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偶像范文

2024-07-23

青少年偶像范文(精选5篇)

青少年偶像 第1篇

关键词: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机制,认同,情感依恋

偶像泛指所崇拜的神、人或物。今天,各年龄人群中青少年无疑是偶像崇拜大潮的主体。据世界各地的调研发现,青少年的偶像多是娱乐明星和体育界明星,以及社会各界精英。青春期正是青少年萌生自己是谁、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的时期,他们深感困顿并尝试着思考和实践来解决,从而最终得以构建自我认同。“青少年从自我的迷茫状态中走出来,需要通过对一些成年或同龄人中偶像人物的认同来确认自我的价值,即个人在其认知、情感和个性发展上欣赏、接受另一个人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及外表形象等,并加以崇拜和模仿。从这层意义上讲,青少年偶像崇拜是其特定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附属品’,具有突出的年龄性和过渡性特征。”因而,这一时期感性而易冲动的年轻孩子们与在某方面深深触动了他们的偶像狭路相逢了,一时间欲罢不能,堪称“命运的际遇”。

偶像的存在于青少年而言,主要源于两方面心理需要:一是自我认同的需要使得他们将自身与偶像所代表的权威力量相联系以增加自我价值感;二是归属与爱的需要,他们单方面将偶像作为理想恋人或挚友,以交付情愫或表达自我。也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核心问题是心理认同和情感依附。”

一、寻找自我及自我认同

正值花样年华的青少年生生切切舔尝着“爱与忧伤”。“第二次诞生”、“心理断乳期”这些词清楚地表示人类个体开始从生物性体验向个人和社会性体验转变。埃里克森所确认的这一时期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自我同一性,防止自我混乱,他认为青少年时期对“我是谁,我与世界的关系应该如何”的叩问和追寻尤为深刻和强烈。一直支撑青少年情感和精神的力量实体中,对父母的依恋和认同由于青少年社会生活接触面逐渐扩大,不断接触各种人与事,加上思维更趋抽象逻辑性,并不断追求独立性而日渐减弱。而如今教师群体本身职业身份单一,其为人、为师及做学问素质亦良莠不齐,与学生的沟通不足或存在问题。同伴团体之间大多心智成熟程度相当,他们一同成长,同伴角色不容取代,却都同样急需精神向导——这是“热烈地寻求可以信仰的人和观念”的时期。“建立自我同一性对个体有个体适应和社会适应两方面意义。个体适应意味着对自己获得了恰当和充分的了解;社会适应则意味着人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有了明确的定位。”也即个体能够确认自己是谁,以及与世界应如何发生联系。

受益于现代科技的发达,传媒产业驾上历史的车轮,势不可挡地改革人类的信息获取方式及审美格调。在现代大众传媒精心策划、包装下,拥有光鲜俊秀外表,在各自领域里作为传奇,或对历史起推波助澜的各种公众人物纷纷走上舞台,让易感性极强的青少年无法移开视线。大众传媒深谙人性,其最为掷地有声的是对偶像内涵的倾情打造——个性的率真展现,披露成名前的平实或艰辛生活,甚至包括对现实的退让妥协,与团中成员的友情,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事业的热爱,公益事业的全情投入,无一不是寻求与年轻灵魂易被真善美及卓绝人性力量吸引这一事实的契合。青少年悸动的心左冲右突,不断寻求符合自身价值观的人与事——他们或主流或边缘,或甜美健康向上或另类剑走偏锋,或开朗达观或内敛隐忍,青少年对之见仁见智,各取所需——他们需要“通过新的以同辈伙伴及家庭外的领袖人物自居的作用”。

首先,对偶像的选择是种投射机制。欣赏偶像的某些特质其实是崇拜者在偶像身上主动“寻得”了自己向往、或重视、或倾向拥有的需要、价值观、欲望,选择什么样的偶像或被偶像身上哪些特质“击中”,反映的正是崇拜者自己的价值观。而青春期是建构系统价值观的关键期,青少年需要通过选择并仰赖拥有这些特质的权威力量,来不断巩固、肯定自我价值,因而偶像崇拜实质是做自我肯定的努力。至此,这又是种幻想和认同机制。弗洛伊德认为,认同作为防御机制,通过把自我与他人(或制度)等同以增加自我价值感。偶像作为被认同的价值载体,为万众瞩目,功成名就,于崇拜者具有替代强化作用,他们已成为崇拜者自我力量的延伸,或是后者的理想自我形象(偶像不仅与崇拜者的自我价值达成一致,亦符合当时的社会主导价值观)。青少年如是安心认为,置于众人面前的自然是成功正面形象,如同面对好莱坞电影时的观影心态——结局终究会是正义战胜邪恶,有情人终成眷属,不担心,并坦然享有。而正是由于崇拜者将自己纳入镁光灯下的偶像当中,成为其生命力的一部分,是自己影响世界、撼动人心从而完成自我实现的幻景。因而他们无法容忍他人贬损、抨击心中偶像,因那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这也解释了表面上偶像崇拜像是单方面付出,不符合社会关系互惠性原则的悖论——偶像于崇拜者拥有最大的恩惠,令后者在幻景中完成了自我实现。无疑,偶像作为青少年凭借的价值载体来,以展现自我、施加影响力、满足成就动机的需要。

因而令人焦虑的并非在于青少年认可偶像的某些特质,相反这倒有可取之处,问题在于他们全盘、沉湎式接纳偶像,这部分是因为青少年知识、经验不足,辩证思维未全面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弱,片面、偏执看待事物导致的,这也是岳晓东所说的与榜样学习的区别;令人焦虑的不在于是否认同他人,社会各界精英在诸多方面理应为青少年认同和学习,而在于所认同的或是投射出青少年重视的价值观是否褊狭。

二、秘密花园中的理想恋人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性本能是个体行为的根本动力,于身心两方面产生压力。在经历了较为平静的潜伏期后,青少年走进青春期的风暴——“性欲期”,他们在生理方面逐渐走向成熟,性别特征日益明显,并容易产生性冲动。由于这一时期的性行为不为社会所接受,青少年不得不压抑性本能的冲动,并寻求安全而隐秘的表达方式。偶像崇拜,尤其是投向异性公众人物的情感依恋,是一种性冲动的转移和宣泄。此外,该时期青少年的精神诉求正是要寻求独立自主,极力摆脱父母的束缚,他们对归属与爱的需要也随之需要新的赋予者及接纳者。岳晓东曾提出两种偶像依恋类型:一是认同式依恋,即希望成为偶像那样的人物,上面提到的认同正是这种情况;二是浪漫式依恋,即希望成为偶像的恋人,说的就是这种“对偶像的迷恋中充满了浪漫幻想,甚至是性爱的幻想”。尤其是影视歌及体坛明星,他们拥有符合青少年理想身体意象的出色外表或在银屏内外个性气质的彰显,抑或超凡卓绝的意志能力,即使包装后的他们也许早已被模糊了本真模样,但正是以此来满足仰望者对其理想恋人的期待。而对那些性格上不善社交或与父母和同伴团体的感情卷入程度不多,也因而缺乏社交技巧、社会化不足的青少年而言,对异性偶像人物的情感依恋尤为普遍和深沉狂热。“香港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偶像调查均表明,对异性名人的浪漫型依恋是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一个基本特征,而且女性的浪漫型依恋一般高过男性。”并有调查发现,认同型依恋情况要多于浪漫式依恋。

三、遥远的亲密感

“随时随地会突然想到他们,想到时会不由自主地微笑,很久没有他们的消息会情绪低落,一直期待着能看到真人。”“当学习、工作不理想时,会觉得特对不起自己的偶像。”“想要陪伴他们,同他们一起长大。”“看着他们,如同看见了人生。”“他们也困惑也惧怕,但终于能跟身边的团员并肩前进,因为认可了自己,才能真正对对方和世界微笑!”

与遥远的存在间建立这般奇异而真挚的感情羁绊的确真切存在着。像“超女”、“快男”及相当多的日韩明星策划方案对平民偶像包装的重视,与传统意义上赋予娱乐明星以神秘、众星捧月般耀眼绚烂的神化打造不同,平民偶像大多数也正值花样年华的美好时光,面容姣好、俊朗,天然纯真、率性坦荡还是自信沉静,都是个性使然的真实展现。他们通过无门槛的海选,过五关斩六将,悲欢阴晴的点点滴滴被传媒无限放大并传达给同样年青的孩子的眼中心里,与之一起哭一起笑闹。当平民偶像迈进沉浮无常的娱乐界后,青少年仍然心眼不离,关注偶像的一举一动,仿佛是自己的朋友参加学校艺术节一样激动和不安。青春期是孩子内心世界无比丰富的时期,他们一方面对父母、同龄人不同程度地隐匿情感、尤其是负面情绪,宁愿独自舔尝个中滋味,这其中包括学业压力、暗恋的酸甜、与同伴团体互动中的压力、无法派遣的孤独等;另一方面他们仍渴望思想与情感上的共鸣、相伴同行。单方面倾吐给偶像一些不想为身边人知晓的心事,表面上看能满足他们安全沟通的需要。想要陪伴年轻的偶像一起走下去的心情,其实是想要偶像陪伴自己走下去,不仅仅是我们见证了偶像的辉煌,更是在那独一无二、如单行道的时光里,偶像见证着我们的存在、点滴悲欢和成长,而不再是人海中柔弱、没有存在感的十几岁孩子。

然而,崇拜不是爱。弗洛姆认为爱不仅是感觉,更是一种能力,一种“能将爱情作为给的行为的能力”。而有无这种能力取决于人的性格发展是否足以发展出创造力,而前提是人格的完善圆满,“找到对自己人性力量的信赖及达到目的的勇气,从而能克服孤独感、依赖性、自恋性及剥削他人的要求,能超越个人天地。”也即达成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认同,而不过渡依赖认同、合理化、退行、压抑等防御机制或施虐受虐等来补偿自我价值,所谓自爱。

真正自爱才有创造力,才有力量以他人他物的立场而非自身角度去积极深入了解、尊重、关心,才能爱他人,爱万物。这种爱不排他,它指向万物——当你确实爱一个人,你会爱其他的人,爱世界,爱生活;而“对人类的爱又是对特定的人的爱的先决条件。”当然,自爱与爱人并不是只能先后完成的任务,而是齐头并进,人从来都是在与人的交往中成长,虽然互相伤害在所难免,但也因此能缔造人与人之间永恒不灭的拯救与被拯救的关系——“爱的能力的发展伴随着爱的对象的发展”,一方真诚的爱才可能唤起对方爱的力量。

易偶像崇拜的青少年自然尚不具备这种爱的能力。但无需过分担心,相比以往,时下青少年的心智成熟度发展水平最高,而其思维能力也在急速提升当中,认识事物会日益客观、理性、辩证。此外真正意义上狂热而失去自我的偶像崇拜并不多见,多是脆弱易感的青春期特异而正常的精神现象和生活方式,走过这一时期,其情感自然变淡、消散。需要家长及教育界疏导的方向是鼓励青少年将认同的侧重点放在偶像的具体特质上,而非全盘性的个人崇拜;并鼓励孩子形成健康的同伴团体,这才是表达、展现自我并最终认同自我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李欣复.偶像崇拜的多维度解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8-12.

[2]岳晓东.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J].青年研究,1999(07).

[3]岳晓东,严飞.青少年偶像崇拜系列综述(之一)——偶像崇拜的年龄差异[J].青年研究,2007(03).

[4]岳晓东,严飞.青少年偶像崇拜之心理机制探究[J].中国德育,2006(12).

[5][美]布迪厄.关于电视[M].许钧,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14-15.

[6]郝玉章,风笑天.青少年的偶像崇拜——207封“赵薇迷”信件的社会学分析[J].青年研究,2000,(04).

青少年偶像 第2篇

【内容概要】在大众传媒的造星运动下,今天的偶像已失去昔日的神圣感,本文中的偶像除了指外貌受欢迎的电影、体育明星等,还指大众所趋的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如芙蓉姐姐等“网络偶像”。近些年来,青少年的追星现象已经很普遍,这显示出了大众传媒的造星运动的成功,但青少年却更多的变为了大众传媒追求商业利益的棋子并且这种偶像崇拜带来的更多是盲目的模仿与价值观的扭曲。对其成长造成诸多不利影响。本文主要对大众传媒偶像塑造的几种常见形式以及给青少年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行列举,用大众传播学的理论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众传媒 青少年 偶像塑造 负面影响

偶像的本意是用木头或泥土等制成的人形。现指一种为人所崇拜、供奉的雕塑品,比喻人心目中具有某种神秘力量的象征物或者一种不加批判而盲目加以崇拜的对象。特指一种传统的信仰或理想。在大众传媒的造星运动下,今天的偶像已失去昔日的神圣感,本文中的偶像除了指外貌受欢迎的电影、体育明星等,还指大众所趋的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如芙蓉姐姐等“网络偶像”。近年来,网络名人层出不穷,其中存在不好的恶意炒作,哗众取宠的现象,给受众带来不好的暗示,造成其价值观的扭曲和盲目的模仿。特别是对于心智尚需成长的青少年群体,大众传播的偶像塑造对他们有着重大影响。

几种常见偶像塑造现象 1电视选秀节目造星,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东方卫视的男性选秀节目《加油!好男儿》湖南卫视的《快乐男声》北京卫视的《红楼梦中人》等节目,曾获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追捧,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明星,李宇春、张靓颖等借助选秀几乎是一夜成名。选秀为他们搭建了从普通人到万众瞩目的明星的桥梁。

2偶像剧,电影等造星。明星与职业演员最大的区别不在于演技,而在于知名度,著名导演希区柯克说过,只要主人公不是明星,整个影片就砸了。但从《长江七号》、《山楂树之恋》等把影视圈新面孔推上舞台的影片来看,电影也可以成就明星。台湾韩国等偶像剧很受今天中国大陆青少年们的喜爱,偶像剧大量采用面貌俊美的演员、符合社会流行的造型服饰、适合年轻人的偶像艺人、以细腻爱情戏为主、以青少年为主要收视对象。该剧种最先强调的并非剧本的张力,也不是演员的演技表现,而是演员的外表(年轻演员),而此种剧种的主角少见中、老年演员担任主角。以“浪漫爱情”和“温馨友情”为剧情主轴的偶像剧较受青睐。其中情感诉求确实较容易打动观众,而典型的罗曼史剧情特别能抓住女性观众的心。无论是受年轻人追捧的偶像剧还是电影,明星们都很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影响,但这种影响多半不是因为演技、才华,更多的是因为光鲜的外表。3报道明星八卦新闻,用明星录制电视节目。媒体对明星的生活、情感、爱好、工作甚至他们的体型、服饰等的反复报道,特别是直观逼真的图片报道,暗示明星是万众瞩目的,引导受众对明星的生活信息过度关注,引起受众对明星生活方方面的窥探欲。另外,一些电视节目为了吸引受众,邀请明星露脸,在自身获得商业利益的同时,也在积极造星,是个双赢的过程。一些媒体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一边推行造星运动,一边还炒作粉丝现象。

4网络造名人,普通人可以借助网络一夜成名,名人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为自己造势。特别是社交网络一般是网络名人的生产地,是有“自曝”精神的人很好的平台。“网络偶像”与“主流偶像”的一大区别就在于他们往往是在现实社会中几乎不具备任何成名资质的人。从痞子蔡、李寻欢等网络写手到刀郎、香香等网络歌手,尽管他们作为明星偶像的生命力总体上并不持久,但他们在网络上甚至网络下所引起的眼球风暴、话语地震却是那些“主流偶像”难以企及的。如芙蓉姐姐2005年在天涯网大秀S造型,成为了网络上人气火爆的红人。此后名人效应迅速被网络扩散放大,进而被平面媒体相互报道。她不仅没有出众的外貌、才华,相反平庸得有些丑陋,但却成功挑战了大众的眼球。网络一开始并没主动造星,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平台为那些具有“自曝”意识的人作为自我炒作的手段,随着芙蓉姐姐为天涯社区赚得巨大访问量,“网络偶像的人气聚集效应激发了网站造星意识的觉醒”,“一些网络公司造星推手置于其中,提供发现偶像原型、进行专业包装的服务,从‘天仙妹妹’、‘二月丫头’等网络名人身上,已经可以看到明显的外部包装痕迹。”1她们是以网络之名去获得现实之利。

近些年来,青少年的追星现象已经很普遍,这显示出了大众传媒的造星运动的成功,但青少年却更多的变为了大众传媒追求商业利益的棋子。并且这种偶像崇拜带来的更多是盲目的模仿与价值观的扭曲。对其成长造成诸多不利影响。

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1对青少年的社会认知造成蒙蔽,造成青少年价值观的扭曲。

偶像剧电影等虚幻剧情造成假象,偶像剧中类似于“灰姑娘”变公主的一些浪漫片段很容易给青少年特别是女孩造成不切实际的幻想,偶像剧一般都营造出“世界十分和谐”的假象,对于青少年正确认识现实社会形成屏障。偶像剧、电影中夸张的豪华场景、华丽服饰以及大众媒体对明星的光鲜外表及服饰、奢侈生活等的大力宣传,引导着青少年对外表的过分注重,造成青少年对外表浮华的崇拜以及对奢侈生活的向往,进而造成随意模仿,容易产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当代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名牌消费现象等,这是对传统价值观的扭曲。

2造成青少年狂热追星,放松学习

青少年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关注并谈论明星、偶像剧等上面,热衷于买各种明星的唱片、海报、纪念品等相关产品,并且盲目的模仿明星的外表、行为等,造成他们心情浮躁难以将注意力放在学习上。而如果家长老师等疏于管理或者管理不当,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叛逆情绪不减反增。

3盲目模仿低俗炒作手段

网络炒作以及选秀节目中的一夜成名现象造成受众不切实际的明星梦,造成系列从普通人一举成为公众关注焦点的“传奇”,提高了公众的成名欲,但这种成名欲缺少正确的排解手段。青少年是选秀节目的主要受众,选秀明星成功的案 1 《媒介崇拜论——现代人与大众媒介的异态关系》樊葵 著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3页 例很容易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造成阻碍,比如很多青少年都有不切实际的明星梦,但他们看到的都是电视上选手们光鲜的一面,很难关注他们背后的付出。当青少年也有令万众瞩目的欲望后,由于缺乏对网络及成名的正确认识,类似于芙蓉姐姐等的案例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成名途径,于是他们很容易进行盲目模仿。近年来,网络上模仿芙蓉姐姐之流的人越来越多,哗众取宠,不择手段的炒作现象已屡见不鲜,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青少年,低俗的炒作现象呈现低龄化趋势。如近年来网上的炫富现象,少女晒裸露照片的现象,已造成90后“脑残”的标签,富二代官二代等不好的特殊的含义,将青少年在社会大众眼中的形象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丑化。

4关注低俗化

一些低俗的炒作现象比如暴露的穿着等经常充斥网络页面甚至电视节目中,从“木子美”在博客中公开性爱日记,“流氓燕”的大胆裸裎到芙蓉姐姐大胆夸张的照片,“都在以挑战传统审美和价值底线的恶俗、荒唐和搞怪来引诱网络市集中的看客驻足观望。”2受众无论是否自愿,都会或多或少接触这些信息,久而久之,大众的品味在这种没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被引向低俗化娱乐化。而对于尚无辨别能力的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了这些不好现象后,关注也可能转向低俗化。这对于青少年的社会化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

以上的现象整体表现出大众媒体偶像塑造的过程趋于娱乐化、低俗化的特点,并且在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着不利影响。那么在将媒体上的偶像输入到青少年受众的大脑中并且造成这些负面影响的过程中,是哪些因素在起推动作用呢?

偶像塑造的作用机制

1、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理论3来看:

1)在当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参与了“社会现实的构建”,即大众传播活动影响了人们头脑对社会现实的构想。对于许多客观事实,人们都没有直接接触,而是主要依赖媒体提供的“第二手现实”。青少年接触到的明星八卦新闻,电视节目、影视作品等在客观上也再为青少年提供“第二手现实”。因此其构建的对于明星生活,社会现实的虚幻形象很容易印在缺乏鉴别力的青少年脑海中,对其社会认知形成误区。

2)媒介所报道的事实或讨论的话题,以及这些事实在大众传媒上出现的频率是受众判断这些事实或话题是否重要的主要依据4。换句话说,电视、网站等上某些人某些事出现的频率越大,就更容易引起受众关注。有时候。这种关注不一定是受众的主观意愿,就像“脑白金”那句永远重复的广告词,尽管引起有些人的反感,但客观上让更广泛的人记住了这个产品。

3)媒介的议程设置可使某些事实更加突出,从而影响公众的态度,使公众也把那些事视为社会上的重要问题。乍看名人的生活与受众的生活并没太大关系,但报道的重复,对明星隐私的挖掘很容易出现在一些电视娱乐八卦节目、某些门户网站上,有些网站为了吸引眼球,甚至直接将明星图片放在显著位置,突出了其重要性,在无形中引导着受众的兴趣点,对于缺乏自控能力的青少年,很容易沉溺在明星绯闻中。每年寒假暑假很多卫视都推出系列偶像剧,这在助长着青少年 2 《媒介崇拜论——现代人与大众媒介的异态关系》樊葵 著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3页

同上

4们对偶像剧的沉迷。

52、传播者的方式与态度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电视还是在网络上,对于明星绯闻,搞怪炒作等的报道,报道者的语气态度都是十分亲和、活泼的,与《新闻联播》中一本正经的会议报道完全不同,这就符合了青少年们的年龄及性格特点,深受青少年亲睐。并且电视已经非常普遍,是大多数青少年普遍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随着网络资源的逐渐发达,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机会增多,并且网络的快速、信息形式的多样性、互动性为乐于探索新奇事物的青少年来说是喜闻乐见的。

3、传播内容的制作技巧也会影响传播效果。网络上关于明星的报道很少是大篇幅的文字,一般是以图加文的形式,看起来有趣快捷。电视更愿意将明星光彩照人、包装精细的一面展现在影视剧、电视娱乐节目中也是为让其显得更加精美悦目。这在客观上引起了受众明星都是万众瞩目且时时光彩照人的错觉,对于青少年而言,崇拜与羡慕油然而生。

4、从“有限效果论”提出的“N级传播6”来看,信息经由前者的“一级传播”可直达受众,但要发挥其影响,需要经过人际传播的多重中介过滤,形成“多级传播”。那么,在青少年群体中,这种“N级传播”是很显然的,他们中大多是学生,在学校接触最多的是同龄人,同龄人间喜欢相互分享兴趣。而偶像剧、明星等的信息很容易就在这种交流中形成“信息流”,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5、当然,除了媒介本身的传播效果的因素外,青少年自身以及所处现实环

7境也是重要因素。“媒介成为现代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教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来实现,而在信息高速发达的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城市中,青少年处于一个媒介无处不在的环境中。媒介以其无所不在的影响充当着青少年的“第二课堂”。媒体的多姿多彩与教育的乏味枯燥和压力形成鲜明对比,再加上青少年本身缺乏自制力,家长老师监管不力,沉溺于追星,热衷于网络炒作也不奇怪了。

综上所诉,大众传播的偶像塑造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青少年们代表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不应该成为大众媒介追求商业利益的一颗棋子,大众媒介的教化作用正逐渐被将青少年带向扭曲的价值观、虚幻的社会认知等副作用所替代。但这些责任并不全在媒体。网络上一些青少年的无知幼稚的“裸露”“晒富”行为,滥用粗俗话语的行为„„时时刻刻在警醒着媒体、社会、家长,以及我们的教育。

参考文献:

《媒介崇拜论——现代人与大众媒介的异态关系》樊葵 著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大众传播学新论》徐耀魁 著 苏州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纲要》陈力丹 闫伊默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大众传播学新论》徐耀魁 著 苏州大学出版社 285页

《传播学纲要》陈力丹 闫伊默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7页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问题研讨 第3篇

之所以强调重塑青少年的偶像与榜样,是因为就像歌德所说的那样:“与优秀者接触就像受到了一种精神鼓励和心灵影响。”崇拜偶像是在我们一个人的生命阶段,几乎都存在着的心理和情结,是我们以真挚不渝的热情,去效仿某个社会上卓越的人、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可钦佩的品格、人格,唤起的自我热情和追求,实现自己的重要价值的一种精神努力。可以这么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偶像追求,等同于没有志向,就会浑浑噩噩地生活,陷入僵化、狭隘的自我中去。

偶像崇拜是一种心理现象,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的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由八个阶段组成。其中第五阶段(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青春期,是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青少年刚好处在第五阶段,即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会思考“我是谁?”“我该怎么做?”这样的一些自我建设与发展问题。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需要有一个榜样。与此同时,由于信息与网络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我们的媒体推出了大量的明星,而且有关明星言行等与消息层出不穷,于是,孩子们很容易会将媒体塑造的明星设为自己的偶像。

偶像崇拜也是一个德育问题。如果青少年所崇拜的偶像形象正面健康,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及行为能够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那么可以使青少年学到他们(偶像)身上的优点,督促青少年更加刻苦学习并全面发展,不断走向成功。比如,正是杨利伟成为了部分中学生崇拜的偶像,才使得近些年来报考航天专业的高考生人数猛增,录取分数线一再提高,为国家的航天选拔人才提供了更好的优秀生源。若反之,青少年只能在不自觉中学到某些所谓“偶像”身上的不良习气,使青少年走向消沉、低俗或疯狂,严重的可以毁掉自己的一生!杨丽娟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与教训。

于是我们说,青少年崇拜自己心中的偶像是一种非常自家长要处处以身作则。

5.孩子稍大一点时,应让孩子懂得金钱与劳动的关系,认识劳动创造财富。让孩子通过一些正当的途径获得一些“小工资”。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途径就是干一些简单的家务活,譬如洗一次碗筷1元,打扫一次房间2元,帮妈妈剥一次豆1元等等,最后加起来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共得多少钱一并给孩子,经常这样,孩子在花钱的时候就不会随意乱花了。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以外,生活中还有许多的途径可循。对于幼儿来说我们可以让他们在故然、正常的现象,但需要学校、家长和全社会的关注,需要正确引导。笔者认为,目前我们要重点解决好三大问题。第一,给学生寻找一个能够代表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代表文化发展方向,真正体现人类偶像崇拜精神的社会群体,使之成为时代的偶像。像胸怀“不抛弃,不放弃”精神理想的、以“许三多”为代表的当代军人形象,应该是时代的偶像;那些在普通、平凡岗位上的劳动英雄,也是时代的偶像;还有那些在三百六十行成为了“状元”的劳动技术能手、能够感动中国的人物都是时代的偶像。

第二,要清楚地认识到偶像崇拜在这一代青少年身上更多地表现为追星。简单地说,追星就是青少年被明星(尤其是“艺星”)身上的某一种性格品质或闪光点所吸引。笔者认为,只要青少年能够把握好度,不陷入疯狂的非理性状态,追星还属于正常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然而,对于青少年追星的不断升级,学校不能采取漠视的态度。当然,学校不要简单地禁止追星,重要的是要引导青少年保持恰当的追星态度———“追而不狂”、“不丧失自我”、“保持理性”,引导学生由追星转变为做自己,形成其独立人格。

学校教育本身具有价值引导的作用。通过学校教育,要树立主流价值观,给青少年的终生成长打下一定的基础。价值引领才是教育的本意,采取“关、卡、堵、压”行政命令式的管理可能暂时效果好,但对孩子们是一种伤害,也是不理性的。对于青少年的追星现象,学校教育要充分发挥价值引导作用。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施教主题,不必将追星看成是搬不上桌面的事情,凡是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事情,都可以光明正大地讨论。教师应该与学生平等对话,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成长经验,并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才有助于价值澄清和引导。

第三,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星”进行分类,引导青少年追求那些曾经或正在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星”,而不是仅仅盲目崇拜娱乐明星。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如“艳照门”事件中的几个所谓的“偶像”等,教育学生认识到:当下的“偶像”已经变成了充满浓重的商业气息和功利色彩的“流行娱乐符号”,从而帮助学生们进一步认清一些娱乐明星的本来面目其实只是商业明星。我们这个社会无论在“今天”,还是在“明天”,所需要的绝对不只是这部分娱乐明星(商业明星),更需要能够推动社会进步,推动社会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的“文明之星”、“文化之星”、“科技之星”等。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这些优秀的“文明之星”、“文化之星”、“科技之星”,看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开拓学生的视野。还可以让学生们比比哪种追星更健康,更有文化内涵,更富人格魅力,值得尊崇与效仿,以促进其独立人格的发展。

青少年偶像 第4篇

作为TFboys的主唱,王源的家庭背景、学习情况和工作情况都备受少男少女们关注。

王源于2000年出生于重庆的一个小康家庭。从小父母就给了他比较富足的生活条件,像其他小孩一样,王源从小就被送到各种培训班参加训练,母亲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生性活泼的王源唱起歌来不怯场,即使不记得歌词,他也敢当着全班同學和亲戚朋友的面又跳又扭。母亲为此感到惊喜和自豪。所以北京时代俊峰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招纳王源加入TF家族时,母亲没有表示反对,而且,她还经常督促已成为公众人物的王源,“一定要保持好形象”“身体要紧,但也要注意身材”,有时候母亲还和王源一起敷脸做运动,王源笑说妈妈对他的容貌在乎程度,真是比他自己还疯狂。

加入TFboys之后,王源的星路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顺利。采用韩国娱乐公司的“练习生”制度的北京时代俊峰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对王源和两名小伙伴进行了严格的培训和审核。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段“二元一首”的街头卖艺视频,王源和王俊凯穿着羽绒服在重庆的大街上又唱又跳,这是声乐老师安排给他们练胆量和脸皮的训练之一。

当然,同时兼顾学业和演唱事业,对于王源来说也是一项重大的考验。王源就读于重庆市数一数二的老牌名校——南开中学。南开中学每年高考几乎都会有四五十个“学霸”被清华、北大录取。在这样的学校读书,课业压力和竞争压力可想而知,而对于已是少年偶像的他来说,一边出通告,一边学习更是有相当的难度,于是王源不得不在通告的间隙在化妆间和车上看书做功课,陪同他的工作人员调侃他说:“你已经是大明星了,不做功课也可以。”谁知王源一本正经地回道:“不行啊,不做作业老师会生气的。”当时那种皱着眉头认真的样子,让周围的人既心疼又喜爱。

小小年纪就成为国民偶像的王源也有面对疯狂粉丝的苦恼。对此,王源和其他两小只向媒体做了回答:“会努力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少年,好偶像,给大家正能量,也希望粉丝们也是传递正能量的人。”

今年,王源即将参加中考。《超少年密码》杀青后,王源同学就推掉了所有工作,全心全意准备6月25号的中考,这个浑身正能量的小小少年就要奔赴人生中第一次没有硝烟的战场了,大家为他加油吧!

青少年偶像 第5篇

一、青少年偶像崇拜存在的主要问题

概况起来讲, 青少年偶像崇拜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偶像面窄, 明星化

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不久前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进行专题调查, 调查显示, 目前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被调查的青少年中, 崇拜外国和港台“明星”的人占60%多。而崇拜的偶像中, 99%以上是影视界和体育界“明星”。而小草工室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调查中显示:当问“你所崇拜的5个偶像”时, 答案几乎是清一色的明星。将学生答卷上提到的96个对象进行粗略分析以后发现, 影视明星、歌星、体坛明星、其他知名人士分别为36, 34, 14, 12人, 可见演艺界“明星”占学生偶像的72%, 而体育等若干领域的名人仅占28%。仅从得票的多少来分析, 得票率最高的5人, 清一色的港台明星。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 歌星影星是青少年偶像崇拜之首选[2] 。

2.盲目消费

由于过分崇拜明星, 成为“追星族”, 令许多青少年或多或少都会直接参与明星的相关活动。如看各类明星的演唱会、歌友会、义卖活动等, 或间接购买明星物品, 如唱片、画册、光盘、明星所代言的品牌等, 这些消费无形地会增加青少年的消费。据调查, 部分青少年在自己偶像身上花费的开销占他们零用钱的60%以上。

3.疯狂痴迷, 荒废学业

正确的崇拜偶像对青少年有一定的好处, 但反过来, 疯狂沉迷地崇拜偶像却是一种不智的行为。有一些青少年极度沉迷自己的偶像, 无时无刻地想着他, 哼着他的歌, 把他当做生命中的一部分。如现在的人气偶像Twins, 她们是很多青少年的超级偶像, 每次听到她们的名字就会立刻扑到电视机前, 把一切功课、默书、测验拋诸脑后, 学习时会偷偷翻看杂志阅读关于她们的报道。还有的青少年为了得到偶像的签名、握一次手, 就会在场馆中你推我挤, 爬栏杆等, 甚至为了有更近距离的接触而与偶像的车在马路上追逐。

4.神化偶像, 过分认同和依恋

由于过分认同和依恋, 易使青少年对其崇拜的偶像想入非非, 并做出不切实际的幻想。如刘德华、费翔等明星成名后, 许多女孩说“将来非刘德华或费翔不嫁”, 幻想能成为他们的女朋友或妻子。都说偶像崇拜有一种魔力, 它可使人情陷于某个偶像人物, 朝夕相望而不觉其厌, 日夜相顾不觉其烦。两位内地少女从未见过香港歌星黎明, 只是听过他的几首歌看过他演的几部电影, 却产生了强烈的痴迷。他们在日记中写到:“在我崇拜你以前, 世界是一个荒原, 从我崇拜你开始, 世界成为一个乐园。过去的许多岁月, 对我像一缕轻烟, 未来的无限生涯, 因你而幸福无边。你眼底一丝光彩, 抵得住千万言语, 你唇边灿烂一笑, 就是我欢乐源泉。这个世界有个你, 命运是何等周全, 总盼有那么一天, 我们能有缘相见!”看完这段日记后, 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青少年在偶像崇拜中就是把心目中的偶像人物当做一尊神, 认为在偶像身上表现的都是完美无瑕的, 都是纯洁美好的, 他们是世上最完美的人物。

二、导致青少年产生不良偶像崇拜的原因

导致青少年产生不良偶像崇拜的原因包括个体内部的身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 如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具体原因如下:

1.青少年身心发育不成熟, 对人生与社会充满好奇与自信

青少年由于智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开始萌发出对自身、对事物、对人生和对社会的许多好奇、热情与向往;另一方面, 由于身心尚不成熟, 往往看待新奇事物比较情绪化、片面化, 自我判断、自我调节的意识不足, 对生活、对人生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这种生理和心理条件下, 面对当今如此发达的大众媒体的宣传, 青少年很容易步入追星族的行列[3] 。

2.缺乏科学完整的偶像认知

从实践上看, 青少年极端性的偶像行为, 往往来自于一个重要的认知原因, 就是缺乏科学完整的偶像认知, 青少年看到的只是偶像靓丽的外表、潇洒的风度、丰厚的收入、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知名度等等, 而没有看到他们为此付出的汗水与努力。

3.学业繁重, 心理压力大

由于中国教育体制的特殊性, 如今的青少年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下, 缺乏自由的空间、时间, 没有足够的阅读、对话和交流机会。激烈的升学压力、就业竞争以及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不顺利等都有可能加大他们的精神压力。紧张, 需要寻求宣泄、解脱和释放。青少年寻找快乐的本性就在有限的自由空间和时间里投向了“明星”和“偶像”们创造的娱乐天地, 使他们找到精神的寄托, 成为逃避沉重压力的”避风港“, 从中得到暂时的释放和安慰。

4.家长没能理性地遏制孩子不切实际的行为

青少年产生不良偶像崇拜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来自家庭的溺爱和放纵。如去年12月, 广州市某中学4位女生同时“生病了”, 奇怪的是她们的家长替女儿请假的措辞前后矛盾。在校方的一再追问下, 家长才道出女儿逃课缘为追星。家长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一味地“爱”和“呵护”, 无异于放弃了监护的法定责任, 放弃了阻隔孩子异想天开行为的屏障。许多心理学家认为, 青少年时期的追星行为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但父母的溺爱和纵容, 直接导致了青少年走不出青春期的困惑, 把一时的冲动当成了一生的目标。

5.传统教育中的榜样对青少年吸引力的减弱

随着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形式的多样化和青少年文化心理的变化, 传统教育中的榜样显得越来越缺乏魅力, 新的榜样的树立可以说又不够及时和成功, 不仅与整个社会文化大环境相脱离, 而且更是常常远离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需要, 远离青少年成长的具体环境和生活实际。所以青少年很容易将偶像崇拜的对象指向于新的更能接近于他们心理需要和年龄特点的客体——明星。

6.忽视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引导与教育

由于社会对学校的升学率过分关注, 造成很多学校抱着“应试教育”不放松, 只注重学生考试和升学成绩, 削弱和忽视了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 忽视了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引导与教育。据调查发现有58.18%的教师不关心学生的偶像崇拜。

7.大众媒体的片面报道与不良诱导

青少年对明星的过分崇拜主要来源于大众媒体的传播。大众媒体对于个人与集体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它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工具, 常在无意间会创造行为的模范。青少年对于大众传媒的接受度很高, 受影响的程度很深。大众媒体通过对明星的生活、工作、情感、爱好, 甚至体型、服饰、发型、睡姿等事无巨细的反复报道, 特别是直观逼真的图片图像报道, 使青少年耳濡目染, 认识了明星, 了解了明星。一些青少年对明星的了解甚至远远超过对父母、亲人的了解, 达到了如指掌的地步。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 使缺乏社会经验的青少年误认为, 媒体给予大量时段和篇幅进行反复报道的明星是最重要的、最有价值、最受人关注、受人尊重的。媒体对明星的追捧、对明星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津津乐道、对明星光彩耀人的那一面的渲染、煽情与展示, 又无时不以语言及其他符号向青少年暗示:明星是最时尚的、最可爱的、最值得你喜欢的;做明星是最风光、最幸福的、最令人向往的。而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由于自身的身心特点, 加之在媒体的不断报道、不断重复刺激和暗示下, 他们对明星的态度, 逐渐由认知到认同, 再到喜欢、偏爱, 直至崇拜。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明星偶像正是媒体为青少年树立的。

三、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引导对策

面对青少年的偶像崇拜, 作为教育工作者、家长、社会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尊重青少年的偶像崇拜

偶像是青少年自我的投射, 无论青少年崇拜什么样的偶像, 即使是反面人物, 也要采取“无条件尊重”的态度, 盲目指责、撕毁、贬斥青少年的偶像, 不仅会引起其强烈的逆反心理, 还会降低青少年的自我确认能力, 甚至会成为悲剧行为的导火线。事实上, 青少年在走出自我迷茫, 实现自我确认的过程中, 成人的说教相当有限, 青少年自我的确认是通过种种自我体验, 甚至冒险而达成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心理社会合理延缓期”概念, 认为青少年需要时间去梳理、整合所有的混乱和矛盾, 在此期间, 出现一些年龄段特有的心理行为现象正是他们心理社会适应的表现。教育者对这些心理行为过于忧虑、责备、压制等不利于他们迷途知返, 需要以理解、宽容的态度, 允许他们借助心理社会延缓期来整合自我, 发展自我。

2.认知疏导, 澄清青少年对偶像的片面与模糊认知

对于青少年出现的过分崇拜偶像的现象。我们应该通过认知疏导的方式, 澄清青少年对偶像的模糊认识。认知疏导主要是一种关于偶像意识的认知性交流, 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价值分析、价值思考的方法, 形成对偶像正确的认知方式。认知疏导的任务不是灌输某种价值, 更不是强迫青少年改变或放弃他们的偶像崇拜活动, 而是用心去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 真诚地和他们交换看法, 肯定他们的合理行为, 引导学生思考, 为何崇拜、崇拜什么、怎样崇拜, 然后再提出建议。在认知疏导的方法上宜采取对话交流或研究性学习方式。在老师启发下, 通过学生主动、亲身参加的活动与思考, 来实现自我选择与自我反思的结合, 内心释放与理性增长的结合, 从而改变学生对偶像的片面的、幼稚性认知, 科学地对待崇拜的偶像, 把握偶像的真实性、合理性与客观性, 摆脱夸张的、虚幻的偶像印象, 进而推进学生的心理成熟与自我调节水平。青年学生中不乏希特勒、拉登的崇拜者, 理由是他们有非凡的胆识与勇气等, 作为教育者, 首先是肯定学生有追求成功心态和这类偶像的精神品质, 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类偶像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他人的幸福带来的影响, 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偶像崇拜的误区, 从而引导学生追求正面人生[4] 。

3.加强交流与对话, 探寻偶像成功之路

转变教育体制改革, 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 加强与青少年的对话和交流。有条件的可请一些明星来给学生做成功历程报告, 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并吸取力量;组织引导学生学习名人传记、格言, 寻找成功者的足迹;请英雄模范人物、改革家、企业家作成功之路报告;召开主题班会、组织交流活动等, 让学生进行偶像成功之路讨论, 交流达到理性的升华。

4.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引导孩子理性看待偶像

在成长的过程中, 心智尚未成熟、可塑性强, 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因此作为父母不要一味地放纵和溺爱孩子。为人父母应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协助孩子认识自己, 培养健全的自我概念, 增进自我选择与自律的能力。多与孩子进行交流, 多一些理解和关怀, 有意识地与孩子谈论一些明星话题。父母可以采取一种平等的态度, 告诉孩子自己喜欢的明星, 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借此了解他所喜欢的明星, 找到一些共同话题。有时可与孩子交流各自所喜欢明星的原因与想法, 让孩子知道媒体中所出现的狂热场面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告诉孩子明星的背后有一套运行机制, 他们往往被商业公司投资包装而成的, 在靓丽帅气的外表之后他们也非常普通, 从而消除孩子赋予明星不切实际的耀眼光环, 拉回到现实之中。

5.树立真实可信的榜样, 增强榜样的吸引力

榜样对青少年的影响力量是强大的, 但榜样的树立必须真实可信, 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贴近青少年的实际和心理特点与需要, 切忌“假、大、空”和无限制的拔高, 必须增强榜样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我们应大力树立适应时代特征的典范, 在各行各业挖掘对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人物, 开展声势浩大、生动活泼、深入持久的宣传;大力加强榜样树立中的人文意识和文化内涵, 用榜样真实、丰富、生动的人生故事和人格魅力, 让青少年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榜样身上, 最终使“学习榜样”和“偶像群”在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中引起共鸣, 从而潜移默化地给予青少年以理性的启迪和感情的教育。

6.注重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和引导

学校除了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外, 要注重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和引导。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适合青少年学生年龄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 引导学生唱校园歌曲、参加体育锻炼, 充实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同时, 加强学生思想引导,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娱乐文化, 注重自身个性修养的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星”本无可厚非, 但我们要告诫学生, 崇拜偶像要适度, 不能采用过激的行为。

7.众传媒及从业者牢记社会责任, 选好报道视点

大众传媒左右着社会舆论, 其对偶像的传播和报道的态度和评价倾向会深刻地影响青少年对偶像的看法和态度。因此, 大众传媒及从业者要牢记社会责任, 选好报道视点。第一, 关注和报道明星成功的道路。每一个人的成功, 其背后可能有艰辛, 有曲折, 更有努力。大众传媒关注这方面的情形, 实际上就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观察学习的渠道。前面说过, 青少年愿意接触明星新闻, 一个原因是他们年轻, 善于模仿。这时如果报道他们喜欢的明星是怎样一步步成功的, 对他们的成长应该是大有裨益的;第二, 对明星有悖于法律、道德的行为予以监督, 使其成为有道德的人。对于个别素质较低、违背法律道德行为的明星的监督是社会的责任, 有些偶像失败的“故事”和丑闻对青少年往往具有特别有益的启示, 能够起到心理学上所说的“替代体验”的教育结果;第三, 报道明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美好的情感情操。如珍惜人生中的美好情感, 如何对待亲情、爱情、友情等。面对重大灾难, 如突如其来的灾祸, 或重大疾病到来时, 他们是如何处理的, 这些对培养青少年美好情感有积极意义;第四, 少报道一些追星族的新闻, 以免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5] 。

总之, 偶像崇拜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时代特征的折射。同时, 作为个体发展中的一种过渡行为, 它又受到个体心理发展特点的制约。此外, 偶像崇拜对青少年有巨大的影响, 但行为表现具有一定隐蔽性。因此, 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教育和引导必须考虑到家庭、社会、学校对青少年的影响和其自身心理发展特点, 需要家长、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力量的关注与引导, 加强沟通及因势利导。使偶像崇拜发挥正面功能, 避免负面影响。

摘要:偶像崇拜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不良的偶像崇拜给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偶像面窄, 明星化;盲目消费;疯狂痴迷, 荒废学业;神化偶像等。对青少年进行偶像崇拜的教育和引导, 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力量必须因势利导:理解、尊重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认知疏导, 澄清青少年对偶像的片面与模糊认知;加强交流与对话, 探寻偶像成功之路;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引导孩子理性看待偶像;树立真实可信的榜样, 增强榜样的吸引力;注重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和引导;众传媒及从业者牢记社会责任, 选好报道视点。

关键词:偶像崇拜,青少年,心理分析

参考文献

[1]杨红, 路之亭.港台流行文化对大陆大学生心理影响[J].心理学, 2001 (2) :45-46.

[2]李强, 韩丁.中学生偶像崇拜现象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 2004 (3) :97-103.

[3]祥贵.崇拜心理学[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1.

[4]雷开春, 孙洪彬.关于青少年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迟到调查及思考[J].青年研究, 2000 (5) :30-3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青少年偶像】相关文章:

青少年偶像崇拜问题07-19

青少年偶像崇拜论文题目04-08

网瘾青少年05-08

青少年素养05-18

青少年跳高06-14

青少年小说07-08

青少年素质08-02

青少年排球08-11

青少年义务06-06

青少年网球06-08

上一篇:疼痛知识下一篇: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系统