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调节方法范文

2024-06-29

供热调节方法范文(精选8篇)

供热调节方法 第1篇

热水锅炉及采暖系统运行过程中除应对运行参数、燃烧工况进行控制与调整外,还应根据采暖季节 (初冬还是严寒) 、采暖时间 (白天还是夜间) 等情况对供热量进行调节。供热调节的目的,一是使系统中各用户的室内温度比较适宜;二是避免不必要的热量浪费,实现热水采暖的经济运行。

1 质调节

在进行质调节时,只改变供暖系统的供水温度,而系统循环水量保持不变。这种调节方式,网路水力工况稳定,运行管理简便,采用这种调节方法,通常可达到预期效果。集中质调节是目前最为广泛采用的供热调节方式,但由于在整个供暖系统中,网路循环水量总保持不变,消耗电能较多。同时,对于有多种热负荷的热水供热系统,在室外温度较高时,如仍按质量调节供热,往往难以满足其他热负荷的要求。

带有混合装置的直接连接热水供暖系统的网路供回水温度可以按照下式计算:

式中:tn为供暖室内计算温度,℃;Δt'为用户散热器的设计平均计算温差,℃;

Δt'为网路与用户系统的设计供水温度差,℃;Δt'j用户的设计供回水温差,℃;Q为相对供暖热负荷比;b为与散热器型式相关的系数。

根据以上两式即可绘制出质调节的水温曲线。质调节设计时多采用一用一备或多用多备的配泵方式,选泵原则仍按照泵组的流量不小于系统所需总流量的1.05~1.10倍,还要考虑多台泵并联时的流量下降因素,按照单台水泵的90%确定水泵组的流量;水泵扬程为系统管路和用户满流量时系统总阻力的1.05~1.10倍进行选择,这时,对应的水泵功率已经超过实际所需功率,再加上选泵时习惯向上一挡参数靠拢,根据公式N=0.163rVH/η (kW) 可以看出,水泵在选择时已经增加了不少电耗负荷。

2 量调节

在进行量调节时,保持供水温度不变,改变管网的供水流量。采用量调节可极大地节约电耗。在供热管网管道尺寸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流量与电机转数成正比,电耗与频率的三次方成正比。频率与转速的关系为:

式中:n为异步电动机即水泵转速;f为电源频率;Sn为异步电机转差率,一般为5%左右,P为电机绕组的极对数。

可以看到,当P和Sn一定时,电机即水泵转速与输入电流的频率成正比。根据水泵的流量G (m/h3) 、功率P (kW) 和叶轮转速n (r/min) 之间的关系可知,水泵流量与频率也成正比,调节频率即调节转速,可由变频器直接调节循环水泵。如果流量减少30%,电功率就可节省65.7%。对于多数地区在很长一段运行时间内用70%左右的流量运行,年减少电耗40%左右是不成问题的,节能效果可观,而且量调节对用户用热量变化的响应比质调节快得多,这是因为质调节的温度变化从热源到用户的传递是以流速进行,而量调节是以声速传递,其响应几乎是同步的,采用关断阀、调节阀或平衡阀的方法,初投资较小。但是采用流量调节时,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网路水流量减少过多,会引起供暖系统产生较严重的竖向热力失调。为降低电耗,在采暖系统中可以设置两台不同规格型号的循环泵,其中一台循环泵的流量和扬程按计算值的100%选择,另一台循环泵的流量和扬程按计算值的75%选择,后者供室外温度高的情况下使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循环泵的运转经济指标

3 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

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是把整个供暖期按室外温度的高低分成几个阶段:在室外温度较低的阶段中管网保持较大的流量,而在室外温度较高的阶段中管网保持较小的流量。在每一个阶段内,网路均采用一种流量并保持不变,同时采用不断改变网路供水温度的质调节。对于带有混水装置的供暖系统网路供回水温度可以按照下式计算:

式中:φ为相对流量比。

在热水供暖系统中,供暖系统规模较大的系统可分为三个阶段,规模较小的系统分为两个阶段。在三阶段划分的系统中,水泵扬程为管道满流量设计扬程的100%、64%和36%,对应的理论计算水泵轴功率分别为满负荷功率的100%、51%和22%;在两阶段划分的系统中,水泵扬程为管道满流量设计扬程的100%和51%,对应的轴功率分别为100%和42%。多种容量的循环水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为备用,采用分阶段变流量的质调节时,热水供暖系统中可以不设备用泵。这种调节方法综合了质调节和量调节的优点,既较好地避免了垂直失调,又显著地节省了电能。

4 分阶段改变供水温度的量调节

在供暖系统的整个运行期间,随着室外温度的提高,分几个阶段改变供水温度,在同一阶段内供水温度不变,改变流量来进行调节。即在室外气温较低的阶段保持较高的供水温度,在气温较高的阶段保持较低的供水温度,而在每一个阶段内采用改变系统流量的量调节。

在这种条件方法中,同样按照供暖系统规模大小划分阶段,系统较大的划分为三个阶段,较小的为两个阶段。分阶段改变供水温度的量调节是质调节和量调节的结合,与单纯量调节方式相比,在室外温度较高的供暖阶段,通过降低供水温度,提高回水温度,增加了系统的循环流量。分阶段的变化靠热源处的气候补偿器控制,系统流量的变化靠循环水泵变速调节。

5 间歇调节

间歇调节是在供水温度和循环水量不变的情况下,用减少每天的供暖时数来调节的方法。在室外温度达到设计值时,热源连续供暖,随着室外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少运行时间,它的前提是假设热源能在额定出力的情况下制定运行时间。如果热源达不到额定出力,将不能保证用户的供热质量。事实上要想使设备满负荷高效率的运行,没有一套完整的监测和管理办法是绝对办不到的,故本调节方法实际上可以在室外温度较高的供暖初期和末期作为辅助调节手段来使用。

由于设计思路的保守,使得在室外计算温度时,非连续运行也能满足用户的要求,这就是目前广泛实行的间歇供暖。间歇供暖与间歇调节有着本质的区别。间歇供暖热源容量的设计远远大于实际需要值,即使是达到室外设计温度的情况下,热源也不可能连续运行。该方式虽然初投资及运行费用较高,但从操作及保证用户供热质量等方面考虑,也还是有它一定的优点。

当采用间歇调节时,网路的流量和供暖水温度保持不变,网路每天工作总小时数n随室外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可按照下式计算:

式中:tw为间歇运行时的某一室外温度,℃;t'w为开始间歇调节时的室外温度,℃。

6 结束语

总之,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舒适的建筑环境日益成为人们的生活需要。集中供热、热电联产对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适应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国家大力倡导、积极扶持的产业之一。如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稳定社会、促进城镇发展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摘要:城市供热系统节能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提出节能50%的标准, 所谓节能50%, 其中建筑物节能率应达到30%, 供热系统的节能率应达到20%。要实现这个目标, 就必须实现供热系统的节能控制。

关键词:暖通空调,集中供热,运行调节,建筑节能,节能控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永利.关于城市集中供热系统节能方案的探讨[J].区域供热, 2003 (06) :16-21.

[2]刘国林.关于城市集中供热工作中的系统调节[J].区域供热, 2004 (04) :26-30.

浅析供热全系统的运行调节环节 第2篇

【关键词】供热;运行;调节

0.前言

为保持供热和需热之间的平衡所采取的调整措施。通过供热调节,适当改变供热介质的参数和流量,可以防止供热过多或不足,保证热用户的正常需要。

1.运行调节分类

集中供热的目的在于维持室内气温适宜,使建筑物得热与失热始终处于平衡,因此,运行期间,随着室外气候因素的改变需适时进行调节,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集中运行调节一般分为四种:

a.质调节;b.量调节;c.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d.间歇调节。一般我们采用第3种方式,原因在于:

a方式虽然系统水力工况较稳定,但流量不变使水泵消耗的电耗较多;b方式的优点是节约水泵电耗,可在流量较小时容易引起严重的热力工况垂直失调,如果在间接连接的系统中加以采用,则可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它的优势,但流量不断改变实现困难,有待于进一步研制推广。

间歇调节一般作为辅助性调节;c方式则结合了a方式与b方式的优点。

2.供热调节的方法

改变供热介质温度的质调节;改变供热介质流量的量调节;同时改变温度和流量的质、量综合调节;改变供热时间的间歇调节。城市热水供热系统常采用集中的质调节,并辅以局部量调节。在热源处根据采暖负荷的需要,改变热网供水温度。这样可以省去众多采暖用户的局部或单独调节,易于实现供热调节的自动化;系统流量基本维持不变,放热工况较为稳定;当由热电厂供热时,由于供水温度随室外温度升高而降低,可以充分利用汽轮机的低压抽汽,从而更多地节约燃料。在用户处根据通风和热水负荷的需要辅以量调节,通过阀门调节局部的循环水量,以适应通风和热水供应设备的用热需要。集中的量调节根据热负荷的变化改变热网的循环水量,可以减少循环水泵的电能消耗。集中的质、量综合调节,也称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即把整个采暖时期按室外温度高低分为几个阶段:在室外温度较低的阶段保持较大的流量;在室外温度较高的阶段保持较小的流量,在每一阶段内则维持流量不变而采用改变热网供水温度的质调节。这样可以发挥质调节和量调节的优点,但要求有较好的调节设施和管理水平。

3.供热系统必须在一个运行调节部门统一指导下工作

运行调节工作必须在一个专门部门的统一指挥下、统一行动,才能使 热源、热网、热力站 和 热用户 协调一致,共同实现供热系统在稳定、经济的情况下运行。尤其是:当热源厂和热网不是同一个供热企业时,更应该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否则就会给供热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科学经营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供热质量不合格。

(2)供热能耗大,能源浪费。

(3)供热系统运行不稳定、不安全。

(4)各部门经常产生矛盾、发生冲突,影响正常供热。

因此,供热系统的各个独立部门,由一个专门部门、统一指挥、统一协调,是做好运行调节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必须遵守〝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和统一协调的原则:

供热系统的各个组成部份都是相互关联的,调节其中任何一个部位的运行参数,都会影其它部位的运行工况。因此,在改变任何一个部位的运行参数时,都必须考虑到对其它部位的影响,然后用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找出最佳的协调方案,否则就就会影响供热系统的供热质量、供热稳定性和安全性。

因此,运行调节人员必须在正确的供热理论和丰富的运行经验的指导下,采用〝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统一协调运行调节工作,这也是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

4.必须制定完整、合理的运行调节方案

整个采暖季的初期、中期和末期,调节方式都有所不同,要根据调节方案进行局部的质调节、量调节和微调节,同时供热终端热量可调,室内供热系统已经成为一个自调节系统。因此必须采用相对应的供热调节方案,按照用户所需热量进行供热才能实现整个供热系统的节能。

5.管网运行调节

运行初期(即全面开栓后至两周内)完成网路的初调节。

5.1支干线(各站入户线)及直供用户的调节

①调节顺序:要按照先直供用户后各站,先近后远的原则,距热源由近至远的顺序作逐个调节。

②调节方式:采用控制各站及直供用户的回水温度,站内和直供用户压差的方法调试。安装流量控制阀的直供用户,按每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12吨/h流量控制阀门开度。随着大网运行状态的逐步稳定,进行细调节,使之更加趋于合理。

③回水温度要求:回水温度按运行质调节曲线的回水温度(或按照调试小组指令温度)确定。

④热力站内压差要求:

10万平方米以下控制在1.0-1.2kg·f/cm2以下。

10-15万平方米控制在1.2-1.5 kg·f/cm2以下。

15万平方米以上控制在1.5-1.8 k·f/cm2以下。

直供用户,压差控制在0.2-0.5 kg·f/cm2。

⑤调整结果:初调节过程要反复调试(至少两遍),直到各站水量分配平衡,供热室内温度达到18℃。

5.2运行期间的调节

运行期间随室外温度的变化,换热站通过调节一次网的供水流量,控制二次网的供水温度,按质调节曲线运行;混水热力站可通过改变混水比的方法改变二次供水温度,按质调节曲线运行。

5.3當室外温度较高时的调节

(1)当室外平均温度高于-4℃、低于0℃时,为了节约电能,换热站可采用间歇供热,供热时间为:4:00-10:00,16:00-22:00。

(2)当室外平均温度高于0℃、低于5℃时,换热站采用间歇供热。供热时间为:5:00-9:00,16:00-21:00。

(3)当室外温度高于5℃时,各热力站停泵,关闭去用户阀门,开一次网联通门。

6.结束语

集中供热运行调节 第3篇

热力管网运行调节分初调节和运行调节。初调节是指在供热前或供热初期进行的将各热力站的流量调配至实际负荷所需要的流量的过程,解决运行初期水平失调,即初调节是对流量的调节。根据水力计算结果和往年运行经验,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和手动操作达到供热初期调节的平衡。对一次管网来说,近端热力站由于距离热源较近,总的沿程和局部阻力小,供、回水资用压头较大,需要关小阀门,减小压差,降低流量,使实际一次管网水循环流量等于计算流量。对一次管网的调整采用由近端到远端,由主线到支线的方法。在运行初期由于负荷的变化及新热力站的投运,初调节需要反复进行,直至系统负荷稳定。在初调节完成后,当室外温度发生变化时,需要通过运行调节来实现。运行调节是指在热源处进行的随室外温度的变化进行的温度和流量的调节,即运行调节是对热量的调节。运行调节按调节方式又可以分为质调节、量调节、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和间歇调节。随着室外温度的变化,根据总的热负荷及流量的情况计算的结果,相应的调整供水温度、变化循环流量或是当室外最低温度低于某一值或者根据当地实际的经验气象数据到达严寒状况时,需要增大供水流量然后再通过调节供水温度进行调节(即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及改变每天的供热小时数来实现调节目标。对于大型集中供热而言,由于一次管网距离远,从热源到热用户循环时间长,调节时效差,以及频繁改变流量造成的水力工况变化,因此一般不采用间歇调节和量调节方式运行。当运行流量没有变化时,水力工况不会发生变化。流量增加后,会使沿程和局部阻力增大,原先在小流量大温差方式下运行正常的末端热力站出现资用压头不足,二次侧供、回水温度逐渐降低,此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调节:1)启动中继泵;2)启动末端资用压头不足热力站的一次侧回水加压泵;3)配合启动中继泵同时启动末端热力站的回水加压泵;以上几种方法都是从增加负阻力方面进行调节。对于这几种运行方式,第一种方法在启动中继泵站后,全网各站的资用压头均得到提升,管网的压力有所下降,但弊端是对于前段和资用压头可以满足的热力站来说需要通过站内截流来实现全网平衡运行,增加了不必要的损失,同时由于中继泵站和电厂主循环泵串联运行,也增加了运行费用,加大了安全运行的风险;第二种方法的问题在于最末端资用压头不足的热力站在启动一次侧回水加压泵后,使次末端热力站的一次侧流量减少,资用压头降低,造成次末端的热力站也需要通过启动回水加压泵来实现正常运行,进而使需要安装一次侧回水加压泵的热力站逐年增多。

以太原市热力公司第二供暖分公司运行为例,热源为大唐太原第二热电厂,采用间接方式供热,一次网调节方式为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通过两条主干线提供热源,两条主干线在市区北大街和旱西关街连通,四、五期主干线全长12.8 km,六期主干线全长10.6 km,根据往年的运行经验,最不利环路是涧河路末端的2265热力站。在投运六期管网之前,运行热负荷达到设计负荷,运行初期采用设计流量6 100 t/h运行。先进行初调节,前端的热力站通过关小站内一次网供水侧闸阀、蝶阀以及一次网回水上的电动调节阀,使资用压头达到设计的10 m,实际调节时供、回水进站球阀不可参加调节。随着运行距离的增加,各热力站调节阀门开度不断增大,至2265热力站,一次网站内所有阀门均保持大开,这时可以满足10 m的资用压头的要求。判断平衡最直观的方法是各热力站二次网回水温度是否一致,根据自控系统计算结果,各站回水温度尽量控制在平均回水温度±1 ℃之内。在初寒期,采用质调节方式运行,即根据事先计算好的数值,随着室外温度的变化,及时联系电厂进行相应调整,进入严寒期后,必须启动中继泵,这时一次网运行流量从运行初期的6 100 t/h提高至6 880 t/h,一次网的运行压力略有降低,随着流量的增加末端的2265热力站资用压头不足,水力计算的结果最高达到-50 m,需启动站内的一次网回水加压泵,才能满足运行条件,中继泵运行后,末端涧河路、建设路热力站启动回水加压泵后,造成次末端的北大街2240,2241热力站流量降低,形成抢水现象。六期主干线投运后,与四、五期主干线并联运行,在市区的北大街支干线和旱西关街支干线连通,初寒期的循环流量为8 000 t/h,严寒期增加9 500 t/h~10 000 t/h,热源的增加和运行流量的提高,环状管网的形成,管网运行压力下降,在严寒期不需要启动中继泵便可实现稳定运行,末端热力站在严寒期虽然还需要启动回水加压泵,但实际运行的水力工况有了明显好转。

在运行调节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自控系统在初调节和平均温度的计算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初期热力站较少、扩网后通讯不能及时完成和通讯线路等原因,现在可实现集中控制的热力站数量只有一半左右,大大降低了集中调控的效果,需要尽量完善,才能发挥出效果。2)末端热力站一次网回水上的加压泵设计为工频运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当启动回水加压泵时,存在抢水现象,需要临近次末端的原先资用压头满足的热力站也启动回水加压泵,如果回水加压泵采用变频控制,末端部分的运行工况将有明显改善。 3)设计热负荷为64 W/m2,太原市是按照-12℃的室外平均温度进行设计的,随着设备和技术的革新以及现代建筑对节能投入的增加,在运行过程中实际的热负荷要远小于设计热负荷,在实际运行中依据50 W/m2进行计算调整,实际的单位面积热负荷更低。功率比等于流量比的三次方,当流量适当减小时,功率就会有较大的变化,当室外平均温度较高时适当降低一次网循环流量,可改善水力工况,也可降低电耗。4)质调节的过程就是热源温度调整,热源受煤质及设备故障等原因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供水温度的大幅度波动,在严寒期一次网供水温度波动最高可达2 0℃左右,前端热力站为维持正常温度而调大一次网阀门开度,造成水力不平衡,给全网的运行调节造成很大的困难,在运行中需要加强管理,严格控制自行调节。5)北大街支干线和旱西关支干线通过三墙路支线连接后通过水力计算发现旱西关可向北大街提供流量,同时末端的水力工况有所改善,证明环状网络比支状网络可以改善水力工况。6)北大街支干线总的热负荷过大,高于其他线路,负荷分配不合理,也是造成水力失调的原因,在六期管网投运后,末端热力站的运行工况有了很大提高。

造成水力失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设计和实际运行及后续热负荷的增加都有直接关系。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条线路负荷的基本一致,实际运行中要充分注意各种问题。不同管网可能出现的情况不同,运行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调节。

摘要:根据理论知识,叙述了在集中供热运行过程中的调节步骤和水力失调情况下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方法,分析了运行调节中出现的问题,以期为集中供热的设计和运行调整提供指导。

关键词:集中供热,一次管网,运行调节

参考文献

[1]张建伟,刘晓敏.太原市集中供热(一电)工程水力工况的研究和改善[J].区域供热,2003(9):135-136.

[2]韩忠.供热管网水力失调的治理及优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0):95-96.

[3]王丽艳.供热系统的集中运行调节[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8):181-182.

供热调节方法 第4篇

关键词:供热系统,热用户,冷热不均,控制策略

1 概述

很多供热公司的供热系统都采用了分布式供热系统。在分布式供热系统中, 将供热系统中热媒热水的驱动力由不同层次的循环泵承担, 共同完成输送热媒传输热量的任务。分布式二级混水泵系统在热源处设置热源循环泵, 提供热源内部驱动热媒的循环动力。在热用户处设置混水泵, 提供热用户内的资用压力, 驱动热媒的循环, 实现混水功能。

通过混水技术和变频调速技术, 每个热用户可以按需要从热网中取用热能, 而热网可以实现大温差、小流量的经济运行供热模式。这样一来, 不但能提高热网资源利用效果, 降低输送能耗, 还能满足不同用户的舒适性要求。但是分布式混水系统的调节控制比较复杂, 热网越大, 热负荷调节的滞后性影响越明显。如果不解决好供热系统的热源、首站、分站之间的运行调节策略, 各分站之间或热用户之间将会出现供热不平衡问题, 冷热不均问题严重。本文就某热网在实际供热中, 分析建立热用户冷热不均问题的理论模型, 探讨现有问题产生的一些原因, 为进一步研究分布式混水系统的调节控制工作奠定基础。

2 供热系统基本供热能力分析

某热力公司分布式热网供热系统示意如图1所示。热网主要由锅炉房、首站、热用户混水供热分站等部分组成。采用枝状管网分布式二级混水泵系统供热, 热用户大多数为厂房和办公楼散热器采暖用热, 热用户与锅炉方之间的地势比较平坦。首站为水-水换热站变频泵循环供热, 分站采用混水供热机组供热。

锅炉房设计安装了一台70MW的高温热水锅炉, 额定出水温度为130℃, 额定进水温度为70℃。锅炉在额定工况运行时, 使用2台的循环热水泵变频运行, 为热源部分的热水热媒提供循环动力。一般工业厂房建筑热用户的建筑面积热指标取140W/m2, 如果这台锅炉在额定工况下运行时, 可以为50万m2的工业厂房建筑热用户提供热量。现有供热面积约为24万m2, 锅炉在供暖期间内采用间歇式供热, 间歇供热时段为05:00~7:30, 10:00~11:30, 13:00~16:00, 20:30~23:30。

首站是热网的第一个换热站, 采用一台固定管板换热器, 设计温度管程为100℃。二次网采用两台 (一用一备) 变频热水循环泵为供热管网提供循环动力。循环泵的功率为250k W, 流量为1500m3/h, 转速为1485r/min。在图1中, 首站与热用户之间共设有3条供热外网干线, 按经济流速2.7 m/s考虑, 其输送热量能力约为160MW和供热外网干线与热源。

首站与热用户之间的二次热网络若按110/70℃的供热曲线运行供热, 三条主干线传输热量的额定能力完全可以满足系统供热能力的需求。

3 分站冷热不均现象分析

在本文的供热系统中, 所有的分站均采用混水泵变频系统调节供热。但在实际运行中, 有的分站采用变频运行, 有的分站采用定频运行。根据热用户反映, 厂房冷热不均问题严重。

根据供热理论, 供热量Q1和用热量Q2计算式为

式中, Q1———供热量 (k W) ;

G———热水的循环流量 (kg/h) ;

cp———水的比热容 (k J/kg·℃) ;

△t———供回水温差 (℃) ;

Q2———采暖用热量 (k W) ;

q———采暖用热指标 (W/m2) 。

本文中的采暖用热指标是根据首站的供热量和供热面积, 考虑线路损耗实时换算得出, 取46.6 W/m2。

根据供热与用热平衡理论, 首站供出的总热量由各分站取用后分配给1~7号热用户, 并由此确定出各个热用户的用热量。根据现场多次采集数据, 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分析各分站供热情况如表1所示。

由现场采集分站运行时的流量、供回水温度等参数, 经测算出供热量, 并与用热量比较, 热用户冷热不均现象严重, 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4 探讨供热系统现有问题产生的原因

首站的供热量是根据室外气温变化, 按110/70℃供热曲线运行间歇供热。针对7个热用户冷热不均问题, 通过实际走访调研, 探讨分析供热系统现有问题产生的原因, 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各个供热分站的控制策略不明确。通过采集供回水温差参数显示, 各分站供回水温差过小, 在1.4~6.6℃之间, 各分站取用热能的效果并不理想。现有分站与热用户之间的二次热网的调节控制中, 出现的调节流量和调节温度同时存在的现象, 这无疑增加了调节控制难度, 造成个分站的质调目标无法有效实现。

2015.01.30

(2) 若首站和分站之间的热网温差过小, 并得不到有效控制, 管网的供热能力将会受到严重限制, 系统投资及资源将会浪费严重。

(3) 供热分站混水机组为典型的一次侧量调转换为二次侧质调的供热系统。但目前分站混水机组前加装流量平衡阀并参与调控, 与一次侧需要量调控的原理相抵触, 将会严重干扰混水供热调空机组的运行及控制。

在供热系统中, 热源、首站、分站和用户之间的调控策略不协调, 系统资源的能力将无法有效发挥, 会造成资源利用不合理, 供热不协调, 系统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 对目前供热和未来的发展及扩容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供热分站缺少完整的协调的供热优化控制平台和模型, 导致供热资源浪费, 供热目标无法实现。

5 结论

由于供热系统中的控制策略不统一, 致使供热系统出现大量难以解决的调节控制问题, 造成系统资源大量浪费, 分布式混水泵系统变频调速运行的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供热不均和供热指标难以达到等现象的出现将难以避免。

现有供热系统的控制模型、测控手段和调控控制平台不够协调统一, 是造成供热外网资源利用不佳、调控不协调、供热均衡性差、供热目标无法实现等问题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安大伟.暖通空调系统自动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2]孙刚, 等.供热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热水供热管网的运行调节 第5篇

供暖系统调节的目的就是根据供暖热负荷随室外气象条件 (主要是室外温度) 的变化而对热源的供热量进行调节, 以便维持供暖热用户室内所要求的温度, 保证舒适性要求。同时, 提高热能利用率, 实现节能目标。要想使供热系统的供热量和变化的热用户的热负荷得到很好的匹配, 节约电能和热能, 保证热水供热系统的供热质量, 就要在整个供暖期间进行运行调节工作, 即运行调节。运行调节方法有几种, 其目的是针对不同热用户的热负荷变化, 适当调整供热量, 提高供热管网热能的利用率。

1 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

供热调节的方式按不同的调节位置分为集中调节、局部调节和个体调节。集中调节是指在供热系统热源的位置处随气温变化的调节, 其中包括热源的流量和各参数的调节。局部调节是指在区域交换站和热用户的入口处随气温变化的调节, 它主要是调节二次管网的流量参数和热用户的流量。个体调节是指供暖热用户在保证室温舒适的前提下进行的调节。

2 供热系统运行调节的工作

热水供热系统主要由热源、热网、热用户三个部分组成, 每个组成部分都是相互关联的, 不管调节哪一个供热部分运行参数, 都会影响其他供热部位的运行参数。故在调节运行参数前, 要做到统一指挥, 统一行动。根据理论依据、全面考虑、制定出最佳的运行调节方案, 共同完成供热调节工作。使供热系统在安全、稳定、经济的情况下运行。使供热热源、管网、热力站、热用户运行调节工作协调一致。

3 供热系统运行调节的理论依据

当热水供暖系统在不考虑管网沿途热损失的情况下, 系统在稳定状况下运行时, 热源的供热量、热用户末端散热设备的散热量、热用户的耗热量三者应相等, 则有如下的热平衡方程:

其中, Q1为建筑物的供暖热负荷, W;Q2为在供暖室内温度tn和供暖室外温度tw下, 散热设备散出的热量, W;Q3为热水网路输送给热用户的热量, W;q为建筑物的体积供暖热指标, W/ (m3·℃) ;V为建筑物的外围体积, m3;tn为供暖室内计算温度, ℃;tw为供暖室外计算温度, ℃;K为散热设备的传热系统, W/ (m2·℃) ;F为散热设备的散热面积, m2;tpj为散热设备内的热媒平均温度, ℃;G为热网的循环流量, kg/h;c为热水的质量比热容, c=4.187 k J/ (kg·℃) ;tg为供暖热用户的供水温度, ℃;当热网与热用户采用无混水装置的直接连接方式, 热网供水温度等于tg;当热网与热用户采用有混水装置的直接连接方式, 则热网供水温度要大于tg;th为供暖热用户的回水温度, ℃;当热网与热用户采用直接连接, 则热用户的回水温度与热网的回水温度相等, 即等于th。

4 供热系统运行调节的方法

按调节热媒参数、热媒流量、调节区域和调节时间的不同, 集中供热的调节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1) 质调节———系统的循环水量G不变, 而改变系统的供、回水温度tg, th或供、回水温差 (tg-th) 的方法。由公式Q1=q V (tn-tw) 可知:热用户的散热量Q1随室外温度tw的降低而增加。而根据热平衡公式, 室内散热器的散热量Q2也随着增加, 热水网络供热量Q3也增加。又由公式Q2=KF (tpj-tn) 可知:要使散热器的散热量Q2增加, 就要使散热器的平均温度tpj提高。再由公式tpj= (tg-th) /2可知:要使散热器的平均温度tpj提高, 只有提高供热系统的供水温度tg和回水温度th, 散热器的散热量Q2才能增加。

2) 量调节———只改变供热系统的热媒流量G, 不改变热媒的其他参数。由公式Q3=Gc (tg-th) 可知:热水网路输送给热用户的供热量由系统的循环水量G和系统的回水温度th决定, 因为在调节系统的循环水量G的同时, 系统的回水温度th也随着改变, 两者在同时变化。

3) 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在整个供暖期根据室外温度的高低, 把整个供暖期分成几个流量不同的阶段, 在每个阶段内保持恒流量运行, 只调节系统的供、回水温度。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是一种非常好的调节方式, 在整个供暖期的不同阶段, 使用不同的管网流量, 可以实现节能、节电。由循环水泵的电动功率与水泵的流量立方是成正比例的关系, 在供暖期间的低寒期适当地减小系统的循环水量, 可大大地降低循环水泵的电耗。

4) 质量流量调节———随室外温度的变化同时改变供热系统热媒的流量、供回水温度和温差方法。这种方法同时改变供热系统热媒的流量、供回水温度和温差, 普通的调节手段是不可能完成的, 需要使用高水平的自动控制设备才能实现。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节约能源的目的。随着科技的进步、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将成为热水供热技术运行调节的主要技术。

5) 间歇调节———随室外温度的变化, 采取在一段时间停止循环泵运行、不在向供热管网提供热量的一种运行调节的方法。缩短全天的供暖时间, 一般是在供暖低寒期室外温度较高时停止运行生产热的设备, 慢慢降低热源循环泵的转数, 当热用户把供热管网内的余热大部分消耗完后, 停止运行热源的循环水泵。这种运行要在不影响供热热用户室内采暖温度情况下使用。

6) 分区分时调节———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内、热负荷不同需求而进行的一种调节方法。这种调节是根据热用户具体的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调节。

5 几种运行调节方法的对比

质调节是最基本的调节方法, 任何一种调节方法中都有质调节的环节。因为这种只改变供、回水温度和供、回水温差, 而供暖系统的循环水量不变、且不破坏原来的水力工况, 是一种最简便、易行、经常使用的调节方法。量调节由于供热系统的循环水量发生了改变, 促使管网原运行的水力工况随之发生了变化, 调节的时候必须及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才能达到新的水力平衡。这些措施需要自动控制系统来完成。量调节一般需要和其他调节共同完成。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方法是一种简单实用、节电效果明显, 在供热系统中被广泛使用, 它的主要缺点是在每一次调节时都必须对供热管网和有关系统进行水力平衡调节工作。质量流量调节是一种需要配备高水平的自动控制设备, 将来是种主流发展技术。间歇调节是一种适应于中、小型热水供暖系统在末期使用的调节方法。分区分时调节属于一种适应特殊供热用户调节方法。

6 结语

运行调节工作在供热行业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应把运行调节工作放在供热工作的第一位, 并高度重视起来。作者在供热工程的理论指导下, 结合多年供热工作的实际情况, 总结了运行调节工作的技术要点, 有不妥之处敬请同行们指正。

参考文献

[1]冉春雨.供热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区域供热热网调节方式探讨 第6篇

传统大型区域锅炉房集中供热热网运行调节方式, 是采用一个采暖系统流量维持设计流量基本不变, 依据室外气温变化, 通过调节供水温度来实现供热调节, 即质调节或分阶段变流量质调节。这种调节方式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许多弊端:

1.1 只单独控制供水或回水温度, 供热量无法量化。根据供热量的理论计算公式

式中:Q表示供热量;G表示流量;Tg、Th分别表示供热的供、回水温度。从式中可以看出, 供热量不是简单的单值函数, 无论是供水温度或回水温度均不能单独反映供热量的大小, 保证不了用户采暖的舒适度, 而且供热量无法量化, 给精细化运行调整带来难度。

1.2实时跟踪气温的变化进行热网调节, 滞后性大, 达不到调节室内气温的目的。滞后性主要是两个方面造成的

(1) 热网输送造成的滞后。本身由于输送半径不同, 调节后供水温度变化反映到采暖单体, 前端可能半小时以内, 末端可能3小时以上, 或者更长。

(2) 房屋热惰性造成的滞后。从散热器温度变化到用户室温变化, 由于房屋热惰性的影响, 一般需要两个小时或者更长的时间。

1.3 热网调节频繁, 给热网以及热源的运行带来隐患

供暖期室外气温的变化往往较大, 特别是供热的初、末期, 日最高和最低气温的温差可以达到10℃以上, 按照这种调节方式, 剧烈的气温变化就会引起供热温度剧烈变化, 给管网和热源的平稳运行带来隐患。

1.4 没有进行其他天气参数修正

房屋对大气的散热量计算是一个复杂的函数, 不但和室外温度有关, 还和日照、雨雪、风力、湿度等等紧密相关。单靠跟踪气温的变化进行调节显然无法保证室内采暖的舒适度。

2 基于“应供热量”法供热热网调节分析

2.1“度日数”法热源应供热量量化计算

在国家行业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134-2001) 中, 建筑物耗热量指标 (q H) 是根据建筑物所在地的采暖度日数 (D18) 确定的。该采暖度日数 (D18) 是一年中当某天室外日平均温度低于18℃时, 将低于18℃的度数乘以1天, 所得出的乘积的累加值。其单位为℃·d。

式中:q N—供热概算热指标 (W/m2) , 我国目前推荐的指数为47—70W/m2;

tn′—室内设计温度 (18℃)

tw′—室外设计温度 (-7℃)

D18—室内温度以18℃为基准的度日数 (℃·d) , 由

考虑到管网输送效率η, 在时间段t (秒) 内, 应供热量 (qc) 为:

2.2 热惰性修正

2.2.1 房屋热惰性

房屋的热惰性是指建筑物内、外墙蓄热和导热的一个基本关系。建筑一般都以钢材或钢筋混凝土等重质高蓄热材料为主结构材料, 200mm厚的钢筋混凝土材料墙体的吸、放热过程非常缓慢, 根据大量的实验数据结论持续时间长达6-8小时。6个小时内的应供热量与实供热量误差在20%以内室内温度波动不大

2.2.2 热网热滞后性

由于供热系统管输距离长, 温度变化明显滞后。当系统温度升高后, 升温过程比较缓慢, 系统越大, 滞后时间越长。以中原油田北线世景园首站至末端水电换热站高温网为例, 热媒从北线首站到末端水电站换热站滞后时间是1小时42分。另外, 换热站至热用户低温热网也因各供暖辖区供暖半径距离长短不同其滞后时间也不同。滞后时间范围在50-180分钟, 加权平均时间为104分钟。

2.2.3 利用热惰性修正

利用热惰性修正供热量的原则为:保证全天的实际供热量与计算供热量偏差控制在±2%范围内, 并按不同时段进行供热量调整, 应尽量减少供热调节次数, 满足户热负荷需求和舒适感。

运行时根据不同室外温度范围及不同阶段用户对温度的不同需求, 将一天24小时划分为N个时段进行指导运行调节。下面以N=3为例, 即按三个时段进行划分:

(1) 第一时段17-24点, 该时段室外气温开始下降;是用户在家的主要时间段, 运行时段供热量可略大于该时段平均计算应供热量。

(2) 第二时段24-次日9点, 这个时段室外气温非常低;用户在家中, 需要维持室温, 运行时段供热量可以等于该时段平均应供热量。

(3) 第三时段次日9-17点, 整个时段的室外气温开始慢慢回升;此时大多数用户外出;时段供热量可略小于计划时段平均应供热量。

图中点连线表示天气预报逐时气温, 虚线表示计算应供热量, 实线表示修正后的实际供热量。

通过与当地气象局合作, 根据每天下午16点到次日16时逐时气温 (上图中的点化虚线) , 计算出未来24小时逐时应供热量 (上图中的虚线) ;利用房屋热惰性特点, 将日应供热量分成若干时段, 保证当日的供热量, 尽量减少调节次数 (图中实线) 。热滞后性的修正, 主要是考虑高、低温热网热力输送平均热滞后时间。若热滞后时间为3小时, 那么12点的应供热量应按15点时用户需求的热量进行供应。

2.3 天气参数修正

根据多年实际运行工况结合室内测温, 同样的环境温度 (晴天、阴天、雨雪天、风力大小等) 室内需求的热负荷有一定的差距, 所以实际给各站下达的应供热量要根据当天天气状况综合考虑, 并进行相应的修正。

3 结论

(1) 依据天气预报气温, 提前对日应供热量量化计算, 改变以往用供水或回水温度指导供热运行存在的弊端, 实现供热量的科学预测、精细控制。

(2) 利用房屋的热惰性, 合理划分供热量时段, 保证日供热量, 减少调节次数, 减少了室内温度波动, 提高供热舒适性, 而且提高了热网运行的稳定性。

谈集中供热系统的调节 第7篇

在城市集中供热系统中,供暖热负荷是最主要的热负荷,甚至是唯一的热负荷。在系统供热运行过程中,主要考虑供暖热负荷的变化规律来调节供热量。在供暖期,集中供热系统对采暖建筑物供热时,在任何室外温度条件下,都应达到室内设计温度,使室内温度达到供热温度(18±2)℃。如达不到(18±2)℃温度,应核实设计的原因,还要对供热系统进行调节,来满足热用户所需的温度。根据室外温度的变化来对供热系统的调节,从而达到供需平衡,即按需供热,以保证室内温度满足用户要求。为保证供热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必须对供热系统进行调节,以达到供热的最佳效果和节能降耗的双重目的。

1 供热系统供暖调节的目的

冬季供暖是关系民生的大事,是关系到千千万万老百姓的事。在保证室内温度的条件下,还要节约能源,降低运行成本。如果仍然按照设计热负荷向热用户供热,大多数时间会使室内温度过高而造成能源浪费。因此在热水供热系统中,通常按照供暖热负荷随室外温度的变化规律,作为供热调节的依据。那么供热调节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换热器及采暖系统运行过程中除应对运行参数(流量、温度、压力)的调整外,还应根据实际运行过程中建筑物供暖热负荷的大小及室内温度的高低随着室外温度、日照、风速等气象参数的改变而变化等情况对供热系统进行调节。

供热调节的目的:

1)使供热系统中各个热用户的室内温度达到设计值;

2)使供热系统达到热需平衡,即按需供热。在保证室内温度的条件下,减少热能的不必要浪费,从而实现供热经济运行,节约能源。

2 供热调节原理

当热水供暖系统在稳定状态下运行时,若不计管网沿途热损失时,存在下列平衡关系:热水供热系统的供热量应等于用户散热设备的散热量,同时也应等于供暖用户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基于热平衡原理,推导供暖热负荷供热调节的计算公式:

Q1=Q2=Q3。

3 供热调节的方式

热水采暖系统主要由水—水交换器、循环泵、补水泵、二次管网及室内散热器(地暖)组成。根据室外温度的变化,除应对水—水交换器运行的供水温度、流量进行调节控制外,还应根据采暖初期、采暖末期、采暖时间等的变化情况,对整个供热系统进行热力调节,从而使二次网热交换器出口水温达到设定值。

热水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分为初调节和运行调节。

在系统投入运行初期进行的调节,称为初调节。在供热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各热用户实际流量很难与设计流量相符,即靠近热源的热用户流量过大,远离热用户流量过小。主要解决热力工况的水平调节。

在供热过程中,对热水供热系统进行的运行调节,称为供热调节,即运行调节。供热调节主要是解决供热质量和供热经济性。

3.1 质调节

在进行质调节时,只改变系统的供回水温度,而供暖系统的循环流量保持不变。集中质调节是目前最为广泛采用的供热调节方式。质调节只需在热源处改变网路供回水温度,特点是网路水力工况稳定,管理简单,操作方便,浪费了水泵的电能,耗电量大;热网远端与近端的热用户温度有明显的时间差。

3.2 流量调节

在室外温度不断的变化下,热源随着温度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供暖网路循环水流量,而网路的供水温度保持不变的调节方法,称为流量调节。在实际运行中,随着室外温度的不断变化而改变网路流量难以运行管理,这样会使供暖系统产生严重的竖向热力损失,所以,目前在国内很少采用单一集中流量调节的方式进行供热调节,流量调节作为质调节的一种辅助形式,对部分供暖系统起辅助性的调节。流量调节的特点是水力工况稳定性差,实用性差,但与质调节相比较,在供热面积相当的情况下既节约了电能又节约了热能。

3.3 分阶段变流量的质调节

在区域锅炉房热水供热系统得到较多应用。特点是综合了质调节和量调节的优点,节省电能。调节方法:把供暖期按室外温度分成几个阶段,在较低的阶段,保持流量最大,在较高的阶段,保持流量最小。在每个阶段流量不变,按改变供水温度进行质调节进行供热调节,这种调节方法叫分阶段变流量的质调节。

3.4 质量—流量调节

根据供暖系统的热负荷变化情况来改变供热系统中的循环水量和供回水温度来进行调节,就是质量—流量调节。根据供热系统的特征,在保证供热质量的大前提下,对于一个稳定的供热系统,在不同的室外温度下,都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最佳流量和温度差。所以,质量—流量调节是最佳的调节方式。这种调节既达到了最佳的供热效果,又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消耗电能和热能。供暖用户系统与热水网路采用间接连接时随室外温度的变化,需同时对热水网路和供暖用户进行供热调节。在实际运行中,在对供热系统进行质量—流量双调时必须进行水力平衡调试,避免楼与楼之间的热量不平衡,还须具备精确的水温、流量控制技术才能实现,否则会因水温控制不好,虽水泵节能却锅炉耗能,得不偿失。

3.5间歇调节

在采暖初末期当室外温度升高时,不改变网路的循环水量和供水温度,而只减少每天的供暖时数,这种供热调节方式称为间歇调节。间歇调节可以使供暖系统在采暖初末期采用的一种辅助调节措施,网路的循环水量和供水温度不变,每天的供暖时数随室外温度的升高而减少。

3.6热量计量调节

采用热量计量装置,根据系统的热负荷变化直接对热源的供热量进行调节控制,即热量计量调节法。用户调节,热用户实现热计量收费以后家中装有三通或双通温控阀,根据自身的生活习惯和经济条件进行调节。热源与热网调节,热源应按照控制系统中的循环水量和供回水温度进行调节,在保证控制指标的前提下,锅炉采用最佳的燃烧状态寻求调节。

4结语

在选用集中调节的方法时,供热主管部门和运行管理人员一定要因时、因地,根据每一个供热系统的实际情况(采暖初期和采暖终期、白天和夜间室外空气温差大)灵活应用。在实际应用中,一个供热期采用一种调节方式是不多见的,往往是几种方法结合使用。如有的系统,在整个采暖期选用质调节为主的调节方式,只是在初寒和末寒期,采用质调节和间歇调节相结合的方法,也有的系统在整个采暖期中采用分阶段变流量的质调节与改变每天供暖时数相结合的调节方式。供热系统的调节对供热系统的安全节能运行有主要作用。

参考文献

集中供热系统的调节研究 第8篇

关键词:热水锅炉,供热系统,供热调节,节能降耗

我国北方各城市已相继实施了集中供热, 集中供热比分散供热, 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节能效益是显著的, 且供暖热用户与热网之间大部分采用了间接连接, 为了更好的保证供热质量, 满足使用要求, 并使热能设备和输送经济合理, 就要对集中供热系统进行供热调节。热水采暖系统主要由热水锅炉、热水循环泵、补水泵、管网及室内散热器组成。要满足采暖指标, 达到采暖用户室内设计温度, 除应对锅炉运行参数。燃烧工况进行控制和调整外, 还应根据采暖季节。采暖时间等变化情况, 对整个供热系统进行热力调节。

1 供热调节的目的

供热调节的目的, 在于使供热用户的散热设备的放热量与用户热负荷的变化规律相适应, 维持供暖房屋的室内计算温度, 以防止供热用户出现室温过高或过低。供暖问题是关系城市居民切身利益的大事。现在供暖企业自负盈亏, 既要使居民供暖温度达到标准又要使企业的运行成本达到最低, 这就要求供暖企业挖掘内部潜力, 做好供热调节工作。因此, 对整个热水供热系统进行合理的供热调节就变得至关重要。热水锅炉及采暖系统运行过程中除应对运行参数、燃烧工况进行控制与调整外, 还应根据采暖季节、采暖时间 (白天还是夜间) 等情况对供热量进行调节。供热调节的目的, 一是使系统中各用户的室内温度比较适宜;二是避免不必要的热量浪费, 实现热水采暖的经济运行。热水采暖系统试运行时间内, 由安装单位进行的第一次调节为安装调节, 它的目的是检查采暖系统能否达到设计要求。系统投入运行后还要继续进行调节, 此为使用调节。运行调节根据采暖系统情况不同, 可采用若干种形式。

2 供热调节的原理

在城市集中热水供热系统中, 供暖热负荷是系统最主要的热负荷, 甚至是唯一的热负荷。因此在供热系统中, 通常按照供暖热负荷随室外温度的变化规律, 作为供热调节的依据。供热调节的主要任务是维持供暖建筑的室内计算温度。当供暖系统在稳定状态下运行时, 如不考虑管网的沿途热损失, 则系统的供热量应等于供暖用户系统散热设备的放热量, 同时也应等于供暖用户的热负荷。建筑供暖方式分为连续供暖和间歇供暖两类。对于不同的供暖方式, 供热调节的方法也不同, 这主要是由墙体和室内物体的蓄热性能所决定的。对于间歇供暖建筑, 当停止供暖后, 室内温度不会瞬间降至建筑发生冻害的温度, 它需要经过一个降温期。当重新开始供暖后, 室内温度升高至计算温度也需要一段升温时间, 升温所需要的时间取决于围护结构和室内物体的蓄热性能。

3 集中调节的方式

3.1 质调节:

在整个供暖时间内, 随着室外温度的变化, 在热源处只改变网路的供水温度, 而网路的循环流量维持设计温度不变的一种调节方法叫集中质调节。集中质调节只需在热源处改变网路的供水温度, 网路循环水量保持不变, 网路的水力工况比较稳定, 管理简单, 操作方便, 但在整个供暖时间内, 网路循环水总量保持不变, 消耗电能比较多, 是我国目前采用最多的一种调节方法。

3.2 量调节:

在整个供暖时间内, 网路供水温度始终维持设计温度不变, 随着室外温度的变化在热源处不断改变网路循环流量以适应热负荷变化的一种调节方法叫集中量调节。采用集中量调节, 随着室外温度的升高, 网路的流量迅速地减少, 这样常会使供暖系统产生严重的竖向热量失调, 同时, 在实际运行中, 随着室外温度的变化不断地改变网路的流量, 操作技术比较复杂, 常需变速泵来实现流量调节。量调节的方法往往只作为集中调节的一种辅助方式, 对局部供暖系统进行辅助调节, 是我国目前很少采用的一种调节方法。

3.3 分阶段变流量的质调节:

把整个供暖期按室外温度的高低分成几个阶段:在室外温度较低的阶段中管网保持较大的流量;而在室外温度较高的阶段中管网保持较小的流量。在每一个阶段内, 网路均采用一种流量并保持不变, 同时采用不断改变网路供水温度的质调节, 这种调节方法叫分阶段变流量的质调节。在热水供暖系统中, 一般可选用两台不同规格的循环水泵, 其中一台循环水泵的流量和扬程按计算值的100%选择;另一台循环水泵的流量按计算值的75%选择。由于水泵扬程与流量的平方成正比, 水泵的电功率与流量的立方成正比, 所以75%流量的循环水泵相应的扬程可按计算值的56%选用, 循环水泵的运行电耗可减小到42%左右。在大型供暖系统中, 整个采暖期可分为3个或3个以上的阶段。如果采用3个阶段, 各个阶段中循环水泵的流量可分别为计算值的100%, 80%和60%, 扬程可分别为100%, 64%和36%而循环水泵的耗电量相应为100%, 51%和22%。多种容量的循环水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为备用, 采用分阶段变流量的质调节时热水供暖系统中可以不设备用泵。这种调节方法综合了质调节和量调节的优点, 既较好地避免了垂直失调, 又显著地节省了电能。所以, 它是一种公认的比较经济合理的调节方法, 在区域锅炉房热水供暖系统中得到了较多的应用。

3.4 间歇调节:

在室外温度升高时, 不改变网路的循环流量和供水温度, 而只减少每天的供暖时间, 这种调节方法叫间歇调节。需要指出的是, 间歇调节和目前国内广泛实行的现行间歇供暖制度有着根本的区别。现行间歇供暖指的是在设计室外温度下, 也就是最冷天, 每天也只供暖若干小时, 因而必须使设备的输出能力相应增加 (即采用大锅炉、大水泵) 。间歇调节指的是在设计室外温度下连续供暖, 只是在室外温度升高时才减少每天的供暖时间。间歇调节一般在室外温度较高时采用, 作为一种辅助的调节措施。在选用集中调节的方法时, 一定要因时、因地制宜, 根据每个供暖系统的实际情况, 灵活选用。在实际应用中, 一个采暖期只采用一种调节方法的不多, 往往是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4 结束语

集中供热系统供热调节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对于节约能源、经济运行的效益是可观的。对于供暖热用户与热网之间采用了间接连接的系统, 网路与用户的水力工况互不影响。管网采用质量-流量调节, 网路流量随供暖热负荷的减小而减少, 可以大大节省循环水泵的电能消耗, 节约了能源。同时系统中需设置变速循环水泵和配置相应的自控设施才能达到满意的运行效果, 保证供热质量。

参考文献

[1]贺平, 孙刚.供热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李善化, 康慧.实用集中供热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上一篇:语用行为下一篇:东野圭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