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课程资源范文

2024-07-25

生活课程资源范文(精选12篇)

生活课程资源 第1篇

一、细心观察,认识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的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虎门销烟》一课时,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林则徐的书籍,也可以上网查找一些清末国家所处于的恶劣环境,深刻理解虎门销烟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同时也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和同学们探讨现在应如何远离毒品,拒绝毒品。

二、换位思考,想象生活

换位思考就是让学生设想自己是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某一人物,并由这一“角色”来推理、想象,设身处地的“悲伤着他的悲伤,幸福着他的幸福”,想他所想,说他所说,做他所做。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用好“换位思考”的话,对于文本内容、人物的性格特征、内心世界等,学生就能更好把握了。

在教学课文《游子吟》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母亲对孟郊的关怀之情,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了一个换位思考的环节,先让学生站在母亲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正是那位满头银霜的老母亲,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为儿子缝补衣裳,想到儿子明早即将远行时,心里会怎样想?怎样说?当大家站在母亲立场上体会到了母亲对孟郊的深厚感情之后,我再请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孟郊,夜深人静,当大家已进入甜甜梦乡时,母亲房间里的油灯却还亮着,看到满头白发的老母亲,眯缝着眼睛还在微弱的灯光下为自己缝补衣裳时,心情会怎样?会想些什么?通过这样的两次换位思考,学生仿佛亲身经历着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设身处地的感受着母亲对孟郊的那种深深的“舐犊之爱”,这种爱是再华丽的词藻也形容不出来的,只有换位思考才能设身处地地体会感悟,这既帮助学生把握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为后文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情境模拟,再现生活

为了使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直接的体验,我们可以人为地创设某种情境,由学生亲身经历一次仿真性表演活动。我们语文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有趣的童话故事,这些故事情节简单,生动活泼,令人喜爱,学生乐于朗读和学习这些课文,但学生往往只能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要深入其中,拉近与我们生活的距离,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情境模拟,让学生亲身经历再现当时的情景。

《小鹰学飞》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小鹰跟着妈妈学飞行的经过,从表面上看课文非常简单,讲了小鹰飞过大树,飞过大山,飞过白云……,其实课文还包含着更深的意思,它还写了小鹰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写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学无止尽,一往无前”的道理。要体会这些深刻的道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里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帮助和指导学生了。在这里我就设计了情境模拟,再现当时的情景。我请全体学生起立扇动双翼跟着课文中的小鹰一起学飞行,而教师则用激励性的语言为学生营造气氛,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小鹰们,看,前面有一棵大树,我们要不要飞过它?(要)那我们用力扇动翅膀使劲往上飞呀!(学生们努力挥动着手臂)呀!大树在我们脚底下了,开心吗?(开心)咦,前面又有一座大山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我们怎么办呢?(飞过去)这么高,你们不怕吗?(不怕)那我们努力飞吧!(学生跟着老师手臂挥动得更起劲了)现在大树和大山都在我们的脚下了,大家累不累?(累)但妈妈还说我们不算会飞,怎么办呢?我们还继续飞吗?(飞)我们已经这么累了,而且飞得越高越辛苦啊!也许上面还有各种各样的危险呢?小鹰们,你们怕不怕?(不怕)那我们鼓起劲继续飞吧!如果只是教师单纯地讲解,学生是很难与文本产生共鸣的,我们必须借助文本内容再现文中原有的生活情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对文本作深入的体验和感悟。情境模拟架起了由文本通向生活的桥梁!为学生很好地体验文本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四、创意设计,想象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幸福生活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想象,善于创造的人们。”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生活充满想象的。由于这类题材的文章大都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学时应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想象,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大胆地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通过绘画、叙述等形式记载下来,将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体化。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生活的憧憬。

古诗《望洞庭》描绘了秋天夜晚洞庭湖景色。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我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并把自己想象中的景色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联系课文介绍各自的图画,对学生与文本的融合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生活课程资源 第2篇

浅谈垃圾分类回收

论文摘要

垃圾就好比一把双刃剑,然而人们却往往只能够认识到它危害环境的一面,而忽略它其中暗含的大量资源。本文将从垃圾分类回收的基本定义开始,对垃圾分类回收的意义,措施等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归纳。并且在最后发表了自己对于垃圾分类回收的一些看法。关键字

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环境意识;资源化;立法

Abstract

Garbage is like a double-edged sword, however,people often only realize the harm it brings to the environmentand ignore the fact thatit impliessubstantial resources.This paper will start from the definition of refuse sorting, and

analyze the meaning and ways of refuse sorting.And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I also empress my own point of view on refuse sorting.Keywords

Classification and recycling;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Legislation;City refuse;Reclamation 正文的确,身处21世纪的我们有太多值得骄傲的成果,不论是从经济,政治,还是文化上看,我们都处于一座前无古人的高峰上。并且更重要的是,我们依旧潜力无穷。但俗语有云,骄兵必败,居安思危才是长久之道。就垃圾处理这一方面讲,日益增多的垃圾和不成熟的垃圾处理体系就不容我们乐观。在此,我们将以垃圾分类回收为切入点,对垃圾处理及其资源化进行简单的分析,为了我们共同洁净的家园而出谋划策。

垃圾分类回收的定义

所谓的垃圾分类回收,就是将性质相似的垃圾以分类收集,并按处理的需要而以不同的方式回收的方法。

垃圾分类回收的原因和意义

臭气熏天,虫蚁乱飞,污水四溢......你还能想象比垃圾随意丢弃更糟糕的世界吗?如果你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还会有快乐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当然,当今世界并没有如先前所描述的那

样脏乱,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垃圾处理却也不容

我们乐观:占地万亩,污染环境,危害健康,等等等等不利影响正在慢慢腐蚀着我们的家

园。

而众所周知,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其中暗藏的资源极为可观。但是,想要获得垃

圾中的这些资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废

品回收利用的价值随其物质含量的多寡而定。

如果回收资源中的物质含量太低,收集的成本

就会太高,再利用也就失去了意义。正所谓,混置为垃圾,分置为资源,垃圾的分类收集能更有效地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对垃圾分类进行回收的原因和意义具体如下:

1.减少占地:

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垃圾分类,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50%以上。

2.减少环境污染:

废弃的电池含有金属汞、镉等有毒的物质,会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危害;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危害。

3.变废为宝:

例如,中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40亿个,方便面碗5—7亿个,废塑料占生活垃圾的4—7%。1吨废塑料可回

炼600公斤的柴油。回收1500吨废纸,可

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一吨

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一吨很好的铝块,可

少采20吨铝矿。生产垃圾中有30%—40%

可以回收利用,应珍惜这个小本大利的资

源。

促进垃圾分类回收的方法

1.明确垃圾的分类

很显然,要想正确地进行垃圾分类,浅显易懂的垃圾类别定义是必须的。具体如下图表所示:

误区

一、大棒骨是餐厨垃圾

事实上,大棒骨因为“难腐蚀”被列入“其它垃圾”。类似的还有玉米核、坚果壳、果核等。鸡骨等则是餐厨垃圾。

误区

二、厕纸是纸,不可回收

厕纸、卫生纸遇水即溶,不算可回收的“纸张”,类似的还有陶器、烟盒等。

误区

三、餐厨垃圾装袋扔进桶

常用的塑料袋,即使是可以降解的也远比餐厨垃圾更难腐蚀。此外塑料袋本身是可回收垃圾。正确做法应该是将餐厨垃圾倒入垃圾桶,塑料袋另扔进“可回收垃圾”桶。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境意识

一种比较调侃的说法是:我们每个人都要产生垃圾,因此也就必须对垃圾负责。的确,我们只有地球这样一个家园,保护地球,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垃圾分类回收涉及到千家万户,需要每一个人努力践行。但由于受生活条件、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要充利用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种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不仅使广大市民知道如何实施分类收集,更重要的是让大家知道,分类收集是环境保护的需要,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3.立法加强垃圾分类回收力度

我们必须明确,垃圾分类回收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垃圾按类别分类而已。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需要大量现代科技的有利支撑,其中主要是分类回收和再循环技术。所以对垃圾分类回收进行立法,可以有效地进行垃圾分类回收科研和管理机构的设置,设定和运作相关的制度。并且以一定的法律效力约束人民,可以促使人民更有效地将垃圾分类安放,可谓是一石二鸟的好方法。

而如何对垃圾分类回收进行立法,我认为借鉴西方环保先进国家的立法经验是十分必要的。譬如学习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的政策,结合中国具体的国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地制宜,为我所用。例如

1.标识制度。既由生产者对包装物进行标示,类似于德国著名的“绿点”回收系统方法。

2.押金抵押返还制度。主要适用于一些回收率过低的包装物,尤其是对一些饮料的包装物。消费者在向销售者购买商品时先支付适当的押金,退还包装物时再领回押金。

3.分类计量收费制度。以一定的经济利益促使人民分类回收垃圾,可以是一定时期内的措施,但绝不是长期之法。

总结及感想

垃圾分类回收是垃圾处理和管理的潮流。垃圾分类回收是为了对垃圾资源化利用与更加有效地进行处理,是实现我国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垃圾分类有着美好的前景,但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在写此论文的过程中,令我感触颇深的,便是市民的分类收集意识不高和管理部门采取的宣传教育措施的急功近利。就这两点,我将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从论文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垃圾分类回收对市民在知识水平上的要求并不高,也就是是说,基本上人人都可以做到对垃圾的基本正确地分类。但是,正如我们日常所见,垃圾分类在我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其中,当然有资金和设备等客观条件上的制约因素,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市民分类回收的意识还不够,还没有做到根深蒂固,还没有将垃圾分类回收当作一种习惯,还没有将保护环境当作自己的一种责任。诚然,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只是少数人的不负责任,但我相信,有那么一大部分人,是因为麻烦而将垃圾随便丢弃,是因为不屑,而对垃圾分类回收漠然不顾。如果的确如我所言,这个问题就真正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了。

而对于管理部门的急功近利,我想说的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任何事之前都不能用“小”字来修饰,任何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对于管理部门,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且系统地,耐心地做好自己的本职。与其每次隔靴挠痒,倒不如真真正正狠抓一把。

垃圾分类回收,需要我们大家一起的努力。那么,为了自己的未来,为了中国的未来,为了世界的未来,让我们一起从身边的垃圾分类做起,做一位合格的中国公民,做一位合格的世界公民。

参考文献

1.赵由才,生活垃圾资源化原理与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李国建,城市垃圾处理工程,科学出版社,2003

3.崔树军,城市垃圾分类收集,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1(5)

4.臧文超.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对策思考.环境保护,1998;

5.李艳伟.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分析及研究.环境科学动态.2001(2):7-9

让生活化生物课程资源走进学生生活 第3篇

1. 整合学科知识,揭示生活现象

比如《血型和输血》一课,我们安排了《小护士,验血型》活动,事先培训了一批“小护士”,课余时间在教学楼正厅为志愿者验血型。学生们在亲自参加、亲眼目睹了验血型的整个过程之后,再来了解血型的有关知识,深入而清晰。一位同学在总结中写道:“血液每一天都在我们体内流动,然而从小到大,我们根本没有太多的机会,也没有太多的胆识去好好探究这生命最基本的部分之一。今天,我知道了以前想知道却没有机会知道的知识。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也学会了鼓起勇气去面对挑战:从一个个连针都不敢看一眼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个合格的小护士。也许我们做得并不十分出色,但我们尽力了。”还有一位同学写道:“只要你做过这项工作,就一定和我有同样的感觉——喜悦和自豪。……不仅如此,当我们揣着一颗无比兴奋的心穿上那套护士服时,我更体会到了一种责任。我们应该本着认真、对同学负责的态度圆满地完成这项任务。其实,责任并不高深,离我们的生活也并不遥远,我们应该做的,应该认认真真地完成的,就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看到:一次活动,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有关的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由此感悟到了生活的道理。

2.创新教学方式,提高生活技能

在讲到九年级上《食物与摄食》这节内容时,我们最初组织活动要求学生亲自制作一顿科学的午(晚)餐,要亲自设计、亲自采买、亲自下厨。等活动记录单交回来后发现:学生们多数不能独立完成,原因是他们不会做菜。如果我们能像新加坡一样,让厨艺课走入我们的课堂该多好啊!

3.补充教学方式,引领审美生活

其实,也不是所有活动课都需要一节课来完成的。针对一些时间性、季节性较强的教学信息,我们开创了“短、平、快”的活动新形式。深圳是花的海洋,一年四季鲜花次第开放。为了让七年级的孩子學好植物分类,也为了让学生能够敏锐地感受到这自然之美,增强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我们加设了《花记》,将现在正值花期的花及时拍照、做成电子幻灯片,利用每节课间的几分钟在班级自动播放,随时播报身边常见的开花植物,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内接收到了美的信息,不知不觉地认识了身边的植物,并用欣赏的眼光发现了生活中的美。

4.改变原有习惯,提倡科学生活

针对学生们偏爱洋快餐这一现象,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之后,我们开设了专门的一节讲座《直面洋快餐》:从洋快餐的历史、洋快餐火爆的原因、洋快餐的危害及如何理性食用洋快餐几个方面对洋快餐进行剖析,从而使学生改变饮食习惯,推广健康、科学的饮食。一次,在一个班级讲完这个讲座后,一位胖乎乎的男同学当堂拿出一份汉堡说:“老师,我以前每天早晨一个汉堡。从今以后,我再也不吃了!”还有一个班在听完讲座后,全班掀起了“告别碳酸饮料”的活动,至今这个班的全体同学都在坚持喝清水。科学的生活方式,学生将受益终生。

5.关注学生心理,和谐家庭生活

在七年级下学《新生儿的诞生》一课后,我们精心设计了一次活动。活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亲情回访”,在问卷中,首先是学生调查自己出生前后的事项;第二项是请家人讲述母亲生育你的过程中的一段故事,课上交流;第三项有这样的提示:“如果你的妈妈是剖腹产,请你摸一摸妈妈的伤疤;如果是正常产请你给妈妈一个拥抱;如果妈妈不在身边,请你用她能感受到的方式告诉妈妈“我爱你!”(其实,最后这一句话是给那些父母离异、母亲不在身边的孩子设计的);第四项有这样的提示:“在生你的过程中,爸爸是最紧张的人,请你也给爸爸一个爱的表示”。最后请家长根据学生的采访表现打分。第二阶段是课上交流、负重体验:老师事先准备10斤书塞进一个大靠垫,课上请志愿者绑在腰间,做一些日常行动,如:走路、扫地、系鞋带等,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出感受。看到体验者大腹便便的样子,同学们最初都笑翻了天,一个个都跃跃欲试,在谈感受时纷纷表示:我妈当初真不容易。一位女同学她妈妈是我们学校的教师,她体验后我没有让她说而是让她把感想写在黑板上。她很凝重地在黑板上写下“沉重、负担、麻烦、小心”,回到座位上就哭了;还有一位男同学体验过后嘻笑着说:“以后我可得对我媳妇好点啊”。——这话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如果像这样,通过活动,每一位同学都能懂得感恩与理解,这对于他们将来与人相处融入家庭生活该有多么大的帮助啊。

责任编辑 王波

生活课程资源 第4篇

聆听专家型老师的课可以发现, 他们的实验器材都没有复杂的制作工艺和操作, 都是来自身边伸手可得的小玩具小用品, 有的是捡来的“垃圾”, 但是这些在别人眼里不起眼的东西, 在优秀老师的手中, 经过改良, 都变成了神奇的宝贝, 演示着神奇的现象, 蕴含着丰富的知识, 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例如, 学生无意间玩转矿泉水瓶的现象, 火车卧铺里的热水瓶, 河边的鹅卵石, 等等, 都是很好的素材, 可以把它们拍摄下来或是收集起来, 拿到课堂上, 让学生分析解释。另外, 一些电影片段也是引起学生共鸣、引发学生思考的良好素材, 可以剪辑下来, 让它们成为精彩的课程资源。一个优秀教师的课堂吸引人, 效果好。这与他们平时“勤学习、广积累、深探究、细总结”, 严谨的教学态度息息相关。

1.“物理就是见其物, 求其理”。

一份国家课改实验启动工作评估报告中表明, 缺少课程资源是新课程物理教学的最大困难。教师要成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人, 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首先, 资源来自学生。了解学生目前喜欢玩的是什么, 经常玩的是什么, 这些小游戏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道理。把它们搬到课堂上, 定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把它们搬到课堂上, 在学生玩游戏时, 适时地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相信学生肯定会去努力地思考, 想要搞清楚现象背后的原因。这不仅能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而且能从情感上培养他们对物理的兴趣和热爱。其次, 观察生活, “捕捉”资源, 做教学资源积累的有心人。“物理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热水瓶, 电磁炉, 唐诗, 一则新闻……都可以拿来挖掘, 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

2.理论联系实际, 活学活用物理。

我一直反对死学物理、学死物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电机厂车间、汽车修理厂实践, 去研究汽车里的物理学知识。现在的高考趋势也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将物理基础知识与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的应用相结合, 注重在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过程中考查考生的基本能力, 这是当代如火如荼的高中课程改革对高考模式的影响。

3.物理教师平时要注意教学探究和积累。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相信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方法。我认为一节好的课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

首先, 课堂导入, 要精心设“导”, 引人“入”胜。你可以营造气氛以“情”导入, 可以激发欲望以“趣”导入, 也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导入, 还可以运用媒体以“境”导入。运用手边可以运用的一切,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让学生带着旺盛的求知欲进入课堂状态。想想我以前的课堂导入, 简单地复习一下上节课的知识, 就以“今天我们来学习……”生硬地将学生拉到教学内容上来, 可以想象导入的效果很差, 而且影响了整节课的上课效果。

其次, 开拓创新、优化实验。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 并受到实验的检验, 另外物理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提高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 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帮助他们发现和掌握物理规律、获取物理知识。同时又能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实验题在高考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目前高考的另一趋势, 便是直接考查考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有的老师在平时物理教学中, 借口实验器材的局限, 就不去做实验或者马马虎虎地做实验, 很少自己去制作实验器材, 殊不知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 不仅严重阻碍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而且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机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对待实验, 物理教师要开拓创新、优化实验。可以因陋就简、效果优先, 可以巧妙取材、精心组合, 可以联系习题、设计探究。实验器材不需要复杂多样, 信手拈来的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最好, 简单易操作又贴近生活, 但是要经过有智慧勤思考的老师的巧妙加工, 方能显示其神奇的现象和效果。

最后, 关注生活, 以实论理。物理源于生活, 也要融入生活, 正如马沪乡老师所说:“学习物理能使生活更美好”, “物理学习的外沿与生活相等”。他探究磁悬浮, 研究水龙头喷水和滴水, 分析雷击古树, 等等, 学生学习热情很高, 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这就要求老师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物理的人。从生活中找来的实例更能给学生带来震撼, 给他们带来全新的体验, 课堂效果不言自明。

“要给学生一碗水, 老师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怎么来的?是从海里、从河里舀一桶水吗?不行, 那不是自己的, 就更无法转化成学生, 要自己在平时教学中一滴一滴地积累成一桶水。老子说:“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不用扬鞭自奋蹄”, 教师成长没有捷径, 只有脚踏实地, 勤学习, 广积累, 深探究, 细总结, 深备课, 精上课,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些专家型老师的境界和成就不是我们能够赶上的, 但“虽不能至, 然心向往之”。

摘要: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而如果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 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这就要求教师成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人, 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 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身边的物理, 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同时能促进自身教学素质的发展, 促进自身的迅速成长。

关键词:物理,课程资源,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朱鋐雄.物理教育展望, 2002.

[2]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005.

[3]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 2003.

[4]阎金铎.物理教学论, 1996.

节约资源低碳生活 第5篇

现如今的社会,人们都开始肆意地滥用资源。有的人说:“资源是无限的,没有什么担心的。”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认为。现国家提倡“节约资源低碳生活“,只有节约地球资源,才能保卫我们的家园,为下一代炎黄子孙提供更多资源。

地球必须经过几千年,甚至几亿年的演变才生出来更多的资源。这些资源是有限的,更是宝贵的。我们必须要节约资源,从一点一滴做起。节约等于延长地球的生命,延续我们的子子孙孙。

低碳生活与节约资源是分不开的,我们要节约资源,过低碳生活。节约资源就是节约水源,节能,节电等。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是节约资源的一种良好行为。

买菜时,我们通常都会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用后随手就扔。我们买菜时可以挎着篮子,或者使用结实的袋子。这就是节约资源。当我们使用电池,没有了能源,应该把旧电池利用回收起来,不能到处乱扔,丢到田野里或树林里。要知道这不仅仅是浪费资源的行为,更是污染环境的一种可耻行为,给我们的呼吸带来了巨大的不便。在出门时,我们尽量“绿色出行”少骑电动车,对空气污染的车辆。“绿色出行”不仅方便快捷,给我们的生活也带来了好处。在夏天热时,一般有钱的人家都会开空调,在房间里看电视或玩玩游戏。他们似乎一点也不在意,反正钱我有的是!我们不能这样做,尽量少开空调,节约电源,我们要过“低碳生活”。

让学生生活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语文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要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让学生生活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资源,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一、细心观察,认识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的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虎门销烟》一课时,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林则徐的书籍,也可以上网查找一些清末国家所处于的恶劣环境,深刻理解虎门销烟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同时也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和同学们探讨现在应如何远离毒品,拒绝毒品。

二、换位思考,想象生活

换位思考就是让学生设想自己是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某一人物,并由这一“角色”来推理、想象,设身处地的“悲伤着他的悲伤,幸福着他的幸福”,想他所想,说他所说,做他所做。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用好“换位思考”的话,对于文本内容、人物的性格特征、内心世界等,学生就能更好把握了。

在教学课文《游子吟》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母亲对孟郊的关怀之情,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了一个换位思考的环节,先让学生站在母亲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正是那位满头银霜的老母亲,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为儿子缝补衣裳,想到儿子明早即将远行时,心里会怎样想?怎样说?当大家站在母亲立场上体会到了母亲对孟郊的深厚感情之后,我再请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孟郊,夜深人静,当大家已进入甜甜梦乡时,母亲房间里的油灯却还亮着,看到满头白发的老母亲,眯缝着眼睛还在微弱的灯光下为自己缝补衣裳时,心情会怎样?会想些什么?通过这样的两次换位思考,学生仿佛亲身经历着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设身处地的感受着母亲对孟郊的那种深深的“舐犊之爱”,这种爱是再华丽的词藻也形容不出来的,只有换位思考才能设身处地地体会感悟,这既帮助学生把握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为后文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情境模拟,再现生活

为了使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直接的体验,我们可以人为地创设某种情境,由学生亲身经历一次仿真性表演活动。我们语文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有趣的童话故事,这些故事情节简单,生动活泼,令人喜爱,学生乐于朗读和学习这些课文,但学生往往只能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要深入其中,拉近与我们生活的距离,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情境模拟,让学生亲身经历再现当时的情景。

《小鹰学飞》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小鹰跟着妈妈学飞行的经过,从表面上看课文非常简单,讲了小鹰飞过大树,飞过大山,飞过白云……,其实课文还包含着更深的意思,它还写了小鹰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写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学无止尽,一往无前”的道理。要体会这些深刻的道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里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帮助和指导学生了。在这里我就设计了情境模拟,再现当时的情景。我请全体学生起立扇动双翼跟着课文中的小鹰一起学飞行,而教师则用激励性的语言为学生营造气氛,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小鹰们,看,前面有一棵大树,我们要不要飞过它?(要)那我们用力扇动翅膀使劲往上飞呀!(学生们努力挥动着手臂)呀!大树在我们脚底下了,开心吗?(开心)咦,前面又有一座大山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我们怎么办呢?(飞过去)这么高,你们不怕吗?(不怕)那我们努力飞吧!(学生跟着老师手臂挥动得更起劲了)现在大树和大山都在我们的脚下了,大家累不累?(累)但妈妈还说我们不算会飞,怎么办呢?我们还继续飞吗?(飞)我们已经这么累了,而且飞得越高越辛苦啊!也许上面还有各种各样的危险呢?小鹰们,你们怕不怕?(不怕)那我们鼓起劲继续飞吧!如果只是教师单纯地讲解,学生是很难与文本产生共鸣的,我们必须借助文本内容再现文中原有的生活情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对文本作深入的体验和感悟。情境模拟架起了由文本通向生活的桥梁!为学生很好地体验文本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四、创意设计,想象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幸福生活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想象,善于创造的人们。”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生活充满想象的。由于这类题材的文章大都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学时应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想象,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大胆地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通过绘画、叙述等形式记载下来,将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体化。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生活的憧憬。

古诗《望洞庭》描绘了秋天夜晚洞庭湖景色。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我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并把自己想象中的景色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联系课文介绍各自的图画,对学生与文本的融合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当学生的学习不再被封闭在书本里,不再禁锢在屋子里,学生的语文学习也从教室走进生活,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学习便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这使我想到一句话——语文与生活同在。

生活课程资源 第7篇

品德教学不应囿于教材所提供的内容, 而应利用儿童身边的教育资源, 以教材内容为点, 以课本以外能使儿童获得体验的生活为面, 以点带面进行扩展, 从而丰富品德教学内容, 增强品德教学的感染力。

1. 捕捉生活素材。无论是《品德与生活》、还是《品德与社会》课程, 都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源泉。

如在教学《逛商场》一课时, 让学生进行课前调查, 通过介绍 ( 可配合照片) , 了解我们身边有哪些购物场所。买东西的学问很多, 其中的一些小常识我们应该知道, 比如: 发票有什么作用? 哪些东西要看保质期和生产期? 怎么看? 什么是“三无产品”? ……教师可带着学生拿出商品包装袋, 认一认、看一看它的商标、生产厂家、厂址、产品说明等。

2. 探究生活问题。儿童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 品德课程需贴近他们的生活, 反映他们的需要, 让儿童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 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社会,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 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社会, 发现生活中的社会问题, 找到解决的问题的方法。教学中, 教师需创设出贴近儿童生活多样化的活动情景, 让孩子学会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探究现实生活存在的问题, 学会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自信、积极地走进生活, 认识社会, 健康成长。

在教学《从一滴水说起》一课时, 通过课前的调查活动, 孩子们发现了这样的现象: 校园中某处水龙头没有被关紧, 水一滴一滴地流着; 有的同学洗手要用很长时间, 涂肥皂时任由水在哗哗地流着; 有些同学喜欢打“水仗”……从学生这些举动中, 我感觉到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的节水意识, 在学生中开展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教育非常必要。于是, 我以“水———生命之源”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

二、活动感悟, 丰富儿童的生活体验

品德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 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儿童的生活体验。”品德教学要采用活动化的方式, 精心设计活动, 鼓励孩子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 激发儿童内心的道德情感, 真实的道德体验与道德认识。

1. 模拟生活场景。品德教学活动应还原“生活事件”或“生活场景”, 设计儿童所熟悉、所喜欢的活动。教师通过联系和拓展儿童的生活, 以游戏或主题活动为载体, 引领孩子在模拟真实生活的氛围中, 经历道德难题, 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让他们在体验、感悟生活的过程中, 自主建构合理的道德认知结构。通过再现生活的模拟活动, 儿童的价值判断得到培养, 情感得到熏陶, 品德得到发展。

如在教学《现在的我能做什么》时, 开展“我是×× 小能手”比赛, 让学生尝试着自己整理书包、整理文具盒、整理衣服……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掌握技能技巧。活动结束后, 让学生自评、互评, 很多学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明白了只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才能减轻父母的负担, 增强责任感。这样的模拟活动贴近学生生活, 通过孩子的自主参与、自身体会, 自觉受到教育。

2. 深化生活体验。新课程的课堂学习方法十分关注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 在生活中学习生活, 在自主观察、调查、了解基础上, 通过互相交流, 拓宽他们的认知视野, 深化他们自身的体验和经验, 从而提高他们生活的能力。

如在《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一课教学中, 针对《凡卡的故事》组织学生开展了“凡卡可不可以回家?”的辩论活动。在课堂辩论中, 学生们的思维十分活跃, 气氛十分热烈。正方认为凡卡可以回家, 并阐述了理由: 1小伙伴走了, 凡卡也可以走了。2要是这是个偏僻的公园, 爸爸妈妈找不到他, 该多么着急啊! 3要是大孩子几天不来找他, 他就几天不离开? 我想他会饿出病来的。4要是被坏人发现了, 他可能会被拐骗的……反方认为凡卡不可以回家, 他们也有自己的理由: 1说话要算数。2要是说话不算话, 那么以后就再也没人相信你了。3不可以离开, 做游戏也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辩论过程中, 老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点拨和总结。

三、实践运用, 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

品德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品德的培养要回归生活, 需要教师创造条件让儿童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 体验社会生活, 从而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学生在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就应该让学生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让孩子们活学活用, 这样才能让他们的心灵受到真正的教育, 才算真真切切地陶冶他们的性情, 达到育人的目的。

另外, 我校处于开发区, 学生处在的社区属于“新农村”, 在教学中, 合理地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 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人、事、物, 感受自己的亲历、目睹、耳闻, 比如让学生关注“邻里关系”, 对如何改善邻里关系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小区安全状况”、“社区环境问题”等进行调查, 交流研讨, 发起倡议……这样, 能使他们更好地去适应生活, 健康、安全、有责任地生活在集体中, 有效地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 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我们应善于开发与利用品德课程生活化资源, 让教学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 用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 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 做生活的主人。让“生活”这一“源头活水”使品德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摘要: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儿童所熟悉的社会生活, 拥有的心灵体验, 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矛盾与困扰都是品德课最有效的课程资源。本文通过对资源利用、活动体验、实践运用的教学研究, 阐述了小学品德课程中相关生活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式。

浅谈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 第8篇

我们知道, 小学生有明显的向师性。其实, 学生每天都在“读”老师, 老师的言行举止在他们的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迹, 便会在有意或无意识中被模仿,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潜移默化。很多描写人物外貌或神态的词语, 学生往往也是借助于教师的直观表现来理解的。我们应该利用这一优势, 让学生学会进一步“读”老师, “读”老师的形体语言, “读”老师的内心世界, “读”老师的精神品质, 从而充分发挥老师言传身教的作用。使学生更加亲和老师, 为师生沟通情感、产生共鸣架起桥梁。在学生学会“读”老师的同时, 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学会“读”同学, “读”父母, “读”周围的每一个人, 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 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写作离不开关于人的话题, 学生“读”人物不仅有利于交流与合作, 也十分有利于语言材料的积累。学生“读”人物可以是全面的, 也可以是局部的, 甚至只是瞬间的印象。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时, 常常因为学生与该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或生活环境相脱离而煞费苦心。如果我们让学生先学会分析身边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 学生会对此产生兴趣,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掌握方法。启发学生把从“读”身边人物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运用到学习课文中去, 又把从课文中获得的语言信息运用到“读”生活中遇见的人物中来, 就能达到相互促进、灵活运用的目的,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大自然中存在着的各种景物, 大至各地区的自然风光、风俗人情、文物古迹;小至学生的家庭生活, 一山、一水、一花、一草, 都蕴含着知识信息, 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我们大胆尝试:引导学生学习在观察景物的基础上读有关描写景物的文章, 并把读物和读书籍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对观察和书籍都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所以, 引导学生“观景”是学习语文之良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注意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一点对于激发学生读事物的兴趣尤为重要。因为, 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巨大深厚的不竭动力, 使他们自觉地关心身边的人和事, 关注生活环境中的一草一木;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善于发现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 从而诱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这正是有兴趣读事物的基础所在。

生活课程资源 第9篇

一、搜集生活中数学素材,开发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仍然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与学的依据。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首先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收集,对收集来的生活素材进行甄别、整理。数学课程生活化的资源,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与拓展,使我们的教学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例如,在教学“大数的认识”时,让师生共同搜集鸟巢中的数据、厦门的人口分布情况和我国人口增长情况、厦门翔安海底隧道相关数据、“5.12”汶川大地震中的数据等。搜集这些与生活经验有关、学生感兴趣熟悉的素材,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感知“比万大的数”在日常生活、工业、农业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增强数学与生活联系,符合《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倡导数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从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来建立数学模型;借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表达感情,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缩短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在设计“合理使用时间”方案时(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13页),利用班级的一名学生家生活情景,来开发生活课程资源。例如,“小明周末帮妈妈做家务,他计划做下面几件事情:拖地板15分钟,手洗袜子5分钟,机洗衣服30分钟,晾衣服6分钟,整理书桌7分钟。请你帮他设计一个方案,让他的时间安排能最节省?”开发搜集这些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学生显得亲切、熟悉,更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探究精神。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操作上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资源开发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具有形象思维优势,教学中要借助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经验,提取他们生活中与教学紧密联系的数学素材,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构架从感性的形象思维上升理性的抽象思维的桥梁,所开发的课程资源应该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课程的资源。其次,资源开发要为教学目标服务。所开发的课程资源必须与学生学习内容和目标有关,通过现实生活中有关数学事例的开发,以形象的生活素材为载体,通过分析、归纳抽象为充满数学味的理性思维,从而提高数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第三,教师开发生活课程资源,其自身生活经验与精力都有其局限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实践性,有效利用各个家长的生活经验资源和社会生活资源,极大丰富了课程的内容。

二、整合教学中生活经验,生成课程资源

课堂教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素材,设置学习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使数学教学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周玉仁教授说过:“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在孩子们眼里,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又用得上的学科,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游戏。”在课堂上有效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通过师生互动生成课程资源。课堂中的课程资源,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发:首先,创设生活化情境。教材上的知识一般缺少数学问题生活情境,缺乏知识产生的实际生活背景,或偏离本地学生生活实际,或时代发展下情境已不为现在学生所熟悉,很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热情与欲望。所以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主的数学问题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有趣、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学习积极性,降低对数学的陌生感。其次,体验知识生成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的过程。知识具有生成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与自己生活经验体验,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适时创设平台,让学生通过体验感受知识生成的过程,把枯燥抽象的数学通过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交流形象化、具体化,或通过课堂实际操作感知数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比如,在教学行程问题(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页)时,利用学生返往福州—厦门的生活经历,生成行程问题教学的课程资源。师:“你学习了行程问题,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生1:“我老家在福州,以前回老家都是爸爸开车回去。从厦门到福州走高速要花3小时,爸爸说汽车每小时行100千米。2009年底,厦门到福州的火车就要开通了,听说只要一个半小时就到达福州。我想知道火车的速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师:“很好!非常感谢你给同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生活资源,谁能帮他解决呢?”生2:“我知道,火车速度是每小时150千米。”师:“你能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吗?”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体,教师必须悉心体会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实际进程,留心每个学生细微的反应和情感起伏,唤起学生生活体验,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及时捕捉那些看似无助于甚至有碍于教学进程的偶发事件,巧妙转化为可遇不可求的教学课程资源,激活学生思维,以其个性生活化生活数学体验与大家交流与共享。

三、拓展生活中数学应用,开发课程资源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眼光来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服务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中,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中提炼、抽象出数学问题,所开发的课程资源要体现数学应用的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灵活性。比如学生学习了“平移与旋转”知识后,让学生“利用平移与旋转知识设计一个图案”,由于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对于“平移与旋转”图案的创设充分体现他们的创造性与实践性;在教学“利息”之后,请学生结合自己家房贷、车贷,算一算,所付给银行的利息是多少?或家庭存款所得利息;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百分数应用题以后,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算一算在商场“打折销售”中到底便宜了多少元?

由于课堂教学有其空间、时间、内容、教学目标完成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得到进一步的探究与实践。通过这些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展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渠道,丰富了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走出课堂,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延伸到课后,让他们感知生活处处有数学,扩展了学生数学思维时间和空间。

摘要: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影响着数学课程实施,对数学课程资源以界定,论述了以儿童生活经验为基础,从搜集生活素材、生活经验、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等三个方面有效开发小学数学课程资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应用

参考文献

[1]Ralph W.Tyler.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M].Chicago and Londo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9.

[2]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评估团.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评估报告[R].

生活课程资源 第10篇

三、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 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省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学目标、重难点只有教师本人知晓, 而在新教学模式中学生能够了解课堂教学内容和知识点, 学习的指向性更加明晰, 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过程中,

感悟, 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在做中学”的优势,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在课堂教学中, 要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三不讲即学生会的不讲, 不是重点的不讲, 过于难的不讲。教师在导学中设计好问题的情境, 让学生先认真阅读课文找出自己能解决的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学习小组内进行集中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使学生的认识得到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后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反馈上来, 老师再就这些问题进行精讲点拨。在老师点拨过程中要充分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存在的疑难点, 对同一问题认识有争议时, 可以让学生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 然后由大家评判比较, 从中选出最优的答案。这样通过比较分析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教学的步骤、要求具体明细, 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 采用导学进行教学, 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到展示解析、拓展延伸等每个步骤都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编排设计, 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任务和要求, 即使没有老师的引导, 学生在导学稿的“引领”下也可以完成学习的任务, 使抽象的学习目标变得具体可感。教学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 每一个学生都变成了学习的主角, 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五、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有利于因材施教

小组合作学习, 增加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 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得多。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有利于因材施教, 弥补了教师由于班额大而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不足, 实现了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及实践和发展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 可以使不愿意动脑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 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又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 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正确率。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找出了问题的答案, 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教学质量也会随之而提高。

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 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 终身发展。相信随着课改的深入, 导学互动模式的课堂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2]《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解读》

[3]《教育新理念》

(作者单位:辽宁省建平县老官地镇小学)

高中思想政治课强调以生活为基础, 以学科知识为支撑, 作为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 尤其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世界, 将课堂的触角充分延伸到社会生活之中。因此, 需要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 丰富和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一、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一) 教科书

由于《经济生活》教学时间的有限性, 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使学生最大效度地掌握并理解经济知识,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善于结合高中生生活实际和教学实际的需要, 灵活而有选择性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充分调动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 根据课程标准内容目标和要求, 在教学中结合高中生生活实际和教学实际的需要, 对《经济生活》教学内容进行删减、补充、延伸或合理重组。此外, 教科书中的图表、例子、解说、数据以及探究活动等均能作为教学的有效资源和辅助资料, 这有利于给学生直观的印象, 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进一步领悟基本观点。

(二) 教辅资料和习题集

学生经济知识的巩固需要相关的教辅资料, 教师的经济知识教学也需要从学生的习题情况得到信息的反馈。当前市场上学生的辅导资料多达几十种之多, 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教辅资料, 教师应坚持合理性、有效性、科学性的原则, 注重“选题的典型性、分量的适当性、难度的适度性和层次性、题型的多样性”, 选择性地使用辅导材料, 甚至可以自编资料。

(三) 教师群体

现今涌现的大量资讯促使新的学与教方法出现, 教师成为学习的促导者, 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 教师间需要更多互相交流的机会, 并与他人分享宝贵的和具启发性的经验、教学材料。譬如教师可以建立一个网络平台, 并合作设计一个分类清晰的经济教学资源库。资源库可以包括教案、课件、案例、视频剪报、活动用的工作纸, 甚至学生的专题研习报告等。

二、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一) 家长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 家庭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对人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青少年能否形成正确的经济价值观, 与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作为经济生活的参与者, 家长大多有亲身的工作体验, 经常做出与消费、生产和投资有关的决定。教师应促进家长帮助学生学习经济, 鼓励家长与子女讨论经济和社会问题, 设计的有关经济教学活动可包含家长的参与。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家长经常举行家庭会议, 让孩子了解“家情”;父母在家里谈论家庭理财问题时, 要主动邀请孩子参与讨论发表意见, 共同参与家庭决策;不管家庭经济状况如何, 都要鼓励他们参与勤工俭学活动, 锻炼孩子的理财能力。

(二) 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商业机构及社区组织

这些部门和组织也可为学生提供与学习经济相关的资源和知识。不过, 教师应事先让学生了解这些部门和组织的性质和背景, 使学生清楚在分析经济和社会议题时, 应该如何使用及诠释获得的资料。学校可以与工商局、物价局、银行、企业等单位一起组织好对高中生进行的经济知识宣传等活动。

例如政府统计局提供大量有用的经济数据, 教师可利用有关数据解释一些抽象的经济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等;学生可用以说明或验证所学的经济知识。

银行工作人员和企业家等岗位的工作人员可以在不同的范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知识及经验。教师可邀请他们作经验分享, 帮助学生明白经济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商业机构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学生可以参观商业机构, 了解和切身感受它们的成立、发展, 也可对它们的市场策略进行分析。例如, 透过对肯德基和麦当劳这两个餐饮企业的定价和市场营销策略的分析对比, 学生可掌握替代品、公司等经济概念及经营和发展的策略等经济知识。

社区可以开设专为青少年服务的场所, 如开设专门的假日市场、跳蚤市场, 这样既可锻炼他们的理财能力, 又可挣到零花钱。

(三) 传媒

传媒是学生获取资讯和观点的重要来源之一。教师应将有关经济方面的资讯、评论和事件, 有选择性的运用到教学中, 引导学生适当地诠释、理解, 协助学生运用经济知识进行分析。事实上, 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 经过精心设计、加入传媒内容的学习活动, 可以促进学生对经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其作用在于: (1) 提供视听教材, 帮助学生明白艰深的概念; (2) 让学生接触不同来源的资讯和处理大量的资讯; (3) 促进学生、资源和教师之间的互动; (4) 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协作; (5) 在适当的指导下, 辅助学生获取资讯, 并培养他们批判性思考和建构知识的能力。

当前不少经济类的电视节目如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经济半小时》、《中国财经报道》等;经济类的图书如《图解日常经济学》、《经济学常识》等;经济类的期刊如《世界经济》、《中国经济问题》等;经济类的报纸如《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等;还有不少专门从事经济分析、应用经济学解释不同议题的网站, 有的提供数据及资讯, 有的提供专家意见及交换意见的平台, 都与我们的日常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为我们提供了众多新旧资料的重要来源。

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具有独特价值和重要意义。政治课教师要强化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 提高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为新课程改革提供强大动力。

摘要:新课改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 以学科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本文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 旨在有效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以丰富思想政治课《经济生活》教学。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经济生活》教学,课程资源开发

参考文献

“生活化”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 第11篇

关键词:英语课程资源;生活;开发

在教学实践中,除了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以外,教师还应多途径地运用开发教材以外的“生活化”资源。

一、开发课外延展活动教育资源

新课程强调学生要会用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果英语学习加强真实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那么学生就能接触到更贴近学习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信息资源。课外活动形式很多,而且因为其生动活泼,寓教于乐,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师可以把第二课堂的组织权交给学生自荐或选举“小老师”,让学生体验当老师的乐趣,但课前教师应与这位学生共同研究,设计游戏,制作教具,准备奖品。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采取各种游戏形式,如:英语朗读比赛、英语歌曲比赛、英语故事会、英语智力竞赛、手抄报设计大赛、英语游园会等。活动开展之后,教师或评委应认真总结,肯定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纠正错误,并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开发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

网络上的各种媒体资源以及专门为英语教学服务的网站为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资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交互功能的计算机和网络学习资源还能及时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另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分享学习资源成为可能。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多媒体在网上运行的实现,通过设计良好的网上课程可以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教师可以大胆探索,设计开发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系统的结构可为树形结构,这样的结构线路清晰,导航方便。该系统分为课程教学模块、测试模块、技能库模块、语法库模块与辅助模块。课程教学模块为主模块,其中又分为若干个子模块,分别对应若干个学习单元。测试模块又分为测试三个子模块,测试1涵盖教学模块中的前半部分内容,测试2涵盖后半部分内容,测试3涵盖各单元内容的综合测试。技能库主要包括阅读技巧与听力技巧讲解及训练的子模块。语法库包含各单元教学中所出现的词法、句法等子模块,各模块的内容既有详细的知识讲解又有相应的人机交互训练。辅助模块分为三个子模块,分别为“课程概述”“课程导学”“帮助”。在主模块的每一个学习单元模块中又细分为“会话与听力”模块,“阅读与探索”模块,“写作与创新”模块,“文化沙龙”模块,“总词汇”模块等五个模块。

三、开发语言环境教育资源

学校是学生活动的最主要场所,校园语言环境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课程资源。要重视校园生活化英语语言环境的软硬件建设,因地制宜地营造一个让学生随时随地能接触英语的良好环境,让校园成为英语习得的有效场所。

硬环境是指对学生各个活动场所和地点进行的环境布置(包括墙壁的文化装饰、物品摆放等)。教室是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物品都会“说”英语,这种“拟人”的教室环境会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氛围。比如:黑板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我们可以把黑板上固定的一角定为“英语角”。最初由教师提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信息,慢慢地可以交给学生自己来做,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会用英语做事的乐趣,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将教室布置一番,如在一些常用的物品上贴上英文标签,在学生容易看到的地方贴上一些警示性的英文标语,在墙壁上贴一些有激励性的英文谚语,把学习园地布置为英语擂台,在竞争中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动力。

软环境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际活动时所形成的人文环境。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教师应随时和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同时也鼓励学生之间说英语,时间长了,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冒出”自己脑子里熟知的英文单词或短语,从而形成非常融洽的语言交流的软环境,它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交际性。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称英文名字,用英语问候交谈,学校的决定、通知、新闻用中英文双语发布,学校中的集体性活动也尽可能用双语作语言媒介;利用早自习或午休时间讲英语故事或欣赏英文动画片,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也能有机会大量地接触英语,获得丰富的语言输入和语言体验;组织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制作一些小物品,如贺卡、时间表和个人名片等,学生在“做”中体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乐;广泛开展英语演讲、辩论、课本剧表演等活动来促进学英语,促进英语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生活使学生领略到了英语的魅力,英语开拓了学生的生活空间;生活强化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成功感,英语扬起了学生追求生活的热情。“生活化”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带学生进入英语世界,让英语融入学生的生活,从而实现英语教学效果的最

优化。

参考文献:

任燕.生活化教学资源在初中英语中的应用[J].软件·教学,2013(10).

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课程资源的应用 第12篇

一、利用生活课程资源进行情景式教学

在小学教学新理念里曾提出过, 要让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联系, 实现真正的教学生活化。小学数学知识是与实际生活相贴近的, 老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 营造出情景式教学, 将生活课程资源有效的运用到数学教学中, 让数学的教学过程变的生活化。把生活课程资源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 拉近学生与数学教学课堂间的距离, 让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切实的感受到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着的,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浓厚趣味性。

比如说, 老师在讲授“方向与位置”的时候, 可以从学生身边的各种建筑物开始, 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例如让学生思考并描述出学校在自己家的什么方向哪个位置, 或者说电影院是在医院的哪个方向什么位置等, 学生通过思考及描述更好的掌握位置及方向的基本概念。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环境都是比较熟悉的, 这种与自身生活相连系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倍感亲切, 在课堂上也愿意把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交流及分享。这种数学教学方式, 让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生活化, 让数学的实效性及趣味性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的学习意识得到培养, 也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二、利用生活课程资源完成反馈训练

数学可以说是一种应用型的学科, 和生活有的密不可分的联系。想要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 相应的反馈训练必不可少。数学知识中的应用题所涉及到的情况比较多, 比如分析方法、解题技巧、数字运算等。相应的习题训练可以让学生的运算能力、分析能力、解题能力等都得到有效得高。习题训练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让学生能更轻松的解答问题。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习的效率, 在设计训练习题时题型要有一定的变换, 习题的深广度也要注意, 习题一定要是适度适量的。例如老师在讲授“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 先让学生学习基本的面积公式, 完成后带学生到实验室里发放卷尺, 让学生测量出实验室的面积, 并讲述一下自己的测量方法。在学生对最基本的测量方式有所掌握之后对学生提出问题:怎样估算实验室有几块地板转?学生进行分析之后很快就知道要先测出一块地板砖的面积, 然后再用实验室总的面积去除以一块地板砖的面积, 所得也就是试验室地板砖的块数。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将教学内容拓展, 还可以把学数的教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 让学生从实践中更好的感觉到数学知识的意义。在课后, 老师可以给学生设计出很多的反馈练习, 如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用面积公式计算出学校足球场的面积、已知长及宽求面积、或已知宽和面积求长等, 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利用生活课程资源进行数学规律学习

在小学数学的新课程教学标准中曾提出过, 一线数学教学的课堂上, 要合理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建立起学生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的自主讨论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理念中, 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能掌握数学知识并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从学生的小学数学教学时期开始就要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所培养, 通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都得到进一步提高, 让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全面培养。

例如, 老师在讲授“找规律”时, 可以让学生带黄豆到课程上, 把黄豆堆放成第一堆一颗、第二堆两颗、第三堆三颗以此类推, 并让学生进行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或者是第一堆两颗、第二堆四颗、第三堆六颗以此类推, 发现其中的规律。也可以让学生把不同颜色水彩笔按一定的顺序摆放出来, 让其他同学进行观察, 并找出水彩笔颜色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其思维能力及综合的数学素养也能得到提高。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理念下,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建设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选择一定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 要选择学生容易操作且容易理解的课程资源,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良好的自主探究能力, 让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叶立艳.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作用优化小学数学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01) .

上一篇:人事档案归档管理方法下一篇:中心供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