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中班社会活动

2024-05-19

幼儿中班社会活动(精选12篇)

幼儿中班社会活动 第1篇

一、适时介入, 激发幼儿泥塑情趣性

在泥塑活动中, 激发幼儿兴趣, 使他们情趣盎然地参与泥塑活动, 是顺利进行泥塑教学的基本条件。 教育实践表明:小班幼儿对泥塑活动的最大乐趣在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玩耍, 年龄段越低, 这种意愿越强烈。 他们不喜欢受到任何约束, 热衷于塑造自己喜爱的东西。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综合运用意愿塑造和适时介入这两个策略, 对这样的个性发展持允许和鼓励的态度, 在塑造过程中拥有自己的情感意愿, 引导幼儿认识自己和发现自己的潜力。 在泥塑活动起始阶段, 教师应以意愿塑造为主的方式, 给幼儿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 促使他们在泥塑活动中形成自主精神, 正是在这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意愿塑造过程中, 幼儿不再唯教师马首是瞻, 成了自己活动方式的决策者, 把泥塑当做一种游戏, 而不是一种学习活动。 他们往往沉浸在游戏之中, 乐此不疲, 泥塑的兴趣油然而发, 创造的激情被启迪和激发。 当然, 中班幼儿在活动中, 认知和经验都难免有局限, 幼儿有的会感觉迷茫、丧失信心, 最终放弃, 有的则简单重复过去的塑造经验。 如果这时教师能适时介入, 巧妙引导, 就可以帮助幼儿理清思路, 重新燃起塑造的兴趣火花, 继续探索并最终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泥塑的经验会相应增加。 这一切的关键都取决于教师对介入的“时”与“度”的把握, 如此, 幼儿既能在活动中得到教师的点拨, 又不会影响学习的情绪。

二、巧妙提示, 引导幼儿明确塑造方向

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 孩子们在泥塑中可以较熟练地运用搓、揉、捏、团、压等手法, 泥塑的技能技巧和想象力慢慢提高。 但处于这一时期的幼儿, 由于受到心智发展和立体知觉能力的制约, 塑造还处于盲目阶段。 在泥塑过程中, 他们一般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不会事先确定塑造主题, 而是在感觉塑造出的东西像什么之后才给予相应的命名。 因此,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实际塑造水平, 选择一些他们较熟悉的、容易用泥塑表现的事物, 如水饺、馒头、月饼、不倒翁等作为塑造的主题, 借助实物或图片、儿歌、顺口溜等, 给予各种提示、引导, 让他们向有目标的塑造过渡。

教师明确塑造主题, 让幼儿一开始就有活动目标的方法适合集体教学。 例如泥塑活动《生日蛋糕》, 以《生日快乐》的主题歌导入活动, 让幼儿通过讨论和观察各种生日蛋糕的图片, 了解生日蛋糕的形状、色彩、质地、味道等, 为塑造活动进行铺垫。 塑造前, 教师明确了这次活动的主题是给“爷爷做生日蛋糕”, 使幼儿带着活动目标开始塑造。 由于教师的明确提示, 大多数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都能根据预设的主题进行塑造, 如有个别人的操作游离于主题之外, 教师可用言语时将他纳入轨道。 如:爷爷等着吃蛋糕, 你做好了吗?

教师应根据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 使他们既能得到活动帮助, 拓展思维和想象, 又不至于影响活动的情绪。 教师在泥塑活动中可以借助实物或图片、口语、乐曲、儿歌等辅助手段, 进行暗示、诱导, 使幼儿带着明确的目的选择塑造的主题,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塑造活动。 如《月饼》、《芭比娃娃》、《蜗牛》、《糖葫芦》等泥塑的主题, 有的来自歌曲, 有的来自儿歌, 有的来自幼儿自身对大自然客观外物的感悟。 起初, 多数幼儿还不太适应主题雕塑的形式, 往往塑到一半, 他们就偏离了既定的主题。 原因在于他们塑造还处在盲目的阶段, 习惯依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塑造。 教师不要硬性要求幼儿完成主题作品, 可以大力表扬正确完成作品的幼儿, 从侧面鼓励这些幼儿与小伙伴交流、分享, 以先进带动后进。 随着时间与经验的积累, 幼儿的泥塑活动就会朝着预期的目标———有目的、有主题的塑造一步一步发展。 另外, 教师可将捏泥的基本技能编成儿歌, 让幼儿边做边唱, 掌握基础的捏泥技巧。

三、运用整合, 泥塑与绘画优势互补

在泥塑活动中, 幼儿思维同绘画般可以运用多种感觉器官, 对审美意象进行获取、再造和物化。 因此, 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整合策略, 利用绘画与泥塑两者之间的共同特点实施互补, 促进幼儿对塑造物的造型、比例、空间知觉、色彩搭配、想象力等的提高。 例如:幼儿泥塑活动《花瓶》, 在塑造活动前, 教师可以先让幼儿观察花瓶的基本形状, 抓住它大肚、细颈、喇叭口的特点, 用画笔将它的造型画下来;先采用线描方式表现自己对花瓶外观的认知, 再运用圈点、线段、上色等方式进行修饰, 绘画作品融入了幼儿的主观情感, 然后让幼儿用泥塑再次表现花瓶。 在泥塑过程中, 幼儿迁移运用绘画的技能与方式。 他们手法娴熟地将彩泥搓成圆点、细长条, 像缠线一样将泥条卷成瓶状, 并用不同色彩的点、圆、线进行装饰, 使花瓶的外观更加美观。

总之, 开展幼儿泥塑活动, 幼儿的潜力很大, 只要教师善于引导, 耐心启发, 多带幼儿观察、感知事物的变化, 将活动融入到幼儿学习中, 泥塑活动就会为全面提高幼儿素质起到最大限度的促进作用。

摘要:泥塑活动不但能使幼儿感受我国传统的艺术美, 受到美的熏陶、陶冶, 而且能有效培养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 促进其身心健康协调发展。作者结合教学实践, 从激发幼儿泥塑情趣等方面介绍了如何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进行体验、感知, 帮助幼儿有效提高泥塑的技能和技巧。

关键词:中班幼儿,泥塑活动,指导策略

参考文献

[1]陈海花.提高幼儿泥塑活动教学效度的策略[J].福建教育, 2013 (16) .

幼儿社会实践活动中班 第2篇

活动背景:

由于大班幼儿已经积累了郊游活动的经验,所以可以让幼儿尝试自己来选择外出活动的地点、内容,选择自己的玩伴,让幼儿学着计划、自己准备物品,在亲身实践中学习自主选择、自我安排、自我管理,体验做小主人的快乐。

制作计划书的过程不但是幼儿交流个体经验完成任务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因为计划书是几个朋友共同完成的,这里更多的是孩子们之间的协商、分工,是孩子合作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同伴共同制定郊游计划,尝试安排自己的活动。

2、在协商、讨论、分工等过程中提高同伴间的相互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出游经验。

2、在成人的帮助下了解收集外出活动地点的信息。

活动过程:

一、讨论外出目的地。

1、幼儿交流介绍各自收集到外出活动地点的信息。

(人民广尝外滩、城隍庙)

2、幼儿投票选举出自己想去的地方,得票最多的地点便成为班级推选的外出地点。

(城隍庙)

二、幼儿自由结伴讨论制订“去城隍庙的计划书”。

1、幼儿自由结伴商量

l去城隍庙的目的。

l“怎么去,带什么?”

l分工:“谁记录,谁交流?”

2、幼儿制定计划书

教师指导:启发幼儿用多种符号记录小组的讨论结果。

3、分享交流。

三、实施计划书。

活动效果:

由于幼儿前期收集的外出活动地点信息准备充分,所以在分享交流中发言踊跃,大家极力推荐了许多活动地点,如东方绿洲、东方明珠电视塔、外滩、城隍庙等等,最后城隍庙以最高票数成为了这次大家外出活动点。

幼儿以4-6名为一组商量他们这次郊游的目的,有的小组说:“我们去写生。”有的小组说:“我们去买城隍庙的特产。”有的说:“我们看民间艺人做工艺品。”大家争先恐后地讲着自己的想法。

小组的记录员把大家的想法一一记录了下来。

只见要去写生的小组在纸上画了笔和纸,说要买特产的小组在纸上写了“五元”的字样,更多的.小组画了一包包的小零食,从中体现了幼儿多元的记录方式。

孩子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设计,有的用表格式,有的用箭头来表示,有的把计划书的各个不同内容设计成一幅幅画面,好象一个完整的故事,在分享交流中大家学习了不同的记录方法。

虽然幼儿计划书有些稚拙,但这是孩子们自己努力完成的杰作,体现了孩子们自己的想法。

幼儿以高涨的热情在成人的帮助和支持下有计划地一步步去实施,实现着自己的想法和愿望。

在一系列的制定、交流、实践过程中,孩子们真正了解了自己的需求,学会了合理安排,条理性和计划性明显增强。

大家惊喜地发现:会按序做事的孩子多了;带着工具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多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情景多了。

孩子们体验到了与同伴相互交流、协作、沟通的快乐。

反思与建议:

1、外出活动计划书可以从小班开始尝试实施:

l小班幼儿就郊游所带食品进行自主讨论,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围绕“带什么食品合适”展开话题,展开具体形象的活动帮助孩子理解,提升经验。

l中班可以从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入手,围绕这方面每个幼儿独立制作一份计划书,随后计划书相似的幼儿一起实施。

2、幼儿自由结伴时关注幼儿的能力差异,教师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分工商量合作中学会妥协,鼓励能力弱的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计划书不能只停留在书面上,重要的是让孩子按计划书去实践,清楚自己该做什么,先做什么,要做什么,减少盲从性,学会安排,有主见。

4、计划书制订后,成人要给予支持和帮助下,鼓励幼儿按计划实施。

幼儿园中班秋季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设计意图:秋天来到了,秋叶飘落的动感与幼儿跃动的心灵天然地契合着。

摇曳飘落的、多姿多彩的树叶就是一方天地、一个世界,它们给幼儿提供了探索、发现、表达的广阔空间。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秋天,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我们在园领导的带领下,带领幼儿到荆川公园进行秋季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目标:

1、寻找和观察秋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中各种植物的变化。

2、通过秋游活动,让幼儿感受集体外出的兴奋和喜悦。

3、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充分体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喜悦心情。

活动准备:幼儿:一人一个小包,里面可以装些零食和水果或者饮料,一个塑料袋、一张旧报纸

教师:配合秋游的用具:垃圾袋、照相机、球网。

活动过程:

一、教育幼儿外出注意安全,乘车过程中头、手不要伸出窗外。

二、在幼儿园排队整理,上车

三、带领幼儿参观荆川公园的美景

四、集体拍照留念

五、幼儿自由活动(喝水、上厕所)

六、教师组织幼儿游戏:《看谁接得准》

中班幼儿自由活动现状调查分析 第3篇

自由活动是指让幼儿自己选择活动内容、玩具材料和玩伴,在活动过程中幼儿能主动参与、充分交往,获得直接经验,体验各种情感的活动。幼儿一日活动环节中餐点之后,集体活动前后过渡、衔接环节都是自由活动时间。但是,目前幼儿园教师普遍针对一日环节中课程、游戏等时间相对较长的活动有深入研究,而针对自由活动等时间较短、内容单一的环节研究甚少,忽略了一日活动中自由活动的教育价值,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让孩子在自由活动中好好玩,自己正好轻松一下,或者做一些准备工作,只要注意安全就可以了,于是自由活动环节往往被老师所忽视,出现了“放羊式”现象。

为此,我园《中班幼儿自由活动中交往能力的研究》课题组针对中班幼儿自由活动现状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教师为幼儿自由活动中场地、内容及材料的提供情况,分析寻找改善幼儿自由活动中交往方式的有效对策,提高幼儿自由交往的质量。

二、调查方法

1.调查时间:2011年6月

2.调查对象:本园中班组教师共14人。

3.调查内容:(1)活动场地安排;(2)活动内容与形式;(3)教师提供或幼儿自备的活动材料。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自由活动场地的选择一定是在教师视觉范围之内

由上表可以看出,无论是餐点之后,还是各集体活动之间的过渡衔接环节,幼儿自由活动场地由教师统一安排,选择场地依次为活动室、室内走廊、午睡房、室外走廊、操场。可见,教师基于“安全第一”,同时也是兼顾管理便利的考虑,将所有孩子的活动范围都控制在老师的视线范围之内。导致幼儿自由活动因受制于活动室内外空间限制,因而只能选择一些相对安静、安全,活动范围固定的活动模式。

(二)自由活动形式单一,整体规划多,自主选择少

调查发现,中班幼儿自由活动中选择哪种形式多由教师统一部署、整体规划,教师安排的活动形式也是视自由活动时间长短决定的。时间相对长一些时,如餐点之后,幼儿以看书、画画、玩自带的玩具为主;时间较短时,如起床、集体活动过渡衔接环节,幼儿以自由交谈为主,而能够促进幼儿互动交往的角色扮演模式只允许幼儿在晚餐后离园之前玩。幼儿活动方式以结伴坐、倚靠窗台、床边坐为主,不使用活动桌,需要桌面活动时幼儿会选择自己的椅面,如画画、下棋、玩玩具时。幼儿有固定活动范围,不允许乱跑动。

(三)自由活动材料以幼儿自备为主

调查发现,中班每位幼儿有固定的小抽屉,因而其自带的图书、玩具、画纸画笔等游戏材料成为自由活动中的“主打”,期间,幼儿对玩自己带来的玩具乐此不疲,与同伴一起玩、交换玩、创新玩的激情较高。而教师提供的材料以方便取放的图书为主,其他游戏材料明显不足。单纯利用幼儿自带玩具开展自由活动,导致教师规避、阻止一些运动感强的、能够多人合作交流的游戏材料,无意中又为中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人为设置了一道屏障。

三、讨论与建议

针对上述结论,我们在自由活动中促进中班幼儿交往能力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引导教师明确自由活动的教育价值

针对教师对自由活动认识上的偏差,迫切需要在理论上给予教师支持,围绕“幼儿自由活动如何有效组织”、“自由活动中如何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等最直接的问题,开展理论学习和研讨,帮助教师认识自由活动对促进幼儿个性发展,提高幼儿自由交往质量具有直接、直观、即时的积极作用。

(二)帮助幼儿建立自由活动规则

自由是建立在规则基础上的。在自由活动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活动规则,如玩具不够用怎么办,场地小相互影响怎么办。由此引导幼儿共同协商活动规则,达成共识并自觉遵守,从而解决先前的由于安全困扰,限制幼儿活动范围、空间及组织形式的偏差。

(三)通过实践探索,拓展班级自由活动空间、材料与组织形式

实践出真知,教师只有付诸实践,才能弥补当前自由活动中出现的偏差。要在班级自由活动空间、游戏材料、活动组织形式上进行深入探讨,挖掘适合中班幼儿自由活动的游戏材料,如引入民间游戏(翻花绳等)促进幼儿互动交往;拓展自由活动组织形式,如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自由结伴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尝试自由开放的、活泼有序的活动空间,如在形成一定规则基础上将活动场地拓宽,分隔成区域,让兴趣相同的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材料互动交往,从空间上给予幼儿更多的自由度。

中班社会活动:幼儿园里的规则 第4篇

中班幼儿处于自我中心的发展阶段,自控力不强,表现为不能很好地遵守常规,如到盥洗室洗手不排队,水龙头开得太大且不能及时关上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建议中提出要“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他游戏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引发幼儿在问题中树立规则意识,在讨论中制定完善规则,在体验中了解规则的作用,从而能自觉遵守规则,确保一日活动井然有序。

活动目标

1.借助情境发现问题,知道遵守规则的重要,树立规则意识。

2.讨论交流,尝试制定规则并设计规则标记,大胆表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乐意遵守规则,体验并感受遵守规则的有序、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走楼梯视频。(片段一:走楼梯时快跑;互相推、挤;不看好前面,回头讲话;下楼梯左右两边走等。片段二:片段一走楼梯产生的后果,如影响其他人走楼梯,自己摔倒,撞了别人等。片段三:正确走楼梯,不推、不挤向前看,上下楼梯靠右边,一个跟着一个走等)

2.幼儿园不同场景的图片,背景音乐《雨的印记》(钢琴曲)。

3.记录板、设计纸、记号笔等幼儿操作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了解规则的重要

1.看视频片段一。

师:新的一天开始啦,小朋友们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了。仔细看,这些小朋友在幼儿园的什么地方?他们在做什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推推挤挤;不看好前面,回头讲话;没有靠右走……)

2.看视频片段二。

师:这些小朋友这样走楼梯,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幼儿充分表述)

师: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看看这样走楼梯到底会发生什么后果。

师: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走楼梯呢?

3.看视频片段三。

师:这些小朋友是怎么走楼梯的?(靠右走,一个跟着一个走,不推也不挤……)

师小结:原来走楼梯时要不推不挤向前看,上下楼梯靠右边,一个跟着一个走。这就是走楼梯的规则。

二、尝试制定规则

1.逐一出示午睡房、盥洗室、餐桌、大型玩具图片。师:这是幼儿园的什么地方?这些地方要遵守规则吗?

2.讨论交流。师:这些地方要遵守什么规则呢?为什么?

幼儿分成四组讨论,鼓励幼儿自由表达并制定规则。

(1)午睡房。(闭上嘴巴不说话,香香甜甜睡一觉)

(2)盥洗室。(排好队呀洗洗手,洗好关上水龙头)

(3)餐桌。(不掉饭粒不掉菜,一口一口慢慢吃)

(4)大型玩具。(滑滑梯,排好队,不争不抢真快乐)

教师巡回指导,倾听并给予适当支持。

小结:原来幼儿园的每个地方都是有规则的。遵守了大家制定的规则,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快乐!

三、设计规则标记

1.激发兴趣。师:小朋友真能干!为午睡房、盥洗室、餐桌、大型玩具制定了有用的规则。幼儿园里还有哪些地方要遵守规则呢?需要遵守哪些规则?你们愿意为这些地方的规则设计标记吗?

2.讨论采用什么形式设计。(根据讨论结果,采用简笔画的形式)

3.幼儿根据场景的不同分成小组设计规则标记。

4.选出每个场景的标记。师:请每个组把你们设计的标记展示到前面的展板上,我们来选出每个场景的标记。

小结:在幼儿园不同的地方遵守不同的规则,我们在幼儿园的生活才会变得更有秩序更美好。

活动延伸

幼儿园中班社会活动教案 第5篇

有益的学习经验: 1.学习和老师、小朋友一起共同商议决定集体的事,有主人翁意识和爱集体的意识。2.体会民主商议受尊重的愉快心情。准备: 记事单一大张、彩色笔一盒。活动与指导: 1.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告诉幼儿,园里要举办庆祝“六·一”大会,请各班准备两个节目。说一说我们打算准备什么节目参加庆祝活动。2.讨论节目的有关事宜。(1)请幼儿各抒己见,谈谈准备什么节目好。教师引导幼儿懂得节目是大家的,节目中要有每一个人的表演才行,这样大家才快乐。请幼儿从刚才提议的节目中选出合适的两个来。(2)请小朋友继续发表意见,想一想除了表演节目,过节还需要做哪些事?引导幼儿说出布置教室、准备节目服装、向父母发请柬等事宜。3.记录事宜,列活动计划。(1)教师用不同的色笔记录下需要准备的事。(2)请幼儿按事情的轻重,说说先干哪样,后干哪样,才能保证活动的成功。列出排序表,告诉幼儿,我们要按计划办事,完成哪样画个勾来表示。将日程表张贴于醒目处督促大家行动。

(3)

中班幼儿活动分享行为的研究 第6篇

关键词: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分享行为

【分类号】G612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他人分享与合作的品质,善于与他人分享合作是时代的要求,是幼儿日后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品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也提出:教育必须围绕4中基本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有了良好的分享行为,幼儿才会成为拥有这四种基本能力的新一代。在考察期間,笔者发现学龄儿童尤其是中班幼儿,表现出明显的不分享行为,互相间还有抢夺玩具的行为,这些现象都表明了中班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与行为。

分享行为作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一个方面,对幼儿的认知能力,情绪情感和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也有重要的意义。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也曾提出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近几年来因为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的问题,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方便之门。在实践中也发现幼儿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他们比较缺乏分享意识、缺少分享行为。由此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心理和行为,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中班幼儿的分享特征

中班幼儿是指大多数处于4-5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他们恰好刚经历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正向去自我中心化阶段过渡,他们考虑问题总是从自己的感觉观点出发,而不知道别人观点的存在及不同,不能理解他人的需求,更不能自觉的从他人的立场和角度去考虑问题,这使他们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和要求。

四岁幼儿对事物还没有形成一个笼统的认识,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也不够成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能正确理解他人的情感及做法,也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的情绪情感,五岁幼儿的认知和情感较四岁幼儿有了很大的进步,所以年龄较小班大的中班幼儿有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和需要,会表现出更多的分享行为。

根据这个年龄阶段幼儿心理的发展特点,他们的分享特征主要表现在:

(1)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教育者在幼儿活动中的亲身示范效果远优于重复性讲解。

(2)幼儿的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出现有目的的行为方式。

(3)幼儿认知能力的加强,使幼儿更倾向于做出分享行为来得到他人的喜爱。

(4)幼儿管理情绪的能力水平得到提高,在良性情绪的促进下,幼儿更易做出分享行为。

二、关于分享的相关理论概念

“所谓的分享,是亲社会的一种表现,是指自己与他人共同享有物品,它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多占” 。而这里的分享指的是幼儿将自己拥有的物品拿出来与他人共同享用,不随意抢夺,抢占他人的物品。

“分享行为,是把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需要与他人联系在一起” ,即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学会把自己的物品、快乐的体验分享给他人。

分享意识与分享意识相辅相承,是幼儿自发地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和心情、想法、意见等的意识。幼儿分享意识的树立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需要历经几年的时间。

因此,本研究认为幼儿的分享行为就是幼儿主动发起的与他人共同享有物品、共同体验快乐的一种行为表现,主要是物质上的分享,比如食物、玩具的分享。

三、幼儿分享行为少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1.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己辈儿时生活背景的影响,现代的家长把自己没有享受过的物质条件和生活强加于幼儿身上,从而养成幼儿予所予求的心理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分享。

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核心化,使孩子成了家庭重心。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孩子的生活状况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家长对于孩子的过分迁就与宽容,成为了家长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有求必应,不利于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

2.家长的榜样和鼓励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他人面前的行为表现,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为人处事的方式与行为。所以家长在孩子面前树立的是谦卑,合作,分享,那幼儿也会去模仿家长的这种行为方式,久之,形成分享的行为习惯,而且,当幼儿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做出了分享的行为,家长适时的提出表扬或称赞幼儿的分享行为,对幼儿有很大的鼓励作用[4]。

(二)环境因素

1.社会环境

信息时代的到来,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良莠不齐的信息一再涌出,而幼儿缺乏相应的辨别力,对接受到的信息往往一味接纳。如自私、独占、暴力、色情、恐怖的消极信息,也势必会影响幼儿的心理。

2.幼儿园环境

幼儿园里比较注重环境创设,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给他们创造属于他们的小世界,让他们体验到幼儿园里不一样的天地,而且这些环境创设中也渗透有知识和道理,如果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多结合分享与合作的主题内容,鼓励和支持幼儿主动参与,师生合作,家园互动,共同布置,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幼儿合作分享的愿望,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家庭环境

影响幼儿分享与合作品质的养成不只是幼儿园教育,家庭更是幼儿重要的成长环境,它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教育的功能。况且幼儿的分享行为不是一个有目的、自觉的行为,可能就是无意中的一个表现,作为家长,不要去强迫幼儿的分享行为,当幼儿表现出一定的分享行为时,家长要多支持,多鼓励,营造分享的氛围,养成幼儿分享的习惯。

(三)教育因素

处于3-6岁这个黄金时代的幼儿,是打下一生品行基石的时候,而处于黄金中的黄金时代的中班幼儿又刚刚开始形成思维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此时的教育引导作用是比较关键的,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能够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

四、幼儿分享行为策略

一个人所拥有的很多生活技能都不是天生的,他所拥有的只是潜能,再通过后天的教育把这些潜能开发出来,开发和拥有的技能越多,也就越能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生活下去,如何打开幼儿分享行为的潜能,这就需要家庭、社区、托幼机构、社会的共同作用来推动。

1.注重幼儿的游戏活动

幼儿因年龄特征的需要,只能通过大量的游戏活动来参与、学习他所需要和感兴趣的社会交往活动。因此成人提供给幼儿参与分享游戏的机会,幼儿反而更容易从游戏中得到成人所要传递给他的道理与技能。而且幼儿所处的年龄段,正是需要大量游戏的阶段。幼儿在游戏中会学到成人所需的交往技能,幼儿也能比较容易的掌握分享行为。

2.渗透幼儿生活活动中

当幼儿们一起玩耍时,很容易出现争夺物品的矛盾和冲突。作为教育者或者家长能够告诉幼儿,大家轮流分享着玩,就都能有玩的机会。幼儿就学习到了顺利处理冲突的方法,因而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也会按照之前的经验来处理。当分享意识、分享行为已经扎根在幼儿心中,再表现出这种分享行为也就比较容易了。而且,利用周围的环境氛围,无形中告诉了幼儿要分享,这种无意中养成的分享行为更能持久和稳定,而且通过这种随机教育,幼儿在反复的行为练习中巩固分享行为,并逐渐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3.利用好集中学习活动

幼儿园是人类进行社会化的重要环境,进入了幼儿园,学习的意识使幼儿无形中进入了学习状态。这个时候,教育者利用这种集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教授给幼儿分享的意识和行为,幼儿也能够比较容易的接受,比如利用一些歌谣、文学作品、图片,提供给幼儿一些分享行为的榜样,幼儿很乐意接受这种行为,而且这种行为会在幼儿心里形成比较重要的记忆,当下次遇到需要分享的情况,会很容易的出现分享行为,体验到的也是快乐的情绪。

4.举行分享表演活动

虽然有前述方法来使幼儿拥有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但还得有专门的分享教育活动,才能使幼儿真正拥有并去行动分享。专门的分享表演活动也是幼儿形成比较稳定的分享行为的一种重要的途径,而且这种表演活动传递给幼儿一种意识是:分享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行为,是大家所认可、所遵从的,幼儿从心里接受了这种意识,便会顺其自然付诸于外部行动。

5.创造分享机会

幼儿已经从各种渠道和途径知道、了解了分享行为,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实践机会,分享行为就不能内化。因此,教育者和家长要从生活中多提供给幼儿分享的实践机会,多开展分享活动,让幼儿练、讲、做,真正的多接触多实践分享行为[5]。

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一个人日常發展和生存所必须的品质,分享教育作为幼儿园德育内容之一,在幼儿园教育阶段是有实施的必要和可能性的,除此之外,幼儿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的发展,有利于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6],而且幼儿从小培养的分享意识,分享行为,有利于健全幼儿人格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提高幼儿语言交流能力,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者和家长要重视幼儿分享教育,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两者要统一一致,共同参与幼儿的分享教育,注意一日活动与集中活动的统一,随机教育与有意教育相结合,利用好身边的一切资源去引导和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

参考文献: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李幼穗,赵莹.4-6岁儿童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培养策略[J] .天津师范大学儿童心理与行为研究院,2008

3.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吕华.幼儿分享行为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研究.[D].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5.顾艺文.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J].早期教育,2007(4)

中班幼儿版画教学活动的实践 第7篇

一、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

1. 根据中班幼儿美术活动目标和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实际能力, 确定中班版画教学目标为:

引导幼儿认识油印、单色粉印版画的制作工具, 通过易于操作的材料进行版画制作活动, 初步掌握版画的制作过程,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同时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锻炼幼儿顽强的毅力和耐心细致的态度, 使幼儿养成做事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

2.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分阶段设计了版画教学的内容。

第一阶段:创设浓厚的版画艺术氛围, 激发幼儿制作版画的兴趣。第二阶段:以有趣的易于掌握的内容, 引导幼儿进行版画制作, 初步掌握吹塑纸单色油印版画的制作方法。第三阶段:利用多种渠道, 为幼儿创设一个广阔的空间, 引导幼儿自主地学习和大胆创作,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

二、丰富幼儿版画制作的相关经验

1. 注重活动室内环境的创设。

新学期开始, 我们在布置活动室时专门开辟了一角, 名为“版画之窗”, 将以往孩子们的作品贴在墙上, 让幼儿欣赏、感受版画的氛围, 从而激发了幼儿对版画制作的兴趣。

2. 利用版画欣赏, 引导幼儿进一步认识儿童版画。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 引导幼儿欣赏幼儿版画获奖作品, 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的内容, 了解作品如何反映现实生活, 欣赏作品的造型、构图, 初步认识油印版画的制作工具, 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东海儿童版画。

3. 参观版画展览。

教师组织幼儿参观园内的“版画展览室”, 向幼儿讲解每幅版画作品的内容、构图、制作方法、获奖情况, 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版画的愿望。

三、加强对幼儿版画制作过程的指导

1. 在探索中认识材料。

版画制作活动需要各种工具和材料, 教师要为幼儿做好充分准备, 并且教幼儿认识这些工具材料, 知道名称、使用方法, 然后请幼儿运用这些材料自主地探索, 让幼儿在动手试试的过程中发现油印版画的制作方法。

2. 在教师指导下, 掌握制作方法。

版画制作是一种技能, 因此离不开教师的讲解示范和指导,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印制出一幅成功的版画作品呢?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图解步骤进行。∣———看、听、讲、联想———↓欣赏→观察生活→画稿→认识材料→制版→拓印→作品↑———体验成功、联想———↑重点讲解幼儿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这样, 幼儿对吹塑纸版画的制作方法就完全掌握了。

3. 在操作过程中体验成功。

幼儿完全掌握吹塑纸版画的制作方法之后, 对版画制作的兴趣更加浓厚, 这时, 可以鼓励幼儿大胆创作, 运用所学习的方法去动手实践。当孩子们打开宣纸, 看到自己印制成功的作品是, 那种兴奋的表情让老师都忍不住为他们高兴, 那种喜悦之情真让人心动。

四、激发幼儿版画创作的自主性

1. 以幼儿个体为单位, 构思草稿。

在教学中, 要明确的是:创造的结果虽然重要, 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创造思维及其思维方式, 不要给幼儿什么要求, 让幼儿随便去想、去画, 画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孩子草稿初具雏形的时候, 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的形态给孩子以适当的建议, 让其更具有自己的特性。

2. 自主合作, 研究制版。

制版是综合体现幼儿各方面能力的过程, 教师为幼儿提供部分制版工具, 激发其探讨欲望, 让幼儿自己根据草稿进行制版, 这种幼儿自己动手的学习形式, 使课堂气氛活跃, 制版的质量比常规单独制版有明显提高。

3. 一版多法, 奥妙无穷。

当老师展示给幼儿一组不同形态的作品, 他们却都是源自于一块底版时, 孩子们提出了质疑, 但随即带着好奇心很快地投入自己的拓印工作之中。

利用直观的作品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始, 引起孩子的兴趣是很简单而且普通的教学方法, 要达到更好的效果必须运用得恰当, 让幼儿自己选择拓印的方法, 自己动手实践操作, 体现了幼儿选择的自主性, 从侧面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 体现了幼儿版画创作的个体特性。

摘要:幼儿版画是融画、剪、贴、印为一体的综合手工制作活动, 能满足幼儿喜欢动手的愿望和要求, 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 根据中班幼儿美术活动目标和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实际能力, 确定中班版画教学目标, 通过易于操作的材料进行版画创作活动,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利用多种渠道, 为幼儿创设一个广阔的空间。

幼儿中班社会活动 第8篇

创新意识作为新时代的新标准变得尤为珍贵, 致使培养幼儿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启蒙教育的最终目标, 与此同时绘画活动作为艺术表现的一种, 是情感与创造力的结合, 是激发幼儿创新能力的绝佳方式之一。在绘画活动中中, 老师要创建轻松愉悦的氛围及生动有趣的活动内容, 引导幼儿在绘画活动中探索自己独特世界, 充分发挥自身潜力, 以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

一、创意绘画活动的材料选择

开展创意绘画活动要以激发幼儿自身潜力为核心, 将课程通过绘画的表现形式表达出来。绘画活动的内容要结合实际, 并来源于生活, 中班幼儿可以在小班识别色彩进行涂鸦的基础上, 根据色彩的不断变化, 并发挥自身想象力, 将变化体现在画纸上, 以提高中班幼儿的绘画水平。

老师还可以通过利用生活中废弃旧物如牙膏盒、报纸等都可以成为绘画活动的原材料, 让幼儿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创作自己的作品, 以激发幼儿创造能力, 将旧物变废为宝, 使幼儿在提升自身创新意识的同时, 提高节约、环保意识。不同的绘画材料可以带来不同的绘画体验, 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吸引幼儿注意力, 同时幼儿园要及时提供多样的绘画创作环境, 以唤醒幼儿对绘画的新鲜感。

二、拓展创意绘画活动的形式

根据新课标的需要, 促进幼儿全方位身心发展健康成为教育工作中的工作重点, 为了满足幼儿全方位发展的重大前提, 幼儿园美术教育需要做到与其他学科活动紧密联合互动, 共同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更好地实现启蒙教育价值。

(一) 与肢体语言相结合。

老师要做好引导工作, 在引导幼儿使用肢体语言表现人或动物的同时, 鼓励幼儿运用美术手法将图案等表现出来。例如, 在绘画活动中, 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组联系, 一组幼儿可以通过肢体语言的形式表现动物, 另一组幼儿则运用绘画形式将动物画在纸上, 从而达到肢体语言与绘画手段的亲密结合, 提升幼儿创造能力的同时, 感知肢体语言带来的不同感受。

(二) 与游戏活动相结合。

将游戏活动与绘画活动紧密结合, 有助于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挥幼儿自身创造力, 不同的绘画活动会与不同的游戏进行组合, 可以保持幼儿对绘画活动的新鲜感。例如, 老师可以合理利用想象的方式, 让幼儿用画笔画出自己所讲述的故事结局, 以达到提升创意能力的效果, 激发幼儿大胆想象的兴趣。

(三) 与音乐情境相结合。

老师准备一些歌词内容具体、便于幼儿理解的儿童歌曲, 让幼儿进行聆听与欣赏的同时进行绘画记录。例如在欣赏歌曲《蜗牛与黄鹂鸟》时, 经过一遍遍重复欣赏后, 老师可以引领幼儿进行绘画创作, 将听到的画下来, 并且发挥自身想象力画出不一样的结局。

三、提升幼儿创新意识的新策略

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展现了自己眼中的世界以及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 在活动中他们通过对色彩变化的感知, 从而获得了自信。老师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 在提升幼儿绘画创新意识的同时, 达到教育的目的, 从而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取知识。

(一) 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创新意识。

在绘画活动中, 老师要积极构建轻松愉快地绘画氛围, 使幼儿置身于色彩多变, 充满童趣的儿童画环境中, 从而得到想象能力与审美能力的提高, 让幼儿在感受美的同时, 感受到绘画活动的美好。

在构建外部轻松环境的同时啊, 要注意建设轻松的心理氛围。在绘画活动过程中, 老师要在最大程度上对幼儿给予宽容, 以营造和谐气氛, 让幼儿在没有压力的基础上, 发挥自身想象力与创造力。还有要构建轻松的学习氛围, 老师要积极鼓励孩子参与到绘画活动当中, 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与看待问题与作品, 平等对待每一份作品, 及时予以鼓励, 以激发幼儿创新意识的萌芽快速发展。

(二) 鼓励中培养创新意识。

在幼儿园组织的活动中, 应提高幼儿主动参与意识, 完成活动任务。在完成活动任务的过程中, 老师应加强与幼儿的沟通力度, 做到老师、幼儿与作品间相互提升作用。例如, 在完成“漂亮的孔雀” (手指点画) 这一活动中, 幼儿在纸面上点满了很多手指印, 老师要及时在与幼儿的沟通过程中予以鼓励, 如:“你点画的是什么呀?如果你……就会更好看啦?”等等, 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从而将自身创造力发挥到极致。

(三) 作品叙述中培养创新意识。

在幼儿完成自己的绘画作品后, 老师要引导幼儿对自己的画作做出陈述, 在表达自己的认知的同时, 让其他小朋友一起得到学习, 一起得到进步。在作品陈述期间, 幼儿的思维条理程度、语言的连贯程度都可以得到一定的锻炼, 也可以促进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老师可以根据幼儿实际情况, 讲述故事开端, 通过接力的方式让每个幼儿故事情节补充, 幼儿可以大胆发表自己对故事的独到见解, 故事情节也随着幼儿的想象变得多姿多彩, 以达到提升幼儿创新意识的目的。

四、结束语

由于启蒙教育的实施, 所以意味着激发幼儿创新能力, 已成为学前教育的风向标, 教育工作者也会将创新教育做为长期奋斗的目标, 镌刻在未来教育计划当中。在绘画活动中, 幼儿的创新意识虽然可以得到逐步的提升, 但仍然需要幼儿园及幼师根据幼儿自身特点, 创建开放式、趣味性高的绘画活动, 以保持新鲜感, 在激发幼儿参与绘画活动意识的同时, 激发其创新意识并加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翟艳.创意美术活动与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研究生论文专刊, 2014, 9 (41) :191-192.

[2]许凉凉.发展幼儿绘画创造力的教育策略[D].学前教育研究学, 2010, 11:64-66.

幼儿中班社会活动 第9篇

一、小老鼠进城中幼儿学习成果统计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 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社会领域分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 下面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人际交往。

1.能与同伴友好相。

具体指标为:A能成功地与同伴合作游戏和做事, 能帮助解决其他小朋友之间的冲突;B能与同伴合作游戏和做, 并能用适宜的方法解决与同伴的冲突;C能与同伴一起游戏, 如发生冲突时经老师帮助能和解。

幼儿与伙伴友好相处是促进幼儿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也是实现幼儿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途径。15名幼儿全部达到A项指标, 所占比例为100%, 表明15名幼儿能与伙伴友好相处往的能力发展得很好。

2.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心理品质, 是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和谐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小老鼠进城中, 对老师提出的较复杂的问题积极思考并主动寻找解决的方法的幼儿所占比例为20%; 完成有难度的任务时有信心的幼儿所占比例为33%;完成稍有难度的任务时有信心的幼儿所占比例最少, 为14%;完成简单任务时有信心的幼儿所占比例最多, 为33%。 可见在自信心的培养上还需要继续努力, 让更多的幼儿增强自信心。

当今幼儿缺乏独立能力, 依赖性强, 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所以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至关重要。 幼儿独立能力的形成, 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小老鼠进城的游戏中, 大部分幼儿在老师鼓励和要求下能独立做事情, 占60%;有27%的幼儿自己做能做的事情不请求别人帮助, 独立性最好的有两位幼儿, 他们喜欢独立做事情和独立思考问题, 遇到困难也能坚持, 仅占13%。

(二) 社会适应。

在游戏中, 中班15位幼儿全部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主动克服困难, 据占比例为100%, 这表明15名幼儿坚持性都非常好。幼儿的表达与控制情绪教育对长大后的情绪认知及情绪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15名幼儿中一般情绪状态良好, 用恰当的方式对不同的情景作出适宜的情绪反应的有14位, 所占比例高达93%, 仅一位幼儿是一般情绪状态较好, 用较平和的方式表达情绪, 一般能控制消极情绪。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 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调查的15名幼儿中, 13名都能自觉遵守并维护规则, 其余两名也能自觉遵守规则, 全部幼儿都不用提醒就能自觉地遵守规则, 可见遵守规则教育的成效十分显著。

二、小老鼠进城中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结果分析

(一) 幼儿社会适应方面表现优异。

经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在坚持性和合作交往方面的数据最有利, 所有的幼儿在坚持性和合作交往评价项目中都展现出最佳表现。 15名幼儿都能在较长时间内主动克服困难, 都能成功地与同伴合作游戏和做事, 帮助解决其他小朋友之间的冲突。 对于表达与控制情绪和遵守规则, 大部分的幼儿表现都很好, 仅有一两位幼儿表现略差。 如93%的幼儿都是一般情绪状态良好, 能用恰当的方式对不同的情景作出适宜的情绪反应;87%的幼儿都能自觉遵守并维护规则。 由此可见, 对幼儿社会领域的坚持性、全作交往、与控制情绪及遵守规则教育非常成功, 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二) 幼儿自立自信有待加强。

数据中不利的情况是在独立性和自信心方面, 15名幼儿的发展不均衡, 各层次的幼儿都有, 只有少数幼儿独立性和自信心发展较好, 发展较落后的幼儿多于发展较好的。 由此可见,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 要更注重引导幼儿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发展, 提高幼儿的独立性, 增强自信心, 让每一位幼儿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由此可见, 在培养幼儿的自立、自信方面有待加强。

三、加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对策

(一) 加强引导与支持, 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对幼儿社会方面的培养与学习中, 人际交往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通过小老鼠进城的游戏, 为幼儿创造与同伴合作交往、相处的好机会, 锻炼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 但是在培养幼儿自立、自信方面的效果则不太好。 这个时候老师应该加强引导与支持, 培养幼儿的自立与自信。

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这是一个教师不可能替代但能施加强有力影响的过程。 为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纲要》要求“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教师的支持是儿童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要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必须得到足够的尊重。 一方面要善于将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作为教育的生长点, 支持和促进幼儿的学习活动, 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把期望幼儿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由此引起并引导幼儿的学习活动。 老师充满爱与温暖的支持与引导, 可以促进幼儿的自立、自信, 进而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 换位思考, 培养幼儿控制情绪的能力。

老师要尊重幼儿, 教会幼儿换位思考来培养幼儿控制情绪的能力。 结合具体情境, 引导幼儿进行换位思考, 学习理解别人。如引导幼儿想想:“假如你是那个小朋友, 你怎么想? ”让幼儿学习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 与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所扮角色的心情, 从中学习理解别人。 和幼儿一起谈谈他的好朋友, 说说喜欢这个朋友的原因, 引导他们多发现同伴的优点、长处。 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幼儿控制情绪的能力。

(三) 尊重幼儿, 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

中班幼儿玩具及自然物拼摆活动初探 第10篇

一、玩具及自然物拼摆能有效促进幼儿的自主性发展

为了验证玩具及自然物拼摆活动是否能有效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 我专门进行了实验及尝试。实验前, 我分别对两个中班的实验班和对比班的拼摆活动情况 (兴趣、动手、创造力、造型等) 进行了前测, 实验后又进行了后测。结果显示, 实验班与对比班幼儿的前测成绩差异并不显著, 而后测成绩则具有明显的差异———实验班成绩远远高于对比班成绩。实验班的幼儿能够非常自由、独立、主动地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活动。玩具及自然物拼摆活动有效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了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

二、拼摆活动对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具有明显效果

拼摆活动注重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动手能力。通过拼摆玩具和自然物, 可以不断拓展幼儿的思路, 让幼儿积极尝试用多种构图方法去解决操作中的问题。当然, 幼儿会对自己动手做的较满意的“作品”表现出成功的喜悦。这样能有效激发出幼儿的拼摆热情, 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挥。想象力是创造力最本质的内涵, 没有想象力就意味着创造力的贫乏。教师要有计划地让幼儿拼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动植物, 使其头脑里充满各种事物的形象, 从而增强幼儿的创造力。例如, 幼儿在吃完橘子后, 我让幼儿用橘子皮当自然物进行拼摆活动。幼儿们兴趣很高, 用它拼摆出许多图案和造型 (如小人、花朵、太阳、奥特曼、小鸡等) 共计13种, 持续时间14分钟, 其中合作完成的有3种, 单独完成的有10种。通过这样的拼摆活动, 不仅提升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又可使幼儿得到最大的心理满足。拼摆过程中,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独创心。在以火柴棒为自然物拼摆时, 我先让幼儿随意拼摆, 再让幼儿有规律地拼摆。这种发散再聚合的方法, 使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 从而使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表现有明显成效。

三、实施正确的教育原则是玩具及自然物拼摆活动成功的依托

玩具及自然物拼摆活动能否取得成功, 与采取什么样的教育原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采用正确的教育原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教育性原则。

即尊重幼儿拼摆时的个别差异, 对每个幼儿抱有同等的期望, 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切实保障每个幼儿发展权的实现。

2. 趣味性原则。

教师应使投放的玩具、自然物能引发幼儿拼摆的兴趣。例如, 投放雪花插片、彩色小积木块、各种豆子、扣子、毛线头、瓶盖等。这些物品既便于让幼儿从事造型活动, 又反映了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拼摆时幼儿有浓厚的趣味, 还有强烈的情感。玩具和自然物应分批地、有针对性地投放在区角里, 这样幼儿的操作兴趣会更加浓厚。

3. 适度性原则。

中班幼儿随着身心发展, 动作更加完善, 手指动作较小班更为灵巧, 因此适时开展此类游戏活动利于培养幼儿的造型意识和构图能力。教师的引导一定要适度, 一味地要求幼儿开展此类活动并不能激发幼儿更大的创造热情, 反而会制约其自主性发展。因此, 教师应根据幼儿实际情况, 适度开展。另外, 此类活动的开展要注意适合本班幼儿的特点。如果幼儿对此类游戏没有兴趣, 不要勉强其进行, 应首先设法激发其兴趣。

4. 地域性与季节性原则。

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 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各不相同。例如, 北方的幼儿可以选择玉米粒拼摆, 南方的幼儿可以选择竹块拼摆, 海边的幼儿可以选择贝壳拼摆……此外, 拼摆的图案应带有季节性特征, 让幼儿真实感受到周围生活的丰富多彩, 并由此积累更多的感性经验, 从中获得一些人文知识与自然知识, 积累更多的素材。

四、科学的指导策略是玩具及自然物拼摆活动成功的保障

玩具及自然物拼摆活动对促进孩子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味地由幼儿开展的此类活动具有不稳定性, 流于表面形式。这就需要老师及时介入, 以投放材料、语言引导两个策略来帮助幼儿有效发展各方面能力。在实践活动中, 在遵循以上四个原则的基础上,

1. 激发幼儿创作兴趣指导法。

(1) 先用讲故事、提问等语言提示幼儿, 将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到拼摆活动上。 (2) 关注幼儿的兴趣点, 因势利导, 幼儿的兴趣点往往不是我们事先所能预设的。因此, 在活动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兴趣点, 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兴趣, 使他们的注意力能集中在拼摆活动中。 (3) 投放新材料, 与幼儿共同探究新材料的拼摆方法。

2. 知识经验迁移指导法。

幼儿在拼摆活动中要经过“想”和“拼摆”阶段, 以决定拼什么和如何拼, 教师在这一阶段中要给予指导。 (1) 教给幼儿“想”的思维方式, 即拼摆前的构图。 (2) 充分利用户外情境的物、象及时给幼儿相应的拼摆信息。 (3) 适时培养幼儿迁移能力, 注意启发和引导幼儿应用拼摆过的人、物以巩固和迁移新的拼摆经验。

3. 造型、构图能力提高指导法。

幼儿造型、构图能力的发展与他们其他能力的发展一样, 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 (1) 借助拼摆鼓励幼儿增加形象数量; (2) 运用添加拼摆物帮助幼儿充实构图方式; (3) 设置情节帮助幼儿加强事物间联系; (4) 通过操作帮助幼儿处理遮挡关系; (5) 引导幼儿独立构图能力; (6) 鼓励想象, 发掘幼儿独特构图潜力。

4. 小组活动与个体活动有机结合指导法。

对于构图能力与造型经验有限的幼儿来说, 拼摆活动采用小组活动与个体活动有机结合的方式为妥。有些全体感兴趣的拼摆主题, 可以采取集中观察、讨论等形式;有些一部分幼儿感兴趣的拼摆主题, 可以让幼儿开展小组活动, 让他们在小组拼摆中互相学习, 分享经验。

5. 欣赏与评价指导法。

老师对幼儿作品评价的态度、标准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拼摆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影响幼儿对作品的态度, 对美的鉴赏能力。因此, 老师应明确欣赏思路, 把握评价标准。关键要素有以下几点: (1) 对幼儿心理的反映; (2) 体现稚拙童趣; (3) 体现丰富想象力及独特创造性; (4) 创作过程中有评价; (5) 教师欣赏评价与幼儿自评、互评相结合; (6) 以正面欣赏评价为主, 平等全面地评价幼儿。

经过几年的研究探讨, 我深刻体会到, 充分利用玩具及自然物这一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拼摆活动, 是培养幼儿美术、语言能力并促进他们其他方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重视和不断实践对中班幼儿的综合教育, 构建合理的教育目标, 选择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 探索出科学有效的指导策略, 必将对我国幼儿整体教育和发育的水平提供良好的帮助。

摘要:拼摆活动可以弥补传统美术活动单调的弊端, 并能有效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幼儿园老师在开展拼摆活动时, 应注意遵循教育性、趣味性、适度性、地域性与季节性的原则, 根据幼儿发展水平与个性特征采取适宜的指导方法。

浅谈对中班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指导 第11篇

关键词:幼儿;阅读兴趣;指导

G613.3

怎样使幼儿对早期阅读活动产生兴趣,使幼儿在掌握早期阅读技能以及视觉、听觉、思维和想象力等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呢?我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帮我早读书》这套实验教材,进行了相应指导,取得了一定效果。

首先,创设环境,培养阅读兴趣。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敏感期。从小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提供动力和基础。中班幼儿对早期阅读活动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基本技能和方法,比如:怎样翻阅图书,如何观察画面等。对早期阅读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1、创设丰富的阅读环境

《纲要》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因此要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扩展幼儿的经验,而早期阅读活动重在为幼儿提供阅读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应向幼儿提供含有较多阅读信息的阅读环境。这里所说的阅读环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环境方面,在班内设置“小书架”、“娃娃书城”等自主阅读的良好环境,积极引导幼儿在爱护图书的基础上进行自由翻阅,还可在活动室中创建有文字的生活环境,将“娃娃家”、“种植区”、“玩具厨”、“手工区”等贴上图文卡片,以帮助幼儿集中获得这些文字信息,激起幼儿对文字的敏感性。在孩子们的自主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在自然而然地习得文字。有一次,田田小朋友急急地拉我去“书城”,指着贝贝手中书上的“小喜鹊”问我:“这个是不是喝喜酒时,人家分给我们喜糖盒上的那个‘喜’字呀?” 。我顺势让辛辛从“超市”拿过糖盒,让他们比较,他们发现糖盒上的字是两个“喜”合在一起的。贝贝又翻了一页,指着“小乌龟”的“乌”告诉我:“这个字妈妈教过我是‘小鸟’的‘鸟’”。我没有直接告诉他,去找来了“小鸟”的图文卡片让他对比,一旁的辛辛眼尖地发现:“不对不对”‘小鸟’的‘鸟’多一点。我顺口说:“是呀,这个少一点的字念‘小乌龟’的‘乌’”。精神环境方面,应当注重班内阅读氛围的影响,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会给幼儿带来激情,因此,我们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自在、有趣、温馨的阅读环境,建立阅读习惯。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形式,与孩子一起玩“字宝宝不见了”、“我的朋友在哪里”等游戏,寓教于乐,使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做。

2、提供适宜的阅读材料

中班幼儿的年龄多在5岁左右,其思维特点和发展水平决定图文并茂的图书仍将是他们的主要阅读材料。而《帮我早读书》恰恰是幼儿乐学,教师乐教,家长乐意的一套适宜的教材。同时还应当为幼儿提供一些生动有趣、最好能将作品内容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阅读材料,这样,教师在为幼儿朗读这些文学作品时,可以使幼儿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对幼儿感兴趣的故事,可以反复朗读,这样能够发展幼儿的发音和记忆能力,对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增进幼儿阅读理解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其次,家园合作,提高幼儿早期阅读能力。

首先家长要起一个阅读教师的作用,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如语言游戏、角色游戏等。许多研究表明:父母越早开始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孩子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同时家长也是幼儿教育的合作伙伴。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是我们取得教育成功的必要途径。

为此,我充分发挥《帮我早读书》人手一册,配套字卡、磁带人手一盒的阅读优势,定期让幼儿把书、磁带、字卡带回家中,使家长了解班内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情况,以便家园配合,為幼儿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

此外,家长要有目的地经常带孩子逛书店,在逛书店的同时向孩子推荐家长认为优秀的书籍,使孩子在逛书店的过程中成为主动者,这样会提高孩子逛书店的兴趣,让孩子和书交上朋友。

幼儿中班社会活动 第12篇

绘画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活动, 是幼儿表达思想与情感、与人进行沟通的手段, 绘画的过程离不开观察。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方式所不具备的特殊优势, 它具有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特点, 为幼儿所喜爱。因此, 在中班绘画活动中, 利用现化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有效途径。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 培养幼儿随时随地观察的良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 教师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幼儿感兴趣的东西。一般说来, 幼儿喜欢活动的东西胜于静止的东西, 喜欢有声音的东西胜于无声音的东西, 喜欢具有鲜明色彩的东西胜于只有灰暗色调的东西, 喜欢相对新异的事物胜于陈旧的事物。因此, 在选择观察对象时, 应注意选择那些既能吸引儿童又能体现事物本质的东西。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看到、听到的新事物越多, 就越想多看多听”,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声像结合、图文并茂, 使事物化小为大、化静为动、化远为近的特点, 能充分调动幼儿视、听、说等多种感官, 为幼儿充分观察提供很好的条件。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随时记录有用信息的作用。例如:开展绘画活动“有趣的表情”时, 笔者将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表情用数码相机拍下来, 再展示在大屏幕上请幼儿观察, 孩子们看到自己的样子竟然在电脑里出现, 觉得很好奇, 非常兴奋。此后, 孩子们特别喜欢观察同伴搞笑、夸张、新奇的表情, 然后迫不及待地让教师拍下来放大观察。久而久之, 幼儿就会对观察产生兴趣, 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好习惯。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幼儿学习有效的观察方法, 帮助幼儿在兴趣中学会观察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在幼儿对观察有了兴趣时, 教师必须趁热打铁, 在观察前向他们提出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所谓明确目的和任务就是指幼儿知道观察什么, 为什么观察及观察时注意些什么, 使幼儿的观察更具有选择性和针对性。观察方法直接影响观察效果, 幼儿掌握有效的观察方法, 其观察能力会有极大的提高, 对绘画活动有很大的帮助。

(1) 镜头移动法

引导幼儿感受顺序观察法: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上下、左右随意地移动镜头, 屏幕上的画面也可以根据活动的需要移动, 展示画面的顺序就是幼儿要观察的顺序, 逐步引导幼儿感受顺序观察法。例如:绘画活动“可爱的小猫”, 为了引导幼儿有顺序地观察猫的头部、身体、四肢到尾部, 首先在大屏幕上播放一张完整的小猫照片, 待幼儿初步观察小猫外形之后, 将整个镜头移动到小猫的头部, 请幼儿观察后, 镜头再慢慢地移动到小猫的身体部位、四肢、尾部, 最后镜头再次展示完整的小猫照片。

(2) 放大特写法

引导幼儿感受典型特征观察法:先观察最明显的特征, 再过渡到一般特征。这样既能很快激起幼儿的观察兴趣和积极性, 又能提高美术活动的质量。例如:绘画活动“小金鱼”, 提前抓拍或是从网上下载利于幼儿观察又有明显特征的金鱼照片, 出示照片时先切换到金鱼最具典型特征的部位—鼓鼓的眼睛, 将照片放大到全屏, 请幼儿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然后再显示完整的金鱼图片, 这样一来, 幼儿深刻地感知到金鱼鼓鼓的眼睛, 并能够加以创作地表现出来。

(3) 镜头拉伸法

引导幼儿感受分解观察法:即将观察的物体分为几个部分仔细观察, 再综合全貌, 这样能培养幼儿对复杂事物的综合观察。镜头拉伸法就是将屏幕中的画面由远拉近, 慢慢拉近的画面有“动”的过程, 突出所要观察的部分, 再由部分画面逐渐拉远到整个画面, 大屏幕再次“动”了起来, 使观察者既观察到了整体画面, 又有意识、有重点地观察到了部分画面。这个技术的运用能够很好地引导幼儿感受分解观察法。例如:绘画活动“有趣的表情”中, 运用镜头拉伸法将幼儿的一个表情由整体拉伸到部分, 帮助幼儿对脸部特征进行细致观察。比如观察笑的表情, 教师可以将整体的脸部画面慢慢拉伸到嘴部, 同时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孩子发现嘴是张开的, 向上的。教师继续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并追问:嘴张开后能看到里面的什么?幼儿观察到有牙齿, 这时画面再次拉伸, 显示完整的脸部, 幼儿依然可以注意到眉毛、眼睛、嘴等部位得特征。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幼儿学会观察描述, 扩大幼儿的观察范围

现代化信息技术将远离幼儿生活环境中的事物及一些不易被观察、被发现的事物, 用现代信息技术克服时空限制真实再现, 扩大幼儿的观察范围, 让幼儿进一步观察描述。在观察时利用多媒体技术, 将幼儿所观察的事物定格, 幼儿把观察到的事物描述下来, 再进行重放, 这样的观察不仅有视觉参与, 而且有语言的参与, 对加强幼儿的观察和记忆能力大有裨益。

本班共有幼儿30名, 研究前对他们进行了前测 (见表1和表2) 。

研究后对幼儿进行后测 (见表3和表4) 。

通过前测和后测的对比发现:幼儿的观察和绘画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前测时大部分幼儿对美术活动缺乏信心和兴趣, 对所描画的事物缺少观察与经验;而后测时, 大部分幼儿能够在观察前明确自己的观察任务, 有意识地观察事物, 在观察过程中有一定的方法, 能够细致地观察, 能够将所观察到的内容表现出来, 绘画时能够抓住物体的主要特征, 始终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绘画, 部分幼儿能够注重细节的刻画。

四、结束语

在中班绘画活动中,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更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现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声像结合, 图文并茂, 使事物化小为大, 化静为动, 化远为近的特点, 充分调动了幼儿视、听、说等多种感官, 帮助幼儿进行观察。有趣、逼真的形式, 较为宽松、直观的引导方式, 一改传统绘画教学中整齐划一的发展速度, 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不仅如此, 现代信息技术还能够激发孩子们对周围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喜欢将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更喜欢也更善于观察事物。而且信息技术的运用扩大了幼儿的知识面, 使他们增强了自信心, 同时也获得了愉悦。

参考文献

[1]全国幼师工作协作会.幼儿艺术教育活动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慢性血管病变下一篇:就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