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卫生装备范文

2024-06-16

应急卫生装备范文(精选9篇)

应急卫生装备 第1篇

近年来,为检验军事卫勤工作成果,提高应对处突、反恐、局部战争等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能力,增进中外军事交流,我军各种形式的卫勤保障演练和应急保障行动逐渐增多。卫生装备(以下简称“装备”)作为演练和应急保障的装备核心,在其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能否及时修复装备在展开、运行中出现的故障,保证装备的良好工作状态,将直接影响行动效果,也是对卫生装备维修人员的重大考验。

装备应急维修不论从保障对象、人员设备、工作环境、信息交流还是时间要求上,都与日常维修有很大区别。把握其中异同,有针对性地进行应急保障准备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能和装备修复率。总后卫生部药品仪器检验所本着“姓军为兵”的服务宗旨[1],积极适应部队战斗力提升和自身能力建设需要,先后参加了多次应急维修保障任务。特别是在汶川地震卫生装备抢修、中国与加蓬医疗救援联合行动等大型活动中,组织人员进行卫生装备安装、培训、维修,为装备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历年成功经验,对比平时装备维修,对装备应急维修保障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2 装备应急维修保障特点

卫勤演练等应急行动是一种贴近实战需求的装备工作形式,特点是装备品种多、数量大,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强度大,技术支持不足,维修人员有限,零配件供应不便,装备维修难度较大。

2.1 品种多、数量大,结构和工作原理差异明显

“九五”以来,随着野战卫生装备的不断发展,卫生装备品种和质量都得到了极大提升,涵盖了卫生技术车辆、急救装备、手术设备、特诊装备、检验设备、消毒防疫装备、理疗装备、箱囊装备、宿营装备及其他保障装备等上百个品种。根据卫勤演练、应急保障性质和规模的不同,装备从几百台/件到上千台/件不等,数量巨大。

根据用途和设计思路不同,装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差异非常大,既有监护仪、呼吸机等高度集成的电子设备,也有野战病床、便携式净水器等纯机械结构装备;既有野战手术车、X线车等大型装备,也有便携式离心机、心电图机等小型装备。另外,卫生装备涵盖了电子、光学、影像、机械、制冷、自动化控制、医学等多个专业[2],学科跨度大,对维修技术人员的技能要求日益提高。

2.2 工作环境恶劣,故障发生率高

卫勤演练和应急保障行动区域环境一般比较恶劣,故障发生率明显升高[3]。主要体现在:路面颠簸,装备容易造成碰撞、跌落、刮蹭、连接脱落等机械损伤;温度过高(或过低)、温差大、湿度大等天气因素容易造成电气元件损坏、线路板短路、金属件的腐蚀、塑料橡胶件的老化或机器性能的下降;装备保存及工作环境密封性较差,沙尘、雨水、阳光等外部因素更易影响装备性能;供水、供气、供电等装备支持条件超过装备允许范围,易造成装备保护装置触发、过滤装置损坏、启动停止异常、内部管路堵塞等故障。以某行动为例,参演大型装备6台,因长途运输和多次装卸,1台装备门体凹陷、卡死,1台装备管路泄露,无法启动,故障率1/3;3台牙科椅的驱动轴均出现不同程度锈蚀;由于水质极差,便携式净水器过滤膜迅速堵塞,清洗频次大幅提高。

2.3 工作强度大,操作细节易忽略

演练及应急保障现场天气、环境恶劣,参训人员劳动强度大,始终处于疲劳作业状态,容易忽略某些操作步骤;加上个别演练为追求展开撤收时效性以及各行动单元时间节点上的整齐划一,人为要求减少某些操作环节。操作步骤和保养规程得不到全面落实,加大了装备的故障发生率。以一天模拟训练4次,一天8 h计,若持续20 d,则累计80次,160 h作业。很多装备满负荷持续工作,超过了设计无故障时间或工作次数,故障难以避免。如某行动为期1个月的训练中,使用的6顶帐篷累计折断帐篷杆14根,布面破损、撕裂5处。

2.4 配属的相关维修人员有限,现场技术支持不足

应急维修和日常维修最大的不同就是缺乏足够的维修人员、专业的维修作业环境以及检测维修设备和技术支撑条件。由于应急行动人员编制的限制,专业的卫生装备维修人员一般不超过3名,这与多品种、多专业的装备维修需求不相适应。而办公室维修人员众多、技术资料齐全,对不明故障可以查阅资料、协商解决;还可以借助全军维修信息系统进行专家咨询和厂家直接援助[4]。另外,维修工作间配备安装了大量的维修平台、固定设施和拆卸工具,各型检测工具齐全,便于对设备进行全面故障检修。应急维修现场基本不具备这些便捷的工作条件,大幅降低了修复速度和修复率。

2.5 零配件申领供应困难

卫勤演练和应急保障环境下无法依托维修单位自身强大的零配件保障能力,无法及时申领配件;加上携行能力限制,维修人员只能根据判断携带常规零配件或耗材,造成利用率低且不能充分满足维修需要。由于距离城市较远,零配件一旦不足,临时采购就会有较大困难。

2.6 修复时限要求高

卫勤演练中,很多大型装备只有一台,或每个任务小组同种装备只有一台,装备若出现故障,将直接影响训练、演习进度及流程,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予以修复。多数情况下,维修人员本身也是演习队员,需要参加日常训练,维修时间随之缩短。据统计,装备维修时间控制在2~4 h,基本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5]。

3 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工作实际,维修机构和人员通过积极筹备,注重现场协调和信息交流,提高快速修复故障能力,着力培养使用人员规范操作和保养意识,能够大幅提高故障修复率和装备完好率。

3.1 针对近年来新配发的卫生装备,提高维修保障能力

3.1.1 组织维修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

卫生装备的更新换代明显加快,一代、二代野战卫生装备相继配发部队,大量地方新型诊疗设备进入部队医疗机构。这既加快了部队卫生事业的发展,也提高了维修保障难度。与之对应的是,随着维修机构人才的新老更替,年轻一代检修保障人员逐渐成为各类演练演习活动的主角。新一代检修人员知识面较宽,但维修经验相对不足,处理复杂突发故障的应变能力相对缺乏。以我所为例,35岁以下维修技术人员已占到46.7%。因此,针对近年来新研及配发的野战卫生装备,组织维修人员特别是年轻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就显得越发重要。各单位可根据自身实际,采用驻厂培训、邀请专家培训、资料培训、培训班学习、自我学习等各种形式,有效提高人员能力。

3.1.2 注重野战卫生装备维修磨炼和经验总结

维修技术是一门需要长期学习、实践、思考、总结才能形成的业务能力,四者缺一不可,而实践和总结显得尤其重要。加强人员日常维修能力的培养是提高维修水平的首要工作,为此,可确定部分人员为应急保障基本力量,并初步区分保障装备的范围,保证人员精力与维修效率的最大化搭配;在日常学习、维修中加重业务量,并优先安排参加各类培训和演练活动,在实战中提高业务水平。注重技能考核和优胜劣汰,及时发现爱好维修、有维修特长的人员,并予以补充轮换。

3.2 强化行动前工作筹备,为应急维修保障打下坚实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行动前工作筹备和预案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全面了解掌握参演卫生装备品种、性能,合理进行人员搭配;把握行动区域环境,拟制便携足用的零配件、工具清单,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可为应急维修保障打下坚实基础。

3.2.1 全面了解掌握参演卫生装备品种、性能和相关技术资料

接受参演任务后,维修单位在保密的前提下可由专人联系了解需保障装备的品种、型号等信息,并据此确定合适的维修人员。参演维修人员重点收集保障装备的技术性能、配套耗材、安装展开、保养规范和常见故障等知识,对发现的知识盲点及时学习加强。若由于人数限制,分配了非本专业的装备,维修经验相对薄弱,则应重点攻关强化,并记录相关专家和厂家维修人员手机、办公等联系电话,以备应急咨询。

3.2.2 了解把握行动区域环境及可能的技术支持条件

了解把握行动区域环境也很重要。若行动区域在市区或市郊,交通、通信、生活相对便捷,则可获得一定的技术支持,配件补充也较方便;若行动区域在远离城市的封闭区域,则需配属专业尽量齐全的维修力量遂行保障。维修人员要做好艰苦生活和独立维修保障的思想准备,并考虑恶劣环境对装备的非使用损伤因素,尽量充分地携带工作和个人用具等。

3.2.3 拟制清单,筹备携行零配件、工具,制定科学的行动保障预案

根据上述信息,结合维修经验,依据“轻量足用”的原则,拟制参演装备特别是核心参演装备的维修零配件及工具清单,并申领或提请采购、携行或在人员就位之前发运到行动地域。根据行动规模、区域等特点,制定一份各种状况下的故障排除方案,特别是突发应急情况下的维修方法和技术支持方式;要着重保障重点装备、特色装备和与演习相关的装备修复,做到重点突出、保证大局,为整体演练效果做出切实贡献。

3.3 注重现场协调和信息交流,提高修复速度

3.3.1 注重行动现场与相关部门及人员的协调合作,创造较好的工作条件

行动现场是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对区域功能布局、交通、各级人员都不熟悉。维修人员到达现场后,应迅速熟悉装备分布和使用情况,了解行动具体负责人和装备维修分管领导情况,沟通请示其对装备维修保障目标、方式、重点及其他工作的具体要求;对维修工作量、装备使用观点等及时汇报;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及时沟通,争取相关人员对维修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创造较好的维修工作条件。

3.3.2 加强与使用人员和其他维修人员的信息交流,加快维修速度

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在外工作期间,要迅速熟悉一起工作的人员,了解他们的特长,对一时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要一起沟通协商,听取他人的意见和故障判断;询问使用人员装备的以往使用情况、故障发生时的状态和故障现象;条件允许的话,咨询相关专家和厂方意见,避免面对困难问题单打独斗,人为(荩荩下转第106页荩荩)拉长修复时间,应争取尽快想到解决办法,确保演练工作的开展。

3.4 强化应急维修能力,提高快速修复故障能力

卫勤演练以保证演练按时、顺利、圆满进行为最高要求,维修保障要服务于这个工作中心。面临演练进行的紧迫要求,对经过认真判断,确认故障原因复杂,无法在短时间内全面修复,或由于个别配件缺乏无法正常工作的装备,可考虑替代方案。首先,想方设法使设备运转启动或部分恢复功能,在夜晚等训练间隙再进行全面维修;若完全不能工作,需将设备收拢固定,防止发生其他故障或零部件丢失。

3.5 着力培养使用人员规范操作和保养意识,提高装备完好率

越是野外训练和高强度工作,越要强调规范操作和保养,这是防止故障发生的第一道防线。在训练计划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维修人员要及时发现并制止使用人员的不规范操作,培养其规范操作和保养意识;向演练指挥人员讲清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做到演练整齐划一和科学使用的协调统一。规范操作能够防止大多数硬性损伤,提高装备完好率。

4 小结

强调现场应急与平时养成,注重经验总结和行动筹划,我所人员在多次重大行动中均体现出较高的维修技术水平和装备保障能力。据统计,在抗震救灾行动中,我所抢修队装备故障诊断准确率100%,装备一次修复率达到80%,平均修复时间0.5 h[6];在中加医疗救援联合行动中,装备故障诊断准确率100%,装备一次修复率达到85%,平均修复时间0.8 h,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总之,各应急保障区域、规模、重点、方式的不同,维修模式也具有一定差异。掌握应急维修保障核心、不断总结应急维修经验,提高维修人员技术能力,将为实现卫生装备应急维修保障“拉得出、展得开、修得好”的总要求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尹永祥,任国荃,刘方,等.把握方向为军服务提高卫生装备检修保障水平[J].医疗卫生装备,1999,20(2):19-20.

[2]徐晓宏.浅谈部队卫生装备检修管理建设[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5):41.

[3]王晓坤,赵晓余.谈环境对卫生装备的影响[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3):103-104.

[4]李杰,纪春雷,孙喜文,等.卫生装备远程维修系统设计与实现[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10):10-12.

[5]张玉明.野战卫生装备战场抢修性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3):15-17.

应急卫生装备 第2篇

铁路卫生防疫应急救援队伍人员与装备配置研究

摘要:目的 为减少或减轻自然灾害、行车事故、急性职业中毒或载运的化学品、危险品泄漏等意外或突发事件对运输生产造成影响,作者对铁路卫生防疫应急救援队伍人员与装备配置进行研究,以确保铁路运输生产安全.方法按照<铁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提出的处理原则,结合铁路运输生产发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需要,采用调研、信息检索和回顾性研究等方法,制定铁路卫生防疫应急救援队伍人员与装备配置标准,逐步完善铁路卫生保障体系.结论 建立铁路卫生防疫应急救援队伍人员与装备配置标准势在必行.作 者:郝宏    蒋淑艳  作者单位:吉林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所,吉林,吉林,132001 期 刊: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Journal:RAILWAY OCCUPATIONAL SAFETY HEALTH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年,卷(期):2010, 37(2) 分类号:X928 关键词:铁路防疫    应急救援    人员装备    配置   

应急卫生装备 第3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新型应急卫生装备相继配发到基层部队医院,在性能、质量等方面向自动化、系统化、数字化、组合式、多功能、轻便实用的方向发展,为应急卫勤保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由于新装备的种类比较多,配备部队的时间比较短,医护人员对应急卫生装备的品种、类型、性能了解还不够,出现了一些管理不到位的现象[1]。因此,做好基层部队医院应急卫生装备管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 应急卫生装备概念及分类

1.1 应急卫生装备的概念

应急卫生装备是医学装备内涵的延伸,是基层部队医院完成应急突发事件卫勤保障的重要物质保证,也是全面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完成多样化任务能力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影响卫勤保障方式的核心要素[2]。对应急卫生装备概念的认知是一个不断深入和发展的过程,2013年,侯世科等主编的《卫勤应急保障概论》一书中,将卫勤应急保障力量装备定义为:“武警部队各级卫生机构卫勤应急保障力量平、战时按照规定的救治范围展开卫勤保障或灾害医疗救援工作时所需要的基本医用仪器、设备及制式背囊、箱组、卫生运输工具等装备的统称”[3]。

1.2 应急卫生装备的分类

根据《全国卫生行业医疗器械、仪器设备(商品、物资)分类与代码》(WS/T 118—1999)基本属性和使用方法分类,结合部队的应急卫生装备管理实际,主要有4种分类方法:(1)按卫勤应急保障力量的级别分为国家及总部级、军区及军级、师及团级;(2)按装备的功能分为急救装备、伤员前接后送装备、诊疗装备、信息化装备、卫生防疫装备、支持保障装备;(3)按组室构成分为卫勤指挥组、抢救分类组、抗休克组、外科手术组、留观后送组、医技组、卫生防疫组和支持保障组等装备;(4)按装备机动方式分为便携式(背囊、包)、箱组集合、帐篷医院、医疗救援、方舱医院等装备[4]。

2 应急卫生装备管理的现状

2.1 装备配备与应用矛盾突出

处置突发的天灾人祸及意外情况是武警部队医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处置大规模或不同伤情的伤病员,如何开展现场、事后救护、防疫等,除了专业技术人员急救技术外,还要靠应急卫生装备。然而,现行的应急卫生装备配备,除了药品由医院根据不同任务、不同季节等及时更新替换外,各级配备基本雷同,不能适应不同环境、不同地理、不同突发事件伤情的应急卫勤保障需要。

2.2 装备维护保养困难较大

现代化的卫生装备精度高、价格贵、使用和维修复杂、更新周期短、工作环境要求高。而应急卫勤保障受诸多因素所限,一些卫生装备难以展开或使用,装备使用率低。因受卫生装备维护技师编制限制,以及在制订预案中重视程度不够,维修保养也是一个重要难题[5]。

2.3 装备管理环节重视不够

卫生装备是应急卫勤分队保障人员手中的武器,装备各环节管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部队战斗力生成,对装备平战时的存放、维护、保养、移交、使用等意义重大。因部队医院人员流动性大、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重使用轻管理的现象存在、定期检查和末端落实不够,致使卫生装备管理流于形式,装备故障率较高。

2.4 装备信息化管理落后

应急卫生装备的全过程管理中产生的大量信息,包括规划计划、选型论证、安装验收、使用保管、计量维修、档案资料、检查考核、调剂报废及经费管理、效益评估等,都是管理工作中和领导决策时的重要依据。然而,在装备信息的收集、样本资料、整理分类等方面存在厂商和市场信息收集不全、整理分检不规范等问题,仍用老办法、老经验管理,有的虽然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但距离信息系统的收集、传递、贮存、交换、处理、检索和转换等差距甚远。

3 加强部队应急卫生装备管理对策

3.1 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监督检查

应强化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职能,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医务、护理、药械、各科负责人参加的应急卫生装备管理领导小组,制订相应的职责和工作任务。每季度要对应急卫生装备进行检查、清点、维护、调整、更新;应急保障任务完成后要及时对装备进行保养、维护、清查、归位;主管部门根据《后勤装备条例》和《部队卫生装备管理规定》等相关要求,定期组织专业人员下基层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主管人员要按照统配用途、技术性能和管理要求坚持每周监督检查制。明确职责、严格奖惩,实行问责制。

3.2 加强岗位责任制,科学管理使用

应建立健全应急卫生装备管理档案,把“三定、三严”制度[4]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要围绕应急卫生装备的补充配备、使用保管、维护保养、实力统计、档案管理、轮换更新等重点环节,制定一套责、权、利相结合以及平战相结合的应急保障常态化管理机制[5]。要树立“管为战、管为用”的观念,做到“管用互融”,即在用中管,在管中用,避免管用相互脱节。医务人员应做到“三好”“四会”“五项纪律”[6]。

3.3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应急卫生装备效能

军区级以上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本级院校、训练基地现有教学资源,建立部队应急卫生装备使用操作与维护保养训练机制,制定统一的教学训练大纲,编制规范的培训教材,配备专业的培训设备,为基层部队医院输送既懂技术又懂使用操作的应急卫生装备管理人才。基层医院可通过岗位练兵和大比武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使用操作、维护保养训练。结合部队任务需求,开展实战演练,增强应急卫生装备的实战化保障效能。

3.4 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

武警部队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应急卫生装备必须处于随时应急使用的状态。制定科学、规范、有效的管理制度,是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设备的全程管理,包括从规划、设计、制造到安装、调试阶段的前期管理,对设备使用、维护、更新、改造管理的使用期管理,以及对设备的调剂、报废的后期管理。内容涵盖物流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维修保养、信息化管理、考核和评估等。运用PDCA循环管理原理,建立有效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3.5 创新应急卫生装备配置

从实际出发,从实战要求出发,按照“能级、经济、实用、效率”的原则,选择适合于基层部队医院业务开展和应急处突的装备技术。坚持以应急处突需求为导向,以适宜装备技术推广为手段,以提高基层部队应急卫勤保障能力为目标,以突出保障力生成为宗旨。采取上级配备通用性与基层部队采购适宜性相结合,上级实物保障与经费保障相结合,平时急救医疗装备与战时应急装备互通互换相结合,确保应急卫生装备经常处于实战状态。

4 结语

基层部队医院应急卫生装备的管理,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精通技术和管理的骨干队伍,靠基层部队医院本身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要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但作为基层部队医院不能等、靠、要,要挖掘自身优势,采取多种方法,培养一批能操作、会使用、善保养、重维护的骨干队伍。必须依法管好应急卫生装备,正确处理好管理与使用的关系,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应急卫生装备的管理水平[7]。

摘要:阐述了基层部队医院应急卫生装备的概念、分类及管理现状。结合基层部队医院应急卫生装备管理实践,就如何聚焦部队战斗力、适应部队遂行多样化应急卫勤保障任务要求,提出了加强应急卫生装备管理应从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岗位责任制、健全管理队伍等方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以科学管理为抓手,解决基层部队医院应急卫生装备管理存在的问题,从而使管理更细致、规范、科学。

关键词:基层部队医院,应急卫生装备,管理

参考文献

[1]贾青宁,王翔,张志海,等.部队卫生装备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医疗卫生装备,2014,35(2):145-146.

[2]张泽,宋立新,郑然.武警卫生勤务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5.

[3]侯世科,王心,樊毫军.卫勤应急保障概论[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3.

[4]武周炜,向宇,张雯珂,等.武警方舱医院医疗救援装备平时管理方法新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5,36(9):133-134,143.

[5]喻洪流,鲁虹.医院设备管理与维修[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6]于树滨,徐洲.军队卫生装备建设与管理现状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17(6):559-560.

浅谈装甲装备应急维修保障论文 第4篇

【摘要】装甲装备日新月异的发展,战场环境越来越复杂,装备战伤率增大,如何快速高效的使战伤装备继续投入战斗,就是装甲装备应急维修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从装甲装备应急维修的特点、维修方法以及提高维修质量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对于部队日常训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战场抢修;应急维修;装备保障

装甲装备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革新,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不但使装备性能日趋高效,而且其可靠性、维修性等固有特性也进一步提高,使得装备结构更加复杂,由过去的单一机械产品发展为机、电、光以及软件等综合于一体;“精确制导、远程遥控、自动寻的、感应作用”武器的出现,使得其终点毁伤效能大大提高,装备受威胁程度空前增大,装备维修保障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提高信息化条件下新装甲装备应急维修保障能力已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装甲装备应急维修的特点

(一)时间紧,难度大

现代局部战争具有作战空间大、战场变化大、装备战损率高等特点,这就要求对战损装备实施快速有效的抢救抢修,使装备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再次投入战场。“快”即是现代战争对战场装备抢修的基本要求,要求修复工作必须在战术合理的期限之内完成。

(二)环境恶劣

战场环境中抢救战损装备,因处于特定的环境中,对于抢救人员身体、心理都具有很高的要求。在战争状态下,由于敌人的封锁,后勤供应线可能被切断;加之维修资源消耗多,同时器材很难运到阵地上,容易造成器材缺乏,未必都能采用换件修理;另外,战场环境下维修人员的心理压力更加大,容易造成维修中的差错增多;再则,现代战场由于大量高新武器的投入使用,导致战场环境不仅对装备具有极大的`破坏力,而且对战场中的人员同样具有极大的杀伤力。

(三)恢复状态的多样性

战争状态态势下,装备修复具有多样性,不要求恢复装备的本来面目,战损装备恢复到下例状态之一:能够完成全部作战任务、能进行战斗、能应急作战、能够自救。

(四)修理方法的灵活性

平时装备修理是依托其使用技术标准和修理手册来开展的,以恢复装备固有性能为目标;而战场应急维修不同于平时维修,它是一种特殊条件下的非常规的修理,以尽量短的时间恢复作战能力或自救是最重要的要求。经常采用一些非规范的修理工艺,甚至是一些“临时凑合”的方法,以保证战损装备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基本功能,迅速投入到战斗中。

二、装甲装备应急维修的常用方法

战场应急维修是指在战场条件下,利用搭载式应急维修方舱、机动便携式维修设备,对装备实施原位、原件的应急抢修,主要依靠单兵或设备操作人员完成,使用手动维修工具对损伤部位进行不解体的快速维修,经常采用的修理方法有:

(一)堵漏法

对于两栖装备,针对老式钢制两栖装备可以使用胶塞堵漏和磁堵漏技术为主的堵漏保障手段,而新型两栖装备采用的是铝合金材料,这就要求研制具有针对性的保障手段。对于一些油路、气路可采用快速粘接堵漏技术,利用粘接堵漏材料及简单工艺,快速止住泄漏。箱体或管道裂缝会引起渗漏,轻微渗漏不影响装备完成基本功能,可不予修理,严重时可以使用肥皂或黏性较大的泥土堵塞裂缝,作为应急修理措施。现在新材料比较多,如水箱止漏剂、易修补胶泥等。

(二)换位修理法

即用自身零部件换位安装或将其改变安装位置和方向,以恢复原装备功能。比如:当装甲车辆一侧负重轮损坏达到2个,而另一侧无损伤时,即可将完好一侧的第三负重轮拆下,安装在受损一侧;发动机飞轮齿圈因单边磨损而影响正常启动时,也可将齿圈翻面安装再用。

(四)切换修理法

通过转换开关脱开受损部分,接通备用部分,或者将原理担负非基本功能的完好部分改换到基本功能中,这类方法在电路、油路、气压等系统中常用。机械装备中如果电动操作失灵,可改用人工操作代替;火炮瞄准具表尺装定器损坏,可用炮目高低角装定器代替表尺装定射角。

(五)短接修理法

将装备的液压系统、气路系统、燃油供给系统和电器设备中的油管、气管或电路进行短接,越过已经产生故障的零件而将管路或电路直接连接起来,以维持某些功能。

(六)拆换修理法

将暂时无法修复或报废装备的可以使用或有修复价值的部分总成或零部件拆卸下来,更换其它装备上损坏的相应总成及零部件,从而利用故障损坏或报废装备重新组配完好装备的修理方法。此法又分为备件更换、拆次保重、同型拆换以及异型拆换等方法,拆换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应急需要,使装备尽快恢复一定战斗力。

三、提升装甲装备应急维修的措施

装甲装备应急维修具有很大的难度和一定的局限性,为了使战损装备恢复到能再次投入战斗的能力,维修人员在紧张的作战环境下,仅凭人力、简单工具、设备和备件就能使装备恢复战斗力。因此,针对我军装备特点,如何对装备进行及时、经济而有效的应急维修,在最短时间内使被损坏的装备得到恢复,最大限度的提高损坏装备的原位再生能力,提高装备的使用效能,已经成为军队战斗力形成、保持和提高的关键。

(一)健全应急维修机制,提高战场抢修水平

加强对装备战场应急维修理论和维修技术的深入研究,建立较为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制定相关种类齐全、操作性强的条令及电子手册,研制先进的具有针对性的战场抢修装备、修理方舱、野战的维修设备及专用工具箱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战场抢修水平。

(二)加强战场抢修培训,提高应急抢修能力

适应战争环境,加强恶劣环境下的战场抢修训练内容。应急培训中应加强战场抢修能力训练,实现平时训练向战时战斗能力的转化,以适应恶劣的战争环境,满足应急作战部队需要。在理论培训中,利用网络、多媒体施舍等开展教学,在训练中,引入高科技技术进入培训,如虚拟维修终端、平台等。战场抢修是战斗力的倍增因子,有效的战场快速抢修可以弥补装备的战场损耗,加强恶劣环境下的装备维修技能,使部队战斗力得以持续,其重要性已通过多次战争事实得以证明。

(三)提高装备设计水平,增强装备维修性

提高装备设计水平的目的,就是在研发和设计阶段要对装备系统中各子系统和零部件的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充分考虑维修难易问题,设法使装备发生故障后,便于查找、易于修复。目前由于体制、机制等问题,装备在设计生产中通用化、标准化程度较低。要增强装备修复使用性,就必须提高装备的设计水平、规范设计指标,达到通用化、标准化等设计,这些措施具有便于人工替代、便于截断切换或跨接、便于置代、便于临时配用、便于拆拼修理的特点,将使装备具有抢修的先天优势。

(四)加强新技术在应急维修中的应用

为了提高装备及零部件的快速修复能力,一方面应用快速拆拼技术、新材料及新工艺,实现装备及零部件的原位快速修复;另一方面发展应急维修技术,如纳米复合电刷镀技术、高速电弧喷涂技术、纳米固体润滑干膜技术、划伤快速填补技术、无电焊接技术、结构贴片修复技术、耐磨修复技术、贴体封存技术等。

参考文献:

[1]张景臣.战时装备技术保障[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2]余高达等.战役装备保障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

装备器材应急保障集装方式优化研究 第5篇

信息化条件下大规模联合作战的发展, 使装备保障工作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精确化”转变, 实现装备维修保障工作适时、适地、适量、快速和高效。这也对装备器材应急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在野战环境下能够快速、高效、灵活保障。现有的装备器材应急保障集装方式以整体集装箱保障为主, 不适应野战环境下的保障需求。考虑到模块化集装方式可视维修任务、规模、性质等的不同, 根据需要进行任意组合, 能对维修机构实施快速、有效保障的优点, 拟采用模块化思想对装备器材应急保障的集装方式进行优化。

装备器材应急保障集装方式优化的必要性

目前应急保障器材装箱单中, 零件繁多, 所涉及的装备众多, 但同时针对某一装备的零部件又都不完整。如果要维修某个部组件, 往往要到多个箱子中取零件, 降低了保障效率。此外, 现用集装箱为整体钢骨架结构, 在执行不同维修任务时, 即使仅需要部分装备器材, 也需要将整个集装箱转运至目的地, 器材分发的灵活性受到限制。

现有集装箱为金属箱, 使用轧制薄板冲压、焊接成形或用骨架覆轧制薄板焊接形成。集装箱内部根据装箱物资的结构形状设计为可调整分格货架、活动隔板、抽屉等形式, 以满足不同类型集装方式的需要。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结构存在不足。全金属外壳与抽屉之间使用滑道滑轮结构, 一旦箱体局部冲击变形, 就会造成整个抽屉无法拉出, 甚至箱盖难以开启的问题。此外, 由于内置抽屉完全依据内置零件大小定制, 抽屉层高各不相同, 没有互换性, 无法满足根据不同任务分发不同器材的要求。二是防潮性能弱, 耐腐蚀性差。集装箱虽在箱门内侧四周加装了密封条, 但由于长期使用后密封条易老化, 造成箱体密封效果不好、器材腐蚀。三是电磁防护性能不强。由于箱体采用金属材料, 对电磁波不具防护性, 在电磁环境下, 极易造成电子器材受电磁干扰而损坏。四是重量大。现有集装箱在满载时只能依靠机械设备进行装载和搬运, 机动性差, 搬卸不方便, 在野战叉车、装卸搬运配套设备不齐全的情况下无法遂行保障任务。

新时期新阶段, 大规模联合作战对装备保障体系提出了多功能性、强适应性、多系统性的需求。由此, 也对应急保障集装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装备器材应急保障集装方式要能根据具体需要将集装后的器材灵活分发, 同时又能快速组合成集装单元进行保障;装备器材应急保障集装方式要克服现有集装方式只能依靠机械设备进行装载和搬运, 机动性差, 搬卸不方便的问题, 能够通过人工搬卸, 提高应急保障的机动性, 实现快速、高效保障;以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 为应急保障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应充分发挥以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应急保障中的应用, 提高应急保障能力。重点推广PDA、射频标签、无线传输技术的应用, 提高应急器材收发作业效率和快速反应能力。

优化策略

采用模块化集装方式。为优化现有集装方式带来的诸多问题, 将模块化思想运用到应急保障中, 根据保障所需器材品种、数量、规格和制造周期各不相同的特点, 进行合理规划, 将器材划分出一系列的功能模块, 然后将不同功能模块的器材放入模块化、一体式组合结构的集装单元中, 在应对不同保障任务时, 既能将集装单元拆分使用, 又能灵活组配构成保障单元。

集装箱优化设计。应急保障集装箱优化设计应综合考虑军事性和实用性, 利于部队的作战行动, 并且对野战条件下复杂气候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克服现有集装箱的弊端, 应急保障集装箱设计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防护性能强。应急保障器材在投入使用前, 要经过运输、储存、分发、携行等诸多环节。在野战环境下, 装卸作业都是野蛮操作;储存条件也多是露天存放, 温、湿度条件差, 易受微生物、尘埃、化学物质、阳光、雨雪等的侵蚀;电磁环境日益恶劣。为适应这些复杂恶劣的环境, 优化集装箱要具备很强的防护性能, 保证器材在全寿命周期内的各种条件下, 不会发生锈蚀、变质、发霉、污染、破损和受到电磁干扰损坏等情况。

便于分发使用。分发使用是应急保障器材必须经过的最后环节, 器材要便于启封使用, 不需专用启封工具等。因此, 优化集装箱可设计为外部框架或箱体与可调整分格货架、活动隔板、抽屉相结合的形式;也可设计为不同规格箱型、可相互堆码、随意组合使用的形式。

便于信息识别。应急保障器材种类繁多, 给部队仓储管理及分发带来很大难度, 要提高应急保障的能力和速度, 必须将现代信息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于应急保障集装箱上。优化时考虑加入射频标签, 便于快速定位识别。

优化方案设计

优化的集装箱采用玻璃纤维增强复合塑料成型。该材料主要由玻璃纤维和合成树脂复合而成, 兼具玻璃纤维的强度和合成树脂的韧性, 具有质量轻、硬度大、机械强度高、绝缘、隔热等优点;对大气、水和一般浓度的酸碱盐以及多种油类和溶剂都有较好的抵抗能力;在复合材料中加入防电磁辐射的屏蔽材料, 即可实现防电磁干扰功能;成型工艺简单, 可以一次成型;使用寿命长, 一般可达到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优化的集装箱采用模块化、一体式组合结构。每个集装单元由不同规格的集装箱模块组成, 集装箱模块之间存在尺寸倍数关系, 小型箱轻便, 便于在前方地域装卸与搬运;大型箱与小型箱结合起来, 可以根据不同维修任务的器材需求进行临时组配, 灵活组合成所需保障单元, 打破了原来必须整套保障单元配发的模式, 同时, 这种组合结构的集装箱能够通过人工搬卸, 实现短距离单兵搬运, 提高了战备器材保障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机动性。

由1个大型箱、4个小型箱组成的集装单元, 集装模块均为侧开口设计, 在集装状态下即可实现对单个包装单元的开启操作, 不需借助专用工具。箱体两侧配置了起吊挂钩和锁紧装置, 起吊挂钩和锁紧装置挂接可以实现相邻箱体链接紧固, 使各模块连成整体, 也可以实现集装单元之间挂接。解体后, 满足单模块吊装和集装单元整体吊装需要。小型箱为长方体侧开口形式, 主要由箱体、箱盖、抽屉和缓冲内衬组成。缓冲内衬选用EPE材料, 缓冲和减震性能优良, 制品尺寸随温度变化小。可以根据不同大小的内装器材, 设置单层和双层两种抽屉和内衬。大型箱宽度为小型箱的两倍, 同小型箱一样, 大型箱也由箱体、箱盖、抽屉和缓冲内衬三大部分组成。集装箱采取卧式侧开口结构设计, 箱体与箱盖扣合面安装密封圈, 端面压紧使胶圈产生变形, 实现防雨淋、防沙尘功能。应急保障器材种类繁多, 准确定位维修所需器材是野战环境下快速保障的要求。优化的集装箱设计了电子标签安装槽, 便于配置电子响应装置, 与控制装置共同构成电子标签, 能够快速识别定位所需器材。

装备器材应急保障集装方式优化性能分析

优化的集装方式运用了模块化思想, 多个集装模块构成集装单元, 集装模块之间存在尺寸倍数关系, 可根据任务需要, 灵活选择集装模块的种类、数量, 快速组配成所需集装单元。与现在的非模块化集装方式相比, 能迅速达到野战保障要求, 提高了保障的灵活性。

优化的集装方式在集装箱材料、结构方面均有所改进, 选用复合材料, 在密封性、耐腐蚀、防潮、防沙尘、防电磁干扰性能上比现在使用的金属集装箱提高了很多, 能适应野战条件下大部分恶劣环境的要求。

优化的集装方式采用模块化、组合结构的集装单元, 根据作战任务需要, 可拆分使用, 在野战叉车、装卸搬运配套设备不齐全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人工搬卸遂行保障任务, 便携性好、机动性强, 节约了保障成本。

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保障能力体系研究 第6篇

关键词:救援装备保障,因子分析,科学依据

0 引言

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保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应急救援任务的完成,保障被救人员、施救人员以及飞机的安全,因此,深入分析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保障能力对于承担多样化应急救援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1]。

1 因子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法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在实证问题研究中,为了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必须考虑众多影响因素。这些涉及的因素一般称为指标,在多元统计分析中也称为变量[2],因为每个变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所研究问题的某些信息,并且指标之间彼此有一定的相关性,因而所得的统计数据反映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叠。在用统计方法研究多变量问题时,变量太多会增加计算量和增加分析问题的复杂性。那么在进行定量分析的过程中应用因子分析法,虽然涉及的变量较少,但得到的信息量是较多的。因子分析法的出发点就是用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因子变量来代替原来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假设X=X1,X2,…,Xp为原始变量,那么可通过下面的矩阵模型来表示:

该式表示成矩阵形式为:

其中:F为因子变量或公共因子,可以将其理解为高维空间中相互垂直的m个坐标轴;A为因子载荷矩阵,αij为因子载荷,表示第i个原有变量在第j个因子变量上的负荷;ε为特殊因子,即原有变量不能被因子变量解释的部分。

2 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保障能力指标体系

2.1 因子识别

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保障能力的生成,依赖于结构完整、要素齐全的装备保障体系。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一般来说,主要是救援人员编配保障能力、救援人员训练保障能力、救援装备技术保障能力、救援装备使用保障能力、救援装备应急动员能力、应急保障指挥能力等。

2.1.1 救援人员编配保障能力

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保障机构,既是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组织实施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保障行动的关键,其救援人员的素质能力、编配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保障任务的完成[3]。为确保航空应急急救装备保障的有效实施,实现平战保障体制的快速转换,必须考虑相应的救援装备保障人员编制、知识层次、工作经验等情况。

2.1.2 救援人员训练保障能力

日常训练任务完成好、保障经验丰富的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保障机构,在执行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保障任务中,会占有很大的先机。日常的训练科目和处理突发灾难情况时的工作经验,会对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保障任务的执行起到推进的作用。这也是构成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保障能力的潜在因素。

2.1.3 救援装备技术保障能力

救援装备技术保障能力是指在技术层面上的,对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保障任务有影响的软硬件条件。包括了技术文档资料的齐全程度、设备的配套程度以及保障设施的条件水平[4]。技术保障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保障任务完成的好坏。

2.1.4 救援装备使用保障能力

救援装备使用保障能力是在装备使用层面上的,对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保障任务有影响的软硬件条件。包括了维修器材保有水平、装备使用程度以及装备便携程度。

2.1.5 救援装备应急动员能力

救援装备应急动员能力建设,应从规章制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急动员预案等方面入手。救援装备应急动员能力的大小,不仅直接影响着部队执行应急救援保障任务的第一时间,还影响着后续装备保障的持续性[5]。因此,加强救援装备应急动员能力建设,对部队执行应急救援装备保障任务有着重要的意义。

2.1.6 应急保障指挥能力

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保障活动的有序运行,有赖于结构完整、功能完善、运行稳定的应急指挥系统。只有加强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的建设,及时准确地搜索和处理各种信息数据,才能实施稳定高效的装备保障,圆满完成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保障任务。

2.2 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保障体系的顺畅运转、高效运行,应急保障能力得以生成和提高。因此,必须从能力建设的角度出发,针对应急救援装备保障的特殊需求,划分为:救援人员编配保障能力、救援人员训练保障能力、救援装备技术保障能力、救援装备使用保障能力、救援装备应急动员能力、应急保障指挥能力等[6]。因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做到客观真实,如表1所示。

3 算例分析

对上文构建的初始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分析各因素测量指标的维度结构,验证各因素指标的维度数以及某一特定维度的一维性,使得指标变量降维或者消除多重共线性关系,解决指标选取的冗余问题。

3.1 测量指标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通过变量(或样品)的相关系数矩阵(对样品是相似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能控制所有变量(或样品)的少数几个随即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或样品)之间的相关关系。

进行因子分析所使用的工具是SPSS13.0,在进行因子分析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提取,方差最大的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转置,并选取特征值大于0.85的因子。因子分析的拟合检验采用KMO统计量和Bartlett’s球形检验,采用表2所示的标准判断各测量指标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

3.1.1 救援人员素质保障能力(U1)

救援人员素质保障能力共有4个指标,对这些指标的样本进行KMO样本测度与Bartlett’s球体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因此U1的指标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对U1的全部测量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得到两个特征根大于0.8的因子,其特征根分别为2.316和3.057,提取出的两个因子的方差解释比分别为32.358%和21.312%,因此,其累计解释方差比为53.670%。正交旋转后的指标因子载荷矩阵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指标U111~U112在因子1上有较大载荷,而在因子2上的载荷较小,U121~U122在因子2上有较大载荷,而在因子1上载荷较小,由此得出,对U1的各个测量指标的维度划分是得到样本数据支持的。

3.1.2 救援装备保障力量能力(U2)

救援装备保障力量能力共包含7个指标,对这些指标进行KMO样本测度与Bartlett’s球体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因此,U2的指标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对U2的全部测量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得到两个特征根大于0.8的因子,其特征根分别为3.466、和2.279,提取出的两个因子的方差解释比分别是18.465%、和13.254%。因此,其累积方差解释比为31.791%,正交旋转后的指标因子载荷矩阵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指标U211~U212在因子2上有较大载荷,而在因子1上的载荷比较小,指标U221~U222在因子2上有较大载荷,而在因子1上的载荷比较小,由此得出,对U2各个指标的维度划分是得到样本数据支持的。

3.1.3 应急动员指挥能力(U3)

应急动员指挥能力共包含7个指标,对这些指标的样本进行KMO样本测度与Bartlett’s球体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因此U1的指标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同理,对U3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两个特征根大于0.8的因子,特征根值为1.109和1.012,提取出的两个因子的方差解释比分别为38.216%和37.317%,其累计解释方差比为75.533%。正交旋转后指标因子载荷矩阵如表8所示。

由表8可知,指标U311~U313在因子2上有较大载荷,U321~U322在因子1上有较大载荷,由此得出,对U1各个测量指标的维度划分是得到样本数据支持的。

3.2 分析结果说明

以上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分析初始能力指标体系中各个分能力指标的维度结构,验证了各因素指标的维度数和某一特定维度的一维性,结果表明该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维度,无需变量降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关系,即指标选取时无冗余问题。

4 结束语

论文首先从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保障能力的需求分析入手,构建了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保障能力指标体系,对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保障能力的要素以及体系构成进行研究,并结合算例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分析,算例分析过程清晰、结果合理,为准确评估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保障的能力提供了科学完整的评估依据。

参考文献

[1]于耕.航空应急救援[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9.

[2]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学义,孙德宝.部队装备保障能力评估研究[J].军械工程学院学报,2002,03:42-46.

[4]韩书稳,任风云,李永辉.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信息:32-34.

[5]张哲,周东明,蒋义文.构建基于能力的装备应急动员体系-抗震救灾对装备动员工作的启示[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9,04:37-38.

应急卫生装备 第7篇

近年来,地震灾害频发,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伤痛。伤痛过后,我们只有痛定思痛,冷静思考,才能从中吸取教训,获得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2013年的芦山地震中可以看出,我国面对突发的地震,无论是响应时间还是应急救援水平,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遥感、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技术手段在救灾领域的应用取得明显进展,无人驾驶飞机和国产北斗导航系统多次为救灾应急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国家依托的“天-地-现场”一体化业务平台,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的救灾中进行了综合控制和指挥调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从应急装备建设来讲,国内已形成储备的应急能力。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技术装备建设,如河北省为应急救援队伍配备了核生化侦测车、消防坦克、无人侦察机等高精尖特种设备;海南省建设了海口、三亚、洋浦三个海陆消防站;工业和信息化部组建的覆盖部、省、事发现场三级国家通信网络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即将投入使用,在建的应急通信工程和应急宽带VSAT网、应急短波网、应急通信装备更新完善等三项重点工程也在加紧推进;国内一些单位已经研发出大口径救生钻机、深井潜水电泵等先进救援设备。此外,重庆市制定了《市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建设三年规划(2011~2013年)》,配备了特种大型装备,这也是应急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的雏形。

从存在的不足来说,虽然全国不少省成立了减灾中心,应急装备的管理和应用正朝着现代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但是各省市对地震应急的重视还不够,虽然应急机制逐步建立,地震应急装备组织体系也形成雏形,但是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不足。总体来说,我国应急装备发展能力虽然有一定的进步,但还是有一些不足。

2.国内地震灾害应急装备发展存在的问题

地震灾害应急装备主要包括十多个大类,诸如通讯指挥、预警预报装备、感知探测装备、生命救援装备、交通运输和工程保障类等装备。当前,我国的地震应急装备能够基本满足现实需要,但我们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先进性不够

先进性不够,主要是指技术先进性,即预警装备、感知装备、救援装备、通信装备、保障装备的技术能力还不够先进。诸如预警装备能够提供的地震预先警报精度不高,在很多时候不敢做出决策,怕一旦预报不准给社会带来恐慌甚至混乱,同时降低下次预报的权威性;此外地震预警装备的预警时间较短,不能使更多的人在接收到地震预先警报之后到达安全地带。救援装备能够提供的救援能力还有限,一些大型的破障类装备,甚至很难直接开进地震之后的废墟,不能实时地组织救援;一些生命探测设备,还不能有效地识别出生命特征,或者说精度还不够高。通信装备能够提供的地震救援通信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通信中断对及时救援和实施救援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以往地震的通信装备都只能依靠海事卫星,民用通信设备一旦被破坏,短时间内恢复通信很困难,地震的通信装备的先进性还有待于继续发展。

(2)配套性不够

配套性不够,主要是指预警装备、感知装备、救援装备、通信装备、保障装备等的配套性还不能有效地形成合力,不能发挥各个应急装备的最大功效。装备与装备之间,单独或可以使用,但组合或成套使用时,就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依靠现有的指挥体制,预警装备产生的信息,对救援装备提出的要求,救援装备可能出现型号、种类、功能等的不完全匹配。通信装备的单独使用或许可以,但是配合其它装备使用时,或许又对其数据格式、通信效果等产生了影响,这些都是配套性不够的体现。

(3)集成性不够

集成性不够,主要是指应急装备自身功能单一,功能集成差。例如加油车、送水车、医疗卫生车等保障类装备,在提供保障的基础上,自身的功能单一,机动性明显受到制约,如果能有效地将多个保障功能集成起来,将会极大地提高机动性,必然能够更好地提供水、电、油、食品、医疗卫生等各方面的保障。

(4)实用性不够

实用性不够,主要是指应急装备本身具备的功能在地震情况下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例如大型破障车,本身就是为了破除障碍,开辟救生通道的,但是在地震后,遇到山体湖泊、泥石流、堰塞湖等情况,破障车自身就很难穿越障碍到达需要的地点,不能实施实时救援。

(5)创新性不够

创新性不够,主要是指当前我国的应急装备,很多还是在以前的基础上继续生产的,没有针对地震应急灾害进行有针对性地创新性研究和生产。在大宗设备特别是高科技产品方面,进口国外产品较多,自主产品较少。打开中国地震搜救中心的网站,能找到来自世界各国的地震侦检设备和搜索设备,诸如声波/振动搜索仪来自美国,光学生命探测仪来自德国,热成像生命探测仪来自美国,电磁波生命探测仪来自美国等。地震中产生的次生灾害,引发的泥石流危害等应急救援装备,危化事故灾害,火灾灾害等等,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近几次国内大型地震救援活动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应急救援装备明显比以美国为首的其它国家落后,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和研发。

(6)产业化不够

产业化不够,主要是指应急装备产业化和队伍产业化不够。当前我国的应急装备,还没有形成产业,还处于零星研究开发生产模式。虽然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但是离产业化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其次是产业化队伍也没有形成,缺乏专业的应急装备研发人才。

(7)储备不够

储备不够,主要是指对于应急装备的储备布局、储备结构、储备数量等研究得不够。当前的应急装备储备布局,基本没有形成。遇到应急灾害救援时,基本上是见招拆招,哪里遇到灾害,就从最近的地方调用。至于本市、本省有没有这些应急装备,完全靠以往的储备,储备属于被动储备,没有主动储备,在很大程度上完全靠国家在进行调度。即使少数地方进行了应急装备储备,具体的应急装备储备结构,明显还是不合理的,面对复杂多变的地震灾害情况,不同的地形地貌、天气、人文等环境,需要的应急装备类型和数量都不同。对于地震敏感地带,应急装备应该适当增加储备量。

(8)训练不够

训练不够,主要是指针对应急装备的训练不够,人、装备不能形成保障能力。有些应急装备,长期储存在仓库,甚至出现了装备已经损坏,使用者却还不知情的状况,一旦遇到突发灾害,肯定不能形成有效的应急救援或保障能力,贻误最佳的救援时机,给地震灾害救援带来负面影响。

(9)发展机制不畅

发展机制不畅,主要指应急装备组织体系和发展机制还不是很顺畅。虽然现阶段有了一些雏形,但是很多组织体系还只是存在于纸面上,缺乏必要的训练和模拟。其次是有些具体的环节还缺乏必要的重视。在发展机制上来说,还缺乏一个连贯的系统的机制,没有形成将应急工作常态化的意识和制度来推动应急装备建设的发展。

3.国内地震灾害应急装备发展预测

应急装备的发展,主要应正视现有装备的不足,立足长远,着眼需求,大胆预测,为应急装备的发展提供思路,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装备的集成性是未来发展的需要。这种集成性主要是指携行和运行有机统一,整体自装卸运油车等的发展是一个趋势。未来装备发展首先要改进的就是将装备的携行功能和运行功能统一起来,在保证本身功能的同时,增强运行功能,改变机动能力不足或依赖于其它装备的情况。尤其是在遇到道路被破坏的情况下,具有良好的运行能力,是提高应急救援效益,抓住黄金救援时机的有效手段。如净水车等轮式车辆,需要将轮式改为履带式,增加山地适应性的同时,尽量拓展水陆两栖功能,即将现有应急净水车、发电车、医疗车等装备改进为水陆两栖履带式。

(2)装备智能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这种智能化,主要指装备之间的配套性。无论是技术配套还是指挥控制配套都要进行协调研发,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美国的遥感信息发送到英国的接收装备上,我国的信息识别却跟不上的情况,或者救灾用的装备需要柴油,运送柴油的运油车却不能进入灾区,调运的飞机却不能调度等问题。

(3)救灾机器人是未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无论救灾过程中体现多么大得战斗力和凝聚力,不可否认在更多的时候,还是需要用机械来代替人力,如果可以用机器人来代替救灾人员,那么不知疲倦的机器人救灾效率应该会比人力高得多。这种能够智能探测生命特征、实施救援行动,作出最佳施救决策,永远不知疲倦的机器人,是应急救援装备未来研发的一个趋势。

(4)应急避险仓是未来需要大力研发的装备。地震灾害往往伴随着次生灾害,很多人本来已经看到生的希望,却在施救过程中因为次生灾害而失去了生命,这就使得应急避险仓成为这种情况下的首选。这种应急避险仓主要应用于防火、防爆等场所,必须提供足够的氧气和空间,同时具有外表防火防爆等特征,内设简易支架,一旦发生坍塌,还可以支持起一小片独立空间,使里面的人不至于被压死。

(5)物联网技术与应急装备的结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地震一旦发生,在通信破坏的情况下,物体(包括人)的位置都是未知的,不确定的,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结合北斗卫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对要施救的对象进行准确定位,可以更加及时准确地实施救援,因而二者结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4.发展对策与建议

国内地震应急装备的未来,应该建立需求牵引规划、规划主导资源配置机制。具体来说,就是要完善机制和构建应急装备管理体系、形成应急管理能力、发展应急管理产业。

(1)构建应急装备发展体制机制

积极推动各重点行业领域及高危行业大中型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建设

一是要构建地震应急装备组织体系。第一,要大力推进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加快国家(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度,积极推动公安消防、公路交通、铁路交通、危险化学品、海上搜救、船舶溢油、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继续加强地方及高危行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继续加大普通应急救援装备及高精尖应急救援装备的配备力度,加快形成多层次、成体系、全覆盖的应急救援网络,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第二,要继续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继续加强设计应急预案管理的政策法规和标准制定工作,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编制、应急预案评审、应急预案演练、应急预案修订等制度保障措施。继续加快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及部门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加大对各地、各单位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力度,关键应急预案或应急程序应简明化、图表化、板块化并定期、科学地开展演练,提高针对性、可操作性,并确保预案质量。第三,要继续加强预警体系建设。继续加大打击非法违规生产经营建设力度,继续加强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力度,继续严肃追究事故责任,加快形成以打非治违、隐患排查为基础,以专项整治、责任追究为手段的事故灾难预防体系,继续加强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预警工作机制建设,加强对可能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灾害信息的分析研判,及时提出防范措施,提高预警信息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第四,要继续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安全生产应急保障能力建设,落实国家和区域矿山救援队运行与管理经费,加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力度,加大对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加快出台涉及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财税政策,加快安全生产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建设,继续完善应急资源数据库,加快形成以科技发展为基础,以应急平台为纽带,以财税政策、物资储备、资源数据库为支撑的应急救援保障体系。

二是要完善地震应急装备发展机制。加强应急法规制度建设,公安消防、交通运输、环境保护、住房建设、农业、工业、卫生、国资、质检、国防科工等部门都需要制定一些部门标注和规章制度,为开展行业安全以及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全国31个省(区、市)都应该制定好自己的安全生产条例和其它一些关于加强应急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度性文件。

进一步加强省、市、县三级综合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加快形成定位清晰、职责明确、覆盖各站点行业的省、市、县单机安全生产应急机构。继续加强安全应急管理综合监管、行业主管部门协同应对的安全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建设,加快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安全应急管理运行机制。

积极推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立法工作,尽快形成以综合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为基础,各站点行业领域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为补充的安全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继续加大安全应急管理政策支持力度,尽快形成以财政支持为基础、费率减免为辅助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政策支持体系。继续加强安全应急管理标准制定工作,尽快形成覆盖全面、配套规范的安全应急管理标准体系。

(2)要实施应急装备产业化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该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结合未来应急装备的发展需求,加大对应急装备的研发与配备力度,提高应急装备的配备水平。

一是重点行业领域要加大应急装备的建设力度。从国家层面开始加大投入,实现运输与吊装、侦测与搜寻、灭火与排放、排水、钻进掘进与支护等大型应急装备的产业化。

二是各地加大资金投入。地方政府的重视是实现应急装备产业化的重要基础。

三是扶持应急装备生产企业。从地皮的审批到企业税收的减免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大力支持应急装备生产企业发展。

四是要实施应急队伍产业化。应急队伍的产业化主要是指在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及单位的积极推动下,使应急救援队伍不断增大,形成规模。一是在国家层面加快应急队伍建设。组建国家矿山、灾害应急救援专业救援队。二是地方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成立地方的省、市、县三级应急救援队伍,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装备。三是在高危行业成立应急救援队伍。如中石油、中石化等行业,尤其需要成立专门的应急救援队伍。

对民航客机应急防护救生装备的探讨 第8篇

1 航空客机飞行事故的分类及特点

航空客机的飞行事故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灾难性事故。在这类事故中, 飞机不能继续飞行和操纵, 例如双机空中相撞, 飞机空中爆炸或解体、发动机及飞行操纵系统的严重故障等。这时飞机将在空中解体或毫无控制地坠落。在这类灾难性的事故中目前暂无拯救旅客的可能;另一类是可应急降落的事故, 例如在起飞着陆时飞行员的操作失误、起落架故障或燃料耗尽而需强迫着陆, 以及舱内出现烟雾需立即应急降落等。在这些情况下, 有可能拯救旅客生命或减少伤亡人数。通常在应急降落时, 应尽量避免旅客受伤。降落后, 要迅速将旅客疏散, 撤离飞机, 这就要求客机上设计和安装应急救生设备。

2 客机应急防护救生装备的使用

2.1 客机应急着陆救生设备

(1) 旅客座椅。

民航客机座椅的设计应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既要舒适、美观、高低可调节, 还要坐姿能变化、人体或躺或坐、腿部能屈能伸。座椅应具有一定的耐坠毁性。当飞机出现用腹部强迫着陆、“拿大顶”以及“倒扣”等坠落状态时, 为避免乘客伤亡, 座椅与飞机的连接应加强。座椅与地板之间的固定装置, 在前后方向应能承受1053kg的载荷。

(2) 应急舱门。

飞机迫降后, 由于冲击和摩擦, 往往会使燃油着火而发生火灾和爆炸。因此飞机着陆后要求旅客在90s内迅速撤离飞机。这就需要有应急舱门作为应急离机出口。民航机应急舱门的大小一般为183cm高, 107cm宽。可通过应急自动开启机构打开应急舱门。应急舱门的位置因机翼而异, 其位置和数量应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将旅客撤离飞机客舱。应急出口一般在飞机机身的前、中、后段, 有醒目的标志。

(3) 应急滑梯装置。

客机在陆上迫降时, 为了将乘客迅速撤离客舱, 在应急舱门处装有充气式应急滑梯。飞机发生火灾时, 乘客应在90s内撤离飞机。应急滑梯平时折叠在应急舱门的下部隔舱内, 当舱门应急打开时, 滑梯便自动向机外展开, 同时用高压气瓶在7s~9s内充气胀满。滑梯的上端与舱门出口地板相接, 梯身与地面成400夹角, 乘员沿应急滑梯滑下比较方便。

2.2 水上迫降救生设备

在客机可生存事故中, 落水事故约占10%。飞机在水上迫降时, 乘员离机后要解决的是漂浮问题。漂浮装备一般有滑梯-救生筏、救生船和救生衣。

(1) 滑梯-救生筏。

近年来, 客机陆上应急离机装备与水上迫降漂浮装备出现了合二为一, 即滑梯-救生筏结合的装备。飞机在陆上迫降时可作为滑梯, 在水上迫降可用作救生筏, 其载员能力比救生船大得多。滑梯-救生筏装在应急舱门的下隔舱内, 舱门应急打开时, 滑梯-救生筏能自动向飞机外展开并充气。在滑梯-救生筏与舱门出口地板相连处有“迫降把手”, 当乘客撤离飞机登上滑梯-救生筏后, 将此把手板出, 滑梯-救生筏即与飞机脱开。滑梯-救生筏上配有通讯设备、筏篷、浮锚、修理工具、信号发生筒及定位发射机等。救生筏入水后, 乘员应立即从塑料盒中取出发射机, 拉出天线放入水中, 发射机在水中漂浮, 并用20m长的尼龙绳与救生筏相连。

(2) 救生船。

客机上若没有滑梯-救生筏, 就依靠救生船。救生船分6人、10人、25人及42人型等。如B747, B727等飞机是用42人型救生船, DC-8飞机用25人型救生船。近来, 美国已研制成可载46人的充气式救生船。救生船重45kg, 每人平均不足lkg, 可见这种救生船重量很轻, 只要15s充气就能胀满。救生船平时紧密包装, 收藏在飞机客舱出口顶部隔舱内, 在隔舱口盖上标以“救生船”字样;在应急的条件下, 取出救生船, 从打开的应急舱门投入水中.当救生船落水瞬间, 猛拉D型拉环, 启动高压气瓶使救生船充气展开 (应避免在客舱内拉动充气环而使救生船在机内展开) 。

(3) 救生衣。

客机上还备有成人和儿童穿着的充气式救生衣。飞机只要在水上迫降, 乘务员就要协助旅客尽快穿上救生衣。离机后再登上救生船或滑梯-救生筏在水上漂浮待救。目前客机上使用的救生衣充气系统大都是手操纵的, 由高压二氧化碳气瓶进行充气。充气后的救生衣呈倒U型, 围绕颈部和胸前, 可以保证落水者头部高出水面, 面部向上, 身体与水面呈400左右的角度漂浮。

2.3 应急氧气设备及防火灭火设备

(1) 应急供氧设备。

客机应急供氧设备是在高空飞行中座舱突然减压时, 向旅客应急供氧的设备。座舱突然减压的原因有:增压装置发生故障, 飞行中舱门飞掉, 机身结构破坏使座舱失去气密等。在这种情况下旅客和乘务员均要使用应急氧气设备供氧, 以便飞机在下降到安全高度的过程中, 保障旅客和乘务员的生命安全。客机应急氧气设备由应急氧源和氧气面罩组成。应急氧源可采用高压氧气瓶或固态化学产氧器。产氧器供氧同氧气瓶供氧迅速相比有一个时间滞后的问题, 但在火灾情况下较安全, 也没有高压储存和泄露的危险, 可取性高, 维护使用方便。

(2) 防火和灭火装备。

飞机在空中发生故障或强迫着陆时都可能发生火灾。客机的防火装备包括各种阻燃材料制造的座椅和座垫、客货舱的内壁结构和其他保护设备。座椅和座垫一般由聚胺基甲酸酯泡沫材料制成, 外面包覆呢绒套罩。这些材料都应满足耐火标准, 但在强辐射热的作用下它们也会燃烧, 并使火焰在客舱中蔓延, 而且会产生有毒的气体。因此客机已为每位乘客配备一个防烟头罩, 该罩是一个用透明聚乙烯材料制成的口袋。用时头罩套在头上并在颈部系紧, 罩内空气可供大约3min使用。

客机上的灭火设备主要是自动灭火器和手提式灭火器;自动灭火器安装在易着火的部位, 可以自动或手动启动工作。除此之外, 现代民航客机上还有应急救生电台以及自动发报的呼救装置, 用于紧急呼救, 急救药箱可用来救治伤员, 其它还有应急照明、食物、饮料等。

3 对客机应急防护救生装备的展望

各国科学家都在努力完善和发展客机防护救生装备, 以确保乘客的安全。但是, 最好的救生装备-降落伞, 至今尚未能应用在民航客机上。美国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 在客机机体背部中间处安装一个大型翼型降落伞, 伞比主翼翼展大三倍。当飞机在离地后15m高度关掉发动机, 12s以内降落伞张满, 飞机受其升力, 顿时上冲90m, 然后再缓慢地下降着陆。这种研究, 对空中失事飞机无疑是一个福音。总有一天, 在每位乘员的椅背内装上降落伞, 设法让乘客与座椅一道乘降落伞下降救生或者是自行跳伞救生。

摘要:民航客机的高使用率和客机发生飞行事故的特点, 使得民航客机的应急救生面临严峻的考验, 文章重点阐述了客机应急防护救生装备的种类、用途、性能, 对客机应急防护救生装备进行了展望, 为做好民航飞机发生事故时的紧急救护提供理论支撑。

应急卫生装备 第9篇

1 基层野战卫生装备的特点

1.1 以野战环境为前提,研发、训练针对性强

野战卫生装备是指机动卫勤分队配备的作战时实施医疗后送、卫生防疫和卫生防护的装备,是伴随机动卫勤分队和实施卫勤保障的装备[2]。主要是为战时基层卫勤分队提供综合性卫勤保障和技术支持,医疗装备的研制和训练必须以野战环境为前提,针对性强。而野战环境是指海、陆、空等周围情况不确定,地理条件差、气候恶劣、昼夜温湿度差异明显、水源质量差、无稳定的市电可直接利用,医疗设备不易搬运、挪动、摆放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野战卫生装备在设计和研发时,在不影响设备原有的功能、特性、工作范围等情况下,应尽可能地结合野战环境或接近野战条件,使设备既能在南方热带地区工作,又能在北方高寒地区使用,所以,平时基层卫勤分队必须以野战条件为前提展开所有科目的训练。

1.2 机动性很强,便于展开

野战卫生装备工作环境点多面广,涉及海、陆、空各个方位,需要面对难以预料的各种突发事件,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因素。为了适应这种要求,野战卫生装备尽量采用轮式结构,可以吊装搬运医疗方舱,可采用轮式移动式医疗方舱,既能在运输途中机动,又能在展开训练中节省搬运力量。如移动式X线车、被服洗涤车、手术车、远程会诊车、电动喷雾车等,这些医疗装备的研发既能在静态下开展临床救治工作,又能在迂回动态中节省展开时间,更好地为战时基层卫勤分队提供宝贵的救治时间。

1.3 结构灵巧,易于操作,便于携带

由于战争形态在未来的作战样式、行动方式瞬息万变,保障任务明显加重,机动卫勤保障在实现的途经、手段、方式上都显现了纵深需要。基层卫勤分队担负分级救治任务,野战卫生装备必须适应不同战场环境要求,充分利用好有限的医疗装备资源,使它能满足本级卫勤分队配置。上级卫勤部门在招标、采购医疗设备时,应根据局部战争的特点,尽量把结构灵巧、容易操作、便于携带的装备配发基层,例如,便携式的B超、心电图机、除颤监护仪、生化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简易麻醉机、急救呼吸机等医疗卫生装备,这样才能更广泛地适应陆、海、空、天、电多维的现代战争。

1.4 供电电压频响范围要宽

在我国,普通医疗设备的输入电压范围为220(1±10%)V,否则机器无法正常运转或被损坏。而野战卫生装备的输入电源范围应为220(1±15%)V或更宽泛一些,这是因为野战条件下,卫生装备若无市电可用,只能由发电机提供合适的电源。无论是单相220 V交流柴油发电机,还是380 V三相交流柴油发电机,相对于市电(在我国,50Hz、220 V交流电)来讲,它们的输出电压线性都不是很好,输出的电压幅度不稳定,输出容量不足,因此,野战卫生装备的供电电压频响范围要宽,尤其要耐低压。

1.5 安装结实牢固,便于装载、搬运

医院的医疗设备从开始购买到自然报废,一般摆放位置相对固定。由于自身的性质决定,野战卫生装备与普通的医疗设备有所不同,它主要服务于野战卫勤分队,平时的训练和医疗展开大多都在条件较差的野外环境下进行,经常需要人工装载、搬运,因此,其自身安装要结实、牢固和容易搬运,以免影响使用。

2 针对装备特点,基层卫勤分队应加强日常训练、维护等管理

2.1 野战卫生装备管理要平战结合,实行“双向”管理

野战卫生装备要平战结合,加强日常管理。战时,野战卫生装备主要是为各级卫勤机构准备的,用来完成各级卫勤救治保障任务。所以,野战卫生装备的实际配置必须由所配属的基层卫勤分队的具体编制大小来决定,由专人具体负责,实行“三分四定”,以达到在高技术下局部战争中“拉得出、冲得上、展得开、救得下、治得好”的效果。从设备的属性分类角度讲,野战卫生装备必定属于医疗设备范畴,因此,平时野战卫生装备的管理应纳入所在医院的医疗设备综合管理之中,由医工科(设备科)按本单位医疗设备的相关规定,为野战卫生装备统一编号、单独建账,实行电子计算机管理。在没有训练任务或设备闲置时,医工科根据本单位整个医疗设备的资源配置情况,灵活协调,把其纳入医院的“医疗设备共享中心”[3],这样既能合理地优化有限的资源,又能快速提高医护人员掌握新装备、新技术的技能,为战时野战卫生装备的正常运转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各级卫勤机构要严把设备的交接、验收关,多途径提高质保、售后服务力度

医疗设备的交接、验收是本单位对该设备进行全面管理的源头,也是正式使用设备的开始。医疗设备不论通过集中招标采购、集体谈判、上级下拨等方式到达基层医疗机构,都要做好验收工作,尤其是要加强上级下拨配发医疗设备的交接与验收,特别是野战卫生装备,必须严格按照程序:现场通电试机,仔细查看装备清单,一一核对配品附件,如有问题,逐级反映,及时解决。

随着高科技创新技术的迅速发展,野战卫生装备应用新技术、新能源更加广泛,新装备使用和新技术掌握的难度日趋增加,具有良好的售后服务是新装备正常运转的保证。因此,上级卫勤机构为基层卫勤分队配发野战卫生装备时,应通过多种途经提供技术支援,并加强质保、售后服务力度。比如,聘请厂家技术工程师对配有装备的基层单位医护人员进行使用操作、日常维护等培训,或定期提供维护保养等上门服务,就近提供配套的标准试剂、特种耗材、维修配件等,打破区域界线,与地方强强联手,拓展多种服务保障渠道。只有平时把服务落到实处,战时才能为基层卫勤分队提供有力的保障。

2.3 利用装备档案资料,通过联勤机构网络,建立远程检修模式

在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卫生装备资源的同时,延长卫生装备使用寿命,提高装备完好率,是提高卫勤综合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医疗卫生装备的使用说明书(或操作手册)、维修手册(附电路原理图)等档案资料是设备操作方法、性能、功用综合记录,现场工程师可充分利用维修手册等资料进行日常维护和故障检修,以提高设备的完好率。

野战卫生装备是新装备和新技术实际应用的反映,在设备训练和使用现场可能会出现无法维修的疑难故障,可通过全军各级卫生装备检修等联勤网络,逐步建立远程检修模式。卫生装备检修保障中心可远程指导现场工程师进行故障设备的检修,时刻保证卫生装备正常运转。

2.4 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人装结合,加强日常维护保养

先进的野战卫生装备能否在未来战争中形成战斗力,能否在应急任务中保障有力,关键是人员对装备的熟悉程度和掌握水平。基层分队应在厂家工程师或医工科维修技师的正确指导下,定期对野战卫生装备进行外观擦拭、活动关节加注润滑油、精密仪器校正、自带蓄电池要定期充放电、轮式装备按车辆磨合期标准进行调试等日常维护保养。在卫生装备使用和训练中,发挥医护人员对临床专业熟悉的优势,对展开后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重点、难点进行假设性作业,发现卫生装备中的不足,立即反映,及时解决或改进。通过有效地训练提高装备应用的熟练程度,努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装最佳结合。

摘要:新时期野战卫生装备在提高军队卫勤建设和遂行保障任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新军事变革对野战卫生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卫勤分队要充分掌握其特点,加强装备的日常管理。

关键词:野战卫生装备,特点,管理

参考文献

[1]潘伟,韩丕忠.新时期我军卫生装备建设跨越式发展对策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2):49-51.

[2]林村河,鲁合敏,张继明,等.卫勤分队卫生装备管理与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4,25(9):37-3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应急卫生装备】相关文章:

卫生应急06-14

卫生应急能力08-01

公共卫生应急08-16

卫生安全应急预案06-02

卫生应急宣传总结06-29

卫生应急知识范文06-07

卫生应急总结范文06-07

疾控中心卫生应急07-18

卫生应急知识宣传08-03

卫生应急工作汇报08-03

上一篇:中小企业如何立足发展下一篇:广播电视转型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