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节目的软化

2024-07-10

电视新闻节目的软化(精选6篇)

电视新闻节目的软化 第1篇

电视台只是传播新闻的一种媒介, 把新闻本身原原本本地播出去就可以, 一般不对事件本身发表评论, 也不应带感情色彩, 让人有一种“生硬”的感觉, 我们称之为硬新闻。早期的电视台在播放新闻时, 播音员表情严肃, 装束庄重, 女播不留长发, 男播西服、领带, 甚至都不让戴眼镜。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追求日益提高, 人们得到物质满足同时也要求在精神文明方面得到满足, 人们已不喜欢板起脸来说教式的新闻, 而是喜欢把新闻以故事形式来讲述, 使新闻报道充满趣味性, 这就是所谓的软新闻。

新闻的“软”或“硬”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能用软“的”方式来播, 有些必须得“硬”。首先是关于国家机关的大型会议的宣传报导。如国家的两会报导, 省、市、县等国家机关的重要会议, 不能用软新闻来播报;二是关于国家机关的大政方针政策的宣传报导方面的新闻不能用软新闻的方式来播报;三是严肃的话题的新闻不能软化, 各级党委、政府的新闻发言人直播的新闻不能软化。四是关于外交、军事方面的新闻不能软化, 外交无小事, 军事无小事, 更不能戏说, 只能用更的新闻形式来播报。所谓的软化是在新闻中加入了播音员或者说是编辑的感情色彩, 让受众或者说是电视观众更乐于看、更喜欢看。总之, 有关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突发事件或含有实质内容的新闻就应该用“硬”, 而非事件性新闻是以生产、经营、科研、学习和其它各项工作等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经验和作法等为内容的报道, 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时限的新闻用“软”。

新闻怎么来软化?用什么样方式来软化?现在最流行的说法就是“包装”, 对电视台进行包装, 对电视栏目进行包装, 电视台的包装就是电视编辑对电视台的定位所进行的一系列说明和介绍, 电视栏目的包装就是电视编辑按照自己的想法对栏目对的加工, 电视新闻“包装”就是对进行有目的的加工, 湖南卫视首开的脱口秀新闻节目就是新闻软化的开端, 全新的主持特点、诙谐幽默的主持方式, 一反那些千篇一律的比较“板”的新闻, 使新闻不再是程序化, 不再冗长、乏味, 让人耳目一新, 新闻的形式也越来越贴近观众, 随之在全国流行开来, 各地都纷纷效仿, 新闻与简单评论于一体, 对一些百姓观注的问题进行跟踪报导, 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报导, 受到观众的好评和认可。

包装还可从服饰上看, 电视是以视觉为主的大众媒介, “看”是信息主要的接受方式, 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也出现一个戴眼镜的郎永纯, 也出现了长头发的女播文清。全新的包装, 全新的的播出方式给观众带来全新的感受, 使新闻更具看点。再者就是播音员的感情色彩融入到新闻中, 凤凰卫视的新闻只所以受到全世界人的喜爱, 其中之一就是凤凰卫视主持人那种看似不经意却深思熟虑的侃侃而谈, 主持风格贴近百姓、贴近生活, 凤凰卫视的新闻才能抓住观众的眼球。今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播报中央台是采取的是直播方式, 当时中央台的主持人痛哭流泪, 几乎涕不成声, 这丝毫不影响播出的效果, 反而给观众留下很好的印象, 这也是新闻软化的标志, 虽然主持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点, 但他的做法恰恰使播出的新闻得以软化包装。人都是有感情的, 观众也是有感情的, 想想看, 四川汶川地震如果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字正腔圆地流利地把地震消息传达给观众, 那才会引起全国人民的不满。

工作会议性的新闻一般“硬”的比较多, 这时编辑有意识地加入一些同期声或者是和会议有关的资料, 新闻之外的素材才是记者应做的工作。作为地方台的两会报道以往不是政府工作报告的领导讲话, 就是会议现场, 新闻内容和形式都很单一, 但是由于对新闻节目创办思路的转变和受众的接受反映, 记者、编辑在处理此类新闻时抓了很多在过去市领导考察、工作的镜头, 以及工、农业繁荣昌盛的镜头, 用话外音提示, 为政府的工作报告作了极大补充, 也使新闻节目充满了活气, 观众在看时不觉得枯燥、乏味。市领导和普通群众看后都很满意。

编辑和记者怎样做出的新闻才能达到硬新闻不硬, 软新闻更贴近观众?

首先编辑和记者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勤于积累, 善于总结, 只有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应用自如, 如果编辑、记者不注意对新闻节目的新领会, 或是不考虑受众的感受, 或是不注意平时的素材积累, 原本枯燥的会议报道就不会有声有色, 耐人寻味了。

其次要求记者和编辑的文字功底必须深厚, 知识渊博, 多了解国内、国际的政治形势, 经济形势, 政策、法规等, 文学、艺术、风俗等方面的都得有所了解, 站在观众的角度, 把握好尺度, 文字要口语化、平民化, 尽量少用官样文字, 拉近节目与观众间的距离。

三是在制作时多用些电视的特技手段, 让观众在视觉的冲击上感到很随和, 随意, 冲淡硬的感觉, 少用切换镜头, 切换镜头让人觉得硬, 适合那些纯的硬性新闻和一些镜头变化快的镜头间转化, 新闻软化时尽量少用。

电视新闻的软化包装是为了让观众更爱看新闻, 有益于新闻的发布和观众对新闻的接受, 在平时的工作中就应注意什么样的新闻可以软化, 软化到什么样的程度。新闻一般都是很严肃的, 它不等同于一般的娱乐节目, 不能一味地追求软而失去硬, 软化过度有失新闻的严肃性, 甚至造成严重的政治事件。二是新闻软化并不等于什么样的话都可以说, 我们只要求用诙谐幽默的语言, 口语或俗语来软化包装新闻, 而不能用低俗的语言来取悦观众。三是会议中可以使用领导平时工作的镜头, 但不可太多, 那样会喧宾投主, 失去政府工作报告的意义, 尺度的把握要准, 有一个黄金比例, 即让看起来不单调, 还能让观众把会议内容全部了解。

电视新闻节目策划 第2篇

新闻要素的五个“W”,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 新闻节目分类:消息类新闻,专题类新闻,言论类新闻。

消息类新闻:指的是迅速,广泛,简要地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事态的新闻报道的节目形式。

消息类新闻节目是电视新闻实现国内外要闻总汇的总要渠道。是观众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主要窗口。

专题类新闻节目:对新闻事实作详尽的有深度的报道

言论类新闻: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发表议论,阐述道理,鲜明地提出电视台或评论者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实的看法,从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新闻策划的含义:1.新闻策划特指对于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方式,形式,程序,时机,角度等策划。2.新闻策划也包括一些由媒体主动策划,先前未曾发生的新闻事件。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要素:选题策划,采访策划,嘉宾策划,节目形式策划,编排与播出策划。

选题策划:不仅对于专题类新闻节目,而且对于一般消息类新闻节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电视新闻选题标准的要求:新鲜性,时效性,典型性,独家性,可操作性。新鲜性:“新”是新闻核心的价值之一,强调的是新信息,新观念

时效性:电视新闻选题策划的一个基本要求。

典型性:针对新闻的内涵而言,也可理解为开掘性,要充分认识到这个新闻是否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是否体现着事物的某种本质特征,是否包含有价值的,能够进一步开掘的信息。独家性:对一个电视媒体新闻策划的更高要求。两层含义:1.指新闻事件的独家报道2.对一个新闻事件的解释是独家的,与众不同的。

新闻消息类节目的选题策划主要表现在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这两种节目形态 《焦点访谈》选题标准:“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

新闻现场直播节目如何报道分两种情况:1.可以预见的重大新闻事件的直播报道2.不可预见的突发新闻事件的直播

采访策划:不仅是节目内容的主体,而且是节目的基本构成因素和基本形态。常常和采访技巧,采访经验,采访准备,采访程序等内容联系在一起的。

电视新闻类节目的采访要求记者具备4种意识:

1.换位意识:电视采访最大的特点是在摄像机镜头前进行的。换位意识首先要求采访记者要考虑和尊重被采访对象在镜头前的感受,使他们放松紧张情绪,进入自然的谈话状态,这是取得好的采访效果的一个前提。换位意识也要求采访记者要设身处地地从被采访对象的角度思考问题,尽可能充分掌握对方的思想,心理,语言习惯,扫除双方交流中间的障碍,赢得采访的主动权。换位意识的另一个体现在于设计采访话题时,记者要

善于运用逆向思维,从观众的角度作换位思考。

2.无知意识:出镜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保持一种无知心态和求知的好奇心,有些采访即使

知道结果,也要设计采访问题时从无知开始,到获知结束。这是一种采访心态和技巧。保持谦虚心态,无知意识,就是保持一种积极的应变心理。无知意识体现在记者面对采访对象时的问题设计。问题要有逻辑性,呈现出层层递进的关系。

3.怀疑意识:指在调查采访时,采访记者始终要保持一种警惕,不要轻易相信眼前看到的场景,耳朵听到的话语,用足够的怀疑来作出冷静的判断,尽可能采访到方方面面的事实和证据。

4.现场意识:电视的优势在于能够重现由逼真的影像和生动的话语所构成的现场场景。现

场意识是指现场记者的采访要和事件同步进行,尤其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反映事物本质的瞬间,并把它通过采访揭示出来。

浅析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新闻误区 第3篇

【关键词】县级电视台;电视新闻节目;新闻误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视作为家居必备品,它的作用不再局限于娱乐消遣,而是更加凸显“监测环境”的功能。而电视新闻节目以声画合一的优势能使“地球村”居民足不出户便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因此,新闻节目已成为全国各级电视台的骨干和主体节目,受到广大观众的偏爱。随着广电事业的发展,全国县级地区纷纷建立地方电视台,为了在广电竞争中崭露头角,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资源,而县级台相继创办或创新本地新闻节目,将其视为一切自办节目的重中之重。从总体上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县级电视新闻节目虽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自身存在许多新闻误区,严重影响了新闻节目的品牌化、个性化、本土化发展,导致节目收视率往往“不堪入目”。因此,本文以《汤阴新闻》节目为例对一些新闻误区展开讨论和探析,使新闻工作者明确自办新闻节目存在的新闻误区,从而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占领市场制高点。

误区一:宣传新闻化

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两者之间有许多交叉重叠的地方,并且可以互相渗透交融。然而,新闻与宣传并不等同。新闻是对客观世界新近发生事实的客观报道,将一些新鲜真实的信息客观的告知受众来消除受众的随机不确定性,因此,为受众“答疑解惑”是新闻的基本职能。从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开始,新闻媒介就确立了宣传报道的媒介思想,宣传者通过媒介运用一些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进而达到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的目的。宣传的形式多种多样,通过新闻的方式来达到预期的宣传目的是其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是,新闻毕竟不等同于宣传,新闻可以进行宣传,但宣传不是新闻的主要职能,虽然有时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或多或少夹杂宣传的成分,总归来说,传播信息,为受众“答疑解惑”是新闻的基本职能,所以宣传任务应该在尊重新闻工作规律的前提下完成。

目前,由于信息覆盖面窄,新闻题材较少,宣传性新闻在《汤阴新闻》节目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类新闻一是通过树立典型人物,报道典型事迹,来宣传政绩。但往往这些节目宣传色彩浓厚,宣传技巧老套,形式也没有新意,这种毫无技巧可言的宣传性新闻,往往会取得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的效果,老百姓从中得不到实实在在的有价值的信息,从而造成群众不想看、不愿看,导致节目收视率偏低。

误区二:旧闻新闻化

众所周知,新鲜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时效性指新闻报道要求及时地、即时地、全时地向公众传递各种新鲜信息,新闻越快才越新才越具有传播价值。在群雄角逐的媒介时代,新闻已成为易碎品,人们对新闻的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对于“拿来主义”即将旧闻当新闻报道的方式更是厌恶至极,因此,“抢新闻”已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由于资金、设备、人员等先天不足的原因,《汤阴新闻》节目时常会播报以往播出过的新闻,把旧闻当做“新闻”重复播出,这一现象在全国其他县级电视新闻节目也尤为突出。例如,于2016年1月19日始播的《交警破案神速 市民锦旗谢恩》的新闻在1月21日重复播出,只是把播报日期更改一下,新闻内容一模一样,实现一字不差的完美克隆。众所周知,一条新闻的传播从来都是一次性的,第二次传播的“新闻”就成为无人问津的“明日黄花”,这是因为新闻是有“生命”的。试问,这种重复性“新闻”有何新闻的价值可言?这类“新闻”无法满足受众求新求异求变的信息需求心理,致使收视率本来就不高的《汤阴新闻》节目更是雪上加霜、举步维艰。

误区三:广告新闻化

目前,我国新闻媒体施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的运作模式,以实现“双效”为目标,既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新闻与广告是所有媒体最重要最主要的内容。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往的广告形式难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由于新闻与广告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广告主和媒体利用这一灰色地带大打擦边球,假借新闻的形式来传播广告信息,达到各取所需的双赢目的。

在《汤阴新闻》节目中,存在着很明显的广告新闻化现象。虽然广告新闻化方式以独特的魅力可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巧妙地传播广告信息,为汤阴电视台增加不菲的广告收入,但借新闻之名播广告之实,又没有明显的广告标记,易使观众产生误解,因此是法律所不允许的行为。

误区四:非新闻常态化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客观报道,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是“事实”都值得去报道,而是要遵循新闻价值有选择的进行报道。新闻价值的要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然而,在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由于内容匮乏、形式单一等原因,常常会出现“有闻必录”的“新闻”现象,致使许多无新闻价值的新闻大量充斥在节目之中。“有闻必录”观不仅是对新闻价值的忽视,更是对新闻事业的践踏,应坚决抵制这种采集新闻的做法。

在《汤阴新闻》节目中,无新闻价值的新闻日趋常态化,例如,在2015年12月26日播出的《小树穿上“保暖棉衣”》的新闻,对于广大观众来说可能是一条新信息,但说是“新闻”未免有点儿牵强,将记者看到的有趣现象当作“新闻”来报道,实乃让人备感无趣。

误区五:会议新闻主体化

无论是中央媒体还是地方新闻单位,会议新闻都是至关重要的新闻源,因此,它在电视新闻节目的构成中占有很大比例,有时甚至占据主导地位。它是人民群众获取重要的时政、民生、经济等信息的主渠道,与广大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受到众多群众的广泛关注。然而,在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舞台上,会议新闻是重要的内容题材,是节目的生存之本,扮演“主角”,其他类新闻为“配角”,在报道方式上常常忽视按新闻规律行事。此外,会议新闻存在内容空洞、形式呆板、程序老套等问题,时常产生“会议新闻无新闻”的怪现象,难以调动观众的视听兴趣,使观众要么选择关机,要么直接更换频道,极大地影响了新闻的收视率和传播效果。

在各类新闻节目快速发展的今天,电视新闻节目尤其是县级电视新闻节目,在当前及今后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信息传播作用。本文以《汤阴新闻》节目为例,浅析当前我国县级电视新闻节目中所存在的五大新闻误区,希望能给县级电视台带来一缕清风,时长不忘“照照境,正衣冠”,根据自身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我发展的有效策略,提高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和影响力。由于本人才疏学浅,通过此文希望能给各位友人一些启发,但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案例较少等问题,恳请诸位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李丹丹.试论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新闻传播,2014,12

[2]许涛.创新县级广播电视台新闻宣传的思维模式[J].新媒体研究,2015,8

[3]杨静.广告新闻化_成因探析[J].新闻世界,2012,5

电视新闻节目策划方案 第4篇

这是一次最有生命力的“真人秀”节目尝试,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依然突出“绝对挑战”核心理念的节目,其“绝对”之处体现在精心设计的商场上智商和情商的较量把电视节目的游戏成分淡化了下来,应该算是迄今为止最贴近生活最有生活原型素材的“纪实秀”。 与虚构游戏类真人秀不同,现实的商业特性锻造了更高级别真人秀的节目特性。

这是挑战专业类节目收视率瓶颈的一次积极尝试。统计得知,良好的系列节目中的故事特性和悬念特性能有效的积累收视,将稳定的专业节目收视人群改变为“专业加戏剧”的收视人群对《绝对挑战》未来的收视环境有非常好的突破作用。

这是一次对节目整合营销的一次有益尝试

一、节目的立足点――《绝对挑战》不得不做的改变

1、传承“真实” ,保证收视源动力

《绝对挑战》的职业梦想很高,但“绝对真实”。它涵盖的内容最实际:职业机会、地位、金钱、社会认可、精神欲望,所以,当我们强化这个梦想并为这个梦想提供更具含金量机会的时候,没有人会不注目。我们将严格保持原有节目的“绝对真实”:真实的企业参与,真实的高职位、真实的应聘者、真实的招聘结果,谁会实现这个梦想呢,要实现这样的梦想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如何通过实际的努力实现这个梦想?这些真实的心理对位构成了最强劲的收视源动力,这是和别的游戏类真人秀最大的不同。

2、强化戏剧表现打破专业类节目的收视平庸现状

《绝对挑战》进入今年,收视大幅攀升,几乎是去年收视分额的两倍,大家的努力为节目赢得了可喜的收视基础。但同时,节目制作水平的日益精良并没有最大限度的弥补节目专业性带来的收视不利,导致收视横向比较平庸。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观众更期待在周末看到一个“真实的戏剧”。《绝对挑战》系列节目更象一部“城市幸存者”,每一个测试项目中都包括了团队合作,个人贡献,领导才能,压力对抗等等办公室必备的基本因素和戏剧冲突,而复杂的多的人物关系和悬念设置很大程度上迎合了收视特性,情节和情绪成为捕捉的主体。如果职场里表现的可以代表普遍意义的商业的话,那么它就是第一部商业影像日记。节目的最高目标是“利用职场平台,描绘实现职业梦想的过程,回答大多数人在职场和人生中都可能面对的问题,核心是职业人的命运。那么,象电视剧一样的连续性设计,高诱惑的结果悬念,冲突性强的执行过程,精彩的人物关系,加上随时意外的选择和淘汰,构成了低门槛的戏剧收视特性,为大幅提高收视创造了基本条件,是针对节目收视潜力的一次前瞻性的深度挖掘。

3、独占性的资源平台让我们必须抓住这样一个打造影响力的机会

现在已经有不少社会传媒和地方电视台开始筹划引进美国《学徒》的节目形式,但苦于在资源上和制作手段上无法胜任而没有成型。而《绝对挑战》节目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已经成为国内收视率最好,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人力资源节目,并在频道的支持下,形成了由诸多知名企业、知名专家、知名行业机构和广泛的人才群的人力资源平台,另外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行业信息、专业知识储备及职场真人秀节目制作经验,加上CCTV的平台优势,自然成为高水准的职场“真人秀”节目最适合的操作平台。但目前从操作上来讲,每期节目中都会换一个新的企业,沟通成本大,企业的资源也没有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而企业的常变也导致观众的关注度易于漂移,整体来讲资源浪费。现在我们必须抓住这样一个机会,在日常节目的基础上,打造职场节目第一品牌的持久影响力。

4、整合的节目播出平台开拓了整合的营销模式

在系列节目中,合作企业是节目内容的主体元素,其宣传规模贯穿8集节目,虽然节目内容不会很强化企业色彩,但如此特殊的形式形成了对企业高端宣传的良好模式,所以,企业理所应当的成为节目制作成本的主要承担者和部分广告的赞助方,(不少企业都在积极探讨这种合作方式)。除此之外,节目整体也是一个良好的整合营销的“优秀产品”。在节目录制过程中,企业还要提供尽量多和大的商业平台资源,要提供很现实的高端职位和待遇,也就是节目中的诱人结果,这些都为节目运做提供了很好的人财物的支持,相比于日常节目中企业所得优于节目所得的不对称模式,系列节目可以说是很好的寻找到了彼此最大的利益配比,让我们可以有很充足的基础打造节目的收视率和影响力,加上额外的随片广告,使我们有良好的赢利预期。

节目内容

一、节目的总体描述

节目宗旨――

第一层次:励志为本,职业改变命运。系列节目所搭建的平台是最有生活基础的梦想平台,我们为有智慧有能力有勇气的普通人实现职业梦想提供最具诱惑力的机会,从中挖掘最感人的励志精神。

第二层次:全面解读现代商业社会最真实的竞争之道和职场搏击技巧,通过生动经典的系列案例提升人们的职场竞争力。

第三层次:纪实戏剧,以“纪实秀”的形式记录真实的职场故事,挖掘丰富多彩的生活特质。

节目内容――10名求职者围绕知名企业的高职位,在老板和企业顾问团的要求下,通过销售、市场、促销、房地产、广告、金融等商业案例测试及每次测试后的淘汰环节,表现个人优势,获取最后胜利,赢得职位及职业大奖。

节目目标――表现挑战精神,宣扬职业梦想光环。

栏目形态――在真实职场环境中进行的“真人纪实秀”系列节目,每期时长为60分钟,8集为一个系列。

栏目名称――《绝对挑战》,强调写实围和竞争动式。

二、节目构架设想。(按八集)

10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职业经历的选手组成两个团队,每集进行一个主题测试任务,任务过后,失败的一队淘汰一人,被淘汰的人把自己随身携带的2万元基金留给自己团队的一人,此人成为下一个任务的团队领袖;胜利的一队享受高级服务。

10人第一集隆重出场,大家“破冰”,并组成两个团队

10人第二集组成2队,每队5人,淘汰1人;

9人第三集,每队5-4人,淘汰1人;

8人第四集,每队4人,淘汰1人;(如一个对连续被淘汰,则可从胜利的一方选择一人)

7人第五集,每队4-3人,淘汰1人;(如一个对连续被淘汰,则可从胜利的一方选择一人)

6人第六集,每队3人,淘汰1人;(如一个对连续被淘汰,则可从胜利的一方选择一人)

5人第七集,每队3-2人,淘汰1人

4人第八集,每队2人,进行一次淘汰赛,淘汰两人,最后决战,决出1名获胜者。

基础规则流程:组建团队――测试任务(发题、执行、失败队长选择两人进入总裁会议室)――――淘汰(总裁淘汰一人)――享受结果(获胜的享受高级服务,分配奖金,失败的品尝苦涩)

第一集:荣誉之争

这是系列节目的开篇,有很多节目元素要登场,无论对节目中的人物之间还是对电视观众来讲,每一个人都是新的,那么选手之间的“破冰”游戏和选手与电视观众的“破冰”互动游戏成为本集节目的测试的核心。当然必不可少的选手出场,企业职位诱惑力渲染,团队组成等也将成为开篇的重要环节。

地点:企业集团总部

任务:初来乍到

每个参赛者到达陌生的比赛环境,有会有不同接待,面对不同的职场“破冰”小难题,以此让观众更加熟悉选手的特点和个性:如60秒电梯沟通、30分钟前台危机、会议室尴尬等等。

地点:基地公寓客厅

任务:人才拍卖

每个参赛者都会带来在自己原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拍摄的介绍自己的1分钟MV,在一个集中展示的环境里,大家会选出最喜欢的2人成为第一期团队领袖,他们获得选材基金0元,接下来有一场小的人才拍卖会,由剩下的人对自己做30秒陈述,并对自己明码标价,两位团队领袖用基金雇佣和争夺自己的队员。

冲突:对自己价值的理解和在他人眼中的价值之间的差距及虚荣心的差距

第二集:超级销售

在商场中,销售能力需求并不仅仅体现在一些销售性岗位上,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懂的如何将他们销售出去是商场必不可少的技能,因为无处不在的一个思维是时刻发现和掌握商品的价值,并利用大家认同的价值差来获取利益。

地点:北京后海酒吧街

任务: 换取价值

每组任意选取1000本旧杂志,在酒吧街经过两次以物异物换取尽量多的啤酒,再选取一个小时的时间段进行销售,以获得更多的销售额。

时间:2小时准备+5小时执行+1小时销售

淘汰:失败的一组由组长带领进入会议室,进行最后的申辩,在老板决定前,身处另一房间的选手亲友团将目睹全过程并投票赦免一人,最后有老板决定一人被淘汰,这一人将自己的两万元培训基金送给队友,获得的人自动成为下一次任务的组长。

第三集:交通利益

每一个商业项目都有自己的一个赢利周期,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发现新的项目,获得的赢利点。本集的核心任务是在特定环境里寻找新的商业项目,并在有效时间内赢取更多的利润。失败的团队淘汰一人。

地点:北京王府井步行街

任务:人力车资本

每组获得北京胡同游的黄包车队(20辆)和5000元种子基金,要在王府井步行街对车队进行重新定位和经营,收入高的一组获胜。

时间:2小时准备+6小时执行

淘汰:失败的一组由组长带领进入会议室,进行最后的申辩,在老板决定前,身处另一房间的选手亲友团将目睹全过程并投票赦免一人,最后有老板决定一人被淘汰,这一人将自己的两万元培训基金送给队友,获得的人自动成为下一次任务的组长。

第四集: 品牌之争

品牌象一件神兵利器,需要不停的打磨,也需要懂行的应用,所以商业战场中,市场策划和执行能力属于高层领导者必须的素质。本集的任务核心是为某个新服务策划一个大型活动,其中包括活动策划,组织实施,媒体应用和广告操作等等。

地点:大连

论电视新闻节目出镜记者的素养 第5篇

【关键词】出镜记者 人格魅力 现场把控

所谓出镜记者,在教科书里并没有准确、严谨的定义,但普遍意义上我们理解为:在电视新闻节目中,除演播室主持人以外,在事件现场准确报道新闻为目的,用语言和表情传递信息的电视工作者。出镜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担负着质疑者、交流者、见证者和验证者的多种角色,对受众来说,出镜记者是距离新闻现场最近的人,他的话语最值得信任,那么怎样才能肩负起受众的期望呢?

一、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修养

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人格魅力、他与被采访者的关系决定着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决定着观众看到的采访者是否值得信任。敬一丹在新书《我遇到你》中介绍,有一次她去采访一名少年犯,在大家的认知中,采访少年犯就要厉声厉色,就要谴责教育,但是敬一丹没有,刚一见面,她就摸了摸孩子的头,整理了一下衣服,说阿姨想和你聊聊,如此邻家般的对话,直接拉近了和被采访者的距离,后续的采访交流非常顺利。敬一丹事后说,这并不是采访技巧,而是一种习惯,一种尊重每一个人的习惯。我想这样一个例子体现了出镜记者的行为修养的重要性,不仅本次采访得以顺利进行,对今后这个孩子重新走向社会更是一个有意义的转折。

同样,面对现场错综复杂的千头万绪,只有能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才能更好把握新闻事实的真实性,才能尊重新闻原貌。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修养,才能在新闻事件不清、有不同看法与说法的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的深入调查,做到准确、完整、客观、公允。今年8月,天津港爆炸,坊间各种传闻,央视记者蒋林的现场报道,得到一致认可,他的报道条理清晰,理性客观的同时更具人文关怀,这种在悲伤大事件下独具人文关怀的报道与蒋林平时的个人修养分不开。

二、必须具有扎实的采访基本功和对现场的把控能力

我们说,出镜记者在现场必须自信、冷静、有激情,自信是要相信自己看到的,说出的会与事实相符,凭借过硬的采访基本功,能在短时间对现场有所了解掌握,对每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不能说外行话,当然这也要求平日的知识积累;出镜记者大多面临的是突发事件,特别是在做直播连线报道时经常会状况频出,这就要求出镜记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学会冷静面对一切。新闻的采制本就是一个创作过程,所有创作都离不开激情,天长日久采的多了难免会模式化,这就需要出镜记者爱上采访工作,学会享受这种形式。要全情投入,让新闻现场的所有因素不断刺激自己,产生创作欲望,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神态,甚至情绪影响观众,完成报道。自信、冷静、激情都需要有扎实的采访基本功做支撑。对现场的把控能力,决定着出镜记者是主动采访还是被人牵着鼻子走。如此,出镜记者就需要在现场为自己搭建两个平台:一,动用一切手段使采访对象配合、接受采访;二,调动一切智慧使自己和谈话对象的聊天出彩。

三、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采访技巧

出镜记者在现场,最主要的作用是把现场的状况讲给受众听,通过自己敏捷的思维、清晰地语言,流畅地表达告诉受众想知道的所有。出镜记者一定要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不仅能说,更要会说,要说在点子上,由此即兴的口语表达和打腹稿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同样是蒋林报道天津港爆炸的例子,他在现场临危不惧,逻辑清晰,组织表达无瑕疵,陈述无瑕疵,直播做的和录播一样。这在8月13日《新闻1+1》节目中与白岩松的互动中可见一斑。

新闻现场转瞬即逝,如何在很短的时间让方方面面的新闻参与者接受采访并说有用的话,考验着出镜记者的采访技巧。同样的内容,有的记者就会引导,有的记者就做不到。这样,出镜记者就要培养锻炼自己的采訪提问技巧。注重采访技巧,不但能使节目在深度上更为拓展,甚至能得到自己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些采访对象由于存在某种特定思维,回答问题往往容易说套话重复的语言,这时就可采用出奇制胜的方法,提一个对方想不到的十分具体的问题,打破其贯用的思维方式和思路,获得自己想要的采访效果。

四、必须不断学习,以丰富的知识底蕴作支撑

出境记者除了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积极的应变能力、较强的文字驾驭语言表达能力外,还需要博览群书,不断学习各种知识。出镜记者在现场,要用自己的知识去判定、了解、发现各种问题和现象,采访专家学者前要多做功课,在一定基础上平等对话,不能够遇到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就演变成学者、专家对你的知识普及和讲解,要通过平时的日常积累和采访前有针对性的准备,变成共同对观众的解疑释惑。白岩松的新书《白说》是他从业十多年来在各个行业做过的演讲汇编,从不同的演讲地点:医院、慈善总会、国家发改委、城市大讲堂等,就能看出他知识的跨度有多大,别说简单的了解,好多都是他在为相关部门、行业提出建设性、规划性的发展思路,提出自己的远见卓识。作为央视的评论员,他该是每一位出镜记者的学习榜样。

五、必要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指标,是一个记者知识含量、知识结构、理性思辨能力的全面考量,是记者运用知识分析事物、抓住本质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表达能力。出镜记者需具备出色的思辨能力,他对现场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判断。面对舆论监督方面的选题,有的一眼可辨,有的错综复杂难以判断,加上被采访者大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出示有利于自己的证据,这就要求出镜记者有较高的思辨能力,不能在任何地方、细节上有漏洞,在表述当中更不可以出现“似乎”“大致”“差不多”等字样。

六、必须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

电视是一门合作的艺术,通常都是优秀团队完成的。在进行直播报道时除了出镜记者之外,还包括灯光、音响、编导、摄像、演播室主持、导播等,策划和出台一场成功的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能够实现的,它需要各个部门和队员之间的相互协调,通力合作,出镜记者作为最出彩的部分一定要和各部门沟通协调好。白岩松在回忆报道香港回归时曾介绍,直播前,工作人员早已经把出境地点选好,并做好了所有准备工作。可是在他细细琢磨播音稿,想着怎样说才能让观众更加深切感受现场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脚下的罗浮桥,想着驻港军警将踏上这里的那一刻意味着主权的回归,当即做出了新的决定,要把直播地点改在这里。可这样一来,全组人员提前做好的各项准备工作就需要全部放弃,但正是由于之前和同事们打下的良好的沟通协调关系,和全组人员团结协作做一流节目的理念,大家二话不说,听着他的建议连夜准备,第二天呈献给全世界观众一个实实在在的回归报道。由此可见,日常工作中的的团队意识太重要了!

综上所述,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出境水平和报道效果,出镜记者一定要在平时多下功夫,在专业上练就深厚的基本功,时刻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性,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和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圆满完成采访任务,做出有思想有深度,值得观众信任的节目。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广播电视台)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第6篇

一、现阶段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同质化竞争

《南京零距离》的成功使其成为新闻界的楷模,全国各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纷纷模仿跟进,有的甚至完全套用了《零距离》的节目制作模式,致使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形式大同小异。电视民生新闻对本土资源的挖掘让老百姓找回了“认同感”和“方位感”,但在同一个地区发生的新闻事件毕竟有限,于是内容的相同也不可避免。节目形式雷同,题材雷同等问题致使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同质化现象意味着多样性的丧失,电视传播一旦缺乏多样性,传播生态就会遭到严重破坏,必将导致传播市场结构的失衡。

2、内容琐碎肤浅

民生新闻主要是反映百姓所想、所说、所需的内容,但有些电视民生新闻片面地理解“民生”的内容,同时过分强调本土化,使得电视民生新闻报道沦为本地发生的一些生活琐事,电视民生新闻变成了“琐闻”。诸如街头斗殴、坑蒙拐骗、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报道频繁地出现在电视上,这种琐碎、平淡除了满足受众一时的好奇心外,对提高受众素质并没有太大的帮助,缺乏新闻价值同时也令人感到乏味。

3、娱乐化严重

电视民生新闻以百姓生活为主要内容,就决定了其在表达时可以用“软”的方式。某些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认为“软”即意味着娱乐化,于是为吊起观众的胃口,千方百计地强化视觉刺激。有些报道将百姓生活的展现变成对百姓个体隐私的爆料;有些报道对婚外情、扫黄打非的内容刻意渲染;还有些报道对凶杀、盗窃、抢劫事件趋之若鹜,存在着严重的娱乐化倾向。这种做法导致了电视民生新闻的低俗化,亵渎了民本思想。

4、舆论监督越位

电视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仅局限于表达民意,而不能落到实现民意的层面”。 新闻媒体可以反映广大民众的呼声,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力,但没有审判权。目前,不少媒体热衷于越俎代庖,包打天下,角色由记录者变成了“执法者”,舆论监督的力度和尺度极不恰当。更有甚者干预到有关部门的正常运作,体现出严重的角色越位与异化。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未来发展方向

1、创新节目形式,提高节目品质

对《南京零距离》节目制作模式的套用,致使我国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从内容到形式大同小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电视民生新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质化现象依然存在。大多电视台忙于对信息资源的争夺,而无暇顾及节目内容及形式的创新,因而电视民生新闻同质化现象依然形势严竣。目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想摆脱被动的局面,取得长足的发展,创新节目形式刻不容缓。

创新的节目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选择的形式和节目内容一定要协调,这是赢得百姓喜爱的关键。选择的节目形式一定要新颖、实用,真正成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助跑器”。比如解决邻里纠纷,可以将矛盾双方的当事人代表请到演播室,再请位教育专家作嘉宾和主持人一道进行现场调解,观众则可通过电话连线、短信的方式表达意见,多方面互动,有助于双方解决冲突,缓解矛盾。又比如,为克服地域的局限,地区间可采取相互联合的运作方式。如江苏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浙江钱江都市频道的《城市新闻》、福建新闻频道《现场》、安徽经视频道《第一时间》四大民生新闻栏目强强联合,组建了“华东第一品牌栏目联合体”。 四个栏目从节目制作到广告客户的开发与服务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不仅拓展了节目内容,赢得了更广泛的收视群体,也为广告客户在多个市场上整合传播创造了条件,开创了跨区域强势栏目合作的先河。

2、扩大报道范围,丰富节目内容

人们通常认为,电视民生新闻就是反映老百姓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不需要精神品质的提升,于是满足于日常生活杂事的描写,使新闻内容流于琐碎和肤浅。其实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和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正如江苏电视台都市频道总监景志刚说:“时政要闻老百姓是非常关心的,自己的市委书记市长干什么,他们实际上很关心,市委书记市长做的事情和百姓是息息相关的……”百姓的事同样也是政府牵肠挂肚在努力践行的事,因此民生新闻的题材不能单单停留在反映老百姓生活琐事这一层面,而应向扩大报道范围,把视野扩展到有新闻价值的大民生上。广泛吸纳时政新闻,从百姓的角度予以解读,这样既丰富了栏目内容,也避免了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成为“日常生活小事的投诉站”。

3、引入“公共新闻”理念,提升节目文化品位

电视民生新闻偏向负面报道的时代己经过去了,电视民生新闻的题材不应停留在“暴力、凶杀、色情”等吸引观众眼球的层面,而应向纵深拓展,引导民众关注国家事务及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这就要求适时引入“公共新闻”的理念,将“民生”与“公共”有机结合起来。公共新闻最早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其主要内涵为鼓励广大民众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在社会公共领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积极搭建公共交流平台,引导民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共同探讨公共问题的解决办法。这种方式不但能培养民众的公共意识,还能引导民众确立主流价值观念,有助于提升民生新闻节目的品位。

4、反映民众呼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民众在现实生活中一旦遇到麻烦,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媒体,而媒体则会尽其所能督促有关部门作出及时的回应,直至问题得到解决。媒体的介入加快了问题解决的进程,难怪社会上流传着“有麻烦,找媒体”的说法。我们在肯定媒体作用的同时,还应时刻警惕舆论监督越位的现象。舆论监督为老百姓搭建了倾吐心声的平台,但舆论监督的作用仅限于反映广大民众的呼声,不能越权进行“媒体审判”,更不能干预有关部门的正常运作。作为新闻工作者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良知,客观地展现新闻事实,最大限度地表达民意。做到既要为民请命,也要正确地把握舆论导向,既要倾听社会呼声,更要善于化解社会矛盾,自觉地维护社会稳定。

电视民生新闻构筑了百姓和政府沟通的桥梁,使得下情得以上传、上情得以下达,发挥了新闻媒体应有的作用。尽管民生新闻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这类节目在全国各大电视台的成功“打响”,无疑为电视新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电视民生新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要抓住契机,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争取把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办得越来越好。

1、孙虹.电视民生新闻的问题与改进[J].当代电视,2009(4)

2、高红明.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现状的思考[J].中国电视,2006(7)

上一篇:物资采购管理流程下一篇:追求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