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的夸张手法论文

2024-08-31

动画的夸张手法论文(精选10篇)

动画的夸张手法论文 第1篇

一、故事背景虚构魔幻

马贡多是作家虚构出来的小镇,是故事发生的背景。马贡多最初没有等级差异、现代秩序。但是小镇的宁静生活却被美国香蕉公司的登陆所打破,火车摧毁了世外桃源般的小镇生活,把外界文化与文明带入了与世隔绝的小镇。作家将魔幻般的马贡多与现实中的殖民生活相结合,象征着现实社会文明产物的赌博、妓女、斗殴等流入小镇,充斥着小镇的生活,死亡伴随着美国的殖民统治,笼罩着小镇。在这虚构魔幻的故事背景中,作品描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曲折奇妙的境遇和传奇怪诞的社会经历:老布恩迪亚为躲避被他杀死的邻居的冤魂的纠缠,带着妻子出逃,在一块荒原上建造了马贡多,终因年迈多病精神失常而死去;他的小儿子奥雷利亚诺上校发动了三十二次起义,经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埋伏和一次枪决,最后厌倦了战争,自杀未遂,回家乡做小金鱼,打发余生;孙子阿卡迪奥被反对党党徒追杀;曾孙女雷梅苔丝披着床单被一阵风刮上天空而消失;曾孙阿卡迪奥二世从运送罢工工人尸体的火车上逃回,遇到连下四年十一个月零二天的大雨;六世孙布恩迪亚和姑妈乱伦,生下一个带猪尾的孩子;第七代后来被一群蚂蚁活活吃掉。最后吉卜赛老人的预言应验:马贡多被一场飓风卷走,将会在这个世上永远消失。

小说在这虚构魔幻的背景下,描写了马贡多小镇的荒芜景象、原始面貌、移民扩张、拓荒情景、殖民统治、香蕉热、独立革命、党派斗争、连年内战、马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和马贡多的消失等现实问题,也运用了一些传说、神话故事及《圣经》典故等强调作品之一虚构魔幻的故事发生背景。这些跌宕荒诞的情节、夸张怪异的人物同历史事件、日常事物糅合在一起,使读者感到扑朔迷离,似是而非,不可思议。

二、情节跌宕荒诞

布恩地亚的长子霍塞·阿卡迪奥在外中弹身亡后,一股鲜血从门下流出,流过客厅,流出家门淌到街上,在高低不平的人行道上一直向前流,流下台阶,漫上石栏,沿着土耳其人大街流去,先向左,再向右拐了个弯,接着朝着布恩地亚家拐了一个直角,从关闭的门下流进去,为了不弄脏地毯,就挨着墙角,穿过会客室,又穿过一间屋,划了一个大弧线绕过了饭桌,急急地穿过海棠花长廊,从正在给奥雷良诺·霍塞上算术课的阿玛兰塔的椅子下偷偷流过,最后流到厨房里,那儿乌苏拉正预备打三十六只鸡蛋做面包。乌苏拉一声惊叫,逆着血迹的流向,来到出事地点,方知霍塞·阿卡迪奥已死。死者的鲜血似有灵性,可以穿街过巷,拐弯绕角,上下台阶,流回家里向自己的亲人报告消息。

马贡多镇居民集体失眠,全都染上健忘症也很荒诞离奇。有一天,布恩地亚突然发现自己晚上躺在床上整夜合不上眼,他的妻子乌苏拉和儿子奥雷良诺也没睡着,到了第三天,睡觉的时候大家都毫无倦意,这才发觉已经有五十多小时没有睡觉了。乌苏拉为了治疗失眠症,用草药煎汤给大家喝,但没有能使大家睡着,却使他们整天睁着眼睛做梦,在这种幻觉状态中,人们不仅能看到自己梦中的形象,还能互相看到别人梦中的形象,就仿佛家里到处是客人似的,不几天,全镇居民都得了失眠症。

又如霍塞·阿卡迪奥因受邻居阿基拉尔的讥笑,恼羞成怒杀了他,从此阿基拉尔的冤魂便时时处处出现在阿卡迪奥家里,纠缠着他,迫使他迁居。多年后,那个冤魂在阴间感到孤独,并害怕另一种死亡的通近,于是他注定去找生前的邻居,于是他们两人像老朋友一样整夜谈着话。小说中佩特拉·科特的奇异功能;各种各样的黄色事物如小黄花、黄蝴蝶、黄玫瑰、小金鱼等所预示或带来的不幸与灾难;乌苏拉死的那一天,鸟儿像得了瘟疫一样一群群死去,家庭主妇们拼命清扫死鸟,再由男人们一车车地把它们运去倒在河里;小说结束时那场飓风使小说幻化出迷蒙的意境,跌宕荒诞的情节让艺术境界似真似幻。

三、人物夸张怪异

作者塑造了许多夸张怪异的人物,他们是超常的,具有非凡性的如奥雷良诺是布恩地亚家族中经历最复杂、最有传奇色彩的男人。他在母亲的腹中就会啼哭,生下来时睁着眼睛。给他剪脐带时,他就摆动着脑袋辨认房间里的东西,还以好奇而并不惊慌的神态察看着人们的脸庞。成年后,奥雷良诺上校出生入死,屡经沙场。他曾发动过32次武装起义,32次都失败了。他跟17个女人生了17个儿子,但一夜之间,一个接一个都被杀掉。他躲过了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一次行刑队的枪决。有一次,他的咖啡里被放了足以毒死一匹马的马钱子碱,而他居然幸免于难。

布恩地亚的女儿老姑娘阿玛兰塔,整天在走廊上缝制自己的裹尸布,织了拆、拆了织,直到死神来到面前。她知道自己的死期,在裹尸布上绣完最后一针,她便不动声色地向家人宣布自己将在傍晚去世,并告知街坊可以给他们的死者捎信件,然后淋浴更衣,安然死去。俏姑娘雷梅苔丝,天生丽质,心地纯朴,不喜欢打扮,到20岁时还总是赤身裸体在家里走来走去。她每天要洗澡,而且一连洗好几个小时,家里的人劝她把直披到大腿的长发剪短些,以便用压发梳做个发髻或梳成辫子,扎上丝带,她觉得这些都烦死了,于是索性自己动手,剃了个光头。

像这样夸张怪异的人物在小说中无独有偶,如在娘胎中就会哭并且刚出生就会东张西望的乌苏拉的二儿子;做同样的梦、同喜同乐并且连生病都一起的双胞胎女儿;中枪后仍然可以在街上穿走,伤口已经血流成河,但仍然可以穿山越岭向家人汇报死讯的何塞·阿卡迪奥;还有布恩地亚家族第五代人和第六代人乱伦生出了猪尾巴的孩子。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百年孤独》中既有继承拉美文学传统的一面,又有受欧美现代派文学影响的一面,作品展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加西亚·马尔克斯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创作原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这种极端夸张的描写手法引人入胜,作家似乎在不断地变换着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甚至显微镜,让读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虚实交错的画面,从而丰富

“诵读”、“涵

泳”释义

胡俊思

(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海南海口

摘要:本文意在梳理“诵读”、“涵泳”这两种传统教学方法的发展流脉,澄清二者的内涵,以利于语文教师达成对二者内在科学性的准确理解。

关键词:诵读涵泳释义

“诵读”、“涵泳”本是古诗文教学的传统方法,各有其发展的流脉。本文意在澄清二者的内涵,准确地理解其内在的科学性,以利于中小学语文教师兼用这两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达成古诗文的有效教学。

一、诵读的含义

欲考“诵读”之义,自然要从“诵”字说起。按《说文解字》,“诵”字“从言,甬声”。而从“甬”得声的字又多有“跳动”之义。如“踊”就有跳跃的意思,而“涌”则是指水在跳跃,于是古人就把声音的抑扬顿挫称之为“诵”。今《新华字典》即沿此解,将“诵”字释为“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

按《辞源》,“诵”是指“朗读”,《周礼·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东汉郑玄注为:“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在此“讽”“诵”互训,“讽”指背读,而“诵”则是指依照书本抑扬顿挫的念读。熟练念读的结果就是能够背记,故秦汉以后“诵”即引申为“背文”,而与之互训的“讽”字则专作“讽谏”之用了。

对于“诵读”,《辞源》解为“念,熟读”,《史记·留侯世家》:“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三国志·吴·阚泽传》:“常为人佣书,以供纸笔,所写既毕,诵读亦遍。”《教育大辞典》(1999·上海教育出版社)则解为“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让学生高声朗读作品,熟读成诵,在反复朗读中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明文法,察语气,辨词采,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培养语感,达到顺于口,熟于心,得心应手”。这里的诵读就是“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02·湖北教育出版社)一书中将其理解为“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宜与抒情诗文、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又不像朗诵那样具有表演性”。

按《教育大词典》对“诗歌教学”条目的解释,“反复朗读”也是诗歌教学的主要方法,可见诵读的对象可为文言文,也可为诗歌。《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为“念(诗文)”,可为一证。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第一阶段(1—2学段),诵读的对象为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在以后各阶段,诵读对象为优秀诗文。按高中语文新课标,“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皆可诵读。可见诵读之法更适用于“古诗文”的学习,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的感受,非诵读概莫能得。但对此教师不必拘泥太甚,以为只有“古诗文”才可诵读,其实对于那些深有韵致的现当代诗文亦可诵读。

为进一步澄清诵读之义,现将其与“朗读”、“背诵”做比较如下:

1. 诵读与朗读

对于二者关系,长期以来众说不一。有学者认为诵读等同了想象力,达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于朗读,按《教育大辞典》,朗读就是“通过视觉、听觉和思维活动,将文字符号转变为有声言语的读书方法,即出声的阅读。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原称诵读或诵念。”有学者认为诵读应从属于朗读法,如黄仲苏先生在其《朗读法》(开明版)一书中就把诵读视为“朗读腔调”四大类分法(诵读、吟读、咏读、讲读)之一类。也有学者认为诵读不同于朗读,如朱自清先生就认为诵读虽是出声“念读”文本,但应排除朗读的表演性。

笔者认为诵读即“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诵读与朗读在外延上并非彼此冲突而是相互包容。广义地理解,诵读即为朗读,此时的朗读当与“默读”相对,背诵、吟诵、唱读等一切出声的“念读”皆为诵读。狭义地理解,朗读是诵读的基础,诵读是朗读的反复,同时二者在内涵上又各有侧重,朗读侧重于传达感情,诵读侧重于反复玩味。从特征上看,朗读不但要有声而且要有情,诵读既为朗读的反复,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朗读的表演性,更应在反复中以“近情”“达情”“传情”为本,否则“反复”就毫无意义可言。

2. 诵读与背诵

按《教育大辞典》,“背诵”就是“通过反复诵读熟记课文,不看原文而能诵念的读书法”。诵读与背诵都有规范学生语言的功能,但二者又有一定的差别。背诵时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其主要目的在于积累知识,发展记忆力。与之相比,诵读虽然强调要“熟读成诵”,但主要目的尚不在于背记,而在于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诵读的要义,在于朱熹所倡导的“得他滋味”。如果误把诵读当做是背诵,那么诵读自身的审美功能即无从发挥,它的人文意蕴也就严重失落了。

二、涵泳的含义

《辞源》解为“深入体会”,《朱子语类五·性理二》:“此语或中或否,皆出臆度,要之未可遽论,且涵泳玩索,久之当自有见。”

除朱熹以外,宋朝学者陆象山亦曾有言:“学者读书,先于易晓处,况涵熟复,切己致思,则他难晓处,涣然冰释矣,若先看难晓处,终不能达,举一学者诗云,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莫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自家主宰长精健,逐外精神徒损伤。”清代的崔学古也认为:“凡读文亦可略仿读书法探出数篇,篇只求明,不先求熟。明则自然亦熟,明后复讲完篇。或正在读时提一句,责令自讲。讲后再读,熟后再温,得趣全在涵泳。”这里的“涵泳”都有熟读浅颂,咀嚼玩味之义。

而对涵泳所做的最生动形象的诠释,当推清朝曾国藩之语:“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痨,适中则涵养而勃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也;庄子言濠梁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善读书者,须视书为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

笔者认为,所谓涵泳就是诵读时的一种“有所思”的心态,它在心理过程上因诵读而起,与诵读相伴,随诵读深入。它强

参考文献

[1]陈众议.魔幻现实主义[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2]罗洛.20世纪外国文学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3]马尔克斯,门多萨.番石榴飘香[M].北京:文化生活译丛,1982.

[4]马尔克斯.拉丁美洲的孤独[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

运用夸张手法的句子有哪些 第2篇

1、要说渴,真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他一条江,我能喝他一条河。

2、球球跌跤,会像皮球一样,从房间这一头滚到那一头。

3、操场上锣鼓喧天,好像大地都被震得抖动起来。

4、我的奶奶很节俭,衣服上都有十个补丁了还在穿。

5、歌声振动了林木,那声音止住了飘浮的云。

6、新修建的马路可真宽,就是千军万马也能顺利通过。

7、文轩瘦弱的好像一下子就能被风刮倒。

8、巴掌大的地方还开宴会?

9、玻璃干净得能当镜子。

10、他家穷得快揭不开锅了。

11、那房子连蚂蚁都进不去。

12、烈日下,柏油路都快融化了。

13、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14、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5、有一位小姐,她的笑声象是把她全身浸在冷水里发出来的一般。

16、李医生给人看病,药方没开,病就好了三分。

17、飞机以飞碟的`速度在蓝天轨道上狂奔着。

18、云朵般大小的飞机在蓝天上如火箭一样飞翔。

19、班里静得连针掉了都能听见。

20、天空中下起了豆大的雨点。

21、我的心像刀绞一样。

22、伸手取弓,那箭早已呼啸着射中目标。

23、她一点胃口也没有,饭没入口,人就饱了。

24、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

25、这橘子酸得我的牙都快掉了。

26、他的声音难听极了,简直能震碎人的耳膜。

27、叙利奥听了像刀割了一样。

28、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29、泥鳅在淤泥中就像是一块煤炭。

30、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31、他跑地比蜗牛还慢。

32、我家房子小的像烟合一样。

33、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

34、大礼堂里人山人海,人头攒动,接踵摩肩,多极了。

35、太阳象火球一般炙烤着大地。

36、沉默。监房突然像沉入无底的黑夜的深渊中,就是落下一根针也仿佛可以听见。

37、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38、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9、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40、我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41、他饿得都可以把一头大象给吃了。

42、狮子大吼一声,顿时,地动山摇。

43、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44、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

45、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6、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47、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8、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49、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动画的夸张手法论文 第3篇

关键词:英语语音教学;夸张手法

1英语语音教学的重要性及其现状

作为语言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音是口头交际的物质基础,也是语言教学的出发点。学好英语语音不仅是语言交际活动的需要,也是学好英语的必要条件。

然而,英语语音教学实际情况却令人担忧。一方面,学生的整体英语语音水平确实不容乐观。这主要是由于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的束缚,只重读写,不重听说,导致学生的英语语音发展远远落后于读写技能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对于语音教学的目的认识还很不够,为教语音而教语音的现象普遍存在,忽视了语音的交际功能。而且教学方法单一,基本采用直接模仿法、对比法、演示法等传统的英语语音教学方法。枯燥的英语语音教学课堂让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渐渐地就会失去学习学力,导致教学效果差。

2 夸张手法在英语语音教学中的运用

2.1 涵义及其理论依据

针对英语语音教学现状,笔者提倡在语音教学中广泛运用夸张手法辅助教学。即教师在英语语音教学中利用童话、故事、小品、游戏等方式,借助语言、非语言,如身体姿势、表情、动作等的表现功能,或借助其它媒体创设生动的情景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夸张手法的特点是诙谐、幽默、直观易懂、引人入胜。在采用夸张手法的英语语音教学模式中,教师尽量选择一些形象、生动、直观的语音练习资料以便于学生模仿,同时要求学生在模仿或自由交流时利用夸张手法表现出来,并且反复操练,寓教于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经常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多次获得成功的满足,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应以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积极创造能够获得学习乐趣和成功的机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不断变更作业的内容与形式,保持作业的新异刺激性。在英语语音教学中大胆运用夸张手法就可以满足这样的教学要求,激发学习动力。

2.2 教学优势

在英语语音教学中采用夸张手法的显著优势就是其形式灵活,效果突出。在教学中运用夸张手法,能够活化教学内容,能够把书本上的教学内容立体化地呈现给学生。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重复、深入浅出地运用夸张手法,还能满足学生想获得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持续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点与其他教学手法相比,在提高英语语音学习的效果上,夸张手法更有其明显的作用:首先,它可以帮助学生调动有利英语学习的积极因素。夸张手法属于直观教学法范畴。在教学中,教师借助了非语言行为的身势、表情、情景等外部直观和语言内部直观等积极因素,其中非语言的外部直观比语言的内部直观作用更大。在语言交谈中,非语言行为比语言行为在加强情感因素方面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最后,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语音知识和技能,增强记忆。英语学习的效果,很重要的一点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熟记,直至最终能学而所用。

2.3 操作步骤

(1)感知。每次向学生呈现一种英语语音特征,以真实的听力材料的形式展现。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并配以一定的问题使学生对此项语音特征予以重视。同时让学生熟悉此对话的语言环境,判断说话的语气,猜测表达者的肢体动作。它旨在提高学生对英语语音特征的感性认识,感受说话人的语音语调,并了解听力材料的大意。

(2)解读。学生在课堂上阐述自己对材料的感性认识和对对话的理解。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出材料中特殊的语音语调现象,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解释说明说话人是如何运用此种语音特征在特定的语境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的。并进一步分析此种语音特征的实际功能作用及其适用的语境。

(3)操练。通过模仿在感知阶段得到的听力材料,达到对此种语音特征的训练。模仿的内容主要在于听力材料中的有关语音特征的部分,即语音和语调的特点,而且要求学生用夸张的口形,突出的语调,先慢后快地模仿出来,同时配以恰当的肢体语言。教师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如分角色朗读、辨析练习、游戏等,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语音特征的适用范围和功能,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着大胆地、夸张地表现出来。

(4)运用。在这一部分的活动中,要求学生间通过语言交流完成某项任务。此项任务可由学生自行确定或由教师指定。在完成交际任务的过程中,有机会思考运用所学的语音知识,并在一个更加自由的环境中合理适当地运用语音。

3 结论

通过笔者初步的教学实践证实了在英语语音教学中大量运用夸张手法是可行的和有效的。我们有理由相信,英语语音教学决非语言教学中的“灰姑娘”,我们有信心让“灰姑娘穿上水晶鞋”。教学方法的改进必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语音水平,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永利.语音教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7476.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动画的夸张手法论文 第4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小学生,学习兴趣,夸张手法,英语课堂

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体系的起点,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能否提升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追求。将夸张手法应用于新时期的小学英语教学,一方面体现了夸张手法对于小学生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则说明夸张手法在英语教学中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基于此,对如何提升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即运用夸张手法激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进行细致的论述与研讨,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夸张手法对于培养和激发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作用

所谓的“夸张”,不是单纯的夸大与歪曲,而是在立足英语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的基础上,适度地对教学策略、方法和形式进行“美化和塑造”,使之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预期和实际诉求, 更加贴近小学生的学习实际。归根结底,夸张手法在新时期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更多的是力图激发出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 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认知和掌握基础的英语知识,进而更加容易进入到英语的世界中。所以,夸张手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需要讲求策略和方法,要在尊重小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开展,要能够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同时最大限度地释放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适当、适时和适度地运用夸张手法, 不仅要成为广大英语教师的共识,也应该作为一项教学改革方案真正确立下来。就理论层面而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夸张手法,对于激发和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作用至少可以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其一,夸张手法很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让小学生对英语知识产生浓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其二,夸张手法的运用可以丰富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引导学生们更好地进入英语学习的氛围中;其三,夸张手法可以将一般意义上烦琐的英语知识“化繁为简”,进而帮助小学生更加自主、自觉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来。综合而言,所谓的夸张手法,其应用的根基在于英语教学的改革,其基本诉求则是提升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推动英语教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二、夸张手法可以增加小学生的英语体验,调动学生们的情 感因素

对于广大小学英语教师来说,能够增加小学生的英语实际体验,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内容。夸张手法将原本单调、死板甚至乏味的英语理论知识转化为一种可以视听、能够互动的趣味性知识,从而让小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感、互动感和主人翁意识,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可以与学生们开展简单的英语口头交流,有时候一句随意“so good”“you are best”就可以激发起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全班的学生一起做游戏、解答问题, 营造良好的英语课堂学习氛围。教师可以通过表达英语口语时语言、神情甚至动作的夸大来提升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增加英语课堂的吸引力。运用夸张手法,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让学生们进入“夸张的情境”,让小学生有所启迪、不断进步。简言之,学生们的情感因素要成为夸张手法应用于英语教学的着力点,最终不断提升小学生对英语的好感与探究欲。

因此,类似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做到了将适度夸张与实际教学改革相结合,也照顾到了小学生的情感需求,是新时期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突破点,也必将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功能性作用。由于小学生大都处于7岁~12岁的阶段,还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更加需要教师的带动、鼓励和引导。夸张手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恰恰是满足了小学生的实际需求,而且有效提升了小学英语教学的效率。

三、夸张手法使教学更加通俗易懂,更加激起学生的学习 欲望

可以看到,由于夸张手法属于直观教学法范畴,因此其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更具针对性。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借助肢体语言、动作、表情甚至眼神来发挥夸张手法在教学中的作用。有时候,“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甚至抵不上教师的一个小动作、一个夸张的神情。这也就是说,夸张手法在英语教学中要达到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基本效果,要让学生们有感触、有激情、有欲望。只有学生对夸张的手法、行为有兴趣,教学才能继续开展。

比如,教材第一册lesson 41的对话“———can I help you? ———oh, thank you.good boy /girl.”教师做搬动讲台的样子。此时,教师夸张的脸部表情及搬动桌子的艰难动作足以使学生明白了一切。“can I help you,miss wu?”教师引导学生学说此句。事情的发展是那样的自然,交流在有声和无声中顺利进行。不难看出,夸张手法中表现出来的非语言行为给学生带来许多无法用语言代替的刺激,并通过视觉形象,把这种刺激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不需要再通过学生的心理机制转换成实际意义来达到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小学英语教学的核心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而这一切的前提则是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夸张手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恰恰可以很好地达到这样的效果。在未来,更好、更多地应用夸张手法辅助小学英语教学,能够起到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终极目的。

夸张修辞——初中修辞手法详解 第5篇

(一)概念: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二)种类: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茵,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三)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四)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要无缘无故地故作夸张。夸张与浮夸有着严格区别,浮夸是违背客观事实,说假话,必须坚决反对;夸张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一种修辞方式。夸张的真实性不在于表面的真是,而是在于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夸张的奥妙在于不似真实,又胜似真实。下面的例句就没有现实基础,属于浮夸:

我们的大河网犹如另一个地球社会,日夜运行着,如果把它放在太阳系内,太阳系又多出一个行星世界。

同志们,你来看,我们力量大如天。脚下地球当求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又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钢锹驾火箭,驾起青龙上云端,三山五岳听我令,玉皇下马我上鞍。

毛的著作,一天不读问题多,两天不读走下坡,三天不读没法活。

石油工人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文革和大跃进时期口号大全

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2、土地潜力无穷尽,亩产多少在人为。

3、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4、人可以让地球服、海洋降,强迫宇宙吐宝藏。

5、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6、一天等于20年,共产主义在眼前。

7、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

8、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红光闪闪,王母惊呼玉帝打颤,感叹天上不如人间。(指大炼钢铁热火朝天)

9、与火箭争速度,和日月比高低。

10、群众想移山,山走;群众想移地,地动;只要革了思想命,无雨大增产,大旱大丰收;钢锹驾火箭,驾起青龙上云端,三山五岳听我令,玉皇下马我上鞍。

11、甜水吐出比蜜甜,你看稀罕不稀罕,党的恩情万古传。

12、群众想移山,山走;群众想移地,地动;只要革了思想命,无雨大增产,大旱大丰收;

13、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擦擦汗,凑上太吸袋烟.14、月宫装上电话机,嫦娥悄声问织女:“听说人间大跃进,你可有心下凡去?”织女含笑把话提:“我和牛郎早商议,我进纱厂,他去学开拖拉机.”

15、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两只巨手提江河,霎时挂在高山尖.16、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17、河水急,江水温,还得我们说了算,叫水走,水就走,叫水站,水就站,叫它高来不敢低,叫它发电就发电.18、你是英雄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你坐喷气式,咱能乘火箭,你的箭头戳破天,咱的能绕地球转!

19、跃进歌声飞满天,歌成海洋诗成山.太白斗酒诗百篇,农民只需半杆烟.20、社东有条清水河,河岸是个小山坡;社员坡上挖红薯,闹闹嚷嚷笑呵呵.忽听河里一声响,河水溅起一丈多,吓得我忙大专喊:“谁不小心掉下河?”大家一听笑呵呵,一位姑娘回答我:“不是有人掉下河,是个红薯滚下坡!”

21、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

22、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有多,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奇唱歌来怪唱歌,单季稻亩产三千多,谷子黄豆大,挑了一箩又一箩,挑到日头落了水,还要用架板车拖。奇唱歌来怪唱歌,红薯亩产三万多,南瓜大一个,抱都抱不合,要拿重得像秤砣,急得他喊爹喊妈莫奈何!

23、肥猪赛大象,只是鼻子短,全村宰一头,足够吃半年

24、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25、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

26、牛羊儿似珍珠,颗颗闪光耀;蒙古包似花蕾,朵朵欲放苞。台上烽烟不再起,眼望彩虹心含笑。

27、下面一首是农民改造荒地为果园后的诗:河有多长,果林就有多长,站在河岸就像仪仗队,迎接汽轮往高山上开,投给客船以果实

28、下面一首是写边疆工业化的诗:我望着,我远远地望见,又一座黑塔与它并排高站,近看才知是火电厂的烟囱,不息地吐着墨一样的浓烟,暗夜在地上绘出繁星般的灯火,白昼在天上绘出黑色的牡丹。

29、下面一首是歌颂修十三陵水库的建筑工人的诗:你这是干什么,一铲又一铲?二十五万亩水浇地,要在我掌心里涌现!”

30、管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动画的夸张手法论文 第6篇

【关键词】三维动画 角色造型 夸张设计

众所周知,研究三维动画动物角色造型的夸张设计表现是原画师、动画师等动画从业人员能够制作高水准三维动画影片的前提和基础,以动物角色为主的三维动画影片同以人物角色为主的影片一样,在整个三维动画的创作过程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因为三维动画影片角色的设计与剧本故事的趣味性、三维软件技术的熟练应用、后期特效合成以及市场营销的成功与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支撑三维动画影片的重要元素。

由此可见,三维动画动物角色造型的夸张设计表现直接关系到三维动画产业发展的前景和未来,是一项必须着重研究的课题。

一、三维动画角色形象设计概述

自20世纪中期,世界首部三维动画片《玩具总动员》诞生以来,三维动画领域正经历一场方兴未艾的变革,三维动画以其逼真的角色、绚丽的色彩、强大的技术支撑正不断吞噬着传统二维动画的领地。本章将重点讨论在三维动画的创作过程中,角色形象设计在整部动画影片中所占的分量,以及角色形象对整个动画产业链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三维动画作品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集文学、摄影、音乐、表演等文学艺术于一身,并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不分民族、国界的世界语言。三维动画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尽管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相继演绎了不同的动画表现故事,但三维动画这门新兴的艺术门类以其敢于天下先的勇闯精神,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并深深的吸引了涵盖不同年龄层次的观影人群,为三维动画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三维动画角色形象设计的意义

三维动画角色形象是用可观的视觉形象来表达动画作品中抽象的含义,在三维动画各个创作环节中,角色形象设计是制作一部三维动画作品的前提和基础,比如在创作院线三维动画流程中,角色的形象设计是前期策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剧本完成后首要的工作任务,三维动画的角色形象不仅是中期制作和后期营销的前提和基础,而且直接决定了整部三维动画作品的艺术成就和高度,是赢得市场认可的试金石,是制片方和衍生产品开发商垂青的重要因素,具体看来,三维动画角色形象具有三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一、三维动画角色形象的符号化特征,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要想让消费者记住我的产品,唯有创新,对于三维动画影片而言,创新的基础在于角色形象的可记忆性,优秀的三维动画角色形象能够激发消费者的观影体验,并使其牢记于心,若干年后人们可能记不住三维动画影片讲的具体是什么故事,但是人们会记住其中难以忘记的动画角色形象。因此,三维动画角色形象应具有高度的形式感和符号化特征。

二、三维动画角色形象的社会化特征,具体来讲,三维动画作品中角色形象的意义不仅仅局限在影片本身,其角色形象要有如真人电影、电视明星般的社会效应。经典的角色形象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影片之外所独有的意义和价值。

三、三维动画角色形象的价值体现,在一部三维动画作品中,动画艺术家创造的角色就相当于真人演绎的演员,担负着三维动画影片中情节的发展、矛盾的冲突和戏剧的转化等重要任务。

三、三维动画动物角色造型的夸张设计表现

发端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三维动画在二维手绘动画历经百年发展后,动物角色造型的夸张设计在三维动画影片中有诸多比较成功的案例应用,其夸张的造型设计与消费者的视听感受基本挈合,以吸引不同的受众群体,正因为此,动物角色的夸张造型表现艺术在试验艺术动画短片中受到不小的追捧,因为试验动画的受众面小,商业因素不明显,其所表达的更多是艺术家的主观艺术思想,而且出品方、发行方不需把回收成本以及盈利放在第一位,虽如此,大多动物角色造型的夸张设计表现的研究受其艺术元素的抽象性和专业性目前还不为大众所接受,其在三维动画影片中大多仅停留在配角及不重要角色的位置上,起到对主要角色的陪衬作用。

在我国,三维动画动物造型的夸张设计表现受制于整体文化环境的影响尚处于起步和成长阶段,但我国首部三维动画影片《魔比斯环》以及徽派民族元素三维动画《兔侠传奇》中的动物角色在影片的筹备期对动物的相对夸张设计表现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深入,它们在表现地域元素和潮流元素之间也基本做到了相对的取舍,既适合国内,又具有国际元素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三维动画领域,美国是三维动画领域始作俑的引领国,他们不仅引领了世界三维动画潮流,而且更在诸如动物世界中的陆上动物、海洋动物以及禽类、鸟类等各类动物角色的夸张设计表现方面进行了专项研究,并在实际的三维动画制作影片中真实的模拟了动物的毛发、行为以及加以运动捕捉的拟人化的人类表情,在应用这些艺术元素之前,三维动画制作团队实际上对动物世界的行为方式、感情流露以及生物链的动态平衡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和研究,总结和实践了大量相关资料,对三维动画影片故事的趣味性、画面的视觉冲击、制作质量的高水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动画的夸张手法论文 第7篇

达尔文曾经说过, “想象是人类最高的禀赋之一”。所以一部好的动画之所以能具有非凡的魅力, 往往是与它有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幻想分不开的。在动画中人类的想象世界一部分脱离了真实世界, 而这一部分形式与现实世界的形式的作用恰好相反, 因为它使我们看到了动画影片神奇的力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 但受环境的限制, 也许这个梦只是儿时的憧憬, 现实在限制人们的梦, 却不能阻止我们去想, 而动画就有点像是这个梦。所以纵观荧屏, 没有什么形式比动画片更具有大胆奇特、超越自然、超越时空的想象性了。

动画就是“赋予事物生命与灵魂”。而夸张手法的运用直接给予了动画可视性和动作性, 这两个方面也正是动画片生命和灵魂的体现, 是一部动画片中的精髓。通过时间和空间里的一些微妙的动作与姿态包括周围事务的反应才可以传递出有生命的信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这些则需要仔细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完美的技术来实现。在动画中夸张的运用几乎无处不在, 动画中夸张的表现也是动画片区别于电影的一个显著特点之一, 可以说夸张也是动画片吸引人们观看的杀手锏。

二、夸张表现和视觉心理的关系

动画片里的表现虽然很夸张, 但都来源于生活, 表达了一种情绪, 一种意义, 一种心理活动和动画中人物的心态。情绪多是用动作的夸张表现来表达的, 它既有电影的语言形式, 又有美术的艺术语言, 充分地发挥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真人实物难以表现的有趣故事情节通过动作的夸张表现出来, 在大多数情况下, 动作背后的动力是情绪、个性、角色的态度, 因而动画才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生命力。

在动画作品中文本表达并非全部, 有些内容尽管没有被写出来, 但它可以通过动作同样的可以被接受主体所感受到, 因为他作为不出场存在而支撑着整个动画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 有些创作主体没有直接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观众也可以通过动作情节等来感知, 因为他是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必然延伸。所以说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他包括由生活开发到创作开发再到接受开发过程中随时可能生发出来的所有的现象。而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整体, 是一种流动着和变化着的整体经验, 是一条水流湍急的河流。它包括感觉, 思维, 记忆, 幻想和联想等, 是这些因素在特定时空汇成的飘忽不定, 连绵不断的流。其特点是:往往有现在的某一情景所引起, 触发某一种情景的联想, 或诱发对另一情景的憧憬或感慨, 过去现在和未来往往在意识中交错穿插。如果在动画中, 我们夸张表现的意图十分巧妙地被这种意识所捕捉, 那我们的影片才是真正的体现了它的价值。

三、怎样做出表达自己意图的夸张表现

1. 心灵的沟通

动画是是通过具体的, 个性鲜明的的形象通过夸张的表演把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它的剧本、角色、动作包括里面的各种细节都是被进行过艺术创作的, 并且以多种表现手段交融在一起完成。但却和普通的由有血有肉的演员表演的电影一样, 它仍旧是以人和人心灵的沟通来传递信息的艺术形式。

动画的整体表现需要通过动作来完成, 可以使观者在感知过程中收到动觉的感应, 观众在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接受感性形象对于本身感觉器官的刺激, 是一种特殊的认识, 要不经过充分的感受便无法产生真正的美感, 也就不能通过对其特有的切实体验而导致深刻的认识。我们在制作影片的时候是导演也是演员, 只有以自身饱满的热情, 通过对角色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加上过硬的技巧才有可能准备的表现片中角色的心理活动, 并且选择富有表现力的动作, 达到对观众的感染作用。令人信服的夸张表现力与欣赏者之间产生意识的交流, 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达到与观众心灵的沟通才能使影片更加感人, 影响力也会更大。

2. 敏锐的观察力

(1) 观察外物, 保持童心

一个人的观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他的想象力。我们想象某事物时, 就是捕捉该事物和头脑中经历的事物发生联系的外部或内部的属性和特征, 而观察是第一步, 即首先认识某事物有什么样的特征和属性, 第二步才是想象, 即把事物之间的属性和特征加以比较和联系。

动画片的制作更加要求我们全身心的观察和体验, 虽然里面的角色是虚拟的不存在的, 可是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他们活起来、动起来, 而不是进行抽象的逻辑归纳和演绎。要做好动画片, 观察和记录外部生活尤为必须, 认真观察各类职业, 各行各业的人群, 因为动画片的范围是及其广阔的, 可以包括到社会乃至自然界的各个方面。但是当我们观察生活的时候, 因为人的眼睛一般习惯于按前人的观点去看世界, 这样往往只能看到他人已经看到的东西, 所以我们应该善于发现生活现象的特征, 在同种见异, 常中见奇。所以观察力的敏锐要求我们对生活一直保新鲜感, 保持一颗赤子童心, 用天真的眼光去看外部的事物, 用不带任何文化地域偏见的眼光观察自然对生活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 如果对生活缺少新鲜感, 就是在某一生活圈子里呆的时间再长, 也只是对一切习以为常, 既见不出其外部特征又发现不了独特的意蕴。艺术需要传承, 但它更需要创新, 以天真之眼观察事物, 以赤子之心体验事物, 是获得新感觉新感受的基础条件。

(2) 观察自身, 坚持自我剖析

我们不仅应该观察外部生活, 还应该观察内心生活。心灵生活是人生不可忽视的另一面。表达内心生活, 为从事表现型艺术创作的人最应该注重的东西, 因为只有通过观察自身, 才能推测到别人的心理活动, 心灵的活动是他人无法直接把握的, 必须依靠以几度人, 将心比心。心理经验是生活经验的一种, 却往往是其中最难把握的部分, 人的内心生活总是思想与情感的交织。所以我们应该善于体验和捕捉心灵的感受, 只有这样在制作影片的时候才能够把更多吸引人的东西添加进去, 以心验之, 让自己的影片不光是在表面, 也是在人们的内心留下印痕。

3. 深刻的透视力

所谓的透视力就是指一种洞察事物底蕴的能力。透视力和观察力其实密不可分, 在动画作品中表达的内容经常伴随这对事物道理的洞察。艺术之所以不同于游戏, 特别在于它力图揭示和传达某种信息甚至人生真谛。透视力集中表现在善于发现, 往往能从人们司空见惯的寻常生活表现中发现独特的价值, 这当然是基于主体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深切关注才有可能。这样可以让我们的目光透过表面一直潜入内心, 我们的夸张表现不是为了夸张而夸张而是具体鲜明的感性形式里寄寓深刻丰富的心灵旨趣。

4. 结合本民族的特点赋予动画深层次的含义

我认为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幻想的、民间的、民族的是特殊的, 令人着迷的。一方面动画片也必须面对大众, 所以应该采用那些为大众所习惯和熟知的表现方式;另一方面如果夸张的手法和民族特点相结合, 不但会吸引本民族的观众, 同时对于诸多对各种文化都很向往的国外观众同样有非凡的吸引力。

真善美:构建和谐社会时代语境下的文学阐释追求

张春晖 (保山学院英语系云南保山678000)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语境中, 文学阐释自觉担任起暴露后现代社会浮生的、光怪陆离的精神泡沫的重任, 对揭示物化社会麻痹人类审美感知、混淆善恶真假的现实具有深远的意义。向真善美回归, 就是在文学中求索人生的真谛、强调文学的道德诉求和以艺术审美来救赎异化的人性。

关键词:真善美;人生真谛;道德诉求;人性救赎

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文学作品, 蕴含着无限的意义空间和作者独到的精神追求, 这为文学的现代阐释提供了存在的合法性依据——阐释不仅仅是对文本的客观描述, 也是意义的动态建构过程。这种彰显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阐释方式和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相互渗透, 形成了相互伴生而又共荣共存的关系。后工业化社会里, 人类面临了一场对知识和理性的信仰危机——人们发现, 用规范的价值体系去把握这个日趋多元而又易于流变的世界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 于是, 曾经桎梏并为患人性的理性霸权逐渐得以被消解, 由此主体精神和文学自由得以大力弘扬。但是, 一种思维被贯彻到极致, 难免矫枉过正而失于偏颇。伴随着文学创作呈现出一派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活跃局面, 很多消极负面的东西也得以滋生蔓延:表面化和通俗化的滥觞导致文学解读缺乏精神深度, 文艺虚无主义卷土重来, 阐释的精神超越性和对对终极意义的追索渐行渐远, 最终成为历史陈迹;道德底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受众对作品的接受出现道德意识缺失, 道德失范的局面;同时, 审美遭逢危机, 美丑混同, 甚至以丑为美。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语境中, 文学阐释自觉担任起暴露后现代社会浮生的光怪陆离的精神泡沫, 揭露物化社会麻痹人类审美感知、混淆善恶真假的现实, 向真善美回归, 重塑人文精神, 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阐释的真:对人生真谛的求索

人文学科在上个世纪经历的“语言学转向”变革大大拓展了人类的认识视域, 但也混淆了语言和人的关系。海德格尔指出:“人洋洋自得, 以语言的创造者自居, 自炫为语言的主人, 实则却是它的奴仆。”[1]p561此后, 德里达以异延、踪迹、补充等概念彻底解构了人之于语言的主体地位。此外, 继长期支配人类思维模式的逻辑经验主义被解构之后, “在场”的形而上学也得以被颠覆。这些理论思潮投射于文学创作中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人作为语言使用者和操控者的主导地位被消解——所指的无限异延意味着意义的不确定和不在场而处于不断隐逸和闪退中,

在我国民间的美术形式大多用于装饰, 因此有很强烈的装饰效果, 给人更多的视觉冲击力, 也同样也影响到动画片的美术形式, 我国的许多动画片都从民间吸收了装饰性的风格, 如《大闹天宫》。对于西方的商业动画片来说, 同样也有强调民族风格的作品如《埃及王子》等, 但从总体上来说, 西方动画片在形式上的装饰性的视觉冲击远不如中国的强烈和普遍, 在大部分的影片中, 我们能感受到的主要还是来自自己民族的传统故事从而深刻领会到它所要表达的内容。例如《骄傲的将军》, 它是中国动画进行民族化探索的一部影片, 不仅在人物形象、背景设计等方面具有民族风格, 而且人物性格、动作、习惯和语言等, 都有中国民族的特色。在人物动作上吸取了戏曲艺术的表演手段, 开创了戏曲动画艺术片的先河。

四、结语

在当今信息发达的社会, 各种媒体大行其道, 新的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 共同推动人类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网络、电视电影、电脑多媒体等的流行, 使动画行业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得以拓展。软件和技术等也会不断的更新换代, 使我们制作动画的手段会越来越多样话和简单化。同时任务也会越来越艰巨, 动画想要推陈出新, 它的夸张手法就一定要新颖, 从各个方面有笔者对意义的把握将永远笔力不逮。既然能指的恒定意义已经不复存在, 文本也只能是作者的主观涂抹, 处处是人为的痕迹。在这个基础上, 文本的总体把握和宏大叙事也得以被消解。于是, 写作成为主体经验的拼凑, 文本沦为物化社会中飘忽的世俗感性的流放场所, “上帝死了”, 理性、深度和终极追问被沦为笑柄而被摒弃。新历史主义者对历史的“文本化”就是一个例证, 据他们看来, 和谐客观的“大写”的历史只是人们的主管臆想, 历史同文本一样可以听凭权力、意志而被书写, 因而是主观建构的“复数”的、“小写”的历史。

人的存在在浩瀚无际的时空中不过是幻眼一刹的光景, 存在的有限引发人类的超越之思。超越世俗功利的文学终极关怀使无限和永恒的追求成为可能, 感性个体将人生历炼、瞬间的思想灵动及由人类生存困境引发的哲思和寄望凝定于文本, 让文本穿越时空, 敞开千秋万代读者心扉, 激发清越之共鸣和音, 是文学永恒的生命力所在。在此意义上, 作者的思想情感经读者的阐发而得到延续, 作品生命力因此得以无限展延。正是借助时间之维, 创作者的思想光芒超越此时此地的局限, 藉文学形式而在读者精神世界中获得动态的新生和永生。在当今的多元文化语境下, 坚守文学本体, 引领阐释价值趋向于深度内在, 是后现代语境下人类精神失范后走向主体自觉, 重返精神家园的必由之路——人类籍此得以审视灵魂深处, 驾驭理性规范和感性解放的双重风帆, 在艺术灵光的照耀下实现着对现实的超越, 在精神的充盈中从有限领悟和抵达无限, 告别苦海泅渡, 求得人生真谛。

二、阐释的善:阐释的道德诉求

文学的审美性和社会性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阐释不仅是主体生命体验与文本间的互动, 阐释者还须将触角伸向更为宏阔的社会历史领域, 秉持人文情怀, 将阐释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结合起来, 实现与文本在社会历史层面上的沟通。对作品做出价值判断和评价, 引导社会价值体系建构, 是知识分子社会责任感和良知的体现, 也是知识分子介入社会、体现其价值的途径。我国自以古来就有“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事实上, 经时光磨洗而弥见其光芒的作品, 都是作者高尚人格精神和标高文化品格写照的道德篇章。无论是荀子在《正名》中提出的“文以明道”还是韩愈主张的“文以贯道”, 无非都是倡导作者的道德担当, 这里的“道”既是老子的“道可道, 非常道”的“道”, 又是道德、道义、正义、伦理和人类良知及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尼采宣告上帝的终结和海德格尔的主客两分从根本上动摇所突破。动画的风格越来越多, 那么创造出有自己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作品也会越来越难, 这就要求我们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随着动画拓展空间越来越宽广, 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 我们就只能坚定信念:没有做不到的, 只有想象不到的。同时随着传媒事业的不断进步, 人们也会越来越注重观众的心理研究, 提高人们的精神享受。

参考文献

[1]吴秋雅著《电视艺术思维》,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2]陈浥主编《表现与创造的驰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3]崔新琴主编《感觉与敏锐》,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年版。

[4]孙立军编著《影视动画影片分析》=Animation TV/films review美国卷。

夸张手法——让学生学习并快乐着 第8篇

一、夸张手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夸张手法的特点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 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因此, 大胆运用夸张手法, 将教学内容设计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 可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的目的。

在教学ear, eye, nose, mouth, face等词语时, 我拿出事先制作的巨大道具给学生看。道具巨大、造型有趣, 学生都争着去摸, 还有人开玩笑说:“鼻子眼睛都肿了!”全班学生处在如此有趣的情景中, 笑声连连, 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说着新单词。这样的课堂带给小学生一种新奇感, 会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印象深刻。孩子们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身心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

二、夸张手法使学习内容直观易懂

在英语教材中, 对话一般围绕某个话题展开, 但表现在教材上通常只有干巴巴的几句话, 学生拿在手中, 不理解其意, 而教师若是一味要求跟读, 学生们会觉得索然无味。这时候, 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合理而夸张的肢体语言呈现新知, 教学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在教授对话“——Do you like dolls?——Yes, I do./No, I don′t.”时, 我在两只手指上分别画出人脸扮演A和B。首先, A拿出一盒糖果问B, “Do you like candies?”B喜出望外, 连蹦带跳地跑到A面前回答, “Yes, I do.”于是A将糖果送给了B。看完表演, 学生们自然明白了“Yes, I do.”的意思。我这时宣布, 说得好的学生也可以得到糖果, 于是孩子们都积极地大声练习。学得快的人率先得到了糖果, 接着越来越多的学生会说了, 一来二去, 所有的孩子都有糖果在手, “Yes, I do.”这个句子自然也是每个人都会说了。在教“No, I don′t”的时候, 木偶人一出现, 大家都自觉地安静下来。B拿出一幅自己的涂鸦画问A, “Do you like it?”A看过以后连连作呕, 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一样说“No, I don′t.”孩子们看后都露出会意的笑容, 当B问到他们时, 大家都摇着头说No!教学程序的发展是那样的自然, 交流在有声和无声中进行。

三、夸张能促进知识的吸收和巩固

把英语称作是一门记忆的学科一点都不为过。无论是字母、音标、单词、句型或是语法都需要熟练于心才能运用。但是, 较高的遗忘率是制约小学英语学习的瓶颈。一方面, 英语课时少;另一方面,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告诉我们, 易学易忘是孩子的天性, 新知识如果得不到及时巩固和强化, 他们很快就会抛之脑后。

1. 鲜活的形象有助于知识再现

夸张的东西总是留给人们新奇而深刻的印象, 就好像是为平面教材注入了生命之泉, 使它灵动起来一样, 对于这样鲜活的内容, 学生会更容易记忆。

在教授“It's so big.”时, 教师拿出一条巨大的长裤, 让几个学生穿一穿, 由于裤子太大, 学生被淹没在长裤中, 全班学生会由于处在如此有趣的情景中而笑声连连。教师抓住时机, 用贴切的语气带领学生说该句子。教师在教具上采用了夸张手法, 学生与裤子, 本身没有多大吸引力的两种物体, 经过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所产生出的情趣, 带给小学生一种新奇感。这样的一种情景, 会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后在日常生活中, 只要有类似“大”与“小”悬殊的情景出现, 学生就会脱口而出:“It's so big/small!”

2. 有趣的任务使学习印象更深

任务型教学与夸张法能够有机结合共同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在教学clothes时, 我宣布学完本单元后班内要举办一个时装show, 让学生用报纸、水彩笔、绳子、剪刀等工具设计一套“时装”, 并请设计师介绍自己的作品。话音刚落, 孩子们就热情高涨, 这节课学得特别起劲儿。到了小组活动环节, 每一个孩子都成了“设计师”, 不一会儿, 就“变”出一顶精巧的hat;再一看, 一件新颖别致的T-shirt又诞生了。我们分别评选出“最佳设计奖”和“最佳设计师奖”。

3. 因材施教的巩固效果更好

夸张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 而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 教师要注意把握其心理特点进行适度夸张。在六年级讲解课文时, 又难又长的文章往往使孩子们望而却步, 而这些高年级的孩子也不太接受唱唱跳跳的方式。于是我在示范课文时, 试着用声音来塑造形象, 比如用粗鲁的男声或者是又尖又细的女声来朗读, 当讲到重点句型时用男声读加重语气;讲到愉快的地方时又是女声唧唧喳喳地说;讲到惊险悲愤之处情绪激昂, 还不时地重复, 模拟平时说话的样子。高低交叠、时紧时松, 孩子们听起来觉得特别有意思, 课文内容基本上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四、使用夸张方法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几个问题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夸张方法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也符合新的教育理念, 特别在培养孩子的英语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方面, 适合于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 对于英语教师来说它简单方便、易于操作, 运用范围十分广泛。但是, 使用夸张方法进行教学时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夸张方法要根据教材情况合理的使用, 避免偏离主题。

2. 在使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特点, 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

动画的夸张手法论文 第9篇

一、夸张的表现手法的概念以及其对广告招贴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夸张的表现手法的研究, 我们可以给这样的表现手法下一个定义:为了更好地满足表达的需要而有意识地进行合理的“言过其实”的处理, 即对于客观的人或者事物进行一定的扩大或者缩小的处理。对于夸张的表现手法来讲, 其必须要以客观事实作为夸张的基础, 并要以现实生活为依据进行合理的、丰富的想象以此来对所要宣传的产品或者思想进行变形、夸大, 从而达到强调其特征的目的, 使受众群体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全面的了解广告招贴所要表达的内容。

于广告招贴设计来讲, 通过合理的夸张能够有效地引导受众群体进行思维活动, 促使其产生联想和想象。众所周知, 知识和想象力相比, 知识远远不如想象力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则是无限的, 想象力是概括世界的一切, 正是因为有想象力的存在, 所以才有了知识的进步, 想象力就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对于广告招贴设计来说, 其是视觉传达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表现形式, 广告招贴的受众群体是主要是那些具有很强流动性的观众, 例如:行人, 等公车的人等。基于受众群体的这一特点, 广告招贴设计就必须要强调时效性和视觉冲击力, 要能够通过新颖的创意来突出主题, 使受众群体能够受到吸引而驻足观看, 继而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明白广告招贴所要表达的含义。基于这样的情况, 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 就必须要抓住所要变现的对象的典型特征, 通过合理的夸张与想象, 来丰富画面, 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 使其能够在夸张之后可以将所要表达的对象或者情感更加直观地展现给受众群体, 继而引发受众群体的情感体验, 最终形成共鸣和联想。这样的表现形式, 能够使受众群体更好地了解夸张背后所蕴含的信息, 有利于提高广告招贴形象事物的理解效率。

二、夸张手法的分类

(一) 对内部特征进行的合理的夸张

对内部特征进行的合理的夸张就是指:对于任何一件产品来说, 其都有与其他产品不相同的独特的诉求点, 也就是这件产品所能够满足的人或者事物的某种需求的特质。设计师在进行广告招贴设计时, 通过想象和对比等手法对这些特质进行主观的夸大, 就是我们所说的内部特征夸张。这样的夸张手法能有小的突出产品所想要表达的形象以及对产品的感受, 使画面能够更加直接将的主体思想传达出来, 让受众群体能够用更短的时间了解到商品所具有的特性, 继而判断其是否能够满足的自己的需求。此外, 通过对一些夸张场景的制作, 还能够有效地增加画面的震撼力和趣味性, 使广告招贴能够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二) 对外部特征进行的合理的夸张

对外部特征进行的合理的夸张就是指在广告招贴设计的画面之上, 单纯的对产品的外部特征进行夸张。一般来说, 外部特征夸张就是指通过对比的手法将广告招贴画面中的产品进行主观的扩大, 使其能够占据画面上更大空间, 以此来凸显主题。外部特征夸张是一种非常直观的夸张手法, 它可以通过对产品外部特征进行放大, 以此来达到增强视觉冲击力、吸引受众注意的目的。这种夸张的手法的夸张依据是因为人们往往更喜欢关注那些体积较大的事物。

三、进行夸张手法的合理运用所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一) 要确保形象合理

对于夸张的形象来说, 其必须要合情合理, 要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设计师在进行夸张设计时, 不能够单纯地追求画面的刺激感, 还要保证受众者能够在用一种愉悦的心情去欣赏招贴设计。如果单纯地为了夸张而夸张或者是过渡的夸张, 就会使画面因为过于荒诞, 致使美感丧失。如果夸张不能够合情合理, 还会使受众群体出现逆反心理, 降低其对产品的信任度, 继而会影响购买欲。由此可见, 在进行夸张设计时, 必须要确保夸张的形象合情合理。

(二) 要确保定位的准确

每一件商品都有其独特的诉求, 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商品, 其诉求也不会相同, 而且, 对于这些诉求点来说, 期都是大量市场调研和分析的产物。基于这样的情况, 对商品进行宣传时, 就必须要以商品的诉求为着手点, 在对其进行夸张处理时, 也必须要以这些诉求为基础,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定位准确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设计师必要分清主次关系, 要确保辅助元素不会喧宾夺主, 在进行夸张时, 所选用的主体必要合理准确, 只有保证了准去性原则, 才能够更好地突出商品的特性。

(三) 要保持创意的新颖

当前, 是一个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 伴随着大量的广告信息的诞生和消失, 人们已经渐渐的呈现疲劳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 要想更好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就必须要做出创意新颖的广告招贴设计, 在运用夸张手法进行设计时, 也必须要遵循这一原则。换言之, 夸张手法的运用必须要能够给人一种“既在情理之中, 又在想象之外”的感觉, 创作招贴设计时, 设计师必须要全面的发挥想象力, 大胆地进行夸张处理,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受众群体在夸张的画面中感受到商品的价值, 继而判断其是否能够满足自身的需要。

四、广告招贴设计中夸张手法的具体应用

(一) 夸张在图形中的应用

图形是广告招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具有“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奇妙作用, 它能够用最为简洁但冲击力更强的“语言”将所要展现的内容传递给受众群体, 与其他元素相比, 其生动性、直观性更强, 表现力也更加丰富, 此外通过对图形有效地夸张, 还能够有效地深化并拓展招贴的诉求, 使其更加具有意境。因此, 我们必须要通过对图形的比例、情节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夸张来创作广告招贴画。当前, 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设计师可以通过强大的电脑软件, 例如:奥多比公司出品的Photoshop或Illustrator来完成对图形的夸张工作。

对于形象的夸张设计来说, 其夸张的主要对象是所要表现的对象的外部形状以及内部结构, 通过对这两者进行有效地夸张, 往往会使视觉画面形成出人意料的效果:既揭示了事物所具有的内在的鲜明的个性, 同时还揭示了事物形象的特征。通过这样的夸张能有效地唤起消费者对产品的情感, 在进行视觉传达的同时, 使消费者能够自然的体会广告招贴所要表达的主体, 深化产品的诉求点。

在进行广告招贴设计时, 可以对情节进行一定的、合理的夸张, 从而使画面变得更加曲折、更加匪夷所思, 继而形成一种十分独特的美感, 给受众的想象力创造一种延伸的空间。这样的夸张形式不但能够有效地激发受众的审美情趣, 还能够将招贴所要表达的思想理念更好的传递给受众。对于这样的夸张形式来说, 需要注意的是, 情节的夸张不能只是为了单纯的增加画面的滑稽程度和刺激程度, 而要是要通过对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因果关系进行夸张来衬托广告招贴的主体。

(二) 夸张的表现手法在招贴中文字的表现

文字和图形一样, 都是广告设计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对于文字来讲, 其是广告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 对于那些不能够用视觉元素来表达的信息来说, 就必须要用文字进行辅助说明。因此, 我们可以将文字和图形一起看成是招贴的灵魂。夸张在语言文字中的运用, 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通过这些广告语能够让受众更好的理解主体, 并对主题进行把握。通过对文字的夸张的研究我们法相, 对于广告招贴语言文字的夸张来说, 其可以分成:逆反性夸张、超前性夸张以及兼容性夸张等。设计者可以根据所要表的的内容的不同而有选择性的运用。例如某去屑洗发水的广告语:头屑服输了。设计师将头屑与该洗发水之间的关系比作了战争管理, 通过这一广告语, 受众群体能够很自认地联想到该洗发水见效快, 功效好的特点。这就文字的兼容性夸张。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夸张是广告招贴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能够有效地增强广告招贴的视觉冲击力, 更加形象、直观的展现所要表达的主题。但是, 在运用夸张这一表现手法时, 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例如, 合理性原则、准确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夸张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 才不会因为过度夸张而是受众群体产生厌烦或抵触的情感。

摘要:招贴设计是当代社会传递信息和交流信息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是平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 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招贴设计的设计要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其必须要在保证信息传达准确的基础上, 不断强化视觉冲击力。为了能够满足这一要求, 设计时就必须要打破原有的、陈旧的设计思想, 努力寻找新的、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表现手法, 夸张就是很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关键词:夸张,表现手法,广告招贴设计,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贲.民间美术造型在商业招贴设计中建构价值研究[J].包装工程, 2010, (02) .

[2]、常言平.招贴设计形态的空间延伸性探析[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10, (05) .

[3]、杨越峰, 袁恩培.现代商品包装装潢版式的简约性设计[J].包装工程, 2007, (01) .

[4]、杜娜, 徐人平, 徐玺, 李捷.纳西象形文字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 2007, (04) .

[5]、吴志军, 李亮之, 徐人平.产品形态符号系统及其创新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 2010, (14) .

[6]、翟颉, 徐人平.解读标志设计的构成秩序[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6) .

[7]、郝巍东.计算机艺术的美学特点探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2) .

动画中的夸张变形之我见 第10篇

一、何为夸张、变形

人们一提起夸张, 就想到变形, 严格意义上, 夸张不完全等于变形, 变形指的是形和比例的改变, 是一种典型的艺术造型手段, 而夸张在动画中是故意“言过其实”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指形象超出常态, 可以指形体上的夸张, 也可以指动作幅度上的夸张, 还可以指运动速度上的夸张, 既可以往大的一方面进行夸张 (快、强、大……) , 也可以往小的一方面夸张 (慢、弱、小……) 。而变形, 通常指的是形态的变形, 在夸张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对自然原型进行某种程度的改变, 变形既是艺术手法, 也是艺术效果。

夸张和变形有时是融为一体的, 在动画中, 经常把夸张变形一起来用, 比如, 日本动画中把女孩子的眼睛画得圆大晶莹, 把本来不长的腿画得修长优美等, 这里首先是有夸张, 其次又有变形, 夸张眼睛大、水汪汪, 同时对其进行变形处理。又如, 我国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 就对爸爸和儿子的脑袋分别进行了既是夸张又是变形的处理, 常人的思维中小朋友的头要比爸爸的小, 而这里是大, 可以理解为变形, 同时也可以看做是扩大夸张, 这种情形在动画中经常出现, 不宜将它们截然分开。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可谓夸张变形的代表作, 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含有夸张变形, 里面夸张变形的表情、动作时常引得观看者哈哈大笑, 给人们带来无穷想象空间。

动画中的夸张变形都来源于生活, 通过夸张变形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例如, 动画片中角色的表情相比实拍故事片中的表情要夸张的多, 但动画角色的表情设计是根据真实人物的表情进行的总结、概括、提炼和夸张, 只有来源于生活的夸张变形才不会显得突兀。

二、夸张、变形与写实

说到夸张、变形, 就不得不提一下写实, 因为艺术作品中的夸张变形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写实常用在造型艺术中, 指的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 对形象特征的真实把握。

动画中的写实是相对的, 是经过提炼、概括等艺术加工后的“真实”, 而并非完全照相式或照镜子般的真实再现。例如, 电影《黑衣人》中的怪物就是写实风格的, 从比例、结构、皮肤及衣服都必须让观众感到“真实”。动画影片《最终幻想》也是写实的, 片中人物角色制作几乎达到了完全真实的级别, 运用了完全写实的角色造型、并利用运动捕捉技术来捕捉真实的人物动作。

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美术作品中, 写实都是夸张的基础, 夸张是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的必然要求, 作为“言过其实”的修辞方式或艺术手法, 它首先应有一点“实”的依据, 然后才能谈“过其实”的创造。在动画艺术领域, 没有绝对的“写实”, 也没有绝对的“夸张”。绝对的写实, 等于是与“真实”等同起来, 排斥主观情感的表达, 动画作品中如果一味的去追求写实, 就会失去动画特定的艺术审美情趣, 显得呆板。

三、动画作品中如何合理的运用夸张变形

1. 夸张变形必须源于生活

夸张是把生活真理的揭示与对审美理想的追求完美地统一起来, 所以更能畅发主观情意, 更能深刻地表现事物的本质, 艺术的“真”之所以为“真”, 是因为夸张是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之上。例如, 动画片《三个和尚》中小和尚找扁担中心位置用手量几“虎口”的办法, 相信设计者一定在生活中见过, 甚至自己就这样做过, 而从地面上取扁担不弯下身子去拾起来而用脚去挑起来的动作, 也是来源于生活的。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动画作品运用夸张变形都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 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必须使人看出是夸张而不是写实。

2. 夸张变形要适度

夸张变形并不是无目的的随意扩大或者缩小、拉长或者压扁, 而是要根据人物在整个影片风格下、在情节中的具体要求下来进行夸张变形。动画片中有时为了表现物体的重量, 会通过角色的肢体语言的夸张变形来表现。但是, 夸张变形要有一个度, 不能过分夸张变形, 使动作看上去过于做作。例如, 小白兔拔萝卜, 萝卜很大并牢固的埋在泥土里, 小白兔首先围着萝卜转了几圈, 试了试拔不动, 又大喊一声, 用力拔, 这里在表现时可以对小白兔的手臂和表情进行夸张变形, 手臂拉长, 脸部五官由于用力而挤到一起, 但这里的手臂拉长和表情夸张要有一个度, 要根据剧情表达的需要来进行。

3. 夸张变形必须有目的性

动画中的夸张变形要根据导演的要求、剧情的需要进行, 而不能为了夸张而夸张、为了变形而变形。动画设计中, 没有目的的夸张变形既不能把要表达的表达出来也会误导观众分散注意力, 同样是小白兔拔萝卜, 由于小白兔力气小, 萝卜难拔, 夸张变形小白兔的手臂和表情, 这样表现的目的传达给观众的是萝卜比较大而且难拔, 同时, 也说明了小白兔力气不够大, 为下面的剧情埋下伏笔。

4. 夸张变形离不开想象

动画之所以能够将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意念、意境形象地表达出来, 凭借的是虚拟与想象。人称动画是“想入非非的艺术, 幻想化的艺术。”可以说, 没有丰富而高超的想象, 就没有动画艺术。夸张变形作为动画艺术最重要的手法, 离不开想象。例如:《白雪公主》中, 白雪公主逃到树林, 眼前看到这样的景象:摇曳的树枝变成了伸向她的魔爪, 腐木变成了凶残的鳄鱼, 张开血盆大口……这一段成功的表演, 是夸张变形的体现, 都源于想象力的成功发挥。

总之, 夸张与变形都以真实为基础, 夸张和变形的对象可以是事物的表象特征, 也可以是内在气质。动画中的夸张变形绝不是不加选择的夸张变形, 要针对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来进行, 这样才具有预期的效果, 同样, 夸张变形也是动画艺术作品区别于实拍电影的根本所在, 动画中若没有了夸张变形, 而一味的追求“真实”, 就失去了动画的特性和存在的意义。

摘要:在艺术的表现中, 夸张与变形是较为独特的, 艺术家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以及艺术风格通过改变客观物象的形体、色彩等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 夸张、变形在动画中应用较多, 已经成为塑造表现角色、渲染气氛、活跃节奏最为有效的表现方式之一。但夸张与变形在动画作品中绝不是盲目的使用, 合理的运用夸张变形会吸引读者的注意、引起读者的共鸣并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上一篇:碘氧化铋下一篇:兽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