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控制范文

2024-05-26

程序控制范文(精选12篇)

程序控制 第1篇

质量控制作为一个关键性目标管理项目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环节。由于目前一部分人员素质低和管理水平差等原因, 质量控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甚至野蛮施工造成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 带来国家财产损失, 严重的危及人民生命安全。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出行。

施工企业生存的条件是质量, 质量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品在市场中的生命力和活力。由于施工过程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工程质量要素比较多且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工程质量的几个主要因素为人、材料、机械、方法、环境。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程经验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决策和施工水平。是否选择合格材料是工程能否满足设计使用寿命的必要条件。机械设备完好率是工程能否满足技术规范要求的必要条件。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方案措施是保证工程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会给工程带来不确定因素和不可预见事件, 带来一定的不稳定性。

因此, 有效实施质量控制不能单纯靠提升施工单位管理水平, 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应该三位一体加强在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这样才能保证整体工程质量。

2 质量控制的程序

2.1 事前控制

前期准备工作检查和预控是事前控制的侧重点, 摸底关键线路和关键部位的人、材料、机械的到位情况, 预防为主、防患未然。对整个项目的全过程做到有准备、有措施、有方法。监理单位事前的重点是严格审核施工单位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和各专项施工方案。

2.2 事中控制

质量控制把关的核心集中在事中控制阶段。控制工作质量、工序质量以及质量控制点是事中控制的重点。首先约束质量活动行为, 对现场施工人员的施工情况严格控制, 特别是覆盖后不能再次检验和检查的隐蔽工程和关键工序, 对不合格的坚决推倒从来, 绝不手软留下隐患和遗憾。

2.3 事后控制

由于建设项目存在很多不可预见因素和不可预见事件。计划外因素和事件常有发生。实际值与计划值的偏差是必然现象, 质量问题就是在偏差值超过允许偏差时出现。当质量问题出现时应该分析原因找出病因, 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纠正偏差, 保证工程质量符合技术标准要求。

3 监理单位质量控制的流程

3.1 旁站监理

监理人员在工程施工阶段监理中对关键节点和关键部位的施工质量实施全过程现场跟踪的监督叫作旁站监理。旁站监理是控制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重要依据。

旁站监理是对专业监理技术和实践经验要求很强的工作, 必须熟悉和了解所监督的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实施旁站监理程序中监理人员要作旁站记录, 并归档备查。

旁站监理的内容和职责包括:检查施工管理人员的在岗情况、特殊工种人员是否持证上岗以及机械设备的完好性、材料是否合格等;检查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要求;检查进场材料、配件、设备和商品混凝土的产品合格证书和质量保证单, 现场检验监督施工单位进行的施工项目;写好旁站记录和监理日记, 并保存照片、录像等原始资料。

3.2 现场巡视

主要监理人员对施工项目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叫现场巡视。现场巡视是监理单位了解和获取施工项目情况的最直接有效途径。通过对现场巡视能够及时有效地控制影响质量的因素。其一, 人员状态。施工单位管理人员是否在现场指挥生产, 质检技术人员是否各负其责解决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和隐患。其二, 材料的料源、储存及使用情况。材料通过肉眼很难辨别和识别质量好坏。这样就很容易给一些投机人员可乘之机, 生产中使用不合格的材料。通过现场巡视能够对材料各个环节做到一清二楚, 有效全面地掌握材料的进场和使用情况。其三, 机械设备完好率和状态。机械操作手是否持有相应的上岗证, 机械设备的数量是否达到合同要求满足生产需要。其四, 施工方法状态。施工人员应当按照审定后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通过现场巡视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施工单位的施工方案实施情况, 及时纠正施工单位的错误以消除工程质量隐患。其五, 影响质量的环境状态。通过现场巡视可以了解安全环境、技术环境、管理环境对工程的影响。及时发现不利因素, 提醒施工单位注意, 减少损失和浪费。

现场巡视需要监理人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监理人员综合素质较高。能够早发现质量隐患避免质量问题和事故的发生和发展, 实现对工程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3.3 平行检验

作为监理单位使用特定的检验手段, 平行检验是按照一定的比例, 独立地检验工程某些部分, 抽查质量是否满足规范要求。这是一种对工程检查和验收的重要方法, 是监理工程师技术评审和复验工程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之一。施工单位自检、自查的基础上, 监理单位对工程的一些段落和结构物采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和检查, 达到用科学验收, 尊重事实以数据说话, 高效率和高水平的完成监理工作, 客观、科学、公正的开展监理项目。

对工程按照规范规定的比例进行平行试验, 数量和频率满足质量评定标准要求。真正检验出被检产品的质量状态。取样应该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综合分析样品质量, 科学记录整理数据, 为质量全过程控制提供有效的依据。

4 结语

质量控制对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做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很多问题和阻力。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造成管理失控和失误。规范市场、完善监理负责制, 发挥监理单位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是能否科学公正的控制工程质量的至关重要的一步。随着我国监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管理缺陷和漏洞越来越少。建筑工程市场已经踏着正确的轨道大步发展。

摘要:质量控制是工程控制中重要的一部分, 当前由于质量控制出现的若干问题造成“豆腐渣工程”, 给国家带来经济和安全上很大的损失。因此, 必须对工程严、细、实的进行质量控制。

销售控制程序 第2篇

产品销售控制程序

FRT/MSP09-2006目的和适用范围:

通过规范产品销售业务,确保产品销售业务按规定程序

和适当授权进行,实现预期营销目标;明确销售合同、计划、出库、货款回收等过程,确保销售与收款业务及其相关会计账目的核算真实、完整、规范。职责2、1战略规划部:组织编制公司年度、季度销售计划,参与公司销售政策的制定,协助主管领导作好公司市场运行调控、管理,组织协调开拓外部市场。

2、2国际贸易部:负责境外市场的规划、开拓、商务谈

判、渠道合作伙伴的维护和管理;负责出口产品的商检、报关、订舱、结汇、外汇核销及退税结算工作;负责出口产品代理商的建档、管理。

2、3各分子公司销售部门:负责相应产品市场的调研、销售与管理、市场开拓、货款回款等工作,协助国际贸易部作好出口产品的发货、结算等工作,按照计划要求,确保营销目标的实现。

2、4财务部门:作好收入的确认,定期进行应收账款分

析,确保销售与收款业务及其相关会计帐目核算真实、完整、规范。工作程序

3.1接受订单与编制销售计划

3.1.1销售部门应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搞好与用户的联系和沟通,在广泛收集、处理有关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客户定单情况,提前20天制定出下一季度的销售目标和产品预测计划,于每月20日前制定出次月的产品销售计划,经部门领导审核签字,报分公司领导审批。

3.1.2对客户提出的外贸询单,要求以书面形式寻价。对客户要求书面还盘的,国贸部业务人员应及时将有关交易信息反馈给相关人员。

3.2赊销及信用政策

3.2.1销售产品拟采用赊销方式的应对客户信用进行审核。销售部门应首先根据本部门已掌握或客户提供的信用资料,结合产品销售市场情况,提出准予客户赊销的期限和额度,经分公司领导审核后实施。

3.2.2 各单位依据客户的信用资料以及本部门已建立的客户信用档案和记录,每年对客户信用情况进行年度审核或调查,完善客户资信档案。

3.2.3 公司国际贸易部、分子公司销售部门按照《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程序》要求,针对常规产品、特殊要求产品及投标产品的情况分类进行合同评审工作,并作好有关资料的确认、保管、归档工作。

3.3签订销售合同

3.3.1销售部门发生的所有销售业务原则上必须签订销售合同,销售合同文本由销售部门拟定。对于2万元及以下现款现货的少量产品销售可以不受此项限制。

3.3.2销售合同中,货款回收条款原则上不能超过三个月。

3.3.3 公司国际贸易部、分(子)公司分管领导必须对销售合同内容进行审定,按内部授权交由授权人员签订。

3.3.4销售部门必须将签订的销售合同报合同管理部门备案。

3.3.5销售合同需要变更或提前终止时,应报分管业务的领导同意。

3.4组织销售与收款

3.4.1销售人员要及时核对客户预付款及货款的回收、到帐情况。

3.4.2获得授权的销售人员根据已签销售合同、销售订单或财务部门传/送的收款核实情况,向库房开具发货通知单,或销售部门根据已签销售合同和财会部门收款单,开具发货单通知单(连续编号)送仓储部门,并逐笔录入系统。

3.4.3仓储部门依据发货单按照《 成品库管理办法》程序进行发货、记账。

3.4.4 门卫核实分厂生产管理部门签发的出门证,查对出厂产品与库房出库单是否一致,无问题准予出厂。

3.4.4采用赊销方式的,销售部门及其主管人员应负责货款的按期回收,并建立“谁销售、谁负责货款回笼”的责任考核机制。

3.5财务开票与记账

3.5.1财会部门依据销售合同、核准的发货单和已办出库手续等有关原始单据传/送到金税系统开具销售发票,并加盖印章。

3.5.2 根据金税系统开具的销售发票数据系统生成收入和税金的会计凭证,或根据开具的销售发票、核准的发货通知单等有关销售单据确认收入和税金,编制/录入相应会计凭证。

3.5.3会计主管复核会计凭证后记/过账。

3.6销售退货

3.6.1销售部门受理客户提出的退货申请,并依据退货理由组织相关部门查验和核实,提出处理意见。

3.6.2销售部门将退货申请及核实处理意见报分管业务的领导审定。

3.6.3销售部门根据退货审批意见,将销售退货通知书报送仓储部门。

3.6.4仓储部门审核退货通知书后,将退货产品验收入库,系统生成相应凭证,将核实后的退货产品入库单财务联传/送财会部门。

3.6.5财会部门审核销售折让通知书或退货通知书及

退货产品入库单后,编制/录入折让或退货会计凭证(系统生成退货会计凭证的,不需编制/录入)。

3.6.6会计主管审核销售折让通知书或退货通知书及退货产品入库单,复核会计凭证后又会计人员记/过账。需在会计报表中披露的应当披露。

3.7盘点对账

3.7.1销售、财务、生产、仓储等部门每月一次对产品销售及存货、委托代销产品情况等进行对账和实物盘点,核实情况。对差异情况应及时查明原因并按规定处理。

3.7.2销售部门应及时对赊销货款进行清结。未按合同清结的,要及时采取措施。销售人员负责与客户核对往来账款,发现差异,要查明原因,处理及时。货款回收到账后,财务部门应在一周内通知销售部门。

3.7.3期末财务部门对应收账款应进行账龄分析,合理计提坏账准备,并提出追收措施和建议,报分公司分管业务的领导审核同意后实施。

3.7.4分(子)公司分管业务的领导应组织销售部门和责任人员积极落实清欠措施并严格奖惩。财会部门应按季向主管业务的领导和公司财务主管提供核销合同遗留问题的清结情况,并督促销售部门落实追索工作。

3.8合同的清理、归档

3.8.1合同执行完毕后,销售部门应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清理,完善客户信用档案。

4、相关文件4、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程序》 4、2 FRT/QSP15-2206《服务程序》 4、3 成品库管理办法

编制:丁明安

审核:沈中华

批准:吴德奇

浅谈内部控制的审计程序 第3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程序

1 确定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标准模式

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实施审计前通过调查研究把企业有关的规范性文件汇集起来,并结合企业规模和企业特点构建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标准模式。这些标准应以国家和主管部门制定颁发的有关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标准手册等规范性文件为依据。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根据标准模式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是否有效做出判断。

2 检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检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可以通过以下四种审计方法:

2.1 查阅与审计有关的资料 查阅的资料应包括:被审计单位的方针、政策和职责、权限的书面文件;组织机构图和部门机构图及重要岗位及其工作标准的说明文件;目标管理和经营两重责任制的说明文件;内部控制系统的作业流程及标准操作规程等。

2.2 实地观察被审计单位 对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过程、各类工作的业务处理过程或作业现场进行实地观察,以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如何为实现生产经营目标而工作的。在实地观察过程中,审计人员既要注意看,也要认真听,还应该运用分析判断以挖掘那些未曾被考虑而又需要进行观察的事物,时刻注意那些不正常、不经济、低效率或任何可能存在问题的迹象。

2.3 询问管理当局 审计人员应该了解管理人员所关心的问题,对实际工作中存在问题的看法、及本次审计工作所持的态度和要求审计人员提供的帮助;同时还应就有关经营目标,计划管理、管理控制、生产技术,经营方针等方面的问题广泛地交流意见。以便进一步了解计划、控制系统、经营管理状况等方面的情况,及管理人员已经意识到的问题。

2.4 分析性复核 分析性检查是审计师通过定量的方法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可以通过:本期数与上期数相比较;实际数与预算数、计划数相比较;考察关联帐户间的相互联系;与其他同类部门比较各项比率、效率和变动趋势等。如果发现某期间的数量性资料所显示的信息有了较大的变化,则预示着被审计单位经营过程的某些方面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暗示经营过程的某些关键环节存在重大风险,从而将其作为审计的重点。

3 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度的描述

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为了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对其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解和描述。描述方法通常有三种方法:

3.1 文字表述法 文字表述法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和执行情况的文字叙述。这种文字叙述,一般是按不同的循环环节,分别写明各个职务上所完成的各种工作、办理业务时所经历的各种手续等,还应阐明各项工作的负责人、经办人以及由他们编写和记录的文件凭证等。

3.2 调查表法 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及应达到的目的和要求,把企业各经营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主要问题,预先编制一套标准的调查表,在调查表中,为每一个问题分设“是”、“否”、“不适应”和“备注”四栏,要求被审计单位人员据实作出回答,借以查明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

3.3 流程图法 流程图是指用特定的符号和图形,将内部控制中各种业务处理程序,以及各种文件或凭证流程,用图解的形式直观地表现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

4 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

通过管理控制调查表或文字叙述表或流程图与事先确定的标准模式进行对照来揭示管理控制措施是否已经采用,评价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手续是否严密,核查内部控制目标是否已达到。关键控制点是指未加控制就容易产生错弊的业务环节。对企业内部控制健全性的评价,包括一下内容:①生产、经营、管理部门是否健全?责、权、利是否明确不相容职务?分离分工能否起到应有的相互制约作用?②会计信息及相关的经济信息的报告制度是否健全?③用来证明经济业务的凭证制度是否健全?④企业的员工是否具备必要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有无定期的职务轮换制度?企业员工是否经常接受必要的培训?⑤对财产物资是否建立了定期盘点制度?对重要的业务活动是否建立事先核对制度?⑥企业是否建立了严格的经济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是否严格执行了奖惩制度?⑦企业是否对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的程序作出明确的规定?⑧企业各个业务循环中的各关键控制点是否设有控制措施?各项控制措施是否经济、可行?⑨企业是否建立了内部审计制度?⑩与上年度的内不控制评价结果相比较,是否有较大的改进?上年度指出的控制弱点是否已经加强?

针对上述十个方面进行评审后,内部审计人员按不同内容加以归类、汇集,并登记在内部控制系统缺陷登记表中,据以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作出合理的判断。对存在控制弱点、控制作用不明显、根本没有控制作用方面,决定如何追加审计程序。

5 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健全性的评价结果,对有关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详细检查,判断已建立的内部控制是否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能否有效地保证各项控制目标的实现,所谓有效性是一种定性的统计抽样检查,可以根据不同的业务环节决定抽样数量,哪个环节所执行的业务次数越多,所涉及的范围越大,则需要抽取的数量也应越多。有效性测试可以通过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测试来进行。

5.1 符合性测试 一般采用统计抽样法。对抽出的样本进行审核时,可采用如下三种方法:①检查证据法:审计人员检查与业务有关的凭证、账簿和报表等资料是否按内部控制的规定认真执行。②验证法:审计人员按照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规定,对有关业务重新做一遍,以查明有关人员是否遵循了内部控制的规定。③实地观察法:审计人员在不通知有关人员的情况下,到现场实际观察工作人员是否按制度的规定进行业务处理。

进行符合性测试的对象,一般有下列几方面:①货币资金和财产物资的控制情况。②采购和销售业务的控制情况。③费用和成本的控制情况。④往来款项的控制情况。⑤日常会计业务的控制情况。

通过对内部控制的符合性测试,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情况,确定进一步开展审计工作的范围和规模。

5.2 内部控制的实质性测试 在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内部控制进行实质性测试。实质性测试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及有关的经济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作出进一步审核,将审核的结果作为审计证据,并据以作出有关的审计结论。可以通过实物盘点、向第三者询问、复核等方法,通过测试结果,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6 综合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工业控制中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运用 第4篇

1 PLC与其它工控设备对比

1.1 继电器控制系统

早期的继电器控制系统多数依赖于硬接线方式安装组件, 这一装置仅仅局限于特殊的逻辑控制功能, 若将其工艺流程改变后, 则需要重新配线, 难以达到理想的适应性要求。但PLC各控制功能均是由软件控制操作, 控制程序的变化随即造成的则是生产工艺的调整, 在实施逻辑运算的同时也能完成相关的算术控制, 在计算机网络下达到分级控制。这就需要在使用微电子技术优化传统工艺的同时, 用PLC去代替继电器控制系统。

1.2 集散控制系统

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微处理和单片机研制成功, 将顺序控制、数据采集、过程控制的模拟量仪表以及过程监控装置有效结合, 创建出一个全新的集散型控制系统。PLC不仅具备了逻辑运算功能, 还添设了数值运算和闭环调节的功能, 不但运行效率提升, 且输出规模也有显著的增大, 对于小型网络计算机的运用也更为合适, 形成了以PLC为主要部件的初级分散型系统。因而, 无论PLC还是集散控制始终均能有效整合。

1.3 工业控制计算机

工业控制计算机主要是经过微机积极发展而来, 硬件结构的标准化程度较高, 且能够兼容其他模式相互运作。控制计算机的软件资源丰富, 尤其能享有操作系统的支持, 在速度、操作上具备良好的优势, 且模型复杂的工业对象能够被简单化。而这种计算机对于操作者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行业推广难度较大。

2 PLC运用于工业控制

2.1 用PLC控制开关量

速度快、可靠性高、接线方便、软触点多、维修便捷等都是PLC的诸多优势, 其不仅能改善产品的质量, 对于人力、财力还能起到节省效果。不选择PLC对机床及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开关量严格控制, 能够代替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 促进了单步步进顺序控制方式的运用。该控制方式主要运用了中间继电器去控制系统的操作, 对控制效率的提高很有帮助, 且操作者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运行。结合顺序控制器的公式实施设计, 参照执行元件节拍表, 设计顺序控制器的各个控制部分的梯形图, 此操作流程运行起来难度较小, 当操作时出现问题还能实现自我诊断处理。

2.2 用PLC控制模拟量

PLC能结合控制对象特点实施针对性操作, 通过对功能模块的组合运行能改善系统的控制功能。PLC不仅包括主机模块外, 还具备:I/O扩展模块、模拟量控制模块、高速计数模块、位置控制模块、通讯模块等。对于模拟量控制而言, 为了使其转换功能得到显现, 在主机模块加上模拟量控制模块则能实现模/数和数/模转换功能, 实际控制阶段能结合信号加以检测和控制。模拟量控制模块的运用也是十分普遍的方式, PLC与模拟量模块相互结合运作, 能保证过程控制系统的精度显著替身, 这些都是早期传统仪表控制系统难以达到的。

2.3 用PLC完成电动机变频调速的控制

PLC的指令系统涉及到了多项简单复杂的程序编码, 特别是PWM控制电机指令, PWM指令能和变频器共同操作运行, 这样能对电机的转速严格控制。对PLC与P WM输出和变频器之间应该设计一个电压平滑电路以保证正常运行。电压平滑电路设计好且达到制作要求后, 电机的转速可由PWM指令中t的数值决定。转速与t自检的关系为正比, t越大电机的则转速越快, PWM指令中的输出脉冲周期的大小会给输出电压纹波带来影响。

2.4 用PLC实现系统的集中监控

PLC除了在工业自动控制运用较好外, 对作系统自身的控制也很有效, 这些都是其它设备难以具备的优势。当设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之后, 电控系统的各个输入、输出信号、中间记忆元件等之间的联系也更为紧密, 彼此之间都会形成相对固定的逻辑关系。当设备存在异常故障后, 各个元器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则会出现变动, 程序指令的控制则会混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控制器运行前将常见的故障形式以程序指令的方式输进系统, 这样在故障出现前就能显示系统出现了相应的逻辑故障。现实操作控制里, 需把异常的逻辑关系的状态输出作为故障信号, 以此达到报警、停机等控制作用。

3 结语

总之, PLC的功能在科学技术的促进下变得更为宽广, 这也促进了PLC使用范围的拓宽。PLC不仅具备了PID运算指令, 在电机调速以及大惯性系统控制里的运用也十分常见, 这些都为工业生产创造了条件。

摘要:随着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广泛运用, 可编程序控制器在工业控制中成为了必须具有的设备, 也是自动控制系统的三大技术支柱的重要分支, 对整个现代化工业中占有很大的影响。针对这一点, 本文重点研究了工业控制中可编程序控制器运用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工业控制,可编程序控制器,运用

参考文献

[1]程周.电气控制与PLC原理及应用[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2]张运波.工厂电气控制技术[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改进控制程序 第5篇

采取有效的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实现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提高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过程的有效性和改善产品的特性,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要求,增强顾客的满意度。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制定,实施和验证的活动。职责

3.1 本程序中的质量改进控制程序由公司技术质量管理部负责制定、修订、解释和归口管理;生产技术部、项目部、管理部。

3.2 本程序中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改进控制程序由公司管理部负责制定、修订、解释和归口管理;生产技术部、项目部、管理部。

3.3 公司各职能部门负责实施及信息反馈。4 工作程序 4.1 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增强满足顾客不断变化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改进的重点是改善产品的特性和提高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过程的有效性。

4.1.1 根据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方针和目标,公司相关职能部门应做好:

a)在公司范围内新风净化设备的研发和销售的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向管理评审提出“为提高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改进措施报告”;

b)通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的考评,找出差距,对存在的问题制订改进措施,向管理评审提出书面报告;

c)通过市场调研和对顾客满意度的调查分析,向管理评审会议提出公司应有的对策和措施报告;

d)管理评审会议确认的改进措施,由最高管理者批准在全公司执行。4.1.2 公司各部门根据本公司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定期对部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

安全目标及产品质量状况进行评审,评审的主要内容: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情况、产品/过程的现状(产品的合格率/优良率、安全生产,质量事故等),公司改进措施在本单位的实施情况,要在由主管领导主持的公司或项目经理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会议上,对本单位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完成情况提出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修改意见,工程/产品/过程的技术改进措施的意见,经会议讨论,由主管领导审批,部门、项目部实施。

4.1.3 各职能部门要认真执行公司提出的改进措施。结合本部门和本项目特点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充分收集顾客对工程/产品的特性要求,研究为达到顾客满意必须对生产过程/生产工业进行改进的措施,制订实施计划/方法,提供资源,积极实施并验证实施效果。

4.1.4 公司生产技术部和管理部分别负责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改进实施后的验证和评定。

4.1.5 根据实施、验证的情况,指出新的改进方向,提出新的改进目标,在下一次策划的管理评审/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会议提出新的改进措施的意见。

4.1.6 持续改进的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实施验证都要形成记录,并按照《记录控制程序》管理。

4.2 纠正措施

是对已发现的不符合,针对其产生不符合的原因采取措施消除不符合原因,防止不符合的再次发生。

按本程序的职责划相关部门按下列各条负责实施。4.2.1.1收集已出现质量不合格产品的信息:

a)顾客的意见(包括顾客抱怨),其他相关方的意见;

b)公司领导或职能部门检查项目质量管理后要采取的纠正措施; c)内审、外审中发现的不合格项,管理评审后认为应采取的纠正措施; d)不符合要求的采购物质材料

e)发生重大质量事故之后应采取的纠正措施。

4.2.1.2收集已出现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不符合事实的信息:

a)相关方的意见及群众举报;

b)公司领导或职能部门安全和环境检查后要采取的纠正措施; c)内审、外审中发现的不符合事实后应采取的措施;

d)发生重大环境、安全事故后,由公司管理部配合相关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弄清楚和分析不符合事实发生的原因应采取的纠正措施。

4.2.2 按评审处置权限,由有关部门填写“不符合措施通知单”。4.2.3 责任单位/部门按不合格品措施的要求实施。

4.2.4 对已按不合格品措施实施完成的单位/部门进行验证和评价,对未达到要求的单位/部门重新制订纠正措施,直至达到目的,并形成记录。

4.2.5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纠正措施按《内部审核控制程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控制程序》执行。4.3 预防措施

是为了消除潜在的不符合的原因或潜在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隐患,以防止不符合、质量缺陷、质量通病或其他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面不希望发生而采取的措施。

按本程序的职责划分,公司相关部门按下列各条负责实施。4.3.1.1 收集潜在的质量不合格因素或隐患的信息。a)从产品的研发过程中;

b)从顾客或其他相关方提出的意见中; c)从管理记录中;

d)从监视、测量、数据分析的报告中; e)从管理评审、内部审核、外部审核中。

4.3.1.2 收集潜在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不合格因素或隐患的信息 a)从研发和销售过程中; b)从其他相关方提出的意见中; c)从管理制度和记录中;

d)从监视、测量、数据分析的报告中; e)从安全、环境习惯性违章和事故、事件信息。f)从内部审核、外部审核和安全绩效监测中。

4.3.2对潜在的不符合因素或隐患进行分析,对采取措施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评价,由责任部门或单位制订可行的预防措施计划。措施内容要求可以在:

a)公司在编制的研发设计销售过程中对难点,以往工作的质量缺陷,质量通病、管理制度中或其它不希望发生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问题明确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b)针对研发销售过程中的关键、难点单项工序提出应预防的工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措施。

4.3.3 责任单位(部门)按预防措施计划的要求负责实施,并作好实施情况的记录。

4.3.4 对已按预防措施计划完成的单位(部门)由责任单位(部门)的主管人员进行验证和评价,确定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和目标。

4.4 通过对持续改进、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实施有效性的评价以后,对有效的措施所引起的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等相关文件的更改,按《文件记录控制程序》执行。

探讨检测校准结果的质量控制程序 第6篇

【关键词】质量监控;实验检测;控制程序

一、检测校准结果的质量控制程序依据

1、中国实验检测校准的依据。在中国,进行实验检测校准结果的质量监控的主要依据是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能力认可准则》,此《准则》是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按国际惯例规定的,是对我国科学实验质量检测做出统一的标准,对我国从事该项事业的工作人员及相关部门的能力考验,更是促进我国质量检测标准的规范化、制度化、统一化的措施。

2、实施该项《准则》的目的。中国不断加强对实验检测检测校准的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我国实验结果、质量检测置于监控之下,增强实验的可靠性与准确性。而部分实验者对这些规定甚至还没有明确的认知,在进行实验时,没有严格执行《准则》中的有关规则,对实验结果及质量进行监控,对结果质量是否合格也没有正确认知。而科学的严谨性要求实验者对检测的监控是十分严格的,每个实验者都应当有计划的,严格的执行这项《准则》。

二、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及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在检测中,要想把握好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必须要把握好这些对质量检测结果有影响的因素。因素主要包括了一下几点:1、人员;2、设备与器材;3、设施与环境条件;4、抽取的样品性状;5、检测的具体方法;6、溯源性;7、检测的材料。这些因素有些对实验的结果影响或大或小,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而所有这些都应该严格把关,尽量做到最好,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实验中,结果的检测与实验的进行都是相当重要的环节,不能有丝毫的松懈,相关人员也必须从细节处把握,自己做到最好的同时,将影响因素把握好,促进实验的及时、准确、安全的完成。

三、保证实验结果准确的要点

1、证实性。对任何一次实验来说,能提高检测校准结果质量符合要求的证据都是取得客户信任的关键点。实验室应当为客户提供科学可靠的实验结果依据,促进相互之间的合作,提高客户对实验的信任,这样也才能有效促进实验成功。如果对实验一直抱有怀疑态度,这样不仅会降低实验者积极性,也会相应降低实验质量与检测结果无法保证性。

2、预防性。在实验之前,应当对实验可能发生的状况做出预防措施,且提前作出决策上的准备。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及提前做好的安排计划的步骤来进行实验。在实验之前也应对实验器材进行相应的检查,看其是否符合实验要求。在实验中,也应时刻注意数据的准确性,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及时停止实验,在解决问题之后,分析实验数据,预测其发展趋势,做出具体的安排,再次进行实验。

3、系统性。质量检测不是一件孤立的事,而是要求与整体相结合的,具有系统性的。在实验中,实验者应注重系统的整体性,从全局着手,注重各环节的连接程度,如在接收信息、信息反馈等程序上注重细节,从整体把握结果,促进整体的完善及质量的保障。

4、反应能力。在实验中,要想把握实验的准确性,对实验者的要求也是较高的。每个实验者都应具备高的反应能力,在出现错误时能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反应能力的要求也是对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提出高要求,只有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才能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四、进行实验检测和校准结果时的步骤

1、制定实验结果检测校准质量保证的计划。实验的开放性决定了质量保证有面向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下面我们就这两方面对质量保证进行讨论:①内部质量保证。内部质量保证主要是面向工作人员,向管理人员提供信任。这些要求我们制定内部质量保证计划。制定内部质量保证计划的主要是由各检测科室负责的。各检测室主要是依据项目的特点来制定质量监控计划。质量监控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在进行内部控制时,可以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监控或使用次级标准物质开展内部控制。对于质量结果的控制,我们可以采用“休哈特”控制图进行监控,并将在控制中出现偏差的因素进行统一编排,统一查明原因,再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测量结果置于控制之下,制定质量保证计划。②外部质量保证。内部质量保证主要是面向客户、外部人员,使其对实验室有一定的信任度。外部保证质量计划主要是由技术质量部门根据省质监局制定的全省实验室质量比对计划和CNAS制定的实验能力来验证计划。再带领实验团队积极参与实验室开展的各项实验计划,增强外部信任。

2、实施质量控制。在上一个步骤中,各部门分工协作制定了计划,而相对应的控制也是不可缺少的保证实验质量的步骤。在实验过程中,应当对实验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严格统一的控制,加大控制力度,及时统一数据反映实验情况,再对实验趋势进行预测。这些控制都是保证实验质量的關键。

3、审查质量控制的结果。在实施了质量控制之后,对质量审查也是重要环节之一。实验是一门需要严谨的学科,每个参与到其中的人都应明确分工,在进行实验时也应做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在最后的质量检测中不应有半点松懈,更应加强控制。在审查结束后,应当注意观察审查结果是否在预测结果范围之内,如果不在,那么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将情况反映给检测部门,并及时寻找出解决的方案。

4、统计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案。在审查之后,可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将不同的案例计入档案,这样在出现类似的问题时不至于摸不着头脑,能及时并且迅速的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对事例的记载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也要求实验室的管理部门能依据不同的情况制定及时的解决措施。

五、在进行检测校准质量时可采用的办法

1、参加实验间对比实验或能力验证实验。实验室要想验证自己的实验能力,可以参加其他实验室或有关部门组织进行的实验室之间的对比实验或能力实验测试。这有助于实验室能准确认识自身的能力,对自己进行有效的评估,也能趁机向其他更优秀的实验室学习。

2、对同一样品的不同特性进行相关参数的分析。同一个样品具有不同的样品参数,要分析其相关性,可以利用相关参数之间的经验公式,从而可以对不同的参数量值来对另一个参数值进行预测与核实。不同的特性参数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的检验方法,即直线方程。

3、监控结果监控频次。对检测结果的质量监控频次应结合实验室上年度、前段时间检测结果的准确程度来检测结果的变化趋势,并将监控成本与实验室风险给客户带来风险上的平衡。

六、结语

综上所述,检测结果的质量监控,对客户与实验室本身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客户在试验中对实验结果的要求也是实验室本身的要求,一旦客户对实验提出不满,实验室也应停止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与评估,及时制定解决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客户的损失,提高实验结果的质量。监控结果也影响着实验室本身的对外荣誉,只有每个客户都对实验室都满意,同时提高实验室本身的持续发展,从而在这条道路上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高才良.实验室认可准则若干问题的探讨[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04.

[2]CNAS17052-2006.《检测实验室和校准实验室认可能力准则》.

可编程序控制器加热炉燃烧控制系统 第7篇

以煤气为燃料的退火炉是目前锻造工业应用广泛一种高效的工业炉。要保证工业炉的燃烧稳定, 炉温、路压等工艺参数的自动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大能耗工业炉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进行燃烧控制, 即能从控制方法上降低能耗、节省能源, 是一种即能提高产品经济效益又熊减少污染、改善生产环境节能技术。加热炉耗能越大, 燃烧控制问题越突出, 则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效果也就越明显, 效益也越高。控制方案中, 炉温控制燃烧系统最具关键性, 以此为重点就方案的设计要点作简要阐述。

受某厂委托, 在该厂LZ50火车轴工业炉项目中, 选用美国schneider公司的MOMENTUM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对一台推钢式加热炉和一台步进式退火炉进行燃烧控制, 并承担控制系统的系统设计、安装、调试和现场投运工作。系统工艺如下50号钢坯经加热炉加热至1200℃后, 由推钢机推出, 经800吨锻压成为火车轴形状, 自然降温后, 送入步进退火炉, 经800℃温度时间曲线热处理后, 自然冷却。本系统于当年底经由铁科院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一直运行良好, 各项技术指标完全达到了原设计要求和工艺操作的要求;其中, 炉温波动小于±10℃, 升降温速度较快 (每升降'50℃/5-6min) , 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一年内即可收回本系统的全部投资, 厂方对此表示满意。

1 系统构成及其特点

推钢式加热炉有3个加热控制区:预热段、加热段、均热段;燃料采用焦炉煤气, 钢表面加热温度范围为1100-1250℃。对系统控制效果的要求如下:

1) 3个加热控制区温度控制精确度为±1%;

2) 炉膛压力控制在±lmm H2O之间;

3) 钢坯半自动, 控制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步进式退火炉有3个加热控制区:预热段、加热段、均热段;燃料采用焦炉煤气, 钢表面加热温度范围为600-800℃。对系统控制效果的要求如下:

4) 3个加热控制区温度控制精确度为±1%;

5) 炉膛压力控制在±lmm H2O之间;

6) 进出钢件在全自动情况下, 控制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我们选用MOMENTUM系列的171CCC96030可编程序控制器CPU 1`块、170AAI03000模拟量输入, 8通道, 差分, 2块、170AAO92100模拟量输出, 4-20m A, 4通道2块, 170ADI34000开关量输入, 24 VDC, 16点1块, 170ADO34000开关量输入, 24 VAC, 16点1块构成了可编程序控制器下位机系统;工控机l台、操作员键盘1个、EPSON打印机l台等构成了上位机系统。上述可编程序控制器各模板信号接口与Ⅲ型仪表信号相匹配;构成的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系统与监控计算系统两级构成分散控制系统。分别称为下位机和下位机。

1.1 MOMENTUM系列下位机控制系统的各主要部件及其功能

MOMENTUM系列下位机控制系统可可编程序控制器CPU、DI、DO、AI、AO模板等基本单元组成。系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配置。

1) INTERBUS通信网络

它是四线双向串行数据传输总线 (双绞线) , 负责各模板基本单元与CPU之间的对等通信, 其传输速率为640kbps, 两节点之间最远通信距离600米。最大通信距离1500米。

它是四线双向串行数据传输总线 (双绞线) , 负责各模板基本单元与CPU之间的对等通信, 支持无主的令牌传输协议, 共有16个ICN总线内地址。其传输速率为31.25kbps, 最远对等通信距离600米。

2) 可编程序控制器CPU

它与I/O模板构成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 通过组态编程实现PID控制器和顺序逻辑控制的功能。

170AAI03000模拟量输入模板, 它有8个4-20Ma (或1-5VDC) 差分通道;170AAO92100模拟量输出模板, 4-20m A, 4通道;170ADI34000开关量输入模板, 24 VDC, 16点数字量输入;170ADO34000开关量输入模板, 24 VDC, 16点数字量输出。171CCC96030 CPU控制器可实现单回路调节、串级调节前馈调节、滞后调节、对现场模入和及开入信号进行处理 (如加、减、乘、除、开方、逻辑与、或、非、线性化等) 、自诊断、故障/超限报警, 通过以太网口和通信链与上位机通信等功能。在正常工作时, 组态、调整和运行时所需的要的参数每25ms刷新一次。

1.2 上位机控制系统的构成

上位机控制系统在系统软、硬件的支待下组成了一CRT操作站, 其负责对MOMENTUM系列下位机站中各基本控制参数进行组态和上位视监控, 对现场信号进行定时采集/打印。当上位机主机故障修理时, 下位机控制站仍可独自工作无妨, 部分通信故障不影响到整个系统。

1) 以太网通信最多同时可管理64个链接, 同时与64台MOMENTUM控制站或上位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交换。

2) 上位机采用工控计算机, 中档微机系统;工控软件采用Ifix3.0.工控软件运行于XP操作系统, 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备份、参数实时显示和修改、控制参数的历史曲线显示。

1.3 分散控制系统的特点

由于本系统采用了以工业太网为通信连路的控制系统, 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使用户能方便的实现, 多台上位机的联网操作。

1) 通信功能强

本系统下位机采用MOMENTUM系列PLC, I/O模板之间系通过INTERBUS总线连接, 具有可靠性高、扩展方便等特点。增加I/O模板数量, 几乎无有限制, I/O模板可以远距离安装, 减少现场控制线的敷设。模板间距离可达600米。

2) 编程方便

上位计算机通过以太网对可编程序控制进行组态、编程, 实现顺序逻辑控制和过程控制。控制系统应用程序组态方便, 支持多达五种编程语言, 方便的在线编程手段, 使得进行控制逻辑的编辑、修改和故障查找快简便。控制算法及模入信号L量化灵活。

3) 上位机监控软件

工控软件i FIX3.0系统组态软件是采用国际上先进的PC技术, 使计算机、通信、CRT技术浑然一体而开发的性能优良的软件产品。它采用的是空栏式语言。编写应用程序时只需填写相应的程序工作单, 大大缩短了应用软件的开发周期, 减少了低层次软件的开发, .提高了软件的使用效率和控制的可靠性。用户显示/操作画面功能强, 系统应用程序组态方便。作用户显示/操作画面功能强。

2 系统设计及程序编程

从最佳燃烧控制及响应速度综合考虑, 我们选用了优于单、双交叉限幅控制方法的偏差比例型双交叉制约控制策略, 其原理如图1所示。其特点是, 取主温度调节器的输出值与煤气流量过程值之差△t的函数f (△t) =K|△t|作为煤气及空气流量从控制器的高、低值选择器中的一个变量因子。原理如下:

1) 当燃烧系统接近稳态工况运行时, △t≈0, 空气、煤气从控制器的设定值Sp均选定A;此偏差作用主要受K1、K2 (不完全燃烧界限系数) 、K3、K4 (空气过剩界限系数) 4个偏差系数的影响。由实际的空气流量PVa和实际的煤气流量PVf构成一空燃比允许带。

空气侧:

煤气侧:

空燃比允许带为

2) 当燃烧系统处于负荷变动的过渡过程中时, f (△t) 与△t成线性函数关系, △t越大, 所取的f (△t) 值也越大, 使各从控制器的高、低值选择器中的偏置值与偏差△t大小成比例, 所以改善了控制系统的响应特性。

空气侧:

煤气侧:

此外, 常数K1、K2、K3、K4的作用一方面是起限幅作用, 使得燃料流量的变化速度始终不超过空气流量的变化速度, 克服了由于空气管道口径远远大于燃料管道口径所造成的空气调节阀响应相对迟缓、燃烧不完全这一缺点, 从而达到使燃烧过程无论是在稳定状态还是过渡过程都能基本上在最佳燃烧区 (对燃料为煤气而言, 空气过剩系数μ=1.05-1.10的区域) 内进行;另一方面, 在负荷稳定时, 可防止外界扰动等引起的流量波动, 即相当于在空燃比调整带中设置了一个死区。尽管此方法有在过渡过程中空气系数的变化范围太宽这一不足, 但其同时吸取了单交叉和双交叉限幅方法的优点, 即提高了系统的响应特性和实现了双限幅, 使燃烧过程基本上处在最佳燃烧内进行, 克服了单交叉限幅使燃烧经常处于过氧燃烧和双交叉限幅方法过度过程中相对响应缓慢的不足。

实际的空气过剩率μ在正常状态下与设定值μ相等, 但在负荷急增的过渡状态下, 将下降到μ (1-k1) (设定时k, =k。) 而在负荷急降时, 空气过剩率μ的上升量仅取决于燃料系统和空气系统的响应速度之差。

系数设定一般取一般取K1=K2=2%~5%, K2=K4=4%~5%, 空气过剩率μ的设定应使μ (1-k1) 与燃烧发烟限制值相吻合, 具体数值可在现场整定, 变换系数β可根据所选的变送器量程上限求得:

式中:q Fmax为煤气流量测量范围上限, Nm3/h;q Amax为空气流量测量范围上限, Nm3/h;a为煤气的单位理论空气量, Nm3/m3。

程序控制 第8篇

目前我国城市里的十字路口交通系统大都采用定时来控制, 将PLC用于交通灯的控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a.使用寿命长b.性能稳定可靠, 抗干扰性好c.功能强大, 实现灵活, 可扩展性好d.良好的性价比。将采用FX1s30MR对十字路口交通信号灯进行控制。

1 控制要求

系统工作受开关控制, 按下起动开关则系统工作;按下停止开关则系统停止工作。

1.1 自动控制:

十字路口的交通灯控制系统具有时间段控制功能, 在上午6:00~9:00, 下午16:00~18:00为交通控制高峰时段, 上午9:00~下午16:00为交通控制一般时段, 其余时段为空闲时段, 黄灯闪烁。

1.2 手动控制

在遇到紧急情况时, 可以手动强制南北或东西方向通行。

1.3 控制规律:

高峰时段东西红灯亮27S黄灯闪烁3S, 绿灯亮27S黄灯闪烁3S运行, 正常时段东西红灯42S黄灯闪烁3S, 绿灯亮12S黄灯闪烁3S运行其它时段规律为:东、南、西、北四个黄灯全部闪亮, 其余灯全部熄灭, 黄灯闪亮按亮0.5秒, 暗0.5秒的规律反复循环。

2 设计思路

FX系列PLC除了一些基本指令外, 还有两条功能很强的步进顺序控制指令, 简称步进指令。采用步进指令编程, 方法简单, 规律性较强, 本文采用步进指令编程。

2.1 根据控制要求绘制控制工序 (如图1)

2.2 设计输入部分作用

输入部分:SA0程序执行, SA1程序停止, SA2手动/自动选择开关, SA3强制东西通行, SA4强制南北通行。

2.3 根据要求完成硬件连接图 (如图2)

2.4 定义状态名称

程序初始状态S0自动程序初始状态S1手动程序初始状态S2交通灯高峰时段状态S10~S28交通灯一般时段状态S30~S38交通灯空闲时段状态S50~S52强制通行状态S60、S61。

2.5 一部分梯形图的组成

2.5.1 时间上的判断

利用PLC的内部特殊数据寄存器D8015与K6、K9、K16、K18比较, D8015存储为当前PLC的内置时钟的时针值 (0~23) 。

2.5.2 初始化程序梯形图

2.5.3 程序启动及停止梯形图采用自锁线路

2.5.4 周期脉冲产生程序

2.5.5 自动及手动状态选择

2.5.6 自动状态分时段程序设计

2.5.7 交通灯高峰时段开始梯形图设计

2.5.8 黄灯闪烁三次程序梯形图设计

2.5.9 手动控制状态程序设计

2.5.1 0 手动强制东西绿灯程序

谈汽车稳定程序控制技术的应用 第9篇

市场上ESP已在拓展自己的领地。在欧洲,2005年大约40%的新注册车辆配备了ESP,在高档车上,ESP已经成为了标准配置,中档车上的装配率也迅速提高,在紧凑型车上装配率稍低。北美和日本的ESP装配率上升也很快。在中国,目前ESP的装配率还比较低,但是可喜的变化正在显现,以往通常只在高档车上才装配ESP,而今年上市的新车东风雪铁龙的凯旋一汽大众的速腾和上海通用的君越都配有ESP。

一、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的结构及控制原理

汽车电子稳定程序控制系统,英文缩写为ESP(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虽然不同的车型,往往赋予其不同的名称,如BMW称其为DSC,丰田、雷克萨斯称其为VSC,而VOLVO汽车称其为DSTC,但其原理和作用基本相同。

ESP系统由电子控制单元(ECU),方向盘转角传感器,轮速传感器,横摆角速度传感器,横向角速度传感器及液压系统组成,ESP除了具有防抱死制动系统和TCS的功能之外,更是一种智能的主动安全系统。

ESP的ECU通过高度灵敏的传感器时刻监测车辆的行驶状态,并通过计算分析判定车辆行驶方向是否偏离驾驶员的操作意图。ESP能立刻识别出危险情况,并提前裁决出可行的干预措施使车辆恢复到稳定行驶状态,ESP的干预措施包括对车轮独立的施加制动力;在特殊工况对变速箱的干预措施;通过发动机管理系统减小发动机扭矩。

二、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三大特点

1、实时监控:ESP能够实时监控驾驶者的操控动作、路面反应、汽车运动状态,并不断向发动机和制动系统发出指令。

2、主动干预:防抱死制动系统等安全技术主要是对驾驶者的动作起干预作用,但不能调控发动机。ESP则可以通过主动调控发动机的转速,并调整每个轮子的驱动力和制动力,来修正汽车的过度转向和转向不足。

3、事先提醒:当驾驶者操作不当或路面异常时,ESP会用警告灯警示驾驶者。换句话说ESP实际上是一种牵引力控制系统,与其他牵引力控制系统比较,ESP不但控制驱动轮,而且可控制从动轮。如后轮驱动汽车常出现的转向过多情况,此时后轮失控而甩尾,ESP便会刹慢外侧的前轮来稳定车子;在转向过少时,为了校正循迹方向,ESP则会刹慢内后轮,从而校正行驶方向。

三、研究的关键技术

ESP系统的开发有赖于以下几个关键技术的突破。因此科研人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争取研究开发出更加完善和优化的ESP系统。

1、传感技术的改进。在ESP系统中使用的传感器有车辆横摆角速度传感器、横向加速度传感器、方向盘转角传感器、轮速传感器等,它们都是ESP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件。提高他们的可靠性并降低成本一直是这方面的开发人员追求的目标。随着价格低廉的微机械(Micro—Machined)加速度和横摆角速度传感器的出现,为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2、体积小质量轻及低成本液压制动作动系统的结构设计。这方面BOSCH公司在ESP系统中采用的结构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液压作动系统由预加压泵PCP (Precharge Pump)+压力产生装置(Pressure Generator Assembly)+液压单元HU5.0所构成。

3、ESP的软硬件设计。由于ESP的ECU需要估计车辆运行的状态变量和计算相应的运动控制量,所以计算处理能力和程序容量要比防抱死制动系统系统大数倍,一般多采用CPU结构。而ECU软件计算的研究则是研究的重中之重,基于模型的现代控制理论已经很难适应ESP这样一个复杂系统的控制,必须寻求鲁棒性较强的非线性控制算法。

4、通过CAN完善控制功能。ESP的ECU(电子控制单元)与发动机、传动系的ECU通过CAN互联,使其能更好地发挥控制功能。例如自动变速器将当前的机械传动比、液力变矩器变矩比和所在档位等信息传给ESP,以估算驱动轮上的驱动力。当ESP识别出是在低附着系数路面时,它会禁止驾驶员挂低档。在这种路面上起步时,ESP会告知传动系ECU应事先挂入2档,这将显著改善大功率轿车的起步舒适性。

可以预见,ESP汽车安全产品不久将成为多款中、高档轿车和其它车型的标准配制,掌握ESP技术,就掌握了竞争未来汽车安全技术的主动权。所以攻克ESP设计的理论与关键技术,对提高国产汽车的自主开发能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将为我国汽车工业的繁荣发展以及促进其它相关工业的繁荣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并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生产企业

当前,全球共有6家主要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生产ESP,他们是德国博世、日本电装、德国大陆Teves、美国德尔福、日本爱信精工和美国TRW公司。

德国博世公司一直是这方面技术的领先者,无论是防抱死制动系统/ASR还是更先进的ESP系统,技术上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为国际大多数汽车厂商供应防抱死制动系统/ASR/ESP系统。国内汽车稳定性控制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只有少数学者从事控制方法的仿真研究,而且由于缺少试验条件,研究还不十分深入,现在吉林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西北工大等高校和中国重汽集团、上海汇众汽车制造公司等企业也在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

五、相关知识链接

PLC循环控制程序的编写 第10篇

1 利用逻辑法实现循环控制

初学PLC一般是由逻辑编程开始, 利用逻辑法编写循环过程是最简单, 也是最难的。这是因为逻辑法编程具有以下特点:

(1) 可以从以往的继电器控制线路中直接移植过来, 仅是把硬元件换成软元件, 对于有一定经验的电气工作人员来说很容易理解, 学习很方便。 (2) 逻辑法编程功能是很强的, 对于一些没有明显的控制特点而且逻辑关系复杂的控制, 利用逻辑法编程才能避免出现编不下去的尴尬情况, 有时甚至只有采用逻辑法才能编好程序。 (3) 对于一些具有明显控制特点的控制要求而言, 逻辑法编程没有一套固定的方法和步骤可以遵循, 具有很大的试探性和随意性, 对于不同的控制系统, 没有一种通用的容易掌握的设计方法。

在利用逻辑法编写循环程序时, 准确地找到循环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在简单的循环控制中利用逻辑法很容易就能实现控制要求。以下举例说明:

在小车的自动送料装置中, SQ1为A地的限位开关, SQ2为B地的限位开关, 送料小车在A地装料后送到B地卸料。

控制要求如下:小车预装满料, 按下启动按钮后, 小车右行至B地碰SQ2后停止、卸料, 时间约30 s, 卸料结束后, 小车返回 (左行) A点碰SQ1停止, 在A地装料60 s, 装料结束, 小车再次右行至B地卸料, 按以下工作步骤循环工作直到有人按下停止按钮。

PLC的输入输出情况如表1所示。

编写循环控制程序如图1所示。

在程序中, 从送料小车的前一次装料到小车后一次装料一直在重复一个循环过程。需要循环动作主要有小车右行、卸料、小车左行、装料, 它们之间的转换条件依次是压SQ2 (X3) 、卸料时间到 (T1) 、压SQ1 (X2) 、装料时间到 (T2) 。在此过程中只要两动作之间的条件成立, 就会自动过渡到下一个动作, 其中小车返回A地, 碰到SQ1使得整个过程得以再次循环一遍。另外, 程序中的Y0和Y1的常闭触点用于电动机正反转的软件互锁。

在程序中用到互锁、联锁功能时, 要特别注意, 很容易引起其他问题。如果程序中有需要做记忆的部分, 一般由中间继电器来完成, 如上例的M100。

2 在步进程序中实现循环控制

步进指令是在PLC中专门为了实现顺序控制而特别安排的指令系统, 整个步进指令系统中有“步”、“初始步”、“转换条件”、“活动步”、“与步对应的动作”几个主要编程时的考虑过象, 利用步进指令编程中具有以下特点:

(1) 两个步绝对不能直接相连, 必须用一个转换将它们隔开。 (2) 两个转换也不能直接相连, 必须用一个步将它们隔开。 (3) 初始步一般对应系统等待起动的初始状态, 初始步是必不可少的。 (4) 只有当某一步的前级步是活动步时, 该步才有可能变成活动步。

利用步进指令编写循环控制过程很方便, 在编程时, 首先要注意找出控制要求中那些需要循环控制的动作, 并安排好动作需要的秩序, 每一个动作可作为一个步, 然后根据控制要求找出每个步之间的转换条件, 将步和条件确定好了作为循环控制的循环体, 在循环体的最后一步, 找到执行循环体第一步的条件, 这就是循环条件, 循环条件满足则由最后一步跳至第一步执行, 每二次循环, 以下仍以送料小车为例说明。

仍采用以上的I/O分配表, 其顺序功能图如图2所示。

功能图说明:其中T1和X0的非串联, 当装料结束, 而且也没有停止信号时为循环条件, 该条件满足则执行下一次循环, 若不满足, 而时间也到了, 又有停止信号, 则回到初始步等待发生其他控制信号。

由上例可看出利用步进指令编写循环程序时, 逻辑关系很明确, 在步之间自动实现互锁, 在不同的步之间也可对同一输出进行控制, 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编程难度, 编程人员很容易掌握。

3 利用CALL指令编写循环控制

利用CALL指令编写循环控制程序时, 对于简化主程序有很明显的作用, 若某个控制要求在一个大循环过程内部, 还有小的循环过程, 而且循环次数超一次。对于这类控制, 可将整个过程分解成几个小过程, 每一个小过程用一个子程序来实现, 在主程序中对循环控制过程不考虑, 只要找到循环的条件和循环次数, 满足条件就CALL子程序。这样, 就简化了主程序的内容了, 也方便几个编程人员合作编写一个复杂程序。

3.1 CALL语句的使用

在使用CALL指令时应注意: (1) 在需要调用子程序的控制要求时, 采用CALL指令, 其操作数为P0~P62, 同一指令只能出现一次, 且不能使用CJ指令用过的指针。 (2) 子程序应放在FEND (主程序结束) 指令之后。 (3) 在主程序不同位置的CALL指令可调用同一指针程序, 只要编写好一段子程序可以在不同的操作中被调用。 (4) 子程序中使用的定时应在T192~T199和T246~T249之间选择。 (5) 当PLC的运算处于END及FEND指令之间执行时间超过200 ms时, PLC的CPU出错, 同时PLC停止工作, 因此在编程过程中应适当插入WDT指令。

3.2 示例

以下用洗衣机的漂洗过程为例说明如何用CALL编写循环控制过程。

(1) 控制要求:1) 先将水放干净, 进行脱水 (30 s) ;2) 放水至水满;3) 水满后电动机左转30 s, 然后右转30 s, 这样循环5次后, 再次放水至干净, 然后脱水;4) 重复第2步、第3步两步自动循环3次后, 漂洗过程结束。

(2) I/O分配表如表2所示。

(3) 程序如图3所示。

在上例中出现了两个循环:一是洗主机正反转执行5次循环, 其中整个漂洗过程需执行3次。且第一个循环是嵌套在第二次循环之间的这种控制采用CALL语句实现很方便, 逻辑关系也简单。

在执行上述程序过程中, 在没有加入WDT语句时, 程序会停下来不执行, 在子程序中应插入该命令。

4 利用FOR和NEXT实现循环控制

FOR和NEXT指令是PLC中专为处理循环控制的指令, 用FOR指令表示循环区的起点, 并说明需循环的次数, 用NEXT指令标记循环区的终点, 在FOR与NEXT之间程序被反复执行, FOR与NEXT总是成对使用, FOR指令一定放在NEXT指令前面。利用FOR与NEXT还可实现循环的嵌套, 最多可嵌套5层。使用FOR指令时, 由于扫描周期可能会超过监控定时器的设定时间, 这需要插入WDT指令。利用FOR与NEXT指令编写物质循环控制时, 由于循环的始点和终点很明确, 对于循环次数也可直接给出,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编程的过程。

5 结语

PLC程序的编写方法多种多样, 一般评价不同编程方法的优劣与要控制对象的特点和编程人员的编程习惯有很大关系。以上4种编写循环控制的方法在不同的使用条件下, 编写的方便程度也不一样。这需要编程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

参考文献

[1]廖常初.FX系列PLC编程及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程序控制 第11篇

关键词:步进控制 辅助继电器M 控制元件 顺序功能图

PLC是技工学校电工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我们在编写PLC程序时一般采用梯形图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称为经验法或逻辑法。但用经验法设计程序需要很多知识,没有固定的方法和设计步骤,具有很大的试探性和随意性,设计周期比较长。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为了简化程序设计过程,三菱生产厂家提供了两条功能很强的步进顺控指令。利用步进指令可以编写复杂的顺序控制程序,这种程序编写有规律性,简单易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设计效率。但是步进控制指令是日本PLC专有的指令,而其他PLC(如西门子)却没有。下面介绍一种任何PLC都能使用的顺控程序,就是用辅助继电器M作为控制元件的顺序控制程序。这种程序同样可以完成复杂的顺序控制,同样简单易学,调试、修改和阅读都很方便。

一、顺序控制系统

如果一个控制系统可以分解为几个独立的控制动作或工序,且这些动作或工序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先后次序才能保证生产的进行,这样的控制系统称为顺序控制系统。

二、M控制的顺控程序

步进顺控程序的三种表达形式分别是状态流程图、梯形图、指令表。而M控制的顺控程序在编写时也是按照控制要求先编写出顺序功能图,再根据顺序功能图画出梯形图。

1.M控制的顺控程序特点

(1)为确保顺序控制正常进行,每一个工步都分配有一个辅助继电器做控制元件,这个元件也叫步元件,其线圈叫步线圈。

控制元件通常使用通用辅助继电器M0~M499,一般按顺序连续使用,也可以选择使用。

(2)每个步元件都具有驱动能力,能使该工步下的线圈获电。

(3)每个工步在转换条件满足的时候,可以将下一个步的辅助继电器M置位,旧工步所有元件包括状态元件都自动复位。但含有SET指令的元件和计数器必须采用RST指令复位。

(4) 顺序功能图允许双线圈输出,但梯形图不允许双线圈输出。

2.顺序功能图及编写

顺序功能图是描述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功能及特性的一种图形,简称 SFC。步进控制中的状态流程图也是其中之一。

(1)步。①将系统的一个工作周期划分为若干个顺序相连的阶段,每个阶段称为步。②画顺序功能图时,用矩形方框表示步,方框中的M的编号,也是步的编号。③和步进控制一样,M顺序控制也要设置初始步,初始步依然用双线方框表示。④启动初始步依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M8002,另一种方式是从最后的状态转移到起始状态。

(2)与步对应的动作(即驱动负载)。①单个线圈直接画在步的右侧。②多个负载可水平画在有分栏的方框里,或竖画在分栏的方框里。③有触点的逻辑行要单独画出。④T/C设定值标注在T/C后面,或标注在转移条件的后面。⑤置位或复位线圈前面要加上修饰词S或R。⑥允许双线圈输出。

(3)有向连线(即转移线)和转换条件。画顺序功能图时,将代表各步的方框顺序排列,并用有向连线把它们连接起来。如步的转换是从上到下,箭头若不想画可省略。如果转移方向不是从上到下,应该在有向连线上标上箭头。转换条件即转移条件。

3.梯形图的编写

根据系统顺序功能图设计梯形图的方法,称为顺序控制梯形图的编程方法。我们学习按“启保停”的规律编写梯形图的方法。

(1)单序列顺序控制梯形图的编程。一个完整的工步的编写方法:一个完整步由本级M的启动、本级M的保持、断开前级M三部分组成。设计启保停电路的关键是根据功能图找出各工步的启动/停止条件。

①启动电路的设计。启动电路由前级控制元件的M常开触点与往下级转换的条件串联构成。如果前级不是活动步或转换条件不满足,本步就不能得电。一个步的启动电路可能有一条或N条。

②保持电路的设计(自保持即自锁)。本级步线圈得电自锁。非双线圈的驱动负载并接在步线圈的下面。

双线圈电路要画在所有状态之后。把所有控制该线圈的触点并联起来,接在该线圈的前面,以避免双线圈结构产生误动作。

③停止电路的设计。停止电路由下级(一个或N个)控制元件M的常闭触点组成。通常把这一个或N个常闭触点串接在本级步线圈及驱动负载前面,以保证新工步得电,旧工步失电。

(2)跳步与循环序列梯形图的编写。跳步与循环梯形图的编写与单序列大致相同,只要把握下面不同点的处理就可以顺利地画出梯形图。

①步元件上面有多个转移箭头时,对应的梯形图的画法。步元件上标有N个箭头时,说明驱动该控制元件的转移条件有N个,即驱动该步线圈的启动电路有N条。这N条小启动电路应该并联起来接在步线圈的前面。

②步元件下面有N条转移线时,对应的梯形图的画法。状态下面有N条转移线时,说明该状态之后,状态将转向转移线指定N个状态,该状态的下级将有N个。停止本级的常闭电路,应该是N个下级M常闭触点的串联。

(3)选择序列梯形图的编写。选择序列梯形图的编写与单流程方法大致相同,把握以下三点即可。

①分支处梯形图的画法。各序列的第一个步(状态)的启动条件均是各自的转换条件与前级控制元件的常开触点串联。而前级的停止电路应该由分支处N个步元件的常闭触点组合而成。

②各序列及汇合处梯形图的画法。接下来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一路一路地画出(两条单横线之间)各序列中的各工步的梯形图。每条序列都要画到最后的驱动负载为止。

③合并处梯形图的画法。合并状态元件上面有N个转移箭头,就有N个驱动合并处步元件的启动电路。把各路的启动电路并联起来,驱动合并步的步线圈并自锁。

(4)并行序列梯形图的编写。

①分支处梯形图的画法。各序列的第一个步(状态)的启动条件相同,都是转移条件与前级M常开触点的串联。

②各序列及汇合处梯形图的画法。接下来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一路一路地画出(两条双横线之间)各序列的梯形图。每条序列都要画到最后的驱动负载为止。

③合并处梯形图的画法。把各路的最后步元件常开与转移条件串联起来,作为启动条件来驱动合并步的步线圈并自锁。

以上就是用辅助继电器M作为控制元件的顺序控制程序的编写方法。采用这种编程方法同样可以完成复杂的顺序控制,简单易学,调试、修改和阅读都很方便。

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第12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内部控制评价方法

一、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

企业应当按照内部控制评价办法规定的程序, 有序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 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可以授权给内部审计部门或专门机构负责。企业开展在评价工作, 一般程序为:

(一) 设置内部控制评价部门

企业通常授权内部审计部门或者其他专门机构作为内部开展评价部门, 负责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内部控制评价部门必须具备一定的设置条件:

1、能够独立行使对内部控制系统建立与运行过程及结果进行监督的权力;

2、具备与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相适应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

3、与企业其他职能机构就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保持沟通协调, 在工作中相互配合、相互制约, 在效率上满足企业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监督与评价所提出的有关要求;

4、能够得到企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支持, 有足够的权威性来保证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 制定评价工作方案

内部控制评价部门应当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管理要求, 分析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高风险和重要业务事项,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工作方案, 经董事会批准后实施。评价工作方案既应当明确评价主体范围、工作任务、人员组织、进度安排和费用预算等相关内容。评价工作方案既可以全面评价为主, 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重点评价的方式, 一般而言, 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初期, 实施全面综合评价有利于推动内部控制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内部控制系统趋于成熟后, 企业可以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 更多的采用重点评价或专项评价, 以提高内部控制评价的效率和效果。

(三) 组织评价工作组

评价工作组在内部控制评价部门的领导下, 具体承担内部控制检查评价任务。控制评价部门根据经批准的评价方案, 挑选具备独立性、业务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的评价人员, 组成评价工作组, 具体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评价工作组成员应当吸收企业内部相关机构熟悉情况的业务骨干参加。实施评价工作前, 评价人员需要接受相关培训, 培训内容一般包括内部控制专业知识及相关规章制度、评价工作流程、检查评价方法、工作底稿填写要求、缺陷认定标准、评价人员权利义务、纪律要求及评价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等。

(四) 实施现场测试

评价工作组根据单位平均工资方案确定的内部控制评价范围, 入驻被评价单位, 实施现场测试。现场测试的一般步骤为:

1、了解被评价单位基本情况。评价工作组与被评价单位进行充分沟通, 了解其经营业务范围、评价期间生产经营计划和预算完成情况组织机构设置及职责分工、领导层成员构成及分工、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体制、内部控制工作概况、最近一次内部控制评价或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等。

2、确定检查评价范围和重点。评价工作组根据掌握的情况确定评价范围、检查重点和抽样数量, 并结合评价人员的专业背景进行合理分工。检查重点和分工情况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实时调整。

3.开展现场检查测试。评价工作组根据评价人员分工、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现场检查测试, 按照要求填写公正底稿、记录相关测试就跟, 并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初步认定。评价人员应遵循客观、公正、工平的原则, 如实反映检查测试中发现的问题, 并及时与被评价单位进行沟通。

4、编制现场评价报告。评价工作组汇总评价人员的工作底稿, 形成现场评价报告。评价工作底稿应进行交叉复核签字, 并有评价工作组负责人审核后签字确认。

5、提交现场评价结论。评价工作组将评价结果及现场评价报告向被评价单位进行通报, 有被评价单位相关责任人签字确认后, 提交企业内部控制评价部门。

(五) 汇总评价结果

内部控制评价部门汇总各评价工作组的评价结果, 对工作组现场初步认定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全面复核、分类汇总, 对缺陷的成因、表现形式及风险程度进行定量或定性的综合分析, 按照对控制目标的影响程度判定缺陷等级。对于认定的内部控制缺陷, 内部控制就部门应当提出整改建议, 要求责任单位及时整改, 并跟踪其整改落实情况;已经造成损失或负面影响的, 企业应当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六) 编报评价报告

内部控制评价部门已汇总的评价结果和认定的内部控制缺陷为基础, 综合内部控制跟踪整体情况, 客观、公正、完整的编报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并报送企业经理层、董事会和监事会, 有董事会最终审定后对外披露或以其他形式加以合理利用。

二、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

企业在控制内部控制检查评价工作工作过程中, 应当根据评价内容和被评价单位具体情况, 综合运用个别访谈调查问卷、专题讨论、穿行测试、实地查验、抽样和比较分析等方法, 广泛收集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是否有效的证据。评价方法的选择应当有利于保证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证据的充分性是指获取的证据能够为形成内部控制评价结论提高合理保证;证据的适当性是指获取的资金与相关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有关, 并能可靠地反映控制的时间状况。

(一) 个别访谈法

个别访谈法是指企业根据检查评价需要, 对被检查单位员工进行单独访谈, 以获取有关信息。该方法主要用于了解企业及其所属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情况。评价人员在访谈前应根据内部控制评价目标和要求形成访谈提纲, 如有必要可先提供被访谈人员进行准备, 被访谈人员主要是单位领导、相关机构负责人或一般岗位员工。评价人员在访谈工作结束后应撰写访谈纪要, 如实记录访谈的内容。

(二) 调查问卷法

调查问卷法是指企业设置问卷调查表, 分别对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问卷调查, 根据调查的结果对相关项目作出评价。该方法常见于内部环境评价。调查问卷一般包括填列项目、控制描述和支持性文档等内容。其中。填列项目基于企业实际情况, 明确被评价单位或对象需要填列的内部控制评价内容;控制描述是指被评价单位或对象对评价内容‘考虑是否存在相关的控制, 并如实填写相关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支持性文档要求被评价单位或对象列示相关控制所涉及的支持性文档, 如对领导层是否重视内控工作进行评价, 需要列示有关会议纪要、审阅记录等文档;对企业文化进行评价, 需要列示文化手册、员工行为守则等文档。

(三) 专题讨论法

专题讨论法通常用于控制活动评价, 是指通过召集与业务流程相关的管理人员就业务流程的环节会某类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及评价的一种方法。专题讨论法即是一种常见的控制评价方法, 也是须报告称去也行整改方案的重要途径。对于同时涉及财务、业务、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控制缺陷, 往往需要有内部控制专职机构组织召开专题讨论会议, 综合内部各机构、各方面的意见, 研究确定缺陷整改方案。

(四) 穿行测试法

穿行测试法是指在内部控制系统中任意选取一笔交易作为样本, 追踪该交易最初起源直到最终在财务报表或其他经营管理报告中反映出来的过程, 即该流程从起点到终点的全过程, 以此来了解整个业务流程状况, 识别出其中的关键控制环节, 评估相关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

(五) 实地查验法

实地查验法是指企业对财产进行盘点清查, 以及对存货实物资产的出入库环节进行现场查验, 主要用于对资产安全性目标的思想情况所作的评价。实地查验法通常应与抽样法结合运用。企业对财产进行实地查验, 需要制定统一的测试工作表, 并从特定的样本库中抽取若干测试样本, 与企业激励、财务单证等进行核对验证, 以此判断与资产安全目标相关的各项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实地查验首先要有计划, 明确目的, 一般情况下, 实地查验要和纳税评估结合起来进行的, 在实地查验过程中要尽量去的企业生产经营的第一手资料, 资料要详实、准确。

(六) 抽样法

抽样法是指企业针对具体的业务流程, 按照业务发生的频率及固有的风险的高低, 从确定的样本库中抽取一定比例的夜样本, 对业务样本的控制水平进行判断, 进而崔整改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作出评价。抽样法是控制车速的常用方法, 分为随机抽样和其他抽样。随机抽样是指按随机原则从样本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其他抽样是指人工任意选取或按某一特定的标准从样本库中先后去一定数量的样本。应用抽样法时应注意样本库必须包含符合测试要求的所有样本, 测试人员首先应对样本库德完整性进行检查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 《审计》,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03

上一篇:广告电影下一篇:学案导学出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