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转型进行时

2024-05-16

媒体转型进行时(精选10篇)

媒体转型进行时 第1篇

一、广播电视在新媒体时代的存在状态与形式

传统的广播电视经过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信息化技术的渗透与刺激, 形成了独特的发展形式与存在状态,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状态:

1) 网络电视广播媒体。传统电视广播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在线直播、点播、选播, 拓展了网络电视的传播媒介与播放渠道。

2) 音像画质更加优质。当前新媒介电视广播多采用数字拍摄与播放技术, 画质与音质更加优质, 使得电视广播产业更加优化与完善。

3) 移动媒体发达, 形式更加多样。当前车载技术、媒介平台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汽车、火车、火车等交通工具也装载新媒体广播电视设备, 实现了广播电视行业的“全方位”化与“多样化”。

4) 当前广播电视行业逐步与现代先进化、科学化的微博、微信等媒介相结合, 创建了多种“微电台”、“微广播”等形式, 吸引了众多年轻大众的关注, 扩展了广播电视产业的受众群体。

5) 广播电视的播放平台更加丰富与多样。手机、电脑等小型移动设备的普及与发展, 实现了随时随地的观看、下载、复制, 适应当前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对广播电视的发展要求。

6) 电视内容多样, 节目形式多样。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广播电视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各个电台与电视台为提高收视率与广告收益, 必须创新节目形式与广泛搜集节目素材, 实现电视节目的多样化与丰富化。

二、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的战略转型与主要任务

在新媒体时代中, 各种媒体相互融合, 这是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 广播电视也需要抓住这一机遇, 以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1], 推进传统电视广播产业实现自信息收集、传播媒介、现代技术到管理制度、运营模式、传播渠道的整体变革与调整, 实现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战略转型, 实现新媒体时代广电产业的新发展。

(一) 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增强广电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与核心实力

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规律与广大用户的内在需求, 必须加大新闻传播行业的宣传与推广, 创新广播电视节目形式与内容, 引导社会大众舆论, 在电视广播行业内部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 密切社会热点话题与电视广播节目的融合, 激发用户参与与观看的热情与主动性。另外, 要时刻保持创新意识与革新意识, 科学、合理选择电视广播素材, 扩展广播电视的传播渠道, 为电台、电视台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树立品牌意识, 增强广播电视行业的社会影响力与号召力。最后, 要提高广播电视产业的市场敏感度, 准确把握市场的需求与市场走向, 适时调整与规划广播电视的未来走向与发展前景, 壮大产业综合实力, 实现广播电视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 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微电台”、“微信台”与特色节目, 并始终保持电视广播节目的时代性与主流性

当前我国微博、微信用户数量不断攀升, 加强电视广播产业与与微博微信媒介的联系与合作, 巩固广播电视既有用户。比如可以开发股票分析频道、音乐资讯频道、时事新闻频道、民生生活频道等等, 使听众可以随时随地选择喜欢的服务, 并可以通过微博与微信同步分享收听感悟与见解, 提高广播电台的知名度与关注度, 诸如channel V等电视台均开设网络音乐频道, 为用户全天候播放音乐产品, 极大扩增了电视台的用户群。另外,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 使手机与电脑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新时代广播电视传播媒介多样化与丰富化, 但是观众注重的仍然是节目的内容, 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 始终坚持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时代性与主流性, 依靠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经验积累与行业背景, 注重节目内容的更新速度, 维持节目形式的时代性, 构建轻松、稳重、人文色彩浓厚、特色鲜明的新媒体。

(三) 深入挖掘用户需求, 加强电视广播与视频网站合作, 追求节目的高质化与精良化

广播电视产业在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进步的原则上加强与视频网站的合作与交流, 一方面, 视频网站可以为电视广播节目制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与灵感, 同时利用电视广播大量资源充实网站建设, 通过双方的资源流通与资源共享, 实现网站与广播电视内部的优化调整, 比如现在绝大数电视电台节目都可以在网站上同步直播或是点播、选播, 吸引了诸多“海外粉丝”, 丰富电视广播行业的传播渠道, 扩大了我国电视广播节目的海外影响力, 为拓展海外市场与增加电台、电视台经济收益提供便利条件。同时, 要实现广播电视行业高收视率、高广告收益、高质量的最终目标, 必须拥有制作精良、题材新颖的代表作作品。比如时下热门的电视节目, 《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等节目, 注重节目形式的创新与内容的改革, 成功抓住观众的眼球, 成为浙江台、湖南台的收视保证;老牌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之所以能够常看常新, 根本原因在于能够不断推陈出新, 增加观众互动、游戏环节、明星参与等等内容, 始终保持强大的竞争力与时段优势。

(四) 增强广播电视服务意识, 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用户服务体系

电视广播的发展积累了众多视频资源, 生动并全面记录了电视节目的发展历史与变迁, 其中更不乏众多宝贵的电视电影精品素材, 在网络数据背景下, 可借助网络技术的发展整合与保存丰富多样的视频、音频资源, 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所有资源进行科学分类,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文件包或者数据库, 便利用户查找与使用, 从而构建一个资料丰富、操作简单、性能强大的多元化操作服务体系, 从而便于电视广播用户随时回顾节, 为电视广播市场营销扩展新领域与新方向。

三、加强对广播电视新媒体的监督与管理, 推行广电行业的规范化与合法化发展

新媒体时代, 为广播电视的完善与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与发展空间, 但同时也隐藏者居多潜在威胁, 诸如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 电视节目质量参差不齐, 出现居多“低级兴趣”的节目形式, 同时也存在着电台、电视台的恶性竞争与机械模仿等现状, 需要加强对广播电视的监督与管理, 实现广电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首先, 国家电视广播总局要制定统一的相关政策, 严格节目审核标准, 加强对节目内容的监管与筛选, 一旦发现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相符的节目及时予以取缔与停播, 同时要求电台、电视台负责人负全责, 并实行罚款、整顿、取消同类节目制作播放权等方式, 从根本上阻断“非法节目”进入电视广播市场的机会与渠道。另外, 为遏制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与节目复制现象, 可通过规定同类电视广播节目数量、独家授权、时段调整的方式, 改变一类节目“一统天下”的局面, 减少为提高收视率与增加广告收益、占领市场份额而引发的诋毁同行、贬低同行的不良竞争现象的发生。

其次, 推进同行业之间的互相监督与促进, 加强同行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构建行业内部的行为准则, 统一行业行为, 以此方式调动电视广播行业创新与改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并不断完善自身管理, 实现整个电视广播产业的进步与完善。

最后, 电视广播内部也要以明文规定的方式加强包括对节目制作、选材、技术选择、播放时间在内的多个项目的管理与监督, 同时部门负责人要学习国家最新政策与法规, 及时发现产业内部的问题与困境, 并适时调整发展方案与设计未来发展前景, 使电视广播走上“无害、健康、规范”的发展道路。

21世纪以来, 在传播领域最流行的词应当是“新媒体”从传媒历史上看, 每一次新媒介的诞生都意味着“旧”媒介的转型[3], 每一种新媒体的产生都可能引发整个传播媒介的变化与调整, 为推进电视广播行业的完善化、时代化、科学化发展, 必须始终推进广播电视产业的战略转型, 同时加强对其的监督与管理, 使广播电视行业在新媒体冲击下不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永凤.电视媒体的转型策略分析[J].当代电视, 2014.

[2]张娟娟.浅谈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的发展[J].百花园地, 2014.

亨达:文化转型进行时 第2篇

1978年对中国而言是个极其重要的年份,在这一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而对于众多中国现代企业而言,1984年的意义,丝毫不逊于1978年。这一年,被很多人亲切地称之为中国现代企业的起点;这一年,小平同志南巡开启了国民的经商热潮;这一年,青岛和另外13个沿海城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这一年,也诞生了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企业,亨达股份是这些优秀企业中的一员。

诞生于1984年的亨达股份,发展到今天恰好30年。30年来,企业经营环境、经销商合作模式、消费者购物方式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在这种巨变中不进则退,更何况还要实现大发展、大跨越,其难度可想而知。

亨达股份在时代变迁大背景下的转型与发展,有着民营企业发展的样本意义。本刊将系列解读亨达现象,以期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方式方法。

把文化转型作为突破口,以道驭术

当众多企业在开放的大潮中,眼光移向外界,用西方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谋求企业自身的转型时,亨达股份却反其道而行之,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并摸索出了一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相结合的路子。

曾有不少人揶揄王吉万,认为在人人讲求人生钱、钱生钱、一切向“钱”看的时候,他却搞传统文化、开办德孝学堂,甚至自己掏钱举办传统文化夏令营,把钱都打了水漂,真是“沽名钓誉”,是“傻子”。但在这位亨达股份董事长看来,传统文化是现代企业转型的必经之路,是趋势所在。

“刚开始宣传传统文化,是发心发愿去做的,只是希望得到福报。慢慢做下来,才觉得传统文化有很大魅力。”通过学习、弘扬、践行中华传统文化,王吉万越发认识到传统文化在企业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亨达股份在一系列转型过程中认识到,企业转型无非三个层面:一是产品转型,二是品牌转型,三是文化转型。通过好的产品,可以吸引消费者、增加溢价能力;通过好的品牌,可以提高消费者忠诚度,“形成消费者内心无法忘记的那座山峰”。但不管是产品和品牌,都需要由“人”来创造和实现,都需要回归到“人”上。“人教好了,企业自然而然就好了。”要把人教好,就必须做好培训,做好文化转型。

亨达股份的这位掌舵人认为,产品与品牌转型很重要,但都是“术”,只有文化转型才是“道”,以道御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招胜有招。这种观点已经在亨达人心中形成了共识,他们积极响应董事长的号召,认真做好“6个1”:渎好一本书——《弟子规》;学好一个字——“孝”字;做好一件事——孝敬父母;唱好一首歌——《跪羊图》;践行一句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得到一个“福”报——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参加传统文化大讲堂、背诵《弟子规》、为父母洗脚、吟唱《跪羊图》成了亨达员工的必修课。目前,“6个1”已成为亨达股份学习、弘扬、践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推广“6个1”的同时,亨达更注重搭建“家文化”,其内涵突出了一个“家”字,体现的是“仁爱”和“互助”的关系。在亨达,“家人”,是同事之间最亲切的称谓。建立在“家文化”基础上的亨达企业文化,其核心是传统的德孝文化,秉承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性化管理”。这种“家文化”的外延具有三个层面:员工幸福之家、企业和谐之家、祖国昌盛之家,表达了亨达“和乐人生、和睦家庭、和谐企业”的文化建设目标。

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每年在众多企业纷纷出现用工荒的时候,亨达股份的职工返厂率始终遥遥领先,高达99.3%以上,为众多企业所艳羡。

亨达股份将中华传统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受到了海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

2013年2月17-18日,日本《读卖新闻》记者栗原守一行3人,现场采访并刊发了“节后工人返厂,董事长率高管鞠躬欢迎”的图片新闻,并重点报道了人本化管理的“亨达家文化”。

亨达用中华传统文化经营企业的新闻报道、“新春到、开工忙”等为主题的新闻图片,先后被国内外重要媒体转载报道。

著名营销学专家、北京大学客座教授葛树荣,对“亨达家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研究后,做成了教学案例,带到了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BA教学班,引起了国内外许多企业家和专家的关注。北京大学EMBA外企教学班,已把亨达作为其重点的学习考察对象。2014年4月19日,26位日本企业家,组团到亨达学习,考察和谐劳动关系的经验,研究如何将文化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他们表示,亨达把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有机结合,探索出的以人本化管理为核心的“亨达家文化”,具有全球意义。

近年来,上海申通快递、日本百利达商贸有限公司、广东省东莞企业家代表团等200多家国内外单位,8万余人次先后慕名来到亨达股份参观、学习和交流。唐山市施尔德食品有限公司甚至主动与亨达结成了对子,借鉴亨达经验,用孝亲文化教人育人,劳动关系大变样,企业面貌焕然一新。

发愿做好两件事

30年来,亨达股份已经由一家籍籍无名的小作坊,发展成为中国大型的民营企业集团,创建了亨达、动力足、阿迪丽娜、克劳迪、奈奢、孝亲鞋等众多品牌。在这些众多品牌中,王吉万最“偏爱”的无疑是亨达·孝亲鞋。

他毫不避讳地说,其他品牌是正常的商业模式的产物,背后缺乏传统文化作支撑,而孝亲鞋,却是亨达股份践行传统文化的产物,也是弘扬孝亲文化的载体。

亨达人认为,悠悠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释道文化,儒释道文化的核心就是孝亲文化。在亨达,“孝”被视为亨达家人之根、亨达家人之魂、亨达家人传家宝、亨达家人的本分。用王吉万的话说,孝敬爸妈就是敬天,一个不孝敬自己爹娘的人,去孝敬别人的爹娘,去对别人低三下四,这人肯定是个虚伪的人,而虚伪的人不可能做好事。

nlc202309020512

在亨达,孝亲文化最有力的践行者当属亨达股份副总经理单玉萍。多年来,她发心发愿做好人生两件事:一是为天下父母做好孝亲鞋,二是弘扬传播中华传统德孝文化。

自2011年以来,单玉萍结合自己的家庭、企业的发展,应邀义务到祖国大江南北讲授道德文化,其授课题目有《笃行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精神文明家园》、《敦伦尽分家和业兴》、《修好女德和谐家庭》、《人生第一课伟大的母爱》等。其授课足迹北到黑龙江的漠河市、南到广西的北仑港。先后在云南省政府举办的道德大讲堂、辽宁省海城法院系统、吉林省梅河口市女德班上授过课,累计200余场,听众达20余万人。

自2012年开始,她又在即墨市亨达老厂区内,组织专业队伍,成立了亨达德孝学堂,并亲任校长,每年面向社会,利用学生暑假先后举办了4期、每期7-10天的全封闭、免费的暑假少儿传统文化夏令营,先后有近400名学生参加了培训学习。她先后聘请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田秀英母子、全国十大孝子王凯兄弟、当代孝子王春来警官等全国著名大德老师来到亨达授课,组织亨达和社会义工前来服务,个人累计捐款捐物10余万元投入到德孝学堂。她说,不能让孩子们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首先不能让孩子输在人生道德的起跑线上。

为此,单玉萍经常是嗓子嘶哑了,还要讲课;感冒打着吊瓶,也不失约。她不遗余力地宣传着孝亲文化,严重的时候嗓子几乎不能发声。作为孝亲文化的载体——孝亲鞋,更是倾注了她的心血。

孝亲鞋的LOGO,是一幅孝女给慈母洗脚的抽象图案,以朱红色的心形中国印构图。这个感动了无数人的LOGO,就是以单玉萍与亨达股份的创始人、单玉萍的母亲泮瑞兰为原型的。

看到母亲由于常年十几个小时的站立劳作,身体每况愈下,最后病情恶化到置换人工膝关节的地步,单玉萍内心充满了愧疚和自责。她发愿要为妈妈和天下父母研发制造出一款安全、防滑、减震、轻便、舒适的鞋子,让母亲和天下的父母亲不再因鞋滑、鞋硬而导致身体受伤。

她带领着亨达的研发团队,倾尽自己33年做鞋的经验和智慧,经过充分研究,终于研制出了全国独创、中国首款,具有8层底材、8种功能的孝亲鞋。

采用“善缘营销”的微利模式,鞋盒中给父母的一封信、爱心卡,赠送的鞋垫、鞋拔子……在这些细微之处,我们看到的是企业担当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2014年5月4日,经过专家评委的认真评审和科学认定,孝亲鞋申报的传统制作工艺项目,凭借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被成功评定为即墨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工艺范畴,开启了孝亲鞋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新里程。

在很多消费者眼中,孝亲鞋已不仅仅是一件制作精良的商品,更是孝敬爸妈最好的礼物,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递者。自去年5月份成功面世以来,孝亲鞋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股孝亲之风。

王吉万预言,孝亲鞋很快会超过亨达其他品牌的总规模,在做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接下来的一到两年,孝亲鞋的销量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但他表示,亨达宣传孝亲鞋,不是为了销售而销售,不是为了销售数字,“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载体,向全社会宣扬孝亲文化。孝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核心。”

然而,亨达领导层也认识到,持之以恒地践行传统文化并不是件简单的事。一方面很多人不理解、不认可传统文化,还有一方面是在践行过程中,员工又往往达不到他们要求的标准,效果不甚理想。

分享心得体会是亨达多年来的“保留项目”,王吉万要求他们分享时不能夸夸其谈地讲理论,必须谈出切身体会。但有的员工说不出体会,只能对着讲稿干瘪地念,缺乏感情。这时,他会问员工一个问题,你回家给不给父母洗脚?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具体行动,让员工把孝亲文化落到实处。“不能只喊口号,必须落地。”

摸索中他认为,学习、弘扬、践行传统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长期熏修。要做好传统文化,必须坚持把传统文化大讲堂与办培训相结合,企业培训与家庭教育相结合,领导带头和员工要求相结合,工作与生活相结合。

做任何事情都有困难,亨达股份的文化转型也不例外。对这家30年企业而言,文化转型也只是近些年的事情,还处在进行时,还有许多传统文化的精华需要梳理和完善。然而,既然找到了传统文化这一企业之“道”,王吉万和亨达人就会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不仅把它用在企业经营之中,也会做出更多更好的像孝亲鞋那样的文化产品。

山西转型综改试验进行时 第3篇

在山西工业领域, 转型综改试验也如火如荼。按照“总体方案—实施方案—年度行动计划”的滚动实施办法, 山西省经信委投资处认真研究山西省综改《总体方案》、《实施方案》、《2013年行动计划》, 借鉴沈阳经济区等综改经验, 牵头起草了《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工业领域实施方案 (2013-2015) 》、《山西省经信委转型综改试验2013年行动计划》, 思考解决的机制、推进的措施, 探索先行先试的做法, 并按照现状、思路、目标、行动计划、时间节点、保障措施等部分进行深入研究、细化梳理, 分别起草完成了12项工作方案。这些方案的编制突出了实践性和操作性, 体现了具体化和数字化要求, 从健全技改机制、指导市县、省部对接等方面进一步探索了先行先试的做法和工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发展出题目, 改革做文章, 这是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核心和主题, 也是山西工业领域转型综改试验的动力和源泉。2013年, 省经信委牵头推进重大改革与部门专项改革, 并实现新的突破;

作为综改试验区建设的支撑, 针对中国 (太原) 煤炭交易中心对于山西的地位以及作用, 制定了提升中国 (太原) 煤炭交易中心功能的实施方案, 全力做好交易中心功能提升这个重大事项的牵头工作;

在今年这个山西省政府确定的“项目推进年”中, 重大项目充分发挥了“抓手”的作用, 通过建立委内资金统筹机制、负责人包干联系机制等加快了省综改重大项目的落地、开工、建设;

此外, 为更好地指导各市推进四化同步发展, 认真开展了指导各市四化同步顶层设计和指标设计, 并编制完成了工作方案, 安排部署了四化同步具体工作任务, 指导各市开展工作……

一直以来山西工业系统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市场为导向, 以循环经济为基本模式, 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行动计划》的要求, 先行先试, 创新机制, 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加快落实实施方案的内容, 推进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在整个转型综改过程中综改亮点纷呈。近期, 省经信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山西省工业领域转型综改试验有关工作的通知》, 要求各单位要进一步创新工业管理方式和手段, 积极探索工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不断推进工业领域转型综改试验。同时, 对牵头事项和任务进行了明确的分工。

票据印刷转型升级进行时 第4篇

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商业票据印刷分会年会是这一领域发展的风向标。在2014年的票据年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司长王岩镔再次鼓励票据印刷企业努力探索转型升级创新路径。

针对企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问题,票据年会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陈彦给出了具体思路:在转型过程中,行业的整合者应专注于无法外包的核心能力,建立创新分工整合生态(分工清楚;利益与共、多赢;合作方式简单易行,各负其责),而被整合者则应专注求精,做到技术领先,以形成规模成本优势,并保证稳定的产品质量和货期,以使自身值得信赖。

在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转型升级方面,中国印协常务副理事长张双儒给出了具体范例:重庆远大印务打造“互联网信息数据运行服务商”,宜昌大昌发打造“印刷行业互联网综合运行商”,广东天章以改革创新促多元经营等。

针对近期业界极为关心的网络(电子)发票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征管和科技发展司处长翁泉惠在票据年会上给出了一组数据:2013年全国使用网络发票的纳税人达到452.56万户,较2012年增加58%;开票数量38.31亿份,较2012年增加140%;开票金额19.55万亿元,较2012年增加78%。

网络发票的推进为电子发票的推广铺平道路,而电子发票的铺开又必然导致票据印刷企业的发票印刷业务大伤元气。不过面对这些变化,我们也不必过于忧虑。正如王岩镔司长在票据年会上所说:“在参与推荐电子发票互联网平台开发试点工作过程中,行业一定会出现变化,一些企业会由原来以商业票据印刷为主,转型成为以大数据平台为主的互联网信息综合服务商。但无论如何变,企业只有坚持科学思维、创新思维,在发展中审时度势,知己知彼,全面衡量,才能克服困难,找到转型升级的方向,实现持续发展。”

媒体转型进行时 第5篇

2015年7月6日, 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在明确“互联网+”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保障支撑的同时对重点行动提出了指引。其中“互联网+”协同制造成为了重点之一。

2015年12月14日, 工业和信息部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行动计划 (2015-2018年) , 再次加速“互联网+”的落地。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 让“互联网+”成为了国家级战略, 全国各地各种“互联网+”联盟纷纷组建, 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热潮。

2016年5月4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此次常务会议提到, 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推进“中国制造2025”, 是深化结构性改革, 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展新经济, 加快“中国制造”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举措。

2016年5月20日,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部署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协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 加快制造强国建设。

利用多元知识库进行数字化转型 第6篇

随着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 读者的阅读形式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用户个性化和可定制化需求越来强烈。数字内容颗粒化、出版服务定制化的数字出版特征要求出版单位需针对内容进行结构化组织和管理, 实现多形式、多渠道的发布, 进一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快速形成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产品。

为了满足市场, 出版单位出版模式现已以数字出版为主。但由于长期固有的出版观念等的固化, 在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 问题频出, 因此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中需认真分析现状, 找准问题, 有备而行。

1 数字出版的模式

国内外出版单位开展数字出版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以电子书为主要出版形式的单品种服务模式

电子书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 发行平台日益增多, 各种终端阅读设备不断创新, 对音视频的支持使内容表现形式不断增强。

(2) 按需印刷服务模式

与传统出版流程相比, 按需印刷服务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库存, 减少浪费, 特别是针对印量少的书效果明显。

(3) 以数据库出版为主的知识服务模式

近年来国内外知名的大型出版集团纷纷建设知识库, 借助“数据库+印刷品”模式扩大市场, 数据库出版已成为一种成功的数字出版模式。

(4) 在线知识服务模式

知识服务是指从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资源中按照人们的需要, 有针对性地提炼知识, 并用来解决用户问题的信息服务过程, 它是一种面向知识内容的服务。

2 数字出版转型面临的问题

针对传统出版单位而言, 数字化转型是一项艰巨和迫切的任务, 在前进的道路上存在种种问题和困难,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统一的数字出版相关行业标准规范, 无法实现内容直接交换与重组。

目前, 我国出版行业还没有完善统一的数字内容的结构化标准, 这给内容交换、重组再利用、面向不同载体发布等操作带来很多障碍。因不同的发行平台和阅读终端对内容格式的要求不一致, 出版商为适应多渠道发行, 经常需要对同一内容进行多次转换, 其结果就使工作流程变复杂, 并出现大量不必要的内容重复。此外, 对各种版本内容的更新也损害了信息传递的精确性和可靠性。总之, 这种情况导致了精力的加倍付出, 也使出版商无法在各种平台上提供高品质个性化产品。

(2) 缺乏完善的专业知识分类体系, 无法满足细粒度个性化服务的知识组织需要

在开展基于知识服务的数字出版中, 出版界还没有建立起符合中国出版领域的知识元分类体系。传统的办法是借助中文主题分类法, 但主题分类法对于知识主题之间的关联关系和专业领域的特殊性描述远不能满足出版商的数字化需求。

(3) 缺乏内容结构化处理过程中的自动化技术手段, 造成大量非结构化文档资源处理成本高。

传统出版单位经过多年的发展, 积累了丰富的资源, 这类资源大都以原始图书存储, 在开展数字出版业务中, 需要进行结构化标引。这种标引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带来了资源建设投入大、周期长、成本高。同时由于原始文件的格式不同, 没有统一的规律可循, 给自动转换带来众多困难。

(4) 缺乏兼容传统出版流程的数字内容制作与管理工具, 无法对传统出版流程实现有效的数字化改造

传统的编、印、发流程是针对纸质出版物设计的, 不再适用于结构化内容的管理以及跨媒体、多渠道、多形态出版服务。如何使出版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更加合理并满足数字出版要求, 是需要不断探索的。

(5) 缺乏内容多形态同步生成支撑技术和有效工具, 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跨媒体多终端阅读应用需求

读者在PC和移动终端阅读多形态数字出版物, 造成数字出版物的形态多样, 各形态格式和描述能力差异很大, 不同形态的数字出版物都拥有着各自的用户群体, 这出版商数字出版物的制作和发行带来了很多问题, 例如出版商为了提供不同形态的数字出版物, 需进行多次重复加工编排。而当前的相关技术研究和应用实践远远不能满足电子书的跨媒体多终端应用需求, 这就需要研究多形态同步生成技术并进行技术应用, 以提高生产效率, 满足不同的阅读需求。

(6) 缺乏个性化按需服务平台, 无法满足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创新的需要

数字化的发展对传统出版商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拥有大量优势资源的国内大多数出版商, 没有合适的服务平台来开展个性化的服务, 以适应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与技术提供商、平台运营商的竞争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根本的原因在于资源难以集中, 资金投入不足, 难以找到适合的商业模式。这就需要传统出版商在数字出版产业的大发展、大整合过程中结合内容资源、技术平台和用户需求不断的创新商业模式。

3 利用多元知识元进行问题解决方法

3.1 资源收集整理, 建立多元知识库

传统出版商, 一般均拥有数十年的资源沉淀, 可归类的资源很多, 我们可以将结构化处理的知识元分门别类, 进行主题化管理, 从而形成多元化知识库。

以民族文化资源为例, 民族文化知识元可细分以下几个类别:

民间文学类:民族神话、古史歌、英雄传说、名胜传说、爱情传说等。

民间舞蹈类:民族舞蹈主要是依附在各民族的祭祀性、祈愿性、丧仪性活动中, 表现形态各异。

戏剧曲艺类:我国民族众多, 戏曲内容丰富, 可分类的资源更多, 比如花灯戏、侗戏、布依戏、彝族撮泰吉、傩戏等。

传统手工技艺类:民族工艺系艺人代代相传, 比如蜡染技艺、吊脚楼营造技艺、芦笙制作技艺、银饰锻制技艺等。

民俗节令类:各民族因为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及生活习俗, 因而也有各自的节庆活动与风俗习惯。比如苗族鼓藏节、布依族查白歌节、苗族姊妹节、侗族萨玛节等。

3.2 以多元知识库为基础, 利用动态数字出版技术, 建立多渠道投送平台

近年来, 基于数字出版物的信息服务逐渐向专业化、个性化、定制化和智能化发展。用户不再满足简单导航、浏览和检索等功能, 更希望知识库能够提供问题答案和相关主题信息。为满足用户深层次的需求, 须改变现有的知识库组织方式, 细化知识粒度, 增加语义描述, 建立基于知识元的分类体系, 加强知识元之间的可视化关联。

为满足读者跨媒体、多终端、个性化阅读的需求, 需对内容进行有效的结构化描述和标记, 以便通过不同的版式自动、准确地发布。一般建立投送平台我们需要研究的方面有:研究面向传播领域、基于知识单元的分类体系和动态出版标准;研究满足资源采集整理、编辑加工的工作平台;研究建设多元知识库的方案;研究集成动态出版与多渠道投送平台的方法;研究如何开展基于新兴服务业态的动态数字出版方法。

4 总结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策 第7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随着“互联网思维”的深入,新兴媒体的“即时传播、平等和互动交流”等特点,逐渐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受的模式。新媒体关注用户体验,重视用户的独特性和参与性。

融合共赢新趋势

移动化趋势

2013年,我国网民中手机网民比例为81%。2014年6月,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预计到2017年,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接近6000亿元。

YOUKU实行了“多屏合一”战略,率先使用了“云记录”技术,用云平台实现“多屏合一”,布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实现内容和品牌的跨屏联动。淘宝的移动支付额逐渐超越PC支付额,就是因为它界面简单,操作方便。

社交化趋势

社交化通过各种渠道来实现。比如微信公众帐号、新闻现场、拍客、社交媒体、微博等。现在的模式基本上是广告、增值服务、用户购买虚拟产品、付费调查问卷、第三方APP应用服务;未来的趋势是企业商城、精准广告匹配和个性化广告服务。

除了上述特性,新媒体还有轻量化、数据化、穿戴媒体等诸多特征。这无一例外地对传统媒体产生强烈冲击。那么,传统媒体该如何应对呢?

一方面,传统媒体可以尝试嫁接新媒体。

以《新周刊》开设新浪微博为例,它实现了以下几个效果:

第一,有效提升《新周刊》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第二,通过微博的引导,使部分老读者回归杂志,提升发行量。第三,借助《新周刊》的影响力提升杂志微博平台价值。

传统媒体嫁接新媒体的其他案例还有:PC端搭建网页进行发布,比如《纽约时报》的付费墙,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免费午餐+付费诱惑=超出预料的订阅量。订阅收入首超广告收入。

另一方面,除微博外,传统媒体应在微信平台上有所建树。

事实上,在微信平台上,传统媒体已认识到,如果只是将内容单纯地改变包装,是不能实现新媒体载体的价值的。因此,现在的传统媒体已不仅仅将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简单地看作是资讯平台,而是已经在移动支付、拍卖产品等领域进行必要的探索和尝试,并颇有建树。

转型升级策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出版行业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不容回避。因此,我们首先要厘清新媒体的利弊,保持独立性,看到现象的本质。其次,对于新鲜事物,我们不能排斥,而要学习了解,潜心研究并积极实践。

事实上,传统出版有着诸多的优势,比如文化传承优势。如何将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和资源优势与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和传播优势融合发展,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在任何时代,对任何行业来说,人才永远是第一位的。传统出版转型升级也是对人才的转型升级,这既是思想上的转型,又是实践中的转型。因此,可考虑以下人才解决方案:

一是学习网络出版实际操作流程。传统出版社申请网络出版许可的同时,积极配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培训网络编辑,使本社的编辑同时具备传统编辑和网络编辑的素质,为将来转型做好人才储备。

网络编辑初期要学习的是图片处理、网编HTML代码操作、更新网站内容、发布文章。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逐渐熟悉网络平台的产生,每一条讯息后面都包含了哪些操作及理念。这样的思维可以使编辑与互联网更加贴近,使用起网络来更加富有感情,从后台到用户端的流程好像就在眼前,这种亲和力可以给编辑们以创作灵感及商业启发。

二是学习网络版权及出版法规。传统出版的界定是复制及发行;那么什么是网络出版?什么是数字出版?传统出版物的界定是载体的界定,网络出版物的界定是内容的界定,比如网络新闻、视听节目、网络游戏等。

作为由传统出版社转型的网络编辑,要在充分利用自己传统优势的同时,加深著作权、著作权法的知识和意识,厘清信息网络传播的专有使用权和非专有使用权,它们各自的优势及缺点。通过案例,对同行同业所遭遇的新媒体的冲击理念更加清楚,会对自己的工作有借鉴作用。

三是学习已经转型的媒体案例。每个传统媒体情况不一样,因为受限于体制、理念、配套、人员、技术、资金等多方面因素,数字出版的水平和阶段也不一样。相互学习,可以使我们利用前车之鉴少走弯路。

论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转型 第8篇

当今社会, 经济与科技相互迅速发展, 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人们不再只能通过报纸了解需要的新闻, 电子设备的全面普及使得人们进入了信息时代, 网络等让人们能够不出家门就得到很多的有效的新闻信息, 并能参与自己有兴趣的新闻话题探讨。这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从概念上来讲, 媒体只是信息得以成功传播的媒介, 也可以说成是一个宣传的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能够让人们得到信息。过去人们得到新闻信息等主要是靠传统媒体的存在。我国的传统媒体主要是指广播、电视、报刊等。

新媒体是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新的信息传播、宣传的方式, 能够最大限度地让人们获得所需的信息。这中间最重要的就是传播技术的发展等, 新型的传播媒体主要是和网络有关的, 如宽带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通过新媒体, 人们能够更加快速地得到最新消息。

二、传统媒体的特征

经过研究分析, 总结出传统媒体主要有下面几个特点:

第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 新媒体的受众方面一直不断地变化着。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单一的报纸等已经转化成报刊、电视、广播。传统的媒体对消息的宣传局限非常大, 不仅仅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还由于其传播方式, 受到了非常大的主观因素的影响。话语权不是开放的, 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一般的群众根本无从参与进去, 传统媒体的等级观念非常严重, 它很容易让群众产生距离感。

第二, 在传播机制上, 传统的媒体只是点对面的传播方式, 信息传播的话语权只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媒体是他们的控制工具, 信息的传播限制过大。

第三, 在盈利方式上, 传统媒体主要有两次的盈利:一次是将新闻通过媒介当作产品售卖与观众;另外一次是通过商家给自己宣传, 将播放点卖给商家, 以广告播放的形式出现。

三、新媒体的特征

经过大量的研究分析, 总结出新媒体的主要特点, 为以下几点:

第一, 与传统媒体非常不同, 新媒体在受众方面非常自由, 它不是一个人或是少数人能掌控的, 它是受众与大众的, 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 比传统媒体更加受人们的欢迎。新媒体可以说是代表了一种平民文化。

第二, 在传播方式上, 新媒体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不再是传统方式的点对面传播, 而是扩展为面对面的传播, 任何有兴趣的人都能够通过互动的方式参与新闻话题的探讨等。其中网民占据着非常重要的部分, 具有一定程度的话语权。

第三, 新媒体为了盈利, 第一次使用了交叉补贴, 也就是不付费的补贴是由付费的给予一部分。新媒体也有部分的业务是无须付费的, 比如通讯或者搜索这类一般的业务。当然, 广告主会采用第三者收费的方法, 也就是出售虚拟的资产。除此之外, 也可以在其他的在线业务, 比如付费游戏、产品收费等获得资产。

四、新媒体时代我国传统媒体的转型策略

最先, 在新媒体时代, 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逐渐消逝, 也可以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媒体在传播方面出现了落后, 因此大部分的民众不再选择。有具体的调查显示, 在2010年的新媒体就已经多达100亿台, 因此传统的媒体只有少数的消费群体和读者会选择, 大多数传统的媒体无法与时俱进, 更无法与新媒体竞争,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 消逝在洪流中。

另外, 也有部分的传统媒体会开始转型之路, 本人认为转型的方面具体如下:

第一, 传统媒体开始尝试与新媒体合作。例如, 我们在如今社会中可以通过新媒体看到很多关于传统媒体的推广和宣传。具体例子是CCTV的宣传方式, CCTV在微信、微博、网站等众多知名的新媒体上传播关于自身新闻的消息。传统媒体想要在新时代有重生就必须学会与新媒体相互合作融合, 展现新的风采。

第二, 传统媒体创作自身的电子版。传统媒体大多是使用纸质传播, 这种传播导致发展十分艰难。如今很多的杂志报纸开始尝试电子版, 这种新媒体的运用使传统媒体有了更多的传播方式。《中国国家地理》就是制作了自身的电子版。电子杂志的产生使大多数的杂志走上了电子版的道路, 舍弃了以往的纸质版, 并且这种方式也确实取得成效。

第三, 全媒体是这个时代的标志。全媒体的概念是针对传播的中介和途径而言, 具体是多类媒体的总结, 如广播、报纸、手机、网络、电视、户外视屏与电子报刊等。全媒体的特点是立体化, 它是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传播, 其中传播介质也是多元化, 这使得传播越来越便捷与进步。

五、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 传统媒体想要在未来顺利发展就必须做到成功的转型。传统媒体在转型期需要注意很多的细节。例如, 与新媒体融合时要注意与时俱进, 开发适宜的新媒体产品。在与时俱进时要保持理智, 时刻注意新媒体的传播主体和途径的变化。如果缺少这方面的认识, 很容易造成制作与市场不符的落后的产品, 这也导致新产品容易被淘汰。这就是传统媒体需要注意转型的原因。传统媒体为了在现今增强竞争力, 必须要与新媒体融合, 从而使自身的影响力增强。传统媒体要从新媒体中吸收养分, 看见自己的不足, 建立完整的商业模式。传统媒体在增强自身影响力的同时, 要尽快适应转型后的变化。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进入经济迅速发展时期, 科技也在飞跃的进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这种发展更明显。进入互联网时代, 全球经济信息化, 网络已经占据了人们日常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互联网让世界开始互相交流。人能通过这种文化经济的交流, 相互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认知。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飞速发展的状态, 尤其是对新鲜事物的接纳程度越来越高, 其中新媒体的出现就是一个新鲜的事物。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意识到了自己所处的现状, 如何改善这种现状是传统媒体目前最重要的目标。本次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想对比, 找出他们各自的特点还有不同之处, 从而使得我国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 成功地改革转型。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传统媒体,转型

参考文献

[1]李人杰.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10) .

史无前例的转型“进行时” 第9篇

汽车情怀

从1982年进入汽车制造领域开始,海兹曼教授已经深耕汽车圈三十余年,对于这个行业,海兹曼教授拥有很深的感情。现在,大众汽车正致力于从汽车制造商转变成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移动出行解决方案提供者,这对于大众汽车以及海兹曼教授本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且具有战略意义的。

当前,国内的二手车业务与欧美市场相比仍然远远落后,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国的二手车市场,海兹曼教授表示,大众汽车还将与其长春和上海的长期合作伙伴共同组建一家全新合资公司,并携手优信集团为快速发展的二手车市场共同打造虚拟平台,全方位服务消费者。

海兹曼教授指出了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几大趋势,既包括网络约车,分时租赁,也包括电动汽车领域的发展,而大众汽车则致力成为未来移动出行领域的先驱。

崭新契机

对于日前奥迪与上汽即将达成合作的新闻,海兹曼教授笑谈道,目前奥迪已与一汽-大众启动新的十年规划,过去二十五年间,一汽-大众成功实现双赢模式的增长,盈利满意,不断在中国追加投资,位于青岛、天津的两家新工厂都在规划建设之中。

就中国整体车市来看,今年整个市场实现了不可思议的高增长,这样的增速令人欣喜。之所以中国的车市有如此迅猛的增长,有一部分原因是中国政府推出的1.6升及以下车型购置税减半这一利好政策。这一举措对于未来车市的增长,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海兹曼教授十分看好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从中期角度来讲,对于中国业务也抱有十分的乐观态度。

目前,新能源车与传统汽车相比,在价格方面还是有较大差距,政府的介入特别是补贴尤其重要,但海兹曼教授本人仍然对于新能源车发展态势保有乐观态度。他认为,随着新能源车市场的快速增长,规模经济效应将会逐渐体现出来,新能源车的价格与传统内燃机汽车的价格差距将越来越小。从技术角度来说,电池成本也在不断下降。其实,纯电动车成本大半在电池上面,现在是如此,未来也是如此。因此,纯电动车、新能源车由于电池成本下滑态势,价格也将逐步降低。

此外,传统内燃机汽车的价格也可能逐渐攀升。比如说,随着排放标准日益严格,“国六”标准出台后,可能会促使汽车生产企业成本增加,从而拉高传统内燃机汽车的价格。总之,由于上述因素,新能源车的价格与传统内燃机汽车的价格鸿沟将逐渐缩小,并有可能迎来拐点。而且,除了成本因素之外,其他因素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比如在北京对传统内燃机汽车限号限行的背景下,消费者也可能越来越多地倾向新能源车。

可以看出,中国市场对于新能源车的需求增长比较快,但市场基数相对比较小。通过大众汽车集团旗下所有品牌与多年科研力量的积淀,大众集团可以在未来推出全产品线的纯电动车型,从而成为电动汽车领域的先驱。正因如此,2020年,大众集团的目标是在中国的新能源车年销量达到40万辆,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将达150万辆。

2025战略

全球产业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大众汽车集团必须积极应对以确保业务的持续良好发展。在中国,集团品牌拥有强有力的领导团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对于这一团队,海兹曼教授也是赞不绝口。正如冯思翰博士、魏永新先生,或是韩麦安先生,他们几位分别是推动大众品牌、奥迪品牌、斯柯达汽车前行的重要力量。

对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来说,“2025战略”当中的重要一环就是数字化。数字化本身涉及几个方面,包括车联网、移动出行服务、工业4.0。工业4.0所涉及的数字化生产环节、办公和后勤部门,乃至在整个企业的经营上实现数字化。

海兹曼教授也在采访中透露道,大众集团与江淮的合作方向将是纯电动乘用车。与江淮的合作以及经济型车型的推出,都会为未来的汽车共享提供坚实的车型基础。而刚才跟大家所介绍的合作伙伴关系,已经不仅仅是商业伙伴的关系,而是迈向全方位的合作,在车联网,在移动出行服务领域打造全新的空间。

大众集团正在进行着一次史无前例的转型,从汽车制造商转变成为一个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移动出行服务提供者。海兹曼教授将与他的伙伴们一道,同行在这场转型升级的高速公路上。

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媒体转型 第10篇

习总书记在2016年到主流媒体调研时,要求报纸一方面要遵循市场规律,满足受众需求;另一方面,作为舆论导向的主阵地,报纸还要承担文化使命的社会责任。因此,在新媒体冲击之下,传统化教育媒体也应该认识到自身发展存在的不足,抓住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较大机遇更新发展的方向,实现报纸和新媒体之间的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真正用两条腿走路。

二、初探新媒体对教育媒体的影响

当前新媒体对教育媒体的实际影响主要是集中在两方面:其一影响为机遇。现今,全世界均已经进入新媒体社会,从一定程度上讲,这对于传统化教育媒体如报纸等带来了较大发展机遇,而新媒体方面的快速化良好发展,尤其是其具备的开放性更对教育媒体带来了启发。例如,新媒体下传统化教育媒体可以将传播渠道良好拓展,当前新媒体中微博实际用户达到了15亿之多,所以传统化教育媒体也可以将微博引入其中,进而实现线下教育媒体与线上教育媒体的充分性有效结合。而建立在新媒体影响之下的传统化教育媒体,也更加能够走进社会大众群体中,这对于教育媒体发挥受众引导作用、教育作用起着积极的影响。

其二影响为挑战。具体来讲,在新媒体的环境之中,教育媒体虽然有良好的机遇,可以继续发展,但新媒体对教育媒体来说有着非常大的挑战。这些挑战使人们在进行教育的时候,日渐忽视传统意义的教育媒体,而看似可以保证教育的效果,实际上学习人员只能短暂记忆知识。第一,如今人们非常重视新媒体,因为依靠网络软件可以随时地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事情,而教育媒体并不能做到这一点,仍然要提前准备或现场书写,改变其内容非常困难,所以人们现在逐渐忽视了教育媒体。第二,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获取消息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新媒体可以随时地查询各种消息,传统媒体却不行,最快也要隔天才能够了解消息。面对这两方面的挑战,媒体教育必须进行改革。[1]

三、探析基于新媒体教育媒体转型发展建议

(一)教育媒体要继续做强深度报道,提升影响力

传播媒介格局的变化,一方面影响了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另一方面逐渐改变着媒体对于社会的解读方式。碎片化的信息在新媒体时代反而成了主流,因此,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时下,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养成,使得人们很难再静下心来读长篇的新闻,更多地习惯刷微信、微博,甚至很多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朋友圈。然而,在一个变革的时期,人们会做各种各样的尝试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但在新媒体携带纷杂信息而来的“速食品流行”时代,仍需要有一部分人坚守在新闻的阵地上,以深度优质的内容为盾牌,高擎新闻理想的大旗。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深度报道依旧是其必须掌握的一张王牌,只是在媒介融合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早已成为过去式,优质内容也必须拥抱新的传播形态。所以,必须明白深度报道要与时俱进。

(二)教育媒体要推陈出新,走融合发展之路

在新媒体时代,针对不同介质的媒体受众,新闻媒体必须适应受众的阅读习惯,如手机用户偏爱碎片化、随时性的阅读,因此长篇累牍的深度文章,必然会使用户的阅读体验下降。我们要通过革新传播方式,主动适应大众传播模式的新变化、新格局,全力打造全媒介、全流程的立体传播圈,实现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终极目标。要将资本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平台优势,形成适应分众化、差异化受众的新的传播能力,全面推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聚集不同的平台,形成整合传播的传播力、影响力。鉴于此,教育媒体在进行转型和创新上,要通过视觉化、数据化、互动性、超文本等新媒体的技术的计入,生产适合移动终端N次传播的传播样态。此外,在目前大众比较习惯的微信和微博平台,实现报纸和新媒体之间的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真正用多种方式谋求发展。

(三)教育媒体要承担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赢得积极的社会效益

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要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勇于创新、勇于变革,利用互联网特点和优势,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习总书记这样说:发展到新媒体时代,新闻已经由单向变成了双向互动。和其他都市媒体不同的是,教育媒体要积极宣传“正能量”,积极发现先进人物、先进事迹,鼓励教育工作者向其学习;对一些价值取向不正确的言论,教育媒体要予以批判,以导正社会风气为己任,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将一些空穴来风的流言消灭在襁褓之中;对于一些具有争议的教育界事件,教育媒体要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进行分析,不要用主观性过强的言论误导观众,维持教育媒体的客观立场。

四、结语

新媒体实现了较强较快的良好发展,这对于传统化的教育媒体则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当前,并不能将传统化教育媒体完全摒弃,而传统化教育媒体也不能完全照搬新媒体相应发展道路,而应结合自身当前状况,从内容出发,做强深度报道,走一条不同于碎片化阅读之路。针对不同类型的受众,还需要推陈出新,创新方式,转变思维,走融合发展之路。作为教育媒体,还要积极传播正能量,维持教育媒体的客观立场,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邢燕.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新闻媒体的转型发展——以东广新闻台的创新实践为例[J].视听,2015(02):38-40.

上一篇:合同违反下一篇:项目施工的前期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