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素质教育范文

2024-09-13

有效素质教育范文(精选12篇)

有效素质教育 第1篇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弘扬中华民族先进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光荣使命。但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着文化氛围普遍不够浓, 文化底蕴不够深, 部分教师文化素质欠缺等一系列问题, 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1 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现状

1.1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高职教育重视和加强人文教育,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从事某个职业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的灌输和培养。我国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 许多学生在语言文字表达、文字书写质量、文学艺术修养方面没有达到大学生应有的水平。作为一名大学生, 如果没有一定的人文素质和做人、处世的能力, 是很难在社会上站住脚的。人文素质的提高, 应该是人格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的人才。而忽视人文素质的提高就会造成学生人格上的“残疾”, 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空前加大, 导致一些高职院校盲目进行改革, 过分的强调职业技术教育, 轻人文素质的培养, 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技术熟练的“工具人”。

1.2 高职院校在思想道德教育环节主要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众所周知, 思想道德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院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存发展, 有着指导性意义, 他是学生个体培养的基础和核心, 是其他一切素质形成的前提和主体。只有做好了思想道德教育, 其他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

高职教育的自身特点就体现了它的高度社会性, 只有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才能有效保障高职教育的学生就业率和学校的发展壮大。在当前形势下, 只不断适应市场需求, 积极培养实用型人才才是明智之举。但高度社会化又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 一些消极思想的侵蚀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高职学生和其他本科院校学生相比, 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 其思想行为具有鲜明的特性。高职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生活没有明确目标, 做事缺乏韧性和毅力;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但缺乏个人的主见和判断力;他们注重个性的发展却忽略团队协作精神;他们务实、独立但功利性强, 缺乏自我认同;他们自立意识强烈但意志品质薄弱;他们自信心很强但眼高手低, 不切实际……

在校高职学生中, 有相当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 从小到大没受过苦, 受过气骄气十足。高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学校、家庭、社会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数以万计的家庭有着“一切向钱看”、金钱至上的价值观, 由此产生出自私自利, 惟利是图的道德观, 其行为习惯也变得粗俗, 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发展。

2 原因分析

2.1 观念上的偏差仍然是造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

技能型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 致使他们失去了继续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信心, 高等职业教育必遭冷落。

2.2 传统的职业教育观依然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瓶颈。

我国产业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对人才培养的结构和素质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2.3

众所周知, 高校生源直接决定着一个学校的教育和科研水平, 优秀的生源一直以来都是高校竞争的核心, 高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实用型人才, 这与高校培养理论应用性人才的目标有极大的不同, 但高职教育也需要一些新鲜血液的加入。但在实际情况下高职院校由于招生批次晚, 而且学费高昂, 很多没有录取上本科的学生也不愿选择填报, 这些都极大等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招生。而生源短缺对今后的发展极为不利, 必须引起重视, 及早解决。

2.4 办学经费严重不足:

就客观要求而言, 高职高专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教学经费投入相对较多, 办学成本不低于甚至高于普通本科教育。由于经费投入渠道不畅, 经费短缺, 硬件建设跟不上。

2.5 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目前各高职院校倍感困扰的不仅是教师人数的严重不足, 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与高职教育要求相去甚远, 不利于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

2.6 国外人力资源开发机构将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产生冲击。

自中国入世后, 国外很多人力资源开发公司和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项目进入中国市场, 赢得了广大用户的欢迎。而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体制受种种条件的限制, 无法与之竞争, 以至于被挤出人力资源开发市场。

3 推进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行办法

素质教育的推行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 为确保素质教育的质量, 有效的提高在校生的素质教育质量。改革早已成为必然之举, 同时还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宗旨。积极调整素质教育结构, 转变教育目标和方式, 培养实用型人才。针对这个问题, 本人根据自己在教育行业对学生工作及教育政策的认知, 认为可以从以下8个方面进行:

3.1 培养优秀教师队伍, 逐步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水平。

众所周知, 教师是教学环节的主体, 直接决定了一个学校的教育和科研水平, 同时他们还担负着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的重任。无名师无以成大学。同时学生的人格培养和人生观的形成发展也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教育, 教师除了教书, 更要育人。教师除了传授学生们一些专业知识外, 更要在课外关心学生们的生活和心理健康, 对处于人生迷惑时期的大学生给与积极的引导和帮助, 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教师在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同时, 也要不断学习一些必要的心理社会知识, 了解处于成长中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掌握规律。此外, 高职院校还要注意对学校基层服务者的定期培训, 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既要培训, 也要进行不定时的考核, 组织他们参加学习, 内容要广泛, 既可以包括一些基础的管理和相关知识, 还要增加一些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知识考查, 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也在考察的范围内,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一定会提升一个新的高度。

3.2 构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并不是要编写一套全新的教材, 主要是结合当今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已有教育内容的整合, 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内容体系。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素质教育辅导, 还要在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辅导, 如以讲座或做演讲补充, 渗透于课程教学或技能实训之中, 渗透到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之中。其次, 修订教学计划, 增加人文社科课程在教学课程中的比重, 将素质教育全面的、广泛的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

3.3 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

一个学校的思想教育水平, 对于学校发展意义重大, 学校只有从自身做起, 在思想和行动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才能有效地减少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高职学生正处于一个人生迷茫期, 思想偏激, 思想与行为的矛盾, 使得他们常会出现一些极端行为, 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对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行之有效, 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还要付诸行动, 在实际生活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传授一些必要的理论知识外, 更要教会他们一些做人处世的方法, 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要积极应对, 不能一味逃避和退缩, 坚持自己的底线, 把握好自己的做人尺度, 避免一些错误思想的滋生,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导向。

3.4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指导家长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谆谆教诲。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 家庭教育是基础、本源的教育, 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是其他两种教育无法替代的。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有很多难题亟待解决, 而学生家长的介入, 是解决一系列难题的一个积极因素和最佳执行者。因此, 我认为, 高职院校应积极指导学生家长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正确指导, 让学生家长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

3.5 高职学生自身定位准确, 强化素质教育。

针对高职学生普遍对自身定位不准这一现象, 高职学生应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角色, 认清现实, 展望前程, 重新树立起远大的理想。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对现代社会企业的贡献越来越大, 可以讲, 任何一个企业, 离不开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技术精英。学生在校期间, 应努力学习专业技术知识, 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不断增强自己的择业竞争能力, 应该相信, 高职学生只要树立信心、脚踏实地、积极进取、努力学习, 都能学到一技之长, 都会各尽其才, 最终会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

3.6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是学生长期居住和活动的场所, 校园文化的优劣, 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重大的影响, 应根据青年人的特点,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潜在教育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 具有潜在的渗透性。学校通过开展学术、科研、文化、艺术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充分利用社团等文化组织, 陶冶情操, 提高素养, 使大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并最终使学生得到全面提升。

3.7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方式多元化, 重视社会活动和实践在高职教育中的时代价值。

受种种条件的限制, 当前我国的在校大学生往往缺乏社会实践, 空有理论知识, 却无实践经历, 这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眼高手低, 动手能力差。素质教育由于周期过长, 在校学生由于长期接受学校教育, 缺乏社会实践经验, 造成他们对社会认识不足, 思想不成熟, 容易上当受骗。所以, 高职院校加强对在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如专业实习、下乡锻炼、帮扶贫困献爱心等活动,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们在深入基层和工作实习的过程中了解社会, 学习社会这本“无字书”。通过这些实践学习活动, 提高高职在校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东阳.高校思想政治大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J].教育与职业, 2008.

[2]李亚民, 陈向平.以素质教育为特色构建高职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 2006 (5) .

[3]俞克新, 李飞鸿.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04 (17) .

[4]郝克明.跨世纪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 1999年6月5日.

[5]陈至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深化改革[N].中国教育报, 1999年6月22日.

[6]蒿鹏, 梅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山东省团校学报 (青少年研究) , 2008 (3) .

如何积极有效的开展素质教育 第2篇

形式下,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

首先要明白两种教育的含义,对于应试教育而言就是教学生怎么去答题、考试也就是纸上谈兵,而素质教育不仅要教学生答题、纸上谈兵,更重要是要保养学生“实战的能力”及手段、方法、技巧等等,通俗讲就素质教育就是要保养既要有文化又要适应社会的人才,这也恰好与我们的教育方针相吻合就是保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而现在我们中小学教育、甚至大学教育都是书面考试与答题能力,也就是应试能力,恰恰忽视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力!那么我们老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怎样搞好素质教育呢?“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其实我们在教学中都可以进行有效的“素质教育”。

那么这些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意志、品质,高尚的情操、与人的沟通、合作的能力,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而我们日常教学中完全可以贯穿这些!

有效培养学生素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第3篇

一、影响有效性教学的因素

第一,关于老师的个人因素,一些老师本身的素质并不高,随性的教学方式影响了班上的小学生,不仅没有起到榜样的作用,对于模仿能力强的小学生来说,甚至产生负面影响,素质不高的老师往往责任心也不强,不细心研究班上学生的异同,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对个别学生不起作用甚至被冷落,这种不尊重学生的行为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关于长久以来形成的陈旧的教学观念,陈旧的教学观念随着时间已经在一些学校和老师的骨子里根深蒂固了,即使如今教育界提倡素质教育,这些学校和老师仍然是顽固不化,将应试教育进行到底,把成绩当作最终目标,用题海战术把学生练成做题机器,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模式化的教学方案和沉闷的课堂氛围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点点消磨没了;第三,关于学校的教学设施,新的课改理念应该在先进的教学设施的配合下,才能更好地贯彻,更好地提高教學质量,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一些学校的教学设施没来得及更新,影响了课改工作的效果。

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懂得这么一个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小学生,老师在他心中印象的好坏、与老师的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影响了他对这一门课程的兴趣,所以,融洽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快乐合作,共同学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老师不仅严格要求、监督,而且温柔的关心、激励,关注小学生各个方面的成长,亦师亦友,引导学生们健康成长。师生们一起共同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样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1)温故知新法。在一节课开始,老师对上节课做一个简短的总结,或对学生提问有关上节课的问题,然后自然地引入下节课的内容,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地过渡,又温习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轻松地开始接受下节课的学习,这是一个简单有用的引入方法。

2)结合情景法。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眼球所能看到的新奇事物或者耳朵能听到的悦耳声音远比老师的陈述讲课有趣多了,而且,身临其境,更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记忆加深,所以,设置有趣的教学情境,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还营造了相当好的课堂气氛,一节精彩的课就在这样的情境产生了。

3)故事演绎法。都知道处于孩童时期的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在听故事的时候,孩子肯定是格外安静,并听得入神,保持高度注意力,不会分神。身为英语教师,用简单的英语把枯燥无味的课文改写成小故事,然后在课堂上风趣幽默地讲故事。抑或是把小故事进一步改编为浅显的情景剧,老师教导学生在课上表演,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新课内容,还练习了口语英语,如此有趣的课堂,小学生们肯定会踊跃参加,不愁学生不参与课堂学习了。

4)循循善诱法。用提问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循循善诱,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提问激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而且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且,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循循善诱法自然且切题。

总而言之,新课的引入方法种类繁多,英语是一门外语,讲课方式更是开放,老师可根据自己风格、学生的情况、课堂内容等方面推敲斟酌如何引入新课。精彩地引入课堂之后,正式上课的过程当然也应该精心设计,才能使整个教学课堂有效性明显提高。课堂过程设计应该根据讲课内容类型进行设计,而且与课堂引入衔接得当。

英语是一门语言课,仅仅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布置课外作业也是必然,但是与其让学生闷闷不乐地应付了事,还不如布置一些他们喜欢的作业,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家庭作业方面,可以布置他们回家看一些关于英语的动画片、电视频道、或听英语儿歌,等等。

3、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评价

天才是夸出来的,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学习进步,希望自己的努力老师能看在眼里,希望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作为老师,应该定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表扬他们的进步,分析他们的不足并教导他们如何改进,解除学生的疑惑,并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在评价学生的同时,老师更应该反省自己,总结近期的课堂效果,进步与不足,然后加以改进。这样,才能在全面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上文对影响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以及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认识到去旧迎新、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尽管现今的教学方式与新课改理念相差甚远,改进之路漫漫,但是无论如何都应该迎难而上,为了国家的教育事业,为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发展前途,坚持新课改理念,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注重学生主体,有效开展素质教育 第4篇

一、实施先学后教模式,培养能力水平

所谓先学后教模式是指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活动环境,让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或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随后,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以确保先学后教模式的顺利开展。所以,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地开展先学后教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逐渐培养学生的能力水平。

例如:在教学The international food festival时,为了使英语课堂效率最大化,也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在授课的时候,我选择了先学后教的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后,让学生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如:___ are you going to sell Japanese food?A. What about B. What C. How D.Who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做好了铺垫工作,进而,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做好铺垫工作。

二、创设有效对话情境,提高交际能力

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创设有效的对话情境,使学生在相互练习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身的语言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The seasons and the weather时,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授课的时候,我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进行交流, 如,A: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B:It’s sunny.A:What’s the high temperature?B:It’s 2℃. 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的重点语句进行交流,以确保学生能够在自主锻炼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英语课堂的主体。

摘要:教师要立足英语教材,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有效素质教育 第5篇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关于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逐渐由起步走向深入,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使得素质教育校本化应运而生。各地校本课程的开展为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校本课程重视知识学习忽视实践探索的问题,而有些学校尽管重视实践但是与知识的结合又不够紧密,这两种现象背后的实质就是忽视学生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性。

我们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采用校本课程项目化也能够成为推进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的途径。所谓校本课程项目化是指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或课题的运作,使学生有效地运用平时积累的各种知识经验。在整个实践过程中,该项目(课题)不仅涉及学生们平时积累的各种知识经验,同时还要求参与项目的所有学生共同协作经历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

一、提出校本课程项目化的思考

(一)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我们提出这一校本课程实施方案首先是基于对素质教育的深入思考。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应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应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这样的认识引导着我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我们发现个体不论是在生活中或是在工作中,都是通过与他人共同协作完成一个接一个不同的项目或任务来实现自我价值的。在这个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个体会用到不同的技能、知识以及经验。既然每个人今后的生活模式都基本如此,为什么不在个体接受学校教育时就为他们做好这样的准备呢?于是我们提出了实施校本课程项目化的建议。

(二)对现存的校本课程模式的改进

前面已经提到,经过多年的实践,很多学校在校本化的研究及开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根据自身实际形成了各自较完善的素质教育体系。但是,现有的校本课程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重知识,轻“实践”

目前,多数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停留在“学科拓展”这样的思维模式上。于是,相应的校本课程往往采用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相关知识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等教学模式进行。当然,这类校本课程在教学中也会有实践环节,但我们所说的综合实践能力是学生自主地运用知识、经验,协同合作完整地完成较复杂项目的能力,这是为学生今后解决各种问题打基础的能力。因此,重知识、轻“实践”的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缺憾。

2、实践与知识结合不够紧密

也有不少学校开始意识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并开发了一些专门培养学生社会交往技能、生产生活技能的校本课程,不少学校在探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进行了非常巧妙的设计。然而,这类校本课程的设计依然存在着与知识学习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如果我们在进行这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同时与多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包括物理、化学以及语文、数学等,那么学生对相关技术的掌握会更为扎实,理论基础会更强,同时也能促进他们对学科学习的兴趣。

3、学生主体性不够突出

从教学方式来看,目前绝大多数校本课程的教学依然沿袭学科教学的基本方式,更多时候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指导,学生练”。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打基础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不设计一些“用”的课程,学生对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只能停留在记忆层面,无法灵活地用于实际生活中。为了突出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中的主体性,我们有必要增加一些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的项目式课程,从而训练他们各方面的实践能力。

二、项目化校本课程的开发

项目化校本课程需要通过一个一个的项目的实施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积极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协同合作能力,因此需要在课程开发的每一步做好各种准备。

(一)提升参与者对项目化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

项目化校本课程从形式上讲属于开发全新的校本课程[1],但是在课程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却离不开已有课程的支撑,这是项目化校本课程最大的特点。因此在课程开发以前,需要所有参与者充分认识项目化校本课程的编写特点、实施方式以及相互之间的配合。

首先,学校的管理者要了解开设项目化校本课程的意义。项目化校本课程的特点是将学生的兴趣、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科知识的合理运用有机结合在一起,因此课程实施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学校管理者要在了解课程实施过程的基础上,协调好参与者各项职责、程序的衔接。同时,学校应该注意课程开设的延续性,不能因为牵头组织者职务变化或工作调动而终止。而课程编写者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课程的开发需要征集众多项目,仅仅依靠几位课程开发者是不够的,需要调动全校师生的智慧形成课程的“项目库”。而根据项目编写的教材或课程指引则需要协调各科的老师共同参与,最后课程的实施还需要教师们进行磨合……

总之,所有参与到项目化校本课程中来的人都要认识到合作的意义,都要重视与他人的沟通,才能使课程顺利地进行下去并真正成为架设在知识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二)注重项目选择的多元化与实用性

开发项目化校本课程首要的问题是要有丰富的项目和课题以供教材编写,那么在选择项目之前我们不能无的放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开展课程编写的讨论或相应的问卷调查使学生将自己的期望、需求、兴趣充分表达出来。同时,由于学生的提议存在着盲目性与随意性,我们还需要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进来。通过多层面、多视角的调查最终形成课程的“项目库”。

当然,课程中项目的设置还应该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由于校本课程是针对本校学生群体的,因此在进行教材编写前就需要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调查,以便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适当的项目。另外,有些项目对工具、场地等的要求较高,也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酌情考虑替换方案。

(三)结合学科知识编写项目实施计划

这个部分是课程开发最核心的部分,“项目库”建立后需要对每个项目所蕴涵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并且提炼出适合学生理解的部分,最终根据项目主要涉及的知识类型对“项目库”项目进行分类。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不同学科的老师共同配合完成。对于“项目库”中的每一个项目都需要进行详细的知识点分析,这个步骤应由不同学科老师进行集中讨论来确定。以“去郊游”项目为例,在该项目中拟订“郊游计划书”,撰写“郊游笔记”等就涉及到语文知识尤其是写作的运用;郊游之前的费用筹措、经费分配等就会涉及数学知识的运用;活动的具体人员职责的分派等则涉及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及团队组织合作能力的锻炼;倘若学生们想制作与郊游相关的视频、图片集等等,也许还会涉及计算机相关方面的知识……这样的讨论可以发挥各科老师的特长,将项目中蕴涵的知识、技能充分地挖掘出来。

但是,仅仅把知识点罗列出来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同样的在“去郊游”项目里,低年级学生可能就偏重于写作、数学统计等方面的训练,高年级学生可能就要对能力进行多方面的训练。那么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项目的知识点训练细分,从而确定同一项目在学生不同阶段的训练目标,使同一项目的学习循序渐进的进行,就能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更熟练。

通过以上的分析之后,我们就可以依据项目实施的步骤将每个项目的详细实施计划包括每个步骤涉及的知识点、训练科目等编辑成文,成为不同年级使用的校本课程参考材料。

三、项目化校本课程的实施

项目化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既涉及各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还涉及对这些知识的应用。因此,项目化校本课程的实施就需要采用分组实施、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形式来实现课程目标。

(一)分组实施

分组实施是项目化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即在项目进行的整个环节学生们都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由于课程中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参与者共同协作完成,因此需要学生们进行一定的组织和配合,通过磨合形成默契。同样以“去郊游”项目为例,由于整个过程包括策划、筹资、分工安排、活动组织、事后总结等等都非常烦琐,需要一位领导者来进行统筹,这就要小组成员共同协商选择组织的领导者,然后再由领导者来安排各项事宜。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争吵、猜疑,也会有无奈、妥协,但是正是这样的方式使学生们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二)多学科教师参与

在项目化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多学科教师的参与是项目达到较优效果的重要支持。由于每个项目在开发过程中都会分解出不同学科的知识点,同时也会拟订不同年级的重点知识点,因此在进行项目的过程中亟需各科教师共同配合。当然,由于相同项目在不同年级所侧重的知识点不同,那么各科教师在配合过程中,不同年级的项目实施就由该侧重学科的教师牵头组织。

通过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在课程项目进行过程中能够使学生们更好的将学科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加深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同时能将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另外学科协作也会促进教师的交流,增强学科互动,有助于扩大教师们的知识面,打破过去“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分界。

(三)实施过程中的师生有效互动

项目化校本课程从开发之初就需要各方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甚至家长充分互动从而确定适合各年级使用的项目,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更需要师生的有效互动来实现课程目标。那么在项目进行中师生如何互动呢?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抛出课题引导学生们思考、互动。在这个阶段,教师主要起着启发和引导的作用,逐渐地将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激发出来,使他们对整个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项目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后,教师要担任指导者的角色,当学生团体在实施项目中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及时地跟进,发现并帮助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要与学生一道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技能等反思,并总结经验。

四、项目化校本课程对学生素质的促进

项目化校本课程从开发到实施都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不论是项目的选择还是项目对应的知识点的分析,包括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组成团队分工合作,都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科课程的学习往往是学生们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在项目化校本课程中,学生是整个项目的运作者,他们主导着项目实施的方向和效果。当学生的主体性被充分尊重,他们就会主动地去课本上查找相关知识,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更丰富的学科知识来解决项目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一旦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会被调动起来,他们在学科课程的学习中就会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项目化校本课程重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更重视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独木难成林”,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培养金字塔尖的精英,我们更要培养的是在不同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人才。因此,项目化校本课程强调以学生团队的形式来实施。让每一个学生在一个又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充分了解自己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并乐于扮演这样的角色。

从项目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效果来看,我们认为由于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且将知识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页.参考文献:

备战高考:素质教育更有效(上) 第6篇

1985 年大学毕业时,作为学生党员的我放弃了留城机会,来到偏僻的农村中学工作。22 年来,我先后在湖南省湘阴县七中工作4年、湖南省岳阳市钱粮湖一中工作7 年、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工作6 年半、北京市十一学校工作4 年半,共有19 年战斗在高三物理教学第一线,有17 年主管学校高三毕业班工作。

多年来,我深爱教育事业,执著追求教育真理,潜心思考与研究中学教育、教学、竞赛、管理等工作,悉心探讨中学教育的深层规律。我始终认为,人有两张文凭,一张文凭是从学校获得的学历文凭;而另一张文凭是终身学习的文凭,这张文凭更重要。我认为,人有一个永远需要不断提升的能力,即实践与创新的能力。

在这些思想观念的支配下,20多年来,我几乎每一天都要学习、思考、研究到深夜。历经这么多年的教育实践,摸索到了一点教育教学规律,尤其是高三管理的规律,谨撷取其中几个亮点与同人分享。

核心理念:让学生理解和感受高三的幸福生活

我认为高三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做全面的、科学的、创新的思考。要整体规划、设计学生的高三生活,以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其自主发展为目标。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每个孩子都明确目标,敢于迎接挑战、履行责任,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要建立和谐的、学习型的年级与班级,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保护每一个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总之,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实现素质教育与升学的有机结合。

我认为,备战高考应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指导思想,应该以人为本,把学生当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有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发展需要和发展权利的生命体;教育应为学生一生的快乐、健康、幸福奠基;教育应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与可靠的接班人。

中国传统文化重技术、技艺的养成,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就是把科学、文化、道德的教育,降低到了“术”的演练层次。应试教育不以人为本,不把人当人,把人当成了物,应试过程实际上成了掌握解题术、应考术的过程。学生成为父母和教师实现愿望的工具或器物。

为此,每年我在刚刚接手高三年级时,都要通过年级大会,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

1.“做什么样的人?”

高三学习,是在做事,但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做事要从做人开始,明确了做人做事的关系,在做人的同时就会思考如何做事。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三律(法律、纪律、自律)、三德(公德、道德、品德)、三人(人性、人道、人格)、三成(成人、成才、成功)教育。我对学生这样谈我的看法:

“法律是一个国家对全体公民的最低要求和最基本要求,你必须遵守法律,最起码应有社会公德,全体公民必须具备最起码的人性,才能成人,这是最低的标准。”

“高于法律的是什么呢?是纪律,在遵守法律基础上还要遵守单位的纪律。一个好的教师,真正遵守了学校规则,他就是一个好的、有师德的教师。有了好的道德才懂得什么叫人道。懂得什么是人道,才会成才,才会自主努力地学习。”

“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自律,自律不是社会对你的强迫要求,是你的自我要求,自律是比法律更高的要求,有了高尚的个人品德才会有人格魅力,到最后才会成功。”

通过年级大会发动、各班研讨,我们将做人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

2.“过什么样的人生?”

我在年级大会上做“幸福人生”的专题报告,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鼓励学生感受幸福、向往幸福、追求幸福,鼓励学生为幸福而努力拼搏。我提出了“幸福人生十个有”:幸福人生心中有祖国,幸福人生心中有目标,幸福人生手中有事做,幸福人生手中有创造,幸福人生身边有朋友,幸福人生身边有竞争,幸福人生脑中有选择,幸福人生脑中有智慧,幸福人生家中有和谐,幸福人生家中有积蓄。

之后,各班又召开专题班会、各小组研讨会。学生们决心珍惜高三生活,体验高三生活的幸福过程。

幸福人生的教育,使学生对幸福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为高三阶段的学习奠定了精神与心理基础。每年高考后我们都对高三学生的幸福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高三生活幸福的比例由原来的65% 左右提升到了96% 左右,更多的同学感悟到了高三生活的幸福,他们认为,奋斗、拼搏的过程是一种幸福的追求过程。心态好了,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3.“人生中什么最重要?”

一般学校在高三管理中,都特别重视学习成绩的排队分析,年级学生大会、家长大会、主题班会都围绕着成绩进行各种评价、分析与讨论。学生整天听到的是如何学习、如何提高成绩,导致一批学生成了读书、造分的机器,学生没有了精神追求,没有了情感,在没有多大兴趣的情况下强迫自己学习,最后不仅得不到理想的成绩,连精神也萎靡不振,失去了年轻人的阳光之气、青春激情。

有智慧的管理应点燃所有学生的青春激情,唤醒所有学生沉睡的梦想,激发所有学生的斗志,鼓励所有学生勇敢挑战。我提出了“八个‘x’ 比‘y’ 重要” 的教育理念:成人比成功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经历比名次重要,付出比索取重要,巧干比苦干重要,勇敢比退缩重要,对话比对抗重要,激励比指责重要。

如何有效地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 第7篇

当前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的理念, 在我们国家的国民基础教育界被重新给予重视, 是针对当前阻碍我国基础教育良性、循环发展的应试教育体系的。我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要遵循对学生教育的基本原则, 按照我国社会当前发展的客观需要, 利用行之有效的现代化科学教育手段, 充分级极地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使我们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这也是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要真心实意, 把素质教育变成认认真真的实践。

素质教育如此的重要, 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呢?我有几点看法:

首先, 要充分改革现有的招生制度, 缩小校际间差距。

现行的招生制度是“应试教育”存在的土壤。要彻底实施素质教育, 就必须改革现有的招生制度。遵循素质教育的准则, 彻底改变应试教育下的招生理念和方法, 彻底改变单纯地依靠考试成绩录取的方式, 综合考虑和评价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 不仅要考察学生的学科考试成绩, 还要考察学生的思想和基本素质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学生的道德操守情况, 体育体能的情况, 观察事物的能力, 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决困难的能力, 团队合作的精神等。彻底杜绝所谓的单科特长生和单学科比赛获奖优等生。从根本上消除应试教育的土壤, 规范或取消各类与升学直接挂钩的比赛, 不再盲目地招收那些高分低能的学生, 对所录取的学生严格考察他们的心里素质, 思想素质, 专业素质, 身体素质, 动手能力, 团队合作素质等各方面素质, 以确保那些高素质, 高质量的学生进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

其次, 要彻底的完善一些学科的课程安排, 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国家教委所规定的义务教育的教材, 任何人和学校都是不可以随意更改的。必须无条件地完成国家教委所规定的全部计划内课程, 学时必须保证开足。在这个大前提下, 全面贯彻执行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德育教育的首要地位不能动摇,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就是要把我们的受教育者从小培养成为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 有社会主义觉悟的, 有文化的学生。使得他们成为既有一定的为社会服务的道德, 又有一定的科学文化修养的、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在各科教育中, 主动有机地渗入素质教育的内涵, 把思想教育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做好提高学生文明情操、文明语言、文明行为的工作, 抓好各方面养成教育的实施。要根据小学生个体发展的特点, 在学校客观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还可适当考虑开设微型的、综合的课程, 如环境保护课程, 心理教育课程, 电脑操作课程, 科技常识课程等课程, 学时也必须保证, 而且应适当的有所增加, 让小学生有一个更加宽广的发展基础和空间, 以便将来升入初中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坚决杜绝随意减少和削弱音乐、体育、美术等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活动课程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兴趣, 爱好, 个性, 特长等, 还能提高学生的道德, 情操, 能力,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另外, 还可以增加环境教育课程, 它不单单是指我们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还包括了学校环境, 社会环境, 家庭环境的教育。

最后, 在现有的条件下, 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评价素质教育体系。

学校推行的素质教育工作, 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都应该通过完善的科学评价, 才能反应出是否达到了素质培养的目地。学校的素质教育评价是通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后, 直接对学生素质发展水平和基础教育质量的完整考核、评估和评价, 是养成教育水平的具体体现。考虑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 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 有针对性的选取其中的几个单项指标, 或者是综合指标, 切实衡量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具体形成和发展情况, 对所进行的素质教育下的道德, 品质, 学习状况等作出客观的评价, 及时地发现存在的问题, 及时地解决, 是非常必要的。

有效素质教育 第8篇

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完全走出以“我”为核心的误区, 实施“大学生、小教师”的原则, 以兴趣引路, 在口语上作文章。教师还必须广开思路, 寻求多种生动、活泼的途径并持之以恒, 定会受益深广。笔者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便是“课前交际十分钟”, 具体分以下三个步骤。

一、自我表述式 ( 起始阶段)

在初一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课, 我没有急于讲教材, 而是先向学生介绍自己和学校的情况, 同时表达了对新生强烈的喜爱之情。随之课堂上呈现出热烈、愉悦、轻松的气氛, 我便随意地走到几位学生面前问几个简单的诸如名字、毕业学校等问题。然后让同学们4人一组互相介绍自己。下课前的十分钟里让同学们随便站起来向全班同学谈自己、谈学校、谈自己想谈的任何问题, 一些勇敢的学生纷纷发言, 这时完全形成了Free Talk的那种随意、轻松的气氛, 为下一步的课前交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后要求从下节课开始每天必须有一人进行3 ~5分钟的Free Talk。规定所谈内容有二:一是必须谈当天的天气和出缺习情况及原因 ( 1分钟左右) ; 二是向新同学介绍自己, 包括毕业学校、家庭、英语学习情况、新学校及新同学印象。

二、表演问答式 ( 发展阶段)

提高学生“说”的素质要以循序渐进为原则。主要从强化“兴趣、情感、竞争”三大机制入手。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引导、点拨”的角色作用, 落实“大学生、小教师”的原则。完成起始阶段后可以针对下一轮Free Talk的形式、内容作民意调查。从每人交上来的调查表中, 教师集中采纳多数人的意见, 实现他们的表演欲望, 提高口语表达质量。

三、话题讨论式 ( 提高阶段)

“说”的素质还包括思维的敏捷性和条理性以及表达的灵活性。口头表达的特点是“想”和“说”几乎是同步进行。随着学习的深入, 必须使学生逐渐摆脱“心译”。教师应再度充分发挥其“启发、转化”的角色作用。虽然老师的表面作用越来越小了, 但学生的能量越来越大了。在表演问答训练进行了一个学期之后, 我又采取新的做法使Free Talk在实际意义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具体形式是话题讨论式, 每次由一个人主持。主持人事先想好话题 ( 别人谈过的话题不许重复) , 用两三分钟引出主题, 引子要精彩, 不得少于七句话, 然后精心设计大话题下的具体问题, 要求设计出能引发同学们广泛参与讨论的问题。最后主持人简短归纳其话题的意义, 抒发自己的感受。为便于学生及早进入话题思维, 要求主持人头一天晚上公布Topic, 但具体问题守口如瓶。同学们开动脑筋, 话题丰富多彩, 无所不涉。

另外, 在讲解课文时, 为达到加强口语训练的目的, 我还采取了以下方法: (1) 简化课文听说法, 即教师把课文简化后编成小故事讲给学生听。 (2) 问答法。教师若适度地运用疑问句进行课文教学, 可将学生“听、说、读”训练有机结合一体, 达到一箭三雕的目的。 (3) 阅读理解法。这种方法与“问答法”相似。“阅读理解法”以选择题和判断题的形式, 以突出理解课文和处理课文信息为目的。

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有效落实生命教育 第9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教师素质,教育思想

生命教育作为新的教育理念, 是认识生命、关爱生命、发展生命的教育。它的提出源于对社会高度物质化下人们精神层面匮乏的反思, 人们明确认识到现代教育必须回归生命本质, 教育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更应是生命态度和情感的教育, 启迪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 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生命教育自上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 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关注和开展。我国虽然起步较晚, 但渐入人心, 目前已在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开展课题研究, 一些大学也在积极进行探索。

生命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合力。在学校,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专业素养、勇于开拓创新的教师是有效落实生命教育, 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因此, 作为教师, 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反思, 警醒自己要把握时代的精神, 增强紧迫感, 有效落实生命教育。

一、有效落实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1. 落实生命教育是教师责任感、使命感的体现

世界一体化的趋势使国家竞争力的较量比以往更激烈, 而国民素质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基石。作为教育工作者, 应该思考:怎样把握时代精神, 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每一位教师都应具有民族忧患意识, 在教学工作中开拓创新, 落实生命教育, 推进素质教育, 对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都给予一份关爱和帮助, 使之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更好地融进社会、适应社会。

2. 落实生命教育是教师热爱学生的真正体现

热爱学生作为教师应有的品质在生命教育理念下有了更深的内涵。毁灭生命、漠视生命的现象, 怎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反思?生命教育强调要依据生命的特征来进行教育, 启迪精神世界, 唤醒受教育者生命意识, 珍爱生命, 激发其生命潜能, 提升其生命质量。作为教育工作者, 应该思考:怎样努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生命意识觉醒, 将其潜能激发出来?如何更好地促使其自主发展、创造, 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以对生命尊重的态度, 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和感受, 才能更好地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

3. 落实生命教育是教师超越自己的表现

教学相长道出了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教育改革轰轰烈烈, 任何一个有事业心的教师都要大胆投身改革、探索实践、潜心钻研,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使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 实现自我超越, 将自身生命质量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

二、有效落实生命教育, 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1. 升华教育思想, 把握生命教育理念

观念与实践紧密相连, 教师提高理论素质才能有效指导其教学实践。一方面, 教师要深刻理解生命教育理念与素质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生命教育虽然是一个新概念, 但其内涵与素质教育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是落实素质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皈依和具体体现。教育的本质应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 是教育本真的回归。以生命基质为基础, 将人的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有机统一起来, 体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 “使每个人都有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 挖掘隐藏在每个人身上的财富。”促使人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另一方面, 教师切实提高自身生命意识, 实现双赢。教师热爱生活、体验生活, 对生活的感受力强, 并且不失时机把对生活的感受、体验传递给学生, 能够增强教学感染力, 把自己的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的间接经验, 促进其感受领悟。

教师在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 要致力于使自己生活态度积极、富有生活情趣、生活方式健康、人格健全、创新开拓, 促使自身不断成长, 日臻完善。进行生命教育是双赢, 是师生完善自己、共同提升自身生命质量的过程。

教师深刻领会先进的教育理念, 增强主动性, 对自身教育教学活动反思, 自觉改进教学行为, 优化教学手段, 摆脱传统的惯性作用,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渗入生命教育的理念, 让自身和学生都张扬生命的活力, 焕发生命的光彩。

2. 修养道德品质, 追求高尚道德境界

没有人否认教师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巨大影响作用。无论社会多么纷繁复杂, 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确立较高的道德目标。实施生命教育, 教师德行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促进学生肉体生命的强健和精神生命的形成, 需要教师的感召力, 教师身教重于言教,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有人说“热情应成为教师的第一品格。”的确, 情是一种热能, 教师要以情激情, 在学生的心田上播撒爱的阳光, 用爱唤醒沉睡的心灵。以理解、珍视生命的情绪感染学生;以热爱生命的情怀, 关心学生, 赏识学生。对学生生命的尊重与珍视应是教师追求高尚品格的动力支撑。

3. 捕捉专业新知, 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虽然教师并不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唯一途径, 但有研究显示, 在对学生进行的调查中, 教师知识渊博, 富有底蕴, 成为大学生评价老师素质的重要指标。

教师尊重教材, 同时要适度拓展。学无止境, 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信息量增大, 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 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教师职业性质的双重要求使每一位教师必须不断获取新知。教师必须有敏锐的头脑, 应始终追踪本专业的发展变化情况及未来发展走向, 将本专业、本学科新信息、新研究成果, 及时补充到课堂教学中,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使教学内容能够常讲常新。由于现代科学的发展日益呈现综合化趋势, 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及系统科学的研究要求教师还要拥有广博科学文化知识。“学高才能为师”, 头脑中存储少, 其视野和思路必大大受限。教师要有吸收新知的意识, 因为没有内功就无法外化。

4. 增强教改意识, 构建生命化的课堂

教师领会了先进的生命教育理念, 还要勇于开拓、大胆实践, 从而把生命教育落到实处。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同时吸取他人的教改成果, 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进行创新, 构建生命化的课堂。

教师必须转变角色, 在教学中要体现民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等原则。以学生为主体, 相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教学中, 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 鼓励学生质疑, 使学生敢于想象创造。通过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激活学生的内驱力, 引导其发现、探究, 注重体验、感悟。了解共性, 把握学生的差异, 个性培养, 挖掘其创造力, 培养创造精神。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活动的组织者, 教育教学的一切都要从学生出发, 发展所有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 悦纳自己, 增强自信, 挖掘生命潜能, 去创造幸福的人生。

5. 提升教育智慧, 适时运用教学机智

生命化的课堂, 注重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教学是一种对话, 一种沟通, 一种合作。要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和成长, 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要有预设, 更要有生成。特别在讨论交流时, 学生可能有奇思妙见, 可能有对立争鸣, 这些无法预设, 需要老师不失时机地恰当评价、引导、点拨。因此, 构建生命化课堂, 离不开教学机智, 教师要善于根据情况变化创造性地进行教育引导, 捕捉住生命教育的每一个契机。

构建生命化课堂, 注重教育过程的生成性, 是教师对自我的挑战。富有教育智慧, 拥有教育机智并不是轻而易举的, 它是一名教师不断追求的结果, 是教学水平成熟的表现。要有深刻的逻辑思维能力, 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和核心, 敏锐地反映和灵活性地应变, 创造性地驾驭课堂, 是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每一位教师要谨记原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无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 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 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

总之, 以人为本是时代的精神, 生命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广大教师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 并踏踏实实行动起来, 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通过教学实践, 不断反思, 总结自身经验教训, 学习他人成功经验, 使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跃上一个新台阶, 把平凡融进神圣, 将有限化入无限, 让我们的教育对象、让我们自身都得到全面、和谐、健康、持续的发展, 创造幸福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06

[2]吴威威.高校德育的重要维度:生命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6)

[3]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有效素质教育 第10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领域,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儿童都是艺术家,这既是一个命题,更是一种诗意的描述,它并不是要在儿童与艺术家之间简单、生硬地划上等号,而更多的是说,每一个儿童都与生俱来拥有艺术能力。[1]

一、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

对幼儿教育的目的就是用丰富、形象化的感悟语言引起儿童的兴趣,陶冶儿童的情操和心灵,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引导幼儿全面发展。[2]艺术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为孩子创设轻松、平等的环境氛围,教师要鼓励孩子自由创造并适当进行艺术技巧训练,通过开展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活动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从而为幼儿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艺术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与疑问,如在唱“小树叶,飘呀飘”的歌曲时,有的孩子双手摆动,形象地表现树叶随风摇动的样子,有的孩子双手做小树叶状,放在胸前等。教师要让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自由发挥,为歌词配动作。宽松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发挥想象力,因此,在孩子们进行创编时,教师不能干预,打断孩子的思路,这样有利于保证孩子创编思路的完整性。假如教师不时让孩子停下来,纠正幼儿动作的准确性,幼儿的思路就会受到干扰,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刻意模仿老师的动作。教师要给孩子一种轻松、自由的环境,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这样才能使他们大胆、自信地去想象、去创造。我们要注重孩子的创造过程,而不要太在意结果怎么样。例如: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可以手舞足蹈、自编自唱;在绘画中幼儿可以乱涂乱画,对此类情况不要以“不对”、“不行”等以成人固定的方式去限制他们,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选择恰当的方法,去发现幼儿的可塑性,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由想象,大胆思索,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人类审美的本能在儿童的绘画、舞蹈、音乐活动均有所表现,所以,教师要对孩子的这种无意识的艺术本能给予肯定,并加以启发、引导,要把幼儿这种对美的无意识表现积极地培养成为幼儿有意识的艺术展现,让幼儿感受到美的存在。

首先,教育通过各种活动,提供给孩子去创造、去感受、去接触外界环境的机会,教师要让幼儿多看多听,丰富幼儿的感官,增长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眼界;其次,教师要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培养孩子的感受美的能力。例如教师在美工区准备了供各年龄层次、能力层次不同的孩子的美工活动材料,供孩子自主选择,并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去发现问题。当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对美有切身的感受,也会评价自己的作品,美好的一切会从孩子的作品中一一展现。如在音乐活动中,孩子在听、想、说、唱、动等感受音乐的过程中,情感世界丰富和充实起来,从而产生主动感受、领略音乐美的积极心态,思维愈发活跃,好奇心更加强烈。

(三)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艺术活动符合幼儿富于想象、活泼好动的特点,能使幼儿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孩子用自己的声音和动作,用自己的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体验。例如,在绘画中,幼儿的画与教师的示范画颜色不同或有的地方不太一样,这虽然不符合教师的要求,但孩子表现的却是自己眼中喜欢的色彩、线条,这正是孩子的“闪光点”。其实,也是孩子的表现风格和必然特征。教师不能扼杀这种真实情感的表达,而要加以肯定,并正确引导、启发,让孩子大胆探索,自由发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愿望。渐渐地,孩子独立、自信的个性品质就会逐渐培养起来。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常会看到幼儿随心所欲地、快乐地陶醉于艺术活动中。因此,我们要多组织幼儿感兴趣的艺术活动,保护幼儿的各种表达方式,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使幼儿充分表现自我。

艺术活动是幼儿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当这一兴趣得到满足时,幼儿不但学会了技能技巧,而且产生了成功感、自信感。成功的次数越多,幼儿对自己成功方面的评价越高,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在各方面及各阶段的能力,并以此来安排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例如,在舞蹈活动中,幼儿通过欣赏、感受音乐,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对歌词、舞蹈进行创编,教师要用赞许的目光、鼓励的微笑,使孩子充满自信地一一展现自己的舞蹈动作。当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时,教师肯定的口吻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从中获得更强大的推动力。那么,幼儿在实践锻练中,体验了成功,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就更加有了表现自我的欲望,从而形成了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三、幼儿艺术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性,主要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这种主体性在儿童那里是以“潜能”的形式存在的,这种“潜能”在适宜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在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中逐渐得以显现、发展。也就是说,个体主体性有一个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这就使幼儿主体性在教育上成为可能。[3]幼儿艺术教育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的过程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激发学习兴趣,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体验。

(二)激发幼儿的创造才能

幼儿艺术教育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艺术教育,幼儿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幼儿在观察和模仿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要注重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欣赏每一个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艺术教育会有很好的教育效果。每个幼儿由于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因此对艺术活动的体验和感受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性格外向、喜欢表现的孩子,教师要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对于胆小、羞于表现的孩子,教师要多鼓励和表扬,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

(四)更新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

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要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不断创新。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其次,教学内容应更具时代特点,能反映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再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要为幼儿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要增强教学的选择性与开放性;最后,为了应答时代的挑战,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扩展和更新当代我国现有的幼儿艺术教育教学内容。扩展和更新后的幼儿艺术教育教学内容应包括“欣赏”、“表现”和“创造”三方面的内容。[4]

艺术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孩子的情感、智能、社会性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幼儿园全面素质教育园地中一个颇具新意识的尝试。幼儿唱歌、跳舞、画画等艺术活动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情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成长。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艺术教育的环境,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艺术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边霞.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与成人艺术家的比较[J].教育教学研究, 2004, (12) .

[2]郑惠萍.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0, (2) .

[3]孙秀荣.关于幼儿主体性的发展[J].幼教论坛, 2000, (3) .

浅析如何有效开展高中物理素质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 高中物理 素质教育 观察力 创造性思维

素质教育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但整体来看推进速度较慢,进展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何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长久发展。那么,现今的素质教育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素质、实现教育目标?本文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一、高中物理素质教育中出现的几个问题

新课程下的教育目标:不注重知识储存,而重在给学生提供具有开发创造力的教育和指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试教育留下了许多难以去除的问题,为素质教育的推广添加了很多阻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多思少”和“学少思多”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大多喜欢那些循规蹈矩、老实听话的“高分低能”的学生,不喜欢惹是生非、顽皮淘气的“低分高能”的学生,课堂上笔记不停,一直在做笔记,学习永不停止,没有思考的时间,但这种学习方式下,有多少觉得的东西是自己的呢?恐怕大多数是属于老师的“二手货”。新式的教学应该是“学少思多”,虽然从老师那里得到的东西不多,但自己头脑中思考得来的不少,这些知识并不是老师“教”的,更不是老师“交”给我的,而是我自己“劳动”所得。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愿寻求知识源头,提高自我素质,成为具有发展潜力、创造能力、人格完善、极具个性的学生。

2.“减负”

反对“题海战术”已经成为教育界普遍存在的共识,但时至今日,仍有很多地方将这一违反学生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视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要尽快采取措施,改变学生负担过重的状况。从不同角度看“减负”的“负”具有三层含义:一是外部的压力造成的“负”,叫“负荷”;二是“学多思少”造成的“负”,叫“负重”;三是被动承担的“负”,叫“负担”。培养学生的有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培养创造力的前提下开发智力,是减轻学生“学多思少”的“负重”的有效方法;二是加大情商教育的投入是减轻“负荷”的有效手段。不能让外部压力造成的“负”超过学生自身承受的极限,成为超负荷,许多媒体报道中出现的学生自杀现象或者杀害母亲的现象,就是超负荷运转的结果。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是“减负”的有效措施。实行“减负”措施以后,很多学生无所事事,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家长很无奈,老师也不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些什么。事实上,“减负”只是手段,是改革的一个切入口,在“减负”之后,还要注重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有更大的自我学习空间和更多的学习时间。如科学制作,通过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科技制品,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并用的创造能力。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策略

开展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是物理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需要。素质教育是应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组织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物理教学中必须严密组织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思维训练,培养独立创造的思维个性。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创造性智力,所谓创造性智力是能够产生创造机智、发展创造效能的智力。开展素质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培养高中生观察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思考、分析和表达、归纳的前提。培养学生观察力,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物理变化中经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有的转瞬即逝,因此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就是从深入地观察唾液分泌等现象入手,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通过非常细致的观察,发现了青霉素等重大科学发现,这些都足以说明观察在科学研究、科学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努力提倡师生平等,创造民主课堂,通过共同学习促进学习进步,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想法和问题,鼓励学生开展超过教师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敢于质疑,不管是书本上的或教师得出的结论,还是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疑者、觉悟之机也”,善于存疑才能产生探究的动力,不仅可以加深理解,增进巩固,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甚至有新的发现。所以,物理实验的每一步都要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观察。

2.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性思维能力每个人都有,只是表现程度不一样,一般来讲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自我实现”或称“自我开发”的能力。只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解决了自己以前未能解决的问题,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教育的重要职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发思考的问题,使课堂上充满积极的创新气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物理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思维扩散与集中训练,如组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这些训练并不是一味追求“多”,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多“思”,鼓励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发散、多因素分析、多角度论证,使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有效素质教育 第12篇

1 当前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教育观念滞后。长期以来, “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重理轻文观念, 在中学乃至大学阶段仍盛行不衰, 使得进入医科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欠缺, 造成了人文素质的“先天不足”;医学教育课程繁多, 挤占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医学生背负繁重的专业课学习负担, 无时间与精力进行人文素质的提高。这些严重地制约着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一直以来, 我国的医学院校实施专业教育, 片面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 片面追求纯技术的提升, 严重忽略了人文学科的教育, 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医学教育是“育人”而非培育“医疗机器”, 滞后的教育观念忽略人文精神的塑造, 使目前医学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误区, 人文素质教育严重不足。这种现象在我国医学院校长期普遍存在。

课程体系设置面狭窄, 人文学科内容单一。随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近几年, 我国医学院校相应增加了人文教育课程的比重, 但仍存在不足。课程设置面偏窄而且内容单一, 课程多以“两课”教育为主, 英语、体育也占去了不少学时, 法律、德育、伦理学、心理学等只有一小片天地, 艺术欣赏课程的开设更是微乎其微。

校园文化建设滞后。环境影响是塑造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学校园对一个可塑性很强的大学生来讲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医学生要在大学校园里生活4-5年, 校园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但目前部分医学院校, 大兴土木搞建设的多, 注重内涵营造积极向上文化环境的少。

2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内在要求。人文素质教育, 即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以及自身实践对受教育者在人格的形成、气质的养成和修养的提高上施加影响, 引导受教育者探索人生的目的与意义, 追求“真”、“善”、“美”、“价值”, 丰富人文底蕴, 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全面提高。

医学教育向来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并且将其置于医术之上, 我国古代医学家提出“医乃仁术”便是这一要求的体现。20世纪末以来, 为了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世界各国对医学教育进行了改革。英国提出“医学教育和实践要加入更多的交叉课程, 以达到医学人文与医学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美国也将“人文素质学科与自然学科并列为教育核心学科”。近年我国对人文素质教育也进行了许多的探讨与实践。医学教育史表明, 人文精神的培养一直与医术的培养并驾齐驱, 是一体两面, 互相依存, 不可分割的, 人文精神的短暂缺失必定在一定时期进行回归, 人文素质教育必然是医学教育的永恒主题。

培养医学生高尚的医德必然依靠人文素质教育。医德是医生的职业道德, 是其伦理道德修养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树立高尚的医德, 首先就要培养高尚的个人道德修养, 即通过强化人文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道德修养和个人情操, 让良好的医德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树立, 医学生就不会是一个“医疗机器”, 而是一个尊重人类、尊重生命、有爱心、同情心、理解人和有高度责任感的“医生”。

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当今医学发展呈现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整体趋势, 现代医学既是科学, 也是人学。医学的发展依靠人文精神的培育和滋润, 应该重视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重视对人的权利、人格、尊严、健康需求以及未来命运的终极关怀。人文精神的缺失会成为医学整体发展的瓶颈。因此, 医学发展需要人文精神的注入, 有赖于和谐的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 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发展的必然需要。

3 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更新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欲大力推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必须先树立正确的观念, 切实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内在要求, 缺乏人文素质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医学教育, 是失败的医学教育, 是培养不出来合格医学人才的。

我国的医学院校推行人文素质教育已有一段时间, 但并未取得太大的进展, 有些措施显得急功近利、流于表面形式, 这表明我国医学教育工作者未真正理解医学教育, 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 可以直接反映在具体的教育目标中, 而具体的教育目标又会直接影响学校具体的教学安排。各医学院校有必要明确具体的人文素质教学目标, 并真正落到实处。

3.2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将人文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

采取多种形式, 提高人文课程开设的比例。课程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主渠道, 要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水平, 人文素质课程必须进入课程体系, 并要在必修课中占到一定份量, 同时, 应在选修课中, 开设更多的人文素质课程供学生选修, 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同时,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辅助性教学活动, 如开设名家讲座, 举办各种文艺竞赛,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等等。

寓人文素质教育于医学教育中。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是截然分开的甚至是对立的。医学专业教育本身就包含一部分人文精神, 教师一方面要认真教授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 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 从医学专业中提炼出人文素材并将其发扬光大。同时, 医学专业课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 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医学专业教育之中, 打破以往人文素质教育和医学专业教育截然分开的局面。

通过临床教学, 加强人文素质的实践性教育。临床实践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整个后期教学中, 医学生要将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 学习临床技能, 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同时, 临床实习也是对医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一个检验和进行实践教育的过程。所以必须加强此环节的人文教育。首先, 临床教师应积极塑造良好的医务工作者形象。在临床实习中,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将医学专业技能、与病人沟通交流的技巧、职业道德等正确的一面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展现给学生, 作为其学习的典范。其次, 积极引导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综合运用、学习多学科知识。临床实习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 针对不同病人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将伦理、社会、哲学等学科知识引入到临床教学中,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教师还可以将教学案例融入到实习中, 让学生分析处理, 以提高学生面对实际情况时的应变能力。另外, 还要注意培养医学生的沟通技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三, 在实习生出科考核中, 提高人文精神评价的比重, 体现人文精神在医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临床实习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引导医学生主动在各方面提高自身素质, 注重人文素质的提高。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施教育目标的主体,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推动学校建设能起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许多医学院校, 人文素质教育物质资源不充足, 充分发挥教师在人文知识传授方面的作用, 意义就显得更为重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为专业课教师举办人文素质培训, 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参加高层次学术活动, 提高教师的整体人文素质;二是在教学质量评价中增加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传授人文知识教学效果评价项目或比重, 对授课教师进行考核, 促使教师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三是抽调兼职或引进专职人文教师, 构建一支专职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团队。

3.4 加强校园建设, 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学校的文化氛围作为一个无形的影响因素, 必将对生活其中的大学生造成很大影响。因此,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举办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大有裨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一是校园景观的美化, 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甚至图书馆、教室的设计和装饰, 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形成较高的文化、审美品位。二是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 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如开设名家讲座, 开展人文知识竞赛, 举办影视精品展播, 组织社团活动等, 使学生多方位获取人文知识, 提高人文素养。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人文教育意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寓人文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 全面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整体水平。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建立浓郁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医学,人文素质,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宇翎, 张艳.试论医科大学生的医德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5 (4) :85-87

上一篇:涅槃下一篇:作物种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