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菲利娅范文

2024-07-15

奥菲利娅范文(精选5篇)

奥菲利娅 第1篇

2014年11月4日, 德国丝吉利娅集团100周年中国庆典于北京怡生圆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本次庆典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门窗幕墙行业高层论坛, 丝吉利娅德国公司总裁维兰特·弗兰克 (Wieland Frank) 先生与多名德国总部高管一行人亲临现场, 与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开发商、客户和合作伙伴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在行业中引起高度关注。

在当晚的招待酒会上, 弗兰克先生携手中国公司董事总经理秦建平博士一起发表精彩致辞, 对丝吉利娅过去的100年进行了总结, 并展望下一个100年, 很好的诠释了“MORE DRIVE THAN EVER”的品牌口号。

没有热忱、激情和真正的工作投入就不会有成功的故事。不可否认, 如今的“丝吉利娅”已是门窗五金行业中的国际知名品牌。不断的创新以及努力将产品做得与众不同的意愿使得这个家族企业得以不断改进并适应新的挑战和发展, 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 飞跃百年的巅峰。

2001年初, 秦建平博士首次将丝吉利娅产品引进中国市场, 让中国消费者得以接触到这个欧洲著名的五金件品牌, 并使用到其质量优异的产品。米兰之窗董事长马俊清先生在致辞中这样评价到:“秦建平博士以其稳健、儒雅的行事风格, 使丝吉利娅的产品在中国树立了良好的高品质形象, 并使其市场占有率逐年增高。米兰之窗与丝吉利娅的合作是强强联合, 互惠共赢。以秦建平博士为首的丝吉利娅中国团队, 服务意识强, 既有充足合理的库房储备, 又有积极主动的服务态度, 让我们体验到国际一流企业的优质服务。”

有关奥菲利娅的影子剧院的童话故事 第2篇

“尽管是这样,你还是会收留我,是吗?”影子温和地问。

“是的,”奥菲利娅小姐说,“你来吧!”

于是,这个巨大、冰冷的黑影便将她团团围住,她周围的世界瞬间变得漆黑一片。突然,她又好似重新拥有了一双眼睛,年轻而明亮,不再像以前那样暗淡无光。她正站在天堂的大门口,周围有许多美丽无比的身影,他们身穿漂亮的衣服,正微笑地看着她。奥菲利娅小姐问:“你们到底是谁呀?”

“你不认识我们了吗?”他们说,“我们就是你收留的那些影子呀。现在我们得救了,不用再四处游荡了。”

天堂的大门打开了,那些漂亮的身影簇拥着奥菲利娅一起走了进去。他们把她带到一座宫殿前,这是一座最夺目、最豪华的剧院。剧院门口写着一行烫金的大字:奥菲利娅的影子剧院。

羊市长奥菲 第3篇

说起奥菲,它只是一只普通的山羊,被饲养的原始目的是充当饭桌上的羊肉。它的主人丹·贺塔多在3年前无意中看到它的母亲——一只努比亚种山羊,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里把它遗弃在路边,于是就把它领了回家。奥菲当时只有3磅重,被领回家时已经冻得快死,贺塔多的妻子卡罗·史密斯马上拿来吹风机为它取暖,还用奶瓶喂它奶喝。后来,贺塔多根据自己最喜欢的电视剧中的主角的名字——奥菲,来为小山羊命名。

正当奥菲一天天长大的时候,安萨市也迎来了一年一度“荣誉市长”竞选。近30年来,安萨市形成一个传统,要把“荣誉市长”的称号颁发给为本城筹集最多慈善捐款的人。

当地有几个政客都盯准了这个头衔,他们的竞选活动都筹备得很专业,有的候选人举行慈善聚餐活动,有的抱着志在必得的自信,甚至提前印好了盖有市长签名的信纸、文具等。

贺塔多一家也听说了选举的消息,他们无意中得知德克萨斯州一个小城镇,连续多年由山羊当市长,而且一代传一代,目前担任市长的已是第三代山羊——克莱·亨利3世。

贺塔多夫妇听到山羊也可以当市长的故事后,他们心动了。于是他们带着已经长到200多磅的奥菲参加各种慈善活动,在沙龙和各俱乐部里利用奥菲募捐,并最终为当地一所高中筹集到一项2000多美元的奖学金基金。在整个竞选活动中,听话的奥菲任主人摆布,唯一出丑的一次是在庆功宴上,因为尿布绑得不严实,奥菲当众“尿裤子”。

奥菲打败了包括竞选连任的前市长卡尔·龙等三名候选人,成为了安萨市新一任的“荣誉市长”。虽然奥菲荣任市长,不过它也有不少烦恼。与其他的市长一样,它也有许多“政敌”。比如在安萨市,当地商会就是“市长”奥菲的最大对手。商人们担心选一头山羊当市长,不仅会降低本市的形像和威信,而且会让外界误认为安萨市是农村,五千多名居民是“乡下人”。“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才有越来越多人离开这里,搬到别的城市去”,安萨市时尚设计师南茜·萝丝说。商会建议把奥菲“驱逐”出市。商会主席罗宾·格里森甚至威胁,如果他们不撤消奥菲的头衔,他们就会考虑集体离开安萨市。“如果你是个投资者,听说市长是只山羊,你还会把钱投到那个地方去吗?”格里森说,“我只是希望当外界提到安萨市时是以一种尊重的态度,而不是把我们当小丑。”为了表示抗议,商会成员全部缺席投票,不过这仍然没有妨碍奥菲成为当地报章的当红新闻主角。

而奥菲的支持者则反驳说,市长的资格应该按政绩来评价,既然没有一个人做得比奥菲好,那为什么不能让一头山羊当市长呢?

关于要不要让奥菲下台的问题,把安萨市分裂成两个立场鲜明针锋相对的阵营,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舌战。

不过,竞选结束没过多久,当地政府就得面对现实问题:由于缺乏商会的财政支持,政府难以运作。于是,“短命市长”奥菲黯然下台。当地报纸普遍以大标题“市长辞职”来报道奥菲离开政府的新闻,不过奥菲本人似乎一点也不留恋权力。逃脱了屠宰场的它后半辈子可以保证生活无忧,至少不会被煮熟了端到饭桌上。

奥菲利娅 第4篇

关键词:考狄利娅,死,悲剧性

“Unhappy that I am, I canno theave

My heart in to mymouth: I loveyour majesty

According to mybond;normore nor less”

当李尔将其荒谬无稽的问题 (说说你们有多爱我?) 抛向考狄利娅时, 她这样说道。没有华丽的赘饰, 没有虚空的言语。这看似冷漠的表达却真真切切地让千万读者体味到了她的诚实、勇敢、善良、纯真与孝顺。可是为什么就是这样一个具有神明般美德的女孩, 最终会走向死亡的命运?一个看似费解的命题, 却隐藏着太多的必然。

首先, 就一部悲剧而言, 毫无疑问, 考狄利娅之死是最能产生悲剧美的。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们在考狄利娅的身上看到了太多有价值的东西:她无私的爱与宽恕, 她的正直、诚恳与善良, 在她的身上, 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的缺点。她是如此的完美, 她的一颦一笑都深深地牵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因而, 当她突然死去, 让每一位读者都猝不及防的时候, 这种美的毁灭是多么的令人心痛、不忍与同情啊。且让我们试想一下, 如果考狄利娅没有死, 那么整部剧最为悲情的人物又将是谁呢?肯定不会是李尔, 虽然经过暴风雨的洗礼, 他幡然醒悟, 虽然我们可怜那个在风雨中发了疯的“老头儿”, 但那毕竟是他咎由自取的结果, 至多也只是一声叹息, 当然也不会是葛罗斯特, 那剩下的只有肯特了———这位忠心耿耿的老臣。然而, 他毕竟不是主线人物, 他的死远远不能产生如此巨大的震撼效果和感染力。因而, 可以说正是考狄利娅的死成就了这部伟大的悲剧, 使其历经百年而不朽。

从另一个方面看, 考狄利娅之死也使这一形象在文学史上获得了更为持久的生命力。纵观全剧, 我们看到, 在李尔的心中, 考狄利娅的形象有着一个不断充实、完善、丰富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并未随着考狄利娅之死而中断。相反的, 当考狄利娅死去以后, 她的形象便随着李尔的回忆与追思愈加丰富起来, 可以说李尔的思想有多么丰富, 考狄利娅的形象便会有多么丰富, 并且, 当李尔死去以后, 读者代替了李尔, 从此, 读者的思想有多么丰富, 考狄利娅便有多么珍贵。如此拥有无限可能的形象, 只有在考狄利娅死去以后, 才能在李尔和读者的心目中创造出来。

但是如果将考狄利娅之死仅仅看作是为了写悲剧而制造出的悲剧, 那就大错特错了。抛开悲剧本身而言, 考狄利娅的死也有其深刻的必然性。

从人物性格上来说, 考狄利娅的死是必然的。这里不得不再次提到考狄利娅善良、孝顺、纯洁的品质。“她完全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是可以与但丁的皮亚得丽丝相媲美的神明。”然而值得关注的是《李尔王》是一部关于“人”的文学, 其本质是揭示人性的堕落过程, 是一种对人性复归的赞颂。因而, 作为一个“神”出现的考狄利娅注定一死。因为从本质上来说, 她根本无法融入这样一个世俗的社会。一旦进入, 就会蜕变成“人”, 那么, 具有神明般崇高人格的考狄利娅也就会在这样一个蜕变的过程中死去。如果说这样的看法有些牵强, 那么我认为还有一个有力的佐证就是肯特之死与爱德伽之不死。

可以看到, 肯特也是一个具有神明般崇高人格的形象。他忠心耿耿, 即使李尔将他放逐, 他也不离不弃, 一直陪伴在李尔左右, 甚至连死亡也是为了要“应老主人的召唤”。这样一位忠臣, 我们在他的身上几乎看不到任何的缺点, 可也就是因为这样他最终难逃一死的结局, 这又再一次证明了那些具有理想性格的人物在那样邪恶败坏的社会里是容不得身的, 是生存不下去的。另一方面, 爱德伽也是一位具有优秀品格的人, 但是他却没有遭受死亡的噩运, 这恰恰就是因为他与考狄利娅和肯特不同, 在剧中, 他是作为一个“人”的形象出现的。他可以为了生存放下尊严, 扮作叫花游走乡野;他可以拿起手中的剑与爱德蒙决斗, 完成复仇的使命。然而我们可以看到, 在考狄利娅的心中, 却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复仇两个字。她唯一想到的就是怎样才能解救父亲, 而这正是她与爱德伽最大的不同, 是作为一个神明形象与人的形象的不同, 也是他们出现不同结局的根源。

考狄利娅之死也是全剧发展至今的必然结果。纵观全文, 不难发现, 考狄利娅其实是整部悲剧的导火索。如果当初面对李尔愚蠢的问题, 她可以说一个善意的谎言, 那么所有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或者是以另一种形式发生。然而正是由于她性格中的诚实严谨, 这部悲剧拉开了帷幕。但是在之后的场景中, 考狄利娅的戏份少之又少, 只在结尾又再次出现。作者这样巧妙的设计其实是利用考狄利娅的缺席, 为李尔提供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契机。正如奈茨在《李尔王》一文中说到的那样:“本剧认为最基本的生活现实是考狄利娅的爱与宽恕。但是这种爱就像一切最值得赢得的贵重东西一样, 要你竭尽全力才能赢得。你得坦白承认你确有这种爱的需要;你得真正虔诚、谦虚;你得忍痛除掉一切和至善不协调的东西;一句话, 你得准备忍受一切。”其实这种爱就是一种媒介, 让李尔在努力重获这种爱的同时, 找到成为另一个自己的可能性, 从而完成了人性的复归, 而这也正是考狄利娅在这部剧中所肩负的使命。使命达成, 她的死亡也就不可避免。因考狄利娅始, 以考狄利娅终, 在结构上也更加完整, 为整幕悲剧画上了句号。

另一个方面, 当李尔找到了成为另一个李尔的可能性, 如果他沿着这种可能性继续走下去, 那么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哲学家, 或是如考狄利娅那样具有神明般品格的人, 而这不仅有悖于整部剧的主题, 也让读者难以接受, 因此李尔的死也就成了必然, 可是怎样才能让李尔的死合情合理呢?唯一的方式就只有通过考狄利娅的死来终结李尔的生命。使李尔无法再循着这样的可能性继续走下去, 他的生命也就自然终结了。所以, 不能单纯的说, 是考狄利娅的死导致了李尔的死, 或者是李尔的死导致了考狄利娅的死, 他们其实是相互作用, 不能分割的。

考狄利娅之死还深刻地揭示出了作者思想的矛盾性。作者是爱这个角色的, 并且深深地爱着, 爱她身上闪烁着的高尚品格, 爱她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 可惜最终, 还是没有给她一个圆满的结局。我想这恰恰是作者思想的矛盾之处。他一方面肯定了考狄利娅所具有的美好的品格, 另一方面又产生了种种的质疑, 质疑人性也质疑这整个社会。就如李尔留给人们的最后一句话:瞧她, 瞧, 瞧那边, 瞧那边!那边不仅是考狄利娅的嘴唇, 那边是理想的世界, 是极乐世界, 是真善美之乡。当李尔看到考狄利娅的嘴唇, 幻想她仍在呼吸, 其实是在幻觉中看到了一个理想之国, 但是他最终在这样的幻觉中死去, 这充分说明了莎士比亚对现实美好的幻灭感和对理想世界的渴望和神往。“这是他的现实主义, 也是他的浪漫主义。”因此, “如果说《李尔王》对生活作出了积极地肯定 (我认为它是做了的) , 这种肯定也是带有许多疑问的肯定, 是'有条件的'肯定。”但另一方面, 也正是这种怀疑的肯定激荡着读者的不安, 成就了这部剧作的伟大。

其实李尔的故事古来有之, 在莎士比亚之前就有很多版本的剧作, 然而缘何其他版本的“李尔”几乎都已销声匿迹, 唯有莎翁的传唱百年?我想这与其伟大的悲剧性是分不开的。之所以赞其“伟大”, 不仅仅是因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更是因为一份深深地无奈———

是有且只有这一种结局的无奈。……

参考文献

[1]杨周翰选编, 《莎士比亚评论汇编》 (下)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

[2]莎士比亚 (方平, 译) , 《李尔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1年

[3]陆谷孙, 《莎士比亚专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4

[4]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 《莎士比亚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3

[5]索绍武:“一株过早凋谢的玫瑰———论《李尔王》中考狄利娅的悲剧性”,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 (2001)

[6]侯斌:“永远的真情、博爱———也说《李尔王》中的考狄利娅”, 《河西学院学报》1 (2005)

奥菲利娅 第5篇

关键词:奥菲欧;蒙特威尔第;艺术风格;演唱技巧

中图分类号:J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156-1

歌剧《奥菲欧》故事源自希腊神话故事,曾被改变为交响诗、歌剧、舞剧等各种艺术形式,仅仅被改编为歌剧就有20多次,在歌剧史上的《奥菲欧》具有代表意义的是佩里和里努契尼的《尤丽迪茜》、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奥芬巴赫的《地狱中的奥菲欧》。1600年雅科波·佩里《尤丽迪茜》但现在已经失传了,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是自歌剧诞生后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奥菲欧》的出现确立了歌剧的结构模式,为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歌剧发挥了管弦乐队的伴奏作用,使用了包括长笛、小号、管风琴和各种弦乐器在内的几十种管弦乐器,这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

一、蒙特威尔第的生平

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1567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小城克雷莫纳,他的父亲是一名外科医生。克雷莫纳拥有良好的音乐传统,蒙特威尔第很小就开始接受音乐教育,并大约于1576年加入克雷莫纳大教堂的唱诗班和乐队。1582年,年仅15岁的蒙特威尔第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部作品集《神圣小曲集》。1589年,蒙特威尔第前往米兰,次年他来到曼图亚,担任公爵温琴佐贡扎加的宫廷乐队的中提琴手。1595年,蒙特威尔第随公爵出征匈牙利,回到曼图亚后不久,宫廷乐队指挥去世,蒙特威尔第原希望可以因此当上乐长,然而他又一次获得了失望的结果。直到1601年,他终于被任命为曼图亚公爵的宫廷乐长。1612年,温琴佐贡扎加公爵在曼图亚去世,他的长子弗朗切斯科继位,当年7月,蒙特威尔第被曼图亚宫廷解职。1613年,经过在威尼斯的一次演出,蒙特威尔第被任命为著名的圣马可大教堂的乐正。他在这个职位上工作了整整30年的时间,在上任伊始就着手恢复乐队在通奏低音盛行时期放弃掉的优良传统,改善混乱的纪律,定期组织排练。在他的领导下圣马可大教堂乐队的水平很快就有了很大提高,甚至后来比起威尼斯乐派鼎盛时期的水平都有过之而不及。1643年11月29日,蒙特威尔第在威尼斯去世。他一生共创作了9部牧歌集、21首宗教牧歌、21首三重唱、15首三声部谐谑曲、10首二声部谐谑曲、近百首宗教作品和几部绝对堪称精品的歌剧等。

二、歌剧《奥菲欧》的赏析

五幕歌剧《奥菲欧》取材于希腊神话中名歌手奥菲欧到地狱救回亡妻的故事。脚本作者名叫亚历山德罗·斯特里乔,而后由蒙特威尔第谱曲创作并于1607年2月24日在曼图亚宫廷首演。奥菲欧源于希腊神话“俄耳浦斯和欧律狄刻”中的男主人公俄耳浦斯(Orpheus),很多人也将其译为奥菲欧。而女主人公欧律狄刻(Eurydice)被称为尤丽狄茜。奥菲欧是色雷斯国王欧亚格罗斯与缪斯女神卡莉俄佩所生的儿子,是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乐神。他手里时刻拿着一把竖琴,为爱情、为生活尽情地弹着、唱着。奥菲欧的妻子尤丽狄茜意外死去,奥菲欧决定去地狱里寻找妻子。冥王允许他把妻子尤丽狄茜带到人间去,但条件是从冥界走到人间的路上不许回头看尤丽狄茜。奥菲欧痛快地答应了,但还是回头看了一眼,违反了约定,他再一次失去了妻子,独自悲伤地回到人间。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奥菲欧因拒绝演奏而被杀,他手中的竖琴最后被太阳神阿波罗挂在天空,这就是天琴星座。

歌剧《奥菲欧》采用正歌剧体裁,具有严肃端庄、高贵典雅的特点。在结构上采用五幕歌剧或三幕结构,常在幕与幕之间穿插喜剧性的幕间剧,由固定的序曲(快—慢—快的三段)形式作为开场,宣叙调和返始咏叹调交替进行,极少使用重唱和合唱,也不用舞蹈。剧中的咏叹调庄严精致,这种咏叹调是永恒的ABA 三段体形式,被称为“返始咏叹调”。

另外,蒙特威尔第《奥菲欧》在伴奏乐队方面比较特殊。歌剧总谱扉页上注明了所用乐器——两架羽管键琴、两架木制管风琴和一架单簧管小风琴、一架竖琴、两个大型琉特琴、三个低音维奥尔琴、十个小提琴和两个小型的小提琴、两个像小型的倍大提琴那样的乐器,四支小号、四支长号、两支木管号和两支竖笛,还随时改变乐器组合及使用数量,具有了很好的音响效果。但他并不是为每一件乐器写出分谱,而是在总谱的不同位置上注明他的要求,如在冥府场景中使用了长号、低音琉特琴和小管风琴;在渡过通往冥府的冥河一段,使用了小提琴、木管号、竖琴;在人间的田园场景中,使用了竖笛和羽管键琴,竖琴和小提琴(或维奥尔琴)模仿天堂的音乐和里拉琴的音响。

参考文献:

[1]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7.

[2]沈旋.西方歌剧辞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3]布莱希特.三毛钱歌剧[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4]朱玲.中西歌剧赏析[M].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沈祺.歌剧欣赏十八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奥菲利娅】相关文章:

上一篇:精密三角高程测量下一篇:现实性和故事性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