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困惑与尝试

2024-07-14

阅读教学的困惑与尝试(精选12篇)

阅读教学的困惑与尝试 第1篇

由于初中受中考影响,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会以传授知识、为考试结果为重心来进行教学,过分的追求“技能”训练,太过于知识导向。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大多数会采用从文章的结构来解析课文,为累计语文知识而进行教学,教师的关注点会过分集中在对文本教法的研究,主要强调的是“教”的作用,基本上以“讲授型”和“讲问型”为主,教师整体教学思路会根据文章思路而定,而学生的思路则是按照教师的思路来进行,教学只起到教的作用,没有起到学的作用。这样一来,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也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过分依赖老师,不愿意细读钻研,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差,知识面狭窄,思路狭隘。所以,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方法

第一,整体感知要做好思维训练工作。初中语文课本内容通过让学生通读的形式,先让学生有个大概的认知度,学生通读一遍后,虽然对文章有了初步概念,但是实际上还是茫然的,无法达到整体感知,这时候教师要带领大家进行整体感知,进行思维训练。比如,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的篇幅比较长,要想让学生一下子整体感知到全文内容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候要从思维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先把握文章的重点,怎么开头与结尾,中间怎么过渡,再详细深入,看情节怎么展开,通过这样的一个思路引导方式,让学生对整个文章有了整体的认知,这也就是鲁迅先生写这个文章的思路。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先了解作者写这个文章的思路,再逐渐深入分析。此外,教师可以多扩充课外优秀作品的听读实训,让学生一边欣赏优秀作品,一边思考和感受,了解及发现作者的思路,感知文中的情感,实现整体感知。

第二,要重视导读方法的引导。当学生在整体感知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很多不解,如果没有有效的整体感知,学生无法对文章、作者有情感上的共鸣,当进行问题探究的时候,也不知道如何下手,这就需要训练学生的导读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比如,在《社戏》这堂课程教学的时候,文章的最后一句,从文本上看,作者是真的想表达那爷的戏很好看,那夜的豆很好吃吗,其实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是表面意思,而是要表达自己的童年的美好,那学生怎么去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呢,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人物角度进行导读,再逐步展开进行问题探究,通过导读方法的引导,让学生有了问题探究的思路,也能够让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第三,要加强语言揣摩的定向训练。要加强定向阅读训练,提升语言揣摩能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要关注文采,让学生感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这个训练可以通过让学生多阅读优秀作文,通过欣赏美文,从美文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二是要让学生体验到文章的美意,如在进行人教版语文朱自清《背影》这篇文章教学时,文章中所描写的父亲爬过铁道给朱自清买橘子的一幕,字里行间中能够表达出父爱的伟大以及朱自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入情感的去欣赏,去挖掘作者的内心情感,才能获得深刻的感悟。

第四,要多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阅读教学。多媒体可以播放视频、图片、文字、音乐,能够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欲望。比如,在进行文章朗诵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烘托气氛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情感,有代入感的进行朗读,让阅读教学效果更好。也可以播放相关的图片,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展现出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了解。

第五,要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地位,教师在讲台上讲授为主,很少会在乎学生的想法,师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少。因此,需要转变这种关系,要确保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权威至上的观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与阅读视野,让学生养成爱读书、喜欢读书的习惯,最终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奠定终身读书的基础。

三、结束语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心,是对我国优秀文化的继承与教育,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兴趣的培养,提升学习主动性,构建一个和谐愉悦的课堂,才能够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

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存在重教过于学、忽视阅读兴趣培养等问题。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些困惑,来探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方法

参考文献

[1]杜莉.试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惑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09).

[2]张法平.从阅读教学的困惑试论教学思路的新突破[J].中学教学参考,2014,(04).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惑与策略 第2篇

刘红侠

阅读教学,历来都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又是学生最觉头疼的一点。这是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里语文教师的困惑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要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冷冷静静地思考,认认真真地对待。现就我校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现状,总结如下: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和老师的困惑

(一)学生的困惑:

1、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

2、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

3、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

4、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二)教师的困惑:

1、没有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流于形式。

2、片面追求分数,教师在阅读训练中针对考纲考点,考什么就讲什么,肢解语段,导致无明显训练效果。

3、忽略了文本对阅读教学的示范作用,失去阅读教学的最佳时机--课堂。

二、新形势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扩大阅读范围 拓展学生视野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非一日之功。语文老师第一要解决的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只有大量的阅读书籍,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并学会如何在文章中收取有效信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有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才可能拓展学生视野,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二)传授阅读方法 学会举一反三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阅读教学,教师对课文的处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而要善于从课文中抽象出具体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

1、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1)根据作品文体特征,抓住阅读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

(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培养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某个细节,某个动作,某种心理,或者某个贴切传神的用词,理解文章的某种思想或某种情感。

(3)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历史时代情况,培养学生综合把握文章的能力。阅读文本,必然要将作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的内涵。

2、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指导学生精读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2)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寻找参考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质疑并能合作解决。教师还可设疑,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疑。

(5)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如教给学生圈点、批注、摘要、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方法,并加以训练。

略读则是一种运用精读得来的方法,略去或绕过文章中某些次要的方面,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纲目,抓住要领和主旨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略读训练时,要求学生多作粗读、泛读、跳读练习,以增强他们把握文章精目的能力。

浏览是相对精读而言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课外阅读书籍和报刊杂志都离不开浏览。

(三)立足课堂教学 提高阅读能力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阅读教材,我们不能一味地讲解,而应当把每一篇课文当成阅读练习,为学生设计恰当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师则适当点拨,这才显示出老师导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阅读,去欣赏,去实践,这才是课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无形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语文鉴赏水平也就得到慢慢的提高。

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惑与策略 第3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困惑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92

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和教师都比较头痛的部分,存在阅读教学的质量差、学生的阅读能力低等问题。而在初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并且注重情感体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语感能够初步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借助阅读工具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那么,如何改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农村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思考、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面临的现状

(一)教师对阅读教学认识不清

阅读理解习题在形式和内容上与课文极其相似,因此,在语文教学阅读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对阅读教学认识不清,他们往往只关注对教材和参考书中课文的讲解,但实际上流水式的讲解并没有起到任何效果,学生对课本知识只是死记硬背,没有掌握基本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教师对阅读教学认识不清,是阅读教学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导致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脱离了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没有教会学生用心去感悟,去理解课文,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极为有限,这与新课改倡导的内容相背离

(二)阅读教学观念落后

不论是课本中的文本事例还是语文考试试卷中的阅读理解试题在出题主旨上都是希望读者能通过细心的揣摩和品味,达到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产生共鸣。阅读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和作品心灵交流的过程,读者与作者以作品为纽带,产生灵魂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读者置身于作者所创造的大环境和背景,去感受作者所描述的人物和事物,体味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或人生思考,聆听作者对人事的感悟和告诫,感悟文章的真义,使灵魂得到洗礼。

教师掌握教学进度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的主动权,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被动接受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观显然与时代不符,与新课程改革要求不符这种将学生与文本对立的二元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教学旁观者的位置上,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忽视了对学生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三)阅读教学与生活实际脱节

阅读教学与生活实际脱节的问题是受客观教学条件限制产生的。阅读理解是一种文学形式见之于客观实际生活上的载体,作者所作的文章都有深刻的社会基础和事实来源,也只有社会阅历丰富,经历多的人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好文章。然而,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固定在教室里听课,以阅读教材为教学框架,学生远离社会实际活动,缺乏对生活的理解积累和感悟因此,将阅读教学从内容和形式上局限于课堂范围内的教学方法,无疑会导致学生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四)学生文学素养较低,阅读积淀不足

有数据显示,当今中学生中读过四大名著之一的学生寥寥无几。由此可见,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和阅读理解能力的积淀,阅读理解的底子没打好,面对阅读试题时势必会摸不着头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初中生繁重的课业负担,又面临着升学的巨大压力当前不少中学生不仅要学习课本知识,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和提高班,没有多余的时间可以静心来进行阅读和思考;(2)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整堂课都以自己教学为主,留给学生自己体会阅读的时间所剩无几;(3)历来对语文教学的误区认为,语文教学是一种对国语文化的学习,而中学生已经有了小学语文学习的基础,对语文解题技巧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安排上都偏重于将学生的精力和时间引导并投入到数理化英语科目的学习之中。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学生阅读积淀不足,文学素养低下的原因。然而,众所周知,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大量文学作品阅读的积淀,离不开学生自主情感投入的感悟和练习,必要的阅读积累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二、提升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扩大学生的阅读知识面

教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只有不断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扩大学生的阅读知识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大量的阅读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杂志、报纸、文学作品等。有些教师因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只要是与学习不相关的书籍都不应该让学生过多地接触,以免影响学生的成绩,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往往会让学生产生阅读挫败感。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而且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寻找适合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材料,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

(二)交给学生阅读的“渔”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说明了方法和技能的重要性。而教授学生语文阅读的方法也远比让他们读懂一篇文章显得重要,因为只有将语文阅读的方法交给学生,才能使学生在实践阅读中逐渐形成阅读理解能力。语文阅读的“渔”有一般阅读法、精读法、略读法和浏览法。

(三)制定阅读计划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目的明确的阅读计划的话,就会使阅读教学变得盲目,而且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因此,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转变观念,制定行之有效的、目标明确的教学计划。如在接手一批新的学生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入学情况制定一份详细的阅读计划,在进入下一个年级时,应使学生达到不同的阅读水平。在每学期、每学年制定详细的阅读教学计划,能使阅读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三、总结

总之,要提升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所以,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必须要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修养,通过自己文化素养的提升来影响学生。同时,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农村初中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努力寻找和研究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曾旭刚.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困境[J].新课程(下),2011(4).

高中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尝试 第4篇

1. 发掘教材范例进行阅读

教材是学生阅读和鉴赏的基本材料。虽有不足, 但是多数篇章闪耀着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认识。如《边城》中, 沈从文创造出闪耀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 既体现着人性中的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 也同时反映了沈从文身上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式的情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景物描写中寄予了作者在大革命失败时期“颇不宁静”中偷来片刻的淡淡喜悦。还有《故都的秋》、《再别康桥》等等, 我们完全可以从教材入手, 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 引导学生踏上鉴赏之路。

2. 让阅读教学融入生活

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曾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同。”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语文阅读源于社会生活, 应用于社会生活, 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 也就丧失了生命力。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忽略了生活实践, 这无疑是“小学而大遗”。阅读教学中, 不是教师把自己对某篇作品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 学生就会有同样的感受、理解、体验的。教学不应是告知、传递、赠送, 而应是设法使学生产生某种感受、理解、体验。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 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 到“词的源泉”去旅行, 他把这称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 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获取新知。

3. 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阅读

新课标强调,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的确如此,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因为任何他人都无法替代阅读主体的阅读感受。个体的禀赋、素养, 时代文化的差异, 在阅读过程中会暴露无遗。可是, 考试制度使得阅读教学出现了应试化的倾向, 教师在教读课文时, 自觉不自觉就会受到高考题型的束缚, 把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解读成了标准化、唯一化, 限制甚至是扼杀着学生充溢着灵性的解读, 使阅读教学陷入了“高原现象”。其实, 对学生来说, 保护个性, 释放个性, 张扬个性是他们普遍心理, 特别是现代中学生, 他们渴望运用自已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来审视文学作品, 从而表现自已的评价与思索。顺应这一心理和现实, 鼓励阅读主体的个性张扬, 阅读就会出“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阅读文章的过程, 本身就是读者的想象、思维和情感的参与过程, 体现着强烈的个性特征。在阅读教学中,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体验, 对课文文本的解读也是不同的。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无数个不同的答案, 而且每个答案也无所谓对错, 只有合理与不合理。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尽力给每一个同学创设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 使学生小到对一个词语的理解, 大到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都能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啦, 在这一个过程中, 教师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失去属于自己的组织引导者的地位和作用。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 教师对学生应起到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效果, 面对学生的各种疑问, 教师要大胆做出评价, 并引导给学生共性的东西,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以上是笔者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思考, 当然,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仅做到上面几点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拓展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空间, 指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 才能切实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薛振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微》《现代语文》2005年第7期

[2].孔庆东、摩罗、余杰主编《审视中学语文教育》

阅读教学的困惑与尝试 第5篇

张成新

刚 接触生本教育时,我对何为“生本”真的很模糊。从理论上感受得到的是:生本教育是对当前师本教育模式的一次根本性革命。听了学校请来的几位专家的讲座,观看了一些课堂实录,自己也到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我对生本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感受到了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的魅力所在。我知道它的基本方向是“以学生为本”:一切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读了《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我对“生本教育的若干理念”、“生本教育的课程”、“生本教育的方法论”等都有了更多的了解。在近两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也一直在摸索中饯行着这一教育理念。从当初的震惊到熟悉,到如今的点点感悟。下面谈谈自己这两周来在数学课堂的几点尝试:

1、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活动空间

一般来说,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而教学空间对教学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开放课堂活动空间,成为生本课堂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在课堂教学管理上,我不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和学生的绝

对服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生本理念要求学习方式做到“五个放手”,即放手让学生做课前准备、放手让学生大胆去想象、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放手让学生相互评价。这样,学生在学习的天地里更加“开放”,更加“自由”。刚开始时,可能是自己还不懂怎样更好的激励、引导学生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可能学生习惯了那种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显得沉闷,学生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什么,而我自己也很累、很没劲。但是,多次尝试、慢慢引导后,还是觉得小有成效,我逐渐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就拿我的计算教学为例,我放手让学生先学、合作、展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仅让我欣慰,更让我惊叹。

2、设计具有使用价值的题目。

面对有差异性的学生,应当设计适合全体学生参与的题目。不是以“优”代“差”,而是要让所有学生“活”起来。甚至对“后进生”采取倾斜政策。在设计题目的时候,必须考虑到问题的趣味性、应用性和科学性,且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设计题目形式的多样化以吸引学生主动快乐的参与。

3、给学生真正的探究时间。

生本教育要求解放学生的探究自主权和自由度,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时空。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不少问题探究过程需要经历时间长,参与人广,这样就需要我们能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属于学生的探索

时间。例如:在进行“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平行线“的小研究中,在课堂上首先安排四人小组第一次合作画图的机会,然后进行交流,让他们自我发现不足,教师则把他们的问题呈现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的合作的机会,轮换监督,再次交流,改正错误,发现结果。当学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真正参与过程,就真正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二、几点困惑

困惑之

一、“前置性研究”的时间怎样科学合理的安排? 困惑之

二、怎样很好的把握“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困惑之

对英语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第6篇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探索;初中英语

一、影响阅读教学效果的因素

1.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有些学生英语学习中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与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不稳定,时而积极,时而懈怠。还有的学生存在不健康的心理,大体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急于求成,马马虎虎,心不在焉地阅读,忽视对文章中细节的理解,以致在做题时出现错误。第二种主要表现在意志薄弱的学生身上,他们畏惧困难,一碰到不懂的句子就想放弃。实践证明,学习态度和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影响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2.不良的阅读习惯

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有的学生经常有低声朗读,心读,喉读,指读,回视等不良习惯。指读就是用手指或笔指着一个个单词阅读。还有的学生不能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阅读文章,经常边读边玩。这些习惯严重影响阅读速度与阅读效果。

3.教学思想落后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侧重单纯语言知识的传授,侧重“填鸭式”教学,忽视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忽略了閱读材料所表达的信息及其重要的情感教育方面的意义。使学生长期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4.教学方法不当

学生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师平日的教诲和具体教学活动中正确的教育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水平的教师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具体到阅读教学亦是如此。而且阅读训练不到位也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只有进行“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转变。目前,有些教师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足够的阅读训练,如此这般,怎么会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呢?

二、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长期以来,有些学生由于受家庭环境,心理因素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够勤奋,不够积极,不够乐观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老师应真正关爱每一位学生,真诚与学生交流,真正走到学生的心里。真心赞赏学生,鼓励学生敢于超越自我,创造自我,肯定自我。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

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并对学生进行限时阅读训练,以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在训练中可教给学生略读法、标题预测法和浏览法等重要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同时,阅读材料中或许会出现一定量的生词,可教给学生运用构词法,根据上下文大胆地猜测词义。如果不影响对文章的理解也可忽略不计,不必逐词逐句的翻译。

3.注重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的利用

运用科学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比如在导入新课时,生动、直观、形象的导入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记得在教学SEFC Book 2B Lesson 102 Miss Evans时,我首先播放了电影Titanic中的精彩片段,这种生动、直观的导入新课方式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了相当好的阅读效果。可见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辅助教学,可给英语阅读教学带来巨大的活力。由此可见只有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勇于实践,才有可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4.广泛阅读并保证一定数量

古人早已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英语学习亦是如此。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各种文体的文章,文章读到一定数量,就能够培养起良好的语感,语感强了理解力自然就强,阅读文章就能领会主旨,表达思想就会流畅得体。教师在进行课堂阅读训练的同时,要注重课外阅读训练,可让学生每天阅读一篇英语文章,阅读内容可以是简短且充满趣味性的小故事,也可以是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各国的社会风俗习惯,还可以是科技文等,难易程度与所学课文相当,只要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就一定能扩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总之,阅读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英语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只要常抓不懈,坚持训练,发现问题后能及时解决问题,并认真总结经验,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阅读教学的困惑与尝试 第7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语文教学,探索

语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科, 语文是我们沟通的首要工具。然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语文阅读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在阅读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增加知识, 还能够开阔视野, 丰富我们的情感, 可以从文章中体会作者的想法和作者的心声, 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说, 初中教师应该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把握教学目的, 切实有效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让学生学好知识, 掌握知识, 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

一、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只有让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了兴趣, 才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学好语文阅读, 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浓厚的兴趣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对知识的渴求性。所以说, 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名言警句、俗语、寓言故事, 通过创设情景剧的方式进行学习, 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和了解语文阅读的内涵。

在这里以我们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来进行举例说明。比如说在七年级语文上册《冰心诗四首》当中“母亲”这一诗当中, 某地区进行了公开课的演示。在进行这堂课的教学当中, 李老师就做得非常好。首先老师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分别说明了自己心里母亲是什么样子的?最让自己感动的一件小事是什么?自己想要对母亲说的一句话什么?等学生全部回答之后, 李老师说:“下面就让我们来领略一下冰心眼里的《母亲》。”这样以后, 就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 然后让学生充满好奇心地想要知道冰心眼里的母亲是什么样子的, 在内心澎湃的刹那间感受母亲的爱和包容。

教师还可以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 让同学们互相之间进行阅读、朗读, 还有诗歌之间的赏析。在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 实质上就是学生和书本之间进行交流的过程, 是学生和作者之间对话的一种过程, 只有让学生充分明白这一点, 充分了解语文阅读的内涵和目的, 才能够让学生充分地学好语文。

在阅读的过程中, 还应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 应该对和作者背道而驰的观点勇敢地提出来, 并且说出自己和其不同想法的原因和感悟。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一千个读者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作品的感悟是不同的, 无论是中心思想还是一字一句, 我们都应该在阅读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感悟和领悟, 应该本着个性化的发展和阅读, 进行评判。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和作者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交融, 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全方面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 现代的语文教学当中所吸纳的教材都是具有内涵的文章, 含金量是非常高的, 我们只有充分让学生认识到其文章的美感, 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审美观念。在新课标的大纲中明确指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学是唯一的宗旨,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唯一的目标, 语文教学不仅仅只是一门学科, 而且它可以充分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水平, 包含了各方面的感情色彩, 有助于学生丰富自己空白的内心。无论从科学角度来讲, 还是从教育方面, 语文阅读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 审美更是语文阅读中的一大基础。我们只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成长在这个社会。

就这个观点我们拿苏教版的语文书举例说明。在吉林省沈阳市的益民中学, 在进行公开课《背影》的讲演的时候, 对于最后文章中说“父亲跨过月台买橘子的做法是不对的, 违背了交通法规”这种错误的审美观点, 就遭到了王教师的强烈反应。王教师当即就说明了为什么父亲会跨过月台买橘子, 这是一种爱的体现, 应该从一角度出发, 应该从人文角度出发进行对通篇文章的赏析。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才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立足于社会, 做一个有素质, 有道德的新青年, 这也是适应新社会的唯一标准。

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加大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只有增强了一个人的自信心, 才能够在学习中有所成就。在初中阅读教学中, 教师还应该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 从理论上还有心理上进行一系列的辅导, 创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真诚、友爱地尊重学生, 缩短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才能够更好地让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结语

总的来说,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我们应该本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 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为宗旨进行语文教学。只有达到了上述的标准, 才算是成功地进行了语文教学, 才能够真正地让学生了解语文的内涵, 懂得语文的精髓所在, 才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精髓和中华民族文学艺术水平的精湛之处。

参考文献

[1]张明.让欣赏覆盖阅读——初中阅读教学的缺失与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03) .

阅读教学的困惑与尝试 第8篇

一、网络多媒体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基本模式

第一个环节:明确阅读内容, 确定阅读主题。教师要根据阅读内容和主题, 预设阅读教学中运用网络多媒体的主要环节并制作精美课件, 设计出与当前学习内容和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或资料作为网上学习的主要任务。

第二个环节:网络主题搜索, 制作学习卡片。根据教师提供的预习提纲和课堂教学设计要求自主搜集当前学习内容和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或资料, 随时制作阅读摘记卡, 记录相关文字、插图等资料素材。

第三个环节:协作互动, 归纳整理。为了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教学信息, 达到共享教育教学信息的目的, 要引导学生将各自搜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汇总整理, 并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提交。

第四个环节:展示观点认识, 交流论证补充。在阅读教学活动中, 学生或学习小组展示各自的认识与看法, 相互交流、讨论、补充, 进一步论证、修正形成比较系统全面的教学信息, 帮助学生加深对阅读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二、运用网络媒体课前搜索课文相关内容, 为课堂阅读做铺垫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都选自名篇名家之作, 学习课文前利用网络媒体根据阅读教学的需要广泛搜集并了解作者的生平、代表作等相关信息以及课文所处的时代背景等, 对新课的导入、下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掌握课文的主题做了充分的准备和铺垫。如教学《琵琶行》一课前, 笔者根据课文内容预设了以下几个问题, 要求学生课下提前预习课文, 利用网络查寻相关的问题或问卷, 同时记录好查询的网络路径来源, 为课上学习课文做好准备。1.搜寻白居易的生平。2.你了解白居易的哪些作品?3.《琵琶行》这篇课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4.找出这首诗中你认为写得最好的诗句, 体会它的艺术特点。学生按照笔者的要求, 课前利用网络搜索有关白居易的相关信息, 从而对课文的内容和相关历史背景不仅有了感性认识, 而且有了大致的了解, 并对教师预设的预习提纲着重进行的搜寻和初步的掌握, 对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 升华作品的主题, 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都起到了积极地意义。

三、运用网络媒体营造阅读氛围, 提高课堂阅读效果

网络丰富的教育资源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生动形象、色彩鲜艳、美妙动听的教学视听信息, 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参考资料。以教学《琵琶行》为例, 教学时, 从网络上下载琵琶协奏曲《琵琶行》, 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学生, 学生亲耳聆听, 亲身体验, 从中体验诗句对琵琶曲精妙绝伦的描绘, 使学生对诗句的内容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如学习杜甫的《登高》, 这首诗是杜甫登高抒怀之作。由于杜甫在诗中渗透了对人生之秋的强烈感情色彩, 使得萧瑟的秋天, 在作者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 引发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 抒发了杜甫年迈多病、伤感和寄寓异乡的悲苦。教学时, 运用网络多媒体先展示背景黯淡、满目萧瑟的秋景图, 配以萨克斯音乐《伤感》, 再加上低沉语调缓慢语速的朗读, 创设诗的内容所表现的情景, 使学生沉浸在悲欢离合的氛围中, 产生强烈的共鸣, 体会作者所处的意境。通过画面感染, 音乐烘托, 伤感的语言描述, 巧妙地使学生幻觉般的进入诗人所描述的意境, 体会诗人的感受。

四、运用网络媒体培养学生阅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 培养阅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单靠课文的文本和插图是很难奏效的。教学中, 要充分运用网络媒体的图像、声音、视频片段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引导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 加强语言训练, 才能顺利完成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 关于黛玉初到贾府饭后漱口的描写, 课文中仅寥寥几笔, 学生不容易想到背后的意蕴。教学时播放一段视频片断, 屏蔽掉背景音乐和声音, 以默片的形式只给学生播放黛玉此时微妙的动作表情, 并让学生试着做配音练习。此时学生想象体会林黛玉的心理变化, 争相发言, 肯定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网络媒体, 可以创设教学情境, 营造学习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 丰富语文教学资源, 拓宽学习途径, 发展学生思维,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增进情感体验, 提高阅读能力, 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02, 6

[2]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阅读教学的困惑与尝试 第9篇

一、激情导入,为有效课堂创设氛围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亲近文本,怎么样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课堂的导入更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课文时,我首先问学生:树叶是什么颜色的?果然,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绿色”。我追问:那秋天到了呢?那时候,同学们都哑然而尴尬了,我接着说:所以啊,同学们别被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捆绑了自己,现在,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是怎么说的……这样,学生的好奇心被牵出来了,学习劲头就上来了。再如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设计这样的导入:有研究人员做了一个实验,把一只青蛙扔进开水里,它因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便会用力一蹬,跃出水面,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后来,把青蛙放在一盆温水里并逐渐加热,由于青蛙已慢慢适应了那惬意的水温,所以当温度已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青蛙便再也没有力量跃出水面了,你说,这只青蛙的结局会是怎么样呢?在同学们兴致勃勃的发言中,师生进入了新课的探究。

一个漂亮的导入,的确能起到“动一发而牵全身”之妙。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设计漂亮而精彩的导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诱发,思维之门尽情打开,从而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为构建有效课堂打下基础。

二、巧妙提问,激活学生思维提升效能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巧妙的课堂提问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快乐地学习,它既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又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积极的思维往往是因疑问而起的。在教学《庄子故事两则》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故事中的庄子和惠子,你喜欢哪一个?通过回顾课文,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自然分成了两组,展开讨论之后,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庄子和惠子,是不能简单地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同样道理,我们认识事物要从多角度去思考。这样的提问,不但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增强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再如,《范进中举》一文的探究,我是这样设计练习的:首先提出“本文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个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接着问:范进中举到底是科举制度体系下的受益者,还是受害者呢?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此时,我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问道:不同时代的教育制度给人带来什么不同的影响?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提问技巧,努力将学生带往更为广阔的思考领域。

课堂提问犹如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激起学生的思维涟漪。正如夸美纽斯所说“孩子的求知欲是被老师激发出来的”,学生有了求知欲望,实现有效课堂就有了保证。

三、创设情景,活跃气氛提高学习活力

随着课堂的深入,部分学生会不自觉地进入旁观师生对话的状态,并且会丧失学习的兴趣。此时,需通过创设情景,让语文课堂回到生活,使其变得有血有肉,增添语文的趣味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教学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这文章有很多场面适合课堂表演,教学时可让学生模拟范进中举时的拍手、跌倒、大笑、疯跑等动作,同学们忍俊不禁,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课文中惟妙惟肖的刻画通过即场表演,更使学生印象深刻,很快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手法有了较深的认识。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把课本里的文字变成了可见的情境,营造了体验氛围,从而加深了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拓展探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有目的、有选择地创设各种情景,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与思考,激发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获得知识的欲望,为实现有效课堂添砖加瓦。

四、练习典型,巩固知识提高课堂实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性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高能耗低收效的问题,特别是课堂练习当中出现的练习方式单一陈旧、大量运用题海战术的方式,导致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习效率低下、学生感觉语文学习枯燥的现象。所以,课堂练习的设计,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学《杨修之死》一文,我先要求学生深入文本阅读,然后设计课堂练习:请找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再用小标题概括出来。通过回顾课文内容,人物的性格特点就表露无遗了。这种练习既有一定的深度,也有一定的趣味性,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同时,把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比枯燥乏味地讲解更容易接受,学生也乐意参与,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五、评价中肯,给予信心延续学习效能

课堂随机评价是课堂学习的催化剂和点金石,也是课堂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恰如其分的评价,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其实,除了日常使用的评价量规外,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句贴心的话也是评价。例如,学生在课堂上沉默或者回答问题声音小,大多是因为缺乏信心,害怕说错了老师会责备,同学会笑话。此时,就不能吝啬我们的鼓励了。有一回,有个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声音很小,其他同学都把异样的目光投向他,他窘得满脸通红。我想,如果我温和地叫他坐下,这同学的心理也会留下阴影。于是,我微笑着并幽默地说:啊,声音真美妙,只是音量有点小了,我来调节一下吧!然后在空中做一个拧开关的动作。这样,刚才的尴尬消除了。这位同学爽朗地说出了正确答案,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

恰如其分地给学生竖一下大拇指,或者温和地说一句“没关系,我们一起继续努力”,都能给学生无限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发展到主动学习,让课堂的有效性得到延续。

试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困惑,对策

一、概述阅读教学及其问题设计

想要推广初中阅读教学法, 就要对其概念及基本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深入研究它的具体策略。

1.阅读教学的概念及基本方法。阅读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行为, 通过教学材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互相交流沟通。具体行为表现为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和领会整个教学材料中所要表现的具体内容, 包括了各种文字形式和深层次含义。在使用阅读教学法时, 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对新事物和新知识的接受和适应能力, 只有学生真正适应了这种教学方法, 才能够使其发挥到最大的作用。阅读教学法除了提高学生对教学材料的理解外, 更应该将其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一种发散性思维, 使其不只是理解教学材料中所包含的知识、寓意。更应该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 探索更多教学材料以外的, 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阅读教学教会学生的不只是收获课本上单一的知识, 而是使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并且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2.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及其原则。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环节对阅读教学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指的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对教学材料进行阅读和理解而设计的一些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教学材料, 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想要去了解这些材料。这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掌握教学材料的内容。因此, 要使阅读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佳, 就要设计一些比较优秀的问题。以下, 是在进行问题设计时, 需要注意的几个原则性问题。 (1) 设计的问题要与实际教学结合, 不能脱离教学大纲的内容、不能超出学生的适应能力; (2) 设计的问题不要过于简单, 要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 锻炼他们的发散思维与想象空间; (3) 设计的问题要联系教学材料, 对教学有实际的引导作用, 有一定的意义和内涵。

二、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当前的困惑及对策

1.当前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困惑。阅读教学法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育中已经得到了一定范围的应用, 但是效果还不够明显, 通过对初中语文的阅读教育调查发现, 主要原因是当前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存在以下两点不足: (1) 问题设计单一化。有一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总是采用同一种提问方式, 学生对这些问题早已经司空见惯, 很难提起兴趣继续阅读, 这就促使阅读教学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 (2) 问题设计没有体现实际应用意义。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没有实际起到引导学生的目的, 只是一味追求问题数量的多少, 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没有真正思考他们所要猎取的内容, 导致了阅读教学效果不佳, 制约了阅读教学的发展。

2.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对策。 (1) 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适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往往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科目学习。所以, 根据这一特点, 在问题的设计上, 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还可以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情境, 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到这些问题中, 从而帮助他们对教学材料有更好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高科技的教学仪器来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比如现在初中教学中会经常使用到的投影仪、幻灯片等等。如在苏教版语文教材, 九年级上册鲁迅先生“故乡”这一章节中, 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鲁迅先生生平的简介, 让学生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在讲解课文的时候, 还可以播放一些关于故乡这篇文章的视频, 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通过视频, 可以使学生感受这个故事中有哪些情节是课文中未提及的, 然后通过提问与思考, 发散学生的思维, 来完成阅读教学。 (2) 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适应能力相适应。每一个学生对新事物与新知识的接受与适应能力都是不同的, 因此, 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与适应能力。只有这样设计问题, 才能使阅读教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苏教版语文教材, 九年级上册“成功”一节中, 教师就可以通过对有不同兴趣爱好的, 学习能力、学习基础有所差异的学生进行分组, 每一个小组都应该包括不同类型的学生。这样所分出的小组全面性更突出, 组员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分完组后, 教师可以让每一组都来讨论对成功的认识与理解, 然后每个组派出一名代表对本组的理解进行归纳总结。 (3) 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探索能力相适应。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如何才能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 就要在设计问题的时候突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如在上述问题“成功”一节中, 小组讨论之后, 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自由辩论的时间, 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来进行自由辩论, 看他们哪个组的论据更加具有说服力。通过自由辩论, 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激发学生对未知生命的探索欲望。这样, 阅读教学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结语

初中语文教育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教育, 所以, 它的效果如何, 直接影响着我国文化的传承效果。因此, 本文从何如进行阅读教育、阅读教育中设计问题环节的注意原则以及现阶段阅读教育依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一剖析, 提出了一些设计问题时的具体对策。通过这些措施, 能够真正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第11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教学困境

新课改是当前我国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其发展对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开展有一定影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已经由以往的注重英语阅读中词汇教学转变为对学生英语综合表达能力的训练。而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环节,存在教师教学方法落后、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手段单一,进而导致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偏低,无法将自身对阅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这些问题。所以在以后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应重视这些问题以便提高教学水平。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困境和现状

(一)教师教学理念落后且方法不当。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对英语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教师片面认为英语教学只是要求学生进行单词记忆和课文背诵,但对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显然重视不够。其次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大多数为板书教学,教师将课本文章中的重点内容提取出来,照抄在黑板上,而学生则在下面记好笔记,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训练无从体现。

(二)阅读教学内容相对单一且枯燥。

目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所选择的英语阅读教学内容相对单一且枯燥。根据课本内容看,主要阅读内容模块安排分为:vocabulary learning(词汇学习),read quickly and answer(快速阅读并回答),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ad after it(听录音并跟读),read again and do some exercises or retell the text(再次阅读和做一些练习或复述课文)。不难看出,这样的课程安排相对比较枯燥,学生不得不按照这样的方式学习,所以阅读教学的意义难以体现。

(三)课本阅读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

当前初中英语课本当中有许多阅读资源可以有效利用,但是教师对这些资源的挖掘程度还不够。

比如课本当中有许多幅漫画构成的对话,本身足以吸引学生,且这些对话内容往往是具有丰富知识性的。另外,在每个单元的结尾处,依然有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总结性段落。如“A healthy lifestyle,the Chinese way”总结出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又如eat breakfast,do morning exercise,这些都是中国人的健康生活方式。但是许多教师往往会忽略这一部分资源,认为课本中这些总结性段落没有实际阅读价值,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忽视,进而导致课本阅读资源利用不合理。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水平提升的对策

(一)合理利用课本阅读资源。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水平要实现质的飞跃,首先就要合理地利用课本中的阅读资源。初中英语课本中有许多优秀文章可以借鉴,学生合理地对其进行应用有利于自身阅读活动的开展。

比如八年级英语课本中有这样一部分内容“how do we deal with our problems”,题目下面讲述的是霍金的故事,这其中就有对其事件的基本介绍。如霍金这一生如何看待自己的成就,对自身遭受的苦难又具有怎样的态度。另外有霍金给出的一些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建议,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可以有效利用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反复阅读课本中出现的阅读素材,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语感,丰富学生视野。

(二)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对于自身要求应不断提升,一方面时刻注重对自身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针对全新教学理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将新课程改革之后的教育理念与实际教学相结合,设计符合教学现状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所以教师不仅要实现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而且要积极努力地进行教学理念的完善,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互动的结果。其次,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明确教学情境创设对学生的帮助作用,以期提高学生对于阅读学习的兴趣。如七年级英语第一单元中“welcome to the unit”,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英语的第一课,这一课主要针对初入初中校园的学生进行简单的英语知识介绍,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与学生更贴近,更有利于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求。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机会,让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谈谈自己来到初中的感受,交流自身对初中英语学习的期望等,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同时,实现对学生英语课文阅读兴趣的培养。

(三)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及阅读兴趣的培养。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觉阅读习惯和意识,并逐步形成课外阅读能力,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比如,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英文报纸,或者看一些图文并茂的英文周刊,帮助初中阶段的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多看一些英文电影,听一些英文歌,不要过于注重其中词义,只需大致理解,培养语感,目的是实现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总之,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只要教师不断更新自身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同时有效利用英语课本资源及课外阅读资源,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整体水平必然会得到提升和突破。

参考文献:

[1]陈桂平.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的困境及对策浅析[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14,34:19-20.

阅读教学的困惑与尝试 第12篇

一、整体感知要抓好思维训练

学生通读一遍课文, 或者播放一遍课文录音后, 学生就算基本对文本熟悉并有了印象, 由此教师就要带领学生进行整体感知。而实际上, 学生对文本到底有多少感知呢?显然, 这与接下来阅读环节所要达到的要求相差太远。学生在刚接触课文之后, 往往对文章所讲的内容一知半解, 头脑中一片茫然, 根本无法达到整体感知的效果。那么该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笔者认为, 学生无法整体感知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整体感知的思维方法, 此时教师就要从整体感知的系统方法入手, 进行相关的思维训练。也就是说, 要让学生学会感知什么, 怎么感知, 找到感知的思路和方法。如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整体感知, 这是鲁迅先生一篇篇幅较长的散文, 对于学生而言, 想要一下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显然是困难的。但是如果转换方法, 从思维的角度切入, 则可以让学生先重点把握文章的整体, 即怎么开头、结尾, 怎么安排详略、主次, 如何进行过渡和衔接, 在情节的展开中有怎样的开端、发展、高潮以及结局。通过这样的引导和训练, 学生能够对文章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 即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学习一篇文章, 我们首先要从抓住作者的思路开始。此时, 教师可以进行听读的实践训练, 让学生一边听读, 一边进行想象和感受, 跟着作者的思路并逐步接近作者的思路, 体会文中的情感, 梳理文本的线索, 实现整体感知。

二、问题探究要重视导读方法

问题探究是阅读教学中一个较为重要的过渡环节。当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感知, 势必会产生很多疑问, 此时这些疑问该怎样解决呢, 就有了探究的内在心理需求。

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没有进行有效的整体感知, 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情感、态度等也就无法实现共鸣, 在进入问题探究时就会显得茫然无措, 不知所云。笔者认为, 此时问题探究需要的是对导读方法的训练。那么该如何做呢?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导读方法的引导, 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其中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结构模式, 此时文章的思维、结构和语言特点都需要进行整体探究, 这时候结构模式可以作为导读的关键;另外, 从表达方式看, 有不同的思维轨迹和独特的逻辑性, 也可以作为导读进行引导;还可以根据详略取舍来导读, 或者根据问题的切入口进行导读。

如在《社戏》中, 文章的重点是结尾一句:“真的, 一直到现在, 我再也没有吃到过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的豆真的很好吃, 那夜的戏真的很好看吗?显然, 学生是无法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的, 但这恰恰是作者所要表达的重点———他这样说反话, 其实是想要表达一种思想。那么如何理解和把握这种思想呢?此时可以从小说的人物这个角度展开导读, 让学生根据内容展开问题探究:从详略主次考虑, 可以将文本分为几个层次?情节部分有哪些是重点?从中能够看到作者要表达的童趣在哪里显现?由此学生获得了导读方法的系统化训练, 理顺了问题探究的思路, 对重点也有所把握。

三、语言揣摩要加强定向训练

语言揣摩是对文本中语言环境的整体考量和细节把握。在初中阅读教学中, 学生的层次和差异决定着语言揣摩的效果, 不同层次的阅读思路和方法也截然不同。

笔者认为, 加强定向阅读训练, 是进行有效的语言揣摩教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三个层次。其一关注文采, 从语言的形式上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思维之美。这个层次的训练要从美文的选取入手, 让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中的点滴, 并能够体会语言是生活的完美载体。如教学《春》时, 学生通过语言形式的美, 体验到朱自清对春天的感受:小草是可爱的, 发出来的芽儿是嫩嫩的, 绿绿的, 还是偷偷地钻出来的。于是在头脑中便显现出这样一个画面, 并有了丰富的想象:小草经历了一个冬天的沉寂之后, 终于可以像个孩子那样, 展露出可爱的生机, 而此时的人们也在花园中欣赏小草的美, 体验小草带给自己的快乐。由此, 学生体会到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与语言结合的美之所在。

其二关注形神兼备, 让学生体验文意之美。如教学《背影》时, 朱自清仔细描写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给自己的那一幕, 可以说是形神兼备的典范。教学中, 学生一边听读朗读录音, 一边进行情感感悟和想象, 并能够假想自己就是作者, 就在经历这样的一幕场景, 看到自己的父亲在惨淡的人生境况下, 依然放下一切担心自己的儿子, 这样才能获得深刻的感悟。

上一篇:家居服务平台下一篇:阅读与写作的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