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2024-08-28

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精选12篇)

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第1篇

2012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规范各类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建立全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鼓励发展专业信息服务, 加快推进涉农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和综合利用”。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农民对科技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 并呈现多元化特征, 农民迫切需要快速、优质、高效的全方位科技信息化服务。构建多网络资源融合、多通道信息服务、强大知识库和数据库支撑的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能够使农村科技服务快速、低成本覆盖到广大农村, 有效提高涉农信息资源利用率, 提升涉农部门、企业面向农村基层的科技服务能力。

1 平台体系架构设计

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立足于服务“三农”, 按照“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实时互动、互联互通”的建设原则, 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集成各类涉农信息服务系统, 整合、完善和拓展现有农业信息资源, 为农村居民、农村中小型企业以及农村基层组织提供全方位的科技信息服务, 也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三农”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平台体系架构见图1。

平台采用面向对象、面向服务、面向模式的系统架构设计, 强调标准化、平台化、组件化, 其体系架构由八个部分组成。①服务终端。负责平台信息服务通道管理, 通过网络、电话、手机短信、数字电视等多种信息终端, 实现多通道、多模式科技信息协同服务。②交互系统。通过对接各类农村信息服务系统、基础服务系统、数据资源以及各类基层站点、终端, 为农民、农村合作组织、基层组织及农业科技人员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并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系统访问接口。③应用系统集成。基于SOA (面向服务架构) 和Web服务技术, 构建基于业务总线 (ESB) 的应用系统集成框架, 支持服务接口描述和服务处理的分离、服务描述的集中化存储和发布、服务的自动查找和动态绑定以及服务的组合。④数据集成。从数据编码处理、数据建模、数据加工存储、数据抽取转换和数据访问, 以及与数据架构密切相关的数据管理的角度对现有农业信息资源进行分析, 采用数据中心和分布式数据联邦数据库集成相结合的方式, 形成一个逻辑意义上统一的数据资源中心, 并为所有数据库建立统一访问入口。⑤基础服务系统。为平台统一认证、知识管理、智能搜索、应用监控等提供技术支撑服务。⑥云平台。构成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的基础网络硬件环境, 云计算硬件资源平台主要由计算、存储、网络、安全几大模块组成, 可分为基础设施平台、数据中心资源池、资源池管理平台。⑦两大体系。法律法规及标准化体系包含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及系统接口标准和开发规范等;管理与运营维护体系主要提供系统运行日常管理体制、长效运营以及维护升级机制等。

2 平台主要功能模块

2.1 数字门户

数字门户是综合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平台信息资源统一发布和展示的窗口, 主要包含四个部分:①网络在线服务。包括网络呼叫、自助查询、知识搜索、课件点播、在线交流、问题征解、信息发布等在线服务。②远程诊断与视频服务。通过视频语音为用户提供农民远程诊断服务;为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中小企业、农业专家、农民等提供视频会议和远程视频培训服务。③个性化知识推送服务。根据农户产业需求特点和农民需求偏好, 提供频道推送、邮件推送、网页推送、手机短信推送和专用软件推送等多种个性化知识推送服务。④社情民意调查。围绕农村产业发展上急需解决的问题、农村家庭生活与要求, 以及各类补贴到位状况、乡镇工作建议等, 设计调查表。利用网络平台, 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民情社情调查, 为各级政府听民声、探民情、察民意、聚民智提供重要渠道。

2.2 多媒体呼叫中心

采用信息协同技术, 将语音呼叫、网络呼叫、远程视频、手机短信及3G可视呼叫等多种接入方式有机融合, 为用户提供实时互动、方便快捷的服务。主要由以下几个功能模块组成:①即时应诉。呼叫中心接受用户诉求后, 对接平台知识库、企业数据库、专业信息系统等信息资源, 通过智能搜索引擎获取诉求结果并即时反馈给用户。②调度应诉。在平台信息资源无法提供诉求答案的情况下, 通过来电转接、多方通话等功能, 建立农户与专家交流通道, 由专家人工解答用户诉求, 或调度专家现场服务。③服务管理。呼叫中心通过对坐席人员的实时监控、第三方转接呼叫处理、服务专家在线服务时长、服务效果反馈等数据的记录和分析, 实现对全省服务人员管理的可视化和数字化。

2.3 产业社区

产业社区是科技人员与农民、农户与农户之间的交流平台, 以论坛、贴吧、群组讨论、博客为主要交流形式, 以产业技术为主要交流内容, 以引导产业发展为目标, 为同类产业专家、农业企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与广大农户之间提供便捷的即时信息交流平台。主要包括两个功能模块:①产业技术课堂。主要以产业技术专家为主, 其他产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建设方式, 向农户、农业企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进行在线培训或以Email或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科技与知识传播, 系统地介绍产业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②产业技术论坛。主要在产业群内进行。由产业群技术专家担任版主, 轮流值班, 与产业网络社区成员共同探讨和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 并从个人视角发布产业技术指南、产业发展需求、产品市场预测、产业政策等内容, 达到相互交流, 共同提高的目的。

2.4 农村中小企业信息服务

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情报分析技术为基础, 通过创新机制和服务模式, 整合各类服务资源, 建立农村中小企业科技服务系统, 为农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资金、情报、人才、市场、咨询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 提高农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 促进湖南省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其功能主要包括:企业需求发布、成果需求对接、文献与专利检索、竞争情报与决策咨询、科技金融服务、政策法规咨询、产学研对接信息服务等。

2.5 知识管理

知识库管理是指对知识进行组织、管理与维护。在这方面应做好四项工作。

2.5.1 知识分类。

对知识按照地域、行业领域或业务类别等维度进行分门别类, 做到快速、准确的定义知识的分类, 让用户可根据分类各取所需。知识库系统需要建立一系列分类模型、分类标准, 并实现知识库的“多维度知识分类、智能知识分类”, 以降低知识分类的难度, 提高知识查找的效率。

2.5.2 知识存储。

知识的存储需要考虑到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知识特点, 采用不同的知识存储机制。可将不同格式的资料 (HTML/Word/TXT/PDF等) 存储于同一系统中, 建立一致的索引及关联。使用文档元数据元素, 能够记录文档分类、摘要描述、文档来源和文档定义。针对多媒体文件、图像文件等超大型知识文件, 解决大容量、大传输量存储问题。

2.5.3 知识维护。

知识被成功添加到知识库系统后, 在进行知识检索和使用的同时, 也需要对知识进行内容更新、修改属性等维护操作, 使知识始终处于最新可用状态, 避免由于使用了过期知识而给业务带来负面影响。

2.5.4 知识检索与推送。

针对用户诉求, 集成运用分词技术、模糊评判技术、知识订制与推送技术, 提炼相应关键词, 并根据系统已记录的关键词权重进行排序组合, 实现快速准确查找, 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用户, 同时挖掘用户多次诉求的基本信息、偏好和知识需求等内容, 主动从知识库中搜索出符合用户需求的知识, 经过筛选、分类、排序, 按照同类用户的特定要求, 通手机短信、电子邮箱或产业网络社区, 及时推送给诉求用户或有同类需要的用户。

3 平台长效运营机制

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建立平台建设、运营、维护机制是保障平台长效运行的前提和基础。

3.1 政府引导的公益性信息服务投入机制

结合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事业单位的公益性信息服务的日常业务, 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对这些公益性研究、管理和服务机构的财政支持, 加强公益性科技、文化、教育、管理、服务等信息的采集、加工、整理, 最大限度发挥公益性信息服务投入效益, 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3.2 专家服务绩效评价机制

根据专家在线服务时间、服务次数、服务质量、服务调度响应等考核指标, 构建专家服务绩效考核体系, 并在政府相关部门支持下, 在职称评定、科技奖励、项目申报等方面出台激励措施, 鼓励专家参与农村科技信息服务。

3.3 公益性为主导的信息服务市场机制

在突出平台公益性服务的基础上, 开展增值服务, 引导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网络和运营商, 以市场为纽带, 采用利益分成的方式进行合作;引导相关农资配送、农产品物流企业, 开展电子商务等服务, 在坚持信息流无偿化服务的原则下, 用物资流所形成的利润来反哺科技信息免费服务的资金不足;创新平台盈利模式, 强化平台“自造血”功能, 弥补政府经费补贴不足, 保障平台的长效发展。

摘要:针对我国农村信息资源多头建设、分散管理、缺乏有效统筹和协调的现状,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构建集热线呼叫、短信互动、智能检索、信息推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能有效提高涉农信息资源利用率, 提升涉农部门、企业面向农村基层的科技服务能力。

关键词:涉农信息资源,科技服务,综合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曾珠, 万秋华.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提高农民信息素养的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 2010, (6) :91-94.

[2]卢俞, 孙惠合, 苗开超, 钱平海.新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总体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19) :119-121.

[3]陈诚, 廖桂平, 史晓慧等.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个性化推送技术[J].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 (29) :151-156.

[4]董素芬, 滕桂法, 高媛.农业信息化多种接入方式格式转换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12) :6565-6566.

[5]伍丹华, 黄智刚, 刘永贤.云计算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南方农业, 2011, 5 (9) :61-63.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管理考核办法 第2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市“网上村委会”)()正常运行,加强市、乡、村三级平台管理维护,现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网上村委会”是指**市委组织部、**市经信委在互联网上设立的统一、规范、权威的全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站,由一个市级平台和若干乡镇、村级平台组成。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三条 **市“网上村委会”网站实行分级负责、分层管理。建立**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协调小组,负责指导和协调网站建设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由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农工办、市经信委、市物价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局、市林牧业局、市水产局、市农机局、市粮食局、市计生委、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司法局、市民政局、中国电信**公司等组成。

第四条 市委组织部具体负责与各成员单位协调、各级平台管理、考核工作。市经信委具体负责网站建设的统筹规划,对网站建设、运行、维护实施监督,组织信息员培训等。各成员单位落实相关责任科室、指定一名信息员具体负责市级平台本单位相关信息的发布、更新工作以及乡镇平台本单位相关信息发布的指导、审核工作。

第五条 各乡镇党委组织科指定一名信息员负责本乡镇平台内容更新,村信息员培训、管理、考核,村级平台信息审核等工作。各村指定一名信息员负责本村平台内容更新工作,一般由本村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负责村级平台信息审核工作。

第三章 网站信息安全和保密

第六条 信息员要定时维护站点计算机系统,及时升级操作系统和防病毒软件,做好防范计算机病毒和网络黑客攻击的安全措施。

第七条 信息员要做好重要数据的备份,严禁向外泄漏传播登陆的用户名和口令,并按照保密规定定期修改口令。

第八条 信息员发布信息时要遵守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严禁制作、发布或传播危害国家安全、危害社会稳定、违反法律法规以及迷信、淫秽等有害信息;各责任主体应依法对网站上发布的信息进行监督,确保网站规范、有效、可靠运行。

第九条 信息员应自觉保守单位及个人信息秘密,在做好党务、政务、村务公开的同时,做好相关保密工作,确保公开信息不涉密,涉密信息不公开;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得公布当事人证件号码、手机号码、家庭详细住址等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

第四章 网站信息发布

第十条 “网上村委会”各级信息员要及时收集本地党员教育、党建活动、公共管理、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新闻信息,注重原创性和时效性,并根据网站栏目内容,分类归纳、整理、上传至网站。

第十一条 “网上村委会”各级平台要做到栏目设置合理,内容充实完整,图片和文字格式规范,网站信息内容发生改变时能够及时更新。

第十二条 市级平台信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农业技术:主要包括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科技知识、农村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监管等信息(责任单位:农业局、林牧业局、水产局、农机局)。

2、涉农政策:主要包括国家、地方涉及农业方面的相关政策条文、规章制度及其相关解读(责任单位:市委农工办、市农业局、市林牧业局、市水产局、市农机局)。

3、市场信息:主要包括农产品农资供求信息、农产品农资求购信息以及相关的价格行情(责任单位:市物价局、市统计局、市农业局、市林牧业局、市水产局、市农机局、市粮食局)。

4、农村经管:主要包括农村“三资”(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土地流转价格、运行、补偿和纠纷调解等信息(责任单位:市农工办、市司法局)。

5、社会管理:主要包括乡镇和村政务、村务、财务、党务公开等信息(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农工办、市财政局、市民政局)。

6、为农服务:主要包括教育、卫生、社保、民政、计生、法律、新农村建设等以民生服务为重点的信息(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人社局、民政局、计生委、司法局、市住建局)。

第十三条 乡镇平台信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走进乡镇:提供乡镇概况、行政村基本情况的介绍。乡镇政府机构、领导分工、文件通知等相关内容。

2、新闻中心:提供乡镇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等信息,作为乡镇对外宣传的窗口。

3、涉农政策:提供本乡镇在涉及农业、农民的相关政策、规章和制度。

4、党的建设:提供本乡镇组织人事、廉政建设、宣传文化、人武工作、人大政协等方面的信息。

第十四条 村级平台信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村情展示:包括村情概况、村庄图片、一村一品等内容。

2、通知公告:村“两委”成员变动、党组织作出的重要决策、评先评优情况、集体资产招投标等信息。

3、党务公开:村“两委”人员、职务、分工;党组织书记任期目标承诺;党员创争规划、党组织学习计划、先进典型事迹;党员发展、党费收缴情况;村党组织书记离任审计报告等。

4、村务公开:村委会工作计划、村部值班表、村级经济收支情况(按季度公开);一事一议、债权债务等情况;低保户、五保户名单;计划生育允许生育二胎名单、土地流转信息、集体资产资源信息、集体租赁发包信息等。

5、便民服务:农村政策、地方规章和政策规章的解读;入党、参军、低保等办事流程;农副产品价格、供求等方面的信息服务等。

第五章 信息员管理培训

第十五条 市经信委负责定期召开市级平台、乡镇平台信息员培训,对“网上村委会”日常管理、内容更新、网站安全等进行培训,提高信息员责任意识、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十六条 各乡镇(开发区)负责定期对村级信息员开展培训活动,市经信委负责培训内容和方法的指导、督查和

考核。

第六章 网站考核奖励

第十七条 各乡镇(开发区)要将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列入党建工作考核内容,定期对信息平台建设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确保信息平台稳定、持续运行。各行政村要配备固定的工作场所和信息员,有电脑设备和互联网连接,要建立信息平台管理办法、信息员工作职责等管理制度。

第十八条 信息员每周至少更新1条信息,市级、乡镇平台信息员每周至少择优采用下级平台1条信息,平台信息内容发生变化时,信息员须在一周时间内进行更新。市经信委每月对各级平台信息更新情况进行统计和通报。

第十九条 市委组织部每年对各级平台信息员工作情况进行考核。根据市级平台信息员考核情况评选优秀信息员,根据各乡镇两级平台建设的整体水平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进行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条 市委组织部每年组织百佳村级信息服务平台评选活动,对获奖的村信息员进行表彰奖励。

第七章 附则

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第3篇

关键词:实验室 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

21世纪科技的发展对高校实验室影响极大,高校实验室发展和建设日新月异,高校实验室的功能已经由过去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单一功能,逐渐发展成为具有集教学、科研、开发等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实验室也变成了规模化、综合化、复杂化的组织。这必然对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现在很多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普遍存在,实验室管理职责不清、资源配置不合理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实验室仪器和设备闲置闭塞利用率低、易耗品补充不及时、实验信息反馈不及时和效率低下。这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信息化管理是实现实验室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现代高效化、方便性准确性、安全性的最有效途径。加强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实验室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尽快用信息化武装实验室,建设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以此来改善和提高实验室管理的软件水平, 使实验室能更好地为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而建设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系统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实验室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的开发和应用,通过实验室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对实验室和人员的日常管理、实验室开放预约管理、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及年度实验室资产情况统计、数据申报等,大大提高实验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使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从传统手工化管理向现代化、科学化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跃进。

实验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主要包括实验中心门户网站、实验安全准入管理平台、教学资源综合管理平台、综合实验教学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平台、开放预约管理平台等六个方面。

1. 实验中心门户网站

门户网站包括实验中心概况、规章制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学科竞赛、中心相册、交流园地、下载中心等几个部分。

2. 实验安全准入管理平台

实验安全准入管理平台是针对实验教学安全准入管理机制的需求,设计开发的一套面向进行实验学习和工作的本科生的实验安全教育、考试、准入资格管理平台。

2.1 实验安全规范建设

根据国家发布的法律和法规、学校制定的相关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以及学科自身的实验要求和相关实验、仪器操作规范,收集整理实验室安全规范文集。将实验过程中所能遇到的各类安全问题、各课程间通用的操作规范、实验所涉及的各种常用方法等相关信息予以汇总,提供系统的实验操作安全规范教学平台。

2.2 在线学习、练习管理

根据实验安全规范设计题库,开发配套的实验安全知识网上学习平台,题库设计为是非判断题和单项选择题两种形式。学生进入学习平台后,可以学习各类安全知识和实验操作规范。系统根据老师要求,显示指定数量的选择题和判断题,学生答题后,可以直接查看正确答案。

系統采取全动态设计,可以设定学生在学习平台必须要完成的练习题量和需要达到的正确率。

2.3 在线考试、准入管理

实验安全准入资格考试认证平台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准入资格认证考试,通过考试的学生才有资格进行实验学习和工作,未通过考试的学生必须通过再学习直到通过考试认证为止。

系统为全院学生建立安全教育档案库,根据学生属性予以分类管理。学生通过身份认证后,在平台上进行在线练习、准入考试、查看成绩、打印成绩等。

系统采取试卷自动生成模式,根据用户指令,按照设定的题量和分值,在题库中随机抽取题目生成备考试卷。并提供试卷档案管理功能。

3. 教学资源综合管理平台

3.1 实验室管理

建立中心下属实验室和实验分室管理体系,对实验室所在房间、负责人、承担课程、参与的教学活动、教学产出和实验室相关资源进行综合管理和展示。

3.2 实验课程管理

建立中心承担的实验教学课程管理体系,相关实验课程的资源可以链接到学校的BB平台,也可使用本系统中实验课程资源管理模块,对实验课程的基本信息,如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授课教师、教学课表、课件、视频、动画等资源进行管理和展示。

4. 综合实验教学管理

针对毕业设计、大综合实验、开放实验等创新型实验项目,提供从项目立项、读书报告、实验设计、实验记录到论文撰写的全程管理模式,实现对这些创新型实验项目的综合管理和成果积累。

5. 固定资产管理平台

5.1 仪器设备管理

根据学校设备资产数据标准,建立仪器设备管理平台,可实现仪器设备的标准化网络管理,提供在册登记、保修、报废等仪器设备管理所必要的功能,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同时,可以为大型仪器的开放预约提供数据基础。

5.2 耗材申购领用管理

耗材申购领用管理提供了试剂耗材的申购、审批、领用的流程管理。并提供供应商和货款管理,使试剂耗材的购买更加规范化、合理化。

系统提供耗材库存管理功能,当某种试耗总量低于设定数量时,系统会自动提示该试耗存量低,需要购买。并可按分类生成各类耗材的消耗量、各实验室、各课程的消耗量,有利于集约资源,避免浪费。

6. 开放预约管理平台

6.1 大型仪器开放预约

中心大型仪器设备提供在线预约功能。预约仪器、预约时间均可后台管理,预约申请通过审核后方可使用预约仪器,使用完毕后填写使用情况。有利于大型仪器的管理维护,也有利于统计大型仪器的使用量和科研产出。

6.2 教学场地预约

提供实验室、教室、会议室等场地的开放、预约和使用管理。同仪器预约相似,场地预约也可设定是否需要通过审核才可预约使用,有利用合理分配资源,优化利用。

6.3 开放实验预约

对于开放实验、自主创新实验,提供开放预约功能,系统可以预设开放项目、开放场地和开放时间,由获得实验安全准入资格的学生自由预约,教师根据预约情况和预约项目做好实验准备,配备必要的老师、仪器设备和耗材。学生前来完成实验时,须签到后按照实验规范要求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递交系统。

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第4篇

1 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背景与意义

国家高度重视林业信息化发展,国家林业局把林业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列入到《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中,把推进林业信息化作为重点抓好的二十件大事之一;2011年3月国家林业局出台了《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同时确定山东为全国第二批林业信息化建设示范省。与此同时,2010年国家把我省确定为全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唯一试点省,要求包括林业在内的相关部门密切协作配合,在资源整合、示范服务、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实现创新和突破,为全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工作积累经验,提供样板和示范。

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和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我局制定了《山东省林业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从今年开始重点实施“1117林业信息工程”,即:建设一个覆盖全省林业系统的信息采集和传输高速宽带网络、一个全省林业数据中心、一个全省统一的林业综合管理应用平台、七大林业重点业务应用系统(林业协同办公系统、林业资源监管系统、营造林管理系统、林业灾害监控与应急系统、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经济运行系统、生态文化与教育培训系统、林业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系统)。

因此,建立山东省林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一方面有助于实现城乡之间信息的统筹发展,引导广大林农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促进林业科学管理与高效经营,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技术集约化与知识集约化,另一方面可以为广大林业干部职工和林农搭建全方位了解林业科技的互动平台,进一步推广林业新成果、新科技。

2 现状分析

林业生产发展具有地理位置偏远、分散,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经营粗放化,供求信息不通畅的特点。政府作为掌握多元信息资源的公共组织应通过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来改变现状,山东林业网上综合平台虽然起步早,但发展相对较慢,服务能力不强,信息滞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已成为林业信息化发展的制约短板,因此大力推进林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3 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目标

林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的构建目标是:以服务覆盖全省范围的广大林农为宗旨,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依托,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专家在线、网上教育、森林医院三方面为主线,以专业数据库建设与林业专家队伍为支撑,通过提供专家咨询、专业信息、网上病虫诊治主要服务为途径,为广大用户提供开放式服务。

4 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4.1 系统框架及部署结构

4.2 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内容

4.2.1 网上专家在线系统

网上专家在线主要针对公众提供各种的林木种植、种苗、杀虫、预防等各种新技术、新成果的普及以及问题的咨询解答。

主要提供专家预约、在线语音视频、在线解答、BBS论坛、等各种方式提供各种在线的帮助。

1)专家预约

提供专家预约功能,有效地利用专家的工作时间,为公众提供更高效的服务。

2)在线语音视频

主要提供在线的语音视频解答,公众可以通过网上提问(视频或文字),根据问题的集中程度等进行专业的解答。

3)在线解答

提供在线解答,公众可以提出各种类型的林木问题,系统根据不同类型,转发给相关的林木专家或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解答并在网上回复。

4) BBS论坛

论坛是实现信息沟通、问题讨论、思想交流的空间,可以实现林业种植的经验交流、技术专版、疑难探讨等板块,为广大林农提供一个交流经验的空间。

5)林业专家管理

实现对林业专家的管理,实现对林业专家的工作单位、联系电话、专家账号等的管理。

4.2.2 视频点播系统

提供视频点播系统,实现对林业专题视频的管理以及在线点播功能,主要为公众提供各种的林业专家讲座以及各种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的讲座,进一步提高广大林农造林的科学性,并有效遏制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4.2.3 网上林业医院

网上林业医院拥有强大的林业病症样本数据库、林木种苗数据库、种质资源数据库以及专业信息引擎等网络资源。通过这些资源,可为每位咨询者提供专业的自诊程序,从而实现自我诊断。同时,网上林业医院可配合网上专家在线系统提供各种咨询问题的解答。

1)信息发布

可以实现网上林业医院的各种信息发布,提供林业专家在线时间、专题讲座内容等各类的信息发布。

2)林业病症样本数据库

提供专业的林业病症样本数据管理,可以实现对林业病症数据的增删改查。公众可以根据林木得病的特征查找具体病症,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案。

3)林木种苗数据库

提供林木种苗的各种信息特征,公众可以通过查询寻找适合自己种植的林木种苗。

4)药剂产品数据库

提供各种林木种苗所需药剂产品的数据,并且提供药剂使用的各种方法,方便林农正确使用药剂。

5)注册用户管理

可以实现对注册用户的管理以及对注册用户的各种问题的记录。

6)综合分析

实现对咨询问题的类型以及数量的初步统计,可以查看各咨询问题的数量、分类等,可以进行初步的同比和环比比较等。

5 结论

该综合服务平台符合山东省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可切实有效解决困扰林农的林业专业性问题,推动全省林业新科技、新成果的转化,意义突出,目标明确,预期成效明显,同时,方案易于推行,方便可靠,符合林业现代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许益成, 陈丽婷.新农村信息化的架构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 2007, (12) :8-10.

[2]王文珍, 张成利.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应用平台的设计[J]农机化研究, 2008, (07) :137-139.

[3]王健, 杨柳松.基于用户组角色的数字林业Web应用系统权限设计[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8, (08) :86-87.

[4]陈玮.基于ASP技术的林业信息服务平台构建[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8, (12) :86-88.

[5]国家林业局.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 (2008-2020) , 2008.

综合信息服务工作汇报 第5篇

喀拉托别乡综合信息服务点共有5个,乡政府立1设个,下辖四个行政村设立村级信息服务点各1个,全乡共有信息员12个,大专以上信息员8个。自综合信息服务站设立以来,开展信息化服务工作,2009年共发布综合信息条数800条,协助农牧民查询信息数2300人次;2010年1月至6月1日共计发布信息230条,协助农牧民查询信息数1500人次。

结合我乡实际,乡党委、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扎实开展信息化服务工作。

一、村队信息公开化、规范化。针对村队信息不按时公开、不规范的情况,采取定期督导的方式,加强信息化管理。

二、充分利用广播、信息发布栏。针对重要信息通过广播、信息发布栏及时将信息在重点地段进行宣传和公示。

三、紧密结合“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结合“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组织干部在下村入户时,面对面与群众进行宣传和讲解,将各类与农牧民利益相关信息及时告知。

四、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结合我乡实际,在四个行政村选拔出有文化、有素质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信息员队伍当中,确保各项综合服务信息准确传达,切实为农牧民群众服务。

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发布形式单一。

2、村级信息员素质有待提高。

下阶段工作计划:

1、加强对村队信息员的培训。

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第6篇

中国电信浙江公司总经理张新建说,浙江的农村宽带普及率高,农民对信息需求大,信息化应用服务走在全国前列。他认为,农村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农民又是独立的经济主体,互联网是农民沟通外界、买卖产品和进行信息沟通的非常便捷、没有边界的平台,信息化的新农村将是中国互联网第三浪出现的地方之一。

农村信息化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但是浙江的农村信息化之路究竟如何走才符合科学发展观?近年来,中国电信浙江公司在大力实施企业转型的同时,对农村信息化建设也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今年,与国内电子商务领军企业网盛生意宝合作,以“三纵一横”模式,用低成本甚至免费的方式把城市信息化成熟技术与应用平移到农村成为中国电信浙江公司的一大胆创新。

所谓“三纵一横”,即以农村政务、商务、服务为纵,乡镇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横,把农村的乡镇政务、农民的电子商务活动以及相应的信息服务,经过资源整合,以互联网的方式构建一个为“农民、农村、农业”提供政务、商务、服务三位一体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今年6月,时代先锋网农村版——“浙江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正式开通上线。该平台按照“三纵一横”模式设计,依托党员远程教育推动“纵向”资源整合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横向”的网格化乡镇子平台推动信息服务下乡入村。该平台对外实现了浙江省内各个村的网站和域名访问等功能;对内实现了村务管理系统和OA办公自动化系统;同时,农民可通过农民信箱咨询专家、发布信息,利用信用和物流体系,实现端到端的电子商务。

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斯鑫良,副省长茅临生等领导对该平台探索整合远程教育资源、深化学用工作表示充分肯定。“三纵一横”的架构模式,将城市的经营管理方式嫁接到农村,同时又植入了农村独特的生活和经营方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浙江农村对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及应用有较大的需求。由于信息化工作的迅速发展,政府有关部门和系统相应的建设了自己专业线或行业的信息化应用系统,但这些系统最后都汇聚到乡镇这一级政府的平台上,由此导致很多信息化应用系统和平台的重复、交叉甚至冲突。为此,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平台的开发和应用正在被浙江农村广为关注。

而在此前,由于农村发展和管理的需求,中国电信浙江公司通过与当地基层政府的合作,开发建设了一批区域性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并在当地乡镇得到了良好应用。金华车客中心社区管辖当地14个行政村,近10万人口。据金东区朱明宏副区长介绍,他们在推广信息化的时候,比较注重信息化对于当地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外来人员管理上的应用。目前,这个中心社区为所辖行政村的村民提供一张“一卡通”,即把对农民的服务、管理整合到一张“一卡通”上,让农民通过“一卡通”实现在电子阅览室免费上网、在医疗室免费看病、提供劳务信息等综合信息服务。作为全国500强乡镇之一的萧山临浦镇2007年出资254万元,与电信部门一起构建了一张集政务、商务、警务、日常生活于一体的信息化网络,这在浙江省的小城镇里尚属首家。衢州市去年以来,探索整合农技110网络等资源,建立了全市远程教育服务体系,打造了服务“三农”的综合平台,不仅发布各类信息约7.09万条,接受网络咨询和专家咨询约13.9万人次,还进行网上招商、订单、网上促销共成交1.25亿元左右。

煤矿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模型研究 第7篇

1 煤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

煤矿信息化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全面实现煤矿的数字化。“数字矿山”是传统煤矿专业技术、计算机技术和3S技术等发展与结合的产物,其涉及的理论与技术都是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1]。从煤矿实际需求出发,根据软件工程“内聚度强,耦合度弱”原则,把煤矿信息化分为三大子系统,即煤矿经营管理、煤矿生产管理和行政事务管理。三大子系统互相融合,后台数据高度共享、无缝集成。煤矿经营管理包括发展规划管理(5~10 a中长期计划)、生产计划管理(年、季、月短期计划)、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等;生产管理系统包括设备管理、调度管理、安全管理、成本控制管理、统计分析管理、统计报表管理等;行政事务管理系统包括财务管理(含固定资产管理、工资管理等)、人事管理、行政办公管理(含收发文管理、档案管理、待办事务管理、邮件管理、会议管理、公告管理、通知管理等)等。煤矿安全管理是煤矿生产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包括环境安全管理、设备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管理、安全监察管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综合评价等5个功能模块[2]。

2 煤矿信息安全的需求

煤矿信息安全的基本需求包括保密性、可用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等4个方面。对煤矿来说,保密性就是要保证上级下发或内部的重要党政文件和管理信息(如矿井安全与监控数据、财务数据等)不被未经授权者查阅。煤矿信息的保密性主要用来防范来自外部网络中黑客和内部网络中的不良员工的攻击;可用性就是要保证一些重要实时信息(如矿井安全与监控数据)不能因某台计算机或设备的故障而不可用,要保证全天候随时可用。尤其是当矿井遇到紧急情况时,这些重要实时信息可能在排除矿难上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完整性就是要保证一些重要或关键的煤矿管理信息不被非法篡改和删除;不可否认性就是根据不同的岗位授予一定的对数据的操作权限,保证所有数据的录入、修改、删除或修改等操作者,不可能否认或抵赖曾经完成的操作。这是事后追查责任的重要证据。

3 煤矿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框架模型

建立数字矿山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可实现大量人事财务、生产调度、成本、统计报表信息数据的采集、加工、处理、共享,并向领导提供决策依据,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煤矿的信息化管理。根据相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和信息安全需求,提出如图1所示的煤矿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框架模型[3]。

该模型主要包含网络设施基础平台、系统支撑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应用系统和信息门户5个层次,除此之外,还有网络管理与安全保障2个体系。

网络设施基础平台包括煤矿办公区、生产区、生活区和对外服务4个网络子系统,以及因特网接入系统,通过防火墙进行隔离与保护。

系统支撑平台除了可运行Windows,Linux或Unix操作系统的微机或小型机硬件服务器系统外,还包括Oracle 9i/10g,Informix 9.0/10.0,Sybase 12.5,DB2或SQL Server 2000/2005等大型数据库系统,IBM WebSphere 6.0或BEA Weblogic Server 9.0应用服务器系统,ESRI ARC/INFO ,MAP INFO 6.0 或灵图GIS/GPS等空间数据库系统等。

应用支撑环境主要包括基于目录服务的统一用户管理、流媒体服务、接口服务、消息服务、J2EE服务、Web Services等,为系统中的各种应用提供一个可靠、高效、安全、易用、可扩展的集成环境、运行环境和支持环境。

应用系统主要包括煤矿经营管理、生产管理和行政事务管理系统。

该模型在应用系统上增加了一个信息门户层,针对企业门户网站可通过PORTAL门户技术和PORTLET技术的组合,形成最终用户的个性化门户主页,实现单一用户名和口令登录,为最终用户提供方便的系统登录操作。

网络管理体系在通过Mac地址与IP地址绑定实现网络用户实名制管理的同时,通过支持SNMP协议的网络管理软件实现网络设备的异地配置、故障诊断与修复、端口流量控制与计费,以及使用权限控制等方面的管理。

安全保障体系以合理、正确或动态的安全策略(Policy)为核心,从网络入口的身份认证(Authentication)开始,实现从被动的保护(Protection)到系统脆弱性检测、入侵检测(Detection),再到安全事件的响应(Response)和损毁系统的恢复(Restore)的整体信息安全保障。

4 煤矿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网络架构

根据煤矿生产、办公与生活以及对外服务方面的实际需要,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提出如图2所示的煤矿综合管理信息化网络架构。

整个网络架构分为生产区、办公区和生活区,以及对外服务区4大子网。其中煤矿生产区子网主要负责矿井生产中供电、通风、抽水、运输、采掘和瓦斯浓度等重要系统的数据采集、监控与报警,包括对所有工作面、巷道和工作人员的视频监控。煤矿办公区子网主要负责对来源于矿井和各管理部门的数据或信息进行存储、处理和交换,包括服务器群、交换机和PC机等硬件系统和煤矿经营管理、煤矿生产管理和行政事务管理等软件系统,也包括入侵检测系统、身份认证(CA)服务器和安全管理服务器(含防病毒与防垃圾邮件)等安全管理所需的软硬件系统。煤矿生活区子网主要负责为煤矿工作人员提供宽带上网业务,社区网与办公网的安全集成,使每个职工都可在家处理公事。对外服务区是企业向外界进行企业形象宣传、产品信息发布、网上产品销售、用户或合作伙伴交流与信息反馈和文件交换的场所,主要放置用于企业网站的WWW服务器和文件下载/上传的FTP服务器。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职工(含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各直属分支机构)、上级主管单位和企业合作伙伴(包括供应商、代理商、销售商和用户)。

该网络架构除采用流行的星型结构和千兆以太网技术外,还使用了以下信息安全技术来保障整个网络的安全。

1) 使用防火墙技术把网络隔离成内部业务网(可信网,Trust,含生产区网、办公区网和生活区网)、对外服务网(非军事区,DMZ)和因特网(不可信网络,Untrust)3个区域。安全级别低的网络(Untrust)不能访问安全级别高的网络(Trust),对安全级别中等的网络(DMZ),Trust和Untrust都可访问。

2) 对重要设备采用冗余配置,可保证系统不停机,永远可用。系统对生产区的安全监控管理子系统(如供电、通风、抽水、运输、采掘和瓦斯浓度等重要系统的数据采集、监控与报警,以及对所有工作面、巷道和工作人员的视频监控等)和办公区的核心服务器(如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身份认证(CA)服务器等)都采用双机热备技术(即2台设备互相备份对方的资源,当一台设备出故障后,另一台设备自动、无停顿的接管)和双链路技术(即双回路),以消除单点故障或失效对系统造成的不可用。

3) 在系统中配置统一的身份认证(CA)服务器,为单位的每一位正式职工颁发一个存于USBKey盘的数字证书。只有通过认证的用户才能利用内部应用系统(如办公管理系统、生产调度系统等)的账户与密码使用内部网络的资源。另外,后台对每一用户的操作进行日志记录,定期对日志进行审计处理,一方面可防止一些非法用户使用系统资源;另一方面可防止内部合法用户越权使用系统资源。

4)在内部生产区和办公区网络中还设置了可与防火墙联动的入侵检测系统(IDS)。当防火墙被黑客攻破后,入侵检测系统作为第二道防线,根据检测到的来自网络外部或内部的攻击行为进行报警。对外来攻击还可及时通知防火墙断开其网络连接。

5) 在内部生产区和办公区网络中设置1台安全管理服务器,对网络中安全漏洞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对网络中所有注册用户客户端安全软件(如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软件等)的自动分发(随服务器版本更新)。另外,通过安全服务器采用IP绑定技术可实现安全责任追查与个性化服务计费功能。

6) 在办公区网络中使用虚拟局域网(VLAN)技术,把财务、行政、生产和后勤等业务部门的计算机逻辑隔离起来,保护重要或核心部门的信息或数据(如财务、生产等)不被非法获取或篡改。

5 结语

运用信息安全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对煤矿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模型进行了探讨,在分析煤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功能需求和信息安全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安全的煤矿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模型和网络架构,希望能解决煤矿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孤岛”和“信息安全”问题,实现煤矿信息的统一性、共享性、安全性和实时性,以及为提高煤矿生产与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决策水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摘要:在分析煤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功能需求和信息安全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安全的煤矿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模型和网络架构。该模型不仅可以实现煤矿信息的统一性、共享性、安全性和实时性,而且还可大大提高煤矿生产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

关键词:煤矿管理,信息管理平台,煤矿信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潘俊成,杨奎奇,时志宏.数字矿山系统体系构建分析[J].煤矿现代化,2004(3):42-44.

[2]贺超,杨明智,孟现飞.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模块结构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6,33(4):75-76,79.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应用平台的设计 第8篇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在信息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遍推广应用,农业部门的调控引导、监管服务等政务工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是,目前农业信息化工作还存在着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分散和信息人才缺乏等问题,从总体上看,还不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提高的需要,不适应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为此,针对不足设计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应用平台。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应用平台集成了数据挖掘技术﹑数据仓库技术﹑短信平台技术和VIR电话语音服务技术及VOD视频点播技术,适合为广大农村用户和相关企业、政府部门提供实时最新的农业市场信息,使各类用户对市场第一时间做出准确的判断。

1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应用平台的总体框架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应用平台的总体框架,包括信息网、数据分析系统、数字电视授权管理系统、专家电话答疑系统和短信应用系统,如图1所示。

1.1 信息网

信息网是依托当今最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搭建的农业信息收集发布的平台,是和广大农民进行交互的重要手段。网站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分类归纳整理,将杂乱的、无章的信息以有机化的形式分门别类地展现在用户面前;同时,农民也可以利用网站,自己进行相关信息的发布。编辑整理和农民自行发布,这两种互相补充的信息发布模式,使得网站的信息更加充实、完善和符合农民的实际需要。其主要模块如图2所示。

1.2 数据分析系统

收集农业信息数据与资料是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之一,但由于农业信息数据过于繁杂庞大,并不能直接给农户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数据分析系统对获得的农业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归纳、量化,依据管理/决策的需要进行整理加工,并提供多种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工具,辅助农业分析专家进行科学分析预测,再将这些分析和预测结果告知农户。帮助农户了解市场、进行决策,从而提高农户市场竞争力。其主要内容如图3所示。

1)数据抽取管理:

数据抽取是将采集的数据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多维星型结构模型进行统计汇总,产生业务统计分析指标。通过数据抽取功能扫描所有相关的业务数据库生成数据处理系统的数据。此后,随着业务数据库的数据更新,需要通过执行数据抽取功能按一定的时间粒度和农产品品种不断增加数据。数据抽取在数据采集后自动定时定期进行,同时也允许用户输入时间段来执行。

2)预测分析:

用户可以根据采集后已经抽取出来的数据,选择相应的农产品品种和需要预测的时间段和各自的分析方法模版或算法,系统可以自动地给出分析数据和趋势图表。

3)对比分析:

用户可以根据采集后已经抽取出来的数据和以前预测后保存的数据进行比较,根据相应的算法生成预测分析和实际数据的偏差率,并提供修改预测算法的功能,最后可生成对比分析报告。

4)历史分析:

用户可以根据采集后已经抽取出来的数据按农产品品种和时间段等数据生成农产品品种的历史分析报告。

5)数据备份管理:

数据备份分为两种方式,即热备份和冷备份。冷备份需要系统管理员定期的手动通过数据库应用平台进行物理数据库的双机备份,并做好数据备份的配置管理,这样可以在服务器的数据遭到物理破坏的时候进行数据恢复。热备份则是系统提供相应的数据备份和恢复的功能让系统管理员在系统正常运行的时候进行数据备份和恢复。

6)成本核算:

用户可以根据采集后已经抽取出来的数据和相应的算法公式按农产品品种进行农产品的成本核算。

1.3 数字电视授权管理系统

电视机顶盒,作为农村综合服务信息平台一网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户可以由此点播自己需要的农业电视节目,比传统电视有更强的针对性。其系统如图4所示。

1)用户授权工作站:

从远程通过信息管理服务器,完成用户的授权、收费等功能。

2)信息管理服务器:

完成用户信息授权管理、收费管理、频道管理、账务处理、公告信息、系统维护等功能。

3)数据库服务器:

数据库及数据处理服务。

4)信息加密服务器:

从数据库管理服务器提取信息,打包生成传输流。实现用户授权信息、加密信息、邮件/公告信息、控制信息等传输流输出。

5)机顶盒软件升级服务器:

用于机顶盒软件功能升级、解密方法升级、Loader升级和CA系统升级。

6)短信/邮件转发服务器:

接收来自GSM/GPRS/CDMA网络或Internet e-mail的信息,通过EMS系统的其他服务器,将信息转发到用户机顶盒。

系统可远程升级机顶盒软件,发送、转发邮件/公告信息,为用户进行续费提醒,并且可以自动调校时钟,自动搜索节目,节目音量平衡,进行伴音声道切换,并提供机顶盒远程维护管理服务。

1.4 专家电话答疑系统

专家电话答疑系统为农户提供了一个答疑解惑的平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户提供了高水平的农业专家队伍。专家电话答疑系统24h有专人为农户解决日常生产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1.5 短信应用系统

手机短信也是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农户交互的重要手段之一。农户通过短信应用系统来上传和下载所需数据。

系统可以集中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或中国电信)3大电信运营商的短消息接口,组成了一个功能完善的企业通用的信息发布系统,采用开放的系统设计。它不需要各个网点单独向各个电信运营商申请短信通道,不需要另外建设信息发布应用平台,不必涉及复杂的业务流程与信息系统建设,即同一个界面,对移动、联通和小灵通手机均随意发送;并可接收手机回复的信息;且能根据手机用户的查询短信,自动回复预先设置的农业信息。

2 结论

利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应用平台建立起农产品贸易数据集市、农产品价格数据集市和气象数据集市。同时,定期由数据仓库自动生成农产品贸易信息和价格信息,在互联网短信服务网络和电话电视网络上发布,为广大的中国农业信息用户提供了便利的信息服务。

摘要:结合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概念,制定了农村农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并详细地介绍了信息平台的设计和实现策略。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应用平台集成了数据挖掘技术?数据仓库技术?短信平台技术和电话语音服务技术及VOD视频点播技术,适合为广大农村用户和相关企业政府部门提供实时最新的农业市场信息,使各类用户对市场第一时间做出准确的判断。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框架

参考文献

[1]曹科.基于Internet的信息挖掘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自动化,2003,22(1):69-73.

[2]毛新军,王怀民.多Agent系统的非终止主动合作计算模型[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9,36(7):769-775.

[3]王实.Web数据挖掘[J].计算机科学,2000,27(4):28-31.

[4]刘山.基于Web结构数据挖掘技术的数学方法[J].计算机工程,2002,28(7):248-249.

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第9篇

关键词:共享信息平台,系统接口,共享信息,远程医疗

1 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建设

一般来说综合型医院都有一套较完善的医院信息系统(HIS)软件和设备较完备的中心机房,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软、硬件设备作为与社区卫生服务共享信息平台的核心共享资源[1],一方面节约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又减少了大量信息数据的准备过程,而各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需将收集的居民健康信息通过居民健康档案软件[2],通过租用网络来构建起大型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采集诊疗信息和居民健康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平台[3]。

2 HIS与社区系统接口建设

要实现医疗信息共享,接口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接口建设来实现系统之间的数据调阅和交换。为了保证医院系统的安全,在建设接口的时候采用内外网分开的方式。

2.1 内部接口

首先在医院内部HIS系统和社区卫生系统之间建立一个标准化的数据接口,不仅满足了数据交换的需要,也可以很好的保证系统在以后的可扩展性。通过数据接口的建设,医生工作站可以方便的调阅基层健康档案,查看病人的健康状况、日常随访记录、历史疾病以及历史诊疗等相关信息,清楚的了解和掌握居民个人的相关信息[4]。同时,HIS系统通过数据接口,也可以方便的把病人在医院的诊断信息、用药信息、各种检查信息、出入院信息等内容更新到居民健康档案中。

根据系统建设的需要,在医生工作站建立一种接口调用机制,当医生开始录入相关数据时,适时触发调用接口程序(DLL),通过接口程序传送数据到社区接口中触发相应的操作[5],在HIS系统和社区系统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模式。

2.2 外部接口

在医院内部社区卫生系统和基层社区卫生系统之间建立数据交换机制,来进行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医疗信息的共享和交换。医院内部社区系统和基层社区卫生系统位于同一数据平台,并且在访问权限方面,没有地域性限制,可以调阅基层各个辖区居民的健康档案,并且通过数据交换,把相关诊疗信息传回社区,从而保证了居民健康的及时和动态更新。这样以来,实现了医院与基层医疗信息的共享和互补,可以很好的完善和丰富居民健康档案。

3 主要共享信息内容

3.1 门诊信息和住院信息

这些信息来源于综合性医院的HIS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门诊信息主要包括病人的基本信息、诊断信息、诊断明细和检查信息。住院信息里,主要有住院概况、治疗结果、出院后用药及建议、病程及重要会诊、出院情况和检查信息等。通过数据交换平台把上述相关信息传回社区,基层社区可以更好的了解病人的健康问题,对于日常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2 个人健康档案信息

主要来源于社区提供的信息。包括居民的个人基本信息,以及社区医疗通过对所辖区域内的居民通过周期性健康检查,所体检出的平时未被发现的阳性结果,在社区就诊的历次检查及用药信息。

医院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在病人来院就诊时可以调入社区个人健康档案信息,医生根据这些信息,不仅为病人就诊节省了时间而且节约了一些检查费用[6]。四、远程会诊开展当医院的专家可能无法到基层提供现场诊疗服务的时候,为了更好的方便居民,可以通过视频和音频等设备,来进行远程会诊[7]。基于数据交换服务的建设,可以方便的实现医疗信息共享,专家可以通过调阅健康档案,清楚的了解病人的状况,准确地做出诊断。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社区医疗的服务水平得到逐步的提高, 同时大大增加了居民对社区医疗的信任度带来,更使居民感受到信息化的社区服务所带来的便捷和温暖。

4 远程会诊开展

当医院的专家可能无法到基层提供现场诊疗服务的时候,为了更好的方便居民,可以通过视频和音频等设备,来进行远程会诊[7]。基于数据交换服务的建设,可以方便的实现医疗信息共享,专家可以通过调阅健康档案,清楚的了解病人的状况,准确地做出诊断。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社区医疗的服务水平得到逐步的提高, 同时大大增加了居民对社区医疗的信任度带来,更使居民感受到信息化的社区服务所带来的便捷和温暖。

5 信息发布服务网站建设

综合性医院和社区医疗可以在共享信息平台的基础上为曾来院或区域社区就诊的居民,通过互联网络建立起一整套个人健康档案,并组织各科专家为此类病人建立起个人健康查询系统,使居民通过互联网在家就能方便地查询到自己的健康状况,并根据专家的建议定期到社区或医院进行检查治疗;社区医疗也可在医院的网站上查询所在辖区内居民的健康状况,并及时走访病人给予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让居民切实感受到信息共享平台给医疗卫生服务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参考文献

[1]赵志静, 徐怀伏.信息化在社会性区卫生建设中大有可为[J].中国药业.2008, 6:1-2.

[2]张开金, 荆瑞巍, 李森等.居民健康档案软件开发与应用探讨[J].全科医学杂志.2000, 3 (5) :371.

[3]周英, 童心.中国社区医疗的信息化发展[J].医疗设备信息.2007, 6:66-67.

[4]徐怀伏.社区医疗信息化建设初探[J].上海医药2007, 7:316-318.

[5]张潇, 蒋戈.浅谈数据库触发器在机场航显系统中的作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 19:175-177.

[6]王玉芳.浅谈医院信息系统与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J].情报探索.2007, 10:35-37.

军事综合信息服务问题研究 第10篇

1 军事综合信息服务的基本概念解析

1.1 军事综合信息服务的基本内涵

军事综合信息服务的基本概念可界定为:依托既设指挥信息系统网络设施, 构建面向军队用户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运用多种保障方式提供多种有针对性的信息产品和多层面的信息服务, 以实现各类军事信息的有序流通、传播和利用, 并支持信息深度加工与融合处理, 为进一步提升军队信息力, 促进新质战斗力形成提供有效增值渠道。

1.2 综合信息服务的作用意义

一是作战指挥保障的时代要求。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指挥保障活动, 是一种基于指挥信息系统的信息处理过程。一方面, 信息来源多样化将使指挥机关面对海量信息处理和利用难题。另一方面, 战场空间和电磁环境复杂化, 各军兵种作战平台面临信息获取和互通难题。通过开展综合信息服务, 构建一体化信息应用平台, 既可作为指挥机关的外脑, 为提高指挥决策质量提供技术支撑。又可以通过标准网络互联接口实现不同系统、不同信息的互联互通, 实现战场信息传播、分发、存储和处理的无缝链接。二是通信系统向信息通信系统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通信系统是原有通信系统向未来信息系统转变的过渡环节, 而综合信息服务则是实现转变的重要标志。以信息服务为依托, 通过完善保障体系和构建新型值勤要素, 完成通信系统向指挥信息系统的转型, 使信息化部门对信息资源的管控作用, 由宏观指导、政策调控、技术规范, 向应用牵引、资源调控、体系监管和信息保障方面拓展, 在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形成上发挥支撑作用。三是军队新质战斗力形成的迫切需求。就是要围绕“信息利用”这个核心, 确保体系作战相关信息通过网络的便捷获取、综合分析和高效利用, 实现作战指挥和军队建设、保障各个系统所需要信息的定向集成与融合共享。这既是新质战斗力形成的迫切需要, 也是信息力转化为战斗力的必要条件, 同时也是综合信息服务的核心任务和最终目标。

1.3 综合信息服务的运行模式

开展综合信息服务, 应按照体系化运行方式组织实施。一要统一监管, 以信息增值为应用目标。各级信息化 (通信) 部门要严格按照职责任务分工, 充分发挥监督管理和组织引导作用, 优化完善信息流通和传播条件, 以各种符合法规要求的军事应用信息为媒介, 丰富信息服务资源, 通过综合信息服务实现军事价值的有效增值。二要统一组织, 以面向用户为管理重心。对用户进行统一组织和分类管理, 区分不同层次、标准和需求的用户群, 建立用户和信息资源资料, 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 并为战时信息服务保障创造条件。三要统一标准, 以优质服务为运行支撑。按照统一的技术和服务标准, 构建一个“易用、好用、管用”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运用语音、视频、短信、移动网络等多种方式吸引用户使用, 改善用户体验, 得到用户认可。

2 综合信息服务的需求分析

2.1 军事信息服务需求的基本特征

依托指挥信息系统开展综合信息服务, 因其保障重点、用户群体、用户需求和提供信息不同, 与国家公网比有以下特点。一是服务内容具有为军队和战争服务突出特点。主要是与战争和军事行动有关的军队建设、军事科技、信息化装备和军事史料等知识信息, 以及与作战指挥相关的天文地理、水文气象、国内外突发事件、外军动态等情报信息。二是服务质量要求较高。与公众用户比较, 军事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准确性、流畅性要求更高。特别是军队执行作战或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等特殊时节, 要求提供相关决策参考或查询、统计等信息服务, 可靠性、保密性要求更高。三是服务业务量的突发变化性强。统计表明, 现有各类信息服务网平时信息流量和占用时间比率均很小, 业务量集中在特定时段的信息查询、资料传递、文件收发和报表统计等, 这与军队日常管理和重大活动、突发性事件反应等有关。四是服务方式需多手段并用。军事信息服务不单纯是信息收集、提供、查询, 更重要的是应用服务, 如信息的传递、分发、存储和备份等服务方式, 信息覆盖的网络、语音、短信、移动终端等传播方式, 以减少系统“烟囱”和信息“孤岛”。五是服务对象层次化要求明显。层次化是军队管理和信息安全保密的需要, 包括信息查询的用户层次、信息发布的对象层次、指挥信息保障层次等, 要根据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等级, 或开放相应使用权限, 对指挥员还应提供个性化服务。

2.2 军队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信息服务需求

一是军队信息化建设需求。主要体现在:决策咨询。包括重要文献、学术参考、外军动态、重大活动和历史资料等需求。规划建设。包括规划设计、设施筹供、工程建设、经费管理等需求。管理教育。包括法规制度、文件资料、管控措施、效能评估等需求。后装保障。包括后装配发标准、技术标准、维修保障规定等需求。二是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信息需求。主要包括:决策支持信息。如天文地理、水文气象、舆论动态、情报预警、战勤保障、电磁环境、网络环境、民用资源等。战场应用保障信息。如信息传递、分发、播报、存储、查询、处理、安全防护等。服务保障信息。如网络开设、设施抢修、维修筹供、技术保障等需求。

2.3 指挥所和部队综合信息服务需求

一是服务内容需求。主要包括法规政策、条令条例、重要文献、历史资料以及政治教育、部队管理、训练演习、后装保障等相关业务信息的查询、统计、分析、存储与处理服务。有关日常办公和营区生活的新闻动态、气象、交通、科技、文化、图书等信息传播服务等。二是服务形式需求。根据现有信息服务状况和技术水平, 按服务对象可分为主动与被动、单向与双向、定点与通播等需求。按提供渠道可分为常规与非常规、传统与现代、无偿或有偿等需求。按技术措施可分为适时推送、自主抽取、按需订阅、集约托管等需求。三是服务方式需求。主要包括:信息检索。用户利用各类数据库, 实时查询、浏览需要的资料和数据。报道与发布。通过门户网站, 对搜集到的资料和信息进行处理、加工、选择或经过授权后报道和发布。信息咨询。用户通过网络咨询获得日常工作、生活相关信息, 需综合服务平台为双方提供信息沟通渠道。信息阅读和研究。利用数字图书馆技术建立数据库, 提供给授权用户进行阅读、计算和下载。

3 推进综合信息服务的对策措施

全面推进综合信息服务工作, 应加大各项配套措施建设力度, 树立以用户为中心、以数据分析为支持、以信息需求多样性服务为宗旨的理念, 从构建技术平台、优化支撑环境、健全安防体系、完善运行机制入手, 实现信息资源融合共享基础上的高效利用。

3.1 科学构建服务平台

平台是综合信息服务保障体系的技术基础, 是实现各项服务功能的关键支撑。平台构建必须以信息服务为中心, 形成用户、系统、资源围绕服务运转, 用户与系统、用户与资源、系统与资源之间互相交流和沟通的闭合循环结构。

一是合理规划平台架构。平台规划应统筹考虑先进性、灵活性、扩展性、开放性、可用性、可操作性与可维护性。平台总体上应由基础设施层、承载网络层和信息服务系统、运维管理系统、安全保密系统等2层3系统构成。平台总体架构, 如图1所示。

二是统筹设计功能模块。平台所的各种信息服务功能, 主要通过总体架构中的服务系统实现。其中业务与应用支撑模块主要包括业务接入网关和业务引擎;业务管理模块通过对引擎和业务平台的标准化配置、部署和管理, 实现服务业务快速提供。管理功能模块实现用户、业务和设备管理功能。内容支撑功能模块提供内容发布、搜索、分发、适配等整体信息服务支撑。模块结构, 如图2所示。

三是精确界定运行要素。运行要素由系统运行过程中不同环节的分界面构成, 是构建闭环运行体系的关键支撑, 由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监管、信息审核、业务应用、服务窗口等要素构成。系统各个运行要素及界面划分如图3所示。

四是综合改造基础设施。语音设施可引入软交换设备, 整合固定和移动电话网设施资源, 增设语音呼叫中心软硬件设施并嵌入服务平台, 实现语音和短信查询、报知、定制等功能。结合服务保障需求, 部署信息服务中心网络节点和大容量数据存取设施, 配置数据容灾备份设备, 为门户网站提供外部信息源同步输入设备, 提供移动访问接口和网关设施, 实现各种应用服务功能。安全设施改造可针对信息源和不同用户需求等级, 增配不同的安防设施;另外在信息监管环节, 还应考虑配置安全监查和审计设备。维修设施改造可考虑扩建现有数据应急恢复中心, 整合各网系维修保障资源, 建立集中维修中心, 提供一站式信息设备维修服务。

3.2 优化支撑环境

一是完善网络设施环境。完善综合信息服务网络环境, 需要从指挥信息系统整体改造入手。平台网络环境改造应重点考虑传送层面应向IP体制转型, 业务网向NGSN (下一代业务网) 转型, 并统筹兼顾硬件设施的通用性, 软件系统的开放性, 使其具备中远期平滑升级和功能扩展能力。二是整合信息资源环境。重点从推进信息资源标准化建设、畅通信息资源获取渠道、改进数据信息处理手段等方面入手, 统一数据信息格式, 制定数据采集、处理、共享、存储、分发等技术规程, 出台军事信息资源使用管理办法, 构建信息采编中心, 完善信息处理和内外部接口设施, 有效提升信息采编能力。三是改造技术支持环境。采用先进的系统架构和技术体制, 选用Domino产品和J2EE架构和基于IBM web sphere Porta15技术体制的综合管理平台基础框架。强化维修保障和技术支持力量建设, 抽调精干力量组建服务技术保障中心, 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技术维修保障支持。改进传统的网络运维模式, 改变“各自为政”的建维模式, 逐步实现网络资源和网管支撑系统的集约化管理。四是改进用户应用环境。通过增设语音呼叫中心和人工接入受理平台等办法, 形成信息服务“一号台”效应, 采取军用CDMA移动终端接入等接入方式, 拓展传统的网络接入服务手段。通过提供宽带多媒体类通信和多重打包服务、多样化业务引擎、用户综合特征信息管理等方式, 满足用户融合通信、多样化、个性化信息需求。更新改造用户接入设施, 实现营区光纤入室。引进IMS技术并更新军用CDMA移动终端, 拓展移动接入带宽。建立用户服务回访制度, 增加用户归属感和在网时间, 提升用户在网应用和信息服务价值。

3.3 健全安防体系

一是确立综合一体的系统安防策略。采取严谨的宏观安防、人防与技防结合的体系安防、预防与治理并重的制度安防策略, 打造适应系统安全运行和用户放心使用的服务环境, 降低安全风险。二是建立稳定有效的网络防护手段。综合采取网络物理隔离、电磁屏蔽、加扰防护等硬性措施, 加装防火墙、加密模块、访问控制和流量控制等设备, 为平台安全运行奠定基础。综合运用入侵预警、病毒查杀、漏洞扫描、安全认证、信息加密等手段严密组织防护, 使系统达到规定软防护要求;通过二、三级网络安防中心, 统一组织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及客户终端病毒监测防护。建立相应的漏洞扫描和入侵检测系统, 及时处理各类安全事件。三是强化移固结合的用户终端管理。建立适应信息服务体系需要的用户终端管理制度, 重点是用户认证、信息监管、病毒木马清除和安全漏洞监测, 提高用户终端安全防护能力。强化系统内部和外部网、公网和专网、不同密等网的用户接口管理, 解决系统与用户、网络与终端间数据交换和信息安全问题。积极改进和研发适应信息服务要求的加密设备, 在安全可靠前提下有效提供信息服务。四是采取严密可靠的安全保密措施。充分发挥数据加密、身份鉴别、使用控制等技术手段作用, 对各个环节实施全过程物理防护。采用数据加密存储、异地备份、服务器热备份等手段, 确保数据在获取、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落实业务部门和安全管理员、审计员的职责权限, 严格执行用户审批、物理隔离和信息发布等有关要求, 实行用户实名制上网。将系统运行和使用管理纳入日常值勤管理范畴, 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

3.4 完善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综合信息服务管理机构各级网管中心应增设综合信息服务室, 相关单位应增设信息服务管理机构或人员, 承担用户服务、值勤维护、技术保障和安防等管理任务;抽组建立信息服务中心及相关值勤要素, 承担窗口值勤、系统维护、数据管理、信息处理和在线服务等任务。各级信息化部门要强化管理职能, 各级信息服务中心要切实履行值勤维护、安全防护和运行管理职能。二是制定完善法规制度。制定管理规定和配套措施, 健全信息监管、发布、反馈、融合措施, 督促值勤人员及时更新服务信息、维护服务设施。建立信息质量、信息提供时限、人工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等指标的实时监管制度, 为质量监管提供遵循;建立用户安全审查制度, 统一受理服务申请、注册、软件测评认证和信息资源定制等请求。建立信息服务安检制度, 封锁不安全用户, 查处越权用户, 清理超限信息, 检查安全软件性能等。三是着力培养技术骨干队伍。在现有信息服务要素和人员基础上, 采取增设要素、抽组人员、优化配置等方式建立信息服务专业队伍。利用院校轮训、厂家培训、工程带训和到地方运营企业实习等途径, 提高信息服务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利用军队大力推进信息资源应用服务时机, 在编制调整、人员配备和晋级晋职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为人才培养和保留创造条件。四是严格规范信息融合共享技术标准。在严格落实国家、军队技术标准基础上, 参照军队信息资源应用相关标准, 制定权威的信息应用和融合规定, 补充完善适应信息服务技术标准。按信息服务及设施维护需要, 拓展延伸有关维护技术标准, 保证系统运行管理科学有效。建立数据资源获取、传递、处理、发布、维护、安全管理等技术标准, 保证作战指挥和综合保障等基础信息数据有效融合并实现共享;统一制定服务质量标准, 为系统改进服务质量、用户有效利用数据资源和维护权益提供参考。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 军事信息服务建设是提升军事信息获取和共享能力的根本目的, 文章在分析研究当前军事信息需求基础上, 提出了推进军事综合信息服务的对策措施。

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第11篇

关键词:网站建设;服务型;主要途径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9-0070-03

据《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公布的省级教育信息综合网站2014年月度排行榜中,福建基础教育网分别获得3月、4月、5月、9月、10月、11月、12月(共7个月份)全国第一名,12月份在Alexa网站统计发布的世界网站排名中由年初的全球第71.1万名跃进至第5.2万名(如图1、2所示),成为总访问量突破1.2亿人次、日均访问量达10万人次的全国知名省级教育信息综合网站,是福建教育学院打造知名品牌、服务基础教育的一块金字招牌。

学校创建的省级教育信息综合网站如何加强建设才能发挥优势,搞好服务,打造品牌,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是许多网站在创办和建设中遇到的首要问题。福建教育学院创建福建基础教育网6年多来,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一、把握网站定位的准确性

门户网站(英文翻译是portal,又称入门网站、入口网站),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站提供信息和资源,并提供更多服务的应用系统。福建教育学院主办的门户网站——福建基础教育网,是学院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闽政文[2008]344号)中有关学院办学定位、发展方向、主导功能等精神,于2008年底审时度势创办的。创办运行6年多来,网站始终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学院“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为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服务,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工作宗旨和建设“网上福建教育学院”,实现培训主业“两翼齐飞”发展战略,把面向和服务福建基础教育,服务中小学教师(校长)作为办网方向,把“更专业、更实用、更优质、更先进”作为网站建设内容,把以用户为中心,为中小学教师(校长)提供教育资讯、教研信息、课程资源、培训平台为工作抓手,把“做好服务、搞好保障、突出优势、打造品牌、勇于创新、激情工作”作为工作要求。为牢牢把握网站建设的定位,网站的顶层设计、栏目设置、运行机制、功能组织、技术保障、在线服务、调查调研、团队建设、宣传推介等方面努力做到四个紧密对接,即紧密对接新时期学院的发展大局和中心工作及其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紧密对接基层一线中小学教师(校长)的要求需求,紧密对接信息化环境下基础教育发展的形势趋势,紧密对接学院60年深耕福建基础教育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二、增强信息资源的时效性

作为学校主办的教育信息综合网站,在没有行政资源的情况下,网站信息资源的品质、数量、时效是影响用户关注和使用的关键因素。福建基础教育网的主要用户是中小学教师(校长)、参加学院培训的学员和各级教师进修院校、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为满足广大用户对教育信息、学科资源的需求,网站首先组建了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信息采编更新队伍。新闻栏目主持人每天摘转教育部、福建省教育厅、《中国教育报》等10几个主要教育官方网站有关基础教育类信息,采编报道福建省各市(县、区)教育局、各级各类学校有关教师研训动态和八闽特色校园新闻,确保新闻信息的权威性、专业性和针对性。其次,网站各学科栏目负责人和特聘编辑、信息员按照信息资源采集分工职责和报送审核流程,每天浏览、采编、上传全国全省各专业网站的相关信息资源,并根据工作量考核办法,收集、上传原创信息资源和整理、审核研修平台生成性资源,确保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实效性和前瞻性。另外,网站与一线名师工作室合作开发特色教学教研资源,购买“国之源”课程资源和CNKI等数字资源,据统计,近年网站共投入120多万元用于基础教育资源的联合开发和购置。另外,网站根据各栏目内容和访问量统计情况,不定期综合分析用户需求特征,实时调整栏目和内容,突出栏目的实效价值。部分栏目信息资源上传量和访问量如表1。

三、突出功能服务的系统性

福建基础教育网专注于基础教育,主要功能是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教育信息资讯、网络授课(教研)、课程(教学)资源、远程研修(指导)、数字图书资源和校园文化展示系统平台。为突出网站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教研、科研和培训服务功能,网站特别注重社会效益和品牌效应。以2014年为例:①网站聘请高中一线名师156人拍摄了314个标准视频,按照高中各学科教学进度、教材章节、教学知识点或教研内容,或教学实录或同课异构或听课评课或专家点评,在名师网上授课教研平台上免费为福建全省高中教师提供直观的有特色的教学教研指导。②网站依托教育部立项的“加强优质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形成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课题,与福建各市、县市区进修院校、中小学校建立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以学科为单位,以平台为纽带,按照学段、版本、年级、学科、章节(知识点)和规范属性分类整理教学课程资源,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互利合作。目前网站已完成优质学科资源41万多条(410GB),网络视频资源4756个,培训资源包782个。③网站积极对接基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项目,一年完成了省教育厅下达的全省高中高级职称教师1.8万人的远程研修活动,组织实施了安溪、平潭等县(市、区)一万多人的中小学教师岗位网络培训,聘请300多名专兼职教师开展网络指导、在线答疑和批改作业,年增加访问量达9,159,972次。④网站为在校参训教师、校长免费开通了数字图书馆全部电子图书、数字资源,为学员开展课题研究提供文献搜索、下载服务。据统计,2014年网站数字资源的检索数为508,684人次,下载量为105,760篇,总访问量为942,035人次。⑤网站为学院承担的9个国培项目培训班和其他各类集中培训班,开设虚拟班级145个13,800多人次,为参训学员开展网络研修和在线交流互动提供平台。⑥网站创建了“八闽校园文化长廓”、“福建省教师书法优秀作品展”、“名师工作室”、“虚拟班级工作坊”等特色服务平台,提高网站服务功能的系统性和公益性。2014年网站各系统访问量比例统计如图3所示。

四、加强用户交流的互动性

加强与用户的互动是网站提高关注度、促进活跃度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福建基础教育网获取用户反馈信息、为用户提供信息个性化服务、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渠道。福建基础教育网注重和用户交流互动,从网站栏目来看,设置了总编信箱、网上咨询、在线答疑、网站投票、意见征集和留言板等栏目,用户可以实现与网站栏目主持人、学科负责人、在线指导教师直接“面对面”无障碍互动交流。从平台栏目和研修考核来看,网站在中小学教师(校长)远程研修平台、国培项目研训班和各集中培训班开设的网络虚拟班级里都专门设置了班级研讨、班级简报、在线交流、班级问答、问卷调查、作业疑解等互动交流栏目,并把学员参与互动交流的情况纳入评价考核之中,促使学员和用户积极主动参与网站和班级的互动交流。从网站组织活动来看,2014年网站联合全国教师教育学会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信息管理中心、福建省特级教师学会、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等开展了“中小学课程资源征集活动“(参评6920件)、中小学教师“说题”比赛(参评5228件)、中小学班主任“主题班队会活动”(参评1458件)、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才艺展示与资源开发”微视频作品评选活动(参评201件)、中小学教师优秀教研论文征集评选活动(获奖3903篇)、“阳光高考名师讲堂”(9个学科和心理辅导共21场次)等一系列直播式、参与式、互动式活动。

五、提升系统运行的协调性

福建基础教育网目前有46个一级栏目、236个二级(子)栏目、13个平台和6个名师工作室,作为一个非专业技术公司创建、管理的网站,在技术应用和系统运行方面是短板,因此,网站在广泛征求用户反馈意见和细致参考其他知名网站建设的基础上,依托合作公司的技术力量,扬长避短,不断提高网站的灵活性、协调性。一是合理规划栏目的总体架构,按照服务型省级教育信息综合网站的定位、特点和功能,规划一级栏目,并做好二级栏目在一级栏目中的归类、在首页中的布局、各栏目相互间的关联等工作,再根据栏目的访问量和服务重点予以调整和撤换,注意栏目建设的品牌性和实用性。二是主动协调吸纳二级网站平台。2014年网站增加了“lib.fjjcjy.com”(数字图书馆),“zj.fjjcjy.com”(资源征集系统),“lmzy.fjjcjy.com”(三级联盟)、以及学院教师、教务平台、肖晓阳名师工作室、CNKI等采用福建基础教育网二级域名访问,注意二级网站在网站系统运行中的协调性,增加网站的访问量。三是不断应用新技术改造升级内部系统。网站围绕用户反映的账号统一认证问题、栏目设置问题、操作切换问题、系统升级问题、软件开发问题、界面改版问题、信息审核问题、评价体系等八个主要问题,对接顶网站层设计规划,深入与合作公司进行沟通、研究,并逐一排查、测试、升级、完善,促进网站各栏目、各平台、各系统操作使用更简单、用户界面更友好、功能框架更完善、查询统计更科学、评价体系更有效、技术指标更安全、运行系统更畅通。从收集用户反映的情况统计显示,目前网站前台布局合理,结构清晰;后台运行平稳、管理简单;页面清新自然、富于动感;操作一号登陆、切换便捷,已经成为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校长热心关注、经常使用的网站。

福建基础教育网作为高校主办的省级教育信息综合网站,在做好服务型网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服务渠道,为打造八闽领先、国内知名、富有基础教育特色的品牌网站努力。

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第12篇

该信息服务平台包括视频监控、无人值守和单兵定位三个主要功能,在农业示范基地温室部署的视频监控设备可以将室内的环境数据(如温湿度、室内光照度、二氧化碳浓度等)信息叠加到视频系统。有异常情况时,传感器会报警或通过短信方式通知负责人进行处理。专家可通过手机、互联网远程观察植物生长条件,应用“单兵远程视频传输系统”对农业生产进行培训、技术服务和灾害应急处理。同时,有效结合“双向视频诊断系统”,构建“农业技术远程视频应用平台”,农业专家不用再远赴各地大棚观察苗情,坐在电脑前就可以看到田里的实景,判断是否该施肥、浇水或打药,大大提升了蔬菜生产的科学管理水平和抗灾减灾能力。

该平台将传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通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结合,生成动态的空间信息平台,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全程服务和技术指导,达到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目的。为确保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正常运行,建立了5个市级专家组、8个乡镇信息服务站和16个村级信息服务站为该平台提供农业技术支持。

上一篇:烟后玉米种植下一篇:经济形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