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深度范文

2024-05-06

麻醉深度范文(精选8篇)

麻醉深度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11月手术的全麻手术的患者120例, 其中男76例, 女44例, 年龄19~66岁, 平均年龄46.8岁, 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各60例, 其中观察组男39例, 女21例, 年龄21~66岁, 平均年龄47.2岁, 对照组男37例, 女23例, 年龄19~65岁, 平均年龄46.6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种类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入手术室前30 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或盐酸戊乙奎醚1 mg。入手术室后开通静脉通道, 麻醉诱导均采用咪唑安定0.05 mg/kg、芬太尼4µg/kg、丙泊酚2 mg/kg、维库溴铵0.1 mg/kg联合诱导插管, 机械通气, 呼吸频率12~20次/分, 潮气量8~10 m L/kg。麻醉维持均以微量泵泵入丙泊酚, 同时吸入异氟醚, 适当给予芬太尼、维库溴铵, 酌情给予其他辅助药物, 观察组根据CSI调整麻醉药用量, 使CSI维持在 (50±5) , 对照组凭借麻醉医师经验判断麻醉深度调整麻醉药用量。术毕前10 min吸入麻醉药逐渐减低浓度, 直至完全停止。

2 结果

2.1两组T0~T6 (T0:入室10 min;T1:插管前1 min;T2:插管后3 min;T3:切皮时;T4:手术刺激最强时;T5:拔管前;T6:出手术室) 各时段SBP、DBP、HR、CSI变化, 见表1。

2.2两组患者警觉/镇静 (OAA/S) 评分比较:见表2。

注:*P<0.05

注:*P<0.05

3 讨论

CSI是一个连续实时反映麻醉深度的监测指标, 能预测患者意识消失或恢复的过程。

本研究中将CSI监护仪应用于全身麻醉, 观察组根据CSI的变化进行麻醉维持, 适当的调整麻醉深度, 该组患者血压、心率平稳, 用药量相对减少, 且苏醒较快。切皮、探查时刺激较强, 根据CSI加深麻醉, 手术结束前根据CSI及早减少镇静药或停用麻醉药, 利于患者清醒和恢复。而凭经验进行麻醉维持的对照组CSI变化显著, 血压、心率波动也明显, 术中用药量相对增加, 出现了几例患者术毕苏醒延迟、躁动、嗜睡、恶心、呕吐、术中知晓等现象。

研究中发现, 诱导期随着OAA/S评分从5分降到0分, CSI也相应下降, 且不同的OAA/S评分时, CSI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CSI能很好地反映意识深度的变化情况。本研究选用OAA/S评分临床评估患者意识状态, OAA/S评分在许多[3,4]研究中被认为是评估不同意识水平的有效工具。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CSI与OAA/S评分具有良好的等级相关性, 提示CSI可以合理指导用药, 防止麻醉过深。

摘要:目的 探讨麻醉深度指数用于全麻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11月手术的全麻手术的患者120例, 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各60例, 观察组根据CSI调整麻醉药用量, 使CSI维持在 (50±5) , 对照组凭借麻醉医师经验判断麻醉深度调整麻醉药用量。结果 T4时对照组SBP和DBP均低于T3时;T4~T6时观察组HR均慢于对照组 (P<0.05) ;T3和T4时观察组CSI均小于对照组;T5和T6时观察组CSI大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患者CSI随OAA/S评分下降而下降 (P<0.05) , MAP虽然有所下降, 但两相邻OAA/S评分之间比较仅评分由3分至2分时下降有统计学意义 (P<0.05) ;HR在各级OAA/S评分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麻醉深度指数 (CSI) 是监测麻醉深度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麻醉深度指数,监测,临床评价

参考文献

[1]徐国亭.麻醉深度指数用于高龄患者全麻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评价[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6, 27 (19) :1819-1820.

[2]Struys MM, Jensen EW, Smith W, et al.Performance of the ARXderived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index as an indicator of anesthetic depth:a comparison with bispectral index and hemodynamic measures during propofol administration[J].Anesthesiology, 2002, 96 (4) :803-816.

[3]楼静芝, 陈顺富, 祝贵州.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监测用于不同浓度七氟醚麻醉深度的评价[J].浙江医学, 2008, 30 (1) :7981.

麻醉深度 第2篇

2013-2018年中国麻醉咽喉镜市场发展现状及行业投资前景深度研究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 行业发展现状

第一章 麻醉咽喉镜行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 麻醉咽喉镜的相关知识

一、麻醉咽喉镜的定义

二、麻醉咽喉镜的特点

第二节 麻醉咽喉镜行业发展成熟度

一、行业发展周期分析

二、行业中外市场成熟度对比

三、行业及其主要子行业成熟度分析 第三节 麻醉咽喉镜市场特征分析

一、市场规模

二、产业关联度

三、影响需求的关键因素

四、国内和国际市场

五、主要竞争因素

六、生命周期

第二章 全球麻醉咽喉镜市场发展分析

第一节 2008-2012年世界麻醉咽喉镜产业发展综述

一、世界麻醉咽喉镜产业特点分析

二、世界麻醉咽喉镜主要厂家分析

三、世界麻醉咽喉镜产业市场分析

第二节 2007-2012年世界麻醉咽喉镜行业发展分析

一、2007-2012年世界麻醉咽喉镜行业发展分析

二、2012年世界麻醉咽喉镜行业发展分析 第三节 全球麻醉咽喉镜市场分析

一、2011-2012年全球麻醉咽喉镜需求分析

二、2011-2012年欧美麻醉咽喉镜需求分析

三、2011-2012年中外麻醉咽喉镜市场对比

第三章 我国麻醉咽喉镜行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中国麻醉咽喉镜行业发展状况

一、2011-2012年麻醉咽喉镜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二、2011-2012年中国麻醉咽喉镜行业发展动态

三、2011-2012年麻醉咽喉镜行业经营业绩分析

四、2011-2012年我国麻醉咽喉镜行业发展热点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二节 中国麻醉咽喉镜市场供需状况

一、2011-2012年中国麻醉咽喉镜行业供给能力

二、2011-2012年中国麻醉咽喉镜市场供给分析

三、2011-2012年中国麻醉咽喉镜市场需求分析

四、2011-2012年中国麻醉咽喉镜产品价格分析 第三节 我国麻醉咽喉镜市场分析

一、2010年麻醉咽喉镜市场分析

二、2011年麻醉咽喉镜市场分析

三、2012年麻醉咽喉镜市场的走向分析

第四章 麻醉咽喉镜产业经济运行分析

第一节 2008-2012年中国麻醉咽喉镜产业工业总产值分析

一、2008-2012年中国麻醉咽喉镜产业工业总产值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工业总产值比较

第二节 2008-2012年中国麻醉咽喉镜产业市场销售收入分析

一、2008-2012年中国麻醉咽喉镜产业市场总销售收入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总销售收入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总销售收入比较

第三节 2008-2012年中国麻醉咽喉镜产业产品成本费用分析

一、2008-2012年中国麻醉咽喉镜产业成本费用总额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销售成本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成本比较分析

第四节 2008-2012年中国麻醉咽喉镜产业利润总额分析

一、2008-2012年中国麻醉咽喉镜产业利润总额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第五章 我国麻醉咽喉镜产业进出口分析

第一节 我国麻醉咽喉镜产品进口分析

一、2011年进口总量分析

二、2011年进口结构分析

三、2011年进口区域分析

第二节 我国麻醉咽喉镜产品出口分析

一、2011年出口总量分析

二、2011年出口结构分析

三、2011年出口区域分析

第三节 我国麻醉咽喉镜产品进出口预测

一、2011年进口分析

二、2011年出口分析

三、2013-2018年麻醉咽喉镜进口预测

四、2013-2018年麻醉咽喉镜出口预测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六章 中国麻醉咽喉镜市场供需分析

第一节 麻醉咽喉镜市场需求规模分析

一、中国麻醉咽喉镜总体市场规模分析

二、东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三、华东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四、华中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五、华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六、华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七、西部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第二节 麻醉咽喉镜市场需求特征分析

一、麻醉咽喉镜消费群体的年龄特征分析

二、消费者关注的因素

三、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第三节 麻醉咽喉镜生产分析

一、麻醉咽喉镜行业产量分析

二、麻醉咽喉镜行业领先技术分析

三、麻醉咽喉镜行业生产集中度分析 第四节 麻醉咽喉镜行业经营绩效分析

一、行业营运情况分析

二、行业盈利指标分析

三、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四、行业成长性分析

第二部分 行业竞争格局

第七章 麻醉咽喉镜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麻醉咽喉镜行业历史竞争格局概况

一、麻醉咽喉镜行业集中度分析

二、麻醉咽喉镜行业竞争程度分析 第二节 中国麻醉咽喉镜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

五、客户议价能力

第三节 中国麻醉咽喉镜产业研发力分析

一、麻醉咽喉镜产业研发重要性分析

二、中外麻醉咽喉镜研发投入和运作方式对比

三、中国麻醉咽喉镜研发力问题分析 第四节 中国麻醉咽喉镜产业竞争状况

一、我国麻醉咽喉镜行业品类竞争现状

二、我国麻醉咽喉镜企业的竞争力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三、中国麻醉咽喉镜行业并购重组状况

四、我国麻醉咽喉镜行业并购整合分析 第五节 麻醉咽喉镜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八章 麻醉咽喉镜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第一节 麻醉咽喉镜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一、2011-2012年麻醉咽喉镜市场增长潜力分析

二、2011-2012年麻醉咽喉镜主要潜力品种分析

三、现有麻醉咽喉镜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四、潜力麻醉咽喉镜品种竞争策略选择

五、典型企业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第二节 麻醉咽喉镜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一、后危机对麻醉咽喉镜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

二、后危机后麻醉咽喉镜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

三、2013-2018年我国麻醉咽喉镜市场竞争趋势

四、2013-2018年麻醉咽喉镜行业竞争格局展望

五、2013-2018年麻醉咽喉镜行业竞争策略分析

六、2013-2018年麻醉咽喉镜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第九章 麻醉咽喉镜重点企业竞争分析

第一节 A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08-2012年经营状况

四、2013-2018年发展战略 第二节 B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08-2012年经营状况

四、2013-2018年发展战略 第三节 C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08-2012年经营状况

四、2013-2018年发展战略 第四节 D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2008-2012年经营状况

四、2013-2018年发展战略

略......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三部分 行业前景预测

第十章 麻醉咽喉镜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 2013-2018年中国麻醉咽喉镜市场趋势分析

一、2013-2018年我国麻醉咽喉镜发展趋势分析

二、2008-2012年我国麻醉咽喉镜市场趋势总结

三、2013-2018年我国麻醉咽喉镜市场发展空间 第二节 2013-2018年麻醉咽喉镜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2013-2018年麻醉咽喉镜产业政策趋向

二、2013-2018年麻醉咽喉镜技术革新趋势

三、2013-2018年麻醉咽喉镜价格走势分析

四、2013-2018年国际环境对行业的影响

第十一章 未来麻醉咽喉镜行业发展预测

第一节 未来麻醉咽喉镜需求与消费预测

一、2013-2018年麻醉咽喉镜产品消费预测

二、2013-2018年麻醉咽喉镜市场规模预测

三、2013-2018年麻醉咽喉镜行业总产值预测

四、2013-2018年麻醉咽喉镜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五、2013-2018年麻醉咽喉镜行业总资产预测 第二节 2013-2018年中国麻醉咽喉镜行业供需预测

一、2013-2018年中国麻醉咽喉镜供给预测

二、2013-2018年中国麻醉咽喉镜产量预测

三、2013-2018年中国麻醉咽喉镜需求预测

四、2013-2018年中国麻醉咽喉镜供需平衡预测

五、2013-2018年中国麻醉咽喉镜产品价格预测

六、2013-2018年主要麻醉咽喉镜产品进出口预测

第四部分 投资战略研究

第十二章 麻醉咽喉镜行业投资现状分析

第一节 2010-2012年麻醉咽喉镜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一、2010-2012年总体投资及结构

二、2010-2012年投资规模情况

三、2010-2012年投资增速情况

四、2010-2012年分行业投资分析

五、2010-2012年分地区投资分析

六、2010-2012年外商投资情况

第二节 2011-2012年麻醉咽喉镜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一、2011-2012年总体投资及结构

二、2011-2012年投资规模情况

三、2011-2012年投资增速情况

四、2011-2012年分行业投资分析

五、2011-2012年分地区投资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六、2011-2012年外商投资情况

第十三章 麻醉咽喉镜行业投资环境分析

第一节 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一、2008-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二、2013-2018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三、2013-2018年投资趋势及其影响预测 第二节 政策法规环境分析

一、2011年麻醉咽喉镜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二、2011年国内宏观政策对其影响分析

三、2011年行业产业政策对其影响分析 第三节 技术发展环境分析

一、国内麻醉咽喉镜技术现状

二、2011年麻醉咽喉镜技术发展分析

三、2013-2018年麻醉咽喉镜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第四节 社会发展环境分析

一、国内社会环境发展现状

二、2011年社会环境发展分析

三、2013-2018年社会环境对行业的影响分析 第五节 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分析

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义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思想及目标

三、医药卫生体系与制度改革分析

四、医药卫生体系改革方向

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分析

六、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骤分析

七、新医改8500亿的投向分析

八、新医改对麻醉咽喉镜行业的影响分析

第十四章 麻醉咽喉镜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

第一节 麻醉咽喉镜行业投资效益分析

一、2008-2012年麻醉咽喉镜行业投资状况分析

二、2013-2018年麻醉咽喉镜行业投资效益分析

三、2013-2018年麻醉咽喉镜行业投资趋势预测

四、2013-2018年麻醉咽喉镜行业的投资方向

五、2013-2018年麻醉咽喉镜行业投资的建议

六、新进入者应注意的障碍因素分析 第二节 影响麻醉咽喉镜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2013-2018年影响麻醉咽喉镜行业运行的有利因素分析

二、2013-2018年影响麻醉咽喉镜行业运行的稳定因素分析

三、2013-2018年影响麻醉咽喉镜行业运行的不利因素分析

四、2013-2018年我国麻醉咽喉镜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五、2013-2018年我国麻醉咽喉镜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分析 第三节 麻醉咽喉镜行业投资风险及控制策略分析

一、2013-2018年麻醉咽喉镜行业市场风险及控制策略

二、2013-2018年麻醉咽喉镜行业政策风险及控制策略

三、2013-2018年麻醉咽喉镜行业经营风险及控制策略

四、2013-2018年麻醉咽喉镜行业技术风险及控制策略

五、2013-2018年麻醉咽喉镜同业竞争风险及控制策略

六、2013-2018年麻醉咽喉镜行业其他风险及控制策略

第十五章 麻醉咽喉镜行业投资战略研究

第一节 麻醉咽喉镜行业发展战略研究

一、战略综合规划

二、技术开发战略

三、业务组合战略

四、区域战略规划

五、产业战略规划

六、营销品牌战略

七、竞争战略规划

第二节 对我国麻醉咽喉镜品牌的战略思考

一、企业品牌的重要性

二、麻醉咽喉镜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

三、麻醉咽喉镜企业品牌的现状分析

四、我国麻醉咽喉镜企业的品牌战略

五、麻醉咽喉镜品牌战略管理的策略 第三节 麻醉咽喉镜企业经营管理策略

一、成本控制策略

二、定价策略

三、竞争策略

四、并购重组策略

五、营销策略

六、人力资源

七、财务管理

八、国际化策略

第四节 麻醉咽喉镜行业投资战略研究

一、2011年医疗器械行业投资战略

二、2011年麻醉咽喉镜行业投资战略

三、2013-2018年麻醉咽喉镜行业投资战略

四、2013-2018年细分行业投资战略

图表略…………

网 址:

麻醉深度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随机对照试验;2双盲对照研究;3研究样本量>10 例;4年龄>18 岁,一般情况良好;5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6以全文形式发表,无重复发表;7提供或可以向作者索取完整的原始数据。

1.2 排除标准

1单一性研究;2样本数量过少;3所采用样本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如听力障碍;4文献所采用统计学方法错误且无法修正;5通过各种渠道均不能获取完整文献与原始数据。

1.3 检索策略

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ochrane图书馆、Pub Med等数据库中检索全麻过程中是否进行麻醉深度监测的文章。 检索关键词为“general anesthesia”、“recovery time”、“anesthesia depth monitoring”、“全身麻醉”、“麻醉恢复”、“麻醉深度监测”等。 检索方法采用检索词自由结合、英文缩写结合方式进行,并对检出论文的参考文献进行查阅补充。 检索时间为建库到2014 年。

1.4 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1.4.1资料提取

文献纳入流程见图1。

1.4.2文献质量的评分

根据纳入标准选取文献并进行质量评分,依据改良的Jadad表对所选文献进行方法学评价,包括:1是否为随机对照;2是否隐藏随机方案;3是否采用盲法;4对失访、退出及不良病例原因的报告与处理。1~3项每项恰当为2分,不清楚、不详为1分,不恰当为0分。第4项具体描述了失访与退出的数量与理由者为1分,未描述者为0分。总分3~5分为高质量文献,1~2分为低质量文献。

1.4.3数据的收集

阅读全文后进行资料数据的提取,文献的质量评价与数据的提取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并交叉核对,分歧由第3位研究者协助解决。提取的数据包括作者、病例数、是否进行AAI监测或BIS监测等,结局测量指标包含有:1睁眼时间;2拔管时间;3定向力恢复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Rev Man 5.1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加权均值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及其95%可信区间(CI)表示,计数资料以比值比(OR)及其95%CI表示。 采用 χ2检验进行异质性分析,对无异质性的结果(P > 0.05)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反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分与一般情况

通过数据库的检索、文献的筛选,共纳入高质量研究11 篇[2,3,4,5,6,7,8,9,10,11,12],均为随机对照试验,无随访、退出或失访病例的记录。 其中6 篇[2,3,6,7,8,9]为英文文献,5 篇[4,5,10,11,12]为中文文献, 涉及受试者743 例,AAI监测202 例,BIS监测221 例,无麻醉深度监测320 例。 11 篇纳入文献的一般资料见表1。

注:AAI:听觉诱发电位指数;BIS:脑电双频指数;1睁眼时间;2拔管时间;3定向力恢复时间

2.2 Meta分析结果

2.2.1睁眼时间比较

纳入的10项[2,3,4,5,6,7,9,10,11,12]研究对全麻手术中停止麻醉药物注射后患者的睁眼时间进行了比较,应用麻醉深度监测时患者的睁眼时间短于未应用任何麻醉深度监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2~3。其中4项[2,3,4,5]研究分别进行AAI监测与BIS监测,AAI监测患者睁眼时间与BIS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4。

2.2.2拔管时间比较

10项[2,3,4,5,7,8,9,10,11,12]研究报道了麻醉恢复时拔管时间的比较,术中进行麻醉深度监测者比未应用麻醉深度监测者拔管所需时间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5~6。其中4项[2,3,4,5]研究进行了AAI监测与BIS监测后患者的拔管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图7。

2.2.3定向力恢复时间的评价

纳入的文献中有4项[2,5,8,9]研究分析了麻醉深度监测时对定向力恢复时间长短的影响,术中进行麻醉深度监测可以明显缩短定向力恢复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8~9。其中2项[2,5]研究进行AAI监测与BIS监测后患者的定向力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0。

3 讨论

在麻醉深度监测设备中,BIS是大脑皮层脑电活动EEG的综合反应,为监测镇静程度的指标[13,14]。AAI是中枢神经系统对伤害性刺激的综合反应, 包括镇静、镇痛、手术刺激等多方面信息,在全麻中监测意识转换、术中知晓和预测苏醒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15,16]。Ge等[17]研究发现AAI监测镇静深度的意义高于BIS。Litvan等[18]研究显示丙泊酚或七氟醚麻醉时AAI和BIS均可简单明确地监测患者的清醒或意识丧失状态,而AAI确定意识转换比BIS更灵敏准确。

本篇Meta分析所采纳的11 篇文献, 通过改良Jadad表进行质量评价,对入选文献进行整体评估,保证了分析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在其现有数据证据的基础上进行客观的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在麻醉结束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的比较中,术中未应用任何麻醉深度监测时麻醉恢复所需时间明显长于应用AAI监测或BIS监测, 而AAI监测与BIS监测两者比较各项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这与Struys等[19]研究中提示的BIS可以很好地指导麻醉维持过程, 缩短患者的麻醉恢复时间的结果一致。Recart等[20]研究也表明,在地氟醚麻醉中进行AAI监测或BIS监测可以减少地氟醚的吸入量,缩短术毕苏醒时间。

术中进行麻醉深度监测对手术结束后缩短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等方面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因此术中进行麻醉深度监测很有必要。而在麻醉深度监测方式的选择方面,进行AAI与BIS监测在缩短麻醉恢复时间方面没有差别。 本研究结果可以为AAI与BIS监测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摘要:目的 分析评价全身麻醉手术中麻醉深度监测对患者术毕麻醉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ochrane图书馆、PubMed等数据库,收集应用麻醉深度监测,如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或脑电双频指数(BIS),或未应用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观察患者术毕麻醉恢复情况。结果 共纳入11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受试者743例。在全身麻醉中,应用AAI监测或BIS监测时患者术毕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较未应用任何麻醉深度监测者明显缩短(P<0.05);应用AAI监测者与应用BIS监测者比较,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全身麻醉中应用麻醉深度监测,可以缩短麻醉结束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与定向力恢复时间。应用AAI监测与BIS监测麻醉深度对患者术毕麻醉恢复情况的影响相当。

麻醉深度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患者120例分为两组, 每组患者60例。对照组男性24例, 女性36例;年龄18~50岁平均 (37±1.1) 岁;病程2~4月, 平均 (2.7±1.1) 月。试验组男性22例, 女性38例, 年龄20~55岁, 平均 (38±1.2) 岁;病程1.5~4.2月, 平均 (2.6±1.1) 月。试验组和对照组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和有症状的慢性胆囊炎患者; (2) 有开腹手术史者, 待医生评估手术方式, 仍可采取腹腔镜手术的患者; (3) 患有妇科疾病的患者; (4) 自愿参加该研究并积极配合的患者。排除标准 (1) 体态肥胖患者; (2) 身体状况不好或高龄患者; (3) 难以忍受手术和麻醉的患者; (4) 不配合研究的患者[4]。

1.3 治疗方法

两组采用相同的麻醉剂, 相同的方法进行全身麻醉。对照组根据麻醉医生的经验控制麻醉剂的用量;试验组患者在进行全身麻醉后, 要连接先进的多参数麻醉深度检测仪, 麻醉医生要在患者进行手术时进行监护, 随时记录仪器上所显示的数据, 并对患者的脑电图、脑电地形图、心率变异性进行分析, 通过对患者脑电波的频率进行分析计算得出意识深度指数, 从而得知患者的麻醉深度, 麻醉医生对麻醉药物和使用剂量进行调整。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 显效:麻醉剂的用量明显得到控制, 显著缩短苏醒时间;有效:麻醉剂的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苏醒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5]。

1.5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形式表示, 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 (%) 形式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客观指标情况比较

试验组麻醉剂用量 (300±50) mg、苏醒时间 (7±4) min、拔管时间 (14±5) min、无术中知晓;对照组麻醉剂用量 (420±50) mg、苏醒时间 (9±4) min、拔管时间 (18±5) min、术中知晓患者2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试验组中术中无知晓患者, 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在术中知晓, 两组差距较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0%, 试验组总有效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麻醉深度监测在腹腔镜手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腹腔镜手术中, 由于操作的特殊性, 会对呼吸、循环系统造成生理和病理性的改变, 正确的进行全身麻醉可以有效地抵抗这种改变, 并使患者在术中感到舒适, 不会因为疼痛而产生躁动心理[2]。

麻醉深度监测是麻醉过程顺利进行的保障, 麻醉的主要宗旨是在保证麻醉效果的前提下, 使病人在术后尽快苏醒, 减少病人的不适[3]。传统的监测方法由于指标的特异性不强, 影响因素多, 很难确定患者的麻醉深度。随着科技的进步, 现在主要采用多参数麻醉深度监测仪来完成监测的, 监测内容包括镇静、阵痛和神经内分泌反应三部分[4,5]。在此次研究中, 试验组对麻醉深度进行检测, 麻醉剂用量为300 mg明显低于对照组420 mg, 试验组患者苏醒时间为7 d明显少于对照组9 d。通过麻醉深度检测,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96.7%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70.0%。效果显著, 这一研究与文献[5]报道一致, 表明通过麻醉深度检测有效地避免了患者术中知晓, 也保证了患者在术后极短时间内苏醒, 避免了药物的浪费, 确保了患者在腹腔镜手术中的安全性, 并保证腹腔镜手术的正常进行。

综上所述, 麻醉深度监测可以防止术中知晓, 让患者在术后及时苏醒并减少全身麻醉药物用量, 降低医疗费用, 在腹腔镜手术麻醉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兰玲.二氧化碳气腹对高龄胆囊切除患者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0, 23 (6) :677-678.

[2]夏纯, 岳云.小波指数用于麻醉深度监测的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26 (10) :836-839.

[3]孙传江, 古妙宁, 徐建设.Narcotrend监测在七氟醚-舒芬太尼腹部手术麻醉苏醒期的应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0 (6) :1379-1381.

[4]Mowafi H A.Spectral entropy as an objective measure of sedation state in midazolam-premedicated patients[J].Saudi J Anaesth, 2012, 6 (2) :131-135.

麻醉深度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90例胃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男42例, 女48例;年龄46~74岁, 平均 (62.12±8.64) 岁。入选标准:1入院前无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2无放化疗史;3心电图检查、肝肾功能检查、出血凝时间等未见明显异常;4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麻醉方法的差异, 将患者分为全凭静脉麻醉 (甲) 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 (乙) 组, 两组各4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根据麻醉深度的不同, 又将乙组分为浅麻醉组 (A组, n=26) 、深麻醉组 (B组, n=19) ,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第一, 术前30 min, 对所有患者应用0.5 mg阿托品, 肌内注射;第二, 入室后, 将心电监护仪接通, 以便于观察患者术中血压、心率、脑电双频指数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 开通静脉通路, 并静脉滴注5%葡萄糖溶液维持[1];第三, 甲组患者应用芬太尼 (2μg/kg) 、咪达唑仑 (0.1 mg/kg) 、丙泊酚 (2 mg/kg) 及阿曲库铵 (0.6 mg/kg) 进行诱导, 气管插管, 然后接通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 并应用阿曲库铵、丙泊酚以及芬太尼维持;第四, 乙组患者于腰椎T7~T8段行硬膜外穿刺, 并置管, 然后应用0.25%丁哌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 待麻醉平面到达T4~T10段之后, 行全身诱导, 诱导方法与甲组相同, 术中应用0.25%丁哌卡因+1%利多卡因配合异氟醚、阿曲库铵维持[2];第五, 术中根据脑电双频指数变化情况, 判断麻醉深浅, 并适当调整用药量以实现对麻醉深度的控制。

1.3 观察指标

术前、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采血, 采外周动脉血2 m L, 在放入抗凝试管之后立即送检[3]。之后加入荧光抗体以及溶血素进行孵育, 最终应用流式细胞仪, 检测NK细胞数量、CD8+细胞数量、CD4+细胞数量以及CD3+细胞数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甲组与乙组的NK细胞与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与术前相比, 术后甲组、乙组患者的NK细胞数量、CD8+细胞数量、CD4+细胞数量及CD3+细胞数量显著降低;甲组与乙组相比, 术后在CD4+细胞数量 (t=2.826, P=0.036) 、CD3+细胞数量 (t=5.056, P=0.001) 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与术前比较, *P<0.05;与甲组比较, #P<0.05。

2.2 术后A组与B组的NK细胞与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术后, A组与B组的NK细胞数量、CD8+细胞数量、CD4+细胞数量以及CD3+细胞数量均明显降低, 两组在CD3+细胞数量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3 讨论

相关研究发现, 胃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与正常人相比较低, 胃癌患者外周血NK细胞活性、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明显呈现出下降趋势, 在胃癌晚期患者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4]。目前临床上, 对胃癌手术患者多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者异丙酚+芬太尼辅助硬膜外麻醉的方法, 但硬膜外麻醉存在着诸多缺点, 包括穿刺创伤大、起效慢、需要的麻醉药量多、麻醉及肌松效果略差, 以及比较容易出现局麻药中毒等[5]。因此, 临床上需要一种更为有效且安全的麻醉方法, 以减少对患者免疫功能的损害。

本研究通过对90例胃癌手术患者进行分组试验, 并在为其实施胃癌手术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麻醉方法、麻醉深度, 从而可以得到较为客观的试验结果。结果发现, 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方法的甲组与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乙组在术后的NK细胞数量、CD8+细胞数量、CD4+细胞数量及CD3+细胞数量均显著降低 (P<0.05) ;甲组与乙组相比, 术后在CD4+细胞数量、CD3+细胞数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P<0.05) ;A组与B组相比, 术后在CD3+细胞数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P<0.05) 。

本研究结果表明, 与全凭静脉麻醉方法相比,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方法对胃癌手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造成的影响比较小;与浅度麻醉相比, 深度麻醉对胃癌手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造成的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 临床上对胃癌手术患者治疗时可以优先选择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方法、并行深度麻醉。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及深度对胃癌手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造成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90例胃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 将患者分为全凭静脉麻醉 (甲) 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 (乙) 组;根据麻醉深度的差异, 再将乙组患者分为浅麻醉 (A) 组、深麻醉 (B) 组。观察并统计患者手术前后细胞免疫功能方面的差异。结果 与术前相比, 术后甲组与乙组患者的NK细胞数量、CD8+细胞数量、CD4+细胞数量以及CD3+细胞数量显著降低;甲组与乙组相比, 术后CD4+细胞数量、CD3+细胞数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与B组相比, 术后CD3+细胞数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与全凭静脉麻醉方法相比,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方法对胃癌手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造成的影响较小;与浅麻醉相比, 深麻醉对胃癌手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造成的影响比较小。

关键词:麻醉方法,麻醉深度,胃癌手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影响

参考文献

[1]毕振华, 郭晓东, 董刚, 等.肝硬化肝癌切除使用不同麻醉方式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 13 (16) :3082-3084.

[2]范荣林.不同麻醉方法及麻醉深度对胃癌手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乡村医药, 2013, 20 (4) :38-39.

[3]吴佳富.不同麻醉方法对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医学信息 (下旬刊) , 2011, 24 (5) :120-121.

[4]曾绍斌, 付争红.不同麻醉方法对胃癌手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应激反应的影响[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2, 10 (2) :13.

麻醉深度 第6篇

全身麻醉过程中,麻醉管理非常重要。麻醉过深容易给患者带来危险,麻醉过浅容易导致血液动力学波动和术中知晓发生。因此,平稳适度的麻醉深度是提高麻醉质量的必然要求。然而,由于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剂和肌松剂等药物的使用,传统判断麻醉深度的方法已不能满足临床精确手术的要求,而麻醉深度监测仪器的广泛使用给围手术期患者安全提供了进一步保障。

2 脑电双频指数仪

2.1 基本原理

全麻时,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有规律的变化可以反映麻醉药对大脑的抑制程度,传统对EEG进行时域分析来反映麻醉深度,近年将傅里叶转换技术用于脑电信号处理,对EEG进行频域分析。把脑电波分解为多个不同频率、波幅的正弦波,计算其能量,将δ波段的相位锁定能量从δ能量中减除,并表示为0~30 Hz波段双波谱密度的比率,最后统计分析得出一个无量纲指标即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 index,BIS)。BIS除了进行脑电频率谱和功率谱的分析外,还加入了对位相和谐波的分析;其既含有线形成分又含有非线形成分,保留了原始脑电的信息,敏感度和特异度较好。

BIS是信息融合的一个复合指数,它涉及到时域、频域和双谱域,综合了几个完全不同的EEG参数。BIS值用0~100的分度表示,100代表清醒状态,0代表没有脑电信号,从100到0表示大脑被抑制的程度,反映患者处于的麻醉深度。一般认为BIS在65~85为睡眠状态,40~64为全麻状态,<40提示大脑皮质处于爆发抑制状态,此种方法既简单明了又便于研究分析。

2.2 临床研究

由于BIS是反映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与主要抑制大脑皮质的麻醉药如丙泊酚、依托咪酯、硫贲妥钠、咪唑安定和吸入麻醉药等的镇静麻醉作用有比较好的相关性,其中与丙泊酚的相关性最好。经大量临床试验证明,术中使用BIS监测能够减少术中麻醉药的用量,确保患者无术中知晓,术后缩短拔管时间。BIS不能很好地监测从清醒到意识消失的过渡期变化,但在预测麻醉苏醒方面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

BIS监测与所使用的麻醉药有直接关系,能最大程度地反映催眠药对中枢神经的药效作用,但对一些镇痛药物灵敏性较差,对笑气的监测也不理想。吸入70%的氧化亚氮时,患者对声音指令的反应消失,BIS仍无变化;氯胺酮可增加BIS值;小剂量阿片类药物与催眠药合用时,BIS的效应大,大剂量阿片类药物与催眠药合用,即使BIS值显示麻醉较浅,也不会产生体动反应或血液动力学变化,即达到足够麻醉深度时所需催眠药更少。这是由于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体动反应可能来源于脊髓的反射,而血液动力学反应也是属于自主反应,这都不属于BIS监测的范围,所以不能用BIS来预测体动反应或血液动力学变化。有研究表明[1],2组患者在单纯异丙酚作用下保持同样BIS值时进行插管,加用芬太尼的一组血液动力学变化和BIS值升高明显小于不使用芬太尼的一组,说明同一BIS值因使用药物的不同代表着不同的麻醉深度。在单纯催眠药的情况下,强伤害性刺激可导致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变和BIS值增加,而加用足量的阿片类镇痛药则可保持血流动力学平稳,BIS值也很稳定。现代麻醉方法多以阿片类药物和镇静催眠药合用,使用BIS监测麻醉深度时应该有个正确的判断,即当BIS值升高但无血流动力学变化和体动反应时,应增加催眠药剂量;而在BIS较低,仍有血流动力学反应和体动反应时应追加镇痛药。

BIS是根据成人脑电资料发展出来的,而小儿大脑发育不全,脑电图与成人有明显不同,故能否用于小儿麻醉监测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研究了大于1岁的小儿在异氟醚麻醉下的BIS变化,认为成人的BIS系统不需要校正,可用于小儿麻醉深度的监测;而Davidson等[2]研究发现,随着七氟醚浓度的降低,大于1岁儿童的BIS值升高,而小于1岁的婴儿组却没有这种相关性;张建敏等[3]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患儿(2个月~12岁)使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中,BIS能实时连续监测脑电参数,可反映中枢电活动的变化过程。

BIS对异丙酚诱导的镇静深度有高度的预测性,反应麻醉稳定时异丙酚浓度,临床监测能减少镇静药的使用量,防止镇静过度,更好地维持血流动力学,有效防止术中知晓,加快术毕麻醉的苏醒和缩短术后恢复室停留时间及出院时间等。但BIS的计算速度慢(约30~60 s),有伪迹时这个延迟就更长,因此屏幕上所显示的是30 s前的意识水平,故尚不能实时监测,随着软件版本的升级,延迟会逐渐缩短。BIS对有神经疾病和神经创伤患者的意识状态监测也存在困难。BIS值还受到低频的EMG、电极阻抗、电刀信号、药物艾司洛尔和肾上腺、体外循环时的低体温等影响[4]。此外,BIS监测所用的专用电极需要进口,且只能一次性使用,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广泛使用。不过也有国内外研究显示,BIS专用电极所测数值略低于心电图电极,心电图电极经改制后可替代BIS仪的纽扣式电极,满足临床麻醉需要。

3 麻醉/意识深度监测仪

3.1 基本原理

Narcotrend(NT)是德国汉诺威大学研发的新一代麻醉深度监测系统,已经在德国400多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并且获得了美国FDA的批准。其通过普通心电电极在脑部任意位置采集分析即时的脑电信号,经过自动分析去除伪迹后应用Kugler多参数统计分析方法对脑电信号进行计算机处理,对静脉内和吸入麻醉的脑电图进行自动分类,将脑电图分为从字母A到F 6个阶段14个级别(NTS),即A、B 0~2,C 0~2,D0~2,E 0~1,F 0~1;并形成从100(清醒)到0(等电位)的伤害趋势指数(NI)同步显示,A表示清醒状态,B表示镇静状态,C表示浅麻醉状态,D表示常规普通麻醉状态,E表示深度麻醉状态,F表示脑电活动的消失。它与原始脑电图的视觉分级和自动分级的相关性高达92%,适宜的麻醉深度应维持在D~E阶段。

3.2 临床研究

NT跟其他同类产品一样通过监测脑电活动来评判麻醉深度。对麻醉深度和镇静水平的判断,预测概率P是0.90,相关系数r为0.90。NT采用的新技术和独特设计使其相比同类产品有很多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1)意识深度测量更为精确。在数据采集方面,有专业的脑电信号收集放大器,可保证数据读取的精确,抗干扰能力强;能够进行连续自动检测;拥有的双通道版本,是目前唯一可同时对比左右脑半球脑电活动的系统;在数据分析方面,不同麻醉方式产生的脑电图可自动分类;各年龄段患者监测年龄精确到日,保证了结果的一致性;对原始脑电信号进行数据分析而非模拟的数字信号;在结果论证方面,2007年美国权威学杂志发布文献,证明NT在目前同类产品里面数据最为可靠[5]。(2)在临床应用方面,NT使用普通的心电极片,更符合我国国情;可使用针式电极,电极安放位置无特殊要求,不受手术术式制约,可反复消毒使用;适合于临床所有全麻手术;液晶触摸屏,操作方便。(3)数据储存处理功能强大。处理原始脑电数据迅速,延迟时间较短,且抗干扰能力强;采用硬盘式储存,容量大,数据翻阅查找简便,数据可导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方便科学研究。

目前,NT研究多数集中在与BIS的临床比较研究。有研究比较发现,NT的A级或B级与BIS值100~85相当,NT的D级或E级与BIS值64~40相当。虽然BIS和麻醉趋势指数NI显著相关,但在一定范围内要注意其存在偏差,仍不可简单地将BIS与NI以1∶1转换。NT已应用于对静脉麻醉药物异丙酚、依托咪酯、硫喷妥钠和吸入麻醉药物异氟醚、七氟醚的麻醉监测[6]。武晓文等[7]发现,NTS、NI与异氟烷麻醉患者苏醒期意识水平的变化显著相关,预测患者睁眼的P值分别为0.693和0.692,预测患者恢复定向力的P值分别为0.837和0.824,表明NT能够及时有效反映异氟醚吸入全麻苏醒期意识水平的变化。用地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时,也证实了NT组和BIS组具有相同的效果,地氟醚用量较传统组显著减少,苏醒期NTS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也存在相关[8]。应用丙泊酚麻醉时,NT和BIS对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预测概率相似,NI预测概率达0.92。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麻醉诱导期间,NI可更好地描述麻醉诱导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变化,优于传统脑电频谱参数和熵测定方法。Schmidt等[9]对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诱导、维持和恢复期NI、BIS和传统脑电监测进行评估比较,证实NT和BIS能精确区分各个麻醉阶段(清醒、无反应、无睁眼反应、临床麻醉状态、首次反应和麻醉恢复拔管),P大于0.9。NT对小儿监测的有效性还没有定论,尚需要更多的深入研究。有研究认为,NT、BIS、熵等监测效能与成人相近,但建议应用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对于5岁以下儿童的麻醉深度监测,与BIS相比,NT没有明显的优势[10]。

NT在国内已经逐渐推广开来,2010年3月,Narcotrend亚洲麻醉深度监测技术临床培训中心在上海瑞金医院成立,麻醉科每个手术室均配置1套NT系统;2010年7月,中国南方麻醉深度监测技术临床培训中心又在广州挂牌。

4 听觉诱发电位监护仪

4.1 基本原理

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是指听觉系统在接受声音刺激后,从耳蜗至各级听觉中枢而产生的相应电活动,共3个部分11个波形,即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MLAEP)和长潜伏期诱发电位(LLAEP)。其中MLAEP是声音刺激后10~100 ms内出现的电位变化,主要反映中间膝状体和颞叶原始皮层的电活动,其形态学变化与麻醉深度有良好的相关性,在清醒状态下个体间及个体本身的差异性很小,而且与绝大多数麻醉药(氯胺酮、地西泮除外)呈剂量相关的变化,基本符合判断麻醉深度的标准。

在实际应用中,手术患者处于麻醉状态时,AEP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把监测到的这种变化量化即得到AEPI(AEP index)。AEPI也使用数字(0~100)分度来反映麻醉、镇静深度,100~60表示处于清醒状态,59~40为镇静状态,39~30为浅麻醉状态,<30则表示处于充分麻醉状态。目前临床使用的丹麦A-Line麻醉深度监护仪(又称“听觉诱发电位监护仪”)是第一个以先进的ARX技术快速提取AEP信号为特征的商业性监护仪,分析时间仅需2~6 s,计算出的AEP指数为A-Line系统外因输入自回归模式指数(A-line ARX Index,AAI)。AAI是AEP和EEG线性联合的结果,如果信噪比较高,主要选用AEP信息;如果信噪比下降,将逐渐增加利用EEG信息。爆发抑制时,此部分信息也将被用来辅助计算AAI。A-Line监护仪也可以选用AAI范围0~60,当使用这个范围时,患者清醒期间AAI波动较小;患者处于睡眠状态,AAI数值较低时,曲线分辨率增加。推荐适合外科手术的AAI值是15~25。

4.2 临床研究

AEP和BIS一样均能够良好地反映患者的意识恢复程度,但BIS监测的脑电图是皮层自发电活动,仅反映皮层功能状态的参数及患者镇静程度,而AEP还与脑干功能相关,更能够综合反映患者镇静、镇痛程度[11]。蔡进等[12]研究老年人地氟烷麻醉时,BIS和AEPI均与地氟烷呼气末浓度呈一定剂量相关性,说明AEP可用于监测老年人地氟烷麻醉深度。现代麻醉理论认为,意识的消失和恢复是有阈值性的,达到阈值有意识时唤醒中枢处于“开启”状态,无意识时处于“关闭”状态。麻醉诱导期AEP变化较BIS稍快,但基本一致;术中2种监测反应平行;恢复期BIS值逐渐升高,仅反映麻醉深度的渐进变化,可预测意识恢复,而AEPI的突然升高表明其能监测唤醒中枢活动,是测定麻醉清醒的可靠指标。研究还显示,意识存在时,AEPI的最低值高于无意识时值;无意识时,最高值低于意识存在时值。因此,AEPI较BIS能更加可靠地反映意识的存在与消失,能快速反映清醒与睡眠之间的转换。

AEPI是通过获取刺激诱发的反应而得到的,这种反应需借助皮质下通路才可实现,能部分反映脊髓束的功能活动。因此,它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切皮时的体动反应。Kurita等[13]认为,七氟烷麻醉时,AEPI较BIS能更准确地评估镇静深度及切皮刺激时的体动。AAI预测体动反应的概率七氟醚麻醉是0.91,异丙酚麻醉是0.92。Martoft等[14]在用硫喷妥钠麻醉的动物实验中发现,AAI能及时监测对疼痛等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国内一些研究发现,小儿在使用异丙酚、芬太尼复合麻醉下,AAI与镇静深度有良好的相关性,可用于监测术中小儿镇静的水平,但AAI并不能对小儿麻醉中体动有预测作用。但阳红卫等[15]也研究发现,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全麻时,AEP能有效地反映气管插管的刺激,却不能有效地监测切皮和探查时的心血管反应。国外也有研究显示,在七氟醚麻醉中发现施加伤害性刺激后,AAI也不优于BIS,两者表现出相同的监测效果。

总之,AEP用于对患者麻醉深度镇静水平的监测还是很有效的,能够使麻醉维持更平稳,减少麻药的用量,确保患者术中无知晓、术后无记忆,能准确判断意识有无,预测患者体动,更全面反映麻醉深度。

5 熵指数监测仪

5.1 基本原理

熵(ApEn)是一个物理概念,用以描述信息的不规律性。1991年提出用来量化时间序列复杂度,所以特别适用于分析脑电等生物信号,信号越不规律,熵值就越高。它采用一种有效的统计方式———边缘概率的分布来区分各种过程,若时间序列包含“重复”模式,则ApEn相对较小;反之,若是一个不可描述(即复杂)过程,则ApEn较大。当麻醉药作用于大脑时,脑电波受到抑制出现一定程度的重复模式,采用一定算法即可得到一个熵值,如果脑波图上的信号是完全抑制,则熵值为0。熵值又可分为状态熵(SE)和反应熵(RE),前者是根据脑电图(EEG)算出,与麻醉药物在皮层所引起的睡眠效果相关,主要反映皮层的功能;后者则是EEG及额肌电图(FEMG)整合计算的结果,反映面部肌肉的活动敏感度,可以对苏醒作出早期的提示,反应在RE的快速升高后。在全麻期间,如果麻醉是适宜的,则RE和SE是相等的;如果两者数值不等,则可能由于面部肌肉的活动引起,例如疼痛刺激,人们就能够通过RE非常快速地探测到此种变化,进而判断出麻醉不适。

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只需要较短的数据就能得出稳定的统计值,所需的数据点一般在1 000点左右,较其他监测方法反应更加及时准确;有较好的抗干扰和抗噪能力;对随机信号、确定性信号、混合信号都可使用,对于相对较短的(大于100个数据点)、含噪声的时间序列显示出潜在的应用价值[16]。

5.2 临床研究

对熵指数的研究也集中在与BIS的比较方面,有报道称,在联合使用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的麻醉中,ApEn比BIS、SEF95有更好的预测性[17]。但也有不同的报道结果称,在比较实验中,ApEn和BIS均提供相似的信息,差异无显著意义[18]。有报道称,在2例患者的麻醉中脑电开始出现爆发抑制时,BIS没有预测出麻醉药物作用在增加而ApEn能预测,说明ApEn和BIS有同样的临床指导作用。氧化亚氮在舒芬太尼和七氟醚的复合麻醉中,使SE和RE均进一步下降[19];丙泊酚麻醉时逐渐加量至意识消失,ApEn也逐渐下降;但单独使用氧化亚氮,ApEn几乎没变化[20],说明氧化亚氮对ApEn的影响是间接起作用的。氯胺酮能增加SE和RE,但不改变SE和RE的梯度。动眼、体动会引起熵的假象和干扰测定。出现癫痫、神经功能异常、神经肿瘤等情况时可出现熵与患者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使用神经、精神作用的药物也可引起干扰。

麻醉深度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 年2 月~2015 年2 月我院收治的行麻醉手术的患者26 例,男14 例,女12 例,年龄在22~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1±6.3)岁,所有患者ASA分级均为Ⅰ~Ⅱ级,所有患者的心功能、肝功能、肺功能、肾功能均基本正常,无酗酒及长期服用药物史,无癫痫或其他慢性神经生理性疾病及精神性疾病,在手术前均未接受任何镇静、镇痛药物的使用。两组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我院本次研究内容,并同意参与我院本次研究,均已签署研究同意书。

1.2 方法

26 例患者在手术前禁食时间不能少于8 小时,在进入手术室前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7ml/kg,滴注速度为2ml/kg·h。在进入手术室的30min前,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进入手术室后,开通静脉通道,用0.05mg/kg咪唑安定、2mg/kg丙泊酚、3μg/kg芬太尼、1mg/kg卡肌宁联合静脉注射诱导,然后快速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频率控制在12~20 次/分,潮气量在8~10mg/kg,使患者吸入纯氧和浓度为1%的异氟醚,保证患者的麻醉深度在合适的范围。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师根据患者的体征变化,间断地注射芬太尼和卡肌宁。

1.3 脑电信号采集

脑电信号采集使用的是美国CADEELL公司生产的32 导联EASY Ⅱ 脑电采集系统, 频率为400Hz,信号频段为0.16~70Hz,A/D转换的精度为16 位。脑电点击的放置方法为国际10/20 的标准,同步采集的脑电信号为四导双极导联的FPI-Cz、FPZ-Cz、C3-CZ、C4-CZ[3]。

1.4 分析方法

1.4.1 KC复杂度根据公式计算序列,通过计算得出的结果结果衡量有限序列与随机序列两组序列的相似度。

对于(0,1)序列,当n→∞时,其复杂度c(n)趋向一个定值b(n),而且b(n)是时间序列的渐进行为,采用归一化的方法,用b(n)归一化c(n),得出复杂度KC,也就是:KC=c(n)/b(n)

本研究中是利用2值化KC复杂度进行的分析。

1.4.2 小波包

令 Ψ0(t)=Φ(t),Φ(t)表示小波变换的尺度函数,Ψ(t)表示小波母函数,假设原始信号长度是m·2N点,f(t)则信号的完全重构可以用公式表示:

公式中的i为节点号,j为分解级数。是脑电信号在j级k点的小波包分解系数。

1.5 评价标准

评价麻醉程度的标准是通过患者对切皮刺激发生的反应情况,主要是体动、呼吸模式、血流动力学参数三个方面发生的具体变化。患者若对切皮刺激没有发生明显的反应,那么监测到的血流动力学、心电、血样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均在正常值的范围内,进而说明患者的麻醉深度处在合理范围内[4]。

2 结果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在麻醉诱导时期,从清醒的状态进入全麻状态,大脑状态在生理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脑活动受到麻醉药的抑制作用。26 例患者在清醒状态时,通过公式计算得出结果为脑电值较高,范围为0.5 左右,在麻醉后脑电值下降,数分钟后,患者切皮刺激反应消失,脑电值下降到0.2~0.3之间,此后,26 例患者均处在适度麻醉的状态中,脑电值在0.2~0.3 范围间波动。

3 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肌松剂、镇静药、镇痛药被大量的应用在临床治疗上,这就导致麻醉师对患者麻醉程度的判断成为关键。临床手术的麻醉是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安全、无痛,在良好的条件下接受手术。麻醉师在手术室根据对患者的监测信息,如瞳孔、呼吸、心率、血压、分泌物、肌肉松弛度的观察,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判断,并根据判断结果随时调整、干预麻醉药的使用量,使患者的生命体征处在正常的状态或接近正常的状态。但是麻醉药物对患者的生理体征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患者在手术前使用镇静、镇痛药物、肌松剂、拟交感神经药都会使麻醉师对患者的麻醉状态判断失误。因此,对患者麻醉程度的判断中,使用可靠的监测手段能够避免麻醉过深或过浅,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利的影响。麻醉过深会导致患者发生苏醒延迟,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严重者会发生麻醉意外;麻醉过浅会使患者知晓术中过程,恢复疼痛感、应激反应过强,从而造成心理、精神上的损害,容易导致突发性的心血管疾病。

脑电信号作为体征信号的监测方法,通常是使用KC复杂度和小波包进行分析。KC复杂度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有Koloogorovl omplexity的称呼,是根据已被定义的有限长二值序列的复杂度反应给定信号序列是否随着数据长度增加而出现的新模式的速率,用一个有限序列与随机序列的近似度进行衡量[5]。这种计算方法计算出的结果与信号幅值的大小没有关系,但是能够反映出脑电信号复杂程度。小波包是在小波变化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更为精细的信号分析方法,采用的是将高频信号部分分解,根据信号特征选择相应的频带及信号进行匹配,这无疑提高了时频的分辨率。

本研究对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患者在手术接受麻醉诱导的前后,KC复杂度的变化较为灵敏,也就是在麻醉诱导之前,患者在清醒的状态中脑电监测获得的KC复杂度值较高,从麻醉诱导开始,脑电监测发现KC复杂度值逐渐下降,在患者进入合适的麻醉深度后,脑电监测KC复杂度值维持在一个下降值的范围内。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麻醉程度逐渐加深,麻醉药物对大脑神经元的兴奋性起到了抑制的作用,从而导致脑电信号随之降低。所以,KC复杂度值也随之减小。通过对研究中26 例患者在麻醉诱导前后脑电复杂度的分析发现,脑电复杂度值基本趋向一致,但到达麻醉深度的时间上有一定的差别,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因为大脑在清醒状态下,神经元放电的步骤不一致,这就导致脑电波的释放呈现出低幅高频的特点,也就是在波的类别上以快波为主;当患者接受麻药注射进入麻醉的状态后,由于受到了麻醉药的影响,就导致高幅低频的慢波增多。

我院本次研究结果显示,26 例患者采用脑电体征信号分析全麻深度的研究结果与何欣[6]等在“脑电样本熵与双频指数在异丙酚麻醉诱导期间对镇静深度评价的相关性研究”研究中所得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进一步证明了体征信号分析麻醉深度中具有安全性、判断准确的优势[7]。同时也表明,采用体征信号分析麻醉深度在手术中值得深入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麻醉深度中,体征信号起到的作用。方法 将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行麻醉手术的患者26例采用根据脑电体征信号分析麻醉深度的方法,对麻醉深度进行评价,分析脑电体征信号在判断麻醉深度中起到的作用。结果 26例患者采用脑电体征信号评估麻醉深度的方法,能够明确得出脑电值随着麻醉深度的逐渐加深而减少的数值,进而通过脑电值信号判断麻醉深度。结论 体征信号分析患者手术时的麻醉深度,能够全面判断患者的麻醉深度,指导麻醉用药。

关键词:体征信号,麻醉深度,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军,周雅琪,陈绍宾,徐天昊,陈枭,谢斐.基于样本熵与决策树的麻醉意识深度评价指数的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5,19(02):434-439.

[2]余炜,曾孝平.麻醉术中绝对血容量不足临床监测告警系统的设计[J].重庆大学学报,2011,15(08):43-47+65.

[3]黄岩,李邦翅.麻醉深度监测常用设备原理及其临床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2,16(02):85-88.

[4]师黎,魏贯军,李晓媛,王治忠,史慧革.基于局部场电位样本熵分析的麻醉深度监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48):9114-9120.

[5]韩喆,郑志成,张荣磊,董铮.基于统计特征的微弱生命体征信号提取研究[J].火控雷达技术,2013,22(01):9-12.

[6]徐忠厚,郑立东,李家宽.Narcotrend用于全麻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评价[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24(10):1336-1339.

麻醉深度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9月行下腹部及上下肢手术的患者140例, 男81例, 女59例, 年龄19~70岁, 体重39~90 kg。ASA分级Ⅰ~Ⅱ级, 排除呼吸系统疾病及脑血管疾病, 排除脑创伤及脑手术史。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50例, B组50例, C组40例。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和手术部位上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麻醉方法包括上腹部硬膜外麻醉、上下肢臂丛神经阻滞。入室后开放静脉, 按照手术部位选择区域麻醉方式, 待麻醉效果确切、麻醉稳定后, A组以咪唑安定静脉缓慢注射, 剂量标准为至患者OAA/S镇静评分Ⅲ级, B组静脉注射咪唑安定值OSS/A评分Ⅳ级, C组常规区域麻醉后不使用任何镇静药物。试验期间不予其他镇静、镇痛药物。镇静深度判断方法包括用正常语音与患者讲话, 以及摇动身体或给予轻度伤害性刺激, 由同一名医师进行OAA/S评分。

1.3 镇静程度评分

术中监测平均动脉压 (MAP) 、心率 (HR) 、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 同时认真根据OAA/S标准判断患者镇静深度。镇静深度分为0~5分:0分患者呈深睡或深度麻醉状态, 对挤捏耳垂动作无反应;1分为患者入睡, 轻叩眉间或对声觉刺激反应迟钝;2分为患者入睡, 轻叩眉间或对声觉刺激反应敏捷, 对轻推或轻拍有反应;3分为患者仅对指令有反应;4分为患者合作, 清醒镇静, 对正常呼名反应迟钝;5分为患者焦虑, 躁动不安, 反应敏捷。

1.4 遗忘调查

于用药前即刻给患者浏览图片, 术后24 h调查图片遗忘情况, 记忆清晰且自行回忆正确为不产生遗忘;经提示对图片有一部分记忆为不完全遗忘;经提示对图片仍未能有记忆者为完全遗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3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AP、HR及SpO2变化

注药前3组间的平均MAP、HR及SpO2无统计学差异, 3组患者HR无明显改变;用药后5 min左右3组MAP下降例数分别为5例、4例、5例, 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用药后3 min、5 min, B组患者SpO2有明显下降, 与A、C两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P<0.05或P<0.01) , 见表1。

与B组比较, *P<0.05, **P<0.01。

2.2 咪唑安定用量

两组患者达到预计镇静深度的咪唑安定用量分别为:A组 (0.062±0.023) mg/kg;B组 (0.105±0.048) mg/kg。组间比较, B组患者用量明显多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3 遗忘效果

术后记录A组遗忘例数 (完全遗忘+不完全遗忘) 为49例 (95.0%) , 躁动发生例数2例;B组术中遗忘例数为50例 (100%) , 躁动发生例数较多, 为10例。B组躁动发生例数明显多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区域麻醉对患者损伤小, 因术后并发症少, 临床对其应用广泛。区域麻醉的不足之处为容易对患者造成情绪上的紧张与恐惧。有报道指出[3], 镇静的等级与遗忘程度呈显著一致的正相关变化, 记忆缺失征象是产生遗忘的可靠依据, 所以, 适当的镇静镇痛药物显得很重要。咪唑安定属水溶性苯二氮革类中枢镇静药, 通过抑制GABA调节蛋白, 增强GABA作用, 不仅可作为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药使用, 达到镇静、催眠、抗焦虑及顺行性遗忘作用, 还可用作辅助区域麻醉及麻醉前用药的镇静[4]。辅助硬膜外麻醉中采用静脉靶控输注咪唑安定镇静, 可消除患者术中的紧张和恐惧, 起到很好保护患者心理健康的作用, 咪唑安定作为麻醉前用药, 优点是血药浓度较为稳定, 可以最大限度反映效应部位的有效浓度, 适于镇静用药支持[5]。本研究结果显示, 随着患者镇静深度增加, 其出现遗忘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OAA/S分别为Ⅲ级、Ⅳ级时, 2组患者的遗忘发生率已达到95%和100%。

本结果发现随着患者镇静深度的增加, 患者SpO2下降例数明显, 说明伴随麻醉深度的增加, 患者出现呼吸抑制现象明显, 该结果与Mpimbaza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另外由于患者个体差异较大, 导致剂量差别较小的患者之间, 出现不同镇静等级深度的麻醉效果, 所以对使用咪唑安定镇静的患者, 应提倡个体化用药。一些患者在镇静深度达OAA/SⅣ级时会出现情绪性躁动现象, OAA/SⅢ即患者出现躁动例数明显少于OAA/SⅣ级患者, 推测可能与咪唑安定用量有关。对待烦躁患者, 必要时可采取加深镇静深度、实施全身麻醉等措施处理。综上, 咪唑安定用于辅助区域麻醉深度达OAA/SⅢ级以上时, 对患者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一般镇静剂量只要达到OAA/SⅢ级, 就可以满足患者镇静深度的要求, 起到适当顺行性遗忘作用的同时, 又能维持患者自主呼吸和呼吸道顺畅, 对各种保护性条件反射完整, 对语言命令和轻度刺激有自主反应。

关键词:咪唑安定,区域麻醉,镇静

参考文献

[1]刘存明, 张国楼, 手忠云, 等.咪唑安定辅助区域麻醉适合镇静及用量的探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5 (21) :20-22.

[2]张艺泷, 米卫东.舒芬太尼或芬太尼复合咪唑安定在慢诱导麻醉中对呼吸功能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7, 32 (2) :150-152.

[3]王立.胃镜检查中咪唑安定的应用及其安全性的探讨[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5, 30 (4) :584-587.

[4]张同海.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用于老年高血压病人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9) :55-56.

[5]韩建萍.咪唑安定复合芬氟合剂用于腰硬联合麻醉镇静的临床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8, 12 (9) :106-107.

上一篇:教师领导机制下一篇:命题作文的写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