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

2024-05-11

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精选12篇)

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 第1篇

一、学生学习初中数学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 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初中数学教师已经开始逐步摒弃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 并开始充分的注重对于初中生学习特点的总结, 对初中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的研究也开始逐步进行. 但是, 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导致学生数学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1.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枯燥

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的意识到, 数学学科不仅仅是抽象的数学公式, 进行对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美”的发掘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 大部分的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往往难以认识到初中数学教学是“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过程, 只是简简单单的进行数学基础理论的灌输, 导致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例如, 大部分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只重视到学生对于数学理论知识的教授, 忽视了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提升, 这就导致初中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往往困惑于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2.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单一无趣

目前, 在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并没有对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形成严密的参考学习, 并没有从本质上进行对初中数学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这就导致最终所制作出来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没有从本质上进行升华, 学生所接受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还是单调乏味,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很低. 例如, 在进行《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节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很多的初中数学教师还只是单调的使用黑板列方程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教师写一个公式介绍一次教学内容. 但是, 在这样的背景下, 学生只是延续着教师的思路进行抽象的理论“被灌输”过程, 如果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足, 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下降. 在这样的背景下, 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初中教学的过程中, 进行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深刻反思, 通过优化设计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初中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探析

1. 结合学生特点设计初中数学教学内容

在初中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探索过程中, 要充分的意识到, 设置合理的教学方式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方法. 具体的来说, 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的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优化现有的初中数学教学内容, 提升初中数学知识的趣味度, 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 在进行《相交线与平行线》这一章节的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 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 选择数学小故事来进行该类型问题的诠释.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对于知识的思考, 并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情况, 合理地进行数学习题的设计, 进而发挥出数学训练的效果, 逐步的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2. 丰富初中数学教学方式

在初中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探索过程中, 教师要对初中数学教学方式进行规划设计, 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循序渐进的提升初中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 在进行初中数学《三角形》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灵活的插入“为什么高压电线节点都是采用的三角形设计? ”“你见过什么形状的三角形”, 帮助学生寻找数学知识的关键点, 在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的基础上, 有效的提升初中生的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 在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探究过程中, 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的结合初中生的实际特点, 合理选择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 既让初中生充满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又可以帮助初中生掌握分析数学问题的基本能力, 循序渐进的促进初中生数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丽艳, 孙邵立.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4 (05) .

[2]高桂清.善于发现, 勤于思考, 勇于实践——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案例[J].新课程 (中学版) , 2008 (04) .

[3]孟庆军.浅谈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 (教师) , 2010 (10) .

[4]李万珍.浅谈数学学习的方法[J].新课程学习 (学术教育) , 2010 (10) .

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 第2篇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是数学文化的教育。《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作为一个基本理念,提出了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这充分表明数学文化已经从一种理念走进了中学课堂,渗透到数学课的实际教学中。

数学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数学文化的学习,应更多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数学的文化内涵往往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存在,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将文化观念渗透于数学教学之中,才能让学生感悟到这种“看不见的文化”,学生一旦获得了数学文化的滋养,就更能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那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体现数学文化呢?

(一)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

对于许多教师来说,数学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还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而形成解决考试所需要的解题能力,而很少考虑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文化。其实,每一个数学知识的产生都一定的背景,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表面上的知识,更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本质,了解知识点的发生过程。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努力还原、再现知识的发现或发明的过程,尽力向学生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的过程中,能够看到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的趋势,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

(二)引入相关的数学史

美国数学史家克莱因(M.Kline)认为:“数学史是教学的指南。”另一位美国著名的学者史密斯也指出:“为了将数学发展与人类发展联系起来,为了强调数学的人文因素,一般的历史介绍是十分必要的。”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知识本身,还寓于它的历史。在漫长的数学发展史中出现了许多的重大事件(如三次数学危机)、著名的人物以及他们的重大发现或成就,这些都是渗透数学文化有效的途径。通过数学史介绍,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数学产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感受到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等。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搜集与数学内容有关的数学故事和背景知识,在讲到相关内容时,随时插入课堂教学中和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此外,还可以讲述许多著名数学人物的故事,如被誉为科学巨人的牛顿,自幼贫苦,但酷爱读书,勤于思考,最终在数学、物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然而这样一位科学巨人却是十分谦虚的,他曾经说过:“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只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用这些数学人物的事迹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培养学生不怕吃苦,谦虚好学,刻苦专研的精神。

(三)引导学生欣赏数学之美

古希腊数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数学美是一种比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形体美更高层次的美。数学的美是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美好事物的背后都隐藏着数学的奥秘,数学的美是内在的、含蓄的,是理性的也是高尚的,数学的美无处不在。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中对称美、简洁美、奇异美等,充分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使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理解数学,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后,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介绍生活中奇妙的现象:人体中眼、耳、手、脚都是对称生长的。眼睛的对称使人观看物体能够更加精准,双耳的对称使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从而容易确定声源的位置;生活中人们还把闹钟、汽车、飞机等制造成对称形状,不仅是为了美观,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闹钟的对称保持了旋转的均匀性,飞机制造成对称是为了保持平衡。

通过这样的环节,加深了学生对数学对称美观念的理解,领会到对称美的现实价值,培养了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波利亚指出:“与其给人以死板的知识,不如给人以生动、活泼的方法,点石成金的策略、手段。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可能会很快遗忘,但是所领会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掌握的数学方法却是终身受益的。”张景中老先生也曾提到:“小学生学的数学很初等,很简单。尽管简单,里面却蕴含了一些深刻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文化教学的基本内容。翻阅数学教材,数学思想方法无处不在,主要有集合思想、符号化思想、化归思想、对应思想,极限思想等等。这些思想方法是学生后继的数学或其他课程的学习所必须具备的,对学生的发展影响至深。所以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数学问题生活化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是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数学教师,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具体应做到:

1、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活力的知识,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应用意识。现行的教材编写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的是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教材中的每一幅情景图都取材于现实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捕捉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发现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总之,教师应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奇妙和丰富多彩,从中受到情感熏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精彩与人类的智慧,增强热爱生活的情感。

(六)开展数学活动

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渗透数学文化的有效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学生可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与进行他人合作交流对于。开展数学活动对调动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第3篇

一、科学结合,合理分工

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分工,重视就近组合的原则。教师可以按照正常的班级座次,选择4-6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强调整理座次,分清楚层次,操作更简洁。教师可以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认真分別学生的性格和学习成绩、能力等差别,保证各小组的力量平均,为每个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好基础。教师要重视小组的组织工作,创造合作学习的组织。教师对合作小组内成员要进行科学分工,重视每个人都有相对的责任,承担具体的合作的角色,例如组织人、记录人、资料员等。过一段时间以后,教师要进行角色互换,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体验、锻炼和提高。小组成员之间的座位按照面对面或者相邻形式为最好,从而实现学生相互学习、讨论,实现学生相互交流和沟通。

二、教师要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机会,精心设计好问题

教师要科学地选择机会,让学生学习合作学习的内容,对探究性的个人力量难以考虑周全的问题,教师要发挥小组的集体智慧,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促进学生动脑筋,主动研究数学知识,实现集体研究,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要开展合作学习,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价值和积极、有序等,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难点,加强合作,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要经过独立思考,等待学生时机成熟后再合作,发挥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散思维的能力,教会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幸福和快乐。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好的习惯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前提,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是让人人参与学习,实现学生与人的合作交流,保证学生获得合作成功的喜悦。教师在合作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实现学生学习中的相互支持和配合,要求学生对自己负责,对同伴负责,树立合作意识,实现每个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

1.学会自主探索

要保证合作的有效性,就要有时间和空间,实现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合作的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和看法,不断碰撞思维,启迪心智。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的研究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折叠、比较、想象,在小组中交流,实现学生独立地观察和思考,形成学生的感知和见解,实现交流时抒发自己的观点。

2.教会学生倾听

学生的发言往往会激发出别的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要保证学生成员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提出更好的想法,实现学生全面、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爱讲,更会听,多思考。学生合作学习的时候要做到:

(1)耐心。教师一定要等学生发言结束,科学恰当地指出学生的不足。

(2)虚心。在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的时候,要耐心接受,改变自己的观点。

(3)用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的时候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

学会倾听不仅是学习的需要,更是尊重、交往和学会做人的需求。

3.学会反思和调整

合作后的反思和调整是学生的思维经过合作碰撞后的内化和升华。教师要让学生有自己的认知结构,重视获得不同的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协商、交流、讨论、经过整理后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教育学生认识到自己想法的局限性和合理性,通过合作学习检验自己学习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四、教师要把握好角色,调控好合作学习的过程

在合作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给学生提示。对于个别学生不能有效合作,要进行人员调整,及时告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评价,实现个人目标和小组合作目标。教师要重视合理地评价对学生的指导和调节作用,让学生受到鼓舞,教育学生产生巨大的动力。教师要转变教师的角色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重视倾听、交流、分享,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运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指导和评价,充分展示问题的形成和解决过程。还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重视指导和调节,促进学生互动学习能力的提升。

五、教师要全面科学地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

评价是否科学全面影响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初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在放的过程中充分发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进行科学的思考,实现讨论和交流,重视适当地收,教育学生概括教学内容并及时小结,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而全面的评价,学会质疑,学会提问,学会开拓创新。

1.重视小组之间的评价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小组是否全面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之中,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是否相互合作,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是否实现创新发展,每个小组的活动是否遵守规律等。教师给予的评价要科学全面,重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2.实现自我评价和民主评价

教师要重视学生自我评价,重视小组成员自己要实事求是,重视本小组的学习水平,保持客观科学的评价。教师要看到学生的优点,也要看到学生的不足。教师要重视学生民主评价,发现别的小组的优点,让本小组的学生多看到别的小组的学生的优点,进而调动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友好竞争的学习氛围。

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 第4篇

一、指导学生预习方法

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 课本从预习到复习至少要仔仔细细地看3~4遍, 基础差的更要多看. 预习中发现的难点, 就是他本人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 可进行补缺, 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难, 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 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东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在预习中要强调以下几点:1例题要重读:教材中的例题, 是学习如何运用概念定理公式最一般的示范, 阅读时要作为重点. 读时要边看边想边算, 可先试着算, 算不出来, 再看解答. 这对提高解题能力大有益处. 2概念要精读:正确理解和使用概念, 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阅读概念时一定要一字一句地仔细阅读, 把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要弄明白. 3要点应巧读:所谓巧读, 就是学会点、画、批、问. 把关键的地方都“点”出来 , 把重点、公式和结论都“ 画”出来 , 把自己的理解、质疑和心得等用三言两语“批”出来, 把没弄懂的地方都用问号“问”出来.

二、指导学生听课方法

初中生尤其是初中新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 顾此失彼、精力分散, 使听课效率下降, 因此, 重视听法指导, 使他们学会听, 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课上应集中注意力, 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 眼睛要盯着老师的嘴看老师表情, 耳朵听老师讲课的声音, 头脑思考老师所讲的内容, 思路应与老师保持一致. 有的同学努力这样去做了, 但是, 有时听着听着, 自己的思路离开了老师讲解的思路, 独自思考起来. 我们说, 上课向老师学习是有时间性的, 千万不要丢掉这个宝贵的机会. 要尽量强制自己, 使自己的思路与老师的思路保持一致, 同步前进. 如果自己在老师启发下有了比较好的想法, 可以在笔记本上记下几笔, 等下课后再去深入思考. 在课堂上思路不可离开“向导”, 单独行动, 更不能乱发奇想, 思想上“开小差”. 课堂上“分心”、思想上“跑马”是学习的大敌.

三、指导学生复习方法

在进行单元复习或学期复习时, 学生容易依赖老师, 习惯教师带着复习总结. 我认为从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 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 要做到:一看, 看书、看笔记、看习题, 通过看, 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 列出相关的知识点, 标出重点、难点, 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 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 通过解题再反馈,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指导学生考试方法

首先, 工夫用在平时. 考前不搞突击, 考试中需要掌握的内容应该在平时就掌握好, 考试前一天晚上不搞疲劳战, 一定要休息好, 这样, 在考场上才能有充沛的精力, 考试时还要放下包袱, 驱除压力, 把注意力集中在试卷上, 认真分析, 严密推理.

其次, 应试需要技巧.试卷发下来后, 应先大致看一下题量, 大概分配一下时间、做题时若一道题用时太多还未找到思路, 可暂时放过去, 将会做的做完, 回头再仔细考虑. 一道题目做完之后不要急于做下一道, 要再看一遍, 因为这时脑中思路还比较清晰, 检查起来比较容易. 对于有若干问的解答题, 在解答后面的问题时可以利用前面问题的结论, 即使前面的问题没有解答出来, 只要说清这个条件的出处, 也是可以运用的. 另外, 对于试题必须考虑周全, 特别是填空题有的要注明取值范围, 有的答案不止一个, 一定要细心, 不要漏掉.

最后, 考试时要冷静. 有的同学一遇到不会的题目, 脑袋立刻热了起来, 结果, 心里一着急, 自己本来会的也做不出来了, 这种心理状态是考不出好成绩的, 对于那些一下子做不出的题目, 还是要努力思考, 尽量能做出多少就做多少, 一定的步骤也是有分的.

五、指导学生记忆方法

教学生如何克服遗忘, 以科学的方法记忆数学知识, 对学生来说是很有益处的. 因此, 重视对学生进行记忆方法指导, 这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必然要求.

教学中, 要善于结合数学实际, 教给学生相应的记忆方法.①理解记忆法, 因为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准, 记得牢, 所以必须“先懂后记”. 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的理解, 指导学生理解“元”是指未知数, “次”是指未知数的次数. ②简化记忆法, 简化记忆方法分两类, 一类是把文字“浓缩”之后记忆, 另一类是用字母符号表达抽象记忆. 如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③形象记忆法, 内容形象、直观, 记忆就深刻、难忘, 把知识形象化能帮助记忆. ④对比记忆法, “有对比才有鉴别”把相类似的问题放在一起找出区别与联系, 分清异同, 增强记忆效果. 如相似三角形的判别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别. ⑤口诀记忆法, 将数学知识编成“顺口溜”, 生动有趣, 印象深刻不易遗忘.

六、指导学生思考方法

数学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数学认知结构基础上, 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 由于这种工作最终必须由每个学习者相对独立地完成,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要进行思考方法指导, 教师应着力于以下几点:①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来开展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使学生会思考;②从创设问题情境来开展探索式教学, 培养学生追根究底的思考习惯, 使学生学会深思;③从挖掘“问 题链”来开 展变式训 练 , 培养学生观 察、比较、分 析、归纳、推理、概括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善思;④从回顾解题策略、方法的优劣来开展评价, 培养学生去分析, 使学生学会反思. 还有就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善于暴露思维过程, 留下一定的思维时间与空间, 使学生“思在知识的转折点, 思在问题的疑难处, 思在矛盾的解决上, 思在真理的探索中”, 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有效途径 第5篇

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有效途径

本文结合作者教学实践,简要论述了生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种有效途径:教学语言、巧妙设疑、引用诗文成语、趣闻趣事、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课堂组织形式等.

作 者:李淑珍 作者单位:唐山市乐亭县毛庄初中,河北・唐山,063600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23)分类号:G633.91关键词:生物学教学 学习兴趣 有效途径

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 第6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途径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主要是指以小组为活动主体,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而在合作过程中,学生都能获得有效发展与提高。从当前来看,由于很多数学教师未深入解读小组合作学习,导致在课堂操作时效果不佳,小组合作学习最终流于形式。针对此,笔者在本论文中将结合华师大版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和自身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一、依据学生实际,构建合理学习小组

有效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进行合理分组。那么,如何分组才算合理呢?笔者认为,数学教师应依据学生实际,展开分组工作。首先,数学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数学水平、学习习惯、爱好、合作能力等方面,然后再科学分组。只有这样,各个小组的差异才会不断缩小,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在了解学生方面,我是以调查表、平时观察为主要形式,迅速掌握一手信息,为科学分组奠定基础。其次,规定组内成员人数。一般而言,小组合作学习的人数以4到6人为宜。组员太多,组内很容易滋生一些成员的惰性;组员太少,则不利于合作学习。最后,合理进行角色分工。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组内没有明确分工,因而导致合作学习呈现“一盘散沙”的现象,基本是各干各的,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在分组之后,应明确组内成员的责任,让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干,每个小组形成“利益共同体”。如在组内设定“小组长”“记录员”“提问员”“汇报员”等。当然,角色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应轮换角色,让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的角色中得到不同的体验与发展。

二、设计合作任务,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一定的任务作为牵引。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有些数学教师设计的任务根本没有合作的价值,因而学生投入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致不高。为了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学习,设计有效合作任务是关键。例如,在学习华师大版初中数学《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合作探究任务:1.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请用画图表示出来。2. 应该用什么数量关系来描述点与圆的位置关系?3. 假设你画的点为P,如何验证点P到圆心O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的大小关系?数学教师设计这一合作探究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新课内容的能力,让学生探索新知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会发现更多知识,并享受探究合作学习的乐趣,使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

三、适当给予指导,提升合作学习实效

初中生虽然各方面都在飞快地发展,但各种能力的形成还需要一段时间。合作能力也是如此。而学生的合作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小组合作效率。因此,数学教师要适当给予指导,提升小组合作学习实效。例如,教会学生表达、倾听、质疑、讨论、协调等。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引导如何合作,以取得更大的进步。例如,在学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时,数学教师给定任务后,学生开始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组内成员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实行分工合作。如有学生负责画图;有学生负责想用什么样的数量关系表示;有学生负责记录等。但是,笔者发现,有一个小组在合作时产生了不愉快,即组内成员都急着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争着说点与圆有三种关系,而忽略了倾听别人的意见,导致合作效率低。此时,教师及时指导合作:同学们,老师都知道你们有很多观点,但是为了提升合作效率,要注意学会倾听、分工合作。在教师的及时指导下,学生沉下心来,认真倾听组员的观点。又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课时,在合作探讨“三角形的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观点时,有学生提出“不一定”。此时,数学教师不是明确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继续想方法验证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对于学生在小组合作时提出的质疑,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并引导学生验证。

四、及时展开评价,满足学生发展心理

小组合作学习中,数学教师要注重及时展开教学评价,满足学生发展心理。很多学生希望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得到肯定、认可。有效的评价,能促进学生更为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能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例如,以《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的评价为例。笔者主要注重对小组的团体进行评价、注重对合作过程的评价。如从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理解程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态度、情感体验等方面进行评价。然后,学生再对自己展开评价。如对组内的贡献、是否积极参与等方面。实践证明,及时有效的评价具有很强的激励功能。

总之,只有深入了解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加强实践,数学教学才能依托小组合作学习,得到更大的提升。在实践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总结反思,多从学生视角出发,合理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海.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交流版) ,2010(06).

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 第7篇

一、淡化形式——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由于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限制, 初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以接受式学习为主要方式, 是以搭建知识平台, 构建数学现实为主要内容的认知过程.初中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知识内容有很好的实际生活背景, 如负数、数轴、绝对值、方程等, 可以适当地通过情境创设引入, 但也有很多的知识内容, 如代数式、运算法则、公式、定理等可以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例如, 讲完全平方公式, 就可以根据学生前面已学过的多项式乘法公式, 提出如何计算 (2x+3) 2, 引出 (a+b) 2=a2+2ab+b2, 完全没有必要创设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 这样可以使教学活动不用过久地在外围游弋, 可以直达问题的核心, 节约时间资源,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教学应注重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教材中许多章节都有合作学习的要求, 但在一些课堂上教师片面追求合作学习形式, 只要有问题, 不论难易, 有否价值, 都在小组内讨论一番;讨论的时间无保证, 往往学生还没有进入讨论状态就在教师的要求下草草结束, 合作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因此, 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 选择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 在互助交流中让学生积极思考, 动手实践, 使合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

二、先做后讲——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获得不是教师授予、他们简单吸收, 而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先做后讲”强调了学生在做中学习, 既承认模仿练习与机械记忆的技能性训练阶段, 更注重了在做的过程中对数学过程的感悟与体验.“讲”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讲, 给出问题, 小结方法, 总结步骤, 揭示规律, 感悟思想方法等;二是学生讲, 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这恰好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中数学知识建构过程必须经历的.例如, 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程序:

(探究问题) 请任意画一个四边形、一个五边形和一个六边形, 再用量角器量一量这三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的度数, 你发现了什么?根据你的发现, 再计算这三个多边形的外角和, 你又有什么发现?

(推广问题) 多边形的内角和及外角和与边数之间有规律吗?有什么规律?你能推导出来吗?你能证明吗?

为了求得n边形的内角和, 请根据下图填写表格:

点评:先让学生动手操作, 亲自量角度, 根据角度的数据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大胆猜想, 得到多边形的外角和总是360°, 而内角和随着边数的增加而增大.再让学生填写表格, 把多边形的边数从有限推广到无限, 先猜想结论再加以证明是数学研究的一种常规思维.

先操作、实践, 后讲感悟、体会, 既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抓住学习的重点, 又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变式演练———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经

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不断地经历感知、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过程, 所以知识平台搭建后的数学活动不能过多、过久地停留在一个层面上, 应该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 按照由低到高, 由浅入深的原则, 设计梯度清晰的适度的“变式”, 帮助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正确理解, 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不同组成部分和完善知识结构.

例如, 在学习同类项时可以安排如下的变式:

变式1:判断下列各题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

(1) 3xy与4xz (2) -xy2与4x2 y (3) 23mn2与-3n2 m (4) 4xy2 z与-4yx2 z (5) 5.5与-π

变式2:若下列每对式子都是同类项, 请问括号内应填上什么样的数或字母:

(1) -2a2b3与a () b3 (2) -2a2b3与a () b () (3) -2a2b () 与a () b3 (4) -2 () 3 () 2与a2b3

变式3:若5a x b2与-0.2a3b y是同类项, 则x=_________, y=__________.

点评:在引入同类项的概念后, 运用变式1, 让学生直接运用概念作出判断和解答, 是熟悉概念、形成概念的过程.由学生互相讨论后小结出同类项的特点: (1) 同类项要求所含字母相同且相同的字母次数也相同, (2) 是否同类项, 与其系数、字母排列无关, (3) 常数项是同类项.变式2、3起巩固概念的作用, 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概念, 而且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可见,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操作活动是不可缺少的, 首先要有模仿、记忆形成基本技能的过程, 但低层次的活动并不能形成数学能力, 通过变式, 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提炼和组织, 把底层次的知识变为高层次的常识, 再把数学放到现实中使用, 这时数学活动才是最有效的.所以, 变式演练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交流与反省、完成又一次知识建构的重要环节, 是提升学生思维层次的必要手段, 是教师设计创造性教学过程的具体体现, 是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经.

四、表扬评价———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 很多教师对于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回答, 不管是对的或错的、全面的或片面的, 教师都发出表扬命令:掌声鼓励, “啪、啪、啪”.整节课表扬的掌声不断.无度的表扬有激励价值和意义吗?笔者认为, 评价应该是在客观公正的原则上以鼓励为主.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 不能滥用表扬评价, 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 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 在指出不足的同时, 再给予鼓励,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

参考文献

[1]刘云章, 马复.数学直觉与发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7.

[2]范叙保.论数学猜想在数学探究活动中的思维形式[J].数学教育学报, 2002, 11 (4) .

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 第8篇

1. 注重阅读是转变小学生学习数学方式的有效途径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数学教科书的每一章节, 就是一篇逻辑严谨的说明文.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往往是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 揉碎了”讲给学生听, 忽视了学生“读书”的重要性.整体布局上, 教师可先提出问题, 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回答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可以尝试让小学生对课本进行独立阅读、思考、完成作业, 进而对课本进行质疑、重组、超越……

具体的操作上, 首先是让小学生学会阅读数学教材.比如, 在学习“圆的认识”这节内容时, 我要求学生先读书.学生通过认真读书, 认识了教材中有关的数学术语, 理解领会了数学语言 (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 , 促进了数学语言的内化.在此基础上, 我分别请同学来讲解、讨论和总结, 进一步鼓励学生归纳总结数学思想方法、前后内容的逻辑关系, 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充分挖掘内涵.

2. 学会质疑是转变小学生学习数学方式的有效途径之二

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此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比如在“自然数”的教学中, 学生对“零”的有关问题提出质疑, 为什么要把“零”也叫自然数?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此时若简单地用“这是规定”来解释, 实际上就是一种搪塞, 学生是绝不会满意的, 也失去了一次发展学生思维的良机.因此我放手让学生去争论, 并在争论中给予启发、提示……

3. 鼓励探究是转变小学生学习数学方式的有效途径之三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因此, 小学数学教育应根据学习内容, 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 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 把教材中阐述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的研究材料, 让学生从中自主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对于培养小学生学会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 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 就可以创设一个故事情境.从前有一个富人, 流浪儿三毛就在他家当长工.一天, 富人叫三毛帮他算算西瓜地里有几个西瓜.先算第一行:2个、2个、2个, 学生们很快就数出有六个, 帮三毛解决问题.可是现在, 富人让三毛用一分钟算出整块地里的西瓜总数, 这可怎么办?学生们这时的思维十分活跃, 个个想办法快点算出结果.他们的创新思维也由此孕育产生, 有的说第一行六个, 接下来6行也都是6个, 不用数了, 只要列成加法算式6+6+6+6+6+6+6=42 (个) .可是还是太慢了, 到底有没有更快更好的方法呢?这时教师引入乘法就相当顺手了!

4. 理论联系实践是转变小学生学习数学方式的有效途径之四

数学教学中注意挖掘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 再现数学的抽象过程, 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提出、构造问题, 鼓励学生去猜想、实践, 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将探究性学习向课外延伸, 这样做对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教学长度单位“米”, 可以先让学生动手量物体的长度.如, 量出铅笔、橡皮的长度, 他们都会用厘米做单位;再量课桌的高, 有些学生发现用厘米作单位很麻烦, 碰到这样的问题, 他们往往能自己解决.如, 两人合作完成, 量完一部分作记号, 制作一分米的纸条, 等等;最后让学生量教室的长, 这下学生可犯难了, 操作中遇到大麻烦了, 但他们的思维此时却是最活跃的时候.怎样解决呢?聪明的学生会想到可能有比分米更大的长度单位.教师再让学生猜想:这个长度单位和分米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 学生边操作边思考, 其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极大地促进了智力的开发.

5. 反思是转变小学生学习数学方式的有效途径之五

所谓反思, 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 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针对“反思”, 我在平时教学中要求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自己的数学反思能力,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建立学习档案.给自己建立学习档案, 是养成良好反思习惯的途径.学习档案内容可丰富多样, 如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 好的习题解法或学习方法, 容易解错的习题, 学习失败的教训等.

(2) 写数学周记.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 不断地反思, 才会不断进步.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教师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等, 都可以通过写数学周记 (或数学日记) 的形式宣泄出来、记录下来, 它使师生之间有了一个互相了解、交流的固定桥梁.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转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 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 但只要我们从小处入手, 从一点一滴抓起, 必将有利于小学生数学素质的不断提高, 有利于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 第9篇

一、从乡镇数学教学的现状看学生“数学小课题”实验

开展乡村学生“数学小课题”研究, 就可以充分利用校本资源, 发挥学生的潜能, 合理有效地使用资源。如开展“大足一日游”活动, 让学生设计一条旅游线路, 学生主动阅读大足石刻的有关资料, 学习丰富的时刻文化知识, 用数学来认识, 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让乡土教材得以调动利用, 大胆创新, 数学思维得到锻炼, 用优选法设计一条理想的线路, 然后亲身体验“数学课题”学习的成功, 达到“做数学”、“喜欢数学”的目的, 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从学生兴趣看学生“数学小课题”实验

“小课题”实验强调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选择研究专题, 同时要充分利用校本、本地的各种教育资源。各地学校的内、外部条件虽然有较大的差异, 但都具有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 如通过学生小组每一周或两周了解的概况, 就可以从本地实际出发, 查找图书或通过其他途径寻找他们感兴趣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用数学方法来认识祖国。从某种意义上说, 越是困难的地方, 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寻求更为迫切。

学校都有不少兴趣小组, 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 开展研究探索活动,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这些小组往往只有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够参与。我们能否为全体学生提供这种开放性研究活动的机会?通过调查, 发现学习才成绩差的学生探究欲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一般其他同学强。

《新课程标准》中一个鲜明的观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数学课题学习的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是这以理念的重分体现, 要实现这一理念, 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倡问题解决。所谓“问题”, 指:

1、对学生来说不识常规的, 不能简单靠模仿来解决;

2、可以使一种情景, 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要学生自己提出, 求解并作出解释;

3、具有趣味性和魅力, 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向学生提出智力挑战;

4、不一定有终极的答案, 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由浅入深地作出回答;

5、解决它往往需要伴以个人或小组的数学活动。

如开展“认识家乡, 发展家乡”小课题数学探究学习, 家乡的基本概况——国民经济总量、总面积、耕地面积、总人口年龄结构比例、小集镇情况、交通及资源状况,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了解认识, 从数学角度认识家乡的优势与劣势, 分析、比较、归纳, 找到家乡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现实生活问题中找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切合点,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把繁难偏怪的数学知识点问题教学融于生动有趣的数学小组课题活动中加以解决, 学生在快乐中完成知识学习, 提高了学习效率, 教师易教、学生乐学, 充分体现了学生小课题学习的价值。

三、从科研及管理看学生“数学小课题”实验

开展学生“数学小课题”研究的实践, 其目的在培养学生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 因此开展“小课题”实验的一般程序是:

1、营造研究氛围。

通过讲座、参观访问, 开展数学兴趣活动, 前期研究成果等, 激活学生的兴趣, 诱发学生探究动机。新课程改革下的示范学校可以不再是以往的“文艺学校”或“体育学校”, 而是一种充满生机的、以课题学习为特色的新型学校。

2、选好数学研究课题。

数学小课题来源一般有三种情况, 一是教师提出研究课题;二是发动学生提出研究课题;三是有学生提出的曲目实施起来很困难, 因此较多的是通过师生合作, 最后确定题目。一个班在一个时期进行的“小课题”实验, 课题不能太多, 以小组形式为主, 自愿结合, 分工合作, 联合攻关。

3、查阅有关资料。

学生在选题前要查阅资料:在确定“小课题”后要广泛地检索资料, 如数学主题阅读, 由教师或学生自己选择一些相关的数学文献, 自主地进行阅读学习, 利用网络平台收集数据, 选取资料, 合作学习, 及时交流, 分享成果。

4、制定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中要有对目标的清晰表达, 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的设计, 可以由教师参加或师生共同参加的评审组对学生设计的研究方案进行论证, 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参加到研究活动中去。

5、选择研究方法。

课题组要根据课题实际, 选择适用的研究方法。如选用文献法, 选用调查法, 还可以根据观察得出结论等, 灵活性, 方法多样化。

6、组织课题实施。

学校要给予一定的时间保证, 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学生要做好比较详细的工作记录, 并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体会。课题组应积极主动地争取校外力量的帮助, 在社会调查活动、春游、小制作等数学活动中, 更离不开社会及家庭的支持, 拓展数学课堂教学的范围。

7、举行成果汇报交流。

研究结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资料, 加工处理信息, 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同时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 进行思维碰撞, 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 体现数学课题学习的开放性, 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融探究于数学小课题学习中, 解决数学问题, 在实际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8、加强管理指导是关键, 及时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

问题, 形成自己的特色, 并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 使研究具有活动, 才能吸引师生, 才能完成目标。

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 第10篇

一、创设和谐教学环境,激发学生互动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很多高中数学的概念是非常抽象、并不易于理解的.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动力,教学活动并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活动.教师除了需要完成教材中相应的知识讲授外,还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互动式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进行授课,多结合一些趣味性较强、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构建合理的教学情境,为数学教学创设轻快融洽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对概念性知识只注重讲解是无法让学生很清楚地理解的.所以,教师应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情境引入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式学习,从而更加直观、形象地将概念化的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互动式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图像”这一节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函数知识的认识与把握,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生活的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上学期的学习情况做一个总结与分析,并将自己的分析结果用图像表示出来.看看图像有什么变化.此情境的创设,肯定会激发学生的互动兴趣,带领学生进行思考,不但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状态,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同时也实现了学生互动的教学目标.

二、师生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很多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都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而是要在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因此,要想实现高中数学互动式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注重学生“学”的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时,应多设置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与讨论的时间,同时,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也应注意教学语言的使用,要适时使用幽默化的语言,从而促进与学生间有效沟通.

例如,在教学“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这一节时,教师可以以诗句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初中的时候都学过苏轼的《题西林壁》,诗中有这样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说明从不同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地反映出物体的特征,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观看物体.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这样的情况?”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生纷纷说出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类似场景.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引导.学生在交流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三、注重评价,引导学生开展多向的互助与评价

学习过程不是一个单向地接受知识的过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在完成教学目标后,还应当注重评价的功能.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后,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评价.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用一些开放性较强的、探究式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可以彼此间相互帮助与评价,进而在相互借鉴与比较中实现共同进步.

例如,在教学“随机事件的概率”这一节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出示场景:深夜,公路上发生了一起交通肇事逃逸事故.据目击证人讲,肇事车辆是一辆绿色的出租车.本市有两家出租车公司———灰车出租车公司和绿车出租车公司.其中灰车出租车公司和绿车出租车公司分别占整个城市出租车的80%和20%,警察对证人的辨别能力做了鉴定,测得他辨认的正确率为90%,于是,警察就认定绿车具有较大的肇事嫌疑,请问,警察的认定对绿车公平吗?请说明你的理由.题目说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学习.这样的题目会大大地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都想做一回“警察”,于是纷纷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对于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要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解题思路,让学生进行评价,用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的方式去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结语

总之,互动式教学法是结合实际教学目标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提高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的必要策略,更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融洽、愉快的氛围下完成高效的“教”与“学”,为高中生学好数学与提升数学成绩能够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数学教学要求.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升高中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也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接下来将重点针对互动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开展策略进行探讨,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互动式教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苏会生.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据分析意识的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428.

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 第11篇

关键词:优化课堂;培养兴趣;教学手段;成功的体验

小学生学习数学时常常感到单调、枯燥、难学、无兴趣,以致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不认真听讲。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要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就必须在有限的课堂内,用最优化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快乐教学情境,注重培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思想活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是以好学贪玩为天性。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首先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只有明确学生心理上的要求,创设好快乐的教学情境,才能被教学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活动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学中师生共同操作。如采用讲故事,猜谜等活动进行课堂的导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穿插游戏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如教学鸡兔问题时,让部分学生站着当鸡(2只脚),部分学生弯下腰当兔(手和脚合起来4只脚),非常直观形象;又如,教学植树问题时,可让学生根据教室四方的特征,学生当树,沿着教室四周墙壁站一站,不也很直观吗?

二、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一个人学习基础差不是与俱来的,而是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并且有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兴趣是一个重要因素。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也就缺少了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精神,自然就会将学习看成一种负担,进而形成有效学习的一大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如:通过读、议和动手操作等来讲解数学概念,运用发现法、比较法讲解性质、法则和定律等。讲练结合,精心设计练习题,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数学学习积极性。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经身受用无穷。”这句话体现出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知识和技能的关系,好比“金子”和“手指”,与其给学生许多现成的“金子”,不如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手指”。

三、把课堂和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学习应是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小学数学教育应真正地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发现、探究、认知和掌握数学知识。充分利用活动课和课余时间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调整等过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如,我在教了《圆的面积》后,布置学生观察与圆有关的事物。其中有一个学生提出:“大自然中,为什么花都是圆的而不是三角形或是正方形的?”他带着这个问题查找资料,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终于揭开了秘密。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三角形、正方形、圆,以圆的面积最大。花是圆形就能接受更多的阳光、雨露,更好的成长。这样,同学们感觉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进而养成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和精神。

四、运用新奇有趣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如采用多媒体教具演示,实物操作等方法及学生能紧紧围绕课堂中心活动。如在教学圆柱的面积时,学生身边不难发现圆柱的物体,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用一张纸去包一包你的圆柱物品,再计算出它的面积。又如,利用学生经常玩的积木,演示增减其中小块积木,面积发生的变化就一目了然。常言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新颖、奇特的教学设计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新奇有趣的活动中萌发对知识的要求,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五、多使用鼓励法,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成功可以诱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学生幼小的心灵来说,往往只有看到成功的希望,才会对学习感兴趣。另外,学习成功可以使学生产生由学习成功带来的愉快、惊喜等积极情感,又可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促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要求与更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时,要把握好尺度,既要符合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简单的学习目标不能引起学生学习成就的满足,不能使学生惊喜,从而不足形成兴趣;学习目标过难,会使学生失望而生畏产生厌烦情绪。只有适度的学习目标,才能使学习产生动力,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六、结束语

数学课程有效拓展的途径 第12篇

一、数学文化的渗透与挖掘

当前的人教版教材中增设了一些数学文化的内容。比如, 部分数学知识的起源研究;数学的应用介绍;经典的数学问题介绍;等等。但是因为篇幅限制, 许多内容篇幅小, 内容介绍不够翔实。为了开拓学生视野, 提升数学素养, 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笔者挑选出学生特别感兴趣和特有意思的内容, 并增设了一部分中外著名数学家的介绍、数学工具的介绍等, 将其编写成数学拓展课程内容。

【案例1】知识的起源介绍

来源: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31页“+、-”符号的由来。

【案例2】数学的应用介绍

来源: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77页“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你知道吗?这个神奇的纸环叫做莫比乌斯带, 它是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发现的。莫比乌斯带在生活中和生产中都有应用。例如, 机器上的传动带就可以做成“莫比乌斯带”状, 这样传动带就不会只磨损一面了。

【案例3】经典的数学问题介绍

来源: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6页“哥德巴赫猜想”。

【案例4】数学家的介绍

来源:学校教师自编“数学王子———高斯”。

数学家介绍

德国人高斯是数学家, 也是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 他和牛顿、阿基米德, 被誉为有史以来的三大数学家。1777年4月30日生于不伦璃克的一个工匠家庭。1855年2月23日卒于格丁根。幼时家境贫困, 但聪敏异常, 表现出超人的数学天才。1795~1798年在格丁根大学学习, 1798年转入黑尔姆施泰特大学, 翌年因证明代数基本定理获博士学位。从1807年起担任格丁根大学教授兼格丁根天文台台长直至逝世。

高斯是近代数学奠基者之一。在历史上影响之大, 可以和阿基米德、牛顿、欧拉并列。有“数学王子”之称。高斯的成就遍及数学的各个领域。在数论、非欧几何、微分几何、超几何级数、复变函数论以及椭圆函数论等方面均有开创性贡献。他十分注重数学的应用, 并且在对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和磁学的研究中也偏重于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

【案例5】数学工具介绍

来源:学校教师自编“数学工具———杆秤”。

杆秤

杆秤是秤的一种, 利用杠杆平衡原理来称重量, 由木制的带有秤星的秤杆、秤锤、提绳等组成。以带有星点和锥度的木杆或金属杆为主体, 并配有砣 (砝码) 、砣绳和秤盘 (或秤钩) 的小型衡器、按使用范围和秤量的大小分为戮子、盘秤和钩秤3种。

杆秤由杠杆组成, 其重点在支点外端, 称重时根据被称物的轻重, 使砣与砣绳在秤杆上移动以保持平衡。根据平衡时砣绳所对应的秤杆上的星点, 即可读出被称物的质量示值。

杆秤是人类发明的各种衡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在中国湖南长沙东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的文物中, 已有各种精制的砝码、秤杆、秤盘、系秤盘的丝线和提绳等。中国汉墓出土的公元前200年的文物中, 已有各种规格的杆秤砣。1989年, 在中国陕西眉县常光镇尧上村的一座汉代单窑砖墓中, 发现完整的木质杆秤遗物, 其制作时间约在公元前1~公元1世纪。到20世纪, 杆秤才由传统的绳纽结构, 逐渐改变为外刀纽与刀承或内刀纽与刀禾结构。1949年后, 中国为了加强计量法制管理, 先后制定了杆秤检定规程和国家标准。1985-1987年, 中国对杆秤结构作了一次重大改革, 将原来的木质杆改为金属杆, 从而解决了木质杆的计量准确度受地区及天气影响的弊病, 并适应了机械化、标准化、通用化和大批量生产的需要。但杆秤因其计量准确率低, 已渐趋淘汰。

二、课内基础知识的衔接与延伸

人教版教材中有的内容与学生的后续学习有密切关系, 但是教材上没有作为必上内容来要求。如短除法内容的掌握, 可以为学生后续学习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通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等打好基础率。于是笔者就利用数学拓展课, 增补了这一课时的教学。又如, 学习了整除知识后, 继续研究能被4、7、9整除的数的特征;学习了常用的一些简便运算后, 增设“减法性质”“同头尾凑十”等特殊的简便运算方法。为保持知识衔接的严密性, 进一步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教材内有的内容难度较大, 但是教材中没有充分展开, 只是作为一道思考题形式出现, 但这种题型的掌握对后续学习又很有帮助。鉴于此, 笔者把这些题作为研究的对象, 开发成数学拓展课教学内容。

【案例6】有趣的六连方

来源: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36页第2题。

2.下面的平面图哪些可以折成正方体?

【案例7】正方体的涂色问题

11*.右图是由27个小正方体拼成的一个大正方体, 把它的表面全部涂成绿色, 请想一想:

来源: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37页第11题。

(1) 没有涂到颜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2) 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3) 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4) 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三、学科间知识的整合与重组

学科知识整合是一种趋势, 它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 把学生从各学科统一的教材、比较单一的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实现“学科整合”, 其目的是为了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整合内容主要提炼各学科教材中重复或相似的教学内容, 确定单元教学主题, 并通过拟定多元智能取向的教学目标, 转变教学形式, 实现重组。

例如, 针对一年级学生设计的“我爱我家”主题单元, 就整合了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语文“可爱的家人”、音乐“我爱我家”、科学“饮料的制作”、地方课“感恩卡的制作”、品德与生活“今天我当家”、美术“画画我的家人”等内容, 较好地实现了学科整合、内容重组的目的。

四、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提炼

在小学高段数学课堂中适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数学的理性思维、实事求是的科学价值, 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素养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笔者尝试在小学高段对数学知识进行横向、纵向的梳理, 对数学的思想方法进行提炼, 由此来关注方法论的教学, 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案例8】图解法

来源:陆淑芬老师的教学设计 (对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中常用图进行整理后的教学) 。

一、设计悬念, 导入新课

1.出示动态题:两名运动员在长为50米的游泳池里来回游泳。甲、乙运动员的速度分别是1米/秒、0.5米/秒。他们同时分别在游泳池的两端出发, 来回共游了5分钟。如果不计转向时间, 那么这段时间共相遇了几次? (学生面面相觑, 不知该如何下手)

2.出示动态运行图:根据图意, 迅速得出结论5次。

3.揭示课题:运行图就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图解法。这节课我们要回顾六年来接触过的一些图解法, 看看这些方法分别适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二、结合例题, 感受方法

1.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到现在为止, 我们已经利用哪几种图来解决数学问题?

2.根据学生回忆, 借助课件出示几种常用图:实物图、集合图、线段图、面积图、表格图、运行图。

3.师:对于这几种图, 你最了解哪些?对哪些比较陌生?

4.结合例题, 尝试:这些题目分别适合用哪种图解法解决问题?

5. 反馈, 小结每种图解法的特点。

三、尝试练习, 掌握方法

1.出示5道练习题。

2.生读题, 快速判断每道题最适合用什么图解法来解答。

3.选择其中1~2题进行独立解答。

四、课堂总结, 明确目标

思考:通过这节课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图解法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一种体现, 是小学数学常用的解题方法之一。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 图解法只是在不同阶段、不同内容中零散地出现过。所以对于学生来说, 它们只是一种偶尔运用于解题的一种手段。它不成系统, 学生也没有主动运用它的意识。本节课, 通过对若干常用图解法的整理和运用,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图解法的作用, 并能结合具体情境具体特征, 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图解法进行解题, 从而形成方法提炼和运用意识。

五、经典游戏的引入与运用

人类早期的许多发明往往是在游戏中产生的。一些经典的数学游戏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因此, 教师可以在游戏中, 以数学问题为切入点, 开展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活动。对此, 笔者基于学生兴趣、场地等因素考虑, 选择了以下两个游戏。

第一, 利用中国经典智力玩具进行的一些游戏内容。如扑克牌、七巧板、火柴棒、魔方等。

【案例9】七巧板

来源: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40页“七巧板”。

第二, 世界风靡的一些益智游戏内容。如数独、河内塔、策略研究等。

【案例10】数独

来源:学校教师自编。

“数独sudoku”来自日文, 但概念源自“拉丁文块”, 是18世纪瑞士数学家欧拉发明的。游戏规则很简单。在九个九宫格里, 填入1到9的数字, 让每个数字在每个行、列及九宫格里都只出现一次。试题中会预先填入若干数字, 其他宫位则留白, 玩家得依谜题中的数字分布状况, 逻辑推敲出剩下的空格里是什么数字。

例如下题, 你能按要求填出吗?

【案例11】河内塔

来源:学校教师根据课内介绍, 从课外资源中下载。

上一篇:注重科研下一篇: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