规模,从海南整体的旅游情况来看,探险旅游仅占冰山一角,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 海南探险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探险旅游对于国内旅游业来说是一个新兴的旅游方式,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尽管海南探险资源比较多,挑战性比较强,但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探险旅游存在以下问题。

3.1 相关部门或组织对探险旅游的重视程度不够

海南甚至整个国内的有关部门或者组织对探险旅游这一新兴的旅游形式的重视程度不够。首先是因为这一旅游方式进入国内时间短,理论界对这一方式的认知不足,使得国内缺乏有效的理论研究来支撑和指导目的地的具体实践开发;其次是探险旅游爱好者占旅游总体比例较小,相关部门或者组织认为探险旅游费时费力而且经济效益小,于是放弃探险旅游这片蓝海而侧重于在传统旅游方式的红海中竞争。

3.2 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探险旅游资源骤减

自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政策出台后,岛内发展最为迅猛的是房地产行业,“炒房热”成为最为普遍的现象,这推动了海南的经济发展。而房地产商都瞄准了在景色优美地段优质的地区建立别墅群或者旅游度假中心,于是原本用于探险旅游的无人岛或丛林等资源被不断地开发建房,探险旅游资源骤减,而且周围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3.3 探险旅游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探险旅游是一个集高冒险性和危险性、高刺激性和体验性等为一体的旅游活动,因此在安全保障、装备技术支持和规避风险等方面,要求相对比较高。由于我国探险旅游起步晚,当前的市场发展是很不规范。探险旅游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参加旅游团的探险旅游爱好者由于有专业的领队指导,其安全性较有保障,但单人游或者自发组织的探险旅游者由于缺乏专业性,在旅行中出现危险的概率会增大,而且缺少旅游者的信息,一旦遇险搜救人员的搜救任务也将无从下手。因此在探险旅游的安全管理制度方面还有待完善。

3.4 部分探险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低

海南的探险旅游的地点往往是一些植被茂密的丛林和远离陆地的无人小岛,其生态系统天然且完善,而有些探险旅游者环境保护意识低,在开展探险活动中不注意会将一些外界的垃圾留在探险点,这对当地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无人岛的鱼因被塑料袋缠住嘴而死亡等。

4 建议

4.1 重视探险旅游的发展潜力,进行差异化旅游建设

海南是一个极具旅游资源的地区,在同质化旅游景点严重的当下,要实现海南的差异化旅游竞争策略,除了利用现有的景观和人文景点来吸引游客外,更应该利用独特而又丰富的探险旅游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不满足传统浏览式的旅游方式,对未知的好奇心也在不断加重,渴求深入的体验式旅游,再加上传统旅游形式的红海接近饱和,而探险旅游形式的蓝海市场广阔,因此探险旅游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有关部门或组织应该对探险旅游形式引起足够的重视。

4.2 深化协同发展的意识,保护探险旅游资源

海南经济的发展应深化协同发展的意识,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资源,切不可牺牲原生态的环境为代价。制定并落实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保护原有生态系统的同时也为保护探险旅游资源而努力,这也将会随着探险旅游的发展而为海南岛带来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4.3 健全旅游业的安全管理制度

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是探险旅游发展的必备条件,相关部门可以在探险旅游区附近建立站点,为进入探险区的人员进行相关信息的统计,提供救援信息发送装置等,为探险人员在遇险时能及时求救做准备等。

4.4 探险旅行者加强自我道德修养

探险旅游爱好者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对所到之处的环境要加以保护,切勿将随身垃圾留在当地,这是探险旅游者基本的素质要求,加强道德修养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相关部门也可以制定相应的制度来强制要求探险旅游者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规范探险旅行者的行为,或者定时安排人员进入探险区清理探险旅游者的遗留物。

参考文献

[1] 任明明. 长白山旅游区探险旅游开发研究[D]. 北碚:西南大学,2008.

[2] 邹统钎,丛日芳. 探险旅游的安全管理研究[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339-343.

河南省旅游现状分析 第12篇

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的要求趋于多元化,尤其对外出旅游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河南是旅游大省,如何利用好现有资源做好、做强河南旅游,笔者从河南旅游的现状入手,分析制约河南旅游的因素和如何促进河南旅游的良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旅游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虽然部分景区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较快,但仍不能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改革政策稳步推进,人民群众收入继续增长,河南省旅游消费需求潜力依然巨大,因此,如何塑造好国际旅游品牌,实现河南旅游业良性发展,是河南旅游业面临的艰巨任务。

一、河南省旅游现状及制约因素

旅游业也是河南省的优势产业之一,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河南省不仅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也有众多美秀的自然景观。河南省旅游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数十年的发展,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的旅游接待型向开发经营型的转型过程。到2013年底,全省已建成投人使用的景区、景点有200余处;旅游星级饭店575家,其中三星级以上430家;旅行社100多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据了解,2013年,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1亿人次,同比增长13%,其中接待入境游客207万人次,同比增长8.7%;实现旅游总收入3875.5亿元,同比增长15.2%,相当于全省GDP的12%。尽管河南省旅游业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但终因起步晚、基础较差,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阻碍了全省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河南省旅游发展状况。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在旅游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全国的地位也不断攀升,但就规模、影响力以及吸引力而言,河南省旅游业仍有发展潜力。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增加其应有的地位并未得到充分体现。

从河南省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环比增长率可以看出,河南省旅游人数在2002年后波动较大,但总体维持7~8%左右的增长率。从目前来看,河南省旅游产品供应链的日益完善、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河南省旅游业对外宣传的加强给入境旅游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直接影响河南省旅游人数的快速增长。

(二)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旅游市场一般受两类因素的制约:一类为存量因素,包括现有资源状况、区位优势、基础设施、经济条件、生态环境、旅游投资水平等,这些因素制约着旅游的市场占有率;另一类为增长因素,包括资源开发速度、区位改善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强度水平、旅游投资增长率等,它影响到入境旅游的市场增长率。从目前河南省旅游业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1、旅游产品体系不完善,旅游特色商品缺乏吸引力。

有的景区仍以观光类型为主,度假型旅游地现有服务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专项型旅游地开发起步较慢,娱乐设施不完善,在景区,适宜家庭和儿童的康乐产品太少,地方特色的娱乐游戏活动也没有很好的融入到旅游开发中。大多数老旅游地产品单一而不成体系,产品组合与国际旅游高层产品细分、多样、专项、灵活的特点尚有相当的差距,无法适应游客多方位的需求。

2、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

旅游基础设施与旅游业发展速度不相适应。比如,酒店布局不合理,在客流量大的旅游胜地,特别是著名风景区所依托的中心区域,星级酒店数量不足,尤其是四星级、五星级酒店十分稀少;景区内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不安全因素多,景区内基础服务设施无法满足旅游需要;持卡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国内很多城市都能够提供外币兑换和持卡(外币)消费服务。由于河南省的银行服务相对落后,旅游景点缺乏便利的取款和足量的外币兑换点,给习惯于持卡消费的游客带来很多不便,也降低了游客在河南省旅游景点购物、服务等方面的消费。

二、如何促进河南旅游的良性发展

(一)必须坚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制科学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要实现河南旅游的良性发展,就必须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认真研究旅游产业发展规律,使旅游产业发展建立在可行的前提之下,必须要兼顾河南旅游资源与环境对旅游产业发展规模、层次的承载力;同时对旅游产业自身的各环节之间的协调发展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析,从而制定出一个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科学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切实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按照政府规划,依靠优势自然、人文资源,重点打造中原古都文化游、功夫文化体验游、华人寻根祭祖游、三国文化主题游、南水北调生态文化游等精品旅游路线,紧紧围绕“行、游、食、住、购、娱”六大要素,并促进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制品、饮食住宿等相关行业的进一步崛起,营造河南旅游大市场格局。以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星级饭店评定、建设高素质的旅游队伍为契机,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创建河南旅游业发展的优良环境。

(二)加强行业管理,提高服务意识,建立和完善旅游管理法规体系

上一篇:产业集群竞争力下一篇:金属薄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